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相纸 扬州:读书训 明·祁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2:12:33
读书训
明·祁承【火业】 编撰
导  读
《读书训》为明代学者祁承编撰,并收在编者所著的《澹生堂藏书约》一书中。祁承(1562—1628)字尔光,浙江绍兴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喜爱读书。据他在《澹生堂藏书约》前言中称:小时候经常翻阅先辈藏书,有时钻进书房,就废寝忘食。结婚后,将妻子的手饰都典卖掉,用来购书。三十余岁的时候,家中不慎失火,所有藏书毁于一炬。但这并未动摇他藏书的信念,正如承所说:复约同志,互相裒集,广为搜罗。夏日谢客杜门,因率儿辈手自插架,编以综纬二目,总计四部。其为类者若干、其为帙者若干、其为卷者若干,以视旧蓄,似再倍而三矣。夫余之嗜书,乃在于不解文义之时,至今求之,不得其故,岂真性生者乎?又经过二十余年的搜集,他的藏书达到了九千余种,十万多卷。承如此热心藏书,一方面是他生性嗜书,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希望“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因此,他在晚年,杂取古人勤学苦读又足为后人规训的事迹,编成《读书训》一册,希望儿辈们朝夕观看。《读书训》凡23则,其中如王充倚椟看书、顾欢燃松夜读、陈莹中粘壁读书、范仲淹帐顶烟迹等,均为广为传颂的勤读掌故。编者不拘次序,令阅者随手抽取,开卷皆可获益。

范文正公少时①,多延贤士胡瑗②、孙复③、石介④、李觏⑤之徒与之游,昼夜肄业⑥帐中,夜分不寝。后公贵,夫人李氏收其帐,顶如墨色,时以示诸子曰:“此尔父少时勤学,灯烟迹也。”
【注释】
①范文正公:指北宋名臣、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幼年刻苦自学,大中祥符进士。有《范文正公集》行世。②胡瑗:北宋经学家,字翼之。曾授学于太学,弟子甚众。有著述传世。③孙复:北宋经学家,字明复。曾受范仲淹之荐,任秘书省校书郎等职。④石介:北宋经学家,字守道,天圣进士。曾躬耕徂徕山下,号徂徕先生。⑤李觏:北宋经学家,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有《盱江文集》。⑥肄业:学习。
【译文】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经常延请才子胡瑗、孙复、石介、李觏等人一起游学,白天黑夜都在帷帐中学习,到很晚也不休息。仲淹成名后,夫人李氏收拾他用过的帷帐,见帐顶都黑了,并常常以此告诫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学习刻苦勤奋,这帐顶都被灯烟熏黑了。”

朱穆①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②饮食,差②乃复常。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坠坑岸。其父常以为专愚,几不知马之几足。穆愈更精笃。
【注释】
①朱穆(100—163):东汉大臣,字公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曾任刺史、尚书等职。②差:同“瘥”,病愈。
【译文】
朱穆年五岁时就颇有孝顺的名声,父母生病,他就不吃不喝直到他们病愈为止。长大后刻苦学习,一心读书。有时思想灵感来了,自己的衣帽丢了也不知道,甚至坠落坑边。他父亲曾经认为他很愚笨,几乎搞不清马有几条腿,而朱穆在学业上则更加专心致志了。

江总①幼笃学,有词彩。家传《易》,有赐书数千卷,总读未尝释手。
【注释】
①江总(519—594):南朝陈大臣、诗人,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任梁、陈、隋三朝,擅长诗文。
【译文】
江总年幼时专心学业,文章写得好。家传《易》及朝廷赐书数千卷,江总攻读,手不释卷。

广汉朱仓①,仅携钱八百文之蜀,从处士②张宁受《春秋》。籴小豆十斛③,肩之为粮,闭户精诵。宁矜怜之,敛得米二十石给仓,仓固不受。
【注释】
①朱仓:后汉学者,字云卿,四川广汉(今射洪)人。②处士:没有做官的读书人。③斛:旧量器,容量本为十斗,后改为五斗。
【译文】
广汉朱仓,带了八百文钱去成都,跟随处士张宁学习《春秋》。朱仓买了十斛小豆,作为口粮,便闭门专心读书。张宁很同情他,弄了二十石米送给朱仓,朱仓坚持不受。

贾逵①,好《春秋》、《左传》,常自课月读一遍。
【注释】
①贾逵(30—101):东汉经学家,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撰《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等书,后世称为“通儒”。
【译文】
贾逵喜爱《春秋》、《左传》,常常要求自己每月诵读一遍。

孟公武少从南阳李肃①学,其母为作厚褥大被。或问其故,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也。”公武读书,昼夜不懈,肃奇,以为宰相之器。
【注释】
①李肃:三国吴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字伟恭。
【译文】
孟公武年少时跟随南阳李肃读书,他的母亲为他做了一床又厚又大的被褥,有人问这是为什么?孟母说:“小儿无德吸引他人,读书人大都贫困,所以做了条大被子,或许可以让他们相互交往吧。”孟公武读书非常刻苦,李肃认为他有宰相之才。

荀慈明①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②为之语曰:“荀氏八龙③,慈明为最。”
【注释】
①荀慈明:名爽字慈明,东汉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曾与王允等欲图董卓,未成病卒。②颍川:指东汉名士陈(104—187)。③荀氏八龙:东汉荀淑有子八人皆贤,《后汉书·荀淑传》:“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
【译文】
荀慈明年幼好学,十二岁就能通晓《春秋》与《论语》。太尉杜乔很称赞赏识,说他可为人师。荀爽更加一心于经书的钻研,拒绝社会事务。名士陈曾说:“荀氏八龙,慈明是最优秀的。”

沈攸之①晚好读书,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注释】
①沈攸之:字仲达,南朝宋人,少孤贫,后屡有战功。
【译文】
沈攸之晚年喜爱读书,常常感叹说:“早知道贫穷富贵皆有天命,何不多读十年书。”

王充①少孤,乡里称孝,师事扶风班彪②。好博览而不守章句③。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间,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注释】
①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所著《论衡》一书,影响深远。②班彪(3—54):东汉史学家,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晚年专力从事史学。子班固、班超,女班昭,皆有名。③章句:汉代儒生以分章析句来解说古书的一种著作体裁,后引申为句读训诂之学。
【译文】
王充年少孤苦,在乡里有孝名,曾师从班彪。他好博览群书而不守章句训诂之法,家贫买不起书籍,就常常跑到洛阳的各家书店里读书,一读就能记忆,于是便能通晓各家各派的学说。后归乡里,教授生徒。

沈麟士①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咸号为“织帘先生”。
【注释】
①沈麟士:南齐时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字云祯。《南史》作沈士。史书称其博通经史,常苦无书,游都下,历观四部。归不与人通,隐居讲经教授,从学者数百人。
【译文】
沈麟士一边织帘一边读书,口与手都忙个不停,家乡人都称他为“织帘先生”。

董遇①性质讷而好学。兴平间,关中扰乱,与兄季中采②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喜《老子》,作训注;又喜《左氏传》,更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必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自见也”。
【注释】
①董遇:三国魏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字季直。史书载:有人说读书无空闲,董遇说,可以利用“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也就是说,冬天、夜晚、雨天,不便干活,正好用来读书。②:音lǔ,芋。
【译文】
董遇生性质朴木讷,喜爱读书。汉末兴平年间,关中地区战乱,董遇与兄季中采山芋贩卖,还常常带着经书,一有空闲就加以习读,季中嘲笑他,但他不改。董遇喜爱《老子》,并为之作训注;又喜爱《左传》,并用朱墨二色将经、传加以区别。有人师从董遇,董遇认为书当先读百遍,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扬子云①工赋,王君大习兵,桓谭②欲从二子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谚曰:“习服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③
【注释】
①扬子云:扬雄字子云(前53—18),西汉著名辞赋家,成都人。少好学,博览群书。②桓谭:字君山,东汉初思想家,博学多通,尤好古学。③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勤奋学习,可令众神佩服,心灵手巧的人同勤奋学习的人相比亦见逊色。
【译文】
扬子云善长作赋,王君大精通兵术,桓谭想从学这两人。子云说:“能多读赋则善长作辞赋。”君大说:“能经常观摩剑术就可通晓剑术。”谚语常说:“习服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刘峻①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②其鬓发,及觉复读。闻有异书,必往祈借。崔慰祖③谓之书淫。
【注释】
①刘峻:字孝标,南朝梁人。好学家贫,耕读不辍。曾为刘义庆《世说新语》作注,引征宏博,颇为后学所重。②:音ruò,点燃。③崔慰祖:字悦宗,南朝齐藏书家,藏书至万卷,并乐于借与他人阅览。
【译文】
刘峻读书刻苦,常常用麻杆照明阅读,通宵达旦。有时困倦睡着,火炬烧着了他的头发,醒来继续阅读。听说某人有异书,一定前往求借。崔祖慰称他为“书淫”。

顾欢①贫,乡中有学舍,无资受业,欢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而读,或燃糠自照。
【注释】
①顾欢:字景怡,南朝齐人,有孝名,性好黄老,善于著论。
【译文】
顾欢家世寒微,家乡有学校,但无钱上学。于是,顾欢就在教室外墙边听课,听到的都能记住。晚上点燃松枝读书,或者燃烧稻糠照明。

梁元帝①在会稽②,年始十二,便知好学。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闭斋张葛帏避蝇独坐,贮山阴③甜酒,时复进之,以自宽痛。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授,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
【注释】
①梁元帝:南朝梁皇帝,姓萧名绎,字世诚。公元552年,在江陵称帝。性好书籍,聚书数十年。西魏伐梁,敌兵破城,他将古物与古今图籍14万卷尽焚于一炬。此次焚书,史称图书一厄。②会稽:今浙江绍兴市。③山阴:今浙江绍兴县。
【译文】
梁元帝在会稽的时候,刚刚十二岁,就知道爱好学习。当时他正患疥疮,手和腿都不能弯曲,只好在书房里挂上葛布帏帐以避蚊蝇,闭门独坐,不时地喝些贮存的山阴甜酒,用来缓解疼痛。随意翻阅史书,一天读二十卷。那时他还没有延师讲授,有时一个字不认识,或一句话不能理解,都要由自己不知厌倦地加以深究。

刘松作碑铭以示卢思道①,思道多所不解,乃感激读书,师邢子才。后为文示松,松复不能解。乃叹曰:“学之有益,岂徒然哉!”
【注释】
①卢思道:字子行,北朝时学者。
【译文】
刘松把撰写的碑铭给卢思道看,思道有许多不能理解,于是师从邢子才,发奋读书。后来思道把自己写的文章给刘松看,刘松也不能理解。刘松感叹地说:“学习是有益的,决不会是白费的啊!”

魏甄琛举秀才入都,颇事弈棋,令苍头①执烛,或睡顿,则加②杖,奴不胜痛楚,乃曰:“郎君辞父母博官,若为读书,执烛所不敢辞。今弈何事也?如此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琛惕然大惭,遂发愤研习经史,假书于许赤彪,闻见日富,仕至侍中③。
【注释】
①苍头:古代私家所属的奴隶。②:鞭子。③侍中:古代官名。
【译文】
魏甄琛被举荐为秀才,来到京城,一心迷恋下棋,让家奴拿着蜡烛在一旁照明。有时家奴打瞌睡,便遭到鞭打杖击,家奴难忍疼痛,说:“公子辞别父母求取官位,要是为了读书,我拿着蜡烛是不敢怠慢的。现今下棋是为了什么呢?如此日夜不息地下棋,岂是来到京城的本意。”甄琛非常羞愧,于是发奋钻研经史,向许赤彪借书阅读,见闻日益丰富,后来官至侍中。

陈莹中好读书,至老不倦。每观百家文及医卜等书,开卷有得,则片纸记录,粘于壁间。环坐既遍,即合为一编,几数十册。
【译文】
陈莹中爱好读书,到老不知厌倦。每每读各家文章及医药、占卜等书,凡有所得,就记录在纸片上,粘在墙壁间。座位周围贴满了,就合在一起,编为一编,积累起来近数十册。左太冲①欲作《三都赋》,乃诣著作郎,访岷邛之事。构思十稔②,门庭藩溷③,皆著笔札,遇得句即疏之。
【注释】
①左太冲:名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曾以十年构思作成《三都赋》,士人竟相传写,致使洛阳为之纸贵。②十稔:十年。③藩溷:藩,篱笆;溷,厕所。
【译文】
左思准备写作《三都赋》,于是造访著作郎张载,询问岷邛故事。构思十年,门庭中、篱笆、厕所边都放着纸笔,遇到得意的句子就立即写下来。

王彪之①练悉朝仪,家世相传。并著《江左②旧事》,缄之青箱,世谓王世青箱学。
【注释】
①王彪之:字叔武,晋代大臣。彪之的曾孙淮之,《宋书》有传,称:“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青箱,指世代相传的家学。②江左:即江东。
【译文】
王彪之熟悉朝廷礼仪,父子世代相传,并且写了一本《江左旧事》,藏在青箱中,世人说这是王氏世代相传的家学。

叶廷①为儿时,便知嗜书。自入仕四十余年,未尝一日释卷。士大夫②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尝恨无赀③,不能传写。闲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录之,名《海录》。
【注释】
①叶廷:字嗣忠,南宋进士。②士大夫:古代官僚阶层,也指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③赀:同“资”。
【译文】
叶廷在孩童时,就知道嗜爱书籍。在步入官途四十余年里,未尝一日不读书。士大夫家藏有异书,总是借来阅读,读完为止。对自己没有钱来抄灵这些异书而常常感到遗憾。读书时摘录一些有用的内容,装订为数十大册,名《海录》。

韦敬远①少爱文史,留情著述,手自钞灵数十万言。晚年虚静,惟以体道会真为务,旧所著述,咸削其稿。
【注释】
①韦敬远:名,字敬远,北周时人。
【译文】
韦敬远年少时就爱好文史,用心著书撰述,并亲手钞录达数十万字。晚年时心存虚静,亲近道学,对早年的著作,都加以删改。

李永和①杜门却扫,绝迹下帷,弃产营书,手自删削,每叹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②。”
【注释】
①李永和:名谧字永和,北魏藏书家。②南面百城:比喻统治者的尊荣富有。
【译文】
李永和杜门绝迹,不与外界交往,用家产来经营藏书,并亲自加以校勘删改。曾说:“丈夫拥书万卷,何须南面百城。”·21·皇家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