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菊:中国历史四大名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1:57:12

中国历史四大名园

  转载 :杏坛归客的博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座古代园林,它们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园林建筑。
  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占地约290公顷(合4400亩)。是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1153)即在这里修建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明孝宗乳母助圣罗氏夫人在此修建圆静寺,后荒废。明武宗在此修建行宫,名“好山园”。清康熙三年(1664)定都北京后,又将其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十五年(1750),为了筹备崇德皇太后(孝圣宪太后)的六十大寿,乾隆以治理京西水系为由,命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及寿安山来水,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建成清漪圆,耗银480余万两。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十二年(1886)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改名颐和园。其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1895)工程结束。光绪二十六年(1900)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翌年,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全园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宫廷区以仁寿殿为中心,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


    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 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 “园中之园”。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视为园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昆明湖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距北京市230公里。避暑山庄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石砌宫墙周长约10公里,别具一格、宏伟壮观的皇家园林和园外汉、蒙、藏等不同民族风格的寺庙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园林建筑杰作。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清初第二个政治中心。为我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建成围墙及36景,雍正朝暂停营建。乾隆六年(1741)又继续修建,新增加乾隆36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完工,历时90余年。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组成。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


    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种隆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苑内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观等建筑一百多处,七十二景散布其中。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在东部和北部的山麓,分布着金碧辉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有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普宁寺、殊像庙、安远庙、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等12座。在这12座中,有8座隶属清政府理藩院管理,因其都建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沟壑纵横的景观,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遥相对立的两个山峰上的亭子,一个叫“南山积雪”,一个叫“四面云山”。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览无余。在另一座山峰上还有一座亭子叫“锤峰落照”,在这里磬锤峰首先映入眼帘,每当夕阳西照,磬锤峰被红霞照得金碧生辉,故名“锤峰落照”。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于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附】康熙三十六景:  
    烟波致爽 芝径云堤 无暑清凉 延薰山馆 水芳岩秀 
    万壑松风 松鹤清樾 云山胜地 四面云山 北枕双峰
   西岭晨霞 锤峰落照  南山积雪 梨花伴月 曲水荷香 
    风泉清听 濠濮间想 天宇咸畅 暖流暄波 泉源石壁
   青枫绿屿 莺啭乔木 香远益清 金莲映日  远近泉声 
    云帆月舫 芳渚临流 云容水态  澄泉绕石  澄波叠翠 
    石矶观鱼 镜水云岑  双湖夹镜 长虹饮练 甫田丛越
   水流云在 
 
【附】乾隆三十六景:
    丽正门 勤政殿 松鹤斋  如意湖  绮望楼  青雀舫 
    驯鹿坡 水心榭  颐志堂 畅远台  静好堂  冷香亭 
    采菱渡 观莲所 清晖亭 般若相 沧浪屿 一片云 
    萍香泮 万树园  试马埭 嘉树轩  乐成阁  宿云檐
   澄观斋 翠云岩 罨画窗 凌太虚 千尺雪  宁静斋 
    玉琴轩 临芳墅 知鱼矶 涌翠岩 素尚斋 永恬居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东北街。占地四万平方米。明正德四年(1509)由御史王献臣创建。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

    东区面积约二万平方米,现有景物多为新建。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区为全园精华之所在,有借景入园之妙。面积约一万二千平方米,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临水营建楼台亭榭多处,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

    西区面积约八千平方米,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赏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

    早期王氏拙政园,有文徵明的拙政园“图”、“记”、“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划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明崇初四年(1631),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可分为四个景区。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乾隆初年,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西部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1877),由张履谦修葺,改名“补园”。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中部,系拙政园最精彩的部分。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批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拙政园在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逐步形成了拙政园“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园林景观,林木绝胜”独具个性的特点,拙政园的园林艺术,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杰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个园

 




    个园位于扬州东关街318号宅后。清代文学家刘凤浩《个园记》云:“个园者,本寿芝园旧址,主人辟而新之。堂皇翼翼,曲廊邃宇,周以虚栏,敞以层楼。叠石为小山,通泉为平地。绿梦袅烟而依回。嘉树翳晴而蓊,爽深靓,各极其致。”寿芝园之叠石,相传为清初大画家石涛手笔。清朝中叶为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别墅,名“小玲珑山馆”。“二马”雅好书画,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郑板桥、卢雅雨、全祖望、厉鹗、惠栋、赵昱等文士均为马家座上客。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改筑,园中广植翠竹,清代大才子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故名“个园”。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以叠石精巧闻名,前人谓“掇山由绘事而来”,是园掇山颇饶画理。入园处,两边建有方形花台,其上修竹劲挺,间有嶙嶙石笋。正中为园门(满月洞门),题额“个园”。而最为人乐道的景观乃假山,假山分三大区域,分别用太湖石、黄山石和宣石叠成,手法不同,风格迥异。


    太湖石假山:谓之夏山。在园中西北角,选用柔曲圆润、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叠成。参差有致、神态古雅,具有“皱、瘦、透、漏”的特色。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葱郁,秀媚婀娜,巧夺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级而上,数转而达山顶。山顶建一亭,傍依老松虬曲,凌云欲去。山上磴道,东接长楼,与黄石山相连。
    黄山石假山:谓之秋山。在园中东北角,用粗犷的黄山石叠成,拔地而起,险峻摩空。山顶有亭,名“拂云”,依亭凭栏,修竹涌浪,幽篁叠翠。山隙古柏斜伸,与嶙峋山石构成苍古奇拙的画面。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今江南园林中成为仅存孤例。
    宣石假山:谓之冬山。在园内南部,宣石又称雪石,内含石英,迎光则闪闪发亮,背光则耀耀放白。此地是阳光直射不到的地方,所以无论是近观或远看,都似覆盖着一层未消的残雪,隐隐散出逼人的寒光。冬景假山南墙多留圆洞,谓之“音洞”,阵风掠过,发出萧萧鸣声。以白矾石冰裂纹铺地,以腊梅、南天竺点缀,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春山位于个园石额门前,选用白果峰石插入竹林之中,以“寸石生情”点出“雨后春笋”之意。



    个园假山对祖国南方山水之秀、北方山水之雄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宗山水画家不同的气派和手法。有人说个园以"四季假山",是以门景的竹石为春,以湖石山子为夏,以黄石山子为秋,以宣石山子为冬。园林专家认为,这并不是造园叠石时的原意,但游人用这种眼光去玩赏和遐想,也能产生无穷兴味。一园三色假山,各具风格,而总体设计又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园林叠石的高超技艺。游园一周,如隔一年。体现了画家所谓“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诚如某君所言:“时景是命题,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秋山是高潮,冬山是结语。可称章法之不谬。” 




   个园假山在亭台楼阁的映衬下,更显得古朴典雅,深邃雄奇。园中的宜雨轩、抱山楼、桂花厅、拂云亭、住秋阁、清漪亭、觅句廊、透风漏月等与假山水池结合而成一体。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山幽,花艳,竹翠。雾中看花,红红晕晕;雾中看山,朦朦胧胧;雾中看竹,影影绰绰,到此一游,如历仙山琼阁也。个园假山分峰造石,助胜增趣,各具匠心。为国内惟一孤例。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