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药师成绩查询:诗意在爱情里闪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6:20:08

诗意在爱情里闪亮

  ——剖析席慕蓉爱情诗的特点

 

 

提要:现当代诗坛上有很多优秀诗人,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他们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在诗坛上争奇斗艳。席慕容,这位蒙族后裔究竟是凭借什么在诗坛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本文试图通过她与舒婷的比较作一个初步的横向对比,然后着重论述她在处理爱情诗题材方面的独具匠心之处,挖掘她诗歌创作的个性特征,以及她诗歌创作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原因,从而在微观的层面寻找席慕容爱情诗的闪光点。

关键词:席慕容;爱情诗;情境;成功原因

 

爱情,古今中外亘古不变的话题,它也构成了文学的永恒主题,而诗歌作为“文学中的王冠”,更是把爱情作为恒久唱响的旋律。许多诗人都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爱情诗的创作,造就了爱情诗坛的争奇斗艳、繁盛不衰。而诗人们用独特的心灵视角和表现手法来阐释爱情,因此不论在诗歌内容、形式还是整体的风格上都体现出了个人的特质,从而在诗坛上绽放着只属于自己的光芒。台湾诗人席慕蓉就是其中一位。台湾作家张晓风对她如此评价:“余光中的磅礴激健,洛夫的邃密孤峭,杨牧的雅洁深秀,郑愁予的潇洒妩媚,乃至管管的俏皮生鲜都不是她所能及的,但她是她自己,和她的名字一样,一条适意而流的江河,你看到它的满满的洋溢到岸上来的波光,听到它滂沛的旋律,你可以把它看成一条一目了然的河,你可以没入其中,泅于其中,鉴照于其中。”事实上,八十年代的“席慕蓉热”更是有力的证明。能够立足于众多的诗人中间,能够赢得读者如许的赞同和认可,让我们不得不萌发探究的兴趣。

 

席慕蓉是蒙古族的女诗人,蒙古名字的全称是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骑马善射的王族公主。她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出生。这些线索都指向开阔豪迈。然而流淌着蒙族儿女血液的席慕蓉在她的诗行里流露出来更多的是水乡女子的温婉清丽。读过她的诗歌,相信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仿佛是在沙尘暴的春天下了一场细雨,又象是在雕栏玉砌的公园里看见了一塘清荷:她的诗处处透露着诗情画意。通诗律又精画道的她在写爱情,写乡愁,写人生时不是卖弄技巧,而是怀着坦诚感恩的心,真实地记录内心的情感波动,所以她笔下的诗是抒情灵动、淡雅剔透、真切感人的,也正是由于她对文学、对人生的这份真纯,让我们的心灵深处无数次地涌起最单纯、最无暇的感动。

从数量上看,爱情诗在席慕容的诗歌中占绝大多数,而从艺术成就上看,也当属她描写爱情的诗作最能代表她的风格。对于爱情,席慕容这样说:“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无怨的青春·序》)这种温柔敦厚是贯穿席慕蓉爱情诗始终的,也是阅读这类诗作以后最深刻的印象。请听,她这么说: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  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么  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  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淡淡而执著的诉说使你相信,人生只要真正地爱一次,已是九死不悔的了。哪怕是长久一生的别离,比起短暂却刻骨铭心的一次爱恋,也只当是回首往事时短短的一个瞬间。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那么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

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后  再缓缓地老去

这一首《抉择》,情思是如何的热烈与深沉!“我”来世一遭只为与你的一次相聚,亿万光年的等待却心甘情愿地化作与你相遇的一刹那,从此“我”的爱因你的爱而博大,“我”的心也因你的爱而从容恬静,纵然是瞬间美丽后老去也不可惜。这激烈而勇敢的爱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洁白的昙花一现和耀眼的流星逝过,虽然只有短暂的刹那,却释放了毕生的激情,成就了永恒。

 

只为  你的悲哀已揉进我的

如月色揉进山中  而每逢

夜凉如水  就会触我旧日疼痛

短诗《非别离》中这几句,把女子的爱的真切、爱的无奈、爱的疼痛如刻刀般刻进读者的心灵深处,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被轻轻触动,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微皱的双眉和盈盈的粉泪。《疑问》如此写道:“我用一生/来思索一个问题  年轻时 如羞涩的蓓蕾/无法启口  等花满枝桠/却又别离  而今夜相见/却又碍着你我的白发  可笑啊 不幸的我/终于要用一生/来思考一个问题”。也许很多女孩子都经历过那样的羞涩,对所爱的人,多少事,欲说还休,然后留一份永远的遗憾在心里……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席慕容爱情诗的特色了。简言之,席慕容的爱情诗不管是写得含蓄、写得率真、还是写得大胆热烈,都能把活脱脱的一个少女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深切感受到少女质朴的真纯和不加掩饰的情怀。读罢席慕容的爱情诗常给人一种联想,一种共鸣或是一种寻味,也许这就是她诗歌的魅力所在。

 

说起爱情诗,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隔海相望的福建诗人舒婷。但席慕容写爱情,不同于舒婷。虽然她们都是女性诗人,都有着女性细腻的情思,但是表现在她们的诗歌里,毕竟有很大的不同。思想理念上的差别决定了她们作品主题的差异,体现在爱情诗的题材上则主要是爱情观的区别。舒婷主张的是以平等为基础的爱情,即爱情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双方的互相尊重。这在她那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里更多地强调了恋爱双方地位上的平等。而在这个问题上,席慕容却说:“你是那疾驰的箭/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缠绵的藤萝”,她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舒婷式的“平等”,而是始终怀着真诚而谦卑的心,想给心爱的人以力量,助他远行。在《相思曲》中,她有更为直接的告白:

 

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

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

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

还是说  今夜的我

就是那个女子

 

就是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待着的

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

就是在莺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着的

那同一个人

温柔谦卑,这几乎是席慕容爱情诗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基调。这固然少了一些西方女性的现代色彩,却又自有其可贵之处:东方女性的温文娴雅,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的世态人情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诗的整体风格上,席与舒也有较大的差别。席诗含蓄,舒诗朦胧。席慕容的《疑问》,整首诗用了蓓蕾、繁花两个比喻之后,直陈“白发”,达到了用虚象丰满实象,使之得到集中和强化,虚实交错、互补生发的目的。读罢全诗,诗人的“疑问”似已明说,然终未确指,但剥开层层的语言外衣,仍然可见其爱与不爱的主题。舒婷的成名作,也就是她爱情诗的代表《致橡树》,在读者群中可以说是广为传诵的。普遍认为全诗以橡树和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它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来构造意象。它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是因为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把《致橡树》归结为爱情诗是当代社会的主流界定,但是透过这重社会的传统观念,我们还可以重新解读这首诗,比如说呼唤一种平等的友谊关系等等。

 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角度来说,席慕容侧重于感性,而舒婷偏向于理性。席慕容在《尘缘》里这么写道:

 

不能像

佛陀般静坐于莲花之上

我是凡人

我的生命就是这滚滚凡尘

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

快乐啊忧伤啊

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

明知道总有一日

所有的悲伤都将离我而去

我仍然竭力地搜集

搜集那些美丽的纠缠着的

值得为她活了一次的记忆

火热的情思和盘托出,灼人心灵,动人心魄,散发出喷薄的感性力量。而在《致橡树》中,舒婷用“绝不做攀缘的凌霄花”断然否定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的攀附爱情观;用“绝不学痴情的鸟儿”坚决否定了单方痴恋,一相情愿的爱情观;用“也不止”、“都不够”拒绝了一味奉献的爱情观:因为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的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男女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诗人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和闪现于诗行中的理性气质,让人在感受意象之外体悟到一种理智的力量。

意象的运用在两位诗人的诗歌里也是各具特色。席慕容说“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而舒婷说“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显然两者用了不同的表达手法。根据余光中先生对现代诗意象层次的划分,前者是属于暗喻,而后者是运用了象征。他说“意象的基本出发点是比较。比较的技巧愈含蓄,则联想呈跳跃的状态,意象乃丰富而多变化,从平面而立体。是以象征优于隐喻,隐喻优于明喻。”如此说来,似乎是象征的技艺要高于比喻了,然而使用的效果如何还是要读诗才能体会的。“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开头就给人一种清新淡雅之气,虽简简单单、不加修饰,却给人联想、极耐寻味。而舒婷《双桅船》结尾的这两句虽然让人读来也很有意境,但毕竟觉得在读者和诗句之间隔了什么,感觉不甚明朗,就如余光中先生所说的“隔断了读者直觉贯穿的可能”,因而也就削弱了诗歌本身的感染力。关于诗歌应具有“明朗”特性这一点,余光中先生还作过专门的论述:“‘明朗’指深入浅出,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是指美感经验表现后的透明状态,它使读者的直觉有贯穿的可能。它是秩序化了的纯粹世界,读者可以按图索骥,顺着诗人笔尖所指的方向,去看他安排给你的风景。”说了这些以后,他最后总结,“所谓明朗,实在是洞穿下的深邃,纯朴了的丰富。”由此观之,舒婷的爱情诗在直觉性这一点上可以说是逊于席慕容的。

 

席慕蓉的爱情诗除了与舒婷相比,具有表现谦卑立场的爱情观、偏重感性的情感世界、清新淡雅的意象运用的特点以外,最大的特色还是表现在爱情诗的内容上。与很多诗人写爱情停留在笼统的感悟上相比,席慕蓉在表现爱情主题时显得更为细致。在她的诗作里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情境,而每种情境又包含着特定的情思,丰富而细腻。如果粗线条地把她的爱情诗归类,以时间的先后为序,大致可以分为痴心地等待、幸福的怡悦、忠贞地许诺、离别的无奈与惆怅、回首的心伤和甜蜜、重逢的欢喜六重情境。由于席慕蓉的爱情诗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比较容易对号入座。下面分别就六重情境作较为详尽的论述。

(一)痴心地等待

在每个少女的心里,爱情就是美好的代名词,因而她们都对爱情抱有憧憬,或是默默地埋藏心底,或是诉诸纸笔,或是虔诚地向上天祈祷。席慕蓉的一首《祈祷词》中,等待爱情的少女这样祈祷:

请给我一个长长的夏季

给我一段无瑕的回忆

给我一颗温柔的心

给我一份洁白的恋情

少女对爱情的渴望是热切而真诚的,她希望经历的是一份洁白无瑕的恋情,同时也希望自己拥有一颗温柔的心,能够善待她的恋人,善待这份宝贵的爱情。短短诗行把一颗热烈奔放而又率真可爱的少女之心刻画得灵动逼真。

如果少女的渴望还是无指向的、盲目的,那么《莲的心事》中夏荷的等待是有明确指向的,因而这种等待也就更加强烈。

         

 我

           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袭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

 

           现在  正是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

           太迟

诗人借莲花无人赏识的心事来表明自己未能等到“你”的遗憾。诗中莲正盛开,“风霜还不曾来侵袭”,“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这也是“我”“最美丽的时刻”,“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在这个时刻出现。而“你”迟迟不来,所以“我”痴痴地等待也是徒劳,“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藏起了深深的心事。

莲是用一次绽放来等待赏花人,与此类似的还有蚕的等待。席慕蓉的《春蚕》如此写道:

          

           只因  总在揣想

           想幻化而出时

           将会有绚烂的翼

           和你永远的等待

 

           今生  我才甘心

           做一只寂寞的春蚕

           在金色的茧里

           期待着一份来世的

           许诺

为了期待一份来世的爱,宁愿忍受今生无尽的等待,这是多么至诚的境界。幻化成蝶后“绚烂的翼”和“你永远的等待”是今生默默等候的动力,因为蚕知道,像蚕一样等待着的人们也知道这种等待是值得的,有人在守候这份历尽艰辛的美丽,也就坚信历练之后就能拥有幸福。等候幻变的痴情慢慢凝聚,终将成为春蚕破茧而出的强大力量。

(二)幸福的怡悦

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等待有了回报,幸福和甜蜜抵过了一切风霜和磨难。在两个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正如一首温馨的小诗《茉莉》所写:

 

            茉莉好像

            没有什么季节

            在日里在夜里

            时时开着小朵的

清香的蓓蕾

想你

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

在日里在夜里

在每一个

恍惚的刹那间

在爱情的世界里,鲜花盛放,四季如春。在爱情的世界里,思念不断,日夜不分。恋人间如游丝般若有若无、绵延不断的想念仿佛也带上了茉莉的清香,沁人心脾。诗人在这里有意无意地运用了移觉手法,把内部的情感和外部的直觉联系起来,真切可感。

同样表现幸福思念的还有“当她沉睡时/他正走在溶雪的小镇上/渴念着旧日的星群  并且在/冰块互相撞击的河流前/轻声地/呼唤着她的名字”。(《溶雪的时刻》)虽然身处两地,但思念的温暖能融化冬日的冰雪,给寒夜里的人带来丝丝暖意。

集中体现幸福感受的是她题为《他》的诗:

 

        他给了我整片的星空

        好让我自由地去来

        我知道  我享有的

        是一份深沉宽广的爱

 

        在快乐的角落里  才能

        从容地写诗  流泪

        而日耀的园中

 

        他将我栽成  一株

        恣意生长的蔷薇

 

        而我的幸福还不止如此

        在他强壮温柔的护翼下

        我知道  我很知道啊

        我是一个

        受纵容的女子

这是诗人以自己为原型,比较写实的一首诗。在她的婚姻生活中,她拥有丈夫“深沉宽广的爱”,享有充分的自由,“在快乐的角落里”“从容地写诗  流泪”,缅怀她纯洁的初恋。回忆当初对初次恋爱的百般倾心,再对比现实的生活:美满的家庭、深爱自己的丈夫,才由衷地说出“幸福”二字。

(三)忠贞的许诺

真正的幸福来之不易,而又容易逝去,正是出于这种担心,才郑重地向“你”、向自己许下诺言。在携手走过的爱情征途上,面对困惑、彷徨,“我”会依然坚定,一如曾经的誓言。“如果我在这多雾的转角/稍稍迟疑  或者偶尔写些有关爱恋的诗句/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生命中有些邀约不容忘记/我已经答应了你  只等/只等这雾散尽”,“我答应你  雾散尽之后/我就启程”。这是一份承诺,当眼前的迷雾散尽,“我”就会跟“你”一起踏上爱情的漫漫长路,同时也清楚地告诉对方自己牢记了爱情的誓约。偶尔地回忆过去并不会动摇“我”跟随“你”的决心。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伴侣》一诗:

 

        你是那疾驰的箭

        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

        你是那负伤的鹰

        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

        你是那昂然的松

        我就是那缠绵的藤萝

 

        愿

        天

        长

        地

        久

        你永是我的伴侣

        我是你生生世世

        温柔的妻

夫妇之间相互扶持,直到生命终结是很多人的愿望。诗人在诗末强调“你永是我的伴侣/我是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表明诗人对爱坚贞不渝的态度,也坚信厮守终身的可能。这也是诗人基于现实生活的断言,这份坚定也透露出诗人内心沉甸甸的爱的份量,与此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这向世人昭示的承诺具有何等深重的意义。

诗歌《白鸟之歌》更是经典的绝唱。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

        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

        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

 

        你若是这世间惟一

        惟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

   

        就好像是最后的一朵云彩

        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

        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

        就好像是  终于能

        死在你的怀中

死亡是一个沉痛而庄严的字眼。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只有死亡才可以把两个相爱的人分开。如果要死,也要死在爱人的手下,这是爱情的至高境界。在这世间没有人能伤到“我”,除了“你”这惟一的射手——这是恋爱双方彼此融合的境界,除了对方不再为其它任何所伤,此时,对方即是致命伤。如果爱情一定要终结,那必定是结束在“你我”的手中,如果一定要结束,“我”情愿连生命也祭奠上。这就是“矢志不渝”的最好诠释。

(四)离别的无奈与惆怅

幸福美好总是短暂,相爱的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相守。诗人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为什么》)深爱的人面对别离总是满腹惆怅、思绪万千,尤其是当曾经的甜蜜涌上心头,与眼前的挥手离别形成强烈的对比,心理的落差和苦痛网住了一切自以为坚强的人,难免发出无奈的感慨。

诗人有很多离别之作,情感真挚动人。比如一首《渡口》: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直到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华年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与恋人在渡口分别,热泪在心中翻滚,时间为此刻停顿,也知道分别以后将萌生无尽的思念,但现实有太多无奈,就连想表达心意的一朵野花都无处采摘,所以只能给予最诚挚的祝福,希望此去平安、日后幸福。正如《生别离》“此刻之后  一转身/你我便成陌路”,所以“我”要“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  请/为我珍重”(《送别》)。分手之际,除了祝福还是祝福,“不管我是要哭泣着/或是  微笑着与你道别/我都会庆幸曾与你同台”(《咏叹调》),因为毕竟我们深深地爱过。

如果挥手“再见”的时候还能强忍住难过的眼泪,那么当那个人转身,从此两人“一去千里”时,心底的脆弱就会如洪水般袭来。“只为  你的悲哀已揉进我的/如月色揉进水中 而每逢/夜凉入水  就会触我旧日疼痛”(《非别离》),“我”知道“你”并不会真的离“我”而去,离开的仅仅是“你”是身体,每当静寂的夜晚,“我”依然会想“你”到心痛。分手的那一刻,“我”假装坚强,为的是“不愿成为一种阻挡/不愿  让泪水/沾濡上最亲爱的那张脸庞”(《诀别》)。

离别只在一瞬间,但离别后的日夜却要“我”独自承受,这是人生留给“我”的《难题》。

 

         我的难题是  在一生里

         如何保有一种

         如水又如酒的记忆

 

         在多年后那些相似的夜晚里

         如何能细细重述此刻的风

         此刻的云  和此刻的芳草丛中

         溪涧奔流的声音

         在向过往举杯的时候

         如何能每次都微醺微醉

         并且容许自己

         在樽前  微微地落泪

 

         困难真的不在这无缘的一世

         我的难题是  挥别之后

         如何能永远以一种

         冰般冷静又火般热烈的心情

         对你

“我”如何能记住离别的一刻,以供自己在漫漫人生路上频频回味,如何能让自己的回忆又淡又浓,对“你”既热烈又冷静,一切只因“我”清楚地知道“忘记你我做不到”,而这又增添了离别的惆怅。

(五)回首的甜蜜与心伤

带着缕缕忧伤或是丝丝甜蜜追忆往昔是诗人表达最多的情境。当年华老去、岁月奔逝,当年的一切欢笑与眼泪都凝成了透明的水晶,折射着缤纷的色彩。尽管青春不再、爱已随风,但回想起经历过的点点滴滴,还是忍不住感伤或感慨,抑或是甜蜜地羞赧一笑。

怀念初次的爱恋,甜蜜中带着忧伤。“想我曾经怎样狂喜地向你飞奔而来/带着我所有的盼望所有的依赖  还有那/生命中最早最早饱满如小白马般的快乐/还有那失落了的山峦与草原 那一夜/桐花初放  繁星满天”。(《沧桑之后》)“而梦里星空皎洁  一如那夜/那夜在山中我们正微笑欣喜与初次的相逢”。(《极短篇》)相识、相交虽然有很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持久。年轻的我们无心错失,“就是在这个十字路口/年轻的你我  曾挥手/从此分离”(《十字路口》)。

在心里吟唱过往,忧伤中也透着欢畅。“总有一些什么/会留下来的吧/留下来作一件不灭的印记/好让  好让那些/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我曾经怎样深深地爱过你”。(《印记》)

站在岁月的车轮上回头望望,“生命的狂喜与刺痛/都在这顷刻/宛如烟火”(《请柬》),年轻时的一场爱恋仿佛一阵《流星雨》。

 

      就像夏夜里  那些

      年轻的星群

      惊讶于彼此乍放的光芒

      就以为  世界也是从

      这一刻才开始

      然后会有长长的相聚

 

      于是微笑地互相凝视

      而在那时候

      我们并不知道

      我们真的谁也不知道啊

      年轻的爱

      原来只能像一场流星雨

作为这首诗的注解,诗人在《给你的歌》中这样诉说:“我爱你只因岁月如梭/永不停留  永不回头/才能编织出华丽的面容啊/不露一丝褪色的悲愁/我爱你只因你已远去/不再出现  不复出现/才能掀起层层结痂的心啊/在无星无月的夜里/一层是一种挣扎/一层是一次蜕变/而在蓦然回首的痛楚里/亭亭出现的是你我的华年”。在诗人心中,很多时候,只有当失去爱情,当爱过的人已成回忆的时候,人们才会明白什么是真爱。而此时,失去的已然失去,只剩下回忆和感叹。惟一能做的便是牢牢记住曾经的美好,“极愿  如庞贝的命运/将一切最美的在瞬间烧熔/含泪成为永恒的模子/好能一次次地  在千万年间/重复地  重复地  重复地/嵌进你我的心中”(《夏日午后》)。

(六)重逢的欢喜

若干年以后,曾经相爱的人再度相逢,一时间悲喜交加,所有的往事都汇集到眼前,是感触抑或感动。在经历了更多的人生以后蓦然回首,还是当初的爱最为纯洁。对面的人已为人夫、已为父,自己也有了家庭,尽管不能再如当年般冲动,心里的激情也只能消融在潮湿的眼眶,但还是要由衷地感谢这个人给了自己一份独一无二的青春财富。就如诗人在《七里香》里说的:“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时间酿成的酒越久越香浓,二十年酿造的是满园的清香,这份深情在彼此心里积淀,让我们不得不相信曾发生了怎样动人的爱情故事。一首《短诗》印证了我们的猜测:

      

       当所有的亲人都感到

       我逐日的苍老

       当所有的朋友都看到

       我发上的风霜

 

       我如何舍得与你重逢

       当只有在你心中仍深藏着我的青春

       还正如水般澄澈

             山般葱茏

当所有的人目睹“我”的苍老,只有在“你”心中“我”依然是青春模样,依然是明艳动人,所以,面对重逢,欣喜之余更多的是不舍,害怕让“你”看到“我”的改变而心生怜惜。

读她的诗歌,就宛如听一个在爱情中或喜或悲的女孩倾诉她的恋爱经历,每一首诗都可以放到相应的情境中去。当然她也有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如《一棵开花的树》讲述一个女子痴心等待心上人却终绝望的故事;《流浪者之歌》讲述的是一滴溶雪在经历流浪之后终于呼唤爱人的故事;《彩虹的情诗》讲爱人间彼此错过的故事。

不论诗人表现何种情境,都是一片真情,而不是依靠美丽的语言、巧妙的技巧。而这些围绕爱情主题的情境又由于彼此在逻辑上的联系而可以认为构成了整个爱情事件的始末。读她的诗仿佛是在读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诗人用赤诚的心、滚烫的泪为我们演绎着动人的爱情传说,正如诗人自己所说:“诗人多不愿伤人,却很容易受伤。受伤之后,安静地提起笔来,努力寻找那准确的语言,一字一句,去探索那伤痛的起源,去描写那寂静而又曲折的路径,去呼唤那深藏在什么地方从来不肯现身的羞怯的灵魂。”

 

席慕容在爱情诗的创作上有如此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席慕容拥有一颗温柔善感的心。也只有这样一颗心,才能把握处于不同爱情情境中的人的感受,才能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她,用她特有的诗行为我们记下了人生路上一个个宝贵的瞬间。诗人公刘在《关于新诗的一些基本观点》中说:“诗是心灵的火花,诗天然地是抒情的”,“诗歌应该抒发真情实感”。从诗歌历史上看,自西晋陆机在《文赋》中第一次提出“诗缘情”的观点以后,人们就一直主张诗要抒发感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讲过一段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更是证明了情感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情真动人,情伪或矫则会令人厌弃。在席慕容的诗集里弥漫着的始终是一片真诚,也正是由于这真诚的坦露,使得众多的读者愿意与之交心。在很多的诗里,席慕容追怀着,寻觅着,似乎失落了什么。也许是少女时代的一段朦胧的、真纯的初恋,就如《昙花的秘密》里写得那样。岁月易逝,她早已有爱她的夫君,生活得宁静而幸福。然而,那一段初恋之情,她总是难以忘怀,总觉得它是那样圣洁、那样美好,对人生充满了初恋般真诚无邪的期待。现在,一切都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她因之而哀怨、忧伤,一切都又历历在目,她把美好的记忆当作人生的理想来追求,于是,又因之而欣慰和满足。她的真诚,一如当年刚刚走上文坛的冰心。“五四”当年,初出茅庐的冰心在《文艺丛谈(二)》一文中提倡一种“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纸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充满了‘真’”。在《祈祷词》一诗中,席慕容这样写:“我知道这世界不是绝对的好/我也知道它有离别有衰老……给我一份洁白的恋情……在奔驰的岁月里/永远记得我们曾经相爱的事。”情真、情纯、情痴,活现出一个一片真纯的少女形象,或许就是诗人的化身。在诗里,她如实地表现一己情思,却凭借“真诚”二字赢得了读者的喜爱。《给我的水笔仔·后记》是一篇值得注意的文字,在那里,她感慨道:“在今日的世间,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美丽和真诚的事物其实就在眼前……太多的人已经不愿意再去爱,再去相信。”这是很可怕的:哀莫大于心死。而她却对美、对爱“自始自终就深信不疑”,凭着这份执著的信念,她诗歌中本来极易流于平庸琐屑的忧伤、哀叹、痛苦、惆怅和种种儿女情怀一一变得美丽圣洁,使读者的心灵在温馨的共鸣中得到慰抚和净化了。

仅仅有情感上的准备而缺乏文化层面上的铺垫也是不够的,她对古今中外诗歌营养的不间断地虚心吸取,也成为她诗歌创作的不竭源泉。在一次访谈中,她讲到她最初接触的一本读物是《古诗十九首》,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老”令她幼小的心灵感到一阵强烈的震动,以致多年后仍觉得那“是一种强烈的美感经验,心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释放和安慰”。“同样触到我的还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等诗句。之后我就自己开始写诗了。”这在她以后的诗歌中创作中得到了印证。诗歌《悟》是这么开头的:“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也不过是昨日的事”,可见其影响。类似的还有《远行》中“明日/明日又隔山岳”这两句,明显是从杜甫 “明日隔山岳,生死两茫茫”化出,却又贴切而了无痕迹。借鉴古诗之外,席慕容也吸收了民歌传统。如她的《如果》:

 

如果你愿意  我将

把每一粒种子都掘起

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

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  永不再将你想起

 

除了  除了在有些个

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  如果

如果你愿意

诗中爱之深切,态度之决绝,表现手法之特点一如《上邪》,令人不忍读之,读之不忍。席慕容作为当代的诗人,常常在浪漫的情调中掺和着神秘性的幻美和难以解拆的忧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新月派诗人尤其是徐志摩诗的影响,因而在她浪漫婉约的字里行间总是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伤。读者读完一首诗,在内心体味的同时总会不自觉地泛起一种隐约的类似于心痛的情愫。席慕容在学习新月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向西方的诗歌学习。新月的主要成员都留学英美,其文艺思想深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故而在诗歌创作上更注重心理分析和音乐性,追求诗的柔和与华美。例如她的《山月》:

 

我曾踏月而来

只因你在山中

山风拂发  拂颈  拂裸露的肩膀

而月光衣我以华裳

 

月光衣我以华裳

林间有新绿似我青春模样

青春透明如醇酒  可饮  可尽  可别离

但终我俩多少物换星移的韶华

却总不能将它忘记

开头一小节表明一种义无反顾的爱的决心,第二小节表明对青春岁月的铭记,以及最后一小节“在四月的夜里袭我以郁香/袭我以次次春回的怅惘”,勾画了一种怅惘若失的神态和心境,可见诗人对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致的。这首诗的音乐性主要是体现在押韵上。诗歌的柔和和华美主要体现为诗的整体基调和诗人意欲营造的意境,也可以通过一些词语的运用,比如“华裳”“醇酒”“韶华”“郁香”等来表现。不论是学习本土的诗歌还是西方的诗歌,席慕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新月主将徐志摩的创作风格,大至诗歌的创作宗旨,即写诗纯粹是为了自我表现,执著追求主观情感的真实性。“一个匠人最大的希望最高的成功是在作品上发现自己精神的反映”,“纵使我们小,小得如一粒沙子,我们也始终忠实于自己,诚实地表现自己渺小的一掬感情”。小至诗歌的内容和诗句的表达,因为毕竟诗歌创作是诗人内部世界外化的过程,缺乏技术层面的积累也是不行的。比如说,徐志摩长于抒写内心飘动的万千思绪,长于一半泛滥一半掩藏的情意表达,包括对人生、理想、爱情的苦恋死求。要和所爱翻山越海去寻求满足“恋爱、欢欣、自由”的“理想天庭”(《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正是这种恋求的典型表现。相比席慕容也有“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这里流露出来的也是如饥似渴的热情。诗《泪·月华》中有两个特别的句子:“那小小的相思木的树林/遮盖在你坟上的是青色的荫”,“那轻轻的山谷里的野风/拂拭在你坟上的是白头的草”,这两个句子中的“是”是整个句子的谓语动词,这也是受徐志摩的影响。我们熟悉的《再别康桥》里就有“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再如他的《车眺》第五小节“绿是豆畦,阴是桑树林/幽郁是溪水傍的草丛/静是这黄昏时的田景”。“是”字句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旋律,增强了乐感,席慕容在这样的细微处也注意到了,并很好地借鉴吸收了。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均讲究句序,在诗句的前后排列上十分注重。像前者的《死水》、后者的《雪花的快乐》,都在句子的排列上斟酌过。而席慕容的《错误》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例子: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

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  你我的相遇

可以重新安排

然而  这不是

随便传说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

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

然后将你

将你一笔抹去

爱情,誓言,相遇,故事,戏剧,原稿,这一连串的名词已将诗人的心理变化流程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写诗时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情绪变化,以完成两者情绪体验的合一。

 

综上所述,席慕容以她独特的细腻的感受,真挚的情思,单纯的情境,成就了她在爱情诗创作上的地位。虽然她的诗表现的仅是一己情思,也没有花哨的语言和多变的句式,但是她以她的方式绽放在祖国的诗歌园地里,为祖国的诗歌,尤其是爱情诗的繁荣亮丽又添上了光鲜的一笔。在诗歌欣赏和接受的层面,她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版再版熏陶了许多年轻的生命,激发了一颗颗喷薄而活跃的灵魂。总而言之,席慕容的诗自然而飘逸,如一片洁白的羽毛,亦如一眼可以望到底的泉水,我相信它会同《契丹的玫瑰》那样,“静静地绽放”,以其“那不可名状的芳馥”,“穿越千年的时光”……

 

 

 

注释

 

① 张晓风:《七里香·序》,见席慕容《七里香》,大地出版社,1981年。

② 余光中:《论意象》(1961.3) ,见王钟陵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新诗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③④⑤ 余光中:《论明朗》 (1962.5),见王钟陵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新诗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⑥ 席慕蓉:《席慕蓉作品集》,北岳出版社,2004年。

7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 ,见陈梦家主编《新月诗选》,上海书店,1981年。

 

参考文献

 

[1] 蒋均涛:《审美诗论》, 巴蜀书社 ,2003年。

[2] 王钟陵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新诗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金钦俊:《新诗研究》,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

[4] 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5] 童庆炳:《现代诗学问题十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杨匡汉:《中国新诗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

[7] 刘翔:《那些日子的颜色》,学林出版社,2003年。

[8] 废名:《新诗十二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

[9] 曹万生:《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骆寒超:《20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

[11]刘树元:《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Poetry is glittering in the love

——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Xi Murong's love poems

 

Yu Fei-fei       Instructor: Zhang Zhi-xin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outstanding poets on the contemporary poetry circles, write down a lot of immensely popular love poems. They are distinct in style, have their own strong points each, and vie with each other for glamour on the poetry circles. Xi Murong, what does this Mongolian descendant rely on on earth to occupy one seat on the poetry circles? This text attempts to do a preliminary horizontal contrast compared with Shu Ting through her, then describe her original and different place in handling the poem subject matter of the love emphatically, excavate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her poetry creation, and the reason that her poetry creation succeed so, thus look for the shining point of Xi Murong's love poem on the micro aspect.

Key word: Xi Murong ; love poems; situation; successful r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