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炸鱼炸视频大全:养生典籍--养性延命录、摄生消息论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6:55:51
养生之要 — 养性延命录
2008年03月11日
一、人与天:
人类既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中,又生活于相应的大自然环境内,必然与天这个大自然有着密切不可分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养生家一贯关切和研究的课题。
此书引《列子》之言:「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即是说:人生存和死、身体强弱盛衰,与天地是有密切关联、与万物是互相适应的。因此,只有协调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才能生存。这是养生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强调无论在饮食衣服、生活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天道」、「天时」。
人要顺应自然,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办事,这是人天关系的重要一环;但人天关系还有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必须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对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积极的改造。当然是依自然界客观规律对之进行改造,而不是盲目瞎改胡来。「我命在我不在天」古代养生家们非常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形生智愚,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顺应自然(天道)与发挥人的主动能动作用去改造自然,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类就是在这种与天道既对立又统一中前进,中国的养生文化也是在这种关系中逐渐积累而丰富起来。  注:「天道」指自然界的运动发展规律,「天时」指四季的更替变化。
二、形与神:
“形体”和“精神”是构成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此书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夫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故人所以养生者也,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西升经》:「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因此要养生取得长寿,非从形与神(即身、心)两方面着手不可。
在养神方面:许多养生家根据道家的清静无为、清虚自守思想,提出“清静养神”的方法。如严君平《老子指归》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计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列子》:「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静神灭想,生之道也。」既要清心静神,就须寡欲;欲望多了,心不得情,神不得宁。《小有经》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在炼形方面,最基本的是要作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要在衣食住行,坐卧起居诸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加强身体鍜炼,即此书所主张采用“行气、导引、按摩、房中”等方术,以鍜练人的形体,即可延年益寿。
以上两方面,常人比较注重的是后者,对于前者比较忽视。实际上前者养神就是修养心性,是很重要的。它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许多养生家认为,形神二者,神为本,形为从,神疲则形衰,神旺则体健,这是必然结果。现代科学也证明,道德高尚、行为端正群体,比道德败坏,内心不良体,在生病和死亡率上要低得多。证明养性是忽视不得,这也是陶弘景把此书命名「养性延命录」真谛所在。
三、动与静:
“动与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的课题,也是养生学上两个重要的概念。是以动养生好?还是以静养生好?在古代养生家中有不同主张。由于古代养生学,最早源出于先秦道家,先秦道家以「清静」说立论,《老子》之「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清静为天下正」等观点,对此有深远影响,故主静说最早成为养生学派主流。他们认为形神二者,神是生命的主宰,形是神的房舍;而神性好静,神静则居形;神躁则离体,离体则人死。故而主张以静养神,反对以躁动以乱神。前面的形与神一节所举:“闲心劳形、静神默想,游心虚静、委虑无欲、和心少念、静心损虑”等,就是他们所提倡的主要方法。
至魏晋时,兼摄静功、动功,合修众术观点成了多数养生家的共识。葛洪说:「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他主张行气、导引、房中、炼丹同时修习。本书作者陶弘景是继葛洪之后的又一代表,他在书中杂采众家,凡饮食、行气、导引、房中等皆分列专章叙述,明显表现出他兼收并蓄,合修众术的养生态度。
四、多与少,过与中
“多与少”也是一对相对哲学,在哲学上可以讲出很多复杂的道理,而在养生理论中却有一个简单而明了的原则。就是少胜于多,过多有害。这可以运用到衣食住行、起居坐卧等很多方面。如饮食不宜多,「多则切伤,少则增益」。即使是美味佳肴,吃过量了,也是有害无益。行路引起全身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质,但走得太远,会损伤身体。睡觉能消疲劳,恢复体力,但睡久了会使人更疲倦。劳动能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但劳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会使身体受损。夫妻行房室生活不可缺,但次数过多,会引起疾病。休闲游玩也很必要,但无休止的游玩也无益健康。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如此,《小有经》主张:「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与之相反就是十二多,谓「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古语云:「过犹不及」,就是说事情作得过分与作得不够,是一样的不好。在养生学中,却认为「过」比「不及」更糟糕,两相权衡从其轻,故宁愿“少些”不要“过多”。缺少时可以补救,过多了有时补救无方。
上述「多少」之论中心点,是强调「过」的危害性,目的是要大家掌握合适的「度」。超出了度便「过」,合乎度就是「中」。但是生活中事务纷繁,人的体质条件各个不一样,所处的外部环境又是千差万别,要对每件养生事项都规定出一个统一而精确的度是不可能的。只能给出一个从整体上可大致把握的度。
以上是《养性延命录》主要思想内容,也是该书中最具积极意义的部份。由于作者是二千多年前的道士,受其世界观和所处时代的限制和影响,不可避免地会给此书带来一些错误和缺点。这些都需要读者善于鉴别和取舍。
养 性 延 命 录
说明
《养性延命录》,南朝陶弘景撰。陶氏字通明,号贞白、华阳陶隐居,孝昌县令陶贞之子。自幼好学,年四五岁以芦管为笔学书, 10 岁得葛洪《神汕传》,爱不释手,遂有学道修仙之念。刘宋末年,萧道为相,荐弘景为诸王待读,时弘景不足 20 岁,虽生于朱门大户,然不与纨绔交往,唯以展读是务。永明十年( 492 )脱朝服挂于神武门,上表辞官,请入山修道,齐武帝许之,并赐以布帛,敕命所在州县月给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其服饵,隐居于句容县句曲山,立馆于其中,自号华阳陶隐居。初从东阳道士孙岳游,习符图、经法,后历名山,遍访仙药,漫游山水之间。永元初年( 499 )建三层楼,居其上层,唯其一家童能至其所,进益与世尘隔绝。粱武帝即位,慕其超凡脱俗,甚器重之,屡召不至,每遇大事,则遣使咨询,时人誉之为“山中宰相”。天监四年( 505 )移居积金东涧,以避谷、导养诸法养性。大同二年卒,享年 81 岁。著《神农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效验方》、《太清草木集要》、《太清玉石丹药要集》、《药总诀》、《肘后百一方》等。
养性延命录序
夫禀气含灵,惟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于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候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声色,役智而图富贵,得丧萦于怀抱,躁挠未能自遣,不拘礼度,饮食无节,如斯之流,宁免夭伤之患也?余因止观微暇,聊复披览《养生要集》。其集乃前彦张湛道林之徒,翟平黄山之辈,咸是好事英奇,志在宝育,或鸠集仙经真人寿考之规,或采摭彭祖、李聃长龄之术,上自农黄已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于养生,乃无损于后患。诸本先皆记录,今略取要法,删弃繁芜,类聚篇题,号为《养性延命录》。庶补助于有缘,冀凭以济物耳。(孙思邈亦有一书名养性延命录)
养性延命录卷上
华阳陶隐居集
教戒篇第一
《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
《老君道经》曰:谷神不死(河上公曰:谷,养也,能养神不死。神为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是谓玄牝(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天于人为鼻;牝、地也,地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于口,与地通,故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门,乃是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绵绵若存(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也),用之不勤(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
《老君德经》曰:出生(谓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十有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动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远道反天,妄行失纪)。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庄子·养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禀,各有涯也),而智也无涯嵇(康曰: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发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从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于智用,不在性动也)。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郭象曰:以有根之性,寻无穷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于矣,又为以攻之者,又殆矣)。
《庄子》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向秀曰:生之所无以为者,性表之事也。张湛曰:生理自全,为分外所为,此是以有涯随无涯也);达命之情者,不务智之所无奈何(向秀曰:命尽而死者是。张湛曰:秉生顺之理,穷所禀之分,岂智所奈何)。
《列子》曰:少不勤行,庄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张湛曰:人与阴阳通气)。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始终和则神志不散)。
《老《老君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黄老经玄示》曰:天道施化,与万物无穷;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转神施精,精竭故衰。形本生精,精生于神。不以精施,故能与天合德;不与神化,故能与道同式。《玄示》曰:以形化者,尸解之类。神与形离,二者不俱,遂象飞鸟入海为蛤,而随季秋阴阳之气。以气化者,生可异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
严君平《老君指归》曰: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
《大有经》曰:或疑者云:始同起于无外,终受气于阴阳,载形魄于天地,资生长于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强有弱,有寿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馀,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馀,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
《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河图帝视萌》曰:侮天时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
《洛《洛书宝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体泉,润以元气,药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脏,系之在肺,终身无患。
《孔子家语》曰:食肉者,勇敢而悍(虎狼之类);食气者,神明而寿(仙人、灵龟是);食谷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虑)。
《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太史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夫养生之道,有都领大归,未能具其会者,但思每与俗反,则暗践胜辙,获过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欤?
《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无多者,几乎真人大计。奢懒者寿,悭靳者夭,放散劬劳之异也。田夫寿,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胡昭曰: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气,口不欲尝毒辣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此辱神损寿。又居常而叹息,晨夜而吟啸不止,来邪也。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此则啬神之一术也。
《黄庭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名曰饮食自然。自然者,则是华池。华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则不饥也。
《老君尹氏内解》曰:唾者,漱为体泉,聚为玉浆,流为华池,散为精汋,降为甘露。故口为华池,中有体泉,漱而咽之,溉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肢节毛发宗之而生也。
《中经》曰: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然静易御,躁难持,尽顺养之宜者,则静亦可养,躁亦可养。
韩融元长曰: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损人。然美物难将而易过,养性所宜慎之。
邵仲堪曰: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
《素问》曰: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谓血气犹盛也);今时之人,年所始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之失耶?歧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房中交接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动作,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夭命,寿过百岁;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心)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阴阳,治生起居无节无度,故半百而衰也。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用,小炷与大耳。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义,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无谓幽冥,天和人情,无谓暗昧,神见人形。心言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千,地收人形。人为阳善,正人报之;人为阴善,鬼神报之。人为阳恶,正人治之;人为阴恶,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依以影,地不欺人依以响。
老君曰:人修善积德而遇其凶祸者,受先人之馀殃也;犯禁为恶而遇其福者,蒙先人之馀福也。
《名医叙病论》曰: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筋肉,血气将无,经脉便壅,内里空疏,惟招众疾,正气日衰,邪气日盛矣。不异举沧波以注爝火,颓华岳而断涓流,语其易也,甚于兹矣。
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不思色,不思胜,不思负,不思失,不思得,不思荣,不思辱,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内气、胎息尔,可得千岁,欲长生无限者,当服上药。
仲长统曰:荡六情五性,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体而不以之安。安之而能迁,乐之而不爱。以之图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彭祖、老聃庶几,不然彼何为与人者同类,而与人者异寿?
陈纪陈纪元方曰: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
张湛云:凡贵权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心死亡(非妖邪外侵,直由冰炭内煎,则自崩伤中呕血);始富后贫,虽不中邪,皮焦筋出,委痹为挛(贫富之于人,利害犹于权势,故疴疹损于形骸)。动胜寒,静胜热,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精报清净,乃与道合。
《庄子》曰:真人其寝不梦。
《慎子》云:昼无事者夜不梦。
张道人年百数十,甚翘壮也,云: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饮,莫大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得一二百年寿也。
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
青牛道士言:人不欲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墓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不尔,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蹙,面目黧皱,必损年寿也。
皇甫隆问青牛道士青牛(道士姓封,字君达,其养性法则可施用),大略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
彭祖曰:人受气虽不知方术,但养之得理,常寿一百二十岁。不得此者,皆伤之也。少复晓道,可得二百四十岁。复微加药物,可得四百八十岁(嵇康亦云:道养得理,上可寿千岁,下可寿百岁)。
彭祖曰: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疾;美色妖丽,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荒狂之失;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盖圣贤或失其理也。然养生之具,譬犹水火,不可失适,反为害耳。
彭祖曰:人不知道,经服药损伤,血气不足,内理空疏,髓脑不实,内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风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乎?
仙人曰: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此三者祸之车,小则危身,大则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诫勿施精,施精命夭残。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肌汁,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蹙,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长生。
食戒篇第二
真人曰: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销。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
青牛道士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也。食毕行数百步,中益也。暮食毕,行五里许乃卧,令人除病。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嚥,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气,嚥一两嚥,乃食,主无病。
真人言:热食伤骨,冷食伤藏,热物灼肤,冷物痛齿。食讫踟躇,长生。饱食勿大语。大饮则血脉闭,大醉则神散。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藏,益血气,辟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藏,犹顺天理。燕不可食,入水为蛟蛇所吞,亦不宜杀之。饱食讫即卧,成病,背痛。饮酒不欲多,多即吐,吐不佳。醉卧不可当风,亦不可用扇,皆损人。白蜜勿合李子同食,伤五内。醉不可强食,令人发痈疽生疮。醉饱交接,小者令人面 [ 左皮右干 ] 咳嗽,不幸伤绝藏脉损命。凡食欲得恒温暖,宜入易销,胜于习冷。凡食皆熟,胜于生;少胜于多。饱食走马成心痴。饮水勿忽咽之,成气病及水癖。人食酪,勿食酢,变为血痰及尿血。食热食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颜色,面如虫行。食热食讫,勿以醋浆漱口,令人口臭及血齿。马汗息及马毛入食□,亦能害人。鸡兔犬肉不可合食。烂茅屋上水滴侵者脯,名曰郁脯,食之损人。久饥不得饱食,饱食成癖病。饱食夜卧失覆,多霍乱死。时病新差,勿食生鱼,成痢不止。食生鱼,勿食乳酪,变成虫。食兔肉,勿食干姜,成霍乱。人食肉,不用取上头最肥者,必众人先目之,食者变成结气及疰疠,食皆然。空腹勿食生果,令人膈上热、骨蒸、作痈 [ 病字框,下为节字 ] 。铜器盖食,汗出落食中,食之发疮、肉疽。触寒未解,食热食,亦作刺风。饮酒热未解,勿以冷水洗面,令人面发疮。饱食勿沐发,沐发令人作头风。荞麦和猪肉食,不过三顿,成热风。干脯勿置秫米瓮中,食之闭气。干脯火烧不动,出犬始动,擘之筋缕相交者,食之患人或杀人。羊脚中有肉如珠子者,名羊悬筋,食之患癫痫。诸湿食之不见形影者,食之成疰。腹胀暴疾后不周饮酒,膈上发热。新病差不用食生枣、羊肉,生菜,损颜色,终身不复,多致死,膈上热蒸。凡食热脂饼物,不用饮冷醋浆水,善失声若咽。生葱白合蜜食害人,切忌。干脯得水自动,杀人。曝肉作脯,不肯燥,勿食。羊肝勿合椒食,伤人心。胡瓜合羊肉食之,发热。多酒食肉,名曰痴脂,忧狂无恒。食良药五谷克悦者,名曰中士,犹虑疾苦。食气保精存神,名曰上士,与天同年。
杂戒忌禳灾祈善篇第三
久视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远思强健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暖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凡交,须依导引诸术。若能避众伤人事,而复晓阴阳之术,则是不死之道。大乐气飞扬,大愁气不通。用精令人气力乏,多睡令人目盲,多唾令人心烦,贪美食令人泄痢。俗人但知贪于五味,不知有元气可饮。圣人知五味之毒焉,故不贪,知元气可服,故闭口不言,精气息应也。唾不咽则气海不润,气海不润则津液乏,是以服元气、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
沐浴无常不吉,夫妇同浴不吉。新沐浴及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丈夫勿头北向卧,令人神不安,多愁忘。勿跂井,今古大忌。若见十步地墙,勿顺墙坐卧,被风吹发癫痫疾。勿怒目久视日月,使目睛失明。凡大汗勿脱衣,不慎多患偏风半身不遂。新沐浴了,不得露头当风,不幸得大风剌风疾。触寒来勿面临火上,成痫,起风眩头痛。勿跂床悬脚,久成血卑,足重腰疼。凡脚汗勿入水,作骨痹,亦作遁疰。久忍小便,脉冷,兼成冷痹。凡食热物汗出勿荡风,发疰头痛,令人目涩饶睡。凡欲眠勿歌咏,不祥。眠起勿大语,损人气。凡飞鸟投人不可食,鸟若开口及毛下有疮,并不可食之。凡热泔洗头,冷水濯,成头风。凡人卧,头边勿安火炉,令人头重、目赤、鼻干。凡卧讫,头旁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凡新哭泣讫便食,即成气病。夜卧勿覆头,妇人勿跂灶坐,大忌。凡唾不用远,远即成肺病,令人手重、背疼、咳嗽。凡人魇,勿点灯照定,魇死暗唤之,即吉,亦不可近前及急唤。凡人卧勿开口,久成病渴,并失血色。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凡行途中触热,逢河勿洗面,生乌 [ 左皮右干 ] 。人睡讫忽觉,勿饮水更卧,成水痹。凡时病新汗解,勿饮冷水,损人心腹,不平复。凡空腹不可见闻臭尸气,入鼻令人成病。凡欲见死尸,皆须先饮酒及咬蒜,辟毒气。凡小兒不用令指月,两耳后生疮欲断,名月蚀疮,捣蝦 [ 左虫右麻 ] 末傅即差,并别余疮不生。凡产妇不可见狐臭,能令产妇著肿。凡人卧不用窗欂下,令人六神不安。凡卧,春夏欲得头向东,秋冬头向西,有所利益。凡丈夫,饥欲得坐小便,饱则立小便,令人无病。凡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凡卧欲得数转侧,语笑欲令至少,莫令声高大。春欲得瞑卧早起,夏秋欲得侵夜卧早起,冬欲得早卧晏起,皆有所益。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冬日天地闭,阳气藏,人不欲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损人。新沐浴讫,勿当风湿语,勿以湿头卧(一作“勿当风结髻,勿以湿髻卧”),使人患头风,眩闷、发秃、面肿、齿痛、耳聋。湿衣及汗衣皆不可著久,令发疮及患风。
老君曰:正月旦,中庭向寅地再拜,咒曰:“(某甲)年年受大道之恩,太清玄门愿还(某甲)去岁之年。男女皆三通自咒,常行此道延年(玄女有清神之法,淮南有祠灶之规,咸欲体合真灵,护生者也)。
仙经秘要:常存念心中,有气大如鸡子,内赤外黄,辟众邪延年也。欲却众邪百鬼,常存念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则百邪不敢干人,可入瘟疫之中。暮卧常存作赤气在外,白气在内,以覆身,辟众邪鬼魅。
老君曰:凡人求道,勿犯五逆六不祥,有犯者凶。大小便向西一逆,向北二逆,向日三逆,向月四逆,仰视天及星辰五逆。夜起裸形一不祥,旦起嗔恚二不祥,向灶骂詈三不祥;以足向火四不祥,夫妻昼合五不祥,怨恚师父六不祥。凡人旦起常言善事,天与之福。勿言奈何。歌啸名曰请祸,慎勿上床卧歌,凶。始卧伏床,凶。饮食伏床,凶。以匙箸击盘上,凶。司阴之神在人口左,人有阴祸,司阴白之于天,天则考人魂魄。司杀之神在人口右,人有恶言,司杀白之于司命,司命记之,罪满即杀。二神监口,惟向人求非,安可不慎言?舌者,身之兵革,善恶由之而生,故道家所忌。饮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泉者,口中唾也。鸡鸣、平旦、日中、晡时(道藏本作“日晡”)、黄昏、夜半(道藏本作“夜半时”),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食之,每食辄满口,咽之延年。发,血之穷;齿,骨之穷;爪,筋之穷。千过梳发发不白,朝夕啄齿齿不齲,爪不数截筋不替。人常数欲照镜,谓之存形,形与神相存,此其意也。若矜容颜色自爱玩,不如勿照。凡人常以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二十七日、七月十一日、八月八日、九月二十一日、十月十四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三十日,但常以此日取枸杞菜煮作汤沐浴,令人光泽,不病不老。月蚀宜救活人,除殃。活万人,与天同功(天不好杀,圣人则之。不好杀者,是助天地长养,故招胜福)。善梦可说,恶梦默之,则养性延年也。
养性延命录卷下
华阳陶隐居集
服气疗病篇第四
《元阳经》曰:常以鼻纳气,含而漱,满舌料脣齿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当少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水行则生病。
《玄示》曰: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善者遂其生,恶者丧其形。故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志意专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闭,神週形骸调暢,四溢修守,关元满而足实,因之而众邪自出。
彭祖曰:常闭气内息,从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脣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末,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可闭气以取汗,汗出週身则解矣。行气闭气,虽是治身之要,然当先达解其理趣。又宜空虚,不可饱满。若气有结滞,不得空流,或致疮节,譬如泉源不可壅遏。若食生鱼、生菜、肥肉,及喜怒忧恚不除,而以行气,令人发上气。凡欲学行气,皆当以渐。
刘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长存。谓鼻内气为生也。凡人不能服气,从朝至暮常习不息,徐而舒之,但令鼻内口吐,所谓吐故纳新也。
《服气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宝其精。从夜半到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婴兒捲手以四指押大母指也),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华盖明。华盖明则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忓人也。凡行气,以鼻内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呬。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嘘呬者长息之心也。此男女俱存法,法出于仙经。行气者,先除鼻中毛,所谓通神之路。若天恶风猛、大寒大热时,勿取气。
《明医论》云: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五劳则生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六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忽忽喜怒悲伤,不乐饮食,不生肌肤,颜色无泽,发白枯槁,甚者令人得大风偏枯筋缩,四肢拘急挛缩,百关隔塞,羸瘦短气,腰脚疼痛。此由早娶,用精过差,血气不足,极劳之所致也。凡病之来,不离于五脏,事须识相。若不识者,勿为之耳。心藏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膈胀满,嘘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但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差,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
导引按摩篇第五
《导引经》云:清旦未起,啄齿二七,闭目握固,漱满唾,三咽气。寻闭而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便起,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不息,自极复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顿踵三还,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自极三。又叉手项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复三。又伸两足及叉手前却,自极复三。皆当朝暮为之,能数尤善。平旦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按 [ 目四 ] (眦),令人目明。按经云: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门户也。此固精明目,留年还魄之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握固法: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 [ 左为提手,右为已字 ] 之,积习不止,即眼中亦不复开。一说云:令人不遭魔魅)。
《内解》云:一曰精,二曰唾,三曰泪,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皆所以损人也,但为损者,有轻重耳。人能终日不涕唾,随有漱满咽之,若恒含枣核咽之,令人爱气生津液,此大要也(谓取津液,非咽核也)。常每旦啄齿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弥佳,令人齿坚不痛。次则以舌漱漏满口中津液,咽之,三过止。次摩指少阳令热,以熨目,满二七止,令人目明。每旦初起,以两手掩两耳极,上下热挼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聋。次又啄齿漱玉泉三咽,缩鼻闭气,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复以左手从头上引右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聋。次又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抬上一七,令人血气通,头不白。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乾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乾浴,辟风邪。峻坐,以左手托头,仰,右手向上尽势托,以身并手振动三,右手托头振动亦三,除人睡闷。平旦日未出前,面向南峻坐,两手托褷,尽势振动三,令人面有光泽生。平旦起,未梳洗前,峻坐,以左手握右手于左褷上,前却尽热挼左褷三;又以右手握左手于右褷上,前却挼右褷亦三;次又两手向前,尽势推三;次又叉两手向胸前,以两肘向前,尽势三次;直引左臂,卷曲右臂,如挽一斛五斗弓势,尽力为之,右手挽弓势,亦然。次以右手托地,左手仰托天,尽势,右亦然;次卷两手,向前筑各三七;次卷左手尽势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亦如之;疗背膊臂肘劳气。数为之,弥佳。平旦便转讫,以一长拄杖策腋,垂左脚于床前,徐峻,尽势掣左脚五七回,右亦如之,疗脚气疼闷,腰肾冷气、冷痹及膝冷,并主之。日夕三掣,弥佳。勿大饱及忍小便,掣如不用拄杖,但遣所掣,脚不着地,手扶一物亦得。晨夕梳头满一千梳,大去头风,令人发不白。梳讫,以盐花及生麻油搓头顶上,弥佳。如有神明膏搓之,甚佳。旦欲梳洗时,叩齿一百六十,随有津液便咽之。讫,以水漱口,又更以盐末揩齿,即含取微酢清浆半小合许,熟漱。取盐汤吐洗两目,讫,以冷水洗面,不得遣冷水入眼中。此法齿得坚净,目明无泪,永无軿齿。平旦洗面时漱口讫,咽一两咽冷水,令人心明净,去胸臆中热。
谯国华佗善养性,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授术于佗。佗尝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猿经鵄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思食。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又有法:安坐,未食前自按摩,以两手相叉,伸臂股,导引诸脉,胜于汤药。正坐,仰天呼出,饮食醉饱之气立消。夏天为之,令人凉矣。
御女损益篇第六
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堕。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
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日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夜饱食眠,损一日之寿);一月之忌,暮饮无醉(夜醉卧,损一月之寿);一岁之忌,暮须远内(一交损一岁之寿,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气(暮卧习闭口,开口失气,又邪从口入)。
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
彭祖曰: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一焉。有强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又欲令气未感动,阳道垂弱,欲以御女者,先摇动令其强起,但徐徐接之,令得阴气,阴气推之,须臾自强,强而用之,务令迟疏。精动而正闭精,缓息瞑目,偃卧导引,身体更复,可御他女。欲一动则辄易人,易人可长生。若御—女,阴气既微,为益亦少。又,阳道法火,阴道法水。水能制火,阴亦消阳,久用不止,阴气吸阳,阳则转损,所得不补所失。促能御十二女子而复不泄者,令人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不泄者,年万岁。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忍,不可不慎。数交而时—泄,精气随长,不能使人虚损。若数交接则泻精,精不得长益,则行精尽矣。在家所以数数交接者,一动不泻则赢,得—泄之精减,即不能数交接。但—月辄再泻精,精气亦自然生长,但迟微不能速起,不如数交接不泻之速也(采女者,少得道,知养性,年一百七十岁,视如十五。殷王奉事之年,问道于彭祖也)。
彭祖曰:奸淫所以使人不寿者,非是鬼神所为也。直由用意欲猥,精动欲泄,务副彼心,竭力无厌,不以相生,反相害,或惊狂消渴,或癫疾恶疮,为失精之故。但泻辄导引,以补其处。不尔,血脉髓脑日损,风湿犯之,则生疾病,由俗人不知补泻之宜故也。
彭祖曰:凡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鬼魅因之共交,失精而一当百。若欲求子,令子长命,贤明富贵,取月宿日(月宿日,直录之于后),施精大佳。
天老曰:人生俱舍五常,形法复同,而有尊卑贵贱者,皆由父母合八星阴阳,阴阳不得其时,中也;不合宿,或得其时人,中上也;不合宿,不得其时,则为凡夫矣。合宿交会者,非生子富贵,亦利己身,大吉之兆(八星者,室、参、井、鬼、柳、张、心、斗,星宿在此星,可以合阴阳求子)。
月二日、三日、五日、九日、二十日,此是王相生气日,交会各五倍,血气不伤,令人无病。仍以王相日,半夜后,鸡鸣前,徐徐弄玉泉,饮玉浆,戏之。若合用春甲寅、乙卯,夏丙午、丁未,秋庚申、辛酉,冬壬子、癸酉,与上件月宿日合者,尤益佳。若欲求子,待女人月经绝后一日、二日、五日,择中王相日,以气生时,夜半之后施精.有子皆男,必有寿贤明。其王相日,谓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凡养生,要在于爱精。若能一月再施精,一岁二十四气施精,皆得寿百二十岁。若加药饵,则可长生。所患人年少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至老乃始知道,便已晚矣,病难养也,虽晚而能自保,犹得延年益寿。若少壮而能行道者,仙可其冀矣。
《仙经》曰:男女俱仙之道,深内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乃徐徐出入,精动便退。一旦一夕可数为之,令人益寿。男女各息,意共存之,唯须猛念。
道人刘京云:春,三日一施精;夏及秋,一月再施精。冬常闭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阳,人能法之,故能长生。冬一施当春百。
蒯道人言:人年六十,便当绝房内。若能接而不施精者,可御女耳。若自度不辨者,都远之为上。服药百种,不如此事可得久年也。
《道林》云:命本者,生命之根本也,决在此道。虽服大药及呼吸导引,备修万道,而不知命之根本。根本者,如树木,但有繁枝茂叶而无根本,不得久活也。命本者,房中之事也。故圣人云:欲得长生,当由所生。房中之事,能生人,能杀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死矣。交接尤禁醉饱,大忌,损人百倍。欲小便,忍之以交接,令人得淋病,或小便难,茎中痛,小腹强。大恚怒后交接,令人发痈疽。
《道机》:房中禁忌,日月晦朔,上下弦望,口月蚀,大风恶雨,地动,雷电霹雳,大寒暑,春夏秋冬节变之日,送迎五日之中,不行阴阳,本命年、月、日,忌禁之尤重(阴阳交错不可合,损血气,泻正纳邪,所伤正气甚矣,戒之)。新沐头,新行疲倦,大喜怒,皆不可行房室。
彭祖曰:消息之情,不可不知也。又须当避大寒、大热、大雨、大雪、日月蚀、地动、雷霆,此是天忌也;醉饱、喜怒、忧愁、悲哀、恐惧,此人忌也;山川神祇、社稷井灶之处,此为地忌也。既避此三忌,又有吉日,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四季之月戊已,皆王相之日也。宜用嘉会,令人长生,有子寿。其犯此忌,既致疾,生子亦凶夭短命。
老子曰:还精补脑,可得不老矣。
《子都经》曰:施泻之法,须当弱入强出(何谓弱入强出,纳玉茎于琴弦麦齿之间,及洪大便出之,弱纳之,是渭弱入强出。消息之,令满八十动,则阳数备,即为妙也)。
老子曰:弱入强出,知生之术;强入弱出,良命乃卒。此之谓也。
摄生消息论  丘处机
春季摄生消息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臥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又兼去冬以来,拥炉熏衣,啗炙炊煿,成积至春,因而发泄,致体热头昏,壅隔涎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若稍觉发动,不可便行疏利之药,恐伤脏腑,别生余疾,惟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疾之剂,或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通畅。若无疾状,不可吃药。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饭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緜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凑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刘处士曰:「春来之病,多自冬至后,夜半一阳生,阳无吐,阴无纳,心膈宿热,与阳无相冲,两虎相逢,狭道必斗矣。」至于春夏之交,遂使伤寒虚热时行之患,良由冬月焙火食炙,心膈宿痰流入四肢之故也。当服祛痰之药以导之,使不为疾。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塞咳嗽。身觉热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强忍,即便加服。肺兪五脏之表,胃兪经络之长,二处不可失寒热之节,谚云:『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是也。
肝脏春旺
肝属木,为青帝,卦属震,神形青龙,象如悬匏。肝者,干也。状如枝干,居在下,少近心,左三叶,右四叶,色如缟映绀。肝为心母,为肾子。肝中有三神,名曰爽灵、胎光、幽精也。夜臥及平旦,扣齿三十六通,呼肝神名,使神清气爽。目为之宫,左目为甲,右目为乙。男子至六十,肝气衰,肝叶薄,胆渐减,目即昏昏然。在形为筋,肝脉合于木,魂之藏也。于液为泪,肾邪入肝,故多泪。六府,胆为肝之府,胆与肝合也。故肝气通,则分五色。肝实则目黄赤。肝合于脉,其荣爪也,肝之合也。筋缓弱,脉不自持者,肝先死也。目为甲乙,辰为寅卯,音属角,味酸,其嗅臊膻。心邪入肝,则恶膻。肝之外应东嶽,上通岁星之精,春三月常存岁星青气入于肝。故肝虚者,筋急也;皮枯者,肝热也;肌肉斑点者,肝风也;人之色青者,肝盛也;人好食酸味者,肝不足也;人之发枯者,肝伤也;人之手足多汗者,肝方无病。肺邪入肝,则多哭。治肝病,当用嘘为泻,吸为补。其气仁,好行仁惠伤悯之情,故闻悲则泪出也。故春三月木旺,天地气生,欲安其神者,当泽及群刍,恩沾庶类,无竭川泽,毋洒陂塘,毋伤萌芽,好生勿杀,以合太清,以合天地生育之气。夜臥早起,以合乎道。若逆之,则毛骨不荣,金木相克,而诸病生矣。
相肝脏病法
肝热者,左颊赤。肝病者目夺而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喜怒。肝虚则恐,如人将捕之。实则怒,虚则寒。寒则阴气壮,梦见山林。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肿。肝病欲散,急食辛以散,用酸以补之。当避风,肝恶风也。肝病,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支满淋溲,大小便难,好转筋。肝有病,则昏昏好睡,眼生膜,视物不明,飞蝇上下,努肉攀睛,或生晕映冷泪,两角赤痒,当服升麻疏散之剂。
夏季摄生消息
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三伏内腹中常冷,时忌下利,恐泄阴气,故不宜针灸,惟宜发汗。夏至后,夜半一阴生,宜服热物,兼服补肾汤药。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为症块。若患冷气痰火之人,切宜忌之。老人尤当慎护。平居簷下过廊衖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淨室,水亭木阴,洁淨空厂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每日宜进温补平顺丸散,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不得于星月下露臥,兼便睡著,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腠里,其患最深。贪凉,兼汗身当风而臥,多风痺一,手足不仁,语言蹇涩,四肢瘫痪。虽不人人如此,亦有当时中者,亦有不便中者。其说何也?逢年岁方壮,遇月之满,得时之和,即幸而免,至后还发。若或年力衰迈,值月之空,失时之和,无不中者。头为诸阳之总,尤不可风,臥处宜密防小隙微孔,以伤其脑户。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不得梳著头皮,当在无风处梳之,自然去风明目矣。
《养生论》曰:夏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臥早起,无猒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实,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长养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发痎疟,奉收者少,冬至病重。又曰: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禁饮食汤,禁食过饱,禁溼地臥并穿溼衣。
心脏夏旺
心属南方火,为赤帝,神形如朱雀,象如倒悬莲蕊。心者,纤也,所纳纤微,无不贯注变水为血也。重十二两,居肺下肝上,对尾鸠下一寸,注曰:胞中心口掩下尾鸠也。色如缟映绛,中有七孔三毛。上智之人,心孔通明。中智之人,五孔,心穴通气。下智无孔,气明不通。无智狡诈。心为肝子,为脾母,舌为之宫阙。窍通耳,左耳为丙,右耳为丁。液为汗,肾邪入心,则汗溢。其味苦。小肠为心之腑,与心合。《黄庭经》曰:「心部之宅莲含花,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适寒热荣卫和,丹锦绯囊披玉罗。」其声征,其嗅燋,故人有不畅事,心即燋燥。心气通,则知五味。心病,则舌燋卷而短,不知五味也。其性礼,其情乐。人年六十,心气衰弱,言多错忘。心脉出于中冲,生之本,神之处也。主明运用。心合于脉,其色荣也。血脉虚少,不能荣脏腑者,心先死也。心合辰之巳午,外应南岳,上通荧惑之精。故心风者,舌缩不能言也。血壅者,心惊也;舌无味者,心虚也;善忘者,心神离也;重语者,心乱也。多悲者,心伤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面青黑者,心气冷也;容色鲜好,红活有光,心无病也。肺邪入心,则多言。心通微,心有疾,当用呵。呵者,出心之邪气也。故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则含忠履孝,辅义安仁,安息火炽,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臥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逆之则肾心相争,火水相克,火病由此而作矣。
相心脏病法
心热者,色赤而脉溢,口中生疮,腐烂作臭,胸膈肩背、两胁两臂皆痛。心虚则心腹相引而痛,或梦刀杖火焰,赤衣红色之物,炉冶之事,以恍怖人。心病欲濡,急食咸以濡之,用苦以补之,甘以泻之。禁湿衣热食。心恶热及水。心病,当脐上有动脉,按之牢,苦痛。更苦烦煎,手足心热,口干舌强,咽喉痛,咽不上,忘前失后。
秋季摄生消息
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咸辛增酸以养肝气。肺盛则用咽以泄之,立秋以后,稍宜和平将摄。但凡春秋之际,故疾发动之时,切须安养,量其自性将养。秋间不宜吐,并发汗,令人消烁以致脏腑不安,惟宜针灸。下痢,进汤散以助阳气。又若患积劳、五痔、消渴等病,不宜吃干饭炙煿,并自死牛肉、生鲙鸡猪、浊酒陈臭、咸醋粘滑,难消之物,及生菜瓜果鲊酱之类。若风气冷病痃癖之人,亦不宜食。若夏月好吃冷物过多,至秋患赤白痢疾兼疟疾者,宜以童子小便二升,并大腹槟榔五箇,细剉,同便煎,取八合,下生姜汁一合,和收起腊雪水一锺,早朝空心,分为二服,泻出三两行。夏月所食冷物,或胸脱有宿水冷脓,悉为此药祛逐,不能为患。此汤名承气,虽老人亦可服之,不损元气,况秋痢又当其时,此药又理脚气,悉可取效。丈夫泻后两三日,以薤白煮粥,加羊肾同煮,空心服之,殊胜补药。又当清晨睡觉,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又曰,秋季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臥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甯,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渗为泄,奉藏者少。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并穿寒湿内衣。《千金方》曰:「三秋服黄蓍等丸一二剂,则百病不生。」
肺脏秋旺
肺属西方金,为白帝,神形如白虎。象如悬磬,色如缟映红。居五脏之上,对胸若覆盖然,故为华盖。肺者,勃也,言其气勃郁也。重三觔三两,六叶两耳,总计八叶。肺为脾子,为肾母。下有七魄如婴儿,名尸狗、伏尸、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辟臭,乃七名也。夜臥及平旦时,叩齿三十六通,呼肺神及七魄名,以安五脏。鼻为之宫,左为庚,右为辛。在气为咳,在液为涕,在形为皮毛也。上通气至脑户,下通气至脾中。是以诸气属肺,故肺为呼吸之根源,为传送之宫殿也。肺之脉出于少商,又为魄门。久臥伤气,肾邪入肺,则多涕。肺生于右,为喘咳。太肠为肺之府,大肠与肺合,为传泻行导之府,鼻为肺之宫,肺气通则鼻知香臭。肺合于皮,其荣毛也,皮枯而毛落者,肺先死也。肺纳金,金受气于寅,生于巳,旺于酉,病于亥,死于午,墓于丑。为秋日,为庚辛,为申酉。其声商,其色白,其味辛,其臭腥。心邪入肺,则恶腥也。其性义,其情虑。肺之外应五嶽,上通太白之精。于秋之壬日,存太白之气入于肺,以助肺神。肺风者,鼻即塞也;容色枯者,肺干也;鼻痒者,肺有虫也;多恐惧者,魄离于肺也;身体黧黑者,肺气微也;多怒气者,肺盛也;不耐寒者,肺劳也,肺劳则多睡;好食辛辣者,肺不足也;肠鸣者,肺气壅也;肺邪自入者,则好笑。故人之颜色莹白者,则肺无病也。肺有疾,用呬以抽之。无故而呬,不祥也。秋三月金旺主杀,万物枯损,欲安其魄而存其形者,当含仁育物,施恩敛容,阴阳分形,万物收杀,雀臥鸡起,斩伐草木以顺秋气,长肺之刚,则邪气不侵。逆之则五脏乖,而诸病作矣。
相肺脏病法
肺病热,右颊赤。肺病,色白而毛槁。喘欬气逆,胸背四肢烦痛,或梦美人交合,或见花旛衣甲,日月云鹤,贵人相临。肺虚则气短不能调息。肺燥则喉干。肺风则多汗畏风,欬如气喘,旦善暮甚,气病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又曰宜酸以收之,用辛以补之,苦以泻之。禁食寒,肺恶寒也。肺有病,不闻香臭。鼻生瘜肉,或生疮疥,皮肤燥痒,气盛咳逆,唾吐脓血,宜服排风散。
冬季摄生消息
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臥晚起,以待日光。去寒就温,毋泄皮肤,逆之肾伤,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斯时伏阳在内,在疾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故也。宜服酒浸补药,或山药酒一二杯,以迎阳气。寝臥之时,稍宜虚歇。宜寒极,方加緜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惟无寒即已。不得频用大火烘炙,尤甚损人,手足应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使人烦躁。不可就火烘炙食物。冷药不治热极,热药不治冷极。水就溼,火就燥耳。饮食之味,宜减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宜居处密室,温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老人尤甚。恐寒邪感冒,为嗽逆、麻痹、昏眩等疾。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阴气内蕴之时,若加汤火所逼,必出大汗,高年骨肉疏薄,易于感动,多生外疾。不可早出以犯霜威,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晚服消痰凉膈之药以平和心气,不令热气上湧,切忌房事,不可多食炙煿肉麪馄饨之类。
肾脏冬旺
《内景经》曰:肾属北方水,为黑帝,生对脐,附腰脊。重一觔一两,色如缟映紫。主分水气,灌注一身,如树之有根。左曰肾,右名命门。生气之府,死气之庐。守之则存,用之则竭。为肝母,为肺子。耳为子宫。天之生我,流气而变谓之精,精气往来为之神,神者肾脏,其情智。左属壬,右属癸。在辰为子亥,在气为吹,在液为唾,在形为骨。久立伤骨,为损肾也,应在齿。齿痛者,肾伤也。经于上焦,荣于中焦,卫于下焦。肾邪自入,则多唾。膀胱为津液之府,荣其发也。《黄庭经》曰:「肾部之宫元阙圆,中有童子名上元。主诸脏腑九液源,外应两耳百液津。」其声羽,其味咸,其臭腐。心邪入肾,则恶腐。凡丈夫六十,肾气衰,发变齿动。七十,形体皆困。九十,肾气焦枯。骨痿而不能起床者,肾先死也。肾病则耳聋骨痿。肾合于骨,其荣在髭。肾之外应北岳,上通辰星之精,冬三月存辰星之黑气,入肾中存之。人之骨疼者,肾虚也;人之齿多龃者,肾衰也;人之齿堕者,肾风也;人之耳痛者,肾气壅也;人之多欠者,肾邪也;人之腰不伸者,肾乏也;人之色黑者,肾衰也;人之容色紫而有光者,肾无病也;人之骨节鸣者,肾羸也。肺邪入肾,则多呻。肾有疾,当吹以泻之,吸以补之。其气智。肾气沈滞,宜重吹则渐通也。肾虚则梦入暗处,见妇人僧尼,龟鳖驼马、旗枪,自身兵甲,或山行,或溪舟。故冬之三月乾坤气闭,万物伏藏,君子戒谨,节嗜欲,止声色,以待阴阳之定,无兢阴阳,以全其生,合乎太清。
相肾脏病法
肾热者颐赤。肾有病,色黑而齿槁,腹大体重,喘咳汗出,恶风。肾虚则腰中痛。肾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欲下,膈塞不通,腹满胀,食塞则泄,在形黑瘦。肾燥,急食辛以润之。肾病坚,急食咸以补之,用苦以泻之。无犯热食,无著煖衣。肾病,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苦食不消化,体重骨疼,腰胯膀胱冷痛,脚痛或痺,小便余沥,疝瘕所缠,宜服肾气丸。
右四时调摄养生治病大旨,尽乎此矣。他如《灵》、《素》诸编,皆绪论耳,屠本畯识。
《彭祖摄生养性论》
养生专篇。阐述了神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及养生方法。全篇宗旨在清静养神,摄精爱气。收入《道藏》第572册。
【附文】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柔弱畏威,神强也。鼓怒骋志,气强也。凡人才所不至而极思之,则志伤也。力所不胜而极举之,则形伤也。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积悲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久言笑则脏腑伤,久坐立则筋骨伤。寝寐失时则肝伤,动息疲劳则脾伤,挽弓引弩则筋伤,沿高涉下则肾伤,沈醉呕吐则肺伤,饱食偃卧则气伤,骤马步走则胃伤,喧呼诘骂则胆伤,阴阳不交则疮痱生,房室不节则劳瘠发。且人生一世,久远之期,寿不过于三万日。不能一日无损伤,不能一日修补,徒责神之不守,体之不康。岂不难乎!足可悲矣。是以养生之法,不远唾,不骤行。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及极。先寒而后衣,先热而后解。不欲甚饥,饥则败气。食诫过多,勿极渴而饮,饮诫过深。食过则症块成疾,饮过则痰癖结聚气风,不欲甚劳,不欲甚逸,勿出汗,勿醉中奔骤,勿饱食走马,勿多语,勿生餐,勿强食肥鲜,勿沐发后露头。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冷。冬极温而春有狂疫,夏极凉而秋有疟痢。勿露卧星月之下,勿饥临尸骸之前,勿睡中摇扇,勿食次露头,勿冲热而饮冷水,勿凌盛寒而逼炎炉,勿沐浴后而迎猛风,勿汗出甚而便解衣,勿冲热而便入冷水淋身,勿对日月及南北斗大小便,勿于星辰下露体,勿冲霜雾及岚气。此皆损伤脏腑,败其神魄。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此并应于五行,潜禀四体,可理可究矣。志士君子,深可慎焉。犯之必不便损,久乃积成衰败。是故心为五脏之主,气为百体之使,动用以太和为马,通宣以玄寂为车,关节烦劳即偃仰导引。若不营摄养之术,不顺和平之道,须臾气衰于不竟之际,形枯于声色之前。劳其渺渺之身,憔其戚戚之思。闻斯道,养深可修慎。是以真人常日淡泊,不亲狂荡,而愚者纵意未至,损身已先,败其神魂,伤其魄矣。悲夫!
修性养生智慧篇   ---转自 气功天地 (2008-06-16 14:49:15)
标签:杂谈  分类:诠释佛说
自古以来,佛、道、医是不分家的,历代的大德高僧仙圣均懂医道救助众生。所以我们学练气功的同时,不但要懂得养生之道,更要学习一些医学知识。如:气血经脉的运行、了解中华“气‘文化及生命信息的知识、脏腑的生理功能、中草药养生的知识等等。
中国古代的佛菩萨、仙圣伟人们,以他们伟大的智慧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修行、养生还是中医药学都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代人。为了让大家获取更多的修行养生的知识,把祖先有关这方面的智慧和知识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吸取其精华,以助走好我们的人生。
[原文]论曰:张湛称,养性缮写经方,在于代者甚众,嵇叔夜论之最精旨远不会近。余之所言,在其义与事归实录,以贻后代,不违惰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眄可行。使旨约而赡广,业少而功多。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故其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语译]张湛认为养性抄写经方,在历代都有许多人,但数嵇康论述得最为精辟,然而他的文章很高深,不太切合实用。我所论述的养生之道,是把养生的意义和要做的事情按照实际情况记录下来,传给后代。这些养生之道不违反人的自然性情,随时可以照着去做;不用放弃感官的嗜好,很轻松地就能施行。其意思简要而惠及面广,要做的事情不多但收益很大,容易掌握又便于实行。概括我所论述的养生之道,有十个要点:一是爱惜精神,二是珍重气机,三是保养形体,四是导引吐纳,五是注意言论,六是节制饮食,七是节制房室,八是克服鄙俗,九是谨慎医药,十是严守禁忌。除了上述十点,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重要的。
[原文]彭祖曰:每施写讫,辄导引以补其虚,不尔,血脉髓脑日损。犯之者生疾病,俗人不知补写之义故也。饮酒吐逆,劳作汗出,以当风卧湿,饱食大呼,疾走举重,走马引强,语笑无度,思虑太深,皆损年寿。是以为道者务思和理焉,口目乱心,圣人所以闭之;名利败身,圣人所以去之。故城老曰: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
[语译]彭祖说:每次性交时男子射精完毕,就施行导引术以补偿耗损的精气。否则,人体血脉精髓就会日益虚弱。违背这条养生之道的人生病,是因为世俗人们不懂得补泻的方法。另外诸如酗酒以至呕吐、呃逆,劳动操作导致大汉淋漓,迎风坐卧湿地,吃饱饭后大声呼叫,手持重物快走,骑在奔跑的马上挽拉强弓,谈话嬉笑没有节制,思考忧虑过于深重,这些举动都耗伤人的气血而减少寿命。所以追求养生之道的人一定要想想诸事以节制为中和的道理,声色等口目之欲扰乱心神,因此圣人要尽量缄口合目;功名利禄毁坏人的身体,因此圣人要抛弃它。天老说:男子汉处世为人要忠厚而不轻薄,摒弃礼教和所谓的圣贤之道,无知无欲,保养自己,这才是道德的根源啊。
[原文]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宣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曰之忌者,暮无饱食;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一年之忌者,暮须远内;终身之忌者,暮常护气。夜饱,损一日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一接,损一岁之寿,慎之。清旦初,以左右手摩交耳,从头上挽两耳又引发,则面气通流。如此者令人头不白,耳不聋。又摩掌令热以摩面,从上向下二七过,去黑气,令人面有光,又令人胜风寒,时气寒热头痛百病皆除。真人曰:欲求长生寿考服诸神药者,当须先断房室,肃斋沐浴熏香,不得至丧孝家及产乳处,慎之慎之。古之学道者所以山居者,良以此也。
[语泽]彭祖说:善于养生的人与女子分床而卧,没有性生活;中等水平的养生者虽与女子同床,但有所节制。与其服用各种滋补强壮药,不如独宿而眠,有益健康长寿。五色过度使人目盲,五音过度使人耳聋,五味过度使人胃气伤败。如果能做到劳逸有节,宣散人体的阴阳之气而致中和,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中懂得进退取舍,就可以延年益寿。养生之道中,一日之内的禁戒是晚饭不要吃得过饱;一月之内的禁戒是晚上不要喝醉酒;一年之内的禁戒是夜里不近女色;一生的禁戒是晚上经常顾护肾气。晚饭吃得过饱,将损耗一日之寿;夜晚酒醉,将损耗一月之寿;男女交合,将损耗一年之寿,所以一定要小心啊。每天清晨,先两手摩擦,放在耳上,从头额方向牵拉两耳,再叉入头发按摩,就可使面部血气流通。这样做还可以使头发不花白,耳朵不聋。然后两手磨搓至发热,再按摩面部,从上向下按摩十四次,能除去脸上憔粹晦暗的气色,使人面部润泽,还能祛寒疏风,治疗时令感冒头痛等多种病。孙思邈说:想追求延年益寿服用各种仙丹妙药的人,首先应禁绝性生活,恭敬地斋戒食素、沐浴熏香,不要到丧葬、服孝和妇人生产哺乳的人家去,一定要格外小心啊。古人修炼养生之道的人要住在远离人群的山里,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原文] 凡日月蚀,救之,吉,活千人。除殃,活万人,与天地同功。日月薄蚀,虹倪地动、雷电霹雳、大寒大雾、四时节变,不可交合阴阳,慎之。凡夏至后丙丁日、冬至后庚辛日,皆不可合阴阳,大凶。凡大月十七日、小月十六日,此名毁败日,不可交会,犯之伤血脉。凡月二日、三日、五日、九日、二十日,此生日也,交会令人无疾。凡新沐、远行及疲、饱食、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热病新差,交者死。
[语泽]凡在日蚀、月蚀的时候救人吉利,能活千人之多,这个时候除坏人、灾害,能救活万人,与天地养育之恩等量齐观。在日月相掩蚀、雨后彩虹、地震、电闪雷鸣、大寒大雾天气、四季节气变化时,都不要性交,一定谨慎行之。凡夏至后三四天、冬至后七八天的时间内,都不可性交,否则不吉利。凡农历每个月份是三十天的大月的第十七天、农历只有二十九天的小月的第十六天,是令人名声败坏的日子,不可性交,否则损伤血脉。每个月的二日、三日、五日、九日、二十日这几天,是事物生长繁殖的时间,此时性交,不会生病。凡刚洗完头、远行疲劳、饱食醉酒、情绪激动、男女热性病刚痊愈、女子月经来潮或刚生孩子后,都不宜性交,特别是热病初愈,如强行交合则致死。
[原文]老子曰:人生大限百年,节护者可至千岁,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不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勿谓暗昧,神见我形;勿谓小语,鬼闻我声;犯禁满千,地收人形。人为阳善,人自报之;人为阴善,鬼神报之。人为阳恶,人自治之;人为阴恶,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示之以影;地不欺人,示之以响。人生天地气中,动作喘息皆应于天,为善为恶,天皆鉴之。人有修善积德而遭凶祸者,先世之余殃也;为恶犯禁而遇吉祥者,先世之余福也。故善人行不择日,至凶中反得凶中之吉,人恶得恶中之善;恶人行动择时日,至吉中反得吉中之凶,人善中反得善中之恶,此皆目然之符也。
[语译]老子说:人的寿命极限是百岁,然而善于保养者可以活一千岁,这就像照明使用灯油,点细小的灯心耗油少,燃烧时间长;点粗大的灯心耗油多,燃烧时间短,是同样道理。众人大声喧哗而我轻声细语,可节省气力;众人因相互冲突,急躁冲动而我不生气,能保养精神。众人处事杂乱无章而我井然有序,则心境平稳。不因无谓的事情耗费心力,不去俯就世俗的礼仪,恬淡怡然,无为而治,神气自然充沛饱满,以这种人生态度为长寿仙丹,人世间没有比我更清楚的了。不要以为昏暗的时候或地方没人知晓,神仙可以看见我的形踪;不要以为悄声细语没人发现,鬼怪能听见我的声音;如果触犯禁忌一千次,阎王爷就会索回你的身体。你做显而易见的好事,别人就会报答你;你做隐而不见的好事,鬼神会来报答你;你做显而易见的坏事,别人会来惩治你;你做隐蔽的坏事,鬼神会来惩治你。所以说苍天大地不会蒙骗人,它们总会对你的所为作出反应,象影之随形,响之随声。人生活在自然万物中,一切言动视听都有自然万物息息相应,无论善行恶举,苍天都会知道。有的人修养积德却遭凶事祸灾,那是前世造的虐危及到他;有的人作恶多端反逢凶化吉,遇难呈祥,那是前世的福份庇佑了他。所以好人做事不必选良辰吉日,到时自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恶人做事尽管多次测算,完全照卦书,皇历办,也会处处出师不利,倒楣遭灾,这都有显而易见的凭证。
[原文]老子曰:凡人生多疾病者,是风日之子。生而早死者,是晦日之子。在胎而伤者,是朔日之子,生而母子俱死者,是雷霆霹雳日之子。能行步有知而死者,是下旬之子。兵血死者,是月水尽之子,又是月蚀之子。虽胎不成者,是弦望之子。命不长者,是大醉之子。不痴必狂者,是大劳之子。生不成者,是平晓之子。意多恐悸者,是日出之子。好为盗贼贪欲者,是禺中之子。性行不良者,是日中之子。命能不全者,是日昃之子。好诈反妄者,是晡时之子。不盲必聋者,是入定之子。天地闭气不通,其子死。夜半合阴阳生子,上寿贤明,夜半后合会生子,中寿聪明智慧,鸡鸣合会生子,下寿克父母。此乃天地之常理也。
[语译]老子说:凡是生育多病的孩子,盖由刮风时受的孕。生而早夭的孩子,是每月最后一天受的孕。生下来但母子都死亡的,是打雷那天受的孕。已经能走路,开始懂事时死掉的孩子,是某月下旬受孕。死于格斗兵刃的孩子,是女子月经干净那天受的孕,也可能月蚀时受孕。虽能成胎但终究不能平安降生的,是某月初七、八、二十二、三日或十五日受孕。短命的孩子是酒后受孕所致。痴呆、癫狂的残疾儿是极度疲劳强交合受孕的结果。发育不良的孩子是黎明时分受孕。时常害怕惊恐的孩子是太阳升起时受的孕。喜欢偷盗、贪恋钱财的孩子,是靠近中午时受的孕。品行不端的孩子是中午受的孕。寿命和才能不周全的是太阳偏西时受孕。奸诈荒诞举止的人是晚间受的孕。盲儿或聋儿是夜深人静时受孕的结果。天地自然之气闭塞不通,生的孩子也难存活。半夜时分交媾受孕生的孩子能高寿、贤德、聪慧;后半夜性交受孕生下的孩子能活到八十岁上下,也聪明智慧;鸡叫时受孕生下的孩子,寿命要短些,而且妨害父母。这是人世间的一般道理。
[原文]老人之性,必持其老,无有藉在,率多骄恣,不循轨度,忽有所好,即须称情。既晓此术,当宜常预慎之。故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又当爱情,每有诵念,无令耳闻,此为要妙耳。又老人之道,常念善无念恶,常念生无念杀,常念信无念欺。养老之道,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无喜怒,无极视,无极听,无大用意,无大思虑,无吁嗟,无叫唤,无吟吃,无歌啸,无亨啼,无悲愁,无哀恸,无庆吊,无接对宾客,无预局席,无饮兴。能如此者,可无病长寿,斯必不惑也。
[语译]老人的脾气,多是倚老卖老,不含蓄宽容,许多人到老年就骄傲、放纵,不循常情,偶有喜欢的事情或物品,一定要马上去做或得到才满意。既然知道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变化,就应当时常注意防护才好。因此养老之道最重要的是,耳朵不要乱听,嘴巴不要乱讲,身体不要乱动,心中没有杂念,这些都是对老人健康有好处的。另外,还要珍惜老年人的情感,他特别挂念的事情或物品,不要让他听见看到,这也是很重要的策略。其次,老年人要经常想念善的而不记住恶的,常想念生的而不想念死的,常重信义而不欺骗,保养老人的原则是不参加六博和格五等博戏,不逞强用力气,不拿重物,不要快跑,不要大喜大怒,不要过用目力,不要过用听力,不要太专心致志,不要思考太久,不要叹息,不要高喊,不要口吃,不要唱歌吹口哨,不要啼哭,不要悲愁,不要哀伤,不参加婚庆丧葬活动,不接待宾客,不赴棋弈,不过量饮酒,能做到上述诸条,可以做到健康无病且延年益寿,这些都是经验之谈,是可以相信并照着去做的。
[原文]又常避大风、大雨、大寒、大暑、大露、霜、霰、雪、旋风、恶气、能不触冒者,是大吉祥也。凡所居之室,必须大周密,无致风隙也。夫善养老者,非其书勿读,非其声勿听,非其务勿行,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谓猪豚、鸡、鱼、蒜、脍、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常学淡食,至如黄米、小豆,此等非老者所宜食,故必忌之。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粳米等为佳。又忌强用力咬啮坚硬脯肉,反致折齿破断之弊。人凡不饥不饱,不寒不热,善。行住坐卧、言谈语笑、寝食造次之间能行不妄失者,则可延年益寿矣。
[语译]另外要避大风、大雨、寒流、暑热、极重的露水、霜降、霰雪、旋风、秽浊之气等恶劣的气候,这是很吉祥的。老人的住房要严密温暖,不要让它透风。善于养老的人,不该读的书不读,不该听的声音不听,不该干的事不干,不该吃的东西不吃。所谓不该吃的食物,包括猪尤其是小猪、鸡、鱼、大蒜、切碎的肉和生肉、生菜、过酸和过咸的饮食,要学着吃味道淡一些的食品。还有像黄米、小豆,也是老年人不宜吃的,所以应禁止吃它们。应该常吃性味清淡的食品,如大麦、小麦、粳米等最好。另外,严禁勉强使劲用牙咬坚硬的干肉,这样反而会折断牙齿、划破牙龈。老人平素保持不饱不饿、不冷不热的状态最好。日常行走、住宿、坐卧、言语说笑以及就寝饮食时,能够做到有条不紊,不放纵自己,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原文]论曰:非但老人须知饮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行气之道,礼拜一日勿住。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壅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矣。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故曰:安者非安,能安在于虑亡;乐者非乐,能乐在于虑殃。所以老人不得杀生取肉以自养也。
[语译]老人不仅要懂得服食、保养和必要的禁忌,还要会按摩身体,活动四肢,导引行气。使气血疏通的操练方法,即使向神佛致礼的日子里也不要停止。一定不要坐卧一个地方使气血壅滞。所以流动的水不腐烂,门上的转轴不生蠹虫,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活一、二百岁。因此说,平安的人并非一直平安,之所以能平安是因为他总是想到伤亡,从而尽量防备之;快乐的人并非一直快乐,之所以能快乐是因为他总是想到灾祸,从而主动避之.
药王养生十大要妙
药王山管理局  张世英  曹建华
药王孙思邈不仅是历代医家中的高寿者,而且其养生思想和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前人养生长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之实践,他在晚年的巨著《千金翼方·养性》中指出:“余之所言,在其义与事归实录,以贻后代。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以,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盼可行,使旨约而胆广,业少而功多。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故其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已往,未之或知也。”这充分的反映了孙氏养生益寿,抗老延年所具有的特点,系列体系,措施秘要。故特对“十大要妙”简述如下。
“一曰啬神”:涵义,“啬(se)者,节俭,不浪费。《韩非子·解老》:“少费之谓啬。”“神”,即调神。静心怡神,爽身悦志,不为事忧,不为物动,淡然无为,睿智达观。易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故孙氏极力主张:无妄以养神。对调摄精神养生法非常重视,指出:“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他特意把“啬神”放在养生益寿方法的首位,可谓其为大旨要。
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安神宜悦乐”,要神情安静,就得有心情舒畅的情绪,愉快欢乐的状态。《文子》曰:“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其中孙氏又说:“神疲心易役”,心主神、过则疲困。《素问》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当然这里的“主明”乃谓之心安,心藏神,主神明。因而静心才能怡神,爽身才能悦志,修性才能养神,尤其应始终保持“恬淡无妄”,始终应保持“平衡健康”,始终应保持“抑情节护”。人都在自然与社会之中生存,都有七情六欲,都在进行思维行为活动,孙氏要人切不可“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切不可“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窍,以求虚誉,没齿无厌”。只“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嗜欲煎其内,权值牵其外”,“神统于心,费心劳神,夫心犹灯缸,神其炷焰也”,使“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这就是调神摄养,清心寡欲,安居乐业,神旺体健,颐养天年的孙氏养生长寿的真谛——“啬神”。
“二曰爱气”:涵义,即爱惜固护人身之正气,行气、调气、养气。孙氏说:“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气”,“中和之气”,即“正气”。正气是人生之根本,“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孙氏根据“气”在人的生命现象中的重要性,认为“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见《孙真人存神炼气铭》)养生益寿必须爱护固惜人身之气。
孙思邈说:“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百日生眉须。”可见调气行气的疗疾养生的重要性。故《春秋繁露》日:“养生之大成者在爱气,……静神以养气。”气是构成人物的基本物质之一,是推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原动力。气在人物内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的。气运行于五脏六腑,四肢百节,既灌溉营养于全身,又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人无气则死。气运行不足则生命过程衰退;气运行不畅,则生命过程受阻,这就会必然损寿。孙氏在《养生铭》中指出:“气弱病相侵”,就是指正气不足侵生病患。又指出:“惜气保和纯”,“惜气”,即爱惜,保养真气。“和纯”,即指人体气血调和,纯正无邪。所以,养生不但要爱气,即以行气调气养气,要采取可行之法,使气机通畅,运行健旺。这样,才能使人生命力旺盛,才能抗老延年,康健益寿。这就是孙氏养生益寿的根本——“爱气”。
“三日养形”:涵义,“形”,即人身,形体。通过神与气来荣养人之形体,形体常动勤动以养护神室气宅。孙氏说:“夫禀形之类,须存摄养,将养失度,百病萌生。”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之故。孙氏指出:“夫身为神气之窟宅,……命住身存,合于真性。……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否则就会“理守遇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妄色衰”。(见《孙真人存神炼气铭》)。
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遗体宜保之,箕畴五福寿为最。”正如《越命书》云:“天地之间,人为最贵。盖人与物不同,禀色以成形,惟人得形气之正,故头圆在上象天,足方在下象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固父母之遗体也。”孙氏认为守固精神,保身性命“忧不可积、乐不可纵、形不可太劳、神不可太用。”尤其是年当少壮者,能此者则“不服药物,不失一二百岁也”,“人之寿夭在于撙节。”形养必须静养又须动养,孙氏指出:“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经常参加一定量的运动,可推迟衰老,勤动身康健,并强调“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他还充满信心地指出:“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见《旧唐书·孙思邈传》),这就是孙氏养生益寿的鼎足之一——“形养”。
“四曰导引”:涵义,也作“道引”。“道气令和,引体全柔”的意思。王冰注:“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包括气功养生,按摩推拿,健身操术等运动方法。以调整呼吸,吐故纳新,使体内真气升降运动和自然界息息相通,以使人体内气更为充实旺盛。正如《要方·调气法》说:“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孙氏还以为导引不仅能养生保健,而且还可治病复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可见孙氏对调气导引颇有心得,颇有研究,颇得其益,因而他所录记和保存于著作中的导引之术之法,之方之论达20余种,操练功术成为抗老延年,保健益寿的一个重要手段。
孙思邈“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兼收其功术,如内功调养:清静、寡欲、守一、坐忘、存思等;如修命固形:吐纳、迎气、服气、胎息、内丹、外丹等。孙氏尤以按摩法为纲,泾渭分明,佛道各列,择选要集:一为“婆罗门法”,一为“老子按摩法”,两法计67势,就其内容来看,除压摩搓动作外,大量是摇动肢节动作(详图见作者《孙思邈养生长寿集要》),其中包括了武术、五禽戏、瑜珈功等。其特点是:①周身上下.活动全面。②丰富多彩,动作协调。③好学易记,简单易行。④动作奇特,古朴典雅。⑤健身强体,效果显著。正如孙氏指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道(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这就是孙氏养生的重要手段——“导引”。
“五曰言论”:涵义,本意是言谈,谈论,也指发表议论或意见。这里孙氏在“养性之都契”的“十二少”中指出:“少语”。“多语则气乏”,否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又指出:“既屏外缘,会须守五神(即肝、心、脾、肺、肾),以四正(即言、行、坐、立)。言最不得浮思妄念,心想欲事,恶邪大起。故孔子日:“思无邪也。”语言与心理治疗,摄养益寿是紧密相连的,所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三伏寒”。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心病还须心药医”。言论既可致病,又可治病。《北梦琐言》载:唐代宋城有一叫元颃的医生,心言医疾颇名。有一妇人误食一虫,忧郁成疾,多方医治不效。后请元颃诊治,元颃得知其病史,遂告诉患者家人说,今以药使呕吐,请配合以盘盂盛之。当吐之时,假言告诉妇人,说有一小蛤蟆吐出后逃走了,但决不可给病人透露真情。此法果使该病根除。
孙思邈在《要方·养性》中指出:“修心既平和,又须慎言语。凡言语读诵常想声在气海(即肚脐下也)中,每日初入后,勿言语谈诵,宁待平旦也。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又食上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亦不用寝卧多言笑、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行不得语,若欲语须住乃语,行语则令人失气。冬至日,止可语不可言,自言曰言,答人曰语。言有人来问,不可不答,自不可发言也。仍勿触冷开口大语为佳。”孙氏还指出:“卧勿大语,损人气力。”“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即损寿耳。”并在《翼方·养老大例》中说:“故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此皆有益老人也。”还对医生特别强调:“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从仪态举止严格要求。“少言语,怡情悦性,则于肺为负矣。”这就是孙氏养生益寿的少言慎语的重要手段——“言论”。
“六曰饮食”:涵义,调节饮食与食养,包括食补、食治。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饮食是生命的基本保证,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效果和健康长寿目的。他又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能用食平,释情遣疾。”而且还提出食治得当,可以治未病,以保身心健康。并认为老年人应注意控制荤食,多吃一些含有矿物质、维生素多的清淡食品,食物应讲究饮食卫生,提倡节制饮食,不可过饱或暴食,对食物的选择要随季节的变化,对食物种类应据身体状况调节,结合五味与五脏的机理关系,注意违反五脏、食忌给人造成的危害等。
孙思邈指出:“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以此辅神,可长生久视也。”在《要方》卷二十六专列“食治”、“养性”卷中专讲饮食和服食法等;《翼方》“养性”中专讲“养老大例”、“养老食疗”等,又于“退居”中再次专节讲“饮食”。孙氏对饮食养生的思想与方法极为重视,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以脏(动物)补脏(人)法,五味补脏法……。还指出:“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论述和介绍了160种食治物药,并类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等,其食疗经验极为丰富,继承和发展了食疗学的内容,使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而奠定了基础,为摄生保健,抗老延年,治疗疾病大有裨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食疗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就是孙氏养生益寿极为重要学说和内容——“饮食”。
“七曰房室”:涵义,即指男女性生活。精既是生命的基础,又是充养和维护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精对人生命极为重要,必须固护蓄养。《内经》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孙思邈说:“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且说:“但解施泄以生育,不能闭固以颐养”,导致“身枯于留连之中,气绝于绮纨之际”,所以就“少百岁之人”。孙氏认为:“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歧伯日:“精不妄用,则气不散;气不散,则神不移。”《悟真篇》注日:“一身之中,以精、气、神为主。神生于气,气生于精。修真之士,不过炼活,精、神、气三物而已。”因而他非常重视房中补益,固精节欲,养精蓄精,实行房中养生法。
孙思邈指出:“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思,不可不慎。”故在《卫生歌》中道:“养肾固精当节制”,“精竭容枯疾病侵”。《要方·养性》:“房中补益”篇中指出:“然此方之作也,非欲务于淫佚,苟求快意,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因而他详述了:节欲能养生之理,纵欲所带来之害,介绍节欲之法,行房有度,合房有术,种育有时,房中禁忌等。孙氏认为:性欲无度乃是养性之大戒。他还创制了“房室过度,精浅自出不禁,腰背不得屈伸,食不生肌,两脚苦弱方”、“梦浅失精方”、“虚劳尿精方”等方药和灸法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的房室养生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孙氏养生益寿至宝旨要——“房室”。
“八曰反俗”:涵义,即抑俗常之情以养性。孙氏极力主张“反俗”,孙思邈说:人生“如膏用小柱之与大柱,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不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见《翼方·养性》)又说:“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显然“人生放恣者众”为其祸害,损身折寿,因而“少百岁之人”。这就要求人们“不临时俗之仪”即以“反俗”。孙氏通过黄帝问歧伯论示告悟世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批评并指责,一针见血的说:“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难道不“反俗”,何言养其生,抗其老、益其寿呢?
孙思邈指出:“可不自摄养而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荣,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余概时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损亡,聊因暇日粗述养性篇,用奖(讲)人伦之道,好事君子与我同志焉。”显然,这是孙氏自述其能活141岁高寿重要之原因,“时俗”为之“多僻”。他还深刻的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难者则不易,“必存”就得“反俗”。这就是孙氏养生益寿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反俗”。
“九曰医药”:涵义,即药养,为医药养生法。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调整人体的机能失衡和精神状态,并根据四时气候变化服用不同药物,用以防疾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孙思邈非常重视医药养生,那为什么要排行第九呢?这正是他大医之胸襟的反映,是防重于治的最好说明,是“三医”治未病的思想体现。纵观《千金》两方,孙氏把药饵之剂贯穿于整个养生实践和医治疾患之中,认为服食之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而且极力推广药物养生法。说:“俗人见浅,且知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且识五谷之疗饥,不知百药之济命。”并且指出:“人非金石,况犯寒热雾露,既不调理,必生疾疠,常宜服药,辟外气,和脏腑也。”
孙思邈把药饵作为增强体质,医疗疾病,防治老年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药饵是用具有滋补和养生延年作用的药物配制而成,可供长期服用的药品,孙氏“耄及之年”,还“竟三余勤药饵。”在《千金》两方中专列“服食法”,又列“养性服饵”、“养老食疗”等,特意论述药饵延令是中年,尤是老年人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指出:“人之在生多诸难遭,兼少年之时,乐游驰骋,情敦放逸,不至于道。攸然白首、方悟虚生,终无所益。年至耳顺之秋,乃希餐饵。然将欲颐性莫测据依。追思服食者于此二篇(即指《要方》卷12两篇)中求之,能庶几于道,足以延令矣。”还列有“辟谷”、“补益”、“飞炼”等。此外,还对服食的方法、步骤、对象、效果、方剂等都一一作了详尽的论述。指出:“量其性冷热虚实,自求好方常服。”至今其服药养生法依然对现代人的养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这就是孙氏养生益寿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医药”。
“十曰禁忌”:涵义,即禁止避忌。孙思邈说:“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顺应自然,四时养生极为重要。孙氏说:“一日之忌者暮无饱食,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一岁之忌者暮须远内,终身之忌者暮常护气。夜饱损一日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一接损一岁之寿,慎之!”并说:“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故养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慎于夭伤也。”当然孙氏除上述的禁忌外,也指建筑在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和“迷信”基础之上的莫名其妙。禁忌在史前社会已经存在,以考古与文物可以证实。由于远古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认识上以某种物质、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的物体与自己及氏族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图腾”崇拜与“禁忌”心理。认为图腾对自己有保护作用,如果触犯将会受祸患、疫病、死亡的惩罚。从而到后来,情况愈复杂,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禁忌有些是有科学道理的,具有积极意义。在医疗保健中的禁忌内容相当丰富。如药物禁忌,食物禁忌,房室禁忌,妊娠禁忌……。然而孙氏所指出的“禁忌”,多以指后者。
孙氏在《要方·养性》专列“黄帝杂忌法”等:《翼方·养性》专列“养性禁忌第一”,该著末还特意列专卷两卷“禁经”,有关禁咒祝由的内容较为集中,详尽具体。但长期以来被一些人认为是糟粕,是迷信,甚而受其批判。正如他说:“余早慕方伎,长崇医疗,偶逢一方,岂怯千金,遂使名方异术莫能隐秘。……斯(即禁咒祝由)之一法,体是神秘,评其辞采,不近人情,故不可得推而晓之。但按法实行,功效出于意表。”孙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研究中,至晚年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炉火纯青,尤信此术,专列两卷,可能认识到它具有独特的作用,可观的效果。历史唯物主义者应以其历史性和人类进步性综合看问题。湖南马王堆出土的竹简医书《五十二病》、《养生方》、《杂疗方》就有数十条关于禁咒祝由的方术。这是无可非议的,孙氏给后世留下了可鉴的宝贵文献!故将其“禁忌”作为“十大要”之一,何以列其为“十曰”而结尾呢?这就是孙氏养生益寿匠心之奥秘,自慎之圭要——“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