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希最好看的是哪部:养生讲座视频鬼谷子 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9:15:52

此电子文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 ,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 ;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腾蛇实意法腾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 ,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会,听之候也。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寄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 ,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

------------------------------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转图法猛兽转图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损悦法灵蓍损悦法灵蓍

损悦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大意

要使神灵之气盛大就要效法五行中的神龙。人的精神旺盛是因为它聚集了心、肝、脾、肺、肾五脏的精气,神是五气的首领,心是神所居住的地方,道德是使人称之为人的因素。盛养神灵之气,是要遵循自然的大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开始,一是道的开端,万物是因为道的作用而出现的,天地是因为道的作用而生成的。道包容无形、化育万物之气,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人们看不见它的形状,也不知道它的名字,于是就称它为神灵。所以道是神明的本源,它的变化是从一开始的,用德来养育人体的五种精气,心就能纯正澄明而不迷惑了,心境纯正澄明不迷惑,就能产生并领悟术。术,是从神所居住的地方产生并按照心气所运行的道路而运行的,神是引导它运行的使者。人身的九窍及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十二器官,是五脏之气的出入口,心是它们的统帅。

自然的大道来自自然,能够通晓自然之道而存养本性的人,就是得道的真人。真人,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而通晓自然之道的真人,是通过修炼内心才明白自然的大道的,这就是成为圣人的前提。圣人,是通过以一来推算而明白一切道的。所以人都是从一产生的,人生成之后就慢慢的了解世间的万物。人能认识各种事物的种类、根源,是依靠于九窍的相互配合,如果根据九窍还无法通晓,人就会陷入迷惑,迷惑到达心阻塞了术的运行,术就一定会有不通畅的地方。一旦它通畅了,五脏的精气就能获得补充,努力的贮藏五脏的精气,这就叫做化育。化育五脏的精气,生出志气、思虑之气、神气、德气,神气是它们的统帅。人能安静平和,是因为懂得养气,善于养气就能使人平和。志、思、神、德四气不衰退,威势就能通达于四面八方,就没有做不到的事。保存贮藏这四种气,就能使道德的修养、心境的修炼归于自身,这样的人就是名副其实的真人。真人,与天同在,与道合为一体,执守一而创造万物,怀着天道自然之心,运用道德来养育五种精气,顺应自然之道,在不知不觉中包容志虑、思意,就可以施行威强的手段。学习道艺的人如果能够通达此道,神气就会强盛,就能培养坚定的心志了。

心五行属火,旺于四、五月(农历),色主赤,苦味入心,外通窍于舌,出汁液为汗,在五志中主喜,在身主血脉,所藏者神,所恶者热。所以一旦心有病,就会出现心悸、惊惕、谵语(说胡话)、神志昏迷、喜怒无常的症状。面部赤红,是因为心热的缘故;喜欢苦味,是心气不足;怔忡善忘的,是因为心气虚弱。心出现病症,外在的表现是舌焦苦不能辨味,咽喉不能分辨五谷的味道,无缘无故的烦躁,口生疮或伴有口臭,手足发热,心火过旺。

心是人体各脏器的统领,胃消化水谷的精气后由脾将精气输送到全身,各脏器吸收了水谷的精气才能正常工作,居于心中的神气是其余四脏精气的统帅。天地间阴阳二气不断运转变化,五行元素相互辅佐、制衡,使得天地间的万物都保持着相对平衡,这就是自然的常道。术,就是认识自然、与自然和万物生灵交流的方法。人修炼内心,其实就是为了提升修养,培养道德,革除后天积累的恶习,返还人善良、正直的本性。人的修养高了,心胸就会豁达,心胸豁达了,就不会因为小事而耿耿于怀,心中就不会淤积仇怨,也就不会因为淤积了仇怨而迷惑纯正澄净的本心,也就不会感到烦闷了。心不烦闷,精神自然就清爽了;心胸豁达,精神清爽,思虑就通畅;明白了自然的常道,道德高深,思虑通畅,就可以培养心志了。

下面是鬼谷子养生“四养”

鬼谷子先生不但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宗师,修真养生学大家,而且是我国最早的有专著、有传人的修真养生学大师。他开辟了先秦以来修真养生学的新天地。

鬼谷子先生的专著《本经阴符七篇》里的“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和“持枢”等文章,是老先生修真养生学的专著。笔者试通过此文谈谈对“四养”的学习认识与实践体会。

一个人要做好工作,实现理想,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充沛旺盛的精神。2400多年前的鬼谷子先生深明此理,他在《本经阴符七篇》的开篇中就明确指出:“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把内外“五行”养气、养神、养心、养德和道养的内容、方法及其相互关系说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要盛神就要效法“五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神兽,能大能小、腾云驾雾、善于变化,是大智慧的象征。

“五龙”,古人指的是天地间循环流转、不断变化、生生不息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构成了世界上五颜六色、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的事物,是事物发生、发展、壮大、衰弱、消亡的本源。金、木、水、火、土不但存在于天地空间,而且存在于人体内部。人体的五脏称为“五行”:心为火,肝为木,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外“五行”直接影响人体五脏的内“五行”。所以,鬼谷子先生所说的“盛神中有五气”,指的就是人体内“五脏”之气。五脏五气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五行”不但代表物质的元素,古人还用它代表空间方位:金代表西方,木代表东方,火代表南方,水代表北方,土代表中部。同时“五行”还代表一年四季的节气:金代表秋,木代表春,水代表冬季,火代表夏季,土代表长夏。从地域与疾病的关系,可以看到外“五行”影响人体五脏的内“五行”。如在南方(长江以南)患心脏病的人,冬季到了北方(黄河以北)往往发病率高。原因是南方属火,心脏也属火,北方属水,火怕水,而冬季又属水。在北方身患心脏病的人,到了冬季也要防寒保暖。南方身患心脏病的人到了南方盛夏高温季节,日子也不好过。因夏季属火,心脏也属火,“火上加火”对病人不利,故需要防暑降温。这说明外“五行”影响人体五脏五气。

从整个自然界来看,外“五行”对人体五脏的内“五行”也是有影响的。如自然界中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等“五行”,对人体五脏五气都有影响。仅举“五味”为例: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咸性食物益于肾(水),但过多伤于心(火);甘性食物益于脾(土),过多伤于肾(水);苦性食物益于心(火),过多伤于肺(金);辛性食物益于肺(金),过多伤于肝(木);酸性食物益于肝(木),过多则伤脾(土)。

内脏“五行”相互关系密切,既相生又相克。内“五行”、“五气”又依赖于外“五行”的作用,十分重要。

2400多年前的鬼谷子先生“把握阴阳,提挈天地”,对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命运的规律了如指掌,真不愧是后人尊崇的“东方智圣”。

人类要发展,本身必须与自然界实现和谐,保持生态环境相对平衡。人类怎样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怎样有利于修真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呢?鬼谷子先生明确指出:“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这就告诉我们,要做到德养五气、心养五气、神养五气、道养五气。做到了“四养”,修真养生才会取得成效。

德养

鬼谷子先生在“盛神法五龙”一文中说,“德为之人”,“是以德养五气”。我们知道,道为本、德为用。修真就是修道,修去不符合道的思想和言行,以符合道的要求,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凡是得道高人、健康长寿者,无不是德高望重的人。俗话说,德者寿、仁者寿。所以,鬼谷子先生在“盛神法五龙”一文中说,“是以德养五气”,把道德的修养放在首位。现在社会上也流行一句话:要做好事,先做好人。何况修真养生是人生最高尚的境界,更需要好的德行。

据笔者实践的体会,德分为三层:自然而然所固有的德行;有意识的德行;勉强所为的德行。德分先天的和后天的两类,后天的德以心为基础。老子在《道德经》第38章里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在《清静经》里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就是说德养为后天返先天。

所谓以德养气,就是说 “性命双修”。修性就是修德,修德的过程就是养气的过程。修性是为修命服务的。修德是为了修道、得道、成道。修真养生的过程,就是以修性为主、“性命双修”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德行不好,通过修命成为一时的高功夫者,一般都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德养或谓修德,就是在修真养生过程中,修炼必备的德行,而修去影响修炼的德行。这是修真养生决定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德养包括以下诸方面,仅供参考。

1、树立修真养生的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前行的动力、生活的信心、生命的源泉;

2、要掌握修真养生的理论和具体操作的方法。修去盲目锻炼的德行;

3、要刻苦用功,修去急于求成、心急浮躁的德行;

4、修炼虚心学习、放下自我的德行,修去自以为是的德行;

5、修炼专心致志、始终如一的德行,修去见异思迁、朝秦暮楚的德行;

6、修炼慈爱为怀、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德行,修去名利、欲望、自私自利的德行;

7、修炼经常反思自我的德行;

8、修炼入俗而脱俗的德行;

9、修炼遇事深沉、理智处置的德行;

10、修炼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德行;

11、修炼艰苦朴素、节制节俭的德行;

12、修炼为人处世的德行,修去高傲自大的德行;

13、修炼效法先贤、勇为人先的德行,修去故步自封的德行;

14、修炼不断战胜自我、把握自我、挑战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自我的德行;

15、修炼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德行;

16、修炼六个和谐的德行:自我言行的和谐,与家庭的和谐,与亲朋好友的和谐,人际往来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政府、法律、法令的和谐;

17、在修炼中不断地净化意识,规范理想、规范视觉、规范听觉、规范言语、规范行为。

德是以心作基础的,德养就是人心在言语、行为方面的表现。

心养

心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主要是后天的。所谓先天的就是以神为基础。在修真养生过程中,德在外而心在内。对于修炼者来说,必须了解“心”、把握“心”,然后逐步达到无“心”。所以,鬼谷子先生说:“心能得一,乃有其术(功能表现——引者注)。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修炼者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把握心。鬼谷子先生说“心之总摄”,可见在先秦时期,他老先生就深明此道。

笔者认为修真养生需明得失观。“心”要牢牢把握“得失”二字。社会上在名利、情爱、欲望上得到满足的人,大多数失去了自我。得到了物质的,失去了精神的,得到了“心”而失去了神。下边谈谈心养五气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1、收心。把欲望、牵挂的心收回来,做到心不外驰;

2、平心。让收回的心平静下来,心平气和,心不平则气不和。

有效地收敛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则心可平;

3、安心。把收回的平静的心,安放在胸口心窝处;

4、静心。心静体安,心不静则神乱动;

5、定心。心相对地稳定下来,稳定的时间越长久越好,做到心神和形体相合;

6、诚心。心诚则灵,是建立在心神专一的基础上。鬼谷子先生在“养志法灵龟”一文中说:“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心气一”指的是专一、诚心。

神养

神养和心养的区别在于:心养是意识、思维状态下的养气功夫,神养则是无意识或似有意识、无思维状态下的养气功夫。神养在修真养生过程中进入了高级层次。所谓高级层次是无“心”而自我修养不辍的阶段。鬼谷子先生在“盛神法五龙”一文中明确指出:“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又说:“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笔者结合实践将鬼谷子先生养神的论述总结为八个字:“独立守神,抱圆守一。”

神养也是分阶段分层次的。

1、收神:收心、收神,有时心在神反而跑了,如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等。所以要经常收神;

2、安神:把神安放在心窝处。心安神住。要让神自觉地安定下来;

3、守神:不让神外出游动,防止神游离形体;

4、静神:心无为则神静,务使神定而静,静而定。让神与形相合,合而不执着;

鬼谷子先生说:“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在“实意法螣蛇”一文中又说:“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在“分威法伏熊”一文中则说:“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复盛矣。”要做到神静,需要三静:心静、形静、环境安静。

5、用神:修炼者在开始阶段,神在形体上,只能守住局部,如神守胸口心窝处,别的部位就照顾不到了;身体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等外表,神照顾到了,皮下肌肉层、内脏器官层、骨骼等就照顾不到了。所以,在收神、安神、守神、静神的基础上要做到用神。鬼谷子先生在用神方面也有精辟的论述。在“实意法螣蛇”一文中他说:“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内视”、“反听”、“待神往来”,说的就是用神。另一方面神感知“以观天地开闭,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 。

用神分五个方面:

一曰内想:修炼时间长了,身体、肢体神经末梢会出现异常反应。如手指、脚指或腹部会有发麻、发热、发胀等感觉,收功后这种种感觉就消失了。产生“麻、热、胀”之后并没有不舒服感,反而有一种欣欣之意,有一种愉悦感。修炼者把出现的“麻、热、胀”反应,当作第二次修炼时的“内想”内容:当你内想“麻、热、胀”时,“麻、热、胀”的反应会立即出现,或稍等几秒、几分钟就会出来。随着修炼的久长,“麻、热、胀”可以“渗透”到内脏器官和骨骼里。

二曰内察:又叫体察。内想“麻、热、胀”是否有“麻、热、胀”的反应呢?经过内察(体察)便会感觉到“麻、热、胀”的真实存在(“麻、热、胀”是生理上固有的反应)。

三曰内视:内想、内察到身体什么部位,内视时的视觉神经会随之而到。

四曰内听:是在内想、内察、内视基础上进行的。当内外三层(皮下肌肉层、内脏器官层、骨骼层)气血相通(主观能感觉到)以后,修炼者体内的变化由相对安静的无声期,逐步过渡到有声响期。如心跳、脉搏的跳动节奏声、不知名堂的嗡嗡声、肠胃的蠕动声、腹鸣声、骨节的变化响动声等等,这类异常的反应往往是人们不可思议的。

五曰内息:人们的呼吸一般为喉部、胸部呼吸,而修炼有素者,会由喉部、胸部呼吸逐步进入腹部呼吸、体表毛孔呼吸,进入腹部、体表呼吸以后,就感觉不到有呼吸或无呼吸状态。到了这个阶段,修炼者的呼吸已经和周围的空气融为一体了,空气的流动好像影响到人体的内部气息运动。在“穿风往返”的感觉中,似乎身体也不存在了,大脑一片空白,只有一点灵感存在。

内想、内视、内察、内听、内息等用神五法,都是在若有若无的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古人称为若存若亡的状态。如有意识就过重、执着了,就会是一种精神消耗,称为内耗。完全无意识则神跑了。所以,修炼者要看准“火候”,掌握这个“度”。

6、蓄神:蓄养精神,蓄神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精神补充大于精神消耗。蓄神与用神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用神中有养神,但用神多了则耗神,要使用神达到“无过无不及”。

7、凝神:鬼谷子先生在“实意法螣蛇”一文中说:“神者得则凝。”收神、安神等“六神”为的是凝神、聚精会神。经过凝集、凝聚、凝结以后,神才能转化、升华。古人说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必须经过凝神这个阶段,人体质变的效果才能产生。

道养

鬼谷子先生在“盛神法五龙”一文中说:“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道又称大道、真道、圣道,细分则有人道、地道、天道。总之为自然之道。

人道养气,包括德养、心养和神养。

地道养气,故应选择适合修炼的地理环境修炼,并注意三避:避暑降温、避寒保温、避风保气。鬼谷子先生在“持枢”一文中说:“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这就是告诉我们,要适应节气变化,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

天道养气,是在人道养气和地道养气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升华。天道养气的原则是自然,不论立、行、坐、卧,随时随地都能做到和光同尘,自然而然。如同老子在《清静经》里说的:“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能做到一切皆自然,即为天道养气。这就是鬼谷子先生在“盛神法五龙”一文中指出的:“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鬼谷子先生的修真养生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融为一体。这样,其修真养生学说既是修身养生之道,又是齐家治国安邦之道。如鬼谷子先生在“符言第十二”一文中开头就说到“安、徐、正、静”四字,这四个字本来是针对古代君主治国平天下的,但用在修真养生学方面,同样实用。

安:是安下心来,安顿身心,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这是修炼者首先应该做到的一点。

徐:是徐徐渐进、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正:是正心、正身、正行、正言、正视、正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搞歪门邪道、不投机取巧,在修炼中不走“捷径”。

静:心静、神静、形静、环境安静。“水静则清,人静则神明”,“静观万物皆自得”,“静极见哲理,浑圆得天真”,“百炼不如一站,万动不如一静”。

鬼谷子先生既以仿生学为谋略,也使其成为修真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本经阴符七篇》都是以仿生学作为开篇首要内容,“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分威法伏熊”等等,开辟了中国乃至世界仿生学的先例。

笔者在多年学习与研究鬼谷子先生的修真养生学的基础上,创编了修炼的静法和动法(五形动法),在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人的体质、实现健康长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在国内外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弟子和学生。实践证明,运用鬼谷子先生的修真养生学,不仅能消除疾病、强健体魄,如能继续加强静功、动功的锻炼,尚可进一步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出现高级武功、超级武功和其他多种功夫。

总之,鬼谷子先生的修真养生学这门古老而又先进的人体生命科学,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正在不断地造福于人类。值得我们努力继承和弘扬。

学习鬼谷子先生修真养生学的认识与实践

——二谈“盛神法五龙”的七妙法门

王安平

《本经阴符七篇》的首篇“盛神法五龙”是鬼谷子先生修真养生学的专题论文。它集中了先秦以来修真养生学的精髓,堪称修真成真的绝妙法门,实属难见难得的千古奇文。

中国传统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为五龙,鬼谷子先生主张修真养生要效法这“五龙”,与此同时提出了七个“一”的论点。下面试以七个“一”为纲,谈谈本人学习与实践的体会和认识,以为抛砖引玉。

第一个“一”,系指“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

这是说,不但调养人的精神归于道,连天地本身也是来源于道,道是天地产生的纲纪与本源。养神必须遵循道的规律或法则,因为人的精、气、神亦为道所化生。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第6章里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在第25章里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鬼谷子先生说的道,是《道德经》的延续,是天地的总根,也是修真养生的终极目标;人来源于道,又归复于道。

第二个“一”,系指“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

道不但产生了天地,也是神明智慧的源泉。作为天地万物变化的始端,道是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诞生演变的总门户,更是修真养生者认识的关键。

第三个“一”,系指“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德是先天的,“德养五气”,应该是自然养育人的心、肝、脾、肺、肾之气。自然就是无为。可见鬼谷子先生提倡无为而养,先天自然而养“五气”。老子在《道德经》第51章里也论述过自然为德养,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本来人生下以后,随着岁月的增长,德养育成人的“五气”,人便自然成长走向生活。由于人的欲望驱使心受到不良影响,同时先天的德也受到后天心的影响,致使人的五脏之气受到损伤。修真养生就是修去后天欲望之心,恢复先天的德而成真长生。

那些东西都很垃圾 比如 鬼谷子都死 老子 都死了

这足够证明 他们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做出来是不太对的他的这方面故事基本上没有的民间的鸟文字就更不用说了多为扯淡

这是我在大学里做的讲座,看看对你有帮助没?

老子是先秦时代杰出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家。

《史记》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老子百有六十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老子做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宝之官,负责征集、保管和整理周王朝及诸侯典籍。说老子享年160余岁,或200多岁,不论是否属实,但老子的长寿是无可怀疑的;我们可先说孔子(因他的出生年月有证可查)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卒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孔子曾问“礼”与老子,也就是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然后专家推断出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30岁,而且老子比孔子死得要晚,故可得出老子是一位最少超过百岁的寿星。

老子的著作《老子》是道家学术精华的总结。《老子》全篇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三十八至八十一为德经,所以又称为《道德经》(到唐玄宗时代,才尊称为‘道德经’。唐朝是李家的王朝,国姓为李。李渊是推翻是隋朝的统治,才得以一统天下,在老百姓心中,李家不是‘正统’,为了神化他们的‘合理化’,君权神授吗,所以抬高老子,就因为老子姓李,而且是一位名人。);全书共五千余言,又名《五千言》。

《道德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事,从政治到军事等等无所不包,拿常用的一句古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可以说《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母经”。随着历史的演变,老子的学说几乎遍及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帝王术、兵术、丹术……乃至史、法、儒…等诸家学说皆可在《道德经》中找到立论的理由,“内道外儒”已经称为中华文化的基本模式。

道家的养生方法,历来为人们所重视。《道德经》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以至于,古代许多帝王经常希望通过道士们找到“长生不老”之术(秦始皇是这样,英武的唐太宗李世民也逃脱不了对长生不老追求的这一怪圈,以致于金丹中毒而死)。“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是老子的养生保健观确实能延年益寿,对于今天的我们追求高品质生活,也确实有使用价值。那么,今天就让我和大家一起来领会领会老子与2500年前就提出的科学养生观。以下是我对《道德经》的养身保健思想作的简单介绍。

一、“味无味”的营养观

什么是营养?“营”是“谋求”,“养”是“养生或养身”。“营养”一词比较完整的定义为: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见中国营养学会编的《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

我们每天都要摄取大量的食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称为“营养素”。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其中前三者因需求量大,在膳食中的比重大,称为“宏量营养素”;后两者因需求量相对较少,在膳食中的比重较小,称“微量营养素”。

营养是健康的基石。道家养身保健非常重视营养问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41章)“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式处理事务,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所谓“味无味”就是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去品偿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偏食的习惯。偏食容易破坏膳食平衡,导致人体营养素缺乏,对健康非常不利。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对医学颇有造诣,素有“医生天子”之称,他就非常强调饮食对健康的作用,反对随意摄取,主张合理饮食,强调“适可而止”“所好之物,不可多食”。

儿童偏食,容易导致发育不良。成人偏食,容易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就是由于人们过多吃盐,吃油腻的食物,吃大鱼大肉引起的。有些年青女性为了美丽,养成偏食素食的习惯,结果常常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现代营养学认为:营养要全面,膳食要平衡,关键是要将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这些基本营养素按比例均衡摄取,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如何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偏食的发生。如何防止偏食的发生?老子告诉我们“味无味”,吃任何东西都不要老是去品偿滋味。要知道人类进食的生物意义就是为身体提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去满足“口舌之欲”。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进食的时候,就应该提醒自己:不管好吃不好吃,有营养的就应该吃;不管荤食素食,对健康有好处的就应该吃;我们是吃“营养”,而不是吃“滋味”。长期坚持这种自我提醒,就能帮助我们除掉不良的饮食习惯,逐步达到营养全面,膳食平衡。老子为我们战胜偏食提供了一个好处方——“味无味”。

二、“动而愈出”的运动观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万事万物都包含有对立存在的两种势力:阴气、阳气。阴气和阳气因冲气而在人体内得到平和、统一。”

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要达到阴阳调和,必须要有气的冲动。好比方说:地球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大气层中气的冲动——风,雨水就不会均匀分布,一些地区如赤道附近就会涝灾成患,而内陆地区就会常年干旱。

人体要健康,必须要精气的冲动,气冲阴阳可调和。那么如何让精气冲动起来呢?“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5章)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由此可以看出这“谷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5章)这就是说天地之间的人,就象一个大风箱。精气在人体这个大风箱中是如何运行的呢?“虚而不出”,精气的运行是虚静而不屈服的,就是指精气在人体内运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数时是感觉不到的。而且没有任何东西能使它屈服。换句话说,精气的运行不会屈从于人们的命令。你让它向东,它不会向东;你让它向西,它不会向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精气是不随人的意念而动的。 “动而愈出”,运动的越快,出精气就出得越多。老子认为人身这个风箱运动得越快,精气出动得就越多。

据此可见,老子认为运动可以让精气冲动起来,精气冲动可调和阴阳平衡,有益健康。这种运动健身观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健身观,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实践相符的——真正长期对人体健康有效的健身方法还是运动,这同“认为意念可以调动精气运行”的唯心主义健康身观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我们身上发冷,出去跑十分钟,多数人身体就会发热。这是由于运动了调动精气运行,人体气血循环加速。如果相反,坐下来用意念调动,可以肯定多数人身体不会发热。

那么老子提倡的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守中”!“坚守适度的原则”。可见老子提倡的是一种“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在运动的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况。简单说,是指任何富有韵律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约15分钟或以上),运动强调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的运动。是不是有氧运动,衡量的标准是“心率”,心率保持在150次/分的运动量为有氧运动。

这种运动,氧气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的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状况和精神状况。如果您想通过运动来减肥,那建议您选择有氧运动,像:跑步、骑车、跳绳、散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

三、“专气致柔”的放松观

有营养,有运动,还不能完全达到健康状态。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在专门调动精气的过程中,身体要柔软,要彻底放松,像婴儿一样。”老子认为要健康,还必须经常放松身体,劳逸结合。当人体肌肉处于松驰状态中,经脉就不易被肌肉所压迫,经脉就比较通畅,精气运行阻力就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43章)“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驭和征服最坚硬的东西”。当我们身体达到最柔的状态时,经脉非常通畅,精气就可以在人体最坚硬的脏器中间奔骋。骨头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如果我们充分放松,骨头里、骨髓中都会有精气畅通无阻的运行。那么还有什么“气滞血淤”之类的病痛能够难倒我们呢?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76章)“柔弱:指人在刚出生时形体柔软。坚强:形容人在死后形体僵硬。”“即柔和之气为人体最有生机之气,就像那初生的婴儿生机盎然,朝气勃勃;而死亡的东西是僵硬的,僵硬总是与死亡联结在一起的。由此可见,人们在养生过程中,不宜逞强于做某事,应当炼就至柔之气。”

当然这种放松,不光是形体的放松,还应有心理的放松。心理过度紧张,也会引起肌肉僵硬,阻碍气血循环。身心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形体的放松,有益于缓解紧张的心情;心情轻松愉快,也可避免肌肉紧张僵硬。身体和心理都彻底松驰,才是老子放松观的核心。对于心理放松的办法,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的观点。关键就是要消除一些空想,消除那些达不到的欲望。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为无为,事无事”的办法,不勉强做任何事,凡事顺其自然。这样就可消除心理紧张。否则达不到的欲望多了,就会“能无疵乎?”——心理过度紧张,搞得人痴痴呆呆,出现心理疾患。

四、“知之不知”的疾病观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吃五谷杂粮,既使身体保养得再好,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伤病的威胁。如果感染了疾病,应该怎样对待它呢? “知不知,上。”知道自己患了病,只当自己没有病,这是最好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得了病不要背思想包袱,不要过分紧张和悲观,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情,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相反“不知知,病。”不知自己有没有病,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绝症,过分紧张,这是影响健康最坏的毛病。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是这样,由于过分害怕疾病,使原来很轻的病加重。有的根本没有病,想都会想出个病来。所以,正确的疾病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最高明的办法就是对疾病采取“知不知”的态度,不过分紧张。当然不紧张,不是要你不治疗。该吃药的要吃药,该休息要休息,该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的要改。只有这种“战略上藐视疾病,战术上重视疾病”的态度,才会最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所以很少生病,就是因为他们不想疾病,不想它好,也不想它不好,根本就不紧张它。所以圣人很少生病,有病也好得快。

综上所述,老子的养身保健观许多是同现代医学、中医学、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是一种科学的养生观。两千年前的老子,在落后的奴隶社会能有这么多超越时代的科学观念,我们不能不感叹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人,不能不感叹,《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愧与中华文化的“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