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至尊道无弹窗:毛泽东的军事险招与成败之二:强令林彪进行四平保卫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4:57:35

毛泽东的军事险招与成败之二:强令林彪进行四平保卫战

(2009-05-06 20:00:58)转载 标签:

杂谈

战斗过程

1946年4至5月,林彪遵照毛泽东“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的指令,率领东北民主联军在吉林省四平街地区与来犯的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防御战役。

1946年1月,国民党和共产党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协定后,蒋介石不承认共产党部队在东北的地位,以“接收主权”为名,向东北大量增兵。东北民主联军为实现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控制四平这一重要城市,打击和阻滞国民党军的进攻,于 3月18日一举攻克四平,全歼窃取四平的匪伪武装4000余人,俘国民党委派的接收大员刘翰东,为在四平地区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3月下旬,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和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集中11个师,从沈阳地区向南北两个方向发动进攻,企图抢占本溪、鞍山、四平等战略要点,继而进占长春、哈尔滨,以达控制全东北之目的。3月22日,国民党新编第1军侵占铁岭后,蒋介石即令该部抢在东北停战协定生效之前,于4月2日前占领四平。

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政治委员彭真,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兵力于四平地区进行防御,坚决扼守四平地区,给北进之敌以有力的打击,以配合停战谈判,促进东北和全国和平民主早日实现的指示,决定以一部兵力保卫本溪,解放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以主力于四平地区组织防御,阻止国民党军向北满进攻。具体部署是:以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在铁岭以北、四平以南地区组织运动防御,迟滞、杀伤北进之敌,掩护第1、第2师,第7纵队,新四军第3师第7、第8旅主力,独立旅等部向四平地区集中,乘北进之敌在运动中或立足未稳时,集中兵力各个歼灭之;以南满第3、第4纵队和保安第3旅等部担任本溪地区作战;以山东第7师主力等部夺取长春;以第359旅等部夺取哈尔滨;以新四军第3师一部夺取齐齐哈尔。

4月上旬,国民党置3月27日达成的东北停战协议于不顾,以新1军和第71军(欠第88师)由开原、法库向四平方向发起进攻。东北民主联军以第1、第2、第3师和第7纵队等部,在昌图以北、四平以南地区实施运动防御。8日,民主联军在昌图以北兴隆泉、朝阳堡地区歼灭新1军2000余人;16日,在大洼、金山堡地区歼第71军第87师大部。南满部队在保卫本溪作战中,两次击退国民党军进攻,歼其4000余人。4月下旬,按预定计划解放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歼土匪武装2.6万余人。尔后,东北民主联军为坚决扼守四平,相机调整了部署:决定以保1旅组成四平卫戍司令部,统一指挥该旅和第7纵队各一部6000余人防守四平;集中主力于四平以西、以北地区,待机歼敌;令山东第7师、第359旅等部南下,令位于南满的第3纵队第7、第8旅和保3旅北上,参加四平保卫战。

4月17日,新1军进至四平以东、以南地区,18日在飞机、坦克的支援下,对民主联军扼守的鸭湖泡、泊罗林子、三道林子等外围阵地发起进攻。民主联军保安第1旅、第7纵队、第3师和第7师(完成解放长春任务后南调)各一部顽强抗击。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争夺。27日以后,战局呈对峙状态。4月底,蒋介石拒绝关于东北停战的谈判,指使国民党军迅速攻克四平,继续向北推进。民主联军为抗击国民党军新的进攻,于5月上旬,调第3纵队主力和保安第3旅由南满北上,第359旅由哈尔滨南下,参加四平作战。至此,民主联军在四平的兵力达14个师(旅)。国民党军为尽快夺取四平,先后将进占本溪的第52军之第195师、新编第6军和第71军之第88师北调增援,共以10个师的兵力编成3个兵团,于5月14日重新发起进攻。左兵团第7l军(欠第88师)向四平西北进攻受挫;中兵团新1军向三道林子等地连续冲击,进展不大;右兵团新编第6军等4个师由东面迂回四平,16日攻取叶赫站,17日占领火石岭子、平岗等地,并继续向四平东北赫尔苏推进,其一部于18日攻占哈福车站后,又配合中兵团新1军占领四平东南之重要高地塔子山。此时,民主联军鉴于部队减员较多,战场局势对己不利,为摆脱被动,保存力量,于18日夜撤出战斗,转移至松花江北岸、东满、西满等地区休整。19日,国民党军进占四平。

四平保卫战,是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防御战,也是一次较长的消耗战。历时月余的战斗,东北民主联军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0000余人,但最终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未能守住四平。此战过后,民主联军向北经历了长达千里的大撤退,而国民党军则千里追击,占领了大片的地区。民主联军在撤退途中实力受到重大损失,许多部队基本失去战斗力,直到部队渡过松花江后才勉强站稳脚跟,图谋再次发展。

点评

这是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前国共两党两军在东北战场上的一场“真刀实枪”“你死我活”的较量,是决定谁能占据东北的一次激励搏杀。双方的主将,国民党军队的杜聿明和共产党军队的林彪都出身于黄埔军校,都是身经百战而战功显赫的将领;双方参战的军队都是各自的精华,从实力来说,经过整编且换了美式装备的国军实力强劲,而来自于八路军、新四军的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了八年抗战的洗礼,实战经验丰富。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凭借军队靠近东北的有利条件抢先一步到达东北,招兵买马抢占地盘。蒋介石自然不愿将东北拱手送给共产党,在美国的帮助下紧急向东北运送军队,凭借整编后美式装备的优势及中苏条约的便利,先后占据了沈阳、大连、锦州、营口等大中城市,并一路向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大举进攻,目标是控制整个东北。

东北民主联军虽然由八路军、新四军的精华组成,但从军事实力来说弱于国民党军。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下向北一路退却,能够守住四平就有了在吉林省、黑龙江省立足的资本。

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10万人的中等城市,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汇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军事战略极为重要。但从当年东北民主联军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军事实力来看,民主联军并不具备守住四平的实力。

首先从政治上讲,美、苏、英、法等主要大国均承认蒋介石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苏军在东北时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支持武装东北民主联军,相反还把沈阳等大中城市移交给了国民党;美国就更不用说了,美军一直在武装国民党军队,并帮助蒋介石把军队调往东北与共产党军队作战。再说,东北的老百姓当了十多年的亡国奴,只认同国民党蒋介石为正统,一心向往国民党,而对共产党了解并不多,多数人是敬而远之,以至在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以后,地方富豪纷纷投靠国民党,土匪武装接受国民党的改编,甚至共产党发展起来的新部队也叛变倒向了国民党。在全面内战尚未爆发之前,共产党在没有争取民心之前就与国民党争地盘而打大出手,在人和方面已先输了一招。

其次,东北民主联军所处的经济环境也难以支持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战争并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战争所需要的战略物资是支持战争的必备条件,民主联军以后开展的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如此,到后来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也是如此。八路军、新四军刚挺进东北时处境极其艰难,黄克诚当时向中央报告说是“七无”,无党、无地方政权、无吃、无穿、无枪枝弹药、无后方、无基本群众等。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时的处境虽然好于刚进入东北时期,但并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新成立的地方政权虽然全力支持军队,但对于一场大战所需要的物资条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国民党军队的实力明显在东北民主联军之上。从双方参战的军队来看,国民党参战的部队有新1军、新6军、第51军、第71军;东北民主联军参战的部队是新四军第3师、山东部队以及在东北发展起来的新部队。国民党新1军和新6军是在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发展起来的部队,第一次远征缅甸失败后退入到印度,蒋介石从国内空运兵力使这两个军齐装满员,新1军、新6军全部换装了美式装备,并由美军教官进行训练,战斗力极强,挤身于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中。1943年新1军、新6军从印度出发一路杀奔缅甸,一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新1军曾经有一个团因动作过快陷入日军的包围圈,日军动用一个联队的兵力企图一口吃掉这个团,但这个团占据有利地形奋勇抵抗,日军调兵遣将始终无法得逞。当年日军一个大队就敢追击国民党军的一个师,在缅甸一个联队居然消灭不了新1军的一个团,可见新1军的实力之强劲。而新6军的实力也决不在新1军之下,当年在缅甸作战时的战果与新1军在仲伯之间。另外,国民党第51军、第71军是整编军,也换装了美式装备,在抗战时期与日军打过恶仗,其实力在国民党军队中处与中上水平。

新四军第3师、山东部队等是八路军115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部队,也是林彪的基本部队,这两支部队都有老红军的底子,战斗作风顽强,善打硬仗、恶仗。但这两支部队毕竟是在抗战时发展起来的部队,武器装备主要靠缴获日军的枪枝弹药,并且以轻武器为主,火力明显不如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何况,新四军第3师、山东部队在抗战中一般以游击战、伏击战为主,且战斗规模较小,对大战则缺乏实战经验。新发展起来的部队人员成份复杂,由于国共双方都在抢占东北,双方的战斗频繁,部队缺乏必要的整训,每场战斗的胜负都影响着一些人员的去留,逃跑、开小差,甚至叛变投敌都在发生。

第四,从双方的军事将领比较来看,国民党军队的将领在战役的组织指挥能力上更加成熟。战役级是双方大兵团的军事对抗,战线较长,有主战场和辅助战场,两者互相呼应,相辅相成。一般来说,如果有一个战场失手就会影响全局,导致劣势明显而输掉整个战争。战场形势瞬息多变,因此对指挥员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很高,对各参战部队的协作配合能力要求也很高。

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将领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陈明仁、赵公武等在抗战中多次参加与日军的战役级作战,具备丰富的指挥作战经验。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都参加过远征军在缅甸与日军的血战,先败后胜,陈明仁指挥第71军也参加了第二次远征军对日军作战,作战指挥能力强。

反观东北民主联军的主要将领,林彪在红军时期指挥红1军团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指挥的也不过是两万余人仅相当于一个军的兵力;抗战时率领八路军115师15000人的兵力对日军作战,他指挥的平型关和广阳战都是旅级规模的战斗,且是出奇不意的伏击战,作战指挥的难易程度明显比两个军事集团的决战要低。再者,林彪只打了半年的抗战,1938年被晋军误伤以后就离开了军事指挥岗位,在东北指挥民主联军作战时他离开军队已经有6年之久,重新出山时指挥明显生疏。东北民主联军的其他主要将领罗荣桓、黄克诚、杨国夫等虽然经历了整个抗战,但在抗战中主要以发展部队、反击日军的“扫荡”及建立根据地为主,所经历的也是小规模的战斗,对战役级的战斗其指挥能力及协作配合能力明显欠缺。

四平保卫战的失利也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形成的。战斗初期,民主联军弹药充足,士气高昂,四平防守稳固。当国民党军队久攻不下四平后,杜聿明改变策略,暂时放缓了对四平的进攻,集中兵力猛攻本溪,而民主联军已将第三纵队主力调往四平参战,致使本溪失守,四平保卫战顿时陷入被动。再则因战争时间过长,民主联军弹药消耗过大,弹药补充逐渐困难。而国民党军依据东北铁路、公路的便利将粮弹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致使战局急转直下,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难以支撑下去。

    四平保卫战虽是一次中等规模的战役,但对中国的命运影响极大。四平保卫战后,蒋介石判断共产党军队的精华也守不住四平,认为国民党军队的实力远远高于共产党军队,蒋介石最终下定了全面内战的决心。但蒋介石显然低估了共产党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能力和战争动员能力。四平保卫战以后,民主联军开始千里大撤退,虽然被杜聿明指挥的国民党军追击时颇为狼狈,但最终渡过松花江以后站住了脚,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站稳了脚跟。以后大力营建根据地,到农村进行土改取得了老百姓的拥护,派出小股部队清剿土匪,打击敌对武装集团,巩固了后方,扩充了兵源,部队接近实战的军事训练使其实力大增。半年以后,羽毛逐渐丰满的林彪主动出击,经过夏季、秋季、冬季三个攻势以后,消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只守住了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不相连的城市,并日益处于民主联军的包围打击之中,失败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