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650和x20: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程).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3:14:33
三 温里药和方剂
  定义:凡药性温热,能祛除里寒,扶助阳气的药物,叫做温里药。凡以温里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温里方。
  温里法就是运用温热方药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温理法亦称祛寒法。前人有“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的说法,正是指出温法治疗原则。此类药性多温燥。
  由于里寒证的成因有元阳不足,寒从内生或由于外寒直入里等不同,因此祛寒法又可分为温中祛寒,温肾回阳两种。
  温中祛寒: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手足不温。纳谷不化,胸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倦神疲、舌淡脉弱等,常用药物干姜、吴茱芋等;常用方剂有理中汤、吴茱芋汤等。
  温肾回阳:本法适用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证。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沉微,甚则脉微欲绝等。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等;常用方剂有真武汤、四逆汤等。
  本类方药多是辛燥温热,忌用于热证、阴虚证。对于真热假寒证,应当详细分辩,慎勿误用。
  一、温里药
  (一)附子《本经》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
  别名:黑附子、川附子。
  处方用名:制附片、熟附片、生附子。
  药用部分:根。
  归经:入心、肾、脾经。
  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功能;回阳救脱、温肾助阳、温中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辛热燥烈,能助心肾之阳,有回阳救脱之功效。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因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厥冷,冷汗自出、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亡阳脱证。常与干姜、甘草同用,如四逆汤。
  2.温肾助阳,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疼痛、形寒足冷、阳痿遗精、尿频数等证。常与熟地、杜仲、菟丝子等药同用,如右归丸。对于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证,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附子理中汤。
  3.有散寒燥湿,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周身关节疼痛属于寒湿偏胜者,多与桂枝同用,如桂枝附子汤。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及孕妇均忌用。
  参考资料:
  1.附子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幅度增高。但生用或过量易中毒,出现心律不齐,甚至心跳停止。炮制与煎煮能分解乌头碱,使毒性减低,但强心作用不变。故临床多用熟附子,用量大时宜久煎(1小时以上)。
  2.附子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
  3.乌头有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对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反射机能等有麻醉作用。因此,附子止痛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说明:
  附子辛热燥烈,其性善走,能通行十二经。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又可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风寒,故可治以上诸证。附子、乌头、子母同株,母根名乌头,旁生幼根名附子,不生幼根者名天雄,其性能相似,但附子长于治寒;乌头善于祛风。故温肾祛寒,多用附子;通痹驱风,多用乌头。二药皆有毒必须炮制,同时宜久煎。乌头毒性尤甚,配蜜同用,即能解毒,又可缓痛,适用于寒证的心腹剧痛、疝气痛及风寒湿痹的全身作痛,或麻木不仁等证。
  (二)肉桂《别录》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树的树皮。
  别名;桂皮、边桂、桂心、玉桂、肉桂皮。
  处方用名:肉桂、油肉桂。
  药用部分:树干的皮。
  性味:辛、甘、大热。
  归经:入肝、肾、脾经。
  功能: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有温脾阳、助肾阳,益火消阴的作用,适用于脾肾阳虚诸证,常与附子、干姜等同用。
  2.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适用于虚寒性心腹疼痛。单用有效,或配其它温中散寒止痛药同用。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参考资料:
  1.含桂皮油、能刺激胃肠分泌,促进消化机能,缓解痉挛、抑制异常发酵,故有止痛作用。
  2.有中枢性及末稍性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增强血循环,因而有通血脉的作用。
  3.体外试验对致真菌有抑制作用。
  说明:肉桂与附子,均能回阳补火,温里散寒。但肉桂略入血分,对于经寒血滞的经闭,能活血通络;附子偏入气分,对于肢冷脉微的 阳欲绝,功胜肉桂,故回阳固脱急用附子而不用肉桂。惟气血虚寒、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等证,二药常配合应用。
  (三)干姜《本经》
  为生姜的干燥品,切片用或炮焦或炒炭用。
  别名;均姜、生姜、干姜。
  处方用名:干姜、炮姜、黑姜、北姜。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热。
  归经: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能:温中回阳、温肺化痰,温经止血。
  主治与应用:
  1.回阳救逆:与附子相须为用,以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亡阳虚脱征,如四逆汤。
  2.善于温中祛寒,常用于脾胃虚寒、四肢不温、呕吐泄泻,脘腹冷痛等证,配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汤。
  3.能温肺散寒,燥湿化痰,故常用于肺寒咳嗽,痰多稀薄之证,每以细辛,五味子配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4.干姜炮焦名炮姜,苦温而涩,辛散之力减弱,能入血分,适用于虚寒性吐血、便血、血崩等证,常配其它温经及收涩止血药物同用。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阴虚有热及孕妇忌用。
  说明:生姜性温长于发散表寒,兼能温中止呕;干姜辛热,长于温中祛寒而发散之力较弱;炮姜性温而味苦,已无发散作用。但亦能温中,且可止血。干姜与附子均有温里散寒回阳作用,附子长于温肾阳、干姜主要温脾阳,二药可配伍应用。
  (四)吴茱萸《本经》
  为芸香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将成熟果实。
  别名:吴萸、川姜。
  处方用名:吴茱萸、吴萸、淡吴萸。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胃、肾经。
  功能:温中止痛,降逆止呕。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明显的温中止痛作用,适用于里寒所致的胃痛、胁痛、腹痛及疝痛等证。如治脘腹冷痛,可配温中散寒的干姜。治胁肋胀痛、寒疝疼痛,可配理气止痛的乌药、小茴、川楝子。治妇女少腹冷痛,经行后期,常配伍当归、川芎、桂枝等。
  2.能疏肝暖脾,温中止呕,适用于胃寒或肝胃不和的呕吐,或兼有胃痛、胁痛之证,多与人参、生姜、大枣同用,如吴茱芋汤。如属肝胃郁火而致的呕吐,可与黄连同用,如左金丸。
  参考资料:
  1.有收缩子宫的作用。
  2.体外实验:对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皮肤真菌等有抗菌作用。
  3.对蛔虫及水蛭有显著杀虫的效力。
  (五)高良姜《别录》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别名:良姜。
  处方用名:高良姜、良姜。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热。
  归经:入脾、胃经。
  主治与应用:
  有良好的散寒和止痛、止呕作用,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等胃寒证,单用有效,如《千金方》以本品微炒。米饮送服,治心脾气痛。如治胃寒疼痛,与香附配伍,如良附丸。治脘腹冷痛、胀满,可配肉桂、厚朴等同用。治胃寒气逆、呕吐清水之证,可与生姜、半夏煎服。
  用量:3-9克。
  (六)艾叶《别录》
  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
  别名:陈艾叶、生艾叶、蕲艾。
  处方用名:陈艾叶、生艾叶、蕲艾、艾绒。
  药用部分:叶、花。
  性味;苦、辛、温。
  功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主治与应用:
  1.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适用于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少腹冷痛、痛经等证,常与当归、香附等同用。
  2.能温经止血。炒炭可增强其作用,多用于虚寒性的月经过多,崩漏及妊娠下血等证,常与阿胶、熟地等同用,如胶艾汤。如兼气虚不固者,又须与党参、黄芪、白术同用。
  用量:3-9克。
  二、温里方
  (一)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熟附子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回阳救逆。
  主治:
  1.少阴证,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弱等证。
  2.误汗或大汗所致的亡阳证。
  方解: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发阳气、祛散寒邪,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散寒,协助附子回阳之力;佐以甘草温养阳气,并能缓和姜、附之过于燥烈,共成回阳救逆的方剂。
  临床应用:
  1.本方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功能回阳复阴,适用于泄泻不止,大汗或大出血后的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的证候。
  2.各种疾病发展到阳虚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虚脱所致的手足厥冷、心悸气短、脉沉弱者。
  3.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等剧烈吐泻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
  注意事项:本方治四肢厥逆,属于阳虚阴盛之证。如四肢厥逆因于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者,此乃四逆散证,非本方所宜。
  (二)理中汤《伤寒论》
  组成;人参6克(现用党参)干姜9克 炙甘草6克 白术12克。
  用法;水煎服,也可炼蜜为丸。
  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池泻清稀、呕吐、不渴、或腹满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
  方解;本方是治疗脾胃虚寒的常用方剂。方中以干姜温运中焦,祛散寒邪,恢复脾阳,为主药;辅以人参补气健脾,振奋脾胃功能;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合用具有温中祛寒,补益脾胃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本方具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温补的方剂,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之各种病证。以脉象沉细或迟缓,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为辩证要点。
  2.本方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证。寒多者以干姜为主药;虚多者以人参为主药;虚寒俱甚者,则参、姜皆为主药。如泄泻较频,方中白术改用土炒,以增加涩肠止泻的作用。如虚寒较甚,而见面色晄白,手足不温,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强温阳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补阳祛寒之力更大。
  3.本方用于中焦虚寒,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
  (三)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熟附子6克 茯苓9克 白芍9克 白术6克 生姜9克
  用法;加水600-800毫升,煮1-1.5小时,中间再勿加生水,煮取2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服2次。
  功能;温阳利水。
  主治: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舌淡而润、苔白、脉沉细者。
  2.发汗过多,阳气太虚,寒水内动,水气凌心,而见心悸、头晕,身体振动而欲地,舌淡润,脉沉细者。
  方解:本方主要由于阳虚不能化水所致,故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中阳气,以散在里之寒水为主药;辅以生姜温散水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里,并制熟附子、生姜之辛燥,使利水而不伤阴。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本文温补脾肾,故能利水消肿,为温阳利水的主方。
  临床应用:
  1.急性肾炎水肿,心脏水肿而因脾肾阳虚者,可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
  2.如脾肾阳虚、痰饮上泛,咳嗽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自利应去茯苓;如见泄泻者应去白芍,加干姜。
  3.凡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晕、心悸、下肢乏困无力、面部浮肿、舌淡、脉沉细;或虚损病出现形寒怕寒、四肢不温、腰酸腿软、动则气喘、脉细迟弱者,均可酌情使用。
四 祛风湿药和方剂
  定义: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以解除痹痛的药物,叫做祛风湿药。凡以祛风湿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祛风湿方。
  本类方药主要应用于风寒湿三邪杂夹所致的痹痛。应用本类药方时,应根据痹证的类型,病程的新久,或所在部位的不同,而作适当的选择和相应的配伍。
  本类方药多辛燥,易伤血,故血虚,阴虚者慎用。如必须用时,则要配合养血或滋阴方药。
  (一)祛风湿药
  羌活
  《药性本草》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的根茎。
  处方用名;羌活、川羌活。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膀胱、肾经。
  功能:祛风温、止痛、解表散寒。
  主治与应用:
  1.既能驱除风寒湿邪,又具止痛作用,故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肢体所致的肢体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常与防风等同用。对于风寒头痛,多配合川芎、细辛等。
  2.本品能发散在表之风寒,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常与防风、白芷、苍术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3.用量:3-9克。
  独活
  《本经》
  1.为伞形科多年草本植物香独活的根茎。
  处方用名:独活、川独活。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能: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祛风胜湿,为治风寒湿痹的常用药物,尤宜于腰膝痹痛,常与桑寄生、防风、细辛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2.既可发散风寒湿邪,又能止痛,可用于外感风寒扶湿,肢体沉重,关节酸痛等证,常与羌活共同配入发表药中。
  用量:3-9克。
  秦艽
  《本经》
  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叶秦艽或小叶秦艽的根。
  处方用名:秦艽、西秦艽、左秦艽。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入胃、肝、胆经。
  功能:祛风湿、退虚热。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祛风除湿,多用于风湿肢节疼痛,筋脉挛急等证,常配入复方使用,如独活寄生汤。
  2.又能清热,适用于骨蒸潮热,常与知母、地骨皮等同用,以加强其退虚热作用,如秦艽鳖甲散。对于小儿骨蒸潮热,食减瘦弱等证。
  威灵仙
  《开宝本草》
  为毛茛科多年生攀援性灌木植物威灵仙和直立草本棉团铁线莲的根。
  处方用名:威灵仙。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温。
  归经:入膀胱经。
  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与应用:
  本品有较好的祛风通络止痛作用,为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物。用于风湿肢体、腰足疼痛等证,单用即有效。如《千金方》单用本品为末,温酒调服,以治腰足诸痛;亦可配伍羌活、独活、秦艽等祛风除湿的药物,共奏通痹止痛之效。
  此外,本品治诸骨哽喉颇验,可与砂糖、酒、醋同煎,慢慢咽下,也有单用本品15克水煎服。
  用量:3-15克。
  木瓜
  《别录》
  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木瓜的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宣木瓜、木瓜。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酸、温。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主治与应用:
  本品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可用于湿痹、脚气、筋脉拘挛、呕吐泄泻、腹痛转筋等证。治湿痹脚气、腰膝疼痛,多与苏叶、防已同用。若吐泻转筋,单用即可,或配伍吴芋、紫苏等,如木瓜汤。
  用量:3-9克。
   狶莶草
  《新修本草》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狶 莶的全草。
  处方用名:狶 莶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祛风湿、利筋骨、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祛风除湿和利筋骨的作用,酒蒸后作用较好,用于风湿麻痹,筋骨疼痛等证。可单用炼蜜为丸,温酒送服;与臭梧桐同用、名狶桐丸、对风湿痹痛、筋骨不利,其效尤著。
  2.生用还能清热解毒,对于痈肿疮毒及风疹瘙痒等证,单用有效。
  用量:9-15克。
  络石藤
  《本经》
  为夹竹桃科络石藤属植物络石的茎藤。
  处方用名:络古藤。
  药用部分:茎藤。
  性味:微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功能: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祛风湿而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证。常与木瓜、海风藤、桑寄生、薏苡仁同用。
  2.能凉血而消痈肿,用于疮痈肿痛之证。可与乳香、没药、瓜萎、甘草等同用。
  用量:3-9克。
  乌梢蛇
  《开宝本草》
  为脊椎动物游蛇科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处方用名:乌梢蛇、乌蛇。
  药用部分:干燥蛇全体。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入肝经。
  主治与应用:本品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可用于风湿顽痹、惊痫、皮肤疥癣及麻风病。多研末用,或浸酒服。治风湿麻痹,常与羌活、防风、秦艽、当归等配伍;惊痫抽搐,可配伍蜈蚣、全蝎等应用。
  用量:3-12克。
  注意事项:血虚生风者忌用。
  (二)祛风温方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9克 桑寄生 细辛 秦艽 防风 肉桂 牛膝 杜仲 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人参(现多用党参)茯苓 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祛风湿痹证,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证见腰膝冷痛,肢体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临床应用:
  1.本方用于风寒湿痹痛日久体虚,尤以下肢冷痛麻木证者,如慢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若冷痹日久,一般可加入木瓜、白花蛇、乌梢蛇、海风藤、川乌、千年健,以通筋络,逐寒湿。
  2.本方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名三痹汤,补气实表的力量较强。主治气血两亏,感受寒湿而致的脊背疼痛、举动艰难等证。
五 泻下药和方剂
  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叫做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泻下方。
  由于泻下法具有攻下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驱除寄生虫等作用,故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虫积病邪结聚于里的实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根据病情轻重,泻下作用有不同,泻下法又分为攻下、润下、逐水及驱虫四种。
  泻下法除润下剂外,孕妇及月经期均慎用。攻下、逐水法在体虚者应慎用,否则更伤正气,若确实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
  (一)泻下药
  1.攻下药:
  凡有泻热通便或祛寒通便作用,如里热便秘实证,证见潮热、谵语、口渴、腹满痛、大便秘结、舌苔焦黄、脉滑数等。常用药物有大黄、芒硝等。或脾虚阳气不足,冷积阻于肠胃、大便秘结、脉沉迟者,有用肉桂、干姜配伍大黄以温通寒结者,如温脾汤。
  大黄
  《本经》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北大黄、或南大黄的根茎。生用、或酒制、蒸熟、炒黑用。
  别名:川军、锦纹、将军。
  处方用名:生大黄、熟大黄、川军、锦纹、酒大黄。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寒。
  归经: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功能;泻实热、下积滞、破瘀血。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里实热证,腹胀满,热结便秘,壮热谵语。可与芒硝、枳实、厚朴等同用;属寒实积滞,可与干姜、附子等同用。
  2.常用于湿热黄胆,全身发黄如桔子色的阳黄,常与栀子、茵陈蒿配伍即茵陈汤。临床常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与蒲公英、银花、绵茵陈、板兰根、赤芍配伍用,可治急性胆囊炎。
  3.可用于肠痈(阑尾炎),与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同用,即大黄牡丹皮汤。
  4.此外,尚用于痈肿疮毒,烫火伤,可作外敷外洗用。
  用量:3-12克。
  禁忌:孕妇、产后、月经期间、授乳期间均应慎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有大黄泻素、大黄鞣甙类等,大黄泻素能刺激大肠,引起收缩,分泌增加,使肠内容物易于排出。本品味苦,服小剂量粉剂(2-3分)能起健胃作用,据报道:大黄与甘草(5:1)研末外用,治下肢溃汤(臁疮)有效。
  2.对痢疾、伤寒、大肠、绿脓杆菌及肺炎双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芒硝
  《本经》 
  为含硫酸钠的自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别名:朴硝、皮硝、海皮硝、毛硝。
  处方用名:芒硝、朴硝、风化硝、玄明粉。
  药用部分:硫酸钠的结晶体。
  性味:辛、咸、苦、大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外用清火消肿。
  主治与应用:
  1.有润燥软坚,泻下清热的功效,为里热燥结实证之要药。适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腹满胀痛等证,常与大黄、甘草同用,如调味承气汤。
  2.外用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功,如皮肿疮肿、疮疹赤热、痛痒,可用本品溶于冷开水中涂抹;用于目赤肿痛,可用芒硝置豆腐上蒸化,取汁点眼;用于口腔及咽喉肿痛糜烂、玄朋粉配硼硝、冰水、共研末,吹患处,如冰硼散。
  用量:9-15克,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不入煎剂。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参才资料:
  本品含大量含水硫酸纳,服后不易为肠所吸收,形成高渗盐溶液,于是肠内水分增加,使粪便质地稀薄,同时对肠壁引起机械刺激,故使肠蠕动增强,把稀释水便排出。据报导,临床有用大黄硝石汤(大黄、芒硝、黄柏、栀子)。硝石矾石散(芒硝、矾石)或单用芒硝一味,治疗肝胆结石及黄疸证,获得较好效果。
  番泻叶
  《本经》
  为豆科草本状小灌木植物狭叶番泻树的叶。
  处方用名:番泻叶。
  药用部分;叶。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大肠经。
  功能;泻热导滞。
  主治与应用:
  本品有较强的泻热通便功效。用于热结便秘,脘腹胀满等证,单用泡开水服或与枳实、厚朴同用。用量大时,可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用量:3-6克。一般泡开水服,入煎剂宜后下。
  2.润下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甘平,富含油脂,具有润燥滑肠的作用,使大肠易于排出,泻下作用较缓。适用于老年津枯,病后津液亏耗或产后血虚的大便秘结,习惯性便秘等。若津液亏损而致的便秘,可与养阴药配伍;兼血虚者,宜与补血药配伍;兼气滞者,可与理气药配伍。常用药物有火麻仁、郁李仁等;常用方剂有五仁丸、麻仁丸等。
  火麻仁
  《本经》
  为大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麻的成熟种仁。除去皮壳与杂质,收集净仁,打碎用。
  处方用名:大麻仁、火麻仁。
  药用部分:种仁。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功能: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主治与应用:
  本品多脂,功能润燥滑肠,性质平和,兼有滋养作用,为常用的润下药。用于邪热伤阴,或素体火旺,津枯肠燥而致大便燥结证。常与杏仁、白芍、大黄同用,如麻子仁丸;如属老年津枯,病后津亏及产后血虚所致的肠燥便秘,常与当归、生地同用,如润肠丸。
  用量:9-30克。
  郁李仁
  《本经》
  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欧李的成熟种子。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取核去壳,晒干去皮捣碎用。
  处方用名:郁李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辛、苦、甘、平。
  归经:入大肠、小肠经。
  功能: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富含油脂,有降泄下气,润肠通便之功,适用于大肠气滞、肠燥便秘之证,多与火麻仁、柏子仁等同用,如五仁丸。
  2.又有利小便,退水肿之功,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腹满喘促及脚气浮肿等证,常与薏苡仁、茯苓、冬瓜皮等同用,如郁李仁丸。
  用量:3-12克。
  (二)泻下方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 厚朴9克  枳实9克 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麻仁丸
  《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100克 杏仁50克 枳实100克 大黄100克 厚朴50克 芍药100克
  用法:为丸,每次9克,日二次;也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病情酌定。
  功能:润肠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方解:本方为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组成,多用于肠胃燥热便秘。由于津液不足,肠失滑润,兼之肠燥胃热则大便硬结难下,致成便秘。方中麻子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主药;辅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佐以小承气汤之枳实破结,厚朴除满,大黄通上;使以峰蜜为丸,意在缓下。本方泻下药与润肠药同用,炼蜜为丸,取其泻而不峻,润而不腻,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本方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可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等证。
  2.用治痔疮便秘时,若痔疮出血,可加槐花、地榆凉血止血。
  注意事项:
  本方虽为缓下之剂,但药有急泄之品,故体虚及孕妇均不宜应用。
六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凡能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喘的药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味,大多辛、苦、甘。辛能开郁散结;苦能降气平喘;甘能润肺止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本类药物主要归肺脾两经。
  接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不同性能,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本类药物伍用时,外感咳喘者合解表药;虚劳咳喘者合补益之品;咳嗽伴咯血者不宜用强烈温燥化痰药;麻疹初起者不宜温敛止咳之品。
  (一)止咳化痰平喘药
  半夏
  《本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地下块茎。
  别名:闹狗蛋,三步跳,地八豆等。
  处方用名: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半夏曲。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寒性湿痰咳喘之证。常伍用陈皮、茯苓、甘草等。
  2.痰湿阻滞,停饮犯胃所致之呕逆。伍用生姜、茯苓;胃热呕吐,加黄连、竹茹;妊娠呕吐合灶心土、白术、茯苓。
  3.痰热互结所致胸脘痞闷、结胸证。常合用黄连、黄芩、瓜萎、干姜。
  用量:3-9克。
  禁忌: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反乌头。
  参考资料:
  半夏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γ氨基丁酸、黑尿酸、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尿黑酸为半夏刺激性物质,γ氨基丁酸有临时降压作用,半夏能抑制呕吐中枢,有止吐作用;还有祛痰、镇咳、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生半夏毒性较大,炮制后仍有一定毒性。
  瓜萎
  《别录》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瓜萎的成熟果皮及种子。
  别名;瓜萎皮、全瓜萎、瓜萎仁、括萎。
  处方用名:瓜萎、全瓜萎、瓜萎仁、瓜萎皮。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化痰、宽中散结、润肠通便。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痰黄稠难咳出;肺痈咳吐脓血。常合知母、浙贝母、银花、鱼腥草。
  2.胸痹胁痛。常合薤白、半夏、枳壳。
  3.乳痈初起。常合蒲公英、连翘、陈皮。
  4.肠燥便结。合火麻仁、桃仁。单用萎仁或合用杏仁治肺热痰郁之便秘。
  用量:全瓜萎12-30克 瓜萎皮6-12克 瓜萎仁6-15克 瓜萎霜6-15克。
  参考资料;成分:含三萜皂甙、有机酸、树指、糖类脂肪油等。萎仁含脂肪油。
  药理研究;瓜萎及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
  附:天花粉
  天花粉亦称花粉或瓜萎根。
  性味:甘、酸、寒。
  功能:清肺化痰,养胃生津。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肺虚咯血。合麦冬、生地、天冬等伍用。
  2.热伤津液之口渴。常合山药、五味子、黄芪伍用。
  贝母
  《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鳞基。根据产地,性状不同,分为川母及浙贝母。
  别名:川贝、浙贝,元宝吐,板贝。
  处方用名:川贝母、浙贝母、象贝母。
  药用部分;地下球形鳞茎。
  性味: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
  归经:入肺、心经。
  功能:清热化痰,散结开郁。
  主治及应用:
  1.痰热咳嗽,合知母。川贝有甘凉润肺之性,故用于肺虚之咳,痰少咽燥,与沙参、天冬、麦冬合用。
  2.瘰疬、疮痈肿毒、乳痈、肺痈。以浙贝为佳,合用玄参、牡蛎、夏枯草疗瘰疬;合连翘、蒲公英、天花粉治疮痈乳疾;伍苇茎、苡仁、冬瓜仁、鱼腥草疗肺痈。
  用量:川贝1-15克,研末冲服,一日三次,浙贝3-9克,煎服,也可研末冲服,每次1克,一日三次。
  禁忌:反乌头。寒痰、湿痰不宜用。
  参考资料;成分:川贝和浙贝均含贝母碱、去氢贝母碱及多种生物碱。此外,浙贝母含浙贝母甲、乙生物碱。
  药理研究:
  浙贝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高浓度则显著收缩。且有兴奋子宫平滑肌及降压作用。川贝母碱降压作用较持久。
  桔梗
  《本经》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根。
  别名;包袱花、梗草、白药。
  处方用名:桔梗、苦桔梗、白桔梗、津桔梗。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肺经。
  功能:宣肺祛痰、排脓。
  主治及应用:
  1.咳嗽痰多。风寒咳嗽合用荆芥、防风、苏叶;内热咳嗽合桑叶、菊花、牛蒡子、前胡。
  2.咽痛音哑。桔梗能开提肺气,肺气得宣,则音自扬。常合牛蒡子、射干、蝉衣等。
  3.癃闭、水肿。桔梗理肺而通诸气,肺气宣通,闭遏自畅。故常于利湿通淋、温阳化气剂中应用,以治癃闭、小便不畅、水肿诸证。
  4.肺痈咳吐脓血,痰黄腥臭。桔梗祛痰又善排脓,与苇茎、苡仁、冬瓜仁、桃仁、鱼腥草同用,以奏祛痰排脓之效。
  用量:3-10克。
  禁忌:阴虚火旺、久咳、麻疹不发者不宜应用:胃溃汤,咳血者,以防刺激胃粘膜、升提太过而不宜用之。
  参考资料:
  成分:含桔梗皂甙、桔梗酸A、B、C、桔梗糖及微量生物碱。
  药理研究:
  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与桔梗皂甙抑制中枢有关,小剂量可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并能反射地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多,使痰稀释易咳出。
  苦杏仁
  《本经》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山杏之成熟种子。
  别名:衡儿,北杏仁。
  处方用名:苦杏仁,杏仁,光杏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1.风热咳嗽。伍用桑叶、薄荷 。
  2.肺热咳嗽。合用桔梗、黄芩、芦根。
  3.喘息多痰。风寒喘咳者合麻黄、甘草;风热咳喘者合桑叶、菊花;燥热喘热者伍桑草。
  4.津枯血少便秘。配火麻仁、桃仁、当归。
  用量:3-10。
  禁忌:肺虚咳喘者忌用。
  参考资料;
  成分:含苦杏仁甙、苦杏仁甙酶和脂肪油。苦杏仁甙经酶或酸水解产生氢氰酸等。
  药理研究:
  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过量易中毒,中毒时民间用杏树内皮60克水煎服以解毒。本品含有约50%脂肪油,故有通便作用。
  百部
  《别录》
  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百部的块根。
  别名:百部根。
  处方用名:百部、炙百部、蒸百部。
  药用部分:块根。  归经:入肺经。
  功能: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润而不燥,有较好的润肺止咳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故最宜用于肺痨咳嗽,常合黄芩、白芨、沙参、党参配用。
  2.各型咳嗽。不论新咳、久咳、寒咳、热咳均中应用之。
  3.灭虱杀虫。蛲虫病,以百部30-50克煎取浓30-50ml,每晚保留灌肠一次;头虱、体虱,20%百部醇浸液成50%水浸液涂摸。此外,对阴道滴虫也有杀灭作用。
  用量:6-9克,结核病用量20-30克,外用适量。
  禁忌:大便溏泻者慎用。
  参考资料:
  成分:主要含生物碱。
  药理研究:
  百部能减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镇咳之效。对人型结核杜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等多种杆菌有抑制作用,对体虱、头虱有毒杀作用。
  紫苑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苑的根茎及须根。
  别名:青苑。
  处方用名:紫苑、炙紫苑、紫苑茸。
  药用部分;干燥根茎及须根。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化痰止咳。
  主治及应用:
  紫苑温而不热,润而不燥,为止咳化痰要药,主治咳嗽,不论内伤、外感、寒热咳皆宜。咳嗽气逆,咯痰不爽者配桔梗、甘草、远志;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者伍款冬花、百合、川贝、麦冬同用。
  用量:3-10克。
  参考资料:
  成分:含紫苑皂甙、紫苑酮、槲皮素等。
  药理研究:紫苑皂甙、槲皮素能显著增加呼吸道分泌,使痰液稀释,容易咯出。故有祛痰、镇咳作用,并能兴奋心肌,且有利尿作用。
  款冬花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款冬花的花蕾。
  别名:冬花、款冬。
  处方用名:款冬花、冬花。
  药用部分;款冬花未开放时的花序。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主治与应用:
  1.肺寒痰多及肺虚久咳。冬花温润不燥,为止咳化痰、润肺下气之良药。有邪可散,散而不泄,无邪可润,润而不寒。伍紫苑。
  2.外感咳嗽、不论寒咳或热均可用之。常合杏仁、桔梗、前胡及解表药。
  (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各自10克、白茯苓9克 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本方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临床运用:
  1.临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脉滑为辩证要点。
  2.治疗各种痰证: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风化痰;寒痰者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热痰者加瓜萎、竹黄、黄芩以清热化痰;食痰者加莱菔子、枳壳以消食化痰;顽痰者加礞石、浮海石以攻逐陈积深伏之痰。
  附:温胆汤《千金方》
  即二陈汤加枳实10克,竹茹10克。水煎服,主治肝胃不和,痰多胆怯,虚烦不眠,眩晕,惊悸,苔腻之证。此方清而不燥,是与二陈汤区别之处。
  止嗽散
  《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苑(蒸)百部 白前蒸各1000克 甘草(炒)375克 陈皮(去白)500克。
  用法:上七味为末,做成散剂。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汤剂时,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剂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本方用于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咳仍不止者。方中紫苑、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肺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化痰,疏风解表之效。
  临床应用:
  1.以解表后咳仍不止者,痰多、咽痒、咳痰不畅为其辩证要点。
  2.若头痛、鼻寒、恶寒者,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寒解表,若痰多色白,苔白腻者,加半夏、茯芩以燥湿化痰。
  桑杏汤
  《温病条辩》
  组成:桑叶6克、杏仁9克 沙参12克 象贝母6克 香豉6克 栀皮6克 梨皮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宣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方解:本方治证是因温燥外袭,肺阴受灼所致身热头痛,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苔燥脉浮数之外感温燥之证候。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宣利肺气,共为主药;淡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沙参、梨皮生津润肺,同为辅药;栀皮清泄肺热,象贝母止咳化痰,为佐使药。共奏“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之效。
  临床运用:
  1.用于肺燥咳嗽。以干咳无痰、苔薄白而燥,脉浮数为辩证要点。
  2.可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收没期之干咳无痰。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
  组成:白果10克 麻黄6克 苏子12克 甘草3克 款冬花10克 杏仁6克 桑白皮10克 黄芩6克 半夏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哮喘证。咳喘痰多,痰稠色黄,胸闷气促,喉中哮鸣;或有表证,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所治为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方中麻黄宣降肺气以定喘,兼解表寒,白果敛肺止咳,化痰平喘,二药一收一散,共为主药;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加强平喘之功,为辅药;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以止咳平喘。
  临床运用:
  1.本方治疗哮喘证。以哮喘,痰稠色黄,脉滑数为辩证要点。
  2.本方加减:热盛痰多者加胆南星、瓜萎;胸膈闷甚者加枳壳、厚朴;肺热重者加生石膏、鱼腥草,重用黄芩。
  百合固金汤
  《医方集解》
  组成;生地黄6克 熟地黄10克 麦冬6克 百合 白芍(炒)当归 贝母 生甘草玄参 桔梗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肾阴虚。咳嗽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方中以二地为君,滋阴补肾,生地黄又能凉血止血;以麦冬、百合、贝母为臣,润肺养阴,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参滋阴凉血清虚火,当归养血润燥,白芍养血宜阴,桔梗宣利肺气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更利咽喉,合而用之,虚火自清,肺肾得养,诸症自消。
  临床运用:
  适用于肺阴不足,肾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原咽干咳嗽,痰中带血诸症。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大生地6克 麦冬5克 生甘草5克 玄参5克 贝母3克 丹皮3克 薄荷3克炒白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症见喉润起白斑点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挟表证者适当加入轻扬宣散之品,如桑叶、葛根等;热毒重者,选加连翘、银花、土牛膝以清热解毒。
  2.肾阴虚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属阴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参考资料:
  药理研究证明,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其毒素也有较强的中和能力。
  清燥救肺汤
  《医疗法律》
  组成:冬桑叶10克 石膏10克 阿胶10克(烊化) 麦冬10克 杏仁6克 枇杷叶10克 沙参10克 胡麻仁10克 甘草3克。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燥热伤肺,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或痰带血丝,舌干苔少,脉小数。
  方解:本方为治疗燥伤肺主要方剂,用桑叶、石膏清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养阴,佐以杏仁、枇杷叶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凑清燥热,养肺阴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之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干少苔,甚或气促痰带血等证。
  2.本方与桑杏汤均可治肺燥,但桑杏汤用桑叶、豆豉以疏风散热,有解表作用,适用于燥邪伤肺兼有表证者;清燥救肺汤用石膏、麦冬、阿胶能清热养阴止血,适用于燥热伤肺,证见阴虚内热或咯血者。养阴润肺以清燥救肺汤为强,疏散风热则以桑杏汤为佳。
七 消导药和方剂
  凡能消化饮食导行积滞的药物均称消导药,由消导药组成的方剂叫消导方。
  运用消导方药以消除食积腹胀,消化不良或痞块积聚等证的方法叫消导法,也称消食化滞法,属消法范畴。
  本法适用于伤食,食滞证,证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或泄泻,或下痢等。同时,也适用于痰食气血积聚或痞块症瘕等证。
  本法对虚证应慎用或禁用。如脾虚运化失职所致的食滞,应配以健脾和胃药同用,久病体虚无实证,不宜使用。
  (一)消导药
  山楂
  《唐本草》
  本品系蔷薇科山楂成熟之果实。
  别名:红果、北楂、冬楂、北楂片、焦山楂。
  处方用名:山楂、生山楂、焦山楂、山楂炭。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酸甘、微温。
  归经:入脾、胃、肝经。
  功能:消积食、散瘀滞、健脾胃。
  主治与功用:
  1.消食健胃。
  适用于肉积不消,腹胀腹痛之证,也用于呕吐、泄泻、厌食暧腐等证。常配神曲,莱菔子,茯苓等,如保和丸。
  2.活血化瘀
  本品又有良好的活血祛瘀作用,适用于血滞瘀阻的多种证候。如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者,常配当归、川芎、益母草。用于瘀滞失血,可与蒲黄、茜草根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用治下列各证。
  (1)湿热泄痢:可单用炒炭研末与沙糖冲服。
  (2)疝气偏坠胀痛,取本品消胀散结,常与橘核,小茴香等同用,若以山楂核入药更佳。
  (3)胸痹证属瘀血阻滞者,多配丹参、桃仁、瓜萎之类。
  (4)高脂血症者,常与玉米须,泽泻等同用。
  用理:10-30克。
  禁忌;脾胃虚弱及血虚者慎用。
  参考资料:
  (1)动物实验:山楂服后,能增加胃中酶类分泌,如生用,其解脂酶亦能促进脂肪类食物消化。降压作用,山楂黄酮,水解物,三萜酸对猫急性降压作用明显。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山楂浸膏及水解物,黄酮均有效。增加冠脉充量,实验证明:山楂浸膏对冠脉流量有一定增加作用。其浸膏对乳幼大白鼠的高血脂模型,有明显降血脂作用。山楂对蟾蜍有一定的强心作用。水煎剂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动物子宫有收缩作用。
  神曲
  《药性本草》
  本品系采用面粉,麸皮和其他药物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
  别名:六曲、健曲、六神曲、酒曲。
  处方用名:神曲 健曲、六神曲、焦神曲。
  药用部分;青蒿、苍耳草、辣蓼、苦杏仁、赤小豆及面粉混合发酵而成的加工品。
  性味:甘、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消食、健胃。
  主治及功用:
  1.适用于食积胀满,配山楂、麦芽、莱菔子。
  2.适用于食滞,消化不良,泄泻配苍术。
  用量:10-15克。
  禁忌:无食滞者慎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挥发油,淀粉酶,乳酸菌及酵母菌等。
  2.为酶类消化药。因本品含有酵母菌,能使淀粉发酵糖化。
  麦芽
  《别录》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
  处方用名:麦芽、炒麦芽、焦麦芽 生麦芽。
  药用部分:系大麦初生之细芽。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消食健胃,回乳。
  主治与应用:
  1.本品甘平,能升发脾胃之气,帮助淀粉性食物的消化,常用于米、面、薯、芋等食物积滞不消及小儿乳食不化之吐乳等证。
  2.回乳: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引起的乳房胀痛,可单用炒麦芽60-120克水煎服。
  用量:10-30克。
  参考资料;麦芽含有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分解酶,维生素B和C,葡萄糖等。煎剂对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均有促进作用。
  谷芽
  《纲目》
  本品系禾科植物稻或小米的颖果发芽而得。
  别名:稻芽。
  处方用名:生谷芽,炒谷芽、谷芽。
  药用部分:系稻谷初生细芽。
  性味:甘温,或甘平(生则甘平,炒则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消食健脾。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功同麦芽而善消谷积。
  2.消食之力缓和,故每与麦芽同用。
  3.遇有食积腹胀之证,常与行气宽中药厚朴、陈皮等用。
  4.谷芽略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需与补气健脾药如党参、白术等同用。
  用量:15-30克。
  参考资料;
  谷芽内含蛋白质酶及维生素A和B。其蛋白酶有助于蛋白质之消化。故能开胃下气,消食积,增进食欲。
  鸡内金
  《本经》
  本品系雉科动物家鸡的胃壁内膜。
  别名:鸡肫皮、内金。
  处方用名:鸡内金、内金、炙内金。
  药用部分:鸡胃内膜。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能;消食积、止遗溺。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各种食积、食滞、消化不良及小儿疳积等证。
  2.适用于胆及泌尿系结石,常配金钱草,海金沙等。
  3.适用于治遗尿,配龙骨、牡蛎、茯苓、桑螵蛸等。
  用量;6-10克。
  禁忌:脾弱无积者忌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消化酶,用于缺乏消化酶之消化不良,嗳气反胃、呕吐等有效。
  莱服子
  《大明本草》
  本品系十字花科莱菔的成熟种子。
  别名:白萝卜籽。
  处方用名:莱服子、炒莱菔子、萝卜子。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辛、甘、平。
  归经:入肺、脾经。
  功能;消食除胀,祛痰降气。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消食除胀的作用,用于食积气滞,胸闷腹胀,嗳气吞酸,泻痢不爽等症。常与山楂,六曲合用以消食,配合陈皮、半夏以理气和胃,如保和丸。
  2.祛痰降气之功,多用于痰涎壅盛。气喘咳嗽的痰症,单用有效,也可配白芥子,苏子同用。
  用量;6-12克
  参考资料;
  1.用莱菔子提取物喂白鼠七个月提示对甲状腺素合成的晚期有干扰作用。
  2.莱菔子分离出芥子油,对莲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二)消导方
  保和丸
  《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180克 神曲60克 莱菔子60克 半夏80克 陈皮30克 茯苓90克 连翘30克
  制法:上七味,共研细末,做成丸剂,每丸重10-20克。可作煎剂服用。
  功能:消食化滞,清热利湿。
  主治:伤食积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而黄,脉滑等症。
  本方所治之证,是由饮食过度,消化不良所伤食证。
  方解:山楂善消肉积;神曲善消谷积;莱服子善消面积;兼有豁痰下气,宽胸畅膈之力。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利湿、连翘散结清热。
  加减:
  1.如积之甚者,可加枳实,槟榔,行气消积。
  2.本方加麦芽,以增强健脾消积之力。
八 祛湿药和方剂。
  凡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祛湿剂。运用祛湿的药、方以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治法,叫做祛湿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困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或健脾除湿;小便不利、水肿、淋浊诸证,宜利水渗湿法;湿兼热者,宜清热利湿法;兼寒者,宜湿化水湿法。以下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三方面分述。
  使用祛湿药和方剂的注意事项:
  1.治疗水湿证宜联系有关脏腑,辩证施治。人体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水湿病与肾脾肺有密切联系。如肾虚水泛,需配伍温补肾阳的药;脾虚生湿需配伍补气健脾药;肺失宣降,水失输布,则需配伍宣降肺气药。
  2.湿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故在祛湿剂中,往往配伍行气药,即“气行湿自化”之意。
  3.祛湿药及方,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伤耗阴津。对阴虚津亏之证,虽受湿邪,不宜过分利用,以免阴津愈伤,即使必要,亦应配伍使用。病后体虚或孕妇均应慎用,虽需祛湿利水,亦应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顾正气。
  (一)祛湿药
  1.芳香化湿药
  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温而燥,芳香能助脾健运,燥可去湿,故有芳香化湿,辟秽除浊的作用。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胸腹痞闷,食少体倦,口淡不渴,或呕吐泛酸,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证。常用的药物有霍香、佩兰、白豆寇、苍术等。
  藿香
  《别录》
  为唇形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藿香的全草。
  别名:土藿香、猫把虎、山猫把、藿去病、迦算者、广藿香、排香草。
  处方用名:藿香、广藿香、苏藿香、藿香叶、藿香梗。
  药用部分:全草或单用叶、梗。
  性味:辛、微温、 芳香。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能;解表祛暑,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与应用:
  (1)芳香化湿而适用于脾湿内阻运化失常所致的胸脘痞闷,食少作呕,神疲体倦等证,多与苍术、厚朴等配伍。
  (2)芳香能散表邪,又能解暑化湿,故适用于暑湿病或脾胃湿滞且兼表证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等证,多与苏叶、白芷、厚朴、陈皮等同用。
  (3)和胃止呕又能祛湿,适用于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或脾湿引起的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腹泻等,常配以半夏、生姜或砂仁、木香等。
  用量;5~9克,鲜用加倍。
  注意事项:
  (1)阴虚无湿及胃虚作呕者忌用。
  (2)本品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减低疗效。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挥发油,辛散解表,扩张毛细血管,其气味芳香,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并对胃肠神经有镇静作用,抑制胃肠蠕动。
  (2)本品含有少量鞣酸,有收敛止泻作用。
  (3)据药理研究,藿香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故有外用于治疗手,足癣。
  佩兰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草的全草。
  别名:省头草、醒头草。
  处方用名;佩兰、佩兰叶、佩兰梗、鲜佩兰、省头草。
  药用部分:全草,或单用叶梗。
  性味:辛、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芳香化湿,清暑解表。
  主治与应用:
  (1)芳香化湿而助脾之运化,适用于湿浊内阻中焦,运化失常而致脘腹胀闷、呕吐、口中甜腻、不思饮食、舌苔白腻之证,常配以藿香、厚朴、白豆寇等。
  (2)清暑解表,用于治疗暑湿表证之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四肢倦怠等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配伍。
  用量;4~9克,鲜用加倍。
  注意:辛香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的病人宜慎用。
  参考资料;
  全草含挥发油1.5~2%,其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
  鲜叶或干叶的醇浸出物含有一种有毒成分,具有急性毒性,家免给药后,能使其麻醉,甚至抑制呼吸,使心搏变慢,体温下降,血糖过高及引起糖尿病等。也能引起牛、羊慢性中毒,侵害肾、肝,发生糖尿病。
  白豆寇
  《开宝本草》
  为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豆寇的种子。
  别名;白寇,波寇。
  处方用名;白豆寇、白寇仁。
  药用部分:果实内的种仁。
  性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芳香化湿,温中止呕,行气除满。
  主治与应用:
  (1)芳香化湿,适用于湿温病之胸闷不食、舌苔腻浊等,可与薏仁、杏仁等配用。
  (2)温中止呕,其性味辛温能温散里寒,适用于脾胃寒湿呕吐,常配以砂仁、半夏、生姜等。
  (3)行气除满,其气味芳香能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胸脘痞满,不思饮食等,多与砂仁,陈皮等同用。
  用量:3~6克。作散剂冲服1~3克。
  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煎药时宜后下,或作散剂服用。
  参考资料;
  含挥发油右旋龙脑及左旋樟脑,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驱除胃肠内积气,并有止呕作用。
  苍术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和北苍术的根茎。
  别名;赤术、枪头菜、山蓟根、大齐齐茅。
  处方用名;制苍术、炒苍术、生苍术、苍术、茅术。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燥湿健脾,祛风除湿。
  方治与应用:
  (1)燥湿健脾:芳香能化湿,味苦也能化湿,故祛湿力较强,湿浊去而脾运健,故有健脾作用。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引起的食欲不振、脘闷呕恶、腹痛泄泻、舌苔白腻等,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
  (2)祛风除湿;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故能祛风除湿,用于湿邪偏重的痹证,常与独活、秦艽等同用。
  用量;6~9克。
  注意:因性温而燥,易耗伤津液,阴虚有热者不宜用;辛温能发汗,汗多者忌用。
  参考资料;
  (1)含挥发油、维生素A和D、维生素B等,对夜盲症、软骨病、皮肤角化症等都有治疗作用。
  (2)动物实验证实对糖尿病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上也用于治疗糖尿病。
  2.淡渗利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淡平和微寒,甘淡能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停蓄体内所致的小便不利、泄泻或水肿、淋浊、痰饮等证。服用后能使小便畅利,尿量增加。药理研究证实,本类药物多有促进尿中Na+K+Cl-、尿素等排泄而起利尿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等。
  茯苓
  《五经》
  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寄生于松根部的菌核。
  处方用名: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
  药用部分:寄生于松树根上的菌块。
  性味:甘、淡,平。
  归经:入心、脾胃、肺、肾经。
  功能;渗湿利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主治与应用:
  (1)渗湿利尿:适用于水湿停留所致的大便不利、泄泻、水种等,常配用猪苓、泽泻、白术等。
  (2)健脾补中:多用于脾虚湿困所致的食少脘闷或泄泻,常配用党参、白术、陈皮、甘草等。
  (3)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等证,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配用,且常以朱砂拌用以增强安神效果。
  用量;6~18克。
  参考资料;
  含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麦角甾醇、胆碱、钾盐、酶、腺嘌呤等。有缓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Na+K+等电解质的排出。此外还有祛痰、镇静与降低血糖的作用。
  猪苓
  《本经》
  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猪苓菌寄生于枫、槭、桦及槲树根部的菌核。
  别名:野猪粪。
  处方用名;猪苓、粉猪苓。
  药用部分:寄生于枫树等根上的菌块。
  性味:甘、淡,平。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能;利水渗湿。
  主治与应用:
  利水渗湿作用比茯苓强,但无补益心脾的作用。用于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等证,常与茯苓、泽泻、白术等配用。也可配伍阿胶、茯苓、滑石等治阴虚小便不利、水种等证。
  用量:6~8克。
  参考资料:
  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多糖、无机物质及微量生物素(维生素H)等。正常人口服和动物实验均证明,猪苓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并能促进Na+ Cl- K+等电解质的排出。所含多糖类物质有抗癌作用。
  薏苡仁
  《本经》
  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
  别名:药玉米、苡米、苡仁米、苡米天谷、沟子米。
  处方用名:薏苡仁、生苡仁、炒苡仁、焦苡仁、苡米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入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主治与应用:
  (1)利水渗湿:用于脚气、水肿或脾虚水肿,可配伍利水渗湿的茯苓、猪苓或健脾去湿的扁豆、白术、玉米须等。
  (2)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有湿泄泻,多用炒苡仁,并配用党参、白术、茯苓等。
  (3)清热排脓:用于湿热壅滞所致的肺痈、肠痈等证。治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配伍,治肠痈常与败酱草、冬瓜仁、桃仁、丹皮等配伍。
  (4)祛湿清热还可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急等证,配防已、苍术等。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
  (1)本品入药有生用、炒用之分,生用利湿清热,炒用键脾止泻。
  (2)本品性较滑利,孕妇慎用。
  参考资料:
  (1)含薏苡仁酯、薏苡内酯、甾醇、氨基酸、糖类、维生Bl等。
  (2)据研究,薏苡仁油对动物子宫,能使其紧张度增加,振幅加大;本品对离体肠管、骨骼肌及运动神经末梢,低浓度呈兴奋作用,高浓度呈麻痹作用;本品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3)临床报导,苡仁煎剂治疗扁平疣有一定疗效;薏苡根有驱蛔效果。
  通草
  《本草拾遗》
  为五加科通脱木属植物通脱木的茎髓。
  别名:通花根、大通草、白通草、方通、泡通。
  处方用名:通草、白通草。
  药用部分;茎髓。根也可入药。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清热利水,通乳。
  主治与应用:
  (1)具有清热利水作用,用于湿热内蕴,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药力较缓,宜用于湿热不甚者,常与其它清热利湿药如薏苡仁、滑石、竹叶等同用。
  (2)有通乳作用,用于产后乳汁不通或稀少,可与穿山甲、王不留行及猪蹄同煎服。
  用量:茎髓3~6克,根10~15克。
  注意:孕妇慎用.
  3.清热利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淡寒或苦寒,甘淡能渗湿,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水湿内停,或湿从热化的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蕴蓄膀胱的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涩痛、淋沥不畅等证。常用的药物有泽泻、车前子、滑石、海金砂、金钱草、木通、扁蓄、瞿麦等。
  泽泻
  《本经》
  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生草本植物泽泻的球状块茎。
  别名:水泽、如意花、车苦菜、天鹅蛋、天秃、一枝花。
  处方用名;泽泻、炒泽泻、光泽泻。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甘、淡、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能;利水渗湿,泄热。
  主治与应用;
  (1)甘淡能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停滞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等,常与茯苓、猪苓等同用。
  (2)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引起的尿痛、淋浊等,常配用车前子、瞿麦、滑石。
  (3)性寒入肾而能泻相火,用于肾阴虚火旺之梦遗等。
  用量:9~12克。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寒湿证或肾虚滑精者忌用。
  参考资料:
  本品能增加尿量及尿素和氯化钠的排泄量;有减轻尿素与胆固醇在血内滞留作用;能使血中胆固醇含量轻度下降,减轻脂血症,缓和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且能使血压下降;有使血糖下降的作用;抑菌试验发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车前子
  《本经》
  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的种子。
  别名;车轱辘菜子、驴耳朵菜子、猪耳朵菜子、牛舌草子。
  处方用名:车前子、炒车前子。
  药用部分:种子。全草为车前草,可入药。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肾、肝、肺、膀胱、小肠经。
  功能;清热利水,清肝明目。
  主治与应用:
  (1)清热利水:适用于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水肿等(配以茯苓、猪苓、泽泻等),或湿热泄泻,淋浊尿痛等(配以薏苡仁、木通、滑石、瞿麦等)。
  (2)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配以菊花、青箱子、龙胆草等),或肝肾不足之视物昏花(配以枸杞子、桑椹等)。
  用量:9~15克。
  注意:无湿热者忌用。
  参考资料:
  (1)车前子有利尿作用,并能增加尿素、氯化物及尿酸的排泄。
  (2)能使气管及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呼吸运动加深变缓,而有祛痰止咳作用。临床有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者。
  (3)临床报道车前子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配夏枯草、桑寄生、菊花等治疗高血压。
  (4)车前草有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作用,其水浸液尚有抗皮肤真菌的作用。
  滑石
  《本经》
  为含硅酸盐类的天然矿石。
  别名:画石。
  处方用名;滑石、飞滑石、块滑石。
  药用部分:矿石拣去杂质,打碎洗净,磨粉或水飞入药。
  性味:甘,寒。
  归经:入胃、膀胱经。
  功能;利尿通淋,清解暑热。
  主治与应用:
  (1)清热利尿:适用于热结膀胱,小便赤热涩痛之淋证,常配车前子、冬葵子、通草等。
  (2)清解暑热: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赤或水泄等,可与甘草配用。
  (3)外用有敛湿之作用,以滑石粉单用,或与煅石膏、炉甘石、枯矾等配伍外用,治疗湿沧、湿疹、痱子等。
  用量:9~18克。
  注意:阴虚而无湿热、脾虚下陷、孕妇均慎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硅酸镁,内服后能保护肠管,且有收敛作用,以奏清炎止泻之作用。
  (2)撒布于粘膜、皮肤创面能形成被膜,可保护局部减少摩擦,防止外来的刺激,同时又能吸收分泌物促进干燥结痂。
  海金沙
  《嘉祜本草》
  为海金沙多年生攀援蕨类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
  别名:金沙藤、左转藤、蛤蟆藤、罗网藤、铁线藤、吐丝草、鼎擦藤、猛古藤。
  处方用名:海金沙、海金沙藤。
  药用部分:孢子或全草。
  性味:甘,寒。
  归经;清热利水,通淋。
  主治与应用:
  用于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及血淋、石淋等,可单独使用,或与滑石、石苇、甘草梢等配伍使用。
  海金沙藤为海金沙的全草,具有孢子的同样作用外,更长于清热解毒,除用于热淋、石淋外,尚可用于黄疸、痄腮、<"宋体">痈肿疮毒等。
  用量:孢子6~12克,全草15~30克。
  注意:虚淋、肾阴不足而无湿热者慎用。
  参考资料;
  海金沙子富含脂肪,叶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抑菌试验证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略有抑制作用。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为报春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
  别名:过路黄、路边黄、大金钱草、对座草、遍地黄、铜钱草、一串钱、连钱草、寸骨七。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利水通淋,清热除湿,利胆排石。
  主治与应用:
  (1)利水通淋;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涩痛之热淋、石淋、常配用海金沙、石苇、车前草、滑石等,也可用大量单用。
  (2)清热除湿,利胆排石;适用于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虎杖等),或肝胆湿热之胆石症、胆囊炎等(配柴胡、枳实、黄芩、大黄等)。
  用量:15~60克。鲜用加倍。
  注意:无湿热者慎用。
  参考资料:
  (1)煎剂口服,有利胆作用,据观察,可能是促进肝细胞的胆汗分泌,致肝胆管内胆汁增多,内压增高,胆道括约肌松驰而利于胆汁排出。
  (2)煎剂对泌尿系结石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尿变酸性,使结石溶解,增加排尿量,减少晶体形成结石的倾向。
  (3)抑菌试验:对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木通
  《本经》
  为木通科落叶木质藤本植物白木通的木质茎和马兜铃(关木通(备注链接:含“关木通”的药物被禁止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关木通药用标准))或毛茛科常绿攀援性灌木小木通(川木通)及同属的绣球藤(川木通)的藤茎。
  别名:木通马兜铃、东北木通、马木通、万年藤、潼木通、羊开口、五叶木通、蓉木通、细木通、野木瓜。
  处方用名:木通、潼木通。
  药用部分;藤茎。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小肠、膀胱经。
  功能;清热利水,通乳。
  (1)清热利水:适用于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或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常配用生地、竹叶、甘草梢等。
  (2)通乳:用于产后乳汁不通,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猪蹄煎汤饮服。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苦寒通利,既伤津液,又能堕胎,故无湿热,热病伤津及孕妇均忌用。
  参考资料:
  (1)木通有利尿作用,其作用比淡竹叶强,但排出的氯化物比淡竹叶少。
  (2)木通煎剂对离体动物心脏有增强收缩的作用。
  (3)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的作用。
  (4)据文献报道,有一次木通60克煎水服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前人也有“多用则泄人元气”之说,故本品用量不宜过大。
  扁蓄
  《本经》
  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蓄的全草。
  别名;大扁蓄、鸟蓼、扁竹、扁子草、扁蔓、竹节草、粉节草、猪牙草、扁猪牙、道生草。
  处方用名:扁蓄、扁蓄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微寒。
  归经:入膀胱经。
  功能;清热利尿,通淋,杀虫。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湿热淋病,小便短赤,淋漓涩痛,或血淋,常与瞿麦、滑石、木通或大蓟、白茅根配伍应用。
  (2)适用于湿热黄疸,与茵陈、栀子等同用。
  (3)用于皮肤湿疹、阴痒等,可用煎剂外洗。
  用量:9~15克。
  注意:无湿热者慎用。
  参考资料:
  (1)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促进钠的排出。
  (2)有驱蛔虫及缓下作用。
  (3)抑菌试验:对葡萄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瞿麦
  《本经》
  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全草。
  别名:石竹子花、十样景花、洛阳花、山竹、山竹子。
  处方用名:瞿麦。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小肠、膀胱经。
  功能;清热利尿,通淋。
  主治与应用:
  适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可单用,或扁蓄、木通、滑石等配伍,或配伍大蓟、小蓟、茅根治疗血淋。
  用量:10~15克。
  注意:孕妇忌用。
  参考资料:
  (1)水煎剂口服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并能增加氯化物的排出量。
  (2)动物实验证明,有兴奋肠管的作用,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3)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4)有活血作用,临床上与丹参、赤芍、益母草配伍,用于瘀滞经闭。
  (5)临床报道以瞿麦根治疗食道癌及直肠癌,水煎服,或研末撒于直肠癌之创面上。
  (二)祛湿方
  1.化湿方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心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9克 紫苏6克 白芷6克 大腹皮12克 茯苓12克 白术9克 陈皮6克 厚朴9克 半夏9克 桔梗6克甘草6克 生姜6克 大枣2枚。
  用法:作丸剂、散剂及煎剂均可。
  功用:芳香化湿,和中止呕,行气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口淡,舌苔白腻等。
  方解;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兼能解表;辅以苏叶、白芷解表散寒而兼化湿滞,三药合用,其解表化湿之功,相得益彰;佐以厚朴、大腹皮去湿消滞,半夏、陈皮理气和胃、降逆止呕;桔梗宣肺利膈;湿滞之成,由于脾不健运,脾运则湿可化,又佐以茯苓、白术、甘草、大枣益气健脾,以助运化。各药合用,使风寒得解而寒热除,气机通畅则胸膈舒,脾胃调和则吐泻止。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湿滞的四时感冒的常用方,尤其是夏日暑湿外感而见肠胃不和更宜采用,以恶寒发热、头痛、脘腹闷痛、呕恶泄泻、舌苔白腻为辩证要点。现常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兼内湿者。
  (2)临床上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重苏叶以祛风解表;如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积导滞;如湿偏重可以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腹泻较甚者,可加炒扁豆、炒薏苡仁以祛湿健脾止泻;小便短少,加木通、泽泻,以祛湿利水。
  (3)对水土不服所致的呕吐泻,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仁汤
  《温病条辩》
  组成:杏仁9克 白寇仁9克 薏苡仁18克 厚朴9克 通草6克 滑石18克 半夏12克 竹叶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主治:湿热留连三焦,湿胜热微,头痛身重,胸闷腹胀,不饥不渴,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舌苔白,脉濡等。
  方解:方中杏仁苦辛开上以通利上焦肺气,肺气宣通,则在肌表部分之湿邪可去,白寇仁辛苦芳香以化湿舒脾,去中焦湿邪,薏苡仁甘淡寒以渗利湿热于下焦,使湿从小便而出,三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以解三焦之湿热,均为主药;厚朴、半夏运脾除湿,行气散满以加强白寇仁运中化湿之力,为辅药;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以增强薏苡仁渗下清热之功,为辅佐药。各药合用,则辛开肺气于上,芳香化浊于中,甘淡渗湿于下,故能宣畅三焦,疏利气机,上下分消,湿化而热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以头痛、身重、胸脘闷胀,午后身热,苔白脉濡为辩证要点。现用于夏日重症感冒、急性胃肠炎、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肠伤寒初期及波浪热等属于湿重于热者。
  (2)临床上若兼恶寒头痛等卫分症状,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有寒热往来,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热;若湿热俱重可加连翘、黄芩等以清热,若挟有秽浊,可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以化浊。
  2.淡渗利湿方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12克 白术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3.清热利湿方
  八正散
  《玉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木通9克 瞿麦9克 扁蓄9克 车前子12克 滑石15克 栀子9克 大黄9克 甘草梢6克。
  用法:加灯芯2克水煎服,或上药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膀胱的热淋、石淋、证见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或隆诸闭不通,小腹胀满或痛,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方中木通,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均为清热除湿、利尿通淋药,为主药:配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导热下行,增强了泻火解毒功率,是辅药;灯芯清心利水,甘草梢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为辅佐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之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以尿频涩痛、淋沥不畅、舌红苔黄、脉数为辩证要点。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如热淋时热甚,可加银花、黄芩、柴胡、青蒿等;如砂淋可加入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如血淋,可加入小蓟、茅根等。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15克 木通9克 甘草梢6克 竹叶6克。
  用法;水煎服,或前三味为末,每服9克,入竹叶煎服。
  功用;清心利水。
  主治:心经热盛,证见心胸烦热,面赤口渴,口舌生疮,或心移热于小肠而致小便涩赤,尿道灼痛,舌红脉数等证。
  方解: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为主药;木通、竹叶清心降火而利水,能引热下行,从小便而出,为辅药;甘草梢清热泻火,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而有清心养阴,利水导热之效,且本方非苦寒之剂泻火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
  临床应用;
  (1)本方上清心火,下利小便,以口舌生疮或小便短赤涩痛,面赤,舌尖红,脉数为辩证要点。
  (2)近代多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口腔炎或糜烂、溃疡等属心经热盛者。如心胸烦热甚,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小便刺痛明显者,可加车前子、扁蓄、瞿麦等以加强利水通淋;尿血、血淋者,可加旱莲草、小蓟、琥珀等以清热凉血止血;口舌生疮还宜加用板兰根。元参、赤芍等。
九 理气药和方剂。
  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疏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以理气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理气方。
  气分病主要包括气虚与气逆。气虚病证主要表现为机体或脏器的功能低下,气虚宜补气,列入补益方药章节阐述。气滞、气逆病证主要表现为机体或脏器的功能障碍,气滞宜行气,气逆宜降气。理气方药具行气或降气之功,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脾胃气滞、肺气壅滞、胃气上逆等证。
  引起气滞、气逆病证的原因很多,诸职寒暧失调,忧思郁怒,痰饮,湿浊,瘀阻,外伤,以及饮食不节等因素,皆能影响气机的运行,进而发为气滞、气逆病证。气滞者常表现为闷、胀、痛,气逆者常表现为呕恶、呃逆或喘息。临床使用理气方药,必须针对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并作适宜的配伍。
  理气药物以辛燥者居多,易于耗气伤阴,气虚及阴亏者慎用。
  (一)理气药
  陈皮
  《本经》
  为芸香料常绿小乔木植物橘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成熟果实之果皮。
  别名:陈橘皮、陈柑皮、广皮、新会皮。
  处方用名:陈皮、炒陈皮。
  药用部分:果皮。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脾经。
  功能:行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与应用:
  1.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有行气健脾之功。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等症。脘腹胀满疼痛,常与枳壳、木香等配伍;胃失和降之恶心呕吐,可配生姜同用,即橘皮汤。
  2.又能燥湿化痰,用于痰湿阻滞脾、肺诸症。湿浊中阻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常与苍术、厚朴等配伍,如平胃散;痰湿阻肺之咳嗽痰多,可配半夏、茯苓同用,如二陈汤。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苦燥,温能助热,舌赤少津、内有实热者慎用。
  参考资料:陈皮含挥发油,可促进肠胃排除积气;实验用煎剂能使免离体小肠弛缓,这种舒张效应可被乙酰胆碱拮抗。对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使分泌加强、痰液稀释易于排出。还略有升压作用及兴奋心脏作用。
  青皮
  《本草图经》
  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橘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未成熟果实之果皮或幼果。
  别名:小青皮、青橘皮、细青皮、均青皮。
  处方用名:青皮、炒青皮。
  药用部分;幼果或青色果皮。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肝、胆、胃经。
  功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辛散温通,苦泄下行,性较峻烈,适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乳房胀痛及疝气疼痛等证。用治胁肋、乳房胀痛,常与柴胡、香附、郁金等配伍;治疗疝气疼痛,常和小茴香、川楝子、吴茱萸同用。
  2.有较强的消散积滞作用,用于食积腹胀,嗳气脘闷,常与山楂、麦芽、神曲等配伍。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性烈耗气,气虚者慎用。
  枳实
  《本经》
  为芸香料小乔木植物酸橙或香橼和枸橘(枳)的未成熟果实。
  别名;小枳实、陈枳实、江枳实、川枳实。
  处方用名;枳实、炒枳实。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功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苦泄辛散,行气之力峻猛,常用于食积停滞,腹痛便秘,以及泻痢不畅,里急后重之证。治疗便秘腹痛,常与大黄、厚朴配伍,即小承气汤;治疗泻痢腹痛,常和大黄、黄连、黄芩等同用,如枳实导滞丸。
  2.适用于痰浊阻塞气机,胸脘痞满之证。用治胸痹兼见胸闷脘胀者,常与薤白、桂枝、瓜蒌等配伍,如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脾虚湿阻气滞之脘痞腹胀,常和白术同用,即枳术丸。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及孕妇慎用。
  参考资料:
  枳实水煎剂有收缩血管作用,使血压上升;低浓度使离体心脏收缩增强,高浓度时收缩减;对子宫肌有兴奋作用,使张力增加,收缩增强;使免离体小肠舒张,有拮抗乙酰胆碱对小肠的收缩效应;临床治疗胃下垂有一定疗效。
  附药;枳壳。
  为芸香料小乔木植物酸橙、香橼、枸橘的接近成熟之果实(去瓤)。
  性味、归经同枳实。功效与枳实相仿,但作用和缓,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
  厚朴
  《本经》
  为本兰科落叶乔木植物厚朴的树皮或根皮。
  别名;川厚朴、川朴、紫油朴、紫厚朴。
  处方用名;厚朴、炒厚朴、紫厚朴。
  药用部分:树皮或根皮。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主治与应用:
  1.本品长于行气、燥湿、消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凡湿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均适用。湿阻中焦,常与苍术,陈皮配伍;积滞便秘,常和大黄,枳实同用。
  2.本品能下肺气,消痰涎而平咳喘。适用于咳嗽痰多症,常与杏仁、半夏等配伍。
  用量:3~9克。
  参考资料:
  厚朴煎剂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动物离休心脏的收缩有抑制作用。厚朴碱为神经-肌肉阻断剂,有显著的骨骼肌松驰作用,主要是阻断神经冲动在肌肉终板的传递,厚朴碱还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木香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云木香、川木香的根。
  别名:南木香、印木香、老木香、新木香。
  处方用名:木香、炒木香。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苦、温。
  功能:行气止痛。
  主治与应用:
  本品长于行肠胃滞气,适用于脘腹胀满疼痛症。治湿热痢疾腹痛,常与黄连等配伍,如香连丸;治脾虚腹胀,常和党参、白术、砂仁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香燥,阴虚火旺者慎用。
  参考资料:
  木香粉剂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对福氏痢疾杆菌Ⅲ型有抑制作用;对免离体大肠张力有降低作用,能拮抗乙酰胆碱的收缩效应。本品还有降压作用,使外周血管扩张。有轻度利尿作用。
  香附
  《别录》
  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茎。
  别名:莎草、香附子、香附米、莎草根。
  处方用名;香附、制香附。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微苦、甘、平。
  归经:入肝、三焦经。
  功能: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适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闷、脘腹胀痛及疝痛症。用治胁痛,常与柴胡、白芍、枳壳等配伍;治疗肝气犯胃,胃脘胀痛,常和木香、佛手等同用;治疗疝痛,可与小茴香、川楝子、乌药等配合使用。
  2.为妇科常用之品,尤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伴有乳胀、腹痛等证。常与当归、白芍、川芎、柴胡等配伍同用。
  用量:6~12克。
  参考资料:
  香附子流浸膏对动物的离体子宫,可抑制其收缩,缓解其痉挛,降低肠管张力,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大腹皮
  《开宝本草》
  为棕榈科常绿乔木植物槟榔的果皮。
  别名;腹毛。
  处方用名:大腹毛。
  药用部分:果皮。
  性味:辛、微温。
  归经:入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能;下气宽中,利水消肿。
  主治与应用:
  1.常用于湿邪阻滞气机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不爽之症,常与藿香、陈皮等同用。
  2.用于水种、脚气病,常和茯苓皮、五加皮等配用。
  用量:6~9克。
  参考资料:
  实验证明大腹皮水煎剂能使肠管收缩加强,紧张性提高,加用阿托品可消除大腹皮的收缩肠管作用。
  川楝子
  《本经》
  为楝科落叶乔木川楝的成熟果实。
  别名;金铃子、楝子、楝实。
  处方用名:川楝子。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入肝、小肠、膀胱经。
  功能:行气止痛,清热杀虫。
  主治与应用:
  1.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尤适于热性胸胁及腹部胀痛、疝痛等症,常与延胡索配伍,即金铃子散;对于寒性疼痛,应配吴茱萸、小茴香等温里药同用,如导气汤。
  2.用于虫积腹痛,兼收杀虫和止痛之效。可与槟榔、使君子等同用。
  3.外用治头癣有效。取川楝子适量,焙黄研末,用熟猪油或麻油调成油膏,涂于患处。
  用量:3~9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参考资料;
  本品体外试验对猪蛔虫、蚯蚓、水蛭有明显的杀虫效力;对铁锈色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
  佛手
  《本草图经》
  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物佛手的果实。
  别外:佛手柑、手柑。
  处方用名:佛手、佛手片。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肝、脾、肺经。
  功能:舒肝理气,和胃,化痰。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气清香而不烈,性温和而不峻,行气之功颇佳,止痛作用较弱。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胁肋胀闷、胸腹痞满、食欲不振等证,多与香橼、木香、陈皮等配伍使用。
  2.用于咳嗽日久而痰多之证,多与枇杷叶、紫苑等配伍使用。
  用量:3~9克。
  延胡索
  《开宝本草》
  为罂栗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延胡索的块茎。
  别名:玄胡索、延胡、元胡等。
  处方用名;延胡索、元胡、炒延胡索、酒炒延胡索。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心、肝、脾经。
  功能: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与应用:
  本品止痛作用持久而不具毒性,作用部位广泛,是优良的止痛药。用于气血凝滞所致的心腹痛、胁肋痛、疝痛、腰痛、关节痛,痛经等多种疼痛症。单用有效,如研末温酒调服以治疗胃脘痛;治热厥心痛及疝痛,常与金铃子配伍,即金铃子散;治腰痛及痛经,常与当归、桂枝配用,如延桂散;治疗腹痛及胁痛,常与五灵脂、青皮、没药等同用。用治跌打损伤瘀滞作痛时也可加入本药。
  用量;5~15克。研末服,每次1.5~3克。
  参考资料:
  延胡索内服有类似咖啡及可待因的镇痛效果,能显著提高痛觉阈而有镇痛作用。粉剂和醇制剂作用优于煎剂。所含延胡索乙素作用较强,丑素次之,两种成分均有镇静、催眠、松弛肌肉、解痉等效用。
  薤白
  《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鳞茎。
  别名:薤白头、南薤白。
  处方用名;薤白。
  药用部分;地下鳞茎。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功能:温中通阳,下气散结。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寒痰湿浊凝滞于胸中,阳气不得宣通所致的胸闷作痛或兼见喘息、咳唾的胸痹证。单用捣汁饮有效;与瓜萎、白酒同用,有协同作用,即瓜萎薤白白酒汤。
  2.用于泻痢后重症,常和木香、枳实等同用。
  用量:5~15克。
  使用注意;胃弱纳呆、不耐蒜味者不宜用。
  苏子
  《别录》
  为唇形科一年生植物紫苏的种子。
  处方用名:苏子、紫苏子、炒苏子。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降气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与应用:
  适用于痰涎壅盛、咳逆气喘、胸膈满闷病症,常与前胡、厚朴、半夏等配伍,如苏子降气汤。
  用量:3~9克。
  郁金
  《新修本草》
  为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郁金或广西莪术的块根。
  别名:玉金、黄郁金、黑郁金。
  处方用名;郁金。
  药用部分;块根。
  性味:辛、苦、凉。
  归经:入心、肝、胆经。
  功能:行气解郁,活血祛瘀,清心开窍,利胆退黄。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气郁血滞所致的胸腹胁肋胀痛、痛经及症瘕痞块等。治胸腹胁肋胀痛,常与柴胡、香附、枳壳、丹参等配伍;治痛经,可与柴胡、香附、当归、白芍等同用;治胁下症块,常和丹参、鳖甲、青皮、泽兰等同用。
  2.用于浊邪蒙敝清窍所致的胸脘痞闷、神志不清症和痰气闭塞心窍之癫痫病证。治前者常与石菖蒲、连翘等配伍,如菖蒲郁金汤;治后者常和明矾同用,即白金丸。
  3.用于血热瘀滞所致的吐血、尿血、衄血等证,常与生地黄、丹皮、蒲黄等同用。
  4.用于黄疸症,常与茵陈、栀子、枳壳等配伍使用。
  用量:6~12克。
  使用注意:不宜与丁香同用。
  使用注意;不宜与丁香同用。
  参考资料:
  郁金有利尿、轻度镇痛作用。郁金所含姜黄烯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减少尿内的尿胆元。有止痛、退黄、缩小肝脾等效果。
  乌药
  《本草拾遗》
  为樟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乌药的根。
  别名;台乌药。
  处方用名;乌药。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脾、肾、膀胱经。
  功能: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主治与应用:
  1.本药辛开温散,善于疏通气机,散寒止痛。适用于寒郁气滞所致的胸胁闷痛、脘腹胀痛、寒疝腹痛及痛经等证。用治胸腹胀痛,可与香附、木香等配伍;治疗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青皮、吴茱芋等同用;治经行腹痛,常与香附、当归、川芎等药配用。
  2.用于肾阳不足,膀胱虚寒引起的小便频数及遗尿。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
  用量:3~9克。
  旋复花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复花的头状花序。
  别名:伏花、六月菊、金钱花、全福花、全复花。
  处方用名:旋复花、制旋复花。
  药用部分:头状花序。
  性味:苦、辛、咸、微温。
  归经:入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降气止呕、祛痰平喘。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恶心呕吐、噫气。常与代赭石、半夏、生姜等配伍,如旋复花代赭石汤。
  2.用于痰壅气滞之咳嗽多痰、胸膈痞闷等证。常与桔梗、半夏、前参等配伍使用。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包煎。
  (二)理气方
  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
  组成:柴胡6克 芍药9克 枳壳6克 炙甘草3克、陈皮6克 川芎6克 香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结,证见肋胁疼痛,善太息,脉弦。或兼见寒热往来,脘腹胀满,纳呆食少。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主药;香附、芍药助柴胡和肝解郁,陈皮、枳壳行气导滞共为方中辅药;川芎理气活血止痛,为方中佐药;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具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是治疗肝气郁结之胁肋疼痛的常用方剂。以胁肋疼痛、太息稍舒、脉弦为辩证要点。
  2.瘀血征象明显,加用丹参、失等散;兼有嗳气吞酸、口苦者,加用左金丸;兼有食滞征象者,加用麦芽、鸡内金等。
  附方:四逆散(《伤寒论》)。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组成。有透解郁热,疏肝理脾之功。主治热厥证。症见手足厥冷,脉弦。或兼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
  方解:本方是治疗胃虚气逆的常用方剂。方中旋复花降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治疗主症,共为主药;党参补气益胃,半夏助主药以和胃降逆,均为辅药;甘草、大枣助党参益气和中,生姜配合半夏以降逆止呕,共为佐使。
  临床应用:
  1.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幽门不完全性梗阻,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所出现的嗳气、呃逆、呕吐属胃虚痰阻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胃中虚寒致呕逆者,改生姜为干姜,酌加丁香、柿蒂。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 白芍12克 当归12克 茯苓12克 白术12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苏子10克 半夏10克 前胡6克 陈皮5克 厚朴6克 当归6克 肉桂3克 炙甘草5克 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气化痰平喘。
  主治:上实下虚之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方解:本方是治疗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剂。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方中主药;厚朴、前胡、陈皮下气祛痰,协助主药治疗上实,肉桂温肾纳气治疗下虚,均为辅药;当归养血润燥,制约大队燥药伤阴的付作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临床应用:
  1.本方适用于上实下虚而病喘咳之咳吐白痰、舌苔白滑或白腻者。
  2.肺肾两虚的喘咳或肺热痰喘,不宜使用本方。
  3.兼有风寒表证者,可加麻黄、杏仁等。
  旋复代赭汤
  《伤寒论》
  组成:旋复花9克 代赭石15克 党参12克 炙甘草6克 半夏9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而致的胃脘痞闷、嗳气、呃逆、呕吐等证。
十 理血药和方剂
  凡能调理血分,治疗血分病证的药物,称为理血药,以理血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理血方。
  血分疾病包含血虚、血热、血瘀、出血等四个方面的症证,治疗时血虚宜补血,血热宜凉血,血瘀宜活血,出血宜止血。补血方药和凉血方药分别列入补益方药和清热方药章节,本节介绍活血、止血药物和方剂。
  活血药和方也称活血化瘀药物和活血化瘀方剂。适用于血瘀证;止血药和方适用于各种出证。
  (一)理血药
  1.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具有疏通经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月经不畅、产后恶露瘀滞不净、肿块等阏血阻滞之证。
  形成瘀血证的原因颇多,诸如外感风寒,或热灼营血,或痰湿阻滞,以及跌打损伤等,皆可造成血行障碍,导致血滞瘀阻。而且瘀血的部位、程度也有不同,故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时,应辩证求因,选择适当的药物,并作适宜的配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临床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时,常加理气药同用,以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
  本类药物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者,对于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
  川芎
  《本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
  别名:芎穷、大川芎、大芎、抚芎、京芎。
  处方用名;川芎、炒川芎、酒川芎。
  药用部分:
  根茎。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肝、胆、心包经。
  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功能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可下行血海。常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等病症,常与当归、白芍、香附、益母草等同用;用治难产、胞衣不下,可与牛膝、龟板等配合使用。
  2.本品能上行头目,为头痛之药,治风寒头痛,常与细辛、防风、白芷等同用; 风热头痛,常和蔓荆子、菊花、生石膏等配伍;治风湿头痛,每和蒿本、白芷、羌活、苍术等同用;血虚头痛,每和当归、白芍、首乌、天麻等配伍;治头风头痛,常与白僵蚕、全蝎、防风等配伍;治血瘀头痛,常和赤芍、丹参、牛膝等同用。
  3.用于风湿痹痛,常与牛膝、细辛、秦艽、独活等配用。
  4.近代用治心血瘀阻之冠心病,常与丹参、赤芍、红花等同用;治疗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痉挛,单用或用川芎嗪静脉滴注,或与葛根、丹参等药同用。
  用量:6-9克。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月经过多,出血性疼痛者不宜使用。
  参考资料:
  1.镇静作用:有抑制大脑的活动、对抗咖啡因兴奋性的作用。
  2.扩张血管作用:所含川芎嗪有明显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动脉压及冠脉阻力等作用。
  3.降压作用:对麻醉犬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4.对抗平滑肌痉挛作用:川芎所含魏酸及中性成分抗平滑肌痉挛;10%川芎流浸膏水溶液,小剂量使动物子宫肌收缩增强,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
  5.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川芎嗪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动性,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
  6、抗生作用: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宋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抗维生素E缺乏的作用。
  丹参
  《本经》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根。
  别名:紫丹参、赤丹参、血丹参。
  处方用名:丹参、酒炒丹参、炒丹参、丹参炭。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微寒。
  归经:入心、心包、肝经。
  功能:活血祛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活血祛瘀而不伤血,前人曾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多种血瘀证。如治血滞经闭,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及瘀阻腹痛,常与川芎、红花等同用;治症瘕积块,常与三棱、莪术、鳖甲等配伍,治瘀血气滞之胃脘痛,常和檀香、砂仁配伍。
  2.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常与生地、玄参、黄连等配伍,如清营汤。
  3.用于痈肿疮毒,常和银花、连翘、山甲等药配伍,如消乳汤。
  用量:3~15克。
  使用注意:反黎芦。
  参考资料:
  1.镇静止痛,减少动物自发活动,延长环已巴比妥的作用时间。
  2.对心血管的作用:增加冠脉充量,减慢心律,改善心脏功能,对心肌梗塞的心肌缺血有明显改善作用。能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
  3.抗凝作用:作用于多种凝血因子,提高cAMP,有抗血液凝固作用,激活纤溶酶原一纤溶酶系统,促进纤维蛋白原的溶解作用。
  4.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藿乱弧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志贺氏及福氏痢疾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此外,尚有降血糖、抗癌(艾氏腹水癌)、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降血脂、护肝、抗炎、降温、轻度抑制肠吸收等作用。
  红花
  《开宝本草》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冠。
  别名:红蓝花、杜红花、散红花、草红花、本红花。
  处方用名:红花。
  药用部分;花。
  性味:辛、温。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活血祛瘀,通经。
  主治与应用:
  本吕活血祛瘀之功甚佳,古代多用于妇科、外科血瘀病证,近年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瘀血阻滞或血行不畅之证,常与桃仁相须配伍使用。用治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瘀痛等证,常与桃仁、当归、川芎、赤芍、地黄同用,即桃红四物汤;治疗热郁血滞之斑疹,可与当归、紫草、大青叶等配伍,如当归红花饮;治疗胸痹心痛,可与丹参、川芎等同用;治疗脱疽证属气滞血瘀者,常与桃仁、当归、乳香、没药同用。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参考资料;
  1.兴奋子宫作用:红花煎剂可兴奋小鼠、家免、猫、鼠、狗等在体及离体子宫。小剂量可使子宫发生紧张性或节律性收缩,大剂量可使子宫紧张性兴奋性升高,自动收缩增强,甚至痉挛。此现象对已孕子宫较未孕子宫明显。
  2.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大剂量红花煎剂对离体蟾酥心脏有抑制作用,小剂量却有轻微的兴奋作用,使心跳有力。红花水浸液有一定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但维持时间较短。
  3.降血压作用:红花煎剂及乙醇提出液均可降低动物血压,且维持时间较长。
  4.可使全血凝固时间及血浆(缺血小板)复钙时间显著延长。
  桃仁
  《本经》
  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桃或山桃的种仁。
  别名:核桃仁、单桃仁。
  处方用名:桃仁、桃仁泥、炒桃仁。
  药用部分:种仁。
  性味:苦、平。
  归经:心、肝、大肠经。
  功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祛瘀之力较强,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多种病证。用治血瘀经闭、痛经、症瘕等,常与红花、川芎、当归等配伍;治疗跌打损伤之瘀血作痛,可与红花、酒大黄、川芎等同用;治疗肠痈、肺痈初起属热郁瘀滞者,常配大黄、丹皮或苇茎,冬瓜仁等同用。
  2.用于肠燥便秘,常配伍火麻仁、瓜萎仁等同用。
  用量:6-9克。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益母草
  《本经》
  为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益母草的全草。
  别名:茺蔚、益母蒿。
  处方用名:益母草、坤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肝、心、膀胱经。
  功能:活血祛瘀、利尿、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是妇科经产要药。常用于妇女血脉阻滞之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等证,可单味熬膏内服,也可与当归、川芎等药配伍使用,增强疗效。
  2.利尿作用,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可单味水煎服,也可与白茅根、车前草等同用。
  3.清热解毒,用于疮痈肿毒,可与银花、连翘等配伍内服,也可将本药(鲜品)洗净、捣烂后外敷。
  用量:9-15克,大剂量可用30克。外用适量。
  参考资料:
  1.兴奋子宫作用:对豚鼠、免及狗的受孕和未孕的离体子宫试验证明,益母草流浸膏对于子宫肌的伸缩性,紧张性均呈显著的增强作用。其作用与脑垂体后叶素相似,但效力较弱。对免在体子宫(静滴给药)和子宫瘘管(灌胃给药)实验,亦证明益母草对子宫有兴奋作用,紧张度与收缩力增强,频率加速。
  2.利尿作用:给麻醉家免静注益母草碱1mg/kg数分钟后,尿量增加2-3倍。
  3.益母草碱有降血压和扩张血管作用。
  4.益母草水浸液(1:4)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三棱
  《本草拾遗》
  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块状根茎。
  别名:山棱、京三棱、荆三棱。
  处方用名:三棱、炒三棱、酒三棱、醋三棱。
  药用部分;块状根茎。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破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与应用:
  1.常用于症瘕积聚及血瘀兼气滞之经闭,每与莪术相须配伍使用。
  2.用于食积气滞之胸腹胀满疼痛,常与莪术、青皮、麦芽等同用,如三棱煎。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莪术
  《药性论》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莪术的根茎。
  别名:蓬术、蓬莪茂、蓬莪述、文术。
  处方用名:莪术、炒莪术、醋莪术。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破血祛瘀,行所止痛。
  主治与应用:
  与三棱相似。三棱的破血作用较强,本品的行气止痛作用较佳。两药常相须为用。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乳香
  《别录》
  为橄榄科小乔木植物卡氏乳香树的渗出树脂。
  别名:熏陆香、滴乳香。
  处方用名:乳香、明乳香、制乳香。
  药用部分:渗出树脂。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心、肝、脾经。
  功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既可活血化瘀,又可行气散滞。临床内、外、妇、伤诸科见有瘀滞疼痛之证,皆可应用。用治胃痛,可配高良姜、木香;治疗胁痛,可配川楝子、延胡索;治疗痹痛,常配羌活、秦艽、治疗损伤瘀痛,可配没药、红花、麝香;治疗痈疽肿毒之坚硬疼痛,常配没药、雄黄、麝香。
  2.用于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本品与没药共研细末,外敷患处。
  用量:3-9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味苦,入煎剂汤液混浊,胃弱者多服易致呕吐,故用量不宜过多,对胃弱者尤应慎用。无瘀滞者及孕妇不宜用。
  附药   没药
  本品为橄榄科小乔木没药树和爱伦堡没药树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其归经、功能、主治与应用、用量及注意事项诸条项与乳香相同,两药常相须配伍使用。
  牛膝
  《本经》
  为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及川牛膝的根。
  处方用名:牛膝、炒牛膝及川牛膝的根。
  处方用名:牛膝、炒牛膝、酒牛膝。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酸、平。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利尿通淋、补肝肾。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等证。常与川芎、红花、益母草等药同用。
  2.用于难产、胞衣不下,可单用本品酒蒸服,也可与川芎、龟板等配伍使用。
  3.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鼻衄、齿衄等上部出血证,常配白茅根、栀子等同用。
  4.用于尿血、小便不利、尿道涩痛,可与瞿麦、通草、小蓟等同用。
  5.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下肢无力等证,常与杜仲、续断、桑寄生等同用。
  6.用于阴虚阳亢、肝风内动之头痛、眩晕,常配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同用。
  用量:6-15克。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五灵脂
  《开宝本草》
  为哺乳动物鼯鼠科橙足鼯鼠或其近缘动物的粪便。
  别名:灵脂、糖灵脂、灵脂米。
  处方用名:五灵脂、酒灵脂、醋灵脂、炒五灵脂。
  药用部分:粪便。
  性味:咸、温。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散瘀止痛。
  主治与应用:
  本品可用于一切血瘀之痛证,每与蒲黄相须为用,即失笑散。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布包煎。
  2.止血药
  止血药具有加速血凝、制止体内外出血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创伤出血等。
  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不同作用机理。凉血止血药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化瘀止血药用于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之出血证;温经止血药用于阳(气)虚不摄之出血证;收敛止血药用于虚证出血和日久不止之出血病证。
  使用凉血止血和收敛止血药物时,要注意防止过用留瘀,变生他患。
  三七
  《本草纲目》
  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
  别名:参三七、田七、山漆、旱三七、广三七。
  处方用名:三七。
  药用部分:根。
  性味:甘、微苦、温。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止血作用甚佳,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长。适用于人体内外各种出血证,对出因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可单独应用,研末吞服;也可配伍蕊石、血余炭等同用;研未外敷,可治创伤出血。
  2.用于跌打损伤之瘀滞肿痛。可单独应用,也可配伍乳香、没药等药同用。
  3.近代用本品研粉内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用量:3-9克。研粉吞服,每次1-1.5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性温,凡出血而见阴虚口干者,须配滋阴凉血药同用。
  参考资料:
  1.止血作用;三七有缩短动物的凝血时间及缩短凝血酶元时间作用。
  2.对心血管的作用:三七提取液能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并引起迅速持久的降压作用。浸剂可降低小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进毛细血管的抵抗力。
  3.护肝作用:能促进肝糖元的积累。
  4.抗生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仙鹤草
  《滇南本草》
  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芽草的全草。
  别名:脱力草。
  处方用名:仙鹤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涩、平。
  归经:入肺、肝、脾经。
  功能:收敛止血、解毒疗疮,杀虫。
  主治与应用:
  1.本吕味涩收敛,止血作用较佳。广泛应用于各种出血证,常随证配伍相应的药物。如用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常配鲜生地、侧柏叶、地榆等凉血止血之品;治疗虚寒性出血证,常与炮姜、艾叶等温摄止血药同用。
  2.用于疮疖肿疡、痔肿,可用茎叶熬膏调蜜外涂,并同时水煎内服。
  3.用于滴虫性阴道炎所致的阴部湿痒证。可用本品煎浓汁冲洗阴道。
  用量:9-30克,大剂量用60克。外用适量。
  参考资料:
  1.止血作用:仙鹤草浸膏及仙鹤草素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收缩周围血管,缩短出凝血时间,还能增加血小板数量。
  2.驱虫作用:仙鹤草根及冬芽有较强的驱绦虫作用,主要作用于头节,对颈节及体节也有作用;仙鹤草茎叶可抑制阴道滴虫。
  3.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白及
  《本经》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及的地下块茎。
  处方用名:白芨、白及、白芨粉。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苦、苦、涩、微寒。
  归经:入肺、胃、肝经。
  主治与应用:
  1.主要用于肺胃出血证。可单用本品研末,用糯米或凉开水调服。也可随证配伍相应的药物,如治肺阴不足、干咳咯血证,常与百合、麦冬、阿胶、楷杷叶等药配伍;治疗溃疡病出血,常与乌贼骨同用,即乌芨散。
  2.用于外伤出血,可单用或配煅石膏研末外敷。
  3.用于疮痈肿毒,手足皲烈。治疮痈初起未溃破者,常配银花、天花粉、皂角刺等;治疮痈已溃,久不收口,常研末外用;治手足皲烈,可研末用麻油调涂。
  用量:9-15克。研粉吞服,每次1.5-3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反乌头。肺有实火,外邪盛时不宜早用。
  蒲黄
  《本经》
  为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狭叶香蒲或香蒲属其它植物的花粉。
  处方用名:蒲黄、炒蒲黄、酒炒蒲黄、蒲黄炭。
  药用部分:花粉。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入肝、心经。
  功能:收涩止血, 活血祛瘀,利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止血则不留瘀,生用或炒用止血作用均显著,传统认为炒用为佳。广泛用于衄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产后出血不止及创伤出血等证。蒲黄尚有利尿作用,故用于血淋证更为适宜。单用水煎服或粉末吞服均可,临床上多随证配合相应药物同用。
  2.用于产后瘀痛、痛经及瘀血阻滞引起的心腹疼痛证,常与五灵脂相须配伍使用,即失笑散。
  用量:3-9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入煎剂宜包煎。
  地榆
  《本经》
  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榆的根。
  处方用名:地榆、地榆炭。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入肝、大肠经。
  功能:凉血止血,收敛,解毒。
  主治与应用:
  1.可用于诸种出血证,尤适宜于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等证。治便血、痔血,常与槐花合用;治血热崩漏,可与生地、黄芩、炒蒲黄、小蓟等配伍;治血痢、常与黄连、木香等同用。
  2.是治疗烧、烫伤的要药,常用生地榆研细粉末麻油调敷。
  3.用于湿疹,皮肤溃烂症,单用本品煎浓汁,纱布浸湿外敷。
  用量:9-15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对于大面积烧伤,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它所含水解型鞣质被身体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侧柏叶
  《别录》
  为柏科常绿乔木植物侧柏的嫩枝及叶。
  别名:柏叶、扁柏叶。
  处方用名:侧柏叶、侧柏炭。
  药用部分:嫩枝及叶。
  性味:苦、涩、微寒。
  归经:入肺、肝、大肠经。
  功能;凉血止血,止咳祛痰,乌须发。
  主治与应用:
  1.主要用于血热妄行之各部位出血证。可单用本品水煎服,也可配伍生地、生艾叶等同用。
  2.用于肺热咳嗽,或痰粘稠不易咳出者,可用侧柏叶末与红枣浓煎代茶或制成片剂。
  3.用于血热之头发早白,常与制首乌、生地、女贞子等合用。
  用量:9-15克。
  小蓟
  《别录》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儿莱的全草及地下茎。
  处方用名:小蓟、鲜小蓟、小蓟炭。
  药用部分:全草及地下茎。
  性味:甘、凉。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凉血止血,消散痈肿,利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咯血、衄血、吐血、尿血及崩漏等证。因本品尚有利尿之功,故擅治尿血,常与蒲黄、木通、滑石等南用。
  2.用于热毒疮痈。可单用内服,也可取鲜品捣烂外敷。
  用量:10-15克,鲜品可用30-60克。外用适量。
  白茅根
  《本经》
  为禾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茎。
  处方用名:茅根、白茅根、鲜茅根。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胃、膀胱经。
  功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血热妄行之衄血、吐血、尿血、尤以尿血为佳,单用力弱,常配伍生地、侧柏叶、小蓟、蒲黄等同用。
  2.用于热淋、小便不利、水肿及湿热黄疸等证。治肾炎水肿,常与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同用;治膀胱湿热之尿频、尿急、尿痛、常与车前草、木通、瞿麦等配伍;治湿热黄疸,可与茵陈、金钱草、栀子等配伍使用。
  3.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等证,每与芦根合用。
  用量:15-30克。鲜品30-60克。
  茜草
  《本经》
  为茜草科多年生蔓生草村植物茜草的根。
  别名:茹蘧、活血草。
  处方用名:茜草、茜草根、茜 草 炭。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肺经。
  功能: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尤以血热崩漏最为常用,常与大蓟、乌贼骨等药配伍同用。
  2.用于血滞经闭,单用力薄,常与当归、红花、牛膝等配伍使用。
  3.用于跌打损伤瘀痛及痹证骨节疼痛等,常与川芎、赤芍、桂枝等药配伍。
  用量:9-15克。
  (二)理血方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 生地黄9克 桃仁12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川芎5克 柴胡3克 桔梗5克 牛膝9克 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五灵脂、炒蒲黄各等分。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黄酒或醋冲服;也可水煎作汤剂,用量酌定。
  功用:活血行瘀,散结止痛。
  主治:血瘀内阻所致之月经不调,小腹急痛,以及产后恶露不行。
  方解: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通利血脉以止痛,用黄酒或醋冲服,加强活血止痛作用,并调制五灵脂的腥气。本方药性平和而效佳,服药者每于不觉之中诸证悉消,不禁欣然失笑,故名为“失笑散”。
  临床应用:
  本方是治疗血瘀小腹急痛的常用方。治疗产后瘀痛常加益母草、当归、川芎。
  小蓟饮子
  《济生方》
  组成:生地黄24克 小蓟15克 滑石15克 木通6克 淡竹叶6克 炒蒲黄9克 藕节9克 当归6克 栀子9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主治:下焦热结。症见血淋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方解:方中小蓟、生地黄凉血止血、清下焦热为主药;蒲黄、藕节止血消瘀为辅药;因病势下迫,宜因势利导,故佐以滑石、木通、淡竹叶、栀子清下焦热结,利下通淋,当归活血和营,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合而用之,共奏凉血止血,利尿通淋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是治疗血淋证的常用方剂,以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脉数为辩证要点。
  2.若血淋尿道剧痛,可加琥珀、海金砂以通淋止痛;热盛小便赤涩灼痛甚者,可加石苇、黄柏、桃仁以清热祛瘀。
  十灰散
  《十药神书》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栀子、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
  用法:各药烧炭存性,研为细末,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适量,调服9克;也可外敷治外伤出血;也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呕血、咯血等。
  方解:方中大蓟、小蓟、荷叶、茜草、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涩止血;栀子清肝泻火,大黄导热下行以治病因;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血止而不留瘀。本方炒炭存性用,可加强收涩止血作用;用藕汁或萝卜汁京墨调服,意在增加清热止血作用。综观全方。以凉血止血为主,兼有清降及祛瘀作用。
  临床应用:
  1.本方以治标为主,是临时止血之方。血止之后,当审因图本。虚寒证出血忌用。
  2.对热邪较盛的出血,药物生用水煎服,此时大黄、栀子当作主药。
十一 补益药和方剂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能治疗各种虚证,增强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药物,称为补益药。
  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立法,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做补益方剂。
  适应症:
  本类方药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病邪已尽,因久病体质虚弱的病证,以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健康;二是用于邪盛正衰,正气不能抵抗邪气的病证,常与祛邪药同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分类:补益方药可分为,补气方药、补血方药、补阴方药和补阳方药四类。
  注意事项:
  1.补益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证,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2.补血滋阴药性多滋腻,因滋腻碍胃、导致气滞、宜与理气健脾药同用。
  3.补气助阳药多甘温辛燥,易耗阴液,凡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4.脾胃虚弱者、应加健脾益胃药同用、增进脾胃功能,使虚者受补。
  一、补益药。
  一)补气药
  凡用以补益脾气,肺气为主要作用,具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增进脏腑功能的作用,能消除或改善气虚证的药物,称为补气药。
  补气药适用于治疗食欲不振,神疲倦怠、胸腹胀满、便溏或泄泻、脱肛、子宫脱垂和气短声低,动则喘咳乏力,头晕自汗,舌胖嫩色淡,脉弱等证。
  临床上应用补气药,应根据不同证状及兼证,选用适当的补气药,进行随证配伍,以达到扶正驱邪的临床效果。
  (一)人参《本经》
  五加科多年生草村植物人参的根,野生者称山参;栽培者称园参。主产于东北,秋季挖其根。因加工方法不同而有生晒参、糖参、红参、参须之别。产于朝鲜者,称为朝鲜参或高丽参。
  别名:白参、红参、糖参、参须、地精。
  处方名:吉林参、野山参、红参、生晒参、高丽参、别直参、石柱参。
  性味:甘、微苦、微温。
  归经:入脾、肺、心经。
  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气虚欲脱之危证,凡大失血,大吐泻以及一切疾病因元气虚极均可出现体虚欲脱,脉微欲绝之证,可单用之品,大量浓煎服,即独参汤,为补气固脱之良方;如兼见汗出肢冷等亡阳现象,可加附子同用,以增强回阳作用,即人参附子汤;如兼见血脱,亡阴之人,则加麦冬、五味子,有补血滋阴作用,即生脉散。
  2.用于脾气不足之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上腹痞满、呕吐泄泻等症,常配伍白术、茯苓、炙甘草等健脾胃药同用,如四君子汤。
  3.用于肺气亏虚之呼吸短促,神疲乏力、动则气喘、脉虚自汗等症,多与胡桃、蛤蚧等药同用,如人参胡桃汤,人参蛤蚧散。
  4.用于津伤口渴,消渴。用治热病津伤,身热口渴、多汗、脉大无力之证,多与石膏、知母、甘草、梗米同用,如人参白虎汤;用治消渴症,常配伍生地、玄参、麦冬等养阴生津药同用,有益气生津之功效。
  5.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多配伍当归,龙眼肉,酸枣仁同用。
  6.治疗阳萎,多与鹿茸,胎盘等补阳药同用,可以起益气壮阳的效果。
  用量:5-10克,虚脱重证用15-30克。
  注意:
  1.一般宜炖服或研末吞服。
  2.实证,热证须慎用。
  3.人参反黎芦、畏五灵脂,恶皂荚,服人参不宜喝茶,吃萝卜。
  参考资料:人参叶、味苦、微甘、性寒、具有生津祛暑、降虚火,解酒等作用。适用于暑热口渴,热病伤津,胃阴不足,虚火牙痛等症。用量5-10克。人参叶可代替人参入药。
  药理研究:
  本品含人参素,人参烯、人参甙、脂肪酸、挥发油、维生素、酶等。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均有影响,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的强度和灵活性,提高工作能力,减少疲劳,改善食欲和睡眠,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能提高机体对恶劣环境刺激的抵抗力;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能降低血糖,能促进男女性腺机能;小剂量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似有强心甙作用;可调节胆固醇代谢,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进食欲,使造血机能旺盛,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蛋白质合成;人参对马血清引起的休克有减轻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抗组织胺作用有关。
  临床报道:用治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人参茎叶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一定疗效。人参常因病人机体机能状态不同呈双相作用,因此人参是中药中具有适应原样作用的典型代表。
  党参的用途大体与人参相同,因此临床上多用大量党参代替人参,只有亡阳、亡阴等危重症才用人参。
  西洋参,主产于美国、加拿大、法国、功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性平味甘,功能补气生津。
  (二)黄芪《本经》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的根。
  别名;百木、艾草、黄耆、北芪、黄七、口芪、绵芪。
  处方名:黄芪、绵黄芪、生黄芪、炙黄芪、西黄芪。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脾、肺经。
  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主治与应用:
  黄芪为补气要药,生黄芪走表,偏于固表止汗,托毒排脓;炙则走里,重在补气升阳,利水消肿。
  1.用治气虚症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证,常与人参、白术同用;用治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证,则常与升麻,柴胡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2.用于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与白术、防风及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同用。
  3.用治气血不足、疮痈脓成不溃,常与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同用,如透脓散;疮痈溃久不敛,与人参、当归、肉桂同用可生肌敛疮。
  4.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之证,多配伍防已,白术等同用,如防已黄芪汤。
  5.气虚血瘀之偏瘫,可重用黄芪与地龙、当归、川芎等同用治之,如补阳还五汤。
  用量:10-15克,大剂量可用30-60克。
  注意:
  实证,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炽盛者,均不宜用。
  参考资料:
  本品含氨基酸,叶酸,胆碱、黄酮,香豆精、皂甙等,本属植物是硒浓缩植物。
  黄芪可使冠状血管,肾脏血管扩张,有强心利尿和降低血压作用。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使坏死细胞恢复活力,可用治慢性溃疡。有类性激素作用及兴奋中枢神经作用。能保护肝脏,有增加总蛋白及白蛋白作用,防止肝糖原减少。对消除尿蛋白有一定疗效,对实验性大鼠肾炎有预防作用。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对血浆中cAMP含量有提高作用。有增强毛细血管抗渗透作用。对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莲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三)白术《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
  别名:于术、山蓟、山姜、山精、山连、冬术、烘术、扣子术。
  处方名:白术、生白术、炒白术、溧白术。
  性味:苦、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与应用:
  1.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证,常与人参、茯苓、炙甘草同用;如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可配党参、干姜、炙甘草同用。
  2.用治脾虚湿盛的腹胀泄泻,肢体浮肿,腹水,常与桂枝、茯苓,泽泻等同用;用治水湿内停,结为痰饮, 胸胁支满,头眩者,常与桂枝、茯苓等同用。
  3.表虚自汗、与黄芪、浮小麦、牡蛎合用。
  4.用于脾胃气虚,胎动不安配黄苓,砂仁,杜仲,续断、桑寄生等同用。
  用量:5-15克。
  使用注意:本品味苦性燥,凡阴虚内热伤津者忌用。炒白术健脾;土炒白术止泻;生白术利水,固表止汗。
  参考资料:
  白术含苍术醇、苍术酮,维生素A类物质及挥发油等。药理实验证明,白术有降低血糖,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尚有促进血液循环及利尿作用,利尿作用是抑制肾小管重吸收机能,增加钠的排泄。有保肝作用及抑制絮状表皮癣菌生长作用。
  (四)山药《本经》
  为薯蓣科多年生蔓生植物薯蓣的块根。
  别名:薯蓣、山芋、白苕、佛掌薯、怀山药。
  处方名:山药、生山药、淮山药。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肺、肾经。
  功能:补脾胃,益肺肾。
  主治与应用:
  1.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便溏久泄等。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2.治肺肾阴虚,久咳气喘、午后低热,自汗等。常与党参,五味子同用。
  3.治肾气不足,遗精,带下,尿频等。常与莲子肉,芡实等同用。
  4.本品能补气养阴而止渴,可配伍黄芪,葛根,知母,花粉等用治消渴证。
  5.用量用法:煎服10-30克,大量60-250克,研末吞服,每次6-10克。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忌服。
  参考资料:
  山药含粘液质、皂碱、尿囊素、胆碱、精氨酸、淀粉及磷质等。山药与碱性药物混合,能使所含淀粉酶失效。山药有滋补强壮作用。淀粉酶有分解淀粉变为葡萄糖作用。有祛痰作用。
  (五)甘草《本经》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
  别名:甜草、生甘草、炙甘草。
  性味:甘、平。炙甘草:甘、微温。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或归十二经。
  功能:补脾润肺、解毒、止痛。
  主治与应用:
  1.用治脾胃气虚诸证,常与党参,白术遇用:用治气虚血少心动悸,脉结代常与党参,桂枝,生地等同用。
  2.用于咳嗽气喘。如治风寒犯肺之喘咳,配伍麻黄,杏仁;治肺热喘咳则与石膏同用。
  3.用于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常与桂枝,白芍同用。
  4.甘草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复方中多为佐,使药,以协调方剂中诸药药性。
  5.用于痈疽疮毒,食物或药物中毒可单用或配伍他药同用。
  用量用法:2-10克。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及呕吐者忌服。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久服大剂甘草、易致浮肿,使用亦当注意。
  参考资料:
  甘草中含甘草甜素6-10%,为甘草的钙,钾盐和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此外尚含有甘草甙和天冬酰胺,甘露醇,多种黄酮类物质等。甘草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白喉毒素、蛇毒有效,对药物、食物、体内代谢产物等均有一定解毒作用,如近年成功地用甘草酸解链霉素、喜树碱、野百合碱等药毒副作用。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可用治阿狄森氏病。甘草能缓解胃平滑肌痉挛,有抑制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促进组织新生,用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时,对溃疡面还有保护作用。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可用治肺结核。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但长期服用可引起水肿。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的粘膜,减轻刺激,有助于止咳,促进咽喉及气管分泌,使痰易于咯出,可作为保护性祛痰药。甘草与柴胡合剂对肝硬变有防治作用,能防止脂肪在肝内蓄积,抑制纤维增生。甘草甜素还有利尿作用,并可增加茶碱的利尿作用。
  (六)灵芝《滇南本草》
  为多菌科植物灵芝的子实体。
  别名:紫芝。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心、脾、肺经。
  功能:扶正固本,滋养补虚。
  主治与应用:
  1.补脾益气,对胃及十二脂肠溃疡、慢性肝炎、食欲不振之脾胃虚弱症有效。
  2.镇痛安神,对神经衰弱,头昏失眠,心悸烦燥等证,有效。
  3.止咳平喘,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矽肺等。
  4.民间传为神药,具有补益五脏,扶正培本,延年益寿作用。
  用量:3-6克。
  大枣
  《本经》
  为鼠李科落叶乔木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脾、胃、心、肝经。
  功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主治与应用:
  1.脾胃虚弱与党参,白术等同用;调和营卫,多与生姜等同用。
  2.治虚烦失眠,常与酸枣仁,远志同用;治脏躁证,悲伤欲哭,无故喜笑,常与甘草,小麦同用。
  3.有缓和峻烈药性,保护脾胃及矫味作用。
  4.健脾止血,配伍花生红衣,女贞子,旱莲草等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及过敏性紫癜等。
  2.补血药
  凡能补血,主要用以治疗血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血药。
  血虚证的基本症状是:面色萎黄,唇甲苍白,耳鸣头晕,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
  临床应用补血药时,常配伍补气药,益气生血,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兼阴虚者则应配伍滋阴药。
  补血药性质多粘腻,故凡温浊中阻,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不宜应用:若脾胃虚弱,当配伍健脾药。
  当归
  《本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
  别名:西归、秦归、太芹、干归、干白、文无。
  处方名:当归、全当归、当归身、当归尾、酒当归、秦归。
  性味:甘、辛、温。
  归经:入心、肝、脾经。
  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血虚证,常配伍黄芪同用,治血虚证有效。
  2.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为妇科调经要药。配伍川芎,熟地,白芍称四物汤,为妇科调经基本方;经闭不通上方加桃仁,红花用以祛瘀通经;经行腹痛,可加香附,延胡索等行气止痛。
  3.用治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湿痹痛等症。常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同用。
  4.用治血虚肠燥便秘,常与火麻仁,生首乌、肉巫苁蓉同用。
  用量用法:5-15克。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即补血活血)用全当归。酒制能加强活血功效。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及腹泻者忌用。
  熟地黄
  《本草图经》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根。
  别名:熟地、伏地。
  处方名:熟地黄、熟地、大熟地。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效: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证。以本品与当归、川芎、白芍同用,为四物汤,是补血调经的基本方剂。
  2.用于肾阴不足,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证。本品为滋阴主药,如六味地黄丸。
  3.凡腰酸脚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等一切精血亏虚之证均可应用。
  用量用法:10-30克。宜与健脾药陈皮、砂仁等同用。熟地炭用于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粘腻,凡气滞多痰、脾虚腹胀、食少便溏者忌服。
  何首乌
  《开宝本草》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块根。
  别名:首乌、地精、赤敛、红内消、马肝石、小独根。
  处方名:何首乌、制首乌。
  性味:苦、甘、涩、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肝肾、益精血、解毒润肠。
  主治与应用:
  1.用于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酸脚软、遗精、崩漏、带下等证。以本品为主药。配伍当归、枸杞、菟丝子等为七宝美发丹,可治精血亏虚,须发早白等证。
  2.生首乌用于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用量用法:10-30克。补益精血用制首乌;截疟、解毒、润肠宜用生首乌;鲜首乌解毒润肠的功效较生首乌更佳。
  使用注意: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不宜服。
  附:夜交藤
  为何首乌的藤,故又名首乌藤。味甘、性平。归心、肝经。功效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可用治失眠、多汗、血虚肢体酸痛,并可煎汤外洗治疗皮肤疮疹作痒。用量15-30克。
  白芍
  《本经》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
  处方名:白芍、杭白芍、大白芍。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
  2.用于肝气不和,胁肋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挛作痛。如本品与甘草同用为芍药甘草汤治肝脾失和、脘腹挛急作痛和血虚引起的四肢拘挛作痛;痛泻要方以本品配伍防风、白术、陈皮、治腹痛泄泻。
  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之证。如配伍生地、牛膝、代赭石等,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
  用量:5-10克;大剂量15-30克。
  使用注意 阳衰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
  禁忌 反藜芦。
  阿胶
  《本经》
  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
  别名:驴皮胶、二泉胶、傅致胶、盆覆胶。
  处方名:阿胶、贡阿胶、阿胶珠。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肺、肝、肾经。
  功能: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主治与应用:
  1.本吕为补血之要药,用治血虚眩晕,心悸等证,多与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等益气补血药同用。
  2.本品为止血要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单用或配伍莆黄、生地、艾叶炭等皆有效。
  3.本吕补血滋阴,用于阴虚心烦、失眠等证。如以本品配伍黄连、白芍、鸡子黄为黄连阿胶汤,治热病伤阴,心烦失眠。
  4.用于虚劳喘咳或阴虚燥咳。如补肺阿胶汤以本品配伍马兜铃、牛蒡子、杏仁等,治肺虚火盛,喘咳咽干痰少或痰中带血;清燥救肺汤以本品与生石膏、杏仁、桑叶、麦冬等同用,治燥热伤肺、干咳无痰、气喘、心烦口渴、鼻燥咽干等证。
  用量用法 5-10克。用开水或黄酒化服;入汤剂应烊化冲服。止血宜蒲黄炒,润肺宜蛤粉炒。
  使用注意 本品粘腻有碍消化,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胃肠积滞者不宜用。
  生地黄
  《本经》
  本品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新鲜根茎。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功能;清热生津、滋阴凉血。
  主治与应用:
  1.用于热性病。治疗咽喉肿痛,白喉及糖尿病等;如热病伤阴,阴虚发热时可与玄参、麦冬、石斛同用。热入血分,血热妄行配伍犀角;心火上炎、口舌生疮、与木通、竹叶、甘草稍同用,如导赤散。
  用量:10-30克。
  鸡血藤
  《本草纲目拾遗》
  为豆科攀援灌木密花豆和香花崖豆藤等的藤茎。
  别名:血风藤。
  性味:苦、微甘、温。
  归经:入肝经。
  功能: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血虚闭经、头晕、耳鸣,可与四物汤本伍。
  2.用于血瘀、血虚或二者兼有及风寒湿痹,证见关节酸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等,可与丹参、川芎、杜仲、牛膝,防已等同用。
  用量:10-30克。
  附药:鸡血藤膏。
  本品系由鸡血藤加工而成。将滇鸡血藤煎膏,拌入辅料(鲜川牛膝,鲜续断,红花,黑豆,另煎浓汁)及糯米、饴糖、浓缩成膏,呈长方块状,黑褐色,有光泽。气香、味涩、微苦而后略甜。功用与鸡血藤相同,而补血的作用较佳。可单用浸酒内服,亦可随证配合相应的药物同用。用量5-10克,烊化冲服。
  3.补阴药
  凡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等功效,能治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阴虚证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及若干慢性疾病。常见的可分为肺、胃、肝、肾之阴虚。其基本证状是:
  肺阴虚多见于咳少痰、咯血、虚热、口干舌燥等证;胃阴虚多见舌绛、苔剥、咽干口渴,或不知饥饿,或胃中嘈杂、呕哕,或大便燥结等证;肝阴虚多见两目干涩昏花、眩晕等证;肾阴虚多见腰膝酸痛,手足心热、心烦失眠、遗精、或潮热盗汗等证。
  应用补阴药时针对兼证可配伍清热药、潜阳药、补血药及补气药同用。
  补阴药大都甘寒滋腻,故凡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胀便溏者均不宜用。
  沙参
  《本经》
  有南沙参和北沙参两类。南沙参为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轮叶沙参和杏圳沙参及阔叶沙参的根。北沙参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珊瑚菜的根。
  别名:珊瑚菜、轮叶沙参、杏叶沙参。
  处方名:南沙参、大沙参、空沙参、北沙参、北条参。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肺、轻经。
  功能:
  清肺养阴,益胃生津。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肺热阴虚引起的燥咳或劳嗽咯血。燥咳以本品与麦冬、玉竹、冬桑叶等同用,如沙参麦门冬汤;劳嗽咯血与知母、贝母、麦冬、鳖甲等同用。
  2.用于热病伤津、舌干口渴、食欲不振。如益胃汤,即以本品配伍麦冬、生地、玉竹等。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虚寒证忌服。反藜芦。
  麦门冬
  《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沿阶草或大叶麦冬的须根上的小块根。
  处方名:麦冬、寸冬、麦门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入肺、心、胃经。
  功能:润肺养阴,益胃生津, 清心除烦。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肺阴不足,温燥伤肺、干咳气逆,咽干鼻燥等证,如清燥救肺汤,即以本品配伍桑叶、杏仁、阿胶、生石膏等药;治肺阴亏损、劳热咯血及燥咳痰粘之证,如二冬膏,即麦门冬,天门冬等分,加蜂蜜收膏。
  2.用于胃阴不足,舌干口渴,多配伍沙参、生地、玉竹等同用。
  3.用于温病邪热入营,身热夜甚、烦躁不安,如清营汤;以本品配伍酸枣仁,生地等,可防治阴虚有热,心烦失眠,如天王补心丹。
  4.还可用于肠燥便秘。如增液汤,即以本品与生地、玄参同用,治阴虚肠燥,大便秘结。
  用量用法:10-15克。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润阴清心多连心用。
  使用注意:感冒风寒或有痰饮湿浊的咳嗽,以及脾胃虚寒泄泻者均忌服。
  天门冬
  《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攀援状草本植物天门冬的块根。
  别名;天冬、大当门根、明天冬。
  性味:甘、苦、大寒。
  归经:入肺、肾经。
  功能;清肺降火、润阴润燥。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清肺润肾用于燥咳痰粘、劳嗽咯血,如二冬膏。
  2.用于热病伤阴,舌干口渴或津亏消渴如三才汤,即由天冬、生地、人参组成。
  3.用于肠燥便秘,可与当归,苁蓉等润肠药同用。
  用量:6-15克。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服。
  石斛
  《本经》
  为兰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金钗石斛及同属多种植物的茎。
  别名:金钗石斛、黄草、吊兰花、金石斛。
  处方名:石斛、川石斛、鲜石斛、金石斛。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胃、肾经。
  功能:益胃生津,养阴清热。
  主治与应用:
  1.用于热病伤津或胃阴不足,舌干口渴用鲜石斛配伍鲜生地、麦冬、花粉等;养阴益胃汤以本品与沙参、麦冬、玉竹等同用,治胃阴不足津亏口渴。
  2.用于阴虚津亏,虚热不退,可配伍生白薇,麦冬等药同用。
  3.本品有明目及强腰膝作用。如石斛夜光丸,即以石斛配伍菊花,菟丝子、枸杞子、熟地等药,治视力减退;配伍熟地、枸杞子、牛膝等药,可治肾阴亏损,腰膝软弱。
  用量用法:6-15克;鲜用15-30克,入汤剂宜先煎。
  使用注意:温热病不宜早用;湿温尚未化燥者忌服。
  枸杞子
  《本经》
  为茄科落叶灌木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
  别名:苟起子、杞子、枸蹄子、红耳坠、血枸子、甘杞、贡果。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肾、肺经。
  功能:润补肝肾、明目、润肺。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遗精滑泻、消渴等证。如杞菊地黄丸即以本品与菊花、地黄等同用;《古今录验方》以本品配伍干地黄、天门冬、治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遗精;民间验方单用本品蒸熟嚼食,每日10克,一日2-3次,治消渴。
  2.用于阴虚劳嗽,可配伍麦冬、知母、贝母等养阴清肺化痰药同用。
  3.养肝明目,对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等证,常与菊花,熟地、山药配伍用。
  用量:10-15克。
  禁忌:外邪实热,脾虚肠滑者不宜用。
  参考资料:
  1.已证实有降血糖作用。
  2.有对抗动物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抑制脂肪在肝细胞沉积,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
  3.枸杞所含甜菜碱有扩张血管及促进肠管收缩的作用。
  旱莲草
  《新修本草》
  为菊科植物旱莲草的全草。
  别名:墨旱莲、鳢肠草、墨汁草、止血草肥女草。
  性味:甘、酸、寒。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润阴益肾、凉血止血。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晕目眩,须发早白,多与女贞子同用,如二至丸。
  2.用于阴虚血热之吐衄尿血,便血、崩漏。单用即有效;也常与生发、阿胶、蒲黄、白茅根等同用。以本品鲜者捣烂或酒干研末外敷,还可止外伤出血。
  用量:10-15克;鲜者15-30克。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泄泻者不宜服。
  参考资料:
  1.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2.有一定止血作用。
  3.防治水田性皮炎,用本品搓烂涂手脚皮肤至稍发黑,略干后下水田劳动,可防治手脚烂。
  女贞子
  《本经》
  为木樨科常缘乔木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
  别名:女贞实、冬青子、白蜡树子、鼠梓子。
  性味:甘、苦、凉。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益肝肾,清热明目。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如二至丸,即与旱莲草合用,可治上述证候。
  2.用于阴虚发热,多配伍地骨皮,牡丹皮、生地等同用。
  3.用于肝肾阴虚导致视力减退,目暗不明,可与熟地、菟丝子、枸杞子等同用治之。
  用量:10-15克。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参考资料:
  女贞子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升高作用。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齐墩果酸有强心、利尿及保护肝脏的作用。
  龟板
  《本经》
  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腹甲。
  别名:龟甲、龟壳、龟腹甲、龟下甲、拖泥板。
  性味:甘、咸、寒。
  归经:入肝、肾、心经。
  功能;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主治与应用:
  1.用治阴虚阳亢、头晕目率、配伍生地、石决明、菊花等药;治热病伤阴、虚风内动、头昏目眩、心烦作恶、甚则痉厥、配伍阿胶、生地、牡蛎、鳖甲等。
  2.用治阴虚发热之骨蒸劳热,咳嗽咯血,盗汗遗精,如大补阴丸,即以本品与熟地,知母、黄柏同用。
  3.用治肾虚之骨软筋痿,腰膝酸软,小儿囟门不合,如虎潜丸,以本品配伍熟地、黄柏、虎骨等药。
  4.用于心虚惊悸、失眠、健忘治疗,如孔圣枕中丹,即以本品与龙骨,菖蒲,远志同用。
  5.用治血热崩漏,月经过多,有止血功效。
  用量用法:10-30克。先煎。
  使用注意:脾肾虚寒忌服,孕妇慎用。
  附药:龟板胶。
  系龟板煎熬而成,性味,功能与龟板相同,其滋阴之力更强,还有补血止血之效,用量3-9克。烊化冲服。可与鹿角胶同用,有阴阳以补之效。
  鳖甲
  《本经》
  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
  别名:上甲、鳖壳、团鱼甲、鳖盖子、别甲、水鱼甲、脚鱼甲。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润阴潜阳,软坚散结。
  主治与应用:
  1.用治热病后期,阴伤虚风内动、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蠕动、甚则痉厥、如二甲复脉汤、以之配伍牡蛎、生地、阿胶等。
  2.用于清虚热,如青蒿鳖甲汤,以本品配伍青蒿、生地、丹皮、知母等治夜热早凉,形瘦脉数,舌红少苔;以本品配伍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知母等为清骨散,专治骨蒸劳热。
  3.用治久疟、疟母、经闭、症瘕。如鳖甲煎丸,即以本品与柴胡、瘙虫、丹皮等同用,治久疟,疟母致肝脾肿大,胁肋疼痛;鳖甲丸以鳖甲、大黄、琥珀所组成,可治经闭、症瘕。
  4.腹部症瘕,本品配伍三棱、莪术、青皮、丹参、牡蛎有软坚散结作用。
  用量用法:10-30克;先煎,滋阴潜阳宜生用,软坚散结宜醋炙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孕妇均忌服。
  参考资料:
  1.鳖甲含动物胶、角质蛋白、维生素D及碘等,鳖甲胶有滋阴清热,止血软坚之效。
  2.鳖甲对肝硬化腹水有效。
  4.补阳药
  凡能补助人体阳气,可以治疗阳虚证的药物称为神阳药,又名助阳药。
  阳虚证包括心阳、脾阳、肾阳虚。由于肾阳为元阳,对全身各脏腑起温煦生化的作用,故阳虚诸证,常与肾阳不足有密切关系,所以本节着重介绍温肾补阳药,至于助心阳、温脾阳药物均在温里章节中叙述。
  肾阳虚的主要症状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冷痛、阳萎早泄、宫冷不孕、白带清稀、夜尿增多、脉沉苔白等。补阳药具有补肾阳、益精髓、强筋骨等作用,所以适用于上述各症、亦可用于脾肾阳虚的泄泻及肺肾两虚的气喘、风寒湿痹等证。
  凡阴虚火旺不宜使用,以免助火伤阴之弊。
  鹿茸
  《本经》
  为脊椎动物科梅花鹿或马鹿等雄鹿头上尚未骨化而带毛的幼角。
  别名:斑龙球。
  处方名:鹿茸、黄毛茸、青毛茸、血茸。
  性味:甘、咸、温。
  归经:入肾、肝经。
  功能: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
  主治与应用:
  1.有较强壮阳,益精功效,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畏寒肢冷,阳萎早泄、宫寒不孕、小便频数,腰膝酸痛,头晕耳耷,精神疲乏等证。可以单用研末服,也可配伍人参、熟地、枸杞子等补气益血养精药同用,以增强疗效,如参茸固本丸。
  2.用于精血不足,筋骨无力或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行迟,囟门不合等证。多配伍熟地、山药、山萸肉等药同用,如加味地黄丸。
  3.用于妇女冲任虚寒、带脉不固,崩漏不止,带下过多。如《千金方》以本品配伍当归、乌贼骨、蒲黄等治崩漏不止:《济生方》以本品配伍狗脊、白敛治白带过多。
  4.用于疮疡久溃不敛、阴疽内陷不起等证,有温补内托的功效。
  用量用法:1-3克,研细末,一日三次分服。或入丸散,随方配制。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及温热病忌服。
  附药:鹿角、鹿角胶、鹿角霜。
  鹿角是雄鹿已骨化的角,功能补肾助阳,可作为鹿茸代用品,可治疮疡肿毒、乳 痈、瘀血作痛以及腰脊筋骨疼等证。
  鹿角胶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状物。功能补肝肾、益精血、并有良好的止血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虚劳羸瘦、吐衄、崩漏、尿血之偏于虚寒者,以及阴疽内陷等证。角霜为鹿角熬膏后所存残渣。功能益肾助阳,且有收敛作用。可治肾阳不足,脾胃虚寒,呕吐食少便溏,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等证,外用对创伤出血,疮疡多黄水或久不愈合,有收敛止血的功效。
  皆忌用于阴虚火旺者。
  参考资料:
  鹿茸有促进生长发育、兴奋机体功能、抗疲劳,改善食欲和睡眠。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状红细胞能促进新生,提高子宫肌张力增强其节律性收缩。对心脏有增强收缩,衰弱心脏更明显;还能促进骨折和溃疡的愈合。
  巴戟天
  《本经》
  为茜草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巴戟天的根。
  别名:巴戟、鸡肠风、兔子肠。
  性味:辛、甘、微温。
  功能:补肾助阳、强筋健有、祛风除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阳萎、尿频、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如以本品配伍人参、山药、覆盆子等药同用,可治阳萎、不孕;以本品配伍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等,小便不禁;以本品配伍良姜、肉桂、吴茉萸等,治月经不调,少腹冷痛。
  2.用于肾阳不足兼有腰膝痛疼或软弱无力。如金刚丸,即以本品与萆,杜仲等组成。
  用量:10-15克。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或有湿热均不宜服。
  参考资料:
  实验证实,巴戟天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肉苁蓉
  《本经》
  为列当科一年寄生草本植物肉苁蓉的带鳞叶的肉质基。
  别名:纵蓉、肉松蓉、金笋、大芸。
  处方名:肉苁蓉、淡苁蓉、咸苁蓉、大芸。
  性味:甘、咸、温。
  归经:入肾、大肠经。
  功能:补肾益精、润肠道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阳萎、不孕、腰膝冷痛或筋骨无力治阳萎以本品配伍熟地、菟丝子、五味子等;治精血亏虚不孕以本品配伍鹿角胶、当归、熟地、紫河车;治腰膝冷痛、筋骨无力配伍巴戟天、萆、杜仲等。
  2.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可配伍火麻仁、沉香同用。
  用量:10-20克。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及大便泄泻、实热便秘者忌用。
  参考资料;
  肉苁蓉水或醇浸液均有降压作用,能促进小鼠唾液分泌。有报导用于膀胱炎,膀胱出血及肾脏出血。对呼吸有抑制作用。
  仙茅
  《海药本草》
  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根茎。
  别名:仙茅茛。
  处方名:独脚仙茅、仙茅。
  性味:辛、热,有小毒。
  功能;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主治与应用:
  1.补肾温脾,适用于阳萎,精冷之证多与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配用。对脾肾阳虚、食少、冷泻、与白术、干姜、补骨脂
  2.祛除寒湿,久病寒湿骨痛,拘挛痹痛,肾虚腰膝冷痛等,常与淫羊藿、续断、狗脊同用。
  3.与淫羊藿配用治妇女更年期高血压。
  用量用法:3-10克。煎服或浸酒服,也可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参考资料:
  实验证明仙茅有振奋精神,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对性腺机能有增强作用。仙中茅中毒的症状是舌肿大,可用大黄,玄明粉煎服,或用三黄解毒汤。
  淫羊藿
  《本经》
  为小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淫羊藿和箭叶淫羊藿或心叶淫羊藿的全草。
  别名:仙灵脾、刚前、仙灵毗。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主治与应用:
  1.用治肾阳虚衰引起的阳萎、尿频、腰膝无力,可以单用浸酒服,也可与熟地、枸杞子、仙茅等同用。
  2.用治风寒湿痹或肢体麻木与威灵仙、苍耳子、桂心等药同用。
  用量:9-15克。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服。
  参考资料:
  实验证明淫羊藿有降血压作用,主要是舒张外周血管;淫羊藿流浸膏对狗有促进精液分泌作用,其叶及根作用最强,果实次之,茎最弱,使动物交尾力亢进,还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
  临床用于神经衰弱治疗治疗有效,本品与桑寄生、钩藤煎服对小儿麻痹症急性期及后遗症有疗效。
  杜仲
  《本经》
  为杜仲科落叶乔木植物杜种的树皮。
  别名:乱银丝、思仙、思仲、丝连皮、丝棉皮、丝楝树皮、扯丝皮。
  处方用名:杜仲、川杜仲、黑仁仲、生杜仲、厚杜仲。
  性味:甘、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与应用:
  1.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或痿软无力与破故纸、胡桃肉等同用,如青娥丸;治肝肾虚寒、阳萎、尿频等与山萸肉、菟丝子、破故纸等同用。
  2.用治肝肾亏虚之胎动不安或习惯堕胎,单用或与续断、山药等同用。
  3.治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可与白芍,石决明、夏枯草、黄苓等同用。
  用量用法;10-15克,炒用更佳。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参考资料:
  杜仲煎服有良好降压作用。对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对胆固醇动脉硬化家兔的降压作用比正常家兔更明显。炒杜仲比生杜仲降压作用强,煎剂比酊剂强,还有镇痛作用,杜仲煎剂能使动物安静和嗜睡。
  续断
  《本经》
  为山萝卜科多年生草村植物续断的根。
  别名:川断、接骨草、南草、六寸、属断。
  性味:苦、甘、辛、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止血、安胎。
  主治与应用:
  1.用治腰痛脚弱、遗精、与杜仲、牛膝同用;治崩漏经多配伍黄芪、熟地,赤石脂。
  2.用治胎漏下血、胎动欲坠、 习惯堕胎与桑寄生、菟丝子、阿胶同用。
  3.本品能行血脉,续筋骨,而有消肿、止痛、生肌等作用,故为外科、伤科所常用,以本品配伍骨碎补、自然铜、地鳖虫、血竭等可治跌打损伤、骨折、金疮等证。
  用量用法:10-12克,崩漏下血宜炒用。
  补骨脂
  《药性论》
  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补骨脂的种子。
  别名:破故纸、黑政子、胡韭子、婆固脂。
  性味:入肾、脾经。
  功能: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
  主治与应用:
  1.以本品与菟丝子、胡桃、沉香等同用治阳萎;与杜仲、胡桃等配伍治腰膝冷痛酸软。
  2.用本品、青盐等分同炒为末,每服二钱治滑精;单用炒研未,每服一钱,治小儿遗尿;若用本品,茴香等分为丸,治肾气虚冷、小便无度。
  3.与内豆寇、五味子、吴茱萸同用为四神丸,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4.以本吕配伍胡桃、蜂蜜等,可治虚寒喘咳。
  用量:5-10克。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及大便秘结者忌服。
  参考资料:
  1.补骨脂对离体和在体心脏都有扩张冠状血管,能兴奋心脏,提高心脏作功率,有效万份证明是补骨脂乙素。
  2.补骨脂对实验性肉瘤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可能是补骨脂的香豆精类物质。
  3.补骨脂素经长波紫外光照射,有促进皮肤色素新生的作用,用于治疗牛皮癣及白癜风有显著疗效。
  4.补骨脂配赤石脂制成片剂内服,用于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人工流产出血,上环出血、鼻衄、消化性溃疡出血等有效。
  5.补骨脂酊用于治鸡眼有效。
  菟丝子
  《本经》
  为旋花科一年生寄生性蔓草菟丝子或火菟丝子的成熟种子。
  别名:菟丝实、吐丝子、黄藤子、龙须子、豆须子、黄网子。
  性味:辛、甘、平。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腰膝酸痛、阳萎、滑精、小便频数、白带过多。本品与杜仲等分,山药糊丸服,治腰膝痠痛;以本品配伍鹿茸、桑螵蛸、五味子等,治小便失禁;五子衍宗丸以本品配伍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治阳萎遗精滑泄。
  2.用治肝肾不足,目暗不明,如驻景丸,即由菟丝子、熟地、车前子组成。
  3.以本品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等,治脾虚便溏或泄泻。
  4.以本品与续断、桑寄生、阿胶等配伍治肝肾不足之胎漏下血,胎动欲堕。
  用量:10-15克。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便结溲赤者忌用。
  参考资料:
  1.对心脏作用,使动物心率减慢,心脏收缩振幅增加。有降压作用。
  2.对子宫肌为兴奋作用,使脾脏血管收缩脾容积减小,对肠管使紧张性下降,蠕动变慢。
  (二)补益方
  1.补气方
  补气方用于肺脾气虚证,如气短声低、神疲乏力、面色光白、头晕自汗、纳差便溏、或脱肛、子宫脱垂、脉弱等。常以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补气药为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四君子汤
  《局方》
  组成:党参12克 炙甘草4.5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胃、甘温益气。
  主治:脾胃气虚、运化力弱。症见面色萎黄、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脉细弱。
  方解:本方为治脾胃气虚的基本方。方中党参甘温扶脾养胃,补益中气,使脾胃健旺、增进运化力,资生气血为主药。脾虚易生湿、白术苦温、能健脾燥湿,扶助运化为补药。茯苓甘淡,助白术健脾利湿为佐药。炙甘草甘温,补中和胃作为使药。
  临床应用:
  1.本方长于补中气、健脾胃、很多补益方都从此方加减化裁而成,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胃功能减退,消化力弱,各种慢性病出现的脾气虚弱均可加减应用。
  2.脾胃虚弱兼有气滞,胸腹胀闷不舒,可加陈皮理气化滞,称为导功散,如小儿食少便溏,消化不良的脾气虚适用。
  3.脾胃气虚兼有痰湿,咳嗽痰多,痰清稀,气短者可加半夏、陈皮理气化痰称六君子汤。
  4.脾胃气虚,寒湿滞留中焦,脘腹胀痛,呃逆嗳气,呕吐腹泻,舌苔白腻等加陈皮,法半夏、木香、砂仁可以行气止痛、降逆化痰,名为香砂六君子汤。
  在上述四君子汤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临床辩证,加用行气和胃,理气化滞,燥湿化痰药,临床上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汤及妊娠恶阻,属于脾胃气虚者均可选用。据报导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胃溃疡,有效率为90%,治愈率达50%。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 白术10克 党参15克 当归6克 陈皮6克 柴胡5克 升麻5克 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 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2.补血方
  补血方用于血虚证,如面色萎黄、爪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等。常用熟地黄、当归、芍药等补血药为主组成方剂。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补血方常配用党参、黄芪之类,以益气生血。代表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
  四物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熟地黄15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
  用法:为粗未,每服三钱,水煎,空腹热服。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血虚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以及一切血虚证而见舌淡、脉细者。
  方解:方中以熟地黄滋肾补血,以养胞宫,用为主药;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亦虚,故辅以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再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畅通之血,使补而不滞,营血调和,均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具有补血调血的作用,故用于血虚血滞之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尤为多用。
  临床运用:
  1.本方证兼见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以补血生气,可加桃仁、红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祛瘀;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以湿养血脉;血虚有热加黄苓、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热凉血;欲其行血,则以白芍易赤芍;欲其止血,则去川芎加入阿胶、棕榈炭等。
  2.血虚血滞痛经,而见月经血淡,经行不畅,少腹作痛,可加香附,延胡索以行气解郁调经止痛。
  3.血虚头痛、头晕、可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止痛。
  使用注意:脾胃阳虚、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归脾汤
  《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 茯神10克 黄芪12克 龙眼肉10克 酸枣仁10克 党参12克 炙甘草5克 克当归10克 远志10克 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
  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3.补阴方
  补阴剂主要用于肝肾阴虚,症见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夜梦遗精、消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用地黄、麦冬、龟板等甘寒养阴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
  六味地黄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0克 山萸肉120克 山药120克 泽泻90克 茯苓90克 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一贯煎
  《柳洲医话》
  组成:北沙参9克 生地18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枸杞9克 川楝子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所致的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等症。
  方解:方中用生地黄滋养肝肾、为主药;辅以北沙参、麦冬、枸杞滋阴养肝,以加强养阴作用;佐以当归养血和肝;使以川楝子疏肝泄热,使肝气条畅,则郁热可除。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条达,则上述诸症自除。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阴虚胁痛的常用方,如热盛加黄连、黄芩、天花粉、如便秘、加瓜萎仁、火麻仁;虚热、加地骨皮;阴亏、加石斛;痰多加贝母、瓜萎;腹痛、加白芍、甘草;胁痛、加鳖甲。
  2.用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胃炎等属阴虚气滞者可酌用,一般肝区疼痛,可加丹参、白芍以和血、柔肝止痛;食后胃胀可加砂仁、鸡内金;如见失眠、可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夜交藤等。
  使用注意:兼有停痰积饮者禁用。
  左归饮
  《景岳金杯》
  组成:熟地8-50克 山药6克 枸杞6克 茯苓6克 山萸6克 炙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益肾阴。
  主治:真阴不足,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积、舌尖红、脉细数。
  方解:左归饮源于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滋肾填阴为主;山萸、枸杞加强滋肾阴养肝血为辅;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草,山药益气健脾,合并诸药而俱有益肾养肝健脾之功效。其与六味地黄丸不同处,在于本方适用于真阴虚而火不旺者,故不用泽泻、丹皮之清泻、纯为壮水之剂。
  临床应用:
  1.主要用于腰酸咽干、舌尖红、脉细数之肾阴不足证。
  2.各兼有脾胃运化力弱,应加陈皮、砂仁等理气醒脾;盗汗甚者加入五味子等敛阴止汗;口渴重者加沙参、天花粉等生津止渴。
  4.补阳方
  补阳方主要用治肾阳虚证,虚见腰膝酸软,腰以下有冷感,下肢软弱,虚喘耳鸣,或阳痿早泄、小便不利,溺后余沥,尿频等常用附子、肉桂、杜仲、肉苁蓉等甘温补阳药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肾气丸。
  肾气丸
  《金匮要略》
  组成:熟地黄240克 山药120克 山茱萸120克 泽泻90克 茯苓90克 丹皮90克 肉桂30克 附子30克。
  用法:为末。炼蜜为小丸,每服9克,或作汤剂。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腿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尿频,脉虚弱,以及痰饮,脚气,消渴等证。
  方解: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为主药,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为辅助药,二者合用,使阴阳协调,肾气充足,肾阳虚证自然消除。本方宗旨,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穷”。即甘温补肾阳之药往往与甘润补肾阴的药物同用,才能阴阳相互为用。
  临床应用:
  1.多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腰痛,以及性神经衰弱等,以肾阳不足为要点。
  2.本方加牛膝、车前子,名济生肾气丸。其利尿消肿之力更强,可用于肾阳不足,腰重脚肿、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右归丸
  《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8-50克 山药6克 枸杞6克 山茱萸3克 炙草5克 肉桂4克 杜仲6克 制附子7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腰痛腰酸,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解:熟地、山药、山萸、枸杞培补肾阴;肉桂、附子温养肾阳、炙甘草补中益气,杜仲强壮益精。共凑温补肾阳之效。
  临床应用:
  本方辩证要点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祛神疲、畏寒肢冷、阳萎、滑精、腰酸膝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各气短者加人参、白术;火不暧土、泄泻腹痛者宜加炮姜、肉豆寇;若血虚血滞、加当归。
十二 镇潜、熄风药和方剂
  凡具有镇静安神或平肝熄风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镇潜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统称为镇潜剂。镇潜法就是运用具有镇静潜降作用的方药治疗心神不宁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症的一种治法。
  凡具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等作用的药物称熄风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称熄风剂。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中风、头晕目眩、惊风、癫痫和破伤内,以及热性病热极生风和子痫等病证。
  临床应用本类药物时,还应根据病因适当配伍有关药物如因热引起的,配清热泻火药;因痰引起的,配化痰药;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引起的,配滋补肾阴药。还应注意脾虚慢惊病人,羚羊角、玳瑁等寒凉药当忌用;血虚阴亏病人,又当慎用偏于温燥的全蝎、蜈蚣等。
  前人有“诸风掉眩、毕属于肝”之说,故镇潜熄风药多入肝经。本类药物药性多属寒凉而主沉降。
  一.镇潜、熄风药:
  一)镇潜药
  (一)龙骨《本经》
  为古代多种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骨骼的化石(龙骨)和齿和化石(龙齿)。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入药打碎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龙骨、煅龙骨、生龙骨。
  药用部分;骨骼化石。
  性味:甘、涩、微寒。
  归经:心、肝、肾经。
  功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等证,多与白芍、牡蛎、代赭石配伍,如镇肝熄风汤。
  2.能镇静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健忘、惊悸、多梦等证。多与远志、朱砂、牡蛎等配用。
  3.煅用长于收敛固涩,用于遗精、盗汗、崩漏、带下、久泻不止等证,常与牡蛎、山药、沙苑蒺藜、芡实等配伍;治带下赤白及月经过多,可与牡蛎、海螵蛸、山药等配用;治虚汗,常与牡蛎、五味子等配伍。
  此外,煅龙骨研末外用,有吸湿敛疮作用,可用于湿疮痒疹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用量用法:15-30克。入煎剂宜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煅用,其他生用。
  参考资料:
  主含碳酸钙。另含少量的铁、镁、铝、钾钠及氯、硫酸根离子,所含钙盐吸收后有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的兴奋等作用。
  附药:龙齿
  与龙骨来源相同,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的牙齿骨骼化石。采掘龙骨时即可收集龙齿。碾碎生用或火煅用。
  性味:涩凉,功能与龙骨相似,重镇安神作用较强,而收涩作用较弱,用量同龙骨。
  (二)牡蛎《本经》
  为牡蛎科海产动物牡蛎的贝壳。产于沿海地区。入药粉碎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贝壳。
  性味:咸、微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软坚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平肝潜阳:治肝阳上亢所致的惊悸不安、烦燥失眠、头昏目眩及惊痫发狂诸证,常与龙骨、龟板、石决明、代赭石等配伍,如镇肝熄风汤。
  2.收敛固涩:煅用治虚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吐血、吐酸。如牡蛎散治虚汗。
  3.软坚散结:可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等证,常与浙贝母、玄参配伍、如消瘰丸。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以治肝脾肿大,常与丹参、泽兰、鳖甲等配药使用。
  此外,本品有制酸作用,可用于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用量:15-30克。
  参考资料:
  1.含80-95%的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钾及氧化铁等。
  2.含有大量钙,有制酸作用,可用治胃酸过多证。牡蛎与苍术同用治小儿钙质缺乏而引的佝偻病效果良好。
  (三)朱砂《本经》
  为汞矿含硫化汞的矿石。湖南产者最佳。入药研细水飞入丸散中用,忌用火煅。
  别名:朱砂、辰砂、丹砂。
  处方用名:朱砂、辰砂、丹砂。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甘、寒。有毒。
  归经:心经。
  功能;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清心、镇惊、安神的作用,可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心烦不寐、惊悸等证。可配伍黄连、甘草等以清心安神,如朱砂安神丸。若血虚心悸、失眠、亦可配丹参、生地、当归、柏子仁等养心安神药,以增强其安神作用。
  2.朱砂外用有良好的解毒作用,主要用于疮疡肿毒,常与雄黄合研外涂;对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配冰片、硼砂、西瓜霜等研末外,能解毒、消肿、止痛之效。
  此外,本品可作丸剂的外衣,有防腐作用。
  用量:0.3-1克。研末冲服或入丸散用。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也不可持续服用以免汞中毒。
  参考资料:
  本品含硫化汞,常混有少量的粘土、氧化镁、氧化铁等杂质等。朱砂内服有镇静作用。外用能抑制和杀灭细菌、寄生虫等。
  (四)琥珀《别录》
  为松柏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于地下,经久而成的化石状物质。主产于云南、广西、辽宁等地。入药研细末用。
  别名:血珀、明珀、红松脂。
  处方用名:琥珀、血珀。
  药用部分:树脂化石。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膀胱经。
  功能;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惊风癫痫等症,常与朱砂、金蝎等息风镇痉药同用;对于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等证,可与酸枣仁、夜交藤、朱砂等配伍应用。
  2.本品活血调经,又能散瘀破症,用治血滞经闭症瘕痉痛等证,常与其他活血破瘀药同用。如琥珀散,配当归、莪术、芍药,以治血滞气阻、月经不通。
  3.能利尿通淋,适用于小便不利或瘾闭之证,因能散瘀及止血,故尤宜于血淋,也可用于石淋,热淋等症。亦可配伍金钱草、木通、扁蓄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
  用量:1.5-3克。研末冲服,不入煎剂。
  参考资料:
  本品含树脂、挥发油。树脂中含有琥珀香酸、琥珀银松酸、琥珀脂醇、琥珀松香醇及琥珀酸等
  (五)磁石《本经》
  为天然的等轴晶系磁铁矿的矿石。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入药生用,煅用或醋淬研细用。
  别名;慈石、灵磁石。
  处方用名:磁石、灵磁石。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心、肾经。
  功能: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燥不宁、心悸、失眠、头晕头痛及癫痫等证,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功。常与朱砂配伍,如磁朱丸;亦可与石决明、白芍、生地等同用。
  2.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耳聋及目昏等证,能养肾益阴而有聪耳明目之效。治耳鸣、耳聋,可与熟地、山芋肉、五味子等药配伍治视力模糊,可以磁朱丸配合养肝肾药同用。近年临床报导,用磁朱丸治疗白内障,可使部分病例视力增进。
  3.用于肾虚摄纳无权,气逆作喘之证,能纳气而平喘。宜与代赭石,五味子,胡桃肉等配合使用。
  用量:9-10克。入丸、散,每次用1-3克。
  注意事项:困难于消化,入丸,散不可久服多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六)代赭石《本经》
  为赤铁矿石。主含三氧化二铁。山西、河北等地皆产。入药打碎,生用或醋淬后粉碎晒干用。
  处方用名:代赭石、赭石、钉头赭石。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常与龙骨、牡蛎、白芍等药同用,如镇肝息风汤。
  2.用于暧气、呃逆、呕吐及气喘等症,有降逆之功。治嗳气、呃逆、呕吐,常与旋复花、半夏、生姜等同用,如旋复代赭石汤;若治肺肾两虚所致的气逆、喘息、可与党参、山茱芋等补肺纳气药同用。如参赭镇气汤。
  3.用于吐血,衄血及崩漏等证,有凉血止血作用。用治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可与白芍、竹茹、牛蒡子等配伍、如寒降汤。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参考资料:
  为三氧化二铁混有粘土,钛镁、砷盐等杂质。有镇静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新生。小量长期饲养动物,可引起砷中毒。
  (七)酸枣仁《本经》
  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酸枣的成熟种子。多野生于北方各省,陕西主产于陕北。简称枣仁。入药生用或微炒宜捣碎用。
  别名:山枣仁。
  处方用名:酸枣仁、枣仁、炒枣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酸、平。
  归经:心、肝、脾、胆经。
  功能;养心安神、敛汗。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为有效的滋养性安神药,主要用于心肝血虚引起的心烦失眠及惊悸怔仲等症,单用研末,竹叶汤下,即可取效。若肝虚有热之眠,可与知母、茯苓等同用,如酸枣仁汤。
  2.有一定的敛汗作用,用于体虚自汗,盗汗等证,常配党参、五味子、山茱芋等同用。
  用量:9-18克。亦可研末,睡前吞服,每服1.5-3克。
  参考资料:
  本品水溶性成分有镇静、催眠作用,能对抗苯钾酸钠咖啡因引起之兴奋。能降压及抑制动物肾型高血压的形成。兴奋子宫。对动物实验性烫伤,有抗休克及减轻局部水肿作用。
  (八)远志《本经》
  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远志的根皮。多产于北方,陕西产者较佳。入药多抽去木心后生用或炒用。
  别名;小草根。
  处方用名;远志、炙远志、远志肉。
  药用部分:根皮。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肺、心、肾经。
  功能: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等证。常与朱砂、茯苓、龙齿等同用。如远志丸。
  2.有祛痰开窍作用,可治痰阻心窍所致的精神错乱、神志恍惚、惊痫等症,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同用。以增强祛痰开窍之力,咳嗽痰多,难咯出者,用本品可使痰液稀释易于咯出,每与杏仁、桔梗、甘草等同用。
  3.能消散痈肿,用于痈肿疖毒,乳房肿痛。单用为末酒送服,外用调敷患处有效。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有溃疡病及胃炎者慎用。
  参考资料:
  远志合远志皂甙,远志醇等。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远志流浸膏对动物已孕和未孕子宫有促进收缩和增强张力的作用。
  (九)柏子仁《本经》
  为柏科常绿乔本植物侧柏的种仁。全国大部分有产。入药生用或压去油用(柏子霜)。
  别名:柏树子、柏实。
  处方用名:柏子仁、柏仁。
  药用部分:种仁。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肾、大肠经。
  功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与酸枣仁相类似的养心安神之效,用于血不养心的惊悸怔忡、虚烦不眠之证,常与酸枣仁、五味子、茯神等同用,如养心汤。
  2.柏子仁油多质润,有润肠通便之效,适用于阴虚血少的肠燥便秘,常与松子仁,郁李仁等同用,以加强其润下作用,如五仁丸。
  用量:9-18克。
  参考资料:
  本品含大量脂肪油及小量挥发油,皂甙等故有润肠作用。
  (十)夜交藤 《开宝本草》
  为蓼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蔓茎。产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秋冬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切段。
  别名:首乌藤。
  外方用名:夜交藤、首乌藤。
  药用部分:蔓茎。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虚烦不眠、多梦等证,常与合欢皮相须为用,也可与柏子仁,枣仁,远志等同用;用于精神病,可配何首乌、大枣用。
  2.用于风湿痹痛,多配伍五加皮,鸡血藤等同用。此外,单用煎水外洗,以治皮肤风疮痒疹,可收祛风止痒之效。
  用量:10-30克,治精神病可用至60克。
  参考资料:
  用鲜何首乌90-140克,鲜夜交藤140克(干品均用1/3-1/2),红枣2-6枚治精神病。
  (十一)合欢皮《本经》
  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合欢的树皮及花,产长江流域各省,春秋两季剥取树皮,切段。花在夏季半开时采摘,生用。
  别名;绒线花。
  处方用名:合欢皮、合欢花。
  药用部分:树皮及花。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主治与应用:
  1.合欢皮及花均有安神解郁作用,用于七情所伤而致的忿怒忧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等证,可单用或与夜交藤、柏子仁、郁金等养心安神解郁药合用。
  2.合欢皮具有活血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血瘀证,常配当归、川芎、赤芍等,以增强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又能消痈肿,可配白蔹用,即《景岳全书》合观皮饮;或配鱼腥草、桔梗、甘草等用以增强消痛排脓之力。
  用量:合欢花3-9克,合欢皮9-15克,外用适量。
  参考资料:合欢皮含合欢甙、鞣酸皂甙,内服有强壮兴奋、镇痛,驱虫及利尿作用。动物实验有催产作用。
  二、熄风药
  (一)天麻《本经》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的根茎。四川及云南产者较佳,陕西、安徽、湖北及东北各省亦产,野生与栽培均有。入药去皮,煮后晾干,姜汁浸透切片用。
  别名;明天麻、定风草根。
  处方用名:天麻、明天麻、赤箭。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甘平。
  归经:肝经。
  功能:息风止痉、平肝潜阳。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息风止痉作用,适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证,寒热证均宜。如钩藤饮,治急惊风可用本品配羚羊角、全蝎、钩藤等药;醒脾散治慢惊风,以本品配人参、白术、云苓等药。
  2.又能平肝阳,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及眩晕,常与川芎配伍,如天麻丸;若为湿痰眩晕,可配半夏、白术、茯苓等健脾燥湿药,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此外,又能祛风湿,止痹痛,可用于风湿痹痛及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证,多与秦艽、羌活、朱膝、桑寄生等同用。
  用量:3-9克,研末吞服1-1.5克。
  参考资料:
  含生物碱,甙类,香荚兰醇,维生素A、粘液质。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抗癫痫和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二)钩藤《别录》
  为茜草科绿木质藤植物钩藤的带钩茎枝。主产于广西、湖南及西南等地。春秋两季采收、晒干,或先置锅内稍蒸片刻,或于沸水中略烫后取出晒干。切段入药。
  别名:钩钩、双钩、勾丁。
  处方用名:钩藤、勾勾、双钩藤。
  药用部分:茎枝。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熄风上痉、清热平肝。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熄风止痉作用,又可清热,适用于热盛风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等证。多与其他熄风止痉药,如羚羊角、天麻、蝉蜕等同用。
  2.能平肝、清肝、适用于肝经有热,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目赤等证。平肝潜阳,常与石决明、白芍等同用;清肝明目,常与菊花、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兼有疏散风热之效,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等证,可与蝉蜕、桑叶合用。
  用量:9-30克。入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钩藤经水煮沸20分钟以上,降压效果降低,故不宜久煎。
  参考资料:含钩藤碱、异钩藤碱等,能兴奋呼吸中枢;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钩藤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能制止实验动物癫痫反应发生。
  (三)羚羊角《本经》
  为洞角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产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季猎取者最佳。捕得后切取其角,同时磨汁,锉末,或镑为薄片。
  别名:羚羊角尖。
  处方用名:羚着角、羚羊。
  药用部分:角。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心经。
  功能: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惊风、癫痫所致的手足抽搐等证,常与钩藤、白芍、菊花、生地等配伍,如羚羊钩藤汤。
  2.有良好的清肝明目作用,适用于肝热目赤,羞明疼痛等证,常与石决明,龙胆草等同用。
  3.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躁狂,以及血热发斑等证。这时常配犀牛角、石羔、朱砂、黄莲等,如紫雪丹。
  用量;1-3克。磨汁或锉末服,每次0.3-0.5克。
  使用注意:本品入煎剂宜另煎汁冲服。
  参考资料:含角质蛋白,磷酸钙及不溶性无机盐类等,有降压及抗惊厥作用。
  附药:山羊角
  为牛科动物青羊的角。性味:咸寒。旧肝经。有平肝,镇惊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火上炎、目赤肿痛;以及惊风抽搐等证。
  用量:10-15克。
  (四)石决明《别录》
  为海产鲍科软体动物鲍鱼的贝壳。我国福建、广东、台湾、辽宁、山东等沿海地区多产。入药打碎生用或煅用。
  别名:鲍鱼壳、九孔腮。
  处方用名:石决明、石决、鲍鱼壳。
  药用部分:贝壳。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善于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等证,常与菊花,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等药同用。
  2.又为清肝明目要药,适用于肝阴不足,肝虚有热的眼病,如青盲内障、目赤翳障、视物模糊,胬肉遮睛等证。常伍以菊花、蒙花、谷精草等。或伍以补肝肾之品,如菟丝子,山芋肉,熟地,如石决明丸。
  用量:15-30克。
  使用注意:人煎剂应先煎。
  参考资料:本品含碳酸钙、胆素、壳角质等。
  (五)地龙《本经》
  为环节动物蚯蚓的虫体。各地皆有,广东、广西及福建,江苏产者最佳。入药去内脏,晒干备用。
  别名:土龙、蚯蚓、蛛串、蛐蟮。
  处方用名:地龙、蚯蚓。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脾、肺、膀胱经。
  功能;清热熄风、通络、平喘、利尿。
  主治与应用:
  1.能熄风止痉,又善清热,适用于热病壮热惊痫,抽搐、躁狂、中风等证。单用或与清热熄风药,如钩藤、僵蚕、七叶一枝花等配用。近年来,亦有以鲜蚯蚓洗净,加白糖化水服,治疗精神分裂症而属于热狂证者。
  2.用于热痹的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本品性寒清热,又有通利经络的功效,常与桑枝、忍冬藤、络石藤、赤芍等配伍。若治寒湿痹痛,肢体屈伸不利等症,亦可与川芎、草乌、南星等同用,如小活络丹。又可用于气虚血滞,经络不利所致的半身不遂,常配伍黄芪、当归、红花等,如补阳还五汤。
  3.有良好的平喘作用。用于支气管哮喘之痰呜喘息,不能平卧等证。以肺热型较为适宜。可研末单用,或配伍麻黄、杏仁、石膏等药应用。
  4.能清热利尿,适用于热结尿闭之症。可配伍车前子,木通等。
  用量:5-15克,鲜品10-12克,研末吞服1-2克。
  参考资料:据研究,地龙具有降压,解热及舒张支气管、抗组织胺、抗惊厥,兴奋子宫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等病的报导。
  (六)白蒺藜《本经》
  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刺蒺藜的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四川等地,入药去枣生用,或炒黄用。
  别名:刺蒺藜、枣蒺狗。
  处方用名:白蒺藜、刺蒺藜。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苦、辛、微温。
  归经:入肝经。
  功能;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主治与应用:
  1.有平肝阳的作用,可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宜与钩藤、珍珠母、草决明、菊花配用。
  2.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的胸胁不舒,乳闭不通,常配伍以香附、青皮、柴胡等药。
  3.能祛风明目,适用于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头目疼痛之证。如白蒺藜散治肝热目赤多泪等证,常与菊花,蔓荆子,决明子等同用。
  4.又能祛风止痒,适用于风瘙痒,可与蝉退、僵蚕、荆芥、防风、川芎等配伍。
  用量:6-10克。
  (七)全蝎《开宝本草》
  为节足动物蝎的虫体。全国大部分地区皆产,河南及山东较多。蝎尾功力较强,单用尾,则名蝎梢。入药沸水烫死,或加盐煮后晒干备用。
  别名:蝎子、全虫。
  处方用名:全蝎、全虫。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辛、平;有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与应用:
  1.为熄风止痉要药,适用于急慢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等痉挛抽搐之证。牵正散,治中风口眼歪斜,常与白附子,僵蚕同用。
  2.本品即能解毒散结,又能通络止痛,用于恶疮肿毒疗效甚佳。如治诸疮肿毒,用麻油煎全蝎、桅子加黄蜡为膏,敷于患处。
  3.有通络止痛之功,多用于较顽固的偏正头痛、风湿痹痛,每与蜈蚣、僵蚕、川芎、羌活等品配伍。
  用量:2-6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可过大。血虚生风者慎用。
  参考资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全蝎毒素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有溶血作用;对心血管有兴奋作用。蝎酸钠盐对离体肠管和子宫的运动有促进作用。
  (八)僵蚕《本经》
  为蚕娥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丝状菌发生白僵病而致死的虫体,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养蚕地区。入药生用,或炒黄用。
  别名:白僵虫、天虫。
  处方用名:僵蚕、白僵蚕、天虫。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咸、辛、平。
  归经:入肝、肺经。
  功能;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主治与应用:
  1.能熄风止痉,又可化痰,适用于肝风内动及痰热所致的惊风,癫痫、中风等痉挛抽搐之证。常与天麻、全蝎、牛黄等药同用,如千金散。
  2.有祛风止痛作用,可用于风邪所致的头痛,目痛或喉痛。如白僵蚕散治风热头痛多泪等证,以本品配桑叶、荆芥、木贼等药。
  3.有化痰散结之功,用于瘰疬痰核,常与贝母,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疏风止痒作用,可用于风疹瘙痒,多与蝉衣,薄荷等配伍。一般多炒用,散风热宜生用。
  用量;3-10克。
  参考资料:僵蚕含蛋白质、脂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有抗惊厥作用,僵蚕所含的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
  (八)蜈蚣《本经》
  为节足动物蜈蚣科少棘巨蜈忪的干燥虫体。主产于四川、湖北、浙江等地。入药生用,或酒洗用,或研末用。
  别名:天龙、百足。
  处方用名:蜈蚣,天龙。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咸、辛、温、有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与应用:
  1.熄风止痉作用较强,适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癫痫等痉挛抽搐之证。常与全蝎同用,如验方止痉散。
  2.有较强的解毒散结作用,可用于疮疡肿毒,瘰疬溃烂等证,以及蚊虫咬伤。
  3.能通络止痛,多用于顽固性头部抽掣疼痛、痹证、关节冬痛、常与川芎、天麻等配伍。
  用量:1-5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可过大,孕妇忌用。
  参考资料:含组织胺、溶血蛋白蛋,以及酪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对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三、镇潜、熄风方:
  一)镇潜方:
  (一)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15克 甘草6克 知母6克 茯苓12克 川芎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等证。
  方解:本方证乃肝血不足、阴虚内热所致。方中酸枣仁养血安神为主;茯苓宁心安神,川芎调血养肝,知母清热除烦,甘草泻火缓急,俱为辅。用于上述诸证,可使肝血足,烦热平,心神定而安眠。
  临床应用:
  1.本方主要用治肝血不足,虚火内扰心神之虚烦不眠证。若时而惊醒、心悸多梦、舌淡脉弦细,属心胆虚者,可用本方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
  2.神经衰弱而见烦燥失眠等证,属肝血不足,虚火内扰者,配合旱莲草,女贞子或加白芍、生地以养阴清热;盗汗甚者可加柏子仁、五味子以安神敛汗;心悸甚者可加龙齿以镇惊。
  (二)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组成:生地黄120克、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各30克、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各15克。
  用法:为末。炼密为小丸,朱砂为衣,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亏血少。症见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心肾不足、阴亏血少、心失所养所致。心主血脉而藏神,肾主骨,生髓而藏精。只有精血充足,水火互济,才能使神志安宁。如思虑过度,心肾不足,阴虚血少,则虚火易动,扰乱心神,而致失眠心悸,梦遗健忘;阴虚阳亢虚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舌红少苔。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中以生地黄滋阴清热,使心神不为虚火所扰。为主药;玄参、天冬、麦冬协助生地以加强滋阴清热之力,丹参、当归身补血养心,使心血足而神自安,党参、茯苓益心气而安心神,柏子仁、远志宁心安神,更用五味子,酸枣仁之酸以敛心气的耗散,并能安神,以上诸药共为辅佐药;桔梗载药上行,朱砂为衣,亦取其入心以安神,均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成滋阴安神之剂。
  临床应用:
  1.本方滋阴安神、调心肾。适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动所致的失眠、梦遗、心悸、健忘等症。
  2.对于心脏病、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见眩晕不寐,心悸怔忡、舌红苔少属阴亏血少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二)熄风方:
  (一)天麻钩藤饮《杂病症治新义》
  组成:天麻9克 钩藤12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 山栀子6克 黄苓9克 川牛膝12克 仁仲10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12克 夜交藤12克、茯苓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风、滋阴清热。
  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数等。
  方解:本方为治疗兼有热象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山栀子,黄苓清热;杜仲、桑寄生补肝肾;益母草活血;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茯苓宁心安神,健脾补中。上药合用,共凑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以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失眠、舌红、脉弦数等为辩证要点。
  2.若阴虚明显者,可再加生地、白芍、元参等;肝阳上亢甚者,再加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
  (二)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淮牛膝30克 代赭石30克先煎 生龙骨10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元参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6克 生麦芽6克  茵陈6克 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镇肝熄风。
  主治: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肢体渐觉活动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甚则眩晕颠扑,不知人事,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
  方解;本方证是由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临床应用有较好的效果,方中重用牛膝,降其上行之血(引血下行)并能滋养肝肾;代赭石降其上逆之气,并能平肝潜阳,为主药;龙骨、牡蛎、龟板潜阳降逆,柔肝熄风;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柔润熄风,共同协助主药以制阳亢,均为辅药;茵陈、川栋子协助主药以清泄肝阳之有余,茵陈与麦芽同用能疏畅肝气,有利于肝阳的平降,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均有佐使药。诸药合用,则成镇肝熄风之剂。
  临床应用:
  1.本方症以头晕目眩,头胀脑热、心中烦热、肢体渐沉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为辩证要点。但本方使用面较广,中风前后、中风时均可使用。
  2.如痰多者,可加胆星、川贝母以化痰;尺脉虚者,可加熟地、山芋肉以滋补肝肾,如头痛较剧,两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钩藤、菊花等以清肝热。
  3.高血压病、嗜酪细胞瘤、月经前期紧张症属肝阳上亢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三)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羊角1-5克先煎、钩藤9克后下,霜桑叶6克 川贝母9克 鲜竹茹10克、生地黄15克 菊花9克   白芍12克、茯神木10克 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的高热不退,烦闷燥扰,手足抽搐,甚至神昏,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而数。
  方解:本方是治疗肝经热盛,热极生风的常用方。方中以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为主药;桑叶、菊花协助主药以清热息风,为辅药;风火相煽,最易耗伤阴液,故用白芍、生地黄、甘草养阴增液以柔肝命筋;邪热亢盛,易灼津为痰,故用贝母、竹茹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以宁以安神,均为佐药;其中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合用,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止痉之剂。
  临床应用:
  1.使用本方以高热、烦燥、手足抽搐为辩证要点。
  2.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可配合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开窍之剂。如高热不退,耗伤津液甚,或素有肝阴不足,属阴虚阳亢型痉厥者,可酌加玄参、麦冬、石斛、阿胶等养阴增液之品。
十三 固涩药和方剂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用于治疗各种耗散滑脱证候的药物,叫做固涩药。
  凡以固涩药为主而组成方剂,叫做固涩方。
  本类药物大多性味酸涩,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止嗽等作用,故适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足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咳虚喘,以及崩漏带下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滑脱证候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而收敛固涩属于治标应急的方法,不能根本消除导致滑脱诸证的病机,故临床上常与补益药同用,以期标本兼顾。还应根据具体的证候和病机,有选择的配伍应用。如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当分别以补气方药或养阴方药同用;脾胃虚弱,久泻不止或带下,应与补脾固肾方药同用;肾虚遗精,遗尿应配补肾药;属肝肾虚的崩漏出血,当配以补肝肾,固冲任的方药;久嗽不止,应配以补肺益肾、止咳化痰之方药。
  凡属外感邪实者,应当禁用或慎用,以免留邪;而虚极欲脱之证亦非收敛药所能凑效,治当求本。
  一、固涩药
  (一) 五味子《本经》
  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实。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入药生用,蒸用或密炙用。
  别名:北五味子、辽五味。
  处方用名:五味子、北五味子、南五味子。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酸、甘、温。
  归经:入肺、心、肾经。
  功能;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气虚津伤所致的体倦汗多,气短心悸、口干等证,以及气虚喘咳。如生脉散,以之与人参、麦冬配伍,用于气津两伤,汗多体倦,虚喘久咳、短气痰少,以及气阴不足,心悸脉虚等证。
  2.既能补益肺肾,又能敛肺气而止喘咳,故除适用于肺虚喘咳外,还适用于肺肾不足之喘咳。常与山茱芋、熟地等配伍,如郁气丸。
  3.用于体虚自汗、盗汗、遗精、尿频、久泄不止等滑脱不固的证候,本品有收敛固涩之功。临床应用时,须分别配伍适当的药物。如治虚汗证,常与柏子仁、牡蛎配用;治疗遗精、尿频,常与桑螵蛸、益智仁配用;治疗久泻不止,常与补骨脂,肉豆寇配用。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酸涩收敛,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发均不宜用。
  参考资料:
  含五味子素、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维生素C、脂肪油、挥发油、糖类、树脂等。北五味子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并使之趋于平衡,故能提高工作效能减轻疲劳。能调节心血管系统而改善血液循环。对呼吸有兴奋作用。又能调节胃液分泌,促进胆汁分泌,以及兴奋子宫、降低血压。五味子乙素四种成分能明显降低四氯化碳引起的动物谷-丙转氨酸升高,并对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临床上常以之作丸,散剂,用于无黄疸型及迁延性慢性肝炎。
  (二) 金樱子《蜀本草》
  为蔷薇科常绿攀缘灌木植物金樱子的成熟果实。产于广东、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地。入药擦去刺、剥去核,晒干备用。
  别名:刺梨子、糖罐子、灯笼果、野石榴。
  处方用名:金樱子。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酸、涩、平。
  归经:肾、膀胱、大肠经。
  功能: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固精缩尿的作用,适用于肾虚引起遗精小便频数,遗尿等证,可与芡实同用。也可单用熬膏,持续服用。或配入菟丝子,桑螵蛸之类。
  2.能固肠止泻,可用于脾虚久泻,常与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等同用。
  此外,金樱子对脾肾不足的白带证,也可用上述配伍方法,有止带功效。
  用量:6-18克。
  参考资料:
  本品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消化,但能使肠的分泌减少。故有止泻作用。据报导,用10%金樱子浓煎液内服,治疗轻度子宫脱垂有一定效果。作体外试验,金缨子1:3200的稀释水溶液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三) 诃子《药性论》 
  为使君子科落叶乔木植物诃子的成熟果实,原产印度、马来亚、缅甸,现主产我国云南及广东、广西等地。于7-8月采收,哂干,生用或煨用,若用果肉则去核。
  别名:诃黎勒、诃子肉。
  处方用名:诃子、诃黎勒、煨诃子。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苦、酸、涩、平。
  归经:肺、大肠经。
  功能:涩肠止泻、敛肺利咽。
  主治与应用:
  1.本品煨用能敛涩大肠、制止腹泻、久痢不止、滑泄不固之证。对于痢疾腹痛而偏热者,与黄连、木香、甘草同用;对于久泻久痢而偏寒者,配干姜、肉豆寇同用。如因泻痢日久,气阴两伤时,须配益气健脾养阴的药物如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如真人养脏肠。
  2.能敛肺利咽,适用于肺虚喘咳,或久嗽失音等证。治肺虚喘咳可与党参、麦冬、五味子等配伍。治痰火壅肺,久嗽失音与瓜萎皮,川贝母、桔梗等同用。
  用量:3-9克。
  参考资料:
  有一定抗菌作用及强大的收敛作用。
  (四) 芡实《本经》
  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实的种仁,主产于湖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入药去皮取仁。晒干备用。
  处方用名:芡实、南芡实、北芡实。
  药用部分:种仁。
  性味:甘、涩、平。
  归经:脾、肾经。
  功能:健脾止泻、固肾涩精、止带。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久泻不止证,常与益气健脾的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
  2.有固肾涩精作用。适用于肾气虚。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早泄,以及小便频数之证,常与菟丝子、桑螵蛸、金樱子等同用。
  3.能收敛止带,可用于湿热带下或脾肾虚弱的带下。若治湿热带下,白带色黄者,常配白果、山药、黄柏等同用。脾虚有湿,则多与白术、党参、金樱子、泽泻等配用。
  用量:9-15克。
  参考资料:
  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核黄素、抗坏血酸。
  (五) 山茱萸《本经》
  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同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产于浙江及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等地。入药生用,或蒸熟用,或加酒拌蒸。
  别名:山萸肉、萸肉、枣皮。
  处方用名:山芋肉、净萸肉、枣皮。
  药用部分:果肉。
  性味:酸、涩、甘、温。
  归经:肝、肾经。
  功能:补益肝肾、敛汗固脱。
  主治与应用:
  1.补益肝肾,用于肝肾亏虚,精关不固引起的遗精,盗汗、尿频、腰痛、眩晕、崩漏及内风萌动等证,如六味地黄丸。
  2.敛汗固脱,用于大汗亡阳,阴虚阳浮,或阴阳俱虚等引起的暴脱证。因药力较缓,重证宜用较大量,并与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等同用。
  用量:6-12克。亦可重用至30克。
  参考资料:有利尿和降压作用。体外试验能杀灭小白鼠腹水癌细胞。对于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线疗法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抗菌试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某及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六) 桑螵蛸《本经》
  为螳螂科昆虫螳螂的卵鞘。我国南方育蚕区较多。俗名螳螂窠。入药蒸,或入沸水浸泡后晒干,多采用或麸炒用。
  别名:刀螂子、老鸹脓、螳螂子。
  处方用名:桑螵蛸。
  药用部分:卵鞘。
  性味:甘、咸、涩平。
  归经:肝、肾经。
  功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补肾固精及缩尿,主要用于肾气不固所致的遗尿,小便频数及遗精早泄等证,尤常用于小儿遗尿,常配益智仁、菟丝子、黄芪等同用。
  2.有补肾助阳作用,常配枸杞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治疗肾虚阳痿之证。
  用量: 3-9克。
  使用注意:本品助阳固涩,故阴虚多火,膀胱有热而小便频数者忌服。
  (七) 麻黄根《别录》
  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麻黄,木贼麻黄的根。
  处方用名:麻黄根。
  药用部分:根。
  性味:甘、平。
  归经:肺经。
  功能;止汗。
  主治与应用:
  本品专用于止汗,阴虚盗汗均可应用,如牡蛎散;治阴虚盗汗,常配五味子,柏子仁,牡蛎等;治产后虚汗,常配黄芪,当归等;气虚自汗则常配以黄芪、白术。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功专止汗,有表邪者忌用。
  (八) 浮小麦《本草蒙鉴》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各地均产。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
  处方用名:浮小麦。
  药用部分:未成熟的果粒。
  性味:甘、晾。
  归经:心经。
  功能;止汗、除热、益气养心安神。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自汗、盗汗。本品甘能益气,凉可除热,而有止汗功效,凡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均可应用。如牡蛎散,即以本品与牡蛎、麻黄根、黄芪同用,治体虚自汗不止。
  2.用于骨蒸劳热。本品有益气,除热、止汗作用,故也可用于退劳热,多与生地、麦冬、地骨皮等养阴清虚热药同用。
  用量:15-30克,煎汤服,或炒焦研末服。
  参考资料:
  含多量淀粉和维生素B等。
  二、固涩方
  (一)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组成: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60克、龙骨、牡蛎各30克。
  用法:为丸剂,每服9克,空腹淡盐汤下;或作汤剂,用量按病情酌定。
  功用:固肾涩精。
  主治:肾关不固、遗精滑泄、腰酸耳鸣、四肢无力、脉细弱。
  方解:本方为治疗肾虚遗精证的常用方。方中用沙苑蒺藜补肾益精,为主药;莲子肉、芡实固肾涩精,健脾宁神,为辅药;龙骨、牡蛎潜阳涩精,莲须尤为涩精要药,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成为固肾涩精之剂。
  临床应用:
  1.本方所致遗精证,如见腰酸、尿频、舌淡、苔白、脉沉弱偏于肾阳虚者,可加补骨脂,山芋肉以温补肾阳;若有梦而遗,心烦不眠,舌红少津,脉细数偏于肾阴虚者,可加龟板、女贞子等滋养肾阴;若肾阴虚有火,可加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
  2.本方可用于神经衰弱的梦遗、滑精、遗尿、失眠等,加入五味子效果更好。
  注意事项:
  本方多为收涩之品,以固肾涩精为主。如属湿热下注所致者,宜用龙胆泻肝汤之类清热利湿,禁用本方。
  (二)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煅牡蛎、黄芪、麻黄根各30克,浮小麦15克。
  用法:前三味为粗末,每服9克,浮小麦同煎;也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病情酌定。
  功用:固表敛汗。
  主治:体虚自汗、夜卧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质淡红,脉细弱。
  方解:本方证是表虚不固,营阴不能内守所致。方中牡蛎敛阴止汗镇惊为主药;黄芪益气固表,为辅药;浮小麦敛心阴,止虚汗;麻黄根专于止汗,二药协助黄芪,牡蛎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效,共为佐使药。
  临床应用:
  本方对于体虚自汗或盗汗之证,均可应用。如属阳虚,可加白术,附子以助阳固表;如属阴虚,可加干地黄,白芍以养阴止汗;如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如属血虚,可加熟地黄、首乌以养血止汗。
  (三) 缩泉丸《妇人良方》
  组成:鸟药、山药、益智仁各等分。
  用法:为末、酒制山药末为糊,制成小丸。每服9克,或作汤剂。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
  主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遗尿。
  方解: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足则膀胱虚冷,不能约束小便,故小便频数或遗尿。益智仁温补脾肾、涩精缩尿;乌药温膀胱助气化止小便频数;山药健脾补肾,肾气健,寒邪去,膀胱功能复常,尿频遗尿自可得治。
十四 开窍药和方剂
  凡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收做芳香开窍药。
  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方剂,叫开窍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由邪气壅盛、蒙蔽心窍所致的窍闭证,亦称闭证,闭证因其病因不同,又有寒闭,热闭之异,治疗亦有凉开,温开之别,故本类方药也有凉热之分,用时尤当注意。
  使用本类方药时,因其多为芳香辛散走窜之品,故只可暂用,不可久服,久服易伤人之元气,临床上只做急救治标之用。
  近年来,以本类药物为主,配伍温中,行气、活血、止痛药,组成芳香温通的方剂,用于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
  一、开窍药
  开窍药都具有通关开窍,启闭醒神的作用。用于治疗闭证。其主要症状是昏迷、口禁、握拳、脉象有力。但其症有寒、热之别。寒闭常见面青身凉,苔白脉迟,宜用温性开窍药;热闭常见面赤身热,苔黄脉数,宜用凉性开窍药。
  本类药常用的有麝香、冰片、苏合香、菖蒲等。
  (一) 麝香《本经》
  为麝香科动物雄麝香囊(腺囊)中的分泌物。主产于西南及西北地区。
  别名:寸香、元寸、当门子。
  处方用名:麝香、当门子。
  药用部分:腺囊。
  性味:辛、温。
  归经:心、脾经。
  功能:开窍醒神、活血散结、催产下胎。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较强的开窍通闭作用,适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神昏痉厥及中风痰厥,惊痫等闭证,为醒脑回苏的要药,配合清热药,,即成“凉开”之剂,如至宝丹。配合祛痰药,即为“温开”之剂,如苏合香丸。
  2.能行血分之滞,有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之效,常与解毒活血药配伍,内服或外用治疗疮疡肿毒,职醒消丸。
  3.有催生下胎作用,可用于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等证。如香桂丸、。即本品与肉桂配伍而成。
  用量:0.15-0.3克,不入煎剂,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参考资料: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呼吸、心跳加快,并促进多种腺体分泌,有发汗和利尿作用,其水溶性成分有兴奋子宫的作用。
  (二) 冰片《新修本草》
  为龙脑香科常绿乔木龙脑香树树脂的加工品,称龙脑香冰香,或龙脑、梅片。主要产于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海南岛也产。又有以菊科植物艾纳香为原料制成的艾片,以松节油为原料制成的机制冰片。
  别名:龙脑、梅片。
  处方用名:冰片、梅片、龙脑香。
  药用部分:树脂。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心、脾、肺经。
  功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为芳香走窜之品,内服有开窍醒神之效,适用于神昏,痉厥诸证,但效力不及麝香,二者常配伍应用,如安宫牛黄丸。
  2.外用有清热止痛、防腐止痒功效,常用于各种疮疡,咽喉肿痛、口疮、目疾等证。为眼喉科常用药。如冰硼散,以本品配伍硼砂,朱砂、玄明粉吹于患处,治咽喉肿痛及声哑。
  用量:0.3-1.5克,宜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宜入丸散,不入煎剂。
  参考资料:
  应用于局部对感觉神经的刺激很轻,而有某些止痛及温和的防腐作用。
  (三) 苏合香《别录》
  为金缕梅科乔木植物苏合香树的树脂。主要产于非洲、印度及土耳其等地。初夏将树皮击伤或割破深达木部,使产生香树脂,渗入树皮内。于秋季剥下树皮,榨取香树脂,残渣加水煮后再压榨,榨出的香树脂即为普通苏合香。将其溶解在酒精中,过滤,蒸去酒精,则成精制苏合香。成品置阴凉处。密闭保存。
  别名:苏合油。
  处方用名:苏合香、苏合香油。
  药用部分:树脂。
  性味:辛、温。
  归经:心、脾经。
  功能:开窍辟秽。
  主治与应用:
  本品芳香开窍辟秽之功颇与麝香相似,但其力稍逊,常用于中风痰厥、卒然昏倒的寒闭之证,或有胸腹满闷冷痛者,但单用罕见,多入复方,如苏合香丸,即以本品配伍麝香、丁香、安息香等。
  用量:每次服0.3-1.5克,宜入丸剂。
  注意事项:阴虚火盛者忌用。
  (四) 石菖蒲《本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地,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早春采挖,去叶,洗净、晒干;鲜品夏末采挖。生用或鲜用。
  别名:香菖蒲、九节菖蒲。
  处方用名:石草蒲、菖蒲。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温。
  归经:心、胃经。
  功能;芳香化湿、开窍宁神。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芳香化湿,有健胃进食之功,适用于湿浊阻滞中焦所致的胸脘闷胀,不思饮食等证。单用或配伍藿香、厚朴、陈皮等。
  2.本品有开窍宁神的作用,用于痰湿蒙闭清窍,清阳不升的神志昏迷,舌苔厚腻等证,常与郁金、半夏等配伍。痰热壅闭而神识不清者,可与牛黄、竹沥等清热化痰之品合用。
  用量:3-10克。鲜品10-15克。
  二、开窍方
  一) 温开:温开法有温通气机,开窍解郁作用。适用于中风、中寒、痰厥等属于寒闭之证,症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神昏不语,苔白脉迟等。常用芳香开窍药。如菌合香、麝香、冰片等,配合辛温行气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苏合香丸等。
  (一) 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尿方》
  组成;白术、青木香、鸟犀悄、香附、朱砂、诃子、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各60克、龙脑、苏合香油、乳香别研各60克。
  用法:温通开窍,解郁化浊。
  主治:
  1.中风、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2.感触秽恶之气,胸腹满痛而冷,痰壅气闭,或突然昏迷。
  3.时疫霍乱,腹痛胸痞、欲吐泻不得,甚则昏迷。
  以上诸证多见有面色青白,口鼻气冷,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迟有力等症状。
  方解:
  本方是治疗寒闭证的常用方。方中集中十种“香”药(苏合香、沉香、麝香、檀香、丁香、乳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冰片),取其芳香开窍,行气解郁,散寒化浊,并以解除脏腑气血之郁滞,荜拨配合诸香,增强散寒、开郁的作用,犀角清心解毒,朱砂镇心安神,白术健脾和中以化浊,诃子温涩敛气与诸香药配伍,可以防止辛香过多,耗散正气。总之本方特点是用大量辛香开窍之药配伍,是救治“闭证”属寒邪、痰浊为患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以昏迷、口禁、握拳、面青气冷,手足不温、苔白、脉迟为辩证要点。
  2.本方亦有用治“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属于气滞血瘀寒凝者;若减去犀角、朱砂、麝香加极少量蟾酥,并加大毕拨量,亦有同样效果。
  注意事项:
  1.中风证有闭(实)、脱(虚)之分,“闭证”又有“寒闭”,“热闭”之别,本方只宜用治寒闭实证,若脱证、热闭证均非本方所宜。
  2.本方香窜走泄,有损胎气,孕妇忌用。
  二) 凉开:
  凉开法有清心解毒,开窍镇痉作用,适用于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甚至痉厥等;其他如感触秽恶之气,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而有热象者,亦可选用。常用防香开窍药,如麝香、冰片、郁金等配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室丹等。
  (一)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辩》
  组成:牛黄、郁金、犀角、黄芪、黄连、雄黄、山栀子、朱砂各30克、梅片、麝香各7.5克、珍珠15克、金箔衣。
  用法:共为细末,炼密为丸,每丸3克,金箔为衣。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一日服二次。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功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以及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方解:本方为治疗热闭的常用方。方中以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犀解清心,凉血、解毒、麝香开窍醒神,三味为主药;辅以黄芪、黄连、栀子助牛黄、犀角以泻心包火而清热毒,雄黄肋牛黄以豁痰解毒,再以郁金,冰片草木之香,芳香去秽,通窍开闭,助牛黄麝香内透包络,以金箔、朱砂、珍珠镇心安神,均为佐使药。以上诸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效。
  临床应用:
  1.使用本方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搐为辩证要点。
  2.热人心包,神昏谵语,兼有脏实者,可开窍攻下并举,以安宫牛黄丸一丸,化开,调生大黄末9克先服一半,不知再服,名牛黄承气丸《温病条辩》。如神昏谵语严重者,亦可先予开窍而后再行攻下。
  (二) 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生乌犀屑(研)、生玳瑁屑(研)、琥珀(研)、朱砂(研飞)、雄黄(研飞)各30克、龙脑(研、)、麝香各0.3克、牛黄(研)15克,安息香4.5克、金箔、银箔各50片。
  用法;研末为丸,每丸重3克,每服一丸,研碎开水和服,小儿半丸。(原方研末为丸,如梧桐子大,用人参汤化下三至五丸)。
  功用:开窍安神,清热解毒。
  主治:中暑、中风、温病痰热内闭、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赤苔黄、小儿急惊、心热烦躁、风涎抽搐等。
  方解:
  犀角、牛黄、玳瑁清热解毒;龙脑、麝香、安息香、芳香开窍;朱砂、琥珀、金箔、银箔镇心安神;雄黄劫痰解毒。全方以开窍安神为主,又能清热解毒。用人参汤送服,益气扶正,防止辛香开窍耗散正气。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豁痰开窍与清热解毒并用的重要方剂,以昏厥而痰盛气粗,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辩证要点。
  2.脑血管意外、肝昏迷、“乙脑”、癫痫等属于痰迷心窍而见昏厥者,常用本方治疗。
  (三) 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克、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各500克、甘草240克、朴硝5000克,硝石930克,麝香38克、朱砂90克、黄金3000克、丁香30克。
  用法:制成散剂,每服0.9-1.5克,每日1-2次,冷开水调下。
  功用:清热解毒、镇痉开窍。
  主治:温热解毒、镇痉开窍。
  主治: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而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方解:本方证乃因热邪炽盛,内陷心包所致。治以清热解痉为主。方中用石膏、滑石、寒水石甘寒清热,并用羚羊角清肝熄风以解痉厥,犀角清心以解毒,麝香芳香以开心窍,以上各药均为方中主要部分。玄参、升麻、甘草清热解毒,玄参并能养阴生津、朱砂、磁石、黄金重镇安神、青木香、丁香、沉香行气宣通,更用朴硝、硝石泄热散结,以上均为方中辅助部分。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熄风镇痉,开窍安神之效。
  临床应用:
  1.“乙脑”、“流脑”猩红热等急性热病,见高热神昏、抽搐痉厥、口渴唇焦等证及小儿高热惊搐属热盛风动者。
  2.小儿麻疹,热毒内盛,疹色紫红,或透发不畅,见高热、喘促、昏迷,指纹紫红者。
十五 驱虫药和方剂
  凡能驱除或抑杀某些寄生虫的药物,称为驱虫药。以驱虫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驱虫方。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肠内寄生虫,如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所致的疾患,肠道寄生虫病是儿童较为多见的疾病,临床上多见有腹痛腹胀,呕吐、涎沫、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嗜食异物,肛门,耳、鼻瘙痒,久则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浮肿等症状。
  在使用本类方药治疗时,必须根据虫的种类,体质的强弱,症情的缓急等不同,分别选用和配伍适当的方药。如有积滞者,可配伍消导药;脾胃虚弱者,兼补脾胃;对于体弱的患者,应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旋;虫症在腹痛较剧时,通常以安虫主,而在疼痛缓解之后,再行驱虫。
  本类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使药物与寄生虫易于接触,从而更好的发挥驱虫作用;并根据大便的正常与否,适当配伍泻下药,以促使虫体排出。由于某些驱虫药具有相当的毒性,应用时必须注意剂量,孕妇,老弱患者都慎用。
  一、驱虫药
  (一) 使君子 《开宝本草》
  为使君子科落叶藤本状灌木植物使君子的种子。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以四川产量最多。9-10月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收,晒干。去壳,取种仁生用。或炒香用。
  别名:留求子、川君子、建君子。
  处方用名:使君子、使君肉。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杀虫消积。
  主治与应用:
  本品为驱虫要药,所含使君子酸钾对蛔虫有麻痹作用。除适用于蛔虫病外,并可用治蛲虫病。因其味甘甜,故尤宜小儿。单用使君子仁炒香嚼服有效;如蛔虫较多,病情较重者,可与苦栋皮,槟榔等驱虫药同用。如小儿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者,须配党参、白术、当归等益气、补血药,以攻补兼施。
  用量:6-12克,炒香嚼服,小儿每岁每天一粒半,总量不超过二十粒。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大量服食,否则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反应。与热茶同服。亦有呃逆出现。
  参考资料:
  使君子的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二) 苦栋根皮 《别录》
  为栋科落叶乔木苦栋树的根皮。全国各地均产,四川尤多。入药鲜用,或哂干用。
  别名:苦栋皮、栋皮。
  处方用名:苦栋皮、苦栋根皮。
  药用部分:根皮。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肝、脾、胃经。
  功能:杀虫、冶疥癣。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对蛔虫有麻痹作用,故可用于驱蛔,且效力比使君子强,可单用煎汤顿服,亦可制成糖浆服;如配槟榔、使君子、乌梅等药,则效果更佳。近年来用本品配合菌陈、郁金、青皮、木香等治疗胆道蛔虫有定疗效。
  2.可治头癣、疥癣。通常用木品研末,以醋或猪脂调涂患处。
  用量:6-15克,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有定毒性,体虚及肝病患者不宜使用或慎用。
  (三) 槟榔 《别录》
  为棕榈科常绿乔木植物槟榔的成熟种子。生产于海南岛、福建、云南等地。冬春两季果实成熟时采集,剥去果皮,晒干,浸透节片。
  别名:大腹子、海南子、大白、玉片。
  处方用名:槟榔、榔片、花槟榔。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辛、苦、温。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杀虫消积、行气利尿。
  主治与应用:
  1.能驱杀多种肠内寄生虫,并有轻泻作用,有助于虫体排出。驱除绦虫,姜片虫疗效较佳,尤以猪绦虫最效,如配合南瓜子同用,效果更为显著。
  2.既消积导滞,又兼轻泻之功,用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以及泻痢后重等证。多与行气导滞药同用,如木香槟榔丸。
  3.有行气利水作用,为治脚气疼痛的要药,常与吴芋、木瓜、苏叶、陈皮等同用。
  用量:6-15克,单用杀绦虫,姜片虫时可用至6-120克。
  参考资料:
  1.对流感病毒和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2.槟榔碱有似胆碱样作用,所以有泻下、促唾液腺及汗腺分泌,缩瞳等作用。
  (四) 南瓜子 《现代实用中药》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种子。主产于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山西、四川等地。夏秋间果熟时采收,取子洗净,晒干。研粉生用,以新鲜者良。
  处方用名:南瓜子。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温。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杀虫。
  主治与应用:
  1.用治绦虫,可单用,或与槟榔同用,能增强疗效,用时宜先服南瓜子60-120克(连壳生用研粉调服),2小时后用槟榔60-120克煎服,再过半小时服玄明粉15克,使之泻下,促进虫体排出。
  2.用于急性期及晚期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但须较大剂量长期服用。
  用量:6-120克。
  参考资料:
  1.本品含南瓜子氨酸、脂肪油、蛋白质、尿素分解酶及维生素A、B、C等。
  2.南瓜子有麻痹绦虫中段和后段节片作用,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后,服南瓜子能抑制幼虫生长发育,并有使成虫虫体缩小,及卵巢萎缩等作用。
  (五) 贯众 《本经》
  为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贯众的根茎。我国大部分地区皆产。入药生用,或炒炭用。
  别名:管仲。
  处方用名;贯众、贯仲。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杀虫、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与应用:
  1.对蛲虫等肠道寄生虫有驱除作用,但单用力薄,常与其他杀虫药配伍,以增强疗效。如用以驱杀钩虫,可与榧子、槟榔、红藤等药合用。
  2.能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温热斑疹,以及痄腮等病证。本品味苦性寒,有泄热解毒之功。常与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配伍同用。
  3.用于衄血、吐血、便血及崩漏等证。本品炒炭,能凉血止血,宜用于血热妄行之证。治崩漏,功效尤良。常与侧柏叶、仙鹤草、陈棕炭配伍同用。
  用量:10-15克用以驱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用以止血;宜炒炭用。
  (六) 雷丸 《本经》
  为多孔菌科雷丸菌的菌核。我国西北、西南、华南诸省均产,以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产量最多。春、秋、冬三季可采收。但以8-9月采收为多,洗净晒干,入丸散剂。
  别名:竹苓。
  处方用名:雷丸、白雷丸。
  药用部分;菌核。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杀虫。
  主治与应用:
  有杀虫作用,主要用治绦虫和蛔虫病。因雷丸所含雷丸素,为驱虫有效成分,在60OC左右即易破坏,故宜生用作丸散剂服。单用或与木香、槟榔、鸟梅等配伍。
  用量:每次3-6克,研末吞服;每天2-3次,连服三天。
  参考资料:
  本品含蛋白酶(雷丸素)及钙、铝、镁等。
  (七) 鹤虱 《新修本草》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名精的果实。另一种为伞形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野胡萝卜的干燥成熟果实。晒干。生用或炒用。
  别名;南鹤虱、天名精实。
  处方用名;鹤虱。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苦、辛、平。有小毒。
  归经:脾、胃经。
  功能;杀虫。
  主治与应用:
  多用于蛔虫、蛲虫、绦虫等多种寄生虫病。可单用作成散剂服。亦可配伍苦栎根皮、槟榔等用。如化虫丸。
  用量:3-9克。
  二、驱虫方
  (一) 驱蛔汤《经验方》
  组成:乌梅三枚、胡连3克、槟榔9克。雷丸6克、使君子6克 枳壳5克、白芍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驱杀蛔虫。
  主治:虫积腹痛,烦躁易怒,口干舌赤,脉弦细数。
  方解:本方是治疗蛔虫证的经验方。方中乌梅安蛔止痛;使君子、雷丸以驱蛔;槟榔杀虫、消积,并行气通便,枳壳行气止痛,白芍养血缓急止痛;胡连能除疳热以清热消积,诸药合用,共凑驱杀蛔虫,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
  本方主治蛔虫证。如积热明显者,可加连翘、栀子;如大便秘结者,可加芒硝、大黄等;兼有食积者,可再加山楂、麦芽、鸡内金等消导药。
  (二) 胆蛔汤《经验方》
  组成:榧子肉15克、使君子12克、槟榔18克、乌梅五枚、苦栋根皮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驱蛔止痛。
  主治:胆道蛔虫,亦可治肠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
  方解:本方为治疗胆道蛔虫证的经验方。方中乌梅味酸能安蛔止痛,使君子、苦栋根皮,榧子肉均为驱蛔虫的要药,各药合用则驱虫力更大,槟榔杀虫消积,兼能行气通便,共成驱虫止痛的方剂。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以胆道蛔虫证为主,以腹中钻痛或绞痛,呕吐等为主症。
  2.如腹痛甚,可加木香,枳壳以行气止痛;兼有发热,可加黄连或黄柏以清热;大便秘结,可加枳实,玄明粉以攻下通便。
  3.本方对蛔虫性肠梗阻有一定的疗效,但应密切注视病情,做好多种准备,如服药多次未见好转,应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三)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500克、细辛180克 干姜300克 当归120克 附子180克 桂枝180克 黄柏180克、黄连500克 人参180克 蜀椒120克。
  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末,加密制丸,每服10克,日一至三次,空腹温开水送下。或水煎服(用量以病情酌定)。
  功用:安蛔止痛。
  主治:胃热肠寒的蛔厥证。症见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得食则呕,甚至呕出蛔虫,手足厥冷,亦可治久痢及反胃呕吐。
  方解:本方是治疗蛔厥的主方。方中以乌梅味酸能制止蛔虫蠕动,为主药;蜀椒、细辛能驱虫,且治脏寒、黄连、黄柏苦能下蛔,清泄胃热均为辅药;并配合姜、桂、附以温脏祛寒,参、归补养气血,以为佐使。此方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对于属寒热错杂而正气虚者,极为适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为辩证要点。
  2.如无寒证者,可去桂、附;如正气未虚者,可去参、归;腹痛甚者,可酌加广木香,川栋子等行气止痛之药;如大便秘结者,可加槟榔、枳实、玄明粉之类以攻下通便。如酌加使君子,苦栋根皮、榧子等药,则驱虫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