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灯的冷彻oad3:中学生话题作文二十讲系列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3:09:19
  

第三节    细节描写

细微之处见精深

 

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西服上一粒纽扣的系与散,电话里挂断谁先谁后,就坐时谁左谁右,无不显示出一种风度与涵养。同样,记叙文文中的细节,稍加点染,亦能出彩,彰显精致之美。

首先,利用细节描写丰富主题思想。

鲁迅对细节有过这样的评说:“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如能根据主题需要对细节进行加工、提炼,则意蕴更为丰富。如《药》写人血馒头由鲜红变为乌黑,最后“焦皮里面窜出一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仅暗示了夏瑜从被害到被吃的过程,还隐寓着革命者的鲜血因群众的愚昧麻木而白流的深义。

再如《孔乙己》中酒店老板四次念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一语言细节不但写出了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低,还活画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其次,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成功的细节描写就像精彩的特写镜头一样,可起到放大、扩展的作用,能把

人物精神世界最为本质的部分揭示出来,凸现人物灵魂。如《后汉书苏武传》中多次写到苏武手持的“节杖”:

“持节送匈奴使”,“杖汉节牧羊”,“卧起操节,芦毛尽落”。

汉节,本是个平常事物,但经作者精心描绘,反复渲染,已经成了苏武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象征。

再如柳青《创业史》中写梁生宝付汤面钱的细节:

他打着饱嗝,取下棉袄口袋上的别针,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的纸,才取出那些七拼八凑地凑起来的人民币,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这里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无不显示出梁生宝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而且辅以“别针”、“红布小包”、“写过的纸”等细物,更能表现他的俭省、细心。

其他如语言细节,《故乡》中闰土的一声“老爷”叫出了他思想深处的等级观念;服饰细节,孔乙己的破长衫穿出了他的寒酸与清高;神态细节,刘和珍一脸的微笑笑出了她心底的善良与真诚。

再次,借助细节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众所周知,公安人员破案时连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因为从这些细节身上顺藤摸瓜往往能取得重大的突破。只要你投掷得当,小石子也能激起千层浪。如《陈奂生上城》“感冒”这一细节就是作者精心构建。试想,陈不患感冒就难以巧遇吴书记,遇不上吴书记又怎能住进一夜五元的高级房间,住不上高级房间陈又怎会有一系列无聊作贱的精彩表演,他又怎会回去对村人炫耀?纵观全文,“感冒”这一细节把躺在车站长椅上的陈奂生顺理成章地送进了高级房间,它不仅展现了人物的个性,而且使故事情节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乃至改变了人物命运。

当然,细节也不可随意添加。它需要认真挖掘,精心设计,方能出彩。

借鉴实例:

争论

靖江市城南中学初三(2)班 钟文彬

他有时真的很激动、很冲动。[重复,删去‘‘很激动”。]刚才就是这样。

    当他做到与别人都不同的答案时,[与上文“刚才”脱节,可改为“他做的答案与别人都不同”。]他先有些疑感:怎么搞的? 认认真真、仔仔细细[此处叠词不避重复,不但突出“疑惑:;且能反映检查过程]检查一遍过后,他更疑惑[改为“迷惑”]了!没有哪儿不对劲啊![改为“?”,有疑问之态。]

    又经过一阵深思熟虑之后,[改为“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疑惑中便多了一丝失望,他只好向别人借题目过来看一看。[可改为“他只好向别人‘借’答案了。”]

    忽然,他充满疑惑的脸上[改为“疑虑的眼中”]折射出一线亮光。因为[删去]他发现别人一个致命的、不易察觉的错误。他似乎有些兴奋,手抖了—抖,用力捏了捏笔杆。[第一次写“笔杆”,没有任何修饰,使我们只感到他的”兴奋”]    顷刻间,激动充溢到他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激起了他汹涌澎湃的心潮。

    不一会儿,他便与大伙争执起来。他死死咬定他们是错的,而大伙则谁也不服气。于是,教室里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战斗。[“战斗”二字加引号。]

    毕竟寡不敌众,尽管他争得面红耳赤,说得唾沫横飞,[删去,“争”已涵盖“说”。]还是 [应为“但还是”]被众人的吵嚷声给[删]吞没了,掩埋了。[删]

    恰在此刻老师来了。教室里一下子镇定[应改为“安静”]下来。紧张时刻到了。

    他依旧很激动,手颤了颤,又捏了捏光滑的笔杆。[笔杆变“光滑”,细节描写,符合当时胜负难论的心情。]

    老师开始讲解了,他敏锐地听着,一字一顿都清楚地听着,[可改为“老师的一字一顿都撞击着他那敏感的神经”。]他越听越激动;越听越紧张,[真切,符合当时的复杂心态。]手指不停抖击着桌子。[可改为“也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

    老师讲到现在的跟他想的一模一样。[有方言成分,改为“老师现在讲的正跟他想的一模一样”。]他胀红了的脸更大了。[能将自己融入文中,否则,不会产生如此切身感受。]忽然,激动不已的他对大伙开始来[改为“进行”]压倒式的攻击:“你们一定是错的!”

    谁肯服气呢!于是争执又一次爆发,一时情急的他竟大声嚷了起来;“我说我做得对就一定对!”   

    顿时,竟无人说话了,仿佛一下子沉浸入了深渊。[改为“他感到仿佛一下子跌入了万丈深渊。”]他这才发现[改为“发觉”]自己过火了点,连忙低了一低红红的脸,[可改为“不禁垂下了头,好像蔫了的花朵”。]将羞愧之色埋了起来。[可改为“随即将羞愧之色掩埋起来”。此刻心情复杂,既有羞愧,又有悔意,还有掩饰之情。一个“垂”头动作,穷形尽相。]再次握紧了湿润了的笔杆。[笔杆“湿润”,情态逼真。不但暗示手心出汗,又能写出复杂心态,有说不尽之味。]  

    最后,老师终于证实了他的结果。兴奋不已的他抬起头,忽然发现大家用一种异样的目光打量着他,他那句已经滑到嘴边的“怎么样”也早巳随着口水咽了回去。

    他再次红了脸,[改为“他的脸又一次红了”。]他握了握硬直[改为“僵直”,更使人想见当时的场景]的笔杆,[第四次写笔杆,笔杆之上传达出失落之意]不再说什么。

    [评点]争论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争论本身。作者以“他”虽胜犹辱的争论结果揭示了这一道理。争论一波三折,他的心潮更是波澜迭起,作者的心理描绘更是精彩纷呈:有独白式,如“你们一定是措的”;有的融入动作描写,如“手抖了一抖”;有的与神态描写相结合,如“他充满疑惑的眼中折射出一线亮光”;有的借助细节描写作暗示。文章四次写到“笔杆”,笔杆由“光滑”变为“湿润”直到“僵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物心理世界的曲线图。   

课堂训练:

有一句谚语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包含着人类摆脱不了的幼稚与局限:我们常常深陷泥潭而不觉,我们常常守着幸福而不知,我们常常望着世界而不明就里,我们常常疲于奔波而迷失自己。或许,你也有清醒的时候;或许,你就是一个聪明的“上帝”。

请以“生活的提醒”为话题,自拟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例文参考:

用爱去听

王秀玲

四年前,我随在北京当兵的丈夫进京。找工作历经周折,不得已,放弃了原来的教师职业,做了邮局营业员。

由原来的“指点众生”变为了每天被“众生”指点,一时之间很难适应。心理的失衡,身体的劳累,使我对工作产生了极度的厌烦。顾客讲话南腔北调,没完没了的业务咨询,在我听来都是刺耳的噪音。带着情绪工作,总觉得用户很挑剔,与用户的争吵时有发生,被领导批评、扣发奖金也是司空见惯。于是,每天带着一团怨气回家的我,不是哀叹命运不济,就是指责丈夫无能。

那段时间,我的工作、生活一团糟。直到看了《用爱去听》,一切才得以改变。《用爱去听》是一篇短文,讲述的是一位作家对邻居训练拣来的残疾弃儿说话的观感。为了训练孩子发声,邻居每天早上都让孩子站在阳台上大声说话。咿咿呀呀含混不清的声音,在常人听来是难以忍受的噪声,但作家却觉得很美妙、很和谐。作家说,他不是用耳朵在听,而是用爱在听——咿呀声中他听出了母亲的深情、孩子的希望。

〈〈用爱去听〉〉给了我强烈的震撼。我意识到,用爱去听,这世间许多声音,都可能是美妙的音乐!我决定试一试,用爱去听。

说也奇怪,调整心态试着用爱去听时,一切真的改变了。

当四川民工用浓重的家乡话说买“信花、邮壳”时,我能破译出他要的是信封、邮票;当久居海外的老人含混不清地说‘嗨歪”时,我能立刻想到他要的是寄往海外的航空信封;当爱人从西沙飞行回来把岛上官兵积存了半年的信让我代发时,我不再感到这是额外的负担,反而感到这是一种荣幸;当东北小妹说“这口袋咋绞上”时,我不再笑她老土,反而听出了质朴和纯真。

用爱去听,改变了我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的改变,又使我获得了顾客的好评;而顾客的好评,则使我对顾客有了更诚挚的爱心。如此良性循环的结果是;我被评为管局先进党员,今年又被评为服务标兵。

“上帝给了我们耳朵,是提醒我们能听到世间所有纷杂的声音;人类给了自己爱心,是提醒我们将所有纷杂的声音,转换成美妙的音乐。”只要我们用爱去听,我们就可以慰藉自己,愉悦他人。

                                                             (《演讲与口才》)

点评:一篇文章竟然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看似不可思议,实际上心态的转变并不难,关键是看你是否能用爱去听。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对你微笑。本文的细节描写并不是躲藏在某个角落,而是以排比的句式独立成段,较为醒目。不仅写出了“我”转变心态之后的快意,而且真实再现了生活原本就是这般琐碎、细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