鬏怎么读音是什么:学人的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6:10:42
学人的境界        学识有层次,志趣分境界。学人之道,别于他业。学术的灵魂在于境界,境界的关键在于人格。
  王国维论古今学问有三境界之譬:“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禅宗喻参禅有三层次之谓:第一层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停留于理性思维,认识是概念化的,见其名而未见其实;第二层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突破概念的束缚,但未彻悟,处于特异思维,既不见其名又未见其实;第三层次,“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超越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分别,天人合一,了
然真实。
  三境界之说,兼述求学之艰;三层次之谓,尽道证悟之难。学问确有境界高下,下者跟着材料走、跟着时髦走,上者跟着问题走、跟着兴趣走。学术研究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为实用而学问”;另一种是“为学问而学问”。学术研究的目的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求法则”,另一种是“求事实”。西方学术界注重求法则,而中国学术界则注重求事实。
      学者有贤与不肖之分,大师与匠人之判;学问有道、术之别,立功、立言、立身之争。牛顿、爱因斯坦为知识界百年难遇的奇才,老子、孔子的智慧则成千古绝唱。学人之卓绝者,必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有诗人的灵动,具美学家的审美,更兼哲学家的参悟。
  从悟的程度来分,有有为境和无为境,是指境界的层次。有为境,关键是“取”,重在学习,有吃苦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无为境,关键是“舍”,重在省悟,有空明的灵性和大度的气象。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增为加法,损用减法。增是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把原不具备的东西掌握好;损是悟道的过程,把已经掌握的东西过滤掉,该放下的放下。
  做学问,当以治学和修身的结合为第一要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所谓“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句空”。学问有其特定的“时空观”:小境界为活在历史的瞬间,活在当下;而小境界则为活在历史的深处与永恒,活在人们心中并获得永生。 
     
境界的追求是一个漫长、细致、艰难的过程。应来不期而至,未应强求反远。初窥堂奥者颇似蚂蚁搬家,渐入佳境者犹如蜜蜂采蜜;而唯有登峰造极者,却似蜘蛛织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殚精竭虑,坚韧不拨;忍天下难忍之苦,修天下难修之事,破天下难破之迷,悟天下难悟之理,证天下难证之果。
  由形向意,是提高学术层次的必经之路;从实到虚,是提升学者境界的必由之途。摆脱功利诱惑、放下执着勉强,自在清纯、透亮圆润,融学术与生命为一体,悠游不迫,纵逸自如,机趣昂然,妙境顿生。“山光晴后雨,江色晚一清”。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智巧只是小境界,拙朴才是大境界。师法自然,循道而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为而无所不为。机缘成熟,水到渠成。心底无私天地宽,于无声处听惊雷。学无止境,境界之上更有境界,则诸境皆为我而设;不以境界为境界方是真境界,没有境界之境界诚为大境界。恰如程颢之诗所述怀:“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