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7.0新副本:30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4:08:54
 

30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第一章      你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常识 

一、      边际效应—第一个馒头和第三个的差别

“边际效应”,有时又称为“边际贡献”,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一如霍曼斯所说:“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就像是给非常饥饿的人吃面包,在吃第一个的时候感觉非常幸福,接着给他吃第二个、第三个……直到吃完第五个的时候他已经撑得不行了。如果我们还继续让他吃,相信他会一点幸福的感觉都没有了,甚至会心生厌恶。就是这个原因。这也是边际效应最典型的案例。

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第一次涨薪,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

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相同的效果,可能就要一次比一次翻倍……或者使用其他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相当,但由于手段不同,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给了经营者另一些启示,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超高。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

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满足了消费者的偏好也就是满足了消费者感觉到的效用。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

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产品,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在经济领域的产品多样化理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企业的产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同是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根据消费者买电脑的不同需求做成不同型号,有的消费者买电脑是为了玩游戏且追求时尚,就可以对这类消费者侧重内存、显卡和外观;有的消费者是为了可移动性强,那么就要为这类用户节约重量。这样同是笔记本电脑就成为了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购买就会下降较快。因此,我们在了解边际效应之后,就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它。

 

第二节选

二、      机会成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在经济学中,我们把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失去的东西称为机会成本。选择鱼就必须放弃熊掌,放弃的熊掌就是得到鱼的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常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选择行为都存在着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因选择行为而产生的成本,也称为选择成本。可见,机会成本决定着人们某种选择的方向。

机会成本广泛存在于任何个人、企业、政府的决策过程之中。在运用机会成本进行决策选择时,应该坚持机会成本最小的原则,以实现经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人们较少考虑机会成本,事实上,仅有投入产出分析是不够的。比如,一块耕地种植小麦的投资是5000元,收入是8000元,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净收益3000元,该投资是可行的。但如果这块地被用于另一项投资,可得净收益4000元,那么用机会成本标准分析,种小麦的土地利用是无效的,因为这种投资使这块土地资源净损失了1000元,损失就是资源配置的损失。在经济活动中,对每一种资源的使用,都应该选择最有效率的用途替代其他用途,争取获得较大的资源配置利润。

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可以从节约投入、增加产出的日常经营过程中获得,但资源配置利润只能从资源的最优配置中获得。

对于个人而言,机会成本往往是我们做出一项决策时所要放弃的东西,而且常常要比我们预想中的多。以读研究生为例,现在的学校普遍收费过高,那么,你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和书本费之和是不是就是入学成本呢?当然不是,还不仅仅是这些。机会成本还必须包括你用于学习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如果你将学习时间用于工作,你将会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只是你不得不放弃了。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读研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就是“实际的花销”再加上“放弃的收入”。如果你在读研之前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你读研的机会成本将会变得更大。

企业和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同样会遇到机会成本的问题。比如在某个山区,既有秀丽如画的风景,又有丰富的大理石矿。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政府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一是建设旅游区,但是要保护环境;二是大举开发石材,但要牺牲环境。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大力开发大理石的人认为,这里高价值的石矿可以立竿见影地提升当地经济水平。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机会成本却可能会非常高。因为如果石矿开采导致了环境破坏,旅游区建设就会夭折,这种机会成本是难以估量的。此刻,大理石矿的价值和旅游区的价值同样真实。

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的。比如,要在某块土地上发展养殖业,在建立养猪场还是养鸡场之间进行选择,由于二者只能择其一,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对市场的预期大体计算出机会成本的数额,从而做出选择。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很多的选择,有选择就需要计算机会成本,因此,这是一个对于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所以,在作出决策前,我们一定要好好计算下机会成本,再做出相应的行动,尽可能使自己获得最大收益。

 

第三节选

三、      马太效应—为何收入越高的人薪水涨得越快

对富有的还要再给予,对一无所有的继续剥夺,也即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20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莫顿首次提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来比喻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之类的社会现象。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中,马太效应无处不在。

为什么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特别是“平等”观念已被举世公认的今天,这一“不平等”的现象反而变得变本加厉起来了呢?简而言之,就是世界已经“变小”了。过去人们的竞争都是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大洲之中,竞争场所多却相互隔绝,就可以同时并存很多个“赢家”;而今天,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把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原有的隔绝被打破了,世界成为唯一的竞技场,其结果就是赢家更少,而赢得的战利品更多。特别是“全球化”的浪潮使原来的贸易壁垒不复存在,一个成功的企业就可能在全球击败所有对手,成为世界各地人们普遍使用的某种商品的唯一供应者。

赢家通吃意味着具有某种优势的人或组织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依靠,击败处于劣势的对手,从而赢得更多资源,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滚雪球”过程:你赢了—次,就更加强大,也就有可能一直赢下去,并不断发展壮大。

我们以两个国家—阿根廷和美国作为国际经济中马太效应的例证。阿根廷正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投资的减少使经济复兴乏力,而经济不振又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等。人们纷纷涌进银行提取存款,为了避免发生金融灾难,政府只好严格限制民众从银行提款。然而这一无奈之举却引发了更大的动荡,社会动乱,政权更迭,整个国家在危机中越陷越深。有人评论:如果阿根廷是一家公司,那么它早该宣布破产了。

而美国早在10几年前,就已经成了纯债务国,至今它所欠的国债已达数万亿以上。相比之下,将阿根廷拖垮的“巨额外债”不过是个小数目而已。美国的金融市场也不是毫无风险的,安然公司倒闭,众多大企业、大公司涉嫌在财务报表上造假等等就是明证。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一个像阿根廷那样的国家,后果肯定是毁灭性的。然而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投资者青睐的国家。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个“大”国,人们相信它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足以消解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阿根廷相对而言则是个“小国”,没有人敢把赌注下在它身上。

在前面对马太效应的分析和解释中,你也许注意到了一个概念:资源。这是马太效应的核心奥秘,或者说,是推动马太效应的内驱动力。

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多财善贾,长袖善舞”,你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成为“赢家”。其原因是:更多的资源首先表现为更强的能力。正如—个本钱越多的人赢得也就越多,即使利润率相同,一个本钱超过对手10倍的人,利润额也会高10倍。况且,占有更多资源者往往利润率更高,他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降低成本,并以较低的价格吸引更多消费者,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经济社会中,萧条期是不可避免的。当整个环境不景气时,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而大公司却有更多回旋余地,可以通过紧缩开支、裁员等措施熬过“严冬”。

最后,正如万有引力定律所阐明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强。资源丰富者对每个人都更有吸引力:它的员工忠诚度更高,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强;它的客户和合作者对它也有更高的认同感。

 

第四节选

 

四、      比较优势—贸易能使每个人活得更好

比较优势是做同一件工作的机会成本的大小。各方生产并出售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购买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各方都可以获益。在经济学领域,比较优势是在两种或多种情况之下,选择一种能够达成利益最优化的方式进行商业活动,以最有利的条件,赢得最大的利益。

莱思是一名优秀的厨师。退休后对餐饮依旧情有独钟的他经常到许多举行家庭聚餐的家中做主厨。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心灵手巧,做家务更是迅速麻利。然而,虽然家务这种活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但是他自己还是请人来打点这一切。有朋友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干家务,他笑着说这样合算。别看他不知道经济学,其实他的行为表明他是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贸易有利于双方行事的。

应该说,莱思无论做饭还是做家务都很麻利,他雇的小时工苏珊哪方面都不如他。但仅仅由于莱思做家务好,他就应该做家务吗?我们可以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来说明这一点。

机会成本是把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另一种用途。对莱思来说,资源是时间。莱思做家务的机会成本是他为了做家务而放弃当厨师的时间。或者说,是莱思做1个小时家务而放弃的当1小时厨师所赚的钱。比较优势是他与苏珊相比较做同一件工作的机会成本大小。

假如做同一种家务,莱思需要1小时,苏珊需要2小时。这说明莱思做家务效率高,他比苏珊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生产率的大小)。但莱思当厨师每小时工资是30美元,苏珊如果不当小时工到肯德基店工作每小时工资为5美元。如果莱思把l小时用于做家务,他就要放弃当1小时厨师的30美元收入,莱思做1小时家务的机会成本为30美元。苏珊在莱思家做2个小时家务要放弃在肯德基店工作2小时赚到的l0美元,即苏珊做同样家务的机会成本为10美元。做同样的家务,莱思的机会成本为30美元,苏珊的机会成本为10美元。我们说,机会成本小的一方有比较优势,即在做家务上苏珊有比较优势。

现代经济社会中,贸易—无论是个人之间的贸易,一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或国际贸易,甚至如果外星球有人的话也可以包括星际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各方生产并出售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购买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各方都可以获益。这就是贸易有利于双方的原因。

就我国的经济阶段而言,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在合理利用各地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一定时期内力争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

另外,在地方创业也要以突出优势、规避劣势为基准,如宁夏有以枸杞子为特产的资源优势,新疆有以葡萄干等为特产的资源优势。再比如茅台酒就是利用了本地特有的原料资源优势,致使茅台这一品牌久经商战销量依旧。

同样商家们在投资时,一定要了解准投资目标的市场动向,并根据调查了解做相关的市场预测。如果觉得该商品有市场,那就要看自己是否熟悉并能渗入掌控与该商品相关的必要信息,力争给自己的投资找到个人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最佳结合点。

过去我们习惯用互通有无来解释贸易,而且认为弱的一方在贸易中总处于劣势,强的一方总要通过贸易来剥削弱的一方,出发点也就强调自力更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贸易中强的一方尽管生产率高,有绝对优势,但并不会在各方面都有比较优势;弱的一方尽管生产率低,没有绝对优势,但必定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贸易不是产生绝对优势,而是产生了比较优势。各方无论绝对优势如何,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所以贸易使各方的优势都发挥了出来,从而有利于双方情况变得更好。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最终有利于各国的基本原因。

 

第五节选

 

五、      复利---爱伊斯坦所谓的世界第八大奇迹

爱因斯坦曾惊呼:“宇宙间最大的能量是复利,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可能大家都觉得爱因斯坦在开玩笑,但我却觉得他是说真的。在累积财富的宇宙中,复利的确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下面就对“复利”做一简要的解释,复利是对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一并计算,也就是利上有利,就是将每一期的利息加上本金计算新一期的利息,如此不断循环。计算公式为S=P*(1+i)^n。

复利具备三大要素:

1.你投资多少的本钱?(P)2.你获得多高的投资报酬率?(i)3.你投资的期限有多长?(n)假如我们存1元,利率为100%,也就是第一天1元、第二天2元、第三天4元,连续累积一个月,最后是多少钱?1万?100万?1000万? 其实差远了,按上面的公式得出的结果为:1元钱经过每天加倍,在三十天后,你将得到2147万4836元!只靠1元,一个月后就可以累积到2147万元!这就是复利的神奇力量。

要过有钱人的生活只跟三点有关:

1.要拿出自制力存钱,拒绝当月光族。2.将存款转投资,取得不错的投资报酬率。3.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三点才是主角。如果你现在开始固定存钱,一直存到你工作退休,那么之后你一定会轻轻松松变成有钱人。复利的惊人能量就是在于它不停地利滚利,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增加,从而即使很小的基数在数轮之后也会变得很大。这里我们想要告诉你的是,存款在时间的催化下会出现奇妙的变化,所以希望年轻的你现在就开始拿出行动—存钱。

一毕业就开始存钱

要充分利用神奇的复利,你越早开始理财越好—找到工作有收入就开始。才刚开始挣钱就要存钱感觉上可能很困难,毕竟每月都有生活开销支付;此外,你是刚踏入社会的新鲜人,可能工资不是很高也不固定。尽管如此,我仍建议你大胆要求自己:把扣税前薪水的10%存起来。这是你的第一份薪水,我知道要你存10%是一个挑战。但只要你愿意做一些合理的牺牲,例如找人合租房子或开二手车,你就可以办到。如果你在整个工作生涯中都将每月收入的10%作为储蓄,你的人生将会大为不同。一旦你习惯了存钱,你就会发现原来存钱并不难。

雪球效应

按上那个面的计划每月存钱,复利是立即就能发挥作用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换句话说,你投资得越久,你的进账就越多。因此对于年轻的你而言,时间是你最好的朋友。从你第一次领薪水时就开始存10%,并且争取稍微多一点的加薪,如此你就能够迅速累积财富。

制订财富计划

如果你已经了解复利的神奇力量,你就应该为你的财富之路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财富计划:财富计划一:如果我现在还没有工作,我要在毕业后尽快找一份年薪3万元左右的工作。财富计划二:如果我现在已经工作了,从现在开始,我要将每月收入的10%存起来。财富计划三:如果我的收入增加,我将要求自己增加储蓄的比例。财富计划四:在审慎评估过市场风险后,我要进行每年投资报酬率15%~20%的投资计划。财富计划五:在计划三实施稳定的情况下,我要降低其风险,方法包括:(1)长期稳健投资可靠的股票;(2)投资当地的房地产;(3)投资私人公司。其实复利就像我们的人生,虽然有时我们的起点不高,可能也没有很好的机会一步登天,但是只要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步入成功的殿堂。

第六节选

 

六、      木桶原理—别让“短板”葬送前程

众所周知,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成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论”。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定律”还有三个推论:

其一,只有当木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时,木桶才能盛满水;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得越多,浪费就越大;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与木桶定律相似的还有一个链条定律:一根链条最薄弱的环节和其他环节一样承受着相同的强度,那么链条越长,就越薄弱。木桶定律适合于所有的组织和个人。对一个组织来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参差不齐的,而劣质的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最短的木板”与“最弱的环节”都是组织中有用的一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稍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然而,正是这些薄弱环节使组织的许多资源闲置甚至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严重地影响并制约着组织的发展。为了发挥组织这个系统的整体作用,释放出它的潜力,就必须弥补组织的薄弱环节,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使组织能够释放出潜在的能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制约个人发展的往往就是那么一两个方面,如个人的职业习惯、生活习惯。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每个人身上都有“短板”。为了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他就必须克服不良习惯,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为了使组织或个人无懈可击,就必须弥补自身的“短板”,消除那些限制自身发展的因素。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2.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3.迅速提高职业竞争力;4.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5.给下属创造成长的机会;6.开发非明星员工;7.打造超级团队;8.培训自己的合作伙伴。在木桶理论的经典论述中,强调了补齐短板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中国企业执行起来往往理解成“削长补短”,这样就导致削足适履问题的出现。有很多企业间的并购或者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合并往往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反而导致原有优势的丧失,这就是没有准确把握木桶定律的精髓所致。

木桶定律可以启发我们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思考,如一个生产流程、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一个组织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下功夫狠抓公司的薄弱环节,否则,公司的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而不补短,就很难发挥整体效应。倘若把企业的某个团队比作一个木桶,那么这个团队的每位员工就是组成这个木桶的某块木板。

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团队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首先要想方设法增高短板子的长度(均衡),只有让所有的板子都维持“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只要团队里有一个员工的能力低弱,就足以影响整个团队达成预期的目标。

企业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加强对每一个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是一个企业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所不容忽视的环节。

第七节选

 

七、内卷化效应———你为什么总是原地踏步

大家知道,爪哇是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岛,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人口稠密,风光旖旎,首都雅加达即位于此。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区,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位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在此长住,却一直无意于如画风景,而是潜心于当地的水稻生产。刀镰犁耙,种锄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爪哇岛的原生态农业在维护了一派自然景色的同时,却长期陷入到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状态。盖尔茨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随后这一概念被便广泛引入到政治、经济之中。

“内卷化”是指一个社会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大到一个社会,小至一个自我,一旦陷入内卷化状态,即是身陷泥沼,无力前进。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类事情。一凡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做助理已经五六年了,公司不断引进新的员工,身边同事也一个个升迁,而他仍然做助理,原地徘徊,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职业生涯没有丝毫转机。老张,“技工”一做十五年,同辈之人已升任高工和主管,自己却还只是个普通技工,心境抑郁。老周,二十年少时,一部著作名扬四海,被公认前程似锦,然而二十载光阴荏苒,创作水平再不见长,毫无建树,甚至开始考虑改行……面对这些屡见不鲜的“内卷化”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何停步不前?是天赋欠缺,勤奋不够,还是运气迟迟没有垂青?

分析个人的内卷化情况,根本出发点即在于其态度。人们常说,信念决定命运。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生只能如此,那么命运基本也就不会再有改变,生活就此充满自怨自艾;如果相信自己还能有一番作为,并付诸行动,那么便可能大有收获。像运动员所说的,“拼搏不一定会得到,不拼搏一定会得不到”。如果上面提及的“助理”一凡认定此生只适合这一职位,那么他升迁的动力将消失殆尽,前途也将不作他想,一直自我重复,也不可能有新的进步。

上面提及的一凡、老张、老周,都为现状不满,都为前途沉郁,其心气还在,这时就要分析个人内卷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个人能力。一般说来,它包括“专业”和“处世”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能力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能力可以让专业能力如虎添翼。但是若只重专业而不顾人际,将难以找到用武之地;只重处世而无一技之长,终究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两者结合,个人才华才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上面提到的老张,“技工”一做十五年,可能是他上进不够,专业能力没有提高,也可能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技术性更强的工作难以插手,种种原因使得他失去了评定职称的机会。

推广开来,梦想有所作为的人比比皆是,然而大多只是空想家,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处于“内卷化效应”当中。想想看,在现实生活,哪个单位的一把手不是熟练业务,又同时精于世故呢?一个人早上出门,必照镜子以正衣冠,然而晚上归来,可否想到再照镜子以正心灵呢?这面镜子就是人的思想观念。千百年来,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中国农民代代繁衍,生活却不见大的改变,而更要命的是,人们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多年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去陕北,偶然间采访一个在黄土高原上放羊的男孩,便有了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呢?”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做什么呢?”

“放羊。”

小孩几句话勾勒出了一种“内卷化”生活状态,这无疑折射出当时许多陕北农民的思想观念,多少年来农民的生存状态没有发生什么改进,其原因在于他们压根儿没想过要改进。思想观念的故步自封,使得打破内卷化模式的第一道关卡就变得非常困难。

而对于整天忙碌于工作的人们来说,虽然没有站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如同那个放羊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于现状,对职业没有规划,对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结束就是生活,生活过后接着工作,对内卷化听之任之,人生由此停滞不前。

因此,生活陷于内卷化的普通人迫切需要改进观念,而相比之下,那些成功人士则更需要理念更新,否则内卷化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都只能做一个小老板呢?并非他不想做大做强,而是思想观念停滞在小的层面。

小老板需要精明,大老板不仅需要精明,更需要气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多事之秋,多少知名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思想观念停在原地。面对与国际化接轨、现代化生产的大趋势,这些老板还在用农民的思想进行管理。市场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倒闭自然属于必然。

总之,一个人要摆脱内卷化状态,首先要有上进的志气。如果有,那就再看看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纯熟。精益求精,发挥到极限,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或者下功夫努力钻研,或者再去接受培训,这些都非常必要。除此之外,再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尤其是在企业这个大舞台上,自己与同事是琴瑟相和,还是凉若秋水?自己在领导那里,是青睐有加,还是可有可无?要切记,走出职场的内卷化,要靠自身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上进精神。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才能突破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使得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如今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错综复杂,如果你的职业生涯停步不前,那就意味着倒退。内卷化对每一个人的资源消耗都是巨大的,包括时间、精力和意志。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我的力量,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出内卷化的泥淖,为自己的职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第八节选

 

八、沉没成本———覆水难收不必收

有一位老人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古董,一旦碰到心爱的古董,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想方设法把它买下来。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件向往已久的古代瓷器,就花了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了下来。

他把这个宝贝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家,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在途中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下来,“咣当”一声摔得粉碎。

这位老人听到清脆的响声后居然连头也没回继续骑车。这时,路边热心人对他大声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是头也没回地说:“碎了就碎了吧,反正无可挽回了!”不一会儿,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要是这种事情发生在一般人的身上,一定会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对着已经化为碎片的瓷瓶捶胸顿足,懊悔不已,有的可能抑郁好久都难以恢复。

每一次选择之后,我们总是要付出行动,而每一次行动我们总是要有所投入,不管投入的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是时间。在作出下一个选择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这些前期的投入,不管它还能不能收回,是否真的还有价值。

最终,前期的投入就像万能胶一样,把我们粘在原来的道路上,无法作出新的选择,而且投入越大,把我们粘得越紧。

在经济学上这种无法收回的前期投入叫做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也就是说,沉没成本是已经付出但又不能收回的成本。

某大学在两个城市的交界处买了一块地皮,这里比较荒凉但却便宜。大学领导的起初用意是投资30万元开办一座生产豆奶的校办食品加工厂。结果一生产就亏损,很不景气。如果就此打住,这30万元对大学来说也不算什么。但是学校领导很不甘心,不愿让这笔钱就此打了水漂,于是又投资70万从德国引进全套的进口设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赢得效益。结果还是一个字—赔。此时如果放弃这家工厂,将其折价处理,应该说损失还可以承受。但是领导的思维却是这样的:已经投入了100万,如果放弃损失太大,不如继续在这块地皮上投入,以期扭亏为盈,于是又做出决策:投入300万,在这里建立实习基地……在这种思路的支配下,最后,这块地皮干脆建成了该大学的西校区,一共投资两个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校区而今已经成了人们的笑谈。它孤独地矗立在荒郊野外,其他大学的新校区则全部搬进了大学城。

在这个例子中,大学领导显然在对“沉没成本”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所谓“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改变的成本支出。通常,它主要是指厂商花在机器、厂房等生产要素上的固定成本。从固定生产要素的无形损耗程度看,这些固定要素会因技术进步或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引起贬值,从而产生无法补偿的损失。沉没成本不仅对于企业,对于个人来说也很常见。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成本一旦沉没,就不再是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具有无关性,即不管企业如何对之作出决策,都难以改变,所以应对“沉没成本”,最明智的方法就是管理者在继续作出各种决策时,不再考虑沉没成本。当然,话说回来,一个企业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力减少沉没成本,这需要管理者首先要努力避免失误的决策,能从企业、市场的诸多方面对项目作出准确判断。比如,上文提到的大学建厂的事情,决策者如果充分考虑到在这块地皮投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就可以避免低效率的巨额投资。管理者也应该认识到,在复杂的市场当中,投资决策的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一旦出现,则需要避免将错就错,一错到底,这才是真正考验管理水准的时候。     

第十节选

 

另外通过合资或契约,采用非市场的管理结构等,对减少沉没成本都是十分有利的。

2000年12月份,计算机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宣布取消整个Timna芯片生产线。Timna是英特尔公司专为低端的PC市场设计的整合型芯片,当初在将巨资投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英特尔公司的预测是:今后计算机减少制造成本的途径将是通过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设计来实现,针对这一分析,公司大力着手生产整合型的Timna芯片。可是后来,PC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PC制造厂商通过其他的系统成本降低方法,已经达到了目标,为Timna芯片投入的成本成了典型的沉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英特尔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果断决定:让这一项目下马,从而避免在这个项日上消耗更多的资金。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尽管Timna芯片给英特尔公司造成了损失,但及时放弃的做法使得公司得以将资源应用于其他领域,其收益很快便消除了沉没成本带来的不利影响。

所以在投资时应该注意:如果发现是一项错误的投资,就应该立刻悬崖勒马,尽早回头,切不可因为顾及沉没成本而错上加错。事实上,这种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导致最终损失更多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公司在明知项目前景黯淡的情况下,依然苦苦维持该项目,原因仅仅是他们在该项目上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沉没成本)。因为花了钱而去做自己本不愿意的事情是我们在消费中经常犯的错误:我们总认为真正消费了才对得起花的钱,但当你已有的投入是错误的话,接着做下去就是不理性的了。这种“追加错误投资”的例子不光在企业内存在,在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

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小孩子懂音乐,会弹奏各种乐器,这样既能陶冶情操,还能开发智力。晓芳的妈妈就是这样的典型,她咨询了很多人,最后决定先买一台2000元的电子琴。可是妈妈的热情并没有激发起晓芳的兴趣,她一放学就喜欢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天黑了才回家,吃完饭又要写作业,没有多少时间练琴。电子琴买回来的前几天,晓芳还觉着好玩,后来父母逼得紧,她干脆不学了。不久,晓芳妈妈的同事介绍说有一位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老师可以给晓芳做家教,每个月10个小时500元。妈妈心想电子琴都买了,不好好学,琴就浪费了。然而此时的晓芳已经对此失去了兴趣,学起来很不用功。半年后不见有什么起色,父母终于放弃了这个主张。为了不浪费这个电子琴,他们继续浪费了3000元的家教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面对沉没成本,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再理会。我们不能被“沉没成本”控制。既然都已经是过去的、不可以更改的事情,我们就可以把它们暂时搁在一边。不管沉没的是什么,又有多少,这些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对未来而言,都已经没有意义。就像你已经浪费很多时间、不可以挽回的时候,不应该再为自己曾经虚度的时光而悔恨,因为在你叹息的那一刻,又有光阴从你的指尖溜走了。我们设想自己从零开始,现在只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

一个人在奋斗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走一些弯路,关键是及时发现错误,纠正方向,做出新的选择。企业经营更是如此,当覆水难收时,当务之急便是果断停止投入,及早舍弃,才能去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第十一节选

 

第二章    借你一双慧眼———看透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

第一节  房产—自住还是投资由谁决定

据《北京晨报》2008年5月22日报道,《北京晨报》房产周刊与和讯房产网共同组织的《2008春季房展会购房人问卷调查》结果已于前一天出炉,根据本届北京春季房展会的现场调查和在线网站调查的数据显示,有9成以上买房人均以自住为目的购房,与以往接近20%的投资购房人数相比,这一比例缩水近一半。

在调查过程中,有9成参与调查者认为北京房价偏高。而来自于中大恒基的数据显示,2008年4月北京二手房投资比例仅4.2%,与2007年同期相比下降2/3。中大恒基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北京二手房市场投资比例降至3年来最低,主要是北京房价高位运行,第二套房贷政策及多次加息导致投资成本提高,挤出了相当一部分的投资群体。”

人们买房的目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自住,一种是用于投资。由上面的报道可以看出,人们对购买房产的目的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自住还是投资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果买房的目的是为了自住,就要考虑如下因素:

1.房子是否实用   对于自住型购房者来说,应该将实用放在首位。要看交通条件是否便利,周边自然环境是否好,房屋结构是否满意,价钱是否合理等。总之就是要住起来舒适、实用。

2.房子能否适应今后   生活的变化要知道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自住型住房在选房的初期就应该考虑到今后生活的变化:单身的人要考虑到日后的结婚、生子;孩子尚小的人要考虑到以后孩子入托、上学的条件与环境;父母年迈的人应该考虑到今后对父母照料的方便等问题。一处外围环境再好、小区建设再理想的房子,如果不能为以上这些问题带来方便,也不是一处适合自住的房产。

3.物业公司好不好   对于自住房产来讲,物业公司的优劣绝对是一个大问题。一家好的物业公司所提供的优质、完善的服务直接关系到业主生活的舒适度与便利度。这一点对于购房自住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你可能要在这个房子中生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4.所购房产是否具有一定的升值潜力   在考虑好以上条件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房产的升值潜力。买房的目的是为了自住,但也要考虑日后房产升级的因素。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许对于自住房产的面积、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而对自住房产进行升级时,将“老房子”卖个好价钱会对购买新房大有帮助。

从狭义投资的角度讲,“房地产投资”与购买股票、国债和期货合约没有什么两样。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它的未来增值预期有多少。比如买某只股票,是因为自己分析它要涨了,预期它什么时候涨、涨多少,而不会去考虑这只股票的公司在哪座城市,不会去考虑这只股票在哪个交易所上市。同样,如果你想做纯粹的“房地产个人投资”,则主要考虑的是该房产的未来增值预期有多少。那么什么样的房产最具有升值潜力呢?

首先,房产作为不动产,其地理位置是最能带来升值潜力的条件。大型商业圈、交通枢纽等地段的房产升值潜力比较大。其次,所购房产周边的基本配套设施和政府综合城区规划的力度和预期,是否有便捷的交通、学校,都将为楼盘升值起到推动作用。再次,房产所属的小区的综合水平,物业设施、安全保障、公共环境以及房屋本身内在的价值等,都将是未来房产升值的评判标准。最后,还要看该房产所属地的出租率和租金情况。不动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两种变现方法:一是出售,二是出租。一个地区的不动产销售数据有时会失真,但出租行情作为终端用户的直接使用,其租金和出租率能够较为真实,就会明确地告知你该地区物业的真实价值。同时,租金和出租率也是不动产短期收益的衡量指标之一。

第十二节选:

 

那么,如何考察一处房产的潜在价值呢?如果将购买的房子租出去,会赚钱吗?我们用三个简单的公式即可粗略地估算出房产大体的价值。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用严谨的方法得出专业数据,但可以通过简单方式作为自己的买房参考。

1.用租金乘数进行估算   租金乘数是比较全部售价与每年的总租金收入的一个简单公式,计算公式为:租金乘数=投资金额÷每年潜在租金收入。如果得出的结果小于12,即在合理购买范围之内。比如某套房子的售价22万元,月租金1500元,那么它的租金乘数约为12倍。一般来说,这个数字被看成大多数租赁房产的分界线。

但是,如果一处房产的租金乘数超过12倍,就很可能会带来负现金流。假如若干年后这套房子的售价上涨到60万元,而月租金却仍不到2000元,租金乘数升到25倍,已经大大超过了合理的范畴。投资者可以将房产的租金乘数与自己要求预期进行比较,也可在不同房产间比较,取其较小者。不过这个方法并未考虑房屋空置、欠租损失、营业费用、税收等方面的影响。

2.15年租金收益比较购买价   这种计算方式也是国际专业理财公司评估物业的常用方法,其计算方法主要是以15年为期比较房产购买价格。如果该房产的年收益×15=房产购买价,该物业物有所值;如果该房产的年收益×15>房产购买价,该物业尚具升值空间;如果该房产的年收益×15<房产购买价,该物业价值已高估。比如某套房子在2001年时,年租金收益为18000元,乘以15等于27万元,大于当时的售价22万元,因此是值得投资的。但是现在,就以2000元月租金计算,合理价值为36万元,远远小于当前60万元的售价,价值已经被过度透支了。

3.用投资回收期进行计算   投资回收期法考虑了租金、价格和前期的主要投入,比租金乘数适用范围更广,还可以估算资金回收期的长短,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收年数=(首期房款+期房时间内的按揭款)÷(税后月租金一按揭月供款)×12这种方法可简略估算资金回收期的长短,一般来说,回收年数越短越好,合理的年数在8年至10年。在业内,又将该方法划分为两种:一是即刻回报型,二是培养回报型。即刻回报型:通常指购买的房产位于周边配套完善、交通发达、商业氛围非常成熟的地区,不需要培育,购买后出租即可获得可观的租金回报。但此类房产通常需求的资金量较大,资金门槛相对较高。

培养回报型:通常指位于商业核心区,但是在市政规划、消费人群增长等方面,都有着比较良好的前景,而这个过程便是培养的过程。这类房产通常售价较低,但可以放长线钓大鱼,从长期看往往可以获得比即刻回报型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以上三种方法是房产投资时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有的只需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即可帮助投资者快速作出判断,有的还需要进行专业性的投资分析,计算另外一些指标以增加可靠性。比如,一处地段好的房产可能现在的租金回报率不高,但具有较佳的升值前景,或者一套普通住宅能够享受税收减免,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过高的租金乘数。

值得房产购买者注意的是,以上三个计算方法只能作为简单的房产价值评估手段,并不具备严格的通用性。这其中并没有考虑到如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等具体问题在内。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对房产作出大致的价值参考判断。

总之,不管是自住型或是投资型的购买需求,都应该考虑到房价未来能涨多少,因为大部分人是用毕生的积蓄购买的房产,起码也得保证较长年头内不跌,才能做到真正划算,投资才能得到良好的收益。

 

第十三节选

 

第二节:通货膨胀—钱不值钱的背后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通货膨胀成了人们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房价涨了,油价涨了,肉价涨了,粮价涨了……”可以说是“涨”声一片。这让敏感的老百姓渐渐紧张起来,办公室、菜市场、洗手间、公交车、网络论坛……关于涨价的讨论随处可闻。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和应对通货膨胀呢?

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纸币在社会中的流通量超过了实际所需的量,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指在短期内钱不值钱了,一定数额的钱不能再买那么多东西了。假如半年前,2元钱能买1斤白菜,可是现在却需要4元才能买1斤白菜。而且这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也就是说,不光是白菜涨价了,当你环顾四周,看到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上涨了,这就可以断定通货膨胀确实发生了。尽管在通货膨胀时,人们往往赚得更多。然而人们通常都不喜欢通货膨胀,因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变得不值钱了。

通货膨胀也有不同的种类,而且不同的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

1.温和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超过5%,并且始终比较稳定。人们一般认为,如果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不能认为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会被人们明显地感觉出来,并且可以产生物价水平进一步上涨的心理预期,因此一般会引起政府的重视。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搞一点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提高物价可以使厂商多得一点利润,以刺激厂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动乱。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被称为“润滑油政策”。

2.急剧的通货膨胀   当每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时,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急剧的通货膨胀”。这种急剧的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就会对市场机制的运行造成极大的冲击,进而引起社会经济的波动。例如,长期合同由于风险太大,或者附以某种价格指数或某种外币(如美元)来加以指数化,或者以短期合同取代之,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又如,当社会发生急剧的通货膨胀时,人们会大量地囤积商品,仅保留最低限度的货币以应付急用。急剧的通货膨胀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使企业、消费者难以正常地作出较为长期的决定,从而引起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它使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发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   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局势下,通货膨胀率将达到三位数、四位数甚至更高,社会经济的运行完全遭到破坏、失去控制,其结果是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容易导致货币制度瓦解,国民经济崩溃,社会动乱,甚至政府垮台。

这种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史上是有过先例的。在中国现代史上,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当时在年初能买一头牛的钱,到年末只能买到一盒火柴。在国际上,记载最完全的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仅在1922年1月到1923年11月间,该国的价格指数从l上升到1010。也就是说某人在1922年初拥有一张价值3亿元的债券,两年之后,他用这么多钱连一块糖都买不到。显然,这时通货膨胀不仅会引发经济危机,还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

4.隐蔽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在隐蔽性通货膨胀中,社会商品、主要是消费品严重供应不足,供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经济中存在严重的短缺。由于政府严格的物价管制的压制,这种供不应求并没有推动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虽然价格没有上涨,但是产品供给不足,人们手里有钱,但是买不到商品,或者质量严重下降。所以这时不是没有通货膨胀,而是通货膨胀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价格管制措施,这种隐蔽的通货膨胀就会成为实际上的通货膨胀。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种,也比较复杂,比如物价指数提高、经济过热、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上升、政治因素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深究其产生的原因,关键是如何应对,以减少压力和损失。从宏观上来讲,抑制通货膨胀我们普通老百姓无能为力,主要是依靠政府进行调控,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例如上调存贷款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限价调控令、严禁哄抬商品价格等;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缩短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时间;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环保、资源能源成本;迅速出台鼓励企业、个人对外直接投资优惠政策。

从微观上来说,老百姓自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首先,当然是努力工作,多多赚钱,减少开支,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其次,可以通过各种投资理财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财产的侵蚀。但需要针对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来考虑选择投资理财的工具。

2%~5%的温和通货膨胀一般是经济最健康的时期。这时一般利率还不高,经济景气良好。这时虽然出现了一些通货膨胀,但千万不要购买大量的生活用品或黄金,而应当将你的资金充分利用,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最可取的方法是将资金都投入到市场上。此时,无论股市、房产市场还是做实业投资都很不错。当然这个思路的另一面就是,这时一般不要购买债券特别是长期的债券。而且要注意的是,对手中持有的资产,哪怕已经有了不错的收益,也不要轻易出售,因为更大的收益在后面。

当通货膨胀率达到5%~10%的较高的水平,通常这时经济处于非常繁荣的阶段,常常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高涨的时期。这时政府已经出台的一些调控手段往往被市场的热情所淹没,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是该离开股市的时候了,对房产的投资也要小心了。

在通货膨胀率变得更高的情况下,经济明显已经过热,政府必然会出台一些更加严厉的调控政策,经济软着陆的机会不大,基本上经济紧接着会有一段衰退期。因此这时一定要离开股市了。房产作为实物资产问题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贷款买房,那样的财务成本是很高的。也绝不能炒房,甚至不是投资房产的好时候,手中用于投资的房产也要减持,因为在接下去的经济衰退期中房产市场也一定受到影响。这时,利率应当已经达到了高位,长期固定收益投资成为了最佳的选择,如长期债券等,但企业债券要小心,其偿付能力很可能随着经济的衰退而减弱。还有保险,储蓄型的保险也可以多买一些。

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而快速或恶性的通货膨胀,则是经济的杀手。当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你的全部财产换成另一种货币并离开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这个时候任何金融资产都是垃圾,甚至实物资产如房产、企业等都不能要,因为这里的经济必将陷入长期的萧条,甚至出现动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离开国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那就只有多选择黄金、收藏等保值物,以减少损失。

 

第十五节选:

 

第三节:劳动与闲暇———增加工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005年3月22日是法国人难以忘记的日子,从那天起天堂慢慢变成了法国人的回忆。因为在那一天,法国国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旨在提高国家竞争力法案,鼓励大家“多工作多拿钱”。然而新法案却引起了法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已经习惯于支配丰富的休闲时光,拒绝牺牲休息的权利。于是乎,种种反对的言论遍布街头巷尾。的确,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减少劳动时间一直是大势所趋。技术进步让人们通过较少的劳动生产出了较多的产品,并享有了较多的闲暇。乍看之下,法国增加劳动时间的行为似乎是“倒行逆施”,既有悖于人伦,又违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实不然,法国此举不仅本身颇有苦衷,而且实质上也有利于法国人民的长远利益。

从经济学角度看,法国政府在财政扩张的同时增加工时实际上是对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完美结合。大萧条后,大红大紫的凯恩斯主义总是告诫人们“需求创造了供给”,法国扩大政府支出的赤字财政正是响应凯恩斯号召的总需求政策。但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打破了凯恩斯神话,对古典经济学的回归愈发成为一种时尚,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的金玉良言又重新在决策者耳边响起,法国增加工时正是重回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政策。双管齐下使得总供求在政府调控的双重刺激下将更有可能引领法国驶入经济复苏的快车道。

当然,追求舒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法国民众对增加工时的反感也是情有可原。但如若不然,经济的疲软将让法国人更加享受不到天堂的阳光。至少,现在的牺牲换来的是无尽的希望,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经典台词:“有希望,才能看见天堂。”劳动和闲暇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而在国家经济陷入低谷时增加劳动、减少闲暇,绝对是帮助国家、拯救自己的“利国利民”的上上之举。

闲暇,源于拉丁语,表示“许可”的意思,泛指在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进行的活动时间。柏拉图曾把他理解为四层含义:(1)即“空闲”;(2)即从活动中获得自由;(3)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4)休闲状态。显然,他已经触摸到现代闲暇的概念及“闲暇”的“自由”本质。从实践的角度看,闲暇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那么它指的是什么呢?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早在1899年著的《有闲阶级论》中指出,闲暇时间指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不生产的时间。人们在闲暇时间中进行生活消费、参与社会活动的娱乐休息,这是从事劳动后身心调剂的过程,与劳动力再生产和必要劳动时间的补偿相联系。 在19世纪早期的很多工厂里,工人们根本没有休息日,每周要工作84小时。直到一百多年前,人们一般每周要工作6天。而现在大部分国家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每周5天。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作时间甚至减少到4天半,法国人的工作时间仅是一周35小时。其实,如果获得了一笔巨额财产,很多人就不愿再继续工作。可见工作时间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关系的。

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挣钱,而挣钱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挣钱越多,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多。一个人如果不停地工作,他就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所以一个人用于工作的时间必定是有限的。为了说明人的工作时间如何决定。这里说的工作,是以挣钱为目的的劳动。而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我们称之为闲暇—也就是一个人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随意支配的时间。

 

第十六节选:

 

西班牙有一句用来祝福朋友的话:“祝你拥有健康、财富和更多的闲暇。”英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曾这样描写他的假日:“我度过了愉快的一个月,盖了一间小屋,并口述了一本书。每天盖200块砖,写2000个字……”可见闲暇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个重要目标。人们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闲暇,才努力地工作研究,发明出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用来代替人工。例如火车、飞机的发明,是为了节约交通运输的时间;洗衣机、微波炉的发明,是为了节约洗衣服、做饭的时间;计算器、电脑的发明,是为了节约计算、书写整理文件的时间;各种起重机、塔吊、混凝土等等的发明,都是为了能节约人们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闲暇不断增多的过程。有些人的工作并不完全是为了挣钱。如果我们把出于兴趣所做的工作也看作闲暇,那可以说人的生活目标就是追求越来越多的闲暇。但直到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必须从事以挣钱为目的的工作,这种工作只是为了生计才去做的。一个人只能在工作和闲暇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以实现自己的最大满足。

在工作时间很少的情况下,你从闲暇中得到的满足也很小。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整天闲着(工作时间为0),你会觉得很无聊,你从闲暇里得到的满足很小。如果让你整天工作(工作时间为24小时),你一定很渴望得到闲暇,闲暇对你的效用很大。换句话说,工作时间越长,闲暇带来的满足越大。当你工作时间很短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很累,而你得到的工资首先会用于最迫切需要的消费,所以你从中得到的满足很大。随着工作时间延长,你会觉得越来越厌烦,而且这时候你得到的工资会用来购买相对不重要的物品。所以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你得到的收益越来越小。

可见,劳动供给与闲暇的需求存在着反方向变化关系。为什么会存在反方向的变化呢?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可以把工资视为闲暇的机会成本或是闲暇的价格,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可以分为闲暇和工作。如果你没有去休闲,那么你就在工作。放弃闲暇就意味着工作。所以说,工资是闲暇的价格。通俗意义上,如果一个高收入的人放松一小时所放弃能挣到的钱,肯定比低收入的人浪费一小时损失的钱要多。有钱人的时间是黄金!作为“闲暇”这种产品,它的需求也受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影响。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假定闲暇的价格即工资上涨。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闲暇”这个商品现在变贵了,于是消费者减少对它的“购买”,而转向其他替代品—工作。由于替代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反向变动,也就是闲暇的价格—工资越高对它的需求量越大。而另一方面,收入效应—人们的收入越多想要的休闲就越多。工资升高意味着收入增加,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将增加对商品的消费,也会增加对闲暇商品的消费。由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的变化相同。

从上面两个方面来分析,似乎很难判断,到底工资升高是休闲增加还是减少?其实,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闲暇价格—也就是工资的上升,低工资的人群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一般是减少休闲的时间来获得更多的生活必需品。而高工资的人群,工资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会很大,他们就会考虑更多的时间来休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增加工资来增加对高工资的员工激励收效甚微,就是这个道理。

第十七节选:

 

第四节:示范效应———你买,我也买

 

相信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常常会见到这种现象:当你的邻居或者同事买了某种商品,引得其他人非常羡慕的时候,你也会跟着购买这种商品,而这种商品对你来说却不一定实用。其实,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但受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其他人主要是那些收入与其相近的人消费行为的影响。这就是示范效应在起作用。

“示范效应”这个名词最早是心理学家对人类行为研究所总结出来的,如今它已经被经济学家广泛地用于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特别是人类的消费行为。

然而,示范效应往往是双向的,这就是所谓“坏”榜样和“好”榜样所起的影响。从动态上看,示范效应最终会使少数成为主流。那么人们最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主流趋势呢?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利·伯克尔的著作《口味的经济学分析》中的理论,可以得到解释。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伯氏理论的获得竟和他经常陪太太去餐馆密切相关。当时,在加利福尼亚有两家海鲜餐馆。伯克尔发现他太太总有一个非常奇怪的行为,就是在两家餐馆中,她总选座位被占满的那家。而在伯克尔看来,两家餐馆质量完全一样,差别在于,其中一家餐馆人多,而另一家人少得可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细心的观察研究,伯克尔得出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理论之一:理性的人们支持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是否理性取决于生活的方式……因此,不可能存在一个其行动对于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行动集。也就是说,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其他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简称“消费的示范效应”。

的确是这样,消费者在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收入与消费及其相互关系时,会和其他消费者相比较。例如,单位组织向贫困地区捐款,这对捐款的人来说当然是消费支出。有些人在这时不一定是看自己收入的高低,而是会先看看周围的人捐了多少。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觉得自己应该跟那些人捐得大约一样多。即使他的收入高点,他也不会多捐,他担心有出风头的嫌疑。即使他的收入较低,他也要向某一部分人看齐,甚至会“打肿脸充胖子”,他不愿意别人说他小气。从理论上讲,这里所表现的就是消费的示范效应。这就使我们看到消费者分成了许多群体,有许多消费者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算在一定的群体内,他的消费心理也就向这个群体内的其他人看齐了。

有一次出差的时候,小刘与另一个部门的同事莉莉结伴而行。莉莉是一位性格活泼开朗的女孩,结识莉莉,也让小刘觉得这次枯燥的出差有了新的乐趣。出差的间隙,小刘和莉莉少不了安排在空闲的时间到当地的商场去购物,莉莉的出手大方也对小刘有过不小的触动。

“平时一般购物,我都喜欢挑选一些中等价位的产品,普通的衣服一般在几百元的二线品牌,很少有四位数的;购买化妆品,也是挑一些自己可以承受的,既实惠质量也不差。”可是与和自己收入相当的莉莉相比,小刘不由得自惭形秽起来,觉得自己简直太“小儿科”了。“莉莉出手很阔绰,七八百元的化妆品,上千元的衬衫,四五千元的皮包,她买起来似乎眼睛都不眨,还连呼当地的商场比上海的便宜,动员我一起血拼。”可是在小刘看来,这些打折后的商品尽管比上海的便宜一些,也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消费能力。

“可是毕竟是刚刚认识的新同事,而且我和莉莉的收入差不多,我要是太寒酸不是被别人笑话?”出于爱面子的心理,小刘也放开胆子花掉自己近半个月的收入,购买了一只名牌皮包。

小刘从商场一回来就有点后悔了。和莉莉快乐的单身生活不一样,小刘去年新婚,每个月还要和丈夫一起偿还一笔不小的按揭款,可是买一个手提包就花掉了自己半个月的薪水,想想下个月去偿还信用卡的情景,小刘就开始有点担忧。

其实偶尔购买了一件“奢侈品”也算不了什么大事,对小刘来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消费心态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小刘心想:“女性之间难免进行攀比,想想同事和自己的收入差不多,购物时那么爽快,我心里就开始有点不平衡,为什么我不能像莉莉那样把自己的消费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呢?”

在商品供应日益丰富的市场条件下,消费的示范效应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对市场供求关系也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比如说有人看到别人的衣服漂亮,不管自己穿着好不好看,也要千方百计买一套穿在自己身上。“名牌效应”也是示范效应的典型现象,这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各种商家要不惜重金聘请“明星”做商品广告了。

实际上,示范效应随时都左右着人们的经济生活以及消费习惯。当消费者看到有些人因收入水平或消费习惯的变化而购买高档消费品时,尽管自己的收入没有变化,也可能仿效他人扩大自己的消费开支,或者在收入下降时也不愿减少自己的消费支出。示范效应甚至可以跨越国界,当某国居民接触到别国居民购买高档消费品时,他们可能会仿效别国居民从而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一般人都有攀比的心理,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有做同样事情或者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冲动。这种心理往往会被商家利用,成为商家赚钱的工具。当然这需要商家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在某种商品将要流行前,商家们最好能够分析预测,先下手为强。否则的话只能看  着钱流向别人的口袋了。

总之,对个人来说,了解一下示范效应,你就更会懂得理性消费的必要了。不再跟风去买东西,买之前最好先想一下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东西对自己是否有价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第十八节选

 

第五节:基金—不是一夜暴富,而是跑赢时间

 

基金就是让理财专家替你打理财富,比较省事,收益稳定,很适合上班族。但基金是长期投资品种,持有时间长才会显现出良好的效果。

两年前,由于对股市缺乏了解,老王炒股票亏了。后来他听说基金不错,既稳当又比银行利润大,于是就买了一只基金,一块钱一份,他买了5万份。

刚买完的那几个月行情还挺好的,一直涨势旺盛,没过多少天,那只基金就涨到了1.03元。老王美得合不拢嘴,逢人都说自己撞上好运了,这是对他的补偿啊。

可是没多少日子,正当老王等着继续听好消息的时候,他的基金缩水了。老王心想,就是停在1.03自己也不会亏,只要不跌破1,本金就还在。谁知事与愿违,几天的时间,就跌下了100多个点儿,变成了0.97元。他有些懊丧,可是这还没完,市场行情又变本加厉地往下跌。

过了几个月,那只基金变成0.9元了。他一算,啊?我都亏了10%啦!要是再不赎回来,这样下去的话钱可能就一点都没有了。老王来到银行,可理财专家告诉他说,基金是长期投资品种,不能像股票一样频繁炒作,再等等会有转机。老王心想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反正有吃有喝也不缺这几个钱。于是他不再上银行了。

前几个月,老王听说股市又好了,一片飘红,那指数就跟井喷似的“蹭蹭”地往上蹿。他憋不住,于是又来到银行了。他找到大堂经理,让人家给查查,他的那只基金这会儿多少钱了。大堂经理是个30多岁的女士,她翻开表格一看说,涨到1.4元了!老张说:“真的?”那经理说:“可不是真的吗?不信您自己瞧瞧。”老王仔细看了看,可不嘛,一点儿都不假。

他当时就“呵呵”地乐了。大堂经理说,您的还没赎回啊?老王说,没有。经理说,您可真有眼光,我这学金融的都不如您。当初我跟您买的一样,不过我在1.1元的时候就都给赎回了,现在一看,我可亏多了。

到了家里,老王把这事儿跟老婆说了,老婆也特高兴,赶紧给他包饺子。过了一段时间,那只基金又涨到了1.5,老婆说,赶快赎回吧。老王说,捂着,等再涨一涨。又过了一段时间,那只基金涨到了1.8元。老王已经有80%的收益了,见好就收吧。于是他赎回了基金,5万元变成了9万元,他乐得合不拢嘴:小散户还是投资基金最放心划算。

有好多像老王一样的投资者,炒股的时候亏了,可是买基金却赚了。那么,基金到底是什么投资品种,为什么会获得中小投资者的青睐?通俗地讲,投资基金就是汇集众多分散投资者的资金,委托投资专家(如基金管理人),由投资管理专家按其投资策略,统一进行投资管理,为众多投资者谋利的一种投资工具。投资基金集合大众资金,共同分享投资利润,分担风险,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基金”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不妨假设一下:比如你现在有一笔钱想投资债券、股票等进行增值,但自己既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有专业知识,钱也不是很多,就想到与其他几个人合伙出资,雇一个投资高手,操作大家合出的资产进行投资增值。但这里面,如果每个投资人都与投资高手随时交涉,那将十分麻烦,于是就推举其中一个最懂行的牵头办这事。定期从大伙合出的资产中按一定比例提成给他,由他代为付给高手劳务费报酬,当然,他自己牵头出力张罗大大小小的事,包括挨家跑腿,有关风险的事向高手随时提醒着点,定期向大伙公布投资盈亏情况等,不可白忙,提成中的钱也有他的劳务费。上面这种运作方式就叫做合伙投资。将这种合伙投资的模式放大一千倍、一万倍,就会成为基金。

如果这种合伙投资的活动经过国家证券行业管理部门的审批,允许这项活动的牵头操作人向社会公开募集吸收投资者加人合伙出资,这就是发行公募基金,也就是大家现在常见的基金。

第十九节选:

 

基金管理公司就是这种合伙投资的牵头操作人,不过它是个公司法人,资格必须经过中国证监会审批。基金公司与其他基金投资者一样也是合伙出资人之一,但由于它牵头操作,要从大家合伙出的资产中按一定的比例每年提取劳务费(称基金管理费),替投资者代雇代管理负责操盘的投资高手(就是基金经理),还有帮高手收集信息搞研究的人,定期公布基金的资产和收益情况。当然,基金公司的这些活动必须经过证监会批准。

为了大家合伙所出的这些资产的安全,确保不被基金公司偷着挪用,中国证监会明确规定,基金的资产不能放在基金公司手里,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只管交易操作,不能碰钱,记账管钱的事要找一个擅长此事又信用高的人负责,这个角色当然非银行莫属。于是这些出资(就是基金资产)就放在银行,而建成一个专门账户,由银行管账记账,称为基金托管。当然银行的劳务费(称基金托管费)也得从大家合伙的资产中按比例抽一点按年支付。所以,基金资产相对来说只有因那些高手操作不好而被亏损的风险,基本没有被偷挪走的风险。从法律角度说,即使基金管理公司倒闭甚至托管银行出事了,向它们追债的人都无权碰基金专户的资产,因此基金资产的安全是很有保障的。

基金是以“基金单位”做单位的,在基金初次发行时,将其基金总额划分为若干等额的整数份,每一份就是一个基金单位。例如某只基金发行时的基金总额共计30亿元,将其等分为30亿份,每一份即一个基金单位,代表投资者1元的投资额。

与股票、债券、定期存款、外汇等投资工具一样,投资基金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投资渠道。基金相对于股票来说,更适合时间紧张、投资知识欠缺的中小投资者。这是由基金的特点决定的。基金具有以下特点:

(1)专家理财是基金投资的重要特色。基金管理公司配备的投资专家,一般都具有深厚的投资分析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投资产品,降低了投资的风险。(2)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基金通过汇集众多中小投资者的资金,形成雄厚的实力,可以同时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现金等多种金融产品,分散了对个股集中投资的风险。(3)方便投资,流动性强。基金最低投资量起点要求一般较低,可以满足小额投资者的需求,投资者可根据自身财力决定对基金的投资量。基金大多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使得投资者收回投资时非常便利。

(4)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基金投资者是基金的所有者。基金投资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基金投资收益在扣除由基金承担的费用后的盈余全部归基金投资者所有,并依据各投资者所持有的基金份额比例进行分配。为基金提供服务的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只能按规定收取一定的托管费、管理费,并不参与基金收益的分配。(5)独立托管,保障安全。基金管理人负责基金的投资操作,本身并不经手基金财产的保管。基金财产的保管由独立于基金管理人的基金托管人负责。这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衡机制对投资者的利益提供了重要的保护。(6)严格监管,信息透明。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增强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信心,中国证监会对基金业实行比较严格的监管,对各种有损投资者利益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并强制基金进行较为充分的信息披露。在这种情况下,严格监管与信息透明也就成为基金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第二十节选:

 

第六节:黄金———保值增值的宝贝

 

黄金投资是继证券、期货、外汇之后又一个新的投资宝藏,是非常适宜普通投资者的最具潜力的投资品种之一。

我国从2001年11月开始,逐步开放了对黄金市场的开放。直到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成立,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黄金也可以交易。也从此意识到,他们除了证券、期货、股票、保险、储蓄外,又多了一条投资理财的方式。继“股民”、“基民”之后,“金民”又成投资新一族。特别是在2008年1月,股市连续下挫,而黄金的价格却在节节飙升,于是,很多股民纷纷从股市抽回资金,转头杀进金市寻金。可以说,在股市行情不好的情况下,黄金投资是最具潜力的投资品种,它为人们打开了新的财富之门。那么,黄金到底具有哪些魅力呢?

黄金作为一种货币,具有不变质、易流通、保值、投资、储蓄等多种功能。当然,随着国际事务的变动,黄金的价格也会有变动,不过到任何时候,就算所有的纸币都不能花了,黄金仍可以充当货币。因此,黄金成为人们新的投资品种,尤其在不确定的经济、政治环境下,黄金作为“没有国界的货币”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一种永久、及时的投资方式。

同时,黄金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投资工具,具有全球都可以得到报价,抗通货膨胀能力强,税率相对于股票要低很多,公正公平的金价走势,产权容易转移,易于典当等比较突出的优点。这奠定了这个天然的货币之王的地位。

对于人们来说,要想进行黄金投资,就首先要了解黄金投资的品种。现阶段我国主要的黄金投资品种有以下三种:

1.实物金   实物金买卖包括金条、金币和金饰等交易,以持有黄金作为投资。这种投资的实质回报率基本与其他方法相同,但涉及的金额一般较高(因为投资的资金不会发挥杠杆效应),而且只可以在金价上升之时才可以获利。一般的饰金买入及卖出价的差额较大,选择投资并不适宜,金条及金币由于不涉及其他成本,是实金投资的最佳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持有黄金并不会产生利息收益。

金币有两种,即纯金币和纪念性金币。纯金币的价值基本与黄金含量一致,价格也基本随国际金价波动,具有美观、鉴赏、流通变现能力强和保值功能。纪念性金币较多更具有纪念意义,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较难鉴定其价值,因此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主要为满足集币爱好者收藏,投资增值功能不大。

黄金现货市场上实物黄金的主要形式是金条和金块。金条有低纯度的沙金和高纯度的条金,条金一般重400盎司。市场参与者主要有黄金生产商、提炼商、中央银行、投资者和其他需求方,其中黄金交易商在市场上买卖,经纪人从中搭桥赚佣金和差价,银行为其融资。黄金现货报盘价差一般为每盎司0.5~1美元。盎司(ounce)为度量单位,1盎司相当于

28.35克。黄金现货投资有两个缺陷:须支付储藏和安全费用,持有黄金无利息收入。于是通过买卖期货暂时转让所有权可免去费用和获得收益。每口期货合约为100盎司。中央银行一般不愿意通过转让所有权获得收益,于是黄金贷款和拆放市场兴起。

 

 

第二十一节选:

 

2.纸黄金   通俗地说,纸黄金就是黄金的纸上交易。投资者的买卖交易记录只在个人预先开立的“黄金存折账户”上体现,而黄金的价格根据国际金价实时调整,用户不用担心银行随意操纵金价。

纸黄金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安全性高。由于纸黄金是不依赖于实物的交易,所以你不用担心黄金的储存、保管,它是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在银行的数据库中。其安全性要远远高于银行存款。

(2)成本低。纸黄金交易中,投资者无须透过实物的买卖及交收来实现交易,而是采用记账方式来投资黄金,由于不涉及实金的交收,交易成本可以更低。

(3)变现速度快。从变现的程度来说,纸黄金的变现是瞬间到账的,不像基金需要几个工作日才可以拿到钱。而且纸黄金也比股票更具有弹性,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买入一分钟后卖出你的纸黄金,而这在股市是不可能实现的。

(4)交易方式规范。纸黄金跟随国际金价制定价格,而不是由银行自己制定的,所以投资者不用担心银行会通过操纵价格来获取利润。

(5)手续费低。与我们投资股票、基金一样,纸黄金的交易也是需要一定的手续费,与传统的按交易金额的百分之几收取手续费不同,纸黄金的手续费是按照黄金数量来收取的,投资纸黄金的手续费要远远低于股票、基金的手续费,并且这一比率会随着金价的上涨而下降。

但是纸黄金也并非没有缺陷,虽然它可以等同持有黄金,但是户口内的“黄金”一般不可以换回实物,如想提取实物,只有补足足额资金后,才能换取。

这里要注意的是,纸黄金和实物黄金的共同缺点就是不能做空。也就是说,当黄金价格下跌的时候,投资者就无法进行黄金投资操作了,只能等待下次上涨。如果投资者手中持有黄金,而没有及时卖出,那么只能承担黄金价格下跌的损失了。

3.黄金期货通常来说,黄金期货的购买、销售者,都在合同到期日前出售和购回与先前合同相同数量的合约,也就是平仓,无须真正交割实金。每笔交易所得利润或亏损,等于两笔相反方向合约买卖差额。这种买卖方式,才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炒金”。黄金期货合约交易,只需10%左右交易额的定金作为投资成本,具有较大的杠杆性,少量资金推动大额交易。所以,黄金期货买卖又称“定金交易”。

世界上大部分黄金期货市场交易内容基本相似,主要包括保证金、合同单位、交割月份、最低波动限度、期货交割、佣金、日交易量、委托指令。

投资黄金期货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1)较大的流动性,合约可以在任何交易日变现。(2)较大的灵活性,投资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以满意的价位入市。(3)委托指令的多样性,如即市买卖、限价买卖等。(4)市场集中公平,期货买卖价格不容易被操纵,开放条件下世界主要金融贸易中,各地区价格是基本一致的。

(5)品质保证,投资者不必为其合约中标的的成色担心,也不要承担鉴定费。(6)安全方便,投资者不必为保存实金而花费精力和费用。(7)杠杆性,即以少量定金进行交易。(8)套期保值作用,即利用买卖同样数量和价格的期货合约来抵补黄金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也称“对冲”。黄金期货投资的缺点是:投资风险较大,因为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走势的准确判断;市场投机气氛较浓,投资者往往会由于投机心理而不愿脱身,所以期货投资是一项比较复杂和劳累的工作。

第二十二节选:

 

第三章  别做钱袋的傻瓜———拥有理性的经济理念

 

第一节:开源节流才是长久的生财之道

 

可能你也曾听到过这样的说法:“犹太人是吝啬鬼。”这个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但也是一种误解。因为犹太人中有很多是经商的,而且是经商高手。作为商人,对物品斤斤两两的计较和金钱分分毫毫的核算是职业本能的反应。作为商人,如不精打细算,不爱惜钱财,怎能获得经营的盈利呢?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由于他们的背景和所处的职业地位,形成对金钱有如下的看法:“赚钱不难,用钱不易。”“金钱虽非尽善尽美,但也不致使事物腐败。”“并不一定贫穷人什么都对,富有人什么都不对。”“金钱对人所做的和衣服对人所做的相同。”“赞美富有的人,并不是赞美人,是赞美钱。”这些犹太格言反映了犹太人对金钱的观念。说到底,犹太人把金钱视为工具,因此,他们不管别人怎么评论与误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把钱赚。

确实,对金钱必须具有爱惜之情,她才会聚集到你身边,你越尊重她、珍惜她,她越心甘情愿地跑进你的口袋。

对金钱除了爱之外,还要节,也就是说,除了想发财外,还要想办法保护已有的钱财。用现代的流行语言说,要“开源节流”。

犹太人的这些金钱观念是很有哲理的,这是犹太人经营致富的奥秘。据说美国当今最大财团之一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曾有过一段有趣的故事。

洛克菲勒刚开始步入商界之时,经营步履维艰,他朝思暮想发财却苦于无方。

有一天晚上,他从报纸看到一则出售发财秘书的广告,高兴至极,第二天急急忙忙到书店去买一本。他迫不及待把买来的书打开一看,只见书内仅仅印了“勤俭”二字,使他大为失望和生气。

洛克菲勒回家后,思想十分混乱,几天夜不成眠。他反复考虑该“秘书”的“秘”在哪里。起初,他认为书店和作者在欺骗,一本书只有这么简单的两个字,他想疾书指控他们在欺骗读者。

后来,他越想越觉得此书言之有理。确实,要致富发财,除了勤俭以外,别无他法。这时他才恍然大悟。然后,他将每天应用的钱加以节省储蓄,同时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增加一些收入。这样坚持了5年,积存下了800美元,然后将这笔钱用于经营石油,终于成为美国屈指可数的大富豪。

犹太人爱惜钱财的原理与勤俭相仿,他们既千方百计努力挣钱,同时也想尽各种办法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这样才使其生意获得更多的盈利。

出生于俄国的犹太人萨尔诺夫,9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由于家庭的清贫,读小学时就不得不利用放学时间及假日做工,挣点钱贴补家用。

当他小学快毕业时,父亲积劳成疾,过早地去世了,他只好辍学当童工。他没有抱怨父母给自己带来这么一个人生局面,而是非常勤恳地工作,把挣得的点滴小钱供家里人糊口,并省下几角钱买书自学。几经周折,他终于在一家邮电局找到一份送电报工作。他从此誓言要掌握电报技术,以后当电报业的老板。

在今天看来电报业已落后了,但在20世纪初却是刚问世的先进科技。萨尔诺夫不但有远见眼光,而且有决心和毅力攀登这个高峰。他坚持努力了10多年,把工资收入最大限度地节省下来。

 

第二十三节选:

 

他白天卖力工作,晚上读电工夜校,获得了老板赏识而逐步得到提升。1921年,他的老板为了发展业务,分设“美国无线电公司”,萨尔诺夫被委任为总经理。

此时他已40岁出头,可大展拳脚了。最后,他终于成为美国无线电工业巨头,走上发迹轨道。

努力挣钱是开源的行动,设法省俭是节流的反映。巨大的财富需要努力才能追求得到,同时也需要杜绝漏洞才能积聚。犹太人很会算账,他们计算过,如果有人每天储蓄1美元,依照世界标准利率计算的话,1988年后可以得到100万美元。如果说那样时间太长,人生难待,那么每日储蓄1美元,坚持10年或20年,也很容易就达到100万美元。因为这种有耐性的积蓄,很快就会得到利用,由此便会得到许多赚钱的机会,使你积累的钱发挥作用。

世界上大多数富豪都十分注重节俭。如美国连锁商店大富豪克里奇,他的商店遍及美国50个州的众多城市,他的资产数以亿计,但他的午餐从来都是1美元左右。美国克镕石油公司老板波尔·克德也是一位节俭出名的大富豪。有一天他去参观狗展,在购票处看到一块牌子写着:“5点以后入场半价收费。”克德一看表是4时42分,于是他在入口处等20分钟后,才购半价票入场,节省了25美分。要知道,克德每年收支超过上亿美元,他之所以节省0.25美元,完全是受他节俭的习惯和精神所支配,这也是他成为富豪的原因之一。

美国《时代》杂志发表著名社会学家约翰·杰西克对全美数百个亿万富翁发财致富的调查报告,表明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工作勤奋拼命;二是坚信任何行业都能造就百万富翁;三是具备丰富的理财知识;四是口袋里现金不多;五是智商不一定很高但雄心勃勃;六是白手起家;七是生活俭省,不乱花钱,不买奢侈品炫耀,甚至刻意隐瞒财产;八是追求财富永不停步。其中的第七点就是节俭。而且其他几个共同点,也与我国传统的积累之德极为相似。可见世界是相通的,人类的求财之道也是大同小异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屋外艳阳高照,办公室内却灯光明亮;人离开了办公室,空调却依旧送着凉风;员工下班走了,电脑却整夜开着;这边打着香皂洗手,那边水龙头哗哗不止;公司发的笔用到一半就当成垃圾丢弃,领用的笔记本每页只写了几个字就另翻一页……

美国《财富》500强的龙头老大沃尔玛,几十年如一日地信守自己的经营法则,坚持开源节流,将利润一点一点累计起来,才终于登上全球500强之首的宝座。 A橡胶塑料机械公司包装组的工人们将开源节流落实到日常小事中,一年来为公司节约包装材料费用近5万元。他们对过去配套件拆箱后的包装材料未被利用感到心痛,利用工作空隙从配套件的包装箱上拆下木方、胶合板、角铁等部件归类整理,一年来共回收木方、木板近50立方,胶合板200多张,螺杆、角铁1吨多。

他们将材料重新利用,制作成新的包装箱,包装发往国内近距离用户的产品。这既杜绝了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有助于公司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回收旧料看似小事一桩,时间长了,积累多了,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被外国人视为珍宝。可是现在很多国人却忘记了这点。现在很多小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不懂得节俭,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用挥霍无度来形容也不过分。看着他们大把大把地把父母的血汗钱用来买那些高档产品,潇洒自如地出入麦当劳、肯德基,眼都不会眨一下。不能够节俭,其实也就是意味着虚荣。当今很多少年犯就是因为过惯了那种大手大脚的日子,可是突然有一天失去了这种生活,他们就会觉得很丢脸,很没有面子,然后就会去偷去抢,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反之,只有那些懂得节俭,知道积累的人,才会奋发图强,才能够知道生活的艰辛,才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第二十四节选:

 

第二节:保持信息畅通,永远与时俱进

 

山西省太谷县广升药店的前身是广盛药铺,约创办于明代嘉庆年间。广盛药铺原是到太谷县行医的某大夫开办,后被当地地主杜氏所侵吞。清朝嘉庆年间,药店改组,新增姚聚等人入股,药店遂更名为广升(聚记)药店。广升药店出售的自制中成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在历史上很有名气,现在仍然驰名海内外。光绪十一年(1885年),申氏带领七家股东退出,另组成广升(远记)药店,或称广升远药店。广升远首任经理申守常,商店在他的主持下发展很快。雄厚的资本是经商的物质基础,申氏首先设法广为吸收游资,扩充药店资本。接着,积极向外扩展,开设分店,如在营口、济南、重庆、烟台等地也都设立了分店。此外,积极扩大龟龄集、定坤丹的销售市场,使这两种药的销售地区由原来的山西、河南、广东等地,又扩大到东北、西南各省和南洋一带。有人估算,广升远从成立到1930年,盈利在70万银两以上。

对一个商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积极开放的性格,对待自己的产品,绝对不能只限于几个固定的市场。一定要放大自己的视线范围,不能近视眼。要知道市场是巨大的,是广阔的,甚至可以说是无限的。只要你敢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只要你敢把市场放大,那么你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个成功的商人绝对是高瞻远瞩、目光远大的,而绝不是俯视低就、鼠目寸光的。广升远药店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首任经理申守常精明能干,能够广为吸收游资,扩充药店资本。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积极向外扩展,并不把药的市场只局限于几个老地方,而是在营口、济南、重庆、烟台等地也都设立了分店,这样不仅扩大了影响,也带来很多生意,使得药的销售地区由原来的山西、河北、河南、广东等地,又扩大到东北、西南各省和南洋一带。

这种敢于走出去与别人竞争的思想是值得佩服和赞扬的。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是男人就要敢于去外面闯荡,就要把自己“推销”出去,古今中外的成功之士莫不是如此。什么时候看到整天待在家里的人能够办成什么大事?如果一个人从生到死只是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只认识那么几个人,那样不是很可悲吗?

要敢于把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推销出去,勇于竞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也才能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遇到一些挑战时,便能从容处理。企业的实力不是守出来的,而是攻出来的,企业的进步也绝不是等别人落后才相对进步,而是自己主动去战胜别人,赢得进步。

现今,我国早已加入WTO,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却依然很浓,认为自己能够守住这片看似坚不可摧的“阵地”,且完全能存活下去。其实这种思想是非常错误的,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四面楚歌”,被狼群包围住了。与其坐以待毙,那还不如抢先一步,去占领别的市场。

现在我们的很多企业都遭到了外国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冲击,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目光看得远,主动走向外国市场,使得外国企业措手不及。“走出去”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如果成功便可以名利双收。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国的市场已经不是中国企业自己的市场,国际资本正在分享中国的资源,他们在中国数着钞票的同时,我们的企业也应该去国际资本的“后院”分享全球资源和市场。

 

第二十五节选:

 

第三节:挣钱不怕晚,先挣小钱后挣大钱

 

陈光甫(1881~1979),江苏镇江人,八岁开始进家乡私塾读书,十二岁被父亲带到汉口报关行做学徒。勤苦敬业,业余自学英语,后考取海关职员,调入双关税司。1904年作为国际博览会中方办事员进入美国,并求得公费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攻读财政金融专业。1909年归国后正逢辛亥革命时期,政局不稳,工作屡次变动。1915年与友人集资十万元,创办民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任总经理。

当时上海最小的私营“浙江绍兴银行”尚有资本70万元。而陈光甫仅以10万元开业,被银行界讥讽为不起眼的“小不点”。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大户人家”根本看不起,当然不会光顾,陈光甫决意以优良服务之长,补“小家当”之短,而向社会中下阶层的中小商户和平民百姓吸收零星存款,赚取蝇头小利以维持生存。

他采用了“一元储蓄”,即以一元钱开户头。开办之初曾被传为笑柄。更有客户故意刁难,用一百元要求开一百个户头。陈光甫诚意照办不误。其热情服务之美誉,从此广为流传。此外,陈光甫为扩大小额储蓄吸收游资,他不甘于坐守阵地,而是派出得力职员,走进工厂、学校等公众场合,大力宣传储蓄的好处,并就地办理存储手续,不但方便了客户,而且吸收了不少存款。这样等于是帮助工薪人员理财安家,度过了生活难关,很受欢迎。

从1915年至1922年的短短七年中,统计材料表明,陈光甫经营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存款额高达1345万余元。在当时全国四十五家商业银行中排在第五位。大银行不足挂齿的蝇头小利,终于成就了“不以利小而不为”的银行家的事业。算算吧,1345万元是创业之初10万元的多少倍?累积七年,每月需吸收多少存款?这些数字并不难算,可是能算出每天所付出的辛苦劳作吗?这就是有些人不愿意的原因!

旧时商人的服务,主要为赚钱,变着法儿讨顾客欢心。只要顾客能掏钱买东西,低声下气地巴结也在所不惜。另外,旧时商人的不舍微利,既表现其“大鱼”、“小鱼”兼得的盈利思想,又表现其经营技巧的高明。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往往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居家过日子谁也离不开,因此便要经常不断地走进商店去。这就起到了以小商品招揽众多顾客的作用,造成生意兴隆的繁忙景象,扩大影响,广告民众:“本店货全,大受欢迎!”从而提高声誉,便会由小主顾引来大主顾,由薄利的小生意做成厚利的大买卖。如此一来,蝇头小利岂不就变成“牛头大利”了吗?

毕竟,现在有钱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温饱的日子里头,安稳地过着小日子就是最好的。对生活用品以及其他东西的要求也只有这么高,脚踏实地地去满足那些最简单的要求,就能够赚到很多利润了!根本就不需要更多的人去挖空心思想弄一些炫目、华丽的东西去打动顾客!

同样,生活当中,也有很多人看不透这个道理,只想着怎么样才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出来,结果往往都是好高骛远,从而一事无成。殊不知,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情才是构成成功的主要因素。

哪个人的成功不是从微小的事情做起,从而积少成多的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回味无穷,成为绝世佳作,可是当初他是从练习画鸡蛋开始的。不知经过了多少基本功的累积,才成就这个伟大的画家!

对于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绝不可以将其草草一笔带过,不能因利小而不为!同样对于不良处事习惯,也不能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古话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养成的习惯往往就是从那些小小的事情开始的,日积月累也就成了我们的习惯,好的或者坏的。而一个好习惯就可以成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也可能毁掉一个人!

第二十六节选:

 

第四节      从“渔翁得利”谈起,教你策略性环境中的预测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一个个体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他本人的利益,同时也影响了周围其他人的利益,那么,我们就将这个环境称之为“策略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要将环境中所有个体用策略性的眼光加以考虑,然后采取策略性行动。博弈论就是对策略性环境进行理论分析的工具。

苏代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外交家,为保卫燕国,他去游说正要准备攻打燕国的赵惠文王。苏代对赵惠文王是这样说的:“我在来贵国的路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在河滩上,一个河蚌正在悠闲地晒着太阳。这时候有一只鹬鸟发现了它,便用嘴伸进张开的壳里要啄食河蚌的肉,受惊的河蚌急忙并起两壳夹住鹬的嘴。鹬鸟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死活也不肯松开自己的嘴。河蚌为了保住性命,只好拼命闭紧自己的壳。就这样,它们俩谁也不肯让一步,最终都累得筋疲力尽,无法动弹。这时,渔夫出现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都捉了去。今天,燕赵两国如果兵戎相见,最终双方的军民都落得疲惫不堪。到那时,像渔夫一样 捡便宜的,就是一直对燕赵两国虎视眈眈的强秦了。”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观察对手的行动之后,再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去商场买衣服。商场已经把衣服摆好并定好了价格,而买与不买的决定权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然而在市场上,并不是只有这家商场才有权利去决定卖什么,卖多少钱。在电子商务中,即使是非常普通的个体也能成为卖主,决定自己商品的价格和种类。

在我们决定自己的行为后,要把对手放在策略性环境之中,然后预测他在这种环境当中会对我们的行为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和决定。如果我们对于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出了准确的预测,这会对当前应采取的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策略性的环境中,经济学上考虑的是,每个人都在不停地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并尽可能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

现在我们回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上。我们可以整理一下,看看应该怎样去合理运用这种策略性的预测。有两个要点:

第一,从结果开始考虑,即不是去考虑当前应该去做哪些事情,而是考虑在策略性关系的最终局势中该如何去做,考虑完这个之后,再考虑在这之前该如何做。

我们先假设鹬鸟根本无法“预测”,也就是说鹬鸟根本就没有想到河蚌在被啄住时还能拼命抵抗,那么,它们俩被渔夫抓住的结局就无法避免。但实际上,鹬鸟当时应该怎样考虑呢?它应该想到:如果我去啄河蚌,它要是反抗,双方争斗起来,时间就会拖得太久,要是没有第三者出现的话还好,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个渔夫,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可惜鹬鸟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后果,所以最终只能让“渔翁得利”。

假设你本来要和朋友去看电影,但单位突然有事导致你没能去赴约。我们很难去预测这种突发事件的后果,所以无法赴约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人就会想到赶紧跟朋友联系,把事情说清楚,取消约会。凡事从结果开始考虑,可以将不该发生的事情防患于未然,这种做法就是“预测”得到充分应用的表现。

第二,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害和动机,也要考虑对方的利害和动机。

我们现在假设,如果渔夫发现了鹬蚌之争,并没有立即去捉住它们,而是饶有兴趣地观看他们到底谁会赢,那么鹬鸟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意气风发地跟河蚌争斗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考虑一下渔夫的心理,毫无疑问,渔夫肯定是想要捉到这两只“猎物”的,所以,完全可以预测渔夫不可能有耐心观看完这场“比赛”。

 

 

第二十七节选: 

 

第五节      不要让短期行为遮住眼睛

 

一个目光短浅的人被细小的“树叶”蒙蔽了眼睛,就会看不到全局。同样,如果一个企业受到短期行为的影响,也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所谓的企业短期行为,是指企业只注重近期和眼前利益,而忽视甚至牺牲长远利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短期化、经营策略短期化、盈利分配短期化等。

近年来,短期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也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从小企业到大企业,从大企业到地方政府,几乎哪里开放搞活,哪里便有它表现的机会。它严重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经济生活的一些恐慌和紧张,加剧了经济秩序的混乱。

可见,企业的短期行为是一种违背国家长远战略意图、自身缺乏明确市场定位的短期趋利行为。

产生短期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经济秩序。经济缺乏秩序,首先表现在所有制表现形式上。多年来,我们国家由于公有制的传统形式,使全民资产只是抽象地以国家为单一的所有者主体,便造成原则上人人占有,实际上谁都不占有、谁都不负责的所有权虚置现象。其结果是财产关系和责权利关系不可能通过明确具体的法律规范来保证,企业的预算约束和市场约束软化,表现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就是经济无秩序。

不够完善的承包制为短期行为的扩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先后实行了扩大自主权、利改税、承包制等办法;对地方实行了财政包干,还有全行业包干等。这些措施,对调动企业、地方和政府部门的积极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利益驱动,往往与国家的、整体的利益相矛盾。在承包制租赁制企业中,企业用自有资金或经营者用个人资金进行投资所形成的新增资产,其产权归属与权益十分模糊,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这已成为目前企业缺乏积累和投资冲动,将自有资金用于生活消费的行为短期化的重要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通过利益关系的调整给人们、给企业以好处,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主要的是要进行机制的转换、制度的创新。只有机制的转换、制度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即把不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旧体制改掉,建立符合商品经济要求的生产和分配制度。

如今,人们都在提倡企业要采取长期行为,以求带来持续的竞争力。诚然,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确实应该采取长期行为,这样会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盈利能力。但事实上许多企业在多数情况下都采取短期行为而放弃长期行为。这是因为更多的企业只顾跟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那么企业该如何克服短期行为呢?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克服短期行为的根本措施。现代企业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随着商品经济中的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组织制度。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转换企业经管机制,明确企业经营目标,规划战略性目标,这些不仅能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短期行为。

第二十八节选: 

 

第六节: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战国时期,当楚国最强大的时候,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楚宣王感到十分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一天,老虎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没来得及溜走就被老虎一把捉住。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一个花招。它一本正经地斥责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来管理所有野兽的,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令。”

老虎一听愣住了。狐狸马上接着说:“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赶快逃命。”老虎听狐狸说话的口气很大,态度也很强硬,有几分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

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还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四处奔逃。

老虎看到了,不知道野兽们怕的是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彻底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于是也慌忙逃走了。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它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愚弄了,自己还不知道呢。

我们知道,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而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使之满足人类的无限要求。

在这些资源中,很多物品都是在忽略其差异的基础上而以其功效来进行分类的。凡是具有替代性的商品必然具有“类”的共同属性,比如面粉和米类都是粮食中的主食,羊肉和猪肉都是肉类等等。如果不忽略其差异,也就不存在替代之说。可见,替代性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共性。“替代性”一词源于经济学,它是指如果商品的同类使用功能基本雷同,那么其他的生产者可以替代你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一种物品如果可替代性高,那么它的价值自然不会很高。

另外,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得不可替代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要培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资源,才能让自己具备更牢固的不可替代性。

对个人而言,拥有某种不可替代性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一个组织来说,如果其成员相互间是不可替代的,你能想象其老板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也能想象这个组织是否能够有效运转。显然,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他是希望其成员之间是可相互替代的,这样他才能自由而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减少组织的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此外,对于企业而言,有时候替代效应更是一种机会。三鹿奶粉事件后,人们心有余悸,选择豆浆、米粉、燕麦等作为替代品。当时的锄禾燕麦生产厂,抓住这一时机,提高产品质量,并加大宣传力度,这一做法,不但获得了短期巨大收益,也提高了该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从而获得了更为长期的收益。

在一个组织内部,一个成员自身能力越高,他在组织中越重要,他被替代的可能性就会越小。反之,他如果是组织中可有可无的角色,那他就极容易被别人替代了。尼克松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白宫经历了几次权力变动,但基辛格始终在白宫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是单单因为他是美国最优秀的外交官,也不是因为他与总统关系密切,而是因为他涉足了政府机构许多领域的工作,是白宫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的离开会导致政府极大的混乱,因此,有着不可替代性。

第二十九节选:

 

第七节:突破常规,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出奇制胜,奇正相生,奇正和合,是谋划的又一方法。《百战奇略·奇战》曰:“凡战,所谓奇者,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也。”战争史上,“出奇制胜”被广泛采用,精彩战例数不胜数。曹操奇袭乌巢,邓艾偷渡阴平,韩信暗渡陈仓,希特勒的“闪电”战,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都是出奇的运用。

《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掘冢,奸事也,所田叔以起,博戏,恶业也,而桓发用(之)富。行贾,丈夫贱行也,而雍乐成以饶。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精细算、勤劳节俭,是发财致富的正路,但想要致富的人还必须出奇制胜。种田务农是笨重的行业,而秦扬却靠它成为一州的首富;盗墓本来是犯法的勾当,而田叔却靠它起家;赌博本来是恶劣的行径,而桓发却靠它致富;行走叫卖是男子汉的卑贱行业,而雍乐成却靠它发财;贩卖油脂是耻辱的行当,而雍伯靠它挣到了千金。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战争中,我们都讲求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我们所生存的社会里,到处都充满着拼搏和竞争,很多人在工作压力、不利环境、人际冲突困惑面前感到事事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愤慨、内疚、无奈,甚至有厌恶生活的感觉。其中的原因便是陷入了局限性信念所控制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就是日常挂在口边的“思维定势”。许多时候只要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刚刚到京城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认识他。一天有人当街卖古琴,要价上百万,陈子昂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旁观的人惊问他买琴的原因,陈子昂说:“因为我擅长弹古琴。”人们又问:“能不能弹奏一曲呢?”陈子昂则说:“明天吧!”

第二天,当大家都到了约定的地方时,陈子昂准备好酒菜,并捧着琴对众人说:“我陈子昂有文章上百篇,但是不为人知。这种乐工的小技算得了什么!”说完便把琴砸碎了,并将文章分送给众人。一天当中,就名满京城。

竞争激烈的商场中,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也就是达到“惊艳”的效果。市场就是在人们的不断创新中开拓出来的。

江苏盖天力制药有限公司在做“白加黑”广告之前,实力并不雄厚。1995年,该公司生产出一种新型的治疗感冒的片剂。为了打开销路,他们推出了一则极具震撼力的电视广告。

当某一色彩艳丽的广告刚一播完,突然间,整个屏幕布满了黑白的“雪花点”。观众都认为是电视台的发射设备出了问题,不禁十分焦急。直到画面适时地出现字幕“感冒了……怎么办……”才明白过来。接着展示出该药片的包装:长方形盒子左半边是白底,右半边为黑底,药品名称“白”字位于白的那一半,“黑”字则在黑底一边,“加”字被分割成两半,左边的“力”在白一边,右边的“口”则位于黑一边。左上角印上广告语:“清除感冒,黑白分明。”其承诺为:“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整个广告几乎“无”色彩,体现出清朗、明快的艺术风格。

该广告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高度关注。1995年该产品上市仅半年,营销额就突破1.6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15%。

 历代兵家都把“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视为珍宝,推崇备至并运用于实践。“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核心在“奇”字。纵观盖天力公司的全套商战谋略,其思路不外乎突破常规,出奇制胜。

 

第三十节选

 

第八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原义是指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来打磨玉器,比喻要借助外力,来实现既定的目标。

1995年,佳能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它和美国一家富有销售经验的贝尔·哈威尔公司合作,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照相机。几年后,佳能利用已取得的影响,开始展现身手。佳能将其首创的带光敏“电眼”的自动电子曝光照相机,投放美国市场,在喜爱新奇的消费者中,引起了轰动。佳能公司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依据信誉建立了独立的销售网点,在美国取得了法人资格。时机成熟,佳能美国分公司便不再继续和贝尔·哈威尔公司合作了,把贝尔公司丢在了一边。正式以“佳能”的名牌商标,在美国市场上独往独来,大大打击了贝尔公司的利益。佳能公司在美国站稳后,又紧逼瑞士的日内瓦,不久就取得了法人资格。现在佳能相机已在美国和德国生产。佳能公司1983年共生产高级相机540万架,占全日本产量的三分之一,并有70%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在我国的照相机市场上,佳能也占有重要一席。

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投资经营战略有广泛的内涵,可以大力推广到其他方面。例如洋为中用、借鸡生蛋等提法,其内容主涵都是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各有其独特主客体而已。

1.洋为中用   “洋为中用”指的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外国有用的东西,为我国的发展建设服务。应用到企业投资方面,泛指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外的市场,吸引外资。采用洋为中用的战略,有利于企业缩短与国外先进生产力的差距,提高发展速度和投资经营水平,尽快获得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投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减少因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

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洋为中用的策略,尤为显得重要和有意义,充分地借鉴国外几百年积累的投资经验、经营之道、管理模式,可以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缩短发展时间。若再把我国的传统优良文化与经营投资之道有机地结合使用,将使我国企业领先一步,进入全球企业投资经营管理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除了国家政策的正确和我国人民的勤劳实干、智慧聪明之外,其他因素之一便是大力引入外资,缓解了资金供应的严重紧张,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有的经过一定的技术改造,应用水平甚至超过了国外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投资效果。我国的对外开放可以说是成功应用“洋为中用”策略的最好明证。无论是吸引外资,还是引入国外技术、设备等先进经验,都属洋为中用的策略。既然我们从中很现实地得到了很大益处,那么就应对这种洋为中用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

2.借鸡生蛋  顾名思义,借鸡生蛋就是借用别人家的鸡来生蛋,供自己使用。一则可以就地吃掉,另则还可以再以蛋孵鸡,长期享用,它的引申含义便是充分利用外界的优势,为己所用,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方面,借助外界之力直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外界的力量、优势吸收过来,再经过自身的消化,结合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改进、完善,创造出更新、更佳的利用价值。

 

 

 

 

 

第三十一节选:

 

 

香港名人陈玉书,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分配到一所中学任教,1972年只身来到香港谋生,当时身上只有50港元。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陈玉书充分认识到资本的重要性,他把资本当做商场上最主要的下注筹码。商场上即使有一本万利的好事,也得以有本为前提条件,尽管有周密的计划,庞大的目标,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但如果还欠东风—资本,终会让机会擦肩而过。而资本的积累不外乎两条途径,一靠自身积累,二靠银行贷款。但如果靠自身积累,就好似靠一只母鸡的积累想办一个养鸡场一样,速度太慢,这样一来,要想抓住市场机遇,弥补自身不足,加快发展速度,唯一的上佳途径,就是应用“借鸡生蛋”的投资战略,向银行借款,“借钱生钱”,于是他想尽办法,向中资机构贷款70万元人民币购买景泰蓝,偿还期为180天,这期间,资金已逐步回笼,他利用这一段空挡时间,采取不还本只付利息的办法来套取资金,把赚来的现金投资地产,再进行新的一轮“钱生钱”,尽管所付利息要高些,但再高也高不过地产的涨势。借来的“鸡”先也要吃食,但这点付出要比所生“蛋”的所得要少得多,银行利息就好比乌龟,地产投资回报率就好比兔子,乌龟总是跑不过兔子的。陈玉书依靠银行这支“鸡”,首次投资取得了成功,增加自身实力,在这基础上,结合市场机会,再一次向银行贷款,获得了免抵押贷款900万元现款,再投资房地产,经过几轮的借鸡生蛋,借钱生钱,陈玉书的资本得到了巨大扩张,公司实力也大增,走上了“景泰蓝之王”的宝座,成为一代商业巨子。

陈玉书在发现市场机会时,不因一时的利息投资支出而却步,大胆地应用“借鸡生蛋”的战略向银行贷款,终于取得了小投资大收益的效果。但是企业在实施这种“借鸡生蛋”的投资策略时,也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把握住“借鸡”的时机。如果时机把握得不当,借来的“鸡”就可能只耗食而不生“蛋”。如我国近几年一直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而一些有投资自主权的企业、公司却不识时机,从银行借款全力投入房地产业,结果是一去不复返。由于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们及社会集团的消费支出很难再进入房地产行业,造成房产业极端不景气。

二是要选准“鸡”,尤其在非资金性的借用上。在我国出现过从国外高额购入的生产设备实则是外方淘汰的二手货,结果不能发挥正常的功用,更不用说发挥高效作用,这种“鸡”就是一种“不生蛋”的“鸡”,对其进行投资只能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是投资借来的“鸡”要让它生蛋,而不是日日养着它。比如,有的企业从其他地方融来资金后,不是进行投资获利,而是还债,拆了东墙补西墙,最后落得越拆越乱。还有个别企业将吸引外资作为一种“赶潮”,或迎合上级领导的意思,非但不能生蛋,还要吃蛋进食。

 

第三十二节选:

 

第四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保持清醒的消费头脑

第一节 商家的戏法———合理看待捆绑消费

 

如今很多地方的通讯商场用低价手机作为诱饵,来实行“捆绑消费”。有时,一部崭新的手机才卖100元。不少消费者认为可以赚到便宜,但当他们把钱交给卖者后,才发现自己原来被骗了。

小张带女友去逛通讯商场,打算买一部新手机送给她。一个导购拿出一部新诺基亚手机喊道“只卖100元”。小张的女友认为这部手机太便宜了,肯定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但奇怪的是,他们里里外外看了好几遍,没发现任何毛病,于是决定买下这部手机。

后来,他们交给对方100元,并得到一张合同让小张签字,小张发现这份合同上存在“捆绑消费”的条款:他们要到某通信公司交74个月的手机话费,每月20元,共计1480元。

本来说100元的手机,突然要再交1480元的话费,这显然是在欺骗消费者。小张和女导购争辩说:“你事先没有说明买这部手机要交这么多的话费,你要么把手机给我,要么退我100元,否则我就砸了你们的柜台。”女导购见无便宜可占,只好退还给小张100元。与此同时,在距离该柜台不远的另一柜台,也因为“捆绑消费”发生口角。由于消费者是一名女青年,她交的100元未能要回。

该商场的经营者违反了诚实守信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自由选择权。通讯商场的强制消费行为,涉嫌强迫交易。另外,作为消费者本身也应该反思,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对于那些明显低于成本价的商品,一定要三思,要有维权意识。

1.消费者有说“不”的权利  一些买车的消费者投诉,他们去车行买车的同时必须在车行买保险和上牌,否则车行不卖车。比如,何先生在某车行买车时,车都选好了,准备签购车合同,但车行未经他同意捆绑了2项收费服务。在购车时,类似何先生这样遭遇汽车捆绑销售的车主并不在少数。消费者委员会认为,对于这种捆绑营销行为,消费者有说“不”的权利。

这种类似的“低价”宣传活动,很可能暗藏着捆绑消费、降低服务标准等陷阱。车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宁可放弃售车,其实是很愚蠢的。

2.消费者应合理看待“捆绑消费”  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过日子,一样也不能少。可这些零打细敲的东西,一是价格低廉;二是保值期短,不能久存;三是体积大,超重,拎回家的过程很痛苦。尽管顾虑很多,但那20%现金券的诱惑力也大。

其实,细思量起来可以发现,很多东西都可以实行捆绑消费,特别是购买那些平常很少打折的生活必需品。捆绑的群体,可以是亲戚,也可以是同事、朋友,也可以是扎堆购物的陌生人,只要目标一致,就可以口头约定捆绑,你实惠,我也实惠。再者,素不相识的过客,有了一次休戚相关的捆绑经历,兴许日后还能成为朋友呢。至于消费商品的种类嘛,就多了去了。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家用电器,只要需要,无一不可。

当然,捆绑消费,并不是见便宜就一哄而上,去购物时,仍需左右权衡。一是要物有所值,擦亮眼睛,确认所购商品非次品;二是要物有所用,切忌买回一大堆用不着的便宜货;三是要精诚团结,和谐购物,分摊费用时,可能因零钱不够,出现你多出几毛,她占点便宜的情况,不能因此积怨,否则就失去了捆绑消费的意义。因为捆绑,除了共享实惠,还要共享快乐。

作为消费者,当我们面对“捆绑消费”时,这种商家的戏法有时对我们有利,有时则属于欺骗行为。面对前者,我们可以择其利与商家共赢;但面对后者,我们则要维护作为消费者的权益,让这种玩弄“戏法”的商家没便宜可赚。

 第三十三节选:

 

第二节:  注意品牌效应———别认为东西越贵就越好

什么是品牌?为什么我们愿意花费高于无品牌服装的价格去买品牌服饰?人们大多认为品牌服饰代表了一种精神,品牌的目标群体一定会认同这个精神,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穿着一件某品牌的衣服之后我们会下意识地把这个人划入这个品牌对应的群体中。品牌用明星做代言的目的也就是让人们认为如果穿上这个品牌的衣服之后会和明星属于同一个群体,这应该是影响力中的“社会认同”起作用。人靠衣装,就是你穿上什么品牌的衣服你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你所认同的那个群体的一员,这样个人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日趋丰富多样,这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难以凭简单的经验和常识,对商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等作出判断。此时,产品信誉和企业形象就起了决定性作用,而这些又集中体现在产品的商标上。因而,名牌商标就起着一种导向作用,引导消费者的选择,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超凡的销售效果。

现代大多数的年轻人喜欢“跟风”,喜欢享受“fashion”的生活,喜欢穿名牌,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殊不知,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决定与人的才智有关。能做出适当选择和决定的人是有才智的人。有些人自己做不了决定,就索性求别人出主意,偶尔自己做了一次主,却落得事与愿违,遭致失败。那么,我现在所说的选择,是自己选择,所要探讨的是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买件合适的东西是很伤神的事,一位朋友在买东西上就很在行,她能买来价格适中又很适合自己的东西。大多数人在购物时要靠样式及价钱来选择。我们总被这样一种观念束缚,即东西越贵就越好,事实并非如此,500元和100元的东西,它们的质量真的相差五倍吗?我的回答是NO!对多数人来说,当他们在商场买物品时,脑海里的第一直觉就是看这个物品的品牌,若品牌在市场上打得响虽然贵也愿意买,没有过多地考虑质量,认为质量与品牌是成正比的,品牌好价格贵的产品质量肯定不差,但价格便宜的产品质量就不敢保证。

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通且现实的心态,“一分钱一分货”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也不敢否认有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态,自制“品牌”,虽然给商家的经营带来了可观的效应,但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却没有达到东西越贵越好的结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两种消费者要引起注意:

(1)喜欢在专卖店购物的消费者。这类消费者较注重品牌,对于那些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士,他们不会过多追究品牌效应带来的不好效果。我这里主要指的是那些喜欢追究品牌的中层社会人士,他们大可不必啥都追求品牌,可适当选择非高档品牌但适合自己的商品,因为有些非品牌的物品含金量也是很高的,要善于去发现。(2)偶尔在专卖店购物的消费者。这类消费者较注重实惠,能够将“一分钱一分货”进行辩证地看待,他们能从非品牌的商品淘宝,买到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商品。其实这类人群大多数出席正式场合的机会不多,如大学生,他们大可不必样样追求品牌,年轻人讲的是“潮”、“时尚”,依据自身的条件,有两件品牌衣服是可以的,但不必争面子、装有钱人,因为有品牌的、贵的东西不一定好,质量好的也不一定是有品牌的、贵的。

对企业来说,品牌效应是商业社会中企业价值的延续,在当前品牌先导的商业模式中,品牌意味着商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品牌效应是品牌在产品上的使用,为品牌的使用者所带来的效益和影响,是品牌使用的作用。品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最初的品牌使用是为了使产品便于识别,品牌迅速发展起来,是在近代和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得以迅速发展即在于品牌使用给商品的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品牌效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到世界各国企业重视的。

 

第三十四节选: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品牌的魅力。品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结构,一种产品的象征,更是企业、产品、社会的文化形态的综合反映和体现。品牌有助于有效的推销。品牌在产品宣传中能够使企业有重点地进行宣传,简单而集中,效果明显,印象深刻,有利于使消费者熟悉产品,激发购买欲望。

品牌,它表示着一件作品的“出身”,来自于何处,中途经过了哪些人的收藏?若收藏家的名气越大,那么品牌就越响,投资者对它的斥资也就越高。从历年拍卖的情况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经过大收藏家、大机构收藏的字画。如朵云轩曾推出上海人美藏画专场拍卖会,上拍的41件拍品全部成交,创下100%的成交率和1180余万元的成交额。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拍出高价,主要是因为它们有大收藏家和大机构收藏的经历,作品的来源相当可靠。

二是有大名家的题跋也能为作品增色不少。如一幅吴昌硕的《碣石幽兰图》,画面十分简单,仅一块石一株兰。假若单是这张画,其市场价只能在5万元左右。可是,该幅作品裱有张大千的长跋:“打破有清三百年樊篱,另开新境……”由于两位大师手笔集于一幅之中,且海内独有,结果以19.8万元拍出。

三是作品曾出版发表过或获过奖。一般来说,能够被收入画册或是在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画家的精品或是代表作,这类作品一旦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露面,常会受到各路藏家的关照。

还有一种就是需要题材独特。同一名家的作品,如题材独特,卖价就高。像海派名家倪田,他的作品市场价位一直徘徊在万元左右。然而2002年他的一幅《钟馗像》却被上海敬华拍至3.08万元。因为在传统观念中,钟馗能避邪、压邪、驱邪,因而这类题材往往很受藏家的欢迎。

名牌效应,当然可以带动商机,显示出消费者自身身价的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商家的品位,好让更多的高层次消费者光临店面。这只是针对小商家而言的,而对于大厂家,意义又有所不同。名牌也会伴随大量劣质的冒牌,因为他们永远相信中国的一句古话: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各种冒牌抢占市场,而真正的名牌,为了保住自己的消费市场,只好做出降价的选择,但这又正中冒牌商们的下怀,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用低价出售他们的所谓名牌,从中谋取暴利。

企业的竞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品的竞争,在商品竞争中,商标形象一经确立,其价值也就随之而上升。具有吸引力的、被公认为高质量的产品占据着极为有利的地位。这种地位很难获得,但是如果认真考虑一下它的价值,你会觉得很值得为获得这种地位而努力。

假设你打算购买一台新电视机,你正在一家家电专卖商店选购,你已将选择范围缩小到了两种类似的电视机。打开电视机,两台电视机的图像看上去完全一样。事实上,也看不出任何差别,只是一台标价为2000元,而另一台只要1500元。价高的那台是一个你常能在广告里看到的知名品牌,而后者是你从未听说过的品牌电视机。有多少人—包括你自己在内—会决定节约500元,冒险去买那台“杂牌”电视机呢?尽管大多数人喜欢买便宜货,但是此时绝对要买名牌产品。这就是商标形象的优势!

任何商品都是如此。我们总是先入为主,购买我们知道的名牌商品,认为这些商品比那些不知名的产品质量好,而且我们还固执己见,我们不愿尝试不知名的产品,唯恐上当。商标形象影响着每一个人。一个从名牌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劣等生能轻而易举地在一家大公司谋到职业,而这对一位在当地鱼市上夜班,通过远程教育刻苦学习的优等生却很难。为什么?因为这些学院具有光荣历史,而且“××大学毕业生”这类的头衔会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毕业后没人会问你在校时的平均成绩,而人们却常问你毕业于哪所大学!

第三十五节选:

 

第三节:消费者剩余———别让商家掏空你的口袋

 

“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经济学家Jules Dupuit于1844年在一篇有关公共事业的价值的论文中提出的。他发现由于消费者剩余的存在,消费者为某种商品的实际支出要小于产品的价值,现在的效益估算就是建立在他的这一思想基础之上的。“消费者剩余”这个词,对经济学不了解的人乍一看上去有点难以理解,可能会认为是对消费者本身而言的。但这个词实际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他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经济行为者即购买者不仅不具备完全信息,而且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从而使其决策行为面临着不确定性。既然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减少其不确定性就是一项收益—尽可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将“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变“无定”为“锁定”就能获取比较高的收益。不少公司就是通过网络整合信息,把“不确定”的消费人群锁定了,把不完全的信息完全了,把消费价格之间的差异统合了,把消费者剩余发掘了。

马歇尔的贡献之一是发现了“消费者剩余”:由于价格、信息、环境、心理诸因素的影响,更由于在生命的旅途中消费者对市场的长期贡献,实际上就存在巨大的“消费者剩余”。在多元竞争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剩余现象有助于生产者发现并且调整价格,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生产者剩余:生产者销售所得的收入减去实际成本所得的收益,它与消费者剩余构成整个社会“市场总剩余”。

消费者剩余(S)=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V)-企业制定的价格(P)

当企业的定价等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时,消费者剩余为零。在消费者剩余为零时,消费者基本达到了满意,即物有所值。而在消费者个人偏好信息不对称,也就是企业无法完全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时,企业只能通过自我选择机制来不完全地榨取消费者剩余。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觉得物有超值,满意程度加大。实际上,消费者剩余与顾客让渡价值是等同的,只不过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消费者剩余”作为一种额外的效用,只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一种福利感或满足感。然而正是这种满足感或福利感,对消费者来说,如同亚当·斯密所说的 “看不见的手”一样,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影响着市场上的需求。

事实上,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在现实的买卖行为中都存在着这样两种价格:一是由收入和偏好决定的消费者价格;二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前者遵循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后者则遵循着供求规律;前者之和体现了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之和的总量(对同一物品的购买),后者则体现了消费为获得一定的效用总量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量。消费者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就是体现消费者满足感或福利感的“消费者剩余”。

因此,当消费者以低于消费者价格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时,心里会很舒服,有一种划算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占了便宜的窃喜。当这种便宜感很大、很强烈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全可能再继续下去,直至购买到这种“便宜感”减弱、消失为止。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对价格变得便宜的商品自然多买的原因所在。当我们明白了消费者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就可以解释虚假广告和不法商家雇佣“托”来害人的“原理”,

我们在理解“消费者剩余”时应该注意,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因为消费者对此类物品的效用评价高,愿意付出的价格也高,但此类物品的市场价格一般并不高。

第三十六节选

 

第四节:信息的不对称—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大家对“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想必都很熟悉,该寓言出自《韩非子·难一》,讲的是古时候楚国的一个人,一手拿着矛,一手拿着盾在街上叫卖。这时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是怎样?问得这个人哑口无言。

现在,在手机普及的信息社会,手机更新速度之快,手机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因此有些商家利用各种价格策略,卖出“便宜”的商品。如在手机卖场里,有些售货员人手拿着昂贵的3G手机,但嘴里还吆喝着手机价格便宜,这就是厂商的尴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

(1)媒体。一款新的3G手机在还没有上市之前,媒体就铺天盖地开始报道了。并且有“XX评测报告”、“XX心机体验实录”,图文并茂。这时候,一款功能齐全、令人向往的3G手机,就这样摆着广大消费者的面前了。媒体的夸张报道,让消费者难耐饥渴。这样他们在购买的时候,自然就不再犹豫不决了。 (2)卖场。卖场和厂商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所以,谁也不敢揭谁的底子。厂商可以宣传,刚刚推出了一款3G手机,物美价廉,而且要比同类产品便宜上千元。卖场迎合着,这款3G手机在我们这里,就卖这个价格,可惜的是,目前就是没有货。“3G终端缺货”,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消息。

(3)厂商。为了推销产品,官方网站一般标出很低价格,被媒体广告后,价格更低。因为媒体是“卖空”,摩托罗拉是有1000元的3G手机,不过你来得太迟了,现在我这里没有存货了。用户不可能去厂商的库房里检查,所以无法对证。同样型号的一部3G手机价格相差数百,甚至上千元。挨宰、花了冤枉钱、甚至被忽悠了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可能每天都会遇到,各种说法都有。如果一款3G手机,全国统一定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是,现实吗?如果真的可以实现,诺基亚就不会发生“窜货门”了。

但现实中总会有头脑清醒、聪明的人存在,如犹太人,他们不愿意买房子,而情愿租房子住。但是他们并不傻,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投资、收息、放贷,让世界上的地产商借他们的钱盖房子,让许许多多的“投资人”借他们的钱买房子,然后可以“高价”租给他们住。从他们的财富的数字增长速度与房子增值速度比较,同时,什么金融杠杆的原理,风险与套现的法则等等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从小就知道“龟兔竞跑”的你,大概可以找到答案了吧!

还有这些年,中国大地产商拼命竞拍,高价买土地,自然有他们的难言之隐和深谋远虑的原因(国家政策让他们付开发保证金少了,同时可以理直气壮地向银行多借款了,公司资金周转、社会形象好了),实际上“打肿脸”的他们是不是在玩“围魏救赵”游戏?说一句,你高高兴兴地买了商场里的打折、甩卖的商品,最后,笑得最开心的是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什么事情“不在疯狂中死亡,就在疯狂中消失……”

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这是大家都知晓的道理。就拿我们生活中的车辆险来说,它的内容很多,主要有盗窃险、车身险、座位险等。但是,保险公司有规定,如果一年内车主出险有3次以上,保险公司不会拒绝车主参保,但是其中“不计免赔”的险种该车主就不能参加了,而且缴的比例要比普通的车主高。作为保险公司,当然要有赢利,不然怎么生存下去。但是作为车主,确实要好好查找原因,一年出险多次,到底是自身的原因,还是车子的问题。毕竟每一次出险,车主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用户买保险,买的就是个平安。保险公司也得从长远从大局着眼,如果总是做稳赚不赔的生意,有点小亏就推卸责任,那么一家企业的公信度和美誉度也会遭到质疑,终究也是做不长远的。

 

 

第三十七节选:

 

“买的没有卖的精”,都是因为卖的人心中有底,而买的人心中无数。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卖的人与买的人永远是一对矛盾体。众所周知,如今在利益的驱使下,消费市场早已不是一片净土,消费者一不小心,也许就会陷入商家精心设计好的陷阱。市场上常见的陷阱一般有如下几种:

1.“打折”陷阱  时下,大到大型商场,小到私人个体摊贩,商品价格打折成“风”。有些商场有的商品确实是打折了,让出部分利益给消费者。但有的商家以打折为名,行原价甚至高价出售之实。某服装老板,从南方购回一批新款女装,开始标价180元一套,无人问津。个体老板心生一计,在180后边加个零,再折5折反而出手了。你说消费者冤不冤?

2.“跳楼”陷阱  这类陷阱多半是个体商贩设的,他们喜欢对某件物品标出“跳楼”价,乍看像是把价压得不能再低了,其实溢价不少。只要消费者买了,商贩“上楼”偷着乐还来不及,哪有“跳楼”的事儿。

 3.“奖券”陷阱  现在有的商家,为了鼓励消费者多买他的东西,推出在他这个商场或专柜买到一定数额的物品,给消费者小得“可怜”比例的奖券。其实,消费者要想占商家这点“便宜”,还得要买物品。买物品小于奖券的数额,商家不补奖券钱;大于奖券数额的,消费者还得再多掏钱,结果还是商家上算。

4.“清仓”陷阱  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可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某闹市在年初就贴出“清仓”大甩卖的广告。小喇叭“里边的物品10元钱一件,随便挑随便捡”震天响。令人纳闷的是,到了年底这家门市还在“甩卖”,“仓”总也“清”不完。

5.“搭车”陷阱  不少商家有言在先,买上千或上万元的物品,指定“免费”送一或几件小物品。殊不知,这些小物品都是质量不过关的残次品,一旦坏了,商家不保修。商家说了,这是我们送的产品,不管“三包”,消费者还能说什么呢?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6.“过季”陷阱  大自然四季交替,有些商家也趁季节交替之机,玩起了并不“过季”的花招。秋天卖夏季的服装,夏天卖冬季的皮装。看起来消费者能买到“过季”的服装,可能占点小“便宜”,其实商家早已把积压的成本金“过继”给消费者了。

7.“奖物”陷阱  某商场国庆节前夕,推出买一条甲鱼奖一只乌鸡。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一条甲鱼比平时多卖将近30元,而一只乌鸡也就是20元左右。原来乌鸡的钱出在“甲鱼”身上。

 8.“装修”陷阱   有的商场装修,半年前就打出广告,“商场装修在即,所有物品三折起”,吸引了广大消费者,销售额成倍地增长,有时超过平时的三到四倍。商家的“猫腻”在于,商场装修在即的广告打出去以后并不急于装修,而是过了三四个月才装修,装修的时间也就一两个月。其实装修时间的销售额早就出来了,只是消费者还蒙在鼓里罢了。

再如,很多人掏钱买高价水是冲着健康去的,这也正中了商家的“奸计”,他们大打纯天然、健康牌正是投消费者所好,价格虽高,功能却不敢恭维。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目前市面上的水,从价格方面来看相差甚远,但是它们的功能差异几乎微乎其微。也就是说,一瓶100元的水与一瓶1元的水在功能上没什么差别。这也正应验了一句俗话: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第三十八节选:

 

第五节:折扣的诱惑———天上不会掉馅饼

 

所谓从众心理就是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品的选择时,不是以自己的主观目标为依据,而是为消费的风气、时代的潮流所左右,以求与社会达到同步的一种心理状态。常常表现为对高档消费品或时装的消费,与同事与邻居攀比,进行并不急需的或负债消费;而对一些廉价商品的消费,却经不住销售者的折扣诱惑,随大众进行不必要的消费。

在运动商品商店,在小山般的运动鞋、服装以及像球棒、球拍、球杆等运动器件中,你可以找到家用健身器械部门。因为此类运动商店所售出的货品大都是户外运动设备,所以其销售人员的专业健身器械的知识是微乎其微。其产品质量也无法与专营店的产品相媲美。大众商场的零售商们在“促销”期间,非常乐意让那些销路不畅的产品在惊人的折扣诱惑下,迅速从商场地板上搬走。购买健身器械的最佳时期是春季(在新年购物狂潮减弱之后)和夏季(许多家庭在度假或因为户外活动的增加而降低了购物需求)。你应当穿运动装逛商场以便随时试用健身器械。

在商场大幅打折的时候,一些人喜欢兴奋地血拼,对一些廉价商品的消费,经不住销售者的折扣诱惑,随大众进行不必要的消费,而发现自己尽买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有些人却能用最低价格买得自己心仪的物品。

折扣的诱惑是很深的。但并不是人人都会被这种折扣所诱惑,有些人懂得精打细算,知道怎样充分利用这种折扣。

我的大学同学莉莉有一个匪夷所思的习惯:她会根据当季的流行趋势,列出一张清单,把货品按需求的急缓分为H、M、L三个级别。莉莉的解释是:“面对商场的低价诱惑,没有事先准备,正常人都会屈服。要冷静,先买最需要的;需要但不是马上要用的,就留在年末打折力度最大的时候再一起买入;可买可不买的,那就等到有余钱时纯属改善生活。绝不因为看上去便宜就随便往清单上加东西,不需要的东西买回去等于浪费了钱。商场促销是因为有抛货的需求,‘买多少送多少券’相当于把货品打包出售,面对低价诱惑,消费者能坚持只买自己需要的,不买商家准备打包卖给我的就是对自己权益的最大保护了。”

除了冷静,莉莉还特勤于算数。“每次节假日商场打折之前,我都会根据商场的打折广告,把清单上的货品做排列组合,看看哪些拼在一起最便宜。还可以上网搜搜‘黄牛’行情,经常会有7到8折的‘黄牛’券。要是买一送一型促销,就马上叫上朋友一起上商场拼货。”

第三十九节选:

 

第六节:认清价格歧视—越是贵的越好卖

 

“价格歧视”是一种常见的定价现象。同一商品在不同地点、不同的时间定价可以明显不同。由于销售背景的差异,使消费者情愿或非情愿地接受歧视,购买商品。比如,同样的一瓶可乐,在街头、公园、饭店的售价可以各不相同。

当我们在面对贵的商品时,有时候也愿意出高价来购买。因为,“名牌”产品除了具有与一般产品同样的使用价值以外,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精神上的满足,所以消费者在“名牌”商品面前,愿意多花钱。虽然,贵的东西不见得就好。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如果同类商品质量相同,消费者总是认为“名牌”产品质量可靠,愿意多花些钱买“名牌”产品。所以,我们对“价格歧视”不可将其视为一种贬义的歧视性行为。实际上,在运用价格歧视增加企业利润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形成了一种双赢局面。在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消费者的价格歧视行为不胜枚举,因此不能单纯地把价格歧视行为视为不正当的价格行为而加以禁止。

比如说出一本书,如果你是商家,将书定价50元,只有热心者才会购买,而定价20元,你可以把它卖给大量偶尔使用它们的顾客,但是却会失去以高价出售这种产品的收益。如何选择则取决于每一种类型顾客的数量。如果你能够算计好,可以先出豪华本,以50元卖出几千册,再出简装本,以20元卖出几千册,那当然最好不过了。向每一位顾客收取其刚好愿意支付的价格,在经济学上称之为“完全价格歧视”。

商人卖房子如此,卖汽车也是这样。现在汽车商推出一种新车,往往是先出豪华型、大排量,瞄准对品牌热诚度高的一部分消费者,而等到竞争对手新车型上市时再推出标准版,先赚高利润,最后再一网打尽……

商人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若企业家们都不讲究企业的效率和收益,那么他们所投出的钱大部分亏损且对社会是不利的事情,不仅不能为国家纳税,还势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虽然任志强为富人建房的话让我们听起来不舒服,但不同的声音却往往能够让人们理性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何况贫富区别也不是因为任志强先生这样说了才有的,任志强至少算是一个有勇气之人,只要他合法经营,合法赚取利润,合法纳税,而且纳的税多,就应该算是为社会作了贡献。

对价格歧视可以从它的更深一层的含义加以理解,它可以理解为是卖方垄断厂商向不同的市场或不同的消费者以不同的价格提供产品,存在有两种情况:(1)市场歧视。指垄断厂商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割市场以不同的价格提供产品,条件是这两个市场之间不能有倒卖行为,否则不同市场的价格会趋于一致。(2)完全歧视。指垄断厂商把市场细分到这样一种程度,它能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大价格出售其商品,抽取消费者的全部剩余。

在超市里,消费者只要出示他们的会员卡或积分券,就能买到比别人更加便宜的商品;提前半年预定的机票价格,与人们即买即走的机票价格相比,可以相差好几倍;日本汽车远销到美国,竟然比在日本本土的售价还要低廉;餐厅里同样的一客饭菜,如果客人是最近一个星期曾经光顾过的,就可以打个八折;两个学生即使成绩相当,但贫穷学生却可以得到助学金,实际上是缴了较低的学费……

可以看到,同样的商品、同样的服务,但是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价格却大不一样。你可以把这类“价格歧视”说成是“不公平”、“不正当竞争”、“欺骗顾客”、“倾销”,也可以说这是“让利”、“优惠”、“补贴”、“扶持”。但那些一概是缺乏经济学基础的蛊惑人心的形容词而已。经济分析可以解释这些现象,并让您识破词语色彩的误导,认识市场定价行为本身的意义。

第四十节选:

 

事实上,厂商定价的时候,“价格”的高低是无关宏旨的,切中要害的是“总利润”。就是说,必须锁定具体的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特点,根据顾客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探索一个恰当的价格水平,使得总利润达到最大。否则,价格高,未必赚;客人多,还是未必赚。

或许有人会问,厂商为什么一定要追求最高利润?答案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因为竞争的残酷。市场不是行善的地方!阿尔钦教授诙谐地说道:取名为 “Fortune”(财富)的杂志,当然比取名为“Misfortune”(破财)的杂志更受欢迎,然而破财的故事却要常见得多—我们不要忘记大多数的企业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关门大吉这个事实。

需求原理的经济分析可以这样解释这种现象:航空公司根据各种“线索”,可以对乘客加以甄别(即“歧视”),公司可以根据乘客对服务的不同需求,制订完全不同的价格,从而在不同类别的乘客身上分别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这种“甄别”或“歧视”的现象,可以是顾客自己声明的,比如顾客开口就要头等舱,显然他愿意为了双脚伸得稍微长一点,或者为了在那十来个小时里独占一个电视屏幕,或者为了在旅途中喝点好酒而多付很多很多的钱。另外,对于那些不仅临时更改机票,而且不愿意等待后续航班,说走就要走的“要人”们,航空公司还会增收一笔可观的“罚款”。

同时,还有一些顾客他们不由自主透露出来的,比如顾客是否愿意花较多的时间在报纸和旅行社之间搜寻,是否愿意提前两周甚至半年预订机票,是否愿意耐心填写“里程奖励计划”的表格并随时留意各种优惠活动等等。航空公司根据这些线索,把“闲人”(也就是时间成本较低的乘客)甄别出来,用低得多的价格吸引他们,从而创造本来不会发生的营业额,增加公司的总收益。

实际生活中,很多餐厅都有赠券和熟客打折的制度;航空公司规定购买“夫妻票”要比分别单买要便宜;“一元一件,四元五件”。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价格歧视”现象。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多少来实施的“价格歧视”,同样也能促进销量,增加交易,从而增加幸福。一个星期内顾客对第一顿海鲜餐的个人估值,与对第五顿海鲜餐的“个人估值(个人认为某事物值得多少其他的事物)”是不一样的,越吃“个人估值”就越低。如果对同一顾客的各顿海鲜餐区别定价,就能诱惑顾客更充分地购买。

会员卡可能在很多人的钱包里都有,它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不同的优惠:在商场购买流行服饰时,消费者可以享受到8折优惠;当进入饭店就餐时只需付7折的价格……对于这种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针对不同的顾客,价格却有一定差别的现象,经济学上称之为“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实际是一种价格差异。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的产品需求不同、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同,导致在不同产品上供求规律表现得有所差别。很多生产商或经销商就会锁定具体的消费者,探索一个适当的价格水平,使得价格和数量都十分符合这一消费群体的要求,最终追求到利润的最大化。比如,年轻人对菜价不敏感,而老年人则比较敏感,因此很多超市在每天刚营业或快打烊时推出“特价菜”,往往可以提升那个时段的整体赢利水平。当然,在银行、航空等行业的服务中,“价格歧视”的现象则存在得更多。

 “价格歧视”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能让消费者来享用。很多消费者在商场可能会发现这种现象,一些厂家对一种商品按不同数量进行分组,制订不同的价格来实施“价格歧视”,在销售领域为企业赢得规模经济。比如一些乳酸类产品,1盒酸奶的价格为6.5元,但是3盒捆绑价格才为13元。所以,消费者根据需求实际,避免单项选购,绝对是一种省钱的办法。一些游泳馆、羽毛球馆在早锻炼时段、休闲时段、娱乐时段推出不同的价位消费,消费者也同样可以减少高价格消费,做到少花钱却能享受到同质服务。总之,消费者要看清“价格歧视”背后的实质,轻松运用这一经济学原理来服务自己的生活。

第四十一节选

 

第五章  通向财富的自由之路———投资理财的经济学

第一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投资点

 

众所周知,在这个世界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就万万不能。再说,咱老百姓辛苦一辈子才攒下那么几个小钱,没理由不动动脑筋思考思考怎样珍重它。该存银行还是去炒股、买珠宝?这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其实,这有专门的一门学问,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叫投资学。我们用不着研究那些用高等数学才能解开的投资学难题,咱们可以用简单便捷一点的方式,看看该怎么管钱、换钱。看看有些什么方法接受钱,在这些过程中该遵守些什么规则。

这样,大家可从以下简单而重要的菜式来了解,让这里有声有色、热闹非凡!第一道大菜叫“寻求理想的回报”,包含怎样是投资、谁在投资以及投资的类别;第二道大菜叫“缤纷的投资领域”,有“精彩方寸”、“恒久金银”、“万千广厦”等特色小菜,还有关于股票与债券的主菜;第三道大菜是股票,相信大家对此都会很有兴趣;第四五道大菜分别是债券与期货,或许你会感到有些陌生,其实它离你一点儿也不遥远,尝尝你就知道了;最后呈上的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告诫大家一些注意事项,不要被钱冲昏头脑。此外还有最新的投资宠儿—投资基金。

有计划的投资组合方式,如购买一定数量的黄金实物,置办一些固定房产等,可以用来抵抗未来的通货膨胀,投资组合里可以包括银行定期存单、长期国债、外汇资产、股票基金、大宗商品仓单、艺术品等等,投资组合的方式很多,要将收益和风险相对应,收益率能产生现金流长期支持家庭的消费,保证生活的品质,也就是“鸡生蛋,蛋孵鸡”,才能实现家庭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建议年轻的朋友们把这部分比例设计到收入的50%左右。

“长线是金”!股市里做长线投资的很少会出现严重亏损的情况,有关机构做过投资分析统计,投资周期超过15年的,亏损率几乎为0,也就是说投资超过15年的,基本都是赚了。再看中国的股市,从最初的几百点,一路高涨几千点,再跌到现在的2000多点,其中熊市也不过几年时间而已,总的趋势依然是向上的。大家只要遵循投资的几个要点,基本就能很大程度上规避亏损的风险了:(1)用来投资的一定是闲散资金;(2)首先做保值投资,再做增值投资;(3)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切忌贪;(4)在有足够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尽量有多的投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

投资要取到一定的成效,重在你是否能坚持,且要有平常心。不要为了一两次的失败而选择放弃。同时,需要你不断对理财计划进行评估调整,也就是说,要把握好经济周期和投资之间的关系。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所有投资都脱离不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各投资品种性格不一样,有些与经济发展共成长,而有些却喜欢唱对台戏。因此,不同的经济周期投资的侧重点就不太一样,比如经济好时,可多买成长型的股票、房地产等;不好时,侧重银行存款、债券和黄金等。

若你是一个从来没有风险投资经验的人,那么,首先投资基金是比较适合你的。基金和银行存款一样方便,它是从银行存款等无风险的投资向股票等有风险投资过渡的最好的投资品种。通过基金这个投资窗口,你可以进入投资的殿堂,学习许多投资理财的知识。随着水平的提高,进而可以从事其他的投资,承担的风险也可以逐步增大,到最后你就能得心应手。

你要知道,投资股市与基金没错,投资房产与商业没错,投资教育与健康更没错。但有时错就错在用错误的眼光,选择了错误的时机。

第四十一节选:

 

第二节:拥有理财的勇气和经验

 

理财对于我们现在和以后的生活都是必需的,即使我们现在还年轻,是在校的大学生或刚走上社会的热血青年,我们都要有自己很明确的理财规划,并有这个勇气和决心。虽然我们刚开始可能会经验不足,但我们可以慢慢积累。

可能有人会说我不需要自己理财,我家里有的是钱。但毕竟“富二代”是少数,不求上进的人是少数,生活有可靠来源的人是少数,所以现在还没有理财的人该有所准备了,已经在进行中的人则需继续加油。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理财是“嫌贫爱富”的,即我们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本钱,就像进行投资一样,合理的理财方式会让我们的钱越滚越多。

其次,对理财本钱的理解也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如果你是那种口袋里多个几百上千块就能高兴好几天的人,那么你就应该树立理财意识了。因为环境和社会的大变化让我们不再轻松了,我们好像也没有单位可以终身依靠,也不像以前或者上辈人那样能享受着社会主义的大温暖。我们知道未来是不确定的,说不定一场大病或者意外就能让自己风雨飘摇。同时,我们还需琢磨着将来的生活,如怎么在孩子身上多投点资,或者让父母和自己“老有所养”,不至于增加子女负担。但是看看周围的物价,我们又倍觉心寒。上个月一斤白菜是3毛,这两天就涨到6毛了;而银行的仅有的那点存款好像蜗牛一样在原地踏步。是的,我们该打点理财的主意了。

虽然理财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易。所以,在你实行理财计划之前,希望你能明确以下几个观念。

第一,善于“向钱看”。这并不是说让你只顾着钱,成为一个钱奴,而是说让你心中有钱的意识,合理地挣钱与用钱。很多上了班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工资能不断地往上涨,有更多的收入,他们认为凭着这个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很多时候收入尽管多了,但同时却花了他们更多的钱去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日子反而比以前更紧巴巴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因此,如果你希望跳出怪圈,就应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认真地克服一些不必要的欲望。

第二,不要只守着存款。有一本存款对我们很重要,但它并不是我们成为“有钱人”的唯一保障,许多人为了安全方便选择了存款,拿着那一点点利息,简直就是活活地把自己的一座金山变成了一座死山。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钱滚钱的优势,敢于去投资,可能一开始挣得不多,甚至还会亏,但水滴石穿,积沙成塔,时间长了,就会所有收获。况且,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如果等到哪一天我们突然有钱了,再来学投资可就晚了。这就跟打仗一样,先演习演习总是有益无害的。

第三,要有投资的风险意识。要知道只要是投资都是有一定风险的,但风险过后也会有收获之时。当我们手中有了一定的资本,我们就应该敢于进行投资,但在投资之前要先进行了解,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投资,如许多投资品种投资起来很简单方便,比如基金的方便程度就可以说和活期存款差不多,股票甚至更高风险的期货等也不是那么可怕,许多年轻人完全有能力承担这种风险。此外,如果你嫌麻烦,还可以委托各种理财专家帮你忙呢!

第四,充分认识复利,并发挥它的价值。复利,可以让你在不断积累中成为百万富翁,投资理财没有什么复杂的技巧,只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固定的投资、追求高报酬和长期等待。知识有时并不一定直接给你财富,但会让你学会如何创造财富;眼光并不一定能给你投资理财,却会让你拥有理财的勇气与经验。第四十二节选:

 

第三节:依时机和市场需求而投

 

有些所谓的专家出于某些目的,大肆宣扬“买房抵御通胀”的理论,鼓动投资者盲目买入房产,事实上是忽视了经济的基本规律。投资者一定要记住一点:不是所有的投资都能赚钱,也不存在完全没有风险的投资方式。

从长期来看,股票和房产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最强,但如果所有的投资者都基于这个原因,将大量资金投入这两个领域,反而会造成价格虚高,也就是泡沫现象。任何一种投资获得收益,都是建立在选择合适的时机和价位买进卖出的前提之上的。如果以一个较高的价位买进,本身升值空间就已很小,一旦出现价格回落,贬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投资房地产和股票最重要的是掌握时机,一旦掌握不好,就可能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在土地供应量逐步减少的城市中,房产的增值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房产的流动性较差,在目前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弱的环境下,变现比较困难。相对于房产而言,股票变现则更加容易。

因此,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通货膨胀的问题,还应当依据你的情况和投资目的进行选择。如果你的投资属于短期性质,那么选择投资股票更适合你的目标。如果你的资金比较充裕,更希望长期投资,那么投资房地产则是一种较佳选择。不动产会使你的资产结构更为稳健,而且其长期的增值效应也颇为可观。

巴菲特说:“45年前我看到机会却没有什么钱,45年后我有钱却找不到机会。”在他看来,投资时机至关重要,成功投资其实就是成功把握投资时机。如果选错了投资时机,投资就会失败;如果抓住了好时机,投资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他始终都认为:“你要发现你生活与投资的优势所在。当机会来临时,即你对这种优势有充分的把握时,你就应该全力以赴,孤注一掷。”事实上,选择好的投资时机并牢牢地把好时机掌握在手中,也确实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技巧之一。  

当然,在投资过程中你还需要对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将一些低风险的产品纳入你的投资组合。在目前的情况下,普通投资者应当降低自己资产中储蓄和国债的比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各种理财产品之间进行组合投资。请务必注意是“降低储蓄和国债的比例”,而不是将你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其他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上。

一般来说,在高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会采取加息等措施抑制经济过热,所以在这种时候选择理财产品时应当注意产品的流动性,不要只根据收益率进行投资选择,适当购买一些短期理财产品或货币基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我们应尽可能将手头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基金。即使这时需要一定的现金收入,但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持有支付股利的股票来解决;在极少情况下,可以将部分股票变现,换取收入。这样,投资者将在长期投资中获得利益。

最好将资金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投资于3~4种类型的股票基金,如成长型股票基金、价值型股票基金、新兴成长型股票基金等。于是,不管市场上最受投资者追捧的是哪一部分,你总有一部分资金没有踏空。

通过历史表现来寻找未来表现最好的基金,即使不是毫无用处,也是非常困难的。投资者应该注意那些表现稳定的基金并坚持持有。频繁地将资金在不同基金中转换,需要支付较高的手续费,将使投资者的资产净值受到损失。

 

 

 

第四十三节选:

 

第四节:合理避税———也许你可以交更少的税

 

富兰克林说过:“人这一生中只有两件事情无法避免:一是死亡,二是纳税。”税收是生活中每天都要发生的,当你领取工资或购买商品时都要纳税。在你每赚到的1元钱中有1/5左右要纳税,由于个人所得税的累进制,你赚的钱越多,那么你所纳的税也会越多。其实,现实生活中,你可以利用合法的避税方式少交一些税。

小刘和小陈都在一家公司上班,到了年底发年终奖的时候,小刘发了6100元,小陈发了5900元。可是小刘发现扣除所得税后的奖金,他的所得反而比小陈的少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给小刘算这笔账。

由于新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才执行“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的政策,小刘和小陈的当月月薪都超过了2000元的起征点,所以适用第一种计税方法。小刘应缴纳额计算方法:6100÷12=508元,处于2级税率,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5,应缴纳6100×10%-25=585元;小陈应缴税额计算方法:5900÷12=492元,处于1级税率,税率为5%,速算扣除数为0,应缴纳税5900×5%-0=295元。由于小刘和小陈年终奖除以12个月后所属的税率不同,因此造成了小刘税后奖金反而比小陈少的情况出现。那么,小刘是不是可以少交一些税呢?

事实上,财务人员经计算发现,以下几个区间的年终奖额都会出现上述结果,如年终奖在6000元至6305.56元之间,24000元至25294.12元之间,60000元至63437.50元之间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能同公司进行协商,分两次发放,余下的请公司之后再补。这就叫合理避税。

随着工资、薪金的提高,合理避税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否则就会出现小刘这样税前工资高、税后反而比别人低的情况。

合理避税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减少税收支付。减少税收支付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例如偷税、漏税、避税、节税等。避税只是其中一类,偷税、漏税,当然是违法的,但还有一种方式并没有违法,而是钻法律的漏洞,我们称它为避税。有人说,合理避税是和政府对着干,是所谓“刁民”,这是对合理避税的误解。一般说来,人们对“税务筹划”的理解容易走入两个误区:一是不懂得避税与偷税的区别,把一些实为偷税的手段误认为是避税,或者把偷税当成合理的避税;二是打着避税的幌子行偷税之实。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记住一个合理避税的好方法:由于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工资收入越高,适用的税率也越高,相应纳税就越多。因此年终奖等收入采取分批领取的方法,可适当减少缴税额度;而兼职的收入,采取分次申报也可合理避税。

避税的同时有助于政府和执法部门及时发现税制及税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税收制度,完善税法,有助于实现经济生活规范化和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助于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律社会。既然避税不同于逃税,不仅合法,而且又有一系列好的社会效应,为何还要反避税呢?避税实际存在三种情况,即合法的,非违法的,表面合法实质是违法的。合法的避税,也称为节税,意指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结构和交易活动的安排,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减轻纳税负担,取得正当的税收利益。这在税务上不应反对,只能予以保护。

 

 

 

 

 

第四十四节选:

 

第五节:保险投资———为自己的未来生活系上安全带

 

保险投资是保险经营的主要内容之一,保险投资的效果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与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的保险投资收益远远高于其保险费收益(很多保险公司的赔付率超过100%),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最终取决于其投资收益。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随之而来,不少人的保险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他们对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重视,都在盘算着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一些商业保险。需要指出的是,在你投保之前,一定要对各种保险产品的功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把买保险的钱真正用在刀刃上。

在进行保险投资时,在投资安排上首先按资金的可运用期限分为短期、中长期和长期三部分,满足保险经营中资金流动和赔付的需要,保证在保险投资时资金数量和结构的相对稳定性,然后根据资金性质选择相应的投资工具和投资策略,取得相应的投资收益。这样,即便在发生巨额赔付时也能够将资产逐级变现,并在变现过程中将资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持投资组合的相对稳定。

保险投资原则是保险投资的依据。早在186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利就提出了寿险业投资的五大原则,即:安全性;最高的实际收益率;部分资金投资于能迅速变现的证券;另一部分资金可投资于不能迅速变现的证券;投资应有利于寿险事业的发展。随着资本经济发展,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以及保险业竞争的加剧,保险投资面临的风险性、收益性也同时提高,投资方式的选择范围更加广阔。

由于保险投资资金的主体来源是责任准备金,这种对被保险人的负债,按照合同规定,到时是必须按期如数支付的。特别是在人身保险中,这种给付具有相当大的必定性。而在财产保险中,这种支付受到风险事故或者突然性的影响时,偿付额也会相当巨大。因此,保证本金安全是保险投资的首要原则。保险投资不宜进入高风险或投机性过强的领域。根据安全第一的准则,各国立法禁止保险公司进入高风险投资领域,对有高风险的资产进行监督和控制,以确保投资资金的安全。

同时,要知道获取高收益是保险投资的经营目标,保险投资的收益必须能够高于或补足费率制定和责任准备金清算时所采用的预定利率。在保险业务拓展中,各种合同的利益所采用的预期利率趋同时,必然对保险投资形成一种收益目标的强大压力,迫使保险人努力追逐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进而殃及投资本金的安全。

很多人选择将钱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而不做其他投资是担心亏本,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投资也要亏本。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通货膨胀水平越高,钱的实际购买力就越低。人们投资国债是看中了它安全、方便、收益适中的优点,国债的年投资收益率一般比银行现行投资收益率高1.2到1.5个百分点,很受稳健、保守型投资者的欢迎。但是凭证式国债一旦发售到投资者手中,其票面利率就不再改变。如果银行加息的话,就会减小存款收益与国债收益之间的差距,甚至会出现存款收益率大于国债投资收益率的情况。例如2006年发售的三年期凭证式国债年收益率为3.14%,如果提前兑取,只能按照活期计息,还要支付一定金额的手续费,而三年之后的今天,一年期存款的利率已经达到了4.14%,显然买国债不如存款划算。因此在央行加息的预期下,投资国债需要谨慎。

理财专家建议,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时候,普通投资者应首选低风险的安全资产进行长期投资。低风险的安全资产也就是价格波动相对较小、价值增长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收益率高于通货膨胀率的理财产品。

第四十五节选:

 

第六节:股市———最热门的财产增值手段

 

股票收益有时远远高于债券,但它的风险也比债券要大。股票原本是某个企业的持股证明,证明持有者拥有此公司或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或股权,可通过公司的盈利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买卖股票实际上就是股权的取得或转让。

对股票投资来说,风险较高,同时影响股价波动的因素也很多,如市场状况、财务情况、突发事件、利率变动等都有可能造成股价剧烈波动,有时还存在管理风险。一般来说,有闲置资金做中长期投资者较为适合投资理财的经济学资股票。其优点是资金流动性强,就长期而言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较强;缺点是风险较高,遇上经济动荡可能会血本无归。因此,需要投资者花费大量心力关注。买卖股票的费用一般是股票价值的6%~7%。

在股票市场中,我们可以采用远交近攻计,可以这样来理解:在进行股票投资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或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此即近攻的意思;而对那些自己不熟悉、与自己关系较远的公司股票,则尽量不要去购买,此即远交的意思。

在选择股票进行投资时,之所以要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主要就是因为要对投资对象尽可能熟悉和了解,才能够提高投资的成功率。要想成功地进行股票交易的活动,就必须对各个上市公司的情况以及各种股票价格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十分清楚才行。这就需要对股市进行一番分析。

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都需要首先掌握有关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的材料。取得这些信息有两个途径,一是间接的,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取得;一是直接的,即亲身到上市公司中进行实地考察。

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内部因素,个人因素对于股票认购者来讲,是否投资股票,取决于认购者对股票预期股利收益与当前市场利率的比较。因此股票交易价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预期股利收益,一是市场利率。股票价格与预期股利收益成正比,而与市场利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预期股利收益/市场利率。

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对各种股票价格具有普遍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股票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股票的价格变化。这些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利率、投资、货币供应量、财政收支、物价、国际收支及汇率等。

(2)政治因素与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及自然因素将最终影响经济,影响股票上市公司的经营,从而会影响股票价格波动。(3)行业因素。行业因素将影响某一行业股票价格的变化。主要包括行业寿命周期、行业景气循环等因素。股票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与所在行业的发展周期紧密相关。在行业开创期,公司利润一般很高,股票价格逐步提高;扩张期,股票价格会涨到最高点;停滞期则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投资者心理状况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5)公司自身的因素。公司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利润、股息及红利的分配、股票是否为首次上市、股票分割、公司投资方向、产品销路及董事会和主要负责人调整等。国外存在这样的情况,当新股上市时,股价通常会逐步上升。因为:①发行时承销价偏低,②上市初期,购买者持续地高估股票价值;③新上市股票的报酬率通常大于市场上一般股票的报酬率。中国股市尤其在近几年出现了很多种“理论”,有什么“赌场论”、“千点论”、“泡沫论”、“圈钱论”等等。似乎股市什么场所都像,但是就不像一个真正的股市,股市存在的核心问题没有解决,那么股市存在的本身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对于这个问题,捶胸顿足、指天发誓是没有用的,只有等待良好的投资环境出现,也就是说股票的投资回报水平从整体上真正超过了债券、存单等。

 

第四十六节选:

 

你没有必要在投资时搞得像一个机构投资者那样,如果你像一个机构投资者那样进行投资,你的业绩注定也会像一个机构投资者那样,而在很多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业绩并不很出色。

实际上,人们大多没有办法把投资与赌博完全分离开来,并把其归到一个可以让我们安心的高雅类别中去,安全的放钱场所和不安全的放钱场所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直到20世纪后期,普通股票才最终获得了“谨慎投资”的称号(而在这之前人们纷纷斥责买股票跟在酒吧间里赌博没有什么区别),而恰恰就是在这个时期,被高估的市场使得购买股票更像赌博而不是投资。

从以往的经验看,股票经常周期性地被人们看成是投资或者赌博,而且都是在不应该被这样认为的时候。通常在炒股的风险非常大时,人们更容易把它当成是一种谨慎的投资。

对于我个人来讲,投资只是一种赌博。在此期间,你必须努力使结果向着有利于你的方向倾斜,而不用管它到底是大西洋城公司、标准普尔500指数还是债券市场。事实上,股票市场让我想起最多的就是明扑克游戏。

如果我购买的股票中有70%的走势与我预测的一样,我会很高兴了。但是如果有60%的走势与我预测的一样,我就会心存感激。因为只要预测成功60%的股票走势,就可以在华尔街创造一个让人羡慕的纪录。很显然,购买股票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进行的赌博—只要你懂得其中的规则,并且只要你拥有股票,新的机会就会不断出现。由此我认为投资股票的获利机会远比纸牌游戏多,如果你拥有10只股票,赚钱的机会就会更大。

我宁愿购买药品公司、饮料公司、剃须刀公司或者香烟公司的股票,也不愿购买玩具公司的股票。玩具厂商可以做出一个让每个孩子都喜爱的奇妙玩具,但每个孩子却只会买一个。8个月后,这个玩具就会被从架子上拿下来让位给新玩具,而这件玩具却是另外一家厂商生产的。

公司内部人员卖出本公司的股票通常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因而对此做出反应很愚蠢。在正常的情况下,内部人员出售本公司的股票并不是公司遇到麻烦的一个信号。经理们有很多理由可以卖出本公司的股票,他们可能需要现金来为自己的小孩支付学费或者买一幢新公寓或者还债。他们可能已经决定要购买其他的股票以使其资产组合多样化。但是,内部人员购买本公司股票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认为股票的价格被低估了,并且最终它会上涨。

没有什么样的内幕消息能比公司的职员正在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更能证明一只股票的价值。一般来说,公司职员是自己公司股票的净卖方,通常他们的买卖比例是1/23。

当员工疯狂地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时,你至少可以肯定,这家公司在未来的半年内不会破产。当员工是自己公司股票的买者时,相信历史上不会有超过3家这样的公司在短期内就破产了。

如果你要靠购买相继出现的热门行业中的热门股票过活的话,那么,很快你就得接受福利救济。假如你有一个很好的主意,但却无法用专利或者“壁龛”来保护它,那么,当你获得成功时你就无法避免仿造者对你的侵害。可是对于商业而言,仿造却是一种最文明的竞争形式。

第四十八节选:

第七节: 套利———捕捉低风险的赚钱机会

 

套利是指利用一个或多个市场存在的各种价格差异,在不冒风险或冒较小风险的情况下赚取较高收益率的交易活动。也就是说,套利是利用资产定价的错误、价格联系的失常以及市场缺乏有效性等机会,通过买进价格被低估的资产,同时卖出价格被高估的资产来获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套利是市场无效率的行为,而套利的结果则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套利有五种基本的形式:时间套利、空间套利、税收套利、工具套利和风险套利。

时间套利是指同时买卖在不同时点交割的同种资产,它包括未来对未来的套利和现在对未来的套利。空间套利是指在一个市场上低价买进某种资产,而在另一个市场上高价卖出同种资产,从而赚取两个市场间差价的交易行为。 税收套利是指利用不同投资主体、不同证券、不同收入来源在税收待遇上存在的差异所进行的套利交易。 工具套利是利用一标的资产的现货及各衍生证券的价格差异,通过低买高卖来赚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 风险套利是指利用风险定价上的差异,通过低买高卖来赚取无风险利润的交易行为。

通俗地讲,套利是指人们同时买进和卖出两张不同类型的期货合约。交易者买进自认为是“便宜的”合约,同时卖出那些“高价的”合约,从两合约价格间的变动关系中获利。在进行套利时,交易者注意的是合约之间的相互价格关系,而不是绝对价格水平。

套利一般可分为三类:跨期套利、跨市套利和跨商品套利。

(1)跨期套利。 交易者之间进行套利交易,是因为这种交易的风险较低,同时还可以为避免始料未及的或因价格剧烈波动而引起的损失提供某种保护,但套利的盈利能力也较直接交易小。套利的主要作用,一是帮助扭曲的市场价格回复到正常水平,二是增强市场的流动性。

套利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投资模式,相比单向投机的交易来说,具有风险较小,收益较稳定的特点,因此非常适合大资金量、风格稳健的投资者采用。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现货交易关系到众多股票同时下单,所以好的套利软件至关重要。招商证券和招商期货公司联合推出的股指期货套利软件是一个能够实现跨市场、多品种程序化交易的执行平台,通过对数据进行即时、完整、准确的分析,发现股指期货与现货的套利机会,及时执行一系列交易,同时可拓展期货跨期套利、一篮子股票的自动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

无风险套利属于跨期套利的一种,而跨期套利在同一种商品不同交割月份合约之间的价差出现异常变化时,在同一期货商品的不同合约月份建立数量相等、方向相反的持仓如何把握主力持仓量,并以对冲或交割方式结束交易的一种操作方式。其中参与实际仓单交割的套利就是无风险套利,因为建立在严格的持仓成本和持仓条件基础上,一般不会受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当然,满足这样条件的“无风险”同时又有稳健收益的套利机会并不多见,一旦发生,往往会吸引资金积极参与。

在执行止损的条件下,若你想赚取每年至少20%的稳定利润,那就去做套利交易。因为套利交易可以说是广大散户唯一可以放心去做的交易模式。其实套利交易并不是很神秘的特殊的交易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赚取两个价格之间差价变化带来的盈利。套利交易不仅仅是在期货品种之间,理论上任何商品(譬如说债券、认购证与正股等等)的几个不同标价之间都可以做套利交易,当然还是以期货市场,以及期货与股票两市之间为最常见。我国广大中小投资者想做套利交易的话,只要关注一个市场中的一个期货品种的不同月份之间的价格差额就足够了。

 

 

 

 

第四十九节选:

 

从事股票交易的朋友们可能会有疑问,在同一个市场中,一种商品怎么会有不同的报价?譬如说武记烧饼这只股票就只有一个连续的报价,并没有另一个武记烧饼在报价。这个疑问是对的。因为股票没有期货市场中的一个品种有不同月份的报价(即便是国债现货也没有月份不同,而是发行批次不同)。这个月份制度就奠定了期货与股票交易的很大不同,因而跨月套利交易在期货市场大行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本人一开始就提出想赚钱就去做套利交易,其核心内容就是中小投资者统统去期货公司开户,先做好进行套利交易前的一切准备。

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中,“今天又被套牢了”这样的话是常听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愿意立即止损。这固然与现行T+1交易制度有关,但是第二天呢?止损就是一种心态,并不是完全受交易制度限制的。套利交易的赢面很大,可以说大于任何单边交易模式,当然也大于股票交易。套利交易同样也是以市场为对手,因此有风险但可以认为很小。赢面很大并不意味着收益率也很大,这点做过股票交易的人都会理解。本人可以肯定的是,在严格执行止损的条件下,每年赚取至少20%的稳定利润还是有把握的。这仅仅是技巧问题。

如果中小投资者对套利交易不陌生了,那接下来可以说说套利交易的一些原则:

第一种原则是自行设定止损比例。这个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

第二种原则是仓位的规模。套利交易不比单向期货交易和股票交易,风险相对较小,但是依然有风险。交易过程中资金量可以适度放大,但以一半资金为限。对于初涉套利交易的中小投资者,可以先少量资金放心地反复做练习,等熟能生巧了就可以加重仓位。

第三种原则是平仓原则。理论上任何点位买入开仓都可以,关键是何时平仓。由于套利交易和通常的股票和期货价格走势判断依据不同,套利交易仅仅通过观察两个价格之间的差额的变化情况来做平仓的依据。如何理解呢?如果开仓之后,发现差额变化很小,好比心电图走平了,那就得走人平仓。如果差额心里想它变小却变大,反之亦然,那也得走人平仓。只有心想事成的情况可以持仓。股票价格的周期性不可预测,但是商品的套利差价却是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只要将其历史走势图缩小到看得清为止,就会发现非常明显的箱体区间,交易者便能发现开仓位置是处于怎样的赢面之下。这就是套利交易相对于其他交易模式的安全性。

第四种原则是开仓的品种。正如不是什么股票都能买的一样,套利交易也不是什么商品都能做的。适合进行套利交易的品种有一些经验可呈。首先,差价区间的伸缩度要足够大。这个容易明白,周转余地大,至少车马费容易赚回来。其次,差价要呈现强周期性。买卖股票的难点就是其价格的周期不可预测。而套利交易则不同,明显的周期性是可以套利的基础。商品的价格会始终围绕其价值中枢波动。最后是要有足够大的成交量。这点不用多解释,浴缸里是练不出游泳健将的。符合上述三个特点的品种就是可以进行套利交易的。

同时,套利交易的操作手法也是原则之一,它无非就是“看大”、“看小”两种。所谓“看大”就是在差价将要变大的时候开仓。差价越大赚钱越多。所谓“看小”就是相反方向,差价变得越小越赚钱。到底是看大还是看小,全凭个人喜好。本人的经验是看大的赢面稍微大于看小,但这不是绝对的。一般可以习惯于一种手法,看大看小通吃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保存既得的赢利。

可见,在股指期货的时代,股票投资者不接触期货,那是迟早要吃苦头的,风险转嫁不出去只能自己扛着。那么参与期货了,就得从套利交易练起。事实上,坚持套利交易、坚守止损原则,赚取每年至少20%的稳定利润肯定不是梦想。

 

 

第五十节选:

 

第八节:保持乐观的投资心态

 

我们在某些事情上投入了金钱、时间或精力而又得不偿失,对此,我们往往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因为我们不愿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投资心态。很多人最终都遭受失败,因为他们光想着如何返本,而不是去把握同时出现的新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不管你在人际关系、事业或不动产中投入了多少金钱、时间或精力,总是会有不成功的时候,必须保持乐观的投资心态。

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在这种行为中,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具有各种经济关系和行为的人。人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活动。当人心趋于乐观时,人们都往好处想;人心趋于悲观时,则一切都往坏处想。股票市场中,人们心理作用更加显著。在股票市场人心趋于乐观时,任何情况、任何消息都会被投资者作有利的解释,因此原想卖的不卖了;原来观望的,变成想买了;原来就准备买进的,进一步加强了买进的意愿。于是,供求关系就成为需求力量较强的态势。当股票市场人心趋向悲观时,任何情况、任何消息和任何现象都会被投资者作不利的解释,供给的力量就会强于需求力量。可见,心理因素是股票供求态势形成的重要原因,投资股票者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公民个人进行证券投资,首先必须对证券市场有个正确的认识,其次要具有平常的心态。投资于债券,收益稳定,风险较小;最为复杂的是股票投资,形势变幻莫测,初涉股市的新手切记要“摸着石头过河”,万不可只想“龙宫宝”,“下海”不得出。

每当大盘出现盘整时,每天都有涨停的股票,但自己的股票就是不涨,在这种时候就要考验投资者的耐心与技术了,否则不管是行为做多还是行为做空的无技术型投资者都会被主力的游击战、麻雀战、闪电战、迂回战打得头晕脑胀,最后乖乖地走进了俘虏营。这样进行描述,一点都不过分。

很多初级投资者在第一次把积蓄投入股票、黄金或者基金中时,都会有过高的期望,憧憬着在不久的将来自己户头上面的数字就能一下翻几番,却没有想过如果赔钱应该怎么办。对于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资金、不是金钱,更不是所谓的什么内部消息,而是能不能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才能拿得起,放得下。

“武大”卖烧饼赚了不少,投资实业失败的经历使他觉得投资实业劳心又劳力,生产、销售、人员、设备……处处都要留神,看着周围把钱投入股市的人,每天敲敲电脑,打打电话,轻轻松松钱就到手了,“武大”着实羡慕。于是他也开了个户,雄心勃勃准备大赚一把。都说股市有风险,咱没经验,就不学那些老手,今天买了明天卖,“武大”打定主意,做长线!开户当天,“武大”就挑了三只比较便宜、看起来走势平稳的股票,他想得很简单,赔钱了就一直捂着,什么时候涨了什么时候再卖,反正我不着急用钱。之后的一周里,这三只股票每天都多多少少涨一点,“武大”算了算,一周的时间已经赚了一千多块,看来这炒股票的确好赚。于是“武大”又追加投资,天天泡在股市里和股民交流经验,满口“利好”、“K线”、“回档”之类的专业术语,俨然已是一个老股民的样子。可是好景不长,一则未经确定的利空消息引起股民们的恐慌,他们纷纷抛售股票,大盘一路下跌。很快,“武大”赚的钱都赔出去了不说,还亏了不少,“武大”看着一路向下的箭头,心里也开始发慌。

股市连续一周下跌,“武大”心里急出了火,有心咬牙不干,又舍不得赔出去的钱,他天天盯着大盘,“武大”恨不得自己动手把那箭头给扳上来。第二周周一开盘时稍有起色,大盘上涨了几十点,“武大”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算来算去,自己还是赔了三千多,看着大盘一天几个点往上蹦,涨回原先买入的价格是遥遥无期,“武大”一咬牙,继续买进!他早忘记了自己做长线的目标,打算只要捞回老本就赶紧出手,以后再也不沾这玩意儿。谁知买入的当天,股市打着滚儿地往下跌,跌得“武大”简直要吐血。到了第三天,他实在坚持不住,忍痛一刀下去,把所有股票全部抛出。这一下“武大”赔了将近一万块,他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大耳光,注销了账户。回家之后“武大”玩命地做烧饼,一个烧饼赚两毛钱,他得做五万个烧饼,把钱赚回来。

投资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赚钱,使自己的投资增值。如果你的投资没有赚到钱,你会怎么想?这是每个投资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价格波动既有规律可循,又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在任何时候你的判断都有可能是错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对的。其实所有的投资者都在做唯一一件事情:努力使自己判断正确的概率大于50%或者更高一点。永远别希望自己能达到100%的正确,否则,你必将活在惶恐不安之中,因为怕犯错误而不敢做出任何决定。

任何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犯错难以避免,我们只要能够让自己尽快从失误的懊恼中走出来,并迅速地改正错误就是了。绝不能犹豫不决,不敢行动。当然,在行动之前你必须做好失败的打算,千万不要孤注一掷。不要因为损失或者急需用钱而进行交易,别以为市场会因为你的损失而同情你,它就像一台机器,别指望它会在乎你的感受。不要对你的股票或者基金念念不忘,当你把钱投入市场的那一刻,那些钱就已经不属于你或者任何人了,任何进入这个投资领域的人都有权凭借自己的能力或是运气尽可能多地从这里获得财富。赚钱或者赔钱,只取决于你自己的判断,别埋怨任何人。

投资之前须知,机会总是伴随着风险的,当你将资金投入某个价格波动较大的市场中时,你期望的是获得差价带来的利润,同时你选择的是承担风险带来的损失,你不可能只要其中之一。高风险的策略能最大化你做出正确选择时的利润,但它也降低了你做出正确决定的几率。而稳健的策略则能提高你正确的几率,但会减少单笔交易的潜在利润。

所有成功的投资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投资理念,他们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达到的目的却是一样的。方法没有高低之分,有差别的只是运用它们的人。不要妄图兼收并蓄所有的数据、指标和工具,市场只有一个,你所使用的任何工具和方法都是用来解读这个市场的,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让你和市场进行沟通,你能够同时接听十部电话吗?或者说,你会同时用十部电话打给同一个人吗?如果你能够抓住根本的市场特征,并敏锐地感受到它的变化,你就足够成为一个投资大师了。因此,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只要它是有效的,只要它让你感觉到方便,只要它能给你带来收益,就应当始终坚持它,并在反复的实践中更熟练地运用它。这就是成功投资者的秘密之一。

投资并不等同于赌博,如果你仅仅是为了追求刺激,那么投资这个行业并不适合你。它并不像媒体上所说的那么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在大多数时候,它的过程非常枯燥,一个成功投资者也许会一连几个小时观察行情的变化,紧紧盯着那些无聊的数字,而只是为了短短几分钟的交易。要知道,投资的收益不是按你付出的时间来计算的,决定你收入的唯一标准是你判断的正确性。

成功的投资者常常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而不是交易,在最佳时刻没有出现时,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孤独。刚开始的时候你也许会非常不适应这种无聊的生活,你会觉得自己似乎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数字城堡之中。但当你的付出和忍耐获得了回报以后,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当然,仅仅忍受孤独并不能使你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你还需要独立、坚定、耐心等特质。事实上,给你带来成功的正确决定往往和大多数人的观点相反。

要想拥有一个好的投资心态,不是看一两本书就能够达到的,你需要在不断的交易过程中反复思索,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锲而不舍地坚持。当你的投资方法已经成为你的性格和习惯的一部分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那些糟糕的心态。

 

 

 

 

第六章  玫瑰与红地毯的另一端———婚姻恋爱中的经济学

 

第一节:利益的最大化———人为什么要结婚

 

人为什么要结婚,说起来很简单,但又很繁杂,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还真不那么容易。人们对“结婚”这个字眼太熟悉了,连不懂事的孩子有时也会冒出这个词来。“人为什么要结婚”实质是要人们回答结婚的动机是什么,人结婚的目的是什么,结婚的意义何在。其实,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不同阶层的人,其结婚的目的也相差甚远。趋炎附势、攀龙附凤者有之,为脱贫致富,为享受荣华富贵者也有之……但总体来说,结婚是出于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需要,是为了男女双方从中获得精神和肉体上的满足。

人要结婚的基本动机之一是满足性的要求,实际上对这个命题无足大惊小怪。性要求同其他生理要求(如吃饭、排便等)一样,并没什么本质的不同,所不同的是性要求是伴随性发育和性成熟才出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性的发育成熟,渐渐出现了性的要求。这就是两性接触的原动力。

人要结婚的另一个基本动机是为了种族延续。种族存在已有上万年历史,人类得以延续完全是由于婚姻关系的直接结果。传宗接代的思想一直都是明确的。如果每一对夫妻都不要孩子,那么用不了若干年,人类就要自行消亡。因而人要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保证与原动力。

我们都知道的一点是,人是群居动物,群居的内部资源共享,使整个力量增强,然后就出现文明、人类社会,出现社会分工等等。当然,人在性和种族的延续方面不应单凭生物本能行事,而是还具有更高尚、更完美和更丰富的社会内容。人的思想、情感、社会意识和道德诸因素在人类两性结合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因此,人要结婚除了以上两个基本动机外,另一动机就是为了满足爱情的需要。爱情是性和种族延续动机所不能包括的,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男女未婚青年在工作中、在共同接触中会产生爱情,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更高一层、更深一步的东西。没有爱情就很难成为夫妻。当爱情发展到男女约会已不能满足感情需要时,就会产生天天生活在一起的欲望,从而就自然要求以结婚的方式予以满足。

总之,人要结婚是男女未婚青年的自身精神、情感和肉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种族延续的需要。

做过管理的人知道,一个团队,并不是人越多,带来的效益越大,而是看什么样的组合。婚姻呢,是人类社会最小的构成单位。在这个有效的单位中,它能带给单位内的成员以最大化的利益。当然,这种利益可能是精神的,也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全方位的。

婚姻是功利的。它存在的前提就是为了寻求彼此保护,协同工作生活,取得好好生存下去的更大机会。有人做饭,有人打扫房间,有人修马桶,有人装饰屋子……彼此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心里有了依靠。

两个人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各尽所长。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效率最大化。如果恋爱是漂亮豪华的包装,婚姻就是打开包装后的耐用品。经济实惠,没有过多装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婚姻的真正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属于微观经济的范畴。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运行基础。婚姻,是满足人类本性需求的初始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婚姻,是在法律范畴之内的。法律只具有保护家庭成员所拥有共同财产的分配与分割的功能;而对于成员之间的吃饱、睡好是无能为力的。其功能仅限于经济层面,即作用于最低层面。一张结婚证书,决不是美满婚姻的“博士文凭”。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是人们为了满足于本身需要并降低交易费用而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组合形式,类似于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要比市场交易节约交易成本。

人的本能行为:食、色,几乎时时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此类行为都要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完成的话(假设市场是充分开放而能提供所有此类物品的),那么,这些满足于人之本性的活动就会时时刻刻地在市场上发生。不难想象,其交易费用或成本要远远大于在家庭内部完成的。

在古代社会,家庭是一个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男耕女织,是一种生产劳动的分工协作,更是一种最佳的人力资源配置。食、色二者,均可得以满足,一举两得;成本低而效用大,何乐而不为?微观经济结构合理,综合国力岂不做大做强?所谓汉唐盛世,无非如此而已。

现代社会人们组成一个家庭,像是在经营一家股份公司:其主要成员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共同合作经营。其理想境界应是:分配合理,利益均沾。其存在的边界,取决于边际投入与边际收益。任何一方感到其边际投入与边际收益不相称时,便会撤资散伙,分道扬镳;婚姻危机,随之而来。

从人的需求来说,男女之间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无不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可谓天经地义。此外,如今社会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存在着太多的挡不住的诱惑。钱钟书先生说:“忠实的是没有机会,有机会就不忠实了。”这不无道理。喜新厌旧,也符合效用递减法则。古之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云云,以及今人对偷鸡摸狗之徒的所谓“三贼”(贼心、贼胆、贼钱),无不说明:经济实力,乃是男欢女爱、婚姻家庭的重要基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婚姻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然,结婚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戏规则。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的权利,如果是自愿的选择我就不做分析了。

爱情是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因此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指的是家庭成员优势互补、互相配合,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分享生活的喜乐,这里指的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他人的区别,在当今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其他人并不是那么可信。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生,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社会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漠了。于是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因此,因爱结婚的想法是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年轻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精神恋爱成为爱的核心,所谓“为爱可以不要面包”就是最好的语言诠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社会属性增多,个人属性减少(有人说:年龄的增大就是精神自由的减少,年龄越大人会越不自由),即所谓人变得现实了,面包是前提,爱是滋养品,前提不能缺少,滋养品是需要的,没有了日子还得凑合着过。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结婚了就结吧,这是生活的需要,为必须结婚而结婚,据有关统计,这种婚姻的比重越来越大,称之为现实的婚姻。

 

 

 

 

第二节:幸福指数———幸福也是可以量化的

 

提起幸福,很多人都会想到健康、快乐、无忧虑……《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在这个崇尚自我感觉、强调人文关怀、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时代,如何去量化幸福,已经成为近些年社会追捧的对象。

幸福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体验,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也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指数的指标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1)认知范畴内的对生活满意的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2)情感范畴内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的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3)人际交流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程度。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程度、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吃喝玩乐可能是一种幸福,腰缠万贯可能是一种幸福,自我实现可能是一种幸福,儿孙满堂可能是一种幸福,积德行善也可能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就是人的主观感受,每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不一样。从具体的概念上说,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但是有一点,幸福的这种快乐应该是属于现在的,而不是属于未来的。说未来你做到什么地步,你就幸福了,那是不对的。对未来的想象,并不是你可以切实达到的幸福。

你认为自己现在幸福吗?我们来做一个练习,你在10到50之间打一个分数来决定自己的幸福程度。有一个统计是,平均下来的分数是32分。那么什么因素决定你的幸福?有人说是健康,我们听说过有人身体健康但是自杀了。有三大因素决定你幸福不幸福,第一个是遗传,心理学上有一个统计数据,大概占的比例在10%左右,这个目前基本上没有办法改变,当然你不要随便就把自己往这一点上套,这是一个小比例的人群;第二个还有环境,环境因素占到了20%,如果一个人在很恶劣的环境下,他是很难快乐的;第三个就是心智模式,这个占到了70%,这个是完全可以改变,所以主动权掌握在你的手里。

获得幸福有四项基本的原则,具有这四条你就有幸福的基础。第一个是要有食物,第二是要有衣服穿,第三要有住的地方,第四条是医疗。吃饱、穿暖、安稳的家、有病可以妥善地治疗,这四点有一点做不到都很难幸福,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四点都不成问题。

快乐是感受幸福的基础,快乐是思维的强化剂。心理学上有研究指出,当人快乐时,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会更加灵敏,快乐的时候人的记忆力会大大增强。快乐是健康的伴侣,快乐以后,我们的内脏能更强,内分泌系统会更加有效,快乐和血液循环一样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快乐几乎是治疗所有疾病的良药。

而快乐是成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型成功包括六个方面,首先是快乐,第二是人际关系,包括家人,第三是工作,第四是健康,第五是金钱,第六是社会认可。如果这六个方面都是成功的,那么你就是全面成功。如果是其中两到四个成功,是多线型成功,如果只有一个成功是单线型成功。

那么六个方面哪个最重要?我认为持续的快乐最重要。

也有人会问,究竟有多少钱才算成功呢?有的人认为手上有10万块钱就足够了,有的人认为10万块连我去欧洲旅游一下都不够。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拥有自认为足够多的金钱就可以了。

应该说,幸福感是社会心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它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人们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

1.心理参照系

从社会层面上看,人们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因此,人们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

    2.成就动机程度

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3.本体安全感

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

因此,我们容易理解,为何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那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最近10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而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一些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更倾向于与民生有关的领域,民生问题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最关切的社会问题。这种关注重点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态势的判断。而对于民生问题关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产生最强有力的影响。这一切极其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安全感,即具体表现为对社会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强,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

 

 

 

第三节:路径依赖—“剩女”是怎么来的

 

“剩女”,是现代社会给那些大龄未婚女青年的一个新称号,她们也被称作“3高女”。日本人则称之为“被男人扔掉的女人”,也可以称为“3S女人”: 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20世纪70年代)、Stuck(被卡住了)—单身,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优越。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高高兴兴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

有的人说,“剩女”是被男人制造出来的。因为她们独立,有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普通的男人不敢往旁边站,至于优秀的男人,他们更不急,他们改追事业追名牌,泡健身房泡咖啡馆。

剩女有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没有结果。她们有充实的干劲和远大的理想,并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希望找到出类拔萃的另一半。但是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 “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也有的人说,“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不是一个女人自己造,而是整个女性群体合力制造。没有男朋友,ok,我们可以去学瑜伽、普拉提,可以去学花道、茶道……想让我们闺阁幽怨思嫁心切?对不起,没空。万一上一秒嫁给“委曲求全”,转瞬就碰见了“真命天子”,又该怎么办?但并不是说“剩女”们都信奉不谈爱情。只是人生确实有太多意外。把握你可以把握的,而对你无法把握的,不强求、不忧心如焚。人生只有一件事,在我们自己掌握之中:走到底—按照自己心灵真实的渴求走到底。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剩女”已突破了50万,而这仅仅是保守数据。《海峡时报》一篇文章称北京剩女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心理学研究还发现,相对于“剩男”,“剩女”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也更容易遭遇心理危机,因为她们年过28岁就算“剩”了,而男性可以被容忍到35岁。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某公司曾举办大型白领男女公园相亲活动,组织者费尽心机说要平衡男女比例,但是结果是收效甚微,男女比例3∶7。其实根据参会者现场的观察,男女比例仅为2∶8,以至于很多大龄上海女在这样的大型相亲会上待一个小时都不见得能和一个男青年交换资料和联系方式。这样类似的活动已经办过两届,前后相隔一年,但是大龄上海女难嫁的问题丝毫没有改变。而靠近香港的深圳也一直流传着男女比例1∶7的说法,可见剩女问题在中国几个一线城市相当严重。

剩女级别:

(1)25~27岁之间的女人为初级剩女,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圣斗士);

(2)28~30岁之间的女人为中级剩女,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必胜客);

(3)31~35岁的女人为高级剩女,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斗战剩佛”(斗战胜佛);

(4)女人到了35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女,当尊之为“齐天大剩”(齐天大圣)。(5)若女人到了45岁以后,那就是超级剩女,就尊称为“剩着为王”(胜者为王)。

剩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择偶眼光过高,对男方的长相、才华、学历、人品、经济、地域等各方面都很挑剔,结果择偶范围狭窄。

二是女权主义意识很强。相处中,男方一旦有与自己观念不同的地方,她们便立即产生反感情绪。习惯使她们只重视自己的感受,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自我。比如,很多“剩女”有洁癖,一旦对方在卫生习惯等方面有她看不顺眼的地方,她便无法忍受。

三是错过了最佳择偶时期。在当“剩女”之前,她们常常是众多男子追求的对象,可她总是觉得还会有更好的男士在等着她,最后就被“剩”下了。

四是因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而受到了伤害。从此固执地认为,她此生不会再有真正的爱了。于是,便有一种自残的心理。

五是事业上要追求成功。不仅仅她自己这样认为,就连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如此鼓励她。加上情感上的伤害和空虚,导致她躲在自己的事业中,以此为寄托。

六是不良的家庭教育。有相当部分的剩女只要没结婚,哪怕30岁,35岁,40岁,还跟父母住在一起,她们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们在家里的身份永远是“女儿”,而非一个独立的单身女人。她们在法律上是单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

七是保守的生活方式。很多剩女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大学也是走读每天回家,好像是在上高四高五高六。工作了还是两点一线,只不过把学校换成了工作单位。朋友就是中学大学的小猫几只,出了校门好像就丧失了交朋友的能力了。很多中国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只有家庭生活加职业生活,完全没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没有社交。

剩女们都习惯把生活圈子小的原因归结为“因为我的工作特性,所以没有社交”。还有一个隐藏更深的心理学的成因,那就是潜意识里的缺失感,可能来自以往成长经历中的痛苦与挫折,却没有转化为信念与力量,想追求卓越,进而从外部不断地索取,从金钱、名誉、地位到身心的完全平等与自由,说到底就是:聪明才智用于个人的私利,只想索取,不想付出与责任,只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不再是一个女人,因而越是优秀越是被外在社会所拒绝(包括别人拒绝与决绝别人)。试想,如此一个优秀的女性如果能以爱心付出为人生信条,岂不天下趋之若鹜?岂能剩下?所以,修行自己的品德(非社会人格,而是自我人格)是剩女的根本解决之道。

实际上,剩女出嫁时,早婚的甚至可能已在闹离婚了。剩女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虑是否要孩子,什么时候要孩子的问题。而早婚的女人却比剩女多一层烦恼,总在要与不要之间左右徘徊,若不幸命中还得承受打胎的痛苦。剩女要孩子就得快。过了35岁,女人生出畸形孩子的几率就大大增加。所以,剩女婚后赶紧要孩子,甚至大可以奉子成婚,早日完成造人大计。

剩女熬到一定的时候,事业也基本成功了。吃不到葡萄的人说,她就是感情不顺,只好去奔事业。甭管怎么说,剩女基本都是个金领了。这样的女子,娶她的男人能不窃喜吗?你就偷着乐吧。没准儿人家剩女一高兴,独自就把你家传宗接代的事儿给办了。

在分析这种情况时,有的人说她们太独立,有的人说她们标准高,也有的人说她们不会给自己多一点机会。其实都不尽然,冰雪聪明的剩女们未必不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所谓眼界高只是因为她们觉得自己不能屈就。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她们读着琼瑶的小说长大,书里面男女主角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旦爱上,就生死相许、矢志不渝。可现实里的爱情,天时、地利、人和里,好像总有一个环节出问题,一步错,步步错。时间飞流直下,最后满盘皆输,难以挽回,总是不符合她们的预测。

其实剩女并没有“剩”。她们选择不结婚或还没有结婚,并不是因为她们没有人追求,有的剩女甚至还有着感情笃定的男友;她们也并非一定要求琼瑶式的爱情,这么多历练让她们清楚明白什么是感情真正的表达方式和存在状态—她们只不过需要一个对胃口的人和一点点恰合心意的催化剂罢了。

 

 

第四节:离婚,再婚你失去了什么

 

离婚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已达10%左右。“离婚”这一生活中的突变行为,虽然是情感生活中的不幸,然而现代婚恋观及人们对家庭幸福的看法,已不再是只看到离婚所带来的消极面,而是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和对待这一问题。

1.离婚,会对双方造成心理障碍

(1)离婚的社会压力。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都反对离婚。一般说来,离婚总被人们看成是一种不幸,一种耻辱,甚至是一种罪过。尤其是对女性离婚者来说更为如此。据调查,女性在离婚之后,与以前约50%的朋友疏远了,与80%的异性朋友停止了来往。这并不是她们不需要交往,而只是惧怕别人在同情心后面存在的评论、非议。有的甚至会离群索居一段时间,以逃避社会舆论的压力,这一举动更加重了原有的孤独心理,以至于因无法承受而出现病态心理。

(2)双重生活引发内心冲突。离婚者并非拿到离婚证书就万事大吉,对于许多离婚者来说,他(她)们一方面要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另一方面却又无法彻底割断和告别过去。子女是联结他与她的一条永恒的纽带;教养未成年子女的行为本身也在有意无意地提醒着他(她)们共同走过的生活;彼此间的感情还可能藕断丝连,甚至隐约地还存有重归于好、破镜重圆的愿望……他们在这种忽冷忽热、爱恨交织、既喜新又怀旧的游戏式关系中维持着复杂的感情,这种双重生活会造成内心的剧烈冲突,给离婚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3)心身疾病。离婚作为一种负性生活事件,它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强度是非常高的,可能导致多种心身疾病,直接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例如,一位自尊心极强的女教师在亲眼目睹了丈夫与别的女人在家里寻欢之后,便与丈夫离了婚。离婚之后,她的心情糟透了,寡言少语,丢三落四,终日沉浸在忧郁之中,失败感与失落感时常萦绕在她的心头,时隔不久便出现了脱发、闭经等躯体症状。这显然是离婚后不良情绪所引起的躯体反应。

(4)内心处于孤独和无目的的游离状态。离婚之后,原来的夫妻纠葛、情感震荡和终日的烦闷已经烟消云散,短时间内会感到心灵的安静和无拘无束的自由。但时隔不久,形影相吊的感受却会不期而至,心理处于无目的的游离状态之中。这种感受本来或许还不强烈,但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看到别人家庭生活和睦、夫妻感情亲密,特别是别人对自己离婚后生活处境的关心、询问和帮助,这些都在不断地强化着自己内心强烈的孤独感,衬托出自己漫无目的的游离生活。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将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有可能导致自杀。

(5)会产生对于异性的不信任感。离婚最大的可怕之处是让你失去了对人的正确判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没有什么言语能够比这句话更适用于离婚者的情况了:在经历过一次失败之后,重新约会是件令人害怕的事。如果那个约会的对象仍旧像他那样,有着太多缺点并且好赌、酗酒,那岂不又是一场灾难。

曾经有人专门统计过离婚后再婚的人的婚姻成功率,发现:再婚快,而再次离婚也快。而有很多人,在一次婚姻失败后,选择了孤老终身。这在女性身上,更为多见。她们原先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家庭的身上,现在则转而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孩子成为了她们的一切,而她们则早已在那场离婚风波中“死”去。

从目前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看,再婚的离婚率往往高于第一次婚姻的离婚率。因为再婚人士,往往有着曾经离婚的经历,并且对于伴侣的坏生活习惯难以接受和容忍。而且,最为糟糕的是,常会把伴侣和自己的前夫拿出来进行比较,导致对再婚伴侣的不满。所以,如果你打算再婚,一定要问自己是否还有足够的心理忍受能力来接受另一个人的缺点。

 

2.离婚时,无过的一方可以要求损害赔偿

龙某(男)与纪某(女)相识,一年后结婚。后来,龙某与本村女青年郑天亮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吃饭、看电影,继而发生两性关系致使郑天亮怀孕。龙某怕奸情暴露,伪称他和郑天亮是未婚夫妻,带郑天亮去医院做了人工流产。龙某和郑天亮相约,与妻子离婚后双方结婚。于是,龙某向法院起诉,要求与纪某离婚。法院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对郑天亮破坏他人家庭的行为和龙某违反一夫一妻制度原则与他通奸的行为给予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同时法院向龙其和郑天亮所在单位的领导提出司法建议,要求对他们二人的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断绝往来,改正错误,同时调解龙某和纪某和好。但龙某与第三者暗中继续往来,始终坚持离婚,并和郑天亮公开同居。纪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与龙某继续生活,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同意与龙某离婚,并要求龙某进行损害赔偿。

3.离婚或再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有个小男孩刚出生时,父母就关系不和,由不断的争吵发展到拳脚相向,终于在孩子不满一岁时离了婚。离婚后孩子跟随母亲过。母亲极其痛恨孩子的父亲,于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在孩子面前灌输母亲的不幸及父亲的坏处,甚至要孩子对外称父亲死了。孩子的父亲有时来看看孩子,母亲坚决不让,连送给孩子的礼物都给扔到门外。孩子在残缺家庭中逐渐长大,到了幼儿园后不肯合群,不愿与小朋友及老师多讲话,常常一个人呆坐一边,小大人似的想着心事。如果偶尔哪一个小朋友惹恼了他,他就会马上跳起来,与小朋友打架。到了小学,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学习上有了困难也不愿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学习成绩很差。

国内的研究资料显示,离婚家庭中的儿童比和睦家庭的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男孩子主要表现在行为方面异常,如对人冷淡、无动于衷,不愿与人交谈,易烦躁、发怒等;女孩则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为爱哭,过分胆小或焦虑、闷闷不乐,觉得低人一等。年幼的以情绪异常为主,而年龄大的在行为、情绪、性格等方面均可能异常。对父母离婚的不满和愤怒常常迁怒于同龄伙伴,极易演化成攻击行为,影响自己的结伴能力,引起社会适应障碍。

大家都知道,夫妻之间的离婚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孩子是离婚的最大受害者,许多离婚者对此忧心忡忡。如果你有孩子,那么在你做出再婚决定前,一定要先和孩子沟通,听听孩子的意见。也许,你会觉得再婚总比离婚要好。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离婚并没有使孩子失去他的母亲或父亲,但是再婚却意味着,他又多了一个母亲或父亲。而且,往往再婚对孩子的打击并不弱于离婚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另外,你面对的也许还不只是自己的孩子,如果对方也是离异人士,那么你可能还要面对他的孩子。所以,在迈向再婚之路时,应该优先考虑子女的态度。包括:我的孩子能否接受我再婚的事实?他的孩子是否会接纳我做他的新妈妈?我和他的关系会不会因为孩子的原因而发生反弹?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离婚是一种对不良资产的剥离行为。再婚则是资产的重组再上市行为。剥离不良资产是要有代价的,不良资产本身肯定不愿意自动剥离,这就是离婚为何比较艰难。从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案例来看,包公的铡刀只是增加了资产剥离的难度。试想,如果重组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陈世美们就会重新考虑离婚的问题。这也是为何许多现在离婚中处于劣势的人要以伤害对方为要挟,而比较少地采用以前常见的方法——— 自杀。

 

第五节:身上揣多少现金才能讨好你的女友

 

有的男人本来也喜欢在女人面前表现他的慷慨和大度,可一直苦于平时没有机会或者没有条件,无奈之下只好采取暗暗积蓄的方法,希望有朝一日让好钢用在刀刃上。一旦有机会有条件,他们会为女人一次花个够,让女人在平淡的节奏中体会瞬间的晕眩,觉得在那一刻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拥有男人最大方的爱。平时的缩手缩脚只为了这关键时刻的集中投入。正所谓,让我一次爱个够,让你一次花个够。

而有的男人体现出的是细腻和柔情绵绵,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磅礴气势,没有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但是有的是无处不在的星星点灯。也许从来没有什么特别昂贵、特别突出的奉献,不在乎一朝一夕而是天长地久。一张卡片,一件精致的工艺品……每时每刻让女人都能感受到他的体贴,每一份小小的投入都如耳边轻轻的呢喃,让女人心醉神迷。这种男人花钱的方式是细水长流,爱意永存。

有的男人从不张扬为女人花的每分钱,他们总是在女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便付清账单,你决不会看见他在女人眼前出示钞票的一幕。从他们的嘴里女人很少听到钱这个字眼,这是一种高贵和非凡的气质。尽管他们经济上是个平凡的人,但他们看上去比实际情况富有。这种男人往往深刻、智慧、稳重,他们的爱沉甸甸的,决不浮华也不琐碎。在为女人花钱的问题上,他们总是做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不事声张,也不刻意强调什么。一切被他们控制得极有分寸,似乎没有花钱这个过程,只有让女人感到妥帖和平静的事实。和这种男人在一起,女人眼里只有爱,只有款款深情,只有安全感和陈酿一般的醇香。

    身上揣多少现金才能讨好女友?其实,在身上揣的现金太少和太多都不好。现金太少了,有非流动性成本;现金多了,则有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保留多少现金在身边真是一个需要好好琢磨的经济问题。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居民和企业为了顺利进行交易活动而必须持有一定的货币量,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购买基本生活用品所保留的现金。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决定。

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指为了应付意外的事件而形成的货币需求。例如,你一直想买一套时髦的沙发,在途经一家家具店时,恰好发现你想要的商品正在减价50%出售。此时,如果你存有预防性的货币,你肯定不会错失良机。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凯恩斯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留足交易性货币和预防性货币,然后再拿剩下的钱去投资。否则,如果你把财富全盘投向股票,遇上不好的年景,你的基本生活就会受到威胁了。

·202·

第六节:为爱消费,你能付出多少

 

爱情无价,为爱情消费不差钱,那没有什么事情比恋爱更让人自觉地掏钱包了。找个恋人,就意味着花钱如水的日子来临了。由于爱情的隐秘性,我们在采访中无法得知个人消费的具体数目。但在我们采访的20余人中,六成人士认为目前恋爱的花费偏高,同时,又有八成的人士认为,这笔消费是值得的。

情人节,这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为中国人所了解,并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得到了追求时尚、浪漫的新生代的钟爱,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继圣诞节之后又一在中国大受欢迎的西方节日。在浪漫情怀升温的同时也给消费行业造就旺市,情人节拉动相关行业和用品的热销,被商家命名为“情人节经济”。有人幽默地将情人节称为“男士荷包甜蜜重创日”。在情人节,为了爱情你花费多少呢?

情人节,满街都是晕眼的玫瑰红和绑着巧克力盒的金丝带。空气中弥漫着商业气息和浪漫的味道,一对对身着情侣装的情侣在艳羡的目光中招摇。所有的浪漫都需要经济基础。为了爱情,适度的消费是应该的,毕竟爱意的传递有时候需要物质载体。西方有句谚语—爱情是盲目的。在爱情的名义下,在节日的氛围中,我们的消费往往盲目,不理性的消费带给我们是节日之后的负担和尴尬。

现在越来越多的节日,尤其是洋节日像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都莫名其妙地成了消费热潮。而网上一项调查更表明:京、沪、穗三地的情人节消费已直逼美国,而中国许多地方的人均收入可能还不及美国的一个零头。

不管怎样,许多节日消费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是有点非理性的,又一个情人节即将到来,在享受浪漫的时刻,请带上一颗理性消费的心!

情人节娱乐:电影票180元;柯达胶卷19.5元;游乐场门票40元。情人节交通:六次打的费用共计93.5元;公交车4元。总合计为:543元(除去自行车)去年的情人节张先生过得很浪漫,离别时,女友忽然拿出一本用红绸

缎扎着的日记本,塞到他的怀里。张先生说:“怀揣日记本,我坐公交车回到自己的家,那一刻已经是午夜2点50分。我躺在床上竟然没有倦意,翻看女友的日记,那真是写得情真意切,再算一算情人节一天的开销,虽然多了点,甚至有不少的计划外消费,但人生能有几多青春,如果不留一点美好记忆,那不是太苍白了吗?想到这儿,我宁可平日再节俭吧!”

爱情总有个最低消费和最高消费,不是每个人都肯付出最高消费的。

第七节:租房结婚还是买房结婚

 

如今,租房结婚的现象在国外是相当普遍。但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国内能够这样做的人并不多。但是,现在社会随着房贷压力的增大,租房结婚的生活方式渐有兴起之势。

租房结婚的人认为,因为有爱,房子可以慢慢买。

“起初,家里人也是要求婆家必须给我们买套新房,否则就不能结婚,但是看到婆家的经济条件确实也很一般,家里还有个弟弟在上学,所以我就没有过分要求婆家必须买房,毕竟我是嫁给我爱着的老公,我想只要有爱我们可以慢慢赚钱买房子。”小莲诉说着她租房结婚的故事。阿龙和小莲在同一个技术学校上学,性格都较为外向的他们很快就成为了朋友,渐渐地发展成了恋人关系。三年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明朗化,阿龙的家里人也知道了小莲,希望阿龙能把她带到家里来认认家门。小莲的到来让阿龙的父母也备感欣慰,在喜悦之余,阿龙的父母也十分忧虑,因为现在的年轻人结婚都要有新房,但是家里的经济条件很难给他们在城市里买得起一套房子。

阿龙和小莲一毕业就相约来到了省城,在一家小的广告公司打工,工资待遇也很一般,仅够两人日常生活、房租的费用。提到结婚,阿龙内心也很喜悦,但是说起买新房他只能选择沉默,因为家里人不能支付太多的钱,两个人也没有任何积蓄。想到这些,阿龙不愿结婚了,他说如果小莲愿意就等他,如果不能接受就只能分手。小莲也犹豫过,但是想想三年的恋情她也不愿选择放弃,她说服了家人,也向阿龙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如果我们真心相爱,租房子结婚我没有任何意见。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房子、面包一切都会有的。”这句话无疑是给阿龙打一针兴奋剂。就这样,前年,两人在省城租住的房间内结婚了,两人将房间布置得很温馨,那一刻他们谁也没有去想这间房是租住的还是自家的,只觉得幸福在时刻围绕着他们。去年,他们可爱的儿子已经出生了。今年,阿龙已经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虽然公司不大,但是他们全家的生活也逐渐好转了。现在他正在考虑买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给妻子小莲和宝贝儿子一个幸福甜蜜的家。

买房结婚的人认为,无论如何都要有了房子再结婚。

“我的好多朋友都结婚了,结婚的时候他们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无论如何都要等有了自己的房子再结婚,不然那岂不是太没面子了?”妍一向很自信,她一直就觉得自己不能比别人差,别人有的她也应当拥有。妍从省城某大学毕业之后便来到了上海找工作,在这个人才济济竞争如此激烈的城市里,妍确实承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自信心也备受打击。正当她绝望之时,终于有了转机,她在一家大型商场内找到了一份出纳的工作,虽然待遇依然不能如愿,但是毕竟自己已开始在这个城市有了一个立足之地。妍每日穿梭在灯火璀璨的商场内,看着来来往往的提着名牌手袋、穿着高档服装、装扮十分精致优雅的女士小姐们购买昂贵首饰、香水时,妍的内心又开始不平衡了。她开始思量怎样才能改变她的生活质量。

一天,她给同在上海的一位老乡打电话,得知女友找了一个上海本地人,家里有两套房子,家庭条件也很不错,她羡慕不已,同时也在心里盘算着如何给自己也钓个“金龟婿”。于是,她开始了整日网络游荡的生活,经常光顾一些名牌高校的论坛或者是一些白领交友会。一天晚上,她回到出租房内,照例打开了自己的QQ,也打开了那些网站,突然一个陌生人要求加她为好友,她顺手点击了“同意”,聊天中她得知这个男士毕业于上海一所名牌高校,还是一位网络工程师,顿时她觉得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来二往,两人聊得越来越熟,也越来越投机,不久便开始约会了。后来,妍得知两人是老乡,但男友的家庭条件也很一般,不过,两人交往已经一年多了,感情也越来越深,近段时间他们开始商量起结婚的事情,买房子的事情自然也被提上了日程。“可是在上海稍微看得上的每平方米至少也要10000元,好一些的超过15000元。就算是买一套小点的两室一厅,至少也要100万元。”两人每逢周末就去上海的楼盘咨询,看着这些天文数字,妍感慨万千,就算是先付些首付,两人的10万元存款也不够,还得考虑结婚所需花费,但是妍觉得如果不买房子就结婚实在是不甘心。她正在想办法四处筹钱,她说就算是先买个小房子也一定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再结婚。

租房结婚的人他们持有的观点是:(1)有什么能力住什么样的房。身边常常都会有朋友为了结婚买房的事情闹得不开心,主要原因当然还是钱不够。也看过了不少人为此分手的悲剧。谁不想要个自己的家?可是有时候并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只要两个人过得幸福,比什么都好。有什么能力住什么样的房子,两个人一起努力也没什么不好。(2)买房,不过是个攀比的方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女孩子不能接受租房结婚,觉得自己租房结婚太丢脸。其实,你是跟房子结婚还是跟人结婚呢?有些人说租房结婚不稳定,难道买房结婚就一定稳定吗?(3)买房富了开发商,瘪了自己的腰包。现在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也会借题炒作,比如什么购“婚房”就能幸福久久等等,租婚房就不能了吗?别富了别人的口袋,却让自己整日为还贷犯愁。

买房结婚的人他们持有的观点是:(1)没有归属感。城市里的打工者,家不在这边,对于这个城市始终没有归属感。如果有了一间自己的房子,那么就可以对这个城市有一种归属感,无论房子大小,都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小家,再也不用看房东的脸色过日子。(2)风险和压力依然存在。租房结婚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租一个交通位置、配套设施齐全的房子,经济压力也不大。但是,房子始终不是你的,房东说收回房屋就收回,一点办法都没有。到时候还是要举家满世界找房子。(3)对于爱人没办法交代。当初爱情来到的时候,我们信誓旦旦对自己的爱人保证过,要给她一个温暖的家,一个遮风挡雨的小屋。那么现在你也仅仅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寄存着你的爱情而已!又怎能向你的爱人交代呢?

其实,租房结婚是一种很好的过渡方式。阿龙和小莲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在年轻人的生存压力,但同时也为两人能互相体谅相互支持而备感欣慰,虽然起初两人的“租房结婚”也是迫于无奈,但却很好地解决了当时两人所处的困境;妍的想法也不是不可理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想法了,但是愿望和理想都要依据个人的情况而定,否则就会成为空想或

妄想,最终郁闷收场。

家庭条件很一般的阿龙和小莲因为爱走到了一起,两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终于有了很大的转机,现在他们该有的几乎都有了。虽然这其中的酸甜只有他们知道,但是甜蜜的幸福感他们也体会得最真切。看着通过努力奋斗赢得的一切,阿龙和小莲应当赢得别人的赞许,也值得现在许多年轻人去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相恋多年的恋人在面对婚姻时,都是因为房子而没能走到一起。

“我们在一起6年了,跨过了多少坎啊,异地相恋都没能分开,没想到现在居然会因为一套房子而分手。”在南宁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的张先生和女朋友是大学同学。两人相恋6年,毕业后分隔两地工作,都没放弃这段感情。今年年初女朋友工作调动回南宁了。本想着该商量两人的终身大事,却在房子这方面碰了钉子。

“她家里必须要我买房子才同意她嫁我,我才工作两年,哪有那么多钱。即便付了首付,按揭还要还个二三十年。”为了这事他们吵了无数次,本来想先结婚,以后两个人努力再慢慢买房,但她家不肯,上个月女友提出分手,女方家里立即为她找了有房的男人。张先生觉得两人相爱,一起努力改善生活更加有意义。一段6年的感情就因为房子无果而终。

很多人赞成租房结婚,但他们更多的是怕被人瞧不起。

“我起先也想租房结婚,可是当初和老婆一提这个事,气氛马上就僵了,还有周围朋友都是买房结婚的,我也丢不起这个脸。”北海籍小伙孙先生在南宁一学校工作,妻子也是教师。孙先生和妻子2007年大学毕业后双双留在南宁工作。妻子是外省人,为了给女方一个交代,半年后就决定领结婚证。这时房子的压力就来了,女方认为,真要成家了,就算以后还贷辛苦点,也要先把房子给定下来。所以孙先生也不敢再坚持租房结婚这一想法,双方家里凑齐房子首付的费用就把房给买下,成了标准的“房奴”。孙先生还说当时一个使他放弃租房结婚念头的最大理由就是怕被别人看不起。身边的朋友都是买新房结婚的,如果自己租房,就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与有房才能结婚的观点相反,也有人认为,只要夫妻两人有爱,临时的避风港照样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