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如何免费角色转移: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成因问题分析及其教育转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7:03:23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成因问题分析及其教育转化(原创)
2007-8-10 12:05:00
摘要 :学困生是一种客观存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问题,学困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产生于诸多原因,遵循其心理活动规律,并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和行为矫治方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不同的教育对策,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 :学困生  自卑感  心理障碍  教育转化
所谓的学困生是指那些无心学习,不守纪律,犯有一定过错的学生[1]。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常被同学讥笑和排斥,也令老师头痛。学困生虽然在学生中为数不多,但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活动能量大,影响面宽,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也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块沉重的绊脚石,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创造性的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2]。学困生他是客观存在的,其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对他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是学校中的另一类弱势群体,教育工作者不应对其漠然视之,忽视、放弃他们,这与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宗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学有所长,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是相违背的[3],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新观念,重视学困生,关心学困生,帮助学困生。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关系到这部分学生的前途,而且对转化校风,和社会风气,培养四有新人等具有重大意义。
一 、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表现
(一)学习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上不能很好的自律,主要表现为:(1)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对学习缺乏动力;(2)学习准备不足。常常不带书,不带作业,不带相关的学习用具;(3)学习习惯不好。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经常不预习、不阅读、不做作业,学习上处于被动的状态,不独立思考,习惯于抄袭,应付作业;(4)学习效率不高。在读书、写字、作业等方面速度缓慢,反应迟钝,由于反应慢因此课堂时间利用率很低,个别学困生几乎在课堂上没有任何学习行为;(5)学习纪律不好。文明礼貌差,对教师和同学没有尊重意识,扰乱课堂纪律,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二)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在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4]。现在一般指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有人发现:学困生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把成功归因于运气,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定[5]。也影响学困生自信心的确立。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进取心,“学困生”也不例外,这类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进心受挫,不思进取,使别人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人格定位,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和表扬;有的由于自身存在一些缺陷,长期受到指责、歧视、埋怨和排斥,因此没有上进的信心和勇气;自卑心理易使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低人三分。
2.惰性心理
学困生一般来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志向水平低,缺乏奋斗目标,学习兴趣不浓,无上进心,甘于落后,缺乏意志和毅力,喜欢安于现状,缺乏远大的理想。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差,不认真听课,学习成绩差,产生厌学心理。小学生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感受不到升学的压力,更何况现在又取消了留级制,他们求知欲望不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家里有钱就能拥有一切,在家庭的溺爱下,使他们失去了自立,以至于这些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纪律松懈,不复习功课,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最终沦为学困生。
3.畏难心理
畏难心理是与失败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它产生于每次失败所引起的情绪反馈。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遇到挫折,经历失败往往就会害怕、畏惧。失败——胆怯——再失败——再胆怯……,这一恶性循环,使畏难情绪逐渐积累,产生定势,以至于望难生畏,即使对很小的困难也失掉了克服的勇气。学困生多次遭到失败后常处于心理失常状态,挫折容忍力差,同时由于教育者的偏见,使他们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还怕遭到讥笑和拒绝,处事畏首畏尾,言谈举止缺乏勇气,意志力薄弱。
4.逆反心理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多次考试成绩不良,经常遭到家长的责备和打骂,老师的批评训斥,同学和邻居的冷嘲热讽,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讨厌老师和家长,希望他们不要管他。但是家长和老师恨铁不成钢,在管教上过于急躁,方法过于生硬,这样使得他们与家长和老师就产生了对立情绪,有了逆反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以抵触的心理对待周围的人,还往往搞些恶作剧,甚至把在老师面前受到的批评,训斥以欺负更小的学生作为发泄,以此换取心理的平衡和补偿。
5 .孤僻心理
并不是所有的学困生都是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其中有一部分成表现为心理封闭,少言寡语,不苟言笑。他们有的因缺乏家庭的温暖而情绪抑郁;有的因学习成绩差,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而心灰意冷,导致他们的交往、对话和各种活动减少,喜欢远离群体而独立,这类学生往往不引人注目,他们不至于明显的影响到课内外秩序和妨碍教学各项活动。
6 .自我表现心理
这类学生由于平时很少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于是常寻找另一种方式来表现自己。有的在学习上贫困,但在其他方面很优秀,如体育、文娱等,教师就尽量给他们机会,以此来重建他们学习上的信心;有的学生是反向的表现自己,如有的拉帮结派,有的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无视他人的帮助和教育,这类学生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冒险性和危害性,但他们反常表现中蕴藏着强烈要求得到别人信任和尊重的欲望。
二、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大量事实表明,“学困生”并不是天生的,人的智力确实存在很大差异,学困生由于智力低下导致学困的只占极少的一部分,而其余的大部分学困生并不笨,智力并不差,他们的现状很多是由于后天的原因所致。
(一)学困生产生的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指学生的自身原因。大致可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1 .智力因素。
由智力原因而导致的学生学习困难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这类学生可称作“绝对学困生” ,指遗传因素的影响或后天疾病所致的低智商者。一般说,要使此类的学困生达到同龄的正常水平是不大可能的。学生由于智力低下,不知学习是什么,每天只是习惯性的上学、放学,面对老师的批评、训斥更是麻木,左耳听右耳冒,缺乏自控力,我行我素很随意。在调查中有一班上(四年级)就有这么一位学生,竟在数学老师开公开课时是随意走动,一会到讲台上,一会回头与人说话,连续两次考试分别4分、5分,而那些做对的答案还是侥幸对的,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也用尽了办法,依然无效。这类学生虽然只是极少数的,但更加令人头痛。
2 .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一般多不在智力因素,而是由于学生自身的问题,小学阶段是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期,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一是自觉性差,不能主动学习,因此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二是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缺乏上进心和学习动力;三是自制力差,课堂上的非学习行为不能很好的控制,有小动作,容易分心和走神,喜欢打游戏上网,心思根本不放在学习上,把家长的期盼和老师的教育都抛在脑后。这些都可导致学习成绩落后,总之由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意志薄弱等心理缺陷,以至于自认为不是学习的料而放弃学习,导致越来越差,积重难返。
(二)学困生产生的外部原因
学困生产生的外部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概言之,是因为不良的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使他们的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没有受到抑制而造成的。
1.家庭教育的缺陷
(1)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甚至家长的教唆。指使孩子干坏事,从小事开始。或者从父母平时的生活恶习中学到的抽烟,打麻将等。这样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2)家长对子女经常打骂训斥,缺乏正常的教育方式。家长粗暴无礼过分的要求,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施加打骂,家庭缺乏温暖,家庭成员之间要求不一致,使子女无所适从。
(3)家长的思想、知识水平较低,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由于工作的繁忙,对孩子不管不问,仅给与经济的支持,使他们在思想上放任自己。追求安逸的生活,最终走向邪路。
(4)家长对子女一味溺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学习不闻不问。由于从小过分的宠爱,使得他们养成独特的性格,凡事不能吃一点亏,捧他们如掌上明珠,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
(5)家长对子女或偏爱或不爱都会导致不良品德行为。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孩子,就会使他们觉得父母偏心,不爱自己。
(6)有的家庭父母离异,把孩子当成“皮球”,踢来踢去,或被继父、继母歧视或虐待,或长期寄养在外,失去家庭温暖。这些家庭的状况,对孩子的学习都产生着不良影响,都不能配合教师有效的关注,指导孩子的学习,使得其中的一部分最终成为学困生。
2.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上的某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的确产生着不良的影响,而有些影响又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能抵挡住的。
(1)社会上坏人对学生的腐蚀、拉拢。他们往往利用小学生的物质好奇,采取欺骗威胁、引诱教唆等手法,对青少年进行腐蚀和拉拢,使学生心灵受毒害,沾染上恶习,无心于学习,从而形成“学困生”。
(2)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例如不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不讲文明礼貌,打架斗殴;拉关系、走后门,贪污盗窃腐败等等,这些人和事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现代的小学生多处于早熟状态,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对他们心里的毒害也随之而来,如各种文化垃圾的存在,黄色书刊,以及一些影视中的色情武打等细节描写,毒害着人们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灵。还有长期迷恋于电子游戏机等现代娱乐设施而不能自拔,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最终成为学困生。
3.学校教育上的失误
(1)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以前“学困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育为了升学,无休止的上课、补课、考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应付考试上,抑制了学生的文体活动和其他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但他们接受知识的水平不一样,致使那些需要长时间接受知识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时间久之,便沦为学困生。有的小学就进行不断的整改、淘汰,致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现在,对一些无可救药的学困生,学校也丧失了信心,月考成绩评比中就把他们剔除在外,免得影响班级,给班级拉后腿。
(2)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足。
尽管教师的心情与家长一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但由于恨铁不成钢,教师对差生常说一些过激的话来刺激他们,不关心、不重视、甚至厌恶歧视,这些成绩差的学生本来就为成绩就赶不上别人而苦恼不已,教师在用不恰当的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对学习会产生畏难情绪,自卑心理就开始形成。.
有的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对学生的估价往往脱离学生真实状况,致使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教师对工作不负责任,方法简单,敷衍塞责,对学生态度冷淡无情,或过分讨好学生,不敢严格要求,或对学生不能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过分偏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情感。
(3)师生关系不融洽
个别老师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上课大吼大叫,不能以应有的热情去创造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厌恶某一位老师开始,发展到厌恶该老师所上的课,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以至于学生处于偏科状态,在一些公共场合见到老师,有时吓得撒腿就跑,更别提给老师打招呼了,即便是走个对面,也低着头不敢说话。师生关系如此僵化,教师无法深入孩子的内心,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使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怀。致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师生反目成了敌人,以次导致部分学困生的产生。
诚然,上述原因并不是形成学困生的全部原因,但却是与学困生的形成有重要关联,因而我们必须针对上述原因,找出解决方法,以大大减少出现学困生的可能性。
三、小学学困生的教育转化
有许多教育专家对学困生这一课题早有研究,如美国的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在较之学习障碍方面取得的一定的成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巴班斯基等对学业不良学生也有一定的研究。针对“学困生”这一问题,目前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此研究,并得出科研成果。
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教师认识到了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统一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
(一)从学生自身出发进行教育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对学困生,我们要从以人为本出发,从尊重、关爱学生出发,关爱他们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按照心理学角度讲,成绩差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差,因此教师应实施成功教育,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成功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充满信心不一定成功,但缺乏信心往往会失败”[6],要让他们多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有意识的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特长,并及时地给予鼓励。教师抱着“用一碗水也能救几棵苗”的信念,把“锈铁炼成钢”的信心。
(二) 教师热情的帮助和教育
1.教师也要树立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他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学和教育上的方法和手段都将像纸牌搭小房一样突然倒塌”[7]。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是一个长期、细致,反复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困难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个大包袱,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全部解决,教师要有无尽的耐心来帮助,指导每一位学困生,同时对他们的要求也是由低到高,完成一点肯定一点。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满足其成功的需要,从而激发更高的成功需要。使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与自己消极行为作斗争,向着好学生队伍迈进。
2 .因材施教 ,方法多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的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的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体困难的教育措施”[8],学困生学习上产生的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学习习惯不良,惰性强,比如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不完成作业,有的学习方法不当,更多的是基础差,知识薄弱,思维能力差,教师一定要针对学困生实际,因材施教,力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尽量控制学困生的弱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在方法上多指导,备课时多考虑学困生把他们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课堂上,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要优先提问他们,多板演,使他们有优越感和受宠感,久而久之就会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下次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思维,培养能力,针对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多采取直观教学方法,由形象引起概念;多启发学困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教师还可以给他们开小灶,放学后在老师办公室完成作业,趁热打铁不会就问,充分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三)家校结合,学困生转化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其教育的难度比普通学生难度要大,只靠学校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只有家长在家里进行“说教”式的教育都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有机的结合,共同筑起学生学习的园地,使他们快乐成长,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与人相处,时刻关注他们,使他们又积极向上的情感与和平的心境,有开朗健康的性格。老师家访不时地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足迹和不足之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并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再差的孩子都不会到达绝望的边缘。如果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支持,他们是容易走出“学困生”的阴影的。让学校和家庭一起,共同倾注对他们的关爱,以真情换取孩子的真心,激发孩子的学习的热情,共同努力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林勇强.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2. 钟启泉. 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  雷雳. 学习不良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
4.  王淑君.探索学困生心理障碍 促进学困生转化[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2).
5. 盛淋鄂. 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教育和引导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1999.(1)
6.  蒋艳洁. 谈谈学困生的矛盾心理与教育转化.[J].心理健康教育.贵州教育(半月版
7.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