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嘴山庄官网: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8:31:46

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日期:2009-01-31] 来源:  作者:朱 文  [字体:大 中 小]

   内容 摘要:文章从 分析 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 入手,提出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应向实践性的教学手段转变。
  关 键 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 问题分析 实践性教学手段
  
  伴随国家 教育 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 音乐 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我国进入 现代 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全面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同时掀起面向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发展 。 转载于论文联盟 http://www.lwlm.cn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课是培养中小学合唱教学与活动的组织者与教育者的基地,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及高等 艺术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音教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 应用 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然而从 目前 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合唱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的不 科学 ,学生 理论 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联系的不紧密,考核 方法 的不全面等。
  
  一、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教育不断进行自身的教学改革,但目前其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存在着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两者之间缺乏及时、全面的沟通。
  
  1.教学过程多是合唱排练课
  高师合唱课与音乐学院声歌系的合唱课因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不同,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各有侧重。音乐学院声歌系培养的目标是歌剧演员以及专业团体的合唱队员,而高师培养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将来能够担任中小学合唱教学和歌咏活动的组织与指挥人才。而目前,师范院校的合唱课多是专业合唱团合唱排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合唱队员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个声部,教师从音准、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对合唱作品进行排练,其教学过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视长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教学组织。因此,由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的认识和 学习 ,他们往往只会“唱”合唱,而不会“教”合唱,不懂如何训练与编排,不能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2.教材内容存在缺憾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师和学生学习音乐时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国“合唱与指挥”相关教材非常多,但缺乏适合现今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征的、能指导中小学合唱活动、突出实践环节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材。笔者认为,无论是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合唱与指挥》、教育部 体育 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的《合唱与指挥》,还是秋里著的《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杨长安、周跃峰编著的《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等书籍,在内容和结构上均存在一定雷同。如都含有一定的合唱训练和指挥技法知识;大量篇幅是中外经典合唱作品的选编,且偏重于成人混声四部合唱曲;文字部分关于中小学合唱实践的问题、重点不够突出等。同时这些教材都相对缺少欧洲早期优秀的宗教合唱作品、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合唱作品的选编,以及缺少切实指导合唱实践的相关论述。
  3.专业教师的欠缺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发展很快,但仍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合唱课多是由声乐教师、器乐教师或理论课教师兼任授课,亦或由院系选送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培训,这就造成合唱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系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方法。而根据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的授课内容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教师的要求并非单一的声乐、器乐或理论教师,而必须是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

4.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受 音乐 学院办学模式的 影响 ,师范院校的学生多重技能、轻 理论 ;重单科领域的精深技巧,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专业学术水平,轻 教育 学科理论与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同时,由于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师缺乏 科学 的合唱教学理念和 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贯彻师范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以及学生中存在“声乐好,合唱就能唱好”的错误思想,造成学生 学习 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 转载于论文联盟 http://www.lwlm.cn
  在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进行 研究 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高师合唱教学对美声有研究,但对童声及变声期研究却很少;高师合唱作品欣赏多是各时期的经典性作品,而对中小学教材中的儿童合唱作品较少接触;高师学生会唱合唱,却对作品的改编、编排以及组织青少年合唱活动的方法缺乏了解。另外,高师合唱教学缺少从“合唱”的角度研究教学法;缺少从学生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合唱心理;更缺乏对合唱教学手段的系统研究、探索与创新等。因此笔者认为,高师“合唱与指挥”的教学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实践性的转变。
  
  二、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应向实践性转变
  
  我国传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多是教师排练、学生演唱,教师指挥、学生模仿的形式,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盲目的学习状态。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 发展 ,而且忽略和弱化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围绕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材状况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 问题 与不足,笔者认为,从体现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出发,在教学 内容 上,可采取从面向学生单一的技巧训练到面向学生全面的技能训练的转变;从“合唱”“指挥”单一教学向“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方式转变;由以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过程向音乐学、心 理学 、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综合教学的转变。在学习评价上,可由单一的 考试 形式向综合能力的考核测评转变。而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可以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合唱教师,从而实现合唱教育的审美、合作、创新、传承的价值。


  
   中国 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刘沛先生在其论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前言第一页中曾指出:“教育的科学,总体来讲是经验的科学,是见诸于实践的科学。”
  因此,针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中小学教育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汲取国际先进的合唱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手段,重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创设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解决教学任务的实践性的方法和手段,以争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 文献 :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郁文武,谢嘉幸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李海燕.高等师范院校合唱课教学设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4]陈小兵.高师音教改革需要高扬人文精神.中国音乐.2001年第4期.
  [5]冯冶冰.对高师合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