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回收进口轴承:机关“三病”r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1:45:44

机关“三病”

孟宪利

 


  说到“推、拖、拉”,几乎没有人认为它有一点好处,恰恰相反,人们会认为“推、拖、拉”就是机关、官场诟病的例证,充分表明了机关、官场的无效率、无原则、无真情。问题有时候很严重,不过,深入剖析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恐怕还要放到中国文化大的背景下去认识。文化就是文化,习惯就是习惯,探究根源,才会有助于我们改进作风,提高效能。
  
  先来说“推”
  “推”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当一项工作被安排到我头上时,我先尽量去“推”,尽量把它推掉,不该我干的我绝对不干。在人们的印象中,“推”就是不负责任的代名词,就是玩忽职守。
  但“推”真的没有道理吗?
  实质上,“推”是合理并且有好处的。
  因为中国人都不习惯出风头,谁出风头谁倒霉。深谙此道的国人尤其是机关里的人,当然更不愿意出头了,因为一个事情如果你抢着干,很多时候别人就会嫉妒、怀疑和打击你。所以,当一项工作布置到你头上的时候,你应该首先说:这个事情我恐怕做不了,看能不能让别人去做。
  “推”的结果是,领导可能真的要让别人去做,给每个人做的机会。关键就在这里,“让”每个人去做、给大家做的机会,大家就会觉得自己被尊重、有面子,被人看得起。
  当一项工作被“推”得大家都无话可说的时候,你就可以做了,而且基本上不会再有人心里不舒服或者说闲话。这就是“推”的妙处。
  中国人的心理都很复杂,就算一个事情他干不了,但如果不让他干而让你干、你又答应得特别利落,他就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凭什么让他干不让我干?好,领导不是重视你吗,我就跟你捣鬼。而“推”一下之后,就满足了每个人的虚荣心,你再去做它的时候也就没有风险了。
  当然,机关之“推”是有个前提的,就是在机关里面,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职责都不是特别清晰,就算是有职位说明书,也总有最后一条:“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这一个“其他事项”就会经常把工作分配搞得乱七八糟,也就为大家相互推来推去留出了空间、提供了可能。
  机关之“推”还会有些其他心理因素,比如,在机关并不是揽活越多越有好处的,在一个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下,很多部门或者个人看透了世情,对于做事就不会再那么热情,他们宁愿少干、干一件成一件,也不揽事儿太多,当大家都有这种心理而工作界限又不是很清晰的时候(实质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分工永远是个相对概念),“推风”就会盛行开来。
  
  再来说“拖”
  所谓“拖”,就是放着不办,一问没结果,二问没结果,再问还没结果。
  机关之“拖”在人们的印象中,也和机关之“推”一样给人以不良的感受,被认为是作风恶劣、效率低下的明证。但就像“推”有“推”的道理一样,“拖”自然也有“拖”的妙处。
  举例说明比较容易理解。首先,领导是善变的、常变的,不变就是领导的变化。领导今天交代你一个事儿,你马上认真地去做,可过不了多久,情况变了、领导想法变了,或者两者都变了,这个时候,你的工作就可能白做。
  第二,领导交代给你一个明显错误的决定,你就只有“拖”才能够避免不幸。
  更为主要的是第三条,在机关里面,“拖”代表着尊重、意味着重要。
  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拖”一下,什么事情都会马上过去,好像非常容易,那还要你干吗?如果是在机关内部,领导交代你工作,你总是迅速完成,从来不“拖”,领导和同事们就会认为你做这种工作是天经地义的,既然那么轻松,你就永远干下去吧,“苦日子”从此难以逃避。如果你适当地“拖”一下,并且告诉领导“我正在尽最大力气做”,领导就会认为这件事情非常重要,而你又很卖力,你当然也很重要。同时,他也不会在你一项工作在手的时候,再接踵而至地为你安排新的工作。如果是机关外边的人求机关的人办事,当然更要“拖”了,遇问就说“我们正在研究”、“我正在努力地想办法”、“这个事情领导上还没有同意”,如此反复几次,就会让外边的人感激涕零——这位老兄这样卖力地为我办这么难办的一件事儿,我可不能忘记人家。所以,“拖”就是吊你胃口,你越想办到,我就越吊你,让你感觉到机关很神圣,我很重要并且为你很卖力。所以,在机关里面,快捷就意味着你是“无所谓”的。这不正是“拖”的奥秘吗?
  无论“拖”会误多少事情,但“拖”就是这样合理地存在着的,它连接着每个人的内心,延续着中国人的血脉和脸色,就这样活生生地存在着。
  
  最后来看“拉”
  所谓“拉”就是拉锯,就是扯来扯去,情形颇像用锯锯木头,俗话就是“扯皮”。
  在机关,“拉”的事情随处可见,其本质就是“讨价还价”,更多地发生在同级部门或者同级个人之间。一项制度、一个决定,既涉及你的职责,也在我的分工之内,那就要大家一起商量着办,多比划几个回合才算完。对此,一位省长出身的部长在公开讲话时说:我刚到这里的时候,对于各个部委之间的“扯皮”很不适应,后来扯多了我就在琢磨,政策这东西关系重大,相互之间扯一扯能够考虑更细致,也许出台的东西会更稳妥。
  这位部长当然是从正面来说,客观上“拉”也真的会有这种效果,大家角度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扯”一下,大家都作一些妥协,就会关照到各个方面,也有利于这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其实,这是机关的“明话”,是从积极角度来考虑的,如果深看一层,大家究竟主要在“扯”什么呢?其实就是各自的利益。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利益,各个部门或者个人当然也有各自的利益,大家都习惯从自身利益出发或者叫从本位主义出发,只有“扯”,大家才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果。
  这种状况有些类似于谈判。
  谈判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要求+妥协”。我从我的利益出发提出观点、看法、要求,对方也一样,双方几个回合,都作些让步就会“双赢出炉”。“拉”是一种功夫,明处涉及到我的分工、我的职责、我的工作,暗处涉及我的地盘、我的利益、我的油水。所以,大家都是“有利的就抢、无利的就让”,而正是在这种“拉锯战”中,机关完成了它的职责,也满足了各自的利益。
  “推、拖、拉”在世人谴责的背后,体现的是为数不少机关人做事的方式,奏响着某些机关文化的“主旋律”,我们对它是如此地讨厌,以致再没有人可以离得开。然而,陋习终究是陋习,对于生活在机关的年轻人,学会用这些官场文化保护自己很重要,不过让心中常存一泓沧浪之水常念百姓桑梓无疑会更重要。前者让你在大院里维护所谓的一堂和气,而后者,对得起的是你人仕之初的宏图之志,对得起你夜半静思的灵魂。