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少女金克丝半价:满族马褂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7:44:04
  在电影或照片,经常可以见到一种前清或民国时期称为马褂的外衣,目前港台及海外华人、内地的老年人或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演艺界人士,还偶尔穿着出入于社交场合。

    马褂始于相当于明代这个时期,为对襟式,限制较严,只有骑士才能穿着,它流行于清朝,是官吏出行时所着的一种短衣。它是我国古代或传统服饰的典型,其原型为“摆与坐齐、袖长及肘”的一种外衣。近期国外扬起的“中国风”,使中国的一些传统服饰成为国际流行中的抢手货,马褂就是其中的一例,但在当今市场上出售的马褂与正宗原型货:立领、盘钮、衣身与袖连裁、对襟、大襟或琵琶襟等等,还有不小的区别。

  马褂是清朝所特有的一种较为流行的衣式,清初曾流行于兵士之间,其短袖之式类于行褂(官服之褂)。由于穿此服装活动方便,行走快捷,自缚文忠公征战金川,初得名“胜褂”。至康熙末年全国普及,不论官庶,均可穿着,并演变为一种常服,日常家居均可穿着。又因马褂不能单穿,多套在长袍之外,民间常说长袍马褂,就是说,马褂与长袍是配套穿着的,所以又称“补褂”。后来又因满人常穿着它骑马射击,故又称为“马褂”,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马褂的结构多为圆领,对襟、大襟、琵琶襟(又称缺襟)、人字襟;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均为平袖口,不作马蹄式,马褂的领、袖之边多有镶滚。随着流行款式的起伏和审美观的更替,其边有时尚宽,有时尚狭,从整体看,清中期尚宽,而两头尚狭。马褂的衣长不过腰,下摆左右开衩,衣袖长及腕部,短至肘间。对襟马褂多为礼服,大襟马褂多为常服,而缺襟马褂则多为行装。满族人穿的马褂,两袖用异色面料拼在背心肩缝处。短袖如同背心。大袖可代替正式的行装,窄袖多是作为便服,多为平民百姓穿着。马褂按季节又可分为单式和夹式两种,其面料除绸缎、棉麻毛等织物外,还有皮毛等,但不能使用亮纱和羊皮。夏季的面料多采用纱(丝织物),南方地区多用铁纱线呢、缎、北方满族多用翻毛制品制作。达官贵人多用玄狐、紫貂、海龙、猞猁狲、干尖、倭力、草上霜、紫羔等面料制成马褂。

  马褂的服色亦有定制:亲王、郡王以下文武品官用石青色;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护军统领、侍卫班领等职官员用明黄色;八旗中四正旗副都统用金黄色;正黄旗统下亦用金黄色。其余则各按旗色。至于其他官吏,若有功勋,经皇帝特赏,也可穿着明黄马褂。除平民百姓不得穿黄马褂外,其余颜色听便。马褂的颜色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变化,清初用天空色,至乾隆年间用玫瑰紫,末年多穿称为“福色”的深绎色;嘉庆时用泥金或浅色;光绪、宣统间尤其在南方多用天青、库灰,甚至有用大红色的。作为正式行装的马褂喜用天青色。夏天多用棕色。清朝覆灭之后,冠服制多有废除,惟马褂得以保存。至民国初年,作为为男子礼服,凡出入重大的社交场合,均需穿马褂。其制为对襟,褂长及腹,袖长至肘,左右及后下端开衩,以天然纤维织品制作,黑色,五粒钮扣。在20世纪40年代末之后,由于中山装、人民装的流行,马褂日渐衰落,几近退出历史舞台。

  当今,世界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又将马褂的形制移植到妇女礼服的设计上,而北美的女性则将其用作睡衣或家居服,并在衣身上面加绣花或蕾丝,更加削减了马褂原有的阳刚之气,使之女性化,富于阴柔之美。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服饰的丰富底蕴,以及中国服饰文化对世界服饰发展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