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域2.4终极版口袋:发展养老服务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8:04:12
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2010年国家继续开展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安徽省首次被列入全国试点省份。芜湖市继被列入全国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安徽省8个建设项目试点城市后,又再次被列入全国2010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安徽省6个试点城市之一。
近期,市发改委会同民政部门向省、国家发改委编报了《芜湖市2010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建议方案》,该方案包括项目数4个,总建筑面积13100平方米,总投资1850万元,其中申请国债资金925万元,地方配套925万元,分别是:
芜湖市福利院老年服务楼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申请国债资金6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
镜湖区大砻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总投资210万元,其中申请国债资金105万元,地方配套105万元。
弋江区弋江嘉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总投资210万元,其中申请国债资金105万元,地方配套105万元。
芜湖市光荣院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总投资230万元,其中申请国债资金115万元,地方配套115万元。
兰州市被确定为全国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家政|家政服务|家...
2010年9月24日... 全国先进服务单位 中国家庭服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居家养老政府指定机构 ...兰州市被列为全国标准化菜市场、家政服务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三项建设...
www.wjjz.net/news/hydt/2010-09/4815c4aeba ... 2011-3-30 -百度快照
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经验
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5-29
——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调研情况
西城区早在1982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西城区老龄人口超过1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2岁。2004年老龄人口14.3万,占区总人口的20%。据预测,到2020年,全区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30%,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明显增多,平均预期寿命超过85岁,西城区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的压力。而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但老年人习惯于既定的生活方式和熟悉的社区居住环境,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从观念上和心理上更愿意在家中接受各种养老服务。另一方面,西城区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物质条件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到来的,发展社会养老的资金和地域空间有限,不可能建设大规模的养老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因此,单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开展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必然。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和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具有投资少、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岚清同志多次强调“老龄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在基层”,老龄工作需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符合中国实际,代表城市社区养老发展的方向,对于探索具有北京特色、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服务的新路子,加强社区老龄工作,推动社区建设和北京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适应西城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满足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2005年北京市和西城区选择了月坛街道汽南社区和德胜街道进行无围墙养老院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概况
西城区月坛街道汽车局河南社区居委会(简称汽南社区居委会)地处西城区南部边缘、南临宣武、西靠海淀,是一处兴建于50年代的老居民住宅小区,小区面积9.9万平方米,现有常住居民3000户、近50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300人,占居民总人口的22%,70岁以上老人约占老年人的50%,空巢家庭有160户(其中有配偶的空巢家庭122户,独居的空巢家庭38户)。德胜街道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1390人,占街道总人口的19%,80岁及以上老年人994人,空巢老人1707人。汽南社区和德胜街道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大批“单位人”退休后变为“社会人”,社区成为老年人主要聚集地,老年人群体对社区的依附性也越来越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解决社区老年人养老难题必须本着求真务实精神,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去解决养老问题,让老人满意,这不仅涉及到老年人自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区发展。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绝大部分老人都把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作为首选。汽南社区和德胜街道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将把依托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与居家养老结合一起,来构筑无围墙养老院,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实践,不断加以完善。
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思路
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福利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新探索,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领域的新拓展。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西城区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循序渐进。首先是先试点后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是新事物,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在面上逐步推广。其次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社会福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明显超前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合理分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坚持由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民间组织、服务机构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责与分工,共同做好推进工作。政府是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确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预算、综合协调及有关的监管工作。民间组织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主体,它接受政府委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和服务对象的评估工作,按时完成政府交办的任务。服务机构面向老年人直接开展面对面的服务,其职责是做好服务人员的选派、管理、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服务质量监督等工作。
3、构建网络。形成就近、便捷、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是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在构建服务网络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做到“雪中送炭”,防止供需脱节,避免摆花架子和形式主义。同时,应教育服务人员为老年人开展“人性化”服务,防止“模式化”倾向。目前,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应以街道或社区为基本范围,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孵化一批规模较大、企业化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形成网络,实行跨区域服务。
4、加强培训。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培训中,应有统一的大纲、教材,有一支优秀的师资力量,有一批经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社会办学机构,并颁发经国家认可的全国(至少是省市)通用的资格证书,从而把居家养老服务的教育培训融入到社会的大教育系统之中,进行社会化管理,建立社会福利的人才高地。汽南社区为解决服务人员来源问题,2004年11月曾在延庆区招收了50名服务人员,缓解了当时服务人员需求的矛盾。德胜街道为搞好养老院建设,还组织建立居家养老专职服务员队伍,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并颁发上岗证。
5、完善政策。目前,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深,使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较浓的行政色彩。为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初始阶段政府的行政推进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长期下去,这种管理模式则会阻碍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居家养老服务的不断推进,政府应从具体事务中逐步淡出,集中精力开展管理工作,从更高层面给予居家养老服务更多、更大的支持。政府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工作有两项:一是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发展;二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把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列入。
三、养老模式
推行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发展完善、有效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必须以构建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即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设立老人生活中所需的一切服务项目。在试点过程中,汽南社区和德胜街道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居家养老模式;汽南社区的模式是以民办非企业组织为依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而德胜街道则以社区养老院为依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1、汽南模式。汽南无围墙养老院是在市、区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建立起来的,他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从属于汽南社区建设协会。汽南社区建设协会是2004年由汽南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经核准注册的全市第一家社区层面的社会团体。汽南社区创办的无围墙养老院在组织体系上是汽南社区建设协会所属的民办非企业,具有自我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法人的养老服务实体,他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负责组织和实施养老院服务工作,他在整个社区居家养老的组织构架中充当了管理者和服务者两个角色,这样就解决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合法性问题和“以实体养组织”的难题。二是服务机构既包括无围墙养老院,也包括其他服务机构的参与,其协调职能先由政府负责,逐步进入准市场化运行中。三是政府组织评估部门对无围墙养老院服务进行评估。
无围墙敬老院按照企业管理方式,建立了以院长(法人)负责的组织体系,下设养老院工作办公室,分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医疗服务、精神文化服务和法律咨询五个服务部,分别负责信息、家政和医疗服务机构的准入。无围墙养老院还聘用若干服务员,其中有三名敬老巡视员,专门定期定时巡视老年家庭,特别是特困老人,及时了解和发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无围墙养老院作为建设协会所属的民办非企业,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有赢利,但赢利是为了养老院更好地运转。其主旨在于通过政府政策扶持,民间组织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和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无围墙养老院的建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许多知名企业纷纷主动上门,寻求与汽南社区无围墙养老院的合作,或加入汽南社区无围墙养老院建设。为了保证无围墙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和声誉,保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汽南社区和德胜街道建立了企业准入制度,选择信誉好、服务质量上乘、符合无围墙养老院服务要求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前来洽谈,汽南社区通过多方面考察,选定了网通公司、珍奥集团、“娘家人”家政服务公司等社会知名企业作为首批进驻企业,共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这几家企业服务规范、收费合理、信誉良好,受到社区居民和老年人的欢迎,老人们高兴地说,“无围墙养老院的服务让人放心,叫人满意。”企业也从中受益,这几家企业的负责人和员工说,“参与无围墙养老院服务,既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又开拓了市场,与无围墙养老院合作非成愉快。”
无围墙养老院还充分利用汽南社区建设协会的优势,有效地整合了社区资源,实现了与社区单位的互惠互利,2005年将驻区的农机招待所改建为有40张床位的养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同时逐步向周围社区延伸服务。通过这些工作,提升了社区居委会的地位,推动了社区建设。
2、德胜模式。德胜街道构建的立体化养老院也是一个民办非企业机构,他的组织和经营模式与汽南社区基本相同,旨在通过政策扶持与引导,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以整合社区资源为支撑,以专业化、规范化服务为手段,以最大限度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为目的,努力在政府、社区、家庭和养老机构之间构筑起功能互补的养老体系。在实践中,德胜街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坚持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坚持资源整合、最大限度挖掘资源潜力的原则,坚持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或准市场化运作和个性化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以“服务立体化、覆盖更广泛、形式更灵活、满足多元需求”为推进无围墙养老院建设的总体目标,努力把颐和园敬老院建设成为集以机构养老、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为一体服务体系。颐和园养老院建立于1986年,当时只有十张床位,五、六位老人,以社会孤老救济为主。为适应社区服务的需求,经过三次改扩建,目前已有33张床位,使用面积达到796平方米,更新了硬件设施的同时,在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功夫。扩建后的养老院还配备了文化娱乐室、医疗保健室、体育健身室、餐厅等设施,内外部全部达到无障碍要求,安装电子安全系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居住环境更加优美。为社区机构养老、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提供了强有力的多形式和立体化的支撑体系。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无围墙养老院的居家养老服务,是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为主,不断增添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逐步形成满足老年人的全部服务需求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1、生活照料服务。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就餐、洗澡、清洁、陪伴等各种生活方面的服务。一是送餐服务。汽南社区利用社区内北京工商大学继续学院学生食堂专门为无围墙养老院开设了夕阳红老年饭桌。老年人可自行到饭桌就餐,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免费送饭上门。二是配送服务。汽南社区和德胜街道始终不懈地探索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服务的途径,努力拓宽综合服务的内容。汽南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服务网点除大力开展各种便民、利民和志愿者服务外,还通过企业参与,培育中介组织和社会单位支持,在社区内构建了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邮政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六大类50多个服务项目,老人足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各种服务,具体包括法律代理、看病就医、托老服务、交电话、手机费、邮政业务、电器维修、废品回收、搬家托运、电脑培训、洗衣理发、家政府、修鞋、修自行车、日常购物、办理保险业务等。三是家政服务。利用娘家人家政服务公司,满足老年人的各种工家政服务需求。四是邻里互助服务。社区内需要救助的对象共有30户,针对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社区采取以往住宅楼单元门为单元,由各楼门组长,党员联络及积极分子数人组成的助老服务小组,动员带领住在本单元的全体党员及积极分子,按照个人特长、爱好和自愿的原则,对本单元门,需要照料的老人结成一帮一或二帮一的服务对子,使每一单元门成为一个小的居家养老服务点,全社区每一个养老服务点联到一起,就形成一座“无围墙的养老院”。
2、医疗健康服务。依托社区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医疗卫生服务。一是安装医疗救助呼叫系统。2000年,汽南社区与区民政局联合创建了呼叫系统,2003年北京市999又为老年人开通了医疗智能服务,根据老人申请可将医疗急救服务延伸到老人家中,当老人有需求时,只要按动呼叫机按钮,管理网络会立即根据呼叫系统信号,为老人提供有效的服务。二是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汽南社区无围墙养老院充分发挥社区卫生站的作用,与复兴医院医务人员携手解决老年人看病问题。德胜街道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门诊部结成军民共建对子,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身体检查和日常医疗服务。三是为老年人健身创造条件。德胜街道充分利用人定湖公园免费为敬老院老人开放的政策,拓展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场所。四是建立老年健康档案。汽南社区为社区的老年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健康档案,由社区内网通公司网站免费支持。
3、精神文化活动。发动社会力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特点、兴趣和爱好,汽南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一是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汽南社区老年人时装模特队,来自全社区各楼门,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有章程、有活动计划,他们利用老式服装,改制成新款服饰进行表演。汽南社区京剧演唱队也是采取联谊组织起来的,人员来自全地区几个居民小区,每周大家一起自娱、自乐,使老年人退休生活其乐无穷,非常充实有乐趣。二是加强社区老年学校建设。社区开办了老年学校,开设了书法、音乐、绘画、英语、计算机等八门课程,目前有120多名学员。三是开展志愿者与老人结对子活动。德胜街道通过总装通讯总站认亲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消除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这些活动,老年人的精神面貌大为改善。
实践证明,社区居家养老、无围墙养老院的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服务项目符合实际,已经得到社区大部分居民的认可和接受,不少工作人员反映,“白天上班没时间照顾老人,无围墙养老院为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很多老年人高兴地说,“社区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
五、政府扶持体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无围墙养老院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鼓励、认可和支持。另人欣慰的是,北京市和西城区政府已经从资金、就业和保险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1、资金扶持政策。一是政府拨付部分资金资助无围墙养老院建设。二是无围墙养老院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卫生部等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三是政府出钱购买服务,具体办法是:60岁及以上社会孤老和享受低保的三无老人,每人每天补贴1小时服务费,每小时5元;80-90岁享受低保的高龄、空巢老人,每人每天补贴2小时服务费,每小时5元;百岁低保老人,每人每天补贴3小时服务费,每小时5元。西城区政府计划今年出资54.4万元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2、就业政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议在无围墙养老院建设初期,采取弹性就业形式,即从业人员不作为企业员工,养老院仅向从业人员分派业务。从业人员在养老院的组织指导下与雇主签订服务合同,雇主将约定的劳动报酬直接付与从业人员,养老院可收取管理费。从业人员中符合条件者可以以个人名义申请“社区弹性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助”。待养老院经营成熟后,可根据业务量,逐步将从业人员吸纳为员工,此时,养老院新招人员时可按当时的政策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为鼓励低保人员从事养老院工作,区民政局低保中心制定了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一是凡参加无围墙养老院工作的低保人员,为鼓励其就业,在核定其家庭收入时,先扣除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低保标准的差额部分,然后再计算家庭月人均收入。二是在月坛、德胜两个街道参加无围墙养老院工作的低保人员,当家庭月人均收入超过本市城市低保标准时实行半年救助减退政策。即对其家庭原享受的低保金进行逐月抵扣,在6个月内扣完(即第一个月至第三个月发放100%,第四个月至第六个月发放50%)。
3、培训政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规定,凡享受低保人员、未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的就业转失业人员,可免费采纳家养老院组织的技能培训,其培训费用向市、区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补助。凡已接受过一次技能培训的低保人员和失业人员也可以免费参加养老院组织的培训,其经费建议由区再就业资金支付。
4、社会保险政策。区劳动保障局规定,符合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文件规定的从业人员,可按文件规定申请身会保险补助。从业人员中的低保人员、失业人员如未达到女满40周岁,男45周岁者,建议也给予社会保险补助,其补助经费由区、街再就业资金各支付50%。部分从业人员累计缴纳不足时(98年前参加工作,累计缴费10年,98年7月后参加工作的累计缴费15年),也可以享受社会保险补助,待其达到退休年龄时一次性领取个人帐户金额。
六、关于完善居家养老体系的几点思索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大城市中心投资兴建大批养老院来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是不现实的。城中心区老年人养老问题,应实施社会化居家养老,即以社区为基础,政府支持,将社区服务与居家养老结合一起,把社区服务与居家养老相互对接起来,在自己家中养老,这样,全社区就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温馨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尚应完善的几个问题。
1、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现有人力资源,开发多种为老人服务。
2、居家养老的形式要多样化、系列化,要适应当代老人的多种需求,要以老人满意和认可为准则。
3、急待选拔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居家养老管理人员。
4、政府要加大对基层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扶持。
5、探索如何委托民间评估组织对无围墙养老院的服务进行监督。
总之,作为城市中心城区,汽南社区和德胜街道依托社区服务,开展居家养老,构建无围墙养老院,努力探索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养老模式,这是结合社区实际和未来养老工作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具有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但要真正落实和实现社区服务与居家养老的有机结合,尚需各级政府、社会单位以及养老主体的老年人家庭共同为之奋斗。
江西省成为全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试点省份
2010-09-07 10:56:17
中经网江西中心讯  日前从省政府传出消息,国家已明确将我省纳入2010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试点省份,并已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50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5000万元,共同支持我省24个试点项目建设。  在试点阶段,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孤老优抚对象、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中低收入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面向全体老年人。
试点项目覆盖不同层次的区域,重点在市辖区、人口较多的县(市)城区以及大的工矿区,2010年重点建设机构和社区两大类型项目的养老服务设施,具体包括综合性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社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中心敬老院(光荣院)。根据项目类型、规模大小和社会效益等实际情况,综合性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项目每个补助800至1000万元,中心敬老院(光荣院)项目每个补助200至300万元,社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项目每个补助100万元左右。社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项目、中心敬老院(光荣院)试点项目,今年年底竣工验收;综合性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项目今年年底前开工,明年10月底之前竣工验收。
记者了解到,居家养老是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今后,我省将落实社区养老服务用房;普遍建立“为老服务热线”、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等;对“五保”、“三无”老人的家庭保洁、配餐送餐、看病陪护等3项基本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岗位,实行政府购买;有条件的地方,对低保、重度残疾、高龄特困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行补贴,到2020年,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全省城市社区普遍推行,农村社区覆盖面达到30%,全省新建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00个。
此外,今后,我省将抓好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到2015年,全省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新增床位5万张,总数达到22万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床位14万张,总数达到15万张,确保“十二五”末,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比重达到40%,力争达到50%以上。(R05)
对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0-11-19 11:09:00
农工党常州市委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到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358.74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占17.91%,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76%,占老年人总数的15.39%;90岁以上老人1.0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我市老龄化呈现出起步早,发展速度快,高龄化加剧的特点。预计到2020年,我市老龄人口比例将上升到25.5%。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是我市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积极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体老年人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生活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全市城镇老年人中,近一半老年人已享有城镇职工退休养老金,且标准逐年提高。目前,市区月平均养老金标准已经达到1430元/人。其余老年人则通过逐步提高的低保金、基本生活保养金等多种途径得到了较好的养老生活保障。农村方面,失地的老年人享受到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的保养金,未失地的则由各街道按不超过失地老年人的标准发放老年保养金,月收入不足350元的农村老年人也享有低保金。
——基本实现医保全覆盖。城镇老年人中的退休职工均已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待遇。其余则根据《常州市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参加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我市98%的农村老年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保。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医保全覆盖。
——加大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投入。我市老年公寓、养老院、老人院、托老所、敬老院以及老人福利院、福利中心等共计102家。2008年,我市对养老机构的补助共达73元。居家养老作为一种适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养老服务模式,是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全力推进的重点工程。2008年,我市市、区两级财政下拨263万元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建设。目前,市区共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个,服务站93个,基本做到了全覆盖。2009年,市委市政府将居家养老服务作为50项重点工程之一,并大幅提高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行的补贴标准。
——社会为老服务富有特色。目前,全市市区26个街道都已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市有为老服务人员500多人,他们中绝大多数是“4050”下岗职工、低保对象。全市已发展为老服务志愿者600多人。近年来,我市逐步实现了70岁以上老年人乘坐公交车费用全免。我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节活动。钟楼区进行了老年心理关爱示范点和社区心理咨询室试点。戚区开展了“邻里结对”、“爱心暖巢”、纠纷调解和开通热线电话等服务活动,并设立老年人“星光之家”,推动老年人文体队伍建设。同时,积极开展“以老养老”,推广以“三心敬老”为主题的百名健康老人与百名空巢老人互助活动。天宁区通过开设老年社区食堂供餐、借助饭店(快餐店)实行送餐等方式,开展老年助餐服务。
——加强了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我市对社会力量投资新建的养老福利机构进行等级认定,按等级给予床位补贴。对已建立的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经验收合格的,给予5万元一次性启动补贴。天宁区出台了《机构养老服务工作百分制考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组织开展对原有18家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福利机构资质的重新认定工作,对照行业标准,逐一过堂验收,对于不具备基本开业条件的6家养老机构 予以关停亦转。至今,全区已有近130名专职护理人员参加了专门培训,其中大部分已顺利结业,领证上岗。
二、当前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过近几年的积极努力,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与周边先进城市相比,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离退休金、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是老年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调查,我市老年人中月经济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元以上分别占21%、13%、36%、18%和10%,还有2%的老年人没有经济收入。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由于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我市五分之四以上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
(二)养老机构数量少,床位不足,入住率不均衡。我市各类养老机构现有床位1.28万张。调查显示,我市大约有12%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按照这个标准,市内养老机构床位应达到2.3万张左右,尚有1万余张的缺口。全市现有老年公寓还存在入住率不均衡现象,公办老年公寓距市中心近、收费低,入住率就高;各类民办、集体办的老年公寓因政府补贴少、收费高,入住率就比较低。
(三)居家养老亟待推进。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多处于刚刚挂牌阶段,要启动运营,必须解决好资金问题(需先行投入一笔可观的启动和运营资金)、服务人员问题(按要求,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需配备15名以上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服务对象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每年固定服务老年人达到50户且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才能获得运营补贴)。而且,目前我市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大都以生活照顾、保健护理和精神慰籍为主,虽也兼顾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项目,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四)为老服务有待完善。一是服务缺乏可持续性,大多依靠身兼多职的社区工作人员,少量的志愿者。二是硬件设施薄弱,大部分社区仅有少量服务用房,没有开设托老所、老年食堂的条件,现有阅览室、棋牌室等娱乐活动场所,也因缺少管理人员和维护经费,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社区卫生服务有待改善,目前,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能提供打针挂水等简单的医疗服务,服务时间短,老年人享受不到方便。四是满足老人需求的商店和商品少,远远不能适应老年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五)市场运作体制不完善。如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兴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优化为老服务项目,政府层面尚缺乏整体规划,政策引导与扶持资金不到位,相关部门的评估与考核机制不尽完善,导致全社会对养老事业的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空间狭窄。
(六)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在全市养老护理人员中,70%属于外来流动人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由于整体文化素质和事业归宿感偏低,使服务水平和质量大打折扣。
三、加强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件关乎改善老年人生活,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加大宣传、组织、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为老服务的制度、机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开创养老服务事业的新局面。
(一)加强宣传,营造敬老助老氛围。应建立各涉老部门单位共同参与配合的宣传体系,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宣传网络,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办好橱窗栏目、开展《老年法》普法活动、敬老月活动、开展老龄工作先进街道和社区评比、敬老模范家庭评比、敬老助老先进单位和个人评比等途径,宣传理念、培养典型、表彰先进,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率,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氛围,形成“政府热心、部门齐心、群众关心”的养老服务工作新格局。
(二)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
要努力做到推进养老服务与城市管理体制转型相结合,与发展城市服务业经济相结合,与积极创建和谐社区相结合,与办好惠民实事工程相结合。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从宏观管理、政策指导、区域养老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促进交流、典型推广、辅导培训等方面提供多方面服务,真正落实国家对养老事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督促各级政府部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出系统性、操作性更强的养老服务事业配套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推动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如财政部门对国家规定的有关费用要列入财政预算给予保障;卫生部门对特困老人的就医要给予优惠,在收费标准上要进行部分减免;电力供水部门在公益性服务事业上要按照居民用水用电收取费用,要免交煤气、水电设备的安装费用;土地部门要按公益性用房给予政策配套,实行税费减免,对社区用房和福利机构用地采取土地划拨;规划部门对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在建设规划中要予以优先规划定点,根据人口数量,预留养老服务设施的面积;文化部门在图书阅览室的建设上要予以支持,在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中给予指导;体育部门要利用体彩政策,为其添加体育器材,对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配备适量的室内外健身器材;交通部门要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车辆减免部分费用;残联要对社区的残疾老年人配备必须的康复器材和轮椅及游戏器具;教育部门要对老年人开展心理辅导等活动。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体系正逐步建立,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能。一是政府加强引导。政府应做好市政规划,在新建居民小区或改造老居民区时要将为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保护其产权、服务和劳动成果。二是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建成覆盖每一个社区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站)联网,通过与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联网,实现部门联动为老服务,与公安、消防、急救中心联网,实现老年人家庭的应急处理服务,与社会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特困老人家庭联网,实现老年人“一拨通”紧急呼叫服务。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依靠这些档案,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把老年社区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服务项目也要从单纯生活供养向供养、教育、医疗、康复、法律援助等服务一体化转变,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三是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城镇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特别是要扩大退休职工的参保率,方便老年人就医。社区卫生站应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要建立和完善对城乡贫困老人的医疗补助制度,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为社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四)多渠道、多形式筹建资金,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非营利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其特点是:投入大、收益薄、收效慢,如果单纯按照成本核算,在创办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因此,资金是发展老年福利服务事业的物质基础,没有钱,发展等于空话。因此,一是加大各级财政的扶持力度,如对于处在建设阶段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照规模、投资额等,给予相应的资助;对于正式开业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逐步提高运营补贴额;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内安置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应按当地标准支付生活、照料服务等费用。二是鼓励和发动社会各界对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开展捐赠,并对捐赠人予以政策优惠。政府可以定期在传统媒体上和互联网上公布批准的公益建设和运营项目以及社区服务项目、项目的详细资料及对赞助者的奖励和优惠,供社会参考。赞助者根据自己的意愿直接捐助公益项目。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积极探索以“慈善助老”形式,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助扶持。三是对民办养老机构在创建时,其经费尚有缺口的,国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给予项目贷款或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基金给予借贷,从资金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实现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对福利服务的需求,是做好养老工作的出发点。现今的养护对象是寻求的已不仅仅是衣食居住等问题,其要求已从寻求生活援助的低标准迈入了寻求心理援助、追求精神生活的高档次,具有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养老服务成败的关键。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建立健全一个社会化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关键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把养老服务的教育培训溶合到社会的大教育系统之中。二是要制定社会福利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可制度。三是开展规范、系统的在职人员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四是随着教育和培训的深入,应制订申办养老机构的人员资质准入规定。
(六)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健全监督机制
养老机构运行期间的质量控制,应该推行评估体系制度。评估体系是养老机构资金来源的主要凭证,是保证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评估体系的建立包括服务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评估程序。质量标准的制定不光是民政部门和质量技术部门的事,还必须同老龄问题专家、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医务护理专家、管理专家等一起制定。质量标准需要以操作手册的形式发给每一个养老机构以便实施。评估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政府确认的有资格的组织或个人。评估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标准,通过质量评估的养老机构,可以作为获取政府或其他来源的资金的基本条件。要逐步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接收入住老人的合同管理,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引入管理中介组织,建立养老服务监督检查行政执法队伍,确保养老服务管理质量。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福利协会等行业协会作用,在服务方面,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协调作用;在沟通方面,开展信息交流及对外交流活动,组织学术讲座,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监督方面,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开展行业检查及评比活动,进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监督。
提案答复
农工党常州市委:
你提出的关于《对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我市养老服务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有8家养老机构被认定为省示范性养老机构,78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达省A级以上标准,市区建成37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餐点。2009年,对全市888名困难和特殊老人实行援助服务,养老服务补贴标准提高,范围扩大,全年补贴超过600万元。金坛市投资4000多万元的社会福利中心、天宁区投资近千万元的3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钟楼区投资近6000万元的运河山庄等一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推进。
二、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情况
(一)“爱老助老工程”被列入2010年市政府重点工程,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扶持资助力度加大,进一步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
1.调整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范围和标准:民办投资新建和现有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的补贴由原来每张床位2000~3000元提高到3000~4000元、对租赁创办养老机构和现有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的补贴为每张床位1000元。调整送时服务补贴范围和标准:将居家养老和入住养老机构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列入补贴范围,每月200元;对列入补贴对象中的介护(全护理)人员的补贴标准由原每月200元提高到300元。积极扶持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和助餐点的发展,资助125万元按规模功能分别予以一次性建设补贴;建立考核制度,根据服务质量以奖代补每年1~3万元。
2.加快推进市德安医院迁建工程, 增强精神病专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功能,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3.以市福利院全护理大楼为依托,建设爱心护理院,设立床位200张,实现医疗机构达标,对常年卧床、重病晚期老年人给予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及临终关怀。
4.以“爱老助老、便民利民”为宗旨,以逐步打造我市“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建立数字化为老服务平台,通过准入制和考核制,吸纳各类服务性企业、单位及个人服务者、公益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义工)等加盟,为市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便民信息等上门服务;实行服务质量监督,进行满意度测评,切实提升我市为老服务的功能和水平。
(二)2009年,市民政局会同市发改委等部门,认真做好“十二五”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初稿。规划对我市现有养老服务设施进行了全面盘点,对今后5年,乃至10年的养老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规划。
(三)由市民政局和老龄办联合起草的《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已经完成,即将提请市政府审议,其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内容有:一是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出台《常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常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二是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与管理。今后3年,各辖市、区机构养老床位数保持平均增长23%以上,确保2012年全市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张,2015年达到3.2张。着力推进特殊养老机构建设,各辖市、区都要建立一所政府主办的福利型、保障型(供养五保、三无等特殊老人)养老机构,推广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市、武进区、新北区、金坛和溧阳分别至少建立1所“爱心护理院”。鼓励社会法人、自然人自主创办养老机构,政府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实行一次性建设补贴和运行补贴。制定完善各类养老机构建设标准,规范养老机构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依托社会组织,实施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水平评估,强化养老机构行业管理。开展养老机构人员资格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养老机构工作,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倡导社会志愿者开展为老服务活动,促进志愿者服务的经常化、制度化。三是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多渠道解决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采取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提供场所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丰富服务内容,在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的同时,兼顾老年人多种需求,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心理关爱等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设置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招用符合领取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人员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政府按规定给予补贴。到2012年之前,各街道(镇)全部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城镇社区基本建成多形式、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站,40%的农村社区(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其中达A级以上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达738个。到2015年,实现城乡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加快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助餐点等为老服务实体建设,特别是在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老小区优先建成。建设城市居家养老数字化服务平台。四是完善养老服务资助政策。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资助和援助范围,提高养老服务的补贴标准。市区对社会投资新建养老机构和新增床位的一次性建设补贴资金提高至每张床位3000-至4000元;对租赁创办养老机构和新增床位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每张床位1000元;对达到标准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按照入住老人数量,每月分别给予养老机构自理40元、介助60元、介护80元的日常运行补贴;对已建成并运行正常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服务每户每年给予200元运行补贴;对已建成并运行正常的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助餐点等为老服务实体,按规模、功能分别予以一次性建设补贴,同时建立考核制度,根据年度考核情况实行以奖代补;对介助、介护低保老人,当地无子女照顾年满60周岁市以上劳模,年满70周岁归国华侨,百岁老人,孤老、独居,介助和介护离退休老干部,以及90岁以上高龄老人等困难和特殊老年人均实行援助服务(包括居家养老和入住养老机构),每户(人)每月给予200元援助服务补贴(服务券),其中介护对象提高为每户(人)每月300元援助服务补贴(服务券)。五是落实对老年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认真落实老年服务机构税费减免政策,按照《常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充分预留好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用地。着力解决养老机构老人就医难的突出问题。
在“‘十二五’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后,将认真组织,抓好实施,努力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促进我市养老事业发展。
赴青岛市和南京市学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考察报告
发布日期:2010年8月13日 阅读数:156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有效推进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程,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我办于8月3日至7日组织5个县(市)区老龄办主任,赴青岛市和南京市学习考察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先进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先后实地考察了青岛市四方区养老服务中心、海伦路居家养老互助点和南京市鼓楼区观音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并与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当地老龄部门的工作情况介绍。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和特点
青岛市是全国首批社区建设示范市,也是民政部确定的全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观察点和实验地。目前,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31.8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29%。几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立足老年人现实需求,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初步建立了居家养老、互助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服务等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其工作经验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扶持力度大。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青岛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及9个配套文件。一是对社区养老服务场所,按照建设规模和运营状况,分别给予3万元到20万元的建设补助和每年1万元到3万元的运营补助;二是给予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对居家养老的政府资助对象给予45到60小时的政府购买服务;三是明确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税费优惠待遇,在用水、燃气、供暖等方面给予减免;四是采取日常监督、年度检查、行业管理、质量认证和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等措施,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实行规范化管理。
2、规划标准要求高。2010年,该市出台了《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与规划导则(试行)》,将老年人设施作为强制性标准列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等五个级别,明确规定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场所等设施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数量和功能等,并在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的配置中对老年人的需求给予重点考虑。
3、创新模式效果佳。一是建立工作网络。区(市)级成立了养老服务中心,街道成立了养老服务社,社区成立了养老服务站,设立公益性岗位,聘用“4050”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为困难老人提供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对其他社会老人实行有偿和低偿服务;二是服务方式多样。创新建立了送奶、送报、送家政、送保险、送午餐、送爱心的“六送”服务模式,为独居和“空巢”老人设立的安装“和谐通”呼叫器的紧急呼叫服务模式,开办的助老大食堂为独居和“空巢”、困难老人提供就餐和送餐服务模式等;三是实施“家政服务工程”,培训专业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护理、医院陪护、家庭清洁、烹饪洗涤等钟点或长期服务;四是招标委托民营服务机构,坚持公益性和低偿性的原则,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累计为5245名困难老人提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时间360万小时,财政资金投入3600万元。提供低偿和有偿服务290万小时;为社区解决就业1533人。计划到2012年,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困难老人将达到1万人。
4、强化功能服务好。一是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娱乐室和社区老年健身场地;二是利用驻社区的养老机构开展日间托老服务;三是利用空巢、独居老人自有房屋建设“社区养老互助点”,政府配发相关用品并每月补助100元;四是组织志愿者开展助老服务。
南京市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较早的先行试点城市,也是全国老年宜居社区试点建设城市。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8.5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6%以上。几年来,南京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扶助”的运行模式,加快健全和完善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城乡一体、投资多元、管理规范、队伍专业的养老服务体系。其工作经验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标准化建设水平较高。该市将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全市养老服务的重点,分步实施、全面覆盖,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不但覆盖面广,服务标准也十分高。积极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示范工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标准至少达省定A级以上,50%达到AA级以上。每个区县都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示范点,绝大多数标准达到了AAA级以上。
2、财政补助力度较大。市(区)政府采取“租巢引凤”的方式,用财政资金租赁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做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再通过招标方式,吸引人才,无偿提供给其经营和管理。在全市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补贴制度,对2009年及以后建设,或依托其它服务机构新建设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各区县给予了相应的建设补贴,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适当补助。提高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标准,降低了服务对象门槛,扩大了覆盖面。雨花台区按照市、区两级财政各按50%比例配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全年政府资助对象按每人每月180元标准下拨到各街道。玄武区每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费达到了人均10元标准,各街道按照1:4标准匹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费。该市的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对全市60周岁及以上的困难独居老人,全部实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3、政策扶持性较强。该市积极落实了老年服务机构税费减免政策,用电、用气、用水费用按民用价格标准收取,电话、网络、有线电视使用费按民用价格标准收取,安装有线电视初装费减半收取。对符合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申办医疗执业许可证;对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可与所在辖区医疗部门合作,为入住老人就医提供了极大方便。
4、管理服务较细。在全市推行了为老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制定出台了《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为老服务机构的建设、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强化了对为老服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检查。采取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对为老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水平进行评估,提高了机构行业管理的水平。组织开展了为老服务机构人员资格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二、今后的工作建议
通过学习考察青岛市和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经验,使我们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也对我们今后开展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阔了视野,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善于借他山之石,通过吸收和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鞍山地区具体情况和工作条件,为我所谋,为我所用,为我所获。总体上,就是要通过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改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条件,确保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优先得益,并由助困型向普惠型转变,建立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机制,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社会组织具体操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1、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局面,不断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议市和县(市)区成立由老龄、民政、卫生、文化、体育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机构,主要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规划、协调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街道和社区分别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主要负责辖区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考评,逐步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相互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2、加快设施建设。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议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中,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建设适合老年人居住,拥有购物、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老年人社区。按人口规模建立区域性托老所,面向辖区内的老年人,适当辐射周边地区,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或短期寄养服务。对社区内隶属于机关、企业闲置的国有或集体资产,采取划拨、联建等方式,改建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并按照建设规模,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新建和改扩建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老年人娱乐室”,经验收达标,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对社区养老服务场所给予运营补助。
3、注重队伍建设。建设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建议在市职教城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开设养老服务专业,面向大中专毕业生、“4050”人员和退伍专业军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中服务、护理人员应持有国家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并按照规定享受各种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这就既满足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需要,也扩大了再就业渠道和空间。建立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评估机制。强化对本级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服务质量及服务费用收支情况的日常监督和年度检查。注重培育发展为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相关中介组织作用;有效发挥社区“三师”作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和营养保健等“菜单式”服务。切实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志愿者、辖区内驻街单位和邻里的“一帮一”结对子等多种服务,形成专业养老服务和志愿者养老服务队伍。
4、加大政策扶持。切实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财政投入体系中来,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资金及扶持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资金及扶持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继续贯彻和落实好已经出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扶持等各种有效方式,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建立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资金等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期投入机制,采取以奖代补、购买服务、专项资助等方式,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5、拓展基本服务。加大政府对困难老人购买服务力度,建议将目前政府对“三无”老人购买服务,进一步拓展到对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老年人、独居和“空巢”等老年人,并列入到市政府为全市人民的办实事项目。逐步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扩展服务对象、创新服务方式、明确服务标准,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逐步从“补缺型”向“普惠型”过渡,使广大老年人都受益。实现服务方式由单一化服务向多样化服务拓展、服务对象由传统救济对象向全体老人拓展、服务内容由物质供给型向精神关注型拓展、服务项目由单一的生活护理照料逐步向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多样化服务拓展。
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精神要点

作者:甘肃民政信息网 原出处:厅福慈处 日期: 2010-12-6
文章页数:[1]
甘民发[2010]138号
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养老服务
体系建设推进会议精神要点的通知
各市(州)民政局:
现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精神要点》印发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各地要按照“优先发展”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编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并争取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切实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日
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精神要点
2010年11月7日,民政部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精神,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的民政系统主管领导、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民政部有关司局和江苏省、无锡市的领导共计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民政部李立国部长作了重要讲话,窦玉沛副部长作了主题报告,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陈传书作了总结讲话。无锡、天津、河北、上海、黑龙江等8个省市作了大会交流发言。会议精神要点如下:
一、李立国部长讲话的主要精神
李立国部长作了题为“积极贯彻优先发展方针,加快构建适应老龄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讲话。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意义。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多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确立了“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的任务,尤其是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这一要求,贵在“优先发展”。我们要积极贯彻这一方针,会同有关部门按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在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按优先发展方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在贯彻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方针的“十二五”时期,我们应当以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重点,兼顾所有有需求的老人,将无偿服务、低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全面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朝着城市街道社区有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社会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县(区)有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设区市有多所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超过40%、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够得到照料服务、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迈进。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前提是要落实政策和完善政策。国办发〔2000〕19号、国办发〔2006〕6号等文件,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热、免费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广泛动员、真抓实干。各级民政部门要参照民政部做法,抓紧制定本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并争取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内容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争取加大本级政府基建投入,积极扩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努力吸引慈善资金投入,加快兴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兴办面向家庭和社区的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义务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依靠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一是要加强组织协调,把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当作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福利事业的首要工作,加强民政系统内部力量和资源整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要统筹抓好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信息化建设,达到政策有促进力度,规划有前瞻和可行性,按标准建设和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快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提高服务效能。三是指导、推动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公建民营、服务功能承包经营等新的体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四是加强机构和服务监管,把所有社会养老类服务机构、社区服务、居家服务都纳入监管范围,从本地实际出发,抓紧完善具体的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
二、窦玉沛副部长主题报告的精神
窦玉沛副部长的主题报告,在回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成就的同时,明确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
(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经过2000年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以来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建设不断推进。二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推进机构养老服务。三是社会养老服务多元化投入格局日趋形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彩票公益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四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惠及范围逐步扩大。逐步由“三无”和“五保”老人拓展到高龄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等全社会所有的老年人。五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加强专业化建设;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五个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投入不足。三是专业化程度不高。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五是监管上存在着薄弱环节。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是:立足基本国情,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服务对象上,要面向社会所有老年人提供服务,政府重点保障“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建设一定数量的具有典型示范作用、面向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机构。在服务项目上,要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长期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等多样化服务。在服务方式上,要通过政府支持或购买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对无法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由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化集中照料。在服务设施上,既要盘活存量,发挥现在机构和设施作用,更要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增量,注重整合社会闲置资源。加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设施建设,完善功能,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载体。在服务保障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统筹规划、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努力满足不同需求老年人的服务。在服务布局上,要坚持城乡统筹,在加快推进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实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协调整体推进。要努力使供养型、护送型、颐养型等机构合理布局。在服务队伍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这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二是坚持资金保障和服务提供相结合,这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三是坚持个性化服务和多样化服务相结合,这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这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动力。五是坚持改革创新与典型示范相结合,这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强规划制定,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做出了战略部署,对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满足区域内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科学编制区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和布局,并争取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注意整合资源与新建设施相结合、设施改造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布局结构与服务需求相结合,做到目标可行、任务明确、布局合理、措施有效。要按照“建设一批、立项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对于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人,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建立高龄补贴制度。逐步将本地区80周岁以上老年人纳入高龄补贴保障范围,提高发放的层级,按月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计发高龄补贴;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都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建立民办公助制度。对于非营利性的民办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或组织,既可在建设期按照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土地租期等指标,一次性或者分期给予建设补贴,又可在运营期,按照床位数、收养人数、入住率等指标,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改进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办法。今后,福利彩票公益金要重点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部本级将逐步实行“以奖代补”,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益和引领作用;大力推动慈善事业。积极引导慈善资源投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着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四是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集中照料需求。要加强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建设。今后一个时期,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是以收养“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完善功能设施,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全国县级以上城市要至少建有1所养老服务为主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地级以上城市要至少建有1所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专业性护养机构;要打造示范性养老机构。地级以上城市可根据当地实际,建设一所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老年大学、认证培训、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能够辐射周边地区,在全省具在示范作用的大型综合性养老机构;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现代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服务功能承包或公建民营,培育发展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经营管理机构,增强公办养老机构自身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五是落实优惠政策,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落实社会融资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土地供应政策、落实医疗服务政策。六是加强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提升养老服务的规范化水平。完善法规和规章;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专业化建设。养老机构内养老护理员与失能老人的比例不得低于1:3,与自理老人的比例不得低于1:10。七是加强探索,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创新发展。探索建立长期照护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机制;建立现代老年产业体系。
三、陈传书副主任总结讲话的主要精神
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效果很好,收获很大。一是议题新、意义大、内容丰富。二是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三是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四是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
这次会议突出了“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注重把握“六个关系”,努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把握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二是把握好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的关系。四是把握好公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的关系。五是把握好专项投入与整合资源的关系。六是把握好放开搞活与有效监督的关系。
各地要把会议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第一,要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搞好学习动员。第二,要与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部署。第三,要与齐抓共管的大老龄工作格局结合起来,全面抓好落实。第四,要与老年友好型城市、文明社区、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结合起来,推进深入发展。
我国今年起全面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2010年01月02日11:43新华网我要评论(1)
字号:T|T
新华网天津1月2日电 (记者周润健)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近日在天津市鹤童老年福利协会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养老院院长论坛上透露说,我国从今年起将全面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王素英强调指出,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引导作用,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以来,民政部先后在全国实施了县区社会福利中心、爱心护理机构、示范性养老基地等工程项目,建设了一批种类多样、社会急需的养老机构。
2009年初,民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启动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并选择黑龙江、江苏、湖北、重庆、甘肃五个省份进行试点,今年起将在全国正式实施。
王素英透露说,目前,两部门还在抓紧制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十二五”时期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必将有力地推动养老机构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责任编辑:penny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