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伯斯多久刷新:抓住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15:52
2011-06-02 08:00:50  来源:辽宁日报
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
[提要]  鞍山市建起群众利益诉求的“绿色通道”,让百姓话有处说、事有人帮,并推行“你服务谁,谁评价你”的考评新办法,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真正造福百姓。“话有处说”,群众的利益诉求才不至于成为“沉没的声音”,群众才会说真话,吐实情。
鞍山市建起群众利益诉求的“绿色通道”,让百姓话有处说、事有人帮,并推行“你服务谁,谁评价你”的考评新办法,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真正造福百姓。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工作。鞍山此举,可谓抓住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话有处说”,群众的利益诉求才不至于成为“沉没的声音”,群众才会说真话,吐实情。真话中有群众的所急所盼,从中可以发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真话中有群众的感言、建言,从中可以洞悉社会管理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事有人帮”,方能办出实事的分量。群众所提出的利益诉求,有的易办,打几个电话即可协调解决;有的难办,需多部门花大气力打一场攻坚战。但无论易办难办,都需要尽心竭力地办,方能办实、办妥。为民所办的大事小情累积起来,又会化作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息脚步,不断更新社会管理创新的里程。
群众对服务者的评价,则能评出责任的含量。群众的评议,既是测量服务态度的“体温计”,又是显现服务效果的“成绩单”。“体温计”显示的刻度,会表明服务者是否视群众为亲人,实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成绩单”的分数,能够看出群众对服务是否满意,满意到什么程度。同时,群众的打分和评价,也会提醒有关部门,应时刻保持着服务群众、创新社会管理的“迎考状态”。
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民生,树立民生坐标,社会管理创新就能厘清路径,进入佳境。群众也越发地心齐气顺,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持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傅淞巍 来源:辽宁日报
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原创首发)
作者:挥戈向荆棘 于 2011-06-20 10:03:25 发表     只看该作者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4.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5.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社会管理创新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2011-03-30 14:23:44  作者:来源:《河南日报》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进一步完善这一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管理格局,更好地发挥多元社会管理主体的积极作用。各类企事业单位要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各类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人民团体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社会管理格局,充分肯定了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多元社会管理主体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进一步完善这一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管理格局,更好地发挥多元社会管理主体的积极作用。
党是社会管理的领导核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的社会管理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下。在社会管理中,不仅要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发挥政治核心的作用,还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社会基础。
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导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政府负责”,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是社会的事,政府管好政府的事就行了,政府不应该干预社会事务。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然,“政府负责”,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要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当前尤其要解决好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方法,提供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顺应全球社会公共管理新趋势,加快传统的“经济管理为主”向现代的“社会管理为主”转变,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从实施全面管理的全能政府转变为实施公共管理的有限政府。要改变政府以往介入市场过多的“越位”和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使自身公共管理职能得以强化。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必须重点做好几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二是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这就必须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等。三是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要制订应急预案,加强安全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基层自治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的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才产生的,国家不是从来就存在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国家产生之初,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随着社会的不断成长和成熟,社会逐步获得独立自主性,而国家则在权力、能力、权威等方面进行自我限制,因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向平行、平衡状态演变。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国家要回归社会。社会管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实现社会自治。显然,我们离这一理想状态还相距遥远。从社会管理的演进趋势看,社会管理越来越社会化。由于社会资源的扩散,单位控制向社区管理转化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的泛化,社会事务不再只是政府与各级管理部门的公务,而是整个社会与个体需要积极参与的事项。因此,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特别强调要发挥“社会协同”的积极作用。“社会协同”的“社会”,并不仅仅指“社会组织”或“民间社会组织”,它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等。各类企事业单位要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各类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人民团体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要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动建立居民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睦邻友好关系,增加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公众是社会管理的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公众参与”,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要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首先,要努力健全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参与机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和机制。其次,要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己。只有以主人翁精神参与社会管理,才能创造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再次,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搭建更多更好更方便的平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渠道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实现公众参与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大力发展各种社会组织。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
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抓重点
杨宜勇
2011年06月14日09:2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抓重点    杨宜勇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我国无论是在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具体要求。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特别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并提出了当前要重点抓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8点意见。这标志着从“十二五”起,我们进入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
理念更新,社会管理创新重要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比较薄弱。未来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正确的努力方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程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程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程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老百姓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从以下三个层面积极推进:
首先,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一样是党的重要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目前刚刚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落实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既要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又要注重社会质量的提升;既要注重经济结构的提升又要注重社会结构的提升。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太协调,今后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长期努力、又要增强紧迫感;既要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又要创新具体工作方式;既要善于在工作中总结规律,更要在工作中普遍运用规律。
其次,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像过去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我们要像过去熟悉经济管理一样熟悉社会管理。根据人的多层次需求理论,社会管理涉及保底利益到较高层次利益需求的协调,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的领导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既要注重实现人的经济权利,又要注重实现人的社会权利。
第三,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开拓社会管理的视野,才能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们既要注重政府管理社会的创新,又要注重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创新;既要加强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又要重视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点和参与积极性。
全新目标,加强社会管理重要指针
社会管理既包括对人的管理也包括对人的服务;既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通过不断完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各方面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坚持“四个建设”、“四个改革”一起推进,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完善新格局、维持好秩序、保持好活力”。
所谓“完善新格局”,就是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既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更要有效加大“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要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引导公众树立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所谓“维持好秩序”,就是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不断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法律、法规和政策是现代社会有效规范和统一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完善法制,必须依法管理,也必须依法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进了人们的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意识和开拓精神,但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我们要通过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有效整合社会管理各方面主体的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一个好的社会秩序,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人们预期价值观的形成。一个不好的社会秩序,不仅不利于发展,而且会扰乱人们的价值观。
所谓“保持好活力”,就是要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一个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积极稳定的社会,一个没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消极稳定的社会。我们追求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要通过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和努力工作,不断增进社会诚信、有效化解社会排斥、切实促进社会融合。
四大思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举措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既不简单地等于社会控制,也不简单地等于社会管制或社会规制。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坚持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不动摇,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有效丰富和转变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有效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逐步加大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通过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寓管理于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不断增进老百姓的生产安全感和生活安全感,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二要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是官方组织的重要补充,在社会管理的主体建设中要并行不悖。即使政府负责就是政府制订规则,创造环境,组织运作活动,提供服务和福利,通过协议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也不等于政府包办,政府应当通过制度创新,广泛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在一些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通过合同或申请政府基金从政府得到的资助, 占非营利组织经费总额的35%左右。我们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的科学机制。重点向基层组织倾斜,要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重视民间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公民们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社会管理服务于公众,当然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社会管理服务要想让公众满意,必须有效吸收公众的参与。从了解公众的要求和需求的角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从公众主体建设的角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从全社会创造和创新的角度,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公众参与,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四要引入社会管理绩效考察。缺乏监管的管理可能是无效的管理。绩效管理是目标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在各级人大引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绩效审查,在各级组织系统引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考核,是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八点指导意见的重要支撑。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我国无论是在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具体要求。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特别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并提出了当前要重点抓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8点意见。这标志着从“十二五”起,我们进入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
理念更新,社会管理创新重要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比较薄弱。未来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正确的努力方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程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程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程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老百姓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从以下三个层面积极推进:
首先,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一样是党的重要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目前刚刚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落实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既要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又要注重社会质量的提升;既要注重经济结构的提升又要注重社会结构的提升。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太协调,今后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长期努力、又要增强紧迫感;既要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又要创新具体工作方式;既要善于在工作中总结规律,更要在工作中普遍运用规律。
其次,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像过去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我们要像过去熟悉经济管理一样熟悉社会管理。根据人的多层次需求理论,社会管理涉及保底利益到较高层次利益需求的协调,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的领导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既要注重实现人的经济权利,又要注重实现人的社会权利。
第三,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开拓社会管理的视野,才能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们既要注重政府管理社会的创新,又要注重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创新;既要加强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又要重视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点和参与积极性。
全新目标,加强社会管理重要指针
社会管理既包括对人的管理也包括对人的服务;既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通过不断完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各方面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坚持“四个建设”、“四个改革”一起推进,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完善新格局、维持好秩序、保持好活力”。
所谓“完善新格局”,就是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既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更要有效加大“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要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引导公众树立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所谓“维持好秩序”,就是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不断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法律、法规和政策是现代社会有效规范和统一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完善法制,必须依法管理,也必须依法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进了人们的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意识和开拓精神,但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我们要通过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有效整合社会管理各方面主体的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一个好的社会秩序,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人们预期价值观的形成。一个不好的社会秩序,不仅不利于发展,而且会扰乱人们的价值观。
所谓“保持好活力”,就是要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一个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积极稳定的社会,一个没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消极稳定的社会。我们追求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要通过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和努力工作,不断增进社会诚信、有效化解社会排斥、切实促进社会融合。
四大思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举措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既不简单地等于社会控制,也不简单地等于社会管制或社会规制。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坚持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不动摇,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有效丰富和转变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有效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逐步加大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通过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寓管理于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不断增进老百姓的生产安全感和生活安全感,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二要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是官方组织的重要补充,在社会管理的主体建设中要并行不悖。即使政府负责就是政府制订规则,创造环境,组织运作活动,提供服务和福利,通过协议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也不等于政府包办,政府应当通过制度创新,广泛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在一些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通过合同或申请政府基金从政府得到的资助, 占非营利组织经费总额的35%左右。我们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的科学机制。重点向基层组织倾斜,要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重视民间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公民们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社会管理服务于公众,当然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社会管理服务要想让公众满意,必须有效吸收公众的参与。从了解公众的要求和需求的角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从公众主体建设的角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从全社会创造和创新的角度,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公众参与,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四要引入社会管理绩效考察。缺乏监管的管理可能是无效的管理。绩效管理是目标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在各级人大引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绩效审查,在各级组织系统引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考核,是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八点指导意见的重要支撑。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形势政策网上谈:湖北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
湖北省综治委副主任、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鲁志宏  湖北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吉学
主持人:网友们好,欢迎收看荆楚网的形势政策网上谈系列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孙永军,那么今天节目要谈的话题呢,是全省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那么我们今天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湖北省综治委副主任、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鲁志宏,以及湖北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吉学。两位嘉宾好,欢迎作客我们系列访谈节目。
嘉宾:谢谢,广大网友好。
主持人:那么中央部署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后,全省的各级党委政府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推动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创新工作也是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那么有利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那么节目的一开始,我们想请鲁书记总体介绍一下,怎么湖北省是如何推动,并且为这项工作提供保障的?
鲁书记:加强社会管理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决策部署,是根据我们当前国家发展的现实的历史,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央决策部署以后,省委省政府是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湖北贯彻落实,首先是省委常委认真学习中央的有关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精神,研究了几项重大决策,一个是办了一个党政领导参加的研讨班,大家在网上,新闻上都看到了,李鸿忠书记给我们作了重要的讲话,要求各地党委政府要把社会管理创新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第一责任人来抓,首先是党委政府,同时提出建立五大体系,提出当前社会建设五大体系建设,在全省确定了一批社会管理创新的试点,由四个地级市,四个县市区抓了一批试点,要求各地都要层层抓试点,解决我们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围绕民生,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维护,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再就是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文件,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全面的要求,目前,社会管理创新已经在湖北荆楚大地已经成为一个热潮,各地党委政府已经把事业管理创新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许多地方都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建立专门的办公室,制订社会管理创新方案,尤其是可喜的是,许多地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列入了“十二五”的规划,加大社会管理创新的投入,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地的能力,我们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系列部署,湖北省的社会管理创新将出现一个非常新的局面,取得良好的效果,谢谢。
主持人:可见省委省政府对这一块工作非常重视,然后从上到下都开始行动上有一些行动。那么其实社会管理也包括民生部分,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个关于2011年改善民生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民生方面,扎扎实实办好若干实事,说到实事,我们有很多网友,想通过节目问陈厅长,咱们湖北省在改善民生方面,涉及到民政工作的主要有哪些部署?
陈厅长:好的,刚才主持人讲到的,这个问题啊,我作为一个民政人,感受非常深刻,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整个“十一五”应该说是各级党的政府对民生投入最大,也是我们民政负责对象在这个方面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那么今年年初,省委专门就改善民生下发了6号文件,在这个文件中,涉及到我们民政工作的一共有五项工作,一个就是农村低保的扩面和提标,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对农村的低保补助标准再增加18,同时,在全省再扩大20万保障规模,让全省的保障规模达到220万人,那么这可以讲,基本上实现了在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第二项,为农村的五保对象提高补助标准,那么省政府决定按照每人每月300块钱的标准对农村低保供养标准提高补助水平,那么集中供养的达到210块钱,分散供养的达到1600块,第三项对一部分困难群体,殡葬的服务费予以免除,这就包括农村的五保,城市的三无对象,再就是还有一部分的困难优抚对象,这些殡葬的服务费予以免除,第四项,提高孤儿的供养标准,对于集中和分散供养的孤儿分别按照每月1000块钱和600块钱对他们实施供养,那么最后一条是省政府要支持,除了武汉市之外的其他各个市州315个社区进行建设,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所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民生,特别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这种建设的决心和态度。
主持人:看来民政部门来民生这方面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这个担子还是非常重的啊,然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是我们网友关注比较得多话题,也是我省“十二五”时期一项重要工作认为,不知道咱们省综治委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鲁书记谈一下。
鲁书记:省综治委按照省委的要求,在抓社会管理创新,要把社会,突出是把社会保障群众的安全,保障我们群众利益诉求,及时得到解决,作为我们社会管理中心,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突出这个对人和服务,李鸿忠书记在研讨班提出五大体系,五大体系都牵扯到人民利益,人民的安全,与人民的幸福有关系,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另外就是,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就要解决城乡居民社会服务的均等化问题,我们的社会治安综合治体系就是要解决群众的安全和平安问题,加强公共应急体系的建设也是保障群众的生活财产安全,就是让群众感受到我们加强社会管理是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群众的权益得到更多的保障,现在我们在基层建设,在社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就是把政府的各项服务切入到社区去,用实践为群众解决问题,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就是在社会管理当中,突出一条主线就是为群众服务,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这是基本的,群众利益是我们社会管理的核心,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来做。
主持人:那鲁书记提到了李鸿忠书记提出的五大体系,我看了一下相关报道,五大体系里面有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强化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是排在了前三位,那么我发现这三大体系是直接涉及咱们民政部门,那么人民群众的期盼非常高,那么民政部门将怎么样来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工作?
陈厅长:省委前不久举办一次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专题研讨班应该说是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的一个实际部署,在这个研讨班上,李鸿忠书记和王国生省长做了重要讲话,就是刚才你讲的,为我们创新社会管理应该说指明了方向,会上还特别安排我们民政厅的谢松保厅长在大会做的发言,所以我们民政部门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充分发挥我们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重点是在加强三个体系方面下工夫,一个就是要加大我们社会救助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其能在促进社会的收益分配公平公正中发挥作用,第二,加快建设和现代社区的建设,使其能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基础平台作用,那么第三就是要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建设,能够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那种协同参与的作用,这样的话来促进社会管理和创新。
主持人:其实社会管理治安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大家安全感,那么对于治安的热点难点问题,不知道咱们省综治委是怎么样解决的,另外请鲁书记谈一下咱们湖北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情况。
鲁书记: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的安全问题,我们从去年,前年以来,在全省加强社会治安防护体系建设,加大投入,我们现在目前全省街头探头已经达到70万只,大家可以到处看看,凡是在公共场所,重要的部位,都有电子探头在那儿,这个机房设施的建设,有助于震慑犯罪,有利于打击犯罪,同时我们在基层广泛开展平安建设,开展平安村,平安单位,平安社区,以及平安创建工作,通过加强平安建设,建设我们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构成一支有效的防范力量,再就是我们政法系统把群众关注的突出的犯罪都作为我们打击的重点,坚持不懈开展打击斗争,前不久我们还专门部署了打黑除恶和重点整治的专项行动,有效打击了犯罪,确保了我们全省的治安大局的平稳。省统计局去年对全省治安状况和群众安全感进行测评,我们去年的安全感在原来的基础提高了3.8个百分点,我们湖北整个治安大局是平稳的。
主持人:其实在社会矛盾的方面,如果社会矛盾化解是否得法,也是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和谐,那么我们湖北省在化解社会矛盾以及解决各类纠纷方面有怎么样的做法?
鲁书记:化解社会矛盾,是我们社会管理创新一个重要的内容,一个社会和谐,取决于我们把矛盾及时化解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各级都比较重视矛盾纠纷的调解,我们现在在全省要推广建立3级平台,就是县一级建立矛盾纠纷的集中调处中心,乡镇建了综治维稳中心,在社区在村建了综治的公共服务站,就是说,按照矛盾纠纷的责任主体和它的性质在基层按责任分工,实行分级负责,分级化解,就是谁主管,谁负责,及时找到责任主体,及时有效化解,防止矛盾激化,在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一些市县,矛盾纠纷的化解通过加强试点,做到了矛盾能够及时的掌握,有效的化解减少了群体事件和矛盾纠纷的激化,应该说产生很好的效果。我们每年排查挑出的矛盾纠纷都在20万起左右,95%以上都在县以下得到化解,我们现在矛盾纠纷的化解已经形成一个工作制度和体系,定期排查,逐步化解,及时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一些社会矛盾能够很快得到解决,这一点成效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可见体系建设是非常完整的,而且非常注重基层的建设,那么说到基层社会管理,我们知道基层社会管理是个根基,不知道咱们湖北省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方面,还有哪些其他措施?
鲁书记:省委省政府始终是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我们社会管理包括综合治理一个重点来抓,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文件,也加强了社区建设意见也出台了,现在我们在乡镇一级,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而且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中心,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使基层能够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场所办事,现在我们今年又把社区作为我们这一次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把社区的工作人员的经费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和场所的建设,包括信息经费都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并且明确规定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经费按当地人均工资,人均收入标准来进行预算,有效解决了基层人、财、物的问题,这样充实加强基层建设,有利于在基层为群众服务,解决群众的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我们省的基层建设的力度是很大,效果也非常明显,中央的综治委中央政法委在全国专门介绍湖北,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做法,去年有20几个省专门到湖北考察我们基层基础建设。
主持人:其实说到基层,社区也是城市的基本细胞,也是社会的基层组织社会管理的一个基础,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不管是老市民也好,新市民也好,外地人也好,本地人也好,经常是同居一区,关系复杂,矛盾多发,那么我想陈厅长在这方面也是有很多话要讲的。
陈厅长:刚才鲁书记已经谈到了,加强社会管理,我完全赞同他的说法,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依托现有的社区,来构建社会服务的平台,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下一步我们想在两个方面作出新的努力,一个是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我们全省的社区总共是3919个,省政府根据加强社会管理新的需求提出到“十二五”末,那么全省的中心城市要有50%的社区都能够建成1000平米的服务平台,还有80%的县城乡镇以上的社区要达到300平米,这还包括纳入到国家或省进行试点的农村,也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通过加大对社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我们这个社区服务的这么一个水平。第二个,我们就是要进一步增强社区的自治功能,现在就是你刚才说到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就业的多样化,需求的多样化,那么怎么样把这些人群都组织到社区来,参与到社区活动之中,增强他们社区意识,这是一个方面的工作,同时通过社区这个平台来维护社区每一个人合法权益,促进社区和谐建设,因此,下一步恐怕我们还要建设符合社区需求的社区每个人员需求的机制,矛盾的调解化解机制,以及他们民主管理自治这种机制的建设,这样就为我们创新社会化管理,适应这种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么一个新的要求。
主持人:也就是从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体制机制的完善,也就是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加强基层建设,那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鲁书记,我省在创新服务管理机制方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方面,有很多新的做法,其中有一项工作我看到叫做是两实全覆盖,是旨在建立健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一个新的机制,请您介绍一下。
鲁书记:两实全覆盖,我们社会管理重点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服务管理,首先我们要把我们服务对象搞清楚,就是我们湖北究竟有多少人,这是非常重要的,去年我们省委省政府采取一个重大的部署,就是在全省开展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的调查,摸底,各地都按照省里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对实有人口进行登记,摸底调查,这样搞清我们湖北,在湖北这块地生活的人究竟有多少,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个重大的部署,是我们加强社会管理一个基础,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们已经把湖北的实际人口全部排查清楚,实有房屋全部搞清楚,为我们进一步提供良好的服务,加强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一个有效的基础,这项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把底数摸清楚这很重要。
主持人:包括刚刚武汉市刚刚颁布一个居住证应该也属于体系内的?
鲁书记:这是专门对流动人口,外地人到武汉来生活打工居住。采取市民化待遇,就是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同城待遇创造一种方式,为流动人口加强服务,采取居住证制度,他们各种信息凭着一个证就可以享受其他相关的待遇。
主持人:包括教育啊。
鲁书记:对,教育,医疗,低保,子女入学,都凭这个可以,这是为群众为流动人口解决社会服务的问题,这是一个创新。
主持人:非常实在的一个措施,那么社会上有一些涉稳,涉控,以及一些在逃的特殊人群,它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历来都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难题,那么不知道咱们省市怎么样破解这样一个难题的?
鲁书记:一个是我们通过摸清底数,把人、屋、活动的场所,包括吃等几个因素加在一起作为我们管理基础,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人的活动都掌握清楚,加强我们的防控体系的建设,就能够有效控制犯罪,一旦发生犯罪,能够及时有效采取错抓捕犯罪,我们现在有一套有效的措施来及时的抓捕犯罪分子。
主持人:其实在昨天7号的晚上,刚刚有消息说,日本又发生了7点几级的地震,日本从3月份到现在已经相继发生了很多次的地震,和余震。那么谈到地震,我们可以看到,遇到灾害的时候,救灾物资的储备,还有灾害应急处置也好,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咱们湖北省将怎么样来加快推进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的建设?
陈厅长:大家都知道,湖北在全国应该说是一个灾害频率很高的省份之一。最近几年来,极端气候大幅度下降,根据这么新的情况,我们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基本上做到了在灾害发生之后,第一时间收集上报灾情,第一时间能够赶赴到灾区,第一时间能够把灾区需要的救灾物资,应急物资送到,来解决受灾群众的吃、穿、住基本问题。那么你刚才讲到的日本也好,包括我们国内的云南也好,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地震这些灾害,给我们应该说,有很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你刚才说到的,救灾物资的储备和应急体系的建设,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更加深刻,下一步我们从湖北实际出发,总结起来是三条,第一,认真贯彻国家的救灾条例,加快我们湖北救灾实施办法的制订,来促进湖北救灾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第二加大投入,以国家在我们湖北的仓储为核心,在全省建设一个物资储备的完备体系,进一步提高救灾物资的储备,调用以及发放的完善这方面工作机制。第三,要下大力气解决好我们基层的灾情信息员职业化的推进,这样的话,一旦灾害发生以后,能够迅速把灾情上报,来促进我们整个救灾和应急工作有序进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尽量减少损失。
主持人:其实咱们国家在救灾应急方面的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然后咱们湖北省在这方面的机制比较完善的,那么其实目前随着社会上一些新型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相关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很多问题都出来,不知道您怎么看待社会组织是如何促进它的发展和加强管理的这方面的问题。
陈厅长:我认为这个社会组织的发展的水平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地方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这多年来,我们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这么一个发展,到目前为止我们全省共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有21963个,其中我们省本级就1159个。应该说,特别是最近几年发展比较快,而且这些组织他们接替政府,为社会提供了很多公共服务,也可以说,充当我们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之一,第二个,他们就是积极建言献策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更重要还有一条,努力反映企业和行业的一种诉求,需求,发挥我们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这种的桥梁作用,应该说,大力发展这种社团组织对于推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那么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加快社会组织体系的建设,作为推进社会创新,社会管理这么一个重大措施来抓,具体来讲的话,我想一个就是要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登记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这就包括继续探索行业协会的权责审批,包括实行地市级的登记,同级异地的商会办法,包括探索社会福利,公共类事业组织部设立主管部门等等这方面再进行创新,第二个,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这个方面我们想着力点就是提醒政府要制定和出台,政府来购买社团这种服务的优惠政策,这样呢,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有一条的话,那就是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发展中的监管,这一条也不可忽视,始终保持,让社团组织健康发展,特别是注重运用章程来约束和监督我们的社团组织按章办事,依法来行使自己的在这方面的职能。
主持人:那么鲁书记您结合您自身的工作,您怎么看这个新型社会组织以及新型经济组织两型组织这样的引导和管理工作?
鲁书记:刚才陈厅长讲了,新型组织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适应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按照中央的要求,就是我们对社会组织一个是要充分发挥它的社会管理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组织再社会管理当中,它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为社会服务,它承担大量职能,现在许多事不是党委政府都能包含的,就是必须要有社会组织来承担,人民群众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的事情,社会一些服务的管理,要靠社会组织来承担,我们要充分肯定它的作用,同时,要创造条件,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包括承认它的法律地位,承认它的社会功能,同时为它理顺社会管理职责,提供相应的服务,让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的需求,再就是,依法加强管理,使它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次中央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格局就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就是社会协同就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再加上群众的参与,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的格局,作为我们湖北来说,就是要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同时要正确引导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当中的作用,社会组织的发展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
主持人:那么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两位嘉宾今天作客我们节目是非常好的互动形式,那么另外随着论坛,微博这样一些互动传播方式的普及,今天舆论传播已经不仅仅是像报纸、电视那样一对一的形式,而是一种多对多,所有人对所有人一种全媒体传播形式,那么今天的信息管理也是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那么不知道省综治委对网络虚拟消费是怎么样进行引导和管理的?
鲁书记:网络是我们社会发展当中一个新的事物,在社会生活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网民越来越多,全国有6、7亿的网民,可见网络在我们的整个。在群众生活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要重视它,网络在群众当中担任这么重要的作用,确实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它,在加强社会管理当中,我们专门提出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要让网络健康发展,要让网络为群众服务,方便群众,有效的为群众解决问题,同时要警惕网络被犯罪分子所利用,现在我们注意把打击网络犯罪作为我们政法工作的一个重点,打击利用网络来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作为我们一个重点,同时要加强对网络引导和分析。主要引导广大网民积极有序的利用网络来参与社会管理,来服务于社会,网络问题一直是我们在工作当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关注网络的建设,关注网络在生活当中的发展。同时,注意防止网络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群众利益这么一个渠道,我们保持高度警惕。
主持人:其实我们网民对社会管理这一块,他们比较关注,比较多的是民生方面,包括人口方面,其中人口老龄化就是网民比较关心的问题,就是说,有一个数据,就是98年我省步入老年型社会,老龄化程度是达到了7.13%,而且到09年底,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就将近80万了,那么有网友说,我们老龄化问题已经是未富先老,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那么在具体实施当中,我们将怎么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请陈厅长谈一下。
陈厅长:这个问题,确实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很多专家都讲到,老龄化问题成为国际化问题,而且成为社会问题之首,所以为什么有这么多网友和社会关注呢,在这里,你刚才讲的这些数据确实是应该具有权威性的,是这样状况。正因为如此,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个老龄化问题,特别是对我们老年供养的发展问题,应该说摆在了重要议事日程,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提出要把优先发展事业,我觉得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那么你刚才讲到说,怎么探索中国特色养老事业,中国特色养老事业我概括来讲,它就是叫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的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那么在资金的筹措上是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公共互助,实现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根据我们省老龄化进程加快现实,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对加快老年事业服务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抓住契机来加快对养老事业的发展,主要的构想,一个是还是要争取各级政府的加大对机构养老的投入,特别是对城乡的城镇的三无老人,农村的五保户,这个福利机构的建设,我们想到“十二五”末,来基本上要实现自愿条件下的集中供养,要完成这么个目标,第二,要认真和制订完善鼓励社会参与,来投入建立养老事业这么一个政策和激励机制,最近这几年来,国家和省里包括我们全省的一部分地方都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大家看到这些政策还有待与进一步完善细化,让它更具可操作性,更能够调动社会的参与老年事业,让他们有更高的积极性,第三,就是我前面讲到的,要大力发展社区,体现社区服务功能,特别是把养老服务包括养老新的项目推出,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满足不同层面需求,包括康复,家政,看病等等这方面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第四,要根据老年化加快这个实际努力对这种高龄老人怎么样研究制订一些补助或者救助政策,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人,这个要争取这方面的政策,逐步来建立这样一种对他们救助和补助机制。
主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加强机构的一些投入,那么在“十二五”时期是加快经济转变方式的一个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这个时期,我们湖北省准备怎么样来开创民政事业新局面,增进人民的福祉,让困难群众有尊严幸福生活,那么同时也为湖北推进跨越式发展,营造和谐社会稳定的环境,那么在访谈的最后,最后请陈厅长来描绘一下这样的蓝图。
陈厅长:好,突出共享,着力和保障改善民生,这是我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二五”发展重要的目标之一,我们民政厅作为主管民生的部门,在这个五年中,我们就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特别是你刚才提出的,怎么样让困难的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为推进我们湖北的跨越式发展,来作出我们这个部门的贡献,我们在这个方面有一个构想,就是要着眼于提高我们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健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抚工作和新型的安置制度,适度普惠社会福利事业的同步发展,城乡和谐社区大量涌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区划居民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事物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专业社会工作,基本普及,这样的话,来为促进我们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来作出我们民政部门应有的贡献。
主持人:“十二五”时期民政部门这样的宏伟蓝图也是非常让人憧憬,那么在节目的最后,关于社会管理以及创新工作,不知道鲁书记还有一些什么内容要跟网友们进解一下?
鲁书记:社会管理创新是我们党作出的重大部署,社会管理创新根本的目的就是服务群众的需求,满足群众的维护群众的利益,社会管理创新就在群众身边,我们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能够让群众感到我们社会进步,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最终能够是让我们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我们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共同的成果,所以社会管理创新就在群众身边,就是为了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为群众服务,相信我们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群众一定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发展的成果,群众的生活会更加幸福,更加安全,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
主持人:那么通过鲁书记和陈厅长精辟而且详细的讲解,相信网友们对湖北省社会管理以及创新工作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那么非常感谢两位嘉宾作客我们节目,也谢谢广大网友的参与和支持,那么在荆楚网形势政策网上谈系列访谈以后节目中,我们还会继续邀请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在线交流,那么本期节目就是这样,再见。
嘉宾:谢谢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