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氯毒死蜱作用52.25%:光改教材,没用——顾德希的教改试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3:50:47
光改教材,没用——顾德希的教改试验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 实习生 马晓莉 2010-05-19 17:36:37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北京四中一场奢侈的教育改革非主流老师的生存技巧标签
北京四中教育改革顾德希评论2条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学老师
“君子不重则不威。我们对他的感情,和他本人的责任感都是推着我们这个项目往前走的‘重’。说了半天,老头为谁呀?”刘葵说。她说的老头是年过七十的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
风口浪尖上的语文
“大家一批基础教育,都是先拿语文开炮,因为语文谁多少都懂一点。但这么多年批评来批评去,根本没用。有些更根本的致命伤他们根本没说出来,教育的问题不是靠批判就能解决的。”舆论又一次把语文教学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北京市屈指可数的特级语文教师,顾德希依然记得,1999年,某国家级大报转载长文《不仅仅是语文》,诗人邹静之、汇文中学语文教师王丽、大学语文教师薛毅,纷纷向语文教学开炮。
顾德希从1982年开始参与人教社的教材编写,是四套中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执笔人,又几十年在教学一线,对语文教学的沉疴有深刻的把握。
“教材的编纂有很大问题。我再怎么执笔,也是打工的。老板是人教社。他们按照教育部指示办,行政色彩很重。新的大纲下来了,要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材就跟着变。其实无非是换几篇课文,有时候也没换。”很长一段时间,顾德希只能在自己的课堂上零敲碎打地小改良,大动作很难实施。
“教育改革改了几十年,真管用的只有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有三个问题始终没有认真考虑:教育不是短期就能出结果的,大家纷纷表态的结果就是说谎话,编故事;要把改革当作试验,和常规的教学区别开,不能指望所有的老师都改革。老师是他们的职业,加一个新东西他们自己也要消化适应,不可能一天早上就全变了,你让他上台说什么啊。尽管基础教育各学科有共性,真要进入实际的改革要一个学科一个学科来,但是教育部从来没考虑到这一点,各种改革通吃。”
原来学生那么有想象力
电脑和网络的出现让一切有了转机。“电脑开始应用之后,我就想有可能从这里找到出路。”1996年,已接近退休年龄的顾德希学起了电脑,但他很快发现,对于很多同行来说,电脑的作用只是PPT代替了板书;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不过是印在教材上的文字变成电脑屏幕上的“小人书”。
2000年,顾德希退休,清华同方成立了一个基础教育研究院,想聘顾老师去当语文研究所所长。“所长”这个头衔顾德希不眼热,但手下可以管七八个技术人员却着实让他心动。“我在学校搞网络教改,顶多能联合电教组的人,人家又不受我支配。”
经过一段摸索,2003年,顾老师对网络教学有了新体会,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应该是两条腿:多媒体只是资源呈现方式的变化;更该开发的是网络的潜力。网络的网状结构和交互功能优化教学方式天然适合个性化教学。
此时,与清华同方的合作早已终止。“他们还是要建立一个语文教学的资源库。我觉得这也没什么用,即便是把北京图书馆放在每个人家里,教育的问题也没解决。”
碰巧,北京出版社约请顾德希编写教材。他提了一个条件:要编行,按照我的信息化教学方案来编。出版社不愿意,转年,到了2004年秋天,又同意了。“给了一百万元,其中包括编教材的开支。很快就花完了。”已经退休的北京四中特级语文老师顾德希一直是“信息化与学科教学优化实验”最坚定的推动者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图)
网络课堂和现实课堂并行的“双课堂”模型在2004年国庆节前后,在顾德希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网络课堂是实名的,但不受现实课堂班额的限制,可跨班,可跨校;网络课堂上有各种选修主题,想学马克思的学马克思,想学司马迁的学司马迁;网络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跟现实课堂对应,并从现实课堂延展出来的。比如鲁迅的小说《药》,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要讲三课时,抠时代背景;抠语言要点;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但这三课时有什么科学依据?谁能证明经过这三课时的学习,学生对鲁迅的理解达到什么层次?网络课堂可以大大扩展物理性课堂里难以顾及的话题……
双课堂的平台搭好,剩下的活就交给教学一线的老师和学生了。顾德希的第一块试验田就是北京四中的语文课堂。从四中开始,一点点扩展到西城、东城等8个区县的82所学校。
很快就出现了“欲罢不能”的局面。
为期3课时的《药》的教学在网络上可以扩展到一个半月。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老师请学生选取一个固定视角,任取一个片段、改写原本采取全知全能视角的《药》。学生们交上来的作文五花八门:华老栓的视角、夏瑜的视角、穿着号衣的大兵的视角、街上野狗的视角……老师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学生们那么有想象力。
顾德希信心满满:“课程改革,关键是转变教学方式。如果我们真的组织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大纲还重要吗?教材还重要吗?高一物理,我始终认为,多数学生是学不会的,他并不真懂,只会做题;高中数学,其中很多内容学生一辈子用不完……但这些改不动。学科的知识系统多少年就这么固定下来了。只有把教学方式变了,教学内容才可能变,真把学生自主学习变成一个持续的探索,资源建构可以一点一点来,一点点成形,这样形成的教材才是真正学生想学的,而不是老师想教的。”但很快,问题也来了。开始有人质疑:这样的改革是奢侈的改革,只有老师、学生资质都比较高的好学校才有可能实现。在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所谓的网络研修往往变成百度+拼贴。确实也有些参与试验的学校,老师勤奋地设置研修选题,学生的回应却寥寥无几,而且高度雷同。
4月12日,参加中欧教育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到北京四中参观网络课堂的实践。四中师生的创造力让荷兰专家由衷赞叹。但刘葵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位荷兰专家俏皮而善意的“凉水”:“教改是这样一个东西。一开始可能是100%的人参与;过一段时间,可能只有50%的人还在坚持操作;再过一段时间,只有30%的人听说过这件事情,20%的人看到了操作的结果;再往后,只有5%的人坚持在做。而做的结果是什么呢?
这样的改革会不会有些奢侈?记者问
“总得有人先走一步,描画蓝图”,在北京五月的晴空之下,刘葵笑眯眯地说。
上一页1下一页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微博 分享到Myspace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鲜果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2
顶 我要打分:
0/5 (共0票)责任编辑: 平客 袁蕾 实习生 常仙鹤 网络编辑: 莫希
 评论(已有2条)
文明上网,登录发言热门评论所有评论0   0 h1989 507天前 "改革总是奢侈的"的确奢侈,奢侈到不可能实现。0   0 huangxiping 505天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南昌大学新闻系黄希平
   前两天在学校偶遇06级计算机专业的学长,几番寒暄后得知即将毕业的他,靠教材里课堂上学到的那几套理论和编程技能,满足不了企业需求,屡屡碰壁之后,他不得不花两万多块钱报了个IT培训班从头学起…
   学长的遭遇绝非个例。单就我们新闻专业而言,从教材里信手掏出一本《新闻采访学新论》,拜读几页就不难发现,这本由武汉大学新闻系罗以澄教授编写的“国家级重点教材”,脱胎于作者在1984年为教学需要编写的《新闻采访学讲义》,几经斧正后于2000年披上“新论”外衣付诸出版,此后一直沿用至今。教材名曰“新论”,其实不然,书里最新鲜最富时效性的时事论据,都得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而新世纪十年来风起云涌、日新月异,新闻传媒的新情况、新模式、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目前却姑且捧着一本本古董教材,每天在课堂上凝听老师们满口的之乎者也,纸上谈兵…0   0 huangxiping 505天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南昌大学新闻系黄希平
   前两天在学校偶遇06级计算机专业的学长,几番寒暄后得知即将毕业的他,靠教材里课堂上学到的那几套理论和编程技能,满足不了企业需求,屡屡碰壁之后,他不得不花两万多块钱报了个IT培训班从头学起…
   学长的遭遇绝非个例。单就我们新闻专业而言,从教材里信手掏出一本《新闻采访学新论》,拜读几页就不难发现,这本由武汉大学新闻系罗以澄教授编写的“国家级重点教材”,脱胎于作者在1984年为教学需要编写的《新闻采访学讲义》,几经斧正后于2000年披上“新论”外衣付诸出版,此后一直沿用至今。教材名曰“新论”,其实不然,书里最新鲜最富时效性的时事论据,都得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而新世纪十年来风起云涌、日新月异,新闻传媒的新情况、新模式、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目前却姑且捧着一本本古董教材,每天在课堂上凝听老师们满口的之乎者也,纸上谈兵…
0   0 h1989 507天前 "改革总是奢侈的"的确奢侈,奢侈到不可能实现。相关文章相关图片相关视频相关网摘相关小组不参加高考,就是支持改革?
风暴眼中的南方科技大学“教育”这个好东西,我们曾经有过……教改规划纲要内部少折腾,外部少干扰
革新教育的十二条具体建议作文可以这样写,语文可以这样教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