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效应逆韩流:如何分析全面深入分析"学情?"——说课漫谈(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6:29:14
作者:杨梓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036    更新时间:2007-3-18    
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目的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但仅仅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制约着学习的开展和深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研究学情也是说课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那如何分析学情呢? 下面为某老师在《硝酸的性质》(苏教版《化学1》)说课中对学情的描述:
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到硝酸(主要是硝酸的酸性),而且学生以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技能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仅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够不够呢?显然是不够的。学习不仅受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状况等影响。因此,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个好的说课方案,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化学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
下面内容是另一位老师的学情分析。这一学情分析是不是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呢?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硝酸,并知道硝酸是一种常见的酸、具有酸的共同性质。在《化学1》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并知道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和构成物质中心元素的化合价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知识为硝酸的氧化性以及浓、稀硝酸氧化性差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从物质属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而且还掌握了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这也是本节所要强调的、学习和研究硝酸性质的观点和方法。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化学观点方法,要掌握硝酸的氧化性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当然,本节内容只介绍“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5价的氮被还原”,但没有解释为何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反应得到的还原产物不同、不同浓度的硝酸的性质为何会存在差异等,这些内容将会成为学生的疑点等。此外,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教材中提到的硝酸“常用来制备……染料、塑料、炸药……”也会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