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好看的弩:老印章鉴别琐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51:37

老印章鉴别琐谈

http://news.artxun.com 2008-03-24 19:01:54

老印章收藏其乐无穷,可以在玩中增长学识。在老瓷器、旧字画被市场首先认知以后,老印章成为新宠备受追捧。

趋利的内动力使历来的古玩市场真赝夹杂、赝多于真,鉴真识伪要凭眼力、见识和学问。现就个人收藏老石章的心得,聊作小文以供参考。

一看包浆

包浆是器物在空气中氧化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状态,石章经过使用和把玩,人体的油汗和空气中的灰尘使老印表面呈现柔和的光泽。传世老印包浆明显,入手可辨。印身在使用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规则的划痕,但大部分划痕按常理应该隐没在包浆之内。

包浆是鉴别古旧物的着眼点,所以商贩们往往通过酸蚀、水煮、火烤或用氨水、藤黄水浸泡等方式来制做包浆,这些做法虽然曾加了石章的旧气,但破坏了石章表面的自然光泽。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石章的使用和把玩,其包浆绝不是脏兮兮的油污和泥渍。

“火煅”是现在制赝的一种新形式。据说发明火煅原是为了防伪,石章经过高温火煅后呈石灰状态,刻好的印石便不能加刻或改刻,若强行操刀便呈颗粒状碎落,确实有防伪作用。然而适度加温,却可改变石章的颜色,最奇妙的是可能出现如“哥窑瓷”般不规则冰纹,最好的效果类似名贵石种的“经”、“格”,于是乎,火煅从防伪手段演变成工艺手段,如今又被沽利者作为制赝的招数频频使用。

现在市场上出现大批以火煅的石章冒充老印,辨别的关键还是要看包浆等传承中的特征来做判断。我曾经请教老先生并亲自做过试验,火煅极易造成石章崩碎,印钮更易断裂。所以过去名贵的石料一般不会火煅,也无需火煅来提升价值,而且火煅的石料多是平头章的普通石料。通过老印收集和对市场的观察,可以说经火煅的传世老印一般不带印钮。

二识印钮

印钮随着人们的欣赏趣味和时风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其种类无非是人物钮、动物钮、花果钮、博古钮、平钮,再就是装饰印身的浅雕和薄意雕。可以说过去的任何款式现在都可以仿制,我不赞同“古钮刀法细、线条爽,现在的印钮造型呆板、破碎繁乱”的习惯说法,这种厚古薄今的态度不符合工艺史的发展规律,现在高级工艺师的水平并不逊于过去。从鉴伪的角度强调某个时期的印钮风格意义不大,但是由于现代工艺师个人喜好和专攻不同,很多传统纽式现在确实少见。如人物钮现在多刻观音、罗汉,传统钮式还有天官等道教人物,罗汉造型也丰富得多。博古钮中的“兵书宝剑式”、平钮中的“铺锦式”现在也很少见到。我认为除了多看资料和实物,主要靠个人感悟,有些东西总结出来弄不好是帮倒忙,须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制赝和鉴伪总在相互博弈状态中互长。好在复杂的印钮都是刻工所为,原产地的兴趣点是提升石料的价格,虽有少量仿薄意雕田黄的章料,但很少做旧。所以制赝的“老印”大部分出自商贩之手,他们批量买来集中做旧,却不俱备改变印钮风格的能力,因此遇到少见的钮式,其保真性略高。

老印中有部分钮为文人自刻,寥寥数刀,虽然简单却文气雅致,这类印也具备一定的保真性。过去是石农人力采石,现在确实存在机械化盲目开采的现象,所以过去的刻工都非常惜才,很小的料子也精心制钮,可以说目前市场上除极名贵的材料外,小料子带钮多半是老印。

三辨石质

我国印石种类很多,主要是青田、寿山、昌化,现在又有很多新品种出现,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已有专著。在古玩市场上商贩最看重石质,田黄、鸡血自不待言,白芙蓉、桃花冻、封门青等石章价格也颇不菲。往往石料名贵的老印价格普遍高于一般老篆刻家的作品(全国著名大家和本地代表篆刻家的作品除外),也就是说商贩们只重经济价值而轻文化价值,甚至有些文物商店也存这种现象。

历来名家有“劣石不刻”的习惯,但在战乱和文革等特定时期石料稀缺的情况下,篆刻家们只能使用普通章料,很多名家晚年生活拮据甚至靠鬻印为生,也没有条件选择章料,这种情况在印史上屡见不鲜。我以为藏印的重点是老印的文化价值,而不是石质的贵贱特性。

有些品种目前不为市场认知,却极有文化价值。如楚石,又名墨晶石,好的楚石色泽乌黑如漆,在强光下其边角呈墨绿色,用刀轻刮,粉末则为浅绿色,味微咸。现在有“煨黑”的方式伪制楚石,但一般不做旧。必须说明的是,同根同脉并非同质,部分非极品的传世楚石,加上表面麻损未经把玩,极易被人忽视。

鸡血石章中有些特老的料子,表面经过氧化呈暗红甚至黑色,俗称“熟血”。这类石章通常不带钮且包浆浓厚,如果“地子”不是特别润透,也容易被误为普通石料。“藕尖白”是寿山上品,一般印人少有接触,其老印也由于包浆老道,麻损处泛灰白,商贩们以其“白不够纯,绿不够翠”低价甩卖。如慢慢摩挲,嫩绿藕白相间让人爱不释手。

还有部分滑石和粗料的印章,因其商业价值不高,市场上一般不做旧,这类老印若印文好,也有收藏价值。

四品印文和边款

明清流派印风的特点,是鉴别老印的重要内容,因印坛多有探讨,兹不赘述。过去有些文章只强调识篆和书法修养,大量的篇幅只是看重于谈《说文解字》和读古印谱。篆刻方面的学养确实可以增加收藏的底气,但在现实中入了印谱又流传有序的老印在市场上寥寥无几,“捡漏”往往是散失民间没有入谱的那一部分,而且喜欢收藏老印的还多是印道同人,仅凭篆刻常识难以奏效。

市场上,老印多无款,好事者常常揣摩印风,加刻边款附会在某大家名下,实为蛇足之笔,所以市场上“老印新款”的现象较为普遍。商贩们往往刀法拙劣,浅刀划款,比较容易识别,若是篆刻高手参与制赝则增加了识别难度。但是仔细观察边款字口和印石氧化程度是否一致还是可以做出确判断。

若遇到无款老印,仅凭印石老也不能简单做出印文真的判断。这类印主要是书画家的自用印,故常不刻款(多是姓名字号章)。商贩们常采用未刻的老章料新刻大名家的自用印。这种情况要先看印面印泥成色,老印泥随时间的推移颜色出现变黄变浅的现象,最好用软纸把印油擦去,有些老印四周的印泥斑、印泥瘤不用硬物刮仅用软纸是擦不掉的,这倒成了有助鉴别的小细节。还有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尽可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洗清印面察看刀痕,新刻难显旧气。

部分老印印面残缺较重,其不规则性和当今印人追求砖瓦古风有明显区别,部分朱文老印由于印面磨损出现线条变粗或模糊不清,这些都可以增加我们对老印的感悟。

时不商贩为了说服买家也开始读书,有款的老印一到他们手上,起码会翻翻艺术家人名辞典,一经查到蛛丝马迹便漫天要价,一般收藏爱好者难以承受。但商家受学识所限,有些文人的字号、书斋印不能尽识,这也给真正的收藏爱好者留下了空间。一般来说,购买全国著名老篆刻家的作品要重点鉴伪,购买本地小名头的老篆刻家作品容易捡漏,我在收集整理本地区印学史料时,发现由于历史的因素宣传不够,确实存在本地有成就的老篆刻家作品散失民间的现象。

收藏老印最重要的是凭缘,鉴别真伪要多种方式综合应用,初次下手最好有“高人”掌眼,市场上有时一枚老印多人争看,若价格不高,“赌”一把也在所难免,即错误。如持良好心态,日积月累聚印成谱,收藏方见品位,才能真正享受到涵泳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