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二十四孝图赏析:读诗与写诗/林世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8:31:37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万吨巨轮要能顺利航行,必须是在积水很深的大江大海中。同样,写诗要能得心应手,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广泛阅读前人的作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长期以来,这两句诗为人称道,就是因为它道出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 ­
不读书可不可以写诗?也是可以的。唐朝章碣一首《焚书坑》诗: ­
­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就是这不读书的刘邦和项羽,却留下千古传颂的名篇。据《汉书﹒高帝纪》载:“……上(刘邦)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葛立方《韵语阳秋》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 ­
《史记﹒项羽本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歌数出,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写一位失败英雄的悲歌,情见乎辞。 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说,读诗和作诗没有关系呢? ­
今天的人事社会,比古代复杂多了;经历代诗人不断探索、创新,诗的表现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读书,不能扩展视野;不读诗,不能吸取前人的优良传统。袁枚《随园诗话》说:“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然而善学着,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问题在于如何学习。应该把前人的作品看作入门的向导,指路的南针,从中学习写诗的基本技巧;而不是象小孩子描红那样,一字一句去模仿。另一方面,个人的生活、现实的生活,都是很广泛的,读书只是其中的一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闭目塞听,把自己处于封闭之中,也是写不出好诗的。袁枚还说:“诗境最宽。有学士大夫读破万卷,穷老尽气,而不能得其阃奥者;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两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此诗之所以为大也。作诗者必知二义,而后能求诗于书中,得诗与书外。”“求诗于书中”,就是从前人的作品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老舍说:“不模仿旧体诗,就没法摸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奥妙。”诗是语言的艺术,要写诗,就要熟悉语言。“得诗于诗外”,就是说要从生活中去觅取诗材,老舍说:“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又说:“用生活给语言加工,一定比用语言给语言加工更有好处。”古往今来的好诗,其语言都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英国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诗人和艺术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有一双灵敏的眼睛,善于捕捉到客观世界中的美。我们向前辈诗人学习,不在于了解他们的诗中写了些什么,而在于体察他们是怎样捕捉到这些材料的。 ­
读诗和写诗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读诗给写诗提供模式和典范;而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能体会到创造的甘苦。对前人的佳作有更深的体会。老舍说:“创作的乐趣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资料丰富,左右逢源,便于选择和调遣,长袖善舞,不会捉襟见肘。一个是文字考究,行云流水,心旷神怡。有文无物,即成八股;有物无文行之不远。最好是二者兼备,既有内容、又有文笔,作者情文并茂,读者悦目畅怀,皆大欢喜!”只有读写结合,才能产生这种境界。 ­
读诗,欣赏诗歌,同时也可以学到传统诗词的常识和作法,这比另起炉灶、孤立地去看常识,作法之类的书籍效果要更好。比如分辨平仄,就可以利用近体诗的格律,特别是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一面吟诵,一面记住平仄。试以李白《下江陵》一诗为例: ­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第一句是“平仄平”(指二四六字,下同),第二句就是“仄平仄”,第三句是“仄平仄”,第四句就是“平仄平”。同句中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上下联平仄相反。日积月累,熟能生巧,分辨平仄就不是难事了。而且利用规律,就已知探未知,每句诗中,只要搞清一个字的平仄,全诗的平仄就可迎刃而解。 有些平仄两读的字,更可以借助格律来辨别。如: ­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前例中的“相”读仄声,后例中的“相”读平声。又如: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
­
前例中的“长”读仄声,后例中的“长”读平声。这些都可以很容易确定下来。再如前面所举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过”、“重”二字都是平仄两读的,利用格律可以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仄声,“重”应是平声。 ­
古今字音有变化,懂得这种情形,对传统诗词中同韵而不同音的现象就不会感到奇怪,对写诗的选韵用字也有帮助。袁枚《随园诗话》说:“庚字古音同冈,古字法康从庚,汉以前无读羹者。”就是说庚字古今读音不同,但用庚作声符的康字,却还保存着古音。这类情形是很多的,如戊和茂现在读音相差很远,但诗韵中同归入去声宥韵。这是因为两字古音相同,但后来戊的读音变了,而由戊作声符的的茂字却还保存着古音。 ­
下面是李益的江南曲: ­
­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
诗中“期”和“儿”是押韵的,同在平声支部。但按照今音来吟,字音相差很远,这是因为“儿”的读音起了变化。但用儿做声符的形声字,如霓、倪、睨等,却还保留着古音,用古音来读,儿和期就同韵了。 ­
杜甫流亡蜀中时,听到安史之乱评定,就写了一首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中有这样两句: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因为下句的“诗书”是两个词(《诗经》和《尚书》,用以代表书籍),所以上一句的“妻子”也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和现代语中的妻子不同。利用对偶句,就可以分辨古今词语的差异,也就可以正确明瞭诗句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