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吉尔大学会计怎么样: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4:09:09

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玉田成教中心 刘秀清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话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就会讲的索然无味,学生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难以进行。好的导语就像一块磁铁,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使其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一、导语设计应具备的特点

1、导语设计应该新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往往能出奇制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导语设计应有艺术性。即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导语设计要赋予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学启发的基本要求。导语正是通过精心设计导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从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4、导语设计应具备简洁性。导语的简洁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课堂教学时间。这样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就要运用简洁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为课堂的成功作铺垫。

二、导语在课堂中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巧妙地运用导语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可伊始就进入学习状态,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这样,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产生欲罢不能的效果,使教者轻松愉快,听者心驰神往。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灵活的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第斯多惠认为:“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到有趣。”教师通过各种导入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本动力,也是这节课成功的重要保证。

3、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目的性越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效果越好。导语正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并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三、导语设计的具体方法

1、创情境,激兴趣。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一位教师在阅读课时这样设计导语。教师带着两支钢笔和两张纸走进教室。然后叫两个学生在纸上写两句话,一个学生写个不停,另一个左画右画总也写不出来。着急得说:“钢笔没有墨水怎么写呀?”老师点头表示赞同,便因势利导地讲开了:“大家常说作文是憋文,提起笔写不出来,其实与刚才那位同学的那只没有墨水的笔写不出字是一样的,钢笔写不出字是没有墨水,我们作文写不出是脑子里没有积累,原因是我们平时书读得少、记得少,就像钢笔没有吸墨一样,怎么写得出呢,只要我们多读多看,吸收足够的养分,就一定能写好”对于读写之间的比较抽象的关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思考,便是学生容易理解,并受到了预期的效果。

2、讲故事、增趣味。故事、寓言等形式生动活泼,富有一定的趣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如有位老师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呵,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就更想学习《竞选州长》这一课来体会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

3、述背景、补信息。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对于一些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不很了解。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是学生掌握各方面知识的必要手段。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却表达了作者苦闷的内心。这样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开头导入时就须介绍当时的背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黑暗之中,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但又不知如何改变现状。因而内心苦闷、彷徨,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员,这篇文章正是他这种心情的流露。”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4、设疑问、引思考。思维起于疑难,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又潜伏转入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语中设置疑问 ,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教师在运用时应注意的是:第一、问题应该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难点设疑;第二、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

5、 温旧故、引新知。教师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利用旧知识搭桥过渡,引出新知识。如在教朱自清的《春》这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现在我们就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总之,导语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掌握其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发挥导语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的大门,在知识宝库中尽情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