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少女奈叶百合同人:格古随笔:柴窑釉色考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9:58:41

格古随笔:柴窑釉色考辨

 

    提到柴窑的釉色,大家都自然会想到柴荣皇帝的御批:“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句话虽不见于正史,但它已早被历代藏家所接纳,足见其可信。但这“雨过天晴”何色所指,历代都有高论,然无出乎天青、天蓝、粉青、湖蓝、月白、卵青、豆青诸色。难道柴窑就没有其它的釉色吗?

    首先可以肯定,雨过天晴,乌云散尽,天空所呈现的高妙无穷、碧色如洗、幻化无常自然景观,与柴荣皇帝作为一代圣明之君那目接千里、胸纳八方、励精图治、推陈出新的政治理想相吻合。所以,雨过天晴所含之色成了新创御窑(后世称柴窑)的主流色调,但决非唯一色调。

    我的理由有三:

    其一、一种新釉色的研发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来摸索:有过瓷器烧造经验的人都知道,釉色好定,釉药难配。所谓釉药就是釉色中的添加成分,它能够使单色釉产生幻妙无穷的视觉效果来。因此,在这实验过程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釉色。绝对不可能一步到位、要什么釉色就能立马生产出什么釉色来,这是科学事实。虽然柴荣皇帝即位前,曾经是一个大瓷商,经手过数以万计的各窑口的精美瓷器。但他依然不能在短时间内烧造出一个成熟的釉色,除非当时已经生产“雨过天晴”诸色的窑口,并且他把当时现有的窑口、工匠等和盘移植过来;

    其二、需求量大决定釉色的多元:史书记载:即位不久柴荣从政治和经济的战略出发,曾颁布“铜禁”令,朝廷除留铜制法物、兵器外,其余铜器尽皆交监铸钱;民间私人更是不得私藏铜器,超过五斤者杀头。金银器没有了,铜制器物也没有了。为解决宫里共外祭祀和生活所需,深谙制瓷之术的世宗柴荣,采用原料来源广泛,造价低廉的瓷器,替代材料稀缺,价值昂贵的金银铜器。建窑烧瓷,以供天下之所需。

    众所周知,柴荣皇帝在位不足六年(公元954-959),在这短短五六年中,一个御窑有限的产量怎能满足天下的需求?所以,柴荣的御窑在研制烧造“雨过天晴”诸色瓷器的同时,一定会、同时也必然要引进和借鉴其它窑口的成熟作品,以满足天下之需。所以,在这引进的工艺品种中,势必会有杂色釉的出现;

    其三、清雍正皇帝有咏柴窑瓷诗四首,其中两首中明确提到了柴窑瓷并非单色次:《咏柴窑碗》“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咏柴窑碗》“治自柴周遂号柴,/冠乎窑器独称佳。/镜明纸薄见诚罕,/足土铜口藏尚皆。/内府数枚分甲乙,/《夷门广牍》类边涯。/都为黑色无青色,/记载谁真事实谐。”这两首诗,应该视为考据诗。是雍正皇帝对所藏柴窑瓷碗的考据和分析。第一首中的“海玳瑁”就为我们提供了柴窑瓷的另外几种颜色,淡黄和褐色。《中国大百科全书》载:“玳瑁,脊椎动物,爬行刚,海龟科。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头顶有两对前额鳞,上颌钩曲。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第二首诗中的“都为黑色无青色,记载谁真事实谐。”再一次提供了柴窑的另一色彩,黑色。

    所以,“雨过天晴”所指诸色,是柴荣皇帝的对他理想中的瓷器的描述和追求,也正是柴荣御窑的大胆创新和经营,才为宋代的汝瓷生产提供了足够多的技术支持。由此,我们或可臆断出汝窑一经面世,就已出类拔萃的内在缘由了。

    柴窑的釉色呈现多元应该是接近史实的,如今之所以许多专家不承认民间有柴窑存在,或者专家们从没有见过柴瓷,也许原因就出在对“雨过天晴”的过于迷信上。也正是由于这一盲从,而错过了曾经经手的柴窑瑰宝。而这种遗憾,对任何一个个人都是天大的、不可原谅的;但对于柴窑的神秘面纱迟迟不得解开,又怎能用一个“遗憾”来草草代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