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7.0剥皮任务:N种语言:上帝为了惩罚人类而故意制造的隔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6:44:41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
  
  实际上,人们最初接触到的“全球化”概念应该是和上帝有关。在那个骄傲的人类惹恼上帝的故事里,我们得知,世界原本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民族,英语,汉语,德语……都只是上帝为了惩罚人类而故意制造的隔阂。
  
  目前,全球化的概念正在渗入世界各个领域。除了人们熟知的经济一体化以外,科技、政治、法治、管理、组织、语言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等等都是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全球化对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天塔·上帝·民族语言
  
  《圣经》开篇中写道,地球上最初只有一种语言,到处都是互相理解、其乐融融的景象,为上帝所乐见。
  
  然而,人类变得愈加骄傲,决定在巴比伦兴建一座通天塔,塔越建越高,惹恼了上帝。他让修塔者操不同的语言,作为对其缺乏理智和贪慕虚荣的惩罚。修塔者因而产生了隔阂,他们扔掉工具、停止工作,四散到全球各地。
  
  从此以后,通天塔修不好的。任何试图了解,理解,沟通的途径都是徒劳的。语言这种障碍成为不同民族难以逾越的难题,自由沟通也就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梦境。
  
  
  
  传说亚当夏娃的语言就是全球化语言,巴别塔的出现使之改变
  
  这就是关于“通天塔”的传说。“通天塔”又名“巴别塔”。“巴别”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是“混乱”。
  
  反面:语言成本里的中国和欧洲
  
  英语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和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据统计,全世界1/3的人讲英语,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75%的电视节目用英语播出,80% 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全球互联网信息90%以上是英语文本信息。英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早已深入到产品开发、信息传递、人际交往、文化传播等各个领域。
  
  拿中国来说,中国二十余年来在对英语的“全民恶补”中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对中国人此举顾虑重重,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汉语或许是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后的天然壁垒。
  
  这种说法也许不尽对,但是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资本舞台上,中国本土企业其实早就支付了过高的语言成本——为什么不让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同样为语言屏障“埋单”呢?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去过欧洲的人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语言的隔阂。被奉为全球化语言的英语在欧洲的普及程度之低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很多欧洲人不屑于使用英语,许多历史悠久、人流繁密的大城市没有任何英文指路标志。
  
  
  
  中国全民学英语之怪现状:老奶奶树下学英语
  
  为什么欧洲的英语盲如此之多?一位西班牙人对此的回答是“难道西班牙的语言不够完美吗?”欧洲其他国家国民的答案也不外乎是“自己国家,没必要为说英语的外国人提供特殊帮助”。
  
  正面:进口的语言构不成文化侵略
  
  欧洲的语言曾给非洲人带来了欧洲的文化,音乐,服装,艺术和价值观。看那些喷着法国香水,穿着意大利皮鞋的女人们,总是很容易就能获得回头率。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则把更多时间花在玩电脑游戏,上提供英语或者其他国际语言的学校。
  
  西方传媒的影响更不可小觑:为了防止观众流失,非洲当地电视台不得不花重金购买西方生产的电视剧、新闻、娱乐节目等等。音乐、文学、电影业也是如此。
  
  但你却不能就此下判断说“非洲文化遭遇了欧洲入侵”。因为有时,“进口”只是一种时尚。那种想让非洲文化一成不变延续下去的想法,不仅极端而且荒唐。
  
  不同语言承载着的是不尽相同的文化。因此,若是语言逐渐消亡,那么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会危如累卵。经过多年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思想灌输,本土语言日渐衰微,非洲的传统文化已经受到削弱。
  
  过分的担心根本不必要。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一种不可调和的悖论关系,在继承非洲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非洲人完全可以通过有选择地吸纳先进文化,发展非洲的新文化。
  
  当前,非洲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思潮复活了,有关“非洲复兴”的理念也强调须从根源上认同非洲的传统文化,恢复非洲人的民族精神和“黑人个性”,为自己的非洲属性而自豪。
  
  就在前些时候,几乎是一夜之间,肯尼亚大大小小的机动车上都贴上了装饰有红、绿、黑三种国旗颜色装饰的标语,上面用英语和肯尼亚本土的斯瓦希里语写着:我自豪,我是肯尼亚人。
  
  语言学家的预言
  
  人类是通过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遗传学家奈特和蒙田认为:人类最初的语言是“咂舌”。他们对非洲坦桑尼亚的一些小部落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部落的语言中有许多类似打响指和吧唧咂嘴的声音,这不单纯是群体狩猎时的信号,它也是一种单词,占到了部落语言的40%。其他非洲部落也发现了类似情况。
  
  古人类学家也认为,南非和东非都是人类的发源地,20万年或是10万年前(准确日期存有争议),约五六万已经掌握语言技能的人从这里奔向世界各地。语言学副博士克雷莫夫介绍说,人类最初产生的是一种“前印欧语言”,亚当和夏娃大概就是用这种语言进行交谈的。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这种语言经过裂变,出现了很多分支,文法上的错误和语音方面的差异也催生了新的语言。
  
  据统计,全球共有近6000种语言,但近30年来,其中的90%已濒临灭绝,平均下来,世界每星期都要失去一种语言。看来,人类似乎正在朝着全球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终极目标回归。200年后,大家可能又会开始搭建新的通天塔。
  
  问题在于,大多数语言灭绝后,留下来的应该是什么语言呢?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格拉多尔认为,尽管英语目前在全球占有优势,但由于英语人口数量的持续下降,其影响力将在数十年后丧失。
  
  如今,全球有10多亿人讲汉语,讲英语的人只是它的三分之一,位列第二。到2050年时,英文将退居第三位,西班牙语或是阿拉伯语可能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