黄河机电有限公司:考议论文写作升格方案1---高中议论文升格的突破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4:24:23

考议论文写作升格方案1---高中议论文升格的突破点

作文的升格,就好比艺术家对已经有一定雏形的作品进行雕琢,使其完善,尽可能成为艺术品乃至珍品。当然,对作文的增剔扬弃总是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律的,因而议论文的升格约略也有以下三个点可重点突破。

一、语言:逻辑性与简洁性

语言是思想传递与情感表达的载体,为了强化议论文文体的特征、为了使说理生动且思维深广,要注意语言必须与文章内容、风格、特色相统一。

议论文语言特点主要体现为:①准确、严密,即是富逻辑性。议论文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来论证说明问题的,因而它必须具备各种逻辑因素,概念、判断、推理。词语是概念的表达形式,要把一个概念准确地表达出来,就需要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如韩愈的《师说》里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就极为简洁地对“师”的概念作了解释。②概括性和简洁性。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的,故要求语言要有概括性。它不能像记叙文那样,以逼真形象地描绘取胜,但也不是说就一味地不要形象。不过,议论文的形象描写同时又具备着概括。如《师说》中就有对话描写,但是寄寓在说理的概括和文字之中。我们说,形象化的语音有助于说明抽象化的道理,运用得好可以使读者于感受中加深对深奥道理的理解。③生动性。好的议论文,力求在逻辑性、概括性的基础上,写得生动、富有文采,增强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生动性常用的方法是恰当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如比喻、拟人、反语、对偶、排笔、设问、反问等,除此还可以适当应用一些俗语、歇后语、群众的口语来说明事理。

1

[升格前]

法国的普鲁斯特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里静静地思索。历时十五年,终于写成了《追忆似水年华》。这部著作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巴尔扎克躲在一个小楼上慢慢地喝完了一万杯咖啡,《人间喜剧》横空出世。我国著名作家张承志在昏暗的灯光下,伴着呼啸的西北风,几年如一日,静静地在那儿写作,终于写成了《北方的河》。身前不事张扬,身后为人所敬 仰。

剖析:论证“身前不事张扬,身后为人所敬仰。”这一分论点时,能用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的事例,例证丰富。但是论点表达本身缺乏逻辑的支撑点,材料使用过程中像记叙文那样,以逼真形象地描绘取胜来说理,模糊了文体特征。所以升格时,论点表达时,紧扣“令人敬仰”归纳出三个事例本质的共同点,注意事例表达简洁。

[升格后]

不事张扬的人,沉稳厚重,为人所敬仰。是谁在暗室里《追忆似水年华》?是谁喝一万杯咖啡谱写一部《人间喜剧》?是谁夜夜长明灯记录《北方的河》?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他们这群孤独寂寞的灵魂,生前无声,死后却长存。

2

[升格前]

宽容又是一种委婉有效的教育方法。当别人冒犯你时,你能一笑置之,原谅别人的过错,别人会感到内疚,进而改正错误。战国时期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挺身而出,挫败秦王,因而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高于廉颇。老将廉颇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不愿处在蔺相如之下,于是扬言羞辱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礼冒犯,相如没有计较,更没有还击,而是以赵国的大局为重,主动避让,终于感动了廉颇,老将廉颇负荆请罪。试想,如果不是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剖析:论证“宽容是一种委婉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一分论点时, 能用“廉蔺交欢”的例子很好。但由于是议论文,大家都熟悉的“廉蔺相交”的材料,因此没有必要叙述引用过于详细,这样不仅论证目的不够明确,还使文章特征不鲜明。所以升格时,完全可以围绕论点以议代叙。当然,还可以增加一些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丰富论证。

[升格后]

宽容又是一种委婉有效的教育方法。当别人冒犯你时,你能一笑置之,原谅别人的过错,别人会感到内疚,进而改正错误。大家一定记得“廉蔺相交”的故事,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试想,倘若蔺相如也是个小肚鸡肠之辈,与廉颇斤斤计较、毫厘必究,恐怕赵国早已被强秦吞并。正是由于蔺相如为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宽大胸怀,用克制回避的行动,理性低调的姿态感召、教育了廉颇,才使他负荆请罪。廉蔺交欢,使强秦虽拥重兵却不敢轻易举兵伐赵。宽容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宽容会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惟宽可以得人”,实属至理名言,反之则会步履艰难。

二、论点:深刻性与鲜明性

文章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有物、有理需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结构。结构作为思路的体现,贵在有条理性与清晰性,而这最主要就体现在分论点如何在紧扣总论点的基础上,正确立论,且二者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

因此,在写作时除总论点必须材料外,分论点成为升格时的关注点、聚焦点,不仅要使分论点体现深刻的剖析方向,其表述还必须讲究一定的顺序,语言精炼,句式对称。这样,才能使整篇文章纲举目张、气韵生动、风格卓然。

1用词要简练,结构求对称

[升格前]

1.智慧有助于博弈者取得胜利。

2.学会舍弃有助于博弈者取得胜利。

3.改革创新有助于博弈者取得胜利。

   ——以上种种是博弈取胜的重要方法。

剖析:作为《博弈》为题目的分论点,虽然紧扣博弈,选取了博弈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思维也算清晰,但表述上显得粗制滥造,不够鲜明。升格时则可以对博弈者需要具备的条件以一定的角度进行功用的定性与区分,注意用词要简练,结构求对称,避免分论点粗糙。

[升格后]

1.智慧,博弈者取胜的前提。

2.取舍,博弈者取胜的关键。

3.创新,博弈者取胜的法宝。

 ——让我们学会博弈之道,争做人生的王者。

2结构有顺序,思维显逻辑

[升格前]

1.变通是转变人们固有的 思维模式,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

2.变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3.变通是社会急 剧转型时期走出困境的途径。

剖析:作为《变通》为题目的分论点,对变通的作用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但分论点之间,显得不清晰,没有一种内在的整体感,缺乏结构上的逻辑的联结点。升格时,可以调换一下分论点的顺序,注意突出思维的伸展方向。

[升格后]

1.变 通是转变人们固有思维模式的有效手段。

2.变通是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

3.变通是国家民族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

   ——变通,获取成功的法宝。

3表述须严谨,形式尚丰富

[升格前]

1.变通是司马光砸缸的勇气。

2.变通是毛泽东毅然决然放弃延安的大气度、大智慧。

3.变通是曲阜姑娘梁金玉的与时俱进。

——学会变通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剖析:作为《变通》为题目的分论点,对变通的具体体现有着生动丰富的认识,但在分论点表述时不科学、欠推敲,判断动词“是”的前后内涵不一致。升格时,应该注意表述的准确严谨。

[升格 后]

1.变通,体现在司马光砸缸的勇气中。

2.变通,体现在毛泽东放弃延安的气度里。

3.变通,体现在梁金玉与时俱进的思想里。

——学会变通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三、阐释:有效性与充分性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故在议论文的阐释上,一般说来,理论性的材料,需要辅之以阐释;事实性的材料,需要辅之以分析。究其原因,不论是理论性的材料还是事实性的材料,辨释时从不同的角度或标准必然推出不同的结论。现在不少议论文存在“观点+例子”、“以叙代议”、“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式的阐释性缺陷。因此,升格时应该在学习、反思中进一步认识建立起以“理”为中心、为根本的议论文写作观,紧扣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且有效的辨释,同时也应该注意说理的充分性,形成强有力的说服论证。

理论性材料

[升格前]

1《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可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2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3《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升格后]

1《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正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2《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3《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着“小”“矮”“近”,“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交错共生。(正面阐释)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没有“远”,也就无所谓“近”……(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事实性材料

[升格前]

1马克思终生贫困,有时他不得不蛰居在家,因为没有上衣和鞋子;有时还不了借款、付不起房租,甚至连稿子都没钱寄出。号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因交不起学费,常常到列车上高声叫卖报纸。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与贫困为伍,小偷在他的房间里翻遍每一个角落,竟找不到一枚硬币。我国清代作家蒲松龄,屡试不第,生活无着,只得以做私塾先生为生。建国前,国民党统治时期,著名学者闻一多,居然靠给人刻图章来补助衣食。(材料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逆境出人才。(结论句)

2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生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爱因斯坦中学时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才被大学录取,学业也并不出众;毕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他在艰苦的条件下执著的思考、探索,顽强的学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蓝图。大发明家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小学,且成绩很差,竟被作为“智力低下者”而劝退了;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4万页资料,试验过1600多种矿物和6000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都工作十几个钟头,比一般人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时,他骄傲的宣称自己是135岁的人。(材料句)‖可见,天才在于勤奋刻苦,成功在于坚持不懈。(结论句)

[升格后]

1……补助衣食。(材料句)‖这些伟人都是在贫困艰苦的逆境中凭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而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并名垂青史的;看来,逆境只能吞没懦夫和弱者,却更能激发强者的斗志和毅力,促其逆境中奋斗、抗争、崛起,进而成就一番事业。(分析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逆境出人才。(结论句

2……宣称自己是135岁的人。(材料句)‖牛顿因其终生勤奋而成为一代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因其顽强努力而勾划出相对论的蓝图,爱迪生正是凭其无比坚强的意志和长期艰苦的努力才拥有了令整个世界为之改观的上千项重大发明。这些天才原本都不是什么神童,只不过都是由于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付出大量艰辛和努力才成为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并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分析句)‖可见,天才在于勤奋刻苦,成功在于坚持不懈。(结论句)

诚然,高中议论文的升格,需要关注的点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上面所述,但议论升格能力的培养贵在抓住“思辨”训练这个根本。在训练过程中,既要促其“思”,更要导其“辨”,还要教其“巧”:三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