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7.0绍恩月爪在哪:军事理论:西方兵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7:17:27

《制胜的科学》

      苏沃洛夫(1729—1800),俄罗斯著名军事统帅和卓越军事理论家,俄国军事学术和军队改革的奠基人。参加过反普鲁士的“欧洲七年战争、俄土战争和欧洲反拿破仑战争,一生率部作战35次,从未有过败绩。历任步兵团团长、旅长、预备军军长、驻意大利北部俄军总司令等职,获元帅军衔。在他统帅驻乌克兰俄军期间,他研究了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等人的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战争的经验,写出了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制胜的科学》。

      《制胜的科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主要供军官使用,阐述了苏沃洛夫以贯穿冲击演练来训练军队的方法。第二部分“向士气口授必须的知识”其中列举了苏沃洛夫关于战术和战斗勤务的基本原则。其主要思想观点是:

      一、人是制胜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当把人置于优先位置来考虑,要注重战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和实行铁的纪律,使每个士兵确信自己有力量,勇敢向前。士兵这一名称理当包含军队中的所有人,上至最高级的将军,下至最低层的火枪兵、骑兵和步兵,这些人无例外地都要经受严格的训练。要使士兵成为本领高超的战士,成为自己祖国的可靠卫士,就应该懂得如何训练,如何作战。为此,应该让部队通过演练来熟悉战争中的各种现象,这些演练又必须非常接近于实战,这样,士兵就会把真正的战争看成不过是演习而已。“训练从难,征战易。训练从易,征战难”。而军人服从命令是保持秩序井然的基础,军队的坚强指挥是建立在服从命令的基础之上的,故服从应该是绝对的,任何下属对上级的命令不仅不得争辩,就连议论也不许可。

      二、战略行动的基本方法是进攻,无论是对不设防的野外,还是设防的城堡,都要坚决进行进攻。“军事学术之真谛,是从敌人最要害的部位直接进攻敌人,而不是采取间接的迂回方式接近敌人。只有的勇敢的进攻才能制胜”

      三、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观察的实质是要善于判断敌情和地形,及时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快速是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军队为及时赶赴前沿阵地或占领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必须善于以急行军的速度赶路。从这层意思上说,脚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猛攻的表现是在敌人聚集兵力和准备抵抗之前发动进攻,而猛烈攻击是战斗中的主要形式。在战争决定胜负的关头,用强有力的火力和刺刀突击,狠打猛追。

      四、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退敌人是失败,而消灭敌人才是胜利”。集中兵力兵器于决定性的方向上,分批消灭敌人,而不要把部队分散布成警戒线。

      五、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固定原则,一切都要根据敌方特点,以及难以预料和变化多端的条件而定。如:用线式纵队打击正规部队,用方阵对付异教徒,都是适例。在注重进攻的同时,在个别情况下也可采取防御,为保存兵力避难优势敌人的突击而实施必要的退却也是完全可行的。

      《制胜的科学》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好几代人。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制胜的科学》与其作者的名字一起,受到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的广泛注意。

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1780-1830),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参加过欧洲反法联盟对拿破伦的战争。历任骑兵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获少将军衔。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全书共8篇124章。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第八篇“战争计划”。其基本的思想观点是: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每一次战争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二、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当然,消灭敌人并不意味着蛮干。有勇无谋的硬干,不仅消灭不了敌人的军队,反而会使自己的军队被敌人消灭。

      三、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物质要素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到等。地理要素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等。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些要素在军事行动中大多数是错综复杂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精神要素占据首位,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虽然在实际作战时,通常不可能处处形成优势,但必须在决定点上通过巧妙调遣部队,造成相对优势。一切军事行动或多或少的以出其不意为基础,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使敌人陷入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的影响。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优势兵力。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同时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最越好。会战是战争的真正重心,由几个战斗所形成的大规模会战能有效地消灭敌军,所取的的成果最大,故高级将领应当重视这种双方主力之间的战争,视其为挫败敌国交战意志的重要手段。

      五、战争中的攻防。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防御中也含有进攻因素。进攻可转变为防御,防御也可以转变为进攻。一般说来,防御有离自己的兵员和物资补给地较近,能依靠本国民众的有利条件,但它的目的是消极据守。进攻具有“占领”这一积极目的,并通过占领来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

      六、要积极向战史学习。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理论是成长于战争经验土壤里的果实。战史是最好的、最有权威、最能说服人的教师。战争理论和原则的提出,应当在研究战史的基础上进行。当然,战争理论也要随着时代和军队的变化而变化,要适应特定国家的需要,具有时代的特点。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的鼻祖。

马汉

《海权论》

      马汉(1840-1914),美国海军军官,海军理论家。参加过美国内战。先后在护卫舰、驱逐舰、炮舰和巡洋舰上服役。历任副舰长、舰长、海军学院院长等职,获海军上校军衔。他潜心于海军理论的研究,共有著作20部,其中最著名的是海权论三部曲《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上力量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海上力量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以争夺制海权、控制海洋、消灭敌人舰队为首要任务的海权理论。其主要内容是:

      一、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二、构成海上力量的6个基本要素是:1、具有海洋国家所具备的优越地理位置。2、拥有绵长海岸线的自然结构,包括领土面积、海岸线和港口特点的领土范围。3、拥有能够从事海洋事业的众多人口。4、渴求从事海洋贸易的民族特点。5、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竭尽全力建立起一支强大海军的政府。如果那个国家具备了这些条件,对其海上力量的形成必然有重大推动作用。

      三、要控制海洋必须建立起一支由装备着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列舰组成的强大海军。它必须保持对敌优势,能够在海洋上积极进攻和机动作战。那种主张建立单纯防御的要塞舰队(把舰队作为要塞防御的手段)和“存在舰队”(认为舰队可以不要基地、要塞而存在)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四、强调以优势兵力歼灭对方舰队,或对其实行有效的海上封锁,以夺取制海权。为了便于随时集中兵力,主张将舰队配置在“中央位置”,以保证能随时向主要作战方向机动。同是主张控制海上战略要点,立争内线作战,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交通线。

      马汉的“海权论”,不仅对美国的海外扩张和战列舰的建造,而且对英、德、日、法、俄等国海军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鲁登道夫

《总体战》

      鲁登道夫(1865-1937),德国将军,军事战略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率部取得赫赫战功。历任德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步兵旅旅长、集团军参谋长、东线德军参谋长、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总军需长等职。一战后被解出军职,从事政治和写作。他著述甚多,最著名的是《总体战》一书。

      《总体战》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总体战的本质”,第二章“民族团结精神是总体战的基础”,第三章“经济与总体战”,第四章“军队的兵力及其内涵”,第五章“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第六章“总体战的实施”,第七章“统帅”。其主要思想观点是:

      一、现代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战争已扩展到参战国的全部领土,卷入战争的人员也由军队扩大到全体民众。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和政治都应服从于民族生存,但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因此政治应为作战服务。”

      二、总体战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为此应当采取特别措施,控制新闻舆论工具,镇压泄露军情和不满分子。利用一切手段进行精神动员。使军事教育具有种族特色,从而唤发民族精神。

      三、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平时经济战时化,粮食、服装、燃料等重要物资,平时就要大量储备,并应把发行银行置于中央权利之下,力争战争物资自给,扩大军备工业,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

      四、军事行动要贯彻协同、突然、迅猛的原则。要陆、海、空三军协同,不宣而战,达成战略的突然性。要选定最危险的敌人为主攻目标,在决定性的地区投入最大的兵力,实施最沉重的打击。要速战速决,而不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五、要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以具备卓越的才能、坚强的品格、充沛的精力、敏锐的观察力等优良素质的人为统帅。由他来加强国民和军队“在种族基础上”的民族团结,考察与战争有关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导战争全局等,并领导由陆、海、空军、宣传、军事技术、经济、政治领域里的奇才所组成的国防参谋部来贯彻其思想意志。

      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20世纪初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水平提出的,对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希特勒及其将军们更是将此理论用于第二此世界大战,给人类历史以巨大影响。

杜黑

《制空权》

      杜黑(1869-1930),意大利空军理论家。曾参与组建意大利陆军第一个航空营,任营长。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任米兰师参谋长,期间因激烈批评意大利陆军司令指挥无能,被军事法庭判一年监禁。战后,杜黑被重新起用,先后任航空暑暑长、航空部部长等职,获少将军衔。1922年他辞去军职,潜心从事著述。在《制空权》这本主要著作中,他系统地论述了空中战争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一、飞机在战争舞台上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战争的面貌。未来战争将出现一个与陆上战场、海上战场并列的空中战场。空中战争的胜负将决定战争的结局,空军的作用将超过海军和陆军,因此有必要建立独立的空军。

      二、在未来战争中,夺取制空权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丧失制空权就意味着失败。夺取制空权只能依靠空军,而空军也应当将其作为自己的首要的作战任务。

      三、空军在未来战争中要作为一支进攻性力量来使用,要集中大量飞机对敌人的军事目标、后方城市、居民中心实施战略轰炸,从物质和精神上摧毁其抵抗,迫使其屈服。

      四、空军应当统一指挥,集中使用,而不应将其力量分散。为了抓好和平时期的空军建设,应当发展民用商业航空事业,作为空军的后备。建立强大先进的航空工业,使本国航空技术始终保持先进水平。

      杜黑在世时,世界各国空军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他的理论许多是带有预测性的。后来这本奠定制空权理论基础的著作风行于世界,引起各国对空军建设的关注。比他小十岁的美国航空兵军官米切尔更是与杜黑遥相呼应,接连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战略轰炸理论,主张美国应当建立独立的空军,并将文章和汇编成书,取名《空中战争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空军已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在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富勒

《机械战》

     富勒(1878-1966),英国军事理论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历任坦克部队参谋长、参谋学院主任教官、英军总参谋长助理、野战旅旅长,获少将军衔。他一生著述颇多,涉及的军事领域也十分广泛,先后研究过步兵战术、机械化战争理论,国际政治和国家防务以及军事历史等。不过他最重要的理论贡献还是在机械化战争论方面。在《关于野战勤务条令(三)的讲义》(又名《机械战》、《装甲战》)一书中,他系统地阐明了“机械战”的基本论点:

     一、未来战争主要是机械化战争。工业是机械化的基础,技术装备的优劣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只有工业化国家才能成功地进行有组织的战争。

     二、未来的军队不应由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而应由摩托化游击部队、第一线机械化部队和第二线非装甲部队组成。它们应该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部队,而非由短期服役的应征士兵组成的部队。

     三、目标、进攻、集中、节约兵力、机动、突然性、安全和协同、简明仍是进行机械化战争的基本原则,但更要注意用瓦解敌人士气的方式来取代用军事力量摧毁敌人的方式。比如,用飞机的威力瓦解敌方民众的士气,用机械化部队的威力瓦解敌方军队的士气,用摩托化游击部队的威力给敌人造成恐怖和混乱,用坦克实施突破,直捣敌人的高级指挥部,造成巨大的精神震撼等。

     四、进攻是机械化战争的主要样式。即使进行防御也应当是攻势防御,由配置反坦克火炮的据点构成防御火力与机动力相接合的防御体系,以便随时转入反攻,在选定的方向上进行决定性战斗。

     最早对富勒的机械战思想感兴趣的是德国军人,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甚至能大段背诵《机械战》中的内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坦克一度横扫欧洲。

利德尔·哈特

《战略论》

      利德尔.哈特(1895-1970),英国军事理论家。参加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上尉军衔。战后,因伤病从军中退役,从事军事写作。先后在报社任军事记者、军事专栏评论员。1937年出任英国陆军大臣军事顾问。他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曾与富勒等人一起提出了坦克、机械化步兵和飞机联合作战的现代战争原理。他一生著述颇丰,共写下了30多部军事著作和大量论文。其主要著作有《战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在《战略论》一书中,他总结了从古希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近30次战争,280多场战役,提出了“间接路线”战略理论。其要点是:

      一、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以求达到政治目的艺术,它所研究的不仅限于兵力的调动,而且要考虑调动的结果。

      二、战略的成功取决于对“目的”和“手段”的正确算计、结合和正确运用。战略的目的在于破坏敌人的稳定性,战斗只是达成战略目的的手段之一。最完美的战略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达到目的的战略”。

      三、破坏敌人的稳定性的方法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选择抵抗力量最小的路线对敌人实行迂回或前出到敌人后方要比对敌人实行正面进攻更利于破坏敌人的稳定性。真正的间接路线必须同时考虑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四、战略分为战略和大战略两个层次。大战略的目的在于调节或指导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所有资源以求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所以更应该重视整体力量,即财政、外交、商业和道义上的压力。战略则是大战略在较低阶段的运用,只限于研究与战争相关的各种问题。

     五、作战的最基本原则是分散敌人兵力和集中己方兵力,或者说集中自己的力量对付敌人的弱点。方法是己方分散,引起敌人分散,然后才是自己集中。

     六、战争有八条原则。一是“根据自己的手段来选择目标。”二是“时刻记住你的目标。”三是“选择一条敌人最想不到的行动路线。”四是“沿着抵抗力量最小的路线行动。”五是“选择一条可以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路线。”六是“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七是“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实力去实行进攻。”八是“当一次尝试失利后,不要沿同一路线和采取原来部署再次发动攻击”。

     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开篇中还大段引述中国古代兵学家孙武的格言,可见他的“间接路线”战略深受孙武影响,反应了西方军事理论向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东方兵学的靠拢。

柯斯林

《大战略》

      约翰.柯斯林,美国战略理论家。长期在美国国会供职,研究防务问题,并担任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在越南战场上,美国军队“赢得了战斗而输掉了战争”。对此,柯斯林认为:“我们过分依靠使用正规的军事手段,致使我们忽略了本该同时运用的美国实力中的其他的有效手段”。柯斯林对美国战略的新认识,主要集中在他1973年出版的《大战略:原则与实践》一书中。该书认为:

      一、战略可分为国家战略、大战略、军事战略三个不同的层次。国家战略是在平时和战时综合运用一个国家的各种力量以实现国家的利益和目标。大战略是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和科学,以便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诡计以及其他可以想到的手段,对敌方实施所需要的各钟程度和各种样式的控制,以实现国家安全的利益和目标。军事战略则是以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为基础,力求通过武力来取得胜利。

      二、国家利益是构成正确战略的基础。对美国而言,它包括和平、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国家信誉等几项基本要素。美国政府和民众由于不能仔细衡量这些要素,做出明智的决策。同时又不能保持对基本目标的坚定性,以致完全丧失了对越南局面的控制。

      三、许多军人至今仍然相信,如果不受人为的约束,单凭武力就能“打赢”战争。事实上,如果没有深谋远虑的政治战、经济战、社会战和心理战相配合,军队是不能取胜的。

      四、大战略的作战原则包括目的、主动权、灵活性、集中、节约、机动、突然性、扩张战果、安全、简明、统一指挥、士气。这些原则可以作为理论依据,帮助那些制定和鉴定战略理论、方针和计划的人进行正确的判断。但也不要把它们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严格规定,而要根据具体条件来加以运用。

      柯斯林的大战略思想是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教训立论的,他自己承认思想渊源于孙武、亚历山大等东西方古代战略家。他对国家战略、大战略和军事战略这些基本概念做了澄清,为论述美国战略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