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 9空舰导弹:国术精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2:46:19

国术精粹-中医

中医资料 中医资料<<隐藏

中医是一门艺术, 第一讲 中医是一门艺术,西医是一门技术中医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它有通天的手眼,高明的中医可以“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 ,不需 要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就可以窥透人体内部的疾病。 中医不仅可以在疾病的初级阶段发 现它,还能提前消除疾病,这就是常说的“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我认为,这两点是中医的 最高境界,也是中医的生命所在。 学好了中医不仅可以治病救人,还可以修身养性,成就人生的其他事业。 有诸 “ ,这是我对中医最深的体会。通俗一点说,就是可以通过人体外部的 内,必形诸外” 必形诸外” 变化诊断出人体内部的疾病。 中医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将人体看作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五脏六腑 的盛衰和病变都会通过精血津液等介质表现于体表, 高明的中医常常能从脉象、 舌苔、 高明的中医常常能从脉象、 舌苔、 眉毛、头发、皮肤、手掌纹路、指甲颜色等身体表面的细微变化诊断出体内的疾病。 眉毛、头发、皮肤、手掌纹路、指甲颜色等身体表面的细微变化诊断出体内的疾病。 中医的这一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自然万象的规律。中医把脉,左手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 是心、 是心、肝、肾;右手寸关尺是肺、脾、命门。人体的一切情况都汇集在两只手上。 右手寸关尺是肺、 命门 西医研究的是物质的身体,它是一门技术,可以标准化,人才也可以批量生产, 所以西医很强大。中医研究的是形而上的身体,它是一门艺术,需要灵感和悟性,所 以很难像西医那样上规模。中医是“至精至微之道” 。西医是显微镜,它看得仔细真 切;中医是广角镜,它的视野很宽广。其实,中医有中医的长处,西医有西医的优点, 我们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西医,也不能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中医,更不 能取缔中医。 西医是一门技术,因为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直接对抗疾病,它采用的是鲧 治水的方法。中医是一门艺术,因为中医常常围魏救赵,四两拨千斤,它采用的是大 禹治水的方法。缺钙补钙,这是西医的方法。而中医的思维则是补肾,因为“肾主水、 “肾主水、 主骨” ,骨头出了问题,自然应该从肾上解决。西医不能理解,骨质疏松与肾有什么 主骨” 关系?问这种问题就相当于问: “你把魏国围住了,怎么能救赵国呢?你应该直接派 兵进攻赵国。 ” 大家一定会奇怪, 头晕与肝有什么关系呢?头晕, 西医就去检查头部的供血情况, 最多再检查一下心脏,这一切检查都没问题,仍然头晕,西医便没有办法了。然而, 中医则会另辟蹊径, 内经》上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上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短暂的晕眩就是因为肝 上有问题,肝与胆相连,肝热转移到胆,胆热上升,病人就会感觉口苦。天麻具有平 息肝风的作用, 用天麻泡水喝, 肝风熄了, 胆清了, 头自然就不晕了。 这就是中医 “围 魏救赵”的治病艺术! ,皮肤是人体的第二个肺,皮肤有了疾病一定要从肺 《内经》上说“肺主皮毛” 内经》上说“肺主皮毛” 上去寻找答案;反过来呢,肺上的疾病也可以从皮肤上寻找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 患有皮肤炎症的儿童成年后更容易患上哮喘的原因。吃西药使哮喘病有了明显的好 转, 就证明肺功能正在恢复, 而这时皮肤上出现的轻微症状恰恰是肺功能恢复的征兆。 中医是一门哲学,一门关于人的深奥哲学。科学是什么?科学研究的是形而下的 东西,是物质世界,神舟六号、绕月工程都是科学。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的是形而 上的东西,是精神世界。人是什么?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体科学只能说研究 了人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 内经》说“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内经》 , 工守神,下工守形”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工守神” ,就是要守住人体阴阳之气的变化。要了解人体内的 阴阳之气,就要了解经络,因为气就在经络里! ,肾是全身阴阳之气的根本,五脏六腑的阴阳之气 《内经》说“肾是先天之本” 内经》 肾是先天之本” 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给养,因此,肾阴又叫“元阴” ,肾阳又叫“元阳” 。中医的肾是 一个形而上的肾,它不“守形” ,而“守神” 。你把中医的肾给扔了,也就是把人的精 神扔了,人的精神都不存在了,人也就死了。 中医是一门哲学,是哲学就应该有哲学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阴阳。阴阳是中医 最最核心的东西,离开了它,中医便不存在了。木、火、土、金、水(五行)是阴阳 变化的具体形态。 内经》中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内经》中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是天地之道,是万事万物的纲纪, 是一切变化的根本,可以说,离开了阴阳不仅没有了中医,恐怕连世界也都没有了。 阳气处于“生”的状态就是木,处于“长”的状态就是火,处于“收”的状态就是金, 处于“藏”的状态就是水,而生、长、化、收、藏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土。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阴阳的变化,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构成了我们的大千世界。 中医的核心是阴阳,经络是阴阳之气在体内运行的通道。说简单,中医就这么简 单,一个阴阳五行,一个经络气血;说复杂,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你花 费一生的精力去体悟。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它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有了经络,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没有经络,人就是一堆零部件的组合。中医讲究整体观,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 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中医之所以能够 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它抓住了经络这个灵魂。如果不了解这些经络的表里关系,就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变。清人俞嘉言说得好: “如果不了解脏腑的经络, 一开口,一动手,便会出错。 学习中医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经络,不懂经络寸步难行; ”学习中医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经络 不懂经络寸步难行; 学习中医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经络, 只有了解经络,才能守神,成为中医里的上工 只有了解经络,才能守神,成为中医里的上工。 大家都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为什么中医能治本呢?就是因为中医抓住了 阴阳,抓住了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也许,主张取缔中医的人会指责我,你说得 那么玄, 你把阴阳拿出来让我们看一看, 看看它究竟是怎样一个东西, 由什么组成的。 对不起,我的确无法把阴阳这个东西放在显微镜下,让你去做实验和分析。然而,阴 阳又是实实在在、 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天与地、 男与女、 四季的变化…… 这一切都是阴阳的具体表现。 《内经·素问》开篇有一段话: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 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之。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之 恬淡虚无 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就是说人应该避开暑、热、燥、 湿、寒等外界的致病因素,做到清心寡欲,这样真气才能够正常运行,人才能够健康 长寿。以前我读这段话时,只能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 的丰富,我对这段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越体会越觉得深奥。我认为一切健康长寿 的秘密都在这一段话中,尤其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之”两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之” 从之 “恬淡虚无”是指心胸开阔,将一切都看得很淡,不斤斤计较,这样一来,体内的精、 气、神就会顺畅地运行; “精神内守”是指人心无杂念,不受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 诱惑,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又怎么会生病呢?懂得中医就懂得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 的道理。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华夏子孙受益了几千年,岂是现在几个人就能轻易废 止的!与其高谈阔论,不如去读一读《内经》和《伤寒论》 与其高谈阔论,不如去读一读《内经》 。我敢肯定只要你认真研 与其高谈阔论 伤寒论》 究了中医,就一定会发现西医虽然很强大,但中医更加伟大! 第二讲 中医的发展历史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 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 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 刻的哲学渊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 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 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 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 黄帝内经》 《 寒杂病论》 、 寒杂病论 》 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 难经》 学的发展以深远影响。 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上自晋、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许多医家,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在各自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 、 中,均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著《脉经》 ,丰富了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皇甫谧 的《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病 理和证候学专书。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 等,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从理论到临床均有新的发展。 宋金元时期:自宋以后,迄至明清,许多医家在继承了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 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勇于创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使中医学术有了新的突 破和发展。各种专科和综合性论著,层出叠见。其中,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完素(约 1100 年,卒年不详)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 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 ,用药多用寒凉,火热在表,治以辛凉甘寒,火热在 里,则用承气诸方,表里俱热,用防风通圣、凉膈以两解之,所以被称为“寒凉派” 。 刘氏之火热理论,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张从正 传河间之学, 认为病由邪生, 攻邪已病, 主张 “邪去则正安” , (约 1156——1228 年) 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称为“攻下派” 。他不仅对疾病的机理进行了深入 地探讨,而且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对中医治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李东垣(约 1180--1251 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 重在升补脾阳,被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约 1281—1358 年、重视相火妄动,耗 伤真阴,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因此被称为“养 阴派” 。金元四大家各具特色,各有创见,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促进 了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明清时期: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这一时期温补学派颇为盛行,其中薛立斋、孙 一奎、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等大抵俱重视脾肾,善于温补。温病学派的出现,标 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吴又可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的 新概念,提出了治疗传染病的较完整的学术见解,著成《温疫论》 ,为温病学说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叶天士《温热论》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 ,创三焦 辨证;薛生白《湿热病篇》 ,指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王 孟英《温热经纬》 “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这些温病学家大胆地 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创立了以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 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证因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 系。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相辅相成,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说,在治疗急性 热病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药学理论是与中医学理论相辅而行的,其肇始于《黄帝内经》 ,如五味入五脏, 气味厚薄阴阳的不同作用,君臣佐使的配伍等。陶弘景又提出了相须、相使、相畏、 相恶、相反、相杀之说。张元素则发展了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的理论。中医临床治疗, 以此作为指导用药的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整个现代中医学科群的基础,其主要内容为中医 学的哲学基础,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病因病机,以及预防治则康复等学说。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法和辨证的理论、知识和方 法的一门学科,是联结理论与临床诊治的桥梁。 中药学:中医传统用以预防和诊治疾病的药类物质谓之中药,又称本草、草药、 中草药,现统称中药。其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 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药。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 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等,包括中药药理学、中成药学、中药栽培学、中药药材学、 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化学等分支。 方剂学:方剂,简称方。方指医方,剂指调剂。方剂是根据配伍的原则,以若干 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是治法的体现,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方 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变化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方剂的组成原 则、药物的配伍规律、方剂的组成变化、剂型及方剂的用法等。 四诊:望、闻、问、切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胃、膀胱、胆、大肠、小肠、三焦 六淫:风、湿、寒、暑、燥、火 七邪:喜、怒、忧、思、悲、恐、惊 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第三讲 五行学说自然界 五 音 角 徵 宫 商 羽 五 色 青 红 黄 白 黑 五 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 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 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 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 季 春 夏 长 夏 秋 冬 五 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人体 五 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六 腑 胆 小 肠 胃 大 肠 膀 胱 五 官 目 舌 口 鼻 耳 形 体 筋 脉 肉 皮 毛 骨 情 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 声 呼 笑 歌 哭 呻 变 动 握 忧 哕 咳 栗 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 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之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五行的特性是: (1) 木日曲直” “木日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 能曲能伸、 升发的特性。 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 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 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 。 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 (2) 火日炎上” “火日炎上” :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火 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 象,均可归属于“火” 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 。 (3) 土爱稼穑” “土爱稼穑” :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 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 本, “四象五行皆藉土” 。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 皆归属于“土”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 。 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 (4) 金曰从革” “金曰从革” :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 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 示其坚固性。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 均可归属于“金” 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 。 (5) 水曰润下” “ 水曰润下” :润,湿润;下,向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 就下、 闭藏的特性。 凡具有寒凉、 滋润、 就下、 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 “水” 。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 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火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种 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木得金敛,则木不过散;水得火伏,则火不过炎;土得木 疏,则土不过湿;金得火温,则金不过收;水得土渗,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 用。 相乘相侮:相乘相侮,实际上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 相乘规律: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 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五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虚弱。 相乘现象(指被克者太弱或者克者太强两种,乘有乘虚侵袭的意思)可分两个方 面: 其一,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不足(衰弱) ,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乘虚侵袭(乘机) , 而使它更加不足,即乘其虚而袭之:如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克土,木为克 者,土为被克者,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制约而维持着相对平衡状态。异常情况下,木仍 然处于正常水平,但土本身不足(衰弱) ,因此,两者之间失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 则木乘土之虚而克它。这样的相克,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关系,使土更虚; 其二, 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过度亢盛, 而原来受它克制的那一行仍处于正常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被克”一方正常,但由于“克”的一方超过了正常水平,所以 也同样会打破两者之间的正常制约关系,出现过度相克的现象。如仍以木克土为例: 正常情况下,木能制约土,维持正常的相对平衡,若土本身仍然处于正常水平,但由 于木过度亢进,从而使两者之间失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出现了木亢乘土的现象。 “相克”和“相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 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在人体,前者为生理现象,而后者为病理表现。但 是近人习惯将相克与反常的相乘混同,病理的木乘土,也称木克土。 相侮规律: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 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相侮现象(指被克者太强或者克者太弱,侮有恃强凌弱的意思)也表现为两个方 面,如以木为例: 其一,当木过度亢盛时,金原是克木的,但由于木过度亢盛,则金不仅不能去克 木,反而被木所克制,使金受损,这叫木反悔金。 其二,当木过度衰弱时,金原克木,木又克土,但由于木过度衰弱,则不仅金来 乘木,而且土亦乘木之衰而反侮之。习惯上把土反侮木称之为“土壅木郁” 。 相乘相侮均为破坏相对协调统一的异常表现。乘侮,都凭其太过而乘袭或欺侮。 “乘”为相克之有余,而危害于被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对其“所胜”过度克制。 “侮”为被克者有余,而反侮其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乘侮分别开来一一加以分析:实际上,相乘和相侮是休戚相关 相乘和相侮是休戚相关 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在,我们将两者统一起来分析之。如木有余而金不能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对木加以克制,木便过度克制其所胜之土,这叫作“乘” ,同时,木还恃己之强反去 克制其“所不胜”的金,这叫作“侮” 。反之,木不足,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其所 胜之土又乘其虚而侮之。所以说: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 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 ( ) 用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 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 即心火温脾土, 心主血脉、 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 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 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 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 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 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 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 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 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 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 脾土能制约肾水, 如脾土的运化, 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 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 不致于虚损, 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 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 则有他脏之气制约; 本脏之气虚损, 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土) 如脾 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 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 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五脏外应五时,所以六气发病的规律,一般是主时之脏受邪发病。由于五脏各以 所主之时而受病,当其时者,必先受之。所以,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夏天的时候, 心先受邪;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第四讲 五脏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 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 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 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 中者能升能降。五脏气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 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动衡。 《内经》中说得明白,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五脏化液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五脏化液, 。 意思是说,出汗异常可以从心脏上找问题,鼻涕多了要看肺有没有问题,眼泪不正常 了要从肝上找根源,相应的,口水和唾沫异常就是脾和肾的问题了。 一 、肝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主疏 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肝气与春气相应:肝与东方、风、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春 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万物以荣,气候温暖多风。天人相应,同气相求,在人体 则与肝相应。故肝气在春季最旺盛,反应最强,而在春季也多见肝之病变。证之于临 床,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肝主疏泄,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故精神神经病变 多发于春天。又如肝与酸相通应,故补肝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品。 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血液亏虚。肝血不足,则分布到 全身各处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 可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 如自失血养, 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二是 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发生出血倾向的病理变化,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 由于肝脏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所以,在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 “用药不宜 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类证治裁·卷之三》。往往用滋养阴血以益肝或采用凉 ( ) 肝、泻肝等法以抑制肝气肝阳之升动过度。 二 、心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 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 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 根本”《饮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 ( ) 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 灵枢 )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故曰: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类经·疾病类》。 ( )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 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 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 说: “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 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 ) 三、心包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可以说是“心的宫 城” ,保护心不受外邪的攻击,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合称心包络。由 于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 心为君 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曰“诸邪之在于心者, 主之官 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如在外 ( ) 感热病中, 因温热之邪内陷, 出现高热神昏、 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 称之为 “热 人心包” 。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 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 。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变与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证 和治疗上也大体相同。 肺与心皆居膈上, 四、肺(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心为君主,肺为辅相,因此称 肺与心皆居膈上 位高近君,犹之宰辅,心为君主,肺为辅相, 肺为“相傅之官” 。 肺为“相傅之官”)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 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在五行属金, 为阳中之阴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 脏之长。肺与四时之秋相应。故曰: “肺为娇脏,所主皮毛,最易受邪”《不居集》, ( ) “肺气一伤,百病蜂起,风则喘,寒则嗽,湿则痰,火则咳,以清虚之府,纤芥不容, 难护易伤故也”《理虚元鉴》。 ( ) 讲经络第一个谈到的便是手太阴肺经。 肺经在人体十二经络中地位十分特殊。 《素 问·宝命全形论篇》说: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悬命 ” 于天”不是封建迷信,不是说命运由上帝决定,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不吃地上的食物, 可以活上十天半月, 但是不呼吸天上的空气连十分钟都活不了, 这不就是命悬于天吗! 人体与天上的空气相连的是肺,所以,命悬于天,就是命悬于肺。 肺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很高。 内经》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也 《内经》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就是说,肺相当于一个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呢?他 了解百官、协调百官,事无巨细都要管。肺是人体内的宰相,它必须了解五脏六腑的 情况,所以《内经》里有“肺朝百脉”一说。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中医几个指头 在左右手腕上一摸,就能知道五脏六腑的情况?就是因为人体内有这个肺经。皇帝要 知道国家的情况,怎么办?他首先要问宰相。医生要知道人身体的情况,首要就要问 一问肺经,问一问“寸口” 。 肺系统的具体功能《素问》里说得十分清楚: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 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 肺主皮毛,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 肺主皮毛 在窍为鼻。 ”我们平时常说“肺都气炸了” ,这并不全是虚夸之词,其根据就是“诸气 在窍为鼻。 愤郁,皆属于肺” 。 肺为华盖:盖,即伞。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 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 诸脏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盖。肺为华盖,说明肺位 高居,犹如伞盖保护位居其下的脏腑。所谓“肺居五脏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盖。 肺为华盖是对肺在五脏中位居最高和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作用的高度 概括。 五 、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 “形如犬舌,状如鸡冠” ,与胃、肉、 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 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 为阴中之至阴 相应。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 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 ( )“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 ( ) “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 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 ( )“扁似马蹄”是指 脾而言, “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 , 、 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 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 “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 。怎 样来理解这个“后天之本”呢?大家不妨想一想土地,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很发达了, 汽车、 电脑、 人造卫星等高科技应有尽有, 但这一切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吗?不是, 人类没有这些已经生存了几千年。那么,什么是人类生存离不开的东西呢?这就是土 地。土地孕育万物,供应人类,离开了它,人类便无法生存。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属 土,有脾土、胃土之称,它们就是人体内的土地,是人的后天之本。 脾土、胃土 脾土 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 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 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故曰: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问·至 故曰: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问 ( 故曰 “ 真要大论》 ) 真要大论》。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脾气主升与 胃气主降形成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 和输布。 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 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 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 “脾气主升” 。 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J 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喜 ( ) 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 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 “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 ( 证指南医案· 卷二》。 ) 脾主湿而恶湿, 因湿邪伤脾, 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 称为 “湿 困脾土” ,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 停聚者,称“脾病生湿” (脾虚生湿) ,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 肿等。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性 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脾具有恶湿的特性 六 、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 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故曰: “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肾而非生于肾 也。五脏六腑之精,肾实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所以 成其坎而位乎北,上交于心,满而后溢,生生之道也”《怡堂散记》。 ( ) 第五讲 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 化物” ,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 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 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 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 体外。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 ,意 为七个冲要门户,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 )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六腑者,传化物而 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 ( 《素问·五脏别论》。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 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 、 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五脏六腑的外围组织,分为上焦、 中焦和下焦,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 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 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 还是一致的。有人把三焦解释为内分泌系统或淋巴系统。其实,不管用什么样的西医 术语来解释三焦,都不足以概括三焦的功能,中国文化的许多东西是无法用西方的概 念来套的,就像水平再高的翻译家也无法翻译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样,那悠然、淡泊、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是无法翻译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 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 “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 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 ) 上、中、下三焦的具体作用又不一样。上焦主心肺 上焦主心肺,负责宣发,将食物化生的水 上焦主心肺 谷精气散布全身,如雾气一样滋养全身脏腑,因而有“上焦如雾”之说;中焦主脾胃 中焦主脾胃, 中焦主脾胃 主运输,运化精微,以化气血,因而有“中焦如沤”之说;下焦主肾、膀胱、大小肠、 下焦主肾、膀胱、大小肠、 下焦主肾 女子胞等,主要负责分清浊,有向下、向外排泄的作用,因而有"下焦如渎"之说," 女子胞等 渎"就是沟渠。 第六讲 十二经络多气多血为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穴; 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需分明。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干线,络脉是支线。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它们分 别与脏腑相连接,十二经脉与无数络脉相连,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立体的大网络, 大网络上还分布着三百六十多个穴位。经络就像遍布城乡的手机信号网,虽然用肉眼 看不到,却无处不在;穴位则像信号发射塔。如果某个地区的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太 差,我们通过调整发射塔就可以解决问题。同理,身体上的病变也可以通过按摩经络 上的穴位来治疗。 经络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没有经络,就是 死脏腑,不管泡在什么液体里都是死的。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经络本是阴阳之气的 运行通道, 可为什么十二经络的名称里都含有一个脏腑的名字呢?这就是因为中医从 不将脏腑视为死的东西,也从不将人体视为一堆零部件的组合。 人体十二经络有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搭配, 就是每一条阳经都有一条阴经与之相表 里,从而形成了阴与阳的协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 阴在内,阳之守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 阴在内,阳之守也; “ 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仔细玩味,你会发现这两句话意义深远。阴在人体内,她守候 ” 着阳;阳在人体表面,他是阴派出去的士兵。人体内的道理如此,天地之道无不如此。 比如一个家庭,男人的职责是在外边遮风挡雨,为的是家中妻儿的安康;女人则在家 中守候自己的男人,为他营造一个温暖的港湾。如果阴阳失调,家中的妻子不再守候 外出的丈夫,这个家就会后院起火;如果外出的男人不再为家人忙碌,这个家就会分 崩离析。可见,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领悟了《内经》不仅可以学好中医,也 可以搞好家庭关系。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 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一阴一阳衍化 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 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衍化 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 为三阴三阳 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 “传化物而不藏”者称 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 、分布于 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二)具体名称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 具体分为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如下: 阳经(循于外侧) 手阳明 手少阳 手太阳 足阳明 足少阳 足太阳 大肠 三焦 小肠 胃 胆 膀胱 相汇于 食指 无名指 小指 第二足趾 第四足趾 小足趾 阴经(循于内侧)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足少阴 肺 心包 心 脾 肝 肾 下肢 上肢 循行部位 前线 中线 后线 前线 中线 后线 1、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 、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 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 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 所以, 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 肺为 “相 傅之官” ,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 ,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 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 “ ” 《难经》中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寸口也。 寸口在两手桡骨 难经》中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寸口也。 内侧,手太阴肺经的经渠、太渊二穴正在这个位置,它们是桡动脉的搏动处。 《内经》 中的“肺朝百脉” ,就是说全身各部的血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聚于肺,然后敷布全身。 所以,各脏腑的盛衰情况,必然在肺经上有所反映,而寸口就是一个最好的观察点, 通过这个点可以了解全身的状况。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在 肺主皮毛,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肺主皮毛 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 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 2、胃经与脾经相表里。中医总把脾和胃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与足 、胃经与脾经相表里。 太阴脾经相表里。 脾胃主管五味, 消化和吸收都归它管, 可以说是人体内的粮食局长, 。胃经在早上 7 点至 9 《内经》中也说“脾胃者,仓廪(cang’lin)之官,五味出焉” 内经》中也说“脾胃者,仓廪( )之官,五味出焉” 点最旺,脾经在 9 点至 11 点最旺。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所以有经验的老中医总是从口唇上辨别脾胃的状况。 脾开窍于口 唇的枯、润、泽、晦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唇揭表明脾实,唇纵表明脾虚,唇黄 为湿热,唇红主实热,唇紫主淤,唇黑为败色,唇颤是中风的先兆,而患心脏病的人 嘴唇常呈现出暗紫色和紫蓝色。 3、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人们常用“心腹之患”来形容问题的严重性,却不明 、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 小肠经 白为什么古人要将心与腹联系起来。 “心”为脏,对应手少阴心经,属里; “腹”就是 指小肠,为腑,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属表。 心腹之患”就是说,互为表里的小肠经 “心腹之患”就是说, 与心经,它们都是一个整体,谁出了问题都很严重,一定不可小视。所以,心腹之患 与心经,它们都是一个整体,谁出了问题都很严重,一定不可小视。 说的就是心与小肠相表里。临床实践证明,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 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常常会表现为背痛、胳膊痛,有的人甚至还会牙齿痛,而这些疼痛 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线路。 西方有研究证明,肠胃神经系统与大脑直接相连,脑内的许多神经递质在小肠内 都能找到,肠道内的神经细胞竟有上亿个,因此得出结论:小肠是人的第二个大脑。 你们看,西方科学家的研究不正说明了心与小肠相表里吗?“舌为心之镜,舌为心之 舌为心之镜, 舌为心之镜 。心虽然在体内,但是通过心经与舌相连,心功能的正常与否都可以从舌象上看 苗” 出来。如心经有火,舌尖就会发红。 4、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中医有“未有此身,先有两肾”之说,就是说母亲十 、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 “未有此身,先有两肾” 月怀胎,五脏六腑中最先形成的器官是肾。肾主水,水生木,于是,水生木形成肝, 木生火形成心,火生土形成脾,土生金形成肺;五脏形成之后,六腑随之形成,又由 内而外逐渐形成了四肢百骸,一个完整的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在志为恐” 。这其实就是指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是作强之官,肾精充盛则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膀胱是州都之官,负责贮藏水液和 肾是作强之官 排尿。它们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影响。我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家就明白 了。一些人受到突然的惊吓,往往会小便失禁,通俗的说法就是吓得屁滚尿流。为什 么人受到惊吓就会尿裤子呢?《内经》里说“恐伤肾” ,就是说巨大的恐惧对内会伤 害肾脏,肾脏受到了伤害就会通过膀胱经表现出来,于是便有了屁滚尿流。 一个人肾气开始衰弱了,最先表现在哪里呢?头发!一般人一过四十岁就开始有 白头发了, 这说明你的肾气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如果你少年白头, 这说明你先天不足,在母亲的肚子里就亏了一些,应该多从“后天之本”的脾胃上补 偿一些。肾的精气充足则会耳聪,听觉灵敏,如果精气不足,则会耳鸣。肾是先天之 本,主骨生髓。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肾亏牙齿就 会松动,甚至脱落。 5、心包经三焦经相表里。三焦在外总揽全身之气,心包在内护卫心脏,它们一 、心包经三焦经相表里。 内一外,一阴一阳,互为表里。心包,顾名思义,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它还有一个 家喻户晓的名字-膏肓。 6、肝经胆经相表里。大家都知道“肝胆相照”这一成语,比喻以真心相见。其 、肝经胆经相表里。 实这在中医里也是有讲究的, 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 《 内经》中说: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 肝者 正之官,决断出焉” 。足厥阴肝经在里,负责谋虑;足少阳胆经在表,负责决断。只 正之官,决断出焉” 有肝经和胆经相表里,肝胆相照,一个人的健康才有保证。同理,一个国家要想兴盛 发达,也需要“肝” (谋略之才)和“胆” (决断之才)相表里,肝胆相照。 一些人肯定会问: “负责谋虑和决断的不是心吗?怎么又说是肝和胆呢?”其实, 这就相当于一个单位有个一把手总揽全局, 还有一些副手负责具体事务一样。 “君 心是 主之官” ,负责全局,具体的工作则交给肝和胆。肝和胆的谋虑和决断又不同于心。 前面我们讲过中医的心包括心和脑,心和脑的谋虑和决断主要在思维和意识之中,它 是理性的;而肝与胆的谋虑和决断主要在潜意识中,它是感性的,是本能的。一个人 胆小就是胆小,你很难让他通过理性思考变得胆大起来。但如果你让他的肝和胆发生 一点变化,他的胆子就会本能地大起来。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去看一看身边那些喝酒的人。一个平时胆小如鼠的人,喝了 酒之后,胆子立马就大了起来,以前不敢说的话,也敢说了,以前不敢干的事,他敢 干了,而且变得从容决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酒精进入人体之后,首先影响的是 肝,肝与胆相表里,肝又影响到胆,肝与胆发生了变化,人的谋虑和决断自然会发生 变化。常言道“酒壮人胆” ,这是非常符合中医理论的。 口苦是胆瘅的典型症状, 《内经》里写得清清楚楚, “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 。 《内经》中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肝 心 脾 肺 肾 胆 目 舌 唇 鼻 耳 将军之官 君主之官 仓廪之官 相傅之官 作强之官 中正之官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肝胆相照 心腹之患 脾胃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 未有此身,先有两肾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 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 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 ” 从足走腹。 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人 体经气的运行与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变化十分相似。地上的水,由于阳光的照晒,变成 了清阳之气,蒸发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云在天空凝聚、温度降低,吸收了浊阴之 气,化而为雨,又会从天空降落在地面。这就是气在自然界中的升降循环。有了这个 循环,自然界就有了生机;没有这个循环,自然界就会是一潭死水。尽管气的运行变 化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清阳之气上升,重浊之气下降。人体之气的运行 清阳之气上升,重浊之气下降。 清阳之气上升 与天地之气的运行一样,清阳之气上出于眼、耳、口、鼻等孔窍;浊阴之气下出于前 阴、后阴二孔窍。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浊阳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一旦自然 界的平衡被破坏了,天地之气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大地就会出现干旱和洪灾。人体的 平衡被打破了,阴阳之气的升降宣发受阻,人就会疾病缠身。 (四)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 食指端与手阳明 食指端 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 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 无 小指 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 名指 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 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 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zi) ,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 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 ,多循行于 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 走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 ,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 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 要防病必先强身.欲强身必重养生 任脉在人体的前面,属阴;督脉在人体的后背,属阳。任脉主导人体手足六阴经, “任”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由其主管, 故有“阴脉之海”的称谓。督脉主导手足六阳经, “督”有总督、总揽之意,督脉总 督一身的阳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有“阳脉之海”的称谓。当十二经脉气 血充盈,就会流溢到任督二脉,任督二脉气机旺盛,则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条经脉,所 以“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 鼻为“面诊之王” 第七讲 鼻为“面诊之王” 鼻子又叫“面王” ,中医里有“上诊于鼻,下验于腹”的说法,可见在面部望诊 “上诊于鼻,下验于腹” 中鼻的价值颇大。鼻子位于面部正中,根部主心肺,周围候六腑,下部应生殖。所以, 鼻子及四周的皮肤色泽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疾病。 如果鼻子的色泽十分鲜明,这是有“留饮”的征兆,说明脾胃阳虚、失于运化、 津液凝滞。通俗一点说就是,这个人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汽滞留在胸膈,导致四 肢关节疼痛。 如果鼻头发青,这说明肝的脏色出现了,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现,而且一般会 伴有腹痛。通俗点解释,肝属木,脾属土,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结果就影 响了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候就要用一些泻肝胆和补脾胃的药。 如果鼻尖微微发黑,这说明身体里有水汽。这个症状是“肾水反侮脾土”的表现。 本来是土克水,结果(肾)水反过来压制住了(脾)土,水气肆虐,以致肾的脏色出 现在脸上。 如果鼻子发黄,这说明胸内有寒气,脾的脏色出现在了脸上。这样的人体内中阳 不足,脾胃失于运化,吃下去的冷食或者凉性食物积聚在脾胃,这些寒气上升又影响 到了胸阳,所以寒气就滞留在脏腑中。如果鼻子发黄,但光泽明润,那就可以放宽心 了,这说明“脾气来复” ,是即将康复的好兆头。 眼睛, 第八讲 眼睛,透视疾病的窗口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当人体出现疾病的时候,眼睛也会有 相应的变化。 眼睛能反映五脏六腑的变化,是因为有众多的经脉与之相连。 《内经》中是这样 论述的,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 而为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篇》。那与 ( ) 眼睛有关系的经络有哪些呢?集中于眼或眼附近的经络有大肠经、心经、三焦经以及 任脉、阴阳跷脉及阳维脉;起于眼部的经络有胃经、膀胱经和胆经;途经眼部的经络 有心经、肝经;止于眼部的经络有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总之,十二经脉中有 八条经脉,奇经八脉中有四条经脉,都与眼睛有关系。 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眼睛几乎与全身疾病都有关。如眼结膜充血是麻疹、狂 犬病早期的重要征兆;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动脉硬化 尤其是脑动脉硬化、肾炎、糖尿病、高血压、妊娠中毒症患者的眼底血管都有改变; 脑卒中患者的瞳孔会有所变化;耳源性眩晕患者的眼球会震颤;癌肿块转移的时候, 视力会有所改变; 癫痫病人抽搐时瞳孔散大; 梅尼埃病人眩晕时水平性眼球震颤等等。 眼睛及周围的颜色也是很好的指示灯。失眠病人的眼眶会发黑,有一分发黑就有 一分脑缺氧,有一分脑缺氧就有一分烦躁;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病人的眼眶下会出现黄 瘤;缺铁性贫血病人会有白睛蓝斑,等等。 可见,眼睛不仅仅是心灵的窗口,还是透视疾病的窗口。难怪西方医学之父希波 克拉底这样认为 : “眼睛如何,身体即如何。 ” 心脏有疾病, 第九讲 心脏有疾病,耳朵露马脚在人的面部器官中,耳朵是最缺乏表情的了。眼、鼻、口都可以搞点小动作,只 有耳朵傻傻地待在那儿。但耳朵绝对不可小视。 中医认为, “耳主贯聪而通心窍,为心之司,为肾之候也。 ”通俗一点说就是,耳 朵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息息相关。 《内经》中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等记载,并 认为耳与经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经过耳朵,所以有“耳 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说法。清代张振鋆 的《厘正按摩要术》中也有“耳珠属肾,耳 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说法。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也发 现了耳朵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并确认了八十多种内外科疾病与耳朵的变化有关 系,再次印证了中医的神奇。 耳朵与人体的经脉和穴位密切相连,所以人体有病时,耳朵就会有反应。耳朵的 形态、色泽和纹路的变化都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可以说,耳朵是一份完整的人体 病历。关于具体的耳诊,很多中医书籍中都有记载,不再重复。不过有一点,我特别 有体会,想跟大家分享,那就是“冠脉沟” 。 舌为“ 第十讲 舌为“心”之苗如果你去中医院,医生把完脉之后总会让你伸出舌头来,这是因为中医诊病特别 重视舌头,认为"舌为心之苗",这儿的"心"不仅仅是心脏,人体五脏六腑的变化都会 在舌上相应地呈现。 舌尖为心、肺的反映区,当一个人上火或咽喉疼痛时,舌尖往往会发红,如果病 情比较严重(比如扁桃体发炎) ,舌尖就会溃疡。舌的两边是肝、胆的区域,如果舌 两边发红,甚至发紫、溃疡,说明此人肝火旺盛,近来脾气大。舌的中间反映脾胃, 这一点我特别有体会, 如果舌中间有裂纹, 说明脾胃虚; 如果是前半部分有两条裂纹, 我敢肯定你有脾胃方面的疾病。 舌根为肾, 如果一个人的肾阳气不足, 舌根就会发白, 这样的人容易手脚发冷;如果一个人的手脚爱出汗、尿黄、腰酸,舌根就会发红。 古语说得好, “相由心生” ,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有什么样的面貌。但 在我看来,人的面貌不仅由心生,还与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关系。美国总统林肯说: “人 要为自己四十岁以后的相貌负责。 ”这可以解释为,人能主宰内心的想法和追求,从 而改变自己的相貌;也可以解释为,人在维护自己健康方面的态度,对将来的相貌也 有决定作用。打个比方说,你不好好维护自己的健康,就可能长出酒糟鼻,或者因为 脱发变成秃顶。脱发往往是血热风燥,或者脾气湿热,侵蚀毛根导致的。人好好的鼻 子怎么会长成酒糟鼻呢?原来,鼻子和肚脐遥遥相对,是脾脏病情表现的关键部位, 脾胃积热或者热毒炽盛在鼻子上表现出来就是酒糟鼻。 察颜观色知健康既然人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人的外貌,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人的相貌在某种程度 上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这在人的肤色上尤其明显。中医的诊疗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一 点,人的皮肤是一身之表,卫气循行其间,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循行,同时把气 血津液输布于皮肤。所以,了解皮肤就能了解病邪和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这或许有 些抽象,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如果一个人上火了,鼻翼会发红, 脸上会长痘;贫血的人脸会发白,等等。下面,我会把更多的常识告诉大家。 我们中国人是黄皮肤, 正常情况应该是黄里有红,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里透红"。 这里的“白”相对于白种人来说,仍然是黄白,评书里不是经常形容一些人是“黄白 净子”吗,就是这个道理。不过,面色仍然是因人而异,也因地域不同、季节环境变 化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人的面色在春天偏青,夏天偏红,秋天偏白,冬天偏黑。 如果出现了异于平常的颜色,就应该提高警惕。具体的分析我们看下面。 面孔发青,一般见于肝胆及经络病症,多是阴寒内盛或是血行不畅。天气特别寒 冷的时候,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脸色就会发青,这是一种自然反应,只 要注意保暖就可以了。如果你没有处在低温下,却面色发青,那就要考虑体内是否有 阴寒或血行不畅了。如果是青里带黑,多是肝肾同病,常见于肝硬化。那些平时应酬 多、酒场多的人可要注意了,因为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人肝肾疲乏,表现出来 就是脸色青黑。我认识一个做行政工作的高校老师,三十四五岁,身体挺好,很少感 冒发烧,但同事、朋友老是说他面色铁青,像是肝不好,尤其是喝酒的时候,别人越 喝脸越红,他越喝脸色越白。老听别人这么说,他心里也是毛毛的。他平时工作忙, 没时间去医院排队挂号,后来通过关系找到我,约了一个晚上,大家一起吃个饭。饭 桌上,他为了表示尊重,还打算要点酒,我赶紧制止了。他的脸色发青,说明肝已经 受到酒精的损伤了。 酒精一部分是由肝脏过滤的, 脸上出现了肝脏的脏色, 所以发青。 那些酒喝得越多脸色越白(实际是青)的人往往被人赞为“海量” ,其实酒精对他们 的损害要远远大于那些脸发红的人。 脸发红,一般是热症的征兆。人发热的时候,体内阳气过盛,气血运行加快,血 脉充盈,所以就会面红耳赤。高血压病人的脸色也较红,这是肝阳过盛的表现。如果 脸色微红,说明体内虚热;特别红的话,那就说明体内有实热。 黄是脾的脏色,脸上出现黄色是脾虚湿蕴的征兆。脾胃功能差,食物的运化吸收 就不好,所以面色发黄。面色发黄而且水肿,就是“黄胖” ,这是脾气虚弱、内有湿 邪的表现;如果面色萎黄,这是脾胃气血两虚。对于一些患病的朋友来说,印堂和鼻 梁发黄而且明润,就不需要担心了,这是病情好转的征兆。 黑是肾的脏色,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气不畅都会使人面色黑黄。肾病患者一 般面色发黑,这是“肾精损耗严重、虚火灼阴”所致。在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为自 己的"熊猫眼"烦恼,尤其是爱美的女士。熊猫眼也是肾精亏损的结果。眼睛是靠五脏 的精气来滋养的,一个人如果长期疲劳、熬夜、失眠,就会体质虚弱、肾气不足, “久 虚则淤” ,黑眼圈就出现了。一旦出现了肾虚型的熊猫眼,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再就是要用一些补肾益精的药物和食物,莲子、枸杞和西洋参都有补肾的作用,莲子 可以熬粥,枸杞可以泡水喝,西洋参比较贵,但要是作为处方药和其他中药一起购买 比较划算。另外,桃仁红花粥也不错,这种粥既能活血化淤,消除黑眼圈,又有养颜 的功效。做法是:先将桃仁捣烂,和红花一起水煎,然后去渣取汁,跟大米放在一起 熬煮,煮好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适量的红糖。 大家都知道贫血的人脸白,为什么会这样呢?白,是血气不足的表现, “心主血 脉,其华在面” ,贫血的人自然血色不足了;还有一个原因,血与肺有很重要的联系, 脾胃吸收运化的精微物质“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 ,贫血的人, “肺脉化血”的能力也 不足,所以脸上出现了肺的脏色(白色) 。一般情况下,面色淡白多是气虚的表现; 如果淡白的脸上缺乏光泽,或者是黄白如鸡皮一样,这是血虚的症状。另外,体内有 寒、手脚冰凉的人也会面色苍白,这是阳虚在作怪。这样的人需要多运动,运动生阳, 对改善阳虚很有效果。热水泡脚和按摩脚底的涌泉穴的效果也不错,饮食上多食用红 糖、红枣等。 眉毛, 眉毛,不是个摆设好多人认为,眉毛是个摆设,鼻、眼、口、耳都有具体的工作,只有眉毛是个虚 职,仅供爱美的女士们描画。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在中医看来,眉毛不仅可以反映 一个人的气质,还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眉毛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盛衰。 《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述: “美眉者,足 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 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 ”这就是说,眉毛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其盛衰依 靠足太阳经的血气。眉毛长粗、浓密、润泽,反映了足太阳经血气旺盛;眉毛稀短、 细淡、脱落,则是足太阳经血气不足的象征。眉又与肾对应,为“肾之外候” ,眉毛 浓密,则说明肾气充沛,身强力壮;眉毛稀淡恶少,则说明肾气虚亏,体弱多病。 老年人往往眉毛稀淡或者脱落,这是气血不足、肾气虚弱的表现,属于生老病死 的自然现象。如果眉毛过早脱落,则说明气血早衰,是很多病症的反应,其中最为严 重的要算是麻风病了。我们中医历来重视眉诊,前边讲过的汉代名医张仲景与王粲的 故事可以算是最早的病例了。现在有很多好事之人,根据脱眉的病症推断王粲得的就 是麻风病。对此,我持谨慎态度,因为前人留下的资料过于简单,我们并不能由此认 定王粲患的就是麻风病。不过,眉毛脱落的确是瘤型麻风病的先兆,开始的时候是双 眉呈对称型稀疏,最后就全部脱落了。 现在麻风病已经非常少见了。但不久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接诊一例 来自苏北农村的男子,此人三年之前发现小腿上的皮肤粗糙,出现斑疹,而且双脚有 溃烂现象,眉毛也莫名脱落,甚至连胡子和鼻毛都一起脱落了。他跑了多家医院,都 是当作皮肤病来治的。后来,到了东南医院,接诊医生一看他眉毛脱落,就明白这是 麻风病的一个典型征兆。经过病理活检,果然在显微镜下找到了麻风杆菌。 两眉之间的部位叫印堂,又称 “阙中”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也特别有价值。 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 。可见,印堂可以反映肺 《灵枢·五色篇》中说 “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 灵枢·五色篇》 部和咽喉疾病。肺气不足的病人,印堂部位呈现白色;而气血郁滞的人,则变为青紫 色。江苏著名中医朱良春教授曾在讲座中提到这样一个医案,很好地说明了印堂与咽 喉疾病的关系。上世纪 50 年代,南通地区白喉大流行,发病四千多人。一下子白喉 血清供应不上,卫生部门就让中医参与治疗。朱教授他们在《内经》里找到这样一句 话"阙上者,咽喉也",就在阙上部位给病人扎针,用短针平刺进去以后,用胶布粘起 来,留针。10 分钟后,病人的疼痛感减轻了,又观察了三四个小时,病人的体温也 降下来了。第二天,经过针扎的病人白喉伪膜开始剥落。朱教授他们一共观察了 137 例病人,治愈了 133 例,治愈率是 97.1%,疗效超过了白喉血清。 口中有异味, 口中有异味,责在脏腑如果一个人口中经常有异味, 别人就会认为他不讲卫生, 并不觉得是什么大问题。 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则是“小事不小” ,口中的异味往往是五脏六腑发出的警讯。 中医认为,口内的津液与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是相通的。健康的人口中一 般是没有异味的,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如果口中出现了异常感觉和气味,则说 明内部脏腑出了问题。 口中发苦,多为热症,是火热之邪内侵的表现,尤其是肝胆火旺、胆气上逆。 《内 经》中早有记载,如《灵枢·四时气篇》中说“胆液泄,则口苦”《素问·痿论》中 , 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 。热症患者除了口苦外,还会有口干舌燥、苔黄、 喜冷饮、尿少色深、大便干燥等症状。此时,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或牛黄上清丸等清火 药物。但如果病人身体虚弱,则不可轻易服用上述降火药。 我有一位棋友,七十多岁,性格开朗,健谈好客,唯有一点让我难以接受,他一 说话就会有一股难闻的异味“脱口而出” 。我问他怎么了,他说自己口苦、咽干,早 上起来尤为严重。我说给你开点中药吧。他说: “我不太相信中医,太慢,等不及, 已经吃了一段时间的西药了。 ”一个月后,我们再次见面,他口中仍有浓烈的异味。 我就问他: “是不是西药没什么效果啊?还是试试中药吧。 ”没成想他爽快地答应了, 说: “行,要是你真给我治好了这口苦的毛病,我就把珍藏多年的象牙象棋送给你! ” 诊病过程中,我发现他两手脉弦、舌苔白厚、唾液旺盛,这是肝经湿热的征兆。肝和 胆相连,胆是主导苦味的,由于它有湿热,就很容易疏泻失常而引发口苦。我先给他 开了五剂去湿热的方子(以柴胡为主) 。刚吃过两剂,他就说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 五剂药服完后他又自行配制了几剂,现在全好了,事后还真把他那宝贝送给了我,还 口口声声说“服了中医” 。从此,我们之间除了象棋之外又多了一个话题-中医。 口中发酸,西医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导致的,常见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中医则更进一层,认为病根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致使肝液上溢、胃酸过多。如果 只是偶尔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饮食过量,不用担心。如果经常口 酸,并且伴有舌苔厚腻、打嗝时有腐臭味等症状,多是脾胃虚弱,可以服用一些保济 丸或山楂丸。 如果病人的口酸与胃酸上泛有关, 同时还有舌头发红、 胁肋疼痛等症状, 多半是肝胃不和,这时就要以泻火、和胃为主。 有的人常常感觉口有甜味,甚至喝白开水也像喝糖水一般。中医认为这是脾胃有 问题,多为脾胃湿热、热蒸上溢的外兆;少数为脾虚,虚火迫脾津上溢。这种症状久 了就会发展为糖尿病,这一点《内经》中讲得明明白白,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 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 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 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口甜是糖尿病患者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口 中发甜是因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也会增高。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 各种消化酶分泌异常,当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高时就会出现口甜。 还有的人经常会觉得口中淡而无味,吃什么也不香,这多是脾胃出了问题。如果 伴有胃部胀满、大便稀薄、脉细等症状,则多半是脾胃虚弱,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 为主。如果伴有疲乏无力、大便稀软、舌苔厚腻等症状,并且不喜欢喝水,则多半是 脾胃有湿,治疗上应以燥湿、和胃为主。 口水过多, 口水过多,病在脾肾唾液多, 常常是脾肾虚、 精失摄纳而外溢的征兆。 在解释原因之前, 我们先为 “唾 液”正一下名。大家都习惯称唾液为口水,其实并不确切。唾液,既包括唾,又包括 液。唾,也就是唾沫,是从舌根分泌出来的,不是有个词-唾弃吗?就是往地上吐唾 沫表示不满、瞧不起,可见,唾沫是人为吐出来的。而液又叫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 液又叫涎, 液又叫涎 的口水,它往往是不由自主地流出来的 。 的口水,它往往是不由自主地流出来的,也就是大家戏称的“流哈喇子” 为什么唾沫和口水异常是脾虚、肾虚所致呢?《内经》中说得明白, 五脏化液, 《内经》中说得明白, 五脏化液, “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意思是说,出汗异常可以从心脏上找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问题,鼻涕多了要看肺有没有问题,眼泪不正常了要从肝上找根源,相应的,口水和 唾沫异常就是脾和肾的问题了。 虽然唾和液分别出自脾和肾,但脾肾往往互病,且总司于肾,所以唾沫和口水经 常同时出现。唾多而且黏稠,且口中发苦,往往是脾热,这时候一定不能吃辛辣的食 物,牛、羊肉也尽量少吃,可以吃一些清脾热的药,像栀子和连翘等。口水多,且有 咸味儿的话,这是肾虚的征兆。 很多小孩子都会流口水,有些家长并不在意,以为长大后自动就好了。这就大错 特错了,有的孩子到了七八岁、十几岁还在流口水。流口水说明嘴角不紧,脾是主肉 的,嘴角不紧就说明孩子脾虚,需要补脾。 一些老年人也爱流口水,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需要温补脾肾。以前有个病人, 五十多岁,晚上睡觉流口水已经有十几年了,枕套要是三天不洗就潮乎乎的,枕头上 留下的口水印子洗也洗不掉,家里人经常说赶紧晒晒地图去。这么多年,他感觉不到 不舒服,所以也没看过医生。后来跟我说起这事儿的时候,他还不以为然。我说,你 这是脾胃虚啊,脾主肉,开窍于口,脾脏不健壮,嘴角松弛,自然会流口水。我让他 每天坚持吃七八个板栗和红枣,或者用板栗和红枣来煮粥。大家如果有同样的问题, 就要多吃些板栗和红枣,栗子是肾之果,能补肾健脾,红枣能补益脾胃,用来治疗口 栗子是肾之果,能补肾健脾,红枣能补益脾胃, 栗子是肾之果 水过多,效果非常不错 水过多,效果非常不错。 唾液多了是问题,少了同样是问题。唾液过少,说明津液不足,是内燥的表现。 古书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姐生病了,人消瘦无力,被请来看病的大 夫心想,莫非是未出阁之人患了相思之病,但望闻问切下来发现并不是“情志”方面 的疾病。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大夫不好看小姐的舌苔,正好旁边有人说小姐几日来口 干得厉害。口干说明津液不足,大夫在思虑津液枯干的原因时恰好瞥见门下有堆瓜子 壳。他恍然大悟,随即让人把那些瓜子壳收起来熬水,让小姐喝,说喝下去就好了。 小姐的父亲摸不着头脑,就问大夫这是何故。大夫说: “令嫒瓜子嗑得多了,唾液流 失,津液不足,导致脾胃难以运化食物,所以消瘦;消瘦又导致脾失健运,肾虚而不 足, 津液稀少; 瓜子壳上有小姐的唾液, 熬水喝下去, 就可以把流失的唾液补回来了。 ” 这么说来,爱嗑瓜子的朋友,要节制一下,不能一次吃太多瓜子。一旦出现口干、没 有食欲等情况,记得多用舌头漱些唾液,分三次下咽,再就是多吃些酸味儿的水果来 补充津液,梨子和葡萄都不错。 鼻涕眼泪多了也是病说完了“五液”中的唾和涎,再来看看涕和泪。为什么要把鼻涕和眼泪放到一块 说呢?鼻涕和眼泪,虽说一个出于肺,一个出于肝,但它们都是“心之液” ,都能“为 心所动”《内经》里说,心是君主,是五脏六腑之主,眼睛是宗脉聚集的地方,是上 。 液的流通渠道,嘴和鼻子是气息的门户。所以,人一动感情,五脏六腑就全受到震动, 宗脉也感受到震动,泪道就打开了,眼泪鼻涕就一齐出来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哭 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 鼻涕和眼泪是人体对外界的一种正常反应, 但多了和少了也是个问题。 先说鼻涕。 如果一个人感冒流鼻涕, 那是正常现象, 如果没有感冒而鼻涕分泌增多, 就要小心了, 很可能是肺、肾、脾的虚损。我的邻居家有个四川小保姆,人懂事能干,一家子都很 喜欢她,但那孩子有个毛病,就是老不停地抽鼻涕,别人是感冒了流鼻涕,她是一年 四季流鼻涕,夏天不敢穿短袖,尤其怕吹空调,房间里有冷气就会不停地擦鼻涕。邻 居老太太说,她只要一听见保姆抽鼻涕就心烦得不得了,但好保姆难找,她又舍不得 辞掉人家。我说,这样吧,你把她领来我给瞧瞧。一会儿老太太就领她过来了,一个 瘦瘦弱弱、脸色苍白的女孩子,一看就是阳气不足。我给她把了脉,脉又细又弱,我 问她白带是不是也很多啊,那孩子低着头小声说是。这就对了,她总的来说就是体弱 肾虚。肾是水脏,统摄所有津液的运化分泌,鼻涕虽然是肺液,但它也是由精所化, 下受制于肾,上渗于脑,肾气不足,不能摄纳脏液,自然就会上面鼻涕不断,下面白 带增多。我说, “孩子啊,你这个不成问题,调养调养就好了。白天多晒晒太阳,多 白天多晒晒太阳, 白天多晒晒太阳 运动一下,晚上用热水泡泡脚,自己用手按摩按摩腰部和腹部 ”我又开了个中药方 运动一下,晚上用热水泡泡脚,自己用手按摩按摩腰部和腹部。 给老太太,叫她拿回去给小保姆抓药。一个月下来,她的情况就好多了。 那眼泪增多又是怎么回事呢?有些人见风就流泪,尤其是冬天,骑自行车或者摩 托车出门,一会儿就会眼泪汪汪的。好多人认为这是自然现象,风吹眼睛,泪腺受刺 激就会流泪。这其实是个误解,迎风流泪是一种病症,是肝肾阴虚的征兆。只有当人 肝肾阴虚,肾气不纳津,受到冷风的直接刺激以后才会流眼泪。老年朋友更容易见风 流泪,甚至好好地就会老泪纵横,用手或者手绢儿擦拭以后,眼睑又红又肿又痛,甚 至会出现视力模糊的现象。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脏腑功能下降,肝肾阴虚,肝失疏泄, 肾气不纳造成了津液外溢。容易迎风流泪的人要多吃些核桃仁、莲子和枸杞,这类食 容易迎风流泪的人要多吃些核桃仁、莲子和枸杞 容易迎风流泪的人要多吃些核桃仁 品具有益精养血、滋补肝阴、肾阴的作用,有助于津液的正常输布。 如果人很悲痛,却欲哭无泪,哭无涕,这也是个麻烦。有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开 始觉得口干,眼睛也干涩,她以为这是小问题,过几天就好了,没想到后来,遇到伤 心事,自己竟然只能"干打雷",哭不出来了。从西医上说,她患了干燥综合征,这是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认为,这病可以控制,但要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病人对 这样的答复当然是不满意的。她转而来找中医,在中医里这属于“痹症” ,可以用健 脾生津、疏泄肝脏的方法来调理。 汗臭脚, 脾气 脾气"大 汗臭脚,"脾气 大好多人都有汗脚和臭脚的毛病,尤其是男同志。好多人觉得这是天生的,爹娘给 的,拿它们没办法。这样想就错了,健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是注定要受汗 脚和臭脚的折磨。因为汗脚和臭脚多是由脾湿造成的,而脾湿是可以调养好的。 汗脚和臭脚多是由脾湿造成的,而脾湿是可以调养好的 汗脚和臭脚多是由脾湿造成的 先说说人为什么会出汗。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比如人们在运动的时候, 运动生阳,阳气蒸腾阴液,这就形成了汗。打个比方,用火给水加热,温度升高,水 汽就产生了。适度出汗是正常现象,对人体有好处。但出汗过多就不好了,这是因为 “汗为心之液” ,如果出汗过多就容易损伤心阳,而五脏六腑又是相互牵制的,所以 出汗多是许多疾病的征兆。 如果胸部大汗、面色苍白、气短心慌,这是“亡心阳”的兆头,亡心阳就是西医 上的水电解质紊乱症,以脱水为主;如果额头出汗,汗珠大如豆,形状如同油滴,这 是虚脱或者要昏倒的先兆,体质虚弱或者有低血糖病史的人尤其要当心;如果偶尔手 心脚掌出汗, 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这多半是精神紧张造成的, 调整一下心态就可以了; 如果手脚常年多汗,说明脾胃功能有些失调;如果脚汗特别臭的话,这说明体内湿气 很重。 有个小伙子患了脾肿大,希望保守治疗,他来找我的时候,顺便问有没有办法治 脚臭,并说起“臭脚”带给自己的麻烦。小伙子原本人缘不错,经常被同事和朋友约 去做客,但他就是不去,任凭别人怎么劝说都不去,慢慢地大伙都说他“独” ,关系 也开始疏远了。其实,小伙子有难言之隐,就是脚臭。上了一天班回家,鞋子一脱, 房间里就全是脚臭味儿。所以,他不好意思去朋友家做客,进门得换拖鞋,那岂不是 尴尬! 我跟小伙子说这个毛病和他的脾肿大有关系。中医上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脾肿大是因为脾脏积湿,而脾脏积湿也会引起多汗。脾湿热的时候,人会出又黄又臭 的汗,这就是"汗臭脚"的由来。知道脾的"脾气"了,这病就好治了。我给他开了清热 祛湿的药,嘱咐他每晚都用热水或者明矾水泡泡脚,明矾具有收敛作用,可以燥湿止 痒。还要他多吃扁豆,扁豆可以健脾祛湿。 有些土办法治疗脚臭的效果也不错,比如,把土霉素药片压碎成末,抹在脚趾缝 里,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出汗和脚臭。这是因为土霉素有收敛、祛湿作用,很多人都 知道土霉素吃多了容易便秘,就是这个原因。 手脚冰冷, 手脚冰冷,不可盲目温补秋冬季节,有人总觉得手足不温、四肢冰冷,晚上更为严重,往往睡到大半夜, 手脚还是暖和不过来。这种症状在女性身上更为多见,有一种说法:每四个女性中就 有一个患有手足冰冷症。严格说来,手足冰冷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只要合理调养 就能得以改善。但手足冰冷又是许多系统疾病的征兆,不可小视。 西医认为,手足冰冷是血管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的一种症状。秋冬季节气候多 变,天气寒冷时人的血管就会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的 血液循环不畅,因而出现手足冰冷。此外,精神紧张、劳累和内分泌失调也会引发血 管调节功能障碍。所以,西医认为手脚冰冷是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征兆,比如血栓闭 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雷诺氏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对手足冰冷症的认识比较全面,并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中医称手足 冰冷症为“厥逆” ,病因是人体内的阴阳两气不能相接。在中医看来,阳受气于四肢, 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倘若阴阳二气不能顺接,就会造成“厥” , 症状就是手足冰冷。 造成阴阳二气不相接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厥逆也有很多类型:可以是正气不足、 气血两虚、感受寒邪之后的“寒厥” ;可以是邪热过盛、津液受伤导致的“热厥” ;还 有痰湿阻滞、胸阳不能宣发的“痰厥” ;以及心情烦躁、气机失调、阴阳之气不相接 的“燥厥” ,等等。 除了手足冰冷这一共通性外,各种厥症在外部表象上有很大差别,疗法当然也有 异。所以,不要认为手脚冰冷的人一定全都是阳虚,也不要盲目温补大补。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并不把手足冰冷当做病症,只是采用民间流传的一些调养 之方,像泡脚、食疗、老醋泡姜片等。这些大都是温补之方,针对的也是阳虚体质和 寒厥,尽管有些情况下(对症)这也会奏效。但如果遇到热厥、燥厥等其他类型,温 补之方不仅不会有效果,还会使病情加重。 几年前来了一个病人,三十多岁,已婚,患的就是手足冰冷的怪症。她告诉我, 每年冬季都会四肢发冷,穿多少衣服都没有用,找别的医生看过,服用了很多大温大 补的中医,但都没有效果,反而更加严重了。我问她: “病发时有什么症状?”她说: “经常感觉口干、口臭,牙龈浮肿,有时候会便秘。 ”我又问: “是不是平时爱吃辛辣 油炸食物,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她说: “我是四川人,爱吃辣。我这人脾气不太好, 最近又特别烦躁。 ” 这就对了。这位女病人是因为热邪过盛引起的厥症,误服了温补之药,使病情加 重。要想治疗厥症须先清内热,才能进补。我为她开了清热之方。经过一个月的调理, 她四肢就不再冰冷了。 还有一种特殊的症状, 患者虽然手足冰冷, 身上却有灼热感。 这在中医上叫做 “阳 盛格阴” (真热假寒)《伤寒论》中早有记述: 。 “少阴病,下到清谷,里寒外热,手足 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 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2004 年夏天,一位中年女士前来就诊。那天非常闷热,她却穿一件厚厚的黑外 套,里面穿秋衣秋裤,还戴着手套。从她哈腰缩肩的架势来看,一副风寒之相。我问 她有何不适?她告诉我:这段时间四肢发冷,胸口却闷热得很,特别口渴,喜欢喝冷 饮,晚上睡觉时却又得盖厚厚的被子。这几天特别严重,都不敢让家人开窗户,这大 热的天,家里人都受不了,就催她上医院查查。 我仔细地察看病人,见她面色红润,精神也比较好,摸其脉,六脉沉大有力;观 其舌苔,红苔黄燥。我问她:大小便怎么样?她说:这几天一直没有大便,小便黄赤, 比较难闻。 我立刻明白了,这位病人是典型的真热假寒症,怕冷只是假象,真正的原因是热 邪闭郁在里,不能宣泄,致使阳气不能到达四肢末端,因而四肢发冷。我为她开了通 脉四逆汤,这种药有急下、存阴、表里双解的作用。第二天她就打来电话,说服药后 大便四五次,不再觉得冷和口渴了,家里人也都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