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泽徐明明被杀:如何提高学生的几何推理与证明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8:49:55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应用能力都有所提高。但几何证明中逻辑 思维能力反而有所下降。如何扭转这一颓势,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 要方面。在几年来新课标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 性,针对新课标的特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几何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尝 试,认真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加强证明过程 探索培养,切实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好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兴趣的培养、激发* 俗话说“几何头,代数尾”,几何证明入门比较枯燥,所以培养学习兴趣是取得成功 的前提。近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诱发学习动 机,强化学习动力。从初中生心理状态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 容易被兴趣左右,在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智力和能力也发 挥最充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一)借助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中的生动场景,是教学课程资源的丰富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数 学兴趣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情感,也能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逻辑和概念的理解。 由于现实生活中应用几何图形的内容很多,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之前让学生回顾现 实生活应用几何图形的例子。如:如何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学生肯定回答钉两根 铁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如何使摇摆不定的四边形固定(借助三角形的稳定 性),拉闸门的原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楼房的设计、室内装修、公路叉口设 计、图案设计(这些主要利用图形平移、轴对称、旋转)等等。让学生学习之前充 分体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借助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导,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 程。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 分的从事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寓教于活动之中”,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利用活动进行抽象知识的探索与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兴趣地学习数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 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 学习的心理动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本内容,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动手,如在全等三角形 判定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分别画出一个三角形,再剪下来进行比 较,看是否重合,或与其他同学比较。这样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全等的判定方 法。在讲解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测角仪到操场测量旗杆 的高度……。

(三)借助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惑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作为 现代初中生,他们不会与教师交流,因此,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流, 主动关心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 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 学上,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四)利用成功效应,增强学生的兴趣所谓“成功效应”就是让学生通过努力独自解决一个问题取得成功之后,或通过努力 取得好成绩后所体现的欣喜的情绪。教师应在平时多鼓励学生争取能独立完成问 题,特别是遇到困难时,应克服畏难情绪,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克服困难,体验成功 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提高技能

(一)基础扎实,知识灵活应用是解决好几何证明的关键。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 做好透彻的理解,对每一个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都要求学生做到:既要能背 诵,又能结合图形写出推理过程,这是书写证明,运用定义、定理的基础。 证明的每一步都是具体运用定理、定义进行推理。每一个复杂的证明过程都是由这 样一些证明步骤组成的。光会背定义、定理的词句,不明白它的含义,不会用它去 推理是不会证明的。有些同学看到图形想不到用什么定理,想到定理却又说不出自 己的意思,这些情况都是死记硬背的结果。有些同学在证明过程逻辑混乱,证明过 程总是欠缺条件,这引起情况是学生对定义、定理没有透彻理解,只知一、二的体 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进行结合图形写出推理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在什 么样的条件下能得到怎样的结果。这样才能较好的体现逻辑思维过程。 如在探究垂径定理时,除让学生通过折叠圆得到相关结论时,还要结合图形写 出:AB是⊙O直径(或过圆心的线段) (注:对判定定理只要写出一组条件,对性质要写出所有的结 论,证明时选用,并且要求学生结合图形、推理过程理记住定理)。 经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可以理解定理、定义所指的内容在图中指的是什么,又学会 了在推理过程中怎样使用这个定理。

(二)重视基础题目的训练,掌握它的证明方法。众所周知,较复杂的几何证明 题,都是由一些基础题目组成。有些基础题虽然不是课本上的定理,但它的证明方 法、图形特点,甚至一些结论都是很重要的。学生只有平时解题中多积累,才能探 索出一些证明方法,逐渐理清证明过程的条理,做到有条不紊,但这些基础题常被 一些学生忽视,特别是中上层学生,认为这些题太容易了,没有意思,不愿意动手 去做;看例题,做题都是看过、做过就算,不去加以思考、比较、归纳,这是很多 学生在证明过程中条理不清楚、逻辑思维混乱的体现,也是制约学生对复杂问题进 行证明的一个瓶颈。例如: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 求证: 通过这些题目的证明,让学生更好掌握相似三角形证明方法, 证明方法虽然简单,但其结论在一些复杂题目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强化这些基本题目的训练,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定理的内容、应用,以及证明 时的一些书写格式,证明的条理性,这也符合戴尔《经验之塔》的第一部分,积累了 做的经验。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 程应及时指导学生,使学生能尽早探索符合自己实际的方法。

(一)读书的指导* 由于很多学生都存在数学不用读的思想,所以对定义、定理的理解记忆不够重视, 出现了对定义、定理、公理等只知大概,而没有深刻体会到它们其中已知和结论, 结果在证明过程中总是出现欠缺条件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 结合图形理解记忆定义、定理。这样是学好证明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经常检查学生对定义、定理的记忆情况,并且结合图形证明学生说出定理证明过 程,加深对定理理解和运用。

(二)解题的指导 “独立自主,团结协作”是学生学会证明方法的必经之道,要知道几何证明过程实质 是一个推理过程,只在当一个定理的所有条件满足时,才可能得出这个定理的结 论,再把这个结论与其他结论或条件结合,如此下去,直到你的要求的结论为止,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完整地写出证明过程,并在做过程中检验每一 步的证明是否有理由根据,不能想当然;只有这样,经过自己思考,加工,才能真 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在头脑形成深刻印象。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基 本定理,进一步体验证明的条理性、灵活性。而现在的学生平时完成作业时抄袭现 象特别严重,自己不加思考,这是现在学生证明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做 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避免抄袭现象,同时鼓励学生独立 完成的基础上,开展广泛交流(与同学交流,与教师交流),互相探讨,各抒己 见,取长补短,拓展思路。

(三)思维的指导 “几何、几何,想破头壳”,这是很多学生看到证明题就头晕脑胀的真实写照。在几 何证明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证明能 力。初中证明一般两种思维的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是由已知到求证的过程,综合法的证明学生容易入手,它直接利用已知条件 应用定理、公理得到结论;在证明过程中除直接应用原题目的已知条件外,还要注 意三点:第一,根据美国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中 “画脑图”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发掘与已知条件相联系的内容,以便在证明过程中能 取得更广泛的思路。例如已知条件是正方形,那么在大脑中立刻应浮现正方形有关 的性质,包括中点的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等;第二,证明过程要充分发掘图 形提供的已知条件(一般有公共角、公共边或公共线段,三角形的外角同弧所对的 圆周角等),因为这些条件在已知中没有说明,而是图形直接供给,或形成,学生 容易忽略,而这些条件往往是必用的条件,脱离这些条件,证明过程就会造成障 碍;第三,证明过程出现“断点”(当思路到某地方中断时)时,不要急躁,而是应 回头分析哪些条件还没用上或应用不充分,这些条件与问题之间是否存在直接或间 接的联系(包括添加辅助线),如果能突破这个瓶颈,问题就能较好解决。分析法是先结论入手,根据结论成立的条件,再分析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缺的怎么 办?如何找到,这样逐步逆推,直到所需的条件与已知条件符合为止。这也是教师 在证明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所缺条件的常用方法。由于课本没有要求掌握学生一般 不能很好掌握。大部分都是老师在课堂分析给学生听,然后由学生用综合法完成。 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可通过举例让学初步了解。

(四)学会反思,学会总结*教会学生在解题结束后应经常进行反思、总结,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存在问题进行 反思,多问些为什么,查找问题症结,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克服;对于同类型的 题目应加以归纳、对比,找出它们的联系,积累了经验,更好服务与今后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