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机体:民富与国强谁该放在首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8:17:59

梁小民:民富与国强谁该放在首位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以民生为首。但辛亥革命后中国是长期的动乱与战争,民生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中国高速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有了基础,富民问题仍然受人关注。关于富民的著作汗牛充栋。王一江教授的《民富论》提出了“民富为先”、“民生为本”、“民企为重”的观点,我们且把这种主张概括为“新三民主义”。

  “民富为先”就是首先要弄清楚“民富”与“国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宣扬“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但历代奉行的却是“强国弱民”思想。历史上那些被称为光辉的时代,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都是“国强民弱”的时代。在强盛的帝国背后,是多少人在忍受贫穷。而对“国强”的崇拜又衍生出“大河有水小河满”的观念,把“国强”放在“民富”之前。《民富论》首先颠覆这种观念。书中说,“个人追求财富之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国民致力于通过创造财富而使自己致富的社会,能成为富足的社会”。

  这就是说,“大河之水为小河之和”。即,国家财富为个人财富之和。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只有让他们为自己的致富而努力,才有国家的富裕与强大。因此,从顺序上应该是先富民,然后有国家的富裕与强大。国家的首要任务不是与民争利,而是通过立法、拟法与收入再分配,为个人致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每年GDP平均增长9.8%%,人民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了。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社会福利的欠缺,究其根源还在于“唯GDP”论。其实,GDP是用来“强国”,还是用来“富民”,仍然还是一个问题。王一江的第二个观点是“民生为本”,也就是不仅仅追求GDP,而且以“富民”为本。“民生为本”涉及许多问题。《民富论》重点涉及两个问题:社会福利保障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社会福利是政府给贫困人口的一种“免费午餐”。但社会福利不能简单理解为给穷人以“鱼”,而应该更强调给穷人以“渔”。即给穷人自我脱贫,甚至致富的能力。当前,更令人关注的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我们说的“富民”是富所有的人,不是富少数人。所以,要实现“富民”,不仅要把“蛋糕做大”,即,增加国民财富,而且还要把“蛋糕切匀”。即,实现收入分配的平等——这里所说的“平等”,不是每个人收入都相同。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不同,收入有差距是合理的。但收入要与贡献相关,成正比,反差不宜过大。我们现在的收入差距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是收入高的人不一定贡献大,二是收入差距过大。

  对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王一江认为有四个原因,即,年龄周期、发展规律、历史问题(主要是城乡差别)和体制问题(主要是以权谋私)。他认为,前两个原因引起的收入差距是正常的,但由后两个原因引起的收入差距过大值得重视。由历史引起的城乡差别难以在短期内消灭,但由钱权交易引起的收入差距过大“最不合理,最不合法,最易引起社会公愤和不稳定”。

  他强调的第三个问题是“民企为重”。“民企为重”首先是让民企成为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尽管规模大,有的甚至已进入500强,但它们依靠垄断地位生存与发展,缺乏创新能力。所以,要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发展,就必须以民企为重,这就是“建立创新型经济应以民营企业为主体”。而且,在民企中往往是“中小企业决定国家命运”。

  王一江的“新三民主义”构成了一个“富民”体系。“民富为先”是解决认识问题,“民生为本”是政策的导向,“民企为重”是发展的方式。按这条路线发展下去,中国完全可以在“富民”的基础上实现“强国”。当然,“知”与“行”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过去,我们在“知”上不清楚,总把“强国”放在“富民”之上,今天即使改变了这种认识,真正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民富论》一书的作用就在于解决“知”的问题。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