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侠传和龙武哪个好玩:养阳气、调月经、正脊椎、要开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7:02:49


  个人感觉这本书的整体结构还欠清晰,毕竟对一个非中医专业出身的人,要用一本书讲清楚养生的来龙去脉并非易事,但其中针对女性生理特点的几个知识点还是不错的,比如保暖、驱寒、祛湿、养阳、正脊、调经、柔肝等等,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对脏腑的保护,和对可能出现的疾病的预防。中医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很难用这么一本书能说清楚,所以本书有些尴尬,因为它试图让普通读者能懂。虽说书名叫做《养生一定要简单》,但我觉得养生一点也不简单,养生可讲究了。
  
  保暖真的很重要,姐妹们,本文有点长,请耐着性子看,总有一点点东西对你是有用的。
  
  +++++++++++++++++++++++++++++++++++
  
  女性天生都怕冷,各种气虚血虚、肚腹冷痛、脾湿肥胖、顽固斑痘、中气不足,以及月经问题、乳腺问题,各种肿瘤、癌症,各种妇科病、阴寒杂病,甚至是性格上的冷漠,都是因为身体冰冷,阳气不足。阳气对身体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血液流动、津液的生成和运行,维持脏腑组织间的各种健康生理活动,都靠的是阳气。阳气就是女性体内的太阳。太阳一出,全身都是暖洋洋的,什么阴霾都会云开雾散。身体只要在一个温度适中的水平下,就会正气充足,邪不可干。女性天生比男性就阳气少,温度低,血液循环差,经络一受阻,气血就淤滞,所以治疗上就需要先把温度调起来,把经络疏通,针砭、拔罐、拉筋、正骨、放血、足疗、梳头、点压、热敷,等等,都是起的这个作用,关键是看你怎么去用这些方法,怎么在里边去千变万化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
  
  中医自古就重视女性的寒症,判断方法很简单,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双手的距离也不近,这是所谓的四肢,身体之末,如果它是热的,就表示人体内气血正常、旺盛,连四肢都能到达。如果是双脚双手都是冷冰冰的,身体里面一定是寒冷的,只要寒凉,就一定会制造出瘀血块,这时的体内就如冰箱冷冻库一样,温度就那么低,所以要不断地自动生成冰块。中医断病,大寒体质,首先就怀疑体内可能产生了瘀血块,其原因可以有多种追溯,但最主要的或许是心脏太弱,心阳不足。这时就要投以芍药甘草附子汤,又名去杖汤,利用其中的炮附子之大热,使体内与双足的温度上升,而利用白芍酸收之力,将所有静脉血液导流回身体内,炙甘草的目的则是辅助温和小肠与强心阳。
  
  只要冬天手脚冰凉、唇甲无色,就是典型的寒症无疑,也可以用你双手甲印来印证,这种俗称月牙的半月形甲印在健康状态下应是红润饱满的,而且是双手达到八个手指都有才好。手指头一段,上为甲,相当于骨,下为皮,里为血肉,就一个手指头五脏都会有显现。因为手为末梢,只要这地方都能气血充足旺盛,那就说明阳气足,血液循环好。甲印是十分敏感的,如果一晚不睡觉,第二天就有可能褪去大半,或是就只有大拇指还有了。平常的情况下,如果只有双手大拇指才有甲印,那说明体内的寒已经很重了,如果大拇指的甲印都没了,那么,小腹、后背,手脚就全都冰凉了,这就是所谓的大寒体质,此时要想再恢复阳气,再长出甲印,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大寒可不会是单一的病,一般还会和湿连在一起,再然后就可能是肿瘤之类的大病了。
  
  总体来看,半月痕越少越寒,无半月痕为大寒型。这种人就要对照自己的身体状况来看,看是否容易疲劳,不易消化,如果面色苍白、手脚怕冷、心惊、嗜睡、容易感冒、反复感冒,就得考虑是否有痰湿停滞、气滞血瘀、痰湿结节,甚至有肿瘤的生成了。还有一种是连小指都有甲印的,这又太过了,属于热型。中医讲,不及与太过,都是病,所以也得注意,小指都有甲印,就要看是否面红上火、时时烦燥、经常便秘、总是吃不饱,如有这些类似脏腑亢奋的状况,就要量量自己的血压、血糖,看是否偏高。因为身体的任何内在的变化都会在外部加以提示和反应,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甲印这张晴雨表,如半月痕突然晦暗、缩小,甚至消失,就得预防肿瘤、出血;而当半月痕大于五分之一时,多为心肌肥大,易患心脑血管、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
  
  
  避风如避剑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里开篇就是"诸风掉眩,皆属于风",这样的话这本书里还有很多,"风者,百病之长也",或者是"百病之始"。风无处不在,虽为春天的主气,但又无时不有,伤人则从表皮、肌腠、经脉、骨骼、五脏六腑,哪里都能伤到。风邪为阴邪,当然最伤阳气,先使皮肤卫阳不固,所以伤风必恶风,接下来就该是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憎风,总之,全身都不舒服。所以,古人很注意风的入侵,从后脑到背,大致就是围巾搭在后背遮住的几个穴位,从上往下,依次为风府、风池和风门,都标明了风容易从这几个地方进入,所以一定不要暴露。冬天要把围巾反搭在这几个部位的道理就是,怕穿的衣服还不够厚,而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的晚上,睡觉的时候决不能让这几个地方对着打开的窗户,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同样的道理,女性洗头后要赶紧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顺便吹吹后颈脖,不让水带着湿气从这几个地方进入,而空调和电风扇更不能直接对着这几个位置吹。
  
  风是从毛孔进来的,不但要把毛孔理解成最大的呼吸器官,还要理解成运粮进来的通道,夏天充分出汗,是为了把体内的仓房腾空,到秋天成熟季节,各种进补的营养物质才能运送与吸收进来,你堵住毛孔,一会儿开,一会儿关,仓库也没腾空,通道也不畅,秋天只有看着别人收获,自己就真的只能喝西北风,到冬天没有东西可以消耗,人就越来越虚弱了。鼻孔也是一个冷邪贼风的入口,鼻通肺,吸入冷风,作为"娇脏"的肺就受不了,就要喷嚏,就要感冒、流鼻涕,所以,中药里有一个玉屏风散的方子,就是黄芪、白术加防风,防风,听名字就知道是专为给身体加屏风用的。《黄帝内经》还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为目……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志为怒……"这就将风与木、肝、筋、目、怒连在一起了。这就好理解了,风只要入侵了,接下来就会有肝木受侮,所以,肝风内动,头顶清阳不固,烦躁不安,面色苍苍,舌头缩却,发为角音,老有呼喘不匀,筋酸肿痛,手上没劲,眼目也频生变故,再传脾土,脾胃也不和。
  
  "风"从《黄帝内经》而来,《伤寒论》名为"中风",还有点笼统,《金匮要略》说当是半身不遂,这就跟西医的脑溢血同类了。从病理上看,中风还是风邪入侵,从外向里,依次为中经、中血脉、中腑、中脏几个层次。在经脉只是表层,症状有手足麻木、流口水、言语不利,或有半身不遂;中血脉就是胃气大伤了,口眼歪斜;中腑就会猝然昏倒,醒来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说话困难,大小便失禁;中脏就是严重的脑溢血。
  
  后脖子就是颈椎,督脉、膀胱经、三焦经、小肠经、大肠经和胆经都要从这里经过,而这地方又是人体最脆弱的地方。春捂秋冻,春天就是该把这地方捂起来,要不伤了风可就同时伤了六条经脉;露后背,更不用说了,背为一身之阳,哺乳动物里只有人才有肩膀,肩膀对人的重要不言而喻。本来,从颈椎到背,有风府、风池、风门三大要穴,就是风的入口,要好好地防风,连夏天都要防,更何况别的季节。
  
  六淫致病,首先就是风邪为大。露膀子,暴露的则是肺经、心包经、心经、大肠经、三焦经和小肠经。就说这心包经吧,从腋窝里的极泉穴开始,顺着手臂的里侧往下按,看看有多少人不是痛得尖叫?露大腿,腿前面的胃经、大腿两侧中线的胆经、腿后边正中的太阳膀胱经、内侧的脾经、肾经和肝经,也就齐齐暴露了,人老先老腿,这还是因为上了年龄,就是很年轻的女性,也很少有腿没有毛病的。人体分上下,清阳上升,浊气下降,很多女性大腿冰凉,为什么?就是血液循环差了,气血下不来了。
  
  肚脐在人体的位置居中,属土,主养藏,要的是厚实,本来就应该藏起来的,过去小孩子全身不穿衣服,但也要用小肚兜把腹部保护起来。肚脐一周露了很多女性要穴大穴,肚脐就叫神阙,还有关元、气海等穴。常炼功的人都知道丹田就是气海,那是气要沉存的地方,就如同人体内部的核反应堆,能量极大。传统武术修炼气功到一定的程度,丹田部位就会形成一股热气流,聚之有形,散则无形,在人体前后的正中线的任、督二脉上运行。如果你练瑜伽,也一定会注意到体内的气在此汇聚。
  
  肚腹一带还藏着50%多的静脉血管,不保护好,血液回流就很难,现在很多人失眠,有些其实就是因为静脉里的血很难回到动脉里去,也就是中医说的心肾不交。所以,如果能采用腹式呼吸,就会帮助把血挤回去,而且同时还能治疗肾虚。腹部共有9条经脉通过,它们分别是胃经、脾经、肾经、肝经、胆经和中央的任脉。做腹式呼吸同时也是为了激发这9条经脉。坚持腹式呼吸2个月左右,很多迁延不愈的慢性病像脾虚、烧心、呃逆,肾阴、阳两虚,肝火旺等,都会明显减轻。 很多人不明白,说我大量吃着寒凉的食物怎么还觉得燥热?这是因为肾气已伤到极度虚弱、经络不通了。肾水救不了心火,就燥热,燥热则会进一步贪凉,就更加重了血管、经络的收缩、淤堵,就这样进入了恶性循环。
  
  
  
  ---------------------------------------
  
  清朝大医黄元御说,人体的五脏六腑,从最上的肺,一直到最下边的肾,既有上下,也有左右排列。它们的运行,所引导的气机是怎么运动的呢?从下往上看,最下为肾,肾属水,水之德嘛,甘居下流。但这个水里,又有火寓于其中,这就是肾阳寓于肾阴之中。一般情况下,这个火往上走,去温暖脾土,温暖的脾土就把胃消化吸收过的营养继续向上输布,有一部分就到了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后向全身输送。脾脏的气机,是从左边升的,肝随脾走,也是从左边升(不要去管西医解剖学的肝居右),脾和肝气上升到心和肺的位置,也就是最高了,肝木生心火,本也想往上走,但被主沉降的肺气往下带,于是,肺气下降,同时,胃气也是必须要往下走的(否则就是胃气上逆、呃逆,口臭),胃气降,连带着胆气也下降,而且是从右边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圆,因脾左升,带动肝气和肾水左升,胃气右降,带动了胆气和心火右降。其中心就是脾胃,一阴一阳。只有脾能带着清阳上升,胃气才能带着浊阴下降,不然,要么就是便秘,要么就是胃气上逆。所以,脾胃才是关键,李东垣的《脾胃论》才会形成一个中医的重要流派。脾胃就这么重要,把脾胃调好了,一切都就可以正常地围绕着它们转起来了。
  
  
  脾胃是人体的关键,后天之本。脾升胃降,脾在前,脾的特点就是"喜暖而恶寒",必须要把它弄得热热的,才升得起来,否则,就冷住了,淤堵在那里了。中医重视开胃健脾,就是想把人体的气机调畅,使其处于一个圆运动的状态,最有名的补法就是八珍糕,这也是慈禧最爱的一款养身补品:党参30克、白术60 克、茯苓60克、山药60克、白扁豆60克、苡米60克、芡实30克、莲子肉60克、生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把这些药或食材研成末,每次用水熬糊,不断地搅拌,或者是用粳米面、糯米面等量混合药末,加白糖蒸成糕点。每天分两次各吃一小勺,慢慢地脾胃就养起来了。  
  
  
  -----------------------------------------------------
  
  
  痘痘的形成
  
  
  当饮食入胃,消化后本来应成为气血,但要是脾胃虚弱,进入肠胃的食物就不可能全部化成气血,有一部分就会变成痰湿。这污浊的痰湿可不会主动消失,会随血液在周身流动,长痘痘不是年轻女性的事么?因为年轻,肝火旺,污浊的痰湿就会随火气往上升。身体本来是在找出口把这痰湿排出去的,但人体的孔道7个在头上,下边只有前后阴。所以,更容易随着肝火往上升,脸部的皮肤总是要细嫩些,于是,肝火就容易从那里往外排。排也不是一次性排尽,有些就沉淀在了皮下,光存在那里也还不错,关键是它还会出来污染血液,血液一污染,就像油污一样,飘在了哪里,哪里的皮肤就冒出一片来,什么蝴蝶斑、黄褐斑,讨厌得要命。很多女性没有经验,一见痘痘,就认为自己上火了,于是找些祛火的中药来吃,祛火的药没有不寒凉伤脾的。有痘痘本就脾胃虚了,再用寒凉一攻伐,于是更加虚弱,更多的痘痘就源源不断地冒了出来。
  
  这就是一个经验,头面部容易上虚火,主要是因为肾阳不足、肾气虚了,血液到达不了头部,头面得到的血液供应减少,于是就会出现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上火症状。但这个火几乎都是虚火,用寒凉药物一灭,人体的正气就更虚了。粉刺,也是因为肾阴伤了,虚火上炎。本来身体想阴阳平衡来着,但你老不睡觉,老伤肾阴,阳就过分了,就通通地往上冒出来,发为粉刺。肾阴这么一直虚下去,然后一定就会导致肾阳也要出问题。很多火热之症都是假象,不但不是真正的火,反而是虚火。中医将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只要是实火,现在中医最常用的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和西医的消炎药都是对症的,连吃几天肯定降火。但是,现在真正属实火的人凤毛麟角,多数都是虚火。虚火则需要用补法,一泻就更糟糕了。
  
  这个虚火一定是由寒引起的,《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寒为热病之因,寒邪过盛,表现的方式就是热症、热病,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因为寒重伤肾,肾阳亏损、肾气虚弱,肾水无法灌溉、滋润全身,缺水嘛,身体就会干燥。肾一亏虚,所有的脏器也跟着缺水,就易摩擦生热。什么口腔溃疡啦、头面部上火长痘痘啦,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等,具体地说,胃火导致胃疼、口苦、打嗝、大便干等症状;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黄痰;肝火产生烦躁、失眠、女性会有乳房胀痛等。当然,还有各种炎症,为什么是炎症?炎就是火,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都是缺水后的火,但这个火一定是虚火。
  
  是否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呆的时间过长?因为这是外感虚火症的来源。
  是否压力太大、经常熬夜、吃辛辣煎炸食物,且抽烟喝酒太多?因为这是内生火的主要诱因。
  是否常喝酸甜饮料、生化饮料、嗜吃冰凉之物?因为这是寒重伤肾的起因。
  是否是情绪不调,多悲观厌世?因为这是情志致病,且多是阴冷病的开始。
  
  青春痘一般现于脸,额头,这些全都是胃经的势力范围。青春痘外红内白,这叫热包寒。这个热多半都是虚的,表面看起来一派热象,于是有的请中医调理,就先去火,从泄入手。这不但不得要领,还多半是起了反作用,因为这个热是虚浮于表面的热,它包裹的寒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仔细来看这个寒,就是胃寒,吃了太多的食物,没有消化,转变为垃圾,就捂在那里,就跟垃圾堆似的,捂久了一定发热,一发热就用冰水或寒凉饮料去浇,胃阳日渐不足,内里一片寒凉,有些可以说是极度寒凉了。寒就是阴,往外使劲地逼迫阳气,也叫阴盛格阳。所以,热都被逼在表面来了,多宝贵的阳气,都快守不住了,就要从体表浮散了。人身阳要化阴,阴要养阳,二者要平衡,于是,寒凉大量逼迫阳气外行的结果,走到阳气集中的脸上、额头上就走不动了,寒就暂时地聚集在那里,为热一包。长青春痘的女性都比较年轻,还有资本去耗散,总还有热去给寒打包,于是,青春痘就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治疗的方法:先得改变饮食习惯,再不要暴饮暴食,不食生冷食物伤肺伤胃,精神上要放松,切忌郁闷,以免再度加重胃寒,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提升胃阳。不明白这一点,不切实地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今天简单地补补胃气,但过不了几天就又复发了。脾胃好了,消化吸收就好了,然后再以山药薏米芡实粥生气血,化湿邪,寒湿干净了,再想法打通经络,痘痘就再也没了。
  
  
  ------------------------------------------------------------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气血,一阴一阳,互为一体。气不耗归于肝为血,血不耗归于肾为精,精不耗归于骨为髓。在这个环环相生的系统里,还是那一点元阳,也就是阳气是最重要的。它可以濡养并推动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抗御外邪,它还是长寿抗衰老物质。这是多么宝贵的真阳之气啊,哪能随便耗掉呢?正因为它宝贵,它也特别的脆弱,最容易受到挤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螳螂这个正气之后,紧盯着它的黄雀就是无孔不入的湿气。
  
  中医的"六淫致病",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淫就是太过,孔子讲的"放郑声,郑声淫",也是太过太滥的意思。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都可能导致疾病,"六淫"里有专门的湿,但风、寒、暑、火里也常常都挟带着湿,属于合并他邪的病理机制,如,风有风湿,清朝名医喻嘉言说:"风湿之中人也,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大体说来,在身体上的分布有,其一是皮肤的湿疹、黄水疮、癣,其二是在肌肉、筋络、关节的游走性疼痛,第三是肠胃里的肠鸣、腹痛腹泻。寒有寒湿,清朝另一名医吴鞠通认为,寒湿就是湿与寒水之气相搏,湿水同类,两者体本一源,易于结合,最损人之阳气。暑有暑湿,中医自古就有有暑必挟湿的说法。暑为热之盛,湿为重浊之阴邪,两邪合病,所以起病急,传变快。暑热从上薰,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伤阳变浊。
  
  火,则是夏天的主气,跟热是一个概念。热邪致病,其中又分出一个专门的温病学派,对应下来则有湿温和湿热,湿温多有发热,缠绵不去为其特点,无发热而仅有湿热症状的就为湿热。湿热相对好治一些,李东垣有"长夏湿热困胃用清暑益气汤",以及朱丹溪的"东垣健步丸加燥湿降火方"、虎潜丸,等等。湿温特别难治,流传下来的治疗原则是"湿郁上焦,芳香化湿,湿阻中焦,苦温燥湿,湿盛下焦,淡渗利湿"。
  
  湿为长夏的主气,又,土主长夏,脾属土。用《医宗金鉴》的话来说:"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在体为肉,湿气通于脾,故诸湿为病,皆属于脾土也。"在长夏,雨多难免淋个透湿,居处容易潮湿,常常涉水过河,雾露为湿,汗出沾衣为湿等等。在身体内部的,则有饮酒喝茶,生冷瓜果,膏粱厚味甜腻之物化湿,损伤脾阳为湿,这说的是古代哩,搁现代,那就还有更多的湿,不说别的,就是各种生化饮料,冰冻啤酒,冰淇淋等等的东西,这些东西先是给身体造冰,继而损伤脾阳,脾土不运,更多的湿气于是全都留在了体内。
  
  中医都知道湿邪难治,光是分类就有冒湿、伤湿、中湿、寒湿、湿热、湿温、风湿、湿疹、痰湿、水饮等病名。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致病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但治疗原则就那么几点,湿通于脾,那就首先要调理脾胃,调理脾胃的关键就是提升阳气。李东垣的理论是:"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脾阳升则湿邪自化,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次之是"风以胜湿",跟自然界类似,大风一吹,湿气全无;第三是清凉用药的原则,因为虽然要祛湿,但不可过用寒凉,过了,阳气也自损三千,就不划算了。最后,还要掌握利尿除湿的原则。
  
  体内的湿气过重的人,经络基本上都是被堵住了,为什么经络不通呢?一是吃了大量的垃圾食品,然后是懒得动弹,还有空调对毛皮的封闭,都会使经络不通。湿重之人吃凉的、吹凉风,体温降低的结果,必然影响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和质量,必然是阳气不足,阳不足就无以化湿,因为经络不通、血气运动不畅,汗液和尿液也就不畅,久而久之,身体里就全是毒素了。他吃那么多东西在那里,脾胃又不好,那些吃下去的东西都变成什么了呢?全是垃圾堆在那里,垃圾堆久了就一定会生热,一热就要凉的东西去中和。也因为体内的垃圾堆造了热,胖人都会贪凉,不运动,只想躲在空调房里,而冷风一吹,体表的经络全都被堵住了,造成体湿更加严重,于是,身体就在一个功能很差的状态下恶性循环。
  
  一般的方法,可以用按摩刮痧拔罐去打通经络,湿和毒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们才常说湿毒湿毒,人体的湿一但去掉了,体内的毒素自然也就少多了,人也就健康多了。
  
  --------------------------------------------------
  
  
  减肥,祛湿最见效
  
  胖的主要问题就是湿,哪来那么多的湿?这多半是来源于饮酒嗜茶,冰啤酒生化饮料等等,又加上各种生冷瓜果,膏粱厚味甜腻之品,这么多生冷的东西,下去就伤脾阳,使得水湿无力运化,就只好一直堆在体内。胖人就是这样胖起来的。除了内生之湿,还伴以种种外生性的湿,冷水,雨雪,环境土湿等等,这些外邪自表传入,一由经络入脏腑,一由肺而到脾胃。
  
  冬天寒冷,血循环往里走,所以内脏是热的,但体表不能太热,不然就散热太快了。所以,冬天要穿得很厚,把体表温度尽量保持在20度,不然,与内脏温差太大,内脏里宝贵的热能就只好跑出来照顾体表以维持循环了。因为血循环只集中在内脏,所以,冬天补肾最为当令,又因肾经本就在身体的最内侧,很容易就补到了。夏天一到,体表必须热,热到38度,才能更好地使血只在体表走,这时,因内里阻力小,心脏的负担也小,血流畅达,所以,心脏的问题最好在夏天抓紧治。近似的道理,春天治肝、肺也是最好的季节。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长夏还热着哩,胖人怕热,继续以生冷冰冻之物消热,更加重了脾阳伤损。脾阳损,则湿邪更易入侵。这就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人胖,减肥的思路就已很明显了,一是坚决不能吃生冷冰冻之物,二是赶紧多吃驱寒温暖的食物,或以艾灸或发汗的方式提升脾胃之阳,太阳一出,体内的湿气就自然化开了。胖人胖的就是水湿,脾阳能化,就不会有那么多水储留在体内了。
  
  出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伤寒论》的第一方就是辛温发汗的麻黄汤,整本书都在讲汗与不汗,清代程钟龄总结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即排在首位。中医的化湿方子都走的芳香、化湿、解表的路子,三仁汤、藿香正气水等药,都有不错的疗效。但这并不是对什么人都适用,因为它毕竟是药,要用的对症才行,所以,现在就用流传最广的苡米红豆汤,既可当饭吃,又有祛湿扶阳之功。
  
  苡米又叫薏苡仁,治脾湿,利肠胃,消水肿,健脾胃,去痹,红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的功效,两者加在一起,祛湿效果很不错。针对个人情况,也可以此为基础加减,忧思伤脾就加点桂圆;腹泻加点南瓜;食欲不振或肺不好就加点山药;祛痘或红疹子加百合和莲子;驱寒加点生姜;感冒加红糖;咳嗽加生梨去皮;有脚气加点黄豆;补肾加点黑豆。需要注意的是,黄豆和黑豆比苡米红小豆更难熟,所以,要么先煮,要么就先泡再煮。注意事项是,糖尿病或皮肤病患者,不能再加南瓜,以免引起皮肤溃烂。
  
  ---------------------------------------------------------
  
  
  《难经》中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也。"对照这句话说得明白些就是,先是肝出了问题,肝经火旺,所以动不动就得通过发火发出来,肝当然很难治好,这就影响到了脾,脾气脾气,就是脾里有病了。治疗上,就是以调脾胃为主。女性素体易比男性虚弱,脾胃、肾也先天的不如男性,所以容易淤堵而致水肿,苡米红豆汤可以当每天的早餐。但光能祛湿还不行,根本上女性更要补气、补血。这是为女性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月经、生育等都要大量耗血,所以女人基本都有血亏。中医讲阴阳,阴为物质,阳为功能,对应过来就是血为阴,气为阳,血要靠气来推动,女性的气也是多有不足,力量不够,所以才容易淤住。所以,补血的同时要补气。
  
  补气贵在坚持,五谷生气,因为五谷都是种子,都有生发之力,都能补气。但补法上有讲究,因为要是不管什么五谷杂粮豆子都一锅煮,不但不易消化,还很容易胀气。这是补气,气有了就有了推动力,然后是补血,常用的是红枣,在我加减而成的桂枝汤里,几乎每天都少不了红枣和生姜,除此之外,就是各种海产品,最好的当然是海参和鲍鱼。
  
  
  ---------------------------------------------------------
  
  晚睡为百病之源。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睡晚了,就是在耗伤阴,阴为物质,阳为功用。耗的是什么呢?就是血液、水分、各种营养物质。晚上一直不睡,就会一直耗伤阴气,一直伤下去,身体就会启动应急或是补偿机制,问问夜班人群的普遍脂肪肝情况,就知道一定逃不出这么个规律。要好好睡觉,才能养出好身体,美女要一直美,必须有睡眠做保证。
  
  最重要的睡眠时间为夜里11点至早上五点,对应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对应的器官分别为胆、肝、肺。夜里11点至1点,阳气发动,睡觉就是养你的生发之气,壮胆气;1点到3点肝经当令,睡着才能养肝血;3点到5点肺开始"肃降",也就是开始往全身分配气血了。
  
  睡觉就是睡的这几个重要的时辰,半夜子时一阳生,很弱要养,中午11点到13点,心经当令,阳气最盛,但也在此由盛转衰,阴气初起,所以,最好是小睡片刻。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子午觉。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阳就是人体的卫兵,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明代的大医家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所以,必须要护住守住这轮真阳,中医里也叫元阳。《黄帝内经·素问》具体地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都知道俗语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夏天一到,阳气浮散在外,体内一派寒凉,而生姜温中散寒,起的是保护作用。而冬天来了,外边太冷,阳气必须内聚,存住真阳嘛,所以为防内里太热,就要吃点萝卜来中和顺气。知道了这个原理,就明白了夏天更不能喝冷饮,夏天也要防各种湿邪的道理。四季在更迭,一天的太阳东升西落,元阳也会随着不断变化。所以,养阳就要懂得它们都是怎么变化的,而养阳的最好方式就是睡觉,一定要睡子午觉。
  
  ------------------------------------------------------------
  
  为什么晚上睡觉会出汗
  
  半夜一阳初起后,渐渐加大的阳气就逼迫身体里的阴寒气外出,于是就有了汗,跟我们感冒也是一个道理,阴气重了,等到七天后阳气渐渐恢复,就能逼迫阴气外走,中医的治疗用发汗,也就是通过发汗把阴寒之气逼出来。这些都是身体由阴阳不平衡趋向平衡的表现。这当然说的是身体体质很好,如果是体质素来虚弱,阳气不足,阴阳不平衡的结果就很有可能是失眠,便秘了。失眠、便秘总是很难治,原因也就在于体质根基不好,没法调动出足够的元阳之气,所以,治疗的根本就是多补后天脾胃的阳气,强身健体。
  
  阳气损则成阴症,阴气占上风就生寒症。而阳气受损是很难恢复的。明朝大医张景岳总结人的先天体质,"或因丧败,以致阳气不足,多见寒从中生"。清朝名医程仲龄《医学心悟》中把寒症归纳为"口不渴,或口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这都说的是里阳一虚,则生化鼓动无力,此时最易患病。当代肿瘤大家孙秉严甚至认为肿瘤大多就是由寒症引起,又总结说:"不论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也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寒型和偏寒型症候者最多,约80%。"寒型和偏寒型就得补,补主要补肾和心,但各有侧重:补肾火主要补脾土,若见能食不能化,乃胃不病而脾病,治当补脾,补脾之阳,尤要注意补肾中之火。心火主要补胃土,若见不能食,食之安然者,乃脾不病而胃病,当补心中之火,所以胃之阳虚责之心,脾之阳虚责之肾,心、肾之阳俱虚,脾胃之阳自然不足,脾胃之阳不足,也要消耗心、肾之阳,就形成了内寒。
  
  人体正常的体液要占到百分之七十,这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阳气不足,当然就推动不了,也温煦不了全身上下。更关键的是,阳不足,体液就会出问题,少了就容易上火,多了就是痰湿。
  
  
  --------------------------------------------------
  
  自己学会治感冒
  
  感冒最初都是有症状的,由轻而重地发展,一开始,如果是体表发冷,一定要注意,因为此时的病邪还很浅,所以多喝热水都是有用的,因为你的身体还有抵抗能力,用热水,或是生姜水,只要是能给身体刺激一下,激发出它自己的机能就可以了。等到病邪逐渐深入,循着六经的层次步步传导,身体的抵抗能力就会越来越弱,到需要用药物去清里热就不好治了。
  
  当然,也可以用苏叶(也叫紫苏叶)泡开水,效果也很好。《本草化义》中说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最初感冒时用苏叶三五克泡几分钟喝下去,只要感觉自己能发热或是微微出汗,这就说明苏叶刺激出了我们的气血,使得它们运行正常,产生了足够的抵抗力,把外邪给控制住了。大多数感冒无非就是寒邪,一边喝苏叶水,一边还可以用泡过的苏叶水加在一盆热水里来泡脚,身体暖和起来,气机就通畅起来了。中医都不是直接杀死病毒的,它只是用药物来辅助身体,使其防御系统能正常工作,最后一定是靠身体自己把病毒给治住的。
  
  
  
  --------------------------------------------------------
  
  
  人体上的每一个斑点、痛点,都对应着身体里的变化,气血的变化,内脏的变化,脸上、耳廓、手部,几乎每一个地方只要生出原来所没有的斑点、结节、疮疖、肿块,当然也包括疹子、痘点,都是身体的气血出了问题,是内脏有了变异的反应。这是身体的善意提醒,是一种预警机制。
  
  所谓外治疗法,有很多种,砭、针、艾灸、拔罐、推拿、拉筋、正骨、放血、刀疗、软鞭、撞墙、点穴、正骨、捏脊、耳穴、手穴、梅花针、足部按摩、药物贴敷、熏蒸、药浴、药酒、药枕、梳头、塞鼻、灌肠、吹耳、拍击、点压、热敷、冷敷,此外,类似音乐疗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等的也都算是外治法。
  
  经络、推拿、按摩,都是养生入门的最佳途径。人中、劳宫穴、涌泉穴,是人体的三处动脉回流圈(所以也是中医的三大急救穴),可以按摩,也可以想法给它传导入一股热气,总可以想出很多种方法,笨点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的心情、心气,和整个身体都温暖起来了。
  
  
  ---------------------------------------
  
  灸主要是利用艾绒的通窜力,给身体里引入热气,刺激经络腧穴,打通经脉,调节脏腑,增强新陈代谢。艾条灸、艾绒灸都可以用,常用的方法是隔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但最主要的就是艾草灸,艾草,《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本草从新》中说得更具体:"艾叶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以之灸疗,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草几乎南北方都有,随处都可采取,在南方用作药时称为陈艾,意思就是放得越陈,效果越好。
  
  夏秋之季,每周都要艾灸关元穴三次,将艾柱点燃,对准关元穴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为止。关元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 寸的位置。对女性来说,这个穴位主要是蓄血之用,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交会于此,艾灸之下,凡所过经脉之病,都会有改善。女性尤需要注意灸关元穴,因为女性为阴,腹部为中央脾土,先天的阳气不足,什么脾胃功能、消化功能、肝气不舒、血液瘀滞、肚腹冷痛、痛经等问题都是常见毛病,灸关元则可以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
  
  人体的很多重要穴位都在肚脐以下,神阙、关元、气海,腿上则有足三里、三阴交,肚脐名神阙,脐带被剪断后,人的先天神明就缺失了,所以名为神阙。此穴也很重要,灸时可在肚脐里放盐,或覆盖上姜片,也有放附子饼的。下腹病主要从三阴交和足三里这两个穴位去治,三阴交在小腿内踝上三寸,为肝经、肾经和脾经三条阴经的交汇之所。艾灸此穴有从阴引阳之意,阴阳平衡嘛,从阴处把阳引进来,使其平衡,一旦平衡,女性常有的腰膝酸软、白带增多、月经不调,都可以得到治疗。足三里在膝盖下缘一横指的地方,此为养生第一大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灸这个穴位可以增加胃肠蠕动,强壮脾胃。
  
  每晚睡觉前,都会将双手搓热,把手掌的劳宫穴对准关元,意守此处,慢慢地入睡。这是道家养生的一个秘法。你只需要知道劳宫是心包经的大穴,属火,关元是小肠经的募穴,小肠经也属火,心经与小肠经的火加在一起,温补任脉之阴,这就叫水火既济。同样的道理,你也可以把双手搓热,以劳宫穴对着脚底涌泉穴摩擦,或是对着后背的肾俞穴及命门摩擦。
  
  俗话常说,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这话传到现在意思就含混不清了,有的分析这说的是施灸的艾草最好用存放了三年时间的,这有一定的道理,艾草在南方至今就叫作陈艾,表明就是要越陈越好。也有的人说,孟子这句话本来的意思就是得病太久了,就需要连续灸上三年才能好转。
  
  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总还有一些禁忌,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乳头、阴部不要施灸。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
  
  泡脚,一定要泡到全身微微出汗才好。是微微出汗,这又是出汗的学问,不能太过。微微出汗可使血液循环加快,舒通经络的同时,也排出了身体内的寒气及废物。一般泡的时候要另备一个小的电热水壶,不时往里边续水,以保持温度。开始温度太高时,可以将双手放入桶中熏蒸一会儿,也可放置一个中空的小木凳,以能把脚踩上去为准,这样就可以在水很烫的时候,先对脚底做一会儿熏蒸。至于感冒,基本就可以泡好,加点苏叶、艾叶之类,很快就可以使经络气血畅通了。要是糖尿病人腿都冒血了,加点蔗糖水一泡就灵。不是只有冬天泡,而是夏天也要泡。四季都让身体这锅冷水处于一个较高的温度上。不要以为夏天身体很热,那是热的外表,里边其实是很冷很冷的。
  
  -------------------------------------------------------
  
  
  《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张景岳对此加了个注:"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体有病,好比体内是阴冷潮湿,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就好了。所以,养生,就是养阳气,养这个太阳。
  
  郑钦安《医理真传》说:"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因为大部分人都需要扶阳,郑钦安于是确立了这一派的医理和医法:"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后背酸痛并重,心烦爱发脾气,无故目赤,牙痛,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在郑钦安看来,大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腾,就会出现牙痛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此时治疗的要点在于:"不得妄以滋阴降火之法施之。若妄施之,是助阴以灭阳也。辨察不可不慎,总在这阴象追求,如舌青、唇青、淡白、无神之类是也。"
  
  对于女性来说,如果脉象沉细无力,还有类似胸闷、心慌、气短,手脚冰凉等症状,那就铁定需要扶阳了,如果阳气一直不足,发展下去,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什么的都会出来,到那时,真正见效的治疗还是只有扶阳。当今的扶阳大家首推山西灵石的李可,他临证倡导扶阳,善以大剂附子救急危重症,五十年来,活人甚众。他认为《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灵魂,微言奥义,字里行间表露出来的重要奥秘只有四个字:保护阳气。成都的卢崇汉在《扶阳讲记》里则说:"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可以算是李可和卢崇汉二师弟子的刘力红更是直言:"诸位要是信得过,且听我一句话,那就是抱定这个阴阳,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果能如此,不出数年,包管大家在中医上有一个境界,也包管大家能够真正列入仲景门墙。"
  
  卢火神的治病理论:"治疗疾病的关键,一个是当时的临床效果,另一个是远期疗效,后者尤其重要……所谓远期临床效果,就是这个人的体质改变了没有?他的复发率高不高?这一点很重要……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只有通过扶阳才能达到。"
  
  卢崇汉十分看重他的"扶阳强正汤",此汤由九味药组成:制附片60克(漂洗2小时),核桃仁50克,宁枸杞35克,秦归身20克,黄芪40克,潞党参 30克,生姜50克,大枣7枚(或小枣11枚),羊肉1000克。放十多碗水(约5000毫升)用瓦煲煲3个小时,早晚各服一碗,饭前饭后一小时服用。卢崇汉特别提醒,这个汤适合在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前后10多天饮用,养生效果非常明显。
  
  扶阳补火一派的著名方剂有: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附子汤、姜附汤、术附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里边几乎都有附子。最有名的四逆汤,则是以附子为君药,加上干姜,桂枝、甘草,救四肢逆冷濒临绝气的人,十分神效。附子是现代中医界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味回阳药物。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剂量,不超过15克,但这一派的著名人物则常常使用超过100克的大剂量,有的甚至多达400克。用著名老中医李可的话说:"我平生用附子超过5吨,经治病人过万,人服己用,未见一例中毒反应。附子乃纯阳之品,其毒性正是救命的仙丹。仲景原方中,炙甘草正可克制其毒。"
  
  附子在临床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即扶阳派认为的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但极为奇特的是,正宗的附子只产在四川江油市,这可就有点学问了,因为西南属土,此地位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气。江油附子自一阳初生之时,长到夏至,药性方全,一过夏即又不能保存。所以,全年只有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间收获,不然就全在地下烂掉了。而且挖出来也必须尽快处理,不然也会烂掉。附子在当地土名就叫"隔夜烂"。
  
  附子使用一般要求先煎,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生附子这东西有巨毒,因为有巨毒才是良药。可是现在也常听说附子煎过后中毒的个案,这其实是因为所使用的附子是用有毒的化工原料加工出来的。他们挖出生附子后,首先以焦亚硫酸钠(吊白块)、工业双氧水、工业烧碱、散泡剂混合煮制,十分钟即可袪皮。这些严重致癌品使得附子看起来特别漂亮。外观成型后,第二步是为附子超量灌胆巴,因为可以增重,将附子泡胆过程延至15天以上,而只作不流水退胆一至两次。甚至在热处理过程中,再给附子直接灌入胆巴汁以增重。这些都使得现在买回来的附子都是大有问题的。正宗的制附子质地很脆,不太美观,如要动用大铜钟来捣碎,肯定都是毒药附子。这也没办法,因为这东西挖出地很快就要烂,用传统工艺制作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产量太低了,只有用化学方法来处理。还有,真正有效的附子只出在江油市,就是一说李白家乡的青田故里,别的地方也有,但像土豆似的不容易烂,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效果。附子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味中成药是附子理中丸,适合手脚冰凉、四肢无温,腹泻畏寒等脾阳不足的人服用。
  
  
  --------------------------------------------------
  
  中医理论里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血液流动、津液的生成和运行,维持脏腑组织间的各种生理活动,都靠的是气。气无定形,气无处不在,气是功能性的,这很容易就可以换算成温度,正是因为温度到了,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我们的身体就会被温煦,被推动。
  
  当温度不够或是降低时,我们的身体就会淤阻,就会酸痛,疼痛常常都是因寒而致的,不论是四肢的关节疼痛,还是心痛、胃痛、腹痛、头痛等,都可以从寒上去思考。血液流速减慢,会出现滞涩、淤堵,进一步降低,血液就会凝固,人就面临死亡。
  
  是温度使血液能流动,并在我们的全身循环不已,所以,保持温度,什么方法可以保持温度,可以升温,就是好的方法,各种外治法,艾灸、热敷,泡脚或熏蒸,都是在给身体加温,温热的、辛辣的食物,寒则加衣取暖,都是为了驱寒,保持我们身体里宝贵的温度。身体暖和,我们的心才会感到温暖,生命才有春天,我们生命的潜能才可以被激发起来,才可以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肚脐,也就是神阙,这是我们每个人与母亲的联系,更与女性生命的温暖和后天安全感有关,它象征着内向和直觉的生活。新一代美女们的"冰冷":她们身体全都冷了,冷就只能把自己紧紧抱住,本能啊,这样动不动抱成一团的人,你还指望她们惜疼别人?爱自己都爱不过来了。还有最让人心情不好的就是这样下去你老运气不好,因为你心冷,手冷,哪有足够的活力去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呢,这样世俗的成功也会离你越来越远,其实一个人的活力不是靠短暂的爆发装出来的,也不是在脸上搽点腮红就是气色好了,真正的活力与能量来自我们的心气与肾气。我们在不懂事的时候追星,说某女明星多酷,多冷艳,其实,这都是病态的,是她的身体已冰成一团了,这种美是管不了多久的,这种冷美人的命运不可能有多好。
  
  灿烂的笑容,优雅的气质,甜美的脸廓,眉眼里浸润出来的幸福,都是体内的那轮"太阳"化出来的。而要抚摸到这轮生生不息的太阳,这团温润的生命之火,就只有先悟得天地间的人这个概念。悟得了这一点,你就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人,而是能和自然万物、身内身外的一切相知相应的人,一个总是在感受美好的人,就是这个珍贵的美好感觉,才能彻底把女性从身体到心灵都塑造成真正的天使。庄子说:天地是万物之父母。天地人各有其道,天道在于始万物,地道在于生万物,人道在于成万物。所以,女性,一边在做自己,一边你要记住还有天和地,只要你去时时跟它们相感相知,跟它们交流,跟它们做朋友。河流是血液,山为骨骼,植物为毛发,山川孔穴为人身九窍(二目、二耳、二鼻、一口、前后阴)。懂得了这些,你再时时四处旅行,你看到的就一定不一样,想的以及在心里沉淀的情感和体会也就不一样了。至少你的内心就再也不会那么孤独了。天有九重,人有九孔;天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肋骨;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脏、五声、五指。这多神奇啊!懂得了这些,你就会慢慢有所敬畏,就会觉得你的四肢百脉都是大有来历的,就会理解生命为什么珍贵,无形中你自己心底的星空和太阳也就会更加广阔而具体。至少,你的生活从此都会有微妙的改变。
  
  
  男三十二,女二十八,就是两性的生命最旺盛的顶峰年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之前人都是持续上升的,到此时是个什么标志呢?就是人生都要走下坡路了,所以,"而立" 之年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持续的下坡,身体每况愈下,那就要求越来越内敛,跟着身体一起节约着来,要学会"敛藏",情、志、欲、神,等等的,都要内收了,"而立"之始,就是一个不断收敛、增厚的过程。身体的自然变化,人也必须要跟上去,去适应,女性天生阴柔,一天天衰减,再不知道怎么去照顾它,保护它,那就只会衰落得更快,而女性只要解决不了容颜衰老的减慢问题,信心、毅力什么的都就会转身离去,只会更加快速地迈向怨妇的行列。衰老是一定的,但心中的太阳却总可以那么明艳。心中的太阳,就是靠自己去养,只有阳气能保护女性,只有阳气才是女性最好的朋友,所以,一生都要记得:养阳、护阳。
  
  
  
  
  
  +++++++++++++++++++++++++++++++++++
  
  
  
  
  月经就是奶水,月经不正常,直接影响到乳房的各种病变。这就是女性最主要的问题,一上一下的问题,但实质都在调理月经。
  
  倪海厦医师明确地说:月经就是奶水。气血气血,一阴一阳,阳气带着阴走,但女性天生气不足,而血足,所以,当任脉通了,冲脉顺着任脉两边再往上冲一段儿距离,走不动了,就散于胸中,这就发育成了乳房(男人气足,带着精子残渣,顺着任脉向上走到下巴处,成为胡须),所以,女性的乳房就是一个血库,是用来装血的,而一旦需要,这些血就会变现为奶水作哺乳之用。再有,它不是血库么?女性每月要失掉一部分的血,也就是从这里补充的。既然月经来自于奶水,那么奶水又来自何处?我们都知道,奶水不足大都可以通过食物来补充,也就是说,它是由脾胃化生而来的。在传统的中医理论里,奶水正是来自于脾脏,脾属土,又主中州,主运化,当它从小肠吸取到食物精华后,得五色精华,也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就是白色的乳汁了。它运送的步骤则是这样的,由脾将金之白色营养运送至肺,再由肺脏进入乳房。奶水就这样产生了。
  
  中医经络学认为,乳房为众经所属,如,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冲任二脉,奇经里的阴维阴蹻,加上乳头下方的足厥阴肝经,总共十一条经络汇聚于此,倪海厦比喻说这就像十一条马路交会在一起,只有一个红绿灯(心脏)在控制,所以乳房自然容易发生病变。一般而言,脾胃受盛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濡养乳房,肝通过经络对乳房藏血和疏泄。既有如此之多的经脉所过,必须要保持通畅,如果经络闭阻,气机不畅,冲任不得灌养乳络,乳房就会发育扁平、萎软,容易下垂,还会滋生乳腺腺体组织增生等不良变化。如果冲任之脉盛、脾胃功能也好,则乳房饱满,乳汁又多又浓。把乳房的问题解决好了,月经问题就调整好了。所以,调月经就是调奶水,这也是中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思维方式。同样的道理,把月经调理好了,乳房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心脏是个强壮的、不知疲倦的、努力工作的肌肉泵。而当它受到损伤呢?首先就会出现心力不足,心力不足,心脏就只有先去管那些重要的部门,比如大脑啦什么的,而照顾不到的乳房,就会因为乳水无法完全地下达子宫,只有一直残留在乳房里,而其中有一部分本该在生理期就排出去的,但现在都留在了乳房里,这个月留一点,下个月又留一点,结果会是什么呢?就跟食物堆久了就会霉变生毒似的,这过多的奶水就开始在乳房里坏死。
  
  
  乳房有十一条经络通过,所以很容易受堵。乳房的内侧与肾经有关,乳头及乳晕与胃经和肝经有关,外侧与肝经、胆经、心包经有关。这些经络的工作分工是很明确的,肾经将先天与后天所得之精气灌养乳房,脾胃受水谷精微化生之气血濡养乳房。肝经、胆经起藏血和疏泄作用。各条经络的气血充足,是乳房保养的根本。所以,乳房不健康你就要具体判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会是哪一条经络的问题,而当淤堵到一定程度,产生了疼痛,就可以根据疼痛部位来判断是哪条经络的问题。
  
  乳房容易淤堵,淤堵又分急性淤堵和慢性淤堵,急性的多见于处于哺乳期的母亲,慢性淤堵是常见的乳腺增生。淤堵总是会不断增加的,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发生乳腺痛,如果继续发展就是乳腺癌。一般所说的癌为什么难治?就是因为它是一种经络上的淤堵,比堵着血管和神经更恶化了。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治癌就可以先从经络上去考虑,不要去看囊肿或瘤子一类的结果,那就是经络阻塞而结出的果子,果子可以去掉,但它一定还会长出来,要彻底治疗就只有将培育出果子的经络环境给疏通了。这才是治本。
  
  淤堵的问题可以这样来想,它为什么会淤堵?也许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阳气不足,温度出了问题,所谓气血瘀滞,所以,要治疗,要预防,都可以从温度上去考虑。一般的外治法都是可以导入热量的,泡脚、热敷、刮痧、推拿,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在与乳房有直接关系的经络中,肾经是不能疏泄的,要以补为主,其它的经络都可以用按摩及刮痧方式来疏泄淤堵。如果自己明显感觉到乳房胀痛,摸着有硬块,可以蒸一条热毛巾,热敷几次,同时在脚背上的乳腺反射区往上推300下。如果胀痛缓解,硬块变软,就是有效了。如果没有效果,有可能是身体不是大寒,而是内热大,只要看看舌质,如果是发红,就是热大,则只能用寒性的仙人掌、芦荟、蒲公英等捣烂后冷敷,一天多换几次,也许就好了。一般来说,病痛的初期,这些方法总是有效的。如果方便的话,也可以用背部的刮痧或走罐的手法,彻底出痧试试。总之,不要怕麻烦,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治好。
  
  
  乳腺癌作为一种可怕的疾病,在中国大城市女性肿瘤中的排名已经位居第一,显然,这个比例还会一直呈上升趋势。乳癌很可怕,病变不说,吓都能吓死,所以,必须要知道所有可能导致乳癌的潜在因素,提早预防,别的办法都不是万无一失的。要预防乳腺癌,或者,不论什么癌不癌的,女性都要注意自己的情志病,调适好自己的七情,强调这一点,或者主动承认女性就是情绪动物,再怎么翻来覆去地说也不过分。做一个快乐的人,不生气,不害怕,不恐惧,不忧伤,就没有乳癌的发生。即使有了乳房的病变,也会慢慢转好,因为你调动了你的心力,说通俗点就是求生的本能。除了情志这个内因,乳腺癌的发生还跟很多现代生活方式和习惯密切相关,所以,怎么调整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成了预防乳腺癌的重要方法。
  
  
  从中医的角度看,情绪变化首先引起肝郁化火,导致冲任二脉失固,迫血妄行,于是,月经就提前。情绪变化也可以引起气机郁阻,气郁则血滞,造成月经错后。如果是抑郁、愤怒,就会引起肝气逆乱,导致血海蓄溢失常,月经的周期就混乱失序。如果是情绪变化引起血滞,致使冲任二脉闭塞,于是造成闭经。当然,最普遍的都是情志不舒引起肝气郁结,气机壅滞,气滞使得血亦滞,造成痛经。如果要教给中医来调理月经,主要就是调理肝肾功能,尤其是以调理心肝气郁为主,所以治疗重点就是以调肝为主,再佐以化痰、化瘀、利湿的药物。常用的方剂就是逍遥散、加味逍遥散(就是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加了丹皮和栀子两味凉血去火的中药)、乌鸡白凤丸等等。由于就是这么个道理,你也可以试着在月经来潮前以玫瑰花、佛手片、合欢花、紫苏叶、桑叶等中药泡茶来喝,这几味药对一直烦躁难安的人也很有帮助;若经前青春痘直冒不停,则可以以凉血消疮饮(桑叶、石膏、牡丹皮、生地、赤芍、黄芩、菊花、甘草)来治疗。
  
  跟养阳说法一脉相承的是,经期最日常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保暖,冬天不用说,夏天尤需要注意,因为夏天阳气外散,体内一派寒凉,加之月经期间身体更容易虚弱,所以尤其需要保暖。经期前后坚决不能吃凉的,什么冰啤酒,冷淡杯,必须远离,更不能吹风扇空调,要安安静静地休息,游戏夜店一类的夜生活要禁绝。
  
  
  以下是一些月经期间的小注意事项:
  
  一、冬天时备些红茶、红糖、红枣、桂圆、黄芪、枸杞、玫瑰花,可自己做些红糖生姜水、黄芪枸杞茶、桂圆红枣茶、玫瑰花茶,也可喝点温热的黄酒,生理期间一般都想吃点巧克力、蛋糕,没有关系,因为生理期间吃甜食比较不容易发胖,还可以帮助污血代谢。
  
  二、主食以清淡为主,应多吃些润肠通便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花生仁、核桃仁,芝麻仁及莴苣油、蜂蜜等,月经后期需要多补充含蛋白及铁钾钠钙镁的食物,如肉、动物肝、蛋、奶等。另外,红豆汤、桂圆汤、八宝粥都是不错的日常选择,南方人喜欢的醪糟煮鸡蛋也很好。
  
  三、生理期期间尽量不要洗头。如果非洗不可,尽量在中午洗,洗完头一定要立即吹干。电吹风是离不了的,吹干头发特别注意吹后脖颈,从那里往下,风池、风府,几大风穴都容易把冷气和水湿带进体内。电吹风也有一些别的用途,比如肩膀酸痛,脖子僵直什么的,用电吹风吹一阵也能缓解。经期切忌盆浴,因为此时子宫口比较张开,较易受到污染,所以如果要洗澡最好用淋浴。
  
  四、准备一个暖水袋,经期时就随时捂住腹部,如果还伴有腰痛,也可以把暖水袋放置在后腰的位置热敷。同时,可以泡热水脚,增加血液循环。
  
  五、一定要把被窝弄暖和,早早地休息。同时也应多喝水,以帮助消化,使大便通畅。
  
  六、每天点按三阴交十分钟,三阴交是妇科的首选要穴,可以说是治妇科病的万灵丹,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该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多按揉,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可止血、能滋阴又可利湿,可根据个人不同自动调节。
  
  七、常备逍遥丸和加味逍遥丸。二者对70%以上的月经不调都能起到作用,对早期的乳腺增生也有良好防治作用。如果常常月经期间头晕乏力、腰酸腿疼,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因为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虚的,舌质红且苔薄,脉跳得快,并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盗汗自汗,头昏眼花,才算是对症;如是虚寒怕冷,可选用十全大补丸。
  
  八、特别推荐一款猪皮冻胶,猪皮1000克,黄酒250毫升,白糖250克。用文火将猪皮炖至汁液黏稠,撇去油,盛小盆中冷冻,再去上边大油,化开,加入白糖、黄酒即可。
  
  
  女性在月经前后的问题是,血行于下,气浮于上,而女性又是以肝为先天的,肝血不足,也就是阴不敛阳,所以不想睡,也睡不着。失眠,或顽固性失眠就是这样跟女性的生理周期连在一起的。女性独特的生理周期除了月经,还有怀孕、产子、哺乳,最后是更年期,哪一个阶段都可能失眠,都更加容易失眠。初潮开始,女性的荷尔蒙就起伏不定,伴随着铁的缺乏,就会影响睡眠。更多的女性则是在行经期间睡不好,总有乳房胀痛、痛经和头痛那些反应,影响睡眠没法避免。怀孕了,总有各种妊娠反应,恶心、反酸、呕吐、背痛、心痛、频繁上厕所,行动不便等等,这也会影响睡眠。产后,你得陪着一个小人成长,又哭又闹,半夜半夜地折腾,喂奶,换尿片,等等的,还是没有安稳觉,更年期或绝经期,更多的问题都跑出来,烦躁、紧张,本就睡不踏实,浅睡还伴有潮热和盗汗,哪里是个尽头?
  
  女性本身因为自己的生理变化就容易失眠,天生还很脆弱,又容易疲倦,环境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各种细微的思想变化、家庭问题,都会不断地造成体力和精神的双重透支,各种焦虑症,心律失常、心悸,甚至是偏头性状的头疼等,有时好不容易调整过来了,但过不了几天,又继续变回了入睡难,遇事不能入眠,心理疾病不能入眠,家庭琐事不能入眠,久而久之,身体体质持续下降,皮肤暗淡无光,粗糙,失去自然的弹性,产生水肿,色斑,内分泌全面失调。
  
  如果失眠,那么
  1、不喝刺激性的、生化类的饮料,咖啡、碳酸饮料统统别沾。
  2、晚饭学着少吃,甚至不吃。
  3、任何时候都别想抽烟,那只会使你变得更坏。
  4、也别喝酒,除非是温热的黄酒,实在想喝,就在午餐时喝点质量好点的红葡萄酒。
  5、白天少打瞌睡。即使小憩,最好别超过30分钟。
  6、不要服用西药,特别是头痛、伤风及鼻塞类含有咖啡因的药物。
  7、睡前烫脚,使周身温暖起来。
  8、双手搓热,叠压一处,沿胸部一直向下推,此为推腹,另有仙人揉腹法,稍稍复杂些。
  9、临睡前按摩头面部、颈后、肩背部等处,由上至下普遍性地轻轻按揉,有酸胀痛感的地方重点多揉,注意放松精神和呼吸。
  10、白天适度做点运动,出出微汗,使气血通畅些。
  11、睡前最好有一次高质量的性爱。
  如果这些都不济事,就得换用点稍稍麻烦的:
  1、鸡蛋连壳煮熟,蛋黄加油炒成老黄色,加水将油煮浮于水上,取油服之。
  2、半夜枕上嚼食艾叶二分。
  3、每饭后食半勺清鱼肝油。
  4、每日以海参一条,猪肉炖食。
  5、大枣、百合加莲子熬粥。
  6、试试针灸、耳针、拔罐等传统治疗失眠办法。
  7、睡前喝一杯酸枣仁水。
  8、睡前做一会儿站桩。
  如果这些还都不解决办法,那就只有试试精神疗法或心理疗法。
  1、不想睡觉就坚决不上床,只有想睡觉了才上床。
  2、一刻钟之内没有睡着,立刻下床,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看书或看烂电视,都不知道看的是什么还要看。
  3、试着把你脑袋里想个不停的东西写下来,一直没有睡意,就一直写。
  4、不管晚上睡得如何,早上都按时让闹钟叫醒自己,好像真的睡了一大觉似的。
  5、白天任何的困倦都要撑住,努力不困,把机会留给晚上。
  6、试试道家的一些功法,用意念在任督二脉上循行,越来越慢,越来越慢。如果越来越清醒,就起身找出特地预备的经络图,背全身的几百个穴位,也可以先把任脉和督脉的几十个穴位背下来,再试这套功法。
  如果还不管用,最好去找个地道的中医看看。
  
  
  失眠跟便秘是一对难友。失眠本身也会导致便秘,便秘呢?当然也会导致失眠。不用说,女性天生又比男子更容易便秘!仔细一想,这世上的痛苦真的就像是专为女性准备的。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便秘呢?这又是由于女性生理上的特点以及女性生活习惯造成的。
  
  女性天生就气不足,肝气不舒,肾阳不足,更容易冷,干燥,也就是本就比男性更容易便秘。便秘的危害是很大的,古代的好多名医都是因为悟到了怎么通宿便而"一通百通"的。当大肠有燥矢屯积,浊气必然反逆入肺,口臭就是这样发生的,皮肤也是这样变坏变粗糙的,所以,单从爱美上来说,女性也必须每天保持大便顺畅,靠吃通便剂或去定时清洗大肠只会越来越糟。必须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睡眠,吃健康食物,定时定量,再辅之以对症的中药才会根本改善。
  
  女性一生都得注意通便,尤其到了更年期之后,更须每天有大便。不说别的,就看看精神病患者,就从他们几乎百分之百的皆有严重的便秘,我们就知道大便不通,大便的沼气就会直冲入脑,这太可怕了。更年期后与切除子宫卵巢的妇女们尤须注意,女性进入停经后,双乳是照样会分泌奶水,又因为没了月经这个通道,惟一出口就是大肠了,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便就成为排除奶水的不二管道,值此之时,中医只需把此妇女的便秘治好,再给病人吃经方中的温经汤来帮助妇女渡过这更年期就没事了。这是倪海厦医师的经验之谈。
  
  
  有些生活习惯很好的女性,既不抽烟,也不闻厨房里的油烟,好端端地却得了肺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跟便秘有极大关系。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管大便的大肠的问题也就是肺的问题。来看它们是怎么互相影响的:肺主肃降,吸入空气进入肺时,横膈膜也跟着下降,此时会给肝脏一个挤压,迫使肝脏排出血液进入大肠周围。大肠和小肠是另一对关系,小肠受热后才可消化食物,残渣及水才能进入位于小肠上方的大肠。小肠怎么受热呢?原来,就在肺吸气挤压横膈膜那一下,产生了一个推进力,使得心脏移热于小肠,热就送出来了,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嘛,是又一对儿关系。当大肠中的水受小肠之热,产生气化,蒸汽再返回入肺,肺热又继续传导一圈,回到大肠时,大便就成形并能滋润地排出来了。问题会出在哪里呢?主要在脾脏,当女性常常因各种原因伤了脾,主要是思伤脾,脾主的津液就出问题,脾主的腹部也就有问题,直接影响的就是小肠的吸收,进而影响大便。因为没有推动力,没有津液,大便就干燥,于是便秘。另外,当肾功能不好时,或受到什么惊吓,肾气不足,因肾司二便不利,也会导致便秘。或者,当子宫积水过多,造成大肠受到挤压,也会产生便秘。总结起来,便秘与肺、脾、肝、肾、心五脏都有关,所以,这不可能是小问题,跟五脏都有关,就是说有可能将五脏间的关系全都影响个遍,脏腑不调,燥矢累积,最终产生的沼气不但会影响新陈代谢而引发癌症,而且可能上冲大脑,引起中风或是偏瘫。所以要彻底地调理便秘,就要理顺五脏间的关系。至于从哪里入手,视个人情况而定。
  
  
  
  自己能动手治好便秘
  
  1、安神,早起,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两手交叠按在丹田处,闭上双眼,两个脚尖向前伸直,脚外侧平行,挺胸收腹,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轻轻地、徐徐地吸,缓缓地呼,吸气、呼气交替,心里非常平静。按照中医男八女七的原理,女性做七分钟,男子八分钟。
  
  2、按摩,方法灵活多样,可将两手搓热,两手掌相叠,以脐为中心,在中腹、下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摩动,先逆时针36圈,再顺时针36圈,直到腹内有热感为宜。然后是点按穴位,以食指或中指点揉中脘、天枢、气海,每穴1分钟。拇指按揉支沟穴,以有酸胀感为宜,然后用后掌根从上到下擦腹直肌。做完前边,再用手掌根由上到下擦腰部和骶部,直到发热。如果嫌麻烦,就用搓热的双手直接叠加在一起,从胸部往下推腹即可。
  
  也可试试刮痧,重刮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支沟经穴部位,阳虚可加肾腧、命门、关元;气虚可加气海、中脘等等,也可加按曲池、合谷等穴位。
  
  或者灸,自制的灸盒,点燃后,热气还没有下行,又为了不造成浪费,就把脚踩在上边,灸涌泉穴,到热气差不多下行了,就灸足三里,以及神阙的上下左右。
  
  
  便秘食疗方
  
  1、紫菜汤:紫菜10克,香油2小勺,酱油、味精适量,每晚饭前半小时开水冲泡,温服。
  2、黄芪玉竹兔肉汤:黄芪、玉竹各30克,兔肉500克,加水调味煲熟后服用。适用于排便无力,便后疲乏,汗出气短者。
  3、雪耳大枣汤:雪耳10克,大枣15枚,冰糖适量,隔水炖1小时后服食。适用于便结难解,头晕心悸,面色黄苍白者。
  4、无花果蜜糖粥:将大米50克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待粥沸后放入无花果30克即成。喝粥时调入蜂蜜。
  5、麻油拌菠菜:用新鲜菠菜250克,食盐、麻油少许。做法是将菠菜洗净,待锅中水煮沸,放入食盐,再把菠菜放入沸水中烫约3分钟取出,加入麻油拌匀即成。
  6、百合汤:百合50克加水煮至熟透,加蜂蜜适量服食。适用于便结如羊粪,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者。
  7、首乌红枣粥:首乌20~30克,大米60克,红枣10枚,冰糖适量。首乌先煎,再加大米、红枣煮粥,适合于血虚便秘。
  8、苁蓉羊肉粥:肉苁蓉15克,羊肉60克,大米100克。先将肉苁蓉和羊肉用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米煮粥,调味服食,适用于阳虚便秘。
  9、五仁粥:取桃仁8克去皮尖,炒熟,加芝麻仁、松子仁、胡桃仁、甜杏仁各8克,混合加到100克洗净的粳米中共煮为粥,粥熟后加适量白糖搅匀调味。此方源于《千家食疗妙方》,温热饮食,可作早晚餐,具有润肠通便、养胃化瘀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习惯性便秘患者。
  10、苦瓜汁:苦瓜150克切粒,搅拌成汁,加蜂蜜调服,适合肠燥便秘。但苦瓜苦寒,不宜连续服用。
  11、胡桃核:胡桃核5个,每晚睡前嚼碎,温水送服。适用于大便干结,喜温畏冷,小便清长。
  
  另外,注意减少脂肪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粗纤维较多的食物。蜂蜜、芝麻、大枣等食物,不仅有滋补、美容的功能,还能起到润肠通便作用。如需服用润肠药物,可以蕃泻叶3~5克代茶饮用,但不能长时间服用,或用胖大海2~3枚浸泡后加糖少许饮用。
  
  
  
  
  +++++++++++++++++++++++++++++++++++
  
  
  
  脊椎的每一节骨头都有神经传递到相应的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其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还有贯穿后背的脊髓,以及脊椎两旁发出的许多成对的神经,它们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之中。
  
  我们肚脐正后方的地方叫命门,命门的形态及位置有多种说法,《难经》说它是"肾间动气"的地方,"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又说:"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性以系胞,其气与肾通。"命门之气与肾紧紧相连,肾中内寓的肾阴即是命门之水,肾中内寓的肾阳即是命门之火。
  
  我们从小孩来开始观察,小孩后腰眼儿位置有俩大酒窝儿,那就是命门,或说右边的就是命门。命门的原始含义为分裂之门,孩子从母亲身体当中继承下来的肾气,随着孩子自己的长成,这股肾气会越来越少,只有依靠后天吸进来的氧气,与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肾气结合,形成自己的营气。这个地方就这么重要,但是,我们长大了,我们歪来倒去地坐靠在那里,这个地方就只能摸着骨头,也就是说,命门不见了。只有我们身体挺直了,这个地方才又能摸得着。最好的情况下,这个地方应摸着很软,很松,要富有弹性,至少不能摸得见骨头才好。命门要太紧了,就容易导致心脏的超负荷并缺氧,然后这地方就更紧了。所以,古人身板挺直地坐着,就是因为这样容易松开命门,就是在讲保护命门。
  
  古人端坐着时,一定也比我们今天的人安静,他们的很多生活方式都是安静的,艺术都是用来安静的。他们似乎天生都有很多静功。当他们这样持守,静静地坐着或躺着时,身体一定是很放松的。放松的身体可没有闲着,此时,身体那里虚弱,血循环就会自动地去补充那里。道家、儒家、佛教,没有不讲放下的,有没有学问不重要,重要的是放下这个念头,这个态度。只要放下,就是利于静坐,利于休息。一旦静坐或休息,此时,你身体什么地方虚,身体就会自动地去调补。放松就是这样一种心法,一种像瑜伽的呼吸。要反复体会才能得着其中的妙处。
  
  没事时可以先这样试试:面墙半蹲站,用胸口尽量去靠墙,就这个姿势,多保持一会,既松了命门又能补肾。这是因为你的命门窝进去了,感觉安全了,就能放松了,而同时你的脚在用力,气血都往下走,肾当然就好补了。
  
  养生特别讲姿势,只有姿势正了,你的每个骨头才能在对的位置上。另一个要领是心情放松,这样每根神经才都在最低能量的状态。放松下来,我们就可以来慢慢地看看我们的脊椎了。
  
  脊椎是人的中轴骨骼,由7节颈椎骨、12节胸骨、5节腰椎骨和一个掌形的荐骨与尾骨联合组成,一共24块骨头,上接头骨,下连盘骨,上段与两侧肩胛骨相连,中段与两旁的肋骨相接,肩胛骨又连接上肢骨,盘骨更与下肢骨相合,所以说,脊椎骨是人体骨骼的中心,对上下左右均有衔接组合的作用。十分奇特的是,这24块骨头中的每一块,都有6个关节,可以向6个方向旋转,用数学的排列组合方式一计算,就可以知道会有上亿种不同数字转动的排列组合,这就是我们脊椎的"活动"能力,或者说,它本身因为可以向不同方向旋转,所以,类似推拿按摩的方式是不会对脊椎形成伤害的。
  
  整条脊椎因形如木柱,故亦称脊柱,或称龙骨。每一椎骨间的"椎间盘"为纤维质软骨,为相邻两椎间的"缓冲地带",可以吸收脊椎运动时所发生的冲力。脊柱的中间呈管状,为脊椎神经的通道。脊椎神经经由脊髓管内发出,共31对,上通大脑,下接全身,人体的任何一部分均有分支线与之连络,把大脑所发出的讯息,经由这24节脊骨的神经传递到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
  
  这样一看,脊椎就不仅是个支持躯干的骨架了,它结构神奇,精巧无比,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支柱,有保护神经的作用,人体一切活动都是靠与脊椎有密切连带关系的神经系统来指挥。我们常把脊椎又称作脊背、脊梁,比作是力量和希望的象征,可见它有多么重要。脊椎到我们差不多20岁左右,就停止发育了,30岁左右开始退变,因椎骨排列不齐而引发的脊椎病多达上百种: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血压异常、手麻、颈痛、腰背痛,椎间盘突出、心律失常、胸痛、胸闷、呼吸不畅、心律失常、早搏、麻木、胃脘胀痛、月经不调、痛经及性功能减退等等。此外,脊椎错位还会引起精神病变:失眠、健忘、眩晕、焦虑不安、忧郁、精神不振及乏力等。
  
  传统医学将脊椎称为督脉。但实际上它们所指的范围还是有差异的。督脉督率周身阳气,与五脏六腑相通,确保人体健康,抵御病邪侵入,是真正的"决生死,处百病",庄子就说沿顺督脉这条命脉,可以贻养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涵养精神,可以享尽天年。庄子其实是很懂养生的大家,没有这个基础,他是不会那么推崇"逍遥"的。督脉的功能以脏腑为基础。《黄帝内经》说它与肝脉"会于巅",得肝气以为用,肝藏血而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又有"贯脊属肾"的说法,与肾相通,而得肾中命火温养;又说"上贯心入喉",与心相通,总之,身体前阴后阳,督脉在背而主一身之阳,又得相火、命火、君火之助,故称"阳脉之海"。《黄帝内经》中说要是女性督脉生病,就会导致不孕,所以对女性而言更加重要。
  
  很多人都没法具体了解现代病--跟背部有关的病变--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又是怎么发展的,就简单地说是脑力劳动消耗的结果。其实不尽然,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对脑力劳动者来说,主要是伏案工作,上体前倾,背部紧张到一定程度,就压迫了督脉,这才是重点。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久而久之,阳气虚掉,整个脊柱弯曲,人的精神也就没了。所以,人体的精神并不全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就好比近视,眼睛也要靠阳气来温煦,缺少阳气温煦,又过度使用,眼睛当然就容易近视了。在道家一派来说,也很重视督脉,其中对后溪穴特别关注。
  
  
  -----------------------------------
  
  在人体后背正中的督脉旁,也就是中间脊椎骨旁约一点五寸到三寸的位置,就是膀胱经在背部的主要区域。膀胱经当然是一条大的经络,其循行走向是从头到足,起始于睛明穴,止于足小趾尖的至阴穴,循行过头部、颈、背部、腿足部,其左右对称的穴位共有134个。膀胱经最大的功效是它的排毒功能,膀胱经在后背主要的穴位叫俞穴,俞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俞全是五脏六腑和体表之间的通道,五脏六腑的毒素都可以通过这些俞穴排出去,最关键的是,从这里排毒就是最直接的排放。不但是排毒通道,一个人的病之轻重深浅,有经验的都可从这条经上去判断,或者说,它既是病邪的入口,也是由内而生之邪的出口。每活一天,都在造出病毒,是因为你的身体好,病毒总是能送到这个位置。背部的刮痧、拔罐、按摩,都对膀胱经有巨大的好处,从肺俞开始,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记不住位置不要紧,因为你几乎可以挨次不间断地从上往下按摩,每按到一个痛点,那就是一个穴位。
  
  背部配合着呼吸,一松一紧地点按。身体有时会有很奇妙的共振现象,说不定,就这么个简单的动作,就把你局部的堵塞给打开了。
  
  ------------------------------------
  
  王教授在《气的乐章》中说,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区别是,只有人才生出了肩膀。经过肩膀的三条手阳经:大肠经、三焦经与小肠经,都是只有人才特有的。人体的这个独特的结构决定了肩膀是最难治的人体关节。就是因为人有了肩膀,才有了只有人才会有的病,因为没有肩膀的动物,胆经、膀胱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都不那么重要,但在人这里就重要了,最主要的是胆经,因为它会上到脑部,还有肝经,脑干到百会穴都是靠肝经来供血的,然后是耳朵周围的肾经,治疗时,这三条经就是重点。
  
  我们的肩膀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肌肉酸痛。肌肉疼痛多由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呢?肯定可以考虑的有这样一些因素:错误姿势加重了肌肉的负担,人体在感觉到压力的时候,血管会收缩,由此造成血流不畅,还有眼睛的负担对肩部肌肉的影响。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得更仔细些,天气未热,是否过早地把肩膀暴露在寒冷之中,睡觉的习惯姿势,长时间在电脑前坐着,很少往后扬扬身子,剧烈的肩部运动,等等,都可以造成肩膀的酸麻胀痛。
  
  人一紧张就会两肩绷紧,肩部紧张带来的就是脊椎紧张。这有点像本能。从按摩上来考虑,可以多推拿肩井穴,肩井穴位于脖子根部与肩头连接线的正中央,用手指压住肩井穴及天宗穴,肩上的血液循环会变佳,如果把人体看作一口井,肩井当然就是井口,先捏它就是先打开井盖,但最后还要把它关上。天宗穴位于肩胛骨正中央,以指触摸肩胛骨的中央的凹陷之处,有刺痛感的地方就是。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很多原因都可以导致,长期的坐姿和脖子的习惯动作不正,女性爱美,让颈椎受凉,风寒湿邪容易乘虚而入,骨刺的生长、韧带钙化、机体老化等等,都会导致颈椎问题。一般来说,颈椎病就是个长期慢性劳损,如果我们长期保持低头或角度不大的抬头姿势,就会破坏机体的平衡状态,使颈部肌肉过度疲劳,导致身体重力全部压在颈椎上,颈椎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体犹如一部复杂的机器,本就需要时常加以保养,女人更是这样,要是这种爱美的理念不深入细致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从睡眠、休息、饮食这些地方注意,并化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总就是在给自己造病。我自己就有好多不同风格与花色的丝巾,为的就是既美脖子,又不让它受风寒。
  
  颈椎病也还有一些隐性的发病原因,比如与受凉有关,与颈椎周遭的肌肉组织僵硬有关,与颈椎相连的经络的通畅有关,最关键的就是颈椎处的供血不足,才是造成颈椎病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供血不足,就可以说是身体内阳气不足,阳不足则身体内的寒湿重,则气血淤堵。颈椎出了问题,椎间盘持续受压,肌肉组织因而水肿,酸痛不已了,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休息,如果你了解病因无非就是不正确的姿势以及过度劳累造成的,那就真的要停下来专门休息,治疗上如果不太严重就找有经验的按摩师,通过按摩推拿、正骨,使萎缩的肌肉恢复气血运行,把粘连的组织和关节理顺。
  
  保养方面要注意如下一些细节:
  
  1、再不要为了风度而使颈椎受凉,即使是夏天,也要保持颈椎的温度。实在觉得颈椎温度低,就用双手搓热,轻柔而持续地来回摩擦颈部。
  2、自己多做按摩,我自己的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夹着颈椎从下往上捏提,捏到风池风府两穴位时点按几分钟。
  3、作为女性,可以练练瑜伽,用瑜伽的方式来使颈椎的软骨组织得到锻炼。
  4、自己设计一套颈椎保健操,不要把颈椎扭伤了,前边说过,背上的每根骨头都可以朝向6个方向自由转动,你可以全身不动,只让头部低头、抬头、左转、右转、前伸、后缩,或作顺、逆时针环绕动作。也可以趴在地上,以肚腹着地,双手和双脚使劲上抬。
  5、专门花时间研究一下自己的枕头,现在有很多有理疗功用的药枕,可以试试麦饭石的。或是去专门弄个药枕热敷。
  6、饮食上加强保养,颈椎为骨,肾主骨,所以,多补肾,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牛骨等都可以多吃。
  
  
  --------------------------
  
  颈椎以下是胸椎。胸膛在前,胸椎在后。两者当然有很大关联。因为胸椎下是腰椎,一般我们都不太会注意到胸椎,即使是胸椎出了故障,我们也多半会以为是腰椎的问题。胸椎病主要是错位,当然,后背的问题基本都要考虑错位。胸椎错位,较普遍引起的疾病是胸背痛、背颈肌肉绷紧,手部麻痹无力,不能提取重物,无法上举,严重者可能造成头痛、恶心、呕吐,胸闷,乃至内脏的胃痛、心脏不适、心律不正、心跳过速、眩晕等。
  
  更具体的影响,就是胸椎会影响到乳房,这是因为当女性斜着或趴着办公时,双乳处于挤压的支点上,常常受到桌缘的压迫,会阻碍乳腺内部的正常代谢,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乳房的闷胀刺痛,胸背的肌肉酸痛等症状,甚至影响肺部的呼吸功能。对于女性来说,乳房本来就使胸部的负担加重,如果姿势不正确,肺部受挤压,呼吸不畅,加上办公室里新鲜空气本来就少,所以更容易造成心慌、胸闷、憋气、大脑缺氧等症状。根据经验,只要是背后僵硬的,没有几个是身体好的,大都是整个身体素质都比较差,各种疾病缠身。从另一方面来看,几乎所有的癌症病患,到了中、晚期,背后都非常的僵硬。所以,脊背是这么的关键,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女性的腰痛,除了痛经,其实就是腰酸背痛的简称,腰与背,互相牵引,一个痛,另一个也会受到感染。人长时间坐在那里,坐久坐乏了,上身还可以摇一摇,但腰还要一直在那儿撑着,重量都在它那儿承受,气血肯定就不畅了,不通则痛,就是这个道理。
  
  腰部对应的重要脏器是肾俞和命门,那里边本该有火,有温暖,才能推动温煦全身,如果它太凉了,就连腰部都温暖不过来了,所以,早上醒来后躺在床上感到明显的腰酸背痛,你就要怀疑一下是否是肾的虚寒。如果你早起腰痛,还有双腿会麻木,那可能表明你全身的寒湿都已很重了。什么脊椎痛,无法翻身,都可以从这里去怀疑。当然,你还需要些稍微专业的知识,就是确认到底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如果身上总出虚汗,稍微一动就出汗,或者晚上盗汗,那就说明肾阴虚得很厉害了,这其实就是很多胖人都有的症状。痛、酸、麻、木,这是疾病的几个步骤,所以,当你一直腰痛,痛得直不起身,痛了很久,有一天,突然就不痛了,那就得注意是否是病得更深入了。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偏胖的人腰痛起来都是很厉害的,而且胖人腰痛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这照样可以从如下道理去怀疑,胖人多湿,脾不化水,所以气血淤堵,体内寒凉,外表虚热,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如何增加自己身体的温度,每晚泡脚是一个方法,忌一切寒凉之物是最低要求,要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每天的11 点到13点,也就是人体阳气最足的时候去搓心经,也是一个方法,但这些还都只是基础,更关键的是如何把肾阳补起来,要去多搓热肾俞或进行艾灸,或者是用后边将介绍到的强肾功。
  
  很多人都爱说累得直不起腰。长期腰不直,或是腰损,中医把这种病归为痹症,只要是腰痛、腿痛、臂痛,多由风寒湿痹引起,或致血瘀、气滞、痰湿凝滞。就是这么种症状,所以,治疗起来,无非就是调动人身的气化功能,使气血壮旺流行,即使是周身痹者、瘀者、滞者,也都能不治自愈。所以,古人治这种病就是培补元气。这也可以从反面来得到应证,只要是元气旺盛之人,基本上就不会得腰椎间盘突出。
  
  "腰背委中求",这说得很明白了,腰有问题,背有问题,腰肌劳损,腰酸了,你点按委中都会得到缓解。把膝盖弯曲,委中正好在膝盖头正对的中间,但这个穴位很深,按的时候要用些力才有效果。另外,委中穴还是膀胱经这条经上的排毒通道,古人经常在这个地方刺血,将里边的毒素释放出来。肾俞也是治疗腰痛的要穴。当你站立起身,胳膊肘垂下来肘尖这个位置,大概就是肾俞的位置,也就是腰酸肾虚时有明显反应的部位,这个部位一般用拔罐、点穴的方法较多一些。委中穴往下走,腿肚子边缘,一绷起来按着最紧的地方就是叫承山穴,意思是人身的重量像一座山一样都承受在这里,所以它可以治疗腰腿痛。如果有轻微的痔疮,经常揉揉这个地方,也有明显效果。其下是飞扬穴,慢性的腰肌劳损或慢性腰痛,多按摩一会一定有意外惊喜,因为这穴位意思就是通过按摩它,你就可以解除腰痛之苦,而得到神采飞扬。在外踝后侧的凹陷处,则是昆仑穴。这个穴位对女性很重要,因为除了治疗腰痛,常用手可以拨到里边的筋,还可以治疗便秘。外踝骨的边缘还有申脉穴,意思是全身紧绷,筋缩严重,按摩它就可以把筋脉伸开。此外,还有金门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急性腰腿痛、急性头痛的要穴。
  
  腰扭伤,以及疼痛在脊柱两侧时点揉后溪穴的效果最好,后溪穴位于手掌小指后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因为此穴可以直接通到督脉,又是属于八脉交汇,所以要常按此穴,以升人体肾阳之火。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特别是女性与老人,肾气易衰,体温偏低,升出肾阳之火,全身代谢也就好转了。这个穴位最为道家重视,此穴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
  
  ---------------------------
  
  女性的青春期一过,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骨质疏松,这是由现代生活方式和压力决定了的,骨头一"散架",就会出来各种酸痛,就只有强行止痛,可是,止痛片、退热药、消炎片,都可能引发肝衰竭,以及种种后遗症,一直到骨架再没法承受重量,人就自然弯曲了。这时怎么办呢?补钙?补钙一般都不起作用,吃进去多少,排出来多少。在中医看来,所谓钙的缺乏就从肾去补,肾主骨,骨质的生长和牢固主要是受肾功能的控制,因此补钙的核心在于补肾。有一个有名的肾阳虚症状食疗方叫枸杞地黄骨头汤:选猪或羊腔骨500克,枸杞20克,熟地黄15克,骨头清水洗干净后,加入适量姜片和少量酿醋文火一起炖熬,2~3小时后加调料即可食用。
  
  肾补起来了,钙就足了。钙足,有些驼背就自然会好转。年轻女性驼背不是因为骨骼定型,因为脊柱是一节一节活动的,不可能随便定型,之所以驼背是因为背上气机不畅,经脉阻滞,一旦这个气机通畅了,背自然就直起来了!平常的保养,女性之所以是女性,就在于女性一定要多吃胶质食物。猪皮、黑木耳、银耳,然后就是海参、鲍鱼,海里的绝大多数食物,都是对女性最好的食物。附带说一句,海里的食物都有抗肿瘤的功效。再者说,海里的龙骨、牡蛎、珍珠母、龙齿等介壳类的药,都具有潜阳作用,也就是能安神。这很有趣,海里的好东西是往下走,安神,安神的同时要醒脑,安神既然用了海里的,那醒脑一定就是陆地上的好东西,那是什么呢?人参、远志、三七,都有用,但最好的还是麝香。
  
  -----------------------------
  
  
  脊椎是这样一种生理结构,一节一节活动着的,它会前后左右地活动,当然就会弯曲,由于我们长期生活的习惯,压迫神经和长时间供血不足,就会产生病痛,这个多半为错位或淤堵的病痛又会对大脑产生持续性的不良刺激,久而久之,功能、神经、血液循环、内分泌系统都开始出现紊乱,并造出来诸多病理反应。
  
  后背的督脉统管人体的阳气,督脉受到寒邪、风湿等的阻塞就会感到疼,痛则不通,所以每天刚起床,人体经络还没有活动开时,总感觉很难受,但当白天活动一段时间,就会感到好一点,很多人就麻痹,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其实不过是因为中午阳气充足,驱走了一部分寒气,所以感觉上就好点了,但病因并没有消除。受邪是一回事,还有就是错位问题,你可以找专业正骨师来矫正,也可以自己试着小幅度地前后左右晃荡,每天坚持,然后是把按摩耳轮当作日课,用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按压和揉捏,感觉到发热了,再向外拉耳朵15~20 次。这是因为耳轮处主要是颈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部位的反射区。
  
  但说到底,最好的疏通经络的方法还是补肾火,一边在给身体增加热量,一边是去掉身体内的寒湿之邪。这又回到了扶阳的那个理念,通过养阳,来使体内保持阳光明媚,使各脏器愉快而高效地运转。体内温度高,就不会"结冰",也就是没有淤肿,湿气自然也就化开了,清洁而不凝滞的血液就会更加正常。只要血液正常,再睡好觉,神充气足,身体自然就会调好。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这样来思考问题,不是吃多少补的东西,不是要多么认真地锻炼,也不是要有什么万能特效药来保护,这些都是"外部"的东西,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好、最正确、最便利、最有效的"大药"都是出自人体自身,关键是我们要会一定的养生方法,去把一直潜藏在我们每个人体内的这些大药给找出来,激发出来。脊椎病了要养阳,而现在患有各种颈、肩、腰、腿痛的人非常多,这些人到夏天时不发作或症状相对缓解,一到冬天时就表现得厉害了。这是因为夏天气温高,血管相对扩张,血液循环通畅,冬天气温下降,原本经络不太通畅的部位出现淤阻,所以寒凉是导致颈、肩、腰、腿痛的重要诱因。
  
  人体所有软绵绵的组织与器官都是挂靠在骨骼系统上,骨骼系统的支架全在脊椎骨。要保护好这个支架,坐立时就要尽量使背部紧靠椅背,以使腰部肌肉得以放松和休息,睡觉则是硬板床更好。有人提倡游泳增强腰背肌力量,对颈椎病、颈肩痛、腰膝关节痛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游泳完了,一定要记得用略微粗糙的毛巾将全身擦一遍,擦到皮肤发红,以免水湿之气侵袭人体。
  
  
  脊椎有病要补肾,所以,首要的方子就是肾的食补。但如果错过了冬季当令的补肾,平时只能以平补、清补为主,不宜过食膏梁厚味峻补之品。
  
  1、葛根赤小豆粥:葛根15克,水煎去渣取汁,赤小豆20克,粳米30克,共煮粥服食,适用于颈项僵硬者;
  2、枸杞牛肉粥:黄牛肉切丁50克,糯米100克共煮粥,待粥将煮好时放入枸杞20克,再共煮成粥加调味后服食,适用于颈项不利、下肢痿软者。
  3、山药薏仁粥:山药20克,薏苡仁20克,粳米100克。急火煮开3分钟,文火煮2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适用于颈椎病眩晕型,口粘,头重目眩者。
  4、黑豆粥:黑豆50克,红枣30克,大米200克,红糖30克,黑豆、大米浸泡过夜,入开水锅内小火熬煮10~15分钟,再将红枣洗净、去核,加入粥中继续熬煮,待米烂豆熟粥将稠时,加入红糖稍煮片刻即可食用。此粥补脾益肾,活血壮骨,祛风止痛。
  5、火腿冬笋粥:热火腿肉50克,冬笋20克,水发香菇30克,青豆20克,香油25克,葱花与生姜末少许,肉汤1500克,糯米100克,煮粥,每日分多次服用。益气血,充精髓,益肾生津,健脾开胃壮筋骨。
  
  --------------------------------
  
  
  中医的概念里,肾主骨、主髓、主脑。肾气足,血脉上到颈椎、头部的血液供应就充足,气血两充,体内就温暖如春。在后背上也一样,气血足,没有阻滞粘连,后背就是松松软软的,像是孩子的背。孩子一般是没有颈椎病的。所以要反复强调肾阳这股人体的温煦之气,只要这股气足,背部就可以持续供血,背部就会一直是温暖的,背部就不会僵硬。这就说到中医的强肾法,或是心肾相交法,因为心肾一体,强肾的同时再多与心沟通,身体才有神明。
  
  心肾相交法最常用的是鸣天鼓,天鼓就是后脑勺。以手掌心的劳宫穴贴住耳孔(耳孔处就是听闻穴),把整个手搭在后脑勺上,食指在中指上,往下弹击,落在后脑壳上。弹几次再压紧,然后突然放松,到耳朵有一种特别清爽的感觉就很好了。
  
  第二种方法就是单独按摩听闻穴。掌心向后,然后用中指插进耳朵孔里,塞进去以后,手指在里面转180度,让掌心向前,然后让手指轻轻地在里边蠕动,等个二三十秒后,突然将手指向前外方猛地拔出来,能听见的响声越大越好。
  
  第三个心肾相交法叫手心搓脚心。脚底板有肾经的涌泉穴,以手上劳宫穴,交叉搓脚心,或者用手心拍打脚心。此法是把气往下引,把上面拥堵的虚火拽下来,这样上面就清爽了。
  
  第四种为外劳营补肾法。入睡前将双手放在两肾,也就是紧贴腰部仰卧,五至十分钟之后,便会出现热感,随即就传遍全身。如果再坚持一会,双手便会感到插入到肚腹之中,或许腰部,或者双腿还会出汗。出汗就最好了,这说明双掌的热量温煦两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来了。
  
  第五种方法我推荐的是武国忠大夫的瞬间强肾法。拳心虚空,贴在肾俞位置,膝关节屈曲上下抖动,双脚随着身体抖动轻微起踮,抖动时带动了全身的抖动,而双手虚空握拳只是贴在肾腧位置,是不动的,当身体抖动时,手自然就是在与身体摩擦了。一般两分钟就见效,感觉到肾俞处开始发热,然后,你就可以用双手捂住发热的肾俞,让它开始和手上的劳宫发生热传导。
  
  此外,还可以用掌心直接上下摩擦肾俞,直到发热。还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试试贴墙功,面墙而立,距离十公分,缓缓下蹲,但鼻子一直要贴在墙上。此法既为强肾,也为松命门,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很深的道理。
  
  最简单的补肾法就是站桩。早上起来,对着太阳,随意地静静地曲腿站住,双手在胸前虚拟着抱住太阳,全身放松下来。站桩时,你可以用意念把从红彤彤的太阳放入你的丹田部位。这么个简单的动作里,手掌的劳宫穴、脚掌的涌泉穴都被调动起来了,一个属于心经,一个属于肾经,是两大要穴。当然,这个站桩还要使胸部、腹部和背部充分放松,照顾的是任督二脉,基本上对全身都有好处了。
  
  另有一种"补肾操"也很实用而简便,做法是:先松松腰,轻轻旋转一下腰部,然后挺直腰板做下蹲动作,并将意念集中在腰部,也就是命门之所在,下蹲就是有效按摩命门并补肾。下蹲站起时,意念则集中于头顶的百会穴处,感觉自己的头上有一根线提拉着,长期这样做就会有一个挺拔的意念在。久而久之,人也就挺直了。
  
  王唯工教授推荐的松命门又补肾的方法是:面对墙半蹲站好,胸口尽量去靠墙,这样既补命门又补肾。
  
  不论哪种补肾功法,做一会儿口腔里就应该会有唾液产生,满口生津,千万不要把这些唾液吐掉,它太宝贵了,这是你的身体产生的"玉液",就让它在口腔里润上一润,再徐徐咽下去,同时体会到你是在用的玉液灌溉五脏六腑,一直滋润到丹田,这就叫"玉液还宫"--它既在生阳,同时也在补阴。
  
  最稳妥的养生方式就是照着身体的全息反射区或按摩,或是捏提,后颈脖肌肉,双耳,双手的里里外外,第二掌骨,双脚,都是人体的全息反射区,也就是说,你按摩这些部位就是在进行全身的调养,就是全息养生。
  
  
  +++++++++++++++++++++++++++++++++++
  
  
  女人最受肝的影响,总是情绪不畅,总想发怒,而女人病大都是由情志不舒而导致出的各种各样的淤堵、病变,所以,一定要从肝上去想办法。女性的生殖系统疾病,像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各种妇科肿瘤等,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肝的功能弱了,所以保肝护肝根本不是有肝病的人才应该关注的,它是咱女人最重要的事。
  
  女人都是那么容易生气,也许天生就多心高气傲,所以气老要往上走,如果积聚在头顶,就是各种头痛、偏头痛,失眠、抑郁,如果堵在胸部,最可能的后果就是乳腺癌。如果是偏执郁闷一类儿的,那气就往下走,又堵在下边,降不下去,那是什么病呢?子宫肌瘤一类的,准错不了。人体有上下,气有清浊,身体首先要自行把这个调整好,然后使清气上升,浊阴下降,可是,就是这么一股气儿,好多女性一生都顺不过来。
  中医的概念里,"心主神明",也就是君主之官。这个神指的是一个人的总体精神面貌,或是一个人总体状况的外部显现,我们看一个人有神无神就是这个意思,是一个概说,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么来的,就是看的这个神。所以,我们说某人有神无神其实就是说的这个人的心的功能。心所主的就是这个神。古人说神存则生,神去则亡。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张景岳的总结是:" 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能,莫不由之。"简单来看,心就是十二官的主宰,是人的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是从肉体到精神它全管了。所以,有些病会是心病,药石是无功的。而有些绝症病人通过精神调养又可以完全康复。
  
  心主神明,又是君主,它发出号令,首先依赖的是脾胃,脾胃好元气才能化源充足,才能资助心气心血,上通于脑。脾胃好,化生的气血,才能滋养肝血、肝阴,肝主魂,魂才有舍,不然就叫失魂。肝阴得到滋养,才能制约肝气,使肝阳不至亢奋而上扰神明。心肝就是这么一种关系,心管发号施令,肝要得滋养,又要有控制,以不给心找麻烦。这跟传统的男女关系是很吻合的。心是男人,肝是女人。女人也真的先天就属肝。心给肝带回了足够的食物,又要管那么多的部下,就不希望肝再来找麻烦。可是,肝是女的啊,女的事儿总是多,少说了一句我爱你都不行,于是,总就要跑到心那里去,这就是肝阳上亢,就是愤怒了。一愤怒,自己份内的事也就做不好,肝自己也就受伤了。
  
  肝本主生升之气,主谋虑,主藏血,主筋膜,主疏泄,还要解毒,这下好了,本来全身的血都归肝管,可是,肝气要往上去,血都藏不住,都被上行的肝气带走了,弄得自己的血都不够了,于是只有烦躁,只有经常发脾气。发脾气,从这一句话,你就又知道,肝出了问题,连带地又影响到了脾。人在大怒的时候,阳气向上涌,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半身,与身体其它部分就阻隔不通,久而久之,当然就会生出别的病来。愤怒的人还常常感到头昏眼花,站立不稳,就是因为肝之经脉通于巅顶,所以一怒就上头,一怒就使清阳之气不能上达于头,诸阳之会的头顶就空虚了,虚则眩晕。
  
  肝真的太像女人了,很小气,肝气不足,就没了刚强之性,人就容易恐惧胆怯,肝气太旺,又肝阳上亢,令人烦躁。肝的性格如此,所以,肝病最多最难治,什么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寒滞肝经,肝气犯胃、犯肺,肝气虚、肝阳虚,肝经湿热、肝气郁结,都是。所以,针对女人,有一本叫《笔花医镜》的书总结说:"妇女之症,审无外感内伤别症,唯有养血疏肝四字。用四物汤,逍遥散之类可以得其八九。"在具体的治疗上,要采用滋阴柔肝,或者是清肝热,把它调整平衡了。当然,还要考虑月经的情况,每次行经的时候血都往下走,血就是肝阴,肝阴不足了当然就容易怒,容易生气、郁闷,所以要滋阴柔肝。肝性喜条达,喜疏泄,这当然还像是女人,多安慰,多宽容,多原谅,即使你自己没错,也要参照家庭手册的第一条即"太太永远是对的"执行,哪怕是连哄带骗的都行。
  
  肝为"将军之官",天生刚猛,所以当肝脏郁结时,人就很快出现急躁、乱发无名火、头晕目眩、头痛脑胀、胸及两肋痛胀等症状。肝脏有火,就是内火,所以,只有不停地以冰冷的食物,去凉火败火,一凉一败,身体的阳气受损,再以虚火表现出来,各种平衡还被打破,情况就更糟了。肝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供血每年都以1%左右的速度递减。减到六十多岁的时候,肝脏的重量和体积不断变轻、变小,此时的功能自然都减弱了。所以,老年人就容易"耳顺",肝火也就自然比原来少了。肝火少了,也就是解毒和藏血的功能变小了,所以,影响到了胆汁的分泌,眼睛老化,筋脉失养,到肝血不足、血海空虚,月经就最终停止了。
  
  女性都必须要解决肝淤的问题,因为肝淤住了,所以,你老想发火,总是不愉快,头疼,眼睛还看不清东西。为什么总是有气想发呢?就因为肝内老有火,顺便也传导到了脾里,都有气儿。那就像一个罐头,只要里边稍微还有点气儿,你都把罐头打不开,你的身体就相当于这样一个闷罐头。自己闷在那里,像一个不想被打开的罐头那么强烈的自己保护,这自我保护也是自我伤害着。这还不算严重的,严重的淤积,就是气滞导致血瘀,就会导致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甲状腺腺体瘤,慢性咽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是由于肝郁引起的。
  
  
  人之七情,惟有怒是最厉害的,那些魂不守舍的人,还想将肝脏调养好起来,首先就要戒掉暴怒,就是要平静,要开心,要放下。其实,养生的一大秘诀就是不要发怒。肝是没法补的。只有化解肝淤才是解决之道。曲黎敏提供了二法,一为松带脉法,一为揉腹法。第一种方法是,左手放在肚脐,右手放在后腰,沿腰带一圈来回按摩36下。第二种为把手掌心贴在肚脐,也就是劳宫穴对神阙穴,逆时针揉完36次,再顺时针36次,逆时针为泻,顺时针为补。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是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男子相反。
  
  
  
  +++++++++++++++++++++++++++++++++++
  
  
  
  女人是水做的,天生要多食粥
  
  
  洋参银耳粥:养阴益肺,润肠止咳。做法:将银耳洗净,冷水发透,西洋参4~5片,粳米100克,加水适量,文火煎煮成粥,放冰糖调味食用。若为糖尿病患者,可加木糖醇调味,入面粉做成糊粥食用。
  
  人参核桃仁粥:温肺润肠,补气养血,固肾涩精。取核桃仁捣碎,加白参5克,粳米100克,煮粥,放糖调味食用。
  
  人参山药糊粥:扶正补虚,益气健脾滋肾。取白参30克,生山药500克,黄豆300克,磨粉后与500克面粉混合。每次取粉约100克和粳米30克,做成糊粥食用。
  
  人参干姜粥:温中散寒,健脾益胃。用红参15克,干姜30克(烘干),研末,食粥时调入人参干姜粉3克和糖适量,拌匀食用。
  
  双补粥:补虚益气,养血止血。红参5~6片加水反复煎煮,滤取浓汁,直至药物无味。以红参汁煎煮糯米100克为粥,粥熟后,放入阿胶15克,再煮三五沸,溶化后,加糖少许调味食用。
  
  参苓粥:健脾益气,利水消肿,延年抗衰老。红参15克,茯苓100克,研末。粳米煮粥,半熟时入药末3~5克,再加冰糖少许,煮至粥熟即成。早晚空腹食用。
  
  参苡粥:健脾,利水,抗癌,美容。白参50克研末。取粳米50克,薏苡仁30克,加水煎煮成粥,粥成后调入参粉2克、红糖适量调味,空腹食用。
  
  养阴粥:益气养阴,清肺开胃,止渴生津。荸荠100克,西洋参5~6片,粳米50克,加水适量,文火煎煮成稀粥,入冰糖调味食用。
  
  参枣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白参5~6片,大枣10枚,赤小豆30克,粳米50克,加水适量,浸泡2小时,以文火煎煮成粥,放入红糖少许调味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