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圣婴 mp4:领导干部公选宝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4:20:28

 

 

公选考试考前冲刺教材

 

浓缩的就是精华

高分就是硬道理

只要拥有此课件

公选冠军看得见

 

 

 

浩瀚的公选复习资料,突出的工学矛盾,复习过程中您一定有很多的困扰---看那些书最权威?看什么资料最有效?复习重点是什么?怎么高效复习?现在命题规律何在?怎样答题才能得高分?策论怎么才能得最满分?《公选考试考前冲刺教材》能帮您找到比较满意的答案!

 

 

 

 

友情提示课件答案仅供参考,要学会举一反三,切勿原文照搬

主要内容:

1、近年来公选真题主观题及答案(2005年湖北、2008年广西、2008年上海、2008年广东、2008年河南、2008年天津、2009年杭州、2009年辽宁、四川省及内江、湖北省及各市州、云南昭通等······)

    2、2009公选题库中心部分命题及参考答案(请结合上述材料谈你如何看待互联网对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3、常考重要原理:哲学、经济学、管理与领导学、法学原理精华(马恩列名言在公选中的巧用;二八定律、蝴蝶效应、鲢鱼效应、微笑曲线等管理学、经济学原理在公选中的巧用;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在科学发展观中的运用、矛盾论在公选答题中的灵活运用·······)

4、使考官眼前一亮的加分经典名言、语录(如:为了增长而增长,乃癌细胞生存之道。——爱德华·艾比)

 

 

 

 

胡锦涛:“学习是一种勤政。一个领导干部学习的勤奋程度,决定着他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他的施政力度,决定着他的群众威信度。”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习、特别善于学习的政党。”

 

习近平:“干部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是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谁也不能安于落后,落后就不能生存。

 

毛泽东论学习:

     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主观考点

 

第一部分 领导干部公选应试策略研究……… ……………… …………5

第二部分 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 …………………………………………33

第三部分 关于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专题………………………… ……55

第四部分 重大理论和热点问题专题…………… ………………………85

第五部分 考试相关知识点链接专题……………………………………131

第六部分 考试加分经典语录专题………………………………………133

 

 

 

第一部分  领导干部公选应试策略研究

 

 

把握命题规律 掌握应试技巧 确保公选胜利

——参加领导干部公选应试策略研究

 

一、把握命题规律和基本特点

二、明确备考思路和应对策略

三、掌握应试诀窍和答题技巧

四、保持良好心态和竞技状态

 

     今年8月1日至9月20日,湖北、四川、广东、辽宁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和企业、高校负责人。为更好地引导广大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备考,本站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讨,根据这几个省考试命题的情况,结合对近几年全国各地公选考试命题和最新修订的《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的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帮助广大考生在今后的复习和备考中,分清主次,把握重点,搞准复习方向,摸准最有可能考查的热点,避免盲目性,减少复习量,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一、把握命题规律和基本原则

       (一)公选命题或考试的基本原则      

      2009年9月1日,广东公开遴选38个副厅级干部素质测试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网络问政、正确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做好“副职”等成为试题的内容,考生普遍反映试题能考出实际能力。此次公开遴选的笔试试题是委托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测评中心命题,坚持“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人答得好”的命题原则,贴近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贴近政府部门的特点、贴近遴选职位的素质要求,考试不需复习,避免让考试专业户得益,树立“有为者有位”的用人导向。题量不多,但覆盖面广,对考生的政治水平、关心社会热点的敏锐度、行政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艺术等进行了综合的考察。相信考生普遍考的分数都不错,但是要考高分却不容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选考试的基本原则。

1、坚持干什么,考什么

        新版干部选拔考试大纲,一个显著的特征和要求就是“干什么,考什么”,这种导向实际上就是要让那些学有所长、长有所专、学有所专、专有所能、能干成事的人脱颖而出,就是为了形成一种鲜明的用人导向,即以岗位选人、凭能力用人,最终改变过去那种大众化、大一统的选人用人模式,可以更好地为党的事业选到合适的、能用得上的人才,避免一些干部被选拔或竞争上岗了以后,工作干不下去或干不好的尴尬局面。应该说,“干什么、考什么”是对以往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一次突破和完善,增强公选考试的了公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做到了“分”与“能”的有机结合,让干得好的人能考得好。以往考试最大的弊端是干什么不考什么,考试与工作脱节,出现了所谓“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的偏向,让很多有实际才干的人心不平、气不顺,在保证程序公平的同时,可能会出现结果的不公平。其次,做到了“博”与“专”的有机结合,让有专长的人能用得上。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所在部门的行家里手,精通业务知识,“避免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笑话。“干什么、考什么”对干部的平时积累、实践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看重的是业务能力,使真正能干的人得到合适的新平台,做出更大的贡献。

       2、考活而不考死,考实而不考虚。

       2008年3月,宁波公选“副局”出了这样一道题:漫画两幅,漫画一:两只猫各自职责范围内交叉重叠的部位有一只老鼠,两只猫不约而同地说:“归它管”;漫画之二:两只猫之间同样的部位有一条鱼,这时两只猫争抢着称:“归我管”—题为“职责范围”。不难看出,命题者是要你联系实际回答如何处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因为无利可图,有些部门和领导互相推诿,不管不问;而一旦有利可图,则抢着来管。2007年8月,海南公选“副厅”,有道题为“坐怀不乱”。考官有意要考考你:面对金钱和美女的诱惑,即使是美女坐到你怀里,也不能乱了方寸,这是官员宦海生涯中应该记取的!此次广东公选“副厅”笔试“申论”考试是要求考生结合广东实际,以“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和渠道作用,促进执政理念和执政水平的提高”为主要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1000字左右的对策性论文。考活而不考死,考实而不考虚。这种考试方法是考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命题取向。领导干部公选除了前面选择题是客观题外,考题很少出现死题目,笔试内容高度灵活。大量的主观题(一般占70%左右)都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比起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起空泛的“试论”、“再论”之类的议论文,这是一种创新,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二)公选命题规律与特点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命题不同于学生升学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也不同于其他任何资格考试,考试的根本目的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干部,考试考察的重点是测试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所以,公选领导有独特的命题特点和规律,从最近这四个省的公选命题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覆盖面广。公选党政领导干部的考试首先是知识覆盖面广。综合素质测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省情、公文写作与处理等,重点测试应试者胜任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领导能力测试,紧扣领导干部岗位要求,通过分析判断具体案例,重点测试应试者决策应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副厅级干部,要求他们要有较强的行政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2009年9月1日广东公选副厅题量不多,但覆盖面广,湖北、四川、辽宁公选副厅题量大,涉及方方面面,对考生的政治水平、关心社会热点的敏锐度、行政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艺术等进行了综合的考察。

       2、现实针对性强。从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公选领导干部考试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公共基础知识笔试、领导能力测试,还是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大量的材料分析、案例解剖均来自于活生生的领导活动实践中,现实针对性强。公选考试其目的不是要将考生考住,而是考查考生是否关心时事,尤其是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结构化面试则大多结合所报职位,本着“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进行命题。如8月26日四川公选笔试考题紧扣四川实际,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针对性。2009年9月1日广东省公开遴选副厅的笔试试题是委托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测评中心命题,坚持“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人答得好”的命题原则,贴近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贴近政府部门的特点、贴近遴选职位的素质要求,考试不需复习,避免让考试专业户得益,树立“有为者有位”的用人导向。四川、辽宁笔试策论均是要求结合本省发展战略来写对策性论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突出能力测试。从湖北、四川、辽宁最新公选实际操作来看,公选领导考试测试内容更加突出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测试,注重会考更会干。贯穿“干什么考什么”的理念,本着考用一致、人岗相适、才职相配、职岗相符的原则,在考试内容设计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坚持既重书本知识测试又重实际能力测试,确保选出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群众公信度高的领导干部,切实解决“会考不会干”的问题。笔试由综合素质测试、领导能力测试两个部分组成,综合素质主要测试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及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领导能力主要测试分析判断、决策应变、综合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更加注重多样性,综合素质测试采用笔答形式;领导能力测试,报考党政序列职位的采用人机对话形式,报考高校序列职位的采用笔答形式。考试题型更加注重科学性,除客观判断和选择题外,特别注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判断,测试参考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辽宁在笔试下半场,均是四个典型的材料案例分析和论述题,题量大,要在短时间内答好答完整实属不易。四川的副厅笔试总成绩中,综合素质测试占60%,领导能力测试占40%之重。领导测试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领导案例,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般是三分钟)内作出准确的判断。

       4、注重基本理论。理论素养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命题要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这是作为领导干部考试的必然要求。有些人考试下来就感叹,这次白复习了,好象书中原题目很少出现。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公选领导干部不是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考试,理论性、实践性强、灵活性程度高是其必然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所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是其根本所在。所以,以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为依据,以中央组织部最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学习读本为重点蓝本,通过熟悉大纲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把握基本观点,奠定理论基础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是参加公选考试必不可少的环节。

       5、方式灵活多样。根据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公选实践来看,测评的方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一是笔试类常考题型多样。1、题型分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申论文章;2、从分值上看,分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月20 —30分,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和申论70--80分;3、笔试分类形式:第一、综合卷,第二、公共卷+专业卷;第三、公共卷+领导案例分析卷;第四、有的地方把公共卷分为综合类、经济类、党群类、高校类、企业类。今年湖北、四川、辽宁笔试中均已抨弃了多选和判断题这两种题型,而加重了案例分析题的比重。二是测评方式更加多样化。以2009年湖北和四川两地公选副厅级为例,均采用了笔试、能力测试、面试、考察等几种方式,湖北还在面试中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广大考生普遍反映,题量很大,难易适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考生都能作答,让每个考生都能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特别是今年湖北和四川都把人机对话的领导能力测试作为重要环节,四川甚至把人机对话能力测试作为笔试的一部分,占到40%的比重。三是考察结果将作为任用依据。此次四川、湖北厅级干部公开选拔,在考察阶段,分别运用“德才评价”、“履历评价”、“实绩评价”三种方法综合评定考察对象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实绩。德才评价:对考察对象进行德才素质民主测评,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注重对考察对象德才方面综合表现情况的考察。履历评价:通过对考察对象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任职情况以及有关工作表现、受奖惩情况的了解,对其作出履历评价,进而分析评估其对拟任职务的适应程度。实绩评价:注重分析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期、显绩和隐绩、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关系,全面客观地了解、分析考察对象履行职责、工作实绩等方面情况。

       二、明确备考思路和应对策略

       复习备考总体要求是:

高处着眼与深度研究相结合;

宏观把握与微观吃透相衔接;

平时积累与考前冲刺相呼应;

基本原理与具体问题相融合;

系统思考与真题演练相兼顾;

书本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统筹;

应试技巧与知识储备相协调。

       (一)平时注重知识储备与积累。强烈建议:以最近中组部修订的《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和即将出版的新版《学习读本》为重点读本,至少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复习和梳理,积累知识基础,奠定理论功底,为后面的冲刺作好准备。同时,阅读中的一些经验文章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捷径。

       作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对于每个参与者,公选无疑都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在我们看来,赢得公选无异于种好一棵树。尤其是在冲刺的最后阶段,对知识点的梳理,关键是要把握好巨、细、遗三点。

       巨,就如同大树的躯干,只有以雄健的主干作为坚实的基础,大树才能向高处、向四周自由扩展。公选复习也是如此。我们要搭建一个可以俯瞰所有知识的平台,并且要能在此基础上分清所有知识的主次。对于主干知识,一是要“记”,甚至可以用两倍于其他知识的时间去记,因为在深入复习及做题中,主干知识会被经常用到。二是要“联”,要下大力气构建那些有交叉知识点专题之间的主干知识网,这使我们在做题中一看到材料中的某个关键词,就会联想到好几个知识点。

       细,就像是大树的枝叶,枝繁叶茂,大树才能挺拔耸立,而后长成栋梁之才。我们曾经访问过很多全国公选冠军,他们一个很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细微处探求知识的奥秘”。在他们的教材上,每一页,每一行,甚至每一个字都被用不同的颜色标以不同的符号,似乎在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不遗留一个知识死角、不放过一次得分机会。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累积,最后成就了他们出类拔萃的表现。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语:泰山不让细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遗,就像是树上的鸟雀之窝,于不经意间在隐藏处的一现,就像锦上添花,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意外的惊喜。公选复习,缺不得的,也就是这种不经意间的惊喜。在笔记本上,要记下我们平时遇到的各种公选可能考的知识,要将它们作为中组部专用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样,在碰见新情景、新材料时,才能在别人惊讶的眼神中将题目的正确答案流利地回答出来。

       (二)考前复习应突出“六个重点”。从板块到章节,从章节到原理,用网络挂住原理和考点。 强烈建议,考前复习应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

       1、哲学原理:找一本哲学单行本认真研读,特别是矛盾论、真理与价值原则、社会发展规律等。

       2、形势与政策:十七大报告是中之重包括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当前理论热点和社会热点、经济热点。以《2009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等为参考。

       3、经济:宏观经济学是重点。

       4、法律:以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为主

       5、公共管理与领导学:所涉及内容都极其重要,均为考试重点,且多以案例分析题出现。

       6、省情与行情。省情包括上年度统计年报的主要经济指标和与所报职位相关重要数据、省委书记和省长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本省调研时的讲话、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党代会和人代会工作报告、知名专家对本省发展的学术文章。行情即所报职位本行业得情况,包括国家部委主要领导重要讲话、本年度工作报告、省内外先进工作经验和创新工作模式、本行业主要问题即应对策略、本省本行业基本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即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本行业工作的讲话。

       (三)考前冲刺应关注“八度”。公选考试迫在眉睫。经过前一阶段的基础知识梳理、专题专项归纳、变式题目训练,广大考生对各学科备考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和应试基本技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现在已进入了综合模拟考测阶段—备考复习的冲刺阶段。在考前冲刺的这段时间里,如何稳定发挥、科学高效地应对复习中出现的情况,将对考试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重点关注“八度”:

      1、考查的维度。再次静心研读一遍中组部的《公选考试大纲》,透彻理解3个问题:考什么,结合教材看考试内容和范围有没有更改与删减的变化;怎么考,结合参考样题看考题类型与往年相比有没有变化;考多难,结合各地真题从试题难度值的分布上找到难、中、易试题的感觉。

      2、定位的难度。考试的题目虽有难、中、易之分,但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测试目标的中、低档试题比重还是很大,一般占到总成绩的70%-80%。要把握好复习的难度,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如果是优秀生,当然要抓难题,因为做好难题是为了选拔区分的需要,但要把中低档题作为登高的台阶和梯子。如果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某个学科总是在中等水平上徘徊,练习的选题就不要偏离中等难度题目太远,保证自己对中等难度题目的把握。

      3、补网的密度。虽然已经进行了基础知识梳理和专题知识归纳两个阶段的知识织网准备,但通过一次次的考试、练习,许多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问题会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来。这完全是正常现象,而且是一件好事,正好为考生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找到了方向。要通过对每道题失分原因的剖析,检查知识的漏洞,有针对性地织补好知识网。补漏洞时要注意老师讲解的规律和方法,并把规律、方法放到学科知识体系网络中去,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联系原理、规律,就地适度拓展。要以主干重点知识为树干,以一般知识为枝叶和根系,构筑起学科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

      4、练手的量度。考前训练需要一定量的题目作为保证,但考生不能跳入题海战术的误区,要甄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做到事半功倍。考练时,既要注意现成套题的长处,又要体会老师自组题的好处。两类结合,适度适量,相得益彰。

      5、用力的均度。“木桶”原理说明了,木桶盛水量的多少是由木桶的最短组板决定的,在提升总成绩上也是一样。如果一味补薄弱势学科的“短”,势必会减少扬优势学科“长”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应提倡各科均衡发展,但不均衡用力。要注意突出制约学科增分的重点问题,抓住主干,适当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使培优补弱得到最大的效率和效益。

       6、作答的速度。在模拟考试中要不断摸索答题的节奏与速度,把时间合理分配。在制订答题顺序时,要做到三先三后,即坚持先小题后大题、先熟题后生题、先易题后难题的原则。在审题作答时,要做到一快一慢,即突出审题要慢、作答要快的意识。在决定取舍时,要做到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此外,还要有意识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答题的时间效率。

       7、答案的准度。考试中作答的准确性是得分高低的关键。要根据各题答题区域安排,合理谋划好作答的布局,注意作答答案的规范性、科学性。主观题作答要做到“四化”,即抓住关键,突出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逻辑化。要注意运用本学科术语作答,叙述要准确。

       8、应对的态度。越临近考期,考生越容易出现心态的失衡现象:或心浮气躁、或患得患失、或压力重重等。诚然,这时要做到心静如水是十分困难的,但也是可实现自身调节的。考生要树立自己是备考主人的思想,激发内在驱动力;要静下心来,正确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避免重小节、看弱点;要调整作息时间,树立平常心态和生活习惯,避免开夜车、强突击,使自身的生物钟节奏与考试的时间节奏相一致。

三、掌握应试诀窍和答题技巧

 

平时注重知识积累很重要,但同时也要明白,考试一定有技巧。

我们在多年的考试命题、阅卷及辅导实践中,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发现大多数公选笔试胜出者普遍有这样一种现象:考生能不能入围,一般取决于能不能把主观题答好;但能不能成为第一名或第二名则要看其能不能把客观题答好。由于处级以上干部公选,主观题占到了70%左右的份量,对于整个考试成败影响至关重要,所以这里重点讲一讲主观题的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思考问题“四步曲”。

提醒广大考生,我们在思考问题和回答主观题时一定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步骤去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环环紧扣。四步曲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这是赢得高分的不二法门。因为,一是从辩证法、两点论等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类型的题目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全面透彻地说清楚楚,也符合我们的辩证思维技巧;二是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便于掌握。所以在平时的训练和答题过程中,首先要找准“题眼”,即问题的症结和实质、核心,也就是“考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四步曲”回答,会达到“八九不离十”的效果。在此,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别人都只强调三步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忽视了怎么看的问题,而这正是你区别于别人,能表达出你的理论和政策水平的亮点和关键所在。以题为例:

      例如问:现在一些部门和领导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联系领导多、联系群众少;听取汇报多、深入基层少;发文件多、抓落实少。你认为其原因何在?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答题思路】

       1、(是什么)题目中所反映的这三种现象在我们干部队伍中一定程度的存在,反映了我们部分干部在工作作风、思想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错误的群众观、不正确的政绩观、浮躁的工作观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贻误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百害无一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为什么)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主要有:第一、执政理念发生严重偏差,没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第二、党性修养严重不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第三、干部考评体系的不科学不合理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提拔任用干部时是上面说了算,群众的话语权十分有限。第四、干部监督、问责不到位也是产生这一原因的关键因素。第五、干部作风漂浮。

      3、(怎么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我们正处在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工作观,发扬我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4、(怎么办)解决办法:

       第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第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要热衷于“密切联系领导”。

       第三、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注重调研时效,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彻底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四、依法建立健全官员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第五、改革和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评体系,让作风漂浮、不负责任、形式主义的干部提拔重用没机会、工作没舞台,创造一个注重实效、关注民生、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

(二)回答问题重“五性”。

答题时应把握四度:一要有哲学的“高度”;二要有理论的“深度”;三要有结合实际的“紧密度”;四观点和遣词造句要有“亮度”。突出五性:“全面性”、“条理性”、“深刻性”、逻辑性、“创新性”。

(四)材料分析找准“点”。

公选主观题作为可信度好、区分度高、能力考查效果明显的题型,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特点。但很多考生在实际考试过程中,却往往由于答题方法不当,导致做主观题时出现“下笔千言,跑题万里”的现象,令分数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除没有把握好基础知识外,主要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很强的解题能力。这里主要就辨析题、材料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三种主观题答题技巧进行详细阐述。

1、              辨析题。

事实上,辨析题是一种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题型。因为在命题时,该题究竟是对是错 ,命题者已经制定了清楚的答案,考生在对该问题作出判断时别无选择,作出判断后进行分析时余地不大。

辨析题失分的原因

    首先,不了解公选考试辨析题和学历考试辨析题在内容和答题要求上的差别。答学历考试的辨析题,通常只要辨别正确,分析恰当,基本可以满分 ,答题的层次性要求不明显。而公选考试的辨析题 ,既要辨别分析到位,又要答出三至四个层次来。不知道这个要求,就可能答不出自己本来也会的内容,自然就丢分。

    其次,缺少干部考试经验。不管是学历考试,还是干部考试,辨析题都应先作出是否正确的判断辨别,这在给分标准中占1分。有的考生缺少考试经验 ,不知道先做辨别,上来就答为什么对或错,结果损失非常宝贵的1分。

    第三,不会根据辨析题的不同类型和内容要求,进行辩证分析、正反分析、双向分析。如辨析“精简机构是政府改革的关键”。有的考生在作出判断后,要么只答“精简机构是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并不是政府改革的关键,题目中“政府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却没有答;有的考生只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该怎么改革?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政府改革的关键”。答题中却没有指出题目中“精简机构为什么不是我国政府改革的关键”。正确的答法是将上述两种回答结合起来。

    第四,不知道对辨析题中正确的前提也要给予适当的分析。有一类辨析题属于“前提结论型”,这种辨析题的前提一般是正确的,但由此前提推出来的结论却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如下述辨析题:“行政执行要求忠实于决策。因此,贯彻决策不能走样,要句句照办”。有的考生一看这是个错误的观点,就习惯地直接指出执行决策要从实际出发,要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不能句句照办,教条执行 ,但对“行政执行要求忠实于决策”这个正确的前提只字不提。这样少了一个答题层次,就少答了1分。

辨析题的答题艺术

一般说来,辨析题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常见题型,拿到及格分没有问题。但领导干部公选不是过关考试,而是只要前几名的择优考试。要想在严酷的竞争现实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借鉴细节管理的方法,把辨析题应该答的每个步骤、每个层次都答出来,才能拿到 80%左右的辨析题分。答好公选辨析题,要注意以下要求:

首先 ,层次要清楚 ,并且不少于 3个层次。层次清楚不只是辨析的内容有明显的逻辑层次,而是要用序数词清晰地标明三个层次。如下面的辨析题:“公务员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和聘任制”。正确答法是:(1)该说法错误。 (2)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初期,依据的是1993年1月开始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该条例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和聘任制,所以,早期的公务员管理中,公务员的职务可以实行聘任制。(3)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取消了公务员职务实行聘任制的规定。因此,这种说法虽然符合公务员制度早期的实际情况,但现在却是错误的。

    其次,一定要先作出“该说法、观点错误或正确”的定性判断。这是辨析题答案的一个层次,也是规定的答题要求,哪怕只是写了“对”或“错”一个字,也能拿到这1分;反之,不仅拿不到这1分,有时还会因为没有先作辨析而对整题扣分。

    第三,根据辨析题的不同类型,在辨别之后酌情进行辩证分析、正反分析、双向分析。如对于辨析题“在我国经济活动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 ‘裁判员’的统一”,回答时不仅要指出政府不应该怎样,还要指出政府应该怎样。该题答题要求是:(1)错。(2)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的经济活动中,既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负责经济的调控,扮演“裁判员”的角色,政府的这种双重角色在当时虽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它毕竟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重大弊端。(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竞争中的“运动员”;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担当市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政府一般不应直接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当“运动员”的角色。(4)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明晰产权关系,改变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经济活动中的双重身分,是增强企业活力,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第四,对辨析题中正确的部分也要作为一个答题层次简要阐述。与一般学历考试不同,公选辨析题属于领导科学和行政 管理内容时,经常用“前提结论型”。虽然辨析的主体部分是结论部分,但不论对错,都要把正确的前提再强调一下。如辨析题“前人曾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那么,作为领导者,在领导工作实践中要注意提高非强制性影响力。”正确的答题要求是:(1)这一观点正确。(2)题中引文的意思是:凭借武力或暴力让别人服从,并不是别人心里真正愿意服从,而是因为力不从心不得不服从;通过“德治”去感化别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地尊重与服从。这是我国古代正确的领导思想,是重视领导者非强制性影响力的反映。(3)领导干部在领导实践中,既要坚持依法行政,又要重视以德治国,注意品行修养,培养良好人格,发挥领导者的非强制性影响力的作用。

    第五,慎作“不完全正确”的判断。在公选考试中的确有“不完全正确”这种类型,但实际上很少出现,即使题干前后两部分中有一部分正确,也要把该题判断为错误。原因在于一些管理类的知识或观点,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会觉得都有道理,为了在评改试卷时减少不确定性,命题时一般很少出“不完全正确”的辨析题。如“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对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考核,则是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尽管后半部分正确,仍要把该题视作错误。

    此外,考生还要善于运用模糊答题法。干部考试辨析题的评分规则往往规定“辨析错误的本题给0分”。即一道辨析题通常满分5分,一旦辨别错误,不管后面分析阐述如何,一律是0分。也就是说,辨析对了未必满分,但辨析错了一定扣完所有分。考生如能正确辨别自不必说,如果对某题确实没把握辨别,就要利用该规则,不去指出对错,有意丢掉这个层次的那1分,只按自己对该题的倾向性判断去作适当阐述。在这种情况下,阅卷者遵循慎给 0分的原则,一般会酌情给分,考生可避免该小题完全失分。

2、材料论述题。

材料论述题就是给你一段或几段材料,然后结合这些材料回答提出的问题。这是近公选考试中必考的题型。做好材料论述题关键在于在“审题”和“组织答案”上下功夫。

审题的技巧。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题意审的准与否,关系全题的成与败,如何培养审题能力?总体上说要从三方面入手分析:

一是审设问,准确把握设问方向。材料式论述题设问的角度多变,题目设计灵活,设问的层次又是多层次,因此解答好该题的关键在于把握设问的指向。审设问关键能否找出“关键词”,关键词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关键词的指向不仅规定了“答什么”,而且规定了“怎么答”。“答什么”是指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准材料的结合点:“怎么答”是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如:“运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其中“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就是“答什么”。这里经济和政治就是关键词,它限定了答题的角度是经济和政治,而不是哲学。“分析说明”就是“怎么答”,而不是答“为什么”“怎么办”“有什么意义”这类题型,从而与其他设问区别开。可见,设问的指向既是连接题中材料与教材的桥梁,又是联系题目与答案的纽带,在答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审材料,准确把握材料核心。材料式论述题往往材料设置的情景新,基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其特点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中,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考生应注意阅读材料,把设问与材料有机结合,从材料中“折射”出理论依据,即中组部专用教材在这个问题上所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考生要准确把握好题意,就要对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本质、意义、影响、相关政策做相关了解,这样才能对材料做到心中有数,突出抓住热点材料所反映的知识。更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对材料的理解,并学会从中提炼信息,概括观点,回归教材,形成一定的理论观点。

三是审层次,准确把握结合点。在审设问的基础上,已明确了答题指向;通过读材料,明确设问与材料的结合,但教材中与背景材料相关的知识点较多,该答哪部分、不该答哪部分,这就需要用分折的方法分析设问和材料分为哪几层意思,进一步对设问的内容由小到大、层层筛选,来判断材料所讲的是哪一部分知识?是哪一原理知识?从中概括出中心观点。准确切入教材,找到与教材的最佳结合点。然后用演绎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观点的。如果题目不直接指出观点,须先归纳出材料中的纲点,然后用演绎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在审层次中,还要善于挖掘材料中的隐性观点,即要注意从宏观上来把握材料所反映的综合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答案全面、观点清晰,不漏知识点。

解题的技巧。

答题过程是将头脑中理顺的知识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怎样把一份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说理有据的答案呈现出来,就需要在解题上即组织答案上下功夫。

①列提纲。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要理顺先后、结构框架,列出基本的答题思路。

②先归纳演绎。要遵循一定的思维程序,一般论述题都是在对材料概括的基础上,注重对材料的分析。在组织答案时要先准确概括观点,即从实际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抽象出结论观点;再围绕观点展开论述,即用理论观点统帅对实际材料的分析,揭示理论观点和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

③层层递进、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紧扣知识点。首先要结合公选教材知识准确表达符合题意的理论论证;其次要在理论和材料、问题之间架起桥梁,搞好过渡;再次要紧扣材料和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在正面讲透的基础上要学会从反面例证;最后要把主要得分点答在试卷显眼的地方,使考官一下就能看到,要点之前要标清序号。做到紧扣题意,术语规范、突现要点

④体现创新意识和能力,体现人文精神。在组织答案时,要充分发挥聚合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既能从材料中概括出基本观点,又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探求多样性答案,在对实际问题分析解决中形成新观点、新看法,有创新。同时要注意把个体放到社会中分析,力争做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⑤进行综合评价,上升到正确的观念意识。任何一种思维过程,都要答到思想上的升华,做题也不例外。做题的过程实际就是认识问题的过程,最终要通过组织答案总结深化,使个体的认识上升到一顶高度。形成成正确的观念意识。使整个答案顺理成章、浑然一体。

⑥检查,是答题步骤中最后一个环节,要从头到尾,仔细检查,看审题是否准确,联得是否恰当,理得是否清楚,答的是否明确完整,设计是否美观。并检查关键的字、词、句是否存在遗漏、笔误,标点符号是否存在不恰当的地方,要注意卷面整洁、字迹清晰、美观,使人阅后有赏心悦目之感。

2、              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区别一材料论述题。材料分析题首先考查的是审题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在题干上抓住考点(题眼)的能力;其次是分析题目的能力,即迅速准确地把握题目材料的逻辑线索和考点原理的关系的能力;最后是答题的能力,答案切入的角度。答案的展开和丰富、层次感须记住以下四大口诀(即一般而言的答题步骤和要求):

    口诀一:锁定考点。捕捉题干信号,把握材料线索,比对理论框架,确认考点原理。

    口诀二:原理阐述。表述尽量准确。但只要理解正确,不苛求一字不差。如果背住的原理文字量太少,显得内容不丰满,可尝试以正面阐述后,再反面阐述的方式丰富答案。

    口诀三:展开分析。可适当复述材料,利用题目提供的材料复制部分答案;可根据题目的性质纵向层层递进,或横向分方面展开;如想到的角度多,话头就别太长,多角度提高命中率。若想到的角度少,就可以写活,以较丰满的文字加重分量。

    口诀四:简短结论。归纳并复述基本观点,突出论点,加深印象。

    除了答题的一般步骤和要求外,答题的形式也是很重要的。

    答题的形式化要求:

    ①论点突出——“立片言以居要”,主旨句显目地写于段落开头,可以单独成行。

    ②层次分明——适度多分自然段,牵引阅卷人视线切入点,变一目十行为一目一段。

    ③轮廓清晰——前有考点原理,中有论证文字,后有基本结论。

掌握了分析题答题的四大口诀和三大基本要求,在分析题上得高分是不难的。这种有战斗力的针对性答题要领是考生在考场上夺高分的不二法宝。

4、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一般分单一案例分析和复合案例分析。下面分别阐述。

①单一案例分析题。一般科级以下干部公选居多。

案例分析题的特点。案例分析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或职业技能有直接的联系。(1)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较难解决的工作问题;(2)领导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3)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今后尽可能避免使其不能再次发生的问题;(4)对领导管理活动具有指导、借鉴或引起人们思考,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的问题。 
    案例分析类试题是根据不同层级的领导对应等级的领导能力要求提出的,一道案例分析题可能包含着某个特定范围内的若干个知识和技能鉴定点。案例分析类试题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领导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叙述,然后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请考生回答。考生需要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当前领导和管理中的“要点”“热点”“疑点”“焦点”或者是“难点”。
    案例分析题的类型。案例分析题是让考生根据给出的案例情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对某一专题进行诊断和剖析,以达到检测考生的公共管理和领导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在回答试题时,应当从现实出发,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案例、明确问题、探讨成因,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找出最优化方案等多个具体的分析步骤,才能最终完成答题。案例分析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描述评价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描述解决某种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不论其成功或失败。这样的试题是要求考生做“事后诸葛亮”,留给考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事后剖析,要求考生提出具体的分析意见和改进的建议,以测试考生对现存问题进行判断和剖析的能力。
    ②分析决策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介绍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考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这类试题能有效地检测考生对公共管理原理的认知度以及领导决策的能力。
    ③方案设计型。即通过案例所给出的环境、条件和可供使用的资源,要求考生运用自身的才智,提出具体的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者实施方案,以检测考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案例分析题的解答
    首先,审阅案例的内容和情节。为了弄清案例发生背景和来龙去脉,可以采用5W2H的方法。即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ich(何物),How(如何做),How much(费用)等一连串的疑问,即从时间、空间、人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多维度、多视角提出问题,然后再认真思考,只有对提问逐一地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真正把握案例实情。在分析案例发生的背景和隐含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认真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考生应当实现中高层管理者的角色扮演,设身处地进入案例的情节之中,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掌握各种数据的基础上,透过错综复杂的案情,“一进门”就抓住事件的关键,认清事物的本质。
    其次,考生应当根据正确的判断,提出具体的评析意见或者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已经解决问题的事件,考生应当对事件做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即需要对“从事件的发生到问题的解决的全部过程”进行剖析;对“事件解决的途径、所运用的策略、方法、工具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对“事件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做出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在这里,考生应当充分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以展示自己专业的能力和水平。
    对尚未解决问题的事件,考生不但要解析事件,指出事件的症结所在,还要针对事件的未来走向和趋势做出必要的推断和预测。要求考生提出计划或实施方案的试题,考生应根据题意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要求考生提出问题解决方法的试题,考生应依据所学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体会,阐明自己的见解,提出详实的对策建议。
    最后,阐述自己从本案例中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获得了什么样的教益;如何将这些经验、收获和体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最好结合自身所在单位的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撰写案例分析的答卷时,考生还应当注重分析问题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考虑问题思路上的逻辑性和清晰性,文章层次结构的条理性和严谨性,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等等。

②复合案例题。

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中,案例分析是考查干部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特定题型。近年来,在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公共科目或专业科目笔试中,出现了一种在形式上与案例分析题相似的复合型案例分析题(或叫做复杂的案例分析题)。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和解答方法有别于常见的单一案例分析题,准备参加副厅级级副厅以上公选考试的干部对此应予以关注。

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复合案例又称综合案例,顾名思义,就是这种案例在形式上不止个,而由3--5个300字左右的单案例组成。下面以近年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中的个案例题为例,对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予以说明。

【案例分析】

    事例一:1998年春,某县主要领导决定在该县通向市里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要求沿路 7个乡镇铲除公路两边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搞食用菌栽培,以便上级领导参观。次年5月,该领导加大了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的工作力度,多次主持召开现场会,宣布哪个乡镇行动不力、完不成任务 ,书记、乡长就地免职,并明确表态,老百姓不搞,可以采取拉家具、牵耕牛的办法对付,这叫“逼民致富”。

    事例二:某地有个县委书记为了提高该地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要召开一个全国性黄牛工作会议。他把会场布置在贯通三县的公路边上,下令村民们几天之内在,公路两旁搭建很多牛棚,且每户必须牵一头牛到指定的牛棚里以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观考察。很村民因为家中没有养牛,不得不花钱从外地租,每头牛每天租金10元。该书记曾说:“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 ,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靠着这种做法,该县委书记先升任市委领导,后来又当上了省级干部。

    事例三:某地一镇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再充当投资主体先后办了8个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论证、技术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手段,没几年,众多项目仓促上马又半途而废,8个公司只运行了3年就被迫停办。该镇因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1亿多元的“政绩债”。据测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该镇每年只能挤 出近百万元用于还债,还清这些债务大约需要100年。

事例四:由财政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南方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客运量和货运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 已达 11亿元。如果停止营运肯定会影响到政府形象而

继续营运则必然加大亏损,有关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

    事例五:为美化城市,东部某市有关部门在市中心广场修建了6座高大的雕塑。然而,雕塑建成后,专家和市民都批评这些雕塑设计水准不高,没有艺术性,缺少美感。于是政府便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决定将 6座雕塑拆掉重建。这时群众又批评有关部门:才建成就拆毁,根本不心疼纳税人的钱,你们当初干什么来着!

    根据上述事例,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评析)

    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启示)

    从上面这个复合案例分析题可以看出,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是在试题类型上,虽然由数个小案例构成,但试卷上仍标示为“案例分析”。在考查目的上,重在考查考生的战略思维、宏观决策、解决全局性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内容上,多以领导工作或管理活动中的问题为主。

    在设问和解答上,一般不是针对某个单一案例设问,不是要求提出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求把几个单一案例涉及的问题当做某类大的共性问题,从领导工作的基本原则或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的层面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分值上,由于复合案例分析题的题量和难度较单一案例略大,其分值相应也高,通常在 20分左右。 比如2009年9月湖北厅考笔试两个材料论述题都与上面这个例子类似,都占了25分。

    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时,既要借助单一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方法又不能将每个单一案例分析题的答案组合叠加,而应根据命题人拟制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针对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从领导工作和管理活动的宏观层面出发,进行深度解读。因为不需要提出具体的操作性方法,所以复合案例分析题最后形成的答案与单一案例分析题的答案具有显著区别。具体来说,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答案颇似一道较大的论述题,甚至像一篇对策性论文。

如同单一案例分析题一样,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也没有排他的最佳方法,只要考生所答符合命题意图和考查期望,就是相对较好的答案。根据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及其答题的客观要求,笔者建议尝试运用以下思路和方法。

首先,把每个材料或事件视为一个单一案例,对其反映的问题予以定性,初步判断它是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中的什么问题。

其次,把各个小案例综合起来看它们的共性是什么,找出它们反映了领导工作或管理领域中的哪类问题,一般要看是否能与领导职能中的某项职能联系起来,如决策、用人、协调、监督等职能;或是看能否与管理中的某个方面联系起来,如职能、机制、规则、方法、环境等。 

再次,联系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结合当前干部工作、政府工作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宏观层面上对该问题的背景、成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不要对每个具体的小案例分别去分析解答。

最后,依据有关理论或法律法规 ,站在较高的领导层次,联系实际工作,提出怎样才能做好这类工作的设想,或提出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下面是关于上述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简略分析解答 。

    这组材料反映的问题在近年来的领导工作中经常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都和领导决策有关,说明建立良好的决策机制,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特别重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危害非常必要。

    结合案例分析题提供的材料依据领导决策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领导的决策机制、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领导干部的考评办法,我认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其一,错误的政绩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思想根源。在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下,干部任期较短,调动频繁,对干部一些政绩的考核尚无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一些干部急于制造“政绩”,以利升迁。这种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错误政绩观,导致一些干部草率决策、脱离实际决策。

    其二,不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决定性因素。有的干部不按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去做,决策前没有设计三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对唯一的方案也没有充分征求专家的意见,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试点就强行实施。

    其三,决策过程缺乏民主,主要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但有些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在决策时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违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的规定,盲目自信,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听不进反对意见,致使决策存在先天不足。

    其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的不调查、不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先拍脑门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路边工程”;有的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甚至对普通群众采用强制措施。

    其五,缺乏决策失误的惩罚机制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决策失误并造成巨大损失后 ,对决策者缺乏党纪、政纪乃至法律层面上的处理,只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交了“学费”,以后再用公共财政去填补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或把这些损失留给后任领导来承担,使得一些决策者没有决策失误的后顾之忧。

    针对决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领导者要做到正确决策,就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决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大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 、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掌握科学决策的理论,都要了解科学决策的机制。

    第二,广开言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民主是最好的纠错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主要领导要遵守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规定; 决策时要发扬民主、博采众议、集中民智,不搞“一言堂”;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三,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决策效益,做好长远规划,不草率行事,切实珍惜民力,把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用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四,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不拍脑门子,不摆花架子,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五,依法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 ,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总之,领导决策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使决策者在决策时不想失误、不能失误、不敢失误。

    这个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答案有1500余字,超过了干部考试中一般作文要求的写作字数,相当于干部考试中申论的最后论证部分,或策论的多半文字,足见做好复合案例分析题之不易。在实际考试中,囿于时间限制、思维差异、专业局限、经验多寡、基础强弱,多数考生分析不到这个程度,答不这么全面,写不了这么多,表达上做不到如此专业,可以不必强求这样的答案。但通过上面的介绍,准备参加较高层级公选的考生,至少应该了解复合案例分析试题需要这样做,尽量这样做。应试者要认知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揣摩复合案例分析题的回答方法,纠正对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认识误区,提高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的技巧,增强信心,从而在公选考试中胜出。

(三)提出对策“八方面”。

申论或者策论是考试的重点,今年湖北的厅考就把它作为单独考试的内容放下在下午用户150分钟的时间作答,占笔试成绩的50%比例。而其他地方的考试,申论至少也在总分的30%以上,可见其重要性。如何作答关系整个考试的成败。申论考试一般分策论、政论和公文写作三个种类,而以策论考得最多。下面,就以策论为例,讲讲写策论的一点建议和技巧。

1、策论文章结构安排。

一是标题。一般我们考申论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命试标题;一种是自命试标题。当提示中要求我们自命文章题目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自己最有话可说的角度来立题,标题的形式有以下三种:(1)直接表明主题;(2)指明内容范围;(3)由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或者判断句组成。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比较稳妥,能够简洁明了地把文章主题点明,给阅卷老师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

二是正文。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提出主要问题。这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至关重要。我们要运用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千万不要说空话说套话。例如: “近年来,助学贷款成为了贫困学生顺利走进大学校园的一剂‘救急药,许多贫苦学生在助学贷款的帮助下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正当人们对‘助学贷款’赞不绝口,大声叫好之时,助学贷款却出人意料地亮起了红牌——叫停了。一时间,贫困学生如履薄冰,陷入了无边的彷徨当中。许多学生又面临了失学、辍学的危机,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这一部分一般在资料中会有所提示,可以从资料中找出要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切忌长篇大论。把原因、影响交代完毕之后,我们要用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来进行过渡。例如: “量体裁衣,对症下葯。因此,要改善助学贷款我们应该要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来进行。”

第三部分,引入你所要提出的措施。这一部分是文中的的重点部分。我们在提出对策的时候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运用“首先,其次,再次”等的表达方式效果会更好。在提出对策的时候最好采用总—分的写法,开头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再展开叙述。这样就能给评卷老师一种一目了然,水到渠成的感觉。

例如:“首先,改善助学贷款,学生是关键。

其次,改善助学贷款,学校重任在肩。  

再次,改善助学贷款,政府责任如山。

最后,改善助学贷款,银行也应该有所表示。”

另外,我们在提出对策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思路。如果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只涉及到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如机关、企业、团体等),那我们通常从“观念、体制、管理、法制、服务等”几个方面考虑,提出相应措施。如果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那我们通常采取从各方面着手去进行改善(如个人、团体、政府、相关机构)。

最后一部分,要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这一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同样非常重要。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名言或成语,语言要简洁,中心要明确,讲究辩证法,照应开头。例如:“有付出就要收获。只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群力群策,齐力改善助学贷款,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助学贷款一定会重新‘粉墨登场’,贫困大学生们头上笼罩的愁云也会随着烟消云散,我们期待着,期待着助学贷款的改善,期待着贷款危机的解除---”

提醒广大考友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评卷老师批改一张试卷用三十秒左右的时间,所以他们很难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仔细看完。一般就是看一下开头,浏览一下中间,再看一下结尾。因此,开头和结尾我们要多用点功夫,中间要体现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明了我们的思路。看到我们的文字优势,阅完我们的文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采用的方法包括:1、因果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辨证思维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析)。2、内外因分析,要注意内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3、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4、多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内在,外在,尽可能全面到位。5、SWOT分析:优势,劣势(政府能够做到的),机遇,威胁(政府可能做到的)。
    第二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这是内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

一是领导重视、提高认识。一个组织中的领袖和权威在团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灵魂作用。领袖和权威对事件的态度对于事件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我国,政府中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程度更是直接关系到此事解决的速度。温总理为农民工讨薪,以及由此产生的“清欠风暴”就是最好的社会例证。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在任何时候,解决某项具体问题或某重大社会问题,领导重视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思想是源头”,解决问题不但需要领导重视,更加需要组织中所有人对该问题提高认识,密切关注。具体措施举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把……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增强……的意识;倡导……的理念;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俗话说,“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竿子都是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记者通常被称为“无冕之王”,正是由于媒体和舆论蕴含了无穷力量。媒体不但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孙志刚事件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就不会有我国救助制度的彻底改革;如果非典发生时,没有《南方周末》关于钟南山院士坦承非典真相的报道,非典造成的后果可能更加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共同关注》栏目对多名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可能就没有今年这么浓烈的关注贫困大学生、帮助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氛围。因此,要想使某个社会问题尽快的被解决,迅速的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除了依靠媒体,依靠各种形式的宣传之外,可能别无他法。党和政府历来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力求牢牢地把握大众媒体和宣传工具的主动权。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媒体传播面广、迅速及时、强大的影响力来宣传自己的宗旨、方针,通过媒体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以便于统一群众思想,提高认识,从而有利于迅速推动工作。具体措施举例。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舆论关注;实行典型示范;社会示范;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是教育培训、提高素质。人是各类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各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所从事的各类社会活动的成功与否。要想有效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就必须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各级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广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业日益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对相关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素质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必由之路。具体措施举例: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等等。

四是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制度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好的规则和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整合;能够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能够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能够为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提供保障;制度还有利于人们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环境下,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特定的认知模式,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人和组织行为。因此,依靠制度和规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规则的确至关紧要,它比技术更重要。具体措施举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激励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规则制度;惩罚制度;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五是组织协调、形成机制。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的城管工作需要依靠公安、工商、税务、城管、市政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文明办网工作则需要依靠公安、文化、通信、工商等部门的齐抓共管。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更加需要形成机制。我们常说的与“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为什么要形成机制呢?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所谓有章可循,机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例如,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所谓万众之法,机制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例如监督机制,它既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也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具体措施举例: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六是增加投入、依靠技术。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物质上的满足是民心和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基础。相反,资源的有限性,物质条件的不足都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当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对于环境治理、节约能源等一些具体的、不可抗拒的技术性问题来说,依靠技术层面的具体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具体措施举例: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七是加强监管、全面落实。卢梭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之所以走向腐败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在很多情况下,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无法可依,而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由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往往在执行过程出现走形的情况,往往是“一个重点班倒下了,千百个‘特长班’、‘实验班’站起来”。因此,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称为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必备措施。具体措施举例: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媒体监督(舆论监督);领导(上级)监管;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加大整顿力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八是总结反思、借鉴经验。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自何处?无外乎来自自身或者外部。来自自身就是靠平时的积累、靠总结反思,正所谓人不可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理性的人总是具有反思和忧患意识的,通过不断的试错积累最终获得成功;来自外部的经验就是借鉴他人长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具体措施举例:总结……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四)掌握语言的技巧

“表达能力”是公选考试的一项考核和评分的要求。而考生在表达时往往出现层次混乱、说理不清、言不及意、用语不当等毛病。这就要在语言上掌握技巧,要突出做到:

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所谓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即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首先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答题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这是共性,也就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当然,教材内容涉及面太广,领导们事件又太紧,那么,我们邀请全国权威专家开发的《公选考试七天冲刺宝典》正好解决了这一矛盾。所要论证的实际问题是个性,也就是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要把二者相结合。否则离开个性谈共性,再好的理论也是空洞的;离开共性谈个性,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没有说服力。

   其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分析论证是必要的,但要增强说服力,还必须从实践上加以说明。如考试中的材料式论述题一般是应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型试题,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忌不要只答理论或只复述材料,以免形成理论与实际“两张皮”。

   再次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要正确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联系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把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要巧妙、准确地把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事理交融,论点、论据、论证有机统一。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切忌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切忌将材料中提供的实际内容抛在一边,一味的罗列观点,或一味重复材料,不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评价,使观念与材料油水不分离。

2、要有时代气息,反映现实问题。材料式论述题的材料,全部是国际国内生活的重点热点问题,在使用语言时一定要从国际国内大事、生活周围的小事出发,使语言能符合时代要求,准确反映现实问题。

3、准确用语。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提法的严谨性、政治术语的准确性,克服随心所欲、东拉西扯的答题方式。要尽量使用政治学科术语,语言表达要准确、通畅、流畅。如回答报考职位的动因时可以运用“三个情结、四个优势”等句式来作答,注意真诚、可信、简练以及引用数据的准确性。

四、保持良好心态确保公选胜利

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确保公选取得胜利的前提。关于这一点,这既有大量的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

考生越到临考越要尽量保持好的状态,简单说来,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首先是身体准备,一定要保证最基本的睡眠时间,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其二是心理准备,保持良好的心态。公选不仅仅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同时更考验一个人的信心和毅力。准备、报名、备考、笔试、面试、考察等等,都需要我们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就公选本身而言,与其说是在跟别人竞争,还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挑战。很多情况下,考生往往是被自己吓倒的。因此,不论自己站在什么样的起跑线上,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要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其三是知识准备,包括应试技巧。

这里重点讲讲面试前的心理调节。心理紧张是公选面试的最大障碍。面试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首先抑制紧张情绪,过好心理素质这一关。那么,如何有效克服面试时的紧张心理,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呢?笔者根据亲身经历和平时的观察,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要有一颗平常心。所谓平常心,就是看淡公选考试,把参加公选当成一次检阅、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看淡,并非放弃、不积极进取,而是要对公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重在参与,不过分计较成败。将公选看得太重,心理压力太大,势必造成情绪紧张。竞争总会有胜者和败者,胜败都无所谓,只有以这种心态投入面试,才能思想放松,轻装上阵。的些干部紧张,一方面是因为他把公试看得过重,另一方面是面子思想作怪,害怕考砸了被周围人嘲笑,怕给人留下能力不行的印象,心理负担过重,导致面试时过度紧张,影响自己水平的发挥。
    2、事前要精心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知识、面试技巧和形象设计方面的准备,还应有心理上的准备:
    一是自信心的准备。自信是建立在足够的实力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反映。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挑战,充满信心,佣有强烈的进取心,这是成功的基础。
    二是精神状态的准备。沉着、冷静、放松,休息好,心情舒畅,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这是成功的保证。
    三是胆量的准备。怯场是应该失败者的通病。对此,事先可进行一些必要的模拟演练,以强化自己对考试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从笔试到面试间隔三五天时间,面面俱到地复习不仅耗神费力,还会导致头昏脑胀,状态不佳,诱发紧张情绪。再说,面试中,评委打分,不光看你问题回答得怎样,还会关注你在考场上的精神状态、心理素质、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场上如果表现得慌乱、紧张、缺乏理智,会给评委留下不好的印象,问题回答得更好,得分也不会很高。
    3、平时要多加锻炼。怯场与平时锻炼少有关。据笔者对众多面试者的临场表现的观察来看,论面试的心理状态,市级机关干部不如县里的局长们沉着,县里的局长们又不如乡镇书记、镇长们沉着,原因就在于乡镇干部平时锻炼多,而机关干部平时锻炼机会少,因此,遇到面试这种场合就会很紧张。人的心理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慢慢成熟起来的。作为领导,要多给年轻干部提供锻炼的机会,如让他们主持会议、发表见解等;作为年轻干部,平时自己要有意识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的胆量,利用一切场合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不怕出丑,不怕被人耻笑。
    4、要学会自我调节。面试紧张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刚上场时因对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心理紧张。二是抽到偏题、冷题时因不知如何应答而引发心理紧张。三是演讲过程中因跑题、逻辑混乱而引起心理紧张。对不同原因引发的心理紧张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第一种紧张,要学会“目中无人”,两眼平视,用眼神与面对评委,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紧张程度。对第二种紧张,要沉着冷静,认真审题,在短暂的准备间内,迅速揣摩出出题的意图,列出简要的答题提纲,千万不能冷场,一冷场,评委和观众盯着你,会使你越发紧张。不管是否准确,只要是自己了解的,认为与该题有关的,一定要讲出来。不少评委打分时并非死扣标准答案,只要应试者说话顺畅,即使有时答跑了题,也会手下留情。根治第三种紧张的妙方是,答题时要适当放慢节奏,稳定情绪,在思考中使思维重新回到题目上来,不能急躁,更不能流露出不知所措的思想情绪。

我们常说,人生能有几回搏?值此关键时刻,让我们以自己一往无悔的青春之力,用今天的辛苦和努力,去创造美好未来。

 

第二部分   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

 

(一)科学发展观【这是基础理论,贯穿近几年公选考试之灵魂,“科学发展是个筐,所有问题往里装” 】

 

★怎样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更好地实现三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实现三个发展:a、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b、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c、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9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即政治、环境、体制、组织四大保证)

(1)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政治保证)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环境保证)【此小题可这样考:怎样从经济学角度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杭州2009年公选副局级笔试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A、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B、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C、从经济角度看,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因为单纯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经济增长只体现经济总量在指标数据上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除了看经济总量的指标数据的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比如结构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等。

爱德华.艾比曾经说过:“为增长而增长,乃癌细胞生存之道”。所以,经济发展既要有利于社会和谐,也要有助于生态文明,“增长度”、“发展度”、“持续度”、“和谐度”,应该为衡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如果不能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将是不得人心的,甚至是有风险的,因为他必将威胁到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只有辩证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就能使我们国家出现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美好局面。

(3)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活力体制机制保证)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

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4)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组织保证)

 

(二)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适应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小题可单独考,2008年广东厅考笔试题】

A、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翻两番。坚持9个统筹。

B、更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

D、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E、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

F、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三)怎样增强发展协调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本地实际论述,答案与上题基本相似,可将两题结合起来答题,亦可自选任何一题作答】

关键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方法是要坚持九个统筹。

重点是八个方面:

A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个转变)。

C、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D、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E、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用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流通)。

F、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G、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H、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怎样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答题要点:

胡锦涛2006年1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概括讲,即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

具体讲,即四个必须:一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二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三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四是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

(2)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3)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4)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8)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给智慧的火焰加上利益的燃料”

(9)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技术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五)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有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力。

    (3)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4)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5)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6)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7)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2009.9.20辽宁公选副厅笔试题】

一、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促使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转化,用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二、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第一,更好地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增长方式而言,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二,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单纯就转变增长方式做文章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直奔成因,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内外需结构平衡了,产业结构优化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消耗高的粗放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现实指导意义更大。  第三,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由于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确定更全面、更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所以,用“经济发展方式”替代“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体现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的内容。   

     三、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具体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资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时,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得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四,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富裕,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在解决了这些紧迫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得快,更要注重发展得好。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继续保持量的增长,而且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如果说以往缓解能源资源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发展到今天,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负担过重,一些地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同时,随着地球环境变化,为保护全球气候和地球家园,我们也必须为此作出贡献。因此,不管是从可利用的能源资源看,还是从保护环境看,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加快重组和国际产业加快转移,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呈现高技术化、服务化、生态化的特征。一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阶段,资源消耗过大,低劳动力成本投入,科技贡献率低,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都表明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不转变这种发展方式,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就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经济发展的理念、道路、环境,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艰苦的过程,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

 

(六)怎样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9年湖北厅考笔试题】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第三、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第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五、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第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七、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第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如果出题“怎样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2009湖北厅考笔试题:怎样理解和贯彻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新方针新要求?。具体内容请参考“热点聚焦”之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

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总体思路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破解“三农”工作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1、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形成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第二、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第三、是推动城乡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第四、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2、具体措施:在加快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六个一体化,逐步实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发展权利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质量均等化。即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四个规划合而为一);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基础设设、社会保障等);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劳动力就业、自然资源配置、土地使用、技术推广等)

【也可借鉴此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可替换为文化产业、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1、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投入】

2、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科技、创新】

3、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

4、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品牌、营销战略】

5、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体制机制创新】

6、用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教育、培训、人才】

 

(七)怎样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换角度: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对人类有何影响?对策?(上海2008厅考笔试题)】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1)必须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2)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和机制。

(3)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4)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的先进实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5)发展环保产业。

(6)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7)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

(8)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及其产生的原因【2008上海厅考笔试题】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城市、工业型城市。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贴切地把水比喻?quot;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产迅速发展,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尽和湿地的消失,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湿地干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灭绝。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5)资源、能源短缺。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阳能、快中子反应堆电站、核聚变电站等)开发利用尚未取得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应将日趋紧张。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6)森林锐减。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球上曾经有76亿公顷的森林,到本世纪时下降为55亿公顷,到1976年已经减少到28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尤以巴西的亚马逊情况最为严重。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热带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原来减少了11%,相当于7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钟就有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此外,在亚太地区、非洲的热带雨林也在遭到破坏。
    (7)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就是指生物种类。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估计,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即50~100万种动植物将消失。而且,灭绝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现在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灾。全球每年产生垃圾近100亿吨,而且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处于垃圾危机之中。美国素有垃圾大国之称,其生活垃圾主要靠表土掩埋。过去几十年内,美国已经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后,剩余的这种土地也将全部用完。我国的垃圾排放量也相当可观,在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危险垃圾,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包括运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产生的危害更为深远,而成了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
    (10)有毒化学品污染。市场上约有7~8万种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约500余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种新的化学品投入市场。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连南极的企鹅也未能幸免。自五十年代以来,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八)怎样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009湖北厅考笔试案例题和综合类策论题变形】

(1)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四个分开)

(4)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5)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6)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7)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8)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公共服务问题【2009年湖北考厅笔试公共服务型政府案例分析题:M市为方便群众、提高行政效率,开通了三条服务热线,并取得良好效果。①请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评析M市的做法;②M市的做法对我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什么是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2)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积极意义(要结合所给材料,本答案是通用原理)

    第一,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在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地区间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内外需失衡、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又与我国当前存在的两对突出矛盾密切相关:一是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之间的矛盾。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基本公平的基础,通常发挥着社会矛盾的“缓冲器”作用。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改善我国公共服务状况,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顺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当前在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中,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没有建立规范的政府分工和问责机制,没有形成地区间和城乡之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并制约了公共服务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促进政府间间接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健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种体制机制,引导各级政府逐步树立以公共, 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观和绩效观。

    第三,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方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从满足信息需求的层面来看,加快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并形成定期公开报告制度,不仅为政府进一步改善我国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参考,而且可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提高他们参与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有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提升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

    第四,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政府资源配置的职能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还在不断加强。虽然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仅20%左右,但从政府实际能支配的资源和职能范围看,我国属于“大政府”国家。面对全球性政府规模不断扩张、政府掌控资源不断增加的趋势,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特别是加强其核心职责——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改善国民整体福利。

第五,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日趋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国际竞争逐步演变为国家间市场、企业、政府、资源等全方位的竞争。政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国际竞争的后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国际竞争的前沿舞台。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其竞争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竞争力又直接取决于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因此,加快完善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性选择。

(3)当前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公共需求全面增长,公共产品严重短缺。

一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广大社会成员对缩小收入差距,实行社会再分配的基本公共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更为迫切。

二是国家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方面欠账很多,以致教育、医疗费用成为多数家庭的沉重负担。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已成为当前多数社会成员重要的公共需求,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

三是我国正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欠账过大并逐年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已成为全社会重要的公共需求。

四是由于社会秩序重建滞后,信用普遍缺乏,各类市场尚不规范,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还远未到位。因此,生产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安全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的公共需求。

(4)启示:

“政府要从经济建设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性公共服务职能,加大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内在诉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过去的经济建设型政府有两个严重的误区:一是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起主导作用;二是把本应由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如公共卫生、教育等,推向市场、推向社会。这些误区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比如,政府代替企业进行投资决策,使得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再比如,我国已进行了10多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把它列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之一,但在实践中却长期被当作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结果使得一些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这说明,政府转型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利益矛盾对政府改革提出的重大课题。

其具体措施是做到“六个到位”

第一、观念转型要到位。政府转型需要改革政绩观,政绩观必须从以GDP为核心转向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以GDP为核心,往往会用具体的经济指标掩盖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客观要求。虽然具体经济指标上去了,人民群众却难以受惠,甚至由此引发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同时,政府官员要实现由市府到市民、由行政中心到市民中心的政府行政理念大“换脑”,把各级政府建成一个没有围墙的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和民主政府。

第二、工作重点要到位。政府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共服务上,以公共服务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只有这样,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矛盾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不致积重难返。

第三、难点破解要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解决突出矛盾现在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将成为政府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以人为本,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着眼于解决最突出的经济社会矛盾。

一是从关注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集中解决严重的经济失衡、社会失衡、城乡失衡、区域失衡问题。要特别重视农民的利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二是注重并建立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承认不同的社会群体追求自己利益的合法性并保护其权利。

第四、制度创新要到位。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变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五、政务公开要到位。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及时了解公共信息,由此提高全社会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第六、改革创新要到位。要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你怎样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1、(是什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保证社会公平公正。这就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建立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可以有一定的差别,但制度建设应当追求统一,以促进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

从现实需求分析,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涵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等于公共服务的平均化,而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体公民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有制度保障的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在于关注困难群体。在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健康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保障他们的基本可行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弱势者的情况得到改善,才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社会整体福利。

2、(为什么)必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因:

(1)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既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其精神生活需要、生命健康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从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一方面,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来弥补。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制度导致了公共产品供给的非均等化,迫切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改革和完善。

(3)从缓解社会矛盾的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增加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且配置失当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日益凸显,为社会增添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和消除这些矛盾现实可行的办法。

(4)从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现在很多国家都把提供比较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重要的政策之一,这对于国家局势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些国家之所以比较稳定,甚至在国家神经中枢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秩序稳定,与其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密不可分。

3、(怎么办)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1)确定全国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建立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我国在法定基本公共服务上需要均等化的地区和领域,奠定计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需要财政支出的技术基础    

必须就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标准在技术层面进行研究,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达成全社会的共识;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把基本公共服务与公民的基本权利联系起来,换句话说,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居民的基本权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制化。

通过编制发展规划,确定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标准,并建立和完善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财政体制;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教育的实物标准,包括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备,全国统一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实物标准,包括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备,以及考虑了当地价格和消费指数的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标准和养老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全国性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技术支持体系;通过规划执行,来监督和检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和机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供给将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内容,有关部门应当着手研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标准,为制定更科学的“十二五”计划做好准备。

2)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评估需要均等化地区的财力和财政支付能力;调整和改革政府间关系,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实现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等化;明确政府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责任,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就我国现阶段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体制性问题而言,我国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责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支持这些责任划分的事权和财权范围也需要明确。要研究像在中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人口众多、五级政府的情况下,由哪一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最有效、最合理?或者采取不同的政府提供不同类型的基本公共服务模式,问题包括:第一、是否可以由中央政府来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实施方法、财政体制及转移体制框架;第二、是否可以由省级政府负责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监督、执行和评估;第三、是否可以由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负责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指导思想应当是通过实现财政能力均等化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实现地方财政能力均等化,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确保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当从负责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转向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规划、指导和监督。根据规划和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机制。中央政府应当就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和完善各类标准,并对贫困地区进行无条件转移支付,提高弱势地区的财政收入能力,以及低收入阶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

鉴于地方配套要求一方面占有地方,特别是财政困难地方的可支配财力,另一方面使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倾向于较富裕地区,会产生与平衡地区财力、实现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悖的效果,应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方式,对于属于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的项目委托地方政府完成的,所需经费应全额由中央政府负责;对属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负担的项目,也应当直接计算中央政府应承担的部分直接给予补助。

在宏观层面明确了政府间事权范围之后,还应该解决事权落实所需要的财政能力问题。这主要涉及到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以及省以下财政的分担问题。总体的思路是逐渐淡化人为因素在确定基本公共服务资金各级财政比例分担的权重,加重对影响财政支出的客观因素的权重。近期内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中央政府尽快制订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框架内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最低标准。这是中央财政有效实施对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并形成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的前提。具体标准的设定可以根据经济和财政指标将全国划分为几个片区,分别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对于财政负担能力低的省份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熨平不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差距;二是,完善省以下政府财政的分担机制。参照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财政分担办法,省级政府在中央划定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下,根据市县具体经济总量、财政收支以及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规模等指标,合理确定本省范围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并形成合理的省以下财政分担机制;三是,建立政府间各项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应尽快将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责任财政分级负担的落实情况纳入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考核的指标范围,加强上级对下级审计和监察力度。

3)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体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效率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结合政府转型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在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同时,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管理部门要制定有关政策和标准,为社会组织购买政府公共服务创造条件。把社区服务、养老、就业培训、科普教育等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形式转移给社会组织去做。

通过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法规,完善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管理和监督。通过对社会组织服务的购买来实现对社会组织的管理;通过制订基本公共服务专项发展规划、服务标准,完善相关措施,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供给情况的监督。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供给监督;在公共服务采购中,引入社会组织的参与,构建一个和谐互动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

4)加速城镇化进程,消除城乡体制分割,实现各种体制对接。

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并实施社会公益设施配置标准和规划,大力调整社会事业结构,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的发展,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使包括迁移人口在内的所有城市居民都能够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支持力度;要把提高城市化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在城市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迁移人口的就业、住房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使居住在城市地区的所有居民不分原居民和新迁移人口,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在城镇规划、住房建设、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上考虑进城就业农民工的需要。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更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对人口流动应采取疏导和吸引的管理方式,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定期发布劳务需求信息,吸引本地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特定职业的劳动力,避免流入劳动力过剩造成流动人口失业。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开展实质性的协同管理;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外来人口的居住空间、公共设施,促进农民工成为市民。在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提高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特别是对农村的反哺,统筹城乡发展。

 

(九)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或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3、具体实现途径:

(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十七届四中全会就党内民主建设作出了专门部署,请结合实际谈你怎样看待党内民主的问题

    1、(是什么)党内民主指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的基本内容是:所有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享有党章规定的权利并应履行其义务;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应由选举产生;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内讨论决定问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党员有权了解和直接参与党内事务的权利。党内民主最突出的、反映其本质的特征,就是党员对党内权力的分享,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

2、(怎么看)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这是因为:(1)党内民主可以保持党的团结,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党内民主可以制约过分集权,克服官僚主义,有效地防止腐败;(3)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怎么办)把握发展党内民主的若干重点
  发展党内民主,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过程,要善于把握重点。首先,必须有利于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其二,必须逐步理顺党内的权力运行体制;其三,必须有序地构建党内民主的制度体系;其四,必须不断地形成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机制。
  以基层党建为重点,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党的组织对党员的服务,最根本的是政治服务。党内民主的核心价值就是实现广大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其工具层面的价值则是达成党内的共识。所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是要便于表达和综合党员和党员所联系的群众的利益,并为党员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提供资源与平台。
  以党的代表会议常任制为重点,完善党内民主的基本制度。党代会常任制能够真正实现党章所规定的党的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构的功能,是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选举的基本平台。在每一届党组织的任期内,选举产生本届党组织的党代会实行年会制和代表常任制,从而建立起党组织、委员、党代表、党员群众、人民之间的代表链。党代表会议常任制要从党代表直接选举入手。通过党代表的直接选举,强化代表对选区党员群众负责的意识,从而增强代表们民主参与的动力。并且,党代表的直选,必然完善着并推进委员的选举,同时还推动着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人和党员人大代表的选举,对党的干部的选举会发生积极影响。
  以规范全委会与常委会的工作为重点,理顺党内权力运行体制。首先要健全民主集中制,这是党内民主程序化的起点和改善党内民主意识和作风的起点。民主集中制的核心是集体领导,切实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党委委员一人一票,重大决策实行票决制。切实解决书记权力过大的问题。重大事项的决定,必须由党委全委会通过表决做出,表决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执行。其二,要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理顺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以此为基础,推进并建立健全全委会和纪委会向党的代表大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其三,要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并明确三个党组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作用,理顺党政关系。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能以党代政。要解决党政机构重叠的体制问题,解决民主集中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等权力运行机制问题。

发展党内民主的重点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没有制度作保证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党内民主制度是由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决策制度、干部制度等构成的一个有机的体系,这个制度体系的核心就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根据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强调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党内情况通报、党委新闻发布、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
    三是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
  四是落实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扩大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方式;
  五是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
  六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区别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动革命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党员是人民的一部分,所以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一部分,党内民主寓于人民民主之中。但是由于党处于国家领导核心地位,党的民主化对于国家的民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区别开来。

  党内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和党的其他规定,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权利,代表大会、集体领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式,党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主传统、民主作风、民主方法是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

  人民民主是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全体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制度表现。具体来说,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主的地位不同。党的十六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这表明党内民主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人民民主体现在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两方面,可以说,人民民主是人民共和国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的民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表明人民民主在国家建设中处于关键的地位。

  民主的主体不同。党内民主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而人民民主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员。

  民主的形态和层面不同。党内民主属于政党层面,是非国家形态的民主,是纯粹的党内政治民主。人民民主属于国家层面,是国家形态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标。它既是政治民主,又包括全体人民享有的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各个方面的民主。

民主的适用范围不同。党内民主适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人民民主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宣传文化类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哟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A、理论创新B、培养理论家C、全民教育D、做好意识形态工作E、繁荣社科。

(2)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2009年5月杭州副局级考试面试题】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支撑。

A、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结构社会正气。

B、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C、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D、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E、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F、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G、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L、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I、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如太极普及。

(5)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A、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今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B、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C、加强对个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D、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6)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A、要坚持“双百双为”方针,“三贴近”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B、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C、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D、坚持把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F、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G、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外宣【2008广西厅考专业题。(文化二字可替换为新闻、某地、某系统如工会、体育、统战等)】

1、三个强化;一要强化服务全局、推动发展的观点;二要强化“营销某地某行业”、“项目带动”“品牌推动”“虚功实做”、“需求导向”等理念;三要强化战略思维、世界眼光。

2、做好“四名文章”:名人名企名品名景

3、着力于“三动”:项目带动、品牌推动、系统联动

4、抓好“四结合”(1)坚持横向联合与纵向联合相结合。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法国所有的部长都是文化部长(所有的……都是……)

(2)坚持发挥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

(3)坚持文化外宣、经济外宣相结合。(文化可替换)

(4)坚持管好文化外宣与办好文化外宣相结合。(文化可替换)

 

(十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一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谈谈你工作中最得意的民生之举,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经验及教训何在?【常在面试题中出现,亦可在笔试中变形出现】

【此题需平时思考透彻,条分缕析,观点正确,打动考官,发人深思。最好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角度,通过感人事实,让考官看到一个目标明确、克难攻坚、敢于负责、尊重规律、科学决策、改革创新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

 

第三部分  关于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专题

 

(一)关于“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2005年、2009年湖北,008年广东厅考笔试题,此题必考!!!】

1、概念:是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群众、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不单是指党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而是指“集中”时体现的“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性。它不是简单的“民主”加上“集中”,亦不是指先民主、后集中两个过程,而是指在实践中运用只有一个过程,即“集中”过程。如果采用民主的手段,少数服从多数,集中了多数人的意见,就标志着民主集中制程序的完成。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就是要在党内努力造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2、表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3、作用:

①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②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发生失误时也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③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党内团结,促进党内民主,从而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最爱国的统一战线。

④有利于共产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巩固党内执政地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与活力。

4、措施: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①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又要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②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③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严肃性。

  ④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⑤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发挥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但不得公开发表和散布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答题第二思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生活的内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防止和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

①要鼓励党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讲真话。从党的中央委员会到每一个支部,从领导机关的决策到党的会议和在党的报刊上参加政策问题的讨论,从党内选举到对领导干部进行决议、监督,都要充分发扬民主。

②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持群众路线,多听取群众意见,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

③发扬党内民主,必须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要疏通和拓宽民主渠道,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为此,一定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指示、决议及时传达给下级党组织和党员;一些重大事情应在党内先讨论,让党员早知道;要制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使党员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

④要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与集中时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的统一;没有集中,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

⑤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做到“四个服从”:即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2009湖北厅考笔试题

【答题要点】

    第一、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民主集中制是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群众、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第二、重要性与必要性:

(1)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都体现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同时,民主集中制也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共产党长期违背民主集中制,最终放弃民主集中制。因此,能否坚持和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关系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政权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2)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巩固发展党的组织、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基本条件。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讲团结,讲统一,讲大局,是对全体党员的基本要求。我们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只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党才能有战斗力,才能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使党真正成为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团结统一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目前,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与党内生活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执行得不好有直接关系。如果不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使全体党员真正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地位,便不可能使党的所有成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不可能及时通过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抵御、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和清除消极腐败现象。

(4)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只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才能使党的各项决策真正建立在群众路线和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最大限度地保证其正确性。即使出现某些偏差和失误,也能比较及时地发现和纠正。

    第三、存在的问题(简述之)。

第四、措施。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又要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2)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3)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严肃性。

  (4)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5)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发挥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但不得公开发表和散布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二)关于“领导班子”建设

 

★结合实际谈谈领导班子建设的原则和途径【湖北2009年厅考笔试题变形、2009.9辽宁厅考笔试题】

     各级领导班子是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治国利民使命的践行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领导核心,承担着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三个文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责任。领导班子建设是党和政府各项事业建设的关键,其实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对于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政领导班子作为各级党政组织的核心,其地位、作用、职责可概括为:一是把好方向;二是抓好大事;三是选好干部。

意义: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严峻挑战、顺利完成肩负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2、是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3、是各级领导班子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原则或方针:

1、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必须坚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

3、必须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

 4、必须牢牢把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5、必须注重改革创新。

总体要求: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

基本途径:1、要以加强理论武装、强化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愿景目标。

          2、要以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提高整体功能为重点,形成优势互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组织架构。

          3、要以加强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为核心,形成科学、民主、法治的高效运行机制和规则

          4、要以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改进领导班子作风为保证,形成重实绩、说实话、办实事的良好团队氛围。

          5、要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理论和规律的研究。

 

★班子结构复杂,长期不团结,少数同志公开同您叫板,工作推动艰难,请结合实际谈谈您怎样当好这个单位的一把手?【上海市2008年厅考面试题变形】

1.牢记一个总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坚持两个制度:民主集中制和工作方法的“二八制”。

3.做到三个带头:带头讲团结、带头讲奉献、带头到“一线”。

4.自觉四个修炼:

心胸宽广:比草原更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辽阔的应该是一把手的胸怀。

创新思维:“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爱因斯坦)。

任人唯贤:“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或“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或“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公道正派:“公生明,廉生威”。

5.提升五种能力:

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心中要有三张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方或某某事业规划图,即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

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媒体是第四权力)。

6.强化六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二是自律意识(既要干事更要干净);三是责任意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四是国际意识(世界是平的);五是竞合意识(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六是全局意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你刚刚上任,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当好副职?【2009湖北厅考笔试变形题】

1.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既要干事,更要干净。(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

2.把握好两个“磨”

一是琢磨,即琢磨工作

二是磨合,即磨合关系

尽快进入角色,让大家从心理上、情感上接纳我,要培养我自己对新单位的归宿感和大家对我的认同感。

3.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与正职的关系:下级服从上级是组织原则,做到“到位不越位、揽事不揽权、补台不拆台、争气不争功(以德感人、以才服人、以绩昭人)、服从不盲从、尊重而不逢迎”。

二是与副职的关系:帮忙不添乱。

三是与下属的关系:尽心不偏心、放权不放任。

4.做到“四多”:多学、多看、多思、多干。

 

【第二思路---怎样当好副手

    副职干部是单位高层领导的成员之一,是正职的助理,是受正职委托分管事务的负责人。副职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唱主角,又当配角。怎样才能当好副职呢?下面笔者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甘于寂寞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副职的助手地位决定了其更应淡化名利,耐得住寂寞。做到胸怀宽广,“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看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做无名英雄,当铺路石;尽责任不谋官位、干事业不谋私利、重实绩不图虚名。不能遇到名利就上,遇到功劳就抢,更不应认为自己本事比正职大,与正职比高低。甘于“寂寞”,需要一种豁达,一种气度,更需要一贯的修炼。不亢不卑才能神智清醒;不贪不沾才能坦坦荡荡;不吵不闹才能有所作为:不哀不怨才能忘记小我。

  二、善于站位

“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要当好副职,必须明确自己的配角身份,善于站好位置,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到位”是指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越位”是指超越自己的职权行事。副职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三忌:一忌抢帅位。副职既要放开手脚,行应行之权,尽应尽之责,但不能超越权限,该由正职作主的事决不私自当家。二忌挤将位。副职之间是各有分工的,各自分管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不能干预、插手其他副职的工作,或者到处乱发议论。三忌占士位。凡属下级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应放手让下属去做,让他们有职有权,不能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越级干预。

  三、乐于补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班子集体或正职、其他副职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差错是在所难免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尊重别人的人,乐于助人的人,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帮助,客观上也增强了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作为副职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乐于“补台”。当正职出现失误时,切忌冷嘲热讽,说三道四,评头品足,让正职难堪,以抬高自己,而应当为正职分担压力,排忧解难,打开工作局面,树立正职权威。当其他副职出现失误或遇到困难时,不能看人家笑话,更不能落井下石,而应主动帮其分忧,巧妙地帮其纠正。

  四、诚于辅佐

“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忠心辅佐正职,这是检验一个副职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在同一个班子中,一把手与副职同坐一条船,可以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此,作为副职必须做到立党为公,诚于“辅佐”正职。一是维护正职权威要诚。副职要宣传正职的优点,扩大影响;不把正职推到矛盾焦点;单位出了问题要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补台”。二是当正职参谋要诚。要顾全大局,出以公心,向正职反映实情、真情,切忌为了一己私利,向正职出歪点子、瞎点子、馊点子,以假情况去干扰、左右正职的思路。三是抓工作落实要诚。当决议形成后,无论自己在讨论中所持意见如何,副职都要毫不迟疑地在自己分管工作中全面准确地实现正职和领导集团的意图,而决不可因自己的好、恶、喜、怒影响决议的贯彻执行。

  五、巧于协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出生产力。所以副职要注意搞好协调,促进团结,与上下共同唱好“团结歌”。协调的基本要求是:主动、及时、妥善、满意。要重点协调上下左右关系。对上,要以人民利益和党的事业为重,坚持真理、服从真理,多维护、多服从、多沟通、多成事,善于争取领导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对下,要注意引导和服务,多关心、多理解、多信任、多宽容,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内,要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多尊重、多默契、多商议、多支持,处理好与其他副职的关系,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对外,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多交往、多联系、多协作、多配合,力争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

  六、妙于争气

    俗语话“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而且总是“功没过存”,往往是成绩被人忘怀,只剩下过失让人指指点点。副职所处的地位更应“争气不争功”。只有争气,才能减少过失;只有争气,才能扬眉吐气;只有争气,才能脚踏实地干出成绩来。如果不争气,不学无术,仰人鼻息,碌碌无为,那势必被历史所淘汰。副职妙于“争气”应体现在:首先是以才感人。通过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领导者。其次是以德服人。要加强自我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再次是以绩昭人。通过实干、苦干加巧干,圆满完成正职交给的任务,积极履行好职责,创出卓越的政绩。

  七、循于适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万物皆有度,“适度”诸事皆顺,“失度”就会失道。所以,“适度”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身为配角的副职更要循于“适度”,把握分寸。以下几方面尤应注意:尊重而不奉承,既要尊重正职,但又不能阿谀奉迎;服从而不盲从,既要服从正职和领导班子正确的决定,但又要有主见,创造性地执行;揽事而不揽权,既要尽职尺责多干事,但又要防止越权;谋事而又不独断,既要善于分析问题,当好正职参谋,但该请示的要请示,不能擅作主张;谦虚而不怯弱,既不能不懂装懂,但又不能缩手缩脚,谨小慎微;纠编而不过当,既要巧妙地纠正正职和领导班子的偏差,但又不要矫枉过正;有才不显才,既要练就过硬的本领,但又不要好出风头、锋芒毕露,适当地扮演大智若愚的角色。

  八、从于全局

  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系统作为整体,它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有机整体。要发挥领导集体的整体功能,必须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能量。副职分管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副职对正职负责,也就是对全局工作负责。所以,副职要从于“全局”。一是要养成顾大体、懂全局的优良品格,树立领导集团整体功能的观念,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二是要关心全局、了解全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认清形势,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主动地服从全局。三是服从全局、维护全局,副职在处理分管的工作时,要自觉地从全局出发,尤其是当分管的工作与全局有矛盾时,不能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必须维护全局的利益,服从全局的利益。】

 

(三)关于“领导能力”提升

 

★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1、why?

①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②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不断推进党的事业的发展;

③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把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落到实处;

④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有效改变领导作风;

⑤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领导就是服务”。

2、怎样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对时代发展新要求新挑战的深入把握,体现出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层思考的战略眼光。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各种复杂局面的考验,在应对复杂局面中锻炼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活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①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即把握规律和趋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

②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善于协调多方利益关系

当前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说,是利益的冲突,是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A、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初次分配的缺陷进行再调节。

B、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不断完善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调节机制,妥善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整个社会宏观层面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C、要制定支持不同社会阶层发展的具体社会政策,建立有效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竞争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社会机制,建立健全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完善反腐倡廉的制度和机制等。

③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掌握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方法。(结合下面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一题来细化)

④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构建完善的社会预警机制。

A、建立完善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

B、建立公共安全的预警和决策分析机制。

C、建立延伸至基层、真实高效的重大事件和复杂情报传递与预警机制。

D、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比如:当前,从宏观上看,金融危机仍在蔓延,要辩证看待、“危”中求“机”

微观上看,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怎样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各级领导班子是顺利推进各项事业的核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1、以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为根本,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班子成员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自觉性,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水平。

2、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

3、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

4、按照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5、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重大问题研究。

6、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实效,更好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任务。

7、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四)关于“领导用人”

★结合实际谈领导干部人才观【结合案例考】

  1、爱才之心

2、识才之眼

3、用人之能

4、容人之量

5、寻求人才之渴

6、引进人才之法

7、培养人才之道

8、激励人才之术

9、举荐人才之德

 

★★请你谈谈你怎样理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1、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2、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3、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

4、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五)关于“领导决策”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009年湖北厅考策论试题】

领导决策是领导活动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构成。毛泽东同志说:“领导干部就是两件事:出主意、用干部”。这个“出主意”指的就是领导决策。可以说,决策是每一位领导的必备素质、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腐败”,就是领导手中所掌握的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它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1、要坚持五个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预测性原则:即科学预测。

③信息性原则:即信息的准确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⑤可行性原则。

2、重视决策机制建设

①进行调查研究,建立社情民意反应制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利益是第一诉求,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乎其德智力者废”。

②提高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③建立健全决策的民主程序,保证决策层每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严格遵守“集中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意识和决策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制度。

④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

⑤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的决策者”;处理好“内脑”与“外脑”的关系。

 

★★决策理论

第一、决策理论

1、理性决策理论:亦称为科学决策理论,它是从规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的。理性决策是一种遵循“完备性”要求的决策理论,它不单指领导在决策中要有理性,而且企图用理性原则统驭一切,一切都纳入理性框架之中,因而是一种传统决定论的理论模式。它主要是从“决策应如何做”而不是“实际如何做”的角度研究决策制定的,它是对以前单纯经验理论的重大突破,对此,我们应有个全面客观的理性把握,并把理性决策意识,正确地应用到现实决策中去。

2、有限理性决策理论。西蒙提出,即在批判理性决策理论“最佳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决策“满意原则”。(草堆中找缝衣针)。

3、渐进决策理论(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提出)。其特点是(1)渐进主义;(2)积小变为大变;(3)稳中求进。(青蛙冷水→开水煮死,不跳)

一般说来,这一理论比较适合稳定和变动不大的环境,以及从整体上说比较好的现行政策。而一旦社会条件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需要对以往的政策进行彻底改革时,渐进决策所主张的修正和缓和就起不到它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对社会的根本变革起阻碍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有时需要采用渐进的决策方式,有时则需要剧变的决策方式,一切应以时间、地点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为转移。[此理论是直接针对传统性决策理论的缺陷,根据实际政策制定的特点,从“决策实际上如何做”而不是“应如何做”的角度出发建立的一套极具特色的政策制定理论]。

4、综合扫描决策理论。是社会学家特依·埃特奥尼提出,其现实立足点是既要突破传统理性决策理论在现实运用中的困难,又要补救渐进决策理论的不足,把两种理论中决策规律和现实要求的合理成分进行联接融合,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以提高作出好决策的可能性。

它首先是运用渐进决策理论来分析一般性的决策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这样既可以避免忽略基本的决策目标,同时又可以保证对最重要的问题作深入的科学分析。

第二、现代决策体制构成:特点——整体化、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其中,科学化——现代决策过程中既要运用数字化、模型化、计算机化的“硬技术”,也要利用社会心理学成就的“软技术”。

其构成:(1)决策决断系统;

(2)决策智慧系统;

(3)决策信息系统;

(4)决策监督系统;

(5)决策反馈系统。

第三、决策程序

(1)提出问题,确定目标:→(2)综合权衡,拟定方案→(3)评价论证,择优决断→(4)实施执行,监督反馈

原理:A、避免“雷布森”选择(“信息不完全,视野局限性”)

          B、避免“布里丹”选择。(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C、两蒙理论。即“满意决策”。

[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决策者。]

第四、决策执行行动计划方案的拟定【广西2008年厅笔试考案例题】

内容为6个“w”

1、what 达成目标是什么?

2、why,为何要采取这次行动?

3、when,何时完成这些行动?  

4、who,何人负责实施这一行动?受何人领导可指挥何人?    

5、where:在何处或由何部门实施这些计划,自何处得到配合?

6、How,如何实施这些行动?

要遵循的原则:1、切实可行原则;

2、留有余地原则(估计困难,机动灵活);

                  3、统筹安排原则;

4、讲究效率原则。

执行过程中,leader要做好指挥、协调、控制三方面工作:指挥必须集中统一(只有一个指挥棒)(兵权贵一);协调主要是纵向、横向和纵横、交叉协调;控制主要分为预先、事后、动态和目标控制。

★营造干事创业的执行力文化[纳入政府执行力之举措之一]。

1、认识构建执行力文化的重要性。此处“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或单位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规范和总和。(亦指组织文化)。

2、树立干事创业的正确导向。

3、建立开放真诚的沟通渠道。

4、注意领导者的率先垂范。

★决断艺术:

1、权衡目标,协调矛盾。

2、分类对待,把握关键。

3、集思广益,善于决断。

★决策的基本方法

1、经验决策法(反面教训也是经验)①经验判断法②观察判断法③经验综合法

2、模拟决策法;

3、方案前提分析法;

4、决策树方法;

5、程序决策法

★决策的组织方法

1、德尔菲法;

2、头脑风暴法;

3、鱼缸法;

4、哥顿法;

5、对演法;

6、名义群评法;

7、电子会议法。

★领导决策八步法【结合决策的三圈理论,具体见后面相关知识点链接部分】

第一、发现问题

第二、确定目标

第三、价值准则(群众利益至上)

第四、拟定方案

第五、方案评估

第六、方案选优

第七、试验实证

第八、全面贯彻实施

 

(六)关于“领导协调”

★领导协调原理【主要运用于笔试案例分析题和面试情景模拟题,须认真揣摩,平时结合工作实际思考与应用,考试时方可游刃有余。】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是领导工作四大重要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协调各方矛盾,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主要工作。而矛盾的根源又主要是利益的冲突和公平与效率的失衡所致。那么,我们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好协调的原则、途径和艺术。

协调类型:1、行政协调(意见协调、方案协调、政策协调、行动协调)

2、人际协调

3、价值目标的协调

4、程序性协调

协调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1、转化矛盾是协调的基本功

(1)寻求矛盾冲突双方的共同点

(2)为解决矛盾冲突创造转化的空间【一是“进”,二是“退”。】

(3)使矛盾冲突“转”起来,把局面做活【大局转动小局】。

2、实现双赢、共赢是协调的价值目标。

(1)妥协是最低限度的共赢【“零和博弈”是协调的临界点】

(2)双赢、共赢要尊重差异【以和为贵,提倡“竞合”】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协调的基本方法:【不要把矛盾轻易“政治化”解读,要就事论事】

一是动态平衡法【兼顾各方,分别先后,及时补偿】

二是借助外力法【借助与协调对象有密切关系或个人的力量;借用专家的力量;借用上级的力量;借用法律的力量;借用班子集体的力量;借用群众的力量。】

三是“冷处理”法。

四是抓住关键,化解矛盾【抓住关键人物;抓住关键环节;抓住人心这个关键(人心有需要、尊重、伟大、情感四个层次)。】

五是开好会议,解决问题。

六是激发冲突,动态协调。【改变组织文化,给冲突以合法的地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引进外人。】

七是善于沟通与说服。

4、 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1)在不断增强全社会创新活力的基础上及其过程中协调利益关系。【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

(2)不断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形成互惠互利的人际环境。

(3)在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中协调利益关系。公平是相对的,它包含两个向度的心理比较,一是横向的心理比较,二是纵向心理比较。

(4)从法律、政策、制度上营造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环境。

5、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

一是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具体化,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二是要加强与各种社会组织的交流,以更加集中的了解民众的意愿。

三是要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如一线工作法、民情日记、开通服务热线等)。

 

(七)关于“领导效能”

 ★如何提高领导效能?【或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或如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科学化水平?此题需认真思考,可能变形出题!!】

领导效能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领导活动成效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它是指领导者或领导集体在实施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以及为实现领导目标所获得的领导效率、效果与效益的系统综合。领导效能是领导工作有效性的内在动力。

1、转变观念,实现领导思想的现代化。提高领导效能,归根到底是提高领导者的工作效能,从而使领导者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克服“官本位”思想,强化忧患意识、改革创新意识、以人为本意识、科学发展意识、公仆意识、法治意识和民主意识等现代科学领导的意识。在领导思维上,要实现由主体性到客观性、由开放性到透明性、由两点性到辩证性、由整体性到战略性、由被动型到主动性、由单向性到多向性、由后馈性到超前性、由模仿性到创新性的转变。

2、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机构改革要深化。实行“大部制”;减少行政层级、实行扁平型管理;降低行政成本、讲究行政效率。

3、培训干部,更新知识,实现领导者素质的优化。“学习是一种勤政。一个领导干部学习的勤奋程度,决定着他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他的施政力度,决定着他的群众威信度”,“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好仁不好学者,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者,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者,其弊也贱;好直不好学者,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者,其弊也乱; 好刚不好学者,其弊也狂”.“学习立身,读书兴国”

4、完善制度,创新体制,实现领导程序的科学化

①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后的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行政问责制度等六大制度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绩效考评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

②创新机制:一是行政成本核算机制;二是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尽职的责任制和渎职的问责机制;四是建立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机制;五是建立覆盖广泛的监督机制,如内部监督、媒体监督、群众监督。

5、依法领导,严格监督,实现领导行为的法制化。

“法不授权即禁止”,“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6、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领导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

“网络不仅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深刻的改善了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第一利用电子政,进行网上办公。第二是领导方式地转变,即①由计划式向市场式转变;②由混合式向民主式转化;③由人治式向法治式转变;④由行政式向技术式转变;⑤由物本式向人本事转变;⑥由宝塔式向网络式转变;⑦由封闭式向开放式、透明式转变。

 

★在政策执行中,如何处理好忠实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的关系?【09年湖北公选处级干部笔试题】

为了保证政策得到有效的执行,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主要包括:

l.计划性原则。政策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因素;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协调性,因此要求执行者必须统筹兼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就需要执行者在执行前拟定周密的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政策。
   2.忠实性原则。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执行者必须忠实于政策的基本宗旨。(1)执行机构和人员在理解政策基本精神上要准确,不要随意解释或一知半解,甚至为了本地本部门的利益蓄意曲解政策的本意。(2)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保证政策不走样,不搞土政策、不搞看关系“下菜碟”。(3)要按政策执行计划及时地执行政策。(4)是执行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创新与灵活性原则。政策执行的环境复杂多变,考虑再周全的政策也不可能完全适应于所有的具体情形。因此,要求政策执行者在把握政策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的执行环境,采取灵活的策略,创造性地执行政策、这里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指的是为了保证在有效的期限内达成政策目标而在手段上、策略上进行的灵活变通,政策目标本身是不允许“灵活”的。
    两者的关系:
  第一、忠实于政策目标本身,政策目标本身是不允许“灵活”的。
  第二、为了保证在有效的期限内达成政策目标可以在手段上、策略上进行的灵活变通

 

(八)关于领导作风

 

 ★★关于调查研究案例分析题此题乃重中之重:2008年广东厅考案例分析题、2009年武汉市厅考笔试题。2009年湖北厅考面试题:一些单位在调研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调查多、研究少;报告多、成果少,即使有些成果也很少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你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切实搞好调研工作的意见】

在我们的领导活动中产生“调查多、研究少;报告多、成果少,即使有些成果也很少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没有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是其思想根源。

第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漂浮所致。

第三、没有正确认识到调研的重要作用,没有掌握调研的正确方法。

我认为要做好调研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强化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基本的领导方法之一,是各级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去了解实情、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各级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倾听群众呼声、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曾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尤其在经济信息全球化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对各级领导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二是注意掌握情况的全面性每做一项调查,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充分考虑,制定科学的调查方案,确定适合实际情况的调查方式、对象和内容等,力求把情况了解全面而准确。像***议题,我们应采取听取汇报、组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发放征询意向表、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谈话对象应包括党政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干部、企业负责人、个体户、农村百姓等。而不能局限于地方官员口头汇报,“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更不能仅仅在当地政府事先安排好的地方“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三是注意调研方法的科学性。我们现有的调研方法比较传统和单一,难以适应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需要。应在重视直接调查的同时,更加注重间接调查,主动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平台等各种新的手段来捕捉信息,尽量扩展信息源,各方收集相关资料。特别是要养成主动上网与网友平等交流的习惯,通过在网络的“平民化”沟通,多方了解实情,改善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

四是注意抓住事物的根本性,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领导了解“下情”的过程,同时更是对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思想素养、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的一个考验过程。要搞好调查研究,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修炼“一听”、“二谈”、“三看”这三大功夫。一“听”,要善于条分缕析,做到去伪存真。听取汇报往往是领导下基层调研的开场曲,一些被调研单位为搞好汇报、加深领导的第一印象,往往在汇报中“投其所好”,专挑领导爱听的说,表成绩“不尽长江滚滚来”,讲问题“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就要求领导在听汇报中善于条分缕析,长于对汇报进行过滤加工,在去伪存真基础上,为下一步调研获取第一手线索。反之,如果调研者爱听“赞歌”,被“完美无瑕”的汇报钝化了听觉,则听不出虚实,辨不出真假,往后的调研结论就难免失真。二“谈”,要善于广开言路,切记问计于民。走访座谈是体察民情、了解民愿、掌握民意、听取民声的有效途径。走访座谈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要怀揣一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真心,真正走进基层,融入群众,使老百姓愿意与你交流,敢于掏心窝子与你讲真话,你才能听民情、知民愿、悉民意、得民计。你若装腔作势做秀,老百姓则会言非心声,这样的走访座谈将是融靴搔痒,白费工夫。三“看”,要善于由表及里,注重逐层透视。对被调研进行实地察看是领导调研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看”,可以对“听”中的理性素材和“谈”中的接触认知进行感性应证。领导在实地察看中一要选好“看点”,兼顾“好、中、差”看点的搭配,这样才不被“表面繁荣”蒙住视线,全面把握被调研单位工作情况;二要切中“看层”,对每个看点要进行分层透视,力求通过方方面面数据、实例的实证分析,把先进单位的经验总结全,把居中单位的梗阻找出来,把落后单位的问题剖析透;三要保证“看时”,尽量缩短喝茶闲聊、推杯换盏的时间,把功夫用在真看、实看、细看上,看进去了才能弄清细枝末叶,走马观花只能是一头露水。

五是注意提高调研结果的有效性。调研是为了形成一个好的调研报告,更是为了科学决策、推动工作,亦即要注意调研结果的有效性。古人云“为官者,善文也”,可见纬武经文是古往今来对领导干部的高要求。领导干部要为调研报告的主题、构架、数据、结论、问题、对策等亲自把关,最好能自己动手撰写调研报告。报告的形式以及内容一定要坚持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实事求是、全面分析,区别真像与假象、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主流与支流、偶然与必然,坚决避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从而形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后,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并向市委常委会专题汇报,形成市委集体意见后切实抓好落实。包括对调查中所发现问题的严肃处理、对正面典型的宣传推广、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体制机制的创新等。

六是注意调查研究的经常性。大兴调研之风应是全党干部的一种政治生态,应作为所有干部的一种高度自觉,应该制度化、经常化,要时刻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而不能遇事“临时抱佛脚”。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鼓励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性的到村庄、企业、社区、学校等一线蹲点调查,多面对面的接触基层、接触群众,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努力掌握第一手真实的、鲜活的资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我们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的第一诉求,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我们的第一标准”。

恩格斯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历史和逻辑必须统一。”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始终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大兴调研之风,在实际工作中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做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问题与措施的统一、对策与效果的统一,使我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胜利前进。

 

(九)关于执政党建设

 

★★请你谈谈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经验,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中央委员和省部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加强对全党学习的指导和服务,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国民教育体系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怎样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一)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全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营造求真务实良好氛围,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严格控制会议数量、经费、规模。大力清理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切实解决节庆剪彩过多过滥问题,改进各级领导干部活动报道。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引发重大事件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三)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全党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党政机关带头厉行节约,进一步控制办公经费,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和经济工作纪律,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预算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严禁为领导干部违反规定购买、建造住房和配置用车,严格控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挥霍公款的,必须严肃处理。对党员干部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生活作风方面的不良现象,要及时提醒、批评、制止。

  (四)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领导班子要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发挥民主生活会开展思想交流、提高党性修养、增进班子团结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通过民意调查等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制度,自觉接受批评,积极进行整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勇于揭露和纠正缺点错误,及时提出改进工作的要求和建议,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保护坚持党性原则的党员,不准压制批评,严禁打击报复。

  (五)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重点内容。加大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广泛宣传和认真学习先进典型,使广大党员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一)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和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依纪依法查处和整治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进一步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在企业和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任职行为。按照节俭、高效、廉洁的原则,继续推进公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

  (二)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遏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决不让任何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惩处。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加强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管理、金融、司法等领域专项治理。健全反腐败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查办大案要案组织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坚持依纪依法办案,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保障被调查人合法权益,依法追究诬告陷害行为。完善重大案件剖析制度和通报制度,发挥查办案件惩戒功能和治本功能。

  (三)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地方党委常委会要把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工作作为向全委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健全巡视工作领导机制,选好配强巡视干部,完善巡视程序和方式,提高巡视成效。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健全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制度。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健全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等制度,保证公正司法。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管理,彻底清理“小金库”。健全金融市场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和内控机制建设,完善金融账户实名制,有效防止和严厉惩处利用证券市场和资本运作等手段进行腐败活动。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制衡机制、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权威性。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本决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党建工作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建设高素质党务工作队伍。加强党建工作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决定》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不懈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自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切实做到找准定位、主动服务、提供保证、作出贡献。要按照《决定》要求,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当前特别要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关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改善民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等政策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对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对中央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贯彻中央纪委《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做好相关工作的意见》,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要按照《决定》关于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要求,深入开展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中经得起考验,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当前,特别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处置去年拉萨等地“3·14”和今年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决同各种分裂破坏活动作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要加大执行政治纪律的力度,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必须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三)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要求和部署,切实推动全党的作风有明显转变。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本人在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等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工作的有效性;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特别是因作风飘浮、敷衍塞责引发重大事件或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严格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和经济工作纪律,严肃查处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挥霍公款行为;要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发挥民主生活会开展思想交流、提高党性修养、增进班子团结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制度,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

  (四)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按照《决定》要求,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取得明显成效。要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求,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拒腐蚀、永不沾,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这“三关”的考验。要切实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坚决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要严肃纠正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解决一批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对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依纪依法进行查处和整治,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基础上,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要抓紧制定一批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认真总结基层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及时把那些成熟的措施和办法转化为更具指导性和约束力的制度,注重抓好制度的系统配套,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要扎实推进一批改革措施,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创新。要积极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要求分析反腐倡廉形势和任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要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坚持和发展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规律,重视和加强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运用,建立和完善信访举报、投诉处理、政风行风评议、案件监督管理、预防腐败信息共享等系统,有效整合反腐倡廉力量和资源;要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和完善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的协调配合,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政法、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工作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六)从严要求、提升素质,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纪检监察干部面临诱惑与抗诱惑、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决定》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把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这项基础工程抓紧抓好,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一是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按照《决定》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教育和引导纪检监察干部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深入钻研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广泛学习历史、哲学、经济、金融、法律、社会管理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业务本领;自觉加强实践锻炼,不断增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选好配强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工作机制、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和创造性工作能力;加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力度,促进领导干部在多种环境和岗位的锻炼和提高,增强领导班子的生机与活力。深化纪检监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范围;加快建立资格准入制度,选调和录用一批熟悉经济、法律、审计等专业的干部,改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结构;关心爱护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积极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三是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要切实对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强化政治纪律、办案纪律和保密纪律,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督促纪检监察干部秉公用权、严格自律,特别是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带头遵守党纪国法,自觉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主动接受党组织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接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接受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切实做到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树立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抓基层党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一)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

  (二)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贯穿国有企业党组织活动始终,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贯穿机关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完成本部门各项任务中的协助和监督作用。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高等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事业发展贯穿科研、文化、卫生、体育和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本单位履行职责中的政治核心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普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

  (三)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在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落实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拓宽党员受教育渠道。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推广党员承诺制等做法,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表彰优秀党员,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

  (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转业退伍军人到乡、村工作,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企业董事长。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对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

  (五)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二〇一〇年底基本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任务。加强条条为主管理和条块共管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

 

第四部分  重大理论和热点问题专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涵义【各地各级公选常考案例题或情景模拟题】

公共危机通常指一系列中止和平进程或互解社会正常关系、秩序的事件,表现为不可预测的事件的发生,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威胁到了公众的财产以致生命安全,进而引发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公众比较普遍的恐慌情绪和恐慌行为的情境状态。

1、其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1)威胁主要利益或造成严重后果;(2)作出反应的时间有限;(3)事出突然,具有意外性。

2、应对或管理危机的四要点:(1)减少、缓解危机;(2)动员、准备资源以有效控制危机;(3)回应社会与公众的需求;(4)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

3、特点:(1)公共性;(2)突发性和紧急性;(3)高度不确定性

4、公共危机管理原则:

(1)时间性原则。第一时间及时采取处置手段,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

(2)效率性原则。快速、有效应对公共危机。

(3)协同性原则。各部门协同运作,最低限度地降低损害。

(4)科学性原则。注重科学性、技术性、合理利用特定技术领域内的专家。

(5)合法性原则。

(6)安全性原则。

5、群体性事件处置理念与原则(如:翁安事件)

(1)亲临现场。地方政府负责人要以身作则,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第一线做工作,“靠前掌控。”

(2)就事论事。不对群体事件作“过度政治化”解读,不轻率地将群体性事件定性为“敌我矛盾”,不将群众的集体行为视为是与政府的对抗行动,且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

(3)信息公开。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准确、真实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以后用滚动方式逐渐增加。一定要准确,自己更不能说谎。

(4)反思、自责。群众聚集事件,首先查找干部自身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任,重塑政府形象。

(5)“切割”、问责。上级不为下级“买单”、“背书”,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分清责任,罢免失职、渎职官员。

(6)慎用警力。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在“妥协”和“压制”之间拿捏尺寸,该“柔软”的,“身段要柔软”,该“强硬”的,当然也要“强硬”,如发生了打砸抢烧,就要果断处罚,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石宗源谈翁安事件启示:一是坚持信息透明。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准确的信息全面地让媒体知识,并借助媒体力量披露事件和细节,这样做大有益处。二是启动舆论监督系统。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的监督,翁安事件发生之初,网上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立即在网上回答了疑问,平息了民愤。三是启动问责制。实事求是地公开真相,问责不作为的干部,这正是我党实事求是优作风的继承和发扬。】

6、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程序[自然灾害类]

(1)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途中电话报告或安排应急办文字报告至上级)

(2)启动预案,科学调度

(3)抢救生命,降低损失

(4)组织资源,控制事态

(5)信息公开,回应社会

(6)慰问灾民(受害者),稳定公众。

(7)发出号召,社会支援。

(8)制定方案,恢复重建。

(9)树立信心,共创未来[加强防范,建立预警,应急体系]

7、防灾减灾

做到“监测严密、预警及时,防范全面、处置高效,救援迅速、救助到位,政策健全、保障有力”。

一要进一步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各类灾害监测网络,强化预测预报,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率和时效性。

二要进一步增强综合防范能力,全面强化各类基础设施及城乡建设的防灾抗灾基础。

三要进一步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各类抢险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部队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紧急救援体系。

四要进一步增强灾害救助能力。

五要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六要进一步增强宣传发动能力,抓好领导干部灾害管理业务培训。

8、怎样加强危机管理?

(1)重视一套预案。“凡事预则定,不预则废”。《突发事件应对法》

一要重视;

二要可行;

三要烂熟于心;

四要明确启动预案时间;

五要按预案处置。

(2)做好两个结合

一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二是军地结合,以地为主。

(3)抓好三制建设

一是体制建设。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行政一把手总指挥,应急办负责日常事务。

二是机制建设。同一平面上怎样做到分类管理、分级管理、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机制。整合力量,成立不同的小组。(如杭州银行案)

三是法制建设。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

(4)抓好“七个环节”

一是领导要重视。应急管理是决策的非程序化决策。

二是队伍要健全。四支队伍:管理队伍要纵到底、横到边;专家队伍;专业队伍或叫兼职的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

三是手段(装备)要先进。

四是网络要健全。无缝隙的应急网络。

五是基础要牢固。(基层基础工作)

六是信息要公开。要主动、要及时、要准确、要坦诚、要有利(和平处置事件),要善待媒体。

七是警力要慎用。

 

★关于重庆武隆县铁矿乡鸡屋山崩滑山体抢险救援:

1、市委书记、市长迅速赶赴现场,并召开会议,并及时上报国务院。

2、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下设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秩序维护、综合协调、善后工作,新闻报道、后勤保障等7个工作组。

3、全面部署救援、善后、隐患排查等工作:

(1)应急指挥由市长统一指挥,常务副市长、政法委书记、副市长协助。

(2)继续全力抢救被埯埋人员。根据现场情况,重点实施打井施救,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救援井下工人。指挥部要组织精兵强将连夜拿出技术方案,尽快实施,科学施救。

(3)精心救治伤员。市卫生部门要组织最好的医护力量和设备,确保伤员得到有效治疗。

(4)合理调度现场救援力量,迅速整治灾区进出道路,保证抢险救援高效、有序进行。

(5)在初步分析基础上,本着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组织地质等专家对崩滑原因进行进一步论证,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情况和数据,供对灾害原因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6)加强险区气象预测,及时提供降雨等预测数据,提前研究崩滑体形成山谷堰塞湖险情的可能性,并结合可能发生新的崩滑情况,及早制定防范预案。

(7)立即开展险区及周边范围地质灾害险情排查和预警。

(8)开展全市安全隐患大排查。空出五个重点:一是矿山;二是交通;三是石油;化工等,重点工业企业;四是地质灾害;五是食品安全。

4、实事求是,统一口经,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5、灾后重建。

 

(二)危机传播管理

 

危机中的领导如何加强危机传播管理?【结合“邓玉娇案”思考,对“群体性事件”网上“一呼百万应”现象怎么看】

当前,公共危机事件屡屡发生,危机传播管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紧迫而重要的必修课。习近平同志最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正是针对现在我国政务信息越来越公开,党的执政活动越来越民主化,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越来越走进平常百姓生活,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来的新要求。

可是,从我国近来出现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看,少数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意识淡薄,能力低下,面对“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一呼而百万应”的现象束手无策,导致处置不科学、不主动,最终一步一步陷入被动。其根本原因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媒体特别是对网络一是有“无所谓”的心理而对网络麻木不仁,二是“本领恐慌”而远离网络,三是敌视网络、盲目打击网络。这样,就导致一批干部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焦虑”,比如边缘感焦虑、委屈感焦虑、危机感焦虑。

同时,由于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萌发与增长,网民对党和政府政策、法律的制定、重大热点问题、官员腐败以及公共危机事件的关注度空前提高。但是,网警和地方宣传部门苦于孤军作战,也使得我们在危机传播管理过程中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

对于深陷危急之中的领导,要怎样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呢?其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即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是“变坏事为好事”的第一步。

具体策略是“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三个环节、注意四个技巧”

1、坚持两个原则:即坚持尊重生命、平等宽容的原则和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

2、把握三个环节,即:

①高层决策:

A.    高层领导制定危机传播的等级,启动危机传播预案。

B.    召集危机传播管理小组成员会,指定新闻发言人。

C.    确定处理危机的基本思路,统一口径。

D.    按照危机可能造成的最坏结果,准备较为具体的处理方案,确定实施步骤。

E.    以上工作应在24小时内完成。

②立即反应:

A.第一时间把已知的基本事实发布出去,表达关切,表明应急措施已经启动。

B.立即收集现场信息,通过内部网站、电话会议等协调、动员、统一全体员工。

C.沟通相关部门、主管机构,了解处理程序和动态。

D.搜集电视媒体、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信息,从中提取焦点问题,准备答案。

E.采集公众信息,通过现场对话、热线电话、民意调查等了解公众关心的话题,准备解决方案。

③主动行动

A.动员相关部门,解答媒体和观众关心的问题,宣布目前采取的行动,承认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承诺不断更新信息。

B.修复形象

a.目标:一是削弱负面影响;二是修复与重塑正面形象。

b. 运用三个法则:一是重建信任,其核心理念是“公众本位”。二是转移视线,其核心是设置新的议程。三是替罪羔羊,如李代桃僵,丢卒保车。

3、注意四个技巧:

①表态也是行动

②握紧“真诚”这张入场券

③让大家“看”到你的措施

④一种声音说话

 

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形成网络舆论新格局

1、网络政治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发生了密切联系。互联网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央政治局曾以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关注网络问题,研究网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影响。
  网络政治,其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新途径。互联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是具有调节功能,即充当。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实际上是行使民主权利。所谓互联网政治,其性质就是民主政治。这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和新途径。可以说,在我国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新表现。
    2、如何加强网络媒体建设?

(1)牢牢掌握网上话语权

①争夺网上话语权一定要抢占先机。

②争夺网上话语权一定要让信息公开常态化。

③让社会公众与新闻宣传“同频共振”。

(2)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场”

①让客观的专业言论成为网上“最强音”。【注意语言风格的亲民化、大众化、形象化和可读性】

②使重点论坛成为公正舆论辐射源。网络论坛是网络的神经末梢,……形成一个网络评论的“自由市场”。因此,对重大事件的讨论应给予必要的“软引导”:一方面做大做强重点媒体网络论坛,一方面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③引导新闻跟帖在碰撞中走进真实。

(3)自律他律共创网上和谐

①在虚拟空间构建网络自律的坐标体系。

要求网民、网站和互联网行业都有很高的自律性,并形成“三位一体”的自律型坐标体系。网民网上网下的身份割裂,是形成网络失序的主要原因。网民自律是网络自律的基础与核心,各网站和互联网行业的自律也十分重要。当然,相关执法部门和主管部门更要从制度上、技术上、法律上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用他律构筑网络空间的最后一道防线。

加强技术与法律法规的监管,是网络他律的重要屏障。

网络是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情绪、民从心理的调节器、缓冲阀,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改善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利用与防范并举、发展与规范并举、建设与监管并举、技术与法律并举、“官方”与“举报”并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牢牢把握主动权,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领导干部怎样与媒体打交道?【2008年广西策论文】

现代社会,媒体被看做是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媒体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已经全面渗透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境外媒体对我国各级政府的施政情况和民生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普通公众运用媒体表达利益诉求、监督政府施政、了解重要信息等也越来越普遍。

习近平同志最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其深刻原因是:

第一、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建立透明政府、亲民政府的重要途径。媒体的作用就是向公众传播信息,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提高与公众打交道的能力。我们应该把重要的政务信息、政府决策第一时间公开于众,而不是一“捂”二“躲”三“推”四“压”,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群众理所当然有知情权,政府应该有信息公开的义务。而媒体正好扮演了政府与公众信息桥梁的重要角色。

第三、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的直接体现,也是检验一个领导班子或一名领导干部思想境界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媒体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和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物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媒体监督的最根本依据。媒体监督就是代表人民通过对事物的评价和批评,明辨是非、维护真理、伸张正义,促进事物的转化、影响事物的进程,从而实现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重视和支持媒体监督,学会在媒体监督中工作,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媒体监督,积极主动地与媒体打交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于将媒体监督作为一种改进工作的手段。

“媒体与政府两者应是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面对媒体构成相对复杂,既有中央和部属媒体,也有自身管辖的媒体,还有一些跨地媒体和跨国境的外国媒体,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官员彻底转变既有的媒体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加重视研究媒体,运用好媒体力量,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引导舆论、应对采访、接受舆论监督、驾驭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

一是对媒体认识上要有新高度

二是政府信息要有透明度

三是应对媒体要在坚持原则中有灵活度。特别是危机传播管理要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三个环节、注意四个技巧。(重点)

四是与媒体交朋友要有深度和广度

五是规范和监管媒体要有硬度。

六是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力度

七是加快地方媒体发展要有速度。提升本地媒体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通过本地媒体影响上面和外面的媒体,通过本地媒体交外地媒体朋友。

 

怎样避免突发事件成为危机?【2008年广西厅考、2009年杭州局考案例分析题】

危机传播管理的三大对象是:单位内部、媒体、公众。

1、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在媒体上塑造信赖的公众形象。

2、决不说谎,说谎就是自掘坟墓。

3、对受损失的人表达关切。

4、告诉媒体和公众为了处理此事我们做了哪些努力。

链接:

 

(三)关于“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涵义(是什么?)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含义。

2、“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什么?)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或理想状态,它包括各种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方面实践活动的能力)充分而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的高度的丰富和全面完善,以及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满足。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彻底实现必须以人类解放的实现为前提。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其丰富内涵是:

①是“两大原则”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②是“两个尺度”的结合。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即历史的尺度),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人的尺度)。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③是“三个角度”的体现。

A、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B、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C、作为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3、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怎么办?)

①要做到“四个着力”(详答)

A、着力于加快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B、着力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

C、着力于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着力于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②也要做到“五个统一”(略答)

A、把支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和保障全体人民“各得其所”统一起来;

B、把服务人民群众和提高人民群众统一起来。

首先,把执政公民的理念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上。

其次,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快慢、大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C、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统一起来;

D、把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人民群众眼前利益统一起来。

E、把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统一起来。

 

★为政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1、What:

这是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来的,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表达权。

“问政于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问需于民”就是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问计于民”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找对策,用民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总之,坚持“三问”,就是要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HOW:

①首先在问。问就是问得科学、问得实际、问得真切、问得关键。

②其要在行。问不是目的,行才是目的。

③要求我们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公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④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人民、紧紧依靠人、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从当前实际看,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思想问题:

①克服“轻民”思想,关键是要允许百姓的批评之声、不平之声、争议之声。

②克服“官本”思想。

③克服“唯上”思想。

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四)党性修养

 

★如何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2009湖北厅考面试题变形: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提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水平”是件至关重要的工作,请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领导干部存在以下作风不正问题【案例题答题依据】

1、宗旨意识不强问题   

2、责任意识不强问题     

3、政绩观不正确

4、权力观不正确      

5、纪律观念淡薄         

6、理论脱离实际

二、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党搞好自身建设的重大命题。

(1)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2)加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我教育的过程。

(3)加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我锻炼的过程。

(4)加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我改造的过程。

(5)加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我完善的过程。

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共同构成了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主要链条。一句话:共产党的党性修养就是共产党员党性不断升华的过程。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两上务必”;“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

2、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3、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1)加强党性修养,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主观)。

(2)加强党性修养,为提高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

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胡锦涛):(6个着力6切实)即一种能力,二种意识,三个观念:

1、着力增强宗旨意识,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3、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和政府的职责。

4、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

5、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6、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要完成好这6项工作,还必须深入把握其内在关系,在党的修养过程中重点抓好三个问题:

首先,突出理论武装,在深入学习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其次,强化党的观念,在严格执行党章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再次,坚持执政为民,在自觉线行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四.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规律

1.把握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

①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②加强政治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党性觉悟。

④加强文化知识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

⑤加强作风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

⑥加强组织纪律修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2.遵循党性修养的方法

①注意学习 

②勇于实践 

③慎独自省 

④见贤思齐 

⑤接受监督  

3.遵循党性修养的规律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做好四个统一”:

①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标准;(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罗辑就从哪里开始,历史和逻辑必须统一”)

②要坚持继承光荣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

③要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三个规律”、“三观”)

④要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

 

★科学发展观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推进作风建设的有效方法。

把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反对、丰富与革除统一起来,把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协调起来,把转变具体作风与转变总体作风、解决个性问题与解决共性问题统一起来,把专项治理与系统改进、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统一起来。

3、把树立正确政绩观作为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

 

(五)“政绩观”、“群众观”、“权力观”、“利益观”、“事业观”、“工作观”

 

★政绩观属必考题。2005年湖北厅考面试题:政绩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重要体现。作为年轻领导干部,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答题要点:

1、政绩观的提出及其主要涵义:对政绩和政绩观的看法。

2、落实正确政绩观的必要性:(1)是实践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

(2)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是干部队伍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

3、身体力行正确政绩观:(1)就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2)就要遵循客观规律;

(3)就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4)就要正确对待创造政绩的目的。

 

★【2009年湖北厅考策论题:(1)请你结合所给材料,谈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如何看待政绩?(2)参考上述材料,以“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为内容,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对策性论文】

案例题或策论题答题依据:

(一)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辩证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研究解决发展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正确的政绩观强调的是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政绩,政绩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基础,树立正确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和具体体现。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政绩观的根本价值标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公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科学发展强调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创造政绩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坚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3、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创造政绩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

4、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持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全局以及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关系,保证发展的连续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二)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如何看】

1、用发展的观点看政绩。   

2、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

3、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

4、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能创造政绩为了谁、依靠谁、谁来评判的问题。

(三)怎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呢?【即结合工作实际怎么树立的问题】

1、处理好“唱功”与“做功”的关系。“唱功”是鼓励群众、发动组织、组织群众;“做功”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2、处理好争“奖杯”与争“口碑”的关系。

3、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即有形政绩与无形政绩的关系。

 

★如何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

1、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制度。

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必须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八个统筹”的要求和胡锦涛提出的“六个既要又要”和“四个是否”的要求。

“六个既要又要”:“即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到农村发展;既要看到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经济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效。”

“四个是否”:“坚持用是否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是否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是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否对子孙后代负责、对长远发展负责,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

2、完善干部奖惩和缴励机制。古人说:“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功,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

3、健全干部监督和约束机制。

 

★群众观

【2005年湖北厅考面试题: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作为年轻领导干部,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践党的群众观】

答题要点:

1、党的群众观的涵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坚持党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

       坚持党的群众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

       坚持党的群众观是年轻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3、坚持党的群众观就必须真正从思想上重视群众,从人民群众中取得政治营养;

       坚持党的群众观就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目标追求;

       坚持党的群众观就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坚持党的群众观就必须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实现人生价值。

 

★怎样带着深厚感情去做群众工作2009年湖北公选处级领导干部笔试案例题“民情日记”变形】

1、必须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2、必须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一要发展经济;二要展民主政治;三要发展先进文化;四要建设生态文明。

3、必须把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第一任务”。

4、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

【联系群众怎么联?一要带头感情想着问题;二要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三要面上铺开点上深入;四要肯说真话愿听实话】

 

★努力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2009年8月武汉副局级考试笔试题。属必考题!!!】

当前,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期待,广泛凝聚群众力量,悉心汲取群众智慧,大力加强党的群众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一是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

1、做好群众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做好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做好群众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应着重提高的几种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领导干部应着重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1、努力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

2、努力提高组织群众的能力。

3、努力提高沟通群众的能力。

4、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5、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

  三是要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一要抱着深厚的感情开展群众工作。

二要把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主要途径。

三要整合工作资源拓宽工作渠道。

四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群众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怎样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非常重要!!!】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但“时移而备变”,当前做好群众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既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当前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又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建立长效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保障。

1、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现实意义

首先,这是更好地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既面临着“发展机遇期”,又面临着“矛盾凸现期”,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做好群众工作尤其重要。

其次,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城乡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一些群众利益受到侵害等。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再次,这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核心问题是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发展越是处于关键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越要加强。”高度重视并善于做好群众工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任务。

2、努力解决群众面临的突出问题(四个突出问题)

发展是一棵“问题树”,不发展有问题,越发展越有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第一,要重视并解决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突出问题。一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二要围绕农民增收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三要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四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不搞形式主义,确保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

  第二,要重视并解决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着力维护三类群众的切身利益:一要坚决维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二要坚决维护城市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三要坚决维护社区群众的正当利益。

  第三,要重视解决好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不论搞什么改革,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把利益、好处留给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而成本、代价则应由全社会共同承担。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四,要重视解决好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突出问题。要把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把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和对自身生活的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既要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又要解决好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教育和环保问题,同时还要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

3、努力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四个机制,“决定性作用”)

  第一,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

第二,要建立健全群众合理诉求的表达机制。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畅通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政法机关、群众团体和信访部门的作用。

第三,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要扎实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断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确保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万无一失。

第四,要建立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和利益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力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认真分析各类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事件的发生。对部分群众的某些过激行为,不要简单地使用强制手段压服,要以理服人。

 

★权力观

【2005湖北厅考面试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职务就意味着权力,作为年轻领导干部,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坚持正确的权力观】

答题要点:(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办)

1、权力观是对权力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权力观。

领导干部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必须用于为人民服务。

2、权力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能正确地用好权。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3、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

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监督;

必须正确面对职务升迁,甘于奉献。

 

★利益观  

    1、是什么?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员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胡锦涛要求领导干部“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感,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

其主要内容包括:(1)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观念;(2)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观念;(3)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观念;(4)甘于清贫的无私奉献观念;(5)自律基础上的遵纪守法观念;(6)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观念。

习近平强调要“把群众的利益高举过头顶”。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对待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共产党员一切言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个党员干部是否称职,最根本的标准也是这一点。

总之,正确的利益观应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利益观。

2、为什么(可通用于正确的政绩观)

①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②正确的利益观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需要;

③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④正确的利益观是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3怎么办?在发扬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处理好以下8个关系

①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④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⑤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⑥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⑦纪律约束与自觉的关系;

⑧遵纪守法与保持节操的关系。

 

★新三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案例题或策论题答题依据】

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的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

1、“新三观”的内涵(是什么)

①“事业观”是人们以世界观为前提,对待自己所从事工作、事业的根本态度,是履行工作职责,实现自己理想的行为规范,是把勤奋的精神、实干的劲头、开拓的勇气、自省的工作作风和有力的追求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方向,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三不为”),淡泊名利,克己奉出,努力为党的事业去苦干、去拼搏、去冲刺,始终保持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本色。

②“工作观”就指每个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是把本职工作、组织交给的任务各当成“责任田”,不分份内份外,不挑肥拣瘦,不拖沓推诿。

③“政绩观”关系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头口号,努力创造经得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2、Why(怎么看)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时代需求;

②是增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A、科学发展与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内在统一的。

第一、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第二、事业观是人们以世界观为前提,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事业的根本态度,是履行工作职责、实现自己理想的行为规范。

第三、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总是与发展观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为何发展、怎么样发展、怎样求发展直接决定于发展方向、发展的状态和发展的结果。同时,发展观又决定着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的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说,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坚持什么样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就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

胡锦涛曾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反过来,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也不可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B、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的树立。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事业、工作和政绩。

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为谁创业和工作。

三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如何创业和工作。

C、坚持以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首先,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必须着力增强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

其次,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必须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

再次,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必须把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作为评价的最终标准。

③是新形势下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A、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B、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的“试金石”

C、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三观”,以优良的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共克时艰。

3、措施(怎么办):

①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

A、增强宗旨观念,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C、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②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工作观。

A、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B、认真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

C、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③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A、充分认识政绩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

B、正确的政绩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求真务实办实事。

D、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④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A、党性修养是领导干部的根本修养。

B、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问题是新时期党性的外在表现;

C、适应新形势,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

⑤从制度上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创造条件

A、建立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B、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和考核评定。

a、设立多元考核主体。

b、健全考核内容。

c、建立政绩成本的科学分析机制。

d、建立健全政绩考核的制度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

C、强化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应把握好几个重点:a、提高认识;

b、健全制度;

c、关口前移,预防关口、查处案件的关口、检查的关口前移;

d、严肃法纪。

e、突出重点。突出“一把手”的监督;“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f、落实责任。

 

(六)法制与法治。

法制与法治,同音又同义。【辨析题,2008年上海厅考笔试题。答案见专用教材法理学P375,同时认真复习专用教材P380“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和宪法、行政法部分。注:此教材可在本网“公选教材下载 ”栏目下载即可】

 

(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类型: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

金融危机起源、原因:

1、2008年源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动荡。

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成果。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2、原因:

①有关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长期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②部分企业家道德缺失,金融机构后面追逐利润而过度扩张;

③金融及评级机构缺乏自律,导致风险信息和资产定价失真;

④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创新不匹配,金融衍生品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

⑤国际金融体系不合理不科学。

中国应对之策: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危机中采取了极积负责的态度。

①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结构性减税;

②大频度降息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

③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④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⑤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总的来讲,这些重大政策措施,注重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综合协调、相互促进。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振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增强投资和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与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即四个结合)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改变。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根本改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的机遇。(即哲学角度看危机)

 

★怎样在金融危机考验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09年杭州市公选副局级干部笔试题】

首先谈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然后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导致金融危机。我国要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小企业能否稳健发展。可以说“中小企业兴,则中国经济兴”。那么,其支持措施是:

1、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认识。要从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和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真正认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2、加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要积极推动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鼓励和支持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展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融资租赁、公司理财、财务托管等融资业务,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发展,加大授信力度;三要推动建立多层次的直接融资体系,支持更多的中小企业上市。

3、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经济的危机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孕育着新的产业和经济的增长点,从而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从根本上讲,我们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解决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的矛盾,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的社会增长力。科技部门要与社会各界共同携手,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建立起大中小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面向企业的服务平台,要从科研机构和高校选派科研人员带着技术、带着产品、带着知识进入中小企业,要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改和产品自主创新,打造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4、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包括人才信息、信用信息、市场信息等,为中小企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服务。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硬”环境。比如建设规格高、服务好、功能全的中小企业园区。

6、适当对中小企业在税收方面予以合理优惠,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八)政府信息化或电子政务专题

1、现状

   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可以说应用是政府信息化的核心。政府信息化应用可分为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即政府服务信息化、政府办公信息化、政府职能信息化,分别对应于政府网站、OA系统、政府业务系统等。相对于网站和内部办公系统的建设,业务系统的建设明显滞后,绝大部分政府机构还没有开展业务系统的建设,部分已经开展的也基本上停留在试验阶段,应用层次和水平不高。

“财”与“才”是主要阻力。当谈到信息化建设的阻力时,“资金匮乏”和“技术人才缺乏”的提及率当属冠、亚军,比排在第三位的“缺乏统一的标准”的提及率高出50多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政府机构的主管部门对本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较为重视,并且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启动的根源,主要是源自内部需求,外界竞争排在其次。据调查,70%被访者认为主管部门对本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近八成认为“内部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源。当谈到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时,本着“稳扎稳打,从基础开始”的原则,被访者认为,一方面要完善已有的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内部Intranet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互联网主页、建立电子邮件服务系统。而对其他较深层次的应用,如业务管理系统等的提及不多。 
    2、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主观方面看,主要有四个问题:
  一是政府公务员的观念有待提高。因为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必然对传统行政权力的行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透明度要高、更加规范等,这势必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起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督作用。正是这一点,也容易引起少数公务员的抵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新观念,主动接受电子政务这一新的管理手段,将是对公务员的权力观、利益观的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是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障碍。由于目前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审批过多、过滥,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推动政府信息化的重要障碍,换句话说,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推动才真正具有意义。
  三是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是国内外发展电子政务普遍的一条经验。很多地方至今还没有制定出政府信息化的中长期总体规划,特别是有关统一的技术标准方面,几乎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如果继续让这种各搞一套的局面发展下去,将来政府间、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势必难以实现,以至于造成巨大的浪费。与此相联系,由于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现象严重,还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如基础网络等,如何在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下,整合现有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战,成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关键所在。
  四是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较低,难以适应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也是四个问题:
  一是政府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决定政府信息化结构的复杂性。因为未来的政府信息化,要实现的是“一站式”的办理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服务”,这就需要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式办公和处理大量为公众服务的事项;而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业务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业务差别很大,要使这些不同业务部门的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做到“一站式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施中,只有高度重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才能稳步推进,取得良好的效果。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意味着,电子政务的推进,必须建立在分步实施,有选择地重点突破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有可能走许多弯路。
  二是社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低,包括电子商务发展也较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政府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信息化的推进,必须建立在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因为政府信息化很难孤立地进行,离开企业、社会乃至个人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就将失去基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仅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即使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也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对政府信息化建设产生某些制约因素。
  三是信息安全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与电子商务相比,政府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的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由于目前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整体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政府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是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政府信息化建设需要法律和法规来保障,这一点在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信息化法制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3、对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统一组织和管理
   首先,要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由于开展政府信息化的行为是政府行为,建设资金大多是财政支出,所以政府信息化规划必须是计划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经过市政府批准的全市政府信息化规划,要像城市建设规划那样,要划出“红线图”,要强制性执行。
  其次,要对政府信息化建设资金统一管理。以往各部门分头建设的原因之一是建设资金渠道较多,但绝大多数都是财政资金。如果建立完整的制度,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从资金管理这个源头上下功夫,就能够解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难题。
  第三,建立统一对口的政府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具体负责规划和协调工作。
  (二)建设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
  当前,政府信息网络是政府信息化的基础。建设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是推进政府信息化的关键。一些政府部门已经拥有一定的信息网络资源,如果将这些现有基础网络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建成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关键在于要打破行业界限,政府的资源要最大限度公用化。
  (三)加强政府业务规范化、制度化。政府信息化既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也不是单纯地将各部门的计算机网络联网,而是要应用信息技术对政府业务进行重构或再造,要建立以业务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在完整、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基础上,实现政府在信息流通、工作组合、制度执行、事务控制、时间管理等管理环节的计算机化。
  首先,在政府部门推行信息主管制度。信息主管与原来各部门的信息中心主任有区别,他不是一个主管技术的角色,而是进入管理层和决策层,担当行政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总协调的角色。
  其次,对政府业务的信息处理作出规范要求,包括对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等全过程,都有固定运作程序和明确要求。
  第三政府信息化必须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在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建立透明公开办事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政府业务管理的重组优化,从而实现政府信息化。
  (四)加强信息安全保密。

首先,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制度。据有关专家估计,信息网络上的安全问题80%以上是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是人为的原因。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和规范管理,是加强信息安全保密的必要手段。
  其次,建立安全认证中心,保证信息传输安全。
    第三,加强安全保密技术的自主开发。 
    第四,建立网络安全紧急反应以及处理机制,协调政府机关处理信息安全管理事件。
    (五)增加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同时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
     为使政府信息化服务能迅速得到大家的支持,加速信息化进程,各部门在制定信息化方案时要同时考虑到其推广方案,它不仅仅是宣传如何使用新方法,还要针对公众对新方法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宣传。政府的宣传手段可采用如电视广告、新闻、网站宣传等等。为鼓励人们应用新方法,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如鼓励网上纳税,规定对网上纳税者给予一定的优惠。鼓励措施不仅限于经济上,也可从其它方面人手。如对采用电子方式同政府打交道的人,在回复时间上给予保证或提前等。
   (六)  教育培训十分重要。教育培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公众对电子化的认识的培训。另一方面的含义是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政府信息化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制定政府信息化策略时要考虑这一方面。

 

(九)官员问责制【2009杭州公选副局级、四川、辽宁公选副厅笔试题。2009年8月、9月四川和辽宁公选副厅笔试题:A市市委针对该市部分领导干部无所用心、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导致市里各项工作停止不前,甚至有后退迹象这一情况,强力推行年度任务考核、经济责任审计、突发事件处置等五个方面的严格问责制,使A市经济指标等工作从过去的落后位次明显前移。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问责制对激活干部积极性有何现实意义?】

1. 官员问责制解释。所谓官员问责制,是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

   2. 实施官员问责制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增强官员责任心。政府官员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在接受人民赋予权力的同时,就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但正像孟德斯鸠说的,“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见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官员问责制“有权必有责,权责对等”的基本原则则很好地彰显了对官员责任心的这一要求,有利于增强官员的责任心。

  第二,有利于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选拔机制。建立健全官员问责制度,通过对领导干部失职失误行为做出硬性的制度约束,疏通“能下”的渠道,让那些无所作为者下台,才能使那些有所作为、大有作为者上台,最终达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能上能下、新陈代谢的用人机制。

  第三,有利于整肃吏治。官员问责制给中国4000多万名各级干部的仕途平添了风险,使为官变成了一种高风险职业。只有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要有两个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时刻具备三个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协调能力,做好各项本职工作,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且在官员问责制的理念下,实现了用干部、管干部的部门从“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转变,谁用的干部谁管理,干部工作失误、失职,用干部和管干部的部门负有连带责任。这就促使干部主管部门使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标准,选拔任用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而且还要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督促他们掌权为民,从而整肃了吏治,优化了官员队伍。

  第四,建立实施行政问责制,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塑造为民责任政府。实施行政问责制,可以从源头上对政府及其行政官员的权力、职责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定,防止和阻止其滥用、误用公共权力的失职行为。同时,行政问责制还弥补了国家法律上的空白,不仅对行政官员的“乱作为”要问责,对“不作为”和“无作为”的也要问责,这样,势必能够促进行政官员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责任政府的效率。

  第五,建立实施行政问责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责任制度,加速行政国际化进程。在掌管公共权力的政府官员中有权必有责、违规违法必追究的这一点上国际上是共同的。行政问责制比责任追究制的含义在外延上更为宽泛。责任追究,是一种过错追究;而行政问责,则不仅仅是过错追究,而且还包括非过错追究。因此,行政问责的指向是:乱作为、作为不力、不作为、无作为。也就是说,行政问责它不仅是指有错、犯法要追究,同时也包括能力低下、推诿扯皮等也要追究。实施行政问责制的重大意义,既在于防患于未然,也在于惩前毖后。惩罚、处分只是行政问责的手段,而防患、预防才是行政问责的目的。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是我们在当今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最好的制度载体。 

   3.实施官员问责制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权责不清是实施官员问责制的主要障碍。由于历史原因、机构改革尚未完成等原因,我国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有些职责不够清楚、权限不够明确,出现在追究责任时相关部门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情况。在问责过程中,被问责官员具体承担的是领导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还是其他责任不清楚,以及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责任该如何确定,很难下结论。责、权不清晰,会导致责任人不清,问责的效果难免就会打折扣,一个没有明确责任体系的问责制度只是一种摆设。所以官员问责制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对每个官员的权力与责任有明确的划定,被问责者应该是负有明确责任的官员,而现实中在这一方面至今仍存在着不足。

  (二)问责主体事实上的单一,惟上是从,有损问责的公正性。所谓问责主体,就是由谁来问责。在我国官员问责过程中,问责主体比较单一,我们更多实行的是一种“上问下”的同体问责,即政府部门内部,上级对下级的问责。而事实上,政府官员经过人大授权才拥有公共权力,其责任对象应是人民,官员问责的主体也应是人民群众。按照宪法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要对人大负责,人大代表有宪政至高无上的质询权。但遗憾的是,不少地方人大的最高权力得不到体现。上级机关问责下级机关,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也完全符合法律的规定,但如果问责制仅仅是上级追究下级的责任,那么在上级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下,就难保问责结果的公正性,而且容易出现问责“白条”的情况。所以问责主体缺位,导致问责不公或问责不实,是当前实施官员问责制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

  (三)问责法制及程序不完善,影响问责效率。一些地方已经被追究责任的官员,无论是被免职的,还是引咎辞职的,大都是在行政层面进行的,对其责任的追究并不是依据专门的问责制法律作出的。行政上的官员问责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责任政府理念,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做支撑,往往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在迄今公开“问责”的所有案例中,除几位主要领导外,其他人应负何责、受何处罚、问责程序怎样进行均未对公众有所说明。这就使得“问责”表面上是问出了一个大快民心的“责任”,但最终仍然“问”得一头雾水。这样的“问责”,结果或许是可喜的,但效果却是可疑的。而且如果“问责制度”不能实现法制化和程序化,可能导致上级领导裁量权的扩大,甚至主要领导一言而定这样的负面影响。所以,官员问责如果不按规章程序进行,没有法律保障,其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4. 完善官员问责制的主要途径

  (一) 合理划分权责,明确问责对象和范围。要打破这个断言,其要义就在于,找出应当负责的人并且让其负责。而当前我国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党之间、行政机关之间、正副职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明确,职能重叠。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明确机构的职能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并以宪法和法律规定何种官员所负何责。而且问责时必须要分析责任同事件的关联点和因果关系,对于问责事件,应该追究到哪一级的官员,只能看与事件本身有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和因果性,而不能看事件多大,后果多严重。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在权责对应的原则下,树立责任意识,把问责范围从“贪官”扩大到“庸官”,对决策失误的官员也要追究责任,使官员树立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促进从严治政,依法行政。

  (二)逐步建立民主问责制度。真正的“问责”,既来自于制度的硬规定,也来自民众与舆论的软压力,还来自于官员自身的道德自觉,以及更为深厚的政治氛围,即来自于人大、媒体、上级、民众等多个主体的问责。如果仍然仅仅是来自上级的“组织安排”,这并不是人们期待的真正“问责”。首先,人民代表大会的问责。其次,媒体代民问责。同时公民的知情权还需要媒体的帮助。民众的知情权是向官员问责的前提。

  (三) 使官员问责制法制化、程序化。问责的法制化进程中,严密详尽的条文约束能够使无论执法者还是犯法者都必须依法行事,而违规违纪、行政不作为的官员也将受到规章制度地制约,把法规的震慑变成工作警戒从而严谨认真地完成工作任务。

  首先,官员问责制必须法制化。要建立真正的问责制度,并有效地运转,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其次,责任追究程序化。正当程序是任何一项健全的制度所必备的要素,是问责制沿着法治的轨道前进、防止陷入人治误区的保证。问责程序化涉及问责全过程的方方面面,内容很多,但以下三点更为迫切:一是责任的认定程序,有了明确的责任划分,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来认定责任的归属、严重程度等,否则就可能出现“替罪羊”问题而背离问题初衷;二是问责的启动程序,即什么情况可以引起对相关官员的问责,也可以称作触发机制。即什么情况可以引起对相关官员的问责,也可以称作触发机制;三是问责的回应程序。即被问责的官员通过什么样的程序来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

 

2009年7月12日中央颁布《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是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1995年“责令辞职”出现,到2003年“问责风暴”兴起,再到2008年“行政问责年”的高潮,干部问责经历了由权力问责到制度问责,由事故问责到行为问责,由“运动式”问责到经常性问责的历程

    七种问责情形

    (一) 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二) 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三) 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在其职责范围内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四) 在行政活动中滥用职权,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重大事件的;

    (五) 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

    (六) 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七) 其他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等失职行为的。

    五种问责方式

    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 引咎辞职   责令辞职 免职

    问责对象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其他适用人员

    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领导人员。

    问责后果

    受到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取消当年年度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问责规范化 公权阳光化】

《暂行规定》的出台,为官员问责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制度规定和明确的操作标准,预示着“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近几年来,对官员问责的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自2003年“问责风暴”之后,随着一些“公共突发事件”的增多和公共权力运行透明度的提高,官员问责成为了一大公共话题。与此相应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行政问责法规,把官员问责制引入行政管理之中。但各地由于在行政问责范围、标准和程序上缺乏统一性、规范性,也引起很大的争议。比如,被问责官员到底能否复出,能在多长时间复出,都存在着分歧。

    由于以前官员问责过于笼统化,而且散见于各种党纪政纪的规定中,缺乏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制度规定,缺乏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操作标准,所以官员问责的可操作性也随之大打折扣。是否问责、如何问责,其程序和具体操作都局限于部门和系统内部自行决定,导致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官员问责信息的不对称,一是可能导致问责结果受领导主观意志影响过大,问责往往表现为因人而异;二是容易引发公众对于问责结果的质疑。像有些官员的问责表现得太过随意,甚至出现官员开会睡觉即被免职的粗暴式问责。相反,更多的问责则只是“问”,根本没有“责”,因而,一些问责官员可以悄然复出,或者异地升迁,像山西黑砖窑事件中、三鹿奶粉事件中以及贵州瓮安事件中被问责的官员都先后复出,不但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还暴露出问责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制度漏洞。

    《暂行规定》的出台,为我们在《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之外,如何对官员问责,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制度规定和明确的操作标准。而长远地看,则预示着“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暂行规定》中,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明确规定:“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一年后如果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除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外,还应当征求上一级党委组织部门的意见”,这些条文化的规定,让官员问责在实践中有了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一个系统的官员问责制,则可以推动官员问责从随意走向规范,从制度走向立法。

    官员问责制作为一种政治层面的制度设计,主要目的不是要问责几个官员或事后问责,而是要在党政领导干部中确立责任意识和公共权力意识。《暂行规定》的出台,将有助于加强对“庸官”、“懒官”、“贪官”的惩戒,让官员树立权责统一的意识,保证公共权力的正常运行。

 

十)运用矛盾论、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等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试用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分析多难兴邦

温家宝总理2009年5月22日重访北川中学,在恢复上课的高三(一)班教室的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多难兴邦”,并对同学们说:“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历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这就是辩证法。老天给我们制造“多难”,但“多难”却激发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因而推动国家的兴起。

天(自然)没有意志,无所谓喜怒哀乐,但其运动有规律——有的人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或还没有完全掌握。但不管是何种情况,人类的行动规则只能是、必然是“自强不息”。人类“自强不息”就能天人合一。人类从来就是在与天(自然)的矛盾对立统一中繁衍、壮大、飞跃。

科学的灾难观,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灾难。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各种灾难看作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是可以认识,可以战胜的。同时,要坚持辩证法,要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全面认识灾难。

 首先要坚持辩证法,要进行分析实际情况,不迷信,不盲从。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坚持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例如,在认识地震灾难的影响时,就要通过分析得出冷静客观的结论。在地震后,既要看到地震的巨大危害和强烈的破坏力,又要看到地震后的相对安全性;既要看到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及巨大的精神创伤,也要看到,地震主要发生在相对较小的区域造成的损失是有限的。在应对灾难的过程中,既要高度重视,加强防范,采取果断措施,也不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过于紧张;既要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全力救援,也要统筹兼顾,保证正常的秩序,保证各项救援工作有序进行,保证大多数人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在面临灾难的时候,坚持辩证法,学会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战胜灾难的精神武器。坚持辩证法,学会分析,对于我们在灾难面前正确的认识和估量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们容易被灾难冲昏头脑,失去理智,失去客观判断形势的能力。当大难临头的时候,容易以偏概全,对于灾难,容易只看到灾难的可怕,看不到灾难也是可以战胜的,只看到眼前的黑暗,看不到更远处的光明,只看到不利的因素,看不到有利的条件。这种片面性,不利于树立战胜灾难的信心,不利于科学地作出与灾难斗争的部署。因此,在地震灾难面前,坚持辩证法,学会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取得同抗灾救援的胜利。

 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认识灾难,还要善于把灾难这个坏事转变为好事,克服坏的方面,引出好的结果。毛泽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当人们遇到坏事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不要怨天尤人,而要通过努力创造条件,力争把坏事变成好事。毛泽东在《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专门用一节的篇幅深入论述了“坏事能否变成好事”的问题。对于这场自然灾难,我们也要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发生地震,当然是大坏事,夺去了那么多人的生命,使那么多的人失去了健康,饱受疾病的折磨。更为严重的是,灾难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人民。各行业遭受的损失,也十分严重。但是,对于汶川大地震也要全面的看,既要看到它的反面,也要看到它的正面。地震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例如,对于医药卫生,心理保健,抗震救援等等,就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而且,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也就是通过地震援救的战斗检验我们的体制和机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工作。例如,灾后心理干预能力有限,灾后救援行动盲目性大。例如,我们已经发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实行属地原则,充分整合各地区的各种包括中央机构、军队机构、地方机构的各种资源。发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而许多问题,在平时的条件下是不容易充分暴露的,是不容易被人们普遍认识的。这场灾难,提供了一个机会,使问题充分暴露了出来,这就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对于我国的救援工作者队伍,他们是在和平时期投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超负荷的工作,重大的精神压力,甚至流血牺牲。这总不能够说是好事。但是,这场战斗锻炼了我们的救援队伍,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与地震斗争的经验。这场与地震的大规模战斗,将会大大提高我国的抗震救灾水平,将会出现一批国际高水平的专家。这样说来,这次地震,又不完全是坏事,它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俗话说,多难兴邦。我们的民族遇到这场灾难,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精神,在灾难面前,更加激发出了全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我们长期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是歌舞升平。这是一种幸福。但是,也容易消磨人们的斗志。这场地震灾难,使人们充分地动员了起来,激发出人们的斗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不能说不是我们的重大收获。在救援灾区的战斗中所激发出的民族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发挥作用。

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没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对待灾难的态度。树立科学的灾难观,将会帮助我们摆脱灾难的阴影,怀抱希望开始新的生活。

 

(十一)“一线工作法”:改善民生的科学治政路径【2009湖北厅考案例题变形】

关注民生疾苦、吸收民意民智、满足民众需求的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是实现党纲领目标的必要理念,却需要各级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技术性的实施。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推行的“一线工作法”,是党的中下层组织所设计的规程化、长效化的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切实地为民解忧排难、及时满足民生基本物质文化需求的运行效率,已得到广大群众、中央及市领导的赞许肯定。同时,“一线工作法”在提高干部核心执行能力、弥补改善行政体制、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所体现的综合作用,已被实证是一条有效改善民生的科学治政路径,

     一、“一线工作法”目标与基本制度
      “一线工作法”,其“一线”即人民群众集聚的社区,党的领导干部及所在各级党组织,都须沉入社区直接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其“工作法”就是制度,制度规定领导带领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街道(镇)的居民区,与社区群众面对面零距离交流,了解社情民意、宣传党的政策、沟通党群感情,着力解决居民急难愁实际问题来服务群众。基本制度如下:

      1.“一线工作法”目标:是“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科学决策、锻炼干部队伍、推进各项工作”。

      2.基本内容:一是成立“一线工作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构筑党、政府与群众信息上下沟通的网络渠道;二是建立领导干部下居委会“定时”“定人”“定点”的“三定”制度,做到机关干部进入社区全覆盖;三是建立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的工作职责,如结对帮困、宣传咨询、组建党支部联席会议、现场解决群众急难愁困难等;四是建立传统和电子网络载体的信息沟通制度;五是建立党政联动、条块协调、流程通畅、政务公开的工作制度,形成居委化解矛盾的基础作用、条块部门联手协调、互帮互助的协同作用、区级层面总揽、整合资源的统筹作用的“三级联动”机制;六是建立社区群众评议考核下基层领导干部制度,并将其作为考核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完整的“一线”工作制度,保证了领导干部大规模面向群众零距离沟通、心贴心交流,真正做到“知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暖民心,感情在一线交融;听民意,干部在一线考评”。

二、“一线工作法”的效果评价

   “一线工作法”三年多来的实践,获得了“广大群众得利益,党员干部受锻炼,行政运作快速有效,基层民主健康发展”的显著成效。

    1、广大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

领导干部下社区伊始,群众急难愁问题应接不暇:管网路河等市政改造、环卫绿化整治、旧房改建改造、物业矛盾协调、就业救济协助、政策法律咨询、教卫文体活动需求旺盛等等。领导干部和区各部门,急群众所急、事无巨细尽自己最大所能,利用“一线工作法”的平台,兢兢业业竭力为群众办好每一件实事,为社区群众营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空间。

2、提升了党员干部核心执行力

     “一线工作法”开辟了一条和平时期干部队伍培养管理的新途径,在解决群众各项民生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党员干部个体的核心执行力。

    ——端正了党员干部的价值观

   “一线工作法”搭建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使党员干部零距离了解社区基层实际,体验群众疾苦,增进党群之间血肉之情。党员干部在深入社区群众过程中,目睹群众的急难愁困状、感受群众希望脱离困境的殷殷期盼,思想受到震撼,情感受到濡化,从而潜意识中有群众认知,实践中有为民服务动力。理性和感性共同作用,增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端正了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了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

   “一线工作法”带动一大批机关干部下社区体察群众疾苦、帮助居民办实事,收到了机关干部与群众感情加深、社区得到机关干部传授专业技能的双赢效果。同时,站在“一线”解决基层疑难和棘手问题的过程,亦是领导干部对社区民生矛盾不断认知感悟过程;处理不同利益关系的能力锻炼提高过程;更是科学思维方式形成提升过程。大量协调处理社会矛盾的事例,促使干部对群众疾苦、基层困难、工作瓶颈,体制缺陷等有了切肤感受;促使干部将学习、实践与思考结合起来,不断调整自己看问题角度,提升大局视野和务实精神;促使干部激活创造性工作的灵感和智慧,学会整合社会资源、用协商协调的民主方式来达成各方共识,将工作抓到关键处、做到点子上,决策能力和核心执行力有了明显提高。

——加强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

    “一线工作法”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有攻坚克难、“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破难题、敢担风险”的精神状态,提高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勇气。     3、改善行政管理体制

     ——弥补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

    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有许多问题已在体制内反映而未得及时解决,转交“一线工作法”渠道,体制内很快就得到解决,说明行政科层体制对群众需求客观存在信息滞缓、行动不力缺陷。为了克服机关科层生活给干部带来的思维僵化、行为惰性弊端,建立“责任倒查追究制”,其中包含首问责任制,加强“一线”各类问题的梳理分析,如发现群众多次反映可解决而未及时解决的问题,将严肃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杜绝各种扯皮、推诿现象,从根源上避免同类问题的发生。“一线工作法”有效弥补科层制“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缺陷,显示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的制度效应,在群众中塑造了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形象。

    ——向社区延伸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机制

   “一线工作法”实施以来,与民生相关的各职能部门,根据群众诉求上达的重复频率,纷纷将本部门的社会管理、为民服务触角向居委会延伸并规制化、长效化。

     “一线工作法”通过行政职能体制与司法体制延伸社区、延伸企业,形成覆盖社区的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维护平安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推动政府行政与司法体制的转型。

    ——建立快速处置民生问题的“基层大部制”

“一线工作法”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成功案例中,许多事情的处理是冲破条块分割的樊篱,以服务群众为共识、以解决实事为导向、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协商协调合力完成的。实践中由于局级干部协调效率较高,“一线工作法”建立以街镇社区为单位形式,局级干部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打通区县行政中条与条、条与块信息与政事流程的瓶颈,打通区与市各部门信息与政事交流的瓶颈;在上下协作、条块合作共同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的基础上,建构党政政事联动、条块协商合作扁平化的“基层大部制”。“基层大部制”与各条块部门职能相衔接,行政决策更为科学、行政流程更加合理、公共服务均衡分配、执行效率明显提高;其充分发挥“一线工作法”及时提供信息、解决群众问题方面的“直通车”优势,为常规行政体制起到补充、配套的作用。“基层大部制”以民意民需为导向,再造“对下负责”的服务流程,与“对上负责”的政令执行流程并行,共同构成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4、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线工作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表现在拓展民意表达多样化信息渠道,构建开放型的基层组织,培育社区志愿精神,提升社区干部自治能力。

    ——拓展民意表达多样化信息渠道

民意表达需要快捷方便的沟通平台和信息渠道。“一线工作法”提供了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与居民面对面交流的沟通平台;提供了“书记信箱”、“书记·百姓网上通”等诸多舆情信息渠道,广泛直接听取各阶层群众意见。居民群众通过多方位的信息载体,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将社区事、切身事的利益诉求直接上达。区委区府将与民生相关的重大实事项目、重点工作、相关部门的职能、群众诉求问题处理结果等信息上网上区报公示,鼓励各阶层谏言献策;居民随时可以对政府部门的各项决策、执行进度和质量进行评议,对政府承诺解决群众问题进行跟踪监督。

——构建开放型、多元化的基层组织

    “一线工作法”推动基层党支部结对制度,帮助每个居委支部与机关、驻区单位、社会企事业支部结对共建,整合这些单位党组织资源为社区群众服务;推动物业公司、业委会与居委会联合,建立社区事务管理组织,协调管理和解决社区内部事务;推动建立片居委会联席会,使居民片内各居委的资源、经验共享,各类社会活动事务共担,形成社区工作共赢局面。开放型、多元化的社区基层党组织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封闭运行模式,形成上下连接、左右贯通、内外结合的基层大党建格局。

    “一线工作法”帮助建立各类群众活动团队,如读报组、阳光谈心室、文体健身组织等等,在师资、场地、资金,以至学习参观交流上给予有力支持。社区教卫文体组织在群众享受知识、陶冶情操的过程中,亦发挥互相照顾帮助、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作用,它是创建和谐社区不可或缺的准自治组织。

    ——培育社区居民参政意识和志愿精神

“一线工作法”广泛吸收民意民智,增强了群众参政信心和受命于群体的价值感,激励群众更自觉去关注社区事务参与公共决策。社区对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属于群众自治范畴的有关事务,采取听证会、咨询会等形式,让居民讨论并按照共同意愿决定自治方案;居民踊跃参与并主动要求担当服务邻里、守护家园的自愿者,社区民主自治能力显著提高。“一线工作法”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建立党员楼组责任区,动员在职和退休党员出来为社区服务。

 ——提升社区干部自治能力

“一线工作法”帮助提高居委干部能力和地位。下基层干部通过传帮带形式改善了居委干部的思维方法,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工作思路,补充了城管、动迁、法律等专业知识,提高了组织宣传、沟通协调、整合资源等实际工作能力。

“一线工作法”作为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制度创新、已显示群众得实惠满意度上升、党员干部核心执行力提高、行政服务体制延伸改善、基层民主政治加强等综合效应。党委政府围绕“改善民生”主轴主动开展“一线”工作,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形象,已为广大群众体认和信赖,有力促进了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统筹协调发展。“一线工作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治政路径。
    三、启示

    对“一线工作法”锻炼培养干部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干部创业创新在一线、增长才干在一线、选拔使用在一线、转变作风在一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了实施干部工作“一线工作法”的信心和决心,也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干部队伍建设目标必须符合党的中心任务,“一线工作法”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应该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方向来把握。

    启示之二:干部队伍建设思路必须顺应形势任务发展,“一线工作法”有利于让新时期干部补上“基层”和“基础”课程,应该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途径来推进。

    启示之三:干部队伍建设导向必须体现竞争择优,“一线工作法”有利于形成“战场选马”的新机制,应该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探索。

   启示之四:干部队伍建设标准必须立足群众满意,“一线工作法”有利于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应该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载体来实施。

   “一线工作法”锻炼培养干部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精神,符合临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干部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在今后的干部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大“一线工作法”培养干部。

 

第五部分  相关考试知识点链接

 

★2009年抗震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结构性减税:所谓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既区别于全面的,大规模的减税,又不同于以往的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结构性减税更强调有选择的减税,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结构性减税强调税制结构内部的优化,强调贴近现实经济的步伐,相对更为科学。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意味着税收的基数和总量基本不变;而结构性减税则着眼于减税,税负总体水平是减少的。在2008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

★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指货币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就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反之,当经济增长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风险之时,货币政策则要适度宽松。

★最终消费需求与中间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这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的既治标又治本的手段。

“最终需求”,是指全社会的消费者对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或消费;“中间需求”则是指生产者和商家为了转售、为了进一步加工或制造而进行的购买需求。随着社会生产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消费需求的乘数就会越来越大,从而最终消费需求带动的就业人口也就会越来越多。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

“七站八所”:改革目标是:“突出服务,体现效率”。改革的核心是群众签单、政府买单,给群众以话语权、鉴定权。

★“蝴蝶效应”: “亚洲蝴蝶拍几下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它是非线性的俗称,即混沌理论。西方的民谣对此开形象阐释:丢失了一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就是政治军事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点评:战略决定成败,细节亦决定成败。教育我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同时启示:领导干部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偶然与必然。][包括反腐、公共危机和一个计划的执行。]

★ “二八法则”。即马特莱法则,主要领导要用80%的精力抓住关系全局的20%的关键人、关健事,关健环节、关键岗位、关键项目,从而推动全局工作健康发展。[与毛泽东“出主意,用干事”的领导方法和“弹钢琴”以及抓主要矛盾原理是一致的。]即“旧话新说”,可使考官耳目一新之效果——高分。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为无不为。”

★“刺猬效应”:寓意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马蝇效应”:即激励效应。人的欲求是千差万别的,针对不同的人,对症下药,投其所好,用不同的方法激励他,由于马蝇的叮咬而使马欢快地跳起来。“如果现在有一只叫总统欲的马蝇正在盯着蔡斯 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斯和他的那个部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林肯[利用欲望、制造欲望、善于激励]

★“无缝隙组织”: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词来形容的组织。它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战的方式提供服务,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群众,它传递的都是持续一致的信息。它强调一种整体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体验式办公”有利于官员更真实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有利于增进干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政府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动力。它向市民展示的是一个“看得见”的政府。

★公共领导格局的构成应是:党委领导、人大决策、政府执行、政协协商、社会中介和其他组织提供技术性服务。

鲶鱼法则运用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内容:

1、创建学习型组织机构。

2、弘扬民主精神,鼓励团结与协作。

3、创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

4、公正、公平、公开地对待人和事。

与“鲶鱼”相处对领导的要求:

1、发挥才能;

2、容忍缺点;

3、重视意见;

4、适时沟通。

★“三圈”理论。是美国肯尼迪政府学院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关于这一理论,达奇·莱昂纳德教授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要实现一个战略计划,必须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是作为一个机构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进行这项计划?画一个圈代表能力,如果说有能力做,这项行动就落到这个圈内,没有能力做,就落到圈外。第二个是有没有获得与这个项目成功执行的相关人士的支持?也画一个圈作为支持圈。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是强调这两点。对于有效的领导人来讲,仅仅两个圈是不够的。因此,还要问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实施的这项措施能不能创造公共价值?这就是价值圈。所以,三圈理论,就是关于能力圈、执行圈、价值圈的理论。

 △溢出效应,是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该事物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党代表任期制衍生党内民主的溢出效应,即指党代表任期制可以带动党内其他制度的发展。(管理制度、经济模式)

 

第六部分  考试加分经典语录专题

 

哲学篇:

△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己。——恩格斯

△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恩格斯

△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马克思

△成功之道:出身名门,读过名校,去过名企,跟过名人。

△一定要爱一行去干一行,这样才有动力。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

△“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历史和逻辑必须统一。”——恩格斯

△“考察任何一个社会历史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是,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列宁(所有情况皆能用)

△“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应用,必须随时随地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恩格斯(与时俱进,决策情势,理论创新)

 

文化篇:

△领导的人格魅力被放大,就是组织文化。

△成名的艺术家又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贝多芬

△19世纪是以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发展经济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

△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要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丘吉尔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

△艺术是为了进步。——雨果

△任何一件商品,不给它注入文化的灵魂,就是死的。

△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冯骥才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沉淀而成的。而不是简单地人为打造。

△中国有很大的文化赤宇。文化传播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体现。

△中国的演员是一流的,舞美是一流的,中国的文化经营是三流的。

 

经济篇:

△ “资本营运是企业创造财富的魔方”。  ——西方经济学家

△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篮子里。——美国经济学家托宾

△绝不能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作出重大决策。——美·汽车公司老总

△如果有一个项目,首先要考虑有没有人来做。如果没有人做,就要放弃,这是一个必要条件。——联想柳传志

△政府这个词的词根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操舵”。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浆。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划浆,可政府并不擅长划浆。

△商道随政道。

△人们要生存,首先要衣食住行,要劳动生产。       ——马克思

△年收入20磅,年支出19磅19先令6便士,结局是幸福;年收入20磅,年支出20磅零6便士,结局是痛苦。

△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突出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武断而又不公平地分配财富和收入。——凯恩斯

△在历史上,货币一直这样地围绕着人们:要么很多却靠不住,要么可靠却又稀缺,二者必居其一。          ——加尔布雷斯

△人类有史以来已有三项伟大的发明:火、轮子和中央银行。

△产业革命是既无开头也无结尾的乐章。它仍在奏响。——威尔·罗杰斯

△宏观经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怀有两大抱负:降低由高通胀率和高失业率二者所带来的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提高国民产出和国民消费的增长率。

△国际贸易的利益在于:生产要素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更加有效地利用。

△进城的途中务必与人为善,因为回家的路上你可能会遇到他们。(预见性;和谐)——威尔逊·米茨纳

△据说列宁断言,捣毁资本主义制度的最有效办法是破坏它的货币。不断地借助通货膨胀,政府就可以秘而不宣地没收其公民的大部分财富。——凯恩斯

△稳定经济的任务,要求我们能够控制住经济、使之不至于偏离持续高就业之路太远。就业率过高将导致通货膨胀,而过低则又意味着衰退。灵活审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两条路中间穿行一条“狭窄的通道”。

△生产率不等于一切,但在长期内,它几乎意味着一切。——保罗·克鲁格曼

△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巴菲特。

“烈火见真金。”“大浪淘沙始见金”

△金融危机的正面意义:这次金融危机终于剥掉了 “中国制造”的华丽外衣。

△风险和知识呈反向变化。          ——欧文·费雪《利息论》

△平等和效率的冲突是需要加以慎重权衡的社会经济问题,它在很多的社会政策领域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无法按市场效率生产出馅饼之后又完全平等地进行分享。——阿琴·奥肯

△不要问祖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要问我们为祖国做了些什么。

△表扬一个人最好用公文,批评一个人最好用电话。——美·实业巨子雅科尔

△资本主义的原罪是,有福时并不一定为大家共享,社会主义的先天美德是,有难时大家一定同当。——丘吉尔

△如果增长没有被转化到人民生活中,它的意义何在?——联全国《95年人类发展报告》

△利用总增长率作为衡量的标准,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如果从就业、正义和根除贫困等方面来观察,则发展并没有取得成功,或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P·P斯特里顿

△3/4以上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然而,他们只享有16%的世界收入,与此同时,20%的最富裕人口,却享有85%的全球收入。——联合国《95年人类发展报告》

△第三世界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们的普遍贫困。——韦斯特·牛津大学

△一个没有社会正义,而且也无意于争取社会正义的政府,是把它自己的前途置于危险之中。

△经济发展长期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农业部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贡纳尔·缪尔达尔

△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重担,将由农业活动占主导地位的那部分经济,即农业部门来承担。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

△环境恶化构成了对人类安全的威胁。——联合国《95年人类发展报告》

△城市日益拥挤,城市失业稳步上升……“边缘人”,即城乡结合部为生存而挣扎的不幸者,其人数已超过15亿,到2009年达20亿左右。我们怎能想像人类秩序能在如此一大堆的不幸状况下维持下去呢?

△我们确信,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是努力纠正目前的发展战略偏向城市的倾向。      ——爱德华兹

△金融危机:“问题不在于过度投资,也不在于过度投机,重要的是过度负债。”                         ——美国一经济学家

 

法治篇:

△我们已有现行有效法律230多部,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800多部、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8000多例,正朝着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迈出重要的步伐——2009年中国法治报告。

△部门利益法制化和执法关系化是法治建设两大难题。——2009年中国法治报告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

△法律是隐藏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林肯

△人民之安宁乃最高法律。                                ——西方名言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官就没有别的上司。     ——卡尔.马克思

△警察是法律的仆人。                                    ——英美法谚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休尼特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孟德斯鸠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                     ——西方法谚

△程序先于权利。                                     ——英国法谚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费尔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的批判”。      ——边沁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

△“自由就是对自己自觉地限制”。                      —— 黑格尔

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孔子

△凡是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爱因斯坦

△要尊重别人对你的喜欢,你可能用20年经营获得的尊重,可能用两秒的时间就被砍掉了。在法律面前,不管是名人或者你是谁,都得负法律责任。——2009白岩松与满文军的对话

△在云山雾罩的时候,我们要多想一想自己,应该控制什么。——赵本山

△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对政府“法不授权即禁止”,对公民“法不禁止即自由”。

△在人治社会,国王就是法律;在法治国家,法律就是国王。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见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孟德斯鸠

 

和谐篇(经济与社会):

△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如果不能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将是不得人心的,甚至是有风险的,因为他必定将威胁到社会稳定。”——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

△ 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荣光,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国民素质和道德力量基础之上的。       ——温家宝 〔德篇亦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恩格斯

△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返璞归真。虽舟舆齐全,但却无处使用;甲兵坚锐,却也无法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和平、和谐〕

△人类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环后悔恨的泪。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树立大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价值问题。

△瑞士:蓝天、白云永远高于一切,70%的湖泊可直接饮用。

△为了增长而增长,乃癌细胞生存之道。      ——爱德华·艾比

△幸福生活不只在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德篇:

△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冓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

△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

△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温家宝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温家宝〔信心〕

△心暖则经济暖。                         〔信心〕——温家宝

△我们唯一害怕的是害怕本身。         ——美前总统富兰克林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官德决定民德,官风决定民风。

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荀子》

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高尔基

民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私心)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诉求,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任务,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或理想状态。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列子》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报告》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让你坐在台上。        ——温家宝

△民之所优,我只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

△人饥已饥,人溺己溺。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民生大于天。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业为民所创。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

△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天下顺治则民富,天下和静则民乐,天下兴行则民趋于正。——明·王廷相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举过头顶。                   ——习近平

 

科技与创新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爱因斯坦

△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而每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又会成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和繁荣的重要引擎。 —万钢(科技部长)

△从根本上讲,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解决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最有效地途径是加快科技的创新,发展新的社会增长力。——万钢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领导决策篇:

△领导干部两件事:出主意,用干部                  ——毛泽东

△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                      ——斯大林

△你现在所站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站的方向。

△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乎其德智力者废。——清、严复

△治事不如治人,治人不如治法,治法不如治时。  ——王充《论衡》

△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列子》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对历史的评判要用大尺度来丈量。

△公平是最好最公平的投资环境。

△治国之要:“兵足,粮足,民信之”。

△我有一个信条,就是独立思考,敢于承担责任。      ——朱镕基

△始终坚持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利益是第一诉求,群众需求是第一任务,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

△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的决策者。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

 

领导艺术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领导不作为是最大的浪费。

△赏功不避仇,罚过不避亲。

△居而无倦,行之以忠。(干部浮躁)

△责任也是生产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战胜而败者有五:急难定谋,狐疑不决,一败也;机巧万端,失于迟后,二败也;事机不密,三败也;似勇非勇,似怯非怯,四败也;主将不一,五败也。此无者,皆战胜而反败也。” “战胜而欲必胜者,定谋贵决,机巧贵速,机事贵密,进退贵审,兵权贵一也”。——宋,许洞《虎钤经》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

△其身正者,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郡县治则天下治。

△少做就是多做。

△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

△道无为而无不为。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上善若水。

△善用人者,谓之下。

△处下之美。

△不争而善胜。

△赏不当功,不如不赏;罚不当罪,则不如不罚。  ——宋、张孝祥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荀子

 

领导修炼篇:

△肾主神智,肾主聪明,肾主志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官油子”现象;浮躁)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也。《论语》

尊五美,即:惠而不费:因利民之所利,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劳而不怨:择可劳而劳之,又何怨?

欲而不贪:欲仁得仁,又焉贪?

泰而不骄: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威而不猛:正其衣冠,尊其瞻观,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屏四恶,即:不教而杀谓之暴;

不戒视成谓之虐;

慢令致期谓之贼;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海棠花好看,不在颜色,而在神韵……,做人也一样,不在外表,而在涵养。

△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陈省身

△言忠信,行笃敬。《论语》

△自豪不自满,昂扬不张扬,务实不浮躁。           ——习近平

△浮躁一分,到处便遭悔恨;诱惑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燥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

△人心不长草。

△为腹不为目。----老子

△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           -----老子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群众疾苦声。

△我重视追求真理的过程,胜过真理本身。              ——爱因斯坦

△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                        ——孙中山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仑

△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                                ——马  云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看谁在裸游。

△宁静就是力量。

△泰山不弃撮土,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望长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窗前花开花落,庞辱不惊。

△人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宽度。——于丹

△读书养心。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巴尔扎克

△谣言止于透明,偏见化与诚恳。(政府信息公开;公共危机事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名利观念要淡,责任意识要浓(“新三观”)。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名利上要有满足感,能力上要有危机感。

△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

△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量变与质变)

△把简单的事办好了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办好了就不平凡。——孟建柱

△顶不住眼前的诱惑,便失掉了未来的幸福。         ——泰戈尔

△努力工作,就是送给领导最好的礼物。

△在巨大的财富中死去就是巨大的耻辱。   ——卡耐基(钢铁大王)

△以最能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比尔、盖茨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善誉人者,人誉之;善毁人者,人毁之。          ——宋、邓牧

△学然后知不足。

△学习是一种勤政。一个领导干部学习的勤奋程度,决定着他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他的施政力度,决定着他的群众威信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欲流其远,必先浚其源;欲树其高,必先固其根。

△师也未必有常师。

△群居终日,言不及意,好行小惠,难矣哉。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时,虽多,亦奚以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

△学习中的六言六弊:好仁而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而不好学者,其弊也荡;好信而不好学者,其弊也贼;好直而不好学者,其弊也绞;好勇而不好学者,其弊也乱;好刚而不好学者,其弊也狂。                                  ——孔子

△三军可以夺师,匹夫不可以夺志。——《论语》(30多岁)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畏。——《论语》(40多岁)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50多岁)

 

领导用人篇: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废物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

△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因为他可以创造出百倍于他本身的价值。——陈安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十人树杨,一人拔杨,则无生杨也。《战国策》
△用最放心的人管最不放心的事。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清梁佩兰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所长,越用越长;用人所短,越用越短。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老子《道德经》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友便辟,友善柔,友便li。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轼(宽:为政宽大;信:建立信任;任:信服)

△男人七善之论: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唐·张九龄

△郡县治则天下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孔子

△不迁怒,不二过。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一树而百获者,人也。                         ——《管子》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能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磨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巴尔扎克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集合众智,无往不利。

***善于用人者,必善于成事。

***用友者王,用师者霸,用众者为帝。

团队建设篇:

△关注修正行为,影响并引导人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既然做了,那就做到最好。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才能代表未来。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成功不是偶然,失败不是命运。

△智者创造机会,愚者等待机会。

△如果你想走得远,首先你必须看得远。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内心开始的。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行。

△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的做事。

△最难做的事是把容易做的事持之以恒。

△想满意,莫在意;要放心,须小心。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所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难舍难得,不舍不得。

△提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么,那就什么都不是。

△成功就是比别人优秀一点点,

△赏善不罚恶,则乱;罚恶不赏善,亦乱。

△没有人为之牺牲的事业是没有前途的。

△成功是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地方,做了适当的事。

△“我们唯一害怕的是害怕本身。”      ——美前总统 富兰克林

△好的体制机制才是真正的“鲶鱼效应”。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

△人心齐,泰山移。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汇聚阳光可以生火,收拢五指可以成拳。

△整个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是确定主体实际需要的最高尺度,因而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哲学高度)

△合作是一切团队繁荣的根本。  ——美自由党领袖大卫·史提尔

△事君数(cu),斯辱也;朋友数,斯辱也。(距离之美;“刺猬效应”)

△选贤良,举笃敬,行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也。庶人安政,然后 君子安政。传曰“君子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举笃敬:推举忠厚恭敬的人。兴孝悌:提供孝敬和友善)

 

管理与领导篇: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领导干部八个字)

△如果别人没从你身上看出激情与乐观,那你又凭什么期望你的直接下属表现出激情与乐观呢?

△即使你的内心并没有勇气,外表也是一定要表现出勇气。

△最好的管理就是现场管理,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别人提要求,最有效地考核就是要结果。

△勤俭建国。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俭来败由奢。                       ——李商隐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一样只会在原地转圈,它又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乔尔·罗斯

△我拥六个忠诚的仆人,他们教会我一切,他们是:何人、何地、在何时间、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去做。                     ——拉迪亚德·基普林

△不进行长期投资,便不会有近期收益。                 ——乔治·戴维

△受危机所迫作出的选择大多是糟糕的选择。                   ——鲁丁

△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再好的战略也注定要失败。

——伯纳德·赖曼(执行力)

△政府是公民“最后的依靠”。

△给智慧的火焰加上利益的燃料。(知识产权、机制创新)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即:胸怀大志不被小事缠绕;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不被困难吓倒;两强相遇勇者胜。

△捭阖为先乃纵横天下。                                 ——鬼谷子

△规划就是财富,结构就是效率。

△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

△群众把我们当作希望,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

△信访常常是群众的最后一线希望。

△别人一句话能把人说得跳起来,他一句话能把人说得笑起来。

△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和便利留给别人。

△谋而不决,等于无谋;决而不断,失策之见。

△该断不断,反受其乱。

△“人民市长为人民,这是我的政治责任,也是我的职业道德。”

“人民内部矛盾,要靠人民币来解决嘛。”                  ——牛玉儒

△发问造成暂时的尴尬,不发问却造成一生的尴尬。          ——日本谚语

△学问及本领要发挥到最终的效率,就要靠沟通。              ——张忠谋

△没落的组织通常都是管理过度,领导不足。

△领导者是必须有勇气采取违背专家意见的人。          ——詹姆斯·雷拉汉

△领导的核心应该是····故事的有效传播。           ——霍华·贾德纳

△所有领导者的共通点是,他们都会让下属们“心悦诚服”。《管理大师·圣经》

△领导者聪明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认真做事。    ——彼德·德鲁克

△没有无用之兵,只有无用之将。                            ——拿破仑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                         ——毛泽东

△组织不需要天才,需要的是能够认真做事的领导者。   ——彼德·德鲁克

△没有跟随者的领导不算领导者。                     ——彼德·德鲁克

△领导是一种责任,不是阶级特权和钞票。             ——彼德·德鲁克

△领导者是强势而不是独裁的。                              ——张忠谋

△示范即领导。                                            ——史怀哲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

 

管理概论名言:

△企业因创造价值而拥有存在的正当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吴思华

△日本人的经营秘诀在于将企业变成家族,中国人的经营秘诀在于将家族变成企业。                                                    ——彼德·德鲁克

△成功的秘诀在于能将自己的脚放进他人的鞋里,以及能从他人的观点来考虑事物。

△乐观的人到处看到绿灯,悲观的人只看到停步的红灯,而真正智慧的人则是色盲。                                      ——著名神学家、哲学家史怀哲

△管理的重点在建构一个好系统,让人的长处得以发挥,短处得以包容。                                                   ——彼德·德鲁克

△有效的管理会问:“我希望达到的结果是什么?”而不会问:“哪些工作要做?”                                                ——彼德·德鲁克

△环境变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沿用昨是今非的逻辑。  ——彼德·德鲁克

△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极大化。   ——梅尔顿·弗利德曼

△将唯一目标集中于利润的公司,有些病态。——理查·哈言

△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对得起自己所支配的资源。(责任意识——官员问责)

△一家企业最重要的三项东西:“愿景、企业文化与策略”。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

△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兵法

△最重要的管理哲学就是“诚信”。——统一总裁:高清愿

△管理哲学,简单一句话就是:“尊重个人的工作”。——英特尔前执行长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严长寿总裁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  ——证严法师

△我的责任不是建构一个事业,而宁愿是建构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建构这个事业。                                           ——IBM创始人汤姆·华生    

△找到对手,才会变成高手。                 ——张国安(战略目标制定用)

△做你能做的事,做你喜欢做的事,做你值得做的事。——裕隆集团执行长严凯泰

 

管理规划类名言: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军行篇》

△管理的工作不外是决策,其次就是落实执行。  ——上海交大教授杨千一

△没有有效的使命宣言,就没有良好的表现。          ——彼德·德鲁克

△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                            ——斯大林

 

管理组织类名言:

△组织的目的在于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彼得·杜拉克(制度设计用)

△结构追随策略,策略追随环境。                  ——钱德勒

△组织手册系对组织图和职位内容的一系列描述。

△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孙子兵法·兵势篇》

△授权,主要目的是为了授责,授责应比授权要多。            ——张忠谋

△赋权(Emponerment)就是授权又授能。                     ——王精文

△将能而群不御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

△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兵法·九变篇》

△善用兵者,譬如卒然,卒然者,常山之蛇也。    ——《孙子兵法·九地篇》

△方法很重要,技巧也很重要,但是激励却更重要。        ——美高级法官

△改变心智是最难的管理工作,但它正是金钱和机会的隐身之处。

——品质大师克劳斯比

△用传统的武器,现在的战术,是无法打赢明日之战争的。——刘罗锅

△所谓乐在工作,就是把适当的压力当成是一种乐趣。——联强国际苗丰强

 

管理控制类名言:

△缩短会议的方式:把椅子从会议室中拿走,因为站立开会的时间大约只占坐着的一半。

△亲爱的布鲁特斯,错误并不在于命运,而在于我们自己。——莎士比亚

 

影响世界的30句管理名言:

△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松下幸之助

△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                        ——松下幸之助

△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松下幸之助

△一个公司的发展迅速得益于聘用好的人才,尤其是需要聪明的人才。

——比尔、盖茨

△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                      ——比尔、盖茨

△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首先是员工(干部)素质的竞争。——比尔、盖茨

△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管理学者詹姆斯·杨林

△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

△全世界没有一个质量差,光靠价格便宜的产品能够长久地存活下来。

——华硕老总徐晓明

△质量是维护顾客忠诚的最好保证。                       ——韦尔奇

△不只奖励成功,而且奖励失败。                         ——韦尔奇

△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韦尔奇

△企业的成功靠团队,而不是个人。             ——管理大师罗伯特·凯利

△合作是团队繁荣的根本。                       ——美自由党领袖史提尔

△不创新,就灭亡。                           ——福特创始人亨利·福特

△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顾问詹姆斯·莫尔斯

△顾客是重要的创新来源。                     ——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

△员工培养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

—— 管理学教授沃伦·贝尼斯

△管理者的最基本能力:有效沟通。              ——美国管理学家威尔德

△不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是管理者最大的疏忽。——美·女企业家玛丽·凯

△正确的决策来自众人的智慧。                  ——美社会学家 T·戴伊

△在没出现不同意见之前,不作出任何决策。——通用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

△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            ——法国创业界名言

△自始至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是成功的关键。

——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

△企业的执行靠的就是纪律。             ——中国台湾华建公司总裁卢正昕

△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用人之长。                     ——彼德·德鲁克

△如果强调什么,你就检查什么;你不检查,就等于不重视。

——IBM总裁郭士纳

△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

——日本软银公司董事长孙正义(三分战略七分执行)

△    一流企业搞标准,二流企业搞品牌,三流企业搞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