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酱的做法:真实的“唐祝文周”四才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3:18:34

真实的“唐祝文周”四才子

(2009-12-18 12:06:06)转载 标签:

江南四大才子

枝指

文征明

吴中

文化

 

    提起唐伯虎,往往少不了要说到“江南四大才子”。其实在历史上,只有“吴中四才子”——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或者画坛上的“明四家”——沈周、唐伯虎、文徵明、仇英。
  民国时期的苏州人程瞻庐,写成《唐祝文周四杰传》,是非常好看的一本小说。后来影视剧中很多有关唐伯虎等人的素材都取自此书。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必然有不少夸张编造之处。唐伯虎我们已经说了,这里简略说一下其他三位才子。
    祝枝山(1460~1527年),原名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生,枝指山人(因他生有六指)。在江南四大才子的传奇中,祝枝山往往扮演着滑稽可笑的丑角戏分,这多少有些夸张。
  祝枝山比唐伯虎大10岁,出身门第也比唐伯虎高得多。祝允明的爷爷祝颢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外祖父更厉害,是大名鼎鼎的徐有功。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英宗复辟时的“夺门之变”,其主谋之一,就是徐有功。徐有功因这场功劳曾官至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所以,祝枝山的老丈人也相当牛,是中书舍人李应祯。
  不过,祝枝山的仕途也不顺利,虽然他三十三岁时就考中举人,但一直没有能再过一关,中得进士。直到五十五岁,才得了个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后来调任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六十三岁时就托病辞官了。
  祝枝山性情豪放,《明史》中说:“允明……好酒色六博,善新声,求文及书者踵至,多贿妓掩得之。恶礼法士,亦不问生产,有所入,辄召客豪饮,费尽乃已,或分与持去,不留一钱。晚益困,每出,追呼索逋者相随于后,允明益自喜。”
  可见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上,祝枝山喜好赌钱还是有历史根据的。祝枝山到了晚年,经营生产方面全不用心,有钱就请朋友吃光喝光,经济上十分窘迫,一出门,要账的就跟在屁股后面追,祝枝山不以为耻,反而沾沾自喜。当然,这时候是绝不会有唐伯虎为他作画还债的,因为此时,唐伯虎早已去世了。
  祝枝山于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病逝,终年六十七岁。
  祝枝山最擅长的就是书法,楷书学钟繇、王羲之,谨严端整,笔力稳健;草书学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的草书成就最高,笔势雄强、纵横秀逸,在明清书家中独树一帜,卓然不凡。
    文徵明(1470~1560年),和唐伯虎同年生,略小几个月(唐伯虎是二月出生,他是十一月)。文徵明在《唐祝文周四杰传》中就是一副乖乖仔的样子,这和历史倒是比较相符的。
  文徵明也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文洪是明成化元年进士,父亲文林是成化八年进士,做过永嘉和博平两地的知县,叔父文森是右佥都御史。
  但文徵明却并非神童型的才子,据说他七岁才能站立,八九岁了,说话还含混不清。但其精通易数的父亲却对他十分钟爱,坚称他日后必有建树,远胜其兄。果然,文徵明到了十二三岁时,就突然“小宇宙爆发”了——“颖异挺发,日记数千百语”。
  文徵明是非常刻苦好学的,参加生员会考时,因字不好,被列为三等。于是他就每天临《千字文》十遍,无论寒暑,坚持不懈。后来,文徵明成为书法大家。
  文徵明的科举之路同样非常不顺,从二十六岁直考到五十三岁,九次应试,竟都榜上无名。他感叹道:“明经三十年,潦倒雪盈簪。疾病乘虚入,摧颓觉老侵”……
  直到晚年,文徵明才被举荐为翰林院侍诏。在翰林院时,文徵明的才气为人们所钦服,很多人常跑来求书求画。但也有一些小人嫉妒文徵明,竟讥笑文徵明为画匠,百般排挤。于是文徵明勉强居官三年,在极有升迁希望的时刻,却辞官归家了。
  拉拢过唐伯虎的宁王同样拉拢过文徵明,但文徵明比唐伯虎更高一筹,早就识破了宁王的伎俩,一开始就称病不出,根本不见宁王的使者,不收宁王的礼物。完全“御敌”于家门之外。
  文徵明的品格,是大家都推许的。他不像唐祝等人那样流连于青楼,文徵明娶了妻子吴氏后,专情恩爱五十余年,人称“五十年无二色”。
  据说,有次唐伯虎在一艘小船中“埋伏”了两个妓女,把文徵明引入舟中——记得《宰相刘罗锅》上的刘罗锅就这样“着了道儿”,和两个宫女胡作非为起来——但文徵明却坐怀不乱,当场拂袖而去,为此还差点和唐伯虎翻脸。
  文徵明性情温和,其弟子朱子朗学得他书画中的几分神韵,便有时私下里署他的名字为人作画。有一次,一个金陵客人唯恐请不动文徵明,就给朱子朗送钱求画,要求署文徵明的落款。不想下人糊涂,竟送到文徵明府上,文徵明也不生气,笑道:“我画幅真文徵明的,假冒一下朱子朗吧。”
  也许是福善祸淫,积德有报。文徵明子孙满堂,长子文彭、次子文嘉,孙子文元善等都是书画名家,尤其是孙女文淑,是我国画史上难得一见的著名女画家,文徵明自己也得享高寿,直到九十岁时,才安然离世。
  文徵明诗书画俱佳,和唐伯虎一样是全才。他留诗有两千多首,有些诗也相当不错,试举一首与大家共赏。
惊风木叶夜毵毵,独宿江城酒半酣。
  千载名山无谢傅,一生知己愧羊昙。
  青灯暮雨残诗帖,明月苍松旧草庵。
  二十年来头欲白,当时心事向谁谈。
    这“唐祝文周”中的周文宾,其实并无其人。《唐祝文周四杰传》一书中也说,周文宾的原型其实就是张灵。
  张灵,字梦晋,生卒年不详。但他的年龄应该和唐伯虎相仿,死得却比唐伯虎更早。他和唐伯虎比邻而居,交情非同一般。张灵的画也非常出色,通过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招仙图》,就可以窥见张灵的功力。
  清张潮的《虞初新志》中收有明末文人黄周星的一篇《张灵崔莹合传》,其中说,张灵“生而姿容俊奕,才调无双,工诗善画,性风流豪放,不可一世”,却过了“结婚年龄”也没有婚娶。唐伯虎问他为什么,他说决心要一个如崔莺莺一般的绝色佳人为偶。
  后来张灵果真遇到了一个叫崔莹(字素琼)的女子,两情相悦,定下婚约。然而,正要迎娶之时,有个追求崔莹失败的小人想出“借刀杀人”的坏招——到了宁王朱宸濠那里,大夸崔莹的美艳。结果宁王倚仗权威,强迫崔莹入王宫服侍。崔莹临行时痛不欲生,留下一首诗说:
    才子风流第一人,愿随行乞乐清贫。
  入宫只恐无红叶,临别题诗当会真。
    张灵闻得此事,见得此诗,心中大恸,大呼:“佳人崔素琼!”随仆地呕血不止,不久便郁郁死去。而崔素琼在宁王谋反事败后,得以解脱回乡,可惜她看到的,只是张灵的坟墓。于是她拿了张灵的诗稿,读一篇诗,酹一杯酒,痛哭一场,最后自缢于墓旁。唐伯虎将其合葬于一座坟中,题碑为“明才子张梦晋佳人崔素琼合葬之墓”。
  这个传说,《唐祝文周四杰》传中也引述过,不过黄周星是明末时人,据张灵生活的时代已有上百年之久,张潮也评道:“从来稗官家言,大抵真赝参半。若梦晋之名,既章章于《六如集》中;但素琼之事,无从考证。”
  确实,如果像黄周星文中所说:“时倾城士人传感叹,无贵贱贤愚,争来吊诔,络绎喧,云蒸雨集,哀声动地……”,场面这样大,在当时应是极具“新闻效应”的事情,必然会在唐伯虎、祝枝山等好友的诗文中有所记录。当时宁王已败,也没有什么避讳之处,不会秘传到百多年后才由黄周星详细记述下来。


  《列朝诗集》中,在唐伯虎的诗文后,收有名为“张秀才灵”的两首诗。
    【玄墓山纪游】
    玄墓名山久注思,少携闲伴是春时。
  隔窗湖水坐不起,塞路梅花行转迟。
  清福可教何日领,闲情曾有几人知。
  漫收形胜归村馆,梦里烟霞亦自追。
    【临终诗】
    一枚蝉蜕榻当中,命也难辞付大空。
  垂死尚思玄墓麓,满山寒雪一林松。
    这两首诗中所提到的“玄墓山”,是苏州西南的一座山,相传东晋有个叫郁泰玄的人葬于此处,山上梅花极多,花开时望之若雪,有“香雪海”之美誉。《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写妙玉给黛玉等喝的茶,所用之水就是她“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从张灵这两首诗来看,张灵对玄墓山这个地方是情有独钟的,他临死时的态度和唐伯虎的临终诗倒差不多,却并无半点思念“崔素琼”之意,因此张灵崔素琼的传说,未可全信。
  不过,张灵似乎更加多情易感,比唐寅更消沉。唐伯虎集中有首张灵改的《流水诗》。先看一下唐伯虎的原诗:
    浅浅水,长悠悠,来无尽,去无休。
  曲曲折折向东流,山山岭岭难阻留。
  问伊奔腾何时歇,不到大海不回头。
这首诗基调是十分昂扬的,很有唐宣宗那首“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的意味。但张灵改过后就大不一样了:
    浅浅水,断又续,在山清,出山浊。
  曲曲折折难回头,呜呜咽咽日夜哭。
  问伊伤心何其多,悔恨当初出幽谷。
    这首诗的主旨就是讲“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一点也不向往世间的名利,有点像白居易的那首“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但基调更为低沉。像什么曲曲折折难回头,呜呜咽咽日夜哭”,可见张灵更是饱受挫折,在当时就比唐伯虎更消沉颓废。
  张灵,肯定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可惜的是,张灵的很多故事都磨灭无存,后人也只能凭张灵仅存的几幅画作来遥想一下他的丰采。

 

 

 


博主链接

徐祯卿何以被逐出“江南四才子”之列?


     关于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如果做个街头调查,除了压根不知道者以外,绝大多数人的回答肯定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周文宾了。因为自古以来小说、戏曲乃至现在的电视剧,都是这么说的。唐伯虎的风流、祝枝山的阴谑、文征明的憨厚、周文宾的俊美,随着“三笑点秋香”、“王老虎抢亲”之类精彩剧目的演绎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这就是历史上的“江南四大才子”么?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在历史上,真正的四大才子,应该是唐、祝、文和徐祯卿。而且准确的说法,也不是“江南”,而是“吴中”。因为上述四人都是苏州人。而那个周文宾,则是子虚乌有的物事,且又被说成是杭州人氏。这样一来,苏杭联动,江浙呼应,自然是千古风流、热闹非凡了。但是,热闹归热闹,却远离了史实。当然,在“戏说”、“乱说”、“胡说”满天飞的今天,与乾隆皇帝拿着折扇飞檐走壁、孟姜女和秦始皇互扇耳光、李白跟杨贵妃也“另有一腿”相比,把徐祯卿换成周文宾,实在是小菜一碟,不算什么的了。
    按理说,徐祯卿记忆力超群,“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他还绝顶聪明,少年时代即已“工诗歌”。这些都很符合“才子”的特征。为什么偏偏要把他逐出“四才子”之列呢?这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我以为首要的原因,便是因为他是一位丑男。而且他的丑,不是那种滑稽型的,比如欧阳询,长得活像个猴子,以至于大臣许敬宗在隆重庄严的太宗皇后葬礼上,见了一身丧服的欧阳询还是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结果被贬官罚俸。看来,欧阳询之丑,便是属于滑稽型的。长孙无忌曾经写诗取笑欧阳询:“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教麟阁上,画此一猕猴”。所谓“麟阁”,就是麒麟阁,本是汉朝悬挂功臣画像的地方。唐朝改名凌烟阁。徐祯卿则不然,他是丑得恐怖,丑得让人胆战心惊。他在长相上最大的特点是生就一双三角眼,“双瞳烛人”,且多眼白。这种长相的确很可怕,给人一种阴森狡诈的感觉。所以当他考取进士时,明孝宗本想将他留在身边,但召见之后,便“以貌寝不与”,放弃了重用的念头。可见这位老兄的长相,实在是不敢恭维的。就这点而言,要他去演绎风流才子的韵事佳话,显然不合格。其实,从现有的史料看,徐祯卿虽是丑男却无劣迹,是个循规蹈矩的文人。真是应了“人不可貌相”的古训。
    与其他三位才子终老吴中不同,徐祯卿中进士之后便留京任职。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最终竟然在“前七子”中位列第三。从此跻身主流文人之列,同多少带有些许叛逆味道的吴中文人分道扬镳。这大概也是他被逐出“才子”之列的重要原因。
    凭徐祯卿的才能,完全有资格与其他三位才子并列。但是细辨之,在四才子中,唐、祝、文三人,都是文人兼艺术家,如唐寅、文征明的画,祝允明的字,都是各领风骚、卓有成就的。他们尽管也能诗善文,但均不以此为“主业”。由此看来,所谓“吴中才子”,其主要成就应该在艺术领域。唯徐祯卿以诗名世,“为吴中诗人之冠”,是个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家。就这点而言,徐祯卿与其他三位才子有着较大的差别。这或许也是他最终被逐的一个诱因吧。              (胡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