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剑独孤求败下载:如何上好每一堂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8:22:26

如何上好每一堂课

   “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上好每一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有力的保证,是培养学生情感最重要的生命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研究,经过不断的时间和总结,我认为要想提高一堂课的效率,一定要把握好“以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活动为中心,坚持课前备课和课后反馈练习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原则,把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反馈练习融为一体。

以下从三个方面分述之:

一.  课前备课方面

俗话说“有备无患”,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石,备课充分合理是上好一课堂的基本前提。针对这一环节,我有如下感受:

1、  重挖掘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甚至解释生活。

        (狭义课程资源开发的生活性和通俗性)

2、  要及时根据社会背景事件,结合数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

 (狭义课程资源开发的新闻性和灵活性)

3、  要把人类健康问题,日常生产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与粮食等问题和各章节的对应知识结合起来并一起带入课堂。

        (狭义课程资源开发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4、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备课时必须紧扣“纲”,教学方能有条不紊而又游刃有余。

 (狭义课程开发的基础性)

5、  要合理结合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环境,因材而备,这样事实教学过程中才会丝丝入扣,一针见血。

 (狭义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

二.  课堂实施方面

         在备课中,对狭义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和加工并带入课堂,是一堂课好坏的前提,但在课堂上如何实施才可以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目的,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直接反映执教者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我有如下感受:

1、  重课堂教学开头设计的多样性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上不要怕“浪费”时间,吊吊学生的胃口,提提学生的兴趣,调整调整学生的情绪再正式走入教学内容,应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略举几例:

(1)以新闻时间开头     在讲述与某一新闻事件相关的知识时,先叙述与入场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闻事件,再分析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发生的背景等,导出教学内容。如在学习传染病的知识时,可以以时下一直流传的“非典型性肺炎”开头,在讲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的措施等,学生兴趣陡然大增。

(2)以好的提问开头     以简单的生活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开头,在重重悬念中走入课堂教学内容。如在讲述DNA相关的知识时,可以通过提问那破仑之谜开始,也可以通过提问“最后的晚餐”的相关问题开始。

(3)以简单有趣的学习实验开头     以一个活系列简单有趣的实验开头,可以是在教师里现场实验,也可以是老师提前布置的实验。如在讲述神经系统的知识时,可以以膝跳反射或缩手反射开头。

(4)以生活中的奇妙现象开头      以一些来自日常生活的奇妙现象开头,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无法解释-----似懂非懂------能够解释”的过程。如在讲述昆虫激素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从蚂蚁,蜜蜂的一些奇妙行为开始。

2、  问(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普遍性,合理性,及时性,交互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学生的表现欲很强,教师提问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把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给不同的学生去回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不要嘲讽任何学生的回答,而要找到学生的答案中的闪亮点加以肯定,如果要肯定学生的答案有一定要在肯定的前提下进行,一定不要把学生的答案说得一无是处,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3)当教师教学思维不顺畅或者突发事件打断教学进程时,教学通过体温使教学保持连贯性和有机性。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合理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不断感受新问题而产生研究问题的萌发,然后在研究中产生疑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这一措施的好处有如下几点:

A.  学生正确地回答出一个老师构想的好问题远远不如学生构思出一个好问题让老师问题。

B.  学生的问题有时候恰恰是我们教学发挥的源泉,因为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也许更相似,学生的问题可能是许多同学都存在而教师备课容易忽视了的问题,教师在解决有些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3.教学计划实施的灵活性和技巧性。

自然科学一般具有应用的不定向性,某些知识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为了加强学生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决STS问题的能力,教师依据不同的社会背景事件,适当而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如报刊,新闻在不断地探讨“亲子鉴定”的是与时,我就把与之有关的DNA的结构知识与有性生殖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正确地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客观地评价生活和社会问题的素养。

4.课堂总结归纳的必要性和精练性。

课堂教学中也许用了有许多实验,或者很多例题去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教师认为达到了教学效果而心满意足。但一定不要忘了课本是永远的“纲”。教师在最后一定要精练地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当然也可以叫学生总结)

5.教学重点难点处理的多变性和多面性

A.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浓缩和提炼,帮助学生降低难度,或者编写一些口诀或者其它点子帮助学生记忆。

B.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生活化,如在讲述遗传的基本规律时,可以把植物的例子换成人类的遗传病来讲解,就会因为更贴近生活而更通俗易懂。

C.认真审视知识的不同侧面,如在讲述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和卵细胞时,从正面讲很难理解,但如果先从染色体恒定和受精作用入手,就会容易多了。

三.  课后反馈练习

    选拔人才就是头脑各国练习题(考试),考试是一种手段,是在没有寻求到更好的评价学生能力的机制前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段,中高考是选拔人才的手段,而平时的练习和考试是检查知识,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和技能的手段,平时的练习和考试是为中,高考服务的。所以平时的练习和考试是在课后辅助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的最后环节,在这一环节上我有如下感受:

1.练习要“精”,要“质”,注重开放性和设计性的作业,既要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能巩固课堂知识。对于这类练习只能给参考答案,在科学的前提下,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而不是千人一面。

2.重视对课堂上基本概念的复习习题的设计,这类基础题要更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而不是课本概念的简单重复和再现。例如可以让学生将相关概念通过图形,表格,公式或者文字表达出来,而不一定要和材料的形式一模一样。

 3.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材料信息题”

    一开始要以阅读量小的“短信息”(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单一且尽量少含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出现,培养学生解答信息题的基本能力,慢慢地增加一些无关信息并逐步加大知识点的含量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解答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现并总结规律的能力。当然在设计材料信息题时,要注意好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材料可以海阔天空,不受约束,但所设问题的知识点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并且不能过度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如酿酒的过程或者白醋的制作过程都可以以或大或小,或繁或简的信息题的形式出现。

4.注意从生活和社会现实中挖掘一些密切联系STSE的热点问题作为专题练习,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如AIDS专题,HGP专题,环保专题,西部大开发专题等。

5.要重视经典的习题,因为这些题目知识点丰富,但有决不能搬经典题,一定要对经典习题进行不同角度的加工和改造后再交给学生,严防学生的经验注意。不然,学生错地最多的习题的可能就是老师认为练地最多,最不应该错的习题。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构建“情境-----经典题”来避免这一现象,把关系国家乃至世界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最新消息作为经典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去解答经过了合理改造的旧经典题。如以西部大开发作为背景,设计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知识等相关的经典题。

6.教师自己要常做题,更要常研究试题,因为在研究习题的过程中总要设计一些已获得或未获得的具体知识,通过亲身经历这一研究活动中,使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自身的素质总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饿提高。因此,我认为一个教师研究一份试卷的价值远远大于做一份试卷的价值,我们要研究试卷中每道题考查不同知识点的方式,试题的发散点和改造点,甚至一份试卷的价值取向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只有研究的试题多了,平时上课的距离才会手到擒来而且恰倒好处。

总之,我认为让课堂更加生活话和社会化,是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我在课前备课,实施教学以及课后练习中都十分注意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现实,尽量把每堂课作为一台老师为幕后导演,学生为活动主角的生活剧来处理,始终把结合教学知识设计学生的活动放在第一位。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如何上好每一堂课

    大家知道,一个樵夫要顺利地打上柴,满载而归的话,则必须先做好两个环节的准备工作:一是磨刀。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打柴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先把刀磨好了,打起柴来,才顺利快捷,即省力,又省工,还省时。二是选好打柴地点。如果不好好选择打柴地点,哪怕你的刀磨得再锋利,你盲目地走到一个没有柴可让你打的地方,那也是白搭!——这叫“功在打柴外”,其中多少包含了点兵家常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既有战略思想又有哲学思想的道理。

    教学也一样,要使每一堂课都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精彩的成绩,也必须先下“课外功夫”:

    一、要了解学生。兵家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也如此。除了老师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工作能力有自知之明外,还要下很大的功夫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家庭情况等。这些只能由老师在课外通过观察、接触、交往以及相互交流等才能获得有用的信息,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得心应手。

    二、下功夫备好课。这也属于“顺利打柴”的准备工作。在这步工作中,要切实做好钻透教材,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你所面对的学生的各种情况,确定好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三备”:备好课本知识联系——即吃透教材,设法把本堂课的知识与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好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以便让差生“吃得了”,而优生又能“吃得饱”;备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将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备”在你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备好老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根据自己的知识范围和教学能力,设计好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尽量让课堂充满生气:既紧张严肃,又生动活泼;最后,把你所备的“课”写在教案上。以防遗忘。这“三备”归纳起来就是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课上临阵不慌,临危不乱。

    在上面谈到“备好自己”这一环也非常重要。许多老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备好自己”:除了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方法、课堂应变能力)有清醒的自知外,还要进行常人说的对自己“不断充电”,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准备好知识教学的后盾。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由此鄙人认为,还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常进行“换水更新”,否则自己那一桶陈旧的“水”——及陈旧的知识会害了学生,也会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处境。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老师必须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教学空间。这样才能让课本上的“死水”变为“活水”,以便让那些潜力大的学生“吃得饱”,享受到知识的盛宴。老师在课外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把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内容随机注入到“死水”一般的课本中,让课本“活”起来,这即满足了教学需要,又可扩展教学空间,还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地上好每一堂课是保证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之处。所谓“科学地上好每一堂课”,就是要求老师在保证课堂纪律的情况下,充分运用创设课堂情境、激趣引导、师生互动、课内小活动(如分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一环节中,少不了老师运用抑扬顿挫、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调节课堂气氛,是课堂既有秩序,又有活泼而浓烈的学习气氛。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得愉快,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

    四、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注意在前一节课里给学生留下与下一节课有关的“悬念”问题——这既意味着学习并未结束仍需大家努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外自觉地看书学习(预习课本知识,阅读课外书籍),寻找答案,即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觉学习习惯,又能为下一节课的顺利教学打下基础。

    如果我们能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能做到以上四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

——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班上的讲话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优秀课堂?怎样做才能算是上好了一堂课?我们学校有些老师是这样上课的:他把教材上的内容抄到自己的教案本上,上课时又把教案上的内容抄到黑板上,抄完了黑板后就对着全文念一次,这样的课没有什么创造性,很难说是一堂好课,这样的老师可以定性为一个二道贩子式的知识型教师。有的老师这样上课:他用论文的方式写成了很高水平的教案,上课时他把教案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眼睛不看学生,只看着教案,在50分钟的时间里把教案用朗诵的方式读了一遍,这也算不得一堂好课,这个教师可以说是超越了学生实际的理论型教师。还有的教师这样上课:教案写得很规范,但他的声音不高,语速太慢,缺乏激情,他花费了50分时间很费力讲的知识,学生用20分钟自己阅读也能全部掌握,这样的课信息量不够,激情不够,也算不得是一堂好课。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传授的知识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堂信息大,能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能够让学生通过老师传授的方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授课教师的语调、语速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并富有较强的感染力……这样的优秀课堂的境界,我们虽然不能时时刻刻做到,但是心向往之。这是一个教师专业化形象和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个教师专业化能力比较强的老师,他往往通过精心准备、讲授每一个学期的每一个堂课,来培育和体验一种在读书、教书、写书全过程中做教师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我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曾说过一句很牛的话,让我记了几十年:你们把我课堂上讲的话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完整的可以发表的论文。复旦大学的作家型教授王安忆、上海交大的马原就曾实现过上述的教学境界。王安忆带了几十张卡片到复旦大学讲了36节课,她的学生把她的讲话录音整理后就成了一本理论畅销书《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据说湖南师大的马积高教授讲《红楼梦》,越讲学生越多,最后是几十个人的小课堂要换成一个400人的大礼堂,才能装下越讲越多的学生。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堂好课,而且还是一个新信息多并充满了创造性的大师级的优质课堂。做这样的教师才能体验到成就感和快乐感。
      当然,要成长为一个能上优质课的教师,需要从每一堂的精心准备、细心积累开始。一堂好课要做哪些准备呢?
      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这门课经过反复修订的比较科学、比较规范的教学大纲,包括这门课水平最高的教材,还有一些名师的已与大家共享的优质课件,甚至可以找到本课程的教学数据库。这些教学资源在登陆了国家精品课程网和全国教师网络联盟后,都能获得并分享。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用个比喻说:正像双方交战的部队,你的武器装备比别人要好,你打一次胜仗就有了条件。
      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课堂讲义(或教案)。第一轮备课,甚至要做到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事先准备好、写下来。据一些教学理论专家研究:青年教师讲授一次课(2课时)一般需要用1214小时来备课。你只有做足了充分准备,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镇定,而一旦进入从容、镇定的状态,那这堂课可能会有超水平的发挥。这个详细的、完整的课堂讲义,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课后小札等。通过仔细研读教学大纲、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要想到准备好这些教学内容不是无用的,他们将来都会成为你的教材、教参和教学数据库的重要素材。我自己那本《小说的读与写》(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产生过程,前半部分是从我的教案改造的,后半部分是根据10盘录音带整理的。这本书虽然出得很轻松(只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但它却是我长期准备的教学素材(如精选的作品案例)的一个有意义的结晶,它让我切实体验到了读书、教书、写书的快乐,做一个教师的成就感也就此萌生。
      当我们把一门课教了3轮以后,就要有一个远大一点的、并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理想——编一部本课程的教材(或教参)拿到省级以上的出版社出版。如果你有了编教材的念头,那就可能出现一种这样的情形:你教什么,就研究什么;反过来,你研究什么就教什么;于是,你的教案可改造成为教材、改造成为专著,你很多篇教案合起来就成为你的系列论文;你如果高兴,还可以让你的教材在外观形式上和别人不一样。可以让这本教材成为佐证你进步的材料,成为你教学科研的重要成果,到了那个时候,晋升职称已不是你终极追求目标,而是成了你教学科研的副产物了。
      在今天的信息化校园里,当你启动了把详细的教案改造成教材和专著的工作时,还可以考虑占领一个这样的教学制高点”——那就是,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支撑你的教学。你可以同时设计一个课程网站来承载你搜集的和建设的教学资源,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绎你的教学内容。音、声、画、文并用方式,课程网站海量般的储存功能,会让你的教学以一种新颖、生动的数字化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外国语学院的程可拉院长到下面的函授点上课,他开着自己的小汽车,带上电脑和投影仪,用上当地简陋的教室里的一个电源,接上当地提供的电脑音响,如果再用上无线上网卡,你能想象吗----在一个穷乡僻壤的乡镇教办的教学点,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当然,建设一个课程网站需要很多条件同时具备,我们青年教师不一定拥有这样的条件。但我们是可以学人文学院的一个教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自己买一套微型的数码音响,让自己讲课的声音做一种放大的修饰。我们可以学这样精神,来创造条件上多媒体。除此,我们还可以把事情简单化,我们只利用、分享别人的优质的教学成果——下载全国精品课程网站里的资源,改造成为自己所用的教学资源,或者,我们只从建设自己的一个教学博客主页起步。现在的博客的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的特征会让你觉得博客介入你的教学是一件很好玩、很快乐的事情。你申请一个博客主页就像申请一个电子邮箱一样容易。你建设一个课程网站的全部工作就是复制粘贴。你随时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可以随意转载你在网上看到的,觉得对你的教学有用的教学素材。建设起来的个人的教学网页就相当于你正在编写的电子版的教材和教参。学生的及时跟贴、评论会开辟一个新的课堂以外的难得的师生教学和交流的空间。无论是正规化的课程网站,还是简单化的课程博客主页,在你投入了精力和时间的同时,你将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一个做教师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我认为,这种做教师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在各个不同的大学是等值的,也是不论用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一种人生的快乐和职业的快乐。

 

怎样上好一堂课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主要就是向课堂45 分钟要质量。我教书十年最大的感慨就是:“要上好一堂课实在太难太难了。”当好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学生。作为教师,我的信条是对待学生要做到:给大爱,宽待遇,严要求,勤督促,抓落实,负全责;对待自己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勤思考、常反思、苦学习、求进步。

     这学期我任教的是九年级化学。本班总人数47人,18位男生,29位女生。学生一到九年级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几乎已经定型,几乎处于“不举手不答问”状态。开学初学生不思考,不发言,一脸的木然,一堂课感觉太难推动了。但我不焦不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直坚持赞赏、鼓励、趣味性教学。我要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找回自信,找到乐趣,体验成功。于是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尽力上好每一堂课。要上好一堂课我感觉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做出努力。

      一、上好一堂课要做到3个熟悉。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基本功,基本文化素养,对教材、学生的了解程度,驾驭课堂的能力等都将影响着教师的上课质量。为了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1熟悉课程标准:我先是比较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异同,理解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性质、目标、内容。2、熟悉教材:通读教学参考书,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对教材烂熟于心,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3、熟悉学生:备学生也是备课比较重要的一环,备课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备教材上心中有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有学生,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家庭背景、生活习惯、认知能力等,做到因材施教、难易适度、重点突出。只有做到了3个熟悉才能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做到准确的传授知识,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举重若轻。

     二、上好一堂课要做到3个创新。

     1、创新教材:创新教材就是要做到不依赖于教材,要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的教教材,敢于取舍,敢于整合。让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新知。

2、创新教法,教无定法,以学定教,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知识,一种知识多种呈现方式,可以是生问师答式的、生问生答式的,有独立思考的也有互助合作的,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呈现知识。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接受知识。

3、创新教态: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哪个学生喜欢听一个平调到底的教师讲课,没有哪个学生喜欢看一个板着脸上课的教师,作为上课教师我们的表情不要呆扳、僵硬,应该做到教态自然,表情丰富,双目有神,动作优美,语言精炼、风趣,板书工整。

     三、上好一堂课要做到3个提高

     1、提高责任心。我们做教师的担当着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责任,伟大的职业,神圣的使命,教师必须有着高度负责的的精神,对学生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我们应该具备危机意识,长期不把责任执行到位不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话我们的能力就会退化,我们就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最终我们会被淘汰。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学生们的表率,教师们必须认真准备每一堂课,要对得起学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2、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一个心中只有教科书,从不与其它书籍打交道的教师,他的课堂是不难想象的。做教师的必须博览群书,增长见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我,刻不容缓。有丰厚的学识,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妙趣横生,游刃有余。

     3、提高自身能力。作为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综合素质,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说、写、唱、跳、弹、运动”等要样样能行,在各方面都能指导学生,做一个学生赞赏的教师。

     四、上好一堂课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随着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进步,社会上的很多角色都在进行重新定位。如:司机、售货员、父母等。我们做教师的不能还是一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模样了。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方法,刻不容缓。还权利于学生,尊重赏识每一个学生迫在眉睫。一开始接触这个班级学生一直习惯于依赖、等待教师,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很难纠正过来。我一直坚持赏识、鼓励教学。今天有5个同学举手发言,在明天的课堂上我鼓励到“同学们能不能突破十个”。后天我鼓励说“孩子们你们进步很大,这次举手的同学能否突破二十个” 对待学生我做到不厌其烦,我微笑着赞赏每一个同学,慢慢的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表情松弛了,学习化学的劲头越来越足了。教师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整堂课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体验、思想的提升主要由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验、去探索、去整理。学生应该是自己学会而不是被老师教会。教师只能用少量的时间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之效。

    2、坚持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建立学生学习互助组,指导学习合作探究是我这学期努力的方向。我首先根据学生的性别、喜好、特长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成员的分工,在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指导学生们合作探究。我充分利用互助组相互谈论、竞争合作,背书、默写,检查作业,订正试卷等。让同学们在互助组中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发挥团队力量。教师如果把学生学习互助组指导利用好了,将是师生双利的一件事情。不仅是对学生的现在,还是未来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真正发挥了互助组的作用,我们也将教得轻松、愉快。

     3、坚持思想教育,培养健康人格。一味的传授知识的教师算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更应该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我的化学课堂不仅仅是学知识的课堂更是学生树理想、端行为、立品质、学做人的课堂。我不失时机的借助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结合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实际表现,以同学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教育、引导他们。一进教室我就激情高涨(经常要拖掉外衣,感觉很热)和同学们熔为一体。在我的化学课堂上,看不到学生们凝重的表情,学生们学得轻松愉快,师生们都不情愿下课。我的化学课后作业学生们都能很好的完成,在作业批改上我经常给学生送上一些鼓励性的话语。

    4、坚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学习方式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习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终将成为一个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影响到人的一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得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式先得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面对学生较差的学习态度我会提出批评,但我从不会因学生不会做作业,反应慢而批评人,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我做到不厌其烦,在我的课堂上始终贯穿着学法指导。(比如说分析试卷的时候:凡是牵涉到的重要知识我就要求同学们举一反三,并要求同学们把它记在试卷上相应的位置。只要出现某种物质的名称我就要求同学们用化学式表示出来。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轻松的记住了元素符号,掌握了化学式。对书上的知识点具体到用什么记号我都在指导。记化合价的时候用谐音编口诀记忆很容易。如:钾、钠、银、氢  +1价,钙、镁、钡、锌 +2价。地壳中含量排前3位的是:氧、硅、铝。我们就记“养闺女”。在复习的时候我以某一章节为例专门指点复习方法。)教师们不要怕花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只要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兴趣,改变了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何愁学生的成绩上不去,何愁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不搞?

      总之:做教师的如果你做到了3个熟悉。3个创新,3个提高,4个坚持。你的课堂艺术就会大大提高,上好一堂课将不再是难事。

 

浅谈怎样上好一堂课

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 我认为,所谓好课,其实质是对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上。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成效,那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会落空,素质教育只能成为幻影。有时教师讲得很多,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独立解题的心理水平阻碍了学生成功体验的形成,这种课不可能成为一堂好课。

1、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3、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发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是教师无法代劳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要展示概念形成的过程;法则教学要展示机理;公式教学要展示推导过程;应用题要展示解题思路;计量单位教学要展示概念的建立。应该明确知识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掌握的,学习能力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提高的,学生的主体精神也是在展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但这里关键的是:如何展示和谁来展示?老师演示学生跟着模仿的展示和老师“铺路”学生自己探索的展示作用大不相同,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才能牢固,主体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
    4、认真备课。原来的备课主要是根据原苏联教学法的一些环节,主要是从教师的讲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备课。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教师经常用讨论的方法,但怎样讨论,讨论有几种,怎样安排,也都是应该思考的。比如说,有的讨论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可以分组进行,有的讨论是激发学生大容量思考中讨论。又比如,目前提倡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电脑演示是一种新的策略,那么怎样利用电脑演示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呢?又比如,练习设计的策略,也可以促进有效学习。还有提问的策略,怎样提问?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要提出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一些思考含量。
    5、让学生享受的成功。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是看教师能够为学生做出什么让学生在考试当中取得最好的成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能乐学,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如果总是被学习失败的阴影所笼罩,他们迟早会丧失学习兴趣的,这样的课能算好课吗?
总之,要上好一堂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师徳师风、专业水平的综合考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发挥最大效益。

 

 

怎么上好一堂课

课堂教学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是教师实践教育理念、形成并展示教育技艺的平台。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研究课堂教学规律,掌握课堂教学艺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是教师职业修炼的主要内容;上出“好课”,不断提高“好课”率,也就成了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主要追求。

那么,怎样的课算是“好课”,“好课”的标准又是什么,学者方家历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正所谓“把戏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然而,虽说一堂好课难以设定绝对的标准,但总还有些基本的特征。

好课实惠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可能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内核,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应该是积极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

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发的学生变化可能是多方面的:知识的变化,表现在知识的量的累积;能力的变化,表现在能力水平的提升(思维的敏捷、深刻、缜密);情感的变化,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受到赏识的愉悦,战胜困难的快慰,收获成功的欣喜等),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心向的变化,表现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兴趣更浓厚,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坚定,投身学习的态度更积极、更主动,正所谓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好课高效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得益的多少,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面的大小。

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树立全面的效率观、公平的效率观。一堂课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学生有意义,对这些学生有多少意义,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原有的学科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差异,学生的强势、弱势智慧有侧重,一个班级内又有优秀生(尖子生)、中间生(边缘生)、后进生(学困生、待优生),即使是在同一类的学生中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如何使一堂课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如何使一堂课对于所有学生的意义最大化,这是每个老师必须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去思考、探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等等都应立足于“实惠”,都要着眼于“高效”。“好课”一定是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人”制宜。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围绕学生各自已有的经验和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展开,教师鼓励和 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着力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热情,以确保课堂上没有学生是“局外人”,没有学生被“边缘化”。

好课鲜活

一堂课,相对于一个教学活动的单位来说,肯定有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规定性。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得课前预设的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一一达成。然而,课堂的价值和魅力远不止于此,因为,一堂课不应也无法完全是预设内容的再现。课堂上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能力的投入,有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有思维的碰撞,有心灵的沟通,有智慧的启迪,就在这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砥砺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新的问题显露,新的认知矛盾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正是这新的教学资源的不断生成,才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充满着生机,洋溢着活力。

“好课”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是教师引领学生探奇览胜的一段精彩旅程。舞台上常常有高潮迭起,悬念频生,旅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这样的课上,屏弃了呆板与僵死,凸显出开放性与挑战性;教学内容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却有着更多的变数,有时是教师的有意延伸拓展,有时则是学生无意的“节外生枝”。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自然会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课堂教学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 
      好课本色

研究课堂教学,通常人们总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层面上,关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和选择。其实解决好“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上述两个问题更为重要。

不为生计而教,不为功利而教,不为完成任务而教,不为应付检查而教,不为表演作秀而教。尽管事有例外,情有特殊,但教师的主观意识上,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该如此。那么“为什么教”?为孩子的发展而教,为孩子的一生幸福而教,为若干家庭的希望不致破灭而教,当然,也是在为教师自己的生命之树常绿、生命之花灿烂而教。

基于以上的认识,“好课”应该是教师心态平和、教风平实的课。好课拒绝花拳秀腿,无须标新立异;不要刻意求新,不要一味求活,首先要在求真、求实上见功夫,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发展需求)出发,精心组织和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讲授、提问、讨论、质疑、小组合作、个别点拨等等),寻求学生在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升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得益。

“好课”似清水芙蓉,质朴无华。不必特意雕琢,更不必着意迎合他人的口味。真正的“好课”无须张贴改革的标签,也不必追赶创新的时髦。有人听课或无人听课,提前通知听课抑或推门听课,你的课该怎样上,就应怎样上。

好课唯真

一堂课留有些许“缺憾”,几多“瑕疵”,不是上课老师追求的结果,而是事物的必然。课堂教学也和其他事物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留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有缺憾是真实性的重要指标,而惟有真实的课才配称得上“好课”。

怎么样才能上好一堂课?

一、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1. 首先,教者要博览与本堂内容有关的资料,如教学大纲,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参及其它资料,并能掌握,从而使教者具有一桶水,这样才能轻松地给学生一勺水。
2. 确定本堂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一课一得,因而确定的基本原则是:
① 保证知识的完整性,相对的独立性
② 基本符合教学进度要求
③ 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
3. 找出本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并确定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案。
4. 结合本节学习内容,思考好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废止注入式、消灭一言堂、满堂灌,使用启发式,尽量采用发现法教学。
5. 完整地书写好教案。这就包括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引入、讲授新课、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下的新教师备课要求写详案。
6. 对本堂课各个环节教学时间作一个初步的规划和估算。为了做到心中有底,刚上讲台的老师最好在上课之前自己进行一次试讲。
7. 备好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用品,器材及示范的模型。
8. 选择好课堂练习题及课外作业题。为了把题目选恰当,教者必须把教材练习与本堂课有关的题目先自己做一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选出有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的题目,根据学生程度不一的实际情况,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了使潜能生“受得了”,优等生“吃得饱”,可按作业题难易的层次分必作题、选作题。
9. 做好作业讲评的准备。在批阅上堂课的学生作业时,若发现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共同性问题,或与重要概念公式相关的问题,教者要准备讲评。
10. 作好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规划好黑板上书写的内容,保证重点、难点内容放在黑板的正中央,尽量做到一节课不要抹黑板。
二、 上好一堂课是每一位老师综合能力的检验.
讲台虽小,却是我们每位老师表演的舞台。为了把每一堂课演成丰富多彩且又是能被学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节目,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下一番苦功夫,花一番大力气。具体说来,要特别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 搞好新课的引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恰如其分地导入本堂新学内容,这是教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数学课常用的方法有:
① 实例引入,然后上升到概念
② 用例证法罗列现象,找出规律,导出公式
③ 先用贴切的比喻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导入理性认识
④ 先复习已学过的与本堂相关的知识为本堂的教学埋下伏笔。
新课的引入,最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大部份内容让学生自己完成,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集中精力,集中思维,有利于下一步重点内容的讲述。
2. 突出重点。如果新课的导入是序幕的话,那么重点内容的教学就是戏的高潮,这一部份内容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思维,要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形成一个思维的高潮。这时,上课的老师精神要振奋,讲述要清晰,语言要精炼,比喻要贴切。关键之处,最好以姿势助说话,以提高学生注意力。重点的概念、公式既要推理又要板书在黑板显目位置,且板书要规范。重点内容讲述之后应留给学生几分钟,从而对学生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若部分学生未掌握,应考虑提纲挈领地补讲。
3. 突破难点。什么叫难点?难搞懂的问题,就是难点。如数学课中抽象的问题,空间想象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均为难点。怎样突破难点呢?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
① 有意分散难点。如导入新课之前,有意复习与本堂教学难点相关的内容。为新学内容中难点的突破打下雄厚的基础,扫除障碍。以免出现以前的知识搞不清——难;本堂新学内容又搞不清——难;这样就会出现难上加难的现象,从而使问题成堆。
②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理性问题感性化。如概念的提出最好实例引入,抽象的概念尽量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最好能选择恰当的贴切的比喻。得出的结论能作演示实验的尽量做演示实验;空间想象类的问题,能实物演示的尽量实物演示,公式所给结论,能验证的尽量验证;推理问题尽量提供不同的证法,解答题进行一题多解。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掌握其中一种最容易接受的方法。
③ 难点问题,要给学生提问、咨询的时间。很多学生不懂的地方要简明扼要地重讲。学生有争议的地方,要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在争论中搞清问题。老师一定要进行裁判式的讲评,提出一个明确的正确答案与结论,并要透彻地讲清楚为什么对与为什么错,真正使对的那部分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的理由,也使那一部分错了的学生找到错的原因。这样的争论,似乎耽误了一点教学时间,但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作好一堂课的小结。所谓的小结,就是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一下本堂所学习的内容,特别是重点,难点内容,强调一下注意事项,及一定要掌握的知识。
真正教好一堂课,除了抓好新课的引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作好小结这几个要点外,还要使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学生当演员,老师当导演,从而搞好师生互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此外,教师还必须具有端庄的仪表、和蔼的态度(提倡微笑教学)、从容的教态、精炼准确而又适时幽默的语言,起伏的声调、辅之以恰如其分的姿势。声音要洪亮,讲话的速度要适中,板书要规范。同时,一边教学,一边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教室内的各种动态,尽量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跟着教者转,行动按照教师指挥的办,做到了这些自然是一堂成功的课,老师自然会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怎样上好一堂课?在线研讨整理帖

问题一:怎样倾听学生的发言?怎样观察学生的表现?

1.余文森教授的观点:

倾听学生可以有不同层面:行为层面的听;认知层面的听;情感层面的听。行为层面上的“听”指的是一种听的态度,有可能表现为“表面的听”、“消极的听”和“积极关注的听”三种状态。认知层面上的“听”可以分成“强加的听”、“接受的听”和“建构的听”三种情况。情感层面上的“听”,可以分成“无感情的听”、“有感情的听”和“共情的听”。

2.余文森教授的观点:

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应该注意观察几个方面:

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

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彼此支持、没有对抗和拒绝;

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是不是在动脑筋,进行深度思考;

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在真正进行学习。

3.陈朝蔚的观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善于发现,听懂别人说什么,同时要思考:他说得怎样,我欣赏什么,有什么补充;我不同意什么,该怎样摆事实讲道理予以商榷。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逐渐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对话、评价。

4.036唐山王东青的观点:

想起最近听课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有很多人听课的情况下,没有注意到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不规范,如循环小数后面出现循环数字的原因是什么?观察竖式,学生说余数总是1,教师肯定,课后研讨的时候授课教师自己都很不好意思,应该是余数总是数字1,两种说法,意义不同,可见教师在课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作为一名教师,倾听学生发言,观察学生表现至关重要,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后,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然后在倾听的过程中去规范学生的说法,让课堂教学走向深入。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听讲状态、活动方式、回答问题等等,通过学生的表现反馈课堂的教学信息,教师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走出课堂的学生还可以用一些教学机智随时的提醒他们。

总之教师的一堂课要调动全部的精力,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阿香的回应:

确实对数学课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捕捉到他们对知识理解的偏差,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施教。

5.a102012005266的观点:

当学生发言时,教师最好可以看着学生的眼睛,当学生回答不出时,老师能给予适当的提示,鼓励其把观点才阐述的尽量完整。观察学生的表现可以从学生说话的流利程度及他视线的方向,特别要看学生的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6.徐东海的观点:

在学生发言时,发现看着学生的眼睛时,他却紧张的不知怎么回答,影响他回答问题的思路。所以我认为不一定盯着他看,只要注意听他的回答即可。

7.张雅男的观点:

学会倾听是老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注重的是与学生的沟通,通过有效的互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和领悟程度,只有老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精彩的课堂生成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发言,那么怎样倾听学生的发言呢?个人觉得,首先应该树立一种谦逊的态度和意识,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而欣赏他们独特的思维和见解;其次,倾听就要有评价和引导,盲目的倾听是没有效果的倾听,学生个性化的发言往往是在老师鼓励和评价中产生的;同时,倾听一定要允许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要始终去注视和关注,让他知道你的激励和期待。

大寒梅的回应:

通过倾听,可以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因素,并用智慧加以运用,就能生长出比"知识"更具有再生力的因素。

8.Windgirl的观点:
课堂观察是获得学生学习信息的渠道,也是使师生展开对话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细腻又细致的洞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判断,指导行动。

9.黄国才的观点:

课堂教学是倾听的艺术。课堂中,老师能否倾听学生发言,更进一步倾听学生的心声,即通过观颜察色等了解学生思想什么、困惑什么、向往什么等,然后及时进行调适,使教学时时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将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下。

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还包括引导学生之间的倾听和学习。会倾听学生的老师,也一定是会使学生互相倾听的老师。我认为老师会不会倾听学生发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倾听的姿态;二是倾听的反应。

一、倾听的姿态。

学生发言,老师应该专心倾听,这是尊重,这是重视,如老师上身前倾(有时还会上前一步)、双眼注视、面含微笑等,这样,给发言者一个信息:我在认真倾听你的发言,我在乎你的发言;同样给其他同学一个信息:老师都这样重视他的发言,同学更应该重视了,发言者从老师和同学那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则信心倍增。反之,如果学生发言,老师东张西望、老师心不在焉、老师过于严肃等等,发言者就会觉得“我说得怎样无关紧要”“我可能说错了”“我在现丑”“真后悔自己举手”……于是发言者说说停停、说一下看一下老师的脸色、越说声音越小……久而久之,还有多少同学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呢?

二、倾听的反应。

学生为什么要发言呢?想展示自己的思考、想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老师为什么要倾听呢?想了解学生所的思考、并及时给予肯定、引导、纠正、提练、鼓励,等等。如果老师倾听完,没有反应、毫无表示,如语言的、表情的、肢体的,那么发言者心里就不踏实、收获就不大。

10.谭青峰的观点:

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倾听一是要态度友好,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在听他的意见;二是用鼓励力信任的眼神去期望学生能完成意见的发表;三是要听清学生发言内容中的创意之外是什么,不能只关注学生发言正确与否。

阿香的回应:

谭青峰教师的话让我想起了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论述:

教师要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听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

Windgirl的回应:学生的每一个声音,都不单纯是纯粹自我的声音,不是自我对自我的反映和表达。他的声音总是处在与其他声音相互缠绕的关系之中。与其说学生的声音是自我的反映,不如说是对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反映。因此,教师的倾听对象既是“具体的人”,也是这个“具体的人”与另一个或另一些“具体的人”之间的关系。

11.卢卢的观点: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应该做到专注、耐心。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它要求教师确实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人文情怀。即使在公开课上我们也常常看到老师指名发言后,自己的眼神游移,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进程,而把学生的发言当作教学进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如果专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就能从他们的发言生成、提炼出许多智慧的火花,从而造就课堂的精彩。另一方面,孩子发言时常常会把握不住重点,或长篇大论,或东拉西扯,甚至答非所问,这时候就特别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而不是粗暴地打断,无情地否定。一个在课堂上能够做到专注、耐心地倾听学生发言的老师,一定会深受孩子的喜爱,从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童谣的回应:

举双手赞成。教师的倾听才能抓住学生的知识掌握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卢卢的再回应:非常感谢童谣的补充。教师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为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做好示范,以身立教。而且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12.Windgirl的观点: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专注地听学生的言说,并尽量理解它。通过倾听,教师去理解学生的行为、感受,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是共享快乐。

13.谭青峰的观点: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也是具有教育艺术性的问题:教师的善于观察主要体现在:一要关于观察学生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可看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程度,学习的兴趣如何,等;二是要关注全体,不能只观察少数好学生的积极表现,还要关注中下层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如何,并及时采取调控措施;三要做到在观察中发现预设中没有考虑到而生成出来的精彩瞬间。

14.馨婕的观点:

现在的课堂演绎着的故事是: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给以学生说话的时间也应足够,教师更多方面在于倾听。倾听决不是简单地听着,然后随意点点头,或随意反馈:“你真棒,请坐下”的那种。而是要求听者必须集中精神,在听的时候,及时整理听到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对方的最有效反馈与引导。

观察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这应该是教师上好课的最基本条件:眼观六路,耳闻八方。也就是常说的组织教学。

15.刘冬岩的观点:

尊重从倾听开始。教师倾听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倾听什么?李政涛老师在《倾听着的教育》一文中写得很细致: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疾病;倾听学生的差异与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的关系。

16.曹宝华的观点:

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分担痛苦,是共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仅仅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而是再现更多的智慧内涵。作为一节好课,我觉得不是老师的滔滔不绝,而是多一些倾听,会有更多的智慧再现!

17.怪老头的观点:

我认为一位老师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表情。

首先,老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以及产生这些习惯的原因。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你才能理解,听懂学生的发言。

其次,你才能从他们细微的表情变化中看出端倪。

刚才我所说的是那些带班的老师。对于那些需要用别人的学生上课的老师,那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更要在上课前充分预设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效果。以上我所说的内容,是结合自己带班经验的总结,未必适合其他老师。

18.岳金春的观点: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生成为学生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环境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只“倾听”学生的说话内容再加以解说、补充、评论,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实际上是站在学生的上面俯视学生、审视学生,并不能与学生真正产生共鸣。教师应站在与学生同一个高度“倾听”,除了听内容,还要听心声、心情。这样的“倾听”才是比较全面的。

问题二: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和自学?

1.a102012005266的观点:

在教课前可以给学生些课后与课本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来解决问题,同时教授一些自学的方法。

2.谭青峰的观点:

我是语文教师,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我主张备课时要把学习目标问题化,用问题化了学习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问题,是探究的源头。教师备课时,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一节课要让学生掌握或拓展应用的知识,用问题的形式设计出来。比如《小溪流的歌》一文的教学,可以在第二教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小溪流在成长过程中,所唱的歌有什么特点?它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②认真地阅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刻画小溪流的形象的?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认为要如何理解小溪流的精神?

这样,有了上述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就有了运作的支撑:教师做什么,先怎么样,后怎么样;学生学什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有了追求的目标。

备课,要设计出学生参与学习目标提出的环节。按新的教育理念,学生可以参与学习目标的设计。这样,单就一节课而言,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对于有关于字词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用“你认为本课有哪些字词方面的知识应该提出来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情况提出来;二是用“你认为还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提出来学习吗”的方式,故意把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留下来让学生提出来;三是对一些较浅易的课文则干脆用“请你自己设计学习计划自主地学习课文”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设计问题进行学习。

以问题为线索构建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整体框式。 比如我们大致可以作这样的尝试:问题启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评价总结。

3.怪老头的观点: 

对于指导学生阅读和自学,我认为关键是方法和习惯的紧密结合。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都有自己特定的文本呈现方式。做为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学会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同阶段应达到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要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学习什么是批注,怎样批注,批注应达到什么目的。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书写的过程中反思,理解,感悟,评价,讨论,体会读书过程中所了解到的信息。

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何愁提不上来呢

问题三:怎样进行有效的讲授?

1.余文森教授的观点:

教师的语言表达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讲授应该深入浅出,让学生听起来有熟悉感。教师的讲授过程是教学内容的思想与讲授艺术相结合的过程,教师要有讲述(讲事)的技能,讲解(讲理)的技能,讲读(范读)的技能,讲演(讲座)的技能。

传统的讲授将求多、深、细、透,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有效的讲授应该深入浅出,具有感染力,有针对性、启发性,甚至也需要必要的“废话”来烘托气氛。

吴萍的回应:

看了余教授的这些话,真是让人受益匪浅,教师要有讲述(讲事)的技能,讲解(讲理)的技能,讲读(范读)的技能,讲演(讲座)的技能。有时我们生怕学生没听懂,一遍遍地重复,有时倒是适得其反,老师在课堂上讲时,必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汪卫红的回应:

余教授的话让我很有启发。同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上出的效果是不同的。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的语言表达效果影响了教学。不求多,但求精,但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大成,便是理想的。

2.a102012005266的观点:

(3)怎样进行有效的讲授? 课前应该用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采用师生互动或着其它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

4.大寒梅的观点:

我认为一节是否是有效的讲授,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当前的课堂上,有不少老师对讲授这一环节产生恐惧,怕违背课改精神,特别在公开课上,担心过余的讲授便是当前课堂所固忌的什么"填鸭式" ,"注入式"   "满堂灌"。学习效果会好,多些讲授应该也无所谓吧。我是那么认为。

李南梅的回应:

新课程课堂上教师还要讲,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讲的“重心”已发生变化,新课程教师角色要发生根本转变,变成学习的促进者。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是对教师角色的一个很好比喻。他说:教师就像助产婆一样,不是自己在生孩子,而是帮助别人在生孩子。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和思考,而是在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思考。

新课程教师要讲的,不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理解、再复现。讲的不是具体的学习内容,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学习的“话”。

问题四:怎样提出和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学习?

1.余文森教授的观点:

教师提问,应考虑问题的价值、难度以及设问的时机,应注意鼓励学生“敢问”和“善问”。有时候不当的提问反而会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对于学生提出来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而切忌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回答;尽量地让学生得出回答,而教师不宜越俎代疱;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考一步一步地深入。

2.大寒梅的观点:

在常态课上,"随意式提问"最常见的。老师对提出的问题根本没做认真思考,而是随口提问。这样的问题或深或浅。有的答案在课本上,有的答案在问题中,学生不用思索就可以回答;有的问题大而无边,学生无从入手,只好泛泛而谈,这样在课堂上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在公开上经常见到"形式主义提问"。一般就按自己教案预设的问题来提问。没让学生展开,不让学生深入,回答多了,无法收场,担心时间不够,于是就草草回答,老师匆匆回收。有点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不敢多说一句,不敢多走一步"。
那么,有价值的问题究竟放在何出呢?引用专家的话:"问题定位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学生理解的障碍处,思维的易混处;有效的问题的度就是学生够得着,但需要努力。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小心眼的观点:

教师上课提问的问题不宜太多,太多了学生会显得被动,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不会充分展开。

课堂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抓住知识的重难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能力水平,找准他们知识的增长点和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通俗易懂。

4.Windgirl的观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一系列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解答的问题,使他们有所发现和领悟。

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问题要使学生才能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库”中提取出与新授知识最密切的旧知识;问题要能让新旧知识相互同化、相互作用,问题要是能让学生充分经历和感受真实获取知识,并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的。

5.卢卢的观点:

对于学生发言偏离问题答案的有效引导:

1、如果能够马上抓住发言中的漏洞或发言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则用反问的形式引导他发现自己的失误。

2、如果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则引导他再看书,甚至把相关段落读出来,在读中自悟。

3、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判断发言的正误,让孩子来引导孩子。

6.黄国才的观点:

从语文学科说,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即作者或编者提出来的,在思考练习等反映出来;二是老师在备课在提出来的,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应该值得思考、一时还解决不了,要做学生的榜样;三是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方面的问题最有价值,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法则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但是又最容易陷入“无需问而问”中,只是些字词方面的,或者就是闭起眼睛问的,如“这篇课文写什么呀?”等,这就得老师分类指导,逐步提高了。

7.gt08zxg的观点: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给留有学生大的思考空间,不要一个一个小问题的问,问题过碎,会让学生缺少从整体把握的能力。我觉得教师更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提出和质疑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8.yeshi8jin的回应

课堂提问请求支援。针对学生在课堂中不愿意说话的现象,我规定:找到你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可以请求支援。呵,第一次实践是一个与我一样高的女生,她答不出问题,我提示她可以找人帮助呀,你猜怎么着?她说:那就找你吧。呵,我说:你太有才了!然后重申:不许找我!

这种方式我在运用时,尽量提醒最近的学生起来帮助,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这时候能帮助我们的应该是离我们最近的人。

我今天上课使用这种方法时,效果就很好。有同学答不出来,周围的同学很快就起来回答。只是下课匆忙,忘记表扬他们的互助精神了,下次一定补。

9.卢卢的观点:

在备课时通过钻研教材,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用问题化的学习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问题,的确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它可以使学生明确要学什么和应该怎么学,但是语文课堂如果都这么上,我很担心会因缺少情趣而使语文课堂缺乏生命力。因为语文学科毕竟不同于数理化,它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化的课堂除了解题,还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