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宫雅典娜三小孩漫画:中国玉器鉴赏-隋唐五代玉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7:56:28
中国玉器鉴赏-隋唐五代玉器(上)2008年06月10日 星期二 22:22

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后建立隋朝(581-618年)。隋代时间跨度很短,玉器事业未及发展,因之,山上品及传世品均少见。考古发掘的隋代遗址主要有:陕西西安李静训基、东郊榆林区及郭家批北京房山石经山。山东嘉祥杨家镂村;湖南长沙市郊及野坡等。

唐高祖李渊建大的唐朝(618-907年)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强大帝国。多种物质文化如陶瓷器、金银器、铜镜、璧画等,均极为昌盛。玉器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创新瓜式涌现装饰品造型多样,特别是佛教文化内容的玉器以崭新的几貌,独放异彩。唐代玉器的显著成就,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考古发掘出土唐代玉器的遗址有:陕西西安的何家村、郭家滩、堡子村、交通大学、西郊电缆厂、南郊沙坡、曲江地、东郊韩森寨、礼泉兴隆村、枣园刘村、长安孙家沟用大明宫遗址江苏吴锡扬名乡;河南怄师古园村、洛阳关林、县三门峡、上蔡贾庄浙江临安明堂山;广东韶关罗源洞湖北安陆湖南长沙等。“五代”相历史上的五代十国(907—960年),包括唐末兴起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及前局、后局、吴、楚、闽、吴越、南汉、北汉、南平、南唐十国。考古发掘五代十国墓葬,以四川成都前蜀玉建墓和江苏江宁牛首山南唐主李来顺陵、江宁祖里山南唐主李其软陵为代表。此时期玉器不多,主要种类有花朵纹饰、带铐、哀册、琮、佩、璜、坠、珠等。这些造型均为唐玉的延续,因为,这些小国原是唐代后期的落镇割据势力,在文化面貌,不会超越唐风,蜀主玉建墓石棺上的浮雕使乐纹饰及玉带板的龙纹最为典型。南唐二主墓的玉石哀册其形制与文字内容皆与唐代者相似。

(一)玉器的种类、造型与工艺

1、隋代玉器的种类、造型与工艺

(1)种类。装饰品有钗、锡、璜、珠、戒指、笄、龙首饰等礼仪器有琮、函;日用器有盏、金口玉盏;其他有猪、兔、龙首等。

(2)造型。器物造型以几何型为主已如上述。玉器均为光素。李静训墓的金口白玉盏,腹直体深,是隋玉之代表作品。

(3)工艺。玉器材质以玉为主,辅以玛瑙、玉髓、绿松石、蛋白石、水晶、紫晶、琥珀等。琢磨技艺较精细规整,盏的圆度很精密。动物形象为圆雕,刀法简练风格粗放。

2、唐代玉器的种类、边型与工艺

(1)种类。装饰品有钗、戒指、镶金玉镯、玦、珠、璜、飞天、笄、坠饰、玉步摇、耳坠等;礼仪器有带銙、玉册、哀册、琀、圭、圭璧、函等;日用器有玛瑙杯、耳杯(羽临)、臼、杵、熏炉、盒、罐、盘、梳、钵等;观赏陈设品有佛像、菩萨像、牛、羊、猪等。

(2)造型。器物造型分几何型与人物动物型,已如上述。纹饰造型有花朵纹、花鸟纹、龙纹、凤纹、伎乐纹、莲瓣纹、云纹、狮纹等。

(3)工艺。器物材质除玉外,还有少量玛瑙、水晶、琥珀、珊瑚、绿松石、大理石等。

玉质以白玉、青玉为主。白玉中很多系新疆和田玉。器物以片雕与圆雕为主。纹饰雕刻主要是阴线刻与浅浮雕两类。阴线组的线纹特点是细劲繁密直线与曲线共用。所用工具是极筹的小型圆防(勾砣)且旋转速度很快。浅浮雕工艺,以玉带板纹饰为代表其方法是:先用减地法雕出形象轮廓,然后在其上加刻细阴线完成造型。浅浮雕的高度,一般在0.1到0.3厘米之间。有铭刻的器物(如册),玉料均不精,文字为小篆体或楷书体,字形规范,风格端丽。圆雕造型的刀法,简洁圆润,风格朴雅大方。

(二)隋唐五代玉器的特征

1、隋玉钗

作为一种传统的发具和发饰,最古老的品种是符。等是单枝(细律形),而被则分为二枝。《释名·释首饰》;‘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玉篇》:“钗,妇人歧笑也。’初是劳的繁化。初从金叉声。叉字之源可能是捕鱼工具鱼叉。而隋玉级的造型,可能又与兵器有关,《隋书·杨帝纪》;“铁叉搭钓”,可证。

陕西西安隋李静训墓白玉级,由新疆和田白玉雕成,造型很玉整,端首近方形;下连二叉,叉端尖锐。后汉时的贵妇人已用笄及玳瑁钗。隋汤帝时,宫人插钻头银子,常于端午日赐百官现唱机冠。然迄今考古发现的玉银,以防代为开端。玉妙的造型,改玉笑的单枝为双枝,是造型的更新与飞跃,巨在形象上达到对称美。玉级比玉等加强了功能实用性,因双枝插入发内,阻力加大而更为牢固。隋玉钗开唐宋玉波之先河。

2、玉带銙(带饭)

古代衣着特点之一是穿长衫,腰部需用大带来住。一是行步方便,二是能表现主人的形体美。唐代始兴官服的玉带銙制度,于文献有两种说法:其一,始于高祖时,《新唐书·李靖传》记李靖因銙定萧铣有功,得高祖所赐13块和田玉带銙。《唐实录》:‘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玉、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其二,为高宗时,即显庆元年(656年)后,《新唐书镌车服志》:‘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纷为四品之服,金鹤带十一;浅排为五品之服,金带跨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铐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输石带铐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服铜铁带跨七”从玉带铐使用的制度上以后者为规范、完备,定制由此始。唐初用金玉带銙之制特点有三:

之一,带銙(即鞋缝缀玉带板的腰带)的颜色由紫色向其他各色速变紫色位阶最高。紫义来源于紫微星,传说是天帝所居处,故以紫色位至尊。

之二,带銙以玉为最高,依次为金、银、输石(铜与炉甘石会炼之金属石源产波斯,色近黄金,详《格言要论》则、铜、铁。之三据官爵的高下,所用玉带错的节数有严格规定;即由13块至7块不等,尊卑有度。

唐代带铸以玉带鹤为主其结构是由粗(革带衬)、带扣、带板和驻尾组成。将多块玉带板缀缝于始:围于腰周,以谋尾插人带中以固牢。《新唐书·车服志》腰带者,垂头于下,名曰谴尾,取顺下之义。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所出两套玉带始,玉带板皆由和田白玉雕就分别为伎乐纹与狮纹。伎乐指专门演奏各种乐器和做歌舞的演艺者。伎乐一词早见于《孔子家语·辨政》’五官伎乐,不懈于时。’《后汉书·百官志》:‘大于乐令一人’。乐令是掌管宫廷伎乐的官员。作为唐代音乐文化的术语,‘伎乐”最先见于《大唐西域记》:‘屈支(龟兹)国……管弦伎乐,特善渚国。”伎通技,伎乐即演奏音乐之技艺。

玉带板的伎乐纹,源于十新疆地区的龟兹乐(龟兹国名,今新疆库车与沙雅之间),早在晋代即已传人中原。《晋书·吕光传》记晋太元九年门84年);朝廷将大批龟兹国的伎乐人带到甘肃凉州,与汉族的音乐融成为西凉乐。北魏时由凉州迁至华北平城。西魏北周时进入长安。关于北朝伎乐纹带镇实物,见陕西紫阳宦姑乡小蜡烛园所出铜带跨4件带板,1件银尾。带板上的伎乐人分别弹琵琶、吹生击鼓、持停击鼓,驻尾为站式舞蹈人。伎乐人皆胡人形象,坐于微路之上。坐式伎乐人,即唐初坐部伎之源。此带銙虽为残缺不全,但亦珍贵,为唐玉带銙的伎乐装饰纹饰找到了源头。到隋文帝杨坚时,设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笠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唐初沿隋制改七部乐为十部乐,即加龟兹乐、疏勒、高昌乐。唐玄宗李隆基又改十部乐为立部位和坐部位。坐部乐(坐式演奏)地位高于立部伎(站式演奏),内容有: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和破阵乐大部。今曰所见唐玉带板上的使乐纹内容,演奏乐器者属坐部乐谋尾上的舞蹈者属立部乐。龟兹乐中所用乐器有:空璜、望、排萧、答腊鼓、腰鼓、弹筝、铜钱、揭鼓、齐鼓、琵琶、横笛等。铭尾舞人形象为卷发、胡衫紧袖、裤带、鸟皮靴,舞于微觎上舞姿生动。

如唐代诗人刘言史诗曰;“细叠胡衫双袖小”;杜仿诗曰:‘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异口”;白居易持曰: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持蓬妍,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这种舞蹈场景所描述的内容,属于唐代盛行的“胡旋舞’。《乐府诗单》引《唐书·音乐志》‘天宝末,康居国乐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回广胡’抱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康居国,属土耳其族西晋始载于典籍《乐府杂录》:于小圆毯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毯子之上即所谓踏包戏也。’《唐书·安禄山传》:‘安禄山作胡旋舞帝前,疾如风。’陕西昭陵附近所出胡旋舞纹铭尾及同类传世而,均可见舞者的风克陕西西兰西部所出玉带板,伎乐人所用乐器为根级、俯、琵琶、用鼓、拍板(7块紫檀木质长方片组成,拍击用以伴奏节拍)等。这些乐器基本与《旧唐书·音乐志》所记龟兹乐乐器相同。西安市南郊丈八沟所出39块玉带板,其上纹饰有排萧、笙、羯、鼓、笛、拍板、铜锁等器乐演奏场景三块谋尾上皆有胡旋舞者形象。

唐代玉带板的造型:除钝尾为长方形、一端平直,一端凸弧形外,其他均为正方形。正面洲李雕并阴线刻各式伎乐人物,还有朝人棒瓶、献宝、使优等纹饰。玉板的边侧常作上窄下宽的斜面形背面四角各穿隧孔,以备缀缝于逞上。

唐玉带銙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

其一,使乐纹玉带板,是唐朝引入西城音乐文化的历史见证。唐帝国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作为汉族传统文化的营并,使乐纹玉带板在当时的盛行即是证明它是唐代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其二,作为按官级高下佩带的玉器服饰,玉带銙是历史上的首创用于带銙的佩带形式象征官位及其权力其规范化与制度化,是礼仪玉器中的重要发明。

其三,玉带銙制度,完全符合并突出面示封建礼制下的等级与权力观念,因此,它在五代、宋、元、明、清历代官仪中沿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五代前蜀玉建墓所出的龙纹玉带错一套跨上为全套玉带倾共8块,每块浅浮雕奔龙纹。钻尾的龙纹最典型,作赶火珠形。轮尾背面刻铭文8行。内容有:永平五年’‘獭尾六寸有五分”等。永平五年即公元915年,獭尾即蛇尾。此玉带板是有纪年之便见者。龙纹玉带銙,是玉建自喻龙成之用。

3、龙纹的新神采

自从“飞龙在天《易·乾卦》观念产生之后玉龙就被视为富含阳刚之气的神灵了。商与西周玉龙,神奇凝民春秋玉龙初显灵敏生动,战国玉龙形象大变,它恣肆狂放、凌厉道劲潜腾奔驰、神采飞流,表现出极至的气势美;汉代玉龙变得安样一些了。唐代玉龙具备了新的林采生机勃发、神姿奔放、激扬奋厉、神腾八表,表现的还是气势美。

唐玉龙的造型特点是,身形细长弯转,有脊梁线(或脊毛),满刻阴线细斜格形鳞纹,蛇形尾;头前视有分枝角(如鹿角),土耳,梭形眼,或出竄,大张口,口角咧过眼后角,上唇长而尖,或有牙,下唇向上卷;四肢三爪足;尾从一后肢穿过。作奔腾状,张牙舞爪,气势恢宏。龙纹多伴有云纹,若飞行于云间。追溯唐玉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当源自战国玉龙,但唐玉龙较之更为精彩;因为,唐玉龙是在传统各式玉龙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且造型特点极为突出。细述如下:

蛇体。蛇体形的龙纹,最早见于春秋晚期,战国时的蛇体形玉龙较普遍;汉代玉龙为蛇体或走兽体标准的前粗后细的蛇体龙形;当称唐玉龙。

分枝形角(鹿角)。战国龙角为长曲上翘形;角端平齐;汉玉龙多弯尖(叶形)角;唐玉龙始见分枝角。

张口。战国玉龙为闭口或小张口;汉玉龙张口较大;唐玉龙张大口,口角咧至眼后角。

鳞纹。战国玉龙少鳞纹;汉玉龙多无鳞纹唐玉龙始见细斜格形鳞纹,且刻满全身,开群纹一代新风。

爪形。战国玉龙为长方并拢形爪似阴线分开);汉玉龙为拳曲形二尖爪;唐玉龙为撑开形三利爪,开后世玉龙三尖爪之先河。

唐玉龙有重要的承上启下意义,它启开了新造型、新风格;后世玉龙造型上基本都延续了唐玉龙的框范,没有太多创新。所以,我们对唐玉龙做较详细的论述,算做对中国传统玉龙造型的总结。陕西咸阳陈马村北周孝陵所出唐龙凤纹璧的龙纹,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两件传世龙纹玉带板的龙纹,都是典型的式样。唐玉龙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制,即与火珠相配合的龙纹。如上海市博物馆藏龙纹人珠纹璧,作奔龙纹呈环形,龙首前有一火焰珠。龙与火珠相配合的纹饰,盖始于唐代。自此后,历代各种文物中多见。龙纹火现纹,可能源自《庄子·列御寇》所载得俪龙颔下之珠的神话。《述异记》:“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龙珠的光芒,可“照指级,遂龙珠演变为龙与火珠纹。所谓火球,实比作太阳。《论衡·感虚》:曰火也。”可证。龙与太阳的组合,拾即《说文》的呢字义。《说文·新附》:“咀嚼俄也。’《类篇》瞳眬,曰出。’太阳初升时,正像红红的火球。而玉璧的龙纹,好比天上的龙神。因为,自古以来,以璧之圆比作‘天测,君玉比作“真龙天子’,如《文选·扬雄·剧案美新》:‘会汉祖龙腾丰沛’,以刘邦比作龙。所以,君玉是在晨旦时做晨朗,召见群臣议政务。《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展朝上将军来义”即其例。玉璧的火珠即太阳,亦比天,《礼记·玉制·疏》:天谓曰也”。实比作夭子唐皇,《诗·他风·柏舟·传》“曰,君像也。’龙纹为奔腾状;并面向太阳,即所谓“龙赶珠”,象征大唐帝国势盛无敌及唐皇之盛威。《易·乾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疏:‘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玉位之人。”则是最早的证明。

龙与火珠纹饰,只属君玉之专享,所以,在明清两代瓷器中,龙与火珠效,惟官窑御用品可见。

五代玉器的龙纹,以前蜀玉建墓玉带板龙纹为代表。基本造型及形象风格,与唐玉龙区别不大。所不同者是,下颌有牙,四肢上端出长毛;鳞纹似细鱼鳞纹。龙仍作奔驰状,然其气势稍逊于唐玉龙。五代玉龙的基本璜式,为来玉龙所本。

4、造型优美的云纹

玉器中的云纹,大约从红山文化玉器的勾云纹起,即开始了它的漫长历程。云纹是天际各形云彩的璜似象形;它们自然、天趣而神奇,云与天然的、极美的玉石之间奇趣天成。从崇尚自然与装饰审美上看云纹与玉的结合,顺理成章。若以历代玉器中的云纹,对照自然云彩的式样,将云纹的艺术造型概分为堆云形、流云形和朵云形。唐玉的云纹基本届于朵云纹。

唐干的云纹,主体如朵朵云花,然它们可分为两种:标准形与变体形。标准形云纹,见上述咸阳北周孝陵所出龙凤纹玉型的云纹。造型是上端似三瓣花形,下部连接一条带形‘花托’;如果从另外视角看,这种云朵又似棵棵灵芝草。《文选·张协·七民》乘民开兮为水稻,临芳洲前拔云芝。云与灵芝之结合增强了两者的神秘性寓意深凡此类云纹,还可见上述上海博物馆藏龙纹火珠纹璧背面的云纹基本造型与士例相同,只是在‘花托”成灵芝根部又加一“小花瓣”。北周孝陵龙凤纹璧的云纹即属此类。变体形云纹,如上海博物馆藏云龙纹饰的云纹,它是由两个标准形云纹相连接广形成横向的二方连续云纹其结构负得疏朗,其形象更为生动活泼,极富流畅感及韵律感,风格独特。

标准形云纹造型的来源,可能是东周或汉代的对钩形卷云纹。变体云纹在五代和宋代云纹中仍有继承,在明清玉器上的流云形云纹,应是这种云纹的承袭与发展。

古代玉器的云纹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云纹为抑象化、图案化;并多满刻于器物上,作为纹饰的主体;第二阶段,从唐代到清代,云纹为半写实(似朵云形;明清时似流云形)、半图案化,且多以个体云纹为纹饰,云纹不作为纹饰主体。这一发展历程与变化,是以唐玉器云纹为转折点的。

唐玉云纹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们是种种前所未见的形式美造型,它们极其飘洒约美极为典丽清奇。唐人用古典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赋予云纹以生命活力,把云纹视为万瑞住气的象征。唐万云纹是所有古代玉器云纹中最优美、最生动的形式,它把古代玉器云纹的审美意趣,发展到了极点。

5、新兴的花朵纹与花鸟纹

古代玉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从新石器时代玉府代前,所用各类纹饰基本为几何型与人物动物型没有植物型,如花草、花鸟、树木等。这种奇特而难以解释的现象,值得深研。

唐代玉器在装饰纹饰上,又开了一个先锋,即花朵纹与花鸟纹的初现。花朵纹玉器实例有:河南堰师杏回村所出花朵纹玉盒,盒盖刻开放式花朵纹,以阴刻细线表现花瓣脉纹;同地所出玉石花瓣纹盖罐,盖上有四瓣花朵纹,罐身满饰浅浮雕花瓣纹;西安东郊堡子村所出花朵纹不饰;作两种花朵相叠的俯视形传世品花朵纹玉饰(俗称‘梳背玉”),一件为牡丹花纹,一件为六瓣花纹。传世品还有花朵形五盒,盖与底均为浮雕并明线刻带花托的花朵纹,盒柄为花梗造型,此盒与陕西西安曲江地所出鸳鸯莲花纹玉盒的风格相近。传世品牡丹级玉环,作大朵侧视牡丹花形,花形肥硕,整体造型匀称。

花朵纹的造型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俯视形平展丰满其二为侧视形有立体感。花朵纹的构图特点是,满密匀布,下留空隙。花朵纹形式结构是,多瓣花;有花蕊,周围有叶纹,纹饰的细部结构,用短阴线刻划,线条细密有秩,层次分明。唐代的造型艺术风格,因其朝代的不同而有别。大致分法是:前期(中唐以前)偏重写实,强调艺术品的神形兼备;后期(中后至晚唐),偏重于写意,强调艺术品的神韵意趣。玉器的花朵纹;则属于在写实基础上的重情表意:自然界的花朵,被提炼为图案化造型细腻丰富的线条刻划,强调了花朵的孕柔蓄秀的形式美,形式复繁而内容简单表现出人对自然界生命的审美情趣。花鸟纹玉器实例有;陕西西安交通大学所出花鸟纹钉饰,两面阴线刻双鸟卧于花丛之中刀法细腻。传世品有故宫博物院藏花鸟纹钉饰,片形,按雕兼阴线刻凤卧落于牡丹花间,凤尾部残缺,以攀金金属花朵纹补全。全器纹饰优美,极富装饰性,并寓意‘富贵’(牡丹)‘吉祥’(凤)。此器是唐代花鸟纹装饰品玉器的代表作品。

大唐帝国繁荣强盛,人民生活安定,故更加关住生活、崇尚审美。大自然最富神采与浪漫情趣的花朵、花鸟,即成为艺术追求的主要对象。玉器的花朵纹、花鸟纹是典雅的,给丽新异、纤俄演密;也是优美的,宁静清丽、柔媚轻曼。它们代表了主体与客体融合、人与自然浑然统一审美情趣的最佳表现方式,是人们推崇自然、物我和谐的审美志趣与现实生活融通治儿的艺术形式。

五代花朵纹玉器有,四川省成都青龙乡西林村后蜀孙汉韶墓所出花朵纹饰,共出3件,每件均为单独花朵结构,有俯视与侧视两种造型。花朵纹是抽象性图案化式样,与唐玉花朵纹的写实性造型区别较大。浙江临安所出莲花双鸟纹饰,纹饰主体是四朵绽放的莲花,两侧各一卧鸟。虽细阴线仍十分细密但刀法纤细曲柔与唐玉者风格有别。

同处所出莲花摩竭鱼纹饰,纹饰主体是四朵开放的莲花,两侧各一摩竭鱼纹。此纹为龙首、鱼身并有双翅。花朵纹与摩竭鱼纹之聚合纹饰,可视为玉器花鸟纹的变体,也是古代玉器中之初见。它可能是辽代玉器时兴的摩竭鱼纹之蓝本,故应予以重视。

玉人—唐

 

玉饰件—唐

 

玉鹦鹉—唐

 

清玉道人铊尾—唐

 

玉骆驼—唐

 

青玉卧兽—六朝

 

青玉羊—六朝

 

璜玉龙纹镶饰板—唐

 

龙佩—

 

圆坠子—

 

圆坠子—

 

玉卧鹿—唐

 

镶金玉佩—唐

 

莲形如意玉饰—唐

 

玉雕骆驼童子—唐

 

玉人形佩—唐

 

剑珌—唐

 

指圈—宋

 

旧玉小璧—唐

 

玉璧—

 

玉鼠坠—唐

 

白玉番人进宝带板—唐

 

白玉镂空璧—唐

 


   中国玉器鉴赏-隋唐五代玉器(下)2008年06月10日 星期二 22:32





唐玉飞天的造型与风格,是隋飞天的延续和发展。其造型特征是:长裙飘带,祥云托起;或手持莲花,飞舞太空;片型,按雕,线条粗扩,刀法简洁有力;体态境雅丽逸,神采飞扬;艺术风格为飘然妩媚,情韵连绵,于整炼中尤显灵动之美,尽显铁雕之妙意。唐玉飞天均由白玉雕就其材质系新疆和田羊脂玉,这在艺术上越发表现出飞天的圣洁与高贵。传世品玉飞天,有故宫博物院藏者,其造型与上述者相会。还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所藏者,头戴莲花帽,面颇丰润,双手呈平托形,长裙飘带,寄托于白云,邀游天际,体恣轻盈,如轻歌漫舞。

 

玉飞天表现了佛道文化的融会。飞天形象是在印度佛教艺术基础上“承与变”的“混血种”。十六国以来,佛教的飞天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地被接纳,是因为中国本土本来已有道教的升天仙人——羽人。羽人就与外来的飞天一拍即合。“仙人者,束身人云,无翅而飞。或驾乘云,上造天阶。”他与飞天恰有异曲同玉之妙。中国的飞天之出现说明,道教已为它做好意识形态及艺术造型的充分准备。

中国式的飞天,极富民族文化特色。它渚人了传统艺术的创作规律:惧现实(欧舞伎)、想象(无翅升飞)、形象(飘逸飞舞)相结合的特征,用以形(形象)写意(意境)的方法,达到情(抒悄)与理(意理)的统一。飞天所表现的是生命无限之意境美。

佛教教义的“悲”与‘空”,在飞天那里却不见。飞天由二人之恋到二合为一,表现出超脱尘世的快乐人生观。在飞天那里,是一片乐天、乐空和乐土,因为,他(她)是眷恋生命意识的产物。飞天的意义不仅是怫阳的栖托,而且还是对地上生人的理喻;尽管他(她)不属于生人的世界。唐代的和平昌盛富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创新、佛教的极乐天国,正与唐朝杜会的吉祥太平相会拍。玉飞天的审美本质;即它是欢乐向上社会景象的象征。唐玉飞天是后世同类器的先导。

(2)莲瓣纹玉钵盂。白玉莲瓣纹钵盂,故宫博物院面。深腹钵形,口沿刻一周圆圈纹比拟莲籽,腹部淡浮雕莲瓣纹,撇留足。整体造型犹一林白莲花,怀抱莲籽。极简洁的造型与纹饰,风格典班、清净、圆深。体原为借家之合器,其名出自梵语体多罗(patra)之简称,泛指钵盂之类器物。《无量寿经·上》:“七宝钵器,自然在前。”《敕修清规辨道具》;‘梵云钵多罗又呼云林盂,即华梵兼名。

此功盂呈莲花形本于佛家“蕉生体”典故。《晋书·似图澄传》:‘佛图澄,天笠人也。永嘉四年来适洛阳。石砌屯兵荒赅,专行杀戮,沙门凭害者甚众。勒召澄试以道术,澄即取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钵中生青莲花,花色晒曰,勒由此信之。’古时以体为国名者,有印度西北部的‘韩露罗”、‘钵逻耶规’;中亚有‘钵锋创那国”。佛僧为收藏体专做钵化古代还有以“韩盂精’为佛俗之代名者。总之,称钵盂为佛家专用之器并由之引伸出许多以体为名的事物,可见它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里的莲花始于印度,它是该教教义的崇高与圣洁的象征。莲花比拟无量清净佛,该佛就坐在莲花之上出尘离染。据“阿弥陀经”,在极乐世界中有莲花池,那里藏着众佛之心,也藏着世界。

隋、唐二朝是佛教的创宗时期,放莲花与佛教的关系更为密切。佛教有莲宗一派。莲宗即净土宗,因求生于极乐净土而得名。莲宗起源于东晋。‘东普远公祖师,因听弥天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游止庐山,与高僧朝士结缘修行。故云,堵教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伟为先,因以莲宗名其社焉。莲花之所以与佛门相关,是因为莲花极清雅美丽,有出污泥而不染之性,恰中了这个“净”义,并与净土宗的修西方净土的教义相谐。白玉莲花纹体盂所象征的“净’,与佛教诲人自我解脱;大想大悲进而普渡众生,建立怫陀境界的目标相合。‘净”属佛学中成、足、意三学的‘戒’学。‘观往事,以自成”,修来世,超脱生死轮回。这时的人就从生界到达天界,把一颗净儿的心与整个生命界直至宇宙融为一体了。人性与佛性也就融汇贯通了。这件钵盂,用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雕就,艺术韵味既“净”又‘静,又与莲门的‘圆空间法”有同趣之妙。

(3)云纹玉把杯。故宫博物院藏。杯体满雕云纹,刀法圆活流利风格飘洒轻婉。此怀云纹造型属标准形云纹,云体上部分似一柄灵芝。因之,以‘云芝”命名最合适《文选·张衡·西京赋》有‘浮鹏首级云芝’灵芝与云气台体。古时视云为神灵者起源甚早。《左传·昭公十七年》:‘黄帝氏以云纪,为云师而云名。’因黄帝受云瑞使然。云与佛教的关系密切,很多佛门事物与云相涉,如云油(僧衣如翩脚之云)、云封寺(佛寺为云雾所锁)、云斋(僧房)、云林(伯人游各地所持者)、唐高僧有名云皋者,等等。此云纹玉把杯当显佛器。唐人十湾有《九曰爱牙山》诗,云:’云与我无心’以云之超渺,比喻无我之意,无我之境属于清高旷远的出世哲学。古诗有‘野客云心作高僧月为性”句,即云心月性,淡泊无欲的意思。这仍是典型的佛学思想。其实无心的真意,应是至高无上和智能无限。云朵飞向于庭,进入深沉寥廓和宁静高远的宇宙境界,正寓意人的博大胸心、浩然正气。这时‘无我’会变成“有我’感情与理想之我。碧云冉冉杯随升天。云光辉丽,灵影神杯,忽而云在雨裳,乘风邀游;忽而惠流尘世,亦怀高精。玉杯是浪漫主义和理想美的化身,也是它的怫义所在。

7、封蝉玉册与葬玉哀册

封禅玉册是唐代一种礼仪性玉器。古时祭天神谓之封,《后汉书·祭祀志》有行以“柴祭天”之礼;以祖地抓调之神,为‘冀近神灵”。虽封禅二字各具其义,但《后汉书·祭犯志》言;‘直封禅泰山’,二字连语其义为近。《史记·封禅书》关于封神故事,远有伏巅、神农、尧舜、黄帝较事,但皆于史实无征,迟至秦始皇封禅泰山,当与史实相符。遂而历代帝玉因之历久不衰。

典籍中的封样玉册记载,见了《后汉书·郎领传》,然无考干实物。《旧唐书·玄宗本纪》:‘十三年十一月李卯祖是祖地抓干社首,藏玉册于石崛。如封把地坛之礼。或即唐代封排五册之早例。渚帝玉封禅方皿实物,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开元十三年玉册,是由15片大理石长条形片级连而成,每片阴刻隶书封禅文字,凡115字。该玉册是玄宗封禅后埋入泰山社首山(今筒里山)的。该玉册封禅文是迄今所见完整的唐代封禅玉见,弥足珍贵,可补史籍中关于玄宗封禅礼册文字之缺。

古代帝玉、太子、要臣死后于葬曰举行”遣奠”之礼时,要宣读祭文,并将它刻于玉片上,缀连成简见,埋入陵墓内,这种葬玉简册,称为哀册。陕西临憧西泉乡植树村唐惠阳太子墓所出汉白玉质哀册一套。此墓早已被盗掘。哀册残存195块(段)。每片刻阴文楷书哀义,凡154字。从哀文“是用册命尔为皇太子”等内容看,是关于册封唐宪宗长子惠昭太子之事。其文字可参照《新庸书》有关惠昭太子的记载。

五代玉哀册的形制与文字内容,均源于唐。南唐李异墓所山玉良册。第一套哀册由42片组成,第一片刻楷书文字;维保大元年岁次癸卯,十子嗣皇帝。臣瑶伏以高用开基共3行凡22字。保大为元宗年号保大元年即公元943年。其余两套哀册文字,亦是悼念帝玉的颂辞。

8、设计巧妙的熏炉

河南偃师杏园所出滑石龙纹熏炉;圆形炉盖上雕坐狮钮,炉身内空呈圆筒形,上部有高浮雕三蟠龙纹炉座方形,四周雕山峰纹。以狮口、龙口和山峰处钻圆孔,熏香可由之冒出。村质洁白纯润为滑石器之精品。熏炉造型当本于汉代常见之铜器博山炉(熏炉)。此用炉既是实用器,又是观赏陈设器。龙纹有短角,凸限,张大口,口吐长舌,似奔驰于山间,形象有别干一般龙纹。此熏炉盖上的圆雕狮钮,开来辽金时代玉器狮钮先河玉石熏炉是明清玉熏炉造型的源头。

(三)鉴评

1、唐代玉器的代表性

隋唐五代经历了300余年的历史时段,其历史与文化内容,以唐代为代表,玉器依然。唐代经济文化发达,手玉业生产很兴旺,以玉器、陶瓷、铜镜、金银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中,玉器占有重要地位。从考古学成就看,帝玉和贵族生前死后都以玉器为专享,因此;玉器事业出现一次小高潮;但比之于汉代,则稍为逊色。

唐代玉器的价值:其一,造型与文化内涵丰富,工艺精美,风格极具装饰意味。创作讲求标新立异,新兴的玉器品种,文化内容丰实精彩,如玉带銙、玉飞天、花朵纹及花鸟纹等;这种情形在玉器历史上不多见;其二,创新型玉器(以上述几种为主),开后世之先导,在来元明清玉器的造型与纹饰上,可见其余波遗脉;且成其为基本范式。

2、唐代玉器成就与扬州制玉中心的贡献有关

自隋杨帝开通大运河后,扬州遂为国内国际沟通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扬州“通夷城之货贿’,即基于商业和手玉业的高度发达。扬州手玉业的内容有金属冶铸、纺织、建筑、造船、金银器、漆器、木器、铜镜等,其中的玉器制作曰臻兴旺。相传唐鉴真和尚从扬州赴日本时,曾带去“珠燔十四条”、“玉环”、‘手燔八口”(天宝二年;743年),‘玉环及水精手燔四口”、’‘玳瑁叠子八面”(天宝十二年,753年)。按:燔与翻通,翻即阅读经书时所用翻页的长条玉片。“珠翻”即镶嵌珠宝之翻。叠子即碟子。可见扬州制玉器的原料有玉、珠、水晶、现清多种。张固《幽闭鼓吹》记淮南节度使李德裕曾赠监军使杨钦义“宝器数床”,均“殊绝”。宝器,即珠玉宝物珍玩之属。《太平广记》卷三七一引《薄湘录湘录》:“马举镇淮南曰,有人携一棋局献之,皆饰以珠玉。”即镶玉围棋子。《资治通鉴》卷二五七:“(高)骄作郊天、御镂、六军立仗仪服,及大殿元会、内署行幸供张器用,皆刻搂金玉、蟋龙、蹩凤数十万事。”按:供张即陈设。扬州制玉的规璜宏大,技术力量雄厚。天宝二年与鉴真同赴日本的共85位“玉手”中,有“工作人”,即制玉匠师,使琢玉技艺东渐日本。

唐代扬州的制玉成就,说明它的制玉中心地位已初步确立,为明清两代的琢玉成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在玉器上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显著特点是:承传与流变相结合;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与融合性。后者于社会及文化处于开放型的历史时期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唐代是思想文化开放型的社会。它善于和敢于向域外优秀文化学习与借鉴,并将它们吸纳与融合于本国传统文化之中,为文化艺术的创新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玉带跨上的伎乐纹饰,是典型的吸收西地音乐舞蹈文化的产物。玉器的佛教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与创宗内容,说明外来佛教至此已变成中国式的佛教。西安何家村所出玛瑙牛首杯,具有波斯风格,或即传入的中亚艺术品。在直接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唐人也把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外国,如朝鲜、日本等,撒插华夏文化的种籽,并让它们在异乡开花结果,构成它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唐玉表现的中外文化交流成果,使人引发出两种思考:

其一对某些传统文化变异性的解释,可以到该文化所在社会对特殊历史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中去挖掘。唐代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即得益于它注重与域外的文化交流与成功。另外,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以统治阶级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唐代的文化意向是开放的、外向的;它所输入的外族文化,能得以在中国延续下来,首先是因为它适应统治集团的文化生活之需求,故才导致它对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有益,进而才可能被吸收为唐初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西域、中亚文化进入唐国的根本原因。

其二,为今人进行玉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如清代痕都斯坦玉器的传入,可以认为是唐代玉器吸入外来文化成果的一种延续。

鉴赏知识

古玉护身的传说

古代有些人把亲人或朋友赠送给他佩带的古正视为一大中祝福其中包含了亲情或友情。传言说,若属真古(有上千年历史的),具有护身作用。

以下二则都是有关古玉护身的故事:

(一)一名姓对的女士,战前时居于成灵顿街,其母赠给她一块家传的古玉佩,是东汉之物。她十多年来……而丢了。

她追寻不获,深知与这块古玉的缘分已尽。奇怪的本情接着发生当晚,不知何故,邻居突然发生火警迅速波及把她与老母亲皆烧至重伤、究竟是巧合,还是因为少了那块古玉护身呢?无人知道真相!

(二)一九六七年时,一名姓金男子,以身上所佩的古玉换取友人一个明代官窑瓷碗。认为大占便宜。但交易后翌日,却无故失足展下梯级而死。当然,这些都是巧合,但可见古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神圣。

神秘古玉蝉

蝉这个形制,在中国古玉方面很常见。通常分为三种,用途各不同。一为佩蝉,是一种佩玉。特点是在顶端有一个象鼻穿,或者在顶端琢一个小孔,用来穿绳佩带,作为护身。

二为琀蝉,乃葬礼之用。古人不愿死者空口而去,认为收优于污秽,可以使人再生,故把薄薄的玉琢成一形大小如人舌、置于口腔舌上,可说是“护卫人的魂魄。这类十坤,是没有穿洞的。所以我们要分辨佩蝉与哈蝉,有无小孔是重要的线索。哈以不是要来佩带用的,故毋须有孔。早在安阳大司空村股反中已在死者口中发现玉坤。其实,商代时多用贝作哈七周代以后才多数转用玉。汉代则最盛行使用玉坤作”琀”。

三为冠蝉,又称为貂蝉,是缝在帽子上面用的。多数缝在中间,以正衣冠。不过,古代坊问不多见,可能只是达官贵人用蝉形工作为冠帽饰物。那么,和前二者怎样鉴别呢?冠坤和佩牲一样有小孔,故易于与哈烨区别。不过,并非像佩蝉般穿在顶上而方便悬挂,却是从顶部通到腹部,或者腹部有一象鼻穿以便缝在冠上。

头顶和尾端各琢一孔缝起来比较上稳当。因此我们区别时有两个方法可以分辨出是冠蝉,还是佩蝉。一为有两孔者是冠蝉。二为皆只有一小孔的话,使要看小孔的位置,顶穿为佩腹穿为冠。

古玉四怕

我国古玉有四怕。究竟怕什么呢?一是怕冰,如果古玉时常近冰,色沁就不活,亦即俗语所称的死色。有些人听别人传闻,说把古玉放在雪柜的冰格便能“通透”;殊不知对于质密而细润的我国古玉来说,此乃大忌。这与缅甸玉不同。尤其是土古”,入过上有色沁者,常与冰近则是土门受损,玉理暗然不能显出;就算盘之,色沁仍不会活。属‘土古的中国玉,除了讲求质素之外,色沁为极重要的一环。珍平者色沁甚多,所谓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绝非虚语。

二是怕火,我国古玉若常与火近,色浆即退。有些五迷亦误信民间传言,以为用火熏之或热之可增加古玉的色沁。事实上刚刚相反,会使色浆退化,损及玉质,切不可试之。地热与近火是截然两回事。入土的中国古玉,历久受天然的地热所蒸,变软而发生变化,才慢慢受色沁所侵。

火不同于天然的地热,故我们入厨,最好先把古玉除下,以免近火和近油烟。我国古玉另一畏”,就是怕油烟,亦能封闭土门。

三是怕姜水,以前有些所谓“前辈教人以热美水浸古玉,以为可“辟腥、‘辟臭”;但亦属大忌。经实验和研究,古玉与姜水相触,已有的色沁,亦会暗然无光。若浸掉太久,更会浑身起麻点,曰后虽然不断盘之玩之,亦难以补救。

四是怕惊怕跌,如果我们不慎把古玉跌在砖石上、纸皮石上、三合土地面上,重则损伤轻则使古玉的肌理含有裂纹;很多时裂纹微细如发,肉眼难见。故勿以为古玉坚硬不怕跌!

古玉的“包浆”“皮壳”

爱玩古玉的人,常常谈及“包浆”与“皮壳”、初入门的发烧友可能不知道是什么。“皮壳”是民间一般人士指古玉表面的侵蚀情况。古玉受沁,其表在有重组现象有时不再见雕琢的痕迹。

台湾省古玉专家唐培智认为‘巧立名目”而已。“包浆’这词虽然也变成民间化,但是亦为学院派人士接受。包浆”是指脱胎古玉表层所呈现的透亮现象。

由于该部分的表层恢复透亮(如“窗口)我们可以窥见古玉的原质,即可见玉“地”。古玉要久经盘玩佩带,才呈现其一部分原貌。古人所谓“再挂再养包浆亦自然徐徐铺满,还原十足。”但是否能够‘还原十足’实在使人置疑,若能还原一部分已应心满意足。现今坊间有些玉商玉贩指一些只有包浆”、有“皮壳’,实则上是伪古——新玉仿制货色而已!

须知有“包浆、有‘皮壳并不等于是真古玉。‘包浆与“皮壳’皆可用人为方法变成。像不少“古”玉坤、玉虎、玉琮、玉璧、玉瑜等,皮壳是用现今化学药物和电动机器伪造而非天然的侵蚀。

所以光看是否有‘皮壳”来鉴别古玉,并不可靠而事实上,假“皮壳”却是露出狐狸尾巴的线索之一。有些连“包装也不见为求掩饰其伪罢了’唐代古玉富生活气息每个朝代的古玉都有不同的风格。我们判断朝代,不能只偏重一点,不顾及其余特色比方技法、器形路型、形制、纹饰、玉质和玉色等方面。

以唐代、宋代为例显然不同于新石器时代,三代(夏、商、周)、战国时代和汉代;在造型及刀玉方面,皆比不上三代和汉代。

唐代玉器与别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大量出现花鸟和人物饰纹都是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所没有的。

唐玉的刀玉虽然远远追不上三代和汉代可是有一重大转变是唐代玉器渐渐转向民间,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有实用价值的玉碗、玉杯、玉瓶等增多更有不少新型配件与玉带饰物出现。

玉碗、玉杯等器皿之所以增加与玉料大量从西域和新疆等地输入有关,因为唐代和西域等地交往颇频交通比较以前发达甚至白玉也较前增多。

唐代和宋代一样后来出土的玉器甚少,因为较少陪葬品;玉器已由陪葬和作和器之用,转变到日常生活之用了。这是为什么在古墓中很少掘得唐代古玉器的主要原因之一。

到了宋代,除爱璜仿殷周精致的‘六瑞和六器之外,玉工多数趋于花纹繁褥但缺乏创意。笔者发觉宋代的《三北图》和《考工记解》等提到玉器的书籍,把古玉的器形绘得与实物不符合,可推断出到宋代时已不知道“六瑞”、“六器的真正形制了。

玉符是护邦的凭信

很多人误以为古玉符最初是护身符或用玉造成的符咒之类的东西,其实不是。玉符与护身符有别。

汉代的虎答与虎形玉佩不同。后者是民间人士以虎为威猛可以辟邪,故用作压胜之器,作为护身,基本上仍是玉佩,是古五中的装饰器,不过作虎形而已!

虎符是兵符另有作求雨和庇护百姓之用。

玉符本来应是一种信物。玉符上刻文字,剖为左、右两半。朝廷和外官以符为凭信,半存朝廷,半存于驻宁外地的官员处。如果朝廷有事便造使持半待前往外官用自己的那一半勘合以验真伪。主帅和守将也会用符的。

不过古代的符不一定用玉制,也用钢、金、竹、木作为材料。两片玉符要完全符合,才代表是朝廷所发的命令。现今我们说‘符合就是源于此。

汉代的正符,合面上的坝子是一个‘同”字。一边是凹字,另一边是凸字要凹凸嵌合得天在无缝,才可配衬成为凭证。得上文字可相同分别列在两半玉上。所谓“两书一札同而别之’。不过亦可把列在器物外边的字从中间剖开,每片上各存半行字。通常虎符(如秦汉的)是右半片留朝廷,左半片由外官持有。唐代鱼符改为左内右外到宋代再改为‘右内在外以铜符为常制原意不外是为了护邦、护君、护百姓。

玉犬—唐

 

玉飞天—唐

 

玉飞天—唐

 

玉杯—唐

 

云纹玉杯—唐

 

宝岫玉带—唐

 

玉鸡饰件—唐

 

玉佩—唐

 

镶金玉镯—唐

 

玉龙首—唐

 

牡丹纹玉梳—唐

 

玉带板—唐

 

玉带板—唐

 

玛瑙蜻蜓把洗—宋

 

玉蝉—

 

螭龙印—

 

圭钮—

 

仿清代玉天鹅—

 

仿清代王羲之爱鹅—

 

烟嘴—

 

扳指—

 

玉蝉—汉

 

圆勒—

 

残龙钩—

 

仿清鹦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