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水砼凿毛:(转)氣功、氣學、氣道 與禪的關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1:56:15
氣功、氣學、氣道 與禪的關係----淺談無火(炁)之氣最终编辑 大气魄大趋势

黃高証2009.3.6

從氣功談起

氣功在中國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盛行,當時的氣功練法可在現存的金文拓片中看到,《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十卷中拓片《行氣玉佩銘》便是一例。之後歷朝歷代都發展出新的氣功法,但其原理不離其宗,其宗就是要內外淨氣合一。例如魏晉之前的《服氣經》講:「內氣有一,吐氣有六。內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後來道家及天台宗皆對六氣深入闡釋,直到清朝的《天仙金丹心法》,講吐納時還是練這六氣,道理一樣,說法不同而已。另外,太極拳、形意拳與八卦掌這三大內家拳法也是有名的氣功,清末的武術名家孫祿堂曾說:「拳術之道,始於一理…形意拳誠一,八卦拳萬法歸一,太極拳抱元守一。」三者都是要以意引氣,以氣運身,讓氣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達到氣透拳掌,凌空發勁。除了中國本有的氣功外,還有印度的達摩易筋經、達摩禪經、西藏的九節佛風、寶瓶氣等傳入中土,使中華氣學如大海納百川,人才輩出,這是其他國家所望塵莫及的。

練氣之功效不勝枚舉,下者可卻病延年,中者能起死回生,上者成仙成佛。此乃氣功之所以歷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但一般人知道的氣功只限於以肢體動作配合呼吸調息,或把拉筋和推人等動作當作是氣功的全部,而忽略了氣功的心法。本文特由氣學、氣道與禪的關係做整體性的探討。

 

氣學:中國與希臘

「氣」這個字的意思,在古代是以「气」或「炁」來表示,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甲骨文已經用「」來表示「气」這個字,《說文解字》解釋「气:雲气也。象形。」可見,早期「气」這個字是指有形的雲氣。

關於「炁」這個字,康熙字典引用《關尹子·六匕篇》的「以一炁生萬物。」這句話做解釋,關尹子就是獲得老子傳授《道德經》五千言的那位函谷關尹。他所說的「炁」即生命生生不息的無形能量。「炁」為「無火」之意,五行之中,心屬火,腎屬水,心火降而腎水昇,二者相交,則水火既濟,其樂融融。如今「炁」與「气」二字有時大都用「氣」字來表示。

       在中華文化中,「氣」主要有下列含義:

1.      人體後天之呼吸與形而上的本體;如《服氣經》曰:「道者,氣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

2.      構成外在物理世界的無形動力。《青囊經》曰:「日月星宿,剛氣上騰。山川草木,柔氣下凝。」

3.      氣與魂魄相關。《淮南子》曰:「天氣為魂,地氣為魄。」

4.      以「氣」來說明與人事變遷的關係。《夢溪筆談·象數》:「人之眾疾,亦隨氣運盛衰。」

 

約與孔子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亞拿其孟斯(Anaximenes, 西元前585–525年),提出「空氣」(希臘文α?ρας, 英文air) 是一切存在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說的「氣」是指有形的氣體而非無形的動力,不可混為一談。亞拿其孟斯認為氣的稀散和凝聚產生了世界萬物,萬物之歸結也是轉化為氣。由於世界的根源來自於空氣,所以他認為靈魂(希臘文ψυχ?, 英文soul)也是由空氣所產生。他可說是西方第一位探索靈魂的哲學家。亞拿其孟斯死後,希臘哲學的研究轉向神學與物質極微,他的學說如曇花一現,立告終絕。

    相較之下,中國在周朝時對「氣」的研究已趨完備,幾千年來一脈相承,包羅萬象,經道家、儒家及佛家陸續闡揚,並應用在武術、醫藥、風水、飲食、仙學、相命等方面。若論中華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唯氣」論,這是與西洋的「唯心」、「唯物」和印度的「唯識」思想最大的不同處。

中國最早的「氣」學來自於易經,《周易·說卦傳》講「山澤通氣。」是指山上草木欣欣向榮之生氣與湖泊的水氣是互通的。這句話成為後世風水堪輿的起源。東晉的風水鼻祖郭璞在《葬經·內篇》開宗明義的說:「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基於這原則,郭璞把山水之氣,墳墓之氣與生者之氣連結在一起。

此外,周朝時已認為「氣」會影響世運變遷。如《國語》記載:「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之亂也。」西漢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又將「氣」發揮為「五行」,他說:「天地之,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

周朝對「氣」的修煉做最透徹的論述者,以老子、孟子、莊子最具代表性,老子對於「氣」之培養與運用著重在「柔」的一面。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後世丹道修煉皆本於此。而孟子對於「氣」之培養與運用著重在「剛」的一面。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孟子養氣的方法是「夫志,氣之帥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所以後人講「寓理帥氣」,實由此而來。其實,柔與剛是一體兩面,內柔則外剛,外柔則內剛,真正的氣功(炁),是剛柔合一而又超越剛柔,入其無形、無色、無臭的。這是氣的巧妙之處。

 

氣道:天下一氣

莊子說「天下一氣」,這個世界上的萬物,不管是天體的生滅或人體的的生死,都是「氣」的作用。原文見於《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徙,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氣。」

從天文學的觀點來看,星球的生滅是「氣」的作用。以太陽系為例,距今約46億年前,漂浮於太空的塵埃、氣體和等離子,由於重力的作用匯集到一起,形成了「螺旋星雲」。雲氣摩擦產生高溫及光,發熱而膨脹,再被太空原有的低溫冷卻下來,而膨脹的星雲與重力的吸引達成平衡後,逐漸凝聚成星際分子雲塊。此雲塊受到了太空中的激波衝擊後,逐漸收縮為高密度、高溫度的核心,引發核融合反應,開始光芒四射,這就是太陽的誕生。此反應穩定後,分子雲塊的最外圍逐步冷卻,在旋轉的赤道面上慢慢形成一個環狀雲氣星盤。盤中的塵埃氣體逐步地凝聚成塊,最後形成太陽系八大行星及其衛星。

太陽若到了衰老期,表層會反覆的暴漲和收縮,其核心逐步塌陷,同時在兩極處釋出巨大高速氣流,形成對稱的巨大兩極噴流,猶如宇宙大煙火,此為「行星狀星雲」 (planetary nebulate)。這些行星狀星雲將外層發光的氣體向外推擠、把釋放出的星際氣體與激波噴散到十方,再引發其他「新恆星」的誕生,這就是星星的生滅輪迴,起源於「氣」,氣流成風,再經火水交互變化,而凝聚成形,老化時也隨著地、水、火、風的崩潰,最後又歸到「氣」。

天體如此,人體亦如此。臨終之人,面對地、水、火、風四大分離,先是身體感受到壓迫,接著身上體液釋出,然後體溫下降,待把體內最後一口氣吐出後,魂魄便離開肉體。而魂魄的本質還是一股氣的作用,《達摩禪經》稱之為「根本依」。投胎時,也是由這股氣進入受精卵,再經火水交互變化,而長大成形。住胎時靠臍帶做胎息,屬先天氣,《達摩禪經》稱之為「報身依」。出胎後開始用鼻子呼吸,屬後天氣,《達摩禪經》稱之為「長養依」。因此,人的存在其實就是一口氣。由於了解了這點,所以莊子遊心於天地一氣之化,當他的妻子過世時,難過的莊子還能豁達地鼓盆而歌。

 

氣與禪

一般人只知有「情」,不知有「氣」,遂令氣隨情轉,病隨之生。如《內經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靈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人因情亂而病痛不斷,而練氣功最基本的功效就是要達到卻病延年。

人的「氣」總說為一,細分可為三,略述如下:

第一類依身體而存在的氣,唯識學上講的「淨色根」與此有關,如道家的練氣及採氣,以意導引氣於奇經八脈行走。但肉身一旦毀壞,則此氣消失。

此氣的練法在於「凝神聚氣,氣定神閒」。而心念專一後,出入息與身中地水火風四大互相作用,達到初禪「離生喜樂」。由於此時體內之物質四大受到「氣」的轉化昇華為色界氣化四大,產生八種觸受,氣之上升如火,出現「熱」與「粗」的覺受;氣之下降如水,出現「冷」與「滑」的覺受;氣之不上不下如地,出現「重」與「澀」的覺受;氣之旋動如風,出現「輕」與「柔」的覺受,合稱為「八觸」心中無欲而產生喜樂。待定力加深後,逐步進入二禪、三禪、四禪,所轉化的都是這一類的氣。凡是肉體煉到氣化者,就可以散而為氣,聚則成形。

此氣又可分粗細,粗氣以發聲,細氣以發光。所以藏密中有金剛唸誦,藉念咒以練氣,唇齒不動,全靠氣的流轉來發聲,可震動全身細胞。若能上下與天地之氣相貫通,則細胞共振之氣發光,由下而昇打開天門,陽長陰消,如同雪裏花開,渾然忘我。達到邵康節所說的「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另外,《參同契·關鍵三寶章》:「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說明守中抱一之後,一亦不守之理。此時呼吸停止,心光顯現,屬無覺無觀,在二禪「定生喜樂」以上。等到身識趨淡,脈搏暫停,捨離踊動之喜,內外空與光明俱顯,則為三禪「離喜妙樂」;待將樂受與第六意識暫滅,空明寂靜,萬里無雲萬里天,為四禪「捨念清淨」,面對世間苦樂,心不動搖。若將光明與念想二者都捨離,便入四空定。

第二類是與心有關的氣,即唯識學上講「煖、壽、識」的「煖」。因此,氣即是心識,心識即是氣,此氣便是前述之「根本依」,也被稱為「持命氣」。由於此氣存在,就算處於無想定中,第七識我執現行不滅;滅盡定中,第七識法執現行也不滅。由現行熏習種子形成氣分,故又稱為「習氣」。《大乘密嚴經》說:「阿賴耶識是意等諸法習氣所依。」即使色身與念頭皆捨離,此氣猶存,萬物的起始與歸結,人的投胎與死亡,都是此氣所主導。下至欲界,上到滅盡定,都離不開此氣。但此氣猶為妄心所變現而成,所以楞嚴經中,釋迦牟尼佛對死守滅盡定及四禪八定者提出斥責:「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因此,此氣仍屬虛妄,九次第定猶為顛倒,不是究竟。故需轉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向上提升。

第三類是無我之氣。此氣無所從來也無所去,與禪相通。不但超越九次第定之境界,亦超越身與心二者。而人之不能無我的原因,或難捨生離死別之情;或難消天地悠悠之念;又有觀念習氣不易轉變;還有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意志;更有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荒謬。若徹底了知自身為四大假合,實在不需要求個什麼,也求不到什麼,達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六根大定,斷除煩惱障,證人無我。如《悟真篇》說「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

再進一步,超越人無我的「寂滅」,觀宇宙萬有互依互化,自性雖具備產生氣的本能,但其本體為空,無生無滅,周徧宇宙,了不可得,在這如夢如幻的世界中,「氣」可顯隱自在,現意生身,發起楞嚴大定之妙用:「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方知佛與眾生自性本來圓滿,無修無證,十方世界,唯大光明。此光與前面所提第一類氣之光有何差別呢?前述之光為四大之細氣轉化之光,故仍有侷限,而此光為第二類心量習氣轉化之智光,無量無邊,與十方諸佛同體之常寂光,起用時身心一如,在「普光三昧、妙光三昧」之中,證法無我,得大自在。

後記:中華唯氣之學博大精深,由氣功而氣道而入禪,將形上形下一以貫之,須真修實證方知箇中巧妙,亦即須借假證真、借假修真。非外邦唯心唯物學說可相比也。

 

 

二00九年三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