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少女触手怪之战图:常用中草药图谱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1:01:46
白牛胆-----腰腿痛\疟疾\痢疾\目痛\胆结石及胆囊炎

【白牛胆的功效介绍】:
白牛胆 (《泉州本草》)
【异名】毛老虎(《生草药性备要》),猪耳风、大力黄(《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白叶菊(《广西中兽医药植》),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湖南药物志》),大刀药、白背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草、上大黄(《广西药植名录》),过山香(《广西民间常用草药》),羊耳茶、毛茶(《福建中草药》),山白芷(《广东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羊耳菊的全草。
【植物形态】羊耳菊落叶灌木。
高至1米多,直立,枝条粗壮,被绵毛。
单叶互生;狭矩圆形至近倒卵形,长7~10厘米,先端渐尖至钝形,边缘有小锯齿,基部浑圆至广楔形,叶面绿色,有腺点,被粗毛,背白色,密被绢毛或绵毛。
头状花序顶生或近顶的腋生,组成稠密的伞房花丛;总苞片数列,矩形至广披针状,长3~7毫米,宽1毫米,被短毛,边缘膜质.成熟后反卷;花托秃裸,有窝点;舌状花冠前端每为3裂,管状花冠5裂,黄色;雄蕊5枚,花药基部矢形,有长尾;子房下位,1室,柱头2裂。
瘦果长约1.5毫米,被绢毛;冠毛白色带浅黄色。
花期7~8月。
果期11~12月。
生于荒山、丘陵、山腰以下草丛中,或灌木丛中。
分布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小茅香)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黄酮、甾醇和酚类等。
【药理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煎剂有止咳作用(氨水喷雾法),但无祛痰(小鼠酚红法)及平喘作用(豚鼠组织胺喷雾法)。
【性味】①《泉州本草》:味苦微辛,性子,无毒。
②《湖南药物志》:辛,温,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肝、肺、脾、胃诸经。
【功用主治-白牛胆的功效】祛风,利湿,行气,化滞。
治风湿关节疼痛,胸膈痞闷,疟疾,痢疾,泄泻,产后感冒,肝炎,痔疮,疥癣。
①《广西野生资源植物》:治痢疾,水泻。
②《泉州本草》:行气止痛,开胸利膈,泻肝明目,利湿消食。
③《实用中草药》:疏风解表,祛湿利水。
治产后感冒、瘀血痛,妊娠小便不通,肝炎,胃痛。
消化不良,腹痛,齿漏,颈淋巴结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腰腿痛:羊耳菊一两,胡枝子根六钱,大风藤三钱,当归六钱。
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常用中草药配方》) ②治疟疾:白牛胆一两。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③治痢疾:白牛胆干叶一两。
水煎泡乌糖服。
④治溏泄:白牛胆干叶一两半。
水煎服。
⑤治目痛:白牛胆鲜叶一两。
水煎服。
(③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⑥杀灭微丝蚴:㈠羊耳茶二两,槟榔五钱。
水煎服,连服七剂。
㈡羊耳茶四两。
水煎服,连服六至七剂。
(《福建中医药》(4):1,1959) ⑦治产后伤风:羊耳菊六钱,华荆芥三钱,木芙蓉四钱,煎服。
(《常用中草药配方》) ⑧治胆结石及胆囊炎:羊耳菊,白花蛇舌草、牛皮消各五钱,连钱草一两,石菖蒲二钱,皂角一钱。
水煎三次分服。
(《常用中草药配方》) ⑨治痔疮、疥癣:羊耳菊二两。
煎水洗患处。
(《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治疗早期血吸虫病取山白芷(全草)、苍耳草(全草去果、叶)干品各1两,每日1剂煎服。
1个月为一疗程。
治疗早期血吸虫病患者28例,治后进行即期疗效观察,结果粪孵3次复查有9例阴转。
服药后一般都有轻度头昏,个别持续数小时,未经处理自行消失。
羊踯躅-----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劫顽痰。根--痛风走注\坐骨神经痛
【闹羊花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闹羊花(《纲目》)
【类 别】花类
【异名】踯躅花(《本草图经》),惊羊花、老虎花(《纲目》),石棠花(《纲目拾遗》),黄喇叭花(《浙江中药手册》),水兰花、老鸦花、豹狗花(《湖南药物志》),黄蛇豹花(《闽东本草》),三钱三、一杯倒、一杯醉(《广西中草药》),黄牯牛花、石菊花、黄杜鹃花、石棠花、闷头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花序。
【植物形态】羊踯躅(《本经》),又名:玉支(《别录》),羊不吃草(《本草拾遗》),黄杜鹃(《本草蒙筌》),黄踯躅、羊不食草(《纲目》),南天竺草(汪连仕《采药书》),黄色映山红(《纲目拾遗,),搜山虎(《草药图》),影山黄、八厘麻、出山彪、坐山虎、山枇杷、黄稻节柴、黄株标、大叶株标。
落叶灌木,高1~2米。
老枝光滑,带褐色,幼枝有短柔毛。
单叶互生,叶柄短。
被毛;叶片椭圆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先端钝而具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向上微弯的刚毛,幼时背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
花多数,成顶生短总状花序,与叶同时开放;萼5裂,宿存,被稀疏细毛;花金黄色,花冠漏斗状,外被细毛,先端5裂,裂片椭圆状至卵形,上面一片较大,有绿色斑点;雄蕊5,与花冠等长或稍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5室,外被灰色长毛,花柱细,长于雄蕊。
蒴果长椭圆形,熟时深褐色,具疏硬毛,胞间裂开,种子多数。
细小。
花期4~5月。
果期6~7月。
常见于山坡、石缝、灌木丛中。
分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羊踯躅根)、果序(六轴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4~5月间花开放时选择晴天采收。
采下后立即晒干。
【药材】干燥的花序多皱缩,由6~12朵花组成,簇生在一总柄上,黄灰色至黄褐色;花冠钟状,顶端卷折,表面疏生短柔毛;雄蕊较长,花丝弯曲并露于花冠外面,有的脱落,花药卵黄色。
以干燥、黄灰色、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
【化学成分】花含毒性成分梫木毒素和石楠素。
叶含黄酮类、杜鹃花毒素、煤地衣酸甲酯。
【药理作用】①镇痛作用用小白鼠热板法、电击法、兔中枢神经系统总和法均证明口服闹羊花煎剂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但治疗指数低(2.24),安全范围较窄。
将花研成细粉作成混悬液、浸剂、酊剂(用时蒸去乙醇),通过电击小鼠尾巴法,证明各种制剂均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指数与阿片相似(闹羊花果实混悬液、阿片混悬液的镇痛指数分别为28.9及30.0),所不同者为阿片剂量增加则镇痛作用加强,而闹羊花剂量增加,镇痛作用反而减弱,而且出现毒性症状。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八厘麻毒素(一说即梫木毒素)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的作用,心率减慢较降压先出现,但持续时间较短,与剂量有密切关系。
对麻醉狗静脉注射3.5微克/公斤可使心率平均减慢38.98%,20微克/公斤则可减慢69.86%。
一般剂量时心率虽变慢,但仍呈窦性心律,如增大剂量则出现T波改变和心律紊乱,如各种类型的期前收缩和结性节律等。
轻者可自行恢复,重者则转呈室性纤颤。
这些可能是兴奋了迷走神经、抑制窦房结的冲动,减慢心率,并从而使异位节律点发生兴奋,产生各种心律紊乱。
八厘麻毒素有降低血压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3.5~20微克/公斤)此作用强度与剂量之关系不大,但大剂量可使降压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它能显著抑制颈动脉加压反射,对心肌收缩力的抑制作用似与降压无大关系;降压与交感神经系统无关,而与毒草碱-胆碱反应系统有关;普鲁卡因对八厘麻毒素的降压及心率变慢均有抑制作用,推测降压原理为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或直接对外周血管的影响。
八厘麻毒素对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522毫克/公斤。
③杀虫作用花对昆虫有强烈毒性,性质属接触毒与食入毒;其有效成分为梫木毒素与石楠素;对人亦有毒性。
其根、叶对昆虫无毒杀作用。
对家兔感染之血吸虫无杀灭作用。
【性味】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有大毒。
【功用主治-闹羊花的功效】驱风,除湿,定痛。
治风湿顽痹,伤折疼痛,皮肤顽癣。
并用作手术麻醉。
①本经》: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
②《本草拾遗》:主一切风血。
煮之,亦浸酒。
③《本草蒙筌》:主风湿藏肌肉里,濈濈麻痹。
④《本草新编》:主折伤。
⑤《本草求原》:劫顽痰。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是麻醉药,能镇痉镇痛。
治气喘。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分;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捣擦。
【宜忌】本品有毒,不宜多服、久服。
体虚者忌服。
《本草经疏》:气血虚人忌之。
【选方】①治风湿痹,身体手足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踯躅花不限多少,以酒拌蒸一炊久,取出晒干,捣罗为末。
用牛乳一合,暖令热,调下一钱。
(《圣惠方》) ②治风痰注痛:踯躅花、天南星。
并生时同捣作饼,甑上蒸四、五遍,以稀葛囊盛之,临时取焙为末,蒸饼丸梧子大。
每服三丸,温酒下。
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后服。
(《续传信方》) ③治妇人血风走注,随所留止疼痛:踯躅花、干蝎(全者,炒)、乌头(炮炙,去皮脐)各半两,地龙(阴干)二十条。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
每服五丸至七丸,煎荆芥酒下,日二。
(《圣济总录》踯躅丸) ④治左瘫右痪:生干地黄、蔓荆子(去白)、白僵蚕(炒,去丝)各一两,五灵脂(去皮)半两,踯躅花(炒)、天南星、白胶香、草乌头(炮)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煮半夏末为糊,丸如龙眼大。
每服一丸,分作四服,酒吞下,日进二服。
(《局方》伏虎丹) ⑤治神经性头痛、偏头痛:鲜闹羊花捣烂,外敷后脑或痛处二至三小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跌打损伤:三钱三二钱,小驳骨一两,泽兰二两。
共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
(《广西中草药》) ⑦治疟疾:羊踯躅花一分,嫩松树梢五钱,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⑧治风虫牙痛:踯躅一钱,草乌头二钱半。
为末,化蜡丸豆大。
绵包一丸,咬之,追涎。
(《海上仙方》) ⑨治腹中癥结(手术麻醉剂):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钱(按:据《汉书·华佗传》张骥补注,当归用量作三两),菖蒲三分。
水煎服一碗。
(《华佗神医秘传》麻沸散) ⑩治皮肤顽癣及瘙痒:鲜闹羊花五钱。
捣烂擦患处。
(《闽东本草》) ⑾治瘌痢头:鲜闹羊花擦患处;或晒干研粉调麻油涂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①用于手术麻醉以5%闹羊花注射液作耳穴麻醉,每穴注射0.1~0.2毫升,体穴麻醉每穴用0.2~1.0毫升;耳穴不超过5个穴位,体穴不超过12个穴位。
一般在注射后5~10分钟就可开始手术。
麻醉后均诉穴位有酸胀感,即在术中仍可出现此种反应。
从94例手术的麻醉过程看出,闹羊花穴位麻醉对头、颈、胸、腹部手术效果较好,对四肢、脊柱、会阴、生殖器、疝气等手术效果较差。
曾有1例食道下段癌经耳穴麻醉后,开胸切开膈肌,清扫贲门两旁淋巴结,手术长达8小时,结果手术过程中除有轻度气促外,未见任何其它不适。
另有用5%闹羊花注射液与维生素B1注射液作耳穴麻醉各100例,结果前者镇痛效果较后者为优,诱导时间较短,应用辅助药物(杜冷丁)人次亦少。
病人用5%闹羊花注射液耳穴注射15~30分钟后,可见血压逐渐回升,并能维持平稳,安全渡过手术。
在体穴麻醉中曾有个别晕针现象。
此外,采用50%闹羊花1~2毫升肌肉注射,同时以洋金花生物碱5~10毫克静脉满注并配合适量辅助麻醉,亦能收到较好的麻醉效果.据实验和临床观察,闹羊花与洋金花同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洋金花的麻醉作用,并能抵消或减少洋金花的副作用。
②治疗痹症(关节肿痛,或运动障碍) 取生闹羊花4两,金樱子根1两,洗净后,以烧酒1斤封浸1个月。
成人每晚服药酒15~20毫升,体质较弱者10~15毫升(不可超量),具有止痛、消肿、恢复关节活动的作用。
孕妇及体质明显虚弱者忌服。
如遇轻度不适或出现中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服绿豆汤等解毒剂以解之。
【名家论述】①《本经疏证》:羊踯躅,毒药也。
然性能祛风寒湿,故可以治恶痹。
痹者,风寒湿所成也。
然非元气未虚、脾胃尚实之人不可用。
凡用此等毒药,亦须杂以安胃和气血药同用。
②《本草新编》:羊踯躅,必须外邪难于外越者,始可偶尔一用以出奇,断不可频用以炫异也。
……止可用至三分,重伤者断不可越出一钱之外耳。
③《植物名实图考》:搜山虎即羊踯躅,古方多用,今汤头中无之。
按罗思举《草药图》,搜山虎能治跌打损伤,(为)内伤要药,重者一钱半,轻者一钱,不可多用。
霜后落叶,但存枯根。
湖南之医以为发表入阳明经之药。
是此药俗方中仍用之。
【中毒处理】①《本草求原》:中其(闹羊花)毒者,黄糖、黄蚬汤、绿豆可解。
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羊踯躅,有毒部位:叶和花。
中毒症状:开始时恶心,呕吐,腹泻,心跳缓慢,血压下降,动作失调,呼吸困难;严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解救方法:酌情考虑催吐或洗胃及导泻;服蛋清、活性炭及糖水;亦可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并给兴奋剂,保暖;如血压下降则给去甲(基)肾上腺素;如呼吸困难可给氧,必要时行人工呼吸。
民间用栀子汁解毒。

【羊踯躅根的功效介绍】:
羊踯躅根 (《纲目》)
【异名】山芝麻根(《梁侯瀛集验良方》),巴山虎(《百草镜》),闹羊花根(《纲目拾遗》)。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根,植物形态详闹羊花条。
【性味】《中医药实验研究》:有毒。
【归经】《本草新编》:入脾经。
【功用主治-羊踯躅根的功效】驱风,除湿,消肿,止痛。
治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痔漏,癣疮。
《纲目拾遗》:追风,定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浸酒。
外用:研末调敷、煎水熏洗或涂搽。
【选方】①治痛风走注:黄踯躅根一把,糯米一盏,黑豆半盏。
酒、水各一碗煎,徐徐服,大吐大泄,一服便能动。
(傅滋《医学集成》) ②治坐骨神经痛:羊踯躅根一钱(去外皮),土牛膝二两,威灵仙、六月霜根各一两。
水煎,冲黄酒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跌打损伤,关节风痛:羊踯躅根一钱,土牛膝、大血藤、白茅根各三至四钱。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痔漏不可刀针挂线,及服药丸散:闹羊花根捶碎,煎汤放罐内,置桶中,盖上挖一孔,对痔坐定,熏之。
汤冷,复热之再熏。
其管触药气,自渐渐溃烂不堪。
熏半月,重者一月。
切不可洗。
(《纲目拾遗》熏痔漏方) ⑤治中暑,中寒,中风不语,牙关紧闭,急慢惊风,小儿筋抽:鹅不食草并子一两,南星、半夏、藜芦、漏芦、牙皂、闹羊花子、闹羊花根各一钱。
俱晒燥,磨极细末。
将药吸入鼻内,喷嚏来,立时苏醒;亦可用阴阳水,调服二、三分。
(《行箧检秘》神妙草头痧药) ⑥治两腮红肿:百合一个,山芝麻根(去皮)、贝母、元明粉各一钱,银朱七分。
加白面调敷。
(《梁侯瀛集验良方》) ⑦治鱼口便毒:羊踯躅根一钱。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⑧治癣:羊踯躅根四两,水一斤,煎成四两,加醋一两,外搽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博落回--指疔,脓肿,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滴虫性阴道炎,下肢溃疡,烫伤,顽癣。

【博落回的功效介绍】:
博落回 (《本草拾遗》)
【异名】落回(《酉阳杂俎》),号筒草、勃勒回(《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号简秆(《湖南野生植物》),号筒青(《土农药志》),滚地龙(《广西中兽医药楂》),山号筒、山麻骨(《中国土农药志》),猢狲竹、空洞草、角罗吹、号角斗竹、亚麻筒(《浙江农药志》),三钱三(《广西中药志》),山火筒(《农药植物手册》),山梧桐(《杭州药植志》),通大海、泡通珠、边天蒿、通天大黄(《湖南药物志》),土霸王(《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号桐树(《江西医药》(7):371,1966)。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博落回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博落回多年生草本,高1~2米,全体带有白粉,折断后有黄汁流出。
茎圆柱形,中空,绿色,有时带红紫色。
单叶互生,阔卵形,长15~30厘米,宽12~25厘米,5~7或9浅裂,裂片有不规则波状齿,上面绿色,光滑,下面白色,具密细毛;叶柄长5~12厘米,基部膨大而抱茎。
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萼2片,白色,倒披针形,边缘薄膜质,早落;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细而扁;雌蕊1,子房倒卵形,扁平,花柱短,柱头2裂。
蒴果下垂,倒卵状长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5毫米,扁平,红色,表面带白粉,花柱宿存。
种子4~6粒;矩圆形,褐色而有光泽。
花期6~7月。
果期8~11月。
生于山坡、路边及沟边,分布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
【采集】5~10月采收。
【化学成分】根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博落回碱。
此外,尚分出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氧化血根碱、B-碱、C-碱。
从全草中分出了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及另一种A-碱。
【药理作用】①驱虫作用博落回中的三种生物碱,有杀线虫作用;对某些细菌及真菌也有抑制效力。
②杀蛆作用博落回有杀蛆作用,能抑制蝇卵孵化;杀蛆作用以叶及果皮效力最强,茎次之,根最弱,其效力不因干燥而失效,有效成分可能为生物碱。
【毒性】博菇回含多种生物碱,毒性颇大。
文献上已屡有口服或肌注后中毒乃至死亡的报道,主要为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动物实验也证明,将博落回注射液注入兔耳静脉,可引起心电图的T波倒置,并可出现多源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有短暂的阵发性心动过速;阿托品有对抗作用。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有大毒。
②《四川中药志》:苦辛,温,有大毒。
③《湖南药物志》:辛涩,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博落回的功效】消肿,解毒,杀虫。
治指疔,脓肿,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滴虫性阴道炎,下肢溃疡,烫伤,顽癣。
①《江西民间草药》:治臁疮,顽癣,白秃子,以叶浸醋内七、八日,杵烂敷患处,一日一换。
②《广西中药志》:外用治跌打。
③《湖南药物志》:祛风解毒,行气消肿,杀虫。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本品有毒,内服宜慎。
【选方】①治恶疮,瘿根,赘瘤,息肉,白癜风,蛊毒,溪毒,已上('上'一作'生')疮瘘者:博落回、百丈青、鸡桑灰等分。
为末敷。
(《本草拾遗》) ②治指疔:㈠博落回根皮、倒地拱根等分。
加食盐少许,同浓茶汁捣烂,敷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㈡号桐树(连梗带叶)一把,水煎熏洗约十五分钟,再将煎过的叶子贴患指,日二至三次。
早期发炎者,如此反复熏洗,外贴三至六次愈。
如已化脓,则须切开排脓,不适宜本药。
(《江西医药》(7):371,1966) ③治臁疮:博落回全草,烧存性,研极细末,撒于疮口内,或用麻油凋搽,或同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④治下肢溃疡:㈠博落回煎水洗;另用叶二张,中夹白糖,放锅内蒸几分钟,取出贴患部,每日换一次。
㈡博落回(鲜根)两斤,煎浓汁,调蜡烛油涂疮口周围,外用纱布包扎。
⑤治中耳炎:博落回同白酒研末,澄清后用灯芯洒滴耳内。
⑥治黄癣(癞痢):先剃发,再用博落回二两,明矾一两,煎水洗,每日一次,共七天。
⑦治水、火烫伤:博落回根研末,棉花子油调搽。
(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蜈蚣、黄蜂咬伤:取新鲜博落回茎,折断,有黄色汁液流出,以汁搽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各种炎症用博落回注射液肌肉注射,成人每次2毫升,每日2~4次;小儿每次0.5~1.5毫升,每日2次。
曾用于大叶性肺炎、小儿肺炎、急性扁桃体炎、上感高热、支气管肺炎、耳下腺炎、急性阑尾炎、深部脓肿、胆道蛔虫症、胆囊炎、外伤、下腿溃疡、脉管炎,不全性肠梗阻、产褥热、各种中小手术后等患者共300余例,90%以上均有预防或控制感染作用。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博落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绿色链球菌等高度敏感;对鲍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类大肠杆菌等中度敏感;对绿脓杆菌则不敏感。
②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将鲜嫩号筒杆(博落回)茎叶切碎,加水熬成每毫升含生药25克的浸膏。
先用1:5000高锰酸钾液(严重者用50%号筒杆溶液)300~500毫升冲洗阴道,后用棉签蘸药反复涂擦阴道壁2~3次,或留置含药的阴道棉栓。
每天上药1~2次,7~10天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连续3天,取标本镜检,以观察疗效。
治疗时机,以月经期结束后为佳。
一般3个疗程可以根治。
共治疗132人,经一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阴道分泌物镜检全部转阴。
据显微镜观察,在载有滴虫的玻片上滴入号筒杆浸膏后,滴虫即立刻全部死亡;而滴入卡巴胂、灭滴灵等2小时后,滴虫仍在活动。
由此证明,号筒杆浸膏是一种灭滴虫作用较强的药物。
萹蓄-----热淋,癃闭,黄疸,阴蚀,白带,蛔虫,疳积,痔肿,湿疮(主湿热)
【萹蓄的功效介绍】:
萹蓄 (《本经》)
【异名】竹(《诗经》),萹竹(《本经》),萹茿(《说文》),畜辩、萹蔓(《吴普本草》),扁蓄(《局方》),地萹蓄、编竹(《履巉岩本草》),扁畜(《救荒本草》),粉节草、道生草(《纲目》),扁竹(《本草崇原》),扁竹蓼、乌蓼(《中国药植志》),大蓄片(《南京民间药草》),野铁扫把、路柳、疳积药(《贵州民间方药集》),斑鸠台(《安徽药材》),蚂蚁草、猪圈草、桌面草、路边草、七星草、铁片草、竹节草(《江苏植药志》),扁猪牙(《东北药植志》),残竹草(《滇南本草》整理本),妹子草、大铁马鞭、地蓼、牛鞭草(《中药志》),牛筋草(《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全草。
【植物形态】萹蓄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
茎匍匐或斜上,基部分枝甚多,具明显的节及纵沟纹;幼枝上微有棱角。
叶互生;叶柄短,约2~3毫米,亦有近于无柄者;叶片披针形至椭圆形,长5~16毫米,宽1.5~5毫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楔形,全缘,绿色,两面无毛;托鞘膜质,抱茎,下部绿色,上部透明无色,具明显脉纹,其上之多数平行脉常伸出成丝状裂片。
花6~10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短;苞片及小苞片均为白色透明膜质;花被绿色,5深裂,具白色边缘,结果后,边缘变为粉红色;雄蕊通常8枚,花丝短;子房长方形,花柱短,柱头3枚。
瘦果包围于宿存花被内,仅顶端小部分外露,卵形,具3棱,长2~3毫米,黑褐色,具细纹及小点。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田野路旁、荒地及河边等处。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芒种至小暑间,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
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呈圆柱形稍扁,多弯曲,直径约1.5~3毫米,表面棕红色或灰绿色,光滑无毛,具纵直纹理,节膨大,残存红棕色或白色薄膜状透明的托鞘,节间长短不一;近基部的茎,质坚硬,位于顶端者较柔软,折断面黄白色,中心具广大的髓邮,有时成空洞状。
叶片绿褐色或灰绿色,通常脱落。
花生于叶腋,红色,但多数已萎落不存;花被黄绿色,顶端边缘粉红色,内藏瘦果1枚,三角状卵形。
气微弱,味清凉。
以色绿、叶多、质嫩、无杂质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河南、四川、浙江、山东、吉林、河北等地产量较大。
【化学成分】全草含萹蓄甙、槲皮甙、d-儿茶精、没食子酸、咖啡酸、草酸、硅酸、绿原酸、p-香豆酸、粘质、葡萄糖、果糖及蔗糖。
硅酸的分布:叶1.6%,茎0.6%,根0.4%(如用作硅酸盐药物,可在其整个生长期采集,如用作黄酮药物,则宜于刚开花时采集)。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实验证明,萹蓄有利尿作用,煎剂20克/公斤给予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后,尿量、钠、钾排出均增加,特别是钾的排出较多,其灰分亦有同样效果,因此认为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其中所含黄酮甙所致。
②降压作用萹蓄的水及醇提取物静脉注射,对猫、兔、狗有降压作用。
③对子宫及止血作用萹蓄水及醇提取物能加速血液凝固,使子宫张力增高,可用作流产及分娩后子宫出血的止血剂。
④抗菌作用 1:10的萹蓄浸出液,试管内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⑤其他作用能增强呼吸运动的幅度及肺换气量,有轻度收敛作用,可作创伤用药。
萹蓄甙对大鼠,犬有利胆作用。
给犬静脉注射半数有效量(2.57~4.26毫克/公斤),可使胆盐的排出增加
【毒性】萹蓄作为牧草是有毒的,可使马、羊产生皮炎及胃肠紊乱,鸽对此植物的毒性作用最敏感。
猫、兔口服浸剂(10~20%)或煎剂(1:40)的最小致死量为20毫升/公斤,静脉注射水提取物(1:50)则为2毫升/公斤。
【炮制】去净杂质及根,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④《本草正》:味苦涩。
【归经】入膀胱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太阳膀胱经。
②《要药分剂》:入胃、膀胱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萹蓄的功效】利尿,清热,杀虫。
治热淋,癃闭,黄疸,阴蚀,白带,蛔虫,疳积,痔肿,湿疮。
①《本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②《别录》:疗女子阴蚀。
③陶弘景: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④《药性论》: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敷热肿效。
⑤《滇南本草》:利小便。
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并治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
⑥《纲目》:治霍乱,黄疸,利小便。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小儿疳积,消臌胀。
⑧《江西中药》:治肛门作痒由于湿热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得配本草》:多服泄精气。
【选方】①治热淋涩痛:扁竹煎汤频饮。
(《生生编》) ②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局方》八正散) ③治热黄:萹竹取汁顿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
(《药性论》) ④治蛔虫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萹蓄十斤。
细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
空心服,虫自下,皆尽止。
(《药性论》) ⑤治小儿蛲虫攻下部痒:萹竹叶一握。
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饮之,虫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
(《食医心镜》) ⑥治肛门湿痒或痔疮初起:萹蓄二、三两。
煎汤,趁热先熏后洗。
(《浙江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取干萹蓄制成糖浆剂,每毫升含生药1克、每次50毫升,日眼2~3次。
治疗108例,治愈104例,进步4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1天,腹痛消失为4天,腹泻停止、大便恢复正常为5天,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
或用新鲜萹蓄全株4~6两(干的2~4两),制成煎剂一次顿服,早、晚饭后各服1次。
治疗25例,全部治愈。
②治疗腮腺炎取鲜萹蓄1两洗净后切细捣烂,加入适量生石灰水,再调入蛋清,涂敷患处。
据20余例观察,一般敷药4小时后即可使体温下降,最长12小时。
多数患者1~3天可获痊愈。
【名家论述】张寿颐:萹蓄,《本经》、《别录》皆以却除湿热为治。
浸淫疥疮,疽痔,阴蚀,三虫,皆湿热为病也。
后人以其泄化湿热,故并治溲涩淋浊。
濒湖以治黄疸、霍乱,皆即清热利湿之功用。
然亦惟湿阻热结为宜,而气虚之病,皆非其治。
若湿热疮疡,浸淫痛痒,红肿四溢,脓水淋漓等证,尤其专职。
天胡荽-----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百日咳、尿路结石、脚癣、带状疱疹、结膜炎、中耳炎\丹毒。缠

【天胡荽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 天胡荽(《千金·食治》)
【类 别】: 全草类
【异名】鸡肠菜(《千金·食治》),滴滴金(《生草药性备要》),翳草(《医林纂要》),铺地锦(《潮州府志》),肺风草(《质问本草》),破铜钱(《植物名实图考》),满天星(《草木便方》),明镜草(《分类草药性》),翳子草、盘上芫茜(《岭南采药录》),细叶钱苗口(《广州植物志》),落地金钱(《贵州民间方药集》),过路蜈蚣草、鱼察子草(《福建民间草药》),花边灯盏(《广西中兽医药植》),天星草、猫爪草(《南宁市药物志》),地星宿(《贵阳民间药草》),伤寒草、鼠迹草(《广西中药志》),盆荽(《生草药实用撮要》),匿虫草、镜面草(《四川中药志》),遍地青、铜钱草、四片孔(《湖南药物志》),盆上芫茜、假芫茜(《广东中药》),小叶金钱草、小叶破铜钱、小叶钱凿草、野芹菜、克麻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遍地锦、蔡达草、地钱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洗净,阴干或鲜用。
【植物形态】天胡荽多年生草本。
茎纤弱细长,匍匐,平铺地上成片,秃净或近秃净;茎节上生根。
单叶互生,圆形或近肾形,直径0.5~1.6厘米,基部心形,5~7浅裂,裂片短,有2~3个钝齿,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绿色或有柔毛,或两面均自光滑以至微有柔毛;叶柄纤弱,长0.5~9厘米。
伞形花序与叶对生,单生于节上;伞梗长0.5~3厘米;总苞片4~10枚,倒披针。
形,长约2毫米;每伞形花序具花10~15朵,花无柄或有柄;萼齿缺乏;花瓣卵形,呈镊合状排列;绿白色。
双悬果略呈心脏形,长1~1.25毫米,宽1.5~2毫米;分果侧面扁平,光滑或有斑点,背棱略锐。
花期4~5月。
生于路旁草地较湿润之处。
分布辽宁、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四川、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夏秋间采收全草,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根呈细圆柱形,外表淡黄或灰黄色。
茎细长弯曲,黄绿色,节处残留细根或根痕。
叶多皱缩或破碎,圆形或近肾形,掌状5~7浅裂或裂至叶片中部,淡绿色,具扭状叶柄。
有香气。
产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本品在江西亦作金钱草入药,参见江西金钱草条。
在四川地区,毛叶天胡荽与本种同样使用。
其叶片较大,直径可达2.5厘米,深裂,疏被长柔毛或较多。
【化学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挥发油、香豆素。
【性味】苦辛,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苦,寒。
②《医林纂要》:辛,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辛,平,有小毒。
【功用主治-天胡荽的功效】清热,利尿,消肿,解毒。
治黄疸,赤白痢疾,淋病,小便不利,目翳,喉肿,痈疽疔疮,跌打瘀肿。
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百日咳、尿路结石、脚癣、带状疱疹、结膜炎、丹毒。
①《千金·食治》:疗痔。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癞,臭耳,鼻上头风,痘眼去膜,消肿,敷跌打大疮。
③《草木便方》:治头疮,白秃,风瘙,疥癞。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
治肾脏炎、黄疸。
外用揉擦伤肿,塞鼻可消眼炎,取汁滴耳中治中耳炎。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钩虫病。
外用捣涂酒渣鼻。
⑥《南宁市药物志》:治瘰疬毒疮,无名肿毒,跌打筋伤,哮喘。
⑦《本草推陈》:治急性扁桃腺炎及咽喉炎,疥癣,蛇咬伤,痈疽,漆疮,风湿痛,挫伤等。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塞鼻或捣汁滴耳。
【选方】①治肝炎发黄:鲜地星宿五钱至八钱(干的三至五钱),茵陈蒿五钱。
煎水吃,日服三次。
(《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鲜天胡荽一至二两,白糖一两,酒水各半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③治阳黄黄疸及小儿风热:天胡荽捣烂,加盐少许,开水冲服。
(《广西中药志》) ④治小儿夏季热:鲜天胡荽适量,捣汁半小碗,每服三至五匙,每日服五、六次。
(《江西草药》) ⑤治痢疾:满天星,蛇疙瘩,刺梨根,石榴皮。
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⑥治红淋症:地星宿、萹蓄各四两。
捣烂取汁兑白糖服。
(《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肾结石:天胡荽一至二两,水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⑧治小便不通:鲜地星宿一两,捣烂挤水,加白糖一两服,或煎水兑白糖服。
(《贵阳民间药草》) ⑨治小儿疳积:地星宿五钱至一两,蒸鸡肝或猪肝吃。
(《贵阳民间药萆》) ⑩明目、去翳:翳草揉塞鼻中,左翳塞右孔,右翳塞左孔。
(《医林纂要》) ⑾治风火眼痛:天胡荽、旱莲草各等分。
捣烂敷。
(《广西中药志》) ⑿治跌打瘀肿:天胡荽捣烂,酒炒热,敷撩患处。
(《广西中药志》) ⒀治荨麻疹:天胡荽一至二两,捣汁以开水冲服。
(《福建中草药》) ⒁治发癍及疔,热极,色紫黑者:天胡荽六至七钱,放碗内捣烂,不使水走散,再加洗米水煎沸冲入,去渣饮之,将渣敷发癍及发疔处,热从小便出。
(《岭南采药录》) ⒂治缠腰蛇(带状疱疹):鲜天胡荽一握,捣烂绞汁一杯,加雄黄末一钱,涂患处,日二次。
(《福建民间草药》) ⒃治喉炎:天胡荽-至二两,煎水或捣汁加食盐少许含漱。
(《福建中草药》) ⒄治齿缝出血:鲜天胡荽一握,用冷开水洗净,捣烂浸醋,含在口中;五分钟吐出,日含三至四次。
(《福建民间草药》) ⒅治头疮白秃:满天星,牛耳大黄,木槿皮。
捣涂。
(《四川中药志》) ⒆治耳烂:满天星鲜草揉汁涂。
(《四川中药志》) ⒇治百日咳:天胡荽五钱,捣烂和蜜糖开水冲服。
(《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急性黄疸型肝炎试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数十例,服药3~5剂即退黄。
服法:新鲜天胡荽(满天星)1~2两,加水及糯米酒各半炖服。
每剂炖2次,上、下午空腹各服1次。
定经草--风火眼睛赤痛,小儿腹泻\急惊风,肺炎

【定经草的功效介绍】:
定经草 (《泉州本草》)
【异名】水辣椒、四方草、兰花仔(《广西药植名录》),惊风榴、四角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长蒴母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长蒴母草一年生草本,柔弱,全体秃净。
茎下部伏地,长10~30厘米,花茎上举。
单叶对生;卵形,长1~2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边缘有锯齿。
花单生于叶腋,花柄长于叶,或为顶生的总状花序;萼绿色,长4~5毫米,5裂至基部;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长约8毫米;雄蕊4。
蒴果圆柱形或矩圆柱状披针形,长为花萼之两倍,先端有宿存花柱。
花期7~10月。
生于田边或路旁。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采集】1~10月间采。
【性味】①《泉州本草》:甘,平,无毒。
②《福建中草药》:微苦,凉。
【功用主治-定经草的功效】清热消肿,利水通淋,治风热目痛,痈疽肿毒,白带,淋病,痢疾,小儿腹泻。
①《泉州本草》:清热毒,消肿毒,通淋利水。
治痈疽肿毒,五淋,遗精,月经不调,白带,尿血。
②《广西药植名录》:清热解毒。
治乳痈,腮腺炎,蛇头疮,蛇伤,气喘。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宜忌】孕妇忌用。
【选方】①治风火眼睛赤痛:鲜定经草二两。
水煎服。
②治痈疽肿毒:鲜定经草酌量,合冷饭粒加食盐少许捣敷;另以全草一两,水煎代茶服。
③治风毒流注:鲜定经草三两。
水煎汤代茶服;另以鲜全草捣汁搽患处。
④治遗精,白浊,白带:鲜定经草一两半,合猪赤肉炖服。
(宜忌以下出《泉州本草》) ⑤治肺炎:鲜四方草五钱,艾心一钱,大青三钱,酢浆草一钱,天胡荽三钱。
捣烂外敷胸部。
(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⑥治痢疾:鲜四方草一两。
水煎成半碗,和冰糖五钱调服。
(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⑦治小儿腹泻:鲜四方草二至四两。
水煎服,每日一剂。
(《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小儿急惊风:鲜定经草五钱,冰糖少许。
水炖服。
(《福建中草药》)
野甘草---肺热咳嗽,暑热泄泻,脚气浮肿,小儿麻疹,湿疹,热痱,喉炎,丹毒。

野甘草
【野甘草的功效介绍】:
野甘草 (《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香仪、珠子草(《福建民间草药》),假甘草、土甘草、假枸杞(《广西中药志》),四时茶(《闽南民间草药》),冰糖草(《广东中药》Ⅱ),通花草(《广西中草药》),节节珠(《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野甘草的全株。
【植物形态】野甘草亚灌木,高25~80厘米,全株无毛。
根粗壮。
茎直立,有分枝,下部木质化。
叶小,对生及轮生,披针形至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20毫米,先端短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边缘有锯齿。
花小,多数,白色,单生或成对;萼片4,卵状矩圆形,长约2毫米;花冠辐状,4裂,裂片椭圆形,花径4~5毫米,喉部有毛;雄蕊4,花药箭头形,黄绿色;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盘状。
蒴果卵状至球形,直径2~3毫米,花柱宿存,熟后开裂。
花期夏、秋间。
生于荒地及村边。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材】干燥茎黄绿色,小枝有细条纹,光滑无毛。
叶多卷缩,蒴果小球形,多开裂,散出极小粉状种子。
主根圆柱形,平直或带弯曲,往往分生侧根,再生细根,主根长10~15厘米,根头部直径约8毫米,中部径约5毫米,表面淡黄色,有纵皱。
质坚脆,断面破裂状,淡黄绿色,皮部甚薄,木部髓线较清晰。
产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化学成分】全草(地上部分)含生物碱1.6%、野甘草醇和抗糖尿病成分阿迈灵。
根含甘露醇约1%,并含鞣质等。
根皮含廿六醇、β-谷甾醇、D-甘露醇。
【药理作用】根的水或醇提取物给麻醉猫静脉注射均可引起血压下降及呼吸抑制,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兴奋作用。
对离体兔十二指肠的张力及运动均为抑制。
对离体大鼠子宫略有兴奋作用。
对离体豚鼠回肠和蟾蜍腹直肌均无影响。
水提取物对小鼠毒性较大,醇提取物则几无毒性。
阿迈灵15~20毫克口服,可缓解糖尿病人的症状,在1月内尿糖、血糖皆有显著下降,此种降低是逐步进行的;与胰岛素不同,血糖水平不会降至正常值以下。
有些有酮尿、蛋白尿、酸血症的患者,症状亦可有减轻。
糖尿病患者的贫血也可得到纠正,并使过高之血磷有所降低,高胆甾醇血症也有所减轻。
【性味】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凉。
【功用主治-野甘草的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治肺热咳嗽,暑热泄泻,脚气浮肿,小儿麻疹,湿疹,热痱,喉炎,丹毒。
①《福建民间草药》:解热利尿,调中益肺。
②《广西中药志》:退热祛风,又可解木薯中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
治感冒发热,肠炎腹泻,脚气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2~3两。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脚气浮肿:鲜野甘草一两,红糖一两。
水煎,饭前服,日二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②防治麻疹:野甘草水煎作茶饮,连服三天。
(《闽南民间草药》) ③治小儿肝火烦热:鲜野甘草五钱,酌加冰糖,冲开水炖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湿疹,热痱:鲜野甘草捣汁外擦。
(《广西中草药》) ⑤治小儿外感发热,肠炎,小便不利:野甘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广西中草药》) ⑥治肺热咳嗽:鲜野甘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⑦治喉炎:鲜野甘草四两,捣汁调蜜服。
⑧治丹毒:鲜野甘草二两,食盐少许,同捣烂,水煎服。
(⑥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茵陈蒿-----黄疸、传染性肝炎、男子酒疸
茵陈
【茵陈蒿的功效介绍】:
茵陈蒿 (《本经》)
【异名】因尘(《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细叶青蒿(《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蒿、安吕草(《江苏植药志》),婆婆蒿(《山东中药》),野兰蒿(《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
【植物形态】茵陈蒿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
茎直立,木质化,表面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
营养枝上的叶,叶柄长约1.5厘米,叶片2~3回羽状裂或掌状裂,小裂片线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绢毛;花枝上的叶无柄,羽状全裂,裂片呈线形或毛管状,基部抱茎,绿色,无毛。
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圆锥状;总苞球形,苞片3~4层,光滑,外层小,卵圆形,内层椭圆形,背部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杂性,淡紫色,均为管状花;雌花长约1毫米,雌蕊1枚,柱头2裂,叉状;两性花略长,先端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下部收缩呈倒卵状,雄蕊5枚,聚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具短尖,雌蕊1枚,柱头头状,不分裂。
瘦果长圆形,无毛。
花期9~10月。
果期11~12月。
多生于山坡、河岸、砂砾地。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采集】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药材】干燥的幼苗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
茎细小,长6~10厘米,多弯曲或已折断;分枝细,基部较粗,直径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后,可见明显的纵纹。
完整的叶多有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线状。
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
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陕西、山西、安徽。
此外,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肃、福建等地亦产。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黄蒿(又名:滨蒿、北茵陈)、小白蒿等的幼苗,在东北等地作茵陈蒿使用。
劲直蒿的幼苗在西藏地区作茵陈蒿使用。
【化学成分】茵陈蒿含具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 即6,7-二甲氧基香豆精含率因季节而异,开花期最高,达1.98%,以及绿原酸和咖啡酸。
全草含精油约0.27%;果穗中精油较多,含率达1%。
其成分有:β-蒎烯,茵陈炔酮,茵陈烯酮,茵陈炔,茵陈素。
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褐煤酸。
灰分中含氯化钾。
种子中也含蒿属香豆精及氯化钾。
黄蒿含蒿属香豆精,含率因部位和季节而异,花蕾中有0.5%,花头和种子中有2%;开花期全草有0.46%,开花前的花头中有1.52%,但幼苗中不含蒿属香豆精而含绿原酸。
全草含精油约0.6%,以开花期含率最高,约达0.95%。
其成分有:侧柏醇,正丁醛,糠醛,甲庚酮,葛缕酮,1,8-桉叶素,侧柏酮,乙酸牻牛儿酯,毕澄茄烯,丁香油酚,α-蒎烯,β-蒎烯,冰草烯等。
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肉豆蔻酸5.1%,棕榈酸23.48%,硬脂酸24.43%,花生酸18.04%,亚油酸11.25%,油酸10.09%;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19.81%。
又含另一利胆成分4-羟基苯乙酮。
还含胆碱,水杨酸,壬二酸,石竹烯环氧化物等。
根含β-谷甾醇及草酸等。
【药理作用】①利胆作用茵陈煎剂、茵陈栀子煎剂、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以3:1.5:1)及其醇提取物均有促进大白鼠胆汁分泌的作用,但不够明显,茵陈煎剂对正常人的胆囊收缩(X线检查)只表现轻度缩小,容积改变不显著。
茵陈的水浸液及精制浓缩浸液(去除及未去除挥发油的两种)对急性胆囊插管及慢性胆囊瘘管犬均有明显利胆作用,推测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水及醇溶性物质,而挥发袖的作用则可疑或较弱;但也有报道,从南京茵陈中分离出的挥发油,对豚鼠有利胆作用。
从茵陈及黄蒿的花蕾中分离出的6,7-二甲氧基香豆精,十二指肠给药,均可使麻醉大白鼠、总胆管插管及慢性胆囊瘘犬的胆汁分泌增加。
从茵陈幼苗中提出的绿原酸(水溶性有机酸)对总胆管插管的大白鼠,静脉注射后约半小时即出现利胆作用,其对数剂量与胆汁分泌增加百分率成直线关系,绿原酸的水解物咖啡酸亦有利胆作用。
茵陈蒿汤及茵陈浸膏,可使结扎输胆管之家兔的血胆红素降低(因手术所致肝细胞变性的影响仅为次要)。
②对实验性肝炎的影响茵陈蒿汤、茵陈蒿及栀子大黄煎剂均能降低小白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死亡率,茵陈的水浸液及精制浓缩浸液,对四氯化硪中毒性肝炎的犬其利胆作用较对正常犬显著,茵陈煎剂及茵陈挥发油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家兔的血清转氨酶无影响,但后者能使肝炎家兔食量增加,对病毒性肝炎之小白鼠无改善其死亡率及肝细胞病变的作用。
茵陈蒿汤煎剂对家兔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
③解热及抗微生物作用茵陈蒿汤、蒿陈浸剂对家兔人工发热有解热作用。
茵陈及其同属植物Artemisia tridentata及A.nova的挥发油,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牛型及人型结核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茵陈挥发油在试管内能抑制皮肤病原性真菌的生长,其抗真菌有效成分为茵陈炔酮。
茵陈能麻痹蚯蚓以及人、猪的蛔虫。
黄蒿1:10对ECHO11病毒有抑制作用,在感染同时及感染后给药仅表现延缓停用。
④降压作用茵陈的水浸剂及精制浸液均有降压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精静脉注射及十二指肠给药对大鼠、猫、兔、犬均表现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可能系通过中枢以及内脏血管扩张而致;对离体心室纤颤兔心冠脉流量明显增加,并使其恢复节律收缩;猫、兔心电图观察。
可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
⑤利尿作用茵陈的水浸液、精制浓缩浸液以及6,7-二甲氧基香豆精对犬均表现利尿作用;茵陈挥发油对中毒性肝炎之家兔能使尿量增加,尿色由黄变清。
⑥其他作用茵陈水煎剂3克/公斤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兔,给药2~3周后可使血清胆甾醇及β-脂蛋白下降,β/γ比率较对照组低,但C/P值却比对照组高,对主动脉弓的病变及内脏脂肪沉着均表现保护作用。
茵陈水煎剂在试管内有抗艾氏腹水癌的作用,对接种艾氏腹水癌的小白鼠,仅初期有效。
茵陈同属植物Artemisia caerulescens L.油的乳剂,可使小白鼠出现癫痫样发作,其作用部位在大脑皮层。
四川茵陈水浸液对犬在位肠管与兔离体肠管均有抑制作用,而济南茵陈的浸剂、煎剂及酒精浸出液,对离体兔肠却略有兴奋作用。
茵陈浸液对未孕家兔及产后豚鼠的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
呼吸困难,一般在5小时死亡,小白鼠1次口服半数致死量为7.246克/公斤。
【炮制】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
《雷公炮炙论》:去根细锉用。
【性味】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④《珍珠囊》:苦甘。
【归经】入肝、脾、膀胱经。
①张元素:入足太阳经。
②《本草经疏》: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茵陈蒿的功效】清热利湿。
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
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①《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②《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③《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癥瘕,并内损乏绝。
⑤《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⑥《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⑦《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
⑧《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煎水洗。
【宜忌】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①《本草经疏》:蓄血发黄者,禁用。
②《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选方】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
(《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上为粗末。
分作四贴,水煎服。
(《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
(《圣济总录》茵陈汤) ④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
(《纲目》) ⑤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⑥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
(《千金方》) ⑦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
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
(《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⑧治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
(《崔氏纂要方》) ⑨大热黄疸。
用茵陈切细煮汤服。
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
此方名茵陈羹。
⑩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
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⑾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⑿眼热红肿。
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临床应用】①治疗传染性肝炎㈠煎剂:茵陈蒿每次1~1.5两,水煎服,每日3次,小儿酌减。
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32例,服药后能迅速退热.对黄疸消失和肝肿缩小亦有明显的效果。
疗程平均7天。
服药期间未发现副作用。
治愈后亦无复发现象。
㈡糖浆:茵陈2两,甘草1两,红枣25枚,加水煎至160毫升,再加糖浆40毫升混合。
1~3岁12毫升,3~5岁15毫升,5~10岁30毫升,均日服3次。
治疗14例(其中黄疸型13例),观察结果:体温恢复正常平均3天,食欲转佳平均4.2天,黄疸消失平均7.6天,肝功能转为正常平均10.5天,肝脏缩小平均10天。
㈢5%茵陈注射液:用作经络注射,每穴成人0.5毫升,小儿0.3毫升。
取穴:第一组肝热穴(在背部5、6胸椎棘突间旁开5分,双侧),肝炎点(下肢外踝上3寸;双侧),右期门。
第二组:肝俞(双),中都(双),右章门。
两组交替,每日1次。
10~45天为一疗程,两个疗程间停药3~5天,一般2~3疗程。
操作时首先在经穴周围寻找阳性反应物,如触到结节、条索或敏感压痛,或肌肤隆起凹陷,则为注射点。
一般注射1~5次后阳性反应物消失时,再按穴位注射。
或开始即无反应物时,则按穴位注射。
操作时要求:选择阳性反应物或经穴要准;进针快,推药快,撞针快。
注射时进针5~8分(期门或章门宜斜刺,不可过深,以免损伤内脏或造成气胸)。
疗效:治疗急性黄疸型46例,临床治愈45例,好转1例;急性无黄疸型12例,临床治愈10例,好转1例,无效1例;迁延性肝炎4例,临床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慢性肝炎3例,临床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1例。
②内服茵陈枣汤引起心律紊乱及阿-斯氏综合病征在应用茵陈枣汤(茵陈2两,枣18枚,水煎早晚分服)治疗传染性肝炎过程中,曾有2例女性成人患者分别在服药后1和4天发生心律紊乱及阿-斯氏综合征的严重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发绀,脉细弱、渐至扪不到,心跳加速,节律紊乱,出冷汗,抽搐,人事不省,心跳呼吸一度停止。
均经及时抢救始脱险。
【名家论述】①《汤液本草》: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
此二药治阳黄也。
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用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②《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
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
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③《本草正》:茵陈,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
专治黄疸,宜佐栀子。
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
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
④《本草述钩元》:茵陈,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
黄证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
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
海藏谓随阳黄阴黄皆用之。
又云内伤变黄,只用理中、建中,茵陈不必用。
试思人身湿热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劳、酒食违宜,劳役过度,伤其中气,以累元气,致脾阴大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者,何可胜数。
第有因如是之损伤以病黄疸者,亦有损伤而不能调养以成虚劳者,虚劳虽亦有发黄,实则区以别矣。
海藏所云不必用,当是此类。
至于黄证,小便赤涩为湿热盛,惟小便清白定属虚,投以茵陈,反为虚虚。
然则小便不利及赤涩者,乃湿兼热甚,大都始于胃,次及脾,更次及肾,自微而甚,皆茵陈之对治。
至于内伤,原属虚证,果至标急,则虽虚而舍本以治标。
又有元气素弱,避渗利之害,过服滋补,以致湿热愈增者,则有不可拘于久病调补之例。
更有劳役伤气巳甚,复因口食冷物或雨,体脆感其气,致寒湿相合以发黄者,此种投姜、附、术、蔻,不得不藉茵陈以化湿,所谓阴黄也。
总之,兹物之投于外感之阳黄阴黄皆宜,于内伤之湿热亦宜,惟于内伤之寒湿合者不宜。
盖内伤寒湿,为阳气不足之所化,宜投术、附,不可以有余之治法化之也。
⑤《本草正义》: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
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
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
盖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湿热瘙痒,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
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
惟女劳疸一症,则瘀滞痹着,非仅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矾石之峻利者,为刮垢磨光之治,而无取于茵陈也。
知母---安胎、泻肺火,滋肾水(用于肺胃实热证)

【知母的功效介绍】:
知母 (《本经》)
【异名】蚔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本经》),芪母(《广雅》),提母(《范子计然》),女雷、女理、儿草、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水须、苦心(《别录》),昌支((唐本草》),穿地龙(《山东中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植物形态】知母,又名:荨,莐藩(《尔雅》),大芦水、兔子油草、蒜瓣子草,羊胡子草、马马草。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
根状茎横生于地面,其上有许多黄褐色纤维,下生多数粗而长的须根。
叶基生,丛出;线形,长15~70厘米,宽3~6毫米,质稍硬,基部扩大成鞘状。
花茎直立,高50~100厘米,上生鳞片状小苞叶,穗状花序稀疏而狭长,花常2~3朵簇生,无花梗或有很短的花梗,长约3毫米,花梗顶端具关节;花绿色或紫堇色;花被片6,宿存,排成2轮,长圆形,长7~8毫米,有3条淡紫色纵脉;雄蕊3,比花被片为短,贴生于内轮花被片的中部,花丝很短,具丁字药;子房近圆形,3室,花柱长2毫米。
蒴果长卵形,长10~15毫米,成熟时沿腹缝上方开裂,每室含种子1~2粒。
种子三棱形,两端尖,黑色。
花期5~6月。
果期8~9月。
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采集】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较佳。
栽培三年后开始收获。
挖出根茎,除去茎苗及须根,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为毛知母;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光知母。
【药材】①毛知母为带皮的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微弯曲,一端较粗,一端较细,偶有2~3分歧,长3~17厘米,直径0.8~2厘米。
根头部有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残留,俗称金包头;上面中央有一道下陷的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金黄色扁平的绒毛,由两侧向根茎上方集中;另一面较皱缩,并有多数凹陷或突起的小圆点状根痕,黄绒毛少或无。
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平坦。
无臭,味甘而苦,带粘性。
以肥大、质硬、表面被金黄色绒毛、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瘦长、形扁、外毛灰黑、内色暗者为质次。
②光知母又名:知母肉。
为去皮的干燥根茎。
较毛知母瘦小,长约3~13厘米,直径约1厘米。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扭曲的纵沟,一侧可见多数不规则散在的小形根痕。
质硬,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显筋脉点,水浸后有粘液。
气味同毛知母。
以肥大、滋润、质硬、色黄白、嚼之发粘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西。
此外,河南、内蒙古、甘肃、陕西以及东北等地亦产。
以河北易县所产品质最佳,称西陵知母。
西南及中南都销毛知母;华北,东北销光知母。
【化学成分】主含皂甙。
根茎含总皂甙约6%,从中检出6种皂甙,分别称为知母皂甙A-Ⅰ,A-Ⅱ,A-Ⅲ、A-Ⅳ、B-Ⅰ和B-Ⅱ,其中知母皂甙A-Ⅲ是萨尔萨皂甙元与知母双糖结合而成的双糖甙,知母皂甙A-Ⅰ是萨尔萨皂甙元β-D-吡喃半乳糖甙。
知母根茎中的皂甙元主要是萨尔萨皂甙元,干根中的含量约0.5%,此外还有吗尔考皂甙元、新芰脱皂甙元。
以前从知母根茎中分出的皂甙曾称为知母宁,推测是吗尔考皂甙、知母皂甙A-Ⅲ、A-Ⅳ、B等的混合物。
根茎尚含多量的还原糖和粘液质、鞣酸、脂肪油等,又每克含尼克酸188微克。
尼克酰胺12微克。
另含芒果甙0.5%。
地上部分含芒果甙和异芒果甙。
叶含芒果甙约0.7%。
花含皂甙,水解后得熔点为246~248℃的甙元C27H42O4。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知母煎剂在琼脂平板上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霍乱弧菌也有抑制作用,在沙伯氏培养基上,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癣菌也有些抑菌作用。
乙醚浸膏及在此浸膏中经丙酮处理所得之粗结晶对在普、拜二氏培养基上的H37RV人型结核杆菌亚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前者的最低有效浓度为1:64000(无血清)或1:16000(加血清);后者则为1:16000~1:8000,前人所得之皂甙无此作用。
在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的治疗上,用含2.5%知母粉的饲料喂食后,对肺部结核病灶有抑制作用,但小鼠的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如提高到5%,则肺结核指数(反映肺脏大体病变的情况)可接近异烟胼,但死亡率却较对照组更高,可能是药物本身毒性较大之故。
在对豚鼠的实验性结核的治疗中,知母显示有治疗效果,肺部病变较对照组减轻1/2左右。
②解热作用浸膏2毫升/公斤(1毫升相当生药2克),与大肠杆菌(0.03%)2.3毫升,同时注射于家兔皮下,或先注射大肠杆菌,隔15分钟后再注入浸膏,体温均不升高,故认为有解热作用。
③其他作用浸膏给家兔静脉注射,小剂量(0.5毫升浸膏中性原液)时对呼吸及血压均无影响,中等量(1~3毫升)能抑制呼吸,血压亦轻微下降,大量(7毫升)则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导致死亡。
浸膏液(0.001~1%)对在位蟾蜍心脏,低浓度无显著影响,中等剂量抑制,大量则麻痹心脏。
对妊娠家兔离体子宫无显著影响。
知母干浸膏(6克/公斤)给正常家兔注射后,未见对血糖有何影响,醇提取物可引起暂时性的血糖升高。
有人报告水提取物,给兔口服200毫克/公斤,能引起血糖下降,特别是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兔,作用更显著。
对正常大鼠,知母不能增进葡萄糖之氧化,虽可促进横膈、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并使横膈中糖元含量轻度增加,但肝糖元含量却有所降低。
对实验性(四氧嘧啶)糖尿病的小鼠,知母水性提取物100~15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可降低血糖,尿中酮体减少,死亡率较对照组轻。
【炮制】知母:拣净杂质,用水撞洗,捞出,润软,切片晒干。
盐知母:取知母片置锅中用文火微炒,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放凉。
(每知母片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知母,先于槐砧上细锉,焙干,木臼杵捣,勿令犯铁器。
②《纲目》:凡用知母拣肥润里白者,去毛切,引经上行则用酒浸焙干,下行则用盐水润焙。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药性论》:性平。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甘。
④《药品化义》:味微苦略辛。
【归经】入肺、胃、肾经。
①《珍珠囊》:肾经。
②《汤液本草》:入足阳明经、手太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知母的功效】滋阴降火,润燥滑肠。
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
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
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
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
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
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
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
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
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①《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②《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③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
④《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
⑤《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
⑥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⑦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⑧《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瘈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宜忌】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别录》:多服令人泄。
②《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
③《本草经疏》: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④《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
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
【选方】①治伤寒邪热内盛,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昧唇焦:知母五钱,石膏三钱,麦门冬二钱,甘草一钱,人参八钱。
水煎服。
(《伤寒蕴要》) ②治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炙),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切)一升,石膏四两(碎)。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
忌蒜、猪肉、苋菜、生葱、生菜。
(《延年方》知母鳖甲汤) ③治火冲眩晕,暴发倒仆,昏不知人,甚则遗尿不觉,少顷汗出而轻,仍如平人,右关脉细敷,脾阴不足者:知母、黄柏、黄芪、当归身。
水煎服。
(《症因脉治》知柏补血汤) ④治消渴: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捣细)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
水煎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 ⑤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热,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
水煎服。
(《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⑥治肺劳实热,面目苦肿,咳嗽喘急,烦热颊赤,骨节多痛,乍寒乍热:知母、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炒)、甜葶苈(略炒)、半夏(汤泡七次)、秦艽(去芦)、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济生方》二母汤) ⑦治肺家受燥,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
水煎服。
(《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⑧治妊娠子烦,因服药致胎气不安,烦不得卧者:知母一两,洗焙为末,枣肉丸弹子大。
每服一丸,人参汤下。
医者不识此病,作虚烦治,反损胎气。
(《产乳集验方》) ⑨痰嗽。
用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
每夜,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药末,放在口里细嚼咽下,随即睡觉。
次日必泻,痰嗽渐止。
体弱者,不用巴豆。
⑩久嗽气急。
用知母五钱(去毛切片,隔纸炒过)、杏仁五钱(姜水泡,去皮尖,焙过),同煎服。
另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
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以绝病根。
⑾妊娠不足月,腹痛欲产。
用知母二两,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米粥送下。
⑿紫癜风疾。
用醋磨知母涂搽。
⒀甲疽。
用知母,烧存性,研末敷患处。
【名家论述】①李杲: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仲景用此入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
烦出于肺,躁出于肾,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
又凡病小便闷塞而渴者,热在上焦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气薄味薄淡渗之药,以泻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
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阴则阳无以化,法当用黄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药,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自化,小便自通。
②《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
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销烁之虞也。
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
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者,方可暂用。
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深矣。
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③《本草正》: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
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也。
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
继自丹溪而后,则皆用以为补阴,诚大谬矣。
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 ④《重庆堂随笔):知母,清肺胃气分之热,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暗长矣。
然仲圣云,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盖胃热太盛,则阴不足以和阳,津液渐干,而成枯燥不能杀谷之病,其阳则绝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热,俾阳不绝,则救津液之药,虽谓之补阳也可。
乃后人以为寒凉之品,非胃家所喜,谆谆戒勿轻用,辄从事于香燥温补之药者何哉! ⑤《本经疏证》:知母能益阴清热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则以古人用者甚罕,后学多不明其故。
……《千金》、《外台》两书用知母治水气各一方。
《千金》曰,有人患水肿腹大,其坚如石,四肢细,少劳苦足胫即肿,少饮食便气急,此终身之疾,服利下药不瘥者,宜服此药,微除风湿,利小便,消水谷,岁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后可常服.其所用药,则加知母于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参、独活、秦艽、海藻也。
《外台》曰,《古今录验》泽漆汤,疗寒热当风,饮多暴肿,身如吹,脉浮数者。
其所用药,则泽泻、知母、海藻、茯苓、丹参、秦艽、防己、猪苓、大黄、通草、木香也。
其曰,除风湿,利小便,曰疗寒热当风,饮多暴肿。
可见《本经)所著下水之效,见于除肢体浮肿,而知母所治之肢体浮肿,乃邪气肢体浮肿,非泛常肢体浮肿比矣。
正以寒热外盛,邪火内著,渴而引饮,火气不能化水,水遂泛滥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饮,水遂无继,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
于此,见凡肿在一处,他处反消瘦者,多是邪气勾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肿腹大四肢细,即《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身体尪羸,脚肿如脱,亦其一也。
《金匮方》邪气水火交阻于下,《千金方》邪气水火交阻于中,阻于下者,非发散不为功,阻于中者,非渗利何由泄,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匮方》所以用麻黄、附子、防风,然其本质均为水火交阻,故共用桂、术、知母则同也,桂、术治水之阻,知母治火之阻,于此遂可见矣。
⑥《医学衷中参西录》: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则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
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
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
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平视知母也。
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共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
⑦《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
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而脾气不旺亦忌。
通膀胱水道,疗淋浊初起之结热,伐相火之邪,主强阳不痿之标剂。
热病之在阳明,烦渴大汗,脉洪里热,佐石膏以扫炎熇;疟证之在太阴,湿浊熏蒸,汗多热甚,佐草果以泄脾热。
统详主治,不外实热有余四字之范围。
主治
1、痰嗽。用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夜,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药末,放在口里细嚼咽下,随即睡觉。次日必泻,痰嗽渐止。体弱者,不用巴豆。
2、久嗽气急。用知母五钱(去毛切片,隔纸炒过)、杏仁五钱(姜水泡,去皮尖,焙过),同煎服。另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以绝病根。
3、妊娠不足月,腹痛欲产。用知母二两,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粥送下。
4、紫癜风疾。用醋磨知母涂搽。 5、甲疽。用知母,烧存性,研末敷患处。
黄芩----泻上焦肺火,清热补脾而安胎。
别名 黄金茶、山茶根、烂心草。   来源 唇形科植物黄岑scutellariabaicalensis georgi 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丛生,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叶对生,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全缘,下面密被下陷的腺点。总状花序顶生,花偏生于花序一侧;花萼二唇形,盾片高约1.5mm,果时增大;花冠紫色、紫红色至蓝紫色,花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雄蕊4,二强。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瘤。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向阳草地山坡及休荒地上。主产河北、山西、内蒙古;有栽培。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晒至半干后撞去栓皮,晒干。生用、酒炒或炒炭用。
性状 根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网纹。质硬而脆,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成空洞。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含黄芩甙(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甙(wogonoside)、汉黄芩素(wogonin)、黄芩酮ⅰ、ⅱ(skullcapflavoneⅰ、ⅱ)、千层纸黄素a(oroxy-lina)及菜油甾醇。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消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
【临床应用】1. 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黄芩清热燥湿作用颇强,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热毒疮疡等症。黄芩能清实热,泻肺火。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朮、竹茹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黄芩、淡黄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热泻火)炒黄芩(炒用,减弱寒性,用于安胎)酒炒黄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湿热)黄芩炭(炒治黑色,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黄芩能泻上焦肺火,清肠中湿热,为临床常用药物。本品配以柴胡,则清透解热;配桑白皮,则泻肺火;配黄连,则清热泻火而燥湿;配白芍,则清热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则清热补脾而安胎。
【方剂举例】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治湿温身热。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黄芩、大黄、连翘、山栀、苦杏仁、枳壳、桔梗、薄荷、生甘草。治肺热喘嗽,里实便秘。黄芩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本草纲目》:
黄芩 释名    腐肠、空肠、内虚、经芩、黄文、印头、苦督邮。内部实在的叫子芩、条芩、鼠芩。  气味    (根)苦、平、无毒(一称大寒)。
主治      1、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宜服“三黄丸”。随季节而不同。按上列三药的右诹,春季用量是:四两一三两一四两;夏季是:六两一一两一七两;秋季是:六两一三两一三两;冬季是:三两一五两一二两。配好后捣碎和蜜做成丸子,如乌豆大。每服五丸,渐增至七丸。一天服三次。一月后病愈。久服使人健壮。
2、胸部积热。用黄芩、黄连、黄蘖,等分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开水送下。此方名“三补丸”。
3、肤热如火烧,骨蒸(结核)痰嗽等。用黄芩一两,加水二杯,煎成一杯,一次服下。
4、肝热生翳。用黄芩一两、淡豉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着吃,温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忌食酒、面。
5、吐血、鼻血、下血。黄芩一两,研末,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至六成,和渣一起温服。
6、血淋热痛。用黄芩一两,水煎,热服。
7、妇女绝经期的年龄已过,仍有月经或月经过多。用黄芩心二两,浸淘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干再浸,如此七次,研细,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8、安胎清热。用芩、白术,等分为末,调米汤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磅下。药中加神曲亦可。
9、产后血渴,饮水不止。用黄芩、麦门冬,等分为末,水煎,温服。
钩吻--花柳毒、下疳,祛风毒,洗螆癞。(外用)
钩吻【钩吻的功效介绍】:
钩吻 (《本经》)
【异名】野葛(《本经》),秦钩吻、毒根(《吴普本草》),冶葛、胡蔓草(《南方草木状》),黄野葛(《千金方》),除辛(《蜀本草》),吻莽、断肠草(《梦溪笔谈》),黄藤、烂肠草(《纲目》),朝阳草(《生草药性备要》),大茶药、虎狼草(《岭南采药录》),梭葛草(《福建民间草药》),黄花苦晚藤(《广西药植图志,),黄猛菜(《广西中药志》),大茶藤、大炮叶(《中国药植图鉴》),苦晚公、荷班药(《岭南草药志》),发冷藤、大茶叶、藤黄(《广西药植名录》),大鸡苦蔓、羊带归、梭柙(《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草。
【植物形态】胡蔓藤常绿藤本,枝光滑。
叶对生,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阔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叶柄长1.2厘米。
3歧分枝的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黄色;苞片2,小而狭;萼片5,分离,长约3毫米;花冠漏斗状,先端5裂,长1~1.6厘米,内有较淡的红色斑点,裂片卵形,先端尖,较花筒为短;雄蕊5;子房上位,2室,花柱丝状,柱头4裂。
蒴果卵状椭圆形,长10~14毫米,直径6~8毫米,分裂为2个2裂的果瓣。
种子多数,有翅。
花期8~11月。
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生于向阳的山坡、路边的草丛或灌丛中。
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本植物的根(大茶药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根、茎、叶含生物碱钩吻素子、寅、卯、甲、丙、辰,其中钩吻素子的含量最高,钩吻素寅性剧毒,为最重要的有效成分。
另报道福建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甲、子、卯、丁、戊;广东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子、卯、丁、戊。
【药理作用】根、茎、叶三部分均有剧毒。
对于大茶药和北美大茶药之化学与药理,卅年代我国学者有较详尽的研究。
钩吻的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等。
其作用性质与北美钩吻中所含生物碱钩吻素甲、钩吻素乙相似,但毒力稍逊,钩吻素寅对家兔之最小致死量为0.8毫克/公斤。
中毒之主要症状为呼吸麻痹,轻者呼吸困难,重者死于呼吸停止。
致死量之钩吻素乙使动物呼吸停止后,心脏仍继续跳动,呼吸之抑制并非中枢性,去大脑或切断迷走神经均不影响钩吻素乙对呼吸的抑制,麻黄碱、印防已毒素亦无显著解救作用。
另一方面,对末梢性的神经肌肉装置,并无直接麻痹作用。
钩吻素乙对连神经之离体膈肌,能抑制并停止其节律收缩,与在位膈肌之作用相同。
呼吸停止后直接刺激膈神经,仍能引起膈肌收缩。
此外,在动物中毒后,皆表现眼睑下垂、垂头、脚软、全身肌肉虚弱,故推测其作用在脊髓运动神经原之麻痹。
钩吻素甲对小鼠有镇痛作用,其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
但也有报告,如与阿斯匹林合用则镇痛作用增强,胜过单用时之效力,并称在临床上也获得较好效果,推荐的剂量,阿斯匹林为300~500毫克,钩吻素甲为0.5~2毫克。
钩吻素乙对循环系统无显著作用。
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此可被氯化钡、肾上腺素所拮抗,但阿托品无效。
小量时引起脉搏加速,乃由于迷走张力之降低,此时血压可仍无明显变化;大量时则抑制心脏而招致血压下降,降压主要由于心脏之抑制,部分也由于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的下降;中毒量可引起心室颤动。
钩吻素甲能阻断电刺激心迷走神经或注射乙酰胆碱引起之降压反应。
它有微弱的5-羟色胺样作用,能加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对犬、兔小肠及子宫,小量略兴奋,大量抑制,乃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国产钩吻对平滑肌亦呈抑制作用,并与乙酰胆碱、氯化钡相拮抗。
钩吻素甲无箭毒样作用,不麻痹神经节,亦无中枢镇静作用。
国产钩吻与钩吻素甲有散大瞳孔的作用。
临床上有用钩吻素甲治疗神经痛,特别是三叉神经痛,也有用其酊剂治急性脊髓灰白质炎。
由于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甚近,故应用时需十分小心,严密观察,特别是呼吸的情况。
局部可用于扩瞳,但刺激性大,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辛,温。
②《吴普本草》:雷公:有毒。
③《别录》:有大毒。
④《岭南采药录》:苦,寒,有大毒。
⑤《广西药植图志》:辛微苦,有大毒。
【功用主治-钩吻的功效】祛风,攻毒,消肿,止痛。
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①《本经》:主金疮,乳痓,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
②《别录》:破癥积,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
③《蜀本草》:主喉痹咽中塞、声变,咳逆气,温中。
④《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毒,洗螆癞。
⑤《本经逢原》:紫者破血积,青者破痰积。
⑥《岭南采药录》:不论根茎叶,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风热毒,洗疥癞及癣。
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浓汁,浸二、三次。
⑦《广西药植图志》:捣烂外敷治跌打瘀肿,外伤出血,梅毒恶疮,风痹;制膏敷贴消肿瘤。
⑧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攻毒拔毒,杀虫,止痒,散瘀止痛。
治皮肤湿疹,跌打损伤,闭合性骨折。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煎水洗或烟熏。
【宜忌】本品有剧毒,只作外用,切忌内服。
《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选方】①治疥癞:断肠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矾、马前子、蛇退各二钱,梅片四分,松香、雄黄各一钱五分。
共为细末,以蜡油熔化和药膏贴之。
(《岭南草药志》) ②治瘰疬:断肠草根,红老木薯,二味酌量。
共捣烂,用酸醋煎一小时取起,候冷敷患处,连敷三天。
(《岭南草药志》) ③治痈疮肿毒:生断肠草四两,黄糖五钱。
共捣敷患处。
(《广西药植图志》) ④治痈疽:断肠草晒干研末后,混合凡士林,制成软膏敷患处。
⑤冶远年臁疮:鲜大茶药一斤,煎水洗患处,日洗数次,洗后将药叶一张贴疮口。
⑥治瘭疽:大茶药叶、石灰。
二味捣烂,贴患指第三节,有脓即溃,无脓即消。
(④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⑦治风湿关节痛:干断肠草一两,防风二钱,独活一钱。
共研粗末,用纸卷烧烟熏患处。
(《广西药植图志》) ⑧治刀伤:断肠草捣烂,敷伤口。
(《岭南草药志》)
【中毒】本品剧毒,根和叶(尤其是嫩叶)毒性最大。
误服后极易引起中毒,甚或致死。
中毒时主要表现:①神经肌肉症状: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肌周围神经麻痹,共济失调,昏迷等;②眼部症状:复视,视力减退,睑下垂,瞳孔散大等;③消化系症状: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等;④循环及呼吸系症状:早期心跳缓慢,以后加快,呼吸困难,呼吸麻痹,虚脱等。
症状出现快慢,与服法有关。
用根煎水或服新鲜嫩芽,症状多立即出现,服根者症状出现较慢,有2小时始出现者。
解救方法:洗胃,催吐,导泻,输液及对症治疗。
中药可用三黄汤(黄芩、黄连、黄柏、甘草)灌服,蕹菜汁灌服或积雪草捣烂拌茶油灌服,金银花连叶捣烂榨汁拌黄糖灌服,细叶黄栀子(茜草科)加茅根煎水灌服。
紫堇----肺痨咳血、化脓性中耳炎、秃疮,蛇咬伤
紫堇
【紫堇的功效介绍】:
紫堇 (《本草图经》)
【异名】楚葵、蜀堇、苔菜、水卜菜(《本草图经》),赤芹、紫芹、起贫草(《轩辕述宝藏论》),断肠草、野花生(《贵州草药》),蝎子花、闷头花、麦黄草(《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紫堇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态】紫堇一年生无毛草本,具细长的直根。
茎高10~30厘米,常自下部起分枝。
叶基生并茎生,具细柄;叶片轮廓三角形,长3~9厘米,2或3回羽状全裂,1回裂片2~3对,2或3回裂片轮廓倒卵形,不等地近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狭卵形,顶端钝。
总状花序长3~10厘米;苞片卵形或狭卵形,全缘或疏生小齿;萼片小;花瓣紫色,上面花瓣长1.5~1.8厘米,距长达5毫米,末端稍向下弯曲。
蒴果条形,长约3厘米,宽约1.5毫米。
种子黑色,扁球形,密生小凹点。
花期4~5月。
生丘陵林下、沟边或多石处。
分布长江中、下游各省,北达河南和陕西南部及山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花(紫堇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4~5月采收。
【药理作用】25%煎液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次之。
【性味】苦涩,凉,有毒。
①《贵州草药》:苦辛,平,有毒。
②《陕西中草药》:苦涩,平,有毒。
【功用主治-紫堇的功效】治肺结核咳血,遗精,疮毒,顽癣。
①《贵州草药》:镇静,止血。
治肺痨咳血。
②《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止痒,收敛,固精。
治疮毒,顽癣,秃疮,带状疱疹,蛇咬伤,脱肛,遗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
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肺痨咳血:断肠草根三钱,煎水或泡酒服。
(《贵州草药》) ②治遗精:蝎子花三至四钱,以米泔水浸泡并露一宿后,用原来米泔水煎服,醪糟为饮,连服三至四剂。
③治疮毒:蝎子花根适量,煎水洗患处。
④治秃疮,蛇咬伤:鲜蝎子花根,捣烂外敷。
(②方以下出《陕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将新鲜断肠草(全草)洗净、捣烂取汁。
拭净耳内脓液后,将药汁滴入耳内,每日3~4次,观察32例,痊愈8例,显效18例。
有的用药1~7天即愈。
断肠草有小毒,不宜入口,如耳咽管通畅,宜改用棉球浸药汁少许塞入耳内。
鹿衔草----肺结核,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肾虚,虚劳
【鹿衔草的功效介绍】:
鹿衔草 (《滇南本草》)
【异名】破血丹(《植物名实图考》),纸背金牛草、大肺筋草、红肺筋草(《重庆草药》),鹿寿茶(《陕西中草药》),鹿安茶(《山西中草药》)。
【来源】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圆叶鹿蹄草等的全草。
【植物形态】①鹿蹄草,又名:冬绿。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20~30厘米。
地下茎细长,匍匐或直伸,有不明显的节,每节具鳞片1枚,鳞腋生出分枝纤细的不定根。
叶于基部丛生;叶片田形至卵圆形,长2~6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楔圆形,全缘或具细疏圆齿,边缘向后反卷,侧脉近羽状,明显;下面常呈灰蓝绿色;叶柄长可2倍于叶片,花茎细圆柱形,具棱角,近上部有苞片1~2枚,苞片披针形;总状花序,花大,广开,直径15~20毫米,具短梗,基部有1披针形小苞片;萼片5深裂,裂片舌形,急尖或圆钝;花瓣5片,椭圆形,先端钝圆,基部稍窄,白色或稍带粉红色;雄蕊10,花丝略弯曲,扁平;雌蕊1,子房扁球形,花柱肉质,弯曲,柱头5裂,头状。
蒴果扁球形,具5棱,成熟时开裂,花萼宿存。
花期5~6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山林中树下,或阴湿处。
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青海、甘肃等地。
②圆叶鹿蹄草形态与上种相似,惟花较小,萼片披针形,渐尖头。
分布东北、新疆、内蒙古等地。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多种植物的全草,在少数地区使用,如椭圆叶鹿蹄草使用于四川;普通鹿蹄草使用于西藏、云南、贵州;紫背鹿蹄草使用于西藏。
【采集】全年可采。
将全草连根挖出,洗净泥土,晒至叶片较软略抽缩时,堆压发热,使叶片两面变成紫红色或紫褐色,再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紫褐色,稍具棱,并有皱纹,无毛,微有光泽。
叶柄长,扁平而中央凹下,两边呈膜质状,常弯曲,无毛。
叶片皱缩,稍破碎,上面紫红色,少有呈棕绿色者,光滑,下面紫红色,无毛,叶脉微突;纸质,易碎。
有时可见花茎,上有数朵小花或扁球形棕色蒴果。
气无,味微苦。
以紫红色或紫褐色、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于浙江、安徽、贵州、陕西。
此外,黑龙扛、四川、云南及海南等地亦产。
以浙江产量大,浙江、安徽产者质量为佳。
云南以鹿衔草全草熬膏,商品为棕色方块状的固体,气清香,味甜,名鹿衔草膏,功能补气补血。
【化学成分】圆叶鹿蹄草的全草含熊果酚甙7.93%,鞣质18%,及肾叶鹿蹄草甙、挥发油,还含蔗糖、蔗糖酶、苦杏仁酶等。
干叶含高熊果酚甙、异高熊果酚甙。
【药理作用】圆叶鹿蹄草醚浸出液对衰弱的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水及醇的浸出液作用较弱;对正常离体蛙心作用不显著。
麻醉犬静脉注射鹿衔草的水、醇、醚3种浸出液皆有降压作用,兔耳灌流法证明有明显扩张血管的效力。
鹿衔草各部分作用性质相似,但其叶比根、茎作用强。
熊果酚甙与根皮甙的作用一样,皆可产生糖尿。
在体外试验中,还能抑制胰岛素的降解。
口服后在体内很快水解而产生氢醌,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在碱性尿中可释出游离氢醌而有杀菌作用,治尿路感染,唯效力不强。
有人认为,如服用大量(1克,3~6次/日),在尿为碱性、低比重时则有效;如尿呈酸性则无效。
田鼠、鸡雏的小肠中含有熊果酚甙及葡萄糖共同的主动转运载体系统,此系统对上述物质的亲和力受钠离子增强,钾离子抑制。
另有品种未定的鹿衔草作用如下:㈠避孕作用雌性小鼠每日服煎剂共10天,第5日与雄鼠合笼共1月,抑制生育达100%。
服药10~30天,可抑制发情期,引起子宫与卵巢的萎缩,对体重则无影响。
㈡其他水煎浓缩加乙醇去沉淀后的水剂对离体兔心在小剂量时增加冠脉流量,但随着剂量增大,冠脉流量增加并不明显,有时反而减少。
使心收缩力减弱,心跳频率减慢,常伴有节律不齐,个别尚有停搏、颤动等。
【炮制】拣去杂质,筛去泥沙,洗净,稍润,切细,晒干。
【性味】甘苦,温。
①《滇南本草》:性温平,味辛。
②《陕西中草药》:苦涩,平。
③《山西中草药》:甘,温。
【归经】《植物名实图考》: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鹿衔草的功效】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治虚弱咳嗽,劳伤吐血,风湿关节痛,崩漏,白带,外伤出血。
①《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痰火之症,煎点水酒服。
②《植物名实图考》:治吐血,通经,强筋,健骨,补腰肾,生津液。
③《中国药植志》:治虚痨,止咳。
④《重庆草药》:治虚弱痨病,咳嗽,白带。
⑤《四川常用中草药》:祛风除湿,止惊悸,盗汗。
治痨伤吐血,筋骨酸软,风湿关节痛,惊痫吐舌,鼠漏痈肿。
⑥《陕西中草药》:补肾壮阳,调经活血,收敛止血。
治虚劳咳嗽,肾虚盗汗,腰膝无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崩漏,白带,结膜炎,各种出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研末或炖肉。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选方】①治虚劳:鹿衔草一两,猪蹄一对。
炖食。
(《陕西中草药》) ②治肺结核咯血:鹿衔草、白及各四钱。
水煎服。
(《山西中草药》) ③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鹿蹄草、白术各四钱,泽泻三钱。
水煎服。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④治慢性肠炎,痢疾:鹿蹄草五钱。
水煎服。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⑤治崩漏:㈠鹿衔草四两,猪肉一斤。
炖热。
加盐少许,两天吃完。
(《陕西中草药》)㈡鹿衔草五钱,地榆炭一两。
水煎,日服二次。
(《吉林中草药》) ⑥治肾虚五淋白浊:鹿衔草二两,水煎服。
(《云南中医验方》) ⑦治过敏性皮炎,疮痈肿毒,虫蛇咬伤:鹿蹄草适量。
煎汤洗患处,一日二次。
(《内蒙古中草药》) ⑧治外伤出血,蛇咬伤:鲜鹿蹄草,捣烂或干品研末外敷。
淡菜---补肾,益血填精,治遗、带、崩、淋,阳痿阴冷,消渴,瘿瘤,高血压,耳鸣眩晕:
淡菜
【淡菜的功效介绍】:
淡菜 (孟诜)
【异名】壳菜(《嘉祐本草》),海蜌(《纲目》),红蛤(《东医宝鉴》),珠菜(《本草撮要》)。
【来源】为贻贝科动物厚壳贻贝和其它贻贝类的贝肉。
【动物形态】厚壳贻贝贝壳2片,长约15厘米左右,呈楔形。
壳顶尖小,位于壳之最前端,腹缘略直,背缘与腹缘构成30度角向后上方延伸,背缘呈弧形。
壳后缘圆,壳面由壳顶沿腹缘形成一条隆起,将壳面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宽大而斜向背缘;下部小而弯向腹缘,生长纹明显,但不规则。
壳表面棕黑色,壳顶常磨损而显白色。
壳内面灰蓝色,具珍珠光泽。
由背部韧带末端向下,绕壳后缘至腹缘末端有一宽黑色边缘。
壳表的壳皮绕壳缘卷向内缘形成一红褐色狭缘。
外套痕及闭壳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小,位于壳顶内方,后闭壳肌痕大,卵圆形,位于后端背缘。
壳顶内面具有2个小主齿。
韧带褐色。
外套膜在一点愈合,外套缘具有分枝状的触手。
足后端成片状,前端呈棒状。
足丝粗,淡黄色。
生活于浅海岩石间。
分布黄海、渤海及东海等区域。
【采集】全年可采。
捕得后,取肉,鲜用或加工为淡菜干。
【化学成分】干淡菜每百克含水分13克,蛋白质59.1克,脂肪7.6克,碳水化物13克,灰分6.9克;钙277毫克,磷864毫克,铁24.5毫克,核黄素0.46毫克,尼克酸3.1毫克。
【性味】咸,温。
①孟诜:温,无毒。
②《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
③《本草从新》:甘咸,温。
【归经】入肝、肾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阳明、太阳经。
②《要药分剂》: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淡菜的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
治虚劳羸瘦,眩晕,盗汗,阳痿,腰痛,吐血,崩漏,带下,瘿瘤,疝瘕。
①孟诜:产后血结,腹内冷痛,治癥瘕,润毛发,治崩中带下。
②《本草拾遗》:主虚羸劳损,因产瘦瘠,血气结积,腹冷、肠鸣、下痢,腰疼、带下、疝瘕。
③《日华子本草》:煮熟食之,能补五脏,益阳事,理腰脚气,消宿食,除腹中冷气,痃癖。
④《嘉祐本草》:治虚劳伤惫,精血少者,及吐血,妇人带下、漏下,丈夫久痢,并煮食之。
⑤《纲目》:消瘿气。
⑥《随息居饮食谱》:补肾,益血填精,治遗、带、崩、淋,阳痿阴冷,消渴,瘿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或入丸、散。
【选方】治头晕及睡中盗汗:淡菜(焙燥,研细粉)三两,陈皮(研细粉)二两。
研和,蜂蜜为丸,每服二钱,一日三回。
(《现代实用中药》)
【名家论述】①《医学入门》:淡菜,治劳热骨蒸,须多食乃见功,若数两作丸、散,未有大效。
②《本草汇言》: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
蔡心吾曰,此物本属介类,原其气味甘美而淡,性本清凉,故藏器云,善治肾虚有热,及热郁吐血,痢血便血,及血郁成瘿,留结筋脉诸疾。【淡菜食疗方精选】
1、淡菜100克,陈皮60克,焙干共研细末,蜂蜜炼为丸,每次服6克,一日三次,治头晕及盗汗,阴虚阳亢。
2、淡菜用黄酒浸泡,和适量韭菜煮食之,每日一次,有补肾助阳之功。治头晕,腰痛,小便余沥,妇女白带,小腹冷痛。
3、淡菜饭:淡菜100克,洗净后用姜汁、酱油、料酒等调料腌渍一下;糯米煮饭,水将干时,加入淡菜至饭上,用小火焖熟食用。有补五脏,益精血,止虚汗作用。可治小儿夜间盗汗,妇女久痢带下,血结症癜等症。
4、皮蛋淡菜粥:大米50-100克,淡菜50克,煮粥,加入皮蛋(去壳切小块),用油、盐调味食用,有除烦降火补虚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高血压、耳鸣、头晕等症。
5、猪胰淡菜汤:淡菜100-150克,浸泡20分钟后洗净,先煮20分钟,加入猪胰一具同煮,用食盐调味食用。有润燥补脾,益血生精,消瘿散瘤作用。适用于甲状腺肿,毛发枯少等症。
6、淡菜猪肉汤:淡菜50-100克,猪瘦肉适量,同煮汤食用。适用于男子阳痿,妇女崩漏;月经前服用,可治经血过多。  1
7.淡菜芹菜汤。淡菜10克,煮汤常喝,可作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者的辅助治疗。
8.淡菜炒韭菜。用黄酒浸泡淡菜,以韭菜炒食,时时服食,有补肾助阳之功,可治阳痿、腰痛等症。
9.淡菜烧狗腰。淡菜50克,海狗肾1具,煎煮熟烘、1日服完,连食数剂,可治阳痿、肾虚腰痛。
10.淡菜烧海带(昆布)。淡菜50克,海带25克,煎煮熟烘,带汁1次服,日服2次,连服2周为1疗程,间隔一周后再服,可治瘿瘤病。
美食功用
补虚,去胸中烦热,降丹石毒 (古称丹石毒是指误服丹石中毒,相当于高血压、皿管硬化等疾患)。
老年头晕,阴虚阳亢:
淡菜(干品)300克焙燥研细末,陈皮150克,共研,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1-6克,一日2次。头晕腰痛,小便余沥,妇女白带,下腹冷痛:
淡菜用黄酒洗过,和韭菜煮食,有补肾助阳之功。高血压,耳鸣眩晕:
淡菜15克,焙燥研细末,松花蛋1个,蘸淡菜末,每晚一次吃完,连吃5-7天。糖尿病人食疗方
猪胰淡菜汤-适应症:
为糖尿病人辅助治疗之食品,兼对甲状腺肿大、毛发枯少有疗效。
食物功效:
猪胰:性味甘,平。能益肺,补脾,润燥。
淡菜:性味咸,温。能补肝肾,益精血。
分量、用法:
每次用猪胰一条,淡菜4580克,先将淡菜(干品)洗净后清水净泡20分钟左右,然后放入煮汤,待煮开10分钟后,加入猪胰同煮,熟透后调味进服,亦可佐膳。【应用举例】1.淡菜10~30克,用开水发软,洗净;韭菜60克,切段,一同用食油炒制,加食盐调味。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的眩晕、盗汗、腰痛、阳萎、小便余沥等。2.淡菜10克,用开水发软,洗净,煮熟;芹菜30克,切段,调以油、盐、醋拌食。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见血压偏高,眩晕头痛者。3.淡菜30克,紫菜10克,一同煮汤。用于甲状腺腺癌。
排钱草----去瘀生新、腹水、锁喉风,牙痛、
【异名】龙鳞草、午时合(《生草药性备要》),金钱草、午时灵(《岭南采药录》),叠钱草、钱排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双排钱(《福建民间草药》),金钱豹、四季春(《泉州本草》),钱串草(江西《草药手册》),双金钱、纸钱剑、猎狸尾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牌钱树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牌钱树,又名:笠碗子树、尖叶阿婆钱、钱串木、钱排木、阿婆钱。
灌木,高0.6~1米。枝纤细,被柔毛。3出复叶,顶端小叶矩圆形,长6~12厘米,侧生小叶比顶生的小2倍,先端钝,或近尖,基部浑圆形,边缘稍作波浪形,革质,上面绿色,秃净或两面均被小柔毛;叶柄长6~8毫米。总状花序顶生及侧生,长8~30厘米或过之,由12~60个伞形花序或丛生花序组成,每一伞形花序隐藏于2个长1~3厘米的圆形、叶状的苞片内;花柄长2~3毫米,与萼同被短柔毛;萼长约2毫米,裂齿披针形;花冠蝶形,白色,长约6毫米,旗瓣椭圆形,翼瓣贴生于龙骨瓣;雄蕊10,2体;雌蕊1,花柱内弯。荚果矩圆形,秃净或被小柔毛,边缘具睫毛,通常有节2个。花期7~9月。
生于荒地、山坡疏林下。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排钱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切碎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全草含蟾毒色胺、N,N-二甲基色胺、N,N-二甲基色胺氧化物、5-甲氧基-N-甲基色胺、5-甲氧基-N,N-二甲基色胺、5-甲氧基-N,N-二甲基色胺氧化物等多种色胺衍生物和禾草碱。种子含大黄素甲醚1-葡萄糖鼠李糖甙和半乳糖配甘露聚糖。
【性味】《生草药性备要》:"味淡苦,性平。"
【功用主治】祛风利水,散瘀消肿。治感冒,风湿痹痛,水肿臌胀,喉风,牙痛,跌打肿痛。
①《生草药性备要》:"消风热,浸酒去瘀生新,治小儿马牙疳,又治跌打。"
②《岭南采药录》:"治月内锁喉病,牙痛,以之浸酒能去瘀生新,又能去湿消滞。"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2~4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感冒、发热:排钱草干叶三至六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关节炎:排钱草二至四两,黄酒二两。加水适量煎服。
③治腹水:排钱草二至三两。水煎服。
④治锁喉风,牙痛:排钱草二两。水煎服。(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跌打损伤:排钱树干茎、叶二至三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棕榈-皮,收涩止血。叶,子'高血压.根,关节痛\遗精\赤白痢.树心,为强壮剂
棕榈
【棕榈皮的功效介绍】:
棕榈皮 (《日华子本草》)
【异名】拼榈木皮(《本草拾遗》),棕毛(《普济方》),棕皮(《本草求原》)。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鞘纤维。
【植物形态】棕榈(《本草拾遗》),又名:棕(《山海经》),栟榈(杨孚《异物志》),棕衣树、百页草、定海针。
常绿乔木,高达15米。
杆圆柱形,不分枝。
叶簇生于杆顶,圆扇形,革质,长约70厘米,有皱摺,开展时掌状,深裂至叶片的中部以上,裂片具主脉,先端2尖裂,两面均光滑无毛;叶柄长可达1米以上,质坚硬,上面子坦,下面凸起呈棱形,或有时两面凸起,两侧边缘具刺,柄基部有抱茎的叶鞘,分裂为棕褐色纤维状毛(即棕衣),叶鞘脱落后,在杆上留下呈环状痕迹的节。
肉穗状花序短,自叶丛中抽出,下部有多数大形鞘状苞;花小,多数,淡黄色,单性,雌雄异株;花被6片,卵形,排列成2轮,外轮小于内轮,镊合状;雄蕊6,花药背着生,花丝极短;子房上位,雌蕊3,基部合生,1室,胚珠1。
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7~9毫米,具短柄,常有宿存的花被片。
种子1,扁球形或肾形,暗灰色或淡黑色。
花期4~5月。
果期11~12月。
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
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根(棕树根)、心材(棕树心)、叶(棕榈叶)、花(棕榈花)、果实(棕榈子)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一般多于9~10月间采收其剥下的纤维状鞘片,除去残皮,晒干。
【药材】棕榈皮的陈久者,名陈棕皮。
商品中有用叶柄部分或废棕绳。
将叶柄削去外面纤维,晒干,名为棕骨;废棕绳多取自破旧的棕床,名为陈棕。
①陈棕皮为粗长的纤维,成束状或片状,长20~40厘米,大小不等。
色棕褐,质韧,不易撕断。
气无,味淡。
以无粗皮、杂质及陈久者为佳。
②棕骨又名:棕板。
呈长条形,长短不一,红棕色,基部较宽而扁平,或略向内弯曲,向上则渐窄而厚,背面中央隆起,成三角形,背面两侧平坦,上有厚密的红棕色毛茸,腹面平坦,或略向内凹,有左右交叉的纹理。
撕去表皮后,可见坚韧的纤维。
质坚韧,不能折断。
气无,味淡。
以红棕色、片大、质厚、陈久者为佳。
③陈棕呈破碎的网状。
色深棕,粗糙。
质坚韧,不易断。
气微,味淡。
以深黑色、无杂质者为佳。
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华南、西南地区多用陈棕皮;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多用棕骨;华东地区则多用陈棕。
【化学成分】棕毛及叶、花均富含鞣质。
【炮制】棕榈炭:取净棕榈皮,置锅内,覆盖一口径稍小的锅,锅上粘贴白纸一张,于两锅接合处用黄泥严封,微火煅至白纸呈焦黄色停火,侯冷取出。
【性味】苦涩,平。
①《本草拾遗》:味苦涩,平,无毒。
②《海药本草》:平温。
【归经】《要药分剂》: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棕榈皮的功效】收涩止血。
治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下痢,血崩,带下,金疮,疥癣。
①《本革拾遗》:烧作灰,主破血止血。
②《海药本草》:主金疮疥癣,生肌止血,并宜烧灰使用。
③《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吐血,破癥,治崩中、带下、肠风、赤白痢。
入药烧灰用,不可绝过。
④《本草衍义》:烧为黑灰,止妇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药。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研末,1~2钱。
外用:研末撒。
【宜忌】《本草经疏》:暴得吐血,瘀滞方动;暴得崩中,恶霉未竭;湿热下痢初发;肠风带下方炽,悉不宜遽用。
即用亦无效。
【选方】①治鼻血不止:棕榈灰,随左右吹之。
(《简易方论》) ②治久鼻衄不止:棕榈、刺蓟、桦皮,龙骨等分。
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鸡峰普济方》棕榈散) ③治妇人崩中,下血数升,气欲绝:棕桐三两(烧灰),紫参一两,麝香一钱(细研),伏龙肝二两(细研)。
上药捣细罗为散,入麝香研令匀,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二钱。
(《圣惠方》棕榈散) ④治血崩:棕榈皮(烧存性,细研如粉)一钱,牡蛎(火煅,研如粉)五分。
入麝香少许,拌令匀,空心米饮调下。
(《百一选方》) ⑤治血崩不止:棕榈皮烧存性,为束,空心淡酒服三钱。
(《妇人良方》) ⑥治妇人经血不止:棕榈皮(烧灰),柏叶(焙)各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酒调下二钱,(《圣济总录,棕榈皮散) ⑦治赤白带下,崩漏,胎气久冷,脐腹疼痛:棕毛(烧存性)、蒲黄(炒)各等分。
每服三钱。
好酒调下,空心食前,日进二服。
(《普济方》棕毛散) ⑧妊娠胎动,下血不止,脐腹疼痛:棕榈皮(烧灰),原蚕沙(炒)各一两,阿胶(炙燥)三分。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
(《圣济总录》棕灰散) ⑨治肠风泻血:棕榈灰二两,熟艾(捣罗成者)一两。
上二昧用熟鸡子两个,同研得所;别炮附子去皮脐,为末,每服用水一盏,附子末一钱,煎敷沸放温,调前药二钱匕,空心食前服。
(《圣济总录》棕艾散) ⑩治水谷痢下:棕榈皮,烧研,水服方寸匕。
(《近效方》) ⑾治血淋不止:棕榈皮,半烧半炒为末。
每服二钱,甚效。
(《卫生家宝方》) ⑿治小便不通:棕树皮毛,烧灰存性,以水酒调下二钱。
(《摄生众妙方》) ⒀治高血压:鲜棕榈皮六钱,鲜向日葵花盘二两。
水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名家论述】①《纲目》:棕灰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
与乱发同用更良。
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②《本草求原》:棕皮,能引血归经,止上下失血,止下血尤良。
不但性涩能收脱也。
同发灰,侧柏、卷柏灰饭丸或煎服,止远年下血。
此物止血,不在烧灰,但血见黑则止之说,痼习已久,姑从之。【棕榈叶的功效介绍】:
棕榈叶 (《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片,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化学成分】参见棕榈皮条。
【功用主治-棕榈叶的功效】《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劳伤,虚弱。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
【选方】治高血压,预防中风:鲜棕桐叶一两,槐花三钱。
作一日量,泡汤代茶。
(《现代实用中药》)【棕榈子的功效介绍】:
棕榈子 (《本草拾遗》)
【异名】败棕子(《药材学》),棕树果(《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采集】霜降前后待果皮现青黑色时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果实呈肾形,长7~9毫米,短径5~7毫米。
表面深灰棕色或灰黄色,有网状皱纹,有时剥落,内部较平滑,在肾形的凹陷处可见短小的果柄,或圆形的果柄残痕。
质坚硬。
剥去果皮及种皮后,可见两片肥厚的棕色胚乳。
气无,味淡。
【化学成分】种子壳含花白甙。
【性味】苦,平。
①《嘉祐本草》:平,无毒。
②《本草蒙筌》:味苦涩,气平,无毒。
③《云南中草药》:苦涩,温。
【功用主治-棕榈子的功效】《本草拾遗》: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养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选方】治高血压,多梦遗精:棕树果二钱至一两。
水煎服。
(《云南中草药》)【棕树根的功效介绍】:
棕树根 (《滇南本草》)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根。
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涩,无毒。
【功用主治-棕树根的功效】止血,祛湿,消肿解毒。
治吐血,便血,血淋,血崩,带下,痢疾,关节痛,水肿,瘰疬,流注,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治妇人血崩不止,又治大肠下血,男子五淋便浊。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通经,祛湿。
③《四川中药志》:养血收敛,涩肠止痢。
治吐血,肠风下血,崩、带,跌打损伤及腰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煎水洗。
【选方】①治吐血:棕树根烧灰,兑童便、白糖,空心服。
(《四川中药志》) ②治血淋:棕榈根一两。
炖猪精肉食。
(《湖南药物志》) ③治遗精:棕榈根五钱。
水煎,白糖冲服。
(《湖南药物志》) ④治赤白痢:棕榈根、六合草、红斑鸠窝各二两。
水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⑤治久痢:棕树根炖肉服。
(《四川中药志》) ⑥治阴挺:棕桐根四两,猪精肉四两。
久煮去药,食肉与汤,连食三至五次。
⑦治四肢关节痛:棕榈根五钱,白果二钱。
水煎服。
⑧治蛇咬:棕榈根、鱼腥草、桑白皮各三钱。
煎水洗。
(⑥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⑨治流注(寒性脓肿):棕树根、桃树根、松树根、胡颓子根各适量。
水煎,冲洗患部;药渣捣烂外敷。
(《江西草药》) ⑩治瘰疬:棕树根、算盘子根、乌桕根各一两。
水煎,肉汤对服。
(《江西草药》) ⑾治水肿:棕树鲜根一两,腹水草、薏苡根各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⑿治蛔虫病:棕树根、薏苡根、苦楝皮、兰花根各三钱。
水煎服。
⒀治睾丸肿大:棕树根三钱,茅根一钱,淫羊藿二钱。
水煎服。
(⑾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棕树心的功效介绍】:
棕树心 (《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心材。
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功用主治-棕树心的功效】《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强壮剂。
治心悸,头昏。
【选方】治崩漏:棕榈茎(去皮取心)一斤,麦粉一斤,甜酒一斤。
和匀制成饼,每服一两,每日二至三次。
(《江西草药》)
毛茛--瘰疬,关节炎,关节结核,骨结核,支气管喘息,及一切阴疽肿毒未溃者。
小毛茛
葡枝毛茛
毛茛
【毛茛的功效介绍】:
毛茛 (《本草拾遗》)
【异名】水茛、毛建(《肘后方》),毛建草、猴蒜(《本草拾遗》),天灸(《梦溪笔谈》),毛堇、自灸(《纲目》),鹤膝草、瞌睡草、老虎草、犬脚迹、老虎脚迹草、火筒青(《中国药植志》),野芹菜(《福建民间草药》),辣子草、辣辣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毛芹菜、老虎须(《江西民间草药》),千里光、老鼠脚底板、烂肺草(《中国药植图鉴》),三脚虎、水芹菜(《泉州本草》)。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态】毛茛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白色细长毛,尤以茎及叶柄上为多。
须根多数,肉质,细柱状。
茎直立,高50~90厘米。
基生叶具叶柄,柄长7~15厘米;叶片掌状或近五角形,长3~6厘米,宽4~7厘米,常作3深裂,裂片椭圆形至倒卵形,中央裂片又3裂,两侧裂片又作大小不等的2裂,先端齿裂,具尖头;茎生叶具短柄或无柄,3深裂,裂片倒卵形至菱状卵形,至茎上部裂片渐狭呈线状披针形,两面均有紧贴的灰白色细长柔毛。
花与叶相对侧生,单一或数朵生于茎顶,具长柄;花直径2厘米;萼片5,长圆形或长卵形,先端钝圆,淡黄色,外密被白色细长毛;花瓣5,黄色,阔倒卵形或微凹,基部钝或阔楔形,具蜜槽;雄蕊多数,花药长圆形,纵裂,花丝扁平,与花药几等长;心皮多数,离生,柱头单一。
聚合瘦果近球形或卵圆形,瘦果稍歪,卵圆形,表面淡褐色,两面稍隆起,密布细密小凹点,基部稍宽,边缘有狭边,顶端有短喙。
花期4~8月。
果期6~8月。
生长于河沟、池沼、水堤旁及阴湿的草丛中。
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
【采集】夏、秋采取。
一般鲜用。
【性味】《本草拾遗》:味辛,温,有毒。
【功用主治-毛茛的功效】治疟疾,黄疸,偏头痛,胃痛,风湿关节痛,鹤膝风,痈肿,恶疮,疥癣,牙痛,火眼。
①《本草拾遗》:主恶疮痈肿疼痛未溃,捣叶敷之,不得入疮,令人肉烂。
主疟,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缚臂上。
子和姜捣涂腹,破冷气。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癣癞。
③《江西民间草药》 治偏头痛,眼生翳膜,黄疸,鹤膝风。
④《本草推陈》:外用为皮肤刺激药。
治瘰疬,关节炎,关节结核,骨结核,支气管喘息,及一切阴疽肿毒未溃者。
⑤《重庆草药》:治鱼口及蛇咬伤。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黄疸:鲜毛茛捣烂,团成丸(如黄豆大),缚臂上,夜即起泡,用针刺破,放出黄水。
(《药材资料汇编》) ②治偏头痛:毛茛鲜根,和食盐少许杵烂,敷于患侧太阳穴。
敷法:将铜钱一个(或用厚纸剪成钱形亦可),隔住好肉,然后将药放在钱孔上,外以布条扎护,约敷一小时左右,候起泡,即须取去,不可久敷,以免发生大水泡。
③治鹤膝风:鲜毛茛根杵烂,如黄豆大一团,敷于膝眼(膝盖下两边有窝陷处),待发生水泡,以消毒针刺破,放出黄水,再以清洁纱布覆之。
④治牙痛;按照外治偏头痛的方法,敷于经渠穴,右边牙痛敷左手,左边牙痛敷右手。
又可以毛茛少许,含牙痛处。
⑤治眼生翳膜:毛茛鲜根揉碎,纱布包裹,塞鼻孔内,左眼塞右鼻,右眼塞左鼻。
(②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⑥治火眼、红眼睛:毛茛一至二棵。
取根加食盐十余粒,捣烂敷于手上内关穴。
敷时先垫一铜钱,病右眼敷左手,病左眼敷右手,敷后用布包妥,待感灼痛起泡则去掉。
水泡勿弄破,以消毒纱布覆盖。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临床应用】①防治传染性肝炎㈠预防:将毛茛捣如泥状,取0.5克左右敷于列缺穴。
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放置有小孔的纱布1块,小孔对准穴位,敷药后盖1张不吸水纸,外用绷带包好。
经24~48小时后局部出现疱疹,可涂以龙胆紫,3~4天即自行吸收;如在敷药后8小时左右皮肤出现红赤色时,将药去掉亦可。
据1800余人用药后的追踪观察,证明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㈡治疗:取鲜毛茛茎根洗净捣糊,每次用10~20克敷于列缺穴,或敷于胳下或臂部。
10数小时至24小时后观察,如已发泡即除去毛茛,用消毒纱布包扎。
水泡过大可用针刺破或用注射器吸出液体。
一般只敷1次。
据观察,对缩短病程,消除自觉症状和黄疸,促进肝功能恢复,有较好效果。
8例患儿治疗后于1.5~5天黄疸消失,临床症状亦很快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惟肝脏缩小多数不够明显;又有8例黄疸患者,治疗后黄疸指数均迅速降至15单位以下,凡登白试验大部分转为阴性,对传染性肝炎效果较显著,对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亦能减退,但不巩固。
②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将毛莨研粉压片(每片含生药0.8克),日服3次,每次10片,儿童酌减,20天为一疗程;或制成浸膏片(每片含生药0.96克),日服3次,每次6片,15天为一疗程。
用于早、中期血吸虫病患者200余例,治后第2天即复查大便者66例,阴转60例;1个月复查55例,阴转27例;3个月复查57例,阴转41例;4个月复查45例,阴转28例。
治程中部分病例出现头昏、头痛、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纳差、乏力等副反应。
③治疗风湿性关节痛、关节扭伤等取毛茛全草2~4两,洗净切碎,捣烂外敫。
敷贴部位视病情而定:风湿性坐骨神经痛可取环跳、风市、委中、承山、昆仑等穴,每次1~3个穴交替使用;风湿性关节痛、关节扭伤、跌打损伤以及局限性肌纤维组织炎,则敷于局部。
敷贴范围约1个铜元大小。
一般敷药1~4小时,局部有烧灼感时即取下;烧灼感多发生在30~60分钟内。
用药后1~2日局部红肿疼痛;2日后发生水疱,疼痛加剧,应将水泡挑破,涂龙胆紫。
用于风湿性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肌肉痛,关节扭伤,跌打损伤,肩周围组织炎等共55例,敷药1次后,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正常并恢复重体力劳动者41例;关节功能恢复,但重体力劳动后仍稍感疼痛者8例;疼痛减轻者4例;无效2例。
④治疗胃痛取毛茛洗净捣烂,加少许红糖调匀,置于有凹陷的橡皮瓶塞(如青霉素瓶塞)内,翻转贴在胃俞、肾俞2穴(或加盲门、梁丘、阿是穴),局部有蚁行感即弃去。
如发泡,不必刺破,任其自行吸收。
偶有感染,可用消毒敷料保护。
治疗178例,经1次用药后,有94%在2个月左右不发,6%无效。
四块瓦----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疼痛
宽叶金粟重楼排草
对叶四块瓦
【四块瓦的功效介绍】:
四块瓦 (《草木便方》)
【异名】四大天王(《草木便方》),四儿风(《分类草药性》),四匹瓦(《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为金粟兰科植物宽叶金粟兰或报春花科植物重楼排草、狭叶排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①宽叶金粟兰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0厘米。
主根粗短,须根发达,多而粗,长10~14厘米,直径约3毫米,近先端分枝。
茎直立,光滑无毛,具4~5个节。
单叶轮生于茎端,通常4枚,叶片倒广卵形或长卵圆形,长10~17厘米,宽约8厘米,先端渐尖,钝头,边缘具圆齿,齿端芒尖,基部渐狭,呈阔楔形,两面光滑,背面叶脉被有白色柔毛;无柄或近于无柄。
穗状花序通常2枝,直出枝顶,长12厘米,花两性及单性,小形,白色,花径约2~3毫米;雄花无花被,雄蕊3,倒卵圆形,合生成1片状体,3裂。
核果,卵球形或球形,先端具尖状突起,外果皮肉质,果长约3.5毫米,宽约2毫米。
花期4月。
生于中山区林下阴湿处。
分布湖北,湖南、四川、浙江。
②重楼排草,又名:大四块瓦。
多年生草本,高30厘米左右。
茎直立,分枝少,节明显而稍膨大。
茎下部叶对生,细小如鳞片状,抱茎;茎顶叶轮生,常为4片,阔椭圆形(幼者为卵圆形),先端突尖或短尖,基部渐尖或突尖,全缘,上面光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可见腺状斑点;叶柄极短。
花簇生于茎顶,数朵至10数朵;花梗长约7毫米;花萼下部合生成球形,上部5深裂,裂片线状披钉形;花冠黄色,5深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内;子房球形,花柱细长,1室。
蒴果球形,熟后5瓣裂。
花期5月。
果期5~6月。
生于大山林中。
分布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③狭叶排草,详追风伞条。
【采集】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辛,温,有毒。
①《草木便方》:温。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③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性温,味涩微酸。
【功用主治-四块瓦的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散瘀。
治风寒咳嗽,风湿麻木、疼痛,月经不调,跌打痨伤。
①《草木便方》:调经活血,治痰咳,跌打损伤,祛风,除湿,清毒热。
②《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疼痛。
③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活血止痛。
治跌打损伤,风寒咳嗽,风湿疼痛、痨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浸酒。
【选方】治风寒咳嗽及气喘:四块瓦、百部、枇杷叶。
水煎,加冰糖服。
(《四川中药志》)【对叶四块瓦的功效介绍】:
对叶四块瓦 (《贵阳民间药草》)
【异名】四叶莲(《纲目抬遗》),四块瓦、四儿风(《贵州民间方药集》),四叶箭、金薄荷、四叶麻(《湖南药物志》),四叶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四叶金(《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金粟兰科植物及己的茎叶。
植物形态详及己条。
【采集】春、夏采收。
【性味】辛,平,有毒。
①《贵阳民间药草》:辛,温,无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苦,平,有小毒。
【功用主治-对叶四块瓦的功效】祛风散寒,活血消肿,解毒。
治感冒,咳喘,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疖,月经不调。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跌打损伤药。
可镇咳祛痰;除风湿。
又活血、调经,散瘀;外治疔肿、疥癣。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活血破瘀,祛风散寒,止咳化痰。
治感冒头痛,风寒咳嗽,气喘,风湿疼痛,月经不调肤打损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捣汁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浸汁涂擦。
【宜忌】《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本植物有毒,不宜长期服用:对开放性骨折,不作外敷应用,以防大量吸收中毒。
【选方】①驱风,开窍:对叶四块瓦五钱。
捣烂,冲米泔水吞服。
(《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头痛:对叶四块瓦三钱。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③治风寒咳嗽气喘:四块瓦,配合麻黄、百部、枇杷叶,酌加冰糖少许,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④治肺结核:四块瓦五钱,巴岩龙、羊蹄根、大乌泡根、山慈姑各三钱。
水煎服,一日一剂。
(《贵州草药》) ⑤治风湿,跌打损伤:对叶四块瓦一两,泡酒半斤。
每服药酒五钱至一两。
药酒外搽亦可。
(《贵阳民间药草》) ⑥通经:对叶四块瓦三钱,蒸酒四两。
每次服酒五钱至一两。
(《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痈疽恶疮:对叶四块瓦全草一至二钱。
水煎服。
外用鲜根捣敷。
(《湖南药物志》)
五灵脂--蜈蚣蛇蝎毒虫伤\产后恶露\产后心腹痛

【五灵脂的功效介绍】:
五灵脂 (《开宝本草》)
【异名】药本(侯宁极《药谱》),寒号虫粪(《开宝本草》),寒雀粪(《中药志》)。
【来源】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和飞鼠等的干燥粪便。
【动物形态】①橙足鼯鼠,又名:寒号虫(《开宝本草》),寒号鸟、寒搭拉虫。
全长约54厘米,尾长而粗,几与体长相等。
吻短,眼圆而大,耳廓发达,无束毛。
后肢长于前肢,均有钩爪;肢间有飞膜。
头部耳前侧有橘黄色斑点;背毛基部淡灰黑色,上部淡黄色,尖端黑色;颈背部黄色较背部明显。
腹毛灰白色,具淡橙色毛尖。
飞膜色与腹面同,惟边缘为灰白色,可清楚的看出背腹的分界。
尾背面色与体背面近似,但较浅,尾端黑色,连成一纵纹,直至尾端。
前后足背面为橙黄色,但后足杂有灰黑色。
栖于长有柏树的山地。
筑窝于岩石陡壁上的石涸或岩缝中;在洞穴附近常见到灰黑色的粪便。
喜在晨昏或晚间活动,能滑翔和爬树。
食物主要为柏树的树籽及嫩叶。
分布河北、山西、青海、甘肃、云南等地。
②飞鼠形似松鼠而小,体长135~160毫米。
尾长约为体长的2/3。
眼大,周围有黑毛构成窄环。
前后肢间具被毛的飞膜。
尾扁平,被密而柔软的长毛。
全体深灰黑色,背毛夏季为棕灰色,带有灰黑色的波纹;冬季淡黄灰或黄灰色。
腹毛白色.尾两侧橙黄色。
飞膜上下面毛色与体背,腹面相同,惟与腹面两侧相交处带橙黄色。
栖深山密林,筑窝于树洞中。
夜晚活动觅食,常在树间滑翔。
食物主要为松籽、橡实、嫩树枝、浆果等。
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但以春、秋为多,春采者品质较仕。
采得后,拣净砂石、泥土等杂质,按形状分别为灵脂块和灵脂米两类。
【药材】①灵脂块又名:糖灵脂。
系由许多粪粒凝结而成,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表面黑棕色,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凹凸不平,有的有油润性光泽;粪粒呈长椭圆柱形,其表面常碎裂,呈纤维性。
体轻,质较硬,但较易破碎,断面不平坦,可模糊地看出粪粒的形状,有时呈纤维性。
气腥臭,味苦。
以块状、黑棕色、有光泽、油润而无杂质者佳。
②灵脂米又名:散灵脂。
呈长椭圆形圆柱状,两端钝圆,长5~15毫米,直径3~6毫米。
表面黑棕色,较平滑残微祖糙,常可见浅色的斑点,有的具有光泽。
体轻而松,易折断,断面黄色,黄绿色或黑棕色,呈纤维性。
气微弱,味微苦咸。
以表面粗糙,外黑棕色、内黄绿色,体轻无杂质者佳。
品质较灵脂块为差。
以上2种药材主产河北、山西。
此外,甘肃、吉林、新疆、北京郊区亦产。
【炮制】五灵脂:拣净杂质,打碎(灵脂块)或筛去灰屑(灵脂米)用。
醋灵脂:取净五灵脂,置锅内,文火微炒,随即喷淋米醋,再炒至微干、有光泽为度,取出晾干。
酒灵脂:制法同上,惟用黄酒喷淋。
【性味】苦甘,温。
①《开宝本草》:味甘,温,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甘酸,气平,无毒。
③《本经逢原》:苦酸,寒,小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功用主治-五灵脂的功效】生用行血止痛。
治心腹血气诸痛,妇女经闭,产后瘀血作痛;外治蛇、蝎、蜈蚣咬伤。
炒用止血。
治妇女血崩,经水过多,赤带不绝。
①《开宝本草》: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
②《本草图经》:治伤冷积聚及小儿女子方中多用之。
③《本草衍义补遗》:能行血止血。
治心腹冷气,妇人心痛,血气刺痛。
④《本草蒙筌》:行血宜生,止血须炒,通经闭及治经行不止;定产妇血晕,除小儿疳蛔。
⑤《纲目》:止妇人经水过多,赤带不绝,胎前产后,血气诸痛;男女一切心腹、胁肋。
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刺痛,肝疟发寒热,反胃,消渴及痰涎挟血成窠,血贯疃子,血凝齿痛,重舌,小儿惊风,五痫,癫疾;杀虫,解药毒及蛇蝎蜈蚣伤。
⑥《本草述》:主损伤接骨。
⑦《现代实用中药》:涂敷疮疥。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①《纲目》:恶人参,损人。
②《本草经疏》:血虚腹痛,血虚经闭,产妇去血过多发晕,心虚有火作痛,病属血虚无瘀滞者,皆所当忌。
【选方】①治产后恶露不快,腰痛,少腹如刺,时作寒热,头痛不思饮食;又治久有瘀血,月水不调,黄瘦不食;亦疗心痛:五灵脂水淘净,炒末一两,以好米醋调稀,慢火熬膏,入真蒲黄和丸龙眼大。
每服一丸,以水与童子小便各半盏,煎至七分,温服,少顷再服;经闭者,酒磨服下。
(《产乳集验方》紫金丸) ②治妇人经血不止:五灵脂末,炒令过熟,出尽烟气。
每服大两钱,用当归两片,酒一中盏,与药末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连三、五服。
(《经效方》) ③治产后心腹痛欲死: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等分。
为末,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
(《局方》失笑散) ④治丈夫脾积气痛,妇人血崩诸痛:飞过五灵脂(炒烟尽),研末。
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永类钤方》灵脂散) ⑤治卒暴心痛,不可忍者:五灵脂,为细末。
每服二钱,热洒下,妇人醋汤下。
(《鸡峰昔济方》) ⑥治风冷气血闭,手足身体疼痛,冷麻:五灵脂二两,没药一两,乳香半两,川乌头一两半(炮去皮)。
同为末,滴水丸如弹子大。
每用一丸,生姜温酒磨服。
(《本草衍义》) ⑦治肠风下血:飞过五灵脂,炒烟尽,研末。
每服一钱,煎乌梅、柏叶汤下。
(《永类钤方》) ⑧治血妄行入胃,吐不止:五灵脂一两,黄耆半两。
为末,新汲水服二钱。
(《纲目》) ⑨治虫心痛欲绝:五灵脂(末)二钱匕,白矾(火飞)半钱匕。
同研,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五分,温服,无时。
(《阎氏小儿方论》) ⑩治骨折肿痛:五灵脂、白芨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三钱。
为末,热水同香油调涂患处。
(《乾坤生意秘韫》) ⑾治损伤,接骨:五灵脂一两,茴香一钱。
上二味为细末;另研乳香为细末,于极痛处掺上,用小黄米粥涂了,后用二味药末掺于上,再用帛子裹了,用木片子缠了。
(《儒门事亲》接骨丹) ⑿治火风疮癞:油调五灵脂末涂之。
(《摘元方》) ⒀治蜈蚣蛇蝎毒虫伤:以五灵脂末涂之。
(《金匮钩玄》) ⒁治肺胀:五灵脂(研)二两,柏子仁半两,胡桃八枚(去壳研)。
上三味研成膏,滴水为丸,如小豆大,煎木香甘草汤下十五丸。
(《圣济总录》皱肺丸) ⒂治目生浮翳:五灵脂、海螺蛸各等分。
为细末,熟猪肝日蘸食。
(《明目经验方》) ⒃治重舌、喉痹:五灵脂一两,为细末,用米醋一大碗煎,旋噙漱口。
(《经验良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儿枕痛(产后子宫复旧不全) 取五灵脂置锅内加热,随炒随加米醋拌匀,待嗅到药味后,取出研细末。
每服2钱,黄酒送下,每日3次。
通常服1天痛减,2天痊愈。
②治疗毒蛇咬伤取五灵脂2份,雄黄1份,共研细末,每次用黄酒冲服2钱(不善饮酒者可用茶调服),同时外敷创口,每日3次。
再配合内服食醋、扩创、吸毒等法。
如有高热、咽干痛、谵妄、狂躁等症,是蛇毒内陷所致,除加重药物用量外,再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
治疗10例,皆愈。
高良姜--疗一切冷物所伤\治霍乱\胃痛
高良姜
【高良姜的功效介绍】:
高良姜 (《别录》)
【异名】膏凉姜(《本草经集注》),良姜(《局方》),蛮姜、佛手根(《履巉岩本草》),小良姜(《中药志》),海良姜(《药材学》)。
【来源】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植物形态】高良姜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
根茎圆柱状,横走,棕红色或紫红色,有节,节处具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
茎丛生,直立。
叶2列;无柄;叶片狭线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1.5~2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疏钝齿,两面无毛;叶鞘开放,抱茎,边缘膜质,叶舌长可达3厘米,挺直,膜质,渐尖,棕色。
圆锥形总状花序,顶生,长5~15厘米,花稠密;小苞片宿存,膜质,棕色,环形至长圆形,外面被疏毛;花两性,具短柄;萼筒状,长7~14毫米,3浅圆裂,棕黄色,外面被短毛;花冠管漏斗状,长约1厘米,裂片3枚,长约1.7厘米,浅肉红色,外面被疏短柔毛;唇辩矩卵形至矩状广卵形,浅肉红色,中部具紫红色条纹,长2~2.5厘米;侧生退化雄蕊锥状,雄蕊1,花丝粗壮,药隔膨大,先端阔,2裂呈叉形;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长约3毫米,柱头2唇状。
蒴果不开裂,球形,直径约1.2厦米,被短毛,熟时橘红色。
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
花期4~10月。
生长在路边、山坡的草地或灌木丛中。
分布广东的海南及雷州半岛、广西、云南、台湾等地。
广东、云南并有栽培。
【采集】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及鳞片,洗净,切成小段晒干。
【药材】干燥根茎,圆柱形,弯曲,多分歧,长4~6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暗红棕色,有纵皱纹与灰棕色波状环节,每节长0.5~1厘米,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黄色或棕红色,较粗糙。
气芳香,味辛辣。
以粗壮、坚实、红棕色、味香辣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化学成分】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是1,8-桉叶素和桂皮酸甲酯,尚有丁香油酚、蒎烯、毕澄茄烯等。
根茎尚含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和一种辛辣成分,称高良姜酚。
【药理作用】高良姜煎液(100%)对炭疽杆菌、α-或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枯草杆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琼脂平板挖沟法)。
在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略有抑制作用,但效力不及黄连等。
【炮制】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纲目》: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性味】辛,温。
①《别录》:大温。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⑦《本草新编》:入心与膻中、脾、胃四经。
【功用主治-高良姜的功效】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
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①《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②《药性论》:治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
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③《本草拾遗》:下气,益声。
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④《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⑤《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⑥《珍珠囊》:温通脾胃。
⑦《滇南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
⑧《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除瘴疟。
⑨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
⑩《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⑾《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宜忌】阴虚有热者忌服。
《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选方】①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
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再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
(《千金方》高良姜汤) ②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芦)、干姜(炮)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橘皮汤下。
妊娠妇人忌服。
(《局方》二姜丸) ③治心脾痛: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
上为细末,米次调下。
(《百一选方》) ④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
上二味,须要各焙、各研、各贮。
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钱,香附末二钱,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钱五分,香附末一钱五分,以米饮汤加入婪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
(《良方集腋》良附丸) ⑤治霍乱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
每用五两,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
(《备急方》) ⑥治霍乱呕吐不止:高良姜(生锉)一味,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
(《圣济总录》冰壶汤) ⑦治诸寒疟疾:良姜、白姜各等分。
二味火上煅,留性,为末。
每服三钱,雄猪胆一个,水一盏,温和胆汁调下。
(《续本事方》) ⑧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蚂一枚(瓦上焙干)。
上为末。
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
(《百一选方》逡巡散) ⑨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
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
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
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
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
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⑩心脾冷痛(按:即胃痛)。
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
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
此方名高良姜丸。
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⑾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
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
妊妇忌服。
⑿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
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
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⒀双目突然红痛。
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
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名家论述】①杨土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②》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
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切沉寒窟冷,功与桂、附同等。
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
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
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
热者,与黑山栀、川黄连、白芍药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
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③《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④《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
产后下焦虚寒。
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⑤《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
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
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⑥《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霍乱腹痛者,正以霍乱皆中气大寒,忽然暴仆,俄顷之间,胸腹绞痛,上吐下泻,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白如纸,脉伏不见,冷汗如油,大肉陡削。
良由盛暑之时,乘凉饮冷,汩没真阳,致中气暴绝,见症如是之剧,甚者一、二时即已告毙,此非大剂温热,万不能挽回垂绝之元阳。
姜、附、吴萸、良姜、荜茇之属,均为此症必须要药。
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肢冷脉伏,即是热深厥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人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
此当以舌苔之魄白与黄腻辨之,而所泻所吐之物,一则清澈如水,一则秽气恶浊,亦必确乎有凭,固不患临症时之无所适从者也。
减器言止痢者,当以虚寒滑利言之,必非涅热积滞之肠澼可知。
甄权谓治腹内久冷气痛,大明谓治转筋、泻痢,则即真寒之霍乱转筋也。
又谓治反胃,则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暮吐,完谷清澈者也。
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
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
而胃燥津枯之噎膈,湿热秽蚀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