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王2粤语吉吉影音: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 学科整合 - 历史教师发展社区 - Powered 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9:50:20
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http://www.edu.cn 2005-05-31中国远程教育作者:谭支军
关于团体学习的修炼在今天有两种不同的“演练场”正在发展中,其一便是建立“学习实验室”(learning laboratory)与“微世界”(Microworld),在电脑支援的环境下,团体可学习面对复杂企业状况的动态。对于个体而言,网上协作共事、团体开发等只能是我们多年来的梦想,WIKI的出现为我们的梦想实现带来了曙光。它将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管理工具对我们的网络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什么是 WIKI?
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国内有人将其翻译为“维客”,在这里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2]WIKI的历史还不长,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通俗的说,根据 WIKI 社群的定义,WIKI 是一种提供共同创作(collaborative)环境的网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上的页面资料。但它通过文本数据库或者关系型数据库实现了版本控制,可以随时找回以前的版本,也可以和以前的版本进行对比,从而使多人协作成为可能,同时又保证了内容不会丢失。另外WIKI 使用了简化的语法替代复杂的HTML,加上 WEB 界面的编辑工具,使内容维护的门槛降低,于是一个对HTML不熟悉的人也可以轻松编辑自己的内容页面。[3]
二、WIKI的特点
1. 简易性
因为WIKI是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所以对于使用者而言可以说是所见即所得。通过简单标记,就可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这其中包括内部页面、外部链接以及图像等。比如在中文维基百科(Wikipedia)的站点上,只需要用“==标题==”就可以表示章节的一级标题;用“[http://www.gntc.edu.cn 赣南师范学院]”就可以建立外部的超链接等。另外作为一个初次参与的人,还可以到沙箱(Sand Box)页面进行测试和学习。沙箱页面与普通页面是一样的,只不过你可以在里面任意涂鸦和随意测试。
2. 开放性
WIKI社群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创建、修改、删除页面。正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编辑页面,就导致了WIKI的相对不安全性[4],但同时WIKI又具有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保护机制,比如页面锁定和版本对比,一些主要页面可以用锁定技术将内容锁定,外人就不可再编辑了。同时对于每个页面都有更新记录,即保留网页每一次更动的版本。即使参与者将整个页面删掉,管理者也会很方便地从记录中恢复最正确的页面版本。
3. 协作性
正因WIKI中每个成员都可以修改、维护页面,所以这就要求每个成员具有合作的精神,同时为了保证记录更新的有效性,也需要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精神,这恰恰满足了21世纪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即能合作共事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5]。成员之间强调协作,这样就能针对某一个主题进行扩展和共创。于是WIKI的知识是社群集体劳动的成果,成员们在浏览、完善页面的同时实现知识的增长和共享。
4. 组织性
与博客(Blog)比较,WIKI更注重内容的结构化和组织性,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实现汇聚,并改变相应的链接结构。因博客更关注个人思想的交流,所以其承载的信息相对于WIKI来说只能说是非结构化的,其主旨也是很松散的。而WIKI具有较强的协作性,且主题鲜明,故当多人对其进行维护时就能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拓展和完善,进而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或者说是知识库。
三、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WIKI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建站工具,相对于传统网站提供的Email,BBS以及聊天室等功能,WIKI站点更强调团队的合作,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协作环境。其中完全没有著作权的概念,资讯与知识不再是单向地由权威(中心)向接受者(周边)自上而下发放,而是完全多向交流,中心与周边的角色随时逆转,知识是互动、协商、众声喧哗的结果,WIKI站点的读写生态和知识观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后现代文化理念的实现[6]。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将其想象成为一个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7],在这里你可以将你所发现的问题张贴出来并进行讨论,因有其他人的协作工作,你从中可以获得一种群体性的应用性知识,同时又不像BBS那样主旨松散和无组织性。因其开放性,协作性,简易性的特点,它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目前有些还在探索之中。
1. 作为教学信息源
通过将教学内容信息发布在WIKI站点上,可以让学习者在课堂之外继续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继续咀嚼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由于现今的多媒体课堂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课堂有着信息量丰富、容量大等特点,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听课和记笔记之间的矛盾,往往二者不可同时兼得。教师将讲稿或其他教学资源发布出来便可解决这一矛盾。
2. 作为师生网上学习交流、协作共创和问题解决的环境
由于教师知识范围的局限,其所设计资源并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WIKI站点能轻易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因其开放性和协作性的特点,给学习者参与进行资源的完善和共建提供了方便。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中来。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建设起来的资源相对于原先单独由教师设计和创建的资源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当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完成围绕某一主题的知识共建,发挥群体的优势,实现学习活动中问题的解决,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协作,学会学习。
另外由于当前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学生的住宿、生活相对比较分散,现实环境中除了上课能互相见面和沟通之外,课后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利用WIKI给我们提供的环境,可以搭建起网上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完成信息的发布(如课程表、课程内容的公布)、相关活动的策划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等等。这有利于班级情感的交流和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
3. 作为学科和课程建设的工具
学科和课程的建设对于高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推出的优质课程、精品课程或重点建设学科等都是学校的重要资源。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网络的课程或学科建设成为可能,其中不乏优秀案例,如北京大学汪琼博士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课程。对于资源而言,其应是动态的、开放式的,且具有灵活的重组能力,具有资源共建共享功能。在教育资源的实际运用中,动态地由教师和学生加入新的内容,通过师生的教案、课件和作品的不断积累,使资源能够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完善,让学校将最优秀的教育成果掌握在学校而不是教师个人手中,以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使学校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进化,最终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资源。[8]显然,WIKI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在学科和课程的建设上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一个学科的发展是多方向的,学校每个老师手中都掌握了该学科的一些教育成果,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成果是松散而无序的。通过WIKI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实现这些优秀教育成果或教学资源的系统管理。一个学科可以先由课程类型进行分类,进而进行学科方向的划分。具体如下图。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教师的研究成果或优秀教育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同时教师在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也更具目标性。由WIKI的独特优势加上每个教师的参与,共同实现整个学科的建设。在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有教育技术百科。它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搭建的建设教育技术学科的平台,内容涉及到教育技术学科的各方面。当然它没有将学科放到特定的学校中去,只是该学科知识的总揽,如放到特定的学校中就可建成各具特色的资源。
另外我们也可通过WIKI实现单门课程的建设,当前各学校都设置了一些公共必修课,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学等公共课程。由于这些基础性课程的授课面广,授课人员多,于相同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教师往往有着不同的授课侧重。通过WIKI则可集聚各人之长,由众位教师共同完善课程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源,让整个课程的资源更充实,内容更详尽。这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疑是有益的。
4. 用作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在WIKI提供的学习环境中可以让学习者实现作业递交,或直接让学习者在网上完成作业;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学会协作学习,同时又培养学习者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实现网上毕业论文的写作等等。此方面的案例有东行记百科上的以WIKI为论文协作平台的实验。该实验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协作架构在WIKI平台上,充分发挥WIKI的容易修改和及时存储的优点以及平等、开放、共享的WIKI文化精髓,在一个新型的开放的环境中与全国各地的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毕业论文,共享灵感和智慧,最后完成论文,开拓了开放性写论文的模式。[9]可见基于WIKI实现一些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或尝试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拓展了WIKI的教育教学应用。
四、结束语
WIKI是一项新事物,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很多应用还不够完善,甚至有些还处在尝试阶段,但其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无庸质疑的,相信WIKI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完善、去发现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郭进隆译,杨硕英审校.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4.
[2] Wikipedia. 自由的百科全书[J]. “WikiWiki”.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
[3] TOM科技. “网络新潮文化之维客不完全手册”[EB].http://tech.tom.com/sd/wiki.html
[4] TECFA. “What is a wiki?” [EB].http://tecfa.unige.ch/guides/tie/html/wikis/wikis-2.html
[5] 何克抗,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资讯科技中文教学应用. “何谓 Wiki Web?”[EB].http://web.hku.hk/~jwilam/PCEd_FT_2003_IT/wiki.htm
[7] Robert Godwin-Jones. “EMERGING TECHNOLOGIES Blogs and Wikis: Environments for On-line Collaboration”.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May 2003, Volume 7, Number 2. pp. 12-16
[8] 张友文. 新课标下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新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4,(9)
[9]东行记——云淡风轻. “WIKI的架构以及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http://www.jeast.net/user/zxian/archives/001598.html.2004.6.20
作者简介:谭支军,助教,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