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跺煤矿:让大渡河在奔腾中造福人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1:20:16

让大渡河在奔腾中造福人类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教授 水 博

作为反坝的旗帜性刊物《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2期,刊登了署名牛黄的“大渡河 不再奔腾的河流”(简称:大渡河)一文。文章采用大渡河的风景照片和抒情的描写,成功地传播了反坝极端环保人士的“水电非绿色、不可再生”等一系列观点。然而,文章阐述的理由,缺乏基本的科学态度、经不起任何推敲,有的甚至可以说就是在有意制造谣言,煽情误导公众。

 

建坝蓄水 就会造成水污染?

“大渡河”一文指出:建坝蓄水 自净能力就会降低?文中说“反对水电开发的专家则认为水电并非绿色能源,它依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首先,建坝蓄水,把活水变成了相对静止的死水,其自净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很多情况下人们都会感觉到,快速流动的水比静止的水能吸收更多的污染物,有更强的净化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快速流动的水只不过是迅速补充了大量的清洁水源,稀释了污染的浓度而并不是净化水体。非常凑巧的是河流的上游一般都是高山峡谷、水流湍急,同时由于上游河水接受的污染源很少,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较强,所以,河流经常会表现出极强的吸污能力。

到了河流的下游,河床变宽,流速减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似乎感觉到流速减慢使得河水的吸污能力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流速低,单位时间内补充的新鲜水体较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河流在上游已经吸收了一定的污染物,河水稀释污染物的能力大大降低。所以,不管一条河流的流速情况如何变化,你都无一例外地看到,所有的河流都是下游的污染程度比上游严重。这就充分说明流速再快,也不会产生能够治理污染的“自净”。

据我对某水电站的实际观测资料反映,水的污染源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近代以来水污染的主要成分已经从腐败的有机微生物转向了化学残留污染物为主,不同的污染源对流速、温度、含氧量的反映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有些水体污染物确实会被水的快速流动所抑制(例如,流动的水体不容易产生水华现象);然而,相对某些污染源而言,降低水的流速同样也会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最明显、最直观的理由如:污水处理过程中既需要有“暴气”的过程,也一定还要有一道程序叫“沉淀”,那就是要靠降低流速来达到清除悬浮杂质,净化水体的目的。所以快速流动并不一定会净化水体,反之,在很多情况下降低流速,可以起到沉淀和净化水体的作用。

事实上水库的沉淀自净作用也非常明显,只要没有污染源的排放,几乎所有的水库建成后的水质都会比上游河段有所提高,这就是水库的沉淀自净作用,例如大家熟知的北京的密云水库。因此,我们不应该武断地得出,建坝修库就一定会加剧水污染的结论。此外,关于水库与水污染的关系还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例子,著名的红枫湖水库已经建成了三十多年,前20多年红枫湖的水质都非常好,而随着当地工业化的发展,最近十年也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历史和事实都充分证明;造成水污染的元凶不是水坝、水库,而是污染物的过度排放。

当然,在污染排放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快速流动的河水,能把来不及扩散的污染物直接冲到下游或者海里,使人们在当地看不到污染的效果。建坝以后,由于水库的蓄水作用,排放污染物的效果很快就会在水库中体现出来。所以,很多人列举的一些水库增加污染的实际情况,根本就不是建水坝增加了污染,而是水坝阻止了污染物向下游、向大海的排放。一些人把这种情况也误认为是河水的自净能力,并以此来作为反对水坝的理由之一。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短视行为。我国淮河(以及很多河流)下游的严重污染情况久治不绝,不能不说和上游一些人们误认为流动的河水具有很强的自净能力,而忽视污染治理的做法没有直接关系。此外,我们曾经认为海洋有巨大的吸污净化能力,但是,实际上海洋的生态也同样经受不起人类持续不断的污染排放。

近年来,我国沿海已经发生了面积达几千平方公里的赤潮,很多赤潮地区的海产品已经导致多起人畜中毒的严重情况,海洋生物和海产品捕捞业都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因此,依靠河水的快速流动把污染物排放到海里的做法,从当时来看似乎是减少了当地的污染现象,但是,从全局看,把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里,治理将更加困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建坝修水库不仅没有增加水污染,而且阻碍了污染物向大海排放(长江上的葛洲坝每年截留成千上万吨的各种飘浮杂物),为我们从根本上治理海洋污染提供了机会。

除此之外,水库的修建阻挡了污染物的排放,把污染的危害体现在当地,还迫使我们必须加大水污染的治理力度。从全国情况看,因为人工水库的水污染治理压力,更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实情况也是人工水库的水质比天然水体的水质保护得好。例如;三峡工程建成后,使我们不得不加大长江上游的水污染治理。暂时来看,环保工作压力很大,资金投入很高,但是从长远来看,三峡的修建将会大大减轻长江和海洋的污染程度,使长江下游和子孙后代都受益无穷。

 

这个结论 不能随意推广

“大渡河”一文引用美国《大坝经济学》中否定水电清洁性的结论,但作者也强调:“这个结论不能随意推广”。文中还说“其次,水库中被淹没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排放到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在加拿大,曾经有一个淡水研究所对两个大型水库的研究表明,其中一座水库每千瓦小时电力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方面的影响,与一个燃煤火电厂基本相等。”

这种叙述最早是出自美国人的《大坝经济学》这本书,为了否定水电的清洁性,国内外很多媒体的宣传,都喜欢引用这段关于水电产生温室气体的叙述。可是我不知道这些宣传反坝的引用者们,是要故意断章取义,还是他们自己确实没有注意到,就在这本书的同一章节里,作者自己也特别强调;“这个结论不能随意推广,因为不同的水库和发电站发电量之间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其误差可能达到8万倍”。

实际上,水库和发电功率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有的水库有几十亿的库容也可能没有装机,有的特大型水电站几乎就没有水库,(例如葛洲坝水电站270万千瓦的装机就是径流式电站)。所以,要说“水库每千瓦小时”本身可能是一个从零到无穷大的变量,只能针对具体某一个特定的水库才有意义。而且,排放比较的结果也只适用于那个特定的水库和电站,离开那个水库就丝毫没有意义了。

不过,这个所谓“一座水库每千瓦小时电力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方面的影响,与一个燃煤火电厂基本相等。”的研究结论,确实曾经广泛地影响世界各国对水电开发的认识,以至于国际上最权威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在1996年的会议上,只把小水电定义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而没有能把大型水电包括在内。

为进一步搞清事实,联合国有关机构曾经特地委托消息来源地加拿大的科研机构,对全国范围内水、火电厂,按照同等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比较研究。调查研究证实,由于一些原始林地的表层土壤,存有大量的植物有机肥料。一旦变为水库,其蓄水初期难免出现水体中的有机碳被大量释放的现象。然而,这种表层土壤中有限的有机碳源的释放与火电厂中每天源源不断的输入煤炭,经过燃烧放出的二氧化碳具有本质的区别。从排放量说,前者的碳排放是环境突变后不断衰减的变化量,后者是一个几乎每天固定输入一定碳源的增加量。随着时间推移,水库的排放将逐渐递减最后趋于零;而火电的排放必然是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如果仅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观测,再拿一个很大的水库与一个很小的火电厂比较,确有水库二氧化碳排放高的可能。但是,如果从长时间看,任何水电厂有限的二氧化碳排放,必然会大大低于随着时间无限增长的火电排放。

最后,根据研究人员对加拿大的各种水电、火电厂综合的实测结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按照加拿大现有的情况折算,同等发电规模的水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只相当于火电厂的1/50。如果考虑水库初期蓄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应,水电站的二氧化碳排放最多也仅仅相当于同等规模火电的1/17~1/20。(《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4年10月)。根据这一结论,2002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正式承认了大型水电站的可再生能源作用,并通过了支持大型水电开发的联合国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最近,瑞士联邦水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制定绿色水电的评价标准时,更加明确地指出了瑞士每百万千瓦时水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4吨,相应的百万千瓦时火电排放量高达850~990吨。数据说明,如果在瑞士产生同等电力,水电与火电两种发电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差距可能高达200~300倍。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有些水电厂的水库面积很大,而装机很小、发电很少。这也能导致该水电厂的相对碳排放过高。不过,这种水库往往都是防洪、灌溉、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所必需的骨干水利工程,其主要作用不是发电,甚至有不少水库根本就不具备发电能力。这些水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储存水资源所必需的人工湿地,其本质与天然湿地没有什么差别。所有湿地都会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几万年来湿地参与地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部分。即使我们现在为了解决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同时包括发电获取水能资源),需要有意识地建造很多水库,但是,实际上水库这种人造湿地的出现,相对由于近代人类社会化活动造成的湿地面积缩小,并没有从总体上改变地球表面湿地面积下降的趋势。例如,尽管我们进行了包括三峡在内的大规模的水电开发,我国解放以来长江流域的湿地面积,还是缩小了20%(约3000平方公里)。

湿地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素有地球之肾的美喻。湿地具有滋润养育动植物的重要作用,其功能既能够帮助湿地周围的植物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也有可能会由于季节或水位的变化,把某些植物淹没在水中,产生一定的温室气体。不过与一般的洪涝灾害和天然湿地的成因不同,由于水库的淹没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在蓄水前尽可能的清理库区,减少未来水库水体中的杂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人造湿地(水库)会比天然湿地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更小。

 

水电 是不是可再生能源?

“大渡河”一文关于大坝寿命的争论引发了水电是不是可再生能源的讨论。文中说“关于水电是不是可再生能源,同样有着激烈的争论。世界水坝委员会主席凯顿·阿萨尔博士曾在一篇论文中提及了这样一个事实:100年以来,全世界已花费了两万亿美元建造了4.5万座大坝,但是几乎所有的水坝设计书都高估了水库的使用寿命。在实际运行中,大坝寿命一般只有几十年,很少有超过百年的,而这种情况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中国尤其突出。据统计,四川省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水库库容达1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报废一座大型水库。 ”

在上世纪末,当人们对水坝、水电站的认识还有很多争议的时候,如果有人说“大坝寿命一般只有几十年,很少有超过百年的”或许可以理解。但是,到了今天《中国国家地理》的文章里,还要列举出这位世界水坝委员会主席凯顿·阿萨尔博士上个世纪的说法,实在是有点不太明智。外国的情况我不多说,难道作者居然不知道我国大陆的的第一座水电站(云南的石龙坝)现在已经运行了95年,我国台湾省的第一座水电站已经运行了100多年。这些电站都还在运行,而且只要需要,我们能让它永远运行下去。

或许这位世界水坝委员会的主席凯顿·阿萨尔博士和《中国国家地理》的作者还不知道,我国有一位极端环保人士,早已经修正了这种骗不了人的谣言。他把水坝的寿命提高到了200年。即便如此,网上还是有一篇文章尖锐批评这位极端环保人士说,想不到老先生确实具有“与时俱进”的造谣水平。大家恐怕都还记得,过去很多反坝人士,先是造谣说水电站的寿命只有50年,可是他们居然没想到中国现在就有超过50年的水电站(丰满)。此后,有人又改口说水坝的寿命100年,不料国外已经有很多水电站也都超过了百年。看到反坝人士所造的谣言陆续被事实揭穿,身为名人之后的老先生水平确实不一般,带头“与时俱进”把水电站的寿命上升为200年。老先生真是聪明过人,因为电的发明还不到200年,所以世界上肯定还没有一座水电站超过200年。因此,老先生就大胆断言水电站寿命不会超过200年,当然,现在传播这种谣言,别人肯定还难以用事实揭穿。

总的来说,这种对水电站寿命预期的谣言,不仅是一种愚蠢的无知,而且实在是有些多余。即便就是泥沙把水库淤积满了,最多也不过就像是人造大瀑布一样,对于发电来说这也未必就是绝对的不好。我国黄河上的一些电站的淤积程度早已经超过90%。然而,这些被淤积的水库虽然降低了水库的调节能力,但是,却能够像天然大瀑布一样抬高水位并能增加发电效率。实际上,大型水库、水电站的寿命恐怕远远不止200年,像美国胡佛、我国三峡这样的水坝、水电站,最终寿命很有可能会超过千年。

很多人都知道我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应用了二千多年。其实,现在都江堰的堤坝是混凝土筑造的,根本不可能是二千多年以前的原始制造,就是因为人们需要不断地应用它,所以,就会不断地对他进行修缮、更新、管理。其实,大型水电站也和都江堰一样,只要有水存在,只要人们还需要用它发电,这个电站就会永远存在。

此外,文章对“四川省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水库库容达1亿立方米”确实不应该有什么可惊讶的?说这种话的人,根本就不具备基本的水利知识概念。目前我国水库的总蓄水量已经达到6000多亿立方米,就是全国的30个省份都像四川这样淤积“严重”,我国现有的水库也足够淤上2000多年了。更不要说我国现在每年新建设的水库所增加的库容,决不会少于上百亿。远远大于水库的泥沙淤积速度。况且,无论水库建成的初期,泥沙淤积速度有多么快,最后都会慢下来,最终都会达到该水库的泥沙冲淤平衡。

文章说“这让我想起了2005年我曾去过的碧口电站。它地处甘肃,由于白龙江泥沙多,因此建库之后淤积严重,库中竟长满了大片芦苇。有人做过测算,照此速度,再过十多年碧口水库便会淤满而成碧口沙库。”

水库里长出芦苇有什么可怕的?尽管水库泥沙淤积是水库工程难以克服的弊端,它经常会影响水库调节性能的正常发挥,是任何工程必须首先考虑的基本因素之一。但是实际上,水库的淹没和泥沙淤积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有时候泥沙淤积也不一定都是坏事。我国黄河青铜峡水库的淤积,形成了大量的耕地和近200平方公里的水库滩涂湿地。构成我国第一个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300多种,植物200多种,鸟类200多种,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以及国际公约保护动物70多种。正是水库的淹没和泥沙淤积,在昔日荒凉的黄土高坡上造就出来了物种丰富、风景秀丽的“塞上江南”。

变成“沙库”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难道作为地理专业杂志的《中国国家地理》,直到今天还不知道,我国泥沙严重的山西省通过水库淤积所创造出的耕地总数已经超过了70万亩。利用水库泥沙淤积造地,是我国一些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事物都是辩证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的坏事。有时候我们也恰恰需要利用水库的淤积来平衡我们水库淹没的耕地损失,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三峡的今天 就是田湾河的明天

“大渡河”一文中就田湾河电站的审批、建设以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权衡等问题,提出了看法。文中说“人中海、巴王海的大坝工程都位于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条例,在核心区是不允许建设任何大型工程项目的。据报道,2003年8月,田湾河电站曾经由于没有通过合法审查程序就开始进行施工而被叫停,但令人惊讶的是,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田湾河开发项目又得到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肯定,并且顺利地完成报批手续而复工。整个田湾河工程将在2007年底全部建完。

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权衡中,天平终于倾斜了。当一个个水电项目要论证、要上马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原始森林和濒危生物保存栖息地等等,都会被迫作出让步。 ”

如果说《中国国家地理》这篇文章前面的某些说法,还仅仅是在散布国内外的反坝谎言,那么我们应该说文章从这里开始,已经是对我国水电开发公然的污蔑了。这种依靠新闻媒介造谣宣传,阻碍国家开发建设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在我国出现。在怒江开发问题上,我就听到过类似的水电开发将使得原生态消失殆尽的谣传。然而,通过实地考察,我发现真正能被淹没在水下的,都是一些已经被人们砍伐殆尽的荒山河谷。尽管田河湾水电站的情况与怒江有所不同,但是,也绝不可能出现文章中所说的“当人中海前60多米高的大坝筑起来时,不仅这一切都将消失,人中海尾部的大片草滩也将不复存在,牛羚、马鹿等珍稀动物只有远走他乡。最令人担忧的是,不仅巴王海一带贡嘎山南坡仅存的大片原始森林将在劫难逃,而且巴王海至金窝这一段的田湾河也将断流形成干谷,这些不可再生的原生生态系统将毁于一旦。”的悲惨结果。

尽管,目前我还无法用几十年后田河湾电站建成后的美景驳斥这些恶毒的谣言,但是,只要看一看今天长江三峡的美景,再回想一下当初那些将要“告别三峡”的危言耸听,就不难发现这种反坝谣言的欺骗性。要知道水电开发对峡谷造成的淹没影响,仅仅是局部的,在大多数地方水电开发对峡谷景观的影响几乎让人难以察觉。

此外,我们只要稍微动一动脑子就不难想象。人中海的天然生态和美景就是自然界的山体滑坡,阻挡了河流,形成的天然水坝才造就出来的。从文章用来危言耸听的那些事实足以说明,奔腾的河流被阻挡成为湿地的现象,在自然界中不仅是大量存在的,而且,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形成“人中海”活生生的现实可以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湿地的生态功能和作用,恐怕要比仅仅奔腾的河流还要重要的多。

在大型水库建设前,像《中国国家地理》的文章中这样制造危言耸听的谣言,是国内外反坝人士阻碍水利水电建设惯用的一种方式。而且,这些谣言必将无一例外会在水库建成后被事实所揭露。因为,即使走遍全世界,人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现实,几乎所有的大型水库、水电站都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区或者是生机盎然的生态保护区。再说我国开发水电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十一五”规划早就明确地指出,必须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发水电。当然,文章的作者有权利对国家的发展政策表示怀疑。不过,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提醒文章的作者,田河湾电站的批准建设,决不应该说是什么“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权衡中,天平终于倾斜了”。不过,非要说倾斜,恐怕还是一些极端环保人士在反坝谣言的迷惑下,自己观察客观事物的心理天平倾斜了。

 

心理失衡 影响观察事物的客观性

也许就是在这种心理失衡的非正常心态支配下,《中国国家地理》作为专业地理杂志,把我国最大的地理优势、世界各国都对我国羡慕不已的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抱怨说成是“整个西南地区,包括长江上游、珠江上游、澜沧江、怒江等流域,云、贵、川、桂各省区,几乎无河不修坝,无江不规划梯级电站。”

文章还进一步警告说“据初步统计,金沙江干流大于15万千瓦的电站就规划了21座,其中仅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电站总装机容量就达3850万千瓦;岷江上游7级,岷江支流青衣江规划18级;雅砻江干流规划21级;云南澜沧江干流上游将建1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560万千瓦;嘉陵江干流及各支流、乌江干流及各支流也大致相同。总之,干流梯级、支流梯级,甚至第四、五级支流也搞梯级开发。

如今,西部的这些陡峭山峦间,已经成为国内几大电力集团的巨大工地:以往人迹罕至的山沟,如今车水马龙。过去水急浪高的峡口,现在已被水泥大坝拦腰斩断。照这样的速度,30年之后,长江、珠江、澜沧江等都将成为无数断节连接的阶梯,大江之水不再是天上来,而是“梯”上来,西南的天然河流将消失殆尽。”

应该指出,反坝文章对我国水能开发规划的不满和抱怨,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者恐怕不知道,就是国家把这些目前已经规划好的(也就是文章所批评抱怨的)水电站全部建成,也达不到美国今天的水能开发程度。如果引用国内外反坝人士抱怨其它一些水电工程的不太准确的说法“全世界只有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河流上还没有大坝;全世界水库的蓄水量,已经超过河流径流量的5倍”等等,进行比较。中国作为世界上水电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水电开发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仅为美国开发程度的1/4。我国已经建成水库的总蓄水量,目前还不足我国河流年径流量的1/3,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高达十多倍。可以说我国水资源开发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整个世界。中国水能资源开发的严重滞后和由此加剧的能源安全问题,正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看过《中国国家地理》诬蔑水电建设的煽情文章,我们不仅要问;如果按照文章所担心的我国“西南的天然河流将消失殆尽。”的逻辑,那么今天全世界数倍于我国的水电开发,是不是早就应该让那些国家的“天然河流”都已经“消失殆尽”了呢?很显然,这个问题根本也用不着《中国国家地理》来回答,现实世界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一切。实际情况恰恰与《中国国家地理》文章的预言完全相反,凡是那些水能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的国家,几乎都是社会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的典范;反之,凡是水资源开发落后的,几乎都是一些生态破坏严重、灾害频发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我国大规模水电开发,恰恰就是我国快步走向现代化的体现。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到会的全世界192个国家首脑,都已经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一致通过决议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发大型水电。国内外任何旨在污蔑水电开发的危言耸听,都不可能动摇我们坚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信心。

 

从“沟上来”到“梯上来”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文章中就大渡河电站建设问题提出所谓“大江之水不再是天上来,而是“梯”上来”的说法,完全是一种对国家发展心理失衡之后,表现出来的煽情。大河之水是不是天上来的比喻,与人们修不修水电站没有任何必然关系。真正能与现代文明社会水电开发“大河之水梯上来”相对应的,应该是古往今来“大河之水,沟上来”的现实。不过,如果《中国国家地理》的文章,仅仅用这种正常的、现实的说法进行比较,人们立刻就会发现;这“梯”与“沟”的差别,恰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河流应有的控制、利用。人们就会发现;水电开发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为能挑拨起公众的反坝情绪呢?很多反坝人士都喜欢“揣着明白装糊涂”,用抒情的“大河之水天上来”诗句,来污蔑、否定人们对河流合理利用的现实。其实,如果如法炮制,也完全可以反过来质问那些恶意的煽情者,“如果不修水电站、不搞发展建设”,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煽情地说“大河之水就不再是天上来,而是沟上来了”?。请问:难道让“大河之水,沟上来”,你们就会很高兴吗?

通过工程手段,驾驭奔腾的大渡河水,让它造福于中国民众有什么不好呢?要问被反坝人士污蔑的大渡河水电开发之后,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多大的效益,我们不妨拿最近刚刚发现并轰动全国的南堡特大油田做一个比较。按照一般的国际开采标准,10亿吨油田的储量最终只能开采出3亿吨石油。据有关部门测算,按我们现在最高的科技水平进行开采,估计南堡油田的开采量最终可高达40%。也就是说按照最乐观的估计,新发现的南堡油田,总共能为我们提供4亿吨原油。如果按50年的开采期计算,平均每年最大的石油产量大约为800万吨。折合原煤大约1600万吨/每年。而大渡河的水电,每年将能够提供6000多万吨原煤的电力能源,几乎相当于又发现并开发了4个没有污染、不排放温室气体的南堡特大油田。同时,油田50年之后必然会枯竭,而水电几乎是永远可以被我们所利用。

在整个人类和我国的发展中,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如此巨大的清洁资源,我们能够让它年复一年的永远付之东流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让奔腾的大渡河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类吗?

 

 转自:财经界杂志 200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