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彩新娘摄影团购:血压基础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5:59:38

血 压 基 础 知 识
● 什么叫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单位面积侧压。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通常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血压分收缩压和舒张压。当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压力称为收缩压,也称高压;心脏舒张时,动脉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称为舒张压,又叫低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叫脉压。
血压通常以毫米汞柱 (mmHg)表示。也有用千帕 (kPa)表示的。1mmHg = 0.133kPa ,也就是 7.5mmHg =千帕。血压常使用血压计测定,血压计以大气压为基数。如果测得的血压读数为 12.0kPa(90mmHg) 即表示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比大气压高 12.0kPa(90mmHg)。
● 生理血压是怎样调节的?
在生理状态下,人的血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高,也不低。这是由于人体内有一个特殊的血压调节系统,控制着血压的升降。这个调节系统主要通过增减血容量或扩、缩血管,或两者兼而有之,使血压保持平衡。
人体内血压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进行。
1、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脏和四肢肌肉一样,有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神经叫植物神经,如交感神经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乙酰胆碱的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 M 受体,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对抗,相互协调的。
(2)、压力感受器机制 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壁外膜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动脉血压由低逐渐升高时,感觉末梢受压力影响兴奋增加,而发放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达心血管中枢,改变心血管中枢的活动,使降低反射的活动增强,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收缩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而保持动脉压在一定的水平。相反,当血压突然降低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将信息传到血管中枢,降压反射减弱,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3)、 化学感受器系统 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附近存在着化学受体 (感受器) ,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在机体缺氧状态下,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速,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但当血压下降时,感受器受到刺激,它们可发出信号,通过血管舒缩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以调节动脉血压,使之恢复正常。
2、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血液和组织液的一些化学物质对血管平滑肌活动的调节作用。儿茶酚胺类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对心脏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肾素是肾脏分泌的一种激素,可水解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成为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转换酶的作用下,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它可使全身细小动脉收缩,促使肾上腺皮质醛固酮释放增加,钠和水在体内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的神经元组成,贮存于垂体后叶,进入血液后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而缓激肽,前列腺素 E ,心房肽则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的作用。缓激肽的前身是血管舒张素,二者均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前列腺素 E 能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心房肽是一种心脏内分泌激素,它存在于心房肌纤维内,当心房内压增高时,可分泌心房肽。它可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钠的排出,抑制肾素、醛固酮的分泌,从而调整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 怎样测量血压
血压一般是使用血压计来测量的,血压计以大气压为基数。
由于环境、情绪、药物、体位等对血压都有影响。所以在测量血压时要排除这些因素对血压的影响。以得到真实的血压。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1、被测者在测量血压前日,停用一切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被测者在测量血压前 30 分钟禁止吸烟、饮咖啡,并排空膀胱,至少安静休息 5 分钟以上,才能开始测量血压。
2、被测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若疑有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双臂血压。特殊情况下测量血压时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人、糖尿病人及常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测立位血压。立位血压测量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 2 分钟后。不论被测者体位如何,血压计应放在心脏水平。
3、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内气囊至少应包裹 80% 上臂,大多数人的臂围 25~35 cm ,宜使用宽 13 ~ 15cm,长 30 ~ 35cm 规格的气囊袖带,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袖带,儿童用较小袖带。
4、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 2.5cm 。将听诊器的探头置于肘窝肱动脉处。
5 、最好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测量。若使用机械式血压表或符合国际标准( BHS 和 AAMI )的电子血压计,需与水银柱式血压计同时测值校正。
6、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并再升高 30mmHg ( 4.0kPa ),然后以恒定速率( 2 ~ 6mmHg/ 秒)缓慢放气。心率较慢时放气速率也较慢。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7、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Ⅰ时相与第Ⅴ时相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Ⅰ时相,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Ⅴ时相(消失音)。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柯氏音不消失者,以柯氏音第Ⅳ时相(变音)定为舒张压。
8、至少测量 2 次,应间隔 2 分钟重复测量,取 2 次读数的平均记录。如果 2 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5 mmHg,则应相隔 2 分钟后再次测量。然后取 3 次读数或后 2 次读数相近的结果平均数值。
9、左右差异,一般人左右两臂的血压相差不大,但也有人相差超过 20 mmHg 。如果左右两边血压相差超过 10 mmHg ,应分别记录两边的血压。
● 血压测量发生误差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测量血压虽是一项较简单的技术,但若操作不规范,所测血压数值与实际血压相比也常出现误差,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病人的血压情况。那么,造成血压误差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呢?
(1)、 测量血压缺乏耐心 按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建议,测量血压前应让病人先休息几分钟,然后再测量。而且隔几分钟后再复测血压,如此反复三次,才能确定可供临床参考的血压值。而现在很少有人这样 “不厌其烦”地给病人测量血压,多是 “一槌定音”,因此,就很难排除许多因素干扰血压所造成的假象,使血压出现误差。
(2)、偏离听诊点太远 许多测压者在捆好袖带后,并不是仔细触摸动脉最强搏动点,然后再放听诊器头,而是估摸着找个听诊位置。因为偏离听诊点,听到的血压变音和由此作出的诊断,就难免不出误差。
(3)、袖带减压过快 按规定应在阻断血流听不到动脉搏动音后,再缓缓放气减压,使水银柱徐徐下降,读数应精确到2 mmHg。而许多测量血压者,放气减压太快,使水银柱迅速下降,判断误差少说也有6~8 mmHg。他们认为血压正常范围本来很宽,似乎没有必要那么精确,事实上,正常与非正常的临界值也就是几毫米汞柱。
由此可见,测量血压虽然是一项简单的技术,但也蕴含着不少的学问,对此每个测压者都应该注意。
● 什么是偶测血压
被测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测得的血压称为偶测血压。如门诊、体检或普查所测得的血压。
偶测血压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和缺点,如不同的医护人员在同一条件下,测量同一被测对象,血压之间有显著误差;同一被测对象在不同时间的偶测血压也有显著的波动,上述这些缺点大大影响了偶测血压的应用价值,也就是说,单次偶测压不能代表真实的血压值,也不能说明病情的好坏或降压治疗的疗效。
解决偶测血压波动大的问题,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①被测者必须在充分休息的条件下,由医护人员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反复测量血压值,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血压的真实情况。
②有资料表明,部分被测者医护人员所测得的血压值,始终高于病人家属或病人自己所测量的血压值,即白大衣现象,这时可由病人家属或病人自己测量血压。
③使用全自动血压记录仪监测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应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 和AAMI )的监测仪。受测者处在日常生活状态下。测压间隔时间为 15~30 分钟,白昼与夜间的测压间隔时间尽量相同。一般监测 24 小时。如果仅作诊断评价,可以只监测白昼血压。推荐以下参考标准正常值 :
24 小时<130/80mmHg ,白昼<135/85mmHg,夜间<125/75mmHg 。
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均值低10%~20% 。动态血压监测提供 24 小时中、白昼与夜间各时间段血压的平均值和离散度, 能较敏感地、客观地反映实际的血压水平,能观察到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变化的节律性,比诊所偶测血压更为准确。
注意 ,在诊断高血压和低血压疾病时 ,不能依靠单次偶测血压 。“至少应测量非同日静息血压 3 次”。
● 什么是正常血压
在生理状态下 ,人的血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各人生理状态下的血压并不完全相同 ,有些甚至差别很大 ,这叫做个体差异 。但每个人的生理血压是相对稳定的 。这个相对稳定的血压叫做某人正常血压 。
正常血压除存在个体差异外,还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一般说来,女性在更年期前动脉血压比同龄男性的低,更年期后动脉血压升高。男性和女性的动脉血压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收缩压的升高比舒张压的升高更为显著。
正常血压并不是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上 ,而是波动的 ,有周期性变化的特性。正常人冬天血压往往比夏天高,这是季节性波动。昼夜24小时内,上午9~10点钟血压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于夜间睡眠中血压降到最低点,这种差值可达40mmHg ,睡醒时血压可上升 40mmHg左右。起床走动后血压进一步升高。这种昼夜24小时的血压波动,主要与人体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动及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关。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波动与血压波动是平行的,但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高,神经抑制有效时其血压波动就小,如老年人由于压力反射敏感性较低,血压波动就较大。

上图是对一个健康男性的24小时血压变化图(5分钟测一次)。
 
医学上的正常血压 ,是对一定数量人的基础血压通过统计学处理 ,得出的统计学平均数 。 世界卫生组织( WHO ) 的标准是 :
收缩压≤140mmHg(18.6kPa),而舒张压≤90mmHg(12.0kPa) 为成年人的正常血压。
不同年龄的正常血压不同 。下表是不同年龄血压正常范围
 
 
年龄
收缩压
mmHg
舒张压
mmHg
成人
90―140
60―90
新生儿
76
34
1―6月
70―100
30―45
6―12月
90―105
35―45
1―2岁
85―105
40―50
2―7岁
85―105
55―65
7―12岁
90―110
60―75
 
 
 
● 高血压如何分级
解放军306医院 徐世全 2006年11月30日 16:18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血压水平分类分级如下:正常血压分为正常与正常高值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分为三级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进行高血压分级应注意:
不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只要其中有一项达到标准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居于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已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已低于140/90毫米汞柱,亦应诊断为高血压。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将120~139/80~89毫米汞柱定为正常高值。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此水平人群10年中心血管发病的危险较正常血压(120/80毫米汞柱)增加约50%。所以,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应提倡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发生。
附一天之内多次测量血压对身体有没害处:
血压在白天波动在较高的水平,晚上8:00时逐渐下降,夜里2:00-3:00时降到最低谷,凌晨血压急剧上升,在上午6:00—8:00时达到最高峰,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4:00—6:00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如果测量血压最好在血压高峰期比较恰当。
如果想知道服药后血压情况,就要在服药后两个小时再测量一次,以掌握服药的效果,调整用药。必要时因病人有头疼,头昏等血压比较高的病状,就要随时随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