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梦幻西游的游戏:阅读是 教育中最核心的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4:16:52

阅读是教育中最核心的能力

http://book.sina.com.cn  2011年09月11日 13:04  新浪读书微博

  9月10日,“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将在前门23号院的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连续三天,上演本年度最重磅的文化大戏。今年的年度文化沙龙为中秋假期三天,设置三场主题论坛、六场人文沙龙、六场创意演讲、两场露天民谣演出,并邀请了两岸三地近四十位最活跃的文化、思想、教育、艺术、设计界达人,为京城内外更多的观众带来一份美味过瘾的思想大餐。

  【精彩实录】

  杨东平:我去过新绛县,新绛有一个级示范中学,本来我是有偏见的,因为通常是应试教育的集中营,新绛中学是一个例外,他们几年推行学院课程,把教师教为主改为学生自学为主,半天课程,下午学生自习,自学为主,有讨论课、交流课等等。教师的功课在晚上,你要做一个学案指导学生咨询,每天要发给学生一张纸,过去是教师准备教案自己讲学生听,现在把这个过程完全颠倒,现在是学生为主体。新绛中学的校长为什么冒巨大危险做这个改革呢?拿高中做实验是非常危险的,万一高考失利的话交待不起。他总结一条,他说你看我们高中课堂上学生都在打瞌睡,睡眠不足,只要把这一条改变了可以提高很多。表面上看题海大战,其实效率非常低。

  朱永新:很多学校不让孩子睡觉,教室里就写着“人生总要长眠,何必今日多睡。”

杨东平:改变学生厌学、犯困的办法,面对面,八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这只是一条。今年高考那个校长给我发了短信,二本以上的比去年提高30个百分点。所以我们要相信教育改革,相信学生。

  梁晓燕:我们今天特别想给大家呈现的就是在各个地方有很多这样努力在改变教育的人。我刚才讲到的教育效率提高,并且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我自己最近在参与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推广,这个推广是由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推广的同一起跑线项目,我很简单的讲一下这个内容,大家一定觉得非常惊讶。它的基础是提高,中国的语文教育是受到最多人批判的,可是语文教育到底怎么改变,到了高考连一篇作文都写不象样,这个情况到底怎么改变?何教授带着他的团队,经过十年的时间,已经在280所学校获得了非常好的实验成果,这个成果非常重要的一点,何教授的基本观点是说孩子到6岁掌握母语的能力已经非常强了,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汉语有256种基本句型,一个6岁的孩子已经掌握了80%。所以他们认为孩子在开始学习母语的时候,他有强大的自学基础,虽然他还没有认字。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至少60%的内容是无用功,完全可以不用教,另外40%教什么?怎么让孩子们能够主动的去学习?他们创造了一套非常好的教育方法,我们现在有很多地方在加入这个实验,它的一个基本的方法是,他使用的是现在新课标的语文教材,但是对每一节语文课,把它分成20分钟、10分钟、 10分钟,分成三段,前面20分钟老师讲,老师讲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其他包括朗读课文都不在课堂上做。第一个10分钟,北师大这个团队为所有的基础课程的语文教材编六到八篇的阅读补充教材,每天10分钟阅读语文补充教材,这个补充教材是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从文体等各个方面扩展,是一个扩展阅读,十分钟。然后十分钟写,这个写他们叫做小练笔,你学了语文教材,又看了六到八篇的辅助读物,马上写。这样一个做法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从六个星期拼音学完以后马上开始,这样把大量阅读的要素加入到语文教学当中来,阅读的过程是开放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过程,你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想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马上十分钟写出来。在我自己的实验区,在我自己所做的20多所学校里,进行了九个月的语文课以后,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能在10分钟里面写出80字左右的连贯的表达。这里面就讲到语文课的根本东西,语文课根本东西就是语言的运用,是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而这些东西怎么高效率通过语文课去实现?有一个数字大家可以体会到这一点,我们中国语文教育的课标的规定,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阅读量是5万字,可是在北师大实验团队的课堂里面,一年级的阅读量达到80万字。可是没有课外作业,不给你安排课外的东西,你所有的这些活动全部在课内完成。过去40分钟的课堂是什么效果?今天40分钟的课堂又是什么效果?第二,学生在这中间,他看到的东西,他的阅读,最后他的写作,是从他自己接收者的角度出发的,不是老师们硬贯的。我们写作文是到了三年级才开始,是不是孩子们一年级就不能写呢?我们发现,做实验的学校都在偏僻农村,都是所谓的升学这些教育质量并不怎么好,可是我们发现孩子的潜力有多大,是我们不可想象的,80%的孩子完全能够适应这样的教学,40分钟里面他们完全能够完成这样的教学,这让我们在做实验之初真的不可想象。这样一个实验今年又有100多所学校加入,很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它会有更大的推动力。这样的东西,即使我们自上而下推动改革我们也得有一个东西,推什么?什么样的东西是有效的?什么样的东西是有创意的?什么样的东西是学生真正能够接受的?什么样的东西是老师能够承担的?这些东西我们都需要有大量的先行者在前面一步一步的把它做出来,做出来以后我们才能期待它有一个更好的推广。所以我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讲到,民间的教育改革在什么样的层面上正在进行,在什么样的范围中它正在推广,我们希望传递给大家更多的信息。

  杨东平:梁晓燕老师讲的是正在甘肃贫困农村推广的提高教育质量的项目,她的核心概念是从阅读开始,从语文开始,这个概念非常深刻,朱老师也是一直长期致力于推广阅读,呼吁建立中国的阅读节,开发推荐书目等等,朱老师您认为阅读对于教育意义究竟何在?

朱永新:无限的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教育思想的真谛之一,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关于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我曾经讲过,第一,一个人的精神发源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人无非是精神和躯体,人的精神跟躯体的成长不太一样,第一它很少有遗传的东西,躯体更多是遗传的基因,精神是没有办法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人类精神成长的对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教育最安全、最容易吸收,营养也最丰富。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面只读语文书,只读教课书教的东西,他必须要有大量阅读,因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智慧就在最伟大的著作中,那些伟大的著作在图书管理,在你的书架上。在图书馆、在书架上严格意义上就是废纸,当你没有捧起它的时候它就是废纸,你只跟它对话,你才能拥有。所以阅读就是精神成长的过程。对学校来说的确是这样,从国际上无论是基本的学科能力也好,阅读是最核心的能力,新教育实验也是这样,新教育实验强调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我们的六大行动就是把营造书香效应作为重要的基础。而我们的阅读从教师开始,因为没有热爱阅读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我们帮助教师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地图,你作为好的老师,你应该读一些伟大的著作。他从文理性知识到心理学教育知识,一直到人文科学知识,这些结构我们做了专业化地图,在专业化教育实践极地里面,我们要求老师有根本书籍的对话,只有教师对书理解深刻以后,他才会引导孩子真正的阅读书籍。所以学校教育阅读是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杨东平:到了高等教育阶段,研究生阶段同样如此。看不看书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格调的最基本的区别,就是你有没有精神的成长,能不能形成自己的价值、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这是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朱老师教育实践中有一个乡村老师的案例,这个老师叫张向阳,他毕业以后在山东农村当十年体育老师,他自认为是优秀的老师,学生、家长也都认为他是优秀的老师,热爱学生,非常敬业。后来他发现自己是不合格的老师,因为他离开学校以后没有读过一本书,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从那时候他开始痛改前非,发奋每天也一篇文章,后来他成为非常活跃的教育评论家,现在已经成为苏州市一个小学的校长,我觉得这个故事挺动人的。

朱永新:新教育理论中有很多非常动人的故事,昨天中央电视台放了《寻找美丽乡村教师》,我们新教育的老师,除了扎根田野的精神,更重要的他们对教育的理解非常深刻。山东精英小学,在淄博的一个小学老师常丽化,他也是特别典型的个案,他伴随着他的孩子五年时间,一起读过524本书,一起走遍山东的山山水水,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运动,五年下来他们并没有大量的作业、练习,相反一个月就把语文课上完,大量的跟孩子阅读,比如在浓烈的天空下,一个好的老师不该照本宣科,否则所有老师都变成一样,对农村乡村教师最初的训练可以,但是必须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特的理解,常老师开的课是在浓烈的天空下,一年时间用绘画、音乐整合成一个课程。他还开了一门走进孔子,他们的孩子五年级,他们每门课程完了以后搞一个典礼,这个课程学完大家分享一个典礼,我参加了他们孔子课程的毕业典礼,五年级孩子对孔子的理解让我震惊。孩子们讲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经过,他说寄神如存在。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看到成人说有多少人懂得孔子。而且五年级下来平均分数远远高出其他班级的学生,是全校唯一拿到教育质量奖和数字教育奖的班级。常老师每天会给父母亲写一张便条,因为新教育特别强调共读共同生活,否则父母和孩子、教师和学生就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阅读生活,没有共同的交流,不可能形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景。所以师生之间,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生活已经成为新教育共同的特征。每天一张便签,每个星期给父母一封信,今年他积累了100多万册资料,给父母亲写的笔记,他自己每天写的日记。所以老师把自己的心扎在教育事业,他一定做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