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恩高速中标单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直释 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0:48:33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直释 三  


性是功观照自心,见自性常生智慧就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般若智慧应用无方,变化无穷,且无所染着,不做不清净的事,这便是德。若如果想建立,修成功德法身,但依此作只要遵照我所说的道理去做,是这才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轻慢,嫉妒,看不起众生,常行普敬时常都要恭敬一切众生。心常轻人,吾我以自我为中心,自高自大不断,即自自然无功。自性虚妄虚伪诳妄,荒诞不实不实不自信,不务实,缺德行,违正理,即自无德,想修功德的人,内心不要轻慢人。不论是人是畜生,只要是众生,就不要轻慢,像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向人叩头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这是他在过去世中所行的菩萨道。为因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众生原因。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必须自性内见修得,兴起,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求得的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有区别,武帝不识懂得真理佛教的

. 87 .

教理,非我祖师创立和继承宗派的人有过错误。”什么是功呢?时常存着正念不间断,念经念佛参禅打坐不停止,久而久之就有功了,所谓初而勉强,久而自然。常以平等心,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而没有一丝委曲相,这就是德。

世人皆以造寺斋僧、布施供养等善事为功德,不知这些仅仅是有漏的福报;真正的功德在于成就法身,也即度众生、了生死、得涅槃。功德必须从自性中修,它是自性上的成功,不是心性之外所能求到的。因此,功德与福德绝不可混为一谈。自己修自己的自性,不管别人的好坏。自修性即是不生烦恼,谁打你就当撞到墙一样,别与墙计较;谁骂你就当他在唱歌,真好听,或认为他在说外语,我听不懂。就像弥勒菩萨所说的:“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在我面上,凭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自修身就是不做坏事,没有欲心、贪心、瞋心、痴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也就是德。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

. 88 .

阿弥陀佛阿译为无量,弥陀译为寿命,阿弥陀佛译为无量光明寿命觉者,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引申意为甘露。阿弥陀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为接引佛,愿求愿,发愿往生,净土宗认为,信徒只要具足信、愿、行,一心念佛,寿终阿弥陀佛就会接引信徒前往西方净土,化生于莲花中西方指西方极乐世界。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韦刺史请问这个问题,并非他自己真正不明白,而是因有一般人对这顿教法门不明了,他们以修念佛法门而来毁谤禅宗,说他们吃饱了就坐在那里,到底是在用什么功呢?无非是用懒功罢了,不如念念南无阿弥陀佛而能生西方极乐世界好些。念佛的人这样毁谤坐禅的人,而坐禅的人反击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在没有阿弥陀佛时,又念哪一个佛呢?就这样念佛与参禅互相毁谤攻击,使人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因为这个原因,故韦刺史请问六祖。师言:“使君善仔细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舍卫译为丰德,财丰德足之意。原为古印度憍萨罗国都城名,位于中印度境内,为了区别于南部另

. 89 .

一憍萨罗国,故以城名代国名。城内有给孤独长者施舍的祗园精舍,释迦牟尼成佛后,曾在此安居、说法中,说宣说、指示西方引化接引化度经文指《阿弥陀经》,分明去(西方)距离舍卫国不远。若论有形像说里数,有十万八千这是六祖为对治当时人的偏见和习气而将十万亿佛土改说成十万八千里,当云:国土有十万亿。六祖不深求教相,故误说。即身中十恶十恶是十善的反面,身三恶——杀生、偷盗、邪淫;口四恶——妄言(讲大话,撒谎)、绮语(说污浊的话,谈男欢女爱的事,打情骂俏,乱开玩笑)、两舌(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恶口(骂人,诅咒);意三恶——贪欲、嗔恚、愚痴八邪八邪是八正道的反面:邪见(不正当的见解)、邪思维(不正当的思维)、邪语(不正当的言语)、邪业(不正当的行为)、邪命(不正当的生计)、邪精进(不正当的努力)、邪念(不正当的忆念)、邪定(不正当的禅定,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愚人。说远是说离自性较远,说近为其上智智者。说近是说离自性不远。人有两种虽有利智、愚钝两种人,法无两般佛法并没有两样,迷悟有殊迷惑、觉悟虽然不同,见有迟疾但见性有

. 90 .

慢有快。迷执迷的人念佛求生于彼西方,此是华严教事能隐理门。悟觉悟的人自自己净化其心心灵。此是华严教理能夺事门。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又称佛国,佛刹,佛界。指佛陀所居住或施行教化的种种国土、场所,有净土、秽土等这二句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句意谓只要随着自心的清净,那么就能往生佛所居住的无尘世污染的清净世界。’此是华严教理能成事门。内心清净就是极乐世界,若明白这个道理,极乐世界当下就是,并非十万佛土那么遥远。若不明白此道理,那就不知有多少亿佛土那么遥远了。迷时执着念经有功德,读这个经念那个经,却不搞明了。若真正觉悟了,不要说研究一部经典,甚至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但这要真明白才算,不能冒充明白,说我不用看经念佛,其实那是懒虫在作怪。有人对宣化上人说:“我从前看了很多书,那都错了,我现在什么书也不看。”宣化上人评价说:“此人言下表示他已经成佛了,故什么都不需要了,这简直是愚痴到极点!根本什么都不明白而冒充明白,就像‘凉水泡茶,硬冲’,用凉水来冲茶那根本冲不开的。所以啊!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人多得很。”

. 91 .

大家要明白“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的真正道理。使君!东方娑婆世界人但只要心净即也是无罪;虽西方人虽然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不净自心不能净化亦有愆罪过。此句只是个比喻,非西方人心真不净。未超上上,皆名带业。称性而谈,唯佛一人居净土也。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这只是个比喻,不要认为西方人真会造罪业,念佛求生何国?一往以理夺事,正与以事显理相反。净土人不造罪,故栖神微妙,入华严之玄,圆超东土西方,何肯造罪。人能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六祖虽很,决定骂不着。六祖说的意思是:无论你是在东方或在西方,都不能造罪业。若要造业,则哪一方也不可以往生。修净土宗的要修善,修禅宗也要修善,不修善不做功德是不能成就道行的。凡愚凡夫愚人不了了悟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清净之心,近代邪教,用丹家糟粕,作佛法会,人人自以为修身中净土,个个自以为是六祖真传,尽成地狱种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句意谓执迷的人不能了悟自性,不识身中自有净土,而求愿往生东方或西方;悟者自识身中净土,东方西方

. 92 .

全都有一样,只要自己心地清净,随遇而安,所在之处就是净土。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想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平等正直,到如弹指极短的时间,便睹见到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何须求愿往生?一往以理夺事,故不说事能显理门。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即时来迎请?若悟了悟无生不生不灭之意,是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是涅槃之真理。观无生理,以破生灭之烦恼,有生有灭是轮转生死。无生是实,生是虚妄顿法顿教法门,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如果不了悟的话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到达?惠能与诸人大家迁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又名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即五体(两手、两脚、额头)投地,以我顶礼尊者之足。

. 93 .

我所贵者是顶,他所卑者是足,以我所尊,礼他所卑,表示礼之极云:“若假如能在此处见,何须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此段是显众生的贪心。众生心外求,执外相,一听说在此处就可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要求六祖变现出来给大家看一看,而不明白六祖是要将他们的心变为极乐世界。

有的人入佛门后会产生魔障,这事不如意,那里不舒服,说礼佛、做善就会有魔障,因此停步不前,甚至退出佛门。但他却不怕做恶造业会有魔障,人心就是这么颠倒!

不断十恶的心,则浑身都是罪业,怎么可能往生西方呢?哪个佛会接引一个尽造罪业的罪人呢?因为你有罪业将你绑着,虽说带业往生,只是这样讲罢了,还需要你自净其心才可以。若做善事,即使不求往生西方也会往生的。师言:“大众!世人自自己身是好比城,眼耳鼻舌是门认识外相之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分别一切认识活动之门。心是地,性自性是王国王,主宰。王居心地上自性就住在心田之中,性在王在自性在心田,主宰就存在

. 94 .

性去王无自性离开心田,就没有了主宰。性在身肉体精神存,性去离开身心坏毁坏。佛向性中作佛是从自性中产生的,莫向身外求不要向身外觅求作佛。人心譬如大地,清净心就是极乐世界的黄金地,污染心就是娑婆世界的秽污地。性就是国王,是佛,就住在自心里边,当悟自性后,就知自性是存在的,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如能明心见性,这就是阿弥陀佛现前,即自心有佛,自性是佛,故修行要在自性上用功夫,自净其心才能成佛。当自性在身上时,身心也就存在,当自性去了,王也就没有了,身心也就坏了。自性迷迷失即是众生,自性觉彻悟即是佛。慈悲即是学习观音全称观世音,又名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圣观自在,《法华经》曰:“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观自在意为:观三业皈依,而拔众生苦。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过去是正法明如来,现为补处大士,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佛。观音的道场在印度南部海边的普陀落伽山,但中国人认为在浙江宁波的普陀山喜舍对一切众生都能作平等无相的欢喜布施

. 95 .

势至全称大势至,略称大势,西方三圣之一,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观无量寿经》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能净能忍清净,见本妙明心,真明觉性释迦全称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623年(一说544年)生于北印度(今泥泊尔)迦毗罗卫国伦明丽的岚毗尼园,父亲名净饭,是该国国王,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太子诞生时周行七步,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传说当时天上飘落香花,还有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太子诞生七天,母亲去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继任王后,抚养太子。十六岁时娶邻国公主耶输陀罗为妻,当儿子罗睺罗出生时,太子叹道:“罗睺罗有般奴。”意思是镣铐锁住了父亲的颈项。太子有感于世间人和动物的总总苦难和生、老、病、死等现象,不能安住于王宫享受荣华富贵,于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痛苦的方法和人生的真理。六年后,在尼连禅河岸的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这个真理最重要的是缘起的理法,即宇宙人生是从缘起而有的,万法是由因缘和合共

. 96 .

依存。从此世人就称他为佛陀,圣号就是释迦牟尼,佛陀意即真理的觉醒,简称觉者。释迦为种族名,译为能;牟尼为尊称,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意为释迦的圣人。佛陀说法四十五年(有说四十九年),付正法眼藏于摩诃迦叶,于公元前543年(一说464年)5月于拘尸城外的娑罗双树下涅槃,寿八十岁,平直即弥陀自心平等正直就是自性弥陀的显现。人我是须弥有人有我的分别执着,就会贡高我慢,如一座障碍正道的须弥山,邪心是海水邪恶之念使人心如大海般汹涌澎湃而不得安宁,烦恼是波浪烦恼盘踞心中,前烦恼刚去,后烦恼又来,就像波浪一样一个紧跟一个,无休无止,毒害是恶龙心中存有毒害他人的心,好比是毒害人群的恶龙,虚妄是鬼神精灵鬼怪,《释摩诃衍论》说:障身为鬼,障心为神。句意谓虚伪诳妄就是障碍身心的精灵鬼怪,尘劳是鱼鳖人们为世俗事务而奔波劳碌,就像水中穿梭不停的鱼鳖对于一切顺情之境产生贪得无厌的爱心嗔是地狱贪欲和嗔恚之毒缠心,就会感招地狱之报愚痴对于一切事理之法,产生邪迷阴暗的邪痴心是畜生愚痴不化就等于是没有智慧的畜生。善知识!常行十

. 97 .

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干枯。烦恼无,波浪灭消失。毒害忘灭除,鱼龙绝绝迹。自心地上,觉性断离一切迷妄的觉悟的自性如来佛十大尊号之一。意谓乘真如(真正如实)之道而来,或如实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分三种:1、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是真身如来;2、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是应身如来;3、如诸佛而来,是化身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欲界的六重天:一重四天王天,二重忉利天,三重夜摩天,四重兜率天,五重化乐天,六重他化自在天。欲界天众生有肉体,仍有淫欲心,故称欲界,欲界越高,淫欲心就越淡。句意谓自身心田中的觉性佛,能够大放智慧光明,照耀眼、耳等六门,不被色、声等六尘所转,使之清净无染。当六根都清净时,六欲诸天就破了(因六欲诸天的种子和因,就在眼耳鼻舌声意里)。自性内照自性回光返照,觉悟自已就是佛,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一切罪障同时消除,悟得罪性本空。内外明彻内里光明外边也光明,内外无障碍,不异西方与西方极乐世界没什么差异,不作此这样修,

. 98 .

如何到彼哪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呢?”迷人修行,是为了求得往生西方净土;愚人念佛,是希望死后阿弥陀佛能够前来接引。其实西方净土的特点就是 “清净”,自身本性之中就有“清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就在自性之中。只要驱除十恶,奉行十善,了悟顿法,彻见自性,那么西方净土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刹那之间便可示现在自己心中。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所有迷惘之人便清清楚楚的地看到了自心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悉皆一齐礼拜,俱赞叹善哉!唱一起祝愿言:“普愿法界这里指一切法的边际,犹说无量众生,闻者一时都能,同时悟解开悟,证果。”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可以,不由在寺不一定非要出家住寺院。在家能行修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只要自己修得清净自性,就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教导传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只要依此修,常与吾

. 99 .

同处无别等于常常和我在一起一样。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出离在家的生活,修沙门之净行。家是烦恼因缘,出家为灭垢累,于道何益于修道有什么益处呢?六祖是现身说法,他没有出家前,与猎人住了十五年,在此期间他都用功修行,所以他说不由在寺。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若心平静,无贪瞋痴等诸欲望,不为外境所转,自然就无所谓持戒了;行为能公平正直,没有毛病习气,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就是最好的禅定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说到报恩首先要孝养父母,因父母生育之恩如山高海深,所以对父母要尽孝道;讲到道义长辈要慈爱小辈,小辈要孝顺长辈;兄姊要照顾弟妹,弟妹要尊重兄姊,由此类推,上下级和亲朋好友之间也是如此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互相谦让则尊卑和睦,把尊卑都看得很平等,则没有争执纠纷;忍就是我不谤人,人谤我不怒。相互不诽谤嫉妒,互取所长,自抑其短,则能隐恶扬善,一切和平安宁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若能以钻木取火的精神去刻苦修行,定能成就道业,你就是

. 100 .

这五浊恶世里出淤泥而不染的红莲。莲花:是佛教的标志,是表法的: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比喻我们在这个丑恶世界里,要正气自存,洁身自好,不要受五欲六尘的污染;⒉莲花开花是因,结莲子是果,提醒我们种善因,才能得善果;⒊莲花一开,就能见到莲子,即花果同时,比喻我们种善因的同时,善果也在逐渐成熟。学佛修行的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池里就已经抽出他的莲花苞胎,随其修行精进而增大增艳增光。⒋莲花花落莲成,比喻修行圆满,佛果自成,自己就在极乐世界里的莲花苞胎中化生了

苦口助益的劝导的是良药,逆耳以诚心挑过错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掩饰自己的过失或掩护他人的短处心内非贤真正忏悔改过的人必定是智慧生起的人;有毛病而不忏悔不承认的人必定是内心无贤德的人。内心无贤德的人怕别人挑毛病,别人指出毛病来也不承认,还为自己的过失作辩护。

日用常行饶益以多量的利益去助益他人,成道非由施钱日常所行所做要常常对人有所助益;成就道业不在于布施了多少钱,买个佛来做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菩提

. 101 .

觉悟是向内心去找,不要费心向身外去找什么奥妙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若能听我的话依教修行,那天堂就在眼前。”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的目的在于净化人格,彻见自性。因此,按照惠能的观点:在家出家,俱能修行;在在处处,都可成佛。

    禅学以自性为中心,所以惠能注重“心通”,反对“离道别觅道”,一切要在自性上自悟自证,等到心通——悟证了自己本性,就能做到无相,“邪正悉不用”,真正进入远离烦恼的无余涅槃的境界。

 师复曰:“善知识!总总归,总的来说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直成佛道精进不息,直至成佛。法不相待这个顿悟法门是不等待谁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人吃饭各人饱,自己生死自己了,要自己去用功修行,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当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 102 .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梵语三昧,三摩地,指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定的认识、作出确定之判断的心理条件。定包括与生俱来的精神功能“生定”和通过修习获得佛教智慧、功德或神通的“修定”。这里指定学,即禅定之学,即通过精神集中,观察特定对像而获得悟解义理或功德的一种思维修习活动通达事理、决断疑念,取得决断性认识的精神作用。这里指慧学,即智慧之学,指由修习佛理所引生的辨别现象、判定是非善恶以及达到解脱的认识能力和境界为本根本、基础。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大家不要执迷而认为定与慧有区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慧同属一体,不能分为二种,定是慧体本体,载体,慧是定用作用,表现,即慧之时定在慧如果生发慧的时候定一定存在于慧中(这时定起着本体作用,即定生慧),即定之时慧在定那么入定的时候慧也一定存在于定中(这时慧就显出定的作用,即慧显定),若识此义道理,即是定慧等学也就是说定和慧是相等的,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慧同体,虽有两个名相,但它本体是一个而不

. 103 .

是两个。诸各位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定慧”两字原本无,依敦煌写本补入各别,惠能从《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悟出定、慧等学的微旨,把定、慧当作修禅的基础,所以不能说是先有定,然后由定产生慧;或者说先有慧,然后由慧产生定,定、慧各有区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若心存定慧有所分别的见解的话,就会以为定慧是两个。二相:指所缘境相(心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其相显现于外)和能缘识相(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能缘六尘之境,其相显现于内)。按照佛教传统教义,定属止(修习佛教的重要方法,指所观察的对像“住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慧属观(修习佛教的重要方法,指在止的基础上,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的对像,得出符合佛教义旨的观点),两者是有区别的,但大乘各派往往指导禅定和般若结合起来,止、观并提,定、慧双修。禅宗将两者作为“体用”关系,构成了自己的理论认识和教理实践的基础,即“以定慧为本”。从教理实践上来说,禅宗认为定、慧必须均等修持,如果偏于定,而没有慧的相济相成,那么就是“死水枯木”

. 104 .

之定;如果偏于修慧,缺乏定的相济相成,那么就会是“走火入魔”之慧。口说善语好话,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定慧只是空谈。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这就是定慧均等,融于一体。自悟修行要自己明白自己去修行,不在于诤诤通争。不在于用口争论,若诤计较先后,即同迷人如果一定要争说先定后慧,或先慧后定,就是愚痴的凡夫。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若是非胜负之心不断,就会增长我执和法执,就不能离开四相。四相我相:指执着于构成“实我”的四大(地水火风)的色身这外在相状;⒉人相:指把轮回六道的自体当作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执着我是人,与其它众生不同,故心存憎爱,意不均平,以人自高,欺杀它形众生;⒊众生相:指把依五蕴而生的众生之体当作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故念念常随世心流转,不求解脱;⒋寿者相:指把假相的生命存在时限(即寿命,一种阶段式存在的生命)当作真实的外在相状,故心识不忘,业种常萌,不悟无生真空实性,常随心境意识流动。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什么呢?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

. 105 .

光之体本体,来源,光是灯之用作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灯和光虽属二种名称,但从本体来说却只有一个。此定慧法法门,亦复如是这种定慧法门也和灯光是同样的道理。”定是由戒而生,由定才能发慧,有慧才能自觉持戒,所以戒定慧是三无漏学。能持戒、修定、发慧皆可得到无漏。故想要得定,先要持戒,要持戒,先要有智慧,这样循环往复,步步增上,终成道果。如何做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一行:专一不变,始终实行。一行三昧也作一相三昧,指以法界(真如,实相)为观想对像,并以法界为唯一行相的禅定,意即始终专一修习正定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称为四威仪,即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里指举止动作,常行一直心是也句意谓不论何时何地,不论行、住、坐、卧,都要修习正直心,常住真如,常契佛性才对。一行三昧是一种以法界为唯一行相的禅定,修此禅定要通过“观佛现前定”来实现,即坐禅时专心于一佛,称念其名字,在称念中见一切佛,最后达到“忽然澄寂,更无缘念”的境界;并由此得知“离心别无有

. 106 .

佛”,证实“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这就是“法界一相”的道理。得此三昧,不但可以心安,而且可以心净;得到了清净心,也就是找到了佛性、法性、净土、菩提。北宗神秀倡导坐禅安心,强调禅定修行的重要,认为这是息妄修心的最有效的手段;南宗慧能虽不完全否定禅定修行,但反对静坐不动、专住一境的外在形式,主张“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认为这样做就是一行三昧,不一定非要坐禅,只要对万事万物无所执着,能着重于内心的体认和观悟就行了。《净名经》云:‘直心直言、直行、一个心,无虚假道场语出《维摩诘所说经·菩萨品第四》全句为“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道场有多种意义,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指修行所据之佛法,或也指修行学道之处,直心是净土大乘佛教认为佛所居住的世界为净土,亦称为净刹、净界、净国、佛国,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秽国相对。“直心是净土”语出《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当时长者子宝积问佛什么是菩萨净土之行,佛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大乘佛教某些教派如禅宗南宗反对在世间之外另觅净土,认为只要内心清净觉

. 107 .

悟,就是居住在净土之中。’莫心行谄曲奉承讨好他人,口但说直不要口说阿谀奉承的谄媚话,行转弯抹角的邪恶事,好讲冠冕堂皇大道理,说自己一味正确,一味正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口是心非。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万事万物,勿有执著对事物固执不放,不能超脱。迷人著执着法相事物的相状、性质、概念、含义等,执执着一行三昧,直言开口就说常坐静坐不动,妄不起心不打妄想,即是一行三昧这就是定了。作此解者,即同无情没有情识的木石,却而且是障道因缘。”

师示众云:“善知识!道修行之道须通流通达无碍,川流不息的,何以却滞为什么把它阻塞不通呢?将心停止而变成枯木死灰,那是没有用的?心不住拘泥,执着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这就如作茧自缚,不得自在。若言坐不动是是对的,只如舍利弗又称舍利子,旧称奢利弗、富多罗,译为秋露子、鹜子(以母名而名)。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婆罗门种姓。初为外道,于途中见到马胜比丘(阿舍婆誓),马胜比丘对舍利弗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

. 108 .

佛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即开悟,便约同好友目犍连来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两名最得力的弟子,在十大弟子中列为智慧第一宴坐坐禅,静坐林中,却被维摩又称维摩罗诘,译为净名、无垢称。他是佛在世时毗耶离城一位在家菩萨,深通大乘佛法,曾以称病为由,与释迦佛派来探病的左胁侍,专司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反复论说大乘法义,宣扬解脱不一定非要经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上的修养大声斥责。这里是说维摩诘诃斥舍利弗一顿,《维摩诘所说经》的原文是:“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善知识!又有人教坐坐禅,看守护,修持心观静修净行,不动不起,从此坐禅建立,下功夫。迷人不会不懂坐禅真义,便执执着通癫,疯狂,错乱,如此者众这样的人太多了。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如此辗转传授,你给我印证说这样就是开悟,他也给你印证说这样就是开悟,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

. 109 .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真正的佛教,无有顿顿悟渐悟,人性自有利聪明愚笨。迷人渐契渐契指逐渐地按次第契入佛法,悟人顿修顿修指不凭借时间和阶位,直接契入而悟得真理;自识认识本心真心,自见发现,证见本性自身佛性。此两句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意思,是修习佛法的最终目的,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佛法本来没有顿悟和渐悟之分,但人的根性却有灵慧与迟钝的区别,愚笨的人可以慢慢地觉悟,一点一点地修成;灵慧的人则可顿断一切尘劳、妄想、习气。不论愚笨人还是灵慧人,能够觉悟并且明心见性,就会知道世界万物(包括顿渐)本来就没有差别,所以顿教渐教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到现在,先立无念为宗本旨,真谛,无相为体本体,无住为本根本,基础。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处于一切相中却能远离一切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在每一个心念中不起杂念、妄念,在念上不执着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佛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冤仇

. 110 .

与亲亲人,好友,言语触刺刺激欺负,欺骗争斗,攻击之时,并将为空应将这些事情都当作空的而不执着,不思酬害不要想报复或伤害他人。念念之中,不思前过去不要去追想过去的事。若前念今现在念后未来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烦恼的异名。烦恼如绳能缠缚身心,使人不得自在,故名。句意谓若总是回想过去的事,忧虑现在的事,思考未来的事,这样就会念念相续,烦恼不断涌现,如水中波浪,这是自己用绳子把自己给绑在桩子上,不得自在;于诸一切法上,念念不住执着,即无缚也就没有束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本性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外边离开一切诸相,这就叫无相。能离开一切诸相,就能使法身妙体清净。这就是以无相为体的意思。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沾染曰无念。于自念心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不在境上生出种种的心,回忆种种的境界。以上五句是说:面对世俗世界而不受制于世俗世界;认识尘境、色境而不对一切境界产生贪恋执着。若只百

. 111 .

物不思,念尽除却心念全部除尽,一念绝断绝即死,别处受生投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佛法的真实意义,自错犹可可恕,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学习修道的人,在这点上要特别注意思索,如果不识佛法的真义,自己错了就算了,若还去劝别人跟着你错,那就不可原谅。自己迷惑不认识自己的心性,却反过来毁谤佛经说佛经讲错了。正因为世人愚蠢无知,所以古德要立“无念”作为学佛的宗旨。善知识!云何什么叫立无念为宗?只缘因为口说空说见性开悟,迷人于境上有念妄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自己的清净本源,妙明觉性,本来一个法也没有,它是清净湛圆、妙明真心,本来无一物的,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假设有所得的话,则妄说祸福来哄骗人,即是这就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无就是没有善恶、有无、美丑

. 112 .

等两种相,没有六尘所引起的各种烦恼,念就是念自己的佛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真如自性才能产生真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隨緣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真如也就是性王,就是前边所讲的“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所以说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本性生起念,六根虽有见见色闻声觉触知法,不染万境却不执着于这一切境界,而真性真如自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又称第一义谛、真谛、胜义谛,指最上至深的妙理,即远离空有两边,在诸法上,能够不住一切法亦不离一切法,是为中道真理的最胜义,为诸法义中最上最第一,故名而不动动摇。’二句出《维摩诘所说经·自佛国品第一》,意谓能够善于分别各种事物的相状、性质的人,就能了知一切法相本体都是“真如法性”,因此对真如法性这一最上至深妙理就能深信而毫不动摇。”禅宗南宗的根本理论和实践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就是不要对世界万物进行认

. 113 .

识,没有任何美丑、是非等世俗观念,面对现实世界要停止理性思维,不要有任何主观上的追求和执着,因为现象世界本空无有,一切事物皆由心而起,若心有所念,就是以万物为有,而有所执着了。但无念又非百物不思,而应以真如为正念,所以无念亦即正念的异名;具有正念,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

    无相是无念的前提。事物的相是由心造成的,摆脱世俗的有相认识,才能认识宇宙本体——真如实相。但真如无相,必须用心才能体会,心中没有世俗之相才能体会真如。因此,无相既反映世界本体之相,又是对佛教徒修行所要达到境界的要求。

至于无住,因为一切事物变化生灭无常,世上没有常住(处于稳定状态)不变的东西,这就是“法无自性,无所住着,随缘而起”的道理。既然事物变化无常,那么人的认识就不应把固定概念作为事物的固有本质。因此,心要无所执着,无所取舍。

无念、无相、无住以无念最为重要,但就修行的过程而言,三者名相不同而实际上是连贯统一的。修行者如能在一切外境中不起妄念,不蔽真如自性,也就是做到了无念,那么也就是离相,离住了。

 

. 114 .

妙行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坐为结跏趺坐,禅为禅那(思维、静虑)的略称,是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坐禅指静坐息虑,凝心参究,坐而修禅,元原本不著执着于心,亦不著净清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妄心,虚妄。惠能认为心有二种:真心与妄心,二者本属一体,知心妄心如幻幻景,假像,故所以无所不要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性,本心,即真如本净,由由于妄念故原因,盖覆真如,但只要无妄想,性自自然清净句意谓如果说要力求清净,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被虚妄的念头遮掩了自性的原因,这个清净的自性才不能显现。只要没有妄想,清净的自性自然就会显现出来。起心起意,萌发念头著净,却就会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如果萌发意念要去守护清净,在本来清净头上再安个清净的头,就会执着清净而生出虚妄来;虚妄如同幻景,没有真实的居处,所以执着的也就是妄的所在。净无形相形状,却立净相只是假设一个清净的相状,言是工夫清净本是无形无相的,而人们却立出一个清净的形相来,观净而执

. 115 .

着到净上,说这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有这种的见地,便是障碍自己的本性,而被净所绑住。善知识!若修不动者如果要修习坐禅静坐不动,但应该做到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功过得失,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身体虽不动静坐不动,开口便说议论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正确的禅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阻碍正确的禅道也。”所谓修不动,不是身体坐着不动,而是在动中修不动,在日常中修不动,不动心,不起意。见一切人时,不要看别人的是非善恶,不管别人的功过得失,这才是自性真正不动。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句意谓什么叫坐禅?就是一切都没有障碍,对于外界一切事物都不产生妄念称为坐,见到自身本性原本不动不摇称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散乱,动摇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

. 116 .

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本来清净自定安定专一,只为因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

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本源,指心地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每一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我修持,自己实行,自成自然成就佛道。”禅,不一定限于默然静坐,而是行住坐卧都有禅,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会用功的人,不仅限于静坐时才用功,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

坐禅,往往被人误会为必须结跏趺坐,因为根据佛教的传统说法,结跏趺坐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而在惠能看来却并非如此,他给坐禅和禅定下了新的定义: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不产生妄念为“坐”,彻见自性原本清净不动为“禅”;外离诸相就是禅,内心不乱就是定。如此看来,一切时一切处所,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可以自然坐禅而无所障碍。

 

. 117 .

忏悔品第六

时,大师见广广州韶州四方全国各地官僚和知识分子老百姓,骈集纷纷云集山中曹溪山宝林寺听法,于是升座法座告众曰:“来口头语!诸善知识!此事修坐禅的心地法门须从自性中起修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要见到自己法身自性,见自心佛真佛,自度自戒自己度脱自己,自觉守持戒律,始得不假到此这样才不辜负各位来到此山。既既然从远来,一会聚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右膝着地。原为胡人跪敬之礼,先为给你们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然后授无相忏悔忏是梵文忏摩的音译之略,悔是意译,合称忏悔。原指对人发露自己的过错,以求得对方的宽恕容忍。按照佛教制度,出家人每半月要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来发展成为专为陈过脱自己而起怨恨、无贪嗔、无劫害打劫残害罪祈福为目的的一种宗教仪式。”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即忌妒,看见别人胜过

. 118 .

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观看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动摇,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自己不要障碍自己,不要自己对自己过不去,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父母、长辈、老师和上级等体念慈悲小辈、弟妹、下属和佣人等矜恤怜悯救济孤儿、鳏夫和寡妇穷人,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心随外境转移,故意造作,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执着空理而顽守空寂。躲开人群,脱离社会,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认为关起门来死坐就是空了,其实这是处于顽空或断灭空,这个沉空守寂的境界是毫无用处的,即须一定要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要认识自己的本心,达通晓诸佛理,和光多盏灯互相照射,光与光之间既互相交融,又各行其道,互不妨碍冲突,无明暗大小之争。此喻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接物处世待人。这里指接引众生,应机说法,无我无人没有人和我的执着,人、我两空,直

. 119 .

至菩提直到明了真义,解脱知见,彻底觉悟,真性不易变异,名解脱知见自己证知“已经获得解脱”之智,也即“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后得智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感习或感袭之意,通常用“薰习”或“薰修”。句意谓这五分法身香要在自己的内心自薰,莫向外觅驰求。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身、口、意造作的行为、语言和意识的罪业,这将碍修行证果,从而流转生死清净。在佛教制度中,忏悔是一种专以陈过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形式。有罪才可忏,有过方可悔,罪业和过错都是有相的,所以“无相忏悔”于佛教传统教义无法说通,故“无相忏悔”是惠能开创的一种教外别传。

“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你们随着我的话一齐说:弟子等,从前念心法相续,念之过去者为前念今念念之现在者后念念之后来者,念念不被愚迷染所转,从前所有恶业业:梵语羯磨,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分为身业(行动)、语业(即口业,言语)、意业(思想活动)。恶业:指从身业、口业、意业产生的坏事、坏话、坏心等造作邪恶行为(坏事、坏话、坏心等)

. 120 .

引起的罪业愚迷等罪,悉皆统统忏悔,愿一时消灭并愿其在一刹那间都消灭无余,永不复起从今以后不再造愚迷的罪了。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同骄。骄傲诳妄,不可一世,目空一切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嫉妒是最坏的东西,人人修道都被嫉妒障住了。看人比我好,比我富,比我聪明,比我能干,比我出类拔翠,就生出嫉妒心,就要想点子诽谤、压制、拆台、障碍、打击人家。望人穷,望人倒霉,故嫉妒是最坏的东西,修行人不要被嫉妒所转,并要极力忏悔。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罪业,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今后不再造这些罪业了,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

. 121 .

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过去的罪业,不知悔其后过凡夫愚痴迷惑,只知做错后才知道改过,不知道誓愿以后不再犯过错了。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因为不知道要改过自新,脱胎换骨,从新做人,以后不要再犯,所以以前所造的罪业也灭不掉,而后边的过错又造出来;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所以前罪既没有灭,而后过又继续增加,那就愈造愈多,愈积愈深,这样怎么能说是忏悔呢

      “善知识!既忏悔已完毕,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修习大乘,志求菩萨果的人所立的四种大愿,内容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因为所愿广阔,所以称“弘”,各须用心诚心诚意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誓愿要引导自己心里头无数的众生脱离俗世出生死苦海,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誓愿要把自己内心无穷的烦恼断除干净,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誓愿要修习自性中的无量法门,自性无上至高佛道誓愿

. 122 .

誓愿成就自性里至高无上的佛果。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你们不是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就是说,是各位自性自度而并不是我来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也即心中的邪见、愚痴、迷妄、烦恼,各须自性自度济度自己超越苦海,是名真度句意谓“无边众生”不是外在的众生,而是自心中的种种不善心,要靠各人用自身具有的、不变不灭的自性来超度,才是真度众生。自己心里的众生有善有恶。善的众生他自己知道发菩提心求无上道,但恶的众生就要自己发愿来度了。我们每人都要省察一下自己:我自己心里头的众生度了没有?我的思想是否纯正?行为是否高尚?我是不是有种种不善心?如果有,就要对症下药,邪迷的众生用智慧度,憍慢诳妄的众生要用谦恭真实度,恶毒的众生要用慈善度。嫉妒心要用恭敬心度。你要不度它,它就把你拖到三恶道去受无穷苦报。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正确的见解度。

. 123 .

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众生各各达到自度。邪邪见来正正见度,迷迷惑来悟觉悟度,愚来智度,恶恶念来善善念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佛教以无实为虚,反真为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烦恼无边誓愿断”就是自心驱除虚妄。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指释迦牟尼所说、有别于外道的教法。“法门无尽誓愿学”就是要学释迦佛的教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本指屈意从人,这里是虚心、谦和低下,普敬一切之意,行于真正依正法,做正事,走正道,离迷离觉觉有正觉和邪觉之分,这里的觉是感觉的觉,是恶觉而非正觉,因为凡夫的心是虚妄的。邪觉的人,叫他学正法,他怎么学也学不会,但一学旁门左道很快就学会了。就拿信神信鬼来说,有的人不用教,他一看就学会了,不用拉,他自己就往大仙、巫婆面前凑。这些不正当的东西很快就学会,这就叫邪觉。修道人要离开邪觉,常生般若,除真指似是而非的真,

. 124 .

不是真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指从发心至成佛之间兴大愿所得的功德力这就是“无上佛道誓愿成”的愿力法门。真如自性没有真或妄,因有真就有妄,有妄就有真,没有妄就没有真。《楞严经》说:“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就是显真的,妄和真这两个都是妄,要知“真真”是没有相对的,没有一个真也没有一个假。所以妄要除,真也要除。所谓“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真也不立,妄也本空,有和没有都不要了,这时不空也要空了。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归又作皈:返还、回转之意,如子归父,游子归家;依:依靠、信赖之意,如民依王,如怯依勇。归依:于胜者归投依伏,即由于归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从佛教角度讲,就是从迷归悟,依自觉性,对佛、法、僧三宝表示归顺依附。三归依:⒈归依佛:舍邪师而事正师;⒉归依法:舍邪法而修正法;⒊归依僧:舍邪友而伴正友戒。善知识!归依觉觉即觉悟,佛以觉悟为宗,所以觉就是佛,归依觉就是归依佛宝两足智慧、福德具足。六度中般若为智慧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为福

. 125 .

德具足,合为两足至尊;归依正正即正法,指佛的教法。归依正就是归依法宝,离欲尊归依法宝,就是绝离各种欲念的至尊;归依净净即清净,指僧团。归依净就是归依僧宝,众指人天中尊归依僧宝,就有人天中的至尊。讲到净和僧,我们可以以宣化上人所讲的一段故事来体会:“想起我在东北,曾有一段时期和钱分家,手不摸钱。为何那时我持银钱戒呢?因那时我出家的庙上有四、五十个和尚,当我出家时方丈和尚不在庙里化缘去了,而其它人也不认识我。在庙上出家要做苦行,我做的苦行和你们不同,你们现在是打打字,念念经或者是其它的工作,而我出家的庙是在乡下的一个大庙,就是扫庙的院子也要一个钟头。我在庙上收拾厕所,这是我第一个工作。那种厕所不像你们现代化的厕所,而是茅坑,故要将粪挑到别处,否则是会很香的,而修道人不愿意闻香。因为我是初发心,对香尘还没有断,所以天天收拾这个工作也不太讨厌。除此之外还做扫地和其它种种的事。有时天下雪,我在早上两点钟就起床,将路打扫干净好让大众上殿做早课。这样过了一时期,方丈和尚回来,一见到我就说:‘喔!你来了’。我说:‘我来了。’后来

. 126 .

方丈和尚和大家开会,要选庙上首座和尚,这是次于方丈和尚的位置,当方丈退位,首座就做方丈和尚。庙里有很多和尚,他谁也不选,而要选我,问大家的意见如何?大家都反对说:‘他刚出家怎可做首座和尚?’方丈和尚说:‘那我们到韦陀菩萨前抽签,将几个人的名字放在签筒里摇。’摇了三次,很奇怪我的名字都跳出来,于是大家也不反对了,因这是韦陀菩萨所安排,所以我就留在庙上做首座。后来方丈和尚又想叫我当家,我一想这个太麻烦了,我就想说我手不拿钱,看这如何能当家。我到什么地方都不拿钱,以此条件我当这个家就可以。就这样而持银钱戒了。当我出去搭火车要买票时,我就在那儿等着,看有熟人来就帮我买票,若没熟人来我就等着。但是很奇怪,每逢我到火车站等火车,一定有人来问我到什么地方去,然后买票给我。这是讲一个‘净’。你要不拿钱,这是真正净,若有一分钱也没有净。所以归依净,就是归依僧。怎么说净就是僧呢?僧就是清净,僧人是众人中最尊贵、最高尚的人,所以说众中尊。”从今日去从今以后,称觉为师本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指不明佛法,妨害佛法,向心外求法

. 127 .

的人和事,也称佛教以外的旁门左道,以自性三宝佛陀、教法、僧团称为佛、法、僧三宝,因为佛、法、僧能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极无限;其功德妙用,是通于世出世间的,所以比凡间的金银珠宝更称得上宝。得三宝的化导,可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众宝之上的宝中之宝。三宝可分为两类:⒈自性三宝:觉、正、净;⒉住持三宝:佛像、经书、出家人,常自证明修证参悟,劝善知识六祖的奉劝,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邪魔不生,少对财、色、名、食、睡的五种欲念知足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祈求,能离财物欲淫欲,名两足尊句意谓自性归依佛,邪魔就不会产生,节制欲念,自知满足,绝离财、色两欲,就叫作两足尊。《坛经》别出心裁,以离财、离色训释“两足”,与传统教义有别。自心归依正佛法,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缘故,即无人我贡高高傲骄慢贪爱执著迷恋尘欲,不得解脱,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

. 128 .

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如果照此去修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凡夫俗子不会意、悟解自性三宝的意义,从日至夜从早到晚,受三归戒反而徒劳地日复一日地到外面去受三归依。若然如果说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凭着什么去皈依呢?言却成妄句意谓既然无所归依而又说归依,岂不是虚妄么。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心意,经文分明言自自性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句意谓经中仅说归依自己本性中固有的佛,不说归依其他的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自性佛不归依,要到外边去找佛来依靠,这是向外驰求,无所寻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于内调整散乱心,调伏邪恶心,加强品德修养,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按照传统佛教的教义,三归依谓:归依佛宝以为师,归依法宝以为药,归依僧宝以为友。《华严经·净行品》说“自皈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自皈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段经文

. 129 .

是说自己归依了佛、法、僧,同时祝愿一切众生都能归依佛、法、僧。惠能也讲“自归依佛”,但把“自”解释为自心、自性,在他看来,自性即佛。自性归依佛,就是要发见自性清净(即见自性);假如不能参悟自性三宝的含义,那就谈不上无相三归依了。

“善知识!既既然归依自自性三宝竟,各各志心大家以志诚之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即在自身中具有身佛,令汝等见三身三身又称三身佛:⒈法身:又称自性身,法性身,指有情众生先天具有的法性(即佛性、真性、本觉,如来藏。),以此为成就佛身之因,并以佛法证得的真如法性之身;⒉报身: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福慧功德圆满时所显现的自受用内证法乐的佛果之身;⒊化身应化身或变化身。佛为度脱众生,随三界六道不同需要而变现的色身或其他种类的幻化身。三种佛身是成佛所证之果,了然清楚地自悟自性。总随我道大家一起跟着我说: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佛三身之一,又称佛身,指以佛法成身,或身具一切佛法。由于必须证得清净自性,方能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所以它是成佛时所契证的最高精神实体,亦即真如、佛性。法身不生不灭,不习

. 130 .

不修,无量无边,就如《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五说:“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佛三身之一,指佛菩萨为度化世间众生,随三界六道之不同状况和需要,现身说法时变化的种种形像,或人或天或龙或鬼。由于化身“随类应化”,变化多端,所以有“千百亿化身”,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佛三身之一,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善知识,色身是舍宅房子,喻人的躯壳,不可言归。向者向来,从来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迷惑,迷失,不见内性不见本有的自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你们听我讲解后,令汝等于明白自身中,见知道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万事万物都随缘而在自性中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所以一切善恶诸法,在自性中是由自性中生出

. 131 .

,如天常清自性如同天空永远清朗,日月常明自性如同日月永远明亮,为只因为浮云盖覆将太阳光挡住,上上面明下下面暗,忽遇风智慧之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万物皆现。世人性常浮游世人心性常常漂流不定,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使智慧不能显现。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能认识自己的本心,就是“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就会:“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心若平时什么灾难也没有,意若定时什么事都吉祥。无欲无求,自在安乐,就是“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妄想没了,贪念绝了,才是真富贵,真福田,这就是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自性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谄媚弯曲心、吾我心以我为中心、诳妄心、轻人心、

. 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