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马斯特大学 官网:文徵明 草书中秋诗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7:27:21
文徵明 草书中秋诗帖 手卷
纸本
展览:日本书艺院创立30周年“明清の书展”,1976年大阪市立美术馆。
备注:陈焯、张燕昌、俞递理、朱文藻、戴光曾等跋。
陈焯、戴光曾、李玉棻递藏。
燕然未勒 风雅自娱
罗汉松
尽管不得不从北京辞官归里,文徵明仍然对才未堪用耿耿于怀。因此,即便郁郁寡欢的文徵明在苏州与一众同好、朋友日日悠游,希望可以借流连山水来忘怀此心,但与生俱来的用世之心却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摆脱其影响,并且常常在翰墨之间、丹青之隙跳脱出来。这一时期文徵明的许多书画作品都带有这种浓厚的色彩,而《行书中秋诗并致彭年函》亦为此中佳作。
从诗及函的内容和署款看,《行书中秋诗并致彭年函》所言是文徵明被迫归里后所作的两次出游。当年中秋,文徵明本来是与王宠(字履吉)、汤珍(字子重)约好去石湖赏月的。但快近中秋,汤珍生病,而王宠自己去了京口。文徵明百般无聊,八月十三日只好与钱元抑太常(名里不考)、君畴水部(姓氏里籍不考)数人以中秋为题作诗,而以抓阄定韵。文徵明抓得“秋”韵,乃作是诗。诗为七律,对仗极为工整。
这首在完全放松情况下所作的诗极为明显地暴露了文徵明当时的心事,其中“晚节漫从修洛社”及“一曲一杯还卜夜”便是真实写照。案洛社即史上有名的“洛社耆英”故事,北宋名相文彦博因慕唐时“香山九老”,乃集合洛阳城中年高德重者,在资圣院修“耆英堂”,命人将自己以下凡十二人画像后置其中。当时只有司马光未满七十,文彦博用香山故事,特别邀请他加入。这即是所谓“洛社耆英”。而“卜夜”之言,语出左转,转意为没日没夜地寻欢作乐。文徵明拈出这两典,其心事当不难明矣。
《致彭年函》当亦作于同年月。寥寥数语中,亦有怀璧之叹。“大历以前风度”之语,尤为泄露心事。所谓“大历诗风”,指的是中唐自大历至贞元间诗坛的总的风貌,整体内容和特征是对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文徵明以“大历以前风度”赞彭年新诗,心曲颇为奇特。如果彭诗有风骨,直接以“盛唐气象”称之即可,不必拐弯抹角目以“大历以前”;其所以如此,当是为后句自称“老骥踯躅,不能步践后尘”张目:彭年诗有“大历以前风度”,而自己不能,只好斤斤于“大历风度”了—其意寰曲如此。
文徵明诗札后附陈焯等十余人题跋,备言诗札来龙去脉。据此可知,诗札本为陈焯收藏,因林小竹爱甚,转手给他,林并邀请数人为之题跋,增益其色。陈焯,字映之,号无轩,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乾隆贡生,官镇海训导。工书,善山水,极有逸趣,又好古精鉴,将所见书画著录入《湘管斋寓赏编》,文徵明此《行书中秋诗并致彭年函》亦被着入。唯林小竹已无考。
后系诸跋,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俞理、孙霖、来禽馆主等人,其中张燕昌(1738-1814)和朱文藻(1735-1806)为同时人,张曾举嘉庆间孝廉方正,精鉴别,凡商周铜器、汉唐石刻碑拓,潜心搜剔,不遗余力,曾自摹古文字为《金石契》,收录吉金贞石资料达数百种。朱字映漘,号朗斋,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精六书,通史学,乾隆时任《四库全书》佐校,又奉敕在南书房考校,曾与孙星衍订成《山左金石志》复为王昶修《西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