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剑士70ss:教育的智慧与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6:17:51



文/楚行客 

 

    这次的稿子也许太长了,但这是我从教20多年的心血之结晶,希望能够给广大家长一点启发和帮助.

    目   录

    第一辑  无声的语言  无穷的魅力
    1、身体就是一种语言
    2、态度的调节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
    3、精神与激情,是最有感染力的身体语言
    4、个性化的“缺点”,能给学生以亲近感和安全感
    5、微笑就是无言的肯定
    6、乐于倾听,会给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
    7、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8、触摸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9、在孩子心目中确立你的威信
    10、魅力比信息本身更能改变人的态度和意识
    第二辑  巧妙地利用环境条件
    11、小道具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12、种养动植物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13、教师的穿着不可不讲究
    14、教育时间的安排与选择大有学问
    15、灯光、音响的布置与安排
    16、办公桌、讲桌和学生课桌的尺寸与摆设
    17、谈心的环境要精心选择
    18、多媒体、多渠道与学生对话
    第三辑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19、披沙拣金,你会发现学生巨大的潜力
    20、角色同化的奇妙作用
    21、禁而止之不如疏而导之
    22、人在困境中,容易干傻事
    23、人在困境中,容易产生幻想
    24、排除学生心中的不安
    25、游戏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良方
    26、表面的顺从,可能隐藏着逃避责任的心理
    27、站在学生背后评价,效果更佳
    28、主动遗忘的心理情节
    第四辑  研究学生的行为,寻找教育的良方
    29、缺乏自信的行为分析
    30、隐含于谎言中的教育契机
    31、从追星与赶时髦谈起
    32、模仿,总在有意无意间悄悄地进行
    33、由孩子越大越傻所想到的
    34、渠灌、喷灌与微灌
    35、群集行为的隐患
    36、有效地利用外来压力
    37、关注效应浅析
    第五辑  营造民主气氛  培养责任意识
    38、贵在参与,切忌代庖
    39、学会倾听,乐于肯定
    40、商量的语气其实更具魅力
    41、行为的意识化效果
    42、恐吓的局限与负面影响
    43、用动作巩固意识
    44、把责任“还”给孩子


    第一辑  无声的语言 无穷的魅力

    态度也能说话,如同你的嘴巴一样。这里的态度指的是人的举止神情。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言行举止和神情往往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一个高明的演员。而事实上是,教师们并不是演员,我们怎么才能做得到那么出色呢?其实并不难。试想想,你去参加同事亲友的婚礼时,你总是看到一张张喜庆的笑脸,而若是在丧葬的场合,大家又都变得神情肃穆,甚至连声音和语调都与当时的场合协调一致。环境变了,言行、举止、神态也就变了。只要你用心地有意识地去做,角色就能轻松而又恰当地转换过来。
    1、身体就是一种语言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并不是靠说话。谁都知道,举止、表情在沟通中占了很大的分量。也就是说,人除了对方的语言之外,对方的身体所发出的讯号,也能无意识地接受,并作为判断的基准。这种身体的讯号,我们称之为身体语言。
    陈佩斯和朱时茂是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电影演员。而且这两位演员都属于本色演员一类。朱时茂善演严肃的正面角色,即我们所说的主角,陈佩斯由于长相滑稽,常演反面人物,在电影中总是当配角。两人在春节晚会上曾以《主角与配角》为题,表演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小品。结果是:陈佩斯不论怎么打扮总是个反面角色,而朱时茂呢?即便换上“汉奸”的行头,给人的感觉就是“地下党员”的形象。这就是身体语言的魅力。当然,这里指的是舞台表演,生活中的陈佩斯并不至于被人认为是“坏”人。
    既然身体语言确实存在,且能为人所解读。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研究人的身体语言。研究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自身的身体语言会被学生解读,所以我们必须特别讲究。学校在每个班级都装有衣冠镜,老师走进校门之前,尤其在进教室之前可别忘了照一照镜子。衣冠整洁是最起码的要求。穿戴举止一定要与当堂课教学内容协调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体态的变化,也应有多方面的讲究。要知道,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当堂课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有的教师上实验课动作程序不规范,学生当然也就规范不起来;有的教师上课抽烟,结果班上许多男生染上抽烟的恶习。凡此种种,真是误人不浅。
    另一方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更不可忽视对学生身体语言的研究。我国的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不够,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关注学生的体态,从而达到解读学生的身体语言,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2、态度的放松与紧张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一个成熟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极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几十名学生在课堂上,如果你不能有效地进行组织教学,你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好不了。许多年轻教师,工作不可谓不勤奋,但效果却不佳,原因就出在这里。在课堂上,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决不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的角度看,一节课是否认真听讲,一是看教学内容和执教者的教学风格是否对路,如果两者都具有吸引力,学生自然会积极投入。另一点还要看教师的控制能力,几十个学生不可能人人都对教学内容和执教者的教学同时感兴趣,如果教师不研究课堂控制技巧,必然导致部分学生脱离课堂(指注意力)。
    常见的组织教学法是在课堂开始及中途抽出专门的时间进行,有的教师把不听讲的学生叫起来批评甚至打骂,但结果往往并不怎么奏效。时间久了,这类孩子往往成了班上的顽童。比较高明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交替重复放松的态度和紧张的态度。让这种有张有弛的气氛统领课堂。于关键的地方,教师提高声调,加大嗓门,有时用相对严厉的目光扫视课堂,当发现有人走神时,适当停顿,以示提醒(不一定是语言)。这样,课堂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为什么要将两种态度交替重复呢?心理医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把放松的态度和认真的态度交替重复时,会使对方无从理解你的身体语言,以致失去摆脱(或控制)你的线索。当学生企图从你的态度中逃逸时,你突然紧张的态度会自然地把他们调整进你的视线。
    3、抖擞的精神,饱满的激情,是最有感染力的身体语言
    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双边活动的活跃化。有一位市级骨干教师曾带着几分无奈对我说:“最可握的是公开课上学生的沉默。如果学生不肯提问,甚至不肯回答问题,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怎样克服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课堂气氛能否活跃,学生方面的因素固然存在,但教师方面因素应该占主要地位。
    对于课堂教学,俄国教育家赞可夫曾有如下精彩的描述:“要知道,人说出来的话不光靠他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付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忽儿又好像在怀疑所作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第37页)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的交流与启发的过程。身体语言研究者们认为:体况不佳的动作,是对交流双方发出的否定的信息。如果精神不振的一方是学生,老师会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可能不对路,必须迅速进行调整,调整之后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情绪就会受到破坏,教学活动将无法继续。如果教师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兴奋,教师也会兴奋起来。反之,如果教师精神不振,或者在学生答问时,教师不是满怀热情地倾听与肯定,学生就会畏缩,课堂气氛也就无从活跃起来。
    说到这里,我们也要奉劝那些习惯于搞时间加汗水的老师们,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拖得身心疲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教师和学生,一旦陷入身心疲惫的境地,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而功半。
    4、个性化的“缺点”,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
    前面讲到,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美,照镜子就是正仪表的手段之一。但有一种人,说不上有什么缺点,态度和服装都很正派,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总是不怎么讨人喜欢。正如有些女孩子所说:“实在没有什么缺点的人,却因为一板一根,使人懒得和他交往。”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本正经的态度,会给人冷漠和无法接近的印象。
    在成年人眼中,对你总是毕恭毕敬的人,不是城府很深,就是不愿与你接近。下意识里,你会在心理上对他筑起一道防御墙。学生眼中的教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提倡老师在举止文雅的基础上,要有独特的个性风采。有时候,你独具个性的行为可能会被认为是缺点,但因为真实而质朴,因为是你所独有,学生会由此而对你产生亲近感,并进而产生安全感。因为这份亲近和安全感,学生会向你敞开心扉,教育的通道由此打开。回忆我们的童年吧,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哪一个不具备这样可爱的“缺点”?
    5、微笑就是无言的肯定
    日本曾发行一本女性杂志,取名“微笑”,真是神来之笔。看似平凡,但由于微笑是表示温柔、可爱、温顺等女性的象征,故很容易被女性读者所接受。微笑有两种心理上的意义:(1)暗默中的了解——你所说的我很理解;(2)认同意识的表现——你说得对,我赞成。在商场上,有微笑服务的提法,在教学中,我们为什么不提倡微笑?
    当我们想要和对方亲近时,应设法面带微笑进行交流。如果对方也回报以微笑,交流就会融洽热烈。微笑是使交流圆满进行的润滑剂。我所任教的一所农村中学,老师常常的抱怨孩子们像傻瓜,上课不肯回答问题。后来,我们请一位特级教师来上课,这位老教师进课堂不到五分钟,就把气氛营造出来,孩子们回答问题踊跃得很,哪里是什么傻瓜呀。后来老教师告诉我们,你要面带微笑,微笑就是对学生的肯定和尊重,孩子们本来就很可爱,我们为什么要对肯定和赞扬如此吝啬呢?原来,当我们以严厉的面孔盯着学生的时候,孩子们不是不想回答问题,而是不敢回答问题呀!在这种严肃的课堂呆久了,学生的表现欲渐渐消失,甚至连性格也会变得郁郁寡欢。
    达芬奇给我们留下的“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几百年来一直扣人心弦,我们不得不佩服微笑的魅力。
    6、乐于倾听给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
    我们常常慨叹中国孩子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处事的能力,却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问题就出在教育本身。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听话——听大人的话,听老师的话,“听毛主席的话”。这些熟悉的叮咛,是对孩子的创造性的扼杀。与此相应的,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积重难返。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位教委主任为了矫正满堂灌的习气,甚至明确提出:“课堂上老师最多只能讲25分钟,如果我去听课,老师的讲述超过了这个时限 ,我就拂袖而去,并要求校长通报批评这个老师。”这位主任说的是愤激的话,但他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要想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说话的权力都不能得到尊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从何谈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听不说,想说而无人听,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逆反。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之爱不仅仅是百般照顾、千言万语,还应包括理解尊重、侧耳倾听。在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欲望;而平等的讨论、专注的倾听,不仅是给学生一个面子 ,一个机会,更重要的是能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让学生看到前途,看到光明,产生成功的亢奋和喜悦。所以,我提醒教师们,要学会倾听。当你用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面前有李白杜甫,也有钱学森爱迪生。
    7、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分析一下中国文字,你会发现眼睛的秘密可真不少。首先是看与不看大不一样。“睬“就是答理、理会。别人与你交流,你不朝别人看,别人就以为你不理不睬,情绪也来了,意见也来了,不信你试试看。看的情况不同,意思也不一样,“睨”“瞟”都是斜眼看,是不在意,瞧不起的意思;“盼”、“嗔”,是怒视,很怕人的。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的人,我们说他目光如豆;见识远大,有真知卓见的人,我们说他目光如炬。可见,眼睛的确是心灵的窗户。
    在教学实践中,请做到:用你真诚的眼睛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和支持,给他们以信心和勇气。对于学生的眼神,你也要学会捕捉和分辨,每一次兴奋都可能是创造的火花,每一分沮丧地,都可能导致生命的枯萎。怯懦的眼神,要多给予鼓励。骄矜的眼神,要警示和劝导……于细微处见精神,眼睛的作用切不可小视。
    8、触摸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运动场上,每当取得胜利的时候,队友们总爱拍拍手,甚至亲切拥抱,借此相互激励斗志,争取更大的胜利。而一旦出现失误时,队友则会悄悄拍拍你的肩膀,表示对你最真诚的谅解和安慰。
    人对于“触身”是很敏感的。身体稍一被触摸,就会不知不觉间立即和对方产生心理感应。
    据说,老练的推销员的秘诀中有一个就是:边介绍产品的特征,边轻触对方身体。当然,这种触摸要找准机会,选准场合,力求自然。
    本来,人之所以经不起触摸,是缘于人类先天与生俱来的无法消除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学者称之为“印记”。触身之所以变成印记,是由于受胎期间,母亲经常抚摸自己的腹部,人便在胎儿时期就以身体铭记被抚摸的舒适感。
    在教学过程中,有三种触摸活动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物触摸,这是增强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手段。通过触摸,还可以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的效果。二是学生交往过程中的人体触摸,这种触摸活动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交流。三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接触,这是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为,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我们提倡小班化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甚至“摸肩搭背”,就是利用这种印记的魅力,使学生从情感上与老师达成一致。从而使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认同感。
    9、在孩子心目中确立你的威信
    中国有师道尊严的传统,又有“男服先生女服嫁”的说法,可见教师在学生中是有绝对权威的。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教师的这种权威正面临着挑战。然而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尽管与学生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但教师毕竟是教师,你理应是学生心中的长者和楷模,否则,学生会因为不尊重你而不尊重你的教导。那么,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才能使学生对你既亲近敬重呢?
    首先,出于好感,善意而服从,这是很多教师成功的秘诀。当我们把真诚的爱倾注给学生的时候,你的善意会给学生以好感,从而在情感上产生顺从心理。过去我们提倡尊师爱生,从因果关系看,应该倒过来,提倡“爱生尊师”。因为老师爱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
    第二,出于尊敬。作为教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博学多才,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这种尊敬会产生强大的人格磁力。学生们会像铁屑一样随着这你块磁铁而旋转。而今学生中不是流行追星吗?其实“星”们无非是有某种令人瞩目的光环笼罩,而使孩子们对其产生了敬重之心。孩子们把明星当作偶像来崇拜,当作理想来追求,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具备这样的魅力,何愁教育的效果不佳?
    第三,恰如其分的诱导或指示。学生听从老师的命令,就像市民服从警察的命令一样,一方面是认同了其权威的正当性,另一方面,还要求下命令时状况的正当性。如果警察没有持搜查证而闯入民宅时市民必然会有所抵抗,因他不认为被搜查是状是合理的、正当的。我们都做过学生,在学生时候,当然是怕老师的,尤其怕班主任。但谁没有在背后议论老师的行为呢?这种议论有时是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多的时候,是对老师行为的抑制和批评。
    所以,教师要在孩子心目中确立自己的威信,一要靠爱心,二要靠人格和才能的力量,三要尊重学生,以理服人。学生也是人,而且是与我们平等的,比我们更具有发展潜力的下一代。
    10、魅力比信息本身更能改变人的态度和意识
    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一般的人际关系父母、兄弟、师生、同事、同学、战友等等,这种关系都是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形成的,我们称之为“看得见的关系”。然而,在信息化的今天,领袖、明星、大款等人物,我们虽然没有机会与他们直接接触,但对他们,我们也能熟悉到十分特殊的地步,我们称这种关系为“看不见的关系”。
    可不要忽视这种看不见的关系的存在。因为这些关系时时都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观念,甚至整个生活。电视言行为什么总要请明星来拍?人们不是因为喜欢产品而看广告,而是因为喜欢明星才看广告,看多了广告才对产品留下印象和产生好感的。你看“小燕子”,孩子们喜欢她快要疯狂了,她说“娃哈哈好喝”,哪个孩子不想喝?
    教育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改变我们态度与意识的因素,包括说服的内容和传递信息者自身人信息状况。只要喜欢对方,不论他说什么都容易接受。一个孩子们认为没魅力的教师叮咛不要忘了作业,还不如电视上受欢迎的节目主持人提醒孩子“不要忘了作业”。是“人”的力量使孩子们想写作业,而不是那句话让孩子们想写作业。因此可以说,要改变人的态度,“人的魅力”比信息内容更具吸引力。如果父母、老师作为教育者自身没有魅力,那么,想要说服或者引导孩子改变态度,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辑 巧妙地利用环境条件

    道具,是演剧和摄制电影时表演用的器物。如桌子、椅子等叫大道具;纸烟、茶杯等叫小道具。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物质世界,对物质世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人类都有依赖性和支配欲。中国有一个传统的习惯,就是在小孩满周岁时,摆是各类的小器物,如针线、玩具、兵器、书本等等,看小孩子最先抓到什么类型的物品,从而预测孩子的未来倾向。这习惯其实并不具备科学性。但人在小孩时就对器物有占有和支配欲却可以从中得到印证。所以,在戏剧和影视作品中,道具常作为表演的物质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则称道具为教具,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不过,过去我们对教具的理解比较狭隘。狭义的教具指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事物的模型、实物、图表和幻灯片等,其主要作用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其实,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更广泛地运用道具,以达到联络情感,化解尴尬,调节气氛,激发兴趣等目的。
    11、小道具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曾有这样一则新闻,动物园里放了一台大彩电,猴子们成了动物中的首批电视“观众”。当屏幕上出现名山大川等自然风光时,猴子们静静地,眼神中流露出向往之色。不一会儿,出现足球比赛的场面,猴观众们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再后来,开始播报新闻,群猴兴味索然,纷纷离去。显然,猴子是最低能的观众,它们只能“欣赏”与自己最接近的事物,如足球与森林。人当然要比猴子高明,但在较高的层次上,人也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依恋。与陌生人见面,一支烟可以使两人变得亲近,酒席上,碰杯能使情感更为融洽。
推销员借道具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有一位轮胎厂的推销员,他旅行全美,推销他的轮胎,就是借轮胎为道具而屡获成功的。每次到客户那里,他总是把轮胎竖放在自己的身边,一面进行交谈,一面自然地把手放在轮胎上,稳住它,慢慢地推向对方。于是,对方自然注意到了滚过去的轮胎,会不断地看它,抓住某一适当的时机,推销员把轮胎轻轻地推滚过去,顾客不得不接住它。直到洽谈完毕,这只轮胎一直在顾客手中。终于,他不得不接受推销。可见,推销不能只靠嘴巴,巧妙地使用小道具也是有效的取胜之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也是知识和能力的推销员。教师应该像魔术师一般,巧用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化学课。教师连演示实验也没有准备,就在黑板上“做”起实验来,结果是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只要向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实验,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也没能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在课前勤奋一点儿,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学效果自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语文和外语这样的学科,巧用道具也能收到奇妙的效果。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不可谓不生动,但我教过几轮,效果都不好,因为学生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太陌生了。后来听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示范课,老师准备了一套孔乙已的行头,请学生上台表演。绝了!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甚至对这份道具也提出了修改意见。而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在表演中被揭示得栩栩如生。
    小道具的作用实在不该小觑。
    12、种养动植物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动物和植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伙伴。小孩子尤其喜欢养猫养狗,种花种草。遗憾的是,城市化现象,集体住宅以及无限延时的学校教育使学生的生时空越来越窄。有一位北京媳妇到乡下公婆家度假,竟然好奇地在农家鸡舍苦等了两小时,目的是为了看“公鸡”下蛋。公鸡当然不会下蛋,那媳妇把公鸡认成母鸡了,所以等得好苦。这则趣闻告诉我们,就是成年人对我们周围的世界也是充满好奇的。这种好奇进而转化为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和行为,这就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
    我们要建立大教育观念,视儿童成长的全过程为培育儿童自由发展的过程,学校教育要从课内向课外国辐射,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当我们把学生的课外生活也纳入教育的视野的时候,种花种草,养猫养狗之类的活动,也就不再被我们所摒弃,甚至可以视作培养孩子健康情趣的有效途径。
    13、教师的穿着不可不讲究
  “人靠衣裳马靠鞍”,由于人们对服装的固有成见,以致服装给别人的印象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关于这种服装的成见,美国心理学家雷奥那德比克曼做过一项饶有趣味的实验。
    在纽约市甘迪机场的CTAND CENTRAL 站的公用电话亭内一个架子上,大家随时看得见的地方放生枚一角硬币。然后,每看见有人打电话,就在两分钟后敲门问对方:“我忘记带走一枚硬币,不知在不在里面?” 结果,还来硬币的比率是这样的:敲门者穿着整齐时为77%,穿着寒酸时为38%。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在电话亭内的人,当被一个穿着整齐的人问话时,由于对方穿着讲究,像是体面而有身份的人,一定认为对方在说什么要紧的事,听清楚了,自然将硬币递过来。但对于穿着寒酸的探问者,由于不想和他之间发生任何瓜葛,根本不会听对方究竟在问什么,脱口就会说“没看见”。这就是心理学家给我们的解释。
    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领导干部到工厂视察,如果穿上工装,戴上安全帽,就会给人以亲近感,工人们很快消除了与领导之间的距离。如果到农村去考察,你最好能骑上一辆自行车,这样老百姓对你有了认同感。
    郭沫若先生讲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一个人的服饰及其外表,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眼光,而且反映人的思想追求及品质修养。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教师衣着要整洁素雅,体态端庄大方,切忌蓬头垢面,花里胡哨,怪模怪样。
    如果教师穿着华丽,就会给人造成轻浮和华而不实的感觉。特别是在上课时,如果穿上新奇艳丽或花里胡哨的服装,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有损于教师的职业形象。当然,由于性别、年龄等条件不同,对服装的要求也不同。教师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季节的变化,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做到得体、入时、随俗,适合年龄特征,同时还要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特征。比如低年级和幼儿生性活泼,情绪易受环境影响,其老师的服装色泽应鲜艳些,式样应丰富多彩,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启迪和熏陶幼儿美好的心灵。
   (至于学生,如果能穿上整洁干净的校服,会有助于良好的学生精神风貌的形成,并促成学生间平等气氛的产生。)
    14、教育时间的安排与选择大有学问
    时间也是一种教育环境。
    据心理学家们测定,人体内有一种生物钟(体内时间)支配着人的精神和身体的“自然”节拍。比如,一天24小时,我们并不见得都在同样的体况中。一天当中,有精神爽快,做什么事情都快刀斩乱麻的时间;也有焦躁不安,思考力减弱,体力不支,效率极差的时间。同样一个小时,由于体内时间状况不同,教学和工作效果将有天壤之别。
    据说,一般人在上午体况较好,较适于工作和学习。晚上四时至九时,一天的疲劳无论在心理上肉体上都已达到顶峰。此时,工作和学习效率肯定不好,只宜安排一些活动课程,让学生放松。据统计,车辆、工厂的事故也最容易发生在此时。而“买鞋要在傍晚”的说法,也是来自这样的生活智慧:配合由于疲劳的累积而浮肿的脚来决定鞋子的尺寸。
    我们反对无限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反对拖堂,反对满堂灌,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学生生物钟的研究,在作息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上,力求科学合理。对于生物钟异常的学生,则应在调整和适应上做文章,不要轻易地指责孩子懒惰和不守纪律。
    15、灯光的布置与安排
    光源的布置是教学环境布置的重要内容。在戏剧舞台上,我们会很轻易地分辨出谁是主角儿。因为,灯光老是“盯”着主角的。明亮的灯光使主角从阴影中突显出来,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这正是舞台灯光要达到的效果。
    从视觉心理学来说,人对不调和光源不易接受,故明暗度的突出变化,会引起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的“顺应”现象。我们在光线较暗时开灯,不仅能起到保护学生视力的作用,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讲台的上方装上较亮的灯,有利于使教师显得形象高大,精神焕发。教室的灯光从整体上要保持一致。如果个别或部分学生在暗处,就会导致他们精神萎靡或开小差。
    教室音响的布置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首先是音量的大小问题。大教室授课如果教师声音不洪亮,就要考虑装配扩音设备。声音从什么地方传来,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人不仅用耳朵听声音,我们的身体对声音也有独特的感受能力。有研究表明,人原本就对于来自脚底和头顶的声音有不安的倾向。人是只能在地上做平面移动的动物,惯于用左右耳朵来接受平面方向的声音,对于正上方和正下方的声音不习惯,也就自然而然,住公寓楼的人体验最深的事莫过于夜半三更听到来自楼上的麻将声时的烦躁。当然,楼下如果响起爵士音乐,也会让你心烦意乱的。教学楼要克服这种危害,不仅在建筑设计和教室功能安排上要做文章,就是班与班之间的课程安排上也要小心留意。
    16、办公桌、讲桌和学生课桌尺寸与摆设,不可太随意。
    只要是领薪阶层,谁都知道办公室里的桌椅,会因坐在那里的人的职位有微妙的差异。一般说来,桌子的面积会随着职位的升高而变大。椅子也有有肘或无肘,大小及软硬之分,老板的椅子甚至可仰躺和旋转。可以说,办公室里的桌椅,是纵型社会等级制的象征。撇开领导者的个人意志不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桌椅尺寸大小这一物质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反映是极其明显的。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被上司喊到他桌子面前时,纵然平时能毫无拘束地交谈的上司,也会觉得不好说话了。至于学生进了老师的办公室,或者仅仅被叫到讲桌旁边,本来准备好的功课,却怎么也答不上来,这不是常有的现象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桌子是其主人的自我延长,而且形成一堵看不见的防御墙。因此,为了容易对部属下达命令,上司就有必要拥有能把自我延长得更大的面积宽广的桌子。
    因此,教室里的讲桌要显得宽绰大气,以增加教师的权威性,其高度以不遮挡学生的视线为宜。办公桌不能破破烂烂,要收拾得井井有条,给学生以严谨认真的感觉。至于学生课桌应选用可升降型的,至少在低年级和高年级两段,根据学生的身高加以调节。课桌的摆放最好呈扇形朝向讲台。学生的座位要以公开平等的原则按时间调换。桌椅作为工作环境,既要使人感到舒适,又要有适当的紧张感。坐在沙发上看严肃的书籍,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
    17、谈心的环境要精心选择
    谈心是教师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谈心的环境要精心选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张力和心理开放度是不一样的。这里指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如谈话的地点、谈话地的摆设等,也包括谈话时的参与对象,这是一种心理环境。而且由于谈话对象个人的性格特征不同,同样的环境,效果也不一样。
    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与父母和兄弟姐妹在一起,可能会有说有笑,无话不谈,但一旦有生人介入,他可能马上就会缄口不言。而有些好出风头的孩子,越是有生人,他越活跃,我们戏称其为“人来风”。与不同的孩子谈心,在参与者的选择与回避上,应多动脑筋。
    如果是一般性的了解情况,教师宜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如在教室,在回家的路上与学生谈心,很顺利就能掏出学生的心理话。而且由于很随意,教师的诱导和劝勉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果犯了错误而心理上又有防卫意识的孩子,谈话要选择办公室、老师的寝室等地方,这时学生有进入他人领地的意识,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紧张和不安全感,老师能迅速占领制高点,迫使学生说出事情真相。当然,学生不是犯人,教师的态度应在严肃中显得亲切,批评中暗含鼓励,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诚服。
    18、借助多种媒体多渠道与学生对话
    师生间的对话,一般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十分直接,但效果不一定最佳。如果我们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就应该视情况和目的不同选用多种媒体来与学生交流。
    某个学生课堂上表现出一些不良的习惯,老师当然可以在大众面前点名批评,但这样做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果我们把他的行为用语言或图片记录下来,悄悄地让其本人去品味,效果会如何呢?
    对于和你关系尚不够亲近甚至和你有些隔阂和误会的学生,可不可以通过他最要好的同学来传递一些信息呢?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用电子手段以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孩子们交流,这个时候老师甚至可以隐去自己的身份,以一个网友的身份去了解和劝勉学生。
    顺便提一下,有的老师喜欢把学生的问题向家长反映,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弄不好学生就可能对你失去信任,甚至翻脸。我不反对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上的结合,但一定要注意技巧,否则,教师容易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第三辑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所谓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个性意识倾向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需要”的表现形态,诸如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其中最现实、最直接、最活跃的成分是理想、动机和兴趣。远大的理想、强烈的动机(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是乐学、爱学的基础。
    二是情绪和意志。情绪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对智力与能力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克服情绪的冲动性和被动性,能明显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意志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它能帮助排除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干扰,不断地调节、支配学生的行为指向既定的目标。
    三是气质、性格与认知方式。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中的表现,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是我们对人的典型气质的一般分类。性格则表现为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其后天培育色彩更浓。认知方式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或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
    调动非智力因素和学习积极性对发展智力,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不想用更多的篇幅从理论上说明,还是用实际的事例和经验来加以阐释吧。
    19、学会披沙拣金,你会发现学生巨大的潜力。
    我国有一位广为人知的田径教练马俊仁,他不仅培养了勇夺奥运金牌的长跑明星王军霞,而且成批量地培养出超一流的田径选手。无独有偶,被誉为“神奇”教师的孙维刚先生,在北京22中担任普通班的班主任,教数学。他用一年时间让孩子们学完了三年的数学课程,并且均分在90分以上。在他的指导下,一个六年前考不上重点中学的女孩子,竟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当时北京市唯一入选首届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的中学生。1997年高考,他所教的40名学生,一个不落全部考入大学。其中22人进清华、北大,占全班总人数55%。
    马俊仁和孙维刚两位老师创造的奇迹让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他说:“老师们,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无知将埋没阿基米德。”陶先生的告诫至今仍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无论你有多么好的素质,无论你多么刻苦学习,假如你内心没有足够的自信与冲动,仍然无法发挥出其潜在的能力。马俊仁对自己的弟子是充满信心的,他称王军霞为“东方神鹿”。孙维刚先生认为:奇迹的发生不是仅仅着眼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一步一个脚印掌握知识所能达到的,更非督促学生大量做题刻苦加刻苦所能企及。成功的教育应该从以知识为目标转移到以活生生的学生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非凡的才能,更要塑造学生伟大的人格。
    任何人都一样,只有你处在某种地位上,你才会表现出适合于该地位的态度与能力,并且能逐步掌握其中的技巧。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我想对教师们说,看不到学生巨大潜力与伟大前途的教师,绝不是个好教师。爱迪生曾被赶出学校,爱因斯坦的老师也曾断言这孩子不可造就。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父母没有像学校和老师这般糊涂,否则,今天的世界肯定没有如此光彩照人。
    邹静之先生在《风中沙粒》一书中感叹道:“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们)总把聪明的孩子当成白痴来教。”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沉痛地告诉邹先生,或许在教师眼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白痴”,这缘于他们与孙维刚老师和马俊仁教练截然不同的学生观和子弟观。
    20、角色同化的奇妙作用
    人一旦承担了某种角色,他的言行举止及思考方法也会随着角色的改变而改变。电影明星简方达的故事就是典型一例,她之所以热衷于印第安人的解放运动,是因她曾在电影中扮演过这方面的角色。她为剧中印第安人悲惨的命运所感染,才决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换位思考的说法。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才能加深对对方的理解。国外有些公司为了增进同事之间互相了解,或者医生为解除患者的疑虑,经常使用表演式职业训练法。这种训练法的构想主要是基于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故借助互相交换立场的方法,以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通过换位思考,你不但充分了解了对方,对方对你的职务与作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种角色理论,完全可以运用于教育。比如,为了改变不良少年的坏习惯,我们可适当委之以管理者的角色,让他在执行角色时,改掉过去的作为。我所在学校的一位班主任,进行班干部轮岗实验,即让全班同学轮流担任班干部。实验结果是,这个班的班纪班风明显好于其他班,主要是因为每个同学都尝到了管理者的艰辛,从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把这种实验称之为角色同化。
    21、禁而止之不如疏而导之
    人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小孩子的逆反心理尤为强烈。平日里,老师和父母常叮嘱孩子不要淘气,而那些孩子,大人越叮嘱,他们越调皮捣蛋。小孩的这种独特反应,就是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
    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孩子们的言行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比如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进游戏机室等等。但守则和规范人人都记得,行为却并不能令人满意。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许多学校的政教处为此伤透了脑筋。他们天天宣讲,天天抓人,办学习班,甚至实施体罚,但效果绝对不佳。我曾经走访过一些所谓“坏”学生,对他们最初的犯规过程作过一些了解,我发现了这样的事实。人都有抗拒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当人的欲望被禁止时,想去实现它的愿望就特别强烈。反过来,对别人殷勤相劝的事物,人又有一种天生的抵触绪。对于小孩子来讲,你说这盘菜特别好吃,特别有营养,他就会偏不吃这盘菜;如果你说这盘菜不能吃,甚至有毒,他还真想找机会尝一口。正是基于这种心里,偷偷吸烟,偷偷喝酒,就成了孩子们最有刺激性的行为。如果我们不过分强调这些规定,甚至完全取消某些限制,或许,他们的欲望反倒不会如此强烈。
    我的建议,家长和老师们肯定会担心。试想想,我们不准小学生乱写乱画,小学生偏爱乱写乱画,但你见过几个中学生乱写乱画的?因为乱写乱画对于中学生完全没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啦!
    22、人在困境中,最容易干出傻事来
    麻将是时下中国最流行的娱乐方式。打麻将不仅仅是技术和运气的较量,更多的时候,要靠智慧和心理因素取胜。所有玩牌的人必定都想赢,如果你老是手气不好,可千万别产生焦躁情绪。当手中的钱越来越少时,和牌的心理越来越强,一有机会,就执意凑大和,自摸了,还想甩癞字,即使抓了好字,也不怕别人和,冒着危险打出去,结果大和没有和成,反而放了炮。
    生活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人有各种欲望,而这些欲望不可能一一得到满足。当不满的程度较轻时,尚不能构成心理迷惑的结果,但随着时间和推移和不满情绪的堆积,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变态,最终会干出愚不可及的事情来。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少年儿童,心理本来就不成熟。当他们产生某种欲望的时候,更易步入心理迷惑状态。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的神情、语气和行为有乖张的现象,千万不要轻易地讥讽嘲笑。如果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心,再辅以细心的观察,就不难找出孩子行为怪异的原因。从而避免酿成恶果。比如,某男孩看见同桌的小刀挺漂亮,他想买又没钱,找父母要,父母不会给或者父母不在家,小男孩可能会馋出病来,行为怪异,影响学习,弄不好,还会偷窃。不就是一把小刀吗?大人解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小孩毕竟是小孩啊!
    再进一步发展,如果发现一个孩子拿了别人的一把小刀,老师于是认定是偷窃行为而公开批评,那结果对小孩可就是灭顶之灾了。所以,我提醒老师和家长们,对待孩子的错误,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宽容、宽容、再宽容,要少用惩罚,多加诱导。
    23、当人陷入困境时,容易产生幻想
    幻想是依据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对并未实现的事物所作的想象。当我们看书或电影时,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因全身心投入,因向往和羡慕而产生错沉,好像自己是书中或片中理想人物,一时沉浸在美满之中。看了《西游记》,似乎自己会飞;看了《超人》幻想自己也有肌肉发达的体格;看了《还珠格格》,就以为自己像格格一样美若天仙……
    这是因美好的愿望而产生的幻想。有时,幻想也会用来逃避现实,解除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关汉卿在《窦娥冤》中所描绘的六月飞雪的景象就是典型的例子。像戏剧中的主人公,把对现实的不满以幻想的方式加以发泄希望在幻想中获得解脱和满足,这就是艺术中的浪漫主义。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违背现实,以幻想逃避现实的现象。有的人把幻想与现实混淆,抱着异想天开的欲望,编造一串串谎言而不自觉。他们之所以说谎,并非有伤害对方的意图,而是因为畏惧或者虚荣导致欲望与现实的差距过大,故而用幻想的方式来填平差距。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发现学生有了这种心理倾向,一是不要简单地责怪孩子,二是要分析孩子说谎的心理原因,帮助孩子解除欲望与现实的差距。否则,孩子偶尔的谎言会被强化、意识化,最终养成说谎的坏习惯。
    24、排除学生心中的不安
    一个人在极度伤心或悲愤的时候会变麻木。这时候,我们会劝他:“哭吧,大哭一场会好受些。”是的,把情绪憋在心里,会憋出病来的。
    任何人都有无法满足的欲望,当这种欲望发展为不满和不安时,就会形成一股强劲的心理压力。此时,如果一味地保持沉默,就会把不快的情绪郁积在心中,最后就像不断吹气的气球,终究有破裂的危险。
可是我们中国有个不成文的法则叫“大人说话孩子听”。小孩子有了心事,在家里,父母面前不能讲。在学校,老师又懒得听,这不是要把孩子憋出病来吗?这里给家长和老师们提几点建议:
    一是家庭里要有民主气氛,要让孩子讲话。二是课堂上要以孩子为中心,老师不要包打天下,满堂灌。三是多开展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加强交流。四是提倡写日记,提倡讲真话。
    25、游戏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良方
    传说足球起源于战场。公元1000年左右,英国人打败了丹麦人,把丹麦军队首领的头割下来踢来踢去。于是,一项新的体育运动诞生了。而今,足球已发展成为一种无需肉体相残却可表达仇恨的世界性活动。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均不用置疑。青年人对于足球的钟爱几乎可用疯狂一词来形容。
    成年人尚且如此,小孩子对游戏的兴趣自然可以理解。当电子游戏室充斥街头的时候,尽管全社会一片责难,但小孩子总是乐此不疲,游戏室的老板们则稳操胜券。我们为什么不回头为孩子们想一想呢?正是游戏的年龄,我们却把孩子们关进单调枯燥的课堂。没有娱乐,没有游戏,甚至没有音体美课程,没有双休日,这对孩子们是何等残酷啊!
    依照心理学的观点,游戏是消除人的攻击欲望的有效手段之一。攻击性的欲望人皆有之,如果不用适当的方式加以消解,而任其郁积,很可能会酿成罪恶。游戏因为有输有赢,是一种不流血的“战斗”,因而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消遣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戏是一种有效的发泄和疏导。
    游戏不仅可以排除人的攻击性情绪,还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一个人因为失恋的痛苦,如果他用写作的方式来解除痛苦,他的作品很有可能升华为艺术,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不胜枚举。
    当然,我并不是主张孩子们都去玩电子游戏,而是主张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
    26、表面的顺从,可能隐藏着逃避责任的心理
    我刚开始教书的时候,很在乎学生是否听话。每天一张严肃脸,有时甚至体罚学生,我的课堂总是“纪律很好”,学生们个个循规蹈矩,但期末考试的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一位老教师告诉我:学生根本就没按你的要求学习。他们的老实是装出来的,他们只是怕你,但并不服你。孩子们虽小,但也要“认艄公”的。“认艄公”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说,搭船的人为了自身的安全,一定要认准了撑船的人的本领才会上船,否则,是绝不会上你的渡船的。
    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太普遍了,对于不感兴趣或不信任的人的意见,你尽管照单全收,但这只是表面文章,实际上怎么做那又是另一码事儿了。比如,在开会的时候,或许事前对会议中心议题没有作深入的了解,所以,不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许对会议中心议题根本不感兴趣,发言时也就随大流而已。这样的会议很难指望达到统一思想的效果,更谈不上指导行动了。
    教育是人的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只求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是不可能收到教育效果的。正确的做法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7、站在学生背后的评价,效果更佳
    在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站在舞台上会感受到不安称之为“舞台恐惧症”。平时滔滔不绝的人,一旦站在人群面前,就讲得结结巴巴。这是因为,一个人只要意识到别人的视线,就会感到不安,常听人说,外科医生的眼睛最具有权威性,为什么?因为他用大口罩把脸罩上,只突出了一双眼睛,这眼睛就有了更大的威慑力。
    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课堂答问或者书面练习、测试。总要面临老师的评判。学生的答案难免有错误,所以常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在等待评判。这时候,如果教师能让学生避开自己的视线,就能给学生一份宽松和安定。长时间的细心呵护,便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胆量。说白了,这是一种婉转的保护方式,是你巧妙地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过错而又不感到难为情的有效手段。此外,将学生成绩公开排名甚至广泛宣传的做法,也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丧失自信。可以借鉴的做法是把学业成绩作为个人隐私加以保密,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值得提醒的是,如今时兴成功教育,有的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学生发言,就给予表扬,学生的答问有明显错误,也不予纠正,这种做法也并不可取。因为,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服从真理,追求真理的品质。
    28、主动遗忘的心理情节
    生活中有一种情形是很惹人生气的。你借给别人一笔钱,数目甚至还不小,你自己当然记得清清楚楚的,可别人却忘记了。你肯定会说,这人品质不好,他说忘记肯定是撒谎。我不排除他撒谎的可能,但确实忘记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一般来说,人的记忆在形成之后,根据印象的深浅和事情的重要程度,其遗忘是有规律的,小事容易忘记,大事应该记得。但也有例外,比如对印象非常深刻,因而对本人刺激很大的事情,反而会容易忘记。这就是常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痛”吧。因为人在下意识里对痛苦的经历总在回避,于是形成一种主动遗忘的机制。所以当我们忆起往事的时候,最清晰的总是往日的快乐。一个离乡的游子,他的幼时是极其穷困和痛苦的,他正是因此而远走他乡。多年后,他那飘泊的心灵里,充满着的却只是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思念。
    主动遗忘的心理机制运用于教育,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应提倡快乐学习。过去由于我们强调“苦”读精神,使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是导致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是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遗忘性“谎言”。说谎是令人生厌的品质,学生在教师面前撒谎,必受重罚。但孩子们因害怕而产生的谎言,我称之为遗忘性谎言。产生这种谎言的过错不全在孩子,而更大程度上错在父母和师长施加给学生难以承受的压力,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循循善诱。

    第四辑  研究学生的行为可能找到教育的良方

    我们对人的评价主要依据是人们的行为。正是观察到了人的行为,我们才会说某某尊敬师长,某某团结同学,某某劳动积极……但请记住,人的行为也可能有虚假的成分,而我们的观察又有不完整不全面的因素。如果再加上对行为加以分析时的谬误,那么,我们的结论常常可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这个意义出发,作为教师,为了找到教育的良方,就不能不学会研究和分析学生的行为。
    29、缺乏自信的行为分析
    教育是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一。对考试中学生的行为老师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有些考生一从教室出来,就大声询问:“这题你做了吗?”(他自已可能没做出来)“那一题的答案是多少?“(他自己对答案没底儿)这样的学生大多是对刚才的考试缺乏自信的人。相反,对考题很有把握的孩子,并不急于交卷,他们经过认真检查之后才交卷,然后慢条斯理地收拾文具,态度平静而从容。
    分析两种不同类型考生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自信心与行为状况是相互联系的。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自卑而情绪紧张,他们试图通过大声说笑或活动身体的某个部位,以释放自卑与紧张的情绪。如果他们发现别人(特别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有类似错误时,他们马上得到了心理上的平衡。孩子们考完总要向父母报分数的。当孩子告诉家长这次考试只打了80分时,常常要补上一句:“班上只有几个人超过80分。”
    家长和老师应该理解孩子,并尽量减轻孩子们的心理负担,否则,这种心理压力会转变成为一种“自残”或者“他残”的攻击性行为。小孩有时会突然在言行上表现得很沉默或很粗暴,就是这种攻击性心理在作崇。这些孩子在学校喜欢恶作剧,比如欺负小朋友,损坏公物等等。如果仔细观察,一般来说,这些孩子的行为都与其心理不平衡有关,或者是在家庭缺关怀,或者是在班集体中受冷落。他们心灵上受到伤害,并通过捣蛋来求心理上的平衡。所以,要想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最根本的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对孩子的过失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或处罚,只会进一步把孩子推向错误的泥潭。
    30、隐含于谎言中的教育契机
    我们提倡说真话,是因为说真话很难。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要靠说谎来就应付。当人做了于心有愧的事时,会在无意识中寻找适合的动机与借口。
  “大家都这么做,我怕什么?”
  “人家可以大把大把地往怀里揣,我们吃点儿喝点儿不犯大法。”
  “男子汉大丈夫,这点事儿都不敢干,还有什么面子?”
    这都是掩饰自己不良行为的“豪言壮语”。这些话的实质无非是找个借口,使自己的不良行为正当化。这里实际上已出现了谎言。这些话有时是骗别人,有时是骗自己。
    在班集体里,如果某个同学逃学而又没有被及时纠正,不久就会有人“跟庄”。如果其中有在班上具有号召力的孩子,跟庄的行为就会蔓延,使逃学成为集体性行为。其实,孩子们并非不知道逃学不对,而是通过对照攀比,使自己的良心受骗,得出了“逃学不算错”的虚假结论。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具有权威性的人物的行为,最易使受教育者模仿。所以教师和家长自身的言行是应该极其谨慎的。我们说“教师无小节,节节关教育”,就是这个原因。此外,对班集体倾向的正确诱导也是十分必要。如果真理和正义占上风,这个集体就会积极向上,反之,这个集体就会被不良风气所笼罩。
    31、从追星与赶时髦谈起
    我的女儿一进初中就加入了追星一族。对港台电影明星她是了如指掌,而我的侄儿则以梳小分头和谈足球明星为荣耀。且不说赵薇,马拉多纳们到底有多少文化内涵,就说我侄儿的小分头(人称汉奸头)究竟美在何处,我至今说不出个道道来,但孩子们就是喜欢,你无法改变。
    在心理学上,“流行”这一现象一直是人们热衷的研究课题。如果你稍微细心观察一下流行趋势与人们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你就不难发现,流行的深处镌刻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记录着人们的心理状态。
    唐朝人以丰腴为美,据说林方玢扮演杨贵妃时曾为了增肥而颇费周折。唐帝国是中国历史的一段骄傲,那是一个雍容大度的时代,国家强胜,人民富庶,在审美心理的追求上,必然导致了杨贵妃富贵体态的受宠。但中国后来也演出了极其惨绝的丑把戏,那就是强迫女子缠足,并誉之为“三寸金莲”。这种畸型的美感心理,实际上是以压迫和禁锢妇女的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流行本身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追求流行的人们的心理依然不变。流行必须有两个组成成份的人的活动,一是流行的制造和倡导者。他们的特征是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二是流行的承载群体,这个群体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缺乏自信,很乐于接受外界的影响,并力图借助于流行的事物如服饰、发型、甚至街谈巷议的内容来恢复自信。可见,人对自己缺乏自信时,才会跟着潮流走。
    现在回到教育上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整齐划一的教育,这种教育不鼓励创新甚至扼杀创新。这种教育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盲从。所以,我们不应该批评学生追星,或者说,对于学生的追星行为,我们批评也无济于事。关键的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并肯定自身的价值。
  “天生我才必有用”,何必模仿“小分头”?
    32、模仿,总在有意无意间悄悄地进行
    在英国文学史上,勃朗特三姐妹分别以《艾特妮丝》、《呼啸山庄》、《简?爱》而受到人们的推崇,这是尽人皆知的文学佳话。中国宋朝的苏氏父子三人均成为名垂千古的文学家,又如居里夫人及其女儿双双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周围也屡见不鲜。所以中国有句俗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又有“名师出高徒”之说。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行为,那就是模仿。
    我曾研究过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夫妻会越长越像。究其原因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孩子作为桥梁,使夫妻的相同点显露出来。而更重要的一点则在于,长年共同生活的夫妻,因彼此间的爱慕,相互影响趋向同一。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同一化结果。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相比会有差别,一个团体和另一个团体相比各有千秋,推而广之,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作比较,都会因各有特色而相互区别。同一化的作用真是无所不在,神奇无比。
    相比之下,小孩子的同一倾向更为明显和强烈。因为他们的自主性尚未建立,而模仿能力又特别强。小孩子模仿大人的行为和言语,并非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孩子是父母的孩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作父母和师长的,对自己的言行必须慎之又慎,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化现象除了这种垂直化同一外,还有平行型同一现象。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也可能产生言行举止互相模仿的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教育的角度考虑,我们一是要注意孩子的交友,注意邻居的选择;二是要注意对群体倾向性的引导。在学校要提倡良好的校风、班风,在家庭要形成良好的家风,社区文明建设也应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33、由孩子越大越傻所想到的
    由湖北省江陵县教委组织的一次示范教学活动给了我极深的印象。那次的活动共安排了三节课。第一节是小学语文课,授课的是本县一位青年教师,第二节是初中数学课,授课的是一位市级骨干教师,第三节是从外县请来的一位省级明星教师,这位教师曾在国家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其授课本领是极强的。在授课顺序上这样安排,用心良苦的组织者当然是想让示范课越上越精彩,但结果呢?第一节课效果最佳,孩子们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性;最后一节课,尽管老师驾驭课堂的本领极高,但学生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有位老师说:“这个班里有我在初中教过的学生,原本也是极伶俐的孩子,几年不见,怎么一个个变傻了呢?”
这不能不怪我们的教育。
    在心理学上,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了解称为认识上的分化过程。分化进行得越深入,对目标以外的因素也就越关心,认识的负面干扰也就越多,这样就阻碍了目标实现的进程。比如,小孩子学语言的速度最快。这是因为小孩子不懂得害羞,又不存在转变观念问题,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负面干扰。再比如一些艺术家,年轻时创作的作品无拘无束,令人耳目一新,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但后来的作品就平平淡淡了。究其原因,一是他们出名以后,受外界影响和干扰就多了;另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像一座高山一样,挡住了自己的视线,超越自我,何其艰难!
    我们探讨这一现象,无非是要提醒教育工作者: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受外界的影响越大,自身的独立意识就越小。如果我们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伟大实践者,我们要做的工作首先是为他们松绑。把学生从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书本和名人的权威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严格的纪律约束中解放出来。放飞孩子,就是播种理想,就是塑造未来。
    34、渠灌、喷灌与微灌
    水是生命之源;旱、涝是农业的天敌,所以,农民最大的理想就是风调雨顺、旱涝保收。为此,人们在灌溉问题上不惜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今农业灌溉已经历了由渠道灌溉向喷灌的过渡,并正在发展微灌技术。灌溉技术的革命对教育也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人的感觉器官是有适应性的。强烈的刺激会使人难以接受。比如从刺眼的强光下突然步入黑暗,人的视觉就会失灵,但如果有一个过渡,人即便在黑暗中,也能找到平衡的感觉。人的心理及判断能力也有同样的特点。比如物价调整,假如最终的目的是要上浮20%,如果分阶段调价,先上浮10%,待人们慢慢适应后,再上浮至20%,由于每次上浮幅度不大,消费者的抵触情绪不会太大,因而容易接受。
    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处在细微的环境变化与适应体系中。一个孩子幼儿园经学前班过渡到小学教育,他并没有对学校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孩子直接从家庭来到学校,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循序渐进。
    以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小学生作文的内容,要求上的变化为例。首先查提法的改变,即不用作文一词,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其次是淡化文体,降低要求,不仅不突出强调写记叙文和应用文,甚至没有明确提出“有中心”的要求是放缓坡度,低年级只要求“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中高年级也只要求“能不拘形式,自由的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放缓坡度,降低要求,由放到收,由喜欢写到自由写到能写,更符合小学生习作的规律,因而有可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细水长流,春雨润物,编撰者们的求实精神和艺术匠心实在令人钦佩。
    35、群集行为的隐患
    意大利的《晚邮报》编辑部收到两封读者来信,一封是儿子写的,抱怨父亲不关心自己;一封是父亲写的,指责儿子不可思议。《读者》2000年第9期年选登了这两封信,并归因为代沟所致。从信中可知,儿子曾经是父母的“骄傲”,但由于父母对儿子的关心一直隔靴搔痒,使儿子感到“痛苦”和孤独。终于这个家庭中的“超人”叛变了,他与同伴们“喝了点啤酒,吸了几根大麻烟,吃了几片药,”结果进了监狱。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啦。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情绪在群众力的感染下,就会失去个人冷静的判断力与批判力,而附和大众的行为。中国在1983年8月曾有过一次著名的“严打”行动,后简称为“818”。这次严打中被抓被杀的大多是青年团伙犯罪分子。我不想对这次行动的功过加以评述。但其中几人我熟悉的青年,就是因为参与打群架而获罪的。其实平时还是很不错的孩子,只因一起出门,与“外人”发生冲突,打起架来,在“大家都上了,我不上不好意思”的心理支配下,群起响应,出了几拳头,抡了几棍子,结果触犯了法律,被判了徒刑。后来谈起当时的情形,他们后悔地说:跟着别人闹着玩,根本没想到会犯罪。
    群集行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同一氛围极浓,暗示性极强。只要有人一挑唆,很容易蜂拥而上,很难有人能从群体中逃脱。一些邪教组织就常常利用这一特点来操纵群集行动,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年龄的角度看,未成年人的群集心理更浓,所以对于孩子们的交友活动,父母和师长要倍加关注,弄不好,孩子就会陷进罪恶的泥潭。
    36、有效地利用外来压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比较而建立,其亲疏程度是有层次性的。我曾教过一对孪生兄弟,俩小子聪明健康,活泼好动。吃饭、穿衣、玩耍,总是比着干。动不动还干上一架。但不管其中哪个受到别人的欺负,两兄弟绝对是同仇敌忾。所以,无论是家庭,班级还是其他合作团体,只要是一个组织,一般情况下,它抵抗外部的压力要强于内部的压力。
    所谓组织的内部压力指的是组织内部各成份、个体之间所存在的不同的意识、价值观与利益追求。这种差异性越大,组织压力就越大,组织就越不稳定。一般来说,一个组织形成之初,其组成成份的共同意思是比较强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发展,其亲和力必然逐渐减弱,内部矛盾(即压力)逐渐明朗化,以致造成组织分裂,甚至走向灭亡。
    但如果组织面临强大的外来压力时,其内部压力又会减弱,凝聚力成倍加强,此时可能会发挥超常的战斗力。这是因为,当组织遭到外界压力时,每个组织成员会在无意识中更团结,平时不易见到的集体战斗精神,这时能充分体现出来。这种集体的感召力在教育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在体育运动中感到最具刺激的项目往往是拔河、接力赛跑等集体项目,每逢此时,不仅场上的运动员情绪激昂,就是场外观众,也会为了自己所在的集体的荣誉而鼓噪呐喊。体育运动是这样,其他领域其实也是如此。在班集体教育和团队教育中,我们都可以运用这种压力转化机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团队拼搏的精神。
    37、关注效应浅析
    卡拉OK是一种大众化文娱活动。我很喜欢唱歌。可在OK厅,一小时下来,也轮不到几支歌,实在不过瘾,后来自己买了一套设备,心想,我一定要天天唱,唱个够。结果呢?设备放在家里两年了,我却没唱过几回。原来,一个人唱与当众唱,那感觉是大不一样的。人是有表现欲望的,我们都羡慕登台演唱的大腕歌星,可惜我们没有那副金嗓子,卡拉OK正是用来帮助我们弥补这一遗憾的。你关在家里,怎么能唱出那种感觉来呢?可见,我们对人们的关注是十分在意的。
    由于工作的性质不同,关注所带来的效果就不一样。需要费脑子的工作,如果天天有人打搅,你肯定没法干下去,所以作家们常常要躲到旅馆甚至偏僻的山沟乡村去。学生考试的时候,假如有人在一旁观看,大多发挥不出正常的实力。与此相反,体育方面的胜负游戏,一般会因为一旁有人观看,而表现出突出的成绩,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常常比训练更棒就是这个原因。
    关注者的态度对被关注者也有明显的影响。体育比赛中有主场、客场之别。一般来说,主场比赛,由于占了地利人和,取胜的希望更大。再比如讲话,在自己熟悉的人面前,你可能因无拘无束而侃侃而谈,但换了一个场合,同样的话题,你会因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而变得语无伦次。
    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可利用积极关注,帮助学生高效率发挥,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负面关注的适应性,以养成学生处变不惊的品质。

    第五辑  营造民主气氛,培养责任意识

    民主化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徐特立先生指出:“我们的教育是革命的教育,其目的是教国民不是教顺民,应反对无理的服从以及自己没有了解的盲从。一切纪律只是自觉的遵守,不是受到无理的外力压迫而遵守。”中国有师道尊严的传统,尊师爱生本是好事,但实际生活中,总是尊师有余而爱生不足。这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人格不平等。在绝大部分学生心目中,最怕的人就是老师,最恨的人也是老师,在这种压抑的心理下成长的孩子,怎么可能具有创新精神呢?所以,我们应大力提倡师生人格平等,提倡学生主体教育。
    38、贵在参与,切忌代庖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根据教师工作的方法和风格差异,一般可分为独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类。独裁型教师,在班级具有绝对权威,一切都自己说了算,学生象机器人一样听从指挥。结果表明,这种教师所带的班级成员之间协作意识薄弱,相互敌意与攻击性较强。民主型教师,能尊重学生主体意识,遇事常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这样的班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容易沟通,感情融洽,并能通力合作,不仅班级凝聚力强,学生个体也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放任型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是懒惰或不负责任的。由于教师尽量不行使权力,故学生虽然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由于缺乏引导和协调,成员之间彼此漠不关心,很难形成强烈的团结意识。
    我很欣赏贵在参与的奥运精神。在学校教育中,参与和体验是一条重要的教育途径,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型的。老师应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的尊严。
    39、学会倾听,学会肯定
    面对精神方面有困扰的人,如果你想开导他,最重要的是要让对方向你敞开心扉。因此,学会倾听就成为教师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人的心理实在是很不可思议的,当人心有所感的时候,总想找人表述,但又害怕向人表述。这时,只要知道对方对自己有好感,心灵就有了安全感和归宿感,本来不太愿意说出来的话,也会一五一十的倾泻吐露。作为教师或者家长,如果孩子肯向你敞开了心灵之门,还有什么问题不好解决呢?但是,如果说话的语气不适当,询问的场合和方式不对头,很可能对方会拒你于千里之外,当我们捶胸顿足,责骂孩子不听话时,请反思一下,你学会了倾听孩子的心声吗?
    也许你会说,光听孩子的怎么行,孩子巴不得不上学,你能答应吗?孩子当然要上学,关键是怎样让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英语中把上学叫“去学校”(go to school),孩子们去学校干什么呢?当然要学习,但人家没有限制得那么死。可我们把上学称为“念书”。中国孩子的童年、少年生活硬是被围困在书堆里了,孩子们能高兴吗?
    我们不妨把教育当作一场推销,据老练的推销员讲,人在交谈中应酬技巧相当重要。如果你想推销自己的产品和主张,你最好不要轻易地否定对方的观念和看法,哪怕对方是在吹毛求疵,你也让他把话讲完。你不要急于给对方下如何做的指令,不论对方所说的话多么不合理,多么不道德,也尽可全面加以认同。通过认同,消除了对方的心理抵触。对方会认为自己被尊重,被重视,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于是,最初的不满、不安、戒备心理、反感情绪都减少了许多,从而慢慢接纳你,对于你的意见能听下去,而最终放弃自己的主张。
    说白了,学会倾听和学会肯定,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是一种情感上的诱导和把握,是让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观念,而不是由教师把观念强加于学生。
    40、商量的语气其实更有效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老师的语言大多是命令式的。“明天必须……”“今天的任务是……”这种语气给人以冰冷的感觉,并形成无形的压力。这里我不想讨论教师命令的内容的正确性,只就这种命令形式的成功因素加以探讨。说服成功的关键,除了内容之外,给予对方选择自由的程度,也有相当大的说服力。像这种“只有……”的说服方式,可使选择的范围非常集中,但也极容易诱发对方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拒绝。懂得说服的人会尽量避免这种语气。他们常常利用语言技巧加以修饰,使得实际上是强迫对方接受的说法,以无压迫感的方式让对方接受,这种方式就是以商量的语气,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方案,让对方愉快地选择和接受。
    41、行为的意识化效果
    初学跳舞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舞蹈教师水平太高又爱挑剔,我们很难学会,甚至对跳舞产生了反感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的无意识行为,一旦被意识化,心理上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无法再像平时一样自如地从事该项活动了。比如,我们闲坐时,常有跷二郎腿的习惯,这样做很自由,很舒服。但如果某天有人向你提出要求,今天必须跷二郎腿,而且要达到多少时间,保持这种姿势不变。想想看,你还能感觉到自由和舒服吗?
    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懂得这一心理法则,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给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自由空间。
    话又说回来,当我们要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时,也可以利用行为意识化的特殊效果。我们曾对两位老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实况录像。这两位老师都是很优秀的,但并非十全十美。其中一位老师有口头禅,一口一个“那么”,另一位老师有扶眼镜的习惯,每两分钟至少要扶一次眼镜。后来,他们看了自己的录像,觉得自己的习惯很不好,下决心改掉了。
    实际上,在心理疗法中为了纠正坏习惯,在对方开始无意识行为的同时,给予轻微的电击等不快的刺激,使其行为意识化,以阻止这种无意识行为,往往能收到明显的疗效。医生们称这为“厌恶疗法”。当然,这种意识化的效果并不一定要借助他人之力。如果能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自己去改正恶习,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毅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2、恐吓的局限与负面影响
    对于不听话的小孩,大人们常用惩罚或恐吓的办法改变他们的态度。已经到了睡觉的时候,孩子还没有睡意,一个劲吵着要爸爸讲故事,于是老虎和怪物便匆匆登场。还真有效,孩子被吓得大气不敢出,终于迷迷糊糊睡着了。殊不知,这一夜不知要做多少恶梦呢。
    亚金斯与达特逊两位学者专门研究过“学习惩罚的效果”。他们指出:处罚的程度,必须根据学习情况的难易程度来定,过分的惩罚,只会扰乱学习者的统一性行为,产生负面的效果。我曾经见到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把做错的题抄一千遍。孩子没办法,不仅自己抄,而且请同学帮忙抄,结果是:孩子在抄写中出了更多的错误,并且犯了哄骗老师的错误。事实告诉我们,人在“恐惧”时,会产生逃避的心理倾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否则,我们的教育就很难取得成功。
    43、用行动巩固意志
    俗话说“好哭的孩子多奶”。我们常从孩子身上看到这种现象:本来并不伤心,但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假装哭泣,结果真的哭出来了。以手掩面,发出似哭的声音,既已构成哭的架势,而感情也就自然伴随而生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感情能以动作的调整予以间接的调整,当你失去快活时,最好的恢复快活的方法,便是装成快活的样子行动、说话。”他和另一位心理学家朗格共同创立了情绪说。朗格留下一句名言道:“人非因悲伤而哭泣,而是因为哭泣而悲伤”他们显然过分强调了生理变化的作用,但的确为情绪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一个小孩从山坡上滚下来,因恐惧而哭泣不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寻找小孩摔下来的原因,当着小孩的面责怪看护者,甚至指责这山坡不应该存在,结果小孩哭得更加理直气壮;另一种做法是告诉孩子,从山上滚下来,什么损失也没有,而且很好玩。如果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不妨再试一试。结果孩子反复试过几次之后,开始主动地爬上山坡,又滚下来,其乐无穷。后来,这孩子很可能成为勇敢的登山者。
    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去努力实践,用动作和行为来巩固意志,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简豪斯顿说得好: “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会一切东西。”
    44、把责任“还”给孩子
    经历过苦难的父母,终于建立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于是,他们对子女说:“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不需要你为家事操心,只要你好好学习,将来有作为,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拳拳父母之心,多么可爱,又多么可怜!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相当一部分富裕家庭的孩子和干部子弟都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学习无所用心。按理说,家庭条件好,父母对子女很关心,孩子应该更努力吧。但是,恰恰是这些孩子,学习自觉性差了,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责任心差了。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便会感到迷惘,而失去创造的动力。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逐渐富裕起来,再加上独生子女因素的影响,这种无责任感的孩子已不是个别和少数现象,而是正在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前不久,开展过一场关于“再穷不能穷孩子”与“再富不能富孩子”的争论。其实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穷”与“富”,百万富翁的子女也多有成才的,穷光蛋的子女难道就个个能成才?我们应该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多做文章。
    无论在家庭和学校,我们都要尽可能让孩子们充当有意义的角色,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对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是至关重要的。前面我们谈到过的让每个学生轮流当干部的做法就是很有益的尝试。在家庭中,父母应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与孩子平等地交流,不论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区,我们都要把孩子当作一个成员,而不是要他们成为局外人。在积极的参与和体验中,孩子的责任感才会逐渐建立起来。否则,我们的孩子就不可能成为跨世纪的人才,反倒可能成为“跨掉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