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召唤兽内丹点化:古城中心有这样一座皇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8:02:49
发表于 昨天 09: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onekey{position: relative; float: right; *margin-top: -20px;}.onekey a{margin-right:4px;} 一键分享 .pcb{margin-right:0}

昨天 09:54 上传下载附件 (28.6 KB)


昨天 09:54 上传下载附件 (24.03 KB)


    一个完整的苏州城,包括最里面的子城、中间的大城、最外面的外城。
    这段时间连续刊登的“苏州城墙故事系列”文章,无论是伍子胥用糯米筑城墙的传说,还是阊门、胥门、盘门、蛇门、葑门、相门(匠门)、齐门等城门的故事,交代的都是中间的大城。而外城的情况,商报已在8月15日的《郭巷可能是姑苏外城一隅? 》里作了阐述。
    作为这组系列稿子的收官之作,今天的这篇文章把视角转向苏州子城。位于古城区核心部位的这一城池,虽然现在已看不到多少痕迹,但这里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流传着跟吴王和西施、张士诚、高启等知名人士有关的众多故事。
      夫差、西施在这里乘坐锦帆船?
    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我国古代许多城市都按外城套内城的格局建设。作为东南一大都会的苏州古城,格局自然也是这样。其中,子城就在今天的苏州公园(大公园)一带。
    对于这个城池的始建时间,史料记载说法不一。一些史料认为,它是公元前560年由吴王诸樊、也就是阖闾的老爸建造的。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以这一城池为中心,建造了“阖闾大城”。从此,这一城池就成了阖闾大城的子城,被称为“吴子城”,其作用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紫禁城。因此,子城的历史,比阖闾大城更悠久。
    明朝中期编撰的《姑苏志》则说,子城“相传亦子胥所筑”。如果这一说法属实,那么,这个城应该是跟阖闾大城同时期的。
    至于子城的格局和范围,南宋的《平江图》上可以看个一清二楚:子城呈长方形,四周环以不高的城墙,在南、西、北方向开有三扇城门,唯独东面没有。小城里,官衙、府库、住宅一应俱全,南大门城楼上写着“平江府”三个大字。从地图看,子城的范围大致东起今天的公园路,西抵锦帆路,南临十梓街,北傍干将路。
    子城周边的道路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锦帆路。这条路的口子上现在竖了一块古色古香的立牌,上面介绍,这里原先是子城的城壕(也就是护城河),相传吴王与宫女乘悬挂锦帆的船在这里游乐,所以取名锦帆泾。后来锦帆泾被填平,变成道路,就改称锦帆路了。
    或许有人要问:这锦帆是什么东东?
    专家解释,就是用锦缎做的帆。要知道,锦缎是非常贵重的物品,而帆的面积很大,吴王居然用锦缎来做船帆,那种奢华可想而知。
    现代立牌的人很谨慎,没有说这个奢侈的吴王是谁,宫女是谁。不过民间故事却说,这个吴王就是夫差,陪在一旁的宫女,也包括绝色佳人西施。夫差显然是为了讨西施欢心,所以舍得用锦缎做帆,励精图治的阖闾是不可能这么骄奢淫逸的。
    明朝初年卢熊的 《苏州府志》则认为,锦帆泾的得名原因其实是这样的:这里自古沿河没有民居,两岸种植花柳,春天鲜花、柳条倒映在水面上,五颜六色,就像锦缎在水面泛出……所以应该叫“锦泛泾”,后来才写成“锦帆泾”。
    不过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苏州许多河岸边都种有花柳啊,一到春天情况也差不多啊,为什么只有这里叫“锦泛泾”呢?还是吴王带宫女乘锦帆船可信——子城里有吴王的宫殿,吴王平时就住在子城里,到锦帆泾乘船,真叫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呢!
    张士诚儿子从这里出逃改姓“府”?
    历史上,苏州子城几度兴废。先是战国时期楚国攻下苏州后,子城遭到破坏。再是春申君黄歇被封到江东,在子城大兴土木,让这里的面貌更壮观、更漂亮。西汉时期司马迁见到这一城池后,在《史记》里赞叹说:“吾适楚,观春申君之故城,宫室盛矣哉! ”
    再后来,这里长时间作为苏州最高级别的地方衙门,成为整个江东地区的行政中心。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等大诗人在任苏州刺史时,都曾在这里生活、办公。
    元朝末年,盐贩出身的张士诚发动起义,自称诚王,定国号为周,占领苏州后把子城改造成王宫。可惜好景不长,张士诚败给了朱元璋。城破之日,他把爱妾们赶到子城北门齐云楼,放火焚烧。转眼间,子城连同王宫一起灰飞烟灭。
    民间传说,那把大火虽然烧掉了子城,却烧出了一个新的姓氏——府。
    府姓子孙府加玲老师介绍,北宋初年编制的 《百家姓》,507个姓里面压根就没有 “府”。但明朝以后,这个姓就开始冒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家族世代相传,他们的祖先是张士诚。朱元璋攻破苏州城后,张士诚全家死的死、抓的抓,不过,有一个忠心耿耿的老仆人,带着张士诚的一个儿子,捡了个破灯笼乘黑逃出子城。灯笼上本来写着“王府”两字,因为破碎了,只剩一个“府”字。老仆人与小主人逃到胥门时,被正在搜捕张士诚家属和残余势力的守门军队拦住。守兵上前盘问他们姓什么、跟张士诚有没有关系。老仆人看见灯笼上剩有一个“府”字,急中生智回答:“大人,我们姓府,不认识张士诚、李士诚,我们的灯笼可以证明我们的姓氏。 ”那些守兵都是穷苦人家出生,从小没念过书,认不了几个字,他们看了看灯笼,一时没看出什么破绽,就放他们出了城。
    老仆人和小主人一口气逃到城西光福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并在那里住下来。因为“府”救了他们的命,担心暴露身份的他们索性改姓了“府”。后来子孙多了,那地方就被称为了府巷村。老仆人没有子孙,所以现在姓府的都是张士诚的子孙。
    对于这样的传说,部分府姓子孙认为,依据不足。但因为家谱已经毁于“文革”,他们和张士诚的关系已经无从考证。
    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光福府巷府姓完全有可能是张士诚的子孙。原因是,张士诚虽然曾被封王,但毕竟是个“草头王”,冒充他的子孙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只有确实是他子孙的人才会承认;其次,《明史》记载,张士诚有两个儿子,后来不知所踪,说不定就是隐姓埋名了呢!
    高启写这地方“龙蟠虎踞”丢了命?
    张士诚之后,子城曾再度兴旺了短短一段时间——重新用作官府衙门。但苏州知府凳子还没坐热,就出大事了。
    那是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一个叫魏观的官员被任命为苏州知府。来到苏州后,魏观发现原有的衙门过于潮湿狭小,就选择张士诚宫殿遗址重建知府衙门。工程快完工的时候,他又请著名诗人高启写了篇《郡治上梁文》,来纪念这一事件。
    没想到,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下令把魏观和高启等抓到南京。次年,魏观被问斩,高启以腰斩处死。根据明朝中期苏州人祝枝山的《野记》,高启还不止拦腰一刀,而是被“截为八段”。这位被纪晓岚赞为“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被毛主席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的大才子,竟以这种方式悲惨死去,只活了39岁。
    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对待高启?一般认为是《郡治上梁文》惹了祸。这篇文章里提到了 “龙蟠虎踞”四字。在那个时代,“龙”是皇家的专利,知府衙门怎么也能 “龙蟠虎踞”?因此有人向朱元璋告发,说高启“有异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过《明史·高启本传》透露,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之未发也。 ”就是说,《郡治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启被杀的导火线,而真正的祸根,早在高启写一些讽刺性诗歌时就已埋下。
    另外,朱元璋曾要赏高启一个“副部级”官职——户部右侍郎。高启却不领情面,推说自己年纪轻,不堪担当重任,随后辞职回家了。这也让朱元璋大为光火,觉得高启不识抬举,不给面子。按照朱元璋的脾气,请你做官你不做,那就不客气,杀!明朝初年这样被杀的人多了去了。当时没杀高启,已经算对他客气了,现在他还这样惹是生非,不杀他杀谁?
    在高启、魏观被杀的同时,子城也被夷为了平地。以后的历朝历代皇帝,对这块土地也都心存畏惧。即使是清朝康乾盛世期间,地处市中心的这一带仍是一片荒凉,苏州人因此把这里称为皇废基。
    直到民国时期,这片荒废的土地才被利用起来,陆续建造了公园、体育运动场地等公共设施,五卅路、公园路、民治路等颇具时代特色的道路,也是那时修建的。如今,这一带已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理想去处。
来源:城市商报      □商报记者 施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