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润羽绒被怎么样: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8:51:12

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题目作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大意: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 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 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 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 不少于800字。4, 不得抄袭。

 

叶落归根

不知从何时起,每每回家吃饭,遇到餐桌上有鸡鸭,父母总坚持将翅膀让于我,即使我表示已经饱了,他们仍是坚持。直到某一天爸爸再次夹与我时几乎低不可闻地说了一句:以后飞得远些。我愣住了,心里翻滚着复杂的情感,是百感交集。

那天与鸡翅一起哽在喉间的,是我心里早有的认知:离家是必然的,思家也是必然的。十八岁的我,是羽毛甫健的雏燕,向往着远方的高山大河,向往着高阔的天空。我的翅膀将带着我离开这儿低矮的山和涓涓的细流。但在飞行途中落脚停歇时,我的头必向着这儿,我的眼光必穿过山河抚摸这儿的山,这儿的草和草上的露珠,那是能洗去我身上的疲惫的水。

离家,念家,归家,是人的必然,也是人生的一种模式。我虽未踏上离家的路,却也明白那是怎样深沉的情感,刻在心上挥之不去,连逝水一样的时间也无法洗去的痕迹。自古多少的少年意气风发地与家园作别,当脸庞印上了皱纹,鬓角染上了霜华,归家后“儿童相见不相识”才明白乡音未改,家园未变,只是心老了。再摸摸那已经坍圮的残垣,已经衰败的破瓦,几十年的想念便涌上来,把坚强卸下,把疲惫拿出,伏下身去痛哭一场。

我拙劣的笔未必能写出他们心中的千丝万缕。我的眼却忙着印下眼前的青山蔼蔼,溪流潺潺。我的耳边忙着记录鸟鸣莺啭。这是未离家的人从思乡人处解得的情怀。我们也正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却不知能否再回到这片故土,因为现在我们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所以我愿意先刻下一刀,把故土深深印入心里,让它发芽抽枝,长成一棵大树,庇护旅途中无助的我,萧索的我,更与我分享喜悦和感动。

我站在路途的起点,向故土投去眷恋的一眼,贪婪的一眼。它无言,我也明白它,那是父母对游子的无言,是树对绿叶的无言。这无言里或许有祝福,我却不愿接受。有故土滋养长成的大树,便足以伴我山水一程。我亦没有祝福与它,只愿,某一日归根时,它仍站在这儿,挺拔地站立着,接受这片落叶。

点评

文章巧妙地以餐桌上的鸡翅承载的“以后飞得远些”这样的期望起笔,围绕叶落归根的情感主旨写出“离家、念家、归家”的情感历程。文章以“离家是必然的,思家也是必然的”作为情感的依托,极尽其笔力写出站在路途的起点对故乡的依恋,眼忙着印痕,耳忙着记音,把故土深深印在心底,这珍藏的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不足处是内容上稍嫌空泛,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诗意表达。(房福建)

 

归情

我到底该用怎样的情感,掺杂多少理智,才能将这份深植入灵魂深处的情感说清道明。

十六岁那年出远门,怀揣新鲜感飞至大陆另一端去寻访未知的世界。彼时还未理顺心情,只当是一次游历,所以心情愉悦地在异地街头说着外语过着外国人的生活。

还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日子,我站在街头无人陪同,周围的人语言不通,满世界都是陌生的字眼。脑海中突然泛起了韩少功在法国的挣扎——

“全世界都是法语、法语、法语!……而我的心,却在归途……”

我突然明白了,那种挣扎在内心的乡土情结有多么强大,那种归情,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最完美的体现。

十六岁的我在归情中懂得了我对故土的热爱,也让我突然领悟了上一辈的离乡之人的愁思之源。当我看见年近古稀的余光中老人坚定地在厦大校庆上朗诵他那广为人知的诗作《乡愁》时,不知不觉我的眼眶盈满了泪水;当我看见在异国他乡的侨胞们在传递火炬时的护跑,我仿佛看见了五星红旗之下一颗颗忠贞的赤子之心向着太阳灼灼燃烧……

归情,这份深沉的爱,在思乡之子的心中沉淀酝酿许久的岁月里,撑起一个民族不败的雄姿。

所以,我想我是懂得索尼尔仁琴在归国那一刹的沉默的,我懂他在那份悲欣交集的归情得以实现之时的激动与哀叹;所以,我想我是敬佩钱学森的,敬佩他“岂以祸福避趋之”的勇敢的大义,更敬佩他身上那附属着的中国人的傲骨。是那一份落叶归根式的归属感集聚了人心的力量,才能让索氏在俄国灰暗天空中树起精神孑立的一帜,才能让我国的军事科学方面有了重大成就,从而推进了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强大。

懂得这份纯洁的归情,让生命最初最美的回忆常在我心;

深藏这份厚重的归情,让民族最强最醇的牵引常系我心;

释放这份归情,这份属于每一个有爱的灵魂的颂歌。记住,这是你对你故乡的热爱,也是故乡的人对你远远轻轻、真挚无声的挂念和祝福……

【点评】

据 杨海明先生的访谈记录,启功先生生前说过这样一段妙语:“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高考满分作文似乎也可作类似的分类。那位春晖中学考生及疑似湖州考生的文章属于“长出来的”;这篇《归情》则属于“想出来的”。作者的长处不在为自己的情感抒发创造一种形式,而是通过对相关连的材料的组织来找到一个贮存自己情感的容器。他让他的材料帮他说话,因为他相信这些材料比他说得更好。结果,他成功了。

 

脉脉乡情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树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间最美丽的情感。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个的的咯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们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们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那是多么简单却是那么动人的话语,带着那样寻找的愿望,带着按捺不住的依恋,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绿的熏豆茶,踱步于乡间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湿气里弥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犹如泰伊的弥撒曲一般令人消魂,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融化了。随手拔起路边的野花,我惊诧于那根系的葱茏,是它生成了绚丽的色彩,那时我找到了一直追寻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扬帆起航,一卷书,一杯茶,蒸腾着脉脉乡情,在心底一直有灯塔照着我来时的方向。

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点评】

文章中一再出现的熏豆茶,让我疑心作者是湖州市辖区的考生。多年前在南浔喝过这玩意,是乡土味很足的饮料。难得这位作者的惨淡经营,藉助一杯熏豆茶串起了脉脉乡情!全文既有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又有林语堂、乌鲁人的动人事例,更有作者对乡土之根的哲理思考。内容丰富,抒情浑厚,议论有深度,在侪辈中确属鹤立鸡群之作。文章除语言表达上的流畅华美外,结构上也注意到了虚实映衬、前后照应。这在考场作文中殊为不易。

 

归依那份敬畏

余秋雨曾说:“浪漫的法国人以善意而真诚的嘲弄来重新理解法国文化;严肃的德国人在谦虚中用现代的眼光展现曾经的德国;而毕恭毕敬的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遗产供奉起来的毛病。”

现在看来,物质利益的大潮又把我们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颠覆过来的毛病。我们的心日益迷离,我们的根又在何处?行走人生,我们的目光又停在何方?

在出版界、影视界,颠覆戏说之风方兴未艾。诸葛亮成了营销高手,潘金莲成了形象大使,孙悟空成了好员工,各类切割、拼凑的另类书籍在畅销热卖区总能找到席位。人们以此娱乐着,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在娱乐贱卖着自己的灵魂。

如果一片叶子烂了,那无关痛痒;如果树上到处是烂黄的叶子,那就应该反思这棵树了。颠覆戏说的背后是传统文化教育和正史教育的缺失。我们用荒诞的颠覆迎合流行的口味,我们用冷漠的嘲弄掩饰浮躁的内心。“现在的愚蠢,不是指无知,而是指对流行观念的不思考。”我们灵魂坚守的土壤若被侵蚀,我们只好迷失。

无论我们走到何处,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面对文化践踏,不仅仅是愤世嫉俗,我们要做的还有自我反思: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文化消费者。我们文化良知的根一直在脚下,我们就不会因为些许风雨、些许蛀虫而干枯发黄。心存敬畏,我们就能找到人格坐标的原点。

只有经济利益而没有社会责任,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文化责任,虚伪泛滥、矫揉造作的文化创作必然会离真正的文化越来越远。由此想到了陈寅恪的“四不讲”:“前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归依那份敬畏,找到心灵的根,我们才能步履从容,化蛹成蝶。文化良知这棵树,需要我们一起呵护。如果环境有些许污染,就让我们用肺来净化空气。这种文化道义,我想义不容辞,这才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因社会丑陋而悲观失望,不要摧垮人们的信心,我们要做的是对内心的邪恶充满警惕。首先,浮躁成为颠覆的理由;然后,颠覆成为浮躁的借口。愿善良的人走出这样的“颠覆怪圈”,时时心存敬畏,任它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

【点评一】

这篇作文能得满分的理由,可能有两点。一是对绿叶与根的关系作了全新的解读,当代社会中的全体成员成了“绿叶”,敬畏“文化良知”就是我们的“根”;二是作者不仅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而且在文中洋溢了抨击时弊匡护“文化道义”的赤诚。偏爱文史,有一定文采的学生,可以从这篇作文的成功里获取借鉴。(鄞州高级中学 蔡宏伟)

 

绿叶·情意

上虞市春晖中学 王晓珊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的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点评】

这是我在互联网上最早读到的2009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当时觉着文章的作者有相当强的叙述才能,很难得。后来上虞的朋友告诉我,这篇文章是春晖中学的一个理科生写的,此人是2009年上虞市的理科状元。果不其然!写作中的议论、抒情,中等才份的人固然也能臻及极致;惟有叙述,非上上智不可。中国大陆当代文学鲜有好的叙述作品,与优秀人才不预此行当密切相关。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撷取爷爷离开乡村后在城市生活的几个片断,极省俭地表现绿叶离开根后的窘迫、痛苦。最后以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喊出“我要回家”的心声作为全文叙述的高潮,既真切自然,又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原本就不限于老年人对习惯的生活方式的依恋,更有人对故土、对生命开始的地方的怀念和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