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波:生活禅妙(微笑一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2:06:12


一、饮食禅
  学禅,从吃饭开始

  学禅的风气愈来愈盛,一般多从静坐入手,求能久坐,当然也有很多人祈求得到神灵感化,不过这样可能离禅愈来愈远。禅无所不在,学禅就从吃饭开始吧!

  小时候听到卖冰棒的叮当声远远传来,心头就一阵清凉,买一枝冰棒坐在土地公庙后的榕树下,一口一口享受冰的清凉,那一刻,眼中、口中、心中只有冰的美味。

  长大以后,来往于饭桌酬酢间,嘴里嚼的是山珍海味,心中百般思索、千般计较,饭桌上多言不及义。有时候边看电视边吃饭,有时候边翻资料边吃饭,忙得不得了,这样吃下去的不过是一碗烦恼、一碗工作,乃至和着泪水吃下一碗无聊的连续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如此食不知味地用餐。

  那么应该怎么吃呢?禅宗说“吃饭时吃饭”,我现在坐在餐桌前就为了吃饭,也只能吃饭,放下工作不要为任何事烦恼,就像小时候吃冰棒一样,专心一意地吃。端起饭时手感知到碗的温热,夹菜时清楚知道手的动作,咀嚼时知道牙齿上下咬合的动作,吞咽时知道食物的味道。对于食物,不分好坏,知道自己肚子承受温饱的感觉。就这样,在用餐的时候培养觉性,下桌后再带着觉性回到日常生活中。

  觉性之外,还可以培养慧观。端起一碗饭,闻到米香,想到米的成长是经过阳光、大地、雨露的滋润,经过农夫的血汗来耕耘,心想“我是多么幸运能够捧着这碗饭,在我吃这碗饭时,每天有四万儿童死于饥饿”,这样你会以感恩的心珍惜这碗饭。

  吃饭时要安住当下,避免讲话,觉照动作,慢慢地吃,夹菜时甚至可以轻声默念一声菜名,目的在于提醒自己回到当下,别又给烦恼拉走了。

  一般寺院“过堂”时要求食存五观,就是吃饭时要如法如仪,心存感恩,不贪不馋,适时适量,以免障道。如果能念念分明地吃,自然可以达到五观的要求,不但不会暴饮暴食,还可以借此慧观长养慈悲心。

  《华严经-净行品》中说:“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甘露满足。饭食以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吃饭的时候如果还能观照众生悲苦,唤醒菩提心,并愿众生都能得到法味,如此吃饭就更有禅味了。

  ◇放下工作,

  不要为任何事烦恼,

  专心一意地吃饭。

  ◇食物不分好坏,

  品其味,感其温,知其饱。

  ◇用平等心、感恩心、惜福心、惭愧心、

  忍耐心吃饭,要吃出菜香,品出禅味。

  走路,也可以是享受

  我们每天都要走路,但总是走得那样匆忙,把烦恼、焦虑、不安都烙印在大地上。“地无私载”,想一想大地是那么的无私无我,能承受我们所丢掷的一切,化成一片绿野平畴,开出一朵朵灿烂的玫瑰。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大地上烙印出安详喜悦的足迹呢?

  上班的时候从家里走到车站或从车站走到办公室,总是那样匆匆忙忙,或是脑袋里东想西想,不知不觉走到办公室。平常在办公室,从座位到茶水间倒茶,也是那么行色匆匆,人生真的有那么紧急吗?真的需要永远在赶路吗?赶到有一天倒下了,不能再赶了,那时候还有余力停下来欣赏一下人生的美景吗?你是不是也在赶路中走完一生呢?

  走路的时候要全然放松,配合呼吸,三步一吸气,三步一吐气——“吸吸吸,吐吐吐”地走,当然也可以二步或四步,依个人的肺活量,顺其自然。配合呼吸的原因就是让自己知道,我现在不是想着工作或为儿女烦恼,而是觉知我在当下,在享受走路。

  当你在行走途中碰到美丽的事物,如路旁的一朵野花、一滴朝露,乃至天边的残阳夕照,你可以驻足,身心一如地欣赏,这时候野花、朝露、残阳都为你而存在。如果你能安住当下,不被过去和未来牵着走,慢慢地会在走路中感到清凉、自在,当这种觉受自心中生起时,你走路的方法就对了,大地也会报以微笑。走的时候,不妨注意脚底与大地接触的感觉,是那样的温润。想想大地的承受度,我们的心量是不是也应该像大地一样能涵容一切呢?佛陀在出生的时候走了七步,一步一莲花,这个故事十分引人入胜,如果你能如实安住当下地走,你走路时也能步步生莲呢!

  我们常会为了到达某处而走,走路时,如果能念住当下,你已经到了——到达你心灵的故乡。所以走路时,配合呼吸也可以默念:“我已到了,已到家了。”这样的人生,你还求什么呢?你还修什么呢?

  当然,走路的时候也可以培养慧观,举足的时候是“生”,脚停在空中的时候是“住”,脚落地的时候是“灭”,走一步路就是一个“生住灭”,走路就是生灭的过程,这就是“无常”;觉照无常的过程只有生灭,其中找不到一个我,这就是“无我”。走路时可以依照《华严经》的教示培养慈悲观:“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学习以更大的心量,在举手投足之间,将自己所得回报一切众生,愿大家都能走出苦海。

  许多人学禅求神通,期盼能够隔空取物或飞檐走壁,有些邪师也以此招徕学生。一行禅师说过:“人类最大的神通就是能够在地面上自在地走路。”想一想水中的鱼儿、空中的苍鹰有这种本事吗?在太空待上两个月以上的人,人们通过视讯问他们最渴望的事是什么?他们的回答都是“踏在地球的土地上”。每一个人本来视野通具足,无须外求。心外求法,终究一无是处。

  ◇配合呼吸走路,

  三步一吸气,三步一吐气。

  ◇让走路成为一种享受,

  一切美丽生自安在当下的心。
二、微笑禅

  生气,请微笑

  每天早上我们都是模模糊糊地张开眼睛,因此也是迷迷糊糊地过一天。从今天起,每当你张开眼睛时,请微笑迎接一天的开始,因为微笑代表你处于灵明觉知的状态。

  在繁忙的工商社会,有些人好像失去了笑容一般,永远挂着一张扑克脸,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筑起一道厚厚的墙。事实上,每个人的心田都有微笑的种子,如果你一天不去浇水,它就一天不开花,久而久之,种子全都干死了之后,这个人的脸上也就找不到笑容了。

  微笑不必花你一毛钱,如果大家都能以微笑相待,这个社会将充满祥和之气。多少艺术家尽其一生捕捉留存嘴角的轻浅一笑,蒙娜丽莎的微笑含藏了人类多少生机!

  很多人花大把钱想留住青春,用尽办法去整形改颜,其实只要能对人微笑,青春早已驻足在你的脸上。只要轻轻一笑,就能松弛脸上数千条肌肉,扫除内心的烦恼,同时还可以让别人分享你的喜悦。

  佛家布施,若能时时保持喜乐的心对人微笑,就是最好的法布施和无畏施。一个人若能对他人微笑,那么当他听到鸟儿歌唱,看到花儿绽放,也都能会心一笑。微笑可以化解别人的敌意和烦恼,伸手不打笑脸人,就是因为微笑含藏着迷人的能量。最近坊间兴起微笑社团,他们教人如何开怀大笑,这真是一个善的种子。

  禅宗有一则拈花微笑的公案,因为迦叶尊者的这一微笑而开启了禅宗千古的宗风,每当有弟子开悟时,禅师莫不以微笑印可,微笑可以说是人类的天语。看到弥勒菩萨的笑了吗?“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如果以笑口常开的形象作为禅观的对象,可以体证第三禅。修行喜心,就是对治嗔心、妒心的最好法门。

  婴儿以微笑表达满足,不相识的人以微笑表示善意,为什么你却吝于对你周围的人,对你最亲近的家人微笑呢?因此当你悠闲的时候请微笑,听音乐的时候请微笑,生气的时候深呼吸三下后请微笑。

  今天开始,下班回到家时,请以微笑对待你的家人,你将发觉,微笑是你能给他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夜深的时候也请以微笑入眠,因为这样的一天你才没有白过。

  ◇微笑代表你处于灵明觉知的状态。

  ◇保持喜乐的心对人微笑,

  是最好的法布施和无畏施。

  ◇夜深的时候以微笑入眠,

  这样的一天才没白过。
三、扫地禅

  心镜,时时拂拭

  扫地对一般人而言似乎是轻而易举之事,但大多数人却不屑去做,尤其是男人,多半把这类事归责于女人。其实,人生的事本来是吃饭睡觉,哪里分什么男女?不过在想通这个道理之前,做些家事倒可帮助修行。

  家中如果一天不扫地,尘垢将积一寸;一个星期不清理,垃圾将堆满厨房。然而从出生到现在,你清扫过你的心吗?如果一个人的心识有形有相,那么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座垃圾山。

  所以扫地不是轻而易举的家务事。拿起扫把慢慢地扫,念念分明地觉知自己的动作,挥手的节奏配合呼吸而且不疾不徐,知道我正在扫地,此刻只有手的使力和飞扬的尘埃,没有其他念头。

  扫地也可以培养慧观,观照内心如山的垃圾亟待清扫。扫地的时候,就像在清扫你心中的垃圾一般,此时的念头可以随着手的挥动,观想一帚一帚地清理过去积累在心中的负面情绪,扫除内心不好的念头,以及对人、对事的不满和怨怼。愤怒、嫉妒、沮丧、悲观等负面情绪,长期在心中积累会造成一个人的身心官能病症,慢性病甚至癌症多因此产生。扫地时通过观想扫除这些负面情绪,对于身心也有治疗作用。

  扫完地后,不管是拖地板或是以布擦拭地板,你也可以观想在擦拭蒙尘的心灵一般,愈是角落的地方,愈是你不自觉的地方,其中有非常微细的贪心、嗔心、痴心、慢心和疑心,察觉它,慢慢地抹去它。因为尘垢太厚,不是一次就能清理干净的,贪嗔等习气必须在每次对境现形时,察觉它,革除它,要很久才能根除。

  《六祖坛经》中神秀的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般人受了六祖惠能另一首偈的影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总觉得神秀的意境不够高远。但一般人如果时时观照自己蒙尘的内心,把心扫得如明镜一般,对境不染,则离道不远了。

  因此,当你看到家中脏乱了,应立即想到你的心是不是也该扫、该擦拭了。如此慢慢地擦拭,你能从中发现乐趣,事实上,它也是很好的修行法门。哪一天当它真的被你擦拭得一尘不染时,就能“照天照地照大千”了。

  ◇把心当做自己的家,

  常清扫,勤净化。

  ◇如扫地般,

  把内心不好的想法扫除。

  ◇人心如一面镜子,

  照山是山,照水是水;

  浮尘所染照出的便是面目全非。
四、洗碗禅

  处理,明明了了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虽然说自性本空,但如果我们的心能磨得像明镜一样,也可以过得喜乐自在。

  明镜对境不动心,一朵玫瑰花现前,映照就是,不会去分别这是红花、黄花或白花;也不会下价值判断,这朵200元的好,那朵50元的差;或是赋予许多遐想,红玫瑰代表爱情、白玫瑰代表悲伤。玫瑰去了,明镜就空了。

  但人却在分别、判断、拣选中生活,事情还没来就先生起种种想法,事情来时又心慌意乱,当事过境迁,喜怒哀乐留在心中久久不去。如果我们的心是镜子,这面镜子留有昨天的悲伤、明天的遐想,它就像是一面色彩缤纷的镜子,下次若有一朵玫瑰现前,你的心镜将无法如实映照出这朵玫瑰的真貌,红玫瑰可能被你照成紫玫瑰。

  我们对于人和事何尝不是带着有色的镜子去映照呢?看到一个人,先从他的面相、衣着下价值判断,或是先入为主对他产生一个印象,其实你心中的他,哪里是原本的他?同样的,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带着儿时的印象、父母师长的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来下判断的,哪里能反映事物的原貌?

  如此看来,要还原事物的原貌,我们应该好好磨一磨这块心镜了。你曾经像在磨你的心镜一般慢慢地洗碗吗?如果不曾,那么请到厨房,看看那些沾满油垢的碗碟,你心镜的油垢可能更甚于此。

  走到水槽前,以轻松的心情拿起碗,把每只碗当做观照的对象,碗就是你的心镜,就是你蒙尘的佛性,慢慢地,不必着急把事情做完,感受一下手与碗与水共处的美妙时光。当水流过手再流向碗,抹去油垢的感觉是不是让你的心觉得有一丝清净?

  不要再去想别的事,你现在做的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你不能秉持正念洗碗,就连你在静坐时也无法静心,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一样不能专心。洗碗不是那么不愉快的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奇迹,如果你无法与碗碟全心共处,你的生命在这一刻也失去了价值。

  在藏传佛教中,修行最先决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也就是说,一切修行的动机和成就都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因此,大乘发心是学佛的基础,《华严经-净行品》教导我们在一言一行中发心,是很重要的修心法门。“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当我们清洗脏东西的时候,但愿众生都能清净调柔,究竟上无染无着。当水流过手中的时候,期盼一切众生,都能有一双清净的手,有缘受持佛法。“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碗碟冲洗干净以后,你的心感到如同被擦洗过一般,虽然无法一次就明亮如新,但总有一天会被你擦洗得如同明镜一般。那时候所有外境你都能明明了了,看待世事就像明镜鉴照一样,事来则应,过而不留。这不就是喜乐的人生吗?

  ◇把碗当做你的心镜,蒙尘的即是佛性。

  ◇洗去的是污垢,净化的是身心。

  ◇了了见闻,过而不留,

  与我无染,此为佛境。
五、谈话禅

  话前,先仔细倾听

  当今社会,虽然资讯愈来愈发达,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似乎愈来愈困难,也因此,沟通协调成为人际关系的一门重要学问。

  政治上党派要沟通,即使是一个家庭,虽然父母子女同居一室,往往也有闹得无话可说的时候,家庭不和睦时,家中的成员就如不定时的炸弹,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家中的气氛每天都如暴风雨将至。

  夫妻间、父母子女间、同事之间的不和多半出于自己已有先入为主的定见,不肯倾听对方的心声;及至言语不和时,又因为傲慢心不愿放下身段先妥协,久而久之,把周围的人,甚至最亲近的人都变成敌人。

  因此在与人谈话时,先要学会倾听。我们通常在别人讲话时,总是盘算着如何回应他,对他的话只听到一半,其中又有一半全然不认同,因此不待别人把话说完,就迫不及待连珠炮似地抒发自己的意见,顺便把别人批驳一顿。似乎不这样做,就无法彰显自己的学问。

  与别人对话时,先深呼吸三下,把真实的自我呈现在对方眼前,静下心来,打开心胸,设身处地地耐心聆听对方心中的话。眼睛看着他,耳朵听着他;你如果不能听他说,就不能了解他,不了解他就不能替他解决问题,更谈不上爱他。很多父母说他们爱子女,子女却认为是受罪,问题就出在这里,父母只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小孩,或是想把自己过去无法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根本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聆听别人说话时,配合自己的呼吸,深沉、和缓而平静。

  7世纪印度圣哲寂天菩萨所著的《入菩萨行论》谈到“自他相换”的修行方法,是非常有力的转念法。换位思考,想想如果你是对方的话,你的心情、做法如何?这样一转念,你很快就能接受对方。以这种方式倾听对方的心声,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体谅。

  在听完对方的话后,深刻感受一下对方的心情,换作是你又会如何?接着再表述你的意见,说话时,一样把自己呈现在对方眼前,微笑,注意倾听自己的声音,愈是有自信的人愈是谦卑,有些人喜欢在嘴巴上占便宜,是最损人又不利己的。“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嘴巴上不肯吃亏反映出内心的自卑、悭贪、嫉妒、好胜,自己无法看到内心的弱点,又怎能为他人提供有帮助的建议呢?

  谈话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它可以化解恶缘。夫妻间经常闹到无话可说,就是不懂得聆听和说话的艺术。其实,沟通也不需太高深的艺术,只要肯放下我执,让心灵腾出一些空间,纯然地接受对方,再大的误会都不难化解。能在一起谈话就是因缘,不论是亲戚、朋友、同事乃至陌生人,不妨通过对话结个善缘!

  ◇静下心来,

  打开心胸,

  设身处地地耐心聆听对方心中的话。

  ◇聆听别人说话时,

  配合自己的呼吸,

  深沉、和缓而平静。
六、洗澡禅

  涤净,如出水莲

  忙碌了一天,洗个澡不但能涤去身上的尘垢,也能除去心中的疲劳。有些人洗澡匆匆忙忙三五分钟,好像洗战斗澡,有些人边洗边唱歌,状似愉快。但如果能舒舒爽爽地洗个澡,你会如脱卸污泥的出水莲花一般清爽自在。

  给自己30到45分钟洗个澡,从放洗澡水开始,每个动作轻柔缓慢,观照手与身体接触的部位,觉知你的动作、水碰到肌肤的触感。

  我们平常牵肠挂肚的杂事太多,以至于连脚趾都不曾好好地开心过。假如你的脚趾被小刺扎到,那种痛彻心髓的感受会令人难忘,而如今你的脚趾如此完好,当手搓揉脚时,当水淋到它时,是不是感到平静喜乐?如此去观照每一个部位。

  也许你突然发觉自己变胖了或变瘦了,不必起分别心,那都是有原因的。胖了可能是最近吃太多、少运动,也可能是服药的后遗症;瘦了可能是压力过大、工作负荷过重、可能是心情郁闷吃少了、睡少了;答案自己去寻找。大部分人会发现自己老了,也许是害怕岁月催人,也许是担心年华似水。但总是有理由,也总是要面对。

  很多人洗澡时喜欢快乐地唱歌,因为洗澡的时候是心理最没有负担的时候,但是唱歌总是缺乏觉性的观照,如果能增加一点觉照,此刻的生命才更有意义。观想一下这个身体属于谁?又是谁给了你这个身体?这是双亲给你的礼物,透过它,你看到了历代祖先,你不仅承受了他们的肉体,也接续了他们的精神,你还得把这一脉香火传下去。

  在洗澡的当下,从自身就看到了这一切,你知道为了祖先、为了自己、为了下一代,什么事你可以做,什么事你不能做。忙碌了一天,这一天你过得值得吗?当然,在观照的时候,你必须念念分明,即使是在思索自己的胖瘦或是传承,也都要带着觉性。

  当水淋到身上,感受一下温水流过肌肤的舒畅,此时可以观想那些肮脏的心念都随流水而去,甚至身体的病痛和宿疾都可以通过水的冲击而被治愈,随着流水排出体外,现在不是很流行水疗或SPA吗?水的能量柔和温润,本身就有纾解压力的疗效,水流的冲激的确也有按摩作用,但是最好的效果还是要靠心念的力量。洗完澡后,心亦如被洗过一般舒畅,不再有任何负担和恶念。

  《华严经-净行品》中说:“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洗澡时可以发愿,愿众生都能清净无瑕。随着呼吸,慢慢换上干净的衣服,你就像初夏池畔出水的莲花一般,那样清净、那样自在。

  ◇洗澡时不要光洗色身,

  心也要无垢,

  才会内外光洁。

  ◇运用洗澡修行的目的,

  在于通过外相垢染的清除,

  以观想心灵的净化。
七、开车禅

  塞车,正好修行时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无法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在。也因此,我们经常处于“失念”的状态,所谓失念就是心随着念头四处云游,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开车族常有这种体验,开车过程中多半都在胡乱妄想,除了发生事故或与人口角记得很清楚外,所有过程就像梦游一般,开着开着就抵达目的地了。

  如何从失念回到正念,开车是最好的磨练,尤其是城市塞车族。启动汽车前想想我是不是需要开车,有时候只因为生闷气想出去发泄一下,有时候只是10分钟的路程,有时候可以搭便车,并不是一出门都需要开车的,尤其现在交通还挺方便的,上菜市场或许走路更适合呢,开车只是变成一种习惯而已。因此,上车前先觉照一下,做个理性的抉择。

  现代人因为使用汽车而缩短了地球的寿命,制造汽车对金属矿物石油等自然资源的耗损,排放废气所制造的污染和酸雨报复反噬大地,开车的利弊显而易见。但是人总认为一己之力如螳臂当车,无力回天,反正一个人的影响有限,也就懒得行善或保护环境,然而哪一件事不是众志成城?一个有志修行人,看的是自己,不是别人。

  一旦坐上驾驶座,你与车已成一体,你的个性完全在这辆车中体现,如果生气时开车,你不是超车就是到处向人挑衅;如果你酒后开车,这就是一辆醉车。所以坐上车请平心静气,让人感到这辆车在街上是如此温文有礼。

  开车时专心地开,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边吃东西边开车,更不要边看书报边开车,这不仅仅是安全问题,也是心中慌乱不安的表现。收音机里没有喜欢的节目就把音响关掉。别人超车时不必生气,他可能有急事,如果你有急事,你会希望挡在你前面的车都消失掉。

  碰到摩托车族请礼让他们,尤其是下雨天,想想你能遮风避雨,比他们幸运多了,能不体恤他们吗?对于行人更要礼让,如同你的父母、兄弟、朋友,他们不正是这个年龄,不正也在此时穿越马路?他们在过马路时,你不希望车辆能礼让吗?校门口过斑马线的学童,如同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正在另一条马路过斑马线呢,你和他们抢道吗?

  碰到前面开慢车时不要焦躁,他可能是新手上路,他也是提醒你的一个警钟,让你观照一下自己当下的心境,你是太紧张了,还是脾性本来急躁?红灯时,深呼吸三次,提醒自己回到当下,安静地等待绿灯。遇到塞车时,焦躁、烦恼、生气都没有用,平心静气地等待,对自己微笑,回归自我,对别人微笑,也缓解别人的焦躁!

  若你每天花一个小时在车上,秉持正念,你就等于修行了一个小时。《华严经-净行品》有云:“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当我们沿路而去,应当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步履清净法界,心里没有任何障碍。这是另一层次的大乘发心。

  ◇举步上路,当发善念,

  愿诸众生趋向佛法、如法而行,

  心无所住。

  ◇在路上时,当发善念,

  愿诸众生能行佛道,无余涅槃。

  ◇顺路而行,当发善念,

  愿诸众生于法界行,无有障碍。
八、电话禅

  铃声,是远山寺庙的钟声

  电话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天涯若比邻,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正因为它的便利,使得人们过于依赖它,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电话的俘虏。无聊时总想抓起电话找人聊天,无助时拨通电话找人倾诉。

  电话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情绪渐渐受它控制而不自知,电话铃一响总是先精神紧张:“会是谁打来的?不知道什么事?”或是满心期待:“会不会是她打来的?”然后急忙接听电话,劈头一声“喂”,声音之急躁把自己也吓了一跳。

  电话只是工具,铃响时不必紧张。听到铃声时提醒自己,这是正念的铃声。先在原地深呼吸一口气,当它是远山寺庙传来的幽邈钟声,祥和而宁静。慢慢走到电话旁,不必担心对方挂电话,若有重要事他会耐心等待或再拨一次。拿起电话时再深呼吸一次,平心静气地开口说:“喂”,想象对方也能感受到这股平静。

  接听时耐心倾听,对方话还没说完,不必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转手上的笔或东划西划,甚至玩弄头发,这些下意识的动作无法让你专注。办公室中有时会接到一些申诉或无理的抗议电话,不必沾染对方的情绪,即使被莫名其妙地辱骂,当做是修行,被骂一声消一份业障。讲话时,长话短说,尽可能平心静气。放下电话时,该处理的事就立即处理;处理完,情绪就随之放下。

  现在手机很普及,几乎人手一机。大部分人从使用它到最后变成不能没有它,要新颖、要炫丽,否则有跟不上潮流的遗憾。出门若忘了带,宛如缺一只手。虽然手机很方便,但不也是某种程度的失去自由?开会时、电梯中、电影院里,乃至音乐会场,手机铃声骤然响起,不是很大的干扰吗?经常看到一些人,没事的时候就拿着手机把玩,或在找号码、或在发短信、或在打游戏,高兴的时候自拍一下,手机的功能之多也占了人们不少时间。因此合理利用手机,不受它主宰,也是一种修行。

  镜清禅师问一僧:“门外是什么声?”僧云:“雨滴声。”清云:“众生颠倒,迷己逐物。”你可以是电话的俘虏,一听到电话声响就跟着铃声团团转;电话也可以是你禅修的法门,帮助你提起正念。善用耳根,说不定哪天电话铃声一响,哐当一声,山河大地,齐露法身。

  ◇拿起电话时,

  记得带着微笑,

  把法喜、正念、

  平静传送给电话的另一端。

  ◇爱语越关山,架起理解桥。

  芬芳如花朵,美丽胜珍宝。
九、问候禅

  送一朵莲花,自己就得到一朵

  人与人之间见面通常会点头问候,或道早安,或说你好。但多半时候我们都是心不在焉,皮笑肉不笑,只是形式上的打招呼而已,对方感受不到你的真诚,你对他们也没什么感觉。

  出家人互相问候时,以合掌鞠躬为礼。双手一合掌,即自内心发出虔诚与谦恭,在当下使身心一如。在躬身时,傲慢心、怀疑心、嫉妒心、憎恨心随身放下,心中默念“送你一朵莲花”;起身时,慈悲心、谦虚心随之提起,心中默念“当前一尊菩萨”。因此问候不只是一个动作,同时也是修行。

  平常人问候没有合掌的习惯,只是点点头,但在适当场合也可以用合掌的方式,日子久了别人也会习惯你的方式,如果觉得别扭不自然,在心中默做即可。

  当看到一个熟识的人迎面而来时,先深呼吸把自己带回当下,心中默默合掌让身心合一,保持微笑,对方到面前三步距离时,诚心问候一声“你好”,心中浮现一朵莲花送给对方,待对方回礼或擦身而过时,心中浮现一尊佛菩萨,保持微笑。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代表六根清净,如同一个人在五浊恶世中也能保持平和良善。送一朵莲花给对方,不但庄严自己,也送出福德与智慧。此外,众生平等,都有真如本性,只因妄想执着,但终有一天也能证得,所以每个人都是未来佛,默念“当前一尊佛菩萨”,乃尊重自己是佛也尊重别人是佛。

  一位初入丛林的学人向玄沙禅师礼拜,师云:“汝礼拜阿谁?”学人云:“礼拜和尚。”师云:“汝若会,即是礼拜汝;汝若不会,即是礼拜老僧。”所以诚心地问候别人就是问候自己。《华严经-净行品》说:“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如果我们已经得到无碍眼,那么见一切众生都是佛。

  ◇问候不只是一个动作,也是修行。

  ◇问候朋友,要带着真诚,

  保持微笑,心中拈花送佛。
十、水果禅

  融入真滋味

  拿起水果,通常我们是不假思索地张口就咬,狼吞虎咽地吞了下去,对于水果的滋味只有甜的、酸的或涩的印象。有时候是一边讲话一边吃,或一边想事情一边吃,真正的滋味并没有品尝到。

  拿起一个苹果,看它的颜色,粉红带点黄,有些是深红带浅红,这是大自然蕴成的色彩,是调色盘调不出来的颜色。它的蒂还沾着点泥土、灰尘。深观之下可以看到它整个成长的过程。

  种子入土、萌芽,经过雨水的浇灌、阳光的温暖、大地的滋养,慢慢茁壮成长为一株苹果树,挺立在原野上;享受着晨间的雨露和黄昏的夕照,小树在自然与人文的陶养下成熟,开花结果。

  从小树的成长,到四时的运行,我们也看到了人的成长过程,孩子们也需要呵护,一如苹果树般。果实结得好与否,除了种子的因素外,成长过程的环境与助缘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未来几乎决定于他的成长过程。果实成熟了象征着生命的圆熟,如今它丰盛圆满地握在我们手中。

  吃它的时候,想象一个成熟的生命呈现在你眼前,轻轻咬一口,听那清脆的声音,感受一下它甘甜的美味,每一种水果的香味与口味都不同,这是大自然的礼物,慢慢咀嚼,生命就在当下。如果你不能专注地安享它,这个苹果的生命就被你浪费了;因为你食不知味,你自己的生命在这一刻也白过了。所以吃苹果能提醒你回归当下,也是在帮助你修行。

  吃到的水果有时是美味的,有时却是苦涩的,其实是各有滋味,无有分别。《华严经-净行品》说:“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每一种水果的香味与口味都各不相同,

  这是大自然的礼物。

  ◇慢慢咀嚼,专注地安享口中的水果,

  生命就在当下。
十一、看花禅

  与花相映,生命就有喜悦

  三月杜鹃、六月茉莉、八月桂花,对于大部分的花,我们大概知道它们的模样,但细究茉莉有几瓣、桂花的花期有多长,可能就说不上来了。几乎所有的世情,我们都仅持有浮面的印象,或是别人加之于你的价值观,少有自己的观察。情人节为什么送的是玫瑰而不是茉莉?因为大家都这样做。

  艺术家如何赋予一朵花生命呢?只要如实呈现。人们就是太多分别、拣择,而使花变了样貌。“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例如禅宗的传法公案,几世纪以来禅门中人都在探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深意,事实上这则公案很简单,当某人示花于你,只是要你去看它而不是去想它。如果你活在当下,如实与花相映,自然会从内心浮出生命的喜悦,这就是禅宗的心法。

  能止而后能观,一朵花中也展现了万法。面对一朵刚摘下的玫瑰,我们觉得它美丽、清香,但没几天它就凋萎、枯黄了,变成一堆垃圾,有智慧的人在看花的同时也看到了垃圾。同样的,垃圾也会滋长出绿野鲜花,垃圾中也可以看到花朵。万物本来相生相依,没有净垢之别。

  黛玉葬花多么凄切感人,其实花凋萎之后掉落土中,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年新生的花朵中已经注入了它的生命。人也一样,肉体坏去以后生命继续在子孙的血肉中绵延。因此,生又何喜,死又何伤?

  一花一世界,若然能从看花中体悟生命的真相,则能随缘去来而一尘不染,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衣”就是这等风光。“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看到花也愿众生像花一样,具有三十二种好。

  ◇敞开心胸,

  才会懂得如何去欣赏花。

  ◇对世间无所贪求,

  随缘自在而知足地观赏每一朵花,

  赏花也就不再是赏花,
十二、赏月禅

  月有阴晴圆缺,何苦事事求全

  “月到中秋分外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似乎与月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白天是太阳,晚上是月亮;太阳刚烈如父,月亮温润似母。人的情绪亦常随日月共起伏。事实上,每个人的心中也有一轮明月,如果平日亦能静观心月,久之也能冲破无明,光照十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确,从月亮的圆缺可以看出人生的不圆满。其实,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如何能事事圆满呢?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事事求全,看不透人生的无常与虚幻,在月圆之前要经过多少上弦月呢?人生的圆满同样要经过许多不圆满的锤炼与累积才有可能达成,更重要的是,圆满须透过智慧的参悟方能达到。

  由于天文物理学的发达,现代人也都了解,其实月亮又何曾随着时日而盈亏?它原来不增不减地绕着轨道运行,亘古不变,变的只是人的心。人往往被有限的智慧蒙蔽,目光所及以为就是真理。回到世事,哪一件事是不圆满的呢?不圆满是人的分别心、贪欲心。

  因此,要能见到万法的本来面目还得从自己心中去找,“百千法门,不离方寸”。想想,在你千变万化、随声逐色的心念之外,有个亘古不变的东西,它明明灵灵一如月亮照耀大地。当你闭目静思,心念漫游于大千世界,为什么不可以如苍穹一般浩瀚无涯?只因平常执着于此肉身,以致心量只有一具臭皮囊这般大小,一切唯“我”是从,失却本性。

  寒山大士有诗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多少世来,禅宗大德歌咏明珠,赞叹秋月,指的就是这个。中秋赏月,你赏的是天边月还是心中月?

  ◇勿贪杂求全,

  静观内心之月,

  方能光照十方。

  ◇万事难全,

  不圆满的是人们的分别心、贪欲心。  十三、品茶禅 

  静心喝一口,味道就来了

  闲暇时泡一杯茶给自己喝,或有客人来时沏一壶茶给朋友喝,都是快意人生的事。寒夜客来茶当酒,如果能喝出一点禅意,那就不会有“终日喝茶不尝一滴茶味”的遗憾了。

  现代人喝茶讲究茶具、茶叶、水质,处处要求质美。其实也不必太在意,处处挂碍,反而失去了茶味,也远离喝茶的原意了。

  泡茶的时候,把心静下来,注意每个动作,尽量轻巧、缓慢,清楚地知道你把茶叶放进壶内。把水注入壶中时,手提壶把,知道你正在倾注开水到杯中。

  做每个动作时都不要有杂念,一有杂念,茶水中就有杂质。以一个禅者而言,茶的品质不在茶具、茶叶和水质,而在于你纯净的心。喝茶的时候,秉持正念端起茶杯,轻轻闻一下茶香,那儿有阳光、雨露、大地的温润,有蜜蜂、蝴蝶的舞姿,还有采茶姑娘的茶山情歌,但念头别又被情歌给带跑了。

  慢慢喝一口,在口中感觉一下那清香甘甜的滋味,吞下去时,心中默许“愿众生都能清凉自在”。如果能秉持一念清心,心不散乱,这杯茶就是清净的甘露,能当下息止你的烦恼。

  日本的茶道就是源自于唐代僧人的传统。除增加了精致的茶具外,主要还是沿袭禅者清净自在的传统。一般人因为少接触,初次品茶还会感到拘谨,其实喝茶除了要心清净还要惬意自在。喝茶本来就是很舒坦自在的事,喝得拘谨反而失去喝茶的意义了。日僧利休说过:“何谓茶道?只在烧水饮茶而已。”

  禅宗里有很多公案,每有山僧问佛法大意,赵州和尚总是说:“吃茶去!”吃茶有何功德呢?佛法一说即落言诠,只在平常日用处,吃茶不就是佛法大意?投子和尚说:“森罗万象,都在这一杯茶里。”凡人“终日吃饭不咬一粒米,终日行路不走一步多”,原因就在于吃饭走路时千思万想、百般计较,如果省得“当下就是”的道理,那么也就能任运过时,所谓“茶禅一味”,喝这一杯茶就有点味道了。

  ◇好香用以熏德,

  好茶用以涤烦。

  ◇空持千百偈,

  不如喝茶去。

  ◇喝茶,

  要喝清凉之茶、平和之茶、

  禅味之茶、无心之茶。
十四、放松禅

  万事莫想,万缘放下

  僧问赵州:“一丝不挂如何?”赵州说:“放下吧!”僧说:“一丝都不挂了,还放下什么?”赵州答:“那就挂着吧!”

  说“放下”两字容易,若真能放下,人生大事也就了了。这个和尚还执着于“放下”两个字,所以我们常自以为已经放下了,但是在潜意识里或是在微细的意识中才正抓得紧呢!在未能真正放下之时,每天要面对一大堆的人、事和工作,找个闲暇片刻“放松”一下如何?

  当你在办公桌前工作了一两个小时,感到有点烦躁和疲累时,坐在椅子上,两脚垂地,双手置于膝上,上身保持正直,眼睛微闭,微笑。最好没有旁人或电话干扰。

  轻柔地吸气、吐气,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万事莫想,万缘放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身上所有的肌肉都放松,从头到脚观照一遍,柔软如同一片挂在风中吹拂的丝绸,轻飘飘的,全然放下。

  如果场地许可或是在家中,可以平躺在平滑的地板上,头部垫个小毛巾,不必垫高,两手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两脚轻微分开伸直,保持微笑。

  轻缓呼吸,全身放松,好像沉陷在地面上一样,只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观想自己是一颗在清澈溪流中滚动的鹅卵石,沉落时没有任何意念,随着流水慢慢地滚到河床的沙堆中休息,身心完全宁静,只有一颗鹅卵石在沙堆中休息着。没有任何杂念能把你拉离当下的平静。

  如果能慢慢学习放松,久了自然就能随时保持放松。放松是放下的第一步,如果连放松都做不到,要放下谈何容易。不信检查一下你目前的状况,是不是双手的肌肉有点紧张,甚至肩头是高耸的、胃是上吊的、心是紧缩的?放松吧,人只要一有念头且不自知,必然是紧张的。

  所以,先学会自觉放松,当你一观照到自身是紧张的,就立即放松,久了之后就会体会出放下的法味,在每一个当下都能得喜乐,而且到最后连这“一丝不挂”也放下了。六祖慧能的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事,尘埃自惹,慧者根本就不必修,一切圆成。

  ◇轻柔地吸气、吐气,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万事莫想,

  万缘放下。

  ◇体验身心全然放松的近于禅的芬芳,

  重新拥有小孩子一样格格的笑,

  生命将更加有力量,

  工作将变得更有创意,

  生活将充满更多的爱与欢笑。
 十五、游泳禅

  与水共舞

  不会游泳的人会有点怕水,会游泳的人一下水则如鱼得水。游泳是很好的运动,水中的浮力更容易使人放松,所以游泳可令你在很短时间内起观,让身心一如。

  我们在游泳时,总是奋力与水搏斗,把水当成我们竞争的对象,但如果把水当成朋友,可能游起来不会那么吃力。

  游泳必须换气,所以心和气很快能调和,一注意呼吸就不容易妄想。有时候在游了一段距离后,因个人的体力会觉得很累,这时勉力换个方式再游100米后,可以进入另一个境界。当身心渐渐调和时,可以改采不吃力的蛙式,在一沉一浮之间配合划手、踢腿与呼吸,全身放松,不必用力,就像鱼在水中悠游一样,感觉一下身边的水一波一波打在身上,渐渐地与水打成一片。一沉一浮之间只有水与你同起同落,紧接着忘了我的存在,与水合一,这时不再起杂念,只有水波一来一往,我就是水,水就是我,无二无别。

  其实,人在宇宙之间,就像是波浪与海的关系一样,一般人总把自己看成是大海中的一浮沤,浪起时欣喜,浪落时悲伤;一忽儿觉得自己好高大,则孤傲自满,一忽儿又觉得自己只是一滴小水珠,于是沮丧失望。有时小水波流到鱼群之间则惊叹这世界的美丽,有时候一口被大鱼吞没则又怨叹命运的不济,而实情却是:波浪就是海,人就是宇宙,无二无别。若能作如是想,世间的爱憎也就能分明了。

  过水颂

  洞山和尚有一天渡河时看到自己的倒

  影,大吃一惊,终于有所省悟,写成了一

  偈著名的《过水颂》: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真心本我不必向他处寻求。
 十六、慢跑禅

  跑出禅味

  慢跑渐渐成为一种风气,每天上午在公园、校园中晨跑的人愈来愈多。如果懂得慢跑的要领,也能跑出禅味。

  慢跑的要领与步行类似,一开始脚步先配合呼吸,把呼吸调匀,让身体状况适应动感,通常是二步一吸气,二步一吐气——“吸吸、吐吐、吸吸、吐吐”,左右左右地配合,慢慢让身体与呼吸的步调一致。

  慢跑时不要胡思乱想,尤其是一些烦恼的事,那样不但容易累,而且得不到跑步的效果,所以只有全心全意地跑,慢慢地会感觉到只剩下两只脚在地面上一起一落。此时继续配合呼吸有节奏地跑,会感到轻安,如果进一步在一起一落间体会“无常、无常”,慢慢地会有一种身体突然间消失了的感觉,这时就有一点禅味了。

  跑步是一种动禅,如果你在跑一段山路或是泥路,不妨把鞋子脱下,用脚去感受大地的温润,风景够美的话可以驻足欣赏,甚至就此定格在那儿,融入风景之中,像是一幅山水,你成了画中人。

  大多数人慢跑是为了健康,如果是以行禅的意念来跑,慢跑成为一种修行,它的效果就不止健康了。当身体的觉受清空以后,身心自然净化,除了不容易生病之外,对心灵也会有更深刻的体认。

  对一般人而言,慢跑是一种向外探求的运动。然而秋风起时,松涛声自耳际飘过,如浪潮扑面而来,此时轻问自己:“慢跑人,何处是你的故乡?”只需回光一照,幸然在家中,本来自在。千岩元长禅师说:“我无佛法亦无禅,暮雨初晴四月天,要会西来祖师意,一池蛙鼓正阗阗。”在慢跑中掌握内观的要领,久之也能契入。

  《华严经》说:“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慢跑当然也可以滋长大乘发心,跑上坡路时,愿众生步步高升,永远脱离烦恼三界;跑下坡路时,则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谦卑低下,长养善根。这样慢跑,它的品质自然和一般慢跑有所区别。

  慢跑出禅味的要领

  1.脚步先配合呼吸,把呼吸调匀,

  让身体状况适应动感。

  2.通常是二步一吸气,二步一吐气,

  让身体与呼吸的步调一致。

  3.全心全意地跑,不要有任何杂念。
 十七、独处禅

  走出失恋的阴影

  七月好像是失恋的季节,翻开报纸,整版都是某人与某人分手的消息。失恋固然痛苦,但若能借此学习独处,深观痛苦的根源与本质,或许能从失恋的苦恼中走出来。

  放下酒杯,放下烟,不必自怨自艾。深呼吸一口气,想想:为什么男女之间,爱的时候你侬我侬,恨的时候你死我活?他说过的山盟海誓都到哪里去了?因为恋爱的双方,爱的都不是对方而是自己。从一开始就想占有,所以得到的时候高兴雀跃,风吹草动的时候猜疑嫉妒,失去的时候悲伤懊恼。因此,在失恋的时候,不能承受的只是那口气,在呼天抢地的过程中则经常是骗人骗己。

  如果你是真心相爱,就能包容、就会祝福,像父母对子女一般,哪怕是舍身也心甘情愿。还会对她有这么多的不满,显然你不是因为爱她,而是舍不得失去的痛苦,痛恨她离你而去的无情,以及你过去对她的付出。如果真爱,那种付出是无怨无悔的、不求回报的。现在她走了,你还要求什么呢?

  再深呼吸一口气,把起伏的心绪平静下来,一般人治疗失恋的方法就是另外找个对象,但那不是根治之道,虽然你可以忘掉上次的伤痛,但另一次伤痛很快又会到来,人生就这样在抛弃别人和被别人抛弃的轮回中浮浮沉沉。

  闭上眼睛,想想养育你的父母、教育你的师长、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帮助过你的亲戚朋友。你可曾像对待男女朋友一样关心过这些于你有恩的人?哪怕是一句真心的问候?你被情欲蒙蔽太久以致不懂得什么是爱。何妨在这个时候,放下对负心人的恨意,转而回馈这些恩人,去看看他们或问候一下他们,毕竟你为了爱而忽略他们太久了。

  深呼吸一口气,把念头转到别处去,一如你最喜欢的青山绿水、你最感动的遍野枫红,那个人在这一刻不就远离你而去了吗?失恋的阴影都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念头一转你就走出了阴影,一切本空。找找看,那个让你能哭能笑的是什么?害你寻死寻活的东西在哪里?不过是你一念的执着而已。

  随声逐色在情绪中打滚,永远无法面对自己。借着失恋学习独处,你原本一个人来,也一个人走。一旦看穿了情爱的本质,就找到了痛苦的根源,你也能在此刻放下。

  《华严经-净行品》中说:“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在法。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这句话是针对出家人次第行乞而说,如果碰到有人不肯施舍,应当发愿,希望一切众生不舍殊胜的功德法门;如果碰到肯施舍的人,也应当发愿,期盼一切众生能够舍离三恶道。

  对于情爱何尝不应作如是观?把不舍情欲的心,用在不舍殊胜功德法门上,精进修行;舍弃情欲就像舍离三恶道一样,唯恐不及才是。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

  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

  不能随便施舍的。

  ◇执是苦恼的原因,

  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十八、观音禅

    善用耳朵

  耳朵是六根中最锐利的,它不像眼睛隔道墙即无法穿透,也不像舌根味觉要碰触才能感知,它可以毫无阻隔地听八方之音,事实上它还有更大的潜能,如果你清净专注,可以把它开发出来。

  如何善用我们的耳根呢?平常我们只爱听一些闲言闲语,八卦是非最是听得津津有味,对于没有兴趣的东西则常是充耳不闻或是听而不见,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情况尤为如此。可见耳根是可以在平常生活中训练的。

  工作累的时候,不妨静坐片刻,眼睛闭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在耳朵上,静听一下办公室的声音,你会听到同事的交谈声、电话铃声、打印声、走路声、墙上的钟声,甚至窗外的车流声、喇叭声,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声音都会在此刻出现。

  这时你不必理会同事交谈的内容,只听声音,对于过去厌恶的车流声、喇叭声、刺耳的电话声也不必抗拒,只听声音。此刻,所有的声音突然会变得很有节奏,像是山谷中的跫音,你会感到周围突然间变清净了,这种清净是你平常从来不曾察觉的。其实这不是周围环境清净,而是你的心清净,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平常静坐也可以用耳根,就像这样专注地听,不做作,不用力,久了,一入坐就会听到蝉鸣虫叫声,听到自性之音。《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提到,观世音菩萨就是在海边听海潮音依耳根圆通而成道的。

  奕堂和尚有一天听到钟声而入定,出定后问敲钟的是谁,说是新参的小沙弥,就问他是以什么心情敲,沙弥说:“只为打钟而打钟。”敲只是敲,听只是听,也能入道。

  《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自述借着耳根圆通悟道的经过:“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两相,了然不生。”一个大乘修行者一定是从发菩提心起修,从闻法、思法、修法中入禅定、得智慧。初观闻性,返照离缘,不随尘缘流转起灭,久了之后,动静两相寂然不生。

  ◇众生六根当中,

  最灵敏的是耳根。

  ◇放下妄念,心念耳闻,

  如法修行,即能深入禅定。

  ◇专注地听,不做作,不用力,

  聆听自性之音。
 十九、睡觉禅

  醒梦如一,睡觉亦可清醒

  睡觉对一般人而言是很好的休息,宇宙运行之所以有白天夜晚,就是让所有的生物都能在工作一天之后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以备第二天的工作体能所需。睡眠占去了人们一天将近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占去我们人生的一半,所以,一个修行人是不会浪费睡觉时间的。

  对一般人来说,睡着以后就失去意识,从修行的角度看是大昏沉,完全昏睡,失去自主能力。接着就出现种种梦境,这些梦境其实就是念头的不断流动,念头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一种业力的呈现。一般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想念延伸成为夜晚的梦境,有时候念头奔驰,大部分却都是贪念和嗔念,因为那是人的根本习气。

  但是觉性强的人,即使是睡觉时意识也是清楚的,这就是“醒梦如一”的境界,醒时和睡时意识是一样清楚明白的。一般人会觉得,这哪有可能?试想一位修行者,平常如果不能做主,睡觉时如何能做主?

  要想睡觉时能做主,就要先学会睁眼时能做主。一般人不过是睁眼睡汉,醒时和睡着时一样,都是昏沉散乱的;修行人则醒时和睡时都是清楚明白的。

  西藏有一种修行法门叫做“睡觉瑜珈”,就是训练自己在睡觉时保持清醒,这是很重要的修行过程,想要达到功夫成片,没有经过这一关,就好像断线的念珠一样,连线都无法串缀,遑论成片。

  一般人常提到“不倒单”,就是能够彻夜打坐不睡眠。其实不倒单不是盘腿硬撑一个晚上不睡觉,如果彻夜忙于克服妄想,就算坐个三天三夜又如何?能够醒梦如一,即使是躺着,也就是不倒单了。

  对一般人而言,睡觉是补充体力、修补身体免疫系统和各种自律系统的时刻;对一个修行人而言,睡觉也正是用功的时候,除了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外,还继续开发明觉的自性。两者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华严经-净行品》说:“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万。”睡觉时但愿众生都能身心安稳,醒时则愿三世齐明,十万洞晓。不过,在大愿实现之前,自己要先清楚明白,不是吗?

  ◇吃饭是修禅,

  睡觉是修禅,

  做事是修禅。

  ◇修禅所修的是自己和他人的心灵。
 二十、一日禅

  当好自己的主人

  我们每天都过得如此忙碌,从不曾停下来观察一下自己。哪一天突然病倒在床,才惊觉已年华老去,空过一生。

  其实我们不必这么忙碌的。每个星期选择一天,就用你的休假日吧,忘掉任何烦恼,放下一切,只做些简单的事,为自己安排个“一日禅”,过个念念分明的一天。

  前一天请早点睡,不要晚过十点,清晨四点起床后对自己微笑,以微笑迎接新的一天。下床后念念分明地穿衣、漱洗,做个柔软体操,静坐片时,观照呼吸。

  这一天是属于你的日子,你完完全全做自己的主人,所以微笑的时候必须清清楚楚,你不是在应酬,也不必敷衍别人,每个动作保持缓慢,在缓慢中去观照它。

  呼吸的时候气沉丹田,让氧气在腹部循环,平常我们只呼吸到胸腔的一半,这样无法使你全身的细胞都得到氧气,所以人容易老化。练习完全的呼吸,而且看着它出入。

  能够照顾好呼吸才能做好其他的事。用过早餐后可以做些杂事,譬如整理书橱、衣柜、花园、打扫房间等,做任何事时都要放松身心,因为我们平常过得太紧张,肌肉和神经都是紧绷的。其次要学习收摄六根、心无旁骛,平常我们总是如此好事,听到或看到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时,总要凑上一脚。

  做任何事都要以喜乐的心去做,不为什么,只为做它。学习禁语,即不说话。禁语有大功德,让你收摄六根,气不外散,心不外驰。慢慢做,心中自然会产生喜乐,人生的意义只在当下这一念。

  下午则可以诵念经文,看书,写信,与朋友交谈,把平常想做而未做的事处理一下,自己喝个下午茶,要诀是清楚自己当下在做什么。傍晚可以到附近的公园行禅。晚上,可以在心情平静时回忆一下你人生中必须感恩的人,写张卡片给他。他们曾经在你生命的花园中灌溉过,你因为忙碌、胆怯或其他理由忘记了他们。睡前放松自己,静坐片刻。

  这一天你做任何事虽然很悠闲,却很有尊严,每个动作都按照前述生活禅的修行方法去实践,慢慢开展觉性后,你不必到寺院,在办公室内一样可以打禅三、禅七,久而久之,你就会过得日日是好日。

  《法句经》中有一偈:“若人活百岁,不持戒摄心;不如活一日,持戒与禅修。”一个人如果活100岁,却不知道自己的心念是什么,等于白活了100年,还不如过一天持戒禅修的日子。

  《华严经-净行品》的偈子几乎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实践一日禅,在每一个动作的当下观照自身,并发愿及于一切众生。不论穿衣、走路、吃饭、睡觉都依此而做,生活中自然烦恼减少,想到的只是一切众生的安乐。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