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一件小事评论:读书生活:买书,您就买印数3000本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8:11:10
 

买书,您就买印数3000本的

2007-05-02 08:43

 

    我每次逛国内的大型书城就感到几分沮丧,people mountain book sea(人山书海),我怎么知道要买哪一本好呢?书店重点推介的书都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封皮上书名字有斗大,明摆着是它想卖给你的书,怎么会这么巧也是你想要买的书呢?我有点“逆反”心理,凡是你想卖给我的,我就觉得目的不够单纯。所以只好走到人少的柜台,凭运气,说不定看到一本喜欢的书。

    我买书有一个偏好,那就是喜欢买印数在3000本的。一般来说,3000本是出版社的最低开印数。这类书专业性学术性强,作者往往是名不见经传,是他/她的第一本书而且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本书,所以可以说这样的书凝聚了作者的毕生精力——借用潘长江的话——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这些书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价格相对低一些。早在1988年新闻出版署就发出了《同意印数在3000册以下学术著作和专业著作可参照成本定价》的文件,况且一部分学术书籍本来是作者自费出版的,书价也就比其他书可能低一些了。那些摆在书店显眼处的书,印数动辄数万,总发行量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之间。这样的大路货人手一册,在地铁里看看还行,但是却无法在书房里一本正经地坐下来细读。我前一阵子写过毛泽东的外孙女写“外公”的那本书(《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全书注了水(大量援引他人文章)之后也只有区区7万字,却卖到了32元人民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畅销书就像是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热热闹闹很吸引眼球,但是因为要适应各个层次的大多数观众欣赏水平,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印数在3000册的书就好像是专场文艺晚会,值得细细品味。若干年后,你的这本当年只印了3000册的小书物以稀为贵成了文物和收藏品,而那些印数在数百万的大路货只能是不断地掉价,最后进入旧纸回收站。

    还有一类出版物——严格说不算是书——我很喜欢买,那就是各类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收获》、《十月》这样的文学刊物。这样的文学刊物现在发行量最多也就在万本上下,与80年代动辄就上百万的发行量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我觉得现在买这些刊物的读者应该主要就是投稿的作者,倒也算是形成了可持续但不发展的无性循环。我虽然不写小说(至少目前还没有开始写),但是也经常花几块钱买文学刊物看,纯属消遣。而且在消遣过程中,还可以顺便了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因为小说中描写的人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奇闻轶事、大千世界、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有趣味。即便是写得不好的小说,也往往有若干细节可以回味。对于我这样的海外游子,看中短篇小说是了解中国社会的捷径。我不大喜欢“纪实文学”,因为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很假。“纪实文学”和小说有相反的特征,前者大结构是真的,细节是虚构的;而后者的大结构是虚构的,细节往往是作者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