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字读什么:志稿撰写的主要原则及方法步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0:30:46
志稿撰写的主要原则及方法步骤

 

 

志稿撰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因为志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志书篇目的设置和资料收集,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志稿的撰写。

  志稿撰写的基本方法

  志稿撰写是志书编纂的关键环节,从具体的撰写过程看,应遵循以下基本的方法。

  1、确定竖写单元。横分门类不可能将事物分到极限,在撰写初稿时至于分到哪个层次合适,不是由编纂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该竖写单元所要记述的内容决定的。由于事物之间在重要性和复杂程度方面有所不同,决定了竖写单元不可能也不应该确定在同一个层次上。但有一个基本标准,就是做到不损害事物的整体性、联系性,既要便于志稿的编写,还要看资料是否能支撑起来。无论是横排到节,还是到目、细目,这个横排的最后层次就是竖写的起点。

  2、选择竖写的形式。如何记好竖写单元,要根据不同的记述内容选择不同的记述形式,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依时分阶段撰写式。它按时序顺写,分阶段记述,重写起点、转折点和现状,对现状常常全面展开以记述各方面的情况。这是竖写的基本形式,也称“纵写一条线,横陈一大片”。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有明显阶段性变化标志的事物。具体写法是,从续志上限或适当上溯,按照时间顺序将志书断限内的事业、事物暗分成若干个阶段记述,阶段的发展主线不断,各阶段的转折点则运用标志性资料、典型数据、主要数据予以突出记述。

  首先,写好起点。写好起点,就是要准确反映本专业历史之初或志书上限之初的面目,交待好事物的“来龙”,为下一步写好它的“去脉”做好铺垫。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追溯历史前源。就是把与该竖写单元内容密切相关,但在时间上却属于断限前的事情作简要的追述,实际上就是与前志的衔接问题。二是交待好原因和背景。原因和背景二者有相同点,也有区别。如我们在记一项工作时,需要先交待为什么要从事这项工作,或根据哪个上级文件精神,或根据哪一位领导的指示,或贯彻什么会议的决定,或根据哪一方面的需要等等。然后,再记述这项工作是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这样,前后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从而使事情的记述有因有果,线索清楚,这就是交待原因。而交待背景则是说明我们受到什么影响而从事某项工作的。

  其次,写好转折点。转折点是竖写单元、也是整个志书的主体内容。事业的发展变化和经验教训就是通过这一部分反映的,是撰写志稿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写好转折点,首先,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业断限内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若干个阶段,然后再一个一个阶段地去记述具体内容。二是要对本阶段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对本阶段的发展特色作定性概括。其次,集中精力写好各阶段中典型事例。写好典型事例是写好转折点的关键。要抓住起关键作用的年份或月、或日,运用典型的主体资料和数据,把事物发展到这个阶段的特征和因果写清楚,体现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连贯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里所说的事实就是典型事例,因为典型事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含着深刻的经验教训,写好典型事例是衡量志书内容优劣的重要标志。当然,对典型事例需要详写。一般事件的起因、发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各项要素都要齐全。

  第三,写好终点。主要是记述好志书下限的现状。就各分志而言,指的是2005年各项事业的状况。前面讲到,叙事寓意的方法之一就是比较,这种方法就常用在对事物现状的记述上。终点的写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行纵向对比,反映事业取得的成就,要以具有说服力的事实和依据,写出事业是否发展了,发展到什么程度;二是记述事业发展的影响和贡献,用事实和数据反映该事业发展后对全省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三是进行横向对比,反映事业的地位,主要方法是通过与兄弟省市乃至全国全世界同行业对比,显示该事业到了什么水平,处于什么位次。

  第二种形式:多角度撰写式。竖写单元确定后,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记述内容比较复杂,仅纵记一条线或依时序记述容易混乱,但如果再分类目又会显得零碎。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对该竖写单元的记述对象再暗分一个层次,但从形式上不再设细目,不设小标题,而是按照事物的不同类项分成几个自然段分别记述,这种形式我们可以称它为“花开几朵,各表一枝”。如我们在记述某大企业时,可以暗分几个段落,分别记述该企业的主要组织机构沿革、著名产品、管理特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第三种形式:逐年或逐事撰写式。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较长时间无大的变化,或者是突发性、无阶段性及无规律可循,或虽属同一大类但互相联系松散的事物的编写。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不好归纳出什么规律,记述时就宜采取按时间顺序一件事一件事的(逐事)记载(重要的疫情发生区、感染人数、党和政府的作为等)。用这种撰写形式要注意一点,要努力消除记流水帐式的痕迹。

  第四种形式:综述与典型相结合撰写式。我们在志稿撰写时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记述对象没什么转折点、也不分什么阶段性,它的出现很不规则,如,交通事故、科技成果、医疗等,在记述时就可以先述其总量,再选择其中的典型加以记述。还有一种情况,如国税、统战、金融等工作,往往是全国政策一样,共性多、通典多,就可以采取先简要综述当时历史时期的政策、对象,然后再结合典型事例记述本省是如何贯彻执行、效果如何等,既突出了地方特色,又不致于流于空泛。

  志稿撰写的基本步骤

  关于志稿撰写的步骤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有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可循,从组织准备这个角度看,主要有以下步骤。

  1、研读首届志书。这里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直观上把握志体。通过研读首届志书,可以从对事物的分类、体例要求、志体把握等多方面有个直观印象,如何下笔心里就有点数了。二是做好内容上的衔接。因为二轮志书是续修,为了体现事物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本届志书的上限和首届志书的下限需要很好地衔接,认真地看一看首届志书是必要的。三是补遗考证。补遗考证是我们续修的任务之一,完成这项工作的前提就是研读首届志书。四是实现继承与创新。要想修一部名志佳作,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如何继承,如何创新,首先你要吃透首届志书。

  2、学习掌握省志业务规范。省志续修工作启动后,先后发了《编纂通则》、《行文规定》、《省志编纂若干业务问题的规定》等业务指导性文件。这些指导性文件就是我们的志规。这些业务文件对省志编纂的一些基本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省志断限(1986—2005),各分志的字数规定(30万—50万)、照片数量及使用的规定(志首彩色插页一般不超过8个页码、随文图片100幅左右)、志书纸张大小(16K纸)、行文上的规定等。各分志在志稿撰写中只有自觉遵守这些规定,才能保证省志的统一性、整体性,达到省志的要求。所以,在撰写志稿前,组织各撰稿人学习和熟悉有关业务规定,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少走弯路。

  3、消化和吃透资料长编。撰写志稿是艰苦的创作过程,而绝不是对资料长编进行简单的压缩。既是创作,创作者就必须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搞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如事物何时发端、何时兴盛、何时整体发生变化出现转折等等,以理清写作思路。这些东西不会凭空产生,更不能靠撰稿者个人的喜好、想象或灵感。它应该来源于撰稿人对资料的深刻把握。特别是那些未曾参与过资料搜集的撰稿人,消化和吃透资料长编尤为重要。

  4、把握志书篇目。主要起到三个作用:一是根据资料或长编情况进一步调整、优化志书篇目;二是了解志书基本框架和结构,增强对志书的整体把握;三是各撰稿人明确自己所负责的篇章与全书其他篇章的逻辑联系和层次关系,明确撰写的重点内容,明确交叉重复的关键点。

  5、熟悉行业发展情况。志稿的撰写离不开各行各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特定行政区划内的实践历程。所以,在志稿撰写前,采取组织志稿撰写人座谈;邀请亲历本行业、本单位发展历程的老领导、老同志讲述等方式,分析全省至全国的时代背景,密切联系本行业的客观实际,站在全省的高度,分析出本行业每一阶段历史发展的主流和特征,准确把握省情、行情,这对掌握志稿写作线索、突出三个特色、正确处理详略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6、组织试写。组织试写有两层意思:一是个人试写。其实这是一个撰稿人练笔的过程。撰稿人通过练笔,把握体例和文体文风,具体感受志稿的写作,对一下步正式撰写志稿很有帮助。二是集体试写。从本单位选择1—2个处室,挑选几位文笔好、懂志书体例、熟悉情况的同志,试写一章或者几节,写完后交给主编审定,再反馈给所有撰稿人,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史志办召开一个由撰稿人、主编、省史志办业务人员参加的小型评议会,对试写稿进行评议修改,认为达到基本质量标准后,印发给各处室、单位,作为样稿,典型引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