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擦海绵可以洗脸吗:网络影响下青少年的人格异化与干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0:17:01
王  健
 
2008年11月12日16:49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现代汉语词典》对“异化”的解释是“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由此来看,异化的基本含义是主体的产物成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与主体对立,控制主体。人格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是个人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稳定表现。一个人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才能独立和适应于社会。人格异化体现在主体的人格独立性特征弱化甚至消失而成为受控于主体对象的物。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显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互联网对人尤其是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异化。正是互联网的出现,使许多青少年从学校走向网络泥潭而不能自拔;正是互联网使青少年迷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丧失了自我而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正是互联网使青少年沦为“网”中之物,成为网络的奴隶,被网络所左右。所有这些都说明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异化问题凸现,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青少年因接触网络,依赖网络,最终被网络所异化,深陷网络沼泽无法解脱,而导致休学、退学者有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者也有之。
针对网络对人的异化现象凸现,如网瘾问题。1995年,美国一位名为伊文?戈德博格的精神病医生第一次提出了“网络成瘾失调症”。1996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就制定了鉴定网瘾的10条标准。与国外研究的情况相比,国内研究起点晚,侧重点有不同,我们不仅关注网络的消极影响,而且关注网络的本质和特性为德育变革所带来的发展机遇。1999年以来,国内有不少学者撰文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对人们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近年来,网络对人的异化问题研究不断引起关注。开展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异化问题研究,积极应对网络挑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不断变革与发展,消弭网络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不良影响,阻止网络对人的不断异化,培养网络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两重性:网络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客观现实
我们应看到网络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地两重性特征。
自由: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正向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个性自由”上,自由是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第一感官体验。正是这种“自由”给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舒展的虚拟空间。网络交往促进了青少年人格的独立发展。在自由、隐蔽的网络交往中,个体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可以独立地选择、判断、评价和思考,为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网络交往促进了青少年人格的平等发展。平等性是网络交往的显著特征。在网络世界中,不管上网者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如何,财富多少,尊严多高,他们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双方或多方在同等地位上交流,在这种平等的交往中,人格必然得到平等性的张扬。网络交往可以促进青少年人格的个性发展。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现实中的痛苦和内心的思想,在网络中可无所顾忌的表达。这为人格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网络交往可以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开放发展。网络是个开放性的世界,开放的网络使学生们打破了时空限制,接触大量的网络信息、多元的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能打破他们封闭、局限的观念。[1]在这一过程中,能突破传统狭隘的校园生活圈子和过窄的人际交往局限,为开放人格的形成创造条件。
异化: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逆向作用。网络空间是一个变幻无穷的虚拟世界,进入这个空间就宛如进入了一个奇妙无穷的数字迷宫。青少年在互动沟通、平等交流的网络交往过程中,张扬个性,舒展情绪,刻意回避现实中的不平等与不自由,但这仅仅是一种临时的心理过滤,它只会使个体更沉溺于虚幻的想象,而人总是要回归现实的。终究这种不平等感和不自由感在网络的幌子扯掉后复归,其结果又会感到更加的失望与不适应。实际上,“网络带来的自由平等与个性张扬也仅仅是生活真实的临时剥离,体现了人们试图超越现实社会的美好诉求。”[2]正是这种虚拟的网络生活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感。这种依赖使人丧失自主性,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为独立的、制约着人的力量,即为自我异化。“自我异化表明在看似非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中,在各种层面的知识权力实体的左右下,主体丧失了以个人或集体方式把握自身的能力,行动和创造的能力也遭到了削弱。”[3]这种异化是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的直接显现和客观反映。
二、网络人:网络对个体人格异化的必然产物
网络对人的异化是技术异化的一种形式,技术异化体现在人本、社会和自然等三个层面。本文所探讨的网络异化问题主要侧重于人本层面的,即技术异化造成了个人自由的丧失、人格的分裂、本能的压抑和心灵的空虚,从而导致失去生活的意义和目标。[4]现代技术摧残和压制了人类本性造成普遍的异化综合症,人作为机器的一个齿轮,成了物而不再是人。网络对青少年的人格异化导致网络人的出现。现实生活中,许多网瘾患者、网络依赖就是典型的网络人,其有以下四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个体理性丧失。网络有一种使人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只要上网,就会不知不觉地沉迷其中,丧失理性。理性是人们用思想把握客观世界、控制现实存在的工具,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具有三个不同维度的意义内涵,即理性、情感和信仰。在理想的状态下,三者是和谐统一的。然而,网络异化的结果是个体过分依赖网络,渐至丧失应有的理性,也就无法客观地认识和把握世界,必然导致现实与虚拟的混淆。
第二,主体人格分裂。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学博士卡赞斯基说:“科技发展使人的尊严受到挑战,造成广泛的心理创伤。技术比人的自由更强大,科技的进步来源于力量的角逐而非人的幸福。”[5]青少年是网络世界的主要群体。其人格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网络对青少年的异化使个体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形成了双重身份、双重人格,从而造成青少年角色的混乱与人格的分裂。实际上,“一个被异化的人与自己失去了联系,正如他与任何其他人失去联系一样……他虽然有各种感觉和认识,但是同时却与外部世界失去了有机的联系。”[6]
第三,人际交往受阻。网络一方面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同时又增强了个人的自我意识,削弱了社会意识,使个体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哈贝马斯深刻指出:“技术理性破坏了人际交往的正常、和谐的状态,个人的自由空间被不断蚕食,社会的人文环境严重恶化,生活世界的人文内涵变得日益薄弱。”[7]网络弱化了个体对社团的相对依赖,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分解为个体与个体的点对点的关系。“电脑使我们彼此孤独,而不是将我们联系在一起。”[8]网络对青少年的异化导致人的自我封闭,疏离社会,寄情于网络,结果网络匿名互动使网络交流更加缺乏真实感,使主体更加孤独。
第四,现实责任淡漠。网络依赖、网络成瘾等异化现象往往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世纪的结果。网络游戏有其双重性,一方面它体现了网络的冷漠与程序的死板,另一方面又体现在网络虚拟空间人性的张扬。网络的特性助长了个体对现实的冷漠与社会道德责任的丧失。
三、多重干预:消弭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异化的有效途径
网络对青少年人格的异化问题,涉及到青少年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背景及自身心理等因素。因此,对青少年人格异化的干预过程,需要系统科学地设计和制定有效的全方位措施。陶然等提出的网络成瘾五位一体干预模式包括心理治疗、医学治疗、健康教育、军事化训练、社会体验活动等方面的内容。[9]在全面考察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异化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真正消弭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异化的影响,需要构建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协调互动、五位一体的多重干预模式。
(一)学校干预
学校是消除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异化问题的关键所在,缘于其是青少年受教育的专门机构。然而,这一问题还没有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实际上,当前许多学校甚至高校都没有对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网络沉迷等青少年人格异化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即使在“象牙塔”内已经发生了不再是少数的网瘾典型个例,但高校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依然没有凸显出来,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和惶恐不安。如果说中小学没有这个研究力量和资源优势而无动于衷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的确无法让人搪塞。其实,无论高校也罢,中小学校也罢,它们在消弭青少年网络人格的异化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责任和角色。
1.开展网络观教育,培养网络素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在日常教育中,学校应突出以人为本原则,开展主体性德育,培养青少年的主体性。开设网络伦理课程,逐步养成青少年健康的网络行为规范。加大校内网络投入,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在校内,通过加强管理和引导教育,养成学生对网络的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建立属于青少年自己的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2.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塑造孩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引导孩子形成统一的网络内外的健康的人格特征。落实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组织和举办生动、多样的文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引领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3.保持家校联系经常化,形成教育合力。在今天开放的网络时代,校内校外教育的影响必然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也就是说,教育的影响已具有空间上的不可分割性。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在孩子的网络体验中,学校应及时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阶段,学校老师应经常和家长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把握孩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教育的方向,形成教育的合力,引导孩子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茁壮成才。
4.建立专业辅导队伍,开展网络异化的专业干预。在中小学设置专业辅导人员,开展网络成瘾防治工作专题培训,建立常规化的专业辅导队伍。同时,高校应发挥资源优势,凸显教育、培训和研究的主体作用,履行学校所担负的对社会对家庭的教育责任。开展专题研究,通过网络举办各类网络讲座,开办网上、网下家长学校等,为各类学校以及社区青少年的网络异化的干预提供技术和人员方面的帮助。在及时诊断的基础上,区别网络对青少年的异化程度,对重症网瘾患者,应及时转移到专业心理辅导治疗机构,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加以解决。
(二)家庭干预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稳定场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者是弱化都会造成教育目标的偏离、人才培养的失误。教育是社会性事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人,培养面向未来、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父母是孩子的蒙师。父母要高度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孩子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
第一,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父母与子女能够心灵互动、彼此关照、相互信任的平台。从调查发现,许多青少年因学业等原因沉迷网络,因上网与家庭发生冲突,亲子关系十分紧张,也不利于网瘾的消弭。家庭亲子关系的改善是对青少年心理支持的有力环节。有效沟通是改善家庭亲子关系的秘诀。父母们主动弯下腰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之平等交流,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做他们的朋友,通过协商制定规则,帮助他们从网络世界中走出来,自信面对生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