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枪士的职业转换书:曲黎敏健康讲座《从头到脚说健康》(文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4:48:46

 

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读书笔记(精品)

 

从头到脚说健康(0)--引子

一、人为什么会生病?

《左传》——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因果);二因食而得病;三因蛊而得病(被迷惑)

《皇帝内经》——原因有二:一得于阳(外感;天地自然变化导致);二是得于阴(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提倡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

《伤寒论》——原因有三: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

现代中医理论——原因为六淫:疫疠(外感)、七情(情欲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痰为湿气凝聚;水为水饮,宣泄不出去导致肿胀)、瘀血(如:癌症)

二、人为什么活不到天寿?

天寿的年龄通常为动物生长期的5-7倍,按此推算人的天寿应为100-140岁

人是唯一一种活不到天寿的动物;原因如下:

1、直立行走,大脑缺血、缺氧、心血管疾病增加

2、人没有固定的发情期

3、人受欲望情志的控制

4、人的消化系统功能极度萎缩

5、人的循环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6、人的呼吸系统发生了改变:由腹式呼吸改为肺部呼吸

三、健康的标准

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完全良好的状态。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健康是自我的觉悟。

四、现代人容易生病的原因:

1、情志不遂

2、饮食不规律

3、缺乏运动

4、滥服药物

从头到脚说健康(1-1)--头发

一、头发的功能:保暖与散热

二、关于头发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中,头发是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

1、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

2、“矩”——男人行方正之道;“规”——女人要行圆融之道

3、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4岁行“及笄”之礼,发型均发生变化,要梳理起来,意味着人要由感性向理性迈进。

4、关于头发的一些典故: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孝之始也”,所以髡刑(剃光头发)在古代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

清朝发型的含义——削平四夷、定鼎中原

二月二、龙抬头(正月不理发)——思旧(总结过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削发纹身

三、五脏、五行与五色对应关系表

肺、肝、肾、心、脾

金、木、水、火、突

白、青、黑、赤、黄

四、关于头发的疾病解释

头发——“肾之华、血之余”,与肾气(主颜色)和肝血(主生长速度)最为相关。

1、秃顶——肾气发散过度

2、只头顶脱发——与肝血和脾胃相关,无端思虑过多导致

3、前额白发——胃脉衰落

4、头皮屑——阴盛阳虚,肾精敛不住虚火,虚火上炎,头皮的经血慢慢减少,得不到滋润

5、头发出油——关于脾、肺;土不生金,肺肃降不够,导致脾输布太过

6、斑秃——关乎情志,过渡焦虑或心结不开

五、头发的养护与健康

1、给生活减压:君子向内追求、不向外攀比

2、做头部按摩:日常多梳头,用齿疏的木梳或用手指,从前额开始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到后面的太阳膀胱经,稍用力。

3、春天散发、睡觉散发

4、不湿卧:一定等头发干后再睡觉,尽量少用吹风机。

湿卧易造成头痛、眩闷、眼花、脱发、头皮屑、肤色黑、齿痛或耳聋等

 

从头到脚说健康-(1-2)头部经脉循行

一、脑

脑——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脑为髓之海,髓为先天,脑为后天。

二、入脑的经脉共六条:

1、督脉(属奇经八脉):入于髓海,位于人体后部的正中线。

2、膀胱经:主阳气,起于“晴明穴”,偏正中线督脉一点,从巅顶入络脑。

3、肝经:主藏血,交巅顶,入络脑。

4、阳硚、阴硚(属奇经八脉):入后脑,后脑主运动的协调性。

5、胃经:循目系入络脑。

百会穴——督脉、肝经、膀胱经相合的穴位,即人体诸阳之会。

三、人为什么要学习——克服本能、解除烦恼

1、学《诗经》:

“兴”-培养想象力;

“观”-培养洞察力;

“群”—处理人际关系;

“怨”—表达自己的情感;

“志”—表达自己的志向

2、学《礼》——养人之欲,即要学会制约和调养人的欲念。

中医认为,五脏皆有神明,只有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神,所以应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

四、脑部的保养:

道教三丹田学说:

上丹田——脑,精髓的聚集处。(最重视上丹田脑部的保养)

中丹田——心,神能的聚集处;精、气、神三个能量的转换之所。

下丹田——少腹(小腹),精气的聚集处。

1、练习静坐—心神安定、养护大脑

 

每天静坐10分钟,减少能量消耗,降低乳酸浓度,减少疲劳。最好双手合十在胸前,掌根正对膻中穴一拳的距离,掌尖向外倾斜30度,两眼低垂敛神,这样收心静心很有效果。

2、锻炼大脑从动手开始——练习书法、绘画、弹琴、打算盘

3、其他注意事项:

(1)吃饭只吃八分饱;

(2)好好睡觉;

(3)勤思考(要动脑不动心,心要静);

(4)食补要适度。

 

从头到脚说健康-(1-3)头部疾病

一、头痛

 

1、后头痛——太阳膀胱经头痛;症状:脑后痛、颈椎痛、发热、恶寒、恶风。

2、前额头痛——阳明胃经头痛;症状:前额痛、眉棱骨痛、眼眶发胀。

3、两侧头痛——少阳胆经头痛,左侧疼(肝血不足)、右侧疼(肺气不降);症状:眼睛发花、早起口苦。

4、头痛而重(头如裹)——太阴脾湿头痛;症状:像头裹着一顶湿帽子、头重抬不来,四肢酸疼且体感寒。

5、头痛而咽喉干痛——少阴心肾头痛;症状:小便发红、少气懒言、皮肤干燥等。

6、头顶痛——厥阴肝经头痛;症状:干呕、手指甲和嘴唇发青紫色、四肢冰冷、腹痛。

7、血虚头痛——症状:不自主地摇头

8、瘀血头痛——头内有瘀血,顽固性头痛、呕吐,严重可造成癫痫。若喷射状呕吐,必须立即就医。

二、头晕——主要跟肝经相关

注意区分:“眩”——两眼发黑;“晕”——天旋地转

脑部的疾病通常跟眼睛密切相关,如歧视、视物重影,应去医院检查脑部;突然看不见(目见鬼物),过于疲劳所致,要注意休息。

三、健忘症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属膀胱经气上不来导致的阳虚症。

保健方法:

1、静心愉悦;

2、有意识地背诵短文,加强记忆力,如《三字经》、《笠翁对韵》等; 3、闭眼按摩晴明穴,然后“鸣天鼓”(见耳朵保健章节);

4、尽量不使用手机,多用座机,减少辐射。

四、高血压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人体自身功能调节的正常反应,跟人体元气虚弱和脏腑功能衰退密切相关,提醒人该注意休息和适当调整了。

1、肝肾脏器亏损易导致高血压,原因:肝肾亏,导致脾输布功能下降,人体湿邪代谢不掉,血液粘稠、血流速减弱,大脑供血不足,于是自身通过加压方式保证大脑供血,即高血压。

2、大脑供血不足易导致顽固性头痛,出现眩晕、迟钝、健忘等症。高血压加上顽固性头痛,易引发中风。

3、上午血压比下午高——元气衰退,病情在加重

4、下午血压比上午高——属人体自救功能,脏腑功能在恢复当中。

5、脉压小,高压降低而低压增高——脏腑运化功能已经衰退,比较危险,应尽快就医。高压属后天,低压属先天。低压高说明人在调老本,调元气,平日透支太多,急需放缓生活节奏和多休息。

6、低血压——属元气大伤,先肾气亏损,再心脏搏动无力,甚者出现心跳间歇。

高血压医治的简单有效的几个注意事项:

1、情志放松、调整心情;

2、平时多做深呼吸;加强膈肌,对脾好,可使下焦的气(肾精)慢慢足起来;

3、避免过多的外界干扰,多静思。

4、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少管闲事、少东想西想、多运动、多旅游。

五、中风、脑溢血、脑血栓

1、中风分以下几个层面:

(1)中经——肌腠经脉层面,脑血栓造成,病在经脉。人不昏倒,但半身不遂、手足麻木、流口水、言语不利。病在表层、及时养护、不难医治。

(2)中腑——腑层面,脑溢血较轻的病症。患者会猝然昏倒,苏醒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二便失禁等。

(3)中脏——病在五脏层面,脑溢血最重的病症。患者会猝然昏倒,且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4)中血脉——属胃气大伤,症状主要是口歪眼斜。

2、脑溢血——元气不足,生大气易造成脑溢血。

3、脑血栓——元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上升到脑部,导致血液流速慢,凝固在脑部血管末梢,形成血栓。多发生在秋冬季节。

治疗:疏通血管为治标;固摄元气才是治本。

4、预防办法

(1)练习手指:无事时做十个指尖相碰的运动,用力地相碰。

(2)提肛法:锻炼肾和脾,每天坚持做100次,古人称此法为“回春术”!

(3)注意节欲,房事不可过度。

(4)少生气,学会克制。

5、脑溢血急救办法——“十宣放血法”(十个指尖放血,减轻脑部压力)

六、情志病

人体内在的气血变化可导致情志的异常。气血不足,会烦(肾精不足,虚火上炎)躁(虚阳外越)。

1、弱智——元气虚弱,精气无力上输于脑,导致人傻傻的。先天髓海不足导致先天弱智。

2、小儿多动症——肾精不足,收敛不住虚火。

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偏食、尽量避免冷饮,喝水最好就喝白开水。

3、癫疾——五脏受邪;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大的惊吓和刺激,容易导致小孩先天癫痫。

注意区分:

“癫”——真精不足,易生寒痰,痰淤阻心窍,造成神智昏迷,患者偏安静。

“狂”——狂躁症,邪火乘心,神无定主,乱其神明。患者不知饿,精力旺盛,出现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现象等;气机不畅,不断打嗝。

七、忧郁症(抑郁症)——属胃经和肾经这两条经脉的病

1、胃经抑郁症:患者不愿与外界接触,怕光,怕声,心慌,喜欢在昏暗的环境下生活。

2、肾经抑郁症:患者眼睛发直,无神,心老像悬在半空,有饿感又吃不下,伴心慌,感觉惊恐。

强调一点:不必把抑郁症想得过分绝对,偏忧郁一点的人往往很有成就。

治疗方法:

(1)交能倾诉的好朋友——人应该有倾诉的渠道。

(2)参加社会团体,学会互助,或寻找心灵良师。

(3)接受挫折教育,不要太过要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天靠它的冷酷无情来教育我们如何去积累经验,掌握天地万物的属性,去主动规避对人有损伤的事。

(4)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的生活方式,培养业余爱好,多运动,建议坚持跑步,年轻人打架子鼓。不建议练太极拳,不适合抑郁症患者。

(5)保持诚实和自信,做人要单纯阳光。

 

从头到脚说健康-(1-4)睡眠

一、人为什么要睡觉?

人的体表有气运行,人体外围的为卫气。卫气主固摄阳气,在体表不断运化行走。白天卫气行在人体的阳分里,晚上行走在人体的阴分里,即行于阴经。当阳气入阴经,人就想睡觉;当卫气在阴经中走完,离开的一刹那,人就会醒来。

二、睡眠的问题

1、失眠

原因如下几种:

(1)心肾不交。

心火上炎、肾水下行,心肾分离,晚上睡不着,白天又特困倦,两腿发沉。与长期熬夜有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该睡的时候,如不睡则慢慢出现心肾不交,导致失眠,较难治疗。

(2)血不足

胃主血,胃虚则造成血不足,不能有效上输于脑,脑部会因缺血而导致失眠。

(中医中的血是一种能量,代表一种动能,输布四方,供人体所需。

(3)胃不和则卧不安

晚上如吃得太多,气就会受到中焦阻隔,阳气不能上输于脑,造成失眠。

2、喜卧(有时也是病)

原因如下:

(1)湿气过重。此种人偏虚胖,不爱动,形成恶性循环,易导致糖尿病等诸多疾病乘虚而入,应多锻炼。

湿气太重还会导致一些人上午喜睡,人的阳气振奋不起来,慢慢人的身体也会变差。

(2)肾精不足,全身无力。“但欲寐”,想睡又睡不着。

晚上不睡、白天补觉:从医理上讲不行,白天主生发,晚上主收敛收藏,老违背天地的规律,到老年就会生病。

3、多梦

原因:虚火扰头,气能上来,但精不足,即营养物质带不上来,空运化,人就多梦。多梦会导致人休息不好,慢慢会引发疾病。

治疗方法:好好吃饭,通过合理饮食培元固气;打坐;点按涌泉穴。

三、做梦是怎么回事?

中医认为五脏皆有神明,做梦是魂魄飞扬,不同的时间段由不同的经脉所主。

依据《皇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把人体的五脏和五声、五志、五色全都配属了,从这些角度来解释梦象。

对应关系表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声:哭、呼、呻、笑、歌

五志:忧、怒、恐、思、喜

五色:白、青、黑、赤、黄

四、如何治疗失眠?

1、从头到脚放松法(睡眠先睡心,让心先静下来,心能够先睡下,身体听从心的安排,也就睡了)

 

睡前热水泡脚20分钟,然后躺在床上放松,从头发开始,放松头发,然后眉眼(你会发现,可能刚才眉头都是紧锁的);眼眉放松后深呼吸,慢慢地深呼吸,再放松肩膀(通常肩膀是人最难放松的部位),然后心、肺、胃、肾。。。一直想下去,想到每一根手指头和每一只脚趾头都放松了。。。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就已经进入睡眠了。

2、睡觉采用虎抱头的姿势

学习婴儿睡眠的姿势——两个小手扬在上面,四仰八叉的睡眠姿势是最放松的;这是肺气足的表现。

3、心肾相交法

用手心上的劳宫穴(心包经上的穴位)去搓另一侧脚心上的涌泉穴(肾经的主穴);此法简单易行,对促进睡眠非常有效。

 

从头到脚说健康(2-1)五官

一、五脏与五官对应关系表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官:鼻、目、耳、舌、口

鼻为肺之官

肺热——鼻孔出气粗、热

肺寒——鼻孔冒凉气

目为肝之官

得肝病——眼角发青

孩子受惊吓——鼻梁处会出现青筋或青痕

口唇为脾之官

得脾病——唇黄、嘴唇四周发黄、嘴角蜕皮、流血等(阳明燥火太盛)

舌为心之官

心脏有病——舌头不灵活、舌卷缩、颧骨发红;口误,经常说错话。

平时应关注印堂颜色:

印堂发红,图案如灯花状——心神将散,可能会有重病突发。

印堂发黑——肾水太多,心火太弱,是危险信号。

耳为肾之官           得肾病——耳鸣、耳聋

二、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三、五官养生方法

常闭眼——养神

少说话——养心

平稳呼吸——养肺

多食美味——养口

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

从头到脚说健康(2-2)眼睛

一、目为心之使

《皇帝内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皇帝内经》:“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挟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眼睛是心的使者。心藏神,神散则目惑。

二、眼病

1、眼泪汪汪——肺(主通调水道)气不足、肝(主水道)收敛功能不足。

2、逆风流泪——肝经不能收敛。

3、眼干——肝血不足同时阳气虚,此种人平时爱发脾气,爱发无名火。

4、眼外凸——肝经收敛不住。此种人通常眼压高,大多饮酒过度,脾气大,爱发火,争强好胜,女性易得甲亢。

5、眼袋(水肿)——眼下小肠经经过,跟三焦、小肠、肾都相关。寒邪造成,阳气不足化不开水,水液代谢不掉。

上眼皮肿——脾湿

下眼皮肿——阳虚

三、人为什么悲伤时会哭泣?

“哀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目为心之使,心神一乱,眼睛就会乱,液往上涌,导致掉眼泪。

泪流不止——夺精,会导致“目无所见”。

四、眼睛的保养方法

1、熨眼法——明目去风,去目瘴,尤其适合电脑使用者。

用劳宫穴来热敷眼睛,先将两手搓热,闭眼,空掌捂眼睛,多停留一会。     每天一次,一次21遍。

2、后眼按摩法(应经常按摩)

后眼位置——后脑勺正对眼睛的地方,有两个凹陷即是。

按摩方法:闭眼,按摩后眼,能很快使眼睛干涩、眼花等症状明显地改善。

针刺方法:眼压高后眼处会鼓起来,用针刺的方法轻微放血,眼睛马上清亮。

3、经常做眼保健操

从头到脚说健康(2-3)鼻子

一、鼻祖之源

“鼻”字最初在造字时写作自己的“自”,平时生活中指自己时经常指向自己的鼻子。

“鼻祖”来源——道教认为人在胚胎期受母血腥气刺激,最先生出的器官就是鼻子,由鼻子的功能而生肺气,从太阴肺开始,人的气机在体内周转,循环不息。由于古人认为五官里最先生成的是鼻子,所以中国人称祖先为“鼻祖”。

二、鼻子的循行经脉

鼻子与小肠经(抵鼻)、大肠经(走鼻下)、胃经(走鼻子的外形)和肺气(鼻孔)有关。

1、鼻子的外形由胃经所主:鼻子红、鼻子上长疙瘩等是胃火,是有胃寒使得机体生出胃火来消除寒邪造成

2、鼻孔由肺气所主:鼻孔里边出来的气凉或热都跟肺气相关。

“鼻子”在相书里称为“粮库”,认为鼻子大的人财运好。脾胃好,后天足,鼻子大;肺气足的人有魄力,得到的俸禄就会多。因此有发财之相。

三、五脏与五臭对应关系图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臭:腥、臊、腐、焦、香

1、臊味与肝气相关,肝气旺的人喜欢吃猪下水

2、焦——烤焦的味道为心的味道。

3、香——脾胃相关,脾虚的人喜欢吃香辣的、味道浓的东西。

4、腥——肺

5、腐——肾气衰败时,病人散发的味道就是腐味。所以中医治疗时常用腐味的东西做药引子。

四、鼻子的常见疾病

1、流鼻血(鼽衄)

(1)女性经期经血少或流鼻血——脾不统血(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各司其职)

阿胶不能直接补血,而是通过驴皮的收敛功能将血暂时汇聚起来,集中在一处发挥作用,使机体状态暂时得到好转。但阿胶属滋黏之物,一定要烊化(即放在碗里蒸)蒸后用药冲开才能喝,机体很难运化开,耗元气。

(2)人体阳气固摄能力减弱导致流鼻血。中医里“补”的概念就是“固摄”。

(3)偶尔出鼻血——空气干燥,毛细血管破裂。

(4)生长期很难止住的流鼻血——可能是白血病的前兆或者是脑病造成脑压太大,人的自救功能发挥作用。

(5)流鼻血、鼻子阻塞不通——与膀胱经、胃经有关。

(6)流鼻血同时伴有眼珠发黄或口干、嗓子不舒服——大肠火胜

(7)止鼻血的方法:

让病人躺下,用一块冷毛巾敷在额头(为胃经与膀胱经所主,印堂为神明所主,把神内收,就是关键)上,血就会慢慢止住。

2、鼻窦炎

原因——脾胃精气严重不足,功能衰败;胃气不降、胃气不足。

症状——口臭,老打嗝、胃反酸、呕吐或干呕(胃气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肃降)

预防——按压鼻翼两旁的凹陷处就很有效;手术要慎重,如手术不当,破坏经脉,就很难治愈。

3、过敏性鼻炎

西医——免疫系统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中医——元气虚。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元气,元气用尽,人就会死。

症状——打喷嚏,是肾阳振奋的变现,是阴阳合利的象,是肾在使劲地干活想把体内的寒邪攻出去。

过敏性鼻炎或湿疹的产生与三个不良因素相关:

(1)严重的焦虑——压力过大、心情郁闷所致。肺主一身之气,焦虑导致气结,使气机壅滞不通。

(2)冷饮——过食冷饮伤肺(不能纵容小孩喝冷饮),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

中国人体质——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用筷子。饮食清淡、多食五谷,皮肤紧致、细腻。

西方人——游牧民族,杀伐文明,多食肉类,火热湿特性非常明显,为散湿散热,西方人多体毛。

(3)空调——空气不畅通,还会损伤皮(主收敛)毛(主宣发)的气机;导致人体自身皮肤的调节功能逐渐丧失,人体若不能正常出汗,还会引发严重的疾病。

夏天毛孔充分打开,皮肤可以充分出汗,到了秋天,营养物质才可以进到皮肤里去,冬天也就有东西可藏。夏天不能好好出汗,可能秋天就会出现咳嗽等一系列疾病,到冬至左右会有重病,所以冬至的重病往往跟夏天有关。

五、治疗与预防方法:

1、治任何病都应该“先泄后补”,如经脉不畅通,吃任何东西都补不进去。

2、元气是不可以补的,元气藏于肾,五脏六腑肾最大,元气有余就会藏在肾里;如果盈余较多,则藏在奇经八脉里。没有一味药可以入奇经八脉,所以没有一味药可以直接补元气,但可以间接补充:

(1)好好睡觉

(2)好好吃饭

(3)每天乐观愉快(生气会大耗元气)

3、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太乙真人熏脐法”

制备—— 乳香、没药、附子、肉桂等分,加小茴香和公丁香,研成细末,密封于瓷瓶中。

使用——将药末填入肚脐中,盖上一块生姜,用艾条熏灼,至印堂发热,下达涌泉,四肢微汗为止。

从头到脚说健康(2-4)口

一、五脏与五液对应关系表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液:涕、泪、唾、汗、涎

小孩脾虚就会经常流口水,口水就是脾液;一些成年人晚上睡觉时也会经常流口水,湿气特别重。

二、关于口的一些疾病

1、口水多

原因:胃寒特别重。

症状:胃酸上逆,口吐清水,久之胃上口被胃酸腐蚀,食道不能下咽,下滞作痛,形成胃脘心痛之症。

治疗:多按摩中脘穴和腹部,忌冷饮,每天坚持,胃气会逐渐恢复。

2、口热舌干

原因:与肾经相关,肾经挟舌本,肾液没有调上来。津液为唾,来自舌下,无唾则舌干口热。

干燥综合症的表现:

(1)唾液腺分泌过少,固体食物难以下咽

(2)舌头不灵活,常有粘连感,舌头总与嘴巴粘连在一起

(3)牙齿干枯变黑

(4)双眼干涩

(5)腮腺炎频发,腮腺是正邪相争的战场

(6)阴道干燥

干燥综合症的原因:

肾液上不来,但不是肾液亏损,而是太阳膀胱经气虚弱,肾阳不足,经气不够,无法将肾液带上来。

干燥综合症的治疗——从膀胱经气和肾阳两个角度去医治

3、口苦

原因:胆气上逆,少阳胆经的病

症状:晨起口苦,咽干目眩,病人还可能经常唉声叹气。

4、口臭

原因:脾胃衰败,人的消化功能出问题。胃气(以降为和)总往上壅,腑气上逆,形成口臭。

5、口甘

原因:脾(对应五味为甘)输布太过,收敛不住,上溢到嘴唇、口、舌头等部位,出现口甘。

从头到脚说健康(2-5)舌头

一、舌头相关疾病

1、舌本强、舌本痛——与脾经相关。

2、舌抖

中焦脾胃气不足,造成上焦无力,导致心精不足,出现手抖、腿抖、舌尖抖。从恢复脾胃功能入手。

3、咬舌

心气不足——咬舌尖

肝胆气不足——咬脸颊里部(啮颊)

胃气上冲——咬嘴唇

4、错语——心经精气不足

5、谵语——胃气大伤

“实则谵语(一句话没完没了地磨叨),虚则郑声(很香软、很虚的声音)”

6、唠叨

跟心情和生理都有关,人太寂寞,缺少关爱,就会唠叨。

二、人为什么叹息?

叹气跟郁闷相关,人郁闷,心气会被憋住,需要长出一口气来化解。这种人整个膈肌打不开,甚至会觉得心脏也有点不舒服,长出气可使自己疏泄一下。

三、人为什么打哈欠?

阴阳气相牵引所致。人胃气不舒就会打哈欠。人通过打哈欠使胃气舒展,即“善伸数欠”。

从头到脚说健康(2-6)牙

一、牙病

上齿——与胃经相关;疼痛需扎胃经上的穴位,如:足三里、内庭穴等

下齿——与大肠经相关;疼痛需扎大肠经上的穴位,如:合谷穴。

二、“同身寸”

同     身    寸——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寸和尺

每个人的寸——大拇指横纹这段距离;或者中指弯曲过来以后第二指节的长度。

每个人的尺——指腕部到肘部之间的距离

三、合谷穴的位置

将大拇指的横纹卡在另一只手的虎口横纹处,然后往下一压,如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即为合谷穴。

四、让灵魂跟上脚步

中医针灸,一些技艺超群的针灸师扎针不一定直接扎在穴位上。对于一些气血特别虚的人,气血根本就过不来,针灸师会根据具体情况扎在穴位上或下的位置,等候气的到来,即“候气”!

生活当中,人不能总让自己的身体冲在前面,要学会让自己的气和灵魂一点一点跟上来,让身心和灵魂合为一体,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地活下去。

从头到脚说健康(2-7)耳朵

一、肾开窍于耳

1、肾开窍于耳:耳内的疾患与肾气衰败(肾虚)也有关系。

2、心开窍于耳:此为《黄帝内经》里另外一种说法,因为心火也会导致耳朵疾病。

二、耳朵的经脉循行

1、三焦经(即指连缀五脏六腑的系挂、网膜):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2、胆经有一条支脉,也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最后在走到外眼角的太阳穴。

3、三焦经与胆经均属少阳,故耳朵也属少阳,有生发之象。

三、耳朵的疾病

1、耳鸣:与阳气有关

症状:

耳鸣如蝉鸣:大虚之症,肾精不足导致

耳鸣轰轰响:实症,三焦不通,内部火太重造成。

治疗: 临床上不好治,难点在于补肾精,肾精亏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所以治疗时间会很长。

2、暴聋(突然的耳聋):

由生气造成三焦受阻,耳窍的气机被闭住,导致耳聋;

或者工作压力太大精神紧张、焦虑、压抑,人体经脉不通畅,导致耳病。

3、胃气虚也导致耳病:《黄帝内经》“胃中空虚则宗脉虚”,“耳为宗脉之所聚”。

4、乱服药也会导致耳朵损伤:

无论中药西药,不是补元气,而是通过调元气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所有只有元气充足时才可能恢复脏腑功能,用药才能把握。

吃药不当,损肝肾,肝肾同源;肝肾损伤,就可能造成耳病。一旦出现耳病,三个月内没有及时医治的话,以后就会越来越难治。

四、耳朵的保健方法——心肾相交法

通过让心火与肾水关系相协调的方法来让人体的阴阳气机协调,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取穴:

劳宫穴(在心包经上):手轻轻半握拳时,中指指尖(是心包经的井穴)所指手掌的部位就是劳宫穴,是一个火穴。

听闻穴——耳孔,是道教养生的要穴,不可以用针刺。

天鼓——后脑勺

涌泉穴——脚底板的肾经穴位

1、鸣天鼓

用劳宫穴贴住耳孔,整个手搭在后脑勺上,食指放在中指上,往下一弹,产生一个弹击的力量,就这样使劲压住听闻穴,弹拨后脑勺,弹几次再压紧,然后突然放松,耳朵就会有一种特别清爽的感觉。

2、按摩听闻穴

掌心向后,然后用中指插进耳朵孔里,塞进去以后,手指在里面转180度,让掌心向前,然后让手指在里面轻轻地蠕动(不要使劲杵,柔、缓,指甲也要剪干净),按摩二三十秒,突然将手指向前外方猛拨出来,最好能听见响。

如果指尖有黏着感,有吸力,说明湿气太盛。

3、手心搓脚心

左右手交叉,用掌心搓脚心,或者用手心拍打脚心。有助于让肾发挥收藏的功能,把气往下引,把上面的虚火拽下来。疏通人体气机,经脉通耳病自然就好了,还有助于睡眠,对高血压的人也有好处。

没事的时候可以经常做,不要小瞧这个方法,融汇了很深的中医道理。

从头到脚说健康(4)--颈椎

一、颈椎经脉循行

经过颈椎的经脉一共有六条,它们分别是:督脉、膀胱经、三焦经、小肠经、大肠经和胆经。

颈椎是人体最脆弱的地方之一。就人体而言,前面最重要的是咽喉,后面最重要的是颈椎,中段最重要的是腰。

脑子的病跟咽喉、颈椎都有关系。

人体很多上半身的疾病,比如胸闷、头晕一类的疾病也与颈椎有关。

腰主腿的疾病,假如腿有病,基本上先检查腰。

二、颈椎养生之道——龟息法

古人向乌龟学习龟息法

我们可以向乌龟学习养生,乌龟的脖子经常是一伸一出、上下左右地转动,人也经常这样做就能锻炼颈椎,就能养生。

<杂谈乌龟>

1、在中国古代,占卜常采用龟板和蓍(shī)草。

乌龟是自然界中的长寿动物,长寿所经历的就多,见多识广!而且乌龟背圆,底板方,正好符合古人认为的宇宙天圆地方的形象,所以乌龟在古代被视为灵物。

蓍草是一种茎上长着白色绒毛的草,据说可以活好几百年,而且入冬不死,不像其他的草都是“一岁一枯荣”。蓍草有一个特点,就是所谓的“缩酒之功”。古代讲究祭祀祖先,只要把酒倒在蓍草上,瞬间就能被吸干(因为蓍草本身含水少,而且遍布绒毛能吸水),老百姓因此就认为自己敬的酒被祖先们在天之灵享用了。所以蓍草也被视为灵物。在蓍草占卜中蕴藏着中国的天地人三才思想和中庸思想。

2、过去大户人家建房子,房子的几根大柱子底下一般都要压乌龟,因为古代人建房子都是长远计,希望房子能够世世代代地传下去。而这些被常年压在柱子底下的乌龟,很多常年不吃不喝仍然得以存活,这跟乌龟的特殊呼吸法有关。

三、整脊法——对脊柱进行整理的方法

对于人体来说,脊椎非常重要,比如说像心脏病、颈椎病,都有可能导致手指麻木。还有头疼等疾病也往往与颈椎有关,有可能是脊柱错位了,那么最好是找专业的技师来帮助整理脊柱,对于脊柱错位的问题,把它推回去就可以了。

四、不要伤后背

很多人打孩子打后背,以后不要这样做了。五脏的很多经脉都集中在后背上,人的后背有许多成对的神经,打这里会直接影响到包括心脏在内的很多脏腑神经。

五、颈椎病

原因: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例如长时间的伏案工作。

治疗:按摩(按摩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病方法,是中医里最基础也是最高妙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

1、虚证不按摩——按摩完后,第二天更加地疼痛了,这就相当于虚证。

如果人的阳气大虚,如膀胱经气虚的话,那么椎间隙之间就会有压迫,这种压迫日积月累,就会造成椎间的骨刺一类的病。最好的方法还是应该吃药,吃对了药把阳气、元气恢复好了以后,元气慢慢会把椎间隙中间那个像气球一样的东西给顶起来,这样它自然就能够复原了。

不能单纯只靠按摩来解决颈椎的问题,要对证下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操作。

2、一定要找那些懂经脉的按摩师。按摩不能伤着骨头,就是从肉的层面去把它放松的方法。

 

从头到脚说健康(5-1)--两臂

一、两臂的经脉循行

两臂的经脉涉及肺经、心包经、心经、大肠经、三焦经和小肠经。

1、手臂前缘走的三条阴经:按上中下分别是肺经、心包经和心经。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有掌中热的毛病,这一般是跟肺经、心包经或者心经有关。

(1)手臂前缘的上部由肺经所主,一直通到大拇指,达少商穴。

(2)中线走的是心包经,通到中指。

(3)下线走的是心经,通到小拇指(里侧)。

2、手臂后缘有三条阳经,分别走大肠经、三焦经和小肠经。

(4)手臂后缘的上面(外侧),走的是大肠经,通到食指。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如果我们的食指有不灵活的问题,是跟大肠经气不通有关系。

(5)手臂后缘的中间走的是三焦经,到达无名指。

(6)后臂的下缘包括肩膀一带,走的是小肠经。我们肩颈的一些毛病跟小肠经有关。小肠经在中医里属于太阳,所以一些阳虚的症状反映在小肠经上。

如果一个人没事老爱摆着“交两手而抱”的姿势,是肺虚的象,要格外注意。

二、两臂的保健方法——拍心包经

1、拍心包经可化解心郁

(1)一般来讲,按摩里侧就可以了;拍心包经就是走阴而不走阳。

阴是为血,它不容易动;阳气为气,易动,所以只要把阴经活动开了,阳经自然就能走通。

(2)拍心包经首先要掐住腋窝下的极泉穴(为心经上的穴位,是一个解郁的大穴)。

极泉穴取穴:弹拨腋窝下的一根大筋的时候,出现无名指和小指发麻的情况,就是弹拨对了。

按摩方式:弹拨极泉穴,同时用空拳沿着手臂的中线慢慢地拍下来,就能够化解心郁。

如果人经常郁闷的话,就有可能在腋窝下长出一个包来,这是心气被郁滞的象。把极泉穴弹拨开了以后,就能逐渐化解了包。

2、心包经与心经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认为,心经是君主之官。君主之官就有个特性,就是君主不受邪。心包经相当于心经的外卫。外卫是代君受过者,就好像过去的宦官。

(1)极泉穴

如果君主有了什么问题,我们是不能去打君主的,就是不能直接去打我们的心脏,那会更加危害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是可以去打宦官,宦官就是替君主受过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去拍打心包经。

(2)膻中穴

膻中穴是心包经上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位于两乳的正中线,也是解郁的大穴。

中医里认为心包主“喜乐出焉”,就是我们的快乐都是从胸口的膻中穴这里出来的。我们有句老话——心花怒放。心花怒放的着眼点就是指膻中穴(西医的角度就相当于胸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被气着了,经常会不自觉地拍打自己的胸膛,实际上这就是在拍打膻中穴。

胎儿在母腹中时有一个很大的特性,就是胸腺特别巨大。小孩子能够在母腹中通过十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首先的一个前提就是孩子的经脉一定是非常通畅的,而经脉通畅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一定要很快乐。小孩子在母腹当中是非常快乐的,他们的经脉是无比通畅的,发育也是飞速的,胸腺就会很大。但当他们一出生后,膻中这个地方就要萎缩,就意味着人进入了一种苦境。

现代医学认为,快乐的人能够比不快乐的人寿命增加五到七年。快乐是人体经脉通畅的一个前提。人只要一生气,经脉肯定就会堵塞。经脉的堵塞在中医里就意味着有寒邪入体。

 

人的生老病死全是苦境,释迦牟尼很早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他说人生是有苦谛的,就是人生是一场关于苦的认知及其觉悟。所以我们活着的人要领悟到“没事找乐”的道理,要自己寻找快乐,而不是自寻烦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晚上没事儿的时候就可以坐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拍心包经,特别是患有失眠症的人,这样做既是养生保健,还是消除失眠的好方法。

3、人的身体就是“老天”,我们的生命就是“老天”

“老天”给了我们人很多自觉的下意识动作,这些动作没有人教,但人会在一定时候自动自发地去做,这些动作为我们人体防护和战胜疾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有的人手心老出汗,这相当于心包经不收敛,因为人的心包为厥阴经,是主收的,不收敛就会手心出汗。我们常有人只要一紧张就爱拼命地搓手,这种下意识动作其实也是一种自救,一种自我的帮助,搓手心就是在刺激心包经。但我们不会去拍打心脏,那样就伤害了身体。

人只有在喜悦的时候,才会捂住心脏这个地方,不使心气过于外泄。这些有趣的现象其实在间接地告诉我们很多养生的道理,我们不要忽略了人体本身的这些下意识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有意义。

4、一点说明:

凡是手臂上的经脉都是走肩膀的,所以我们经常按摩手臂就可以缓解肩背的疼痛和颈椎的疼痛。

从头到脚说健康(5-2)两手

一、阴与阳

前为阴、后为阳;腹为阴、背为阳。

二、手心与五指经脉

1、手心

有的人手心老出汗,怕握手不礼貌,便将腋下的神经挑断。人的身体就是自己的老天,这样做非常危险,人体正常排泄渠道没有了,病会憋在体内,经脉已毁,无可救药。

2、大指——肺经

大指麻木和肺经有关;

大鱼际红——肺热;

大鱼际有青筋——肺寒;

大指有纹路且发青——肺寒,这种肺寒还会继续导致胃寒。

3、食指——大肠经

《左传》记载,有的人有预感,食指抖动,就觉得能吃到好东西。

人本能的快乐实际上来自大肠,大肠经走到食指,这也是食指名字的由来。

4、中指——心包经

心包经主喜乐,也主欲念。

订婚戒指一般戴在中指上,意味着人已动心,收敛欲念。

5、无名指——三焦经

该指无名,因其循行三焦经。三焦经是非常特殊的经脉,又称“孤府”,因其不可名状,是连接五脏六腑的系挂。

《黄帝内经》:三焦为水道出焉,三焦必须要非常畅通,人体才能健康。

6、小指——小肠经、心经

中指麻木是心脏病的轻症

小指麻木是心脏病的重症

中医号脉时,有时医生从患者手臂上一掠,是感受患者心经的温度来发现病症。如果小指内外缘特别凉,是心经不畅的象。

三、手指的锻炼方法

1、握固法——把大拇指攥在四指当中的握法,大拇指掐住无名指的指跟处。

脑的锻炼要靠活动手指。西方通过给老人测试发现:70岁以上的老年人握力越大,寿命越长。

握力与肝经有重要关系。人的出生和死亡都和肝气的生发之机有很大的关系。

肝所对应的神明是“魂”,肝气足,人的魂就特别足。属厥阴之性,有生发的能力和条达之性,而且生发要能收敛的住。描述肝的木性时,取“曲直”,“曲”指收敛性,“直”指条达性。

人出生时,小孩囟门(囟门为魂出入之所)未合,小孩出生时的握固法就是固住魂,无名指的指跟处为肝的风窍,所以大拇指掐在该处。人死的时候“撒手而去”,人在死亡的瞬间,肝魂散掉了,两只手再也固不住了,握力和肝气都随魂去了。

2、揉核桃法

可以很好地活动到每根手指,而且核桃在手心正好形成了一个太极之象,所以也称“太极球”。

3、十指相敲法

十指相对、互相敲击,锻炼十指上的井穴,既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又锻炼了肝气,对大脑的养生十分有好处。十指冰凉的女孩一定要经常十指相敲,血脉可以通到四肢末梢。

从头到脚说健康(5-3)两腋与两肋

一、挠胳肢窝为什么会痒?

心经、心包经均走腋下,主喜乐,痒的感觉与心有关,发声为笑,所以人被挠后会觉得难以忍受并嬉笑不休。

二、两腋的经脉循行:肺经、心包经、胆经和心经。

1、肺经

肺气被壅滞,则心烦胸满,属于阳邪,肺气上壅而不降的象。

2、心包经——下腋三寸处

腋窝肿胀则心包经出了问题。

3、胆经

胆经出问题,有的人会出现严重心脏病的感觉,叫“心肋痛不能转侧”,一般还伴有口苦、喜长吁短叹。

如果腋下长包,是胆经被郁、生发不起来的象。

4、心经

心经出问题会造成整个手臂的麻痹,手臂冰凉,活动不便,同时感觉咽喉特干,想喝水。

三、两肋的经脉循行

1、心包经——两肋的后边

心包经的病症会造成肋痛,缓解疼痛可扎外关上一寸的支沟穴,故名“肋痛觅支沟”。

2、胆经

两肋疼痛,同时伴有口苦和叹息的情况,就是胆经的问题。

3、肝经

人的气机被压抑,就可能造成两腋、两肋的肿胀或不舒畅。

人一生气,往往先两肋骨叉胀痛,然后两腋不舒服,出现胸满的症状;生大气,人还会吃不下饭,心口被憋,然后可能发生呕吐或腹泻。因为人的气都调在上面,火没法在底下帮助人消化吸收食物,导致腹泻。

四、少生气是避免两腋两肋得病的最好方法

两腋两肋的病症大多数和肝胆有关。所以平时要少生气。

完全不生气不可能,但不要生闲气。最好没事多读书,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净化自己的心灵,放平心态,身体的诸多疾病都可有所改善。

五、拍胆经一定不要忘了拍两肋

胆经是人体侧面从头到脚的一条经脉,胆主生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经一生发,全身皆生发。

现在坊间流传拍胆经,指拍大腿的两侧,沿腿侧裤线一路拍打。但拍胆经不要忘了拍两肋。

拍两肋前,先揉捏两腋下的肌肉群或筋,会很疼,但揉开后,人的胸、背、胃都会舒服,然后太高两臂活动一下,这个地方是健身的关键,很少有人能注意到。

 

从头到脚说健康(5-4)两肩

一、缺盆的经脉循行

取穴:人吸气时两肩的锁骨处会形成一个窝,窝的中间即为缺盆穴。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即缺盆是心统摄五脏六腑的通路。人体必须保证缺盆这条通路的畅通,凡走肩膀的经脉都走缺盆。

1、胃经——从喉咙入缺盆,然后直着下去。

2、小肠经——出肩胛,入缺盆络心,络到心脏上(也是小肠与心相表里的证据)。

3、胆经——至肩上,然后下颈又合缺盆。

4、膀胱经

5、三焦经

二、肩背痛

1、小肠经的病会导致“肩似拔,臑似折”,即两只胳膊像折了一样,且无力。

2、肺经的病会引起肩背痛,且体感寒。人精气特别虚弱,虚火上升,会使整个背部经脉不畅通,导致痛感,气结以后,就会形成寒气。

3、三焦经不通导致人心情压抑,上肩会有痛感,还会造成无名指的麻木。

4、膀胱经不通使人情志不舒,也会造成肩背痛,甚至头痛。

三、肩部的保健与注意事项

1、按摩缺盆

中医专业手法——用外翻的方法进行保健治疗(但难度太大)

推荐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

劳宫穴贴在缺盆处,轻轻地蠕动,慢慢地提捏,提捏的劲道采取“落雁劲儿”(仿佛大雁落沙滩,看似轻柔,却内带劲力)。松开缺盆,肩膀疼痛会缓解很多。

2、点肩井穴三到五分钟

肩井是胆经上非常重要的穴位,点按对人体非常有益。

如果感冒背痛,抓揉提拿肩井三次,然后拍拍全省,会很有效。

3、开膏肓

膏肓是人体最不容易活动到的地方,而且不能用针刺。

《易筋经》里的“倒拽九牛尾”,此动作开膏肓。

日常生活里推荐一个动作:

两手像抱椅背那样先前撑,然后再拼命地向后挤压脊柱,反复做几遍,人周身清爽,病痛会明显减轻。

4、深呼吸

缓慢的深呼吸可以活动缺盆,是一种简单的肩部保健法。

5、有意识地放松

我们平时肩膀经常不自觉地紧锁着,要时常提醒自己有意识地放松,特别是睡觉的时候,对治疗失眠也有好处。

6、睡眠护住肩膀

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盖住肩膀。

许多年轻的妈妈为照顾孩子和孩子一起睡,盖一床被子,往往盖不住孩子的肩膀,容易导致孩子缺盆处受风,俗称“贼风入体”,容易引起肩背痛,要注意!

从头到脚说健康(6-1)腠理

一、何为腠理?

“气之所辐辏谓之腠”,腠为阳,指孔穴,就是肌肉内松开的地方,即皮肉之间的筋膜。

“血气之所循也”谓之理,理为阴,指血肉。肌肤的弹性与阳气有关,阳气足,皮肤弹性就好。

腠理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保护好腠理至关重要。

二、腠理常见病

1、汗症

“汗为心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盗汗——人在睡眠中的不正常出汗。

入夜,人的元气本应下藏,但当阴血不足时,没有力量收敛元气,导致盗汗。

阴虚盗汗——阴虚火旺造成,与过度喝冷饮有关,应以养血为主治疗,如当归六黄汤。

 

阳虚盗汗——阴盛格阳,阴气太盛,把阳气格在外面进不去,阳浮于外造成出汗。这种人日常比较倦怠无神、爱喝热水。治疗以扶阳法,扶住阳气,使之能够内敛,如《伤寒论》中的白通汤。

(2)自汗——身体没有做任何活动,总是不停地出汗。

* 太阳表虚,皮表固不住汗液可导致自汗,可以桂枝汤医治。

* 胃火过盛,大肠火的津的功能过度,使人二便不通,导致大汗淋漓,常伴有口臭、喘气粗等症状,可用人参白虎汤医治。

* “汗出如珠、如油如雨”是汗症中的重病,难救治。

* 头与颈部总出汗,阳虚造成,医治时以扶阳为主。

说明:小孩刚入睡时出现头上甚至全身出汗的情况,不必过分紧张。因小孩表虚,入夜十一点后,阳气生发,汗就会逐渐消退,只要孩子后半夜不出汗,就不算病,是正常生理发育的一个过程。

* 有的人喝酒吃肉就出汗,属于胃热且精不深藏,肾经收敛功能不够强,神明无法内敛,气易往外散。不需医治,不算病症。

(3)“汗下吐”三法——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

汗法——通过出汗、发汗的方式把体内的寒邪攻出去。如感冒初起,以麻黄汤发汗。

下法——让病人泻的方法来治愈疾病。

吐法——让病人呕吐的方法来治愈疾病。如有些人湿气太重且出现头痛,气往上壅,恶心难受,采用此法将难消化的食物吐出,达到治病目的。

使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伤寒论》中特别指出,咽喉干燥者不能使用此法。因三阴经走咽喉,咽喉干说明体内真精不足,使用汗法会伤害身体。

* 淋家不可发汗。即小便出现问题的人,如小便如膏状,反复上厕所又尿量少的人,属于肺虚,阳气收敛不住,一旦发汗,可能尿血、便血。

* 亡血家不可发汗。失血的人不可发汗,否则会出现寒栗、摇动、浑身打冷战的症状,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4)出汗与四季养生

中医养生不主张在体育锻炼时出过多的汗。

春天,人冬天储存的肾经开始慢慢宣发,疏泄一下即可,可“广步于庭”,不能太过迅速,不可出大汗。

夏天,一定要出汗,是人的一种自保。空调使用过多,腠理得不到宣泄,是身体疏泄功能受到创伤,引发疾病。

任何疾病都是先泄后补,“泄”是“通”的意思。只有夏天人体毛孔打开,好好宣泄后,秋天营养物质才能补进去,冬天才能藏精。

冬至是很重要的节气,相当于十二时辰的子时,一阳初生。人夏天不出汗,没开泄好,秋天补不进去,则可能导致秋天肃降之时咳嗽等一系列病症,体内精不足,在冬至万事万物该生发之时,体内无精生发,故此时得重病的人多。

2、皮肤病

(1)皮肤瘙痒与疮疡

*《黄帝内经?素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阳症之初起必疼,阴症之初起必痒”

凡红肿的,能长出来的东西都为“疮”,属于实症、阳症,变现为“疼”;

凡憋在里面长不出来,使人痒得难受的为“痒”,属于阴症,变现为“痒”,需要不断通过按、摁、挠来缓解。

*如何避免长疮疡?

《黄帝内经》认为人长疮疡的原因:

为“汗出见湿”或“劳汗当风”,即身体出汗没及时擦干,被风吹着,刚打开的毛孔瞬间闭合,体内垃圾无法正常排泄出去,憋在肌肤腠理之中,长出痤疮。人的脸和后背为阳,易出汗,又怕寒风,易长痘和疮疡。出现疮疡大多为湿气被郁的象。

与饮食也有关。“鱼生火、肉生痰”,体内邪气不容易疏泄出来,产生内热,身体上就爱长疮疡。

避免长疮疡,要注意两点:

a.合理使用空调。温度在27、28度即可,多跟自然接触,让空气流通等。

b.饮食保持清淡。多食五谷杂粮、多吃应季食品、饮食适量。

(2)斑疹——因免疫力低下而得的病。

生活中的陋习,如长时间地焦虑、处于空调房中、暴饮暴食、过食冷饮等,对脾胃克伐过度,造成胃寒,最终引发斑疹。

A.外感类斑疹

病因:大多为邪气浮于中焦、脾(主肌肉)胃(主血),脾胃有病,则血肉得不到濡养,皮肤上就会有反应。

症状:除斑疹外,一定会出现口臭、气粗、口气重,身体发热、疼痛,两便不利,喜喝冷饮等症状。

治疗:桂枝汤、升麻葛根汤。

B.内伤类斑疹(比较难治,久治不愈的多属于内伤类)

病因:

a.暴饮暴食与长期使用空调是罪魁祸首。

特别指出,“饮”指经常喝酒、喝饮料,尤其是喝冷饮的行为。

寒邪逐渐下行,过饮冷饮会伤害到肺,肺气则损伤到脾胃,脾胃的受伤会伤到肉。冷饮对脾胃的消伐过度会导致内伤类皮肤病。

所以,做家长的一定限制孩子饮用冷饮。

b.纵欲过度是另一个因素。

“欲不可早”,纵欲过度,损伤真阳元气,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伤。

古代人甚至不鼓励年轻人多吃肉,因为肉补精血,会引发性欲。

c.焦躁、多虑也会引发内伤类斑疹。

d.乱吃药也会导致内伤类斑疹。

有些过度滋阴的药会彻底地消伐元阳。服药必须准确,服药不准,不如不服。

(3)青春痘

青春痘都长着脸部和额头,都长在胃经上,内白外红,是“热包寒”的象,是机体想方设法将寒邪赶出,胃火升腾上来就会在脸部形成的青春痘。

避免胃寒就是避免青春痘的一个诀窍。

病因:

* 过食冷饮、暴饮暴食。

* 郁闷。

青春期性情不稳,容易躁动,各方面不够成熟,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向“天地君亲师”不断地学习而成长。

* 阳气足也是导致青春痘的一个原因。

要彻底治愈,该用助胃火的药,破除胃寒后,痘痘就消失了。用阴寒性的药也可治疗,彻底地压制了胃火,导致胃寒加重,且痘痘容易反复。

(4)银屑病(牛皮癣,医治难度大,被称为“二号癌症”)

病因——元气虚弱(不能主皮毛),关系到肺(肺虚也不能主皮毛)、脾、肾三条阴经,皮毛得不到滋润,就会得银屑病。

(5)带状疱疹

有的人会在春天或季节转换时得此病,又称“缠腰龙”,也有的长在头部,非常疼。可通过注意饮食结构、保持饮食清淡,并控制情绪等方式加以注意。

病因——寒湿邪气被真阳驱赶外泛于皮肤的表现,也是一种人的自保反应。说明人经脉不通、但元气尚足。

仅有神经痛无疱疹——说明真阳无力将寒湿驱赶至皮外;可服白通汤。

出现红疹或水泡——说明真阳可以将寒湿驱赶至皮外;应服三五剂麻黄附子细辛汤。

一般患者发病前数天会有轻度发热、疲乏等症状。

(6)水肿病——阳气虚造成

“气为血之帅”,一定要让气先动起来,以气带动血运行。

拍打心包经,阴经主静,不容易动,阳经本来就主动,所以通过拍打阴经来带动阳经。

(7)过敏症

* 肾精亏损,引起肺气不足,肺肾两虚,寒邪过重,造成过敏。花粉过敏的真正原因是肺虚和元气虚。

* 脾胃虚弱不能化湿邪,肺不能主皮毛,湿气外泄,引起皮肤过敏。这种病人稍做运动就会导致哮喘。

三、腠理养生

1、腠理的四季养生:每天有四季,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四季。

春天慢慢生发,避免穿紧身衣,头发不要束起来扎得很紧。春天最好进行比较舒缓的运动,慢走或慢跑。

夏天,遵循“夏长”的道理,皮肤要做到充分的开泄,要出汗。可做快跑运动。

秋天,人该收敛,夏天开泄,通途都打开了,秋天营养物质就该收敛进来了。

冬天应该闭藏。从养生角度,冬天闭藏时连澡都要少洗,以免皮肤过分开泄,但现在条件好了,天天洗澡,皮肤毛窍天天开着,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

2、腠理养生的日常注意事项

(1)不可以过度地生气和焦虑,否则影响人的气机,间接影响肺气,造成皮肤紧张,引起疾病。

(2)饮食方面,注意五味吃全。能够把身体养好,同时皮肤光泽有弹性。

咸能滋骨,酸能滋筋,辛能滋气,苦能滋血,甘能滋肉。

五脏、五味、五体对应关系表

五脏: 肺、肝、肾、心、脾

五味:辛辣、酸、咸、苦、甘

五体:皮毛、筋、骨、脉、肌肉

五味所对应的食物表

苦:苦瓜、茶叶、杏仁、百合、白果、桃仁

甘:茄子、番茄(?)、萝卜、丝瓜、洋葱、菠菜、土豆、南瓜、芋头、扁豆、豌豆、胡萝卜、白菜、芹菜、冬瓜、黄瓜、黑大豆、绿豆、赤小豆、黄豆、蚕豆

酸:番茄、马齿苋、赤豆、桔子、橄榄、杏、枇杷、桃、山楂、石榴、荔枝、葡萄

辛:葱、姜、蒜、香芹、辣椒、花椒、茴香

咸:苋菜、紫菜、海带、海参、螃蟹

(3)遵照十二时辰养生法养生,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特别是子时、午时等这几个重要的时辰,比如少阳生、阴气开的时候。

从头到脚说健康(6-3)五脏六腑之心

一、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总共有十二个脏器,最关键一个脏器就是心。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

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

二、心为君主之官

《黄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它统摄身体的五脏六腑。

假设把五脏六腑看做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心就是君主、皇帝。既然有君主,自然还有太监、丫鬟、大臣、士兵等层层包围着它、保护着它,这种层层包围、保护使得心不受任何邪气干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不受邪”。一般情况下,心是不会受到任何邪气干扰的;即使受到干扰,心也是最后一个受到伤害的。

五脏功能对应官职表

五脏:肺 、肝 、肾     、心 、脾

官职:丞相、将军、大力士、君主、谏议之官

三、心脏疾病与心脏养生法

1、循行心脏的经脉有病会引发心脏疾患

中医认为,心脏病的发作不是单纯心脏的问题,与很多走心脏的经脉有关。

(1)肺经走心脏,走在心经的前面。如果肺经有病,就会使人心烦胸满。

(2)胃经也走心脏。如果胃经得病,就会“心欲动”,就是总感觉心里慌慌的。

(3)脾经走心脏。脾经得病会引起心下急痛,就是会感觉心突突乱跳,而且心里面急痛。脾经的病多为湿邪所致。

(4)如果心经得病,嗓子会干,噫干心疼,属于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不够引起的。

(5)肾经、心包经的疾病也会造成心脏病。心包经造成的心脏病是“心中憺憺(dàn)大动”,就是明显感到心扑通扑通地跳。

(6)胆经的病也会造成心脏不适,比如说心肋痛,人躺在床上只要一转身,心脏就有刺痛感。这是胆经的生机不旺,气化不利所造成的心脏病。

2、就心脏的问题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血脉淤滞会造成心脏病;心又跟肺经、胃经这些经脉有关,所以哪个脏器的病都会造成心脏病。

现在很多人死于心梗,死者最后的表象都是心脏停止跳动,大家通常认为是心梗发作,大面积心衰所致,其实这种大面积心衰的背后跟肾、肺、胃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心主神明

心之神为神明。假如某人神明错乱了,心神就会惑乱,处于迷惑之中。

例如,抑郁病的真正根源就是胃经和肾经的病,是由于胃肾大伤而造成的心气大伤。胃气如果不足,心血也会不足,同时因为胃主血所生病,血的来源都是胃经,人体的营养物质也统统是从中焦脾胃来的,这叫“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所以如果心血不足,神明就迷惑,出现一种惑乱的象。

3、心脏病与十二时辰的有机联系

中医养生很关注时间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之学也可称为时间之学,中医的养生必须要遵循时辰养生。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十二时辰养生,来了解心脏病的真正病因,并作出相应的养护。

假如身边有人心脏病发作,我们最好看一下发病的时间,通过时间就可以对应地知道该段时间所当令的经脉是什么,就可以初步判断有可能是哪个经脉的问题引发了心脏病。

如果心脏病发病的时间为早上,特别是该时段要是吃多了,那就有可能是因为“子盗母气”引发的问题。

如果心脏病发病时间为下午,可能跟小肠经、膀胱经或肾经有关。

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很多疾病不直接反映在心上,而是先反映在小肠上。小肠经的当令时间段为下午13点到15点,这期间如果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都是心脏病的前兆。如果这时人要是再生气或者再得气郁之证,就很可能引发心脏病。

膀胱经的当令时间是下午15点到17点,该时间段如果阳气不足,就会造成心脑的血往上输布的力量不够,有可能引发心脏病。

肾经的当令时间是晚上17点到19点,此时肾气的衰弱会造成心梗发作。

十二时辰与当令经脉对应表

时辰   时间段   当令经脉     时辰     时间段     当令经脉

子时23∶00-1∶00 胆经当令  午时11∶00-13∶00 心经当令

丑时 1∶00-3∶00 肝经当令  未时13∶00-15∶00 小肠经当令

寅时 3∶00-5∶00 肺经当令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当令

卯时 5∶00-7∶00 大肠经当令 酉时17∶00-19∶00 肾经当令

辰时 7∶00-9∶00 胃经当令  戌时19∶00-21∶00 心包经当令

巳时 9∶00-11∶00 脾经当令 亥时21∶00-23∶00 三焦经当令

4、元气大伤导致的心脏病

在五脏六腑之中,心贵为君主(天子),没有上级管。不过天能管君主,如果天的气数将尽,君主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心这个君主的天就是元气,元气又藏于肾,所以元气大伤造成的心脏病,归根到底是肾病的问题。

(1)心脏早搏——元气尚可

很多人都有心脏早搏的现象。从脉象上来说,早搏会出现“突、突、突”跳得特别快的现象。

打个比喻,身强力壮的人因为元气十足,所以给自行车打气时一管子就可以打到底,这打到底就相当于人体正常的心跳。当人生病时元气不足,就没劲了,这时打气就会通过加速的方式打半管气,这个加速的方式就有点类似于心脏早搏。

肾精没劲时,需要用加快的方式完成它一天的工作,就好像开车一样,汽车的发动机就相当于心脏,当油跟不上的时候,车有时候会“突突”地往前跳两下,这就是早搏,它提示我们需要加油了。

(2)心脏间歇——元气大虚的象

心脏间歇也可以用打气来作比喻,就相当于打了一下后再打半下,然后就需要歇口气。

*心脏间歇没有规律:病人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心脏间歇会慢慢地消失掉。

*心脏间歇有规律,就要出大事,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注意。

5、避免引发心脏病的生活陋习

(1)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会引发心脏病

*春节期间常有人突发心肌梗塞,这是为什么呢?

喜则气缓,人一过喜,心气就会散掉,因为喜这种情志是跟心相关的。过春节的时候,全家都会团聚,这样的日子老人格外高兴。对于上岁数的人,本来心气就有点散,一高兴再加上大吃大喝,胃气不足,使得心气全部跑到胃那里帮助消化食物了,人就会出现心肌梗塞的情况。

*为什么心气会帮助胃气呢?这其中蕴含着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认为,火生土。五脏之中,心为火,脾胃为土。火生土,就是说心(火)是胃(土)的母亲,而胃就是心的儿子;五脏之中的脾与六腑之中的胃为阴阳关系。五脏为阴,五脏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它们就像高级官员,虽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它们作用很重要,要统摄底下的六腑(百姓)。底下的六腑干了活,就要交租税给五脏。所以,可以说五脏是收钱的部门,钱就相当于人体的精,精足了,人的身体就强壮了。

五脏之一的脾为阴,六腑之中的胃为阳,这个阳(胃)运化起来就要把所有的营养物质提供给阴。而胃气如果不足,胃会向谁借“钱”呢?是向与自己有阴阳关系、且主收敛的老婆(脾)要呢,还是向有生育关系的母亲(心)要呢?答案是很简单的,老婆(脾)是主收敛的,是收钱的匣子,可不是搂钱的耙子,管它要自然要不到。所以当儿子(胃)的要是缺钱了,最好方法就是跟母亲(心)要,一定要的到。这就叫“子盗母气”。

故此,当人身体本来已经很虚弱,一旦要是胃气夺了心气,就很有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这就是为什么人吃撑着了会引发心脏病的原因。

(2)便秘会引发心脏病

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肺气和大肠是相互关联的。如果病人大便干燥,大便的时候就会憋一口气往下使劲去排便。这时,病人肺心之气如果很虚,大便又急着往下行,下面使劲排泄,在大便排出的一瞬间,底下一空,上面立刻就会空掉,这样就会促使心脏病发作。

从头到脚说健康(6-4)五脏六腑之肺

一、肺主气,司呼吸

1、肺主气

气从何来?——“人受气于谷”。

人体中的气来自于食物,从中焦脾胃中来,中焦产生的精华就为气。

《黄帝内经》——“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人所吃的东西的精华上输于肺,由肺再将人体精微物质转输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这样全身上下都有力气。

2、《黄帝内经》——“肺司呼吸”。

肺的一个功能就是主管呼吸。

呼吸是利用胸膈上下的运动来升降气机,人体的气机当中最难以掌控的就是主条达的肝与主肃降的肺,这一升一降之间的掌控与平衡在治疗里非常重要。如果能将肝和肺的功能调节好,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就叫“降龙伏虎”。

传统养生学及练功夫都非常强调调理呼吸——要利用胸膈的上下运动来积精累气,达到阴阳相交的目的。

3、肺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叫做“治节出焉”

治就是安定、稳定、正常的意思;节在这里就是指节气,“治节出焉”就是说如果肺气正常,人体内的正常治理和调节都可以靠肺的肃降功能来完成。

比如说,有些老人在节气转换的时候会出现骨节疼痛,或皮肤湿疹容易长在关节处,这种疾病就和节气有关,因为人体的气跟季节密切相关

二、肺的疾病

肺经:从中府、云门出来,沿着手臂内侧最上缘走过来的,一直走到大拇指的内缘。

一般来讲,肺经出现问题会导致身体出现以下病症:手臂疼痛,手掌心灼热,肩背疼痛。

肺气虚的人还有一个象也很明显,中医里叫“小便数而欠”(即去小便的次数很多,但每次尿得又很少)。

肺气虚还会导致尿色发生变化,因为在肺主肃降的过程中,营养物会出现一些变化,尿色也会因此而变化。

1、咳嗽——肺病之中最普遍

治咳嗽全从肺治是有问题的,《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

闻诊:如果咳嗽是膨膨而喘咳,咳嗽声很嘹亮的话,是肺咳;

一会儿咳一声,声音很虚弱的话,有可能是大肠咳或肾咳。

分类: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1)外感咳嗽是风寒、暑湿、燥火等一些外部节气的变化或者邪气横行所造成的,外感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身痛、咳嗽等症状。

(2)内伤咳嗽属于虚证的咳,为阴盛阳虚,大多久治不愈,人慢慢地虚弱下去。

刚得此病时,有的人是实咳,膨膨而喘咳,咳声特别嘹亮——身体还有劲;

如果咳嗽出来的是黄痰——体内还能够化火,基本上已经接近治愈;

当咳嗽的声音越来越小,出现青痰的时候——身体已经很虚弱;

如果咳嗽出来的是白痰(命痰)——已经把体内里的一些精华搜出来,是一种很危险的象。

得这种病的人一般喜欢吃辛辣的食物,因为辛的东西可以起到辛润的作用,这也是人体自救的一种体现。

治病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往下压的治法,一种是往外宣的治法。久咳虚证最好用宣法,把病藏在里面是隐患,宣出去便可治愈。

2、肺结核——比较常见也比较严重

*发病原因:

脾胃(土)不生肺(金)。脾胃(土)太弱不足以生肺(金)的话,就会得肺结核病。

久治不愈的肺结核病跟肝肾虚弱也密切相关。五脏六腑之间有重要的关联性,比如脾胃特别虚弱,中焦脾胃会没劲,上焦也会没劲,而中焦的劲又来源于下焦,就是来源于肝肾。

*症状:

(1)子午潮热

子时(夜里23点到凌晨1点,一阳生)和午时(中午11点到13点,一阴生)是阴阳转换的时间段,如果阴阳气机不融洽、不和谐,就会阳气浮越而不藏或者是虚阳外越,阳气不断地往外冒,人体就会感觉潮热。

(2)盗汗不止

夜间本应该阳气敛藏,但是肺结核患者阳气太弱,收藏不住,就会出现盗汗的现象。

(3)逐渐面黄肌瘦

患肺结核的人的脸色发黄,而且变得极瘦。面黄是土气外泄、脾胃很弱的象。因为脾主肌肉,脾胃极其衰弱的话,肌肉就会极度消瘦。

(4)浑身乏力

人脾湿太重,就会经常拉稀,并产生困倦,喜欢躺在床上,这是没有力气的象,原因是肺朝百脉,如果百脉不足,整个人的气机就会很虚,周身不利。肺气虚会导致全身无力。

3、哮喘病——一种常见的肺病。

得哮喘病的人往往在小时候会有发烧史或者过度服药史,得病之时如果没有吃对药,就有可能把正气消耗掉,寒邪就会趁机进入脏腑。

哮喘病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先是感冒,然后是鼻窦炎、咽炎、气管炎,气管炎后是哮喘,病一步一步地往下走、逐步加深。哮喘已是这种病很深层面的一个表现。实际上,哮喘应该是下焦的病,即是肾病。

(1)人吸气时间长,呼气时间短——水邪上泛。

用药很简单,上焦的病一般用苓桂术甘汤来治,下焦的病一般用真武汤之类的药来治疗。真武汤里会有细辛这味药,因为它是搜肾寒的。具体在用药方面还是要通过咨询医生来决定。

(2)吸气特别短,呼气特别长——“肾不纳气(肾精不足以把气吸进去)。

治疗这种哮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之类的药,具体到个人情况还是要咨询医生。

注意事项:

(1)现在很多人在求医无门的情况下,有时会自己乱看书、乱服药;这是要出问题的。如果小孩得了鼻窦炎、咽炎,多数家长觉得既然孩子有炎症,那就给他吃消炎药吧,结果是消炎药把病往里引,小孩又没有那么大的代谢能量,导致病虽被压下去了,可在体内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建议:别轻易乱吃药;掌握一些医理,不可以病急乱投医,虽说古有“久病成医”的说法,也要沉下心来的人才能成医,把医理学明白了,才知道对错。

(2)现在很多人在呼吸上都有问题,有的人呼吸太浅,就在胸膈以上;有的人稍深一些,但也不是正确的呼吸方式,我们应该学习腹式呼吸。

4、流感及“时尚”病——春、秋两季经常会大规模发生。

“冬不养阳,春病必温”,意思就是冬天不好好养藏,春天一定会得瘟病;

“春不养阳,夏病必暑”,意思是春天不好好生发,到了夏天一定得暑病;

“夏不养阳,秋病必燥”,意思是夏天不好好生发,到了秋天一定会得燥病;

“秋不养阳,冬病必寒”,意思是如果秋天不好好养阳气,到了冬天一定会得寒邪之证,例如会出现咳嗽等病症。

养生必须要看前三步、后三步。要想规避这些,就要悟到“一天当中有四季,一年当中有四季,一生当中也有四季”的道理,要把四季之道把握好,同时也要掌握一个根本的养生原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对人来说:人年轻的时候就要好好学习,好好地发展自己;到了中年的时候,该收获的时候就要去收获;到老年的时候,该敛藏的就要敛藏,所以人老的时候“戒之在得”,要懂得知足。

从疫情发生来说,春季的疫情多从南方开始,这跟气候相关。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逐步向北;而秋季的疫情多从北方开始,随着温度的降低向南方发展,这是流行病随气候、温度变化而变化的一个规律。

流行病肆虐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被感染,肯定会有一些人毫发无伤。

以“非典”为例,当时老人和孩子得“非典”的人并不多,原因就在于现代社会中,只有老人和孩子生活是有规律的觉。而那些被“非典”击倒的人多为壮年人,他们的生活习性很有问题,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冬天又常无度地耗散自己。

不光说流行性感冒是“时尚”病,其实现在很多病都是“时尚”病,只要你过着极其不规律的生活,不符合养生规律,比如到了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不该结婚的年龄偏偏要去结婚,这些都属于不“守时守位”,那“时尚”病自然会找上门来!

太过随性的生活对人体来讲是有伤害的。我们一生要因循着四季养生的规律去生活,只有有规律的生活,才能保养好身体。

津的功能过度是由于大肠的问题所造成,大肠主津所生病(便秘和腹泻),根本原因都是“阳明燥火”和津的问题。所以,不能靠拉稀的方法治便秘。

凡是刚刚发现糖尿病指标不正常的人,一定要注意正常吃饭,因为你本来脾胃功能就弱,再不好好吃饭,会越发地没劲。一般情况下,只要饮食规律,锻炼身体,很快就会好转。

(2)糖尿病的保健预防

第一,饮食要坚持少荤多素的原则。

在糖尿病初期,病人应该多以黄豆等豆类食品为主。

第二,少懒多动。

脾主运化,也就是干活的,如果你不让脾干活,反而对它的损伤更大。

患糖尿病的初始阶段不要太在意指标,要在生活当中注意锻炼,吃好睡好,这样病情就很容易得到改善。

有的人特别看重各项指标,我想说的是,人不是靠指标活着,而是靠感觉活着,只要你感觉很好,你就是很好。指标是靠不住的,人老的时候,像血压的指标一定会升高,老盯着血压140干什么,如果你的血压到150了都没有太晕,这说明你需要这么大的压力,身体的本能就在通过用加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过分地看重指标,没有多大意义,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

第三,补脾阳和肾阳。

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主统血,治糖尿病一定要补脾阳和肾阳,就是补脾的运化功能(即让脾重新好好去工作),而不是补脾阴,这个要特别注意区别。

第四,灸法可以治疗糖尿病。

治疗糖尿病可重灸关元穴(助脾阳,并能让命门火大动起来)和中脘穴(可治脾胃,位于剑突和肚脐连线的中点)。

糖尿病中期的治疗有一个方子:每顿饭都以黄豆为主食,多吃黄豆饭、蔬菜和豆制品,只吃少量的瘦肉。一般人两三个月就可以痊愈,而且连药都不用服。但是每天要坚持锻炼身体,这很重要。

3、胰腺炎和胰腺癌

胰腺跟饮食密切相关。当食物进入胃后,人体就会发出信号,这时胰腺就会分泌胰液,肝胆就会分泌胆汁。所以,人吃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胰腺分泌胰液帮助消化食物,营养物质也会白白地流失。

人得胰腺炎、胰腺癌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暴饮暴食,饮食极度不规律。

第二,吃的很好,但缺乏运动。

第三,心情郁闷,思虑伤脾,生活压力过大,又不懂得发泄。

第四,房事过度,欲望太多,也暗耗肾精。

以上四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胰腺炎。胰腺炎仅仅是很疼痛,如果再不注意,继续发展下去,就导致癌症。

三、脾的养生注意事项

1、好好吃饭。因循着“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的原则。

2、好好睡觉。根据时辰养生法,每天夜里10点多钟就上床去睡,早上睡到自然醒;另外该大便的时候要去大便,不要憋着。

3、少生气。人活一世,要学会把事情看开,不要于事无补地自寻烦恼。

4、多运动。

上面说的这些,其实是中国传统养生里最重要的道理,看上去简单,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四、营养过剩可导致疑难杂症

现在的很多疑难杂症都和营养过剩、不注意锻炼有关。

吃的高营养食物过多,而我们的身体并不具备完全消化和吸收它们的能力,这些东西也只会成为身体内一堆没用的垃圾。如果再不积极锻炼身体,垃圾便堆积成有害物质。

假如吃饱了不运动,就算营养到了肌肉,无形中增加了脾的工作量。

如果始终不能消化这些营养,慢慢地就会在身体内凝滞成湿气。最终使得人体多调一份元气上来把湿气化掉,就是说不运动也会耗散元气。

从头到脚说健康(6-7)五脏六腑之肝

一、肝的功能

1、肝主藏血

肝的重要功能是一个过滤和藏血的过程。

 

“人卧则血归于肝”,人只要一躺下,肝主藏血的功能就能够发挥。肝就像一个阀门一样,人只要一闭眼或一睡着,阀门(肝)就会关小或者关上。也就是说,只要合上眼睛,人体的整个代谢就开始放缓。对人体来说,代谢的放缓是一种保护功能。

肝能藏住血,身体就能正常运转:

* “肝受血而能视”,眼睛之所以能看见东西是由于血的作用,肝提供了血给眼睛“而能视”;

* “足受血而能步”,血脉只有到达脚上,人才能够行走,走路才有劲儿;

* “掌受血而能握”,血能走到手上,才能握起拳头,如果握不起来就跟血不足有关;

* “指受血而能摄”,血能到达手指尖,人才能完成各种很精细的动作。

【 恶血】:

如果刚刚睡醒就受风,会使得血凝于肌肤之间,此血称为恶血。

这种恶血对人体来说伤害巨大,会导致一些很严重的疾病;如果血凝固在血脉中就会形成血栓,导致血流不畅;如果血凝于手足,就会出现厥症,即四肢冰凉的症状。

预防:在睡觉以及刚刚醒来之时,要注意避风,这样才能保障气血流畅。

治疗:一般来说,耳朵后面会出现青筋,在这里采用放血的方法把恶血散掉。

2、闭目养肝

在传统养生中,非常强调通过常闭眼来养肝。

对于肝来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闭眼就是补,相当于固摄(保存现有实力);尤其在精不足的情况下,保存现有实力就算大补。

在看电脑的时候,每隔半个小时或一小时就要闭闭眼,让眼睛稍微休息一会儿,闭一会儿眼就相当于“藏”,这对人来说非常有好处。

3、五脏与五华

(1)五脏分别有五种不同的表现,这五种表现称为五华.

肝血、肝气在人体上的表现就是手(爪)

五脏与五华的对应关系表

五脏:肺 、 肝 、 肾、 心 、脾

五华:毛、手(爪)、发、面色、唇

(2)“肝变动为握”:

手的握力出现问题,说明肝出了问题。

指甲与肝血有关,指甲上有竖楞,说明肝功能出现问题。

指甲先有竖楞后逐渐出现横楞,并且一点点往上长,说明身体在恢复之中。

(3)其他四脏对应的人体表现:

心之华为面色,脸色苍白就是心血不足的象;

脾之华为唇,嘴唇干瘪无血色就是脾虚;

肺之华为毛,如果皮毛憔悴或者很不滋润,就意味着肺的功能出现了问题;

肾之华为发,如果头发干枯变白就是肾精不足所引起的。

4、五脏与五变

(1)五变:五脏的功能所对应出现的五种不同的变化,“变”指“病变”。

五脏与五变的对应关系表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变:咳、握、栗、忧、哕

(2)解释:

肝——握力的减弱上;

心——气机内收,四肢厥逆,就是手脚冰凉;

脾——哕症,就是因胃气不降而往上打嗝;

在揉腹前先开带脉,就是把左手放在肚脐,右手放在后腰,沿着腰带一圈来回按摩腰36下即可。双手摩热之后,还可捂住腰眼,因为肝肾同源,护肾就是护肝。

第二,揉腹。

揉腹破郁法的关键是先泻(逆时针揉)后补(顺时针揉),通过揉腹达到通畅经脉的目的。

先逆时针地去揉,把手掌心的劳宫穴对着自己的肚脐,女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男子反之,尽量大面积地揉腹,最好能揉到肝区的部分(肝在右肋骨下面),逆时针揉完了再顺时针揉。

每天坚持,揉的次数以36为基数,每次是36的倍数即可,时间自己掌握。

破郁法最重要的原则是晚上睡觉前要揉,早晨起床也可再加一次,长期坚持对身体大有好处。

不经常运动,肌肤腠理之间尤其是肚子上会形成的条索状或其他形状的筋结,导致身体的不适。如果在揉腹中,看到哪个地方有筋结,一定要用手指把它逐渐地拨开.

揉腹还能够把腹水泄掉,改善代谢能力,对恢复肝的功能非常有好处。

三、酒文化与肝脏保健

“烟酒,奇物也。烟是热性之物;酒就更加奇妙,具有水火二性,表面看上去是水,点着了却是火;酒还主生发之机,这大概就是中国酒文化绵延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1、无酒不成席,何不饮雅酒

中国非常讲究饮食文化,“无酒不成席”。

古人喝酒是很注重节奏,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推杯换盏、狂饮无度,而是常把喝酒作为一种仪式,一定要有歌舞助兴,在观赏中慢慢品味,有意放缓节奏。

古代喝酒一定是烫过的,边饮佳酿,边吟诗作画,不仅情致高雅,还十分有利于健康。

现代人常常省略了酒在养生中的奇妙功用,仅当作应酬之物。

《黄帝内经》讲“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说的就是如果你滥饮无度的话,必将会导致一种非理性的生活方式。

2、酒可入药

人只能微量饮酒,借饮酒之机,稍微地宣一下、生发一下,这对人体是有好处的。在冬季养生当中,也建议大家喝一点酒,酒要加热喝,不能凉喝。对女性而言,醪糟是最能补女性气血的,对身体有好处,可经常用些。

人如果在喝酒上不节制,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尤其是男性。从生理上讲,男性没有月经,因此,男性肝疏泄的能量和渠道就少;而女性有月经,女性的疏泄渠道就比男性多,女性可以通过月经把肝郁疏泄掉一部分。

女性妇科症里有些病恰恰需要用酒来宣一下。但是对于男性病来说,用酒就不太好,除非是当男性病很重的时候,比如一些过于郁滞的病有可能用到酒,中医里有一个方子叫当归四逆汤,在服用时里面一定要加黄酒,这是因为黄酒对疏通经脉有功效,而且,可以引领诸药到肝经。

另外,还要说的是,肝经在人体当中是最奇特的,它直接绕生殖器而循行。肝病以及中度糖尿病人都属于肝受到了损伤,这就会影响到患病者的性功能。所以此类病人要注意对酒有所规避。

 

从头到脚说健康(6-8)五脏六腑之胆

一、胆主生发之机

《黄帝内经》认为肝与胆相表里,“肝胆相照”。

胆的主要功能是主生发——晚上23点到凌晨1点,胆经当令

这个时间段是胆经上岗值班,这时只要胆一生发,一阳生起来,后面的阳就会陆续跟上来,慢慢地全身都会生发;但只要胆不生发,全身就都无法生发。

二、胆病——胆囊炎、胆结石

1、症状:

胆生发不起来,人的两颊就会发青——胆气郁滞的象;

有的人会面如蒙尘——被压抑过度的象,一般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和那些常受“夹板气”的人容易患此疾病。

2、胆囊疾病病因——跟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1)如睡觉很晚,从来不睡子午觉(子时指晚上23点到凌晨1点;午时指上午11点到下午13点),这种人以文字工作者居多。

(2)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胆病,因为胆汁的分泌跟食物相关,过度吃饭和饮酒都会造成胆汁分泌的紊乱。

(3)情志过度压抑也会使得胆无法生发,造成胆囊方面的疾患。

3、胆结石病因

(1)人的气不足会造成虚火过旺,导致“津”(液体向外渗透)的功能过强,就会使饱和的胆汁溶液产生结晶,于是就产生了胆结石。

(2)蛔虫的钻入也是产生胆结石的原因之一。

从头到脚说健康(6-9)五脏六腑之肾

一、肾的功能

1、肾为封藏之本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中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肾主藏,是精凝聚的地方;精藏在肾里,元气也藏于肾,可见肾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

精——相当于血里面的营养物质、最精华的东西;

血——带着精往前走的舟船。

精就像钱,当人体缺少某种东西的时候,比如说缺红细胞或者白细胞了,这个钱(精)就可以去立刻变现;血这只舟船带着精往前走。心主血脉,心能够把血泵出去,使血到达人体的各个末梢。

2、肾为作强之官

《黄帝内经》把肾比作作强之官(相当于大力士)。

我们人的力气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是从腰来的!从肾发出的力才叫做力量。

做个比方:一般来讲古代的战车上面一定要坐三个人,坐在前面中间的是车夫;左为贵,左边坐的是君主、将军或者元帅;右边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力士。大力士有两个用处:一是保护君主;二是要推车。

心和肾之间的相互关系——肾是护佑心的。

最严重的一种心脏病是由于肾精大伤所导致的心脏病。

二、肾病与肾的保健

1、浮肿——肾病最常见的症状

肾主水,如果肾阳不足,水液就会四溢,造成浮肿以及腹胀、腰痛、肩背痛,

更严重的有可能会出现眩晕。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里,膀胱为表,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肾就相当于妻子,膀胱就相当于丈夫。“夫妻本是同命鸟”,两方中谁出了问题,另外一方都脱不了干系,会彼此影响。

2、干燥症——在生活中属常见病,发病率很高。

干燥症、水肿这类病虽然是肾病,但从内在的角度来说跟太阳膀胱经的经气不足有关,正是因为阳的工作力量太差了。

治疗这类病的时候,不能只治肾而不治膀胱。

膀胱经——主阳、主气、主表;人体后面最长的一条很重要的经脉。

肾——主水、主里、主阴。

3、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症

(1)症状——血脂黏稠、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口渴和便秘

(2)病因——脾、肾两脏的病变

主要是由于肾精不足造成虚火过旺,津的功能过度,以及营养液的功能不足,最终导致组织液全都排泄掉了,所以就会导致血的黏度过高。

(3)预防与治疗

注意饮食结构、锻炼身体和保证睡眠等一些措施来避免患三高症。

治疗三高症的首要一点就是一定要做运动,通过加强锻炼使得膀胱经气足起来,这样就能把体内垃圾一类的东西代谢掉,自然就可以恢复健康。

4、房劳与肾耗

劳则气耗,中医里说的“劳”都是指“房劳”,耗的是肾气。

古代所谓用房中术治病的道理:房劳就会出现喘息(里)和出汗(表),过性生活可以使“里”和“表”全都通畅,对健康有益。

过性生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人只能在身体好的前提下过性生活,这样内外经脉都会通畅;但在人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过性生活,就是消耗,而且是重度消耗,因此要慎行。

5、恐则气下

从情志上讲,恐则气下,过恐会影响肾的功能。气的下行会导致很多问题,例如下焦腹胀等。

从头到脚说健康(6-10)五脏六腑之大小肠

一、为什么看病时大夫都问大小便如何?

“入国问俗”

“入家问讳”

“上堂问礼”

“临病人问便”

【原因】:

“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大小便的问题不单纯是肠胃的问题,问“二便”是在了解肺、心、肾的功能,肺、心、肾跟大小便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比如,当小便出现一些问题时,与肾气足不足、命门火衰不衰都密切相关。

肺寒的话,一定会导致大肠寒;

小肠吸收出问题,心脏一定出现问题,小肠吸收的东西是跟心连在一起的。

二、大小肠病

1、便秘——大肠常见的问题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就是对病人都要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病情甄别,辨明到底是病在太阳证、少阴证还是在厥阴证上。根据证的具体情况对证下药。

“症”指是病象,比如说便秘是一种病;

“证”,就是一定要看归属问题。只有辨对了“证”,才能下药。

【认识误区】

有的人通过吃寒性的食物使自己拉稀,想以此来治疗便秘。这个方法不可行,久而久之,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伤。

【判断病因】

(1)阳虚便秘——神情比较冷漠,脸上看不到神采,容易疲惫,但没有腹胀的问题。治疗常用白通汤。

(2)阴虚便秘——胸烦气躁,常吐黄痰。治疗常用麻仁丸。

(3)阳明胃实证——常会出现胡说八道、口臭气粗等症状。《伤寒论》治疗可用大小承气汤。

2、泄泻

病因——湿邪,就是湿气不化。湿邪不化主要是因为命门火衰,就是人体内的火不足造成。

【五更泄】--早上四五点钟时狂泻,而且这种病容易久治不愈。

(1)隔姜灸。

把一片厚厚的姜放在肚脐上,然后放上艾炷点燃重灼肚脐,要长久坚持才会有效果。

(2)同仁堂的附子理中丸。

3、溃疡性结肠炎

【病史】

一般来说,长期饮用冷饮、饮食习惯不当、处于压抑状态以及使用空调,就有可能造成肺寒,久而久之可能形成为胃寒,一步一步往下压,就有可能形成肠寒,会得溃疡性结肠炎。

【西医治疗】

(1)到目前为止,西医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不治之症。

(2)西医一提到炎症就要用抗生素,而溃疡性结肠炎越用抗生素越糟糕。因为抗生素会改变人体的菌群,不断的菌群改变会增加治病的难度,越去杀菌,越使得大肠内壁的能量减弱,使治疗适得其反。

【拒绝冷饮】

喝冷饮是一大忧患,无节制地喝下去,未来得肠癌的人会越来越多。

要教育一代年轻人,首先就要从拒绝喝冷饮开始。既然明白了得病的原理,就要从源头上把问题彻底解决。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性,给他们一个健康的未来。这才是做家长的责任,才是真正地关爱孩子。

4、其他大肠病

胃中寒——腹胀;

肠中寒——肠鸣、泻泄(飧泄,吃的饭没有被消化,吃什么直接排泄什么);

大肠寒——引发“当脐而痛(肚脐周围特别疼痛),甚至不能久站,连带的前阴也会疼痛。

【食疗】

(1)当归生姜羊肉汤:

汤的做法为:当归3两、生姜5两、羊肉1斤,炖煮以后让病人服用。

这个方子也可以用来对治疗产后腹痛、产后瘀血等病。

在冬至前一阳生之际,可以喝,它补阳的作用也非常好,利于养生保健。

(2)虫草鸭汤

在冬至以后阳气升起来(要吃平性或者偏寒性的东西,这样与阳气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可以喝些来养生。

鸭子属阴性,本应该烤了吃;中国养生学中所说的煲鸭汤,用的一定是老鸭,就是阴阳之性已经不太明显的鸭,已经很平和,用它煲鸭汤是取其平性、中性。

5、膀胱病——本节说的膀胱病单纯指小便的问题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产生尿,并把尿推出体外。所以人撒尿的问题与膀胱的气化功能有关。

(1)遗尿

一两岁的小孩子身体尚未发育健全,在这种肾气未充足的情况下都会遗尿,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用治疗,尽可顺其自然。

遗尿对于老人来说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老人的肾阳衰退,已经固摄不住了,固摄的力量与年轻时相比相差很多,气化能力不够,所以每次尿的也少,还常遗尿。

有些中年人也出现遗尿,这就要检查身体的状况是否有问题了。

(2)癃闭

症状:想尿但尿不出来,憋得慌,甚至造成小腹胀痛。

病因:属于膀胱不能气化所致。

三、大小肠养生法

1、上厕所时不可说话 ——在日常生活中补肾。

中医认为,上厕所大小便的时候,一定要咬牙,咬牙能固摄住肾气,尤其是在肾精上损害偏大的男人。

因为牙为肾之齿,是肾精华的外现。

但不能乱咬牙,死咬着不放更耗肾气;而应该是“肾齿两枚如咬物”,就是好像有两个枣核在两个后槽牙之间,微微地咬着。

解手的时候处于一个吸气、气往里收的状态。咬牙,并且提起脚后跟,就等于补了肾气。

2、阴阳熨脐法

运用“热为阳,冷为阴”的道理来治病,故名阴阳熨脐法。这种方法对治疗尿不出、癃闭的问题很有作用。

用一斤葱白(葱最前面最白的那段),把葱须子去掉,捣烂加麝香(麝香主通窜、开窍的,因为不通才会胀痛,但最好避免使用该药),用纱布包好,分成两包。取一包放在肚脐(神阙穴)上,用热熨斗熨五分钟,不可烫灼皮肤。另外一包用冷熨斗熨。反反复复用冷热熨斗熨几次。

3、外达法

有的人在外面冻着了,回家后撒不出尿来。因为气化不足,导致憋在里面尿不出。

用葱白煎成一锅汤,倒入桶里,人在里面泡着,水要没过肚脐,泡着泡着身体就开始冒热气,如果这时候有了尿意,就尿在桶里,因为人一旦出来后就会感觉到冷,尿就又憋回去了。

四、葱、姜和大蒜的妙用

1、葱的妙用

葱有几个别名——菜伯、和事草、肺之菜等等。

(1)菜伯

中医给葱取的名叫“菜伯”,就是认为葱是菜里的大哥,这也说明了葱很被看重。

(2)和事草

生用主辛散,是开散的;

熟用主甘温,偏甜、偏温性。

吃北京烤鸭的时候会将葱丝卷入饼中一起吃,道理就在于鸭子本身是寒性的,与生葱一起吃就符合饮食的平衡特性了。

(3)肺之菜

葱还有一个特性是外实里空,而且葱白是入肺的。

吃葱对人体非常有好处,它有发汗解肌的作用,通上下之阳气、通窍;此外,它还能通二便。葱既能补肺,还能滋润大肠,对人体的上下都有好处。

葱还有个好处,它可以通气解毒。古人认为葱可以解鱼肉之毒,所以在做鱼做肉时多放一些葱是非常好的。在菜中放葱对人体也有好处,会利耳明目。

(4)白通汤——宣三焦、通行三焦的药

其主要成分就是葱白、附子和干姜。

葱白在这味药里的作用就是宣散上焦,从五行的颜色来说,白颜色也是入上焦的;干姜为黄色,是疏通中焦的;附子是黑色的,是入下焦的。

(5)葱白和生姜煎汤煮

如果女性怀着孕,突然感冒了,可以将葱白和生姜煎汤煮用,喝掉后人会微微发汗,感冒就好了。

用食疗的方法解决感冒,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像妊娠伤寒、着凉感冒一类的疾病,可以一边喝煮好的葱白生姜汤,一边用热水泡脚,让身体微微出汗,这样既可治病,又不会对身体和胎儿造成伤害。

【禁忌】

葱在中药里避讳跟蜜和枣同食,两者相冲。

2、姜的妙用

姜的特性是辛温、散寒、发表的;分生姜和干姜两种。

干姜是母姜,是经过炮制的。干姜是入里的,用干姜就是在体内帮助人疏通气机,干姜通经脉的效果很好。像里虚的证就会用干姜,胃气不舒的话也会用干姜。

生姜是走表的,表被憋住的时候会用到生姜,用生姜来在表层帮助人体疏通气机。

(1)生姜可以止呕,称其为“呕家圣药”。

如果人呕吐不止或者有呕吐症的话,生姜是非常好的药。它可以把痰邪、淤滞的湿邪都散掉。姜皮还可以消水气,消水肿,利湿的效果特别强。如果我们的身体有麻痹不通的地方,也可以用姜。

(2)生姜可以通神明,用于暴卒、中风以及痰性中风、窍被憋导致出现突然的晕倒昏迷等病症。

中医里有一个方子,用姜汁和童便来降火,去救突然晕倒的人。这是因为姜可以开痰,姜汁能够把痰宣开,窍也就不再被憋了。童便就是小男孩儿的尿,它有个很好的作用,因为它是从人体出来的,用它时就会走熟路,向下走,对人体的损伤也小,可以降火,把上面壅滞的火邪给拽下来。

(3)生姜可以解野禽的毒。

古人认为野禽非常喜欢吃一种中药——半夏,由于半夏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野禽身体内也会带有某种毒性。而生姜是最好的解药,能够解野禽身体内的毒。因此,炖制野禽的时候一定要加生姜。

(4)用生姜治疗感冒。

如果外出突然着凉了,刚有感冒症状,最好用生姜、大枣、葱白一起煮成姜汁汤,上边喝姜汤,下边泡脚,上床后就会发汗,第二天就基本好了。

如果是内伤而致的感冒,这么吃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枣和姜能起到固摄脾胃的作用,葱白可散去肺寒。

【生活常识】

(1)生活中有的人有一个不良习惯,喜欢往黄酒或者在其他酒里放些姜丝。

中医认为,久食生姜并同时再喝酒,人体内会形成积热,这样就容易使得眼睛出问题,此外还会使痔疮加重。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夏天,人的阳气像大树一样,会浮在外面,人体的五脏六腑很虚弱,内脏恰恰是最寒湿的,所以夏天一定要吃温热的东西。因此,汤里加上姜这种辛温的东西,会对人体起到一种保护的作用。

人在冬天也有自保功能,身体把阳气全部收回来,用以保护内脏,这时候容易造成五脏六腑郁热的格局,吃些清凉顺气的萝卜就可理顺气机。

(3)“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人每天晚上上床睡觉时不能思想焦虑,也别让脾胃带着很大负担去休息,所以上床前吃点清凉顺气的东西,让身体保持通爽,会有利于睡眠。晚上睡觉前吃点白萝卜或脆萝卜,可以养人的脾胃。假如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把吃水果的习惯改成吃几片萝卜,会对身体很有好处。

起床时之所以吃姜是利用姜的生发之机,起床就是要生发起来,再用姜助一把力。

(4)“夜不食姜,秋不食姜”

夜是主合的,要关闭,天地之气都关闭了,而生姜是主散的。如果夜里吃生姜,那就是天地之气都关闭时,还在拼命地去发散,就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秋天是主收敛的,跟夜一样,也是主收的、主合的。这时候吃姜也是不符合养生规律的。

3、大蒜的妙用

从药性上讲,大蒜属辛温类,开胃健脾,但是由于其味道过浓,一般不把它放进药里。

现在的人已经逐渐认识到,大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经常吃生蒜,对预防很多疾病都有好处。

生活中,有的人酷爱辛辣或者味道特别浓的、具有某种极端性味道的食物,比如臭豆腐,这其实说明这些人有郁滞、窍不通的情况,需要吃这些东西帮助宣窍。中医认为奇臭或奇香的东西能通窍,比如在窍被憋住的情况下,可用苏合香丸来开窍。

(1)大蒜也能起到开窍的作用。

大蒜对五脏都有很好的通利作用。大蒜可以去寒湿,也可以避瘟疫。总而言之,它对免疫力的提高是有一定的帮助。

(2)吃蒜和葱还可以化肉食

做肉菜的时候放葱蒜的道理就在于此,对日常生活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3)大蒜止鼻血

有的人经常流鼻血不止,民间有个方子,就是把大蒜捣成汁,贴在脚心的涌泉穴上。这样可以引壅在上面的火下行,达到止鼻血的目的。

(4)大蒜治水肿

如果腿上出现水肿,民间也有个方子,把蒜捣成汁敷在肚脐上,这种方法可以通下焦、利水,同时可以通便。

(5)大蒜还可以用来做灸,可以用它来隔蒜灸。

最好用很辣的独头蒜,把它切成厚片放在肚脐上,然后灸,这对治痈疽、痈疮非常有好处。

【注意事项】——蒜不可以多食。

多食蒜会耗散人的气,同时也耗散人的血,对眼睛不利。因为蒜是走清窍的,走眼睛,过食蒜容易造成眼睛的损伤或者神经的损伤。

从头到脚说健康(6-11)腹

一、腹部

腹部,是以肚脐为中心,然后上下分成两腹,下面为少腹、小腹,聚集水等东西;上面是大腹,指脾胃。

腹部为阴,所有的阴经都走腹部,比如中线有任脉,两边分别有肝经、肾经、脾经等,只有阳明胃经是一条阳经。

腹部为阴,坚决不可受凉:

(1)小孩子全身都可以不穿衣服,惟独要有个小肚兜,就是怕小孩子腹部受凉。

(2)现在好多女孩子爱穿露脐装,这可是养生学上的大忌,会影响女子的月经和生育。

二、腹部病

肠鸣,肚子里老咕噜咕噜地叫——这是胃病或者是中气不足。

肚里胀气,只要放一个屁,就会觉得特别舒畅,常会觉得身体很重——脾病。

大腹水肿——也是与脾有关,水肿是脾无力化湿而生出来。

三、腹部养生方法

腹部有了上面所提及的毛病,可以从脾着手去治疗。

1、三阴交

三阴交——这个穴位是肝经、肾经、脾经这三条阴经的交汇之所。

取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踝上三寸,如果我们用手按该穴,会有酸胀、酸疼的感觉。

效果:经常按摩三阴交穴对身体有好处,尤其是肝经、肾经、脾经的病都有好处。

2、足三里——人生的第一大养生要穴

“肚腹三里留”。三里,就是指足三里。

取穴:足三里处于胃经上,在膝盖的下缘一横指处(大约三寸)的地方。

效果:长期按摩足三里对脾胃的毛病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对治疗女子痛经也很有效。

3、天姿健身法——锻炼腹部的一个简单易学的好方法

天姿——人还没出世在母腹里的时候,就是保持这样一个姿态。这是人先天具有的姿态,这个姿态对人体来说非常有好处,它可以加大膈肌的运动。

具体做法:我们下蹲时抱住膝盖,然后脚后跟不要翘起,紧紧蹲下。

效果:

(1)我们能坚持按这个要领去练习长蹲,就能减少得高血压、心脏病的概率,同时还可以收缩盆骶的肌肉。

(2)有一些妇女到了一定岁数后常会出现尿失禁的问题,经常憋不住尿,甚至咳嗽一声都能咳出尿来。如果能坚持进行天姿健身法,对治尿失禁是很有疗效的,同时也会提高夫妻间的性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