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附近旅游住宿:面部色诊,五脏六腑的定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3:18:10
面部色诊,五脏六腑的定位(2009-12-01 09:24:35) 标签:杂谈 

面部色诊,五脏六腑的定位  

 

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一、白色 白色主虚、寒症、常见的面白色有如下几种:

(一)面色发白,虚浮  多属阴虚,可见于慢性肾炎、哮喘、甲状腺功能减退。

(二)面色淡白无华  多属血虚,见于贫血病人。

(三)面色苍白  多见于急性病的阳气暴脱。如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血容量急剧下降,以及剧烈的疼痛。(四)面色灰白  多见于铅中毒、肠内寄生虫病(面部灰白兼见白点或白斑)。

此外,若白色见于两眉之间,是肺脏有病;肝病见白色为难治之病。

 

二、面赤   面赤主虚热、实热、血瘀。

  

高血压面部红亮;结核病两颧部呈现绯红色;红斑狼疮面颊出现蝶型红斑;心脏有病两颐(两颊及腮)呈赤色;煤气中毒时,面部也泛出樱桃红色;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常见面部通红并伴有口渴,甚至出现抽搐。

 

三、面青色   面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临床常见面部青色变化,有如下几种:

 

(一)面色青白  多见于阴寒内盛,气血凝滞。常见风寒头痛或里寒腹痛。

(二)面色发青   以鼻柱、眉间、口唇为甚,在小儿高热时为惊风之兆。

(三)面色青紫  多见于周围循环衰竭、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缺氧及某些内脏剧痛疾病,如心绞痛和胆绞痛等。

 

四、黄色  

面黄色主湿、主脾虚。临床常见面部黄色变化,有如下几种:

(一)黄色鲜明  色如金色属湿热,为阳黄。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及中毒性肝炎。

(二)黄色晦暗  色黄如土少光泽,属寒湿,为阴黄。多见于肝硬变、肝癌、胰头癌等。

(三)面色淡黄  干枯或虚肿同时见口唇苍白,但巩膜不黄,称为"萎黄",是脾胃气虚之象,也是黄肿病的见证。多由于失血或大病之后气血亏耗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

 

五、面黑色   

面黑色主寒、痛、瘀血、水饮,肾虚。临床常见面部黑色变化,有如下几种:

(一)面色黧黑  多为长期慢性疾病,肾精亏损。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二)面色青黑    多见于寒凝瘀阻、剧烈疼痛。

(三)紫点、灰黑    常见于症瘕积聚、心肺瘀滞,如肝硬变、肝癌、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 

 综上所述,根据面部色泽望诊,可以很快了解疾病的性质及部位。如面色现隐黑的多为神色外现,隐黄的系脾色外露,色青主肝病,色白为肺虚,色赤为心火等。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分部位望诊可进一步确定病位,如颐黑多为肾病,眦青为肝病,颧赤为心病,鼻黄为脾病,印堂发白为肺病。

因此,色诊在疾病定性、定位方面有很大意义。医者可根据面诊图,再通过色泽变化来确定内脏疾病。面诊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医利用人的面部来确定是否患病的轻重,更有察言观色的说法。

 

面诊图表定位:

 

1额头上条三分之一处为心理压力区和心脑循环不良区。

2眉毛二分之一处中间向印堂画直线以此为半径画圆为肺区。

3眉毛二分之一向太阳穴画直线以此为直径画圆为肝区。 

4两眉中间叫脑区(血脂区)

5两眼中间是心区

6左右两边眼窝为胸区。

7整个鼻子的二分之一处中间为肝区。

8左右两翼为胆区。

9鼻头是脾区。

10左右两翼是胃区。

11鼻根两侧是胸乳区。

12人中是膀胱区。

13整个嘴巴及周围是生殖区。

14下巴是肾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也叫疲劳酸痛区。

15整个下巴到耳朵包括耳朵为肾区。

16颧骨下侧到外眼角为大肠区

17到内眼角为小肠区。 具体相:

   1心脑血管压力区多数长痘、斑和皱纹。

   2肝区:长鱼尾纹和斑。

   3胆区:发青。

   4肺区:发暗,下凹肺功能不好。

   5脑区:长竖纹(左右眉毛的内侧川字文,或三道,或两道)心脑血管不好;印堂发红为血脂粘稠多为高血压。

    6心区:长横纹(或一道,或两道,或若干道)多为心脏不好。鼻纹多为供血不足。

    7脾胃区:颜色异样(或红鼻头)多为脾胃不和。

    8生殖区:颜色异常发青,多为内分泌失调。

    9肾区:发暗肾虚。有红疙瘩是腰酸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侧脸颊有下凹的地方为肾虚,耳朵小肾虚。   

    10:大肠、小肠区:有斑和“沉色”的红点位肝功能不好。

    11胸乳区:颜色发暗一边对应一边。12膀胱区:发暗、发乌,长痘;膀胱有问题。

分享到新浪微博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阅读(28)|评论(0)|收藏(0)|打印|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